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省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探索
高考复习专题--江苏省工业区位分析(名师讲解)
阅读三:无锡市港下镇的发展
港下镇经济发展迅猛。全镇涌现出一批全国 同行业的先进企业,初步形成了服装、橡胶、 电子、冶金四大区域支柱产业。港下镇以集团 经济而闻名,红豆集团是全国120家大型企业集 团改革试点企业,“红豆”商标成为全国驰名 商标,红豆集团被列为国家、省、市重点扶持 企业,晶石、飞达集团列为省重点扶持企业, 晶石集团被评为省高新技术企业。 江苏省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效果突出。
分析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思路
自然方面
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文
1、分析该区域工业化、 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 社会方面 2、分析该区域推进工业化 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交通条件、 经济基础、城市化的基础
3、城市化建设思路
4、根据存在的问题确定推进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措施
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
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好,历史上工商业发达
城市化基础 苏州、扬州、江宁历史上人口过50万城市
二、江苏省工业化城市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2、小城镇规模在扩大,大城市规模在缩小,大城市优势不 突出,引领作用不明显。主要原因是对城市化内含理解不 够全面;城乡统筹发展不好,城镇体系不尽合理。 3、乡镇企业多分散,浪费土地资源且增加重复性基础设施投 资 4、环境治理落后于工业发展乡镇企业迅猛发展污染点多
提高苏南发展水平
措施三: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红豆赤兔马轮胎 红豆服饰
赤兔马摩托
欧豹电动车
乡村工业作为一种新兴工业迅速发展 材料一:“苏南模式”
苏南农村的年轻人大部 分走进了工厂。这是无 阅读69页“苏南模式”总结其特点: 锡新区一家外资企业的 工人准备上夜班。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作者:张隆家来源:《地理教育》2011年第03期1.城市化和工业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城市文明向农村扩散的过程。
城市人口比重是衡量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而综合城市化水平还包括经济、社会、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
城市起源于城乡分离,在行政管理、宗教、手工业、商业活动和交通运输条件下慢慢发展。
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率先发展现代工业,随后波及到欧美、前苏联、日本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城市化水平随着工业的发展而加速,随着新兴的第二、第三类产业蓬勃发展而提高。
城市化是一个地区包含工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市场化等在内的现代化过程,已经成为对人类影响最大的社会发展过程。
工业化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经济中,工业生产活动取得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
衡量是否完成工业化,国际上通常有三个最重要的结构性指标: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降到15%以下,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60%。
工业化往往先是以轻纺工业为主,再进入以重工业和石油化学工业为主,现在进入了高科技、高效益、低消耗、少污染、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般而言,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一方面,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即伴随着工业化的过程,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城市化又能促进工业化,即伴随着城市化过程,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一定阶段内越来越大。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
2.不同国家与地区在不同历史阶段城市化和工业化存在的发展关系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
指城市化的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成正相关关系。
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加速时期就是如此,农村人口只有迁居到城市后,才能在城市就业,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的地域迁移先于职业转换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如英国的圈地运动方式、美国自由迁移方式和德国容克买办方式等。
江苏城市化进程及发展趋势分析
江苏城市化进程及发展趋势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城市化稳步推进,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全省每年有200万左右的乡村人口进入城镇,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均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目前,江苏省城镇人口比重已达50%以上,城市化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期,正在向比较成熟的城市社会推进。
加强对人口城市化发展历程、特征、影响因素及趋势性分析,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转变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扩大内需、实现地区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江苏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自1949年至今的半个多世纪,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江苏城市化总体上经历了一个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发展历程。
1949年,全省共有城市10个,建制镇703个,到2005年,城市数量增加到40个,建制镇增加到1025个;市镇人口规模由1949年的437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3775万人,增加了7.6倍,年均增长3.93%;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49年的12.4%上升到2005年的50.5%,上升了38.1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68个百分点。
1949-2005年期间,江苏城市化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49年至1957年)。
全省城镇人口增长较快,城市化发展态势良好,市镇人口由435万人增加到782万人,年均增长7.6%,是总人口年均增长速度(2.2%)的3.45倍;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12.4%迅速上升到1957年的18.7%,8年间上升了6.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0.79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波动阶段(1958年至1978年)。
这期间,江苏城市化水平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过程。
1958年,市镇人口占总人口19.5%,1960年最高,达到20.62%。
1961年起城市人口数开始减少,1970年降至最低,城镇人口比重仅相当于1949年的水平,为12.5%。
我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其 中, 1 9 7 8 年到1 9 9 9 年, 我国的z 值都是大于0 . 5 , 表明那个时段 我国的城市化 发展 比较滞后 , 大量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还闲置 在农村 。1 9 9 9 年 ̄ U 2 0 0 6 年, 我 国的z 值开始小于0 . 5 , 但是都较接近 0 . 5 , 说明这一 阶段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 比较适度 。2 0 0 7 年 之后 , 我国的Z 值又开始大于0 . 5 表 明我 国的城市化相较于工业化 的发展仍然滞后。 2 、我 国的z 值 与标 准偏 差的差值是 逐年 缩小的 , 表 明我 国的城 市化 与工业化 发展 的偏差在逐年 缩小 , 两者趋 于协调 发展 其 中, 以1 9 9 7 年为界 限, 1 9 9 7 年之前 , z 值与标准偏差的差值均 为0 . 1 以上 , 偏差较大。1 9 9 7 年之后 , 差值开始小于0 . 1 , 偏差逐渐缩 小, 说 明1 9 9 7 年之后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关系较之前协调。 通 过以上 我国城市化 与工业化偏差的测度 , 可 以得 出我 国改 革开放以来 , 城市化发展水平呈现长期滞后于工业化的趋 势。 表 明我 国的城 市化水平 在逐 渐发展
水平 , 实 际上美国在 1 9 2 0 年的城市化率就高于5 0 %。与发展水平相 当的国家相 比, 按照 WD I 统计数据 , 2 0 1 0 年中国根据购买力平价计 算 的人均GD P 为7 5 8 9 美元, 比中国发展水平稍高的厄瓜多尔人 均 GD P 为8 0 2 8 美元 , 城市化率却为6 6 . 9 %; 与中国发展水平接近的牙 买加城市化率为5 3 . 7 %; 而比我国发展水平低的安哥拉、约旦的城 市化水平也达到5 8 . 5 %、7 8 . 5 %, 都高于我国。 同时, 习近平总书记在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 出, 要坚持走新型 工业化与城市化道 路 , 推 动工业化与城市 化 良性互动 , 使得工业 化、信息 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 同步发展 。而 目前 , 我国学者 对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 因此 , 本文通过合理 的指标选取就我 国工业化 与城市化 的偏 差进行测度 , 对我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原因进行多角度分析 , 并提 出合理 的促进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 的对策 , 具有极 为重
高考地理(教学指导)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第28讲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1.工业化(1)概念:通常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并达到占主导地位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从以农业占主导地位向以工业占主导地位的转变。
(2)衡量指标: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降到15%以下;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60%。
2.城市化(1)概念: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增长的过程,即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
(2)内涵: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
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二、江苏省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优势条件地理位置长江、淮河下游,黄海之滨,开放前沿自然条件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地形平原广阔水文河湖众多人力资源劳动力充足,素质较高交通条件有铁路、公路、水运(内河、海运)和航空等运输方式,交通便捷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好,历史上工商业发达城市化基础19世纪初,超过50万人口的城市全世界仅有10个,江苏省就有苏州、扬州、江宁(今南京)3个1.工业化:从业人员大量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处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并呈现明显加快的趋势。
2.城市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初步形成与时代相适应、与现代化进程相匹配、与产业布局相呼应的城镇体系结构。
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1.对城市化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1)把城市化等同于城市建设。
(2)把城市化水平等同于单一指标——城市化率。
2.产生环境问题(1)环境治理没有与工业发展同步。
(2)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使污染点增多。
3.城市化质量有待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思路有待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五、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前景与主要措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都处在快速发展中,政府通过行政和经济相结合的手段,大力推动其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具体如下:1.调整行政区划。
高中中图版地理必修3课件:第2章-第5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量指标,城 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 城市文明 向广大农村地区
市化内涵 降到 20%以下;城镇总人口占 扩散
总人口的比重超过 60%
关 系
2.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 (1)江苏省概况 位于长江 、淮河下游,黄海之滨,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2)现状 ①工业化进程较快、工业化水平较高,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级 阶 段,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②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但城市化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的 平均水平。
保证
处,从而有利于城市化的推进
政府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盘活城市 存量土地,将土地推向市场以得到 增值
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拓展提升]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措施
出现的 问题
原因
解决对策
①防止建成区盲目膨胀;②
①土地开发过热;②城镇建设
大量占
城镇规模要适度,要适合资
用地扩展过快;③盲目建设
图表 解读 悟技 巧
江苏省产业结构的变化
2000 年
2013 年
三次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 12.0∶51.7∶36.3 6.1∶49.2∶44.7
的比重
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 产总值的比重
44.84%
93.84%
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
42.7∶30.2∶27.1 20.1∶42.9∶37.0
江苏省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1.读“甲、乙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完成(1)~(2)题。 对外开放 → 外资企业建立 → 工业化 → 城市化 甲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
大城市扩散 → 乡镇企业发展 → 工业化 → 城市化 乙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
中国地理晨读材料
必修3重要知识点提问1.1节《区域和区域差异》1、气候和地形是自然区域差异的决定性因素,土壤和植被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2、自然区域的两大特征是整体性(对内相似)和差异性(对外差异)。
3、我国的三大自然区是指?其中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的分界线分别是?4、东部季风区是指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区域,其中东南季风输送的水汽来自于太平洋,西南季风的水汽来自于印度洋。
5、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距海远,受夏季风影响小,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两种自然带。
6、青藏高寒区的东南部兼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影响分布有大面积的森林,其中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一带垂直地域分异最为明显。
7、青藏高寒区西北为内流区,东南为外流区,是外流区和内流区兼具的区域。
8、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体现的是纬度地带性,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体现的是经度地带性,青藏高寒区内部海拔差异明显体现的是垂直地带性。
9、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①1月0℃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河流有无结冰期分界线;≥10℃积温4500℃等温线②800㎜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旱地与水田分界线③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温带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界线④南方与北方分界线10、西部经济带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水力资源、旅游资源;中部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能源和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东部经济带经济发达,技术先进。
11、新疆的坎儿井主要分布于山麓的冲积扇地区,其水源来自于当地的地下水(冰雪融水)。
这种暗渠的优势在于能减少蒸发,保证水质。
1.2节《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瓶颈是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其发展方向可参考德国的鲁尔区。
2、我国北方民居的窗户忌朝西北是为了避开强劲的西北风。
3、阿伯丁(英)——北海油田伯明翰(英)——煤炭克拉玛依(新疆)——石油玉门市(甘肃)——石油4、沿海大陆架通常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太平洋深海海盆有丰富的锰结核。
对江苏_以工促农_以城带乡_的浅析及思考
江苏省依托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优势,多年来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创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思路,为江苏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江苏不仅成为经济大省,同样也是农业大省,而且农村小康建设也走在了全国前列。
一、江苏“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思路的演进江苏“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战略的实施是随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整个宏观背景的变化而不断推陈出新、日臻完善的。
(一)“以工促农”战略的演进与创新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江苏凭借乡镇企业在全国率先“异军突起”的优势,开始了“以工促农”的探索与实践。
最初的提法是“以工补农”,后来演变为“以工建农”。
当初的基本思路是:允许全省各地对所有乡镇企业按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提取以工建农补农资金(一般在0.5-1%之间),用于支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一些乡镇企业发达的地区还根据乡镇企业的经营状况及村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再从企业中无偿划出一定的资金,反哺当地农业及农村社会建设。
这一做法后来随着税制改革,不同企业国民待遇的实施而取消。
九十年代中期,针对农业产业链短、比较效益低的状况,全省实施贸工农一体化战略,后来即称产业化。
这以1995年省委在镇江市召开贸工农一体化会议为起点,全省全面实施产业化战略,当年省里财政拿出5000万元资金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这笔资金现已增加到了13000万元。
目前全省拥有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25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43家,带动农户200多万户。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推出引导“三资”开发农业的战略举措。
各类非农资本大举进入农业领域,大大加快了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近几年来,农业领域招商引资的资金在150亿元人民币以上。
2006年以来,江苏又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以工业化理念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思路和相关举措。
基本做法是:一是借鉴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目前,全省已有各类农业园区1100多个。
二是借鉴工业化的经营管理模式经营农业,推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实行公司化运作,在一些地方土地使用权变成了股权,农民变成农业工人。
江苏省城市化水平聚类分析
关于江苏省城市化水平的聚类分析摘要:本文结合江苏省具体情况,收集相关资料,运用聚类分析法建立模型来研究江苏省13个城市的城市化进程,选取11个反映城市化进程的典型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将13个城市进行分类,反映出江苏省各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和进程,并对分类结果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可行性建议,也为政府制定相关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江苏省各市;城市化;主要指标;聚类分析一、城市化主要特征城市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它是城镇数量和市镇人口不断增加,并引起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人们生活方式日趋现代化的历史过程,其主要特征:在城市数量、规模和密度方面,表现为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密度不断提高。
在人口方面,表现为市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乡村人口比重逐步下降。
在就业结构方面,表现为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非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
在产值结构方面,表现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逐渐上升。
在居民生活质量和环境方面,表现为人们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日趋优化,生活服务设施日益健全,生活环境逐步改善。
本文运用聚类分析法建立模型来研究江苏省13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
二、聚类分析的含义聚类分析又称群分析,它是对样品或指标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
聚类分析是将分类对象置于一个多维空间中,按照它们空间关系的亲疏程度进行分类。
通俗的讲,聚类分析就是根据事物彼此不同的属性进行辨认,将具有相似属性的事物聚为一类,使得同一类的事物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在实际研究中,既可以对样本个体进行聚类,也可以对研究变量进行聚类,对样本个体进行聚类,在市场研究中,聚类常用于市场细分研究,寻找不同目标市场及其构成者特征,也可以用于确定产品各属性的同质性。
三、江苏省城市化水平的聚类分析一个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主要由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反映。
因此我们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生活质量城市化、地域景观城市化、环境状态城市化这几个方面构建城市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1.近现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探索实践、成果及问题反思
1.近现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探索实践、成果及问题反思近现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现代化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文明传入。
中国开始了与西方国家的接触和学习,借鉴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管理制度和教育体系,推进了现代化进程。
例如,中国在近代实施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机器设备、工业技术和军事战略,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军事现代化。
此外,中国在20世纪初至1949年的民主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也进行了一系列现代化的探索和实践。
中国萌芽了一些现代工业、农业和城市化,实施了一些现代的教育和医疗制度,强调了科学、普通话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性。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代,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
中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推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了一系列大型重工业和基础设施项目,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
中国也成立了一系列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然而,中国的现代化探索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战乱和内外因素的影响,进展不平衡。
其次,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也面临了一些结构性的问题,如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差异、收入分配不均、环境污染等。
此外,中国的现代化探索也面临了一些制度性的问题,如公共管理体系不完善、社会治理模式需要改进等。
总体而言,中国近现代以来的现代化探索实践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中国需要继续深化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现代化进程。
近现代以来,中国在现代化探索实践中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其中,经济建设是中国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引入市场机制,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逐渐成为重要的全球制造业中心和科技创新引擎。
2006年广东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案例评比三等奖
2006年广东省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案例评比三等奖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周立第一部分:课程设计一、活动主题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材关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内容,以中国的江苏省为案例,探索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相互关系,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按传统的课堂教学进度,需要2个课时。
但是,如果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一则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二则江苏省距离学生的生活地域比较遥远,学生不够熟悉。
因此,本人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改革:一是在原课文的基础上增加了珠江三角洲的案例,选择学生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研究的区域,紧密结合当地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看得见、感受得着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变化,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和有趣的地理,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的可持续发展、为家乡的发展出谋献策的社会责任感。
二是把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引入必修课的教学,让学生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自主探究、收集资料、合作研讨、归纳分析、形成结论,加深对城市化和工业化和城市化概念的理解,加深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学会合作,学会思考,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多媒体制作和应用的能力、文字语言交流与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2、了解中国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3、通过上网查询资料,培养学生阅读归纳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每小组完成研究方案、研究论文和研究成果汇报课件各一份,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多媒体制作和应用的能力、文字语言交流与表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2、学会知识迁移:在掌握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学会概括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工业化的特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措施。
高中地理必修和选修教材目录表【精选文档】
高中地理教材目录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配人教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问题研究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研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研究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问题研究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高中地理(必修2)(配人教版)•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第三节城市化- 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问题研究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问题研究绿色食品知多少高中地理 (必修3)(配人教版)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第二节区域地理坏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第二节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四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第一节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第二节遥感技术的应用第三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第四节数字地球选修1 宇宙与地球第一章宇宙第一节天体和星空第二节探索宇宙第三节恒星的一生和宇宙的演化第二章太阳系与地月系第一节太阳和太阳系第二节月球和地月系第三节月相和潮汐变化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第三节地表形态的变化选修2 海洋地理第一章海洋概述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第二节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一节海岸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第三章海洋水体第一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第二节海水的运动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第五章海洋开发第一节海岸带的开发第二节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三节海洋能的开发利用第四节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第六章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第一节海洋自然灾害与防范第二节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第三节维护海洋权益加强国际合作选修3 旅游地理第一章现代旅游及其作用第一节现代旅游第二节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第二章旅游资源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第二节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第三节我国的旅游资源第三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第一节旅游景观的审美特性第二节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第三节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第四章旅游开发与保护第一节旅游规则第二节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第五章做一个合格的现代游客第一节设计旅游活动第二节参与旅游环境保护选修4 城乡规划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第二章城乡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第一节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第二节城镇布局与协调发展第三节城乡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第三章城乡规划第一节城乡规划的内容及意义第二节城乡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第三节城乡规划中的主要布局第四章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第一节城乡人居环境第二节城乡商业与生活环境第三节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活环境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一节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第三节中国的水文灾害第四节中国的气象灾害第五节中国的生物灾害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第二节自然灾害的求援与求助第三节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选修6 环境保护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第三节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第二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森林及其保护第二节草地退化及其防治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第五章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第一节认识环境管理第二节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第三节公众参与选修7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第一章数字时代与地理信息技术第一节席卷全球的数字化浪潮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第二章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地图第一节地图和地图投影第二节不同地图的特点和用途第三章人眼的延伸-—遥感(RS)第一节什么是遥感第二节遥感信息的获取和处理第三节遥感图像的目视判读及其在地图编制中的应用第四章精确定位的现代工具—-全球定位系统(GPS) 第一节什么是GPS第二节 GPS的应用与发展第五章数字时代的产物—-地理信息系统(GIS)第一节什么是GIS第二节 GIS的基本功能第三节 GIS的数据库及其应用第四节 GIS的发展第六章地理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与中国数字地球建社第一节 3S技术的集成及其应用第二节中国数字地球的建设。
2022年中考历史热点:时政热点03“碳达峰”和“碳中和”【学案】
中考时政热点专题专题三:碳达峰和碳中和【热点追踪】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1年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颁布,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体目标,即: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
在今年的两会上,从“扎实做好”到“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从做好“双碳”相关基础科学知识储备,到工程建设行业的降碳减排,再到培育“双碳”产业新引擎,出席全国政协会议的住津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真知灼见,努力为这场绿色奔跑的提速贡献力量。
【名词解释】1、碳中和碳中和,节能减排术语,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2、碳达峰碳达峰,是碳排放进入平台期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
简单地说,也就是让二氧化碳排放量“收支相抵”。
➢相关材料链接2020年9月22日,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12月24日,中国第一家从事碳中和基础研究的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碳中和研究中心”在北京正式挂牌成立。
3、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手段——碳封存和碳抵消✓碳封存:主要由土壤、森林和海洋等天然碳汇吸收储存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人类所能做的是植树造林。
高中地理必修和选修教材目录表
高中地理教材目录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配人教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问题研究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研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研究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问题研究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高中地理(必修2)(配人教版)•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第三节城市化- 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问题研究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问题研究绿色食品知多少高中地理(必修3)(配人教版)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第二节区域地理坏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第二节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四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第一节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第二节遥感技术的应用第三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第四节数字地球选修1 宇宙与地球第一章宇宙第一节天体和星空第二节探索宇宙第三节恒星的一生和宇宙的演化第二章太阳系与地月系第一节太阳和太阳系第二节月球和地月系第三节月相和潮汐变化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第三节地表形态的变化选修2 海洋地理第一章海洋概述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第二节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一节海岸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第三章海洋水体第一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第二节海水的运动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第五章海洋开发第一节海岸带的开发第二节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三节海洋能的开发利用第四节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第六章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第一节海洋自然灾害与防范第二节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第三节维护海洋权益加强国际合作选修3 旅游地理第一章现代旅游及其作用第一节现代旅游第二节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第二章旅游资源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第二节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第三节我国的旅游资源第三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第一节旅游景观的审美特性第二节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第三节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第四章旅游开发与保护第一节旅游规则第二节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第五章做一个合格的现代游客第一节设计旅游活动第二节参与旅游环境保护选修4 城乡规划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第二章城乡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第一节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第二节城镇布局与协调发展第三节城乡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第三章城乡规划第一节城乡规划的内容及意义第二节城乡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第三节城乡规划中的主要布局第四章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第一节城乡人居环境第二节城乡商业与生活环境第三节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活环境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一节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第三节中国的水文灾害第四节中国的气象灾害第五节中国的生物灾害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第二节自然灾害的求援与求助第三节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选修6 环境保护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第三节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第二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森林及其保护第二节草地退化及其防治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第五章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第一节认识环境管理第二节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第三节公众参与选修7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第一章数字时代与地理信息技术第一节席卷全球的数字化浪潮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第二章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地图第一节地图和地图投影第二节不同地图的特点和用途第三章人眼的延伸——遥感(RS)第一节什么是遥感第二节遥感信息的获取和处理第三节遥感图像的目视判读及其在地图编制中的应用第四章精确定位的现代工具——全球定位系统(GPS)第一节什么是GPS第二节 GPS的应用与发展第五章数字时代的产物——地理信息系统(GIS)第一节什么是GIS第二节 GIS的基本功能第三节 GIS的数据库及其应用第四节 GIS的发展第六章地理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与中国数字地球建社第一节 3S技术的集成及其应用第二节中国数字地球的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苏州样本(笔谈)
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苏州样本(笔谈)汇报人:2024-01-03•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与意义•江苏新实践的苏州样本•苏州样本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地位与作用目录•苏州样本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总结与展望01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与意义国际环境变化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中国面临着新的国际形势和挑战。
国内发展需求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需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历史经验总结中国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背景介绍通过现代化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现代化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能够推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促进经济发展通过现代化建设,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增强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的意义强调创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创新驱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倡导绿色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注重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全面进步。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下实现的现代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02江苏新实践的苏州样本03苏州的现代化进程苏州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就,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01苏州的地理优势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中国的经济强市之一。
02苏州的发展阶段苏州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乡镇企业崛起,到现代的开放型经济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升级。
苏州的发展历程苏州的现代化实践产业升级与创新驱动苏州注重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大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
城乡一体化发展苏州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优化城乡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措施,实现了城乡协调发展。
江苏城镇化的今昔辉煌与未来再创
江苏城镇化的今昔辉煌与未来再创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一、今昔辉煌1.1 发展历程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自古以来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作为全国的重要经济区之一,江苏的城镇化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时代的变迁,江苏的城镇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成为了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城镇化发展更是成果显著。
从小镇到大城市的快速崛起,江苏的城镇化进程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1.2 城市建设江苏经济发达,城市建设水平也非常高。
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的市容市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
而且,江苏省内建设有着世界著名的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标志性建筑,展现出了江苏城市建设的雄伟壮观。
1.3 经济发展江苏的城镇化进程推动了省内经济的迅速发展。
一批优秀的企业在江苏崛起,成为了全国知名的企业。
江苏的城镇化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一体化的城市圈,形成了经济合作的良好局面。
1.4 社会保障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江苏省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完善。
江苏省的城镇居民享受到了更好的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服务,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二、未来再创2.1 国家战略作为国家综合实力较为强劲的地区之一,江苏的城镇化进程也受到了国家高度重视。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江苏城镇化进程。
未来,江苏省将在更高的起点上开展城镇化建设,使城市化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
2.2 产业升级未来,江苏将不断加大对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打造更多产业集群,加速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城市化进程。
在城市化进程中,江苏将以绿色环保理念为引领,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产业。
2.3 人居环境江苏省将以城镇化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城市的人居环境。
加大城市绿地建设力度,改善城市交通系统,构建更加便捷的城市公共交通,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江苏还将积极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
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苏州样本(笔谈)
02
坚持党的领导
03
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中国 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发挥 党的领导在国家治理中的 关键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 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
04
创新驱动
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科技创 新和人才培养,推动产业 升级和经济转型。
苏州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推动政府、企 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 。
VS
共建共治共享
苏州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的良 性互动。
04
苏州样本的经验总结与展望
经验总结
要点一
发展理念创新
苏州在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并实践 了一系列创新的发展理念,如“以人 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等。 这些理念为苏州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 大的思想指导。
资源配置优化
01
苏州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提高城市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城市可
持续发展。
品质提升
02
苏州加强城市品质提升,推动城市景观改造和环境整治,提高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功能完善
03
苏州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
力,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
加强社会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社会治理创新
进一步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加强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提高城市品 质和形象。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市场化程度和国际化 水平。
进一步加强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水平。
研究不足与展望
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南模式”
苏州的乡镇工业萌发于50年代末,兴盛于80年代初,经过多年的 奋斗,不仅是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而且已成为全市经济的台柱 子。苏州乡镇工业不仅为创造“苏南模式”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而且以强化农业、建设农村、致富农民、服务城市、贡献国家等 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中,已成 为一支生力军。乡镇经济小区的成功开发,又有力地促进了乡镇 工业向集约化、区域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无锡市港下镇的发展
港下镇经济发展迅猛。全镇涌现出一批全国 同行业的先进企业,初步形成了服装、橡胶、 电子、冶金四大区域支柱产业。港下镇以集团 经济而闻名,红豆集团是全国120家大型企业 集团改革试点企业,“红豆”商标成为全国驰 名商标,红豆集团被列为国家、省、市重点扶 持企业,晶石、飞达集团列为省重点扶持企业, 晶石集团被评为省高新技术企业。
扬州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地处江苏中部,江淮平原南端, 长江下游北岸,南部濒临长江。扬州城区至今已有近 2500 年的建城史。
近几年来,江苏省撤并了600多个乡镇,乡镇的平均人口 由3.1万增加到4.5万,镇区面积增加45%。同时小城镇 向中心镇聚集,原来222个省级重点镇调减为120个。
2001年底,扬州共有获得国家外经贸部批准享有进出 行政区划调整, 乡镇企业 口经营权的外贸流通企业 20家,自营生产企业 179家, 加大城市的聚集 发展分散 三资企业 480家;各类外贸企业共完成进出口额 123222 力和辐射力 万美元,其中出口66377万美元。这些乡镇企业分布在 扬州的94个城镇中,由不同的地方政府领导。 请问:乡镇过多容易产生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推进工业化和 问 城市化的措施 题
3.三个都市圈共同的自然特点( B ) ①矿产资源丰富 ②地形平坦 ③处在季风气候区 ④海运 便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4.下列关于目前江苏省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 D ) ①城镇聚合轴往往是主要交通干线 ②三个都市圈全部在我 国南方地区 ③城市化发展速度趋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④省内城市化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地区不均衡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6.在江苏省城市化过程中,下列说法可行的是 ( B ) ①建设发达的交通网,干线尽可能经过市中心地区 ②加强 规划,以城乡协调发展为目标 ③合理布局,促进苏南、 苏北协调发展 ④提倡居民购买私人小轿车,减轻公共交 通压力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②
工业化起步晚,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两者相互协调发展,较为合理 发展 时间 中国 发展速度 家
发展水平 城市化与工业化及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因而产 生严重的“城市病”。
城市化和工业化起步晚,发展快, 城市化慢于工业化 导致城乡差距扩大,城市化水平高 于工业化水平,城市发展不合理 城市化高于工业化,但两者都较低
我国的工业化水平
15% 20% 60%
15.4% 50%
36.2%
还 没 有 完 成 工 业 化
三个指标是“且”而非“或”的关系。
过渡:城市化指农业人口即第一产业人口转变为 城市人口即第二三产业人口。 工业化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由 第一产业为主转变为第二产业为主。 二者在内涵上有其相似的方面,那工业化和 城市化又有何联系呢?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江苏省区域特征:
(1)位置: 长江、淮河下游,黄海之滨
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2)区域特征 : 19世纪初苏州、扬州和江宁 (3)历史上的辉煌: (4)城市分布: 苏南
平原广阔,河湖众多,雨热充足;水陆交通便捷; 毗邻我国经济中心上海;科技发达,市场广阔等。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0.15
太湖水氮、磷含量的变化
工业发展产生环境问题
苏州
苏州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风景旅游城 市,也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苏州位于长江三角 洲中部,东邻中国最大的工业、金融和贸易中心上海, 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素有“鱼米之乡”、 “丝绸之府”、“工艺之市”的美誉。
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跨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东 临黄海。南部有依托上海。面积1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 7000多万,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长江横穿东西, 京航运河纵贯南北, 长江把全省分隔为两部分。淮河附近 为中国暖温带-亚热带的分界,夏季有梅雨和台风雨。全 省河流纵横, 湖泊密布, 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省会南京市, 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
无锡
无锡地处江苏省南部、中国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中部, 北靠长江,南濒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无锡市经 济发达,风景秀丼,是中国十五个经济中心城市和十个 重点旅游城市之一,又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凭借 改革开放的活力,无锡人民创造了历史上从来未有过的 辉煌,跨入了全国综合实力50强和投资硬环境40优的行 列。
结合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关知识,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城市特征与城市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人口与产业密集,产生良好的集聚效应 B.人口流动、职业变化十分活跃 C.近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超过 发达国家 D.城市化的本质是居民由从事第一、二产业转为从事 第三产业,并向城市集中 (2)世界各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 ) A.工业化初期,城市化已超过工业化,随后明显高于工业化 B.工业化中期,城市化已超过工业化,随后明显高于工业化 C.工业化后期,城市化已超过工业化,随后明显低于工业化 D.工业化初期,工业化已超过城市化,随后明显高于城市化
阅读太湖水氮、磷含量的变化图,思考,无锡在工业化过 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毫克/升) (毫克/升)江苏工业污染源基本完成治理任务
3.5
磷 氮 中新江苏网七月二十一日消息:江苏省环委会日前组织 3.0 0.1 13 个治污达标检查组,对全省 13 个省辖市工业污染源治理 2.5 进度进行大规模现场检查核实。该省各市、县也开展了全 0.05 2.0 方位的治污达标“零点行动”检查,检查情况表明,该省 0 工业污染源限期治理基本完成率已达 99.6% 。 1.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无锡市港下镇的兴起
红豆集团所在地港下镇地处江阴、无锡、常熟 三市交界处,由于地势低洼,交通闭塞,当年是周 围出了名的穷窝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里的农 民到无锡办事,要乘五个小时的轮船;到二十世纪 八十年代,乡镇企业兴起,这里通上了公路,但由 于路况不好,到无锡办事要在尘土飞扬的公路上颠 簸近两个小时。红豆集团的发展推动了这里的小城 镇建设,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随着乡镇企 业的不断发展,现在村村通上了公路,到无锡办事 只须半小时车程。红豆集团1983年起家,当年港下 镇的人均纯收入只有287元,到2002年,这里的人 均纯收入已达6045元,在红豆集团的12000名员工 中,港下镇劳力就占了50%;
徐州小探
扬州寻访
无锡漫步 苏州小憩
问题
城市化滞后于 工业化
对城市化认 识不够全面
采取措施
在体制和政策上 保证进城农民的 利益,稳固农村 城市化的基础 行政区划调整 工业发展促进 小城镇建设 “组团式”发展 城市群,建设三 大城市圈
工业化和城市 化过程产生环 境问题
1、我国苏南地区的乡村城镇发展很快,这 主要是因 为( ) A.苏南近邻上海、苏州、无锡等大城市,这些大城 市中的人口和企业大量迁 往苏南地区 B.这里人口密集、人口数量大 C.这里最新发现了大量矿产资源 D.这里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2、关于江苏省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存在问题 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B.工业发展产生环境问题 C.乡镇企业发展分散所产生的问题 D.知名的乡镇企业太少
苏州的乡镇工业萌发于50年代末,兴盛于80年代初,经 过多年的奋斗,不仅是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而且已成 为全市经济的台柱子。苏州乡镇工业不仅为创造“苏南 模式”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星罗棋布的小城镇成为乡 镇企业存在和发展的载体,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 池、城乡物资交流的枢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 请问:“星罗棋布的小城镇”会给苏州乃至整个江苏带 来什么样的影响?
(2010·泰州模拟)江苏省城市布局由三个都市圈(南京、苏锡常、 徐州)和五条城镇聚合轴(徐连、宁通、沪宁、新宜、连通)构成。 “三圈五轴”以城市为核心、城镇聚合轴为骨架、都市圈为网络, 它将带动和推进全省的城市化。据此完成3~6题。
连连看
东北
苏南 温州
珠三角
云南德宏 沿边开放 边境贸易
密歇根州的复苏
[学生活动] •读图“江苏省 的人口分布”说 出江苏省主要的 地级市名称、分 布及江苏省人口 分布特点。
江苏省的地级市有: 自北向南临京杭运河的是徐州、宿迁、淮 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 自西向东临长江的是南京、镇江、南通 自北向南临海的是连云港、盐城、南通 既不临河、也不临江,还不临海的是泰州
1970年
发 达 国 家 : 起步早(工业革命后)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二战后)
阅读
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特点及关系
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都比较低, 工业化以后,城市化水平明显地高于工业化水平
相同
发达 时间 国家 发展速度
发展水平
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时间长, 工业化起步早,城市化超前于工业化 工业化和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基本 城市化快于工业化 上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化过程 城市化高于工业化,但两者都较高 付出代价较小,城市化水平高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哪个?
第二、第三产业的建立和聚集是城市化的本质和内容
思考:
工业化
工业化——通常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
经济中不断发展并达到占主导地位的过 程,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从农业占主 导地位向以工业占主导地位的转变。
衡量工业化的 三个国际指标: 农业产值 GDP 农业就业人口 就业总人口 城镇人口 总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