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名量式合成词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双音词发展动因研究综述

加深 , 范围的扩大 , 如 , 毛乎乎 ” 容毛 密而多 , 例 “ 形 其词 义较
语文学刊
2 1 第5 00年 期
现 代 汉语 双 音词 发展 动 因研 究 综述
。 马琳
( 贵州 师范 大学 文 学院 , 州 贵 阳 500 ) 贵 50 1
[ 摘 要] 语言 作为 社会的栽体, 必定随着 社会的发 展而发展, 汉语中大 量双音词的出 现正是这一发展产
生的结果。本文意在 简单介 绍 目前 学术界 关于汉语双音词发展动 因的几种说法。
十五声母到《 早梅诗》 的二十声母 ; 在韵母 方面 , 由十六摄 减 为《 要法》 的十二 摄 , 由两 呼四等减为 四呼。很明 显 , 古至 从
今, 汉语 的语音系统 大大简化 了 , 带来 的直接结 果就 是同 所
[ 作者简介 ] 马琳 ,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 院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 。
功 能 是 表 示 词 根 语 素 义 在 程 度 上 的 变 化 : 种 情 况 是 程 度 的 一
2 1 第 5期 0 0年
可以标 识其合成词的词性 , 合成词有类 化作用 。认识 到这 对
一
点, 就可 以方便 学 习汉语 的人学词 、 词 、 记 识词 , 从而促 进
对外汉语教学。
究其原因 , 学术界有这样 一些说法 :
I古汉语 中, . 特别是在 古代 的 口语 中, 就有 大量 的双音
词存在 ; 汉语双音化 的现象并不 是近 现代才 出现 的, 可能要
后者的两倍 。比如在 《 现代 汉语频率词典》 单音动词 占 中, 各
类单音词的 4 . 0 8%; 单音名词仅 占 1. 4 7% ; 就双音节而 言, 名词所 占比例则高达 7 . !( ) 就是说 , 58% 2这 词的音节 长度 同其语法类别之间存在 着一定 的关联 度 : 一般 来说 , 双音 词 的名词词性大远远强 于单音词 ; 而单 音词的动词词性又 明显 要强于双音词。赖威 (0 7 对 《 词用法词典》中 6 3个 双 20 ) 动 8 音动词进行了封闭统计研究 , 现有 9 % 以上的双音节动词 发 0 的语法功能都发 生了增 值 , 即或多或少 都带有 了名词 功能 , 例如 : 比赛 、 “ 通知 、 补贴” 等。刘彤 ( 09 以《 等 20 ) 动词用法词 典》 和其它词典为考察 范围, 将其中 8 1 9 双音动词组成 “ V双 +V双 ” 的结构模式 , 来逐类 考察它 们可能 形成 的各 种结构 关系( 主谓 、 偏正 、 并列 、 补充、 连动 )并就 每一类结构关 系的 , 形成条件作 了归纳 。
浅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叠字词

浅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叠字词【摘要】现代汉语中,叠字词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从通俗妙趣的的口语到典雅秀美的书面用语,到处都有它的身影,而其中AA式又是应用比较广泛的类型,本文主要针对AA式重叠的词即双音节叠字词,从它的分类、应用范围及特殊的语法意义等进行论述。
【关键词】双音节叠字词分类应用双音节叠字词是汉语中的一种有趣现象,一般而言就是一个词在形式上由两个相同的音节组成,即其基本的形式是AA,比如妈妈、琅琅,灼灼等这一类的词。
它们这一类词的广泛应用,很大的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语用,使得语言更具有表现力。
本文对这类词的命名主要是根据周荐著的《词汇学词典学研究》中对这类词的有关论述。
一、双音节叠字词的分类。
根据我们的教材黄伯荣主编的《现代汉语》可以将这类词归于叠音词和重叠式两类。
其原文的表述如下:(一)、“(1)单纯词…1.连绵词…2.叠音词由不成语素的的音节重叠构成,它只是一个语素构成的词。
例如:猩猩姥姥饽饽潺潺皑皑瑟瑟”①。
(二)、“(2)成词…2重叠式由相同的词根语素重叠构成。
例如:姐姐哥哥爹爹仅仅刚刚”②。
此是一类的分法。
这类分法比较常见,在一般的《现代汉语》教材都是这样大同小异的,比如张登岐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中便将其分成了叠音词和重叠法,只是命名上的不同罢了。
但转而言之,在很多的文献上,AA式重叠的分类还是有差别的,根据我目前的归纳还有以下几种:(一)、将AA式重叠的词即双音节叠字词总的分成重叠构词和重叠构形,这主要是从用词频率是否形成固定词语的角度来划分的,重叠构形就是那种还没有固定成重叠构词的,譬如刚刚、仅仅、恰恰、屡屡…这类词的数目一般较少,而占大多数的重叠构词再分成叠音词和重叠词,其中叠音词是单纯词,是由两个音节重叠而成,而重叠词是合成词指的是由两个相同的语素构成。
但是重叠构词和重叠构形的界限一定意义上是比较模糊的,一个词是否固定成重叠构词,是需要大量的材料进行说明的,而且每个时期人们使用词的的频率也不尽相同,因而判断某一词是否是固定的其实是存在一定难度的,(二)、在周兰成的《现代汉语叠音词的修辞功能即语用规律》中,双音节叠字词被定义成叠音词(即AA、ABB、AABB、ABAB都是叠音词),其实这和叠字词的理解差不多。
现代汉语词的构成

自由语素是能够独立成词的语素。这种语素可以独立成词 ,也可以和其他语素一起构成词,构词能力很强。
自由语素:天、地、人、日、月、金、木、水、火、土、 风、车、刀
半自由语素是不能独立成词、只能跟其它语素组合成词、在
组合时位置不固定的语素。这种语素是意义实在,只是不
能够独立运用了,要跟其他语素结合才能构词。 半自由语素:民、机、器、孩、童、意、师、生、时、可、
语素
语素的概念 语素的种类(单音节、多音节/自由、半自由、不自由) 语素与汉字的关系(一字一素/一字多素/多字一素)
汉
词语的概念
语
词语的种类(实词、虚词)
语
词语
词语的结构(并偏支补陈加叠,外加名量很特别)
法
词语的意义(同义词、近义词、熟语、成语)
知
词语的色彩(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
识
短语的概念
结
责
不自由语素是不能独立成词、而且跟别的语素组合成词时
位置固定的语素。这种语素实际上跟英语里的前缀和后缀
很像,或者是词根(一个词的意义的主要承担者)。
不自由语素:老、初、第、阿、者、子、头、巴、儿、们
语素与汉字的关系
从上面对语素的分类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来,语素 与汉字并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单音节语素可以 简单的认为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语素,但是双音节语素 和多音节语素就不是一个汉字一个语素了,而是两个 或者更多的汉字才是一个语素——也就是说两个或者 更多的汉字合起来才表示一个意思。这里关键是想让 同学们知道,有些词语并不是一个字一个意思,而是 合起来才是一个整体的意思,而拆开来后每一个字就 没有了意思,这一点非常重要!
词的构成
.
并列式:领袖、是非、开关、发展/高大、正误 ①前后语素意义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②词性相同
汉语双音节名名偏正复合词的语义关系——从平行构架理论的视角

44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构式语法视角下的汉语复合词句法语义互动研究”(17YJA740006)作者简介:1.陈昌勇,男,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杨若娴,女,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汉语双音节名名偏正复合词的语义关系——从平行构架理论的视角陈昌勇1,杨若娴2(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摘 要:名名复合是汉语中最能产的构词方式之一,它是语言学、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界关注的焦点。
然而,由于名名复合词的内部结构错综复杂,前人的研究结果还未达成共识,颇有争议。
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2395个汉语双音节名名偏正复合词为研究对象,运用Jackendoff 平行构架理论,考察该类复合词的语义特征。
研究发现,名名偏正复合词是一种紧缩结构,其内部隐含着16种类型的结构义。
依据复合词内部的语义关系,通过恢复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隐含的谓词,勾画出其语义图式,可以正确把握其结构义,有助于建立语文词典的释义模式。
关键词:汉语名名复合词;平行构架;结构义;语义关系一、引言复合词在汉语词汇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
经过我们统计,《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所收录56000多个条目中,双音节复合词就有31348个,约占48.2%(陈昌勇,2016)。
其中,双音节名名复合词8813个,所占比例最高。
而且,名名复合词能产性极高,内部语义关系非常复杂。
比如毒草、毒犯、毒瘾、毒瘤、毒资、毒案、毒贩、毒腺均包含同一个语素“毒”,但其语素义和语素之间的语义关系各不相同。
因此,名名复合词多年来备受普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各界的关注。
陆志韦(1956)、林汉达(1953)、Li(1971)、Packard(2001)等从复合词内部的语义关系角度,宋春阳(2005)、杨泉(2005)、王萌(2010)、魏雪(2014)等从计算语言学角度,刘正光(2004)、胡爱萍、吴静(2006)、黄洁(2008)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均对汉语名名复合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多富有意义的成果。
现代汉语词语的分类

现代汉语语法现代汉语词语的分类汉语的词按照词语的性质可以分为12类。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是实词。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是虚词。
具体阐释如下: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
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
形容词: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等,如"多、少、高、胖、死板、奢侈、胆小、丑恶"。
数词: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
浅析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原因

浅析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原因发表时间:2016-07-22T16:06:04.503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2月作者:薛铁梅[导读] 不但节制了汉语音节的数量、削弱了同音词的消极作用, 使词在表义上语义明确、词性分明, 而且它还使汉语的词和语素逐渐分离,使合成词成为词汇的主体, 为汉语创造新询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薛铁梅伊春区委党校黑龙江伊春 153000摘要:双音节化是现代汉语的主要节奏倾向. 人类社会的发展、语音的简化、外语的吸收以及同音词和一词多义现象的普遍存在是促成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重要原因。
双音节化在汉语上的作用是重大的。
它不但节制了汉语音节的数量、削弱了同音词的消极作用, 使词在表义上语义明确、词性分明, 而且它还使汉语的词和语素逐渐分离, 使合成词成为词汇的主体, 为汉语创造新询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关键词:汉语双音节化原因作用汉语词汇不断双音节化是汉语词汇史上的一个令人瞩目的大变化, 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 探究双音节化的原因及其在汉语中的作用是汉语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原因汉语词汇双音节化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因而产生这一过程的原因也是复杂的。
通过对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历史过程的考察及对其现状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归纳出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原因: 1、社会的不断发展是汉语词汇双声节化的根本原因人类社会在不断地发展, 人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 随之而来的是新事物、新概念的不断出现, 这就要求语言反映这些变化以适应交际的需要。
词汇是语言结构中对于客观现实的变化最为敏感、变动最显著的要素,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词汇必须极大地丰富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词的固有结构不能满足需要, 那就必然引发功能与结构的矛盾。
这种矛盾激化的结果就势必逼迫结构的改变。
汉语的单音节词曾经是最简短最明确的形式。
但是, 这有限的词汇外壳面对着日益扩大、近于无限的词义内容捉襟见肘, 无能为力。
有关汉语“名量”式复合词的几个问题

有关汉语“名量”式复合词的几个问题董志翘(2013-05-03 16:26:33)转载▼【摘要】“名量式复合词”是汉语中极具特色的一类复合词(如马匹、车辆、船只),它是随着汉语复音词的大量产生以及汉语中量词的趋向成熟而形成的。
目前学界对此类词已讨论很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对于此类词的定义仍不相同;对于此类词的鉴别、认定也存在较大差异;至于此类词的起源,或上推到先秦,或着眼于近代,相差近千馀年。
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如:因为定义不同,于是鉴别认定各异,鉴别认定各异,故产生时代就不同。
而产生时代看法不一,相应标准也就难以一致)。
我们认为:对于这一问题,必须放在整个汉语史的历时层面上来考察,而不能仅停留于现代汉语共时层面上的讨论。
本文拟从汉语史的角度,从汉语词汇复音化及汉语量词的产生发展历史入手,比较各家对“名量式复合词”的定义,分析各家所举例词及鉴别标准,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与想法,在此基础上,推测出“名量式复合词”的产生及成熟年代。
【关键词】名量式复合词认定起源一在汉语中,有一类较为特殊的双音节合成词,它们是由一个表事物的词素在前,一个表该事物计量单位的词素在后组合而成的。
这类合成词在语法属性上体现为名词,从词义上看,这类名词的所指为该词中表事物词素所指事物的总称,具有集合义。
比如“布匹”、“银两”等。
应该说,这是汉语词汇从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产物,它们的数量不多,可以说是一种较为封闭双音词形式。
学术界对此类现象早有关注,也多有论及,但是直至今天,对于此类复合词的性质、命名、范围、内部结构类型以及词义,认识上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且尚无定论。
李丽云(1)对于目前学界在这一问题上的不同看法作了初步的回顾总结,文章认为:“对于现代汉语‘名+量’式复合词,学者们已经有所探讨,而且讨论的焦点大多集中于这类词的语法结构类型归属以及范围广狭的界定。
应该说,大家普遍地认识到了这类词在语素性质和结构方式上的独特性,但是对于是否将其划入汉语复合词的基本类型,具体应该归入哪一种类型的问题还存在一定的分歧。
《现代汉语词典》中双音节“形名”复合词探析

受程 度副词 、 否定副词“ ” 不 的修饰和在 句中的语 法位置两个不 同的角度 , 对这类复合词在现代汉语 中的共 时使 用情 况进 行全 面的考察 , 进而对该类复合词 的语 法和构词特点进行 分析 , 并对其今后 可能 出现的 变化 情况做 出
说 明。
关键 词 : 现代 汉语词典》 “ 《 ; 形名 ” 组合 ; 区别词 ; 构词 法
同一构 词 形式 下 , 了包含 名词 ( 除 占主 要 部分 , 9 % ) 动 词 等其 他 词 类 外 , 可 构成 区别词 。为 了更 约 0 、 还
好地对这一部分区别词 的使用情况及构词特点进行深入 的分析 , 本文参考齐沪扬《 现代汉语空间问题
研究 ・ 附录 : 区别词》 论 ¨ 和俞士汶等编《 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 所列 出的区别词表 , 结合《 现代汉
作者简介 : 云( 9 0 ) 女 , 路 1 8一 , 北京 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 院 , 讲师 、 博士 , 主要从 事对外汉 语语法 、 跨文化 交际方
面的研 究。
・
9 ・ 7
程 度性 进行 考察 , 我们 把程 度副 词 的考 察 范 围扩 大 到包 括 “ ” 内的七 个 程 度 副 词 。它 们 是 : 、 、 很 在 最 很
语词典》 的实际情况 , 共选出 7 个区别词作为本文的考察对象( 现代汉语词典》 5版中, 单边 ” 1 在《 第 “ 、 “ 短篇” 并没有作为一个词条 出现 , 而是以如 “ 短篇小说 ” 这样 的形式出现 , 但考虑到保持每组 区别词结 构的对称性和完整性 , 作为本文讨论 的需要 , 我们仍将其列入 区别词 的讨论范围内) 它们是 : , 初等、 次 等、 高等、 劣等 、 特等 、 优等、 同等 、 头等/ 初级 、 高级 、 低级/ 恶性 、 急性 、 生、 良l 烈性 、 慢性 、 硬性 、 真性 、 假性/ 轻型 、 微型、 小型、 新型、 型、 型/ 重 异 大龄 、 高龄 、 低龄 、 老龄/ 长期 、 短期 、 活期、 定期/ 低档、 高档 、 强档/ 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名量式合成词研究综述作者:李哲民
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30期
摘要:从现代汉语的一般构词法来看,主谓、偏正、述宾、述补、联合依旧是最主要的五大类型。
然而,一种较为特殊复杂的构词方式——名量式,正悄然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
本文拟从名量式合成词的界定标准、结构定位、形成原因及来源、特点等方面,对汉语中的双音节名量式合成词进行综述性质的研究,以便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同时能够更好地推动日后的研究。
关键词:名量式合成词结构归属界定标准双音节
名量式合成词是汉语词汇系统中,一个特殊的类。
它们是由一个在前的表示事物的名语素,以及一个在后的表示该名语素的计量单位的量语素构成。
比如:“马匹、银两、车辆、纸张……”在语义上,它们通常表示的是前一个名语素所在类的总称。
一、名量式合成词的结构归属问题
首先,讨论最多的,也是分歧最大的问题,就是关于名量式合成词的结构归属问题。
辛永芬的《名量结构的合成词》,张玲娟的《现代汉语名量式合成词研究综述》,岳静、靳宇哲的《名量式复合词的构词特点及判断标准》,孟群的《略论“房间、书本、人口”等构词类型的分类》,李丽云的《汉语名量式合成词的结构及其界定标准》,吕军伟的《泛时视角下的汉语名量结构诸问题分析》等文章中均有涉及,但都仅限于对前人归类的概述,做出简要的分析,并未明确给出自己的观点。
大致分为以下五种观点。
第一,补充说,认为后一个量语素是用来补充说明前一个名语素的。
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胡裕树、黄伯荣、廖序东、张斌、葛本仪等。
第二,偏正说,认为这是一种中心词在后的特殊的偏正结构。
持这种观点的有赵元任、朱德熙、周荐、陆志韦等。
第三,附加说,认为这是一种在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的特殊的构词法。
持这种说法的学者有任学良、马庆株等。
第四,并列说。
李宗江是这种说法的力挺者,他认为这种名量式的构词和两个同义语素相构成的复合词的构词类型一样。
第五,另立他类说。
本文主张直接另立门户,名量式。
这样不但可以对现行的名量式合成词做一数量上的统计,而且便于日后对这种构词方式在语法、语义、语用上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二、名量式合成词的界定标准
关于名量式合成词的界定标准问题,研究论文也不在少数,但并未达成统一的标准。
马贝加在《“名·量”补充式的范围》一文中明确提出了两条标准。
其一,词的整体意义与前一语素的意义基本相同,差别只在于集合概念和个体概念;其二,转换成“一·量·名”语序之后,原词与转换词之间有确定无疑的“类·分子”的关系。
李丽云所写《汉语名量式合成词的结构及其界定标准》一文,在概述了前人界定标准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四点意见。
第一,第二个构词成
分必须是量词性的,语义上还没有衍生出名物义。
第二,两个构成成分逆序之后,前加数词可以构成数量名结构。
第三,从语义上看,整个名量式合成词表示的是名词性语素所指事物的总称,具有集合义。
第四,从句法功能上看,名量式合成词不受数量短语的修饰。
徐扬在《小议“名量”词的范围》一文中,虽未对名量式合成词的界定标准分条论述,但其针对如今名量词界定标准模糊的现象,通过将“名量式”与“名名式”做对比,提出了要同时从词义和语素义入手,对一些曾经被视为是“名量式”的合成词做了分析。
此外,张玲娟的《现代汉语名量式合成词研究综述》,岳静、靳宇哲的《名量式复合词的构词特点及判断标准》,湘潭大学江海珍2011年硕士毕业论文《汉语名量构式研究》,吕军伟的《泛时视角下的汉语名量结构诸问题分析》等文中,也都对名量式合成词的范围做了论述,但基本都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在此不做赘述。
三、名量式合成词的特点
名量式合成词的特点,则是学界讨论较少的问题,也未曾有人详细系统地分析过名量式合成词在语法、语义、语用等多个方面的特点。
辛永芬在《名量结构的合成词》一文中,提出了名量式合成词的三大特点。
首先,名量结构合成词的出现与发展跟现代汉语词汇的双音化倾向不无关系。
但并未给出详细论述,只是简单举出一例,解释则是为了读起来更自然上口。
其次,名量结构合成词在语义上带有明显的修辞色彩。
最后,名量结构的合成词具有相对的封闭性特征。
南京大学王文婷在《名量结构合成词的特点及产生》中,阐述出名量式合成词的两大特点。
第一,后一个量语素具有概括意义作用。
比如“纸张”,指的是纸的总称,而非单张纸,因此这是一种概括义。
第二,量语素在语义上带有明显的修辞色彩。
在这一点上,与辛永芬所提出的“名量结构合成词在语义上带有明显的修辞色彩”意思基本相同。
她认为后一个量语素,在有些名量式合成词中,能够将前一个名语素的形状,大小等特征表现出来。
吕军伟、郑博在《从量词角度看现代汉语名量式合成词问题》一文中,从量词虚化程度的角度,将名量式的合成词,划分出典型与非典型的区别。
同时指出,典型的名量式合成词在构词上的特点在于其名词和量词已经词汇化,意义上已经凝固,语义上具有强烈的整体性,所表示的是前一个名语素所在的类;而非典型的名量式合成词特点在构词上表现为后一语素还未完全的量词化,在语义上除了表示总称之外,还可以表示无定的单称。
张玲娟在《现代汉语名量式合成词研究综述》一文中,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名量式合成词的三个特点。
第一,名量式合成词表示名词语素所指事物的总称,表示集合概念。
第二,名量式合成词中的量词语素对名词语素具有修饰色彩,可以将名词语素所指事物的类别、形状、大小等方面的特征都表现出来。
第三,语序变换后可以转变为“(数)量名”结构。
四、名量式合成词的形成原因及来源
对于名量式合成词的来源及形成原因的问题,学者对此很少研究。
吕军伟在《名量式合成词的来源问题探析》一文中,明确地提出了名量式合成词的三大来源。
首先,上古汉语“名·量”式发展的结果。
其次,“N-N”式偏义复词后N量词化的结果。
最后,类推作用的结果。
同时,在他的另一篇文章《汉语名量结构状况的历时考察》中,从历时的角度,详细地介绍了现代汉语中的名量式合成词的由来,可以总结为“名·量”式→表复数的名量短语→有表总称作
用的名量式合成词→仅表总称作用的名量式合成词,这样一个历时过程。
湘潭大学江海珍2011年硕士毕业论文《汉语名量构式研究》一文中,在讨论名量式合成词的来源途径上,分
述了三点:(1)由单音名词和单音量词直接组成的名量构式;(2)由“名1·名2”结构发展而来的名量构式,这里的发展模式就是指的由“名1·名2”发展为“名·量”;(3)名量构式的扩展
机制:语言模因,从中还简单分成句法格式的模因和词语的模因两部分。
对于名量式合成词的形成原因,很少有人提及。
王文婷在《名量结构合成词的特点及产生》一文中,简单叙述了两点原因。
一则量词的发展和成熟,一则双音节词语的影响。
湘潭大学江海珍2011年硕士毕业论文《汉语名量构式研究》一文则更简单地把名量式合成词的形成
原因归结为汉语历史发展中词汇的双音化作用。
五、结语
名量式合成词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特殊而又复杂的一个类。
现在,我们仅仅了解了一些关于它的构成、来源等简单的问题。
对于它的研究,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共时平面上,而应该采用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方法,从多层面多角度对其展开深入的研究,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参考文献:
[1]马贝加.“名·量”补充式的范围[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2):88.
[2]徐扬.小议“名量”词的范围[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7-80.
[3]辛永芬.名量结构的合成词[J].殷都学刊,2001,(4):105-107.
[4]李丽云.汉语名量式合成词的结构及其界定标准[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9,32(5):105-111.
[5]吕军伟.名量式合成词的来源问题探析[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9(2):103-107.
[6]吕军伟.汉语名量结构状况的历时考察[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10,29(2):52-59.
[7]吕军伟,郑博.从量词角度看现代汉语名量式合成词问题[J].鸡西大学学报,2010,10(2):141-142.
[8]孟群.略论“房间、书本、人口”等构词类型的分类[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16(5):84-86.
[9]张玲娟.现代汉语名量式合成词研究综述[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7(6):29-31.
[10]岳静、靳宇哲.名量式复合词的构词特点及判断标准[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1)188-190.
[11]吕军伟.泛时视角下的汉语名量结构诸问题分析[J].天中学刊,2012,3(6):102-106.
[12]王文婷.名量结构合成词的特点及产生[J].教育时空,2004,36:142.
[13]江海珍.汉语名量构式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湘潭大学,2011.
(作者系扬州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11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