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研究进展
中医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现状与进展
2 0年 8 1 0 月
医 学 研 究 与 教 育
M e i a s a c n u ain d c lRe e r h a d Ed c to
V0 . 7 No4 1 2 .
Au . 01 g2 0
中医辨治慢性萎缩性 胃炎现状 与进展
王绍坡 李佃 贵 。
血 , 久则 瘀 。 虚 高磊 等 [ 为 本病 为 虚实 夹杂 、 热 2 1 认 寒
态 , 癌 变 率 在 2%~ 其 8% , 因此 , 样 预 防 和逆 转 怎 C G成 为 目前 研 究 的重 点 , 是 目前 临床 医学 尚 A 但
缺 乏 有 效 的 治 疗 手 段 , 近 几 年 中 医 药 在 治 疗 而
或本虚 标实 , 证候 虽杂 , 总不 离“ ”瘀 ” 端 。 虚 “ 二 雷作 汉 等 认 为 C G发病 多 因脾 胃素 虚 , 邪 乘 虚 袭 A 外
之 , 脾不升清 , 使 胃不 降浊 , 血失 和 所致 , 气 病久 则 气滞 血瘀 , 胃体 失其 濡养 , 使 甚则 痰瘀 内阻 胃络 。 其 病机 枢纽 可 归纳 为 “ 胃虚 弱 , 脾 痰瘀 互 阻 ” 脾 胃虚 。 弱 是 C G 发 病 和转 变 的根 本 内 因 , 瘀 互 阻 是 A 痰 C G发展 的趋势 和结 果 , 二者 互 为影 响 。 A 且 王恩 元
W a g S o o ,L a g i n ha p iDin u
( . a h S i c e tro e e U i r t adn 0 10 ,C ia . b iH si r io a 1 Hel c n e C ne f H b i nv sy t e e i ,B o i g 7 0 2 hn ;2 He e opt o Ta t n l af dil C ieeMe i n, h i h ag0 0 1 , hn ) hn s dc e S ia un 5 0 C ia i jz 1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研究进展
年 临床 经验 ,将 CAG常见证 候归 纳 为肝 胃不 和 证 、湿 热 中阻证 、脾虚 气滞 证 、胃阴不 足 证 等 4个 证 型 ;分别 予 香苏饮 、半 夏泻心 汤等治 疗 。张继 泽教 授 根 据 主 症 表现 将其 分 为 中虚 气 滞 证 、肝 胃不 和 证 、胃阴 不 足 证 、气 滞血瘀证 等 四个证 型 。刘 华一教 授 根 据 CAG 病 因病 机 以及 演 变 规律 ,将 之 分 为寒 热 错 杂 型 、湿 邪 困脾 型 、脾 胃虚寒 型 、肝郁 犯 胃型 、胃阴亏 虚型 、气 滞血 瘀型 。金亚 城教授 认为 CAG是本 病 的 主要症 状 是 消化不 良 ,属肝 胃不 和 。故 将本 病 分 为肝 胃不 和证 及 脾虚 型 、阴虚型 、血瘀型 、郁热 型肝 胃不和证 ,并 以柴胡 疏肝 散为基 础辨 证治疗 。 2.2 基 于数据研 究 CAG的 中 医共识 意 见将 本 病分 为肝 胃气 滞证 、肝 胃郁 热证 、脾 胃湿 热证 、脾 胃虚 弱证 (脾 胃虚寒 证 )、胃阴不 足证 、胃络瘀 阻证 ,分别 予 柴 胡 疏 肝散 、化肝煎 合左金 丸 、黄 连温 胆汤 、六 君子 汤 、沙参 麦 冬汤 、丹参饮 合失笑 散加 减治 疗 。与此 类似 的是 丁成华 等 的研 究 ,他 们 将 近 十年 来 ,本 病 中医 诊 治 的文献 整 理 后 得 出结 论 :CAG 证 候 由 多 到 少 的 频 率 为 :脾 胃虚 弱 >肝 胃不 和 >脾 胃 湿 热 >胃 阴 不 足 >胃 络瘀血 。杨 国平 等 将 我 国百 名 中医 脾 胃病 专 家 防 治本 病 的 文 献 整 理 后 认 为 :本 病 主 要 分 为 脾 胃气 虚 (包括虚 寒 )证 、肝 胃气滞 证 、胃阴不 足证 、中焦 湿热 证 等 。黄大未 等 对 近 20年来 相关 文献 进行 分析后 指 出 :南 方地 区 CAG频 率 高 的 证型 是 脾 胃气 虚 证 、胃 阴 不 足 证 、湿 热 中 阻 证 ;北 方 地 区 是 脾 胃 气 虚 证 、肝 胃 气 滞证 、瘀 血 阻络证 。 3 治 疗 3.1 古方 加减治 疗 卢炯 采用 随机 双盲 法研 究六 君子 汤加减 治疗 CAG脾 胃虚弱型 的疗效 ,对 照组 为 常 规西 药治 疗 ,结 果 显 示 :治 疗 组 与 对 照 组 治 疗 总 有 效 率 、中 医证 候 积 分 及 不 良反 应 发 生 率 均 无 差 异 。 陈 兴 则 采用 随机试 验 观 察 黄 芪建 中汤 治 疗 脾 胃虚 弱 证 的效果 ,对照组 予多潘 立 酮 、维酶 素 口服 ,结果 :观察 组 总有效 率高于 对 照组 。升 阳益 胃汤 出 自李 东垣 ,白 玉 茹等 研究 升 阳益 胃汤 治疗 CAG脾 胃虚 寒 证 ,结 果 观察组 的有效 率 、证 候 总有 效 率 均优 于 对 照组 。赵 翠 丽等 评价 四逆 散加减 治疗 CAG肝 郁 脾虚 型 患 者 的疗 效 。其设健 康对 照组及 胃复 春对 照组 。结 果 四逆 散 治疗组 的临床 、胃镜 、病理 疗效 显著优 于 胃复春对 照 组 。白涛 等 设 立 对 照组 ,予 以果 胶 铋 和 多 潘 立酮 , 对 比观察 加 味化 肝 煎治 疗 CAG肝 胃郁 热 型慢 的临 床 疗 效 。结 果 :治 疗 组 与 对 照 组 的 总 有 效 率 分 别 为 95.7% 、75.8% ,且 差 异 具 统 计 学 意 义 。 3.2 专 方治疗 清 化饮 是 国 医大 师杨 春 波治 疗 CAG 脾 胃湿热 证 的经 验 方 。黄 铭 涵 等 设 置 胃复春 片 为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慢 性萎 缩性 胃炎的 中医药 研 究进 展
陈朝 元 , 王 岩
( 建 中 医学 院 附 属 』 民 医院 , 建 福 州 30 0 ) 福 、 福 5 0 4
Hale Waihona Puke 关键词 : 慢性 萎缩性 胃曼 中医 药研究 I 进展 中图分类号 : 2 63 R 5 . 文献标 识号 A 文章 编号 ;0 45 2 ( 02 0 —0 90 1 0— 67 2 0 ) 20 5 —3
维普资讯
6 0
福建 中 医学 院学报
升高 胃 内 p 值 , 我 国 常 见 的 胃窦 萎缩 性 胃炎 H 与
( B型 胃炎 ) 不符 。
22 用 胆 汁 酸 合无 水 乙醇 , 口灌服 大 鼠 , 发 . 经 诱
乔 樵 将 该 病 分 肝 胃气 滞 、 胃湿 热 、 肝 胃阴 不
收稿 日期 :0 2o 2 2 0 1 o 作者简介 : 陈朝元( 0 , . 1 6 一) 男 主袷医师 . 5 主要从事 中西医消化 系统痰病研究。
2 3 采用 2 / 0g L水 杨 酸钠 灌 胃及 饥 饱 、 倦 因 劳
17 9 8年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将 CA 列 为 癌 前 状 态 之 G
现 代 医学对 C AG 尚无疗 效确 切的 治疗方法 , 而 中 医药 治 疗 C AG 取 得 了较 好 的疗 效 , 已引 起
C AG 临 床 上表 现 为 上腹 饱胀 , 隐痛 不 适 , 痞
在病 和证 的结合 上作 了有 益的探索 c 。
2 4 应用致 癌 物 甲基 硝 基 亚硝 基 胍和 雷 尼 替 丁
联 合 喂饲 , 诱发 出 C 可 AG伴 肠 腺 化 生和 非 典 型 增 生癌 前病变模 型c 。 2 5 在 大 鼠幽门环 处植 入金属 弹簧 , 合 10g . 结 0 / L氯化 钠 和 6 ~ 7。热 糊 灌 胃 , 0 0C 可诱 发 cAG, 其 中 7 伴 有 非典型 增生 , 萎缩 性 胃炎癌 变 的研 0 为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慢性 萎缩性 胃炎 ( ho i A rpi G s t ,C G)是 C r c t hc at i A n o rs i
华 L 则将本病 的病 机归纳 为 3个字 :滞 、虚、瘀。滞 即气 2
滞 ,由肝郁 、湿热或虚证引起 ;虚即脾 胃虚 弱 ,包 括 阴虚 ,
原 因不 明的慢性 胃炎 ,本 病 是 以 胃黏 膜上 皮 和腺 体 萎缩 、 黏膜变薄 、黏膜肌 层增 厚及伴 有肠 腺化 生 、不典 型增 生为 特征 的慢性疾 病 。属 临床 常见病 、多发病 ,在 慢性 胃炎 中
医 疗 论 坛
Me ii l Tra me t o u d e a e t n F r m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 ieeju lo tnmei n n tnp am c hn s o ma feh o dc e ad eh ohr ay i ・8 ・ 3
慢 性 萎 缩 性 胃炎 的 中 医药研 究 进展
型 ,即脾 胃虚弱型 ( 含虚寒 ) 、肝 胃不 和型 、胃阴不足 型 、
肠上皮化 生为 19 。本 病可 有 1 %左 右 的癌 变率 ,而 胃 .% 0
癌高发地 区可达 2 %左右 ,17 8 98年世 界卫生 组织 ( O) WH 已将 胃粘 膜肠 上皮化 生、不典型增 生 ( 型增生 )列 为 胃 异 癌前病变 ,可 分为 轻、中 、重 三级 .而 中度 不典 型增 生或 大肠 型化生 为真正 的癌前 病变 。 此 ,寻求 最佳 的 阻断 胃 癌前病变 的有效方 药 ,是更 好 的开展 胃癌 二级 预防 的重要 措施之一 。积极治疗 C G是预 防其 癌变 ,减少 胃癌发 病率 A 的有效手段 。 目前 ,西 医 尚无 理想 的治疗 方法 ,而 中医药 对该病 的治疗不仅 积 累了丰 富的经 验 ,而且 大量 的临床 报
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
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理特征为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综述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医生和中医药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首先回顾了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临床研究方法、常用中药方剂、治疗机制等方面的进展。
重点分析了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评价标准和治疗效果,以及中医药在治疗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
展望了未来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以期为推动中医药在消化系统疾病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文的综述,读者可以全面了解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也期望能够激发更多中医药研究者投身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为中医药在消化系统疾病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方法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方法日益丰富和成熟,主要包括随机对照试验、观察性研究、文献综述与数据挖掘等。
这些方法的运用,不仅提高了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
随机对照试验是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设立对照组和实验组,随机分配患者接受治疗,以评估中医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这种方法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中医药治疗的效果,为中医药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观察性研究也是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了解中医药治疗的实际效果和患者的反馈。
我国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我国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临床研究进展文章概述了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临床研究进展,强调辩证分型、专方用药、中西医结合以及针灸等中医药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必要性及优越性,同时介绍了目前的研究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标签: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综述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以下简称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是以胃粘膜萎缩变薄、胃黏膜肌层变厚、局部性或广泛性的固有腺体减少或消失为特征的消化系统常见病。
CAG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CAG列为胃癌的癌前状态或癌前疾病。
因此积极治疗CAG,是阻断其向胃癌发展、减少胃癌发病率的有效手段。
现代医学对CAG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多采用对症治疗。
十多年来国内中医药专家对CAG的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治则方药、基础实验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卓有成效的研究,本文就近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CAG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病因病机的认识根据CAG的临床表现,本病可归属于祖国医学“痞满”、“嘈杂”、“胃脘痛”等病的范畴。
现代医学认为CAG的发生可能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胆汁反流、宿主遗传性、宿主酸分泌状态以及高盐低维生素饮食等有关。
在中医界中,普遍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饮食不节,饥饱失常,喜食热烫粗糙或辛辣油腻食物,或嗜酒吸烟,情志怫郁,忧思恼怒,禀赋不足,素体虚弱,邪毒内侵,久病体弱,劳倦内伤等致病因素密切相关。
而对其病机的认识各家却有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独到见解:乔桂凤认为气虚血瘀是CAG的病机关键。
杨文轩强调血瘀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单兆伟认为脾胃虚弱是发病之本,胃中郁热是病理特征,瘀血内阻是病情转化的重要因素。
赵文霞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气阴双亏,瘀滞内阻。
张永胜等认为本病基本病理为脾胃不调,胃寒肠热。
高忠英认为脾虚胃燥、运化失健为其病机。
代萍认为气虚及痰、瘀、食互结是本病发病之关键。
2 临床治疗研究2.1 辨证分型治疗的研究:近年来关于CAG的辨证治疗研究较多,但由于不同医家对CAG的认识不同,因此临床证型纷繁芜杂,治疗方法林林总总,可谓各有心得、百家争鸣。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及其治疗近况
2 2 肝 胃不和 型 .
证 见 胃脘 胀痛 , 窜不定 , 及胁 肋 , 攻 连 饮
食减少 , 嗳气 或矢气 则舒 , 得 遇抑 郁 、 恼怒 则复 发或加 重 , 大 便不 爽 , 结 或溏 , 苔薄 白或 薄黄 , 弦 。乔 氏 认 为 肝 或 舌 脉 胃不和型 多见 于发病 的初 期 , 患者 常有 平素 情志 不遂 、 燥 烦 易怒 , 好生 闷气 等 , 胃镜下 可见 胃黏膜 充血相 间 , 胆汁 反流 , 胃蠕动快 。李 氏 认为肝气郁 结 , 克伐脾 胃导致 肝 胃不和 ,
表现为 胃脘嘈杂灼热似痛 不适 , 饥不 欲食 , 口干喜冷 饮 , 烦热 , 夜寐 不安 , 黄便秘 , 溲 舌红少苔 , 细数 , 脉 治宜养 阴 氏… 治疗 C G养 阴理气 和 胃, A 选用养 胃汤合 柴胡疏肝 散加 减 的“ 胃Ⅲ号方” 沙参 1 , 萎 ( 2g 麦冬 1 , 胡 6g 木香 6g 2g柴 , , 枳壳 6g 延胡索 1 , , 2g 白芍 6g 石斛 l , , 2g 鸡内金 1 , 2g 乌梅 6 g 五味子 6g 甘草 6 g 。唐 氏 观察 了百合 养 胃汤 ( 合 , , ) 百 3 、 参 1 、 0g沙 5g 麦冬 1 、 0g黄芪 i 、 5g 白芍 2 、 内金 6g 山 0g鸡 、 楂 1 、 0g 黄连 6g 乌药 1 、 、 0g丹参 1 、 0g 郁金 1 、 0g 炙甘草 6g ) 治疗此 型 C AG的疗 效 , 结果 治疗组 总 有效率 为 9 . 8 , 0 4 % 对
C G列为 胃癌的癌前状 态 , 病 因病 机 复杂 , A 其 容易 复发 及癌
变, 对人类 威胁很大 。近年来 , 中医药 治疗 C G取 得 了较好 A 的疗效 , 本文将对慢性萎缩性 胃炎 中医辨证分 型及其 治疗概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探讨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探讨【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病,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痛苦。
中医病机探讨对于了解疾病发病机制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概述入手,深入分析了中医病机,阐述了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原则和效果。
探讨了中医药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以及中医与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结论部分指出了中医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并总结了探讨病机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更好地认识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治疗,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案和促进康复。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治疗原则、中医药、养生保健、中西医结合治疗、作用、启示1. 引言1.1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探讨的重要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症状多样,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针对这种病情,中医病机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病机探讨的重要性在于可以深入了解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及规律,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中医以“辩证施治”为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既能缓解患者的症状,又能调理整体的阴阳失衡,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
通过中医病机探讨,可以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机制,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并且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探讨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可以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2 慢性萎缩性胃炎概述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主要特点是长期反复发作的胃炎症状,导致胃黏膜萎缩和功能减退。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不良饮食习惯、压力过大、病毒感染、抗生素滥用等。
该病主要表现为长期消化不良、胃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中医理论中属于“胃炎”范畴,主要包括气滞、痰浊、阴虚、脾胃虚弱等病机。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的发病与饮食不当、情志失调、病邪侵袭等因素密切相关,治疗时需从调理人体气血、疏通气机、调和营卫入手,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研究进展作者:吴婧李学军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34期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主要临床表现有上腹胀满、疼痛、烧心及消化不良等症状,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CAG在医学上被归属于胃癌前疾病的范畴之中,而此疾病衍生出的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就是胃部癌症的前期表现。
国内有资料报道CAG伴发不典型增生或肠上皮化生的癌变率为4.5%~13.8%[1, 2]。
近年来,随着检查设备的日益先进, CAG的检出率大大增加,现代医学尚缺乏理想有效的治疗方法。
祖国医学在治疗本病的基础上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而且副作用少,治疗方法多,现对本病综述如下。
1 CAG的病因病机祖国医学文献中并无“CAG”专有名词,基于CAG患者主证是患者的胃部出现疼痛,出现饱胀感,且在食用食物后病症会进一步加重。
在此病症发生中,患者身体上常常会出现乏力、恶心等反应。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说:“虚寒之痞,……或脾胃素弱之人而妄用寒原克伐之剂,以致重伤脾气者,皆能有之”。
现代医家也对CAG的病因病机有所讨论,认为CAG病症的发生其实是一个逐步延伸深化的过程,在最开始为胃炎,之后不断的发展形成。
患者患病的主要原因为日常饮食不当、烟酒不忌等,从而使得脾胃部位遭到损害。
有相关学者认为气虚是CAG的基本病机,所谓:“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脾胃论·卷上·脾胃盛衰论》),故脾胃虚弱是本病病机演变的必然结果及关键所在。
李佃贵[3]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遵循肝郁气滞、脾虚湿盛→积湿成浊→浊郁化热→热蕴成毒→浊毒的变化规律,并以浊毒立论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和异形增生。
2 CAG的证型研究2002年9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太原会议将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诊断标准[1]分为6种:肝胃不和、脾胃湿热、湿浊、瘀血、虚弱、不足。
徐景藩教授[4]治疗CAG主要分为3型:中虚(脾胃气虚)气滞型、胃阴不足型、肝胃不和型。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与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与证候分布规律研究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及证候分布规律,进一步研究病症症候。
方法结合多年来采用中医药为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实践,并运用统计学原理,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候分布规律进行深入剖析与整理。
结果通过中医角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与症候的深入研究,主要病机分脾胃气虚、胃阴亏虚、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寒、瘀阻胃络、肝郁脾虚、气阴两虚等;主要证候气虚、血瘀、气滞、内热、阴虚。
结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深入研究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疗典型的基础。
标签: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证候分布规律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粘膜上皮及腺体萎缩,数量减少,粘膜基层增厚,伴或不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的慢性疾病,而不典型增生可能發展癌前病变。
从中医的理论上讲主要是由于脾胃存在阴虚、气滞、热、湿、寒、外邪犯胃等[1]。
萎缩性胃炎需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预防癌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鉴于萎缩性胃炎的病因机制复杂,通过中医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为辨证施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为明确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候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提供依据。
为深入研究萎缩性胃炎的提供更广泛的辩证理论基础。
1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比较复杂,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病机理论很多种,对病因病机的的研究也持有多种观点,目前公认的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致,从中医理论讲是外邪所致,中焦脾胃虚弱,抗病能力弱,幽门杆菌乘虚而入;脾胃虚弱,脾失健运,导致湿热内蕴,成为幽门杆菌致病的基础[2]。
有学者认为,脾胃虚弱、脾气虚和脾阴虚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致病机,在“胃痞”中重要表现;主要病因也是气滞、血瘀、食积、湿热毒互结作用,劳倦内伤,胃阳不足,胃纳滞呆,脾失健运,胃失温养[3]。
初病在气,久病入血的中医理论,存在血淤的病机,由气血侵入经络,脾胃虚是致病之本,胃络瘀阻,胃络不通是致病的特征,脾虚络阻、外邪入侵、浊毒瘀滞、多瘀的致病病机;肝郁气结,横逆犯胃,气血阻滞,则痛;气血亏虚,内生虚热,灼热耗津,胃阴不足、肝气久郁,伤胃阴,胃络失于润养。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现状与进展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现状与进展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重度cag伴中重度肠上皮化生及重度不典型增生者,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
近年来,中医药对本病的研究在病因病机探讨、临床诊治及机理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
中医药治疗本病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辨证施治,临床疗效显著,显示出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强大优势。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学习,概述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优越性,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和治则方面介绍中医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综述【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042-02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是以胃黏膜萎缩变薄、胃黏膜肌层变厚、局部性或广泛性的固有腺体减少或消失为特征的消化系统常见病的一种慢性疾病。
[1]本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正常胃黏膜→炎症→萎缩→肠化→异型增生→胃癌”的演变规律已被大家所公认,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癌前状态或癌前疾病,而在cag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则被公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病变,因此,cag的基础研究和治疗受到广泛的重视,积极治疗cag对防止癌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临床以上腹胀痛、纳少、嗳气、消瘦乏力为主要表现,是消化系统中常见病和难治病之一,属于中医“胃脘痛”、“痞满”、“嘈杂”、“腹胀”、“嗳气”等范畴。
目前西医药治疗虽然进展迅速,但临床仍无确切地阻断这种病变的方法,近年来国内中医药专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治则方药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卓有成效的研究,本文就近三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cag的临床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1病因病机1.1古代文献:《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络急引,故痛。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20202020年12月第10卷第23期·综 述·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梁春耕 肖定洪▲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上海 201800[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难治的、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常被视为胃癌的高危因素,其病因及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因此临床治疗中缺乏特效药物。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能够减轻CAG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或逆转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
现笔者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针灸治疗等方面对近年来中医药对CAG治疗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针刺;灸法[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20)23-66-04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LIANG Chungeng XIAO Dinghong Department of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 Jiad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800, China[Abstract]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 is a refractory and common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 which is often regarded as a high-risk factor of gastric cancer. Its etiology and specific pathogenesis are still unclear, so there isa lack of specific drugs in clinical treatment. In recent years,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researches have shown that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n alleviat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CAG and delay or reverse gastric mucosal atrophy and intestinal metaplasia. The related research on CAG treatment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recent years from the aspects of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reatment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Key words]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Moxibustion therapy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及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伴有或不伴有幽门腺化生、肠腺化生,甚至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常见消化内科疾病,为胃部疾病炎-癌转换中重要的一环。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探讨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探讨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以胃黏膜萎缩、腺体萎缩、上皮细胞变性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
性胃炎,长期反复慢性胃炎可导致胃局部免疫力减弱、胃酸分泌减少、胃黏膜屏障功能下降,从而加重萎缩性胃炎的病程。
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主要为脾胃虚弱、气滞
血瘀。
脾胃虚弱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基础。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气运化水谷精微,化生
气血,若脾虚则失运,水谷不能化生,气血亏虚,胃气亦虚,因而影响胃运化功能,导致
胃黏膜功能减退,消化不良。
中医治疗时以补益脾胃,调整代谢为主,可用六君子汤、补
中益气汤等方。
气滞血瘀也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之一。
气滞血瘀意味着气机不畅,新陈代谢异常,气血充盈不畅,阻滞了胃肠功能的正常进行,导致胃黏膜再生难、炎性渗出,细胞代谢下降。
针灸、中药都注重疏通气机、活化胃肠道功能,可用温经汤、活血化瘀汤等方调理气
滞血瘀。
中医认为食物也是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之一,如饮食过于寒凉、饮食不规律、
进食过饱等,中医治疗时也应注意调理饮食,醒胃汤、理中汤等方可用于胃肠消化调理。
总之,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中医常常从整体调理机体角度出发,以补益脾胃、活血化瘀、疏通气机等方法进行治疗。
在治疗的同时,注意规范饮食,使胃肠得到充
分休息和调理,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能有效预防慢性胃炎的发生。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研究进展
J OURNAL OF P RAC T I CAL T RADI T I ONAL CHI NES E ME DI C I N E 2 0 1 4 . Vo l _ 3 0 No . 1 2
5 3 . 3 %,治疗 组 疗效 显 著优 于对 照组 ( P <O . 0 5 )。梁 金 风 用逍遥散加味治疗8 0 例 ,对照组用吗丁啉 、维酶
现代 医学认为C A G 的发病主要与幽门螺杆菌 ( H p ) 感 染 、胆汁 反 流 、血 管 活性 因子 及 细胞 因子 改变 、免疫 因素等多种 因素有关 … 。中医认为病 因主要与情志不 调 、饮食失常 、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等因素有关 。单兆
萸 、炙甘草 、三七粉 ,疗程2 个月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
组8 8 . 8 9 %、对 照组6 9 . 7 0 %。邝耀 均 将 1 2 0 例 随机 分为 两 组 。对 照组 予 以常 规西 药 治疗 ( H p 阴性者 予胶 体 果胶
中汤合附子理中汤 、益 胃汤 、半夏泻心汤 、二陈汤合平 胃散 、柴胡疏肝散加减 ,治疗4 3 例 ,总有效率9 3 %。陈
卢秀怡 等 ¨ 分 为5 型 ,脾 胃虚弱证用黄芪建 中汤 加减 ,肝气犯胃证用柴胡舒肝散加减 ,脾 胃湿热证用清 中汤加减 ,胃阴不足证用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胃 络瘀滞证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孙建荣 ¨ 辨证分为脾 胃
气 虚 型 、脾 肾 阳虚 型 、胃阴不 足 型 、脾 胃湿热 型 、痰 浊 中阻 型 、肝 胃不和 型 ,分 别用 以香 砂六 君 子 汤 、黄芪 健
机是脾虚胃弱,气机郁滞 ,胃络不和 j 。张杰认为病机 主要为虚、毒、瘀相互影响 。金宏元认为主要病机是 脾虚气滞 、肝 胃不和 。马建伟认为基本病机是脾胃虚 弱 ,胃热、气滞 、血瘀 、湿阻为发病之标 。谢 晶日认 为基本病机为脾 胃气阴亏虚导致的中焦气机不畅 。朱 宗元认为基本病机是脾 胃虚寒 ,胃络瘀阻 ¨ 。李春婷认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且较为严重的消化系统疑难疾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目前现代医学尚缺乏特效疗法,从病因病机、病位、辨证治疗方面阐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关键词】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引言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AG)是指胃豁膜萎缩,胃固有腺体减少,常伴有肠上皮化生为特点的一类慢性胃炎。
西医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普遍认为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Hp)感染、胆汁反流、免疫因素等有关。
如何延缓CAG病理学进展或逆转胃豁膜萎缩成为临床治疗本病的重点和难点。
西医治疗本病主要是对症治疗,如抗Hp 感染、改善胃动力、保护胃黏膜等,但存在易复发、不良反应多等问题。
中医治疗本病取得了显著进展,现综述如下。
1中医病因病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属中医学中“胃脘痛”、“痞满”、“嗳气”、“吞酸”、“呕吐”等范畴,多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
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各医家有不同见解。
发病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因素、免疫因素、遗传因素、中枢神经功能障碍以及多种有害因素的刺激有关。
外邪内侵,或情志不畅,或脾胃虚弱,其单一或者综合作用,导致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发为本病。
其中脾胃虚弱、气机郁滞、胃络不和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的基本病机。
金洪元教授指出胃病日久,脾胃功能衰减,纳运失常,气机不舒,气血运行受阻,胃失所养,日渐萎缩。
另肝主疏泄,肝郁气滞不解,反乘脾土。
脾虚气滞为其基本病机,而胃阴不足也兼有脾虚气滞,故治疗应健脾疏肝、和胃理气,而不能一味论治胃阴不足。
从“虚、瘀、热”角度探索本病的发病机制,认为虚是内在基础,湿热是加重的因素,瘀是病理产物,也可是致病因素,三者相互联系与促进,杂合而病,迁言不愈,终成痼疾。
将本病的病机演变规律概括为“因滞致虚,因虚夹邪”,指出其病机为虚实夹杂,虚证/7/8以气虚多见,其次为阴虚,亦有血虚或阳虚;实证以气滞血瘀为主。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因病机及证候研究进展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因病机及证候研究进展作者:晁俊刘绍能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2015年第08期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变厚、胃酸分泌减少或伴肠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为其病理特点的疾病,中医辨证治疗有明显的优势,笔者通过对有关CAG文献的总结,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特点及其与胃镜像、病理、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中医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证候;综述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8.041中图分类号:R259.7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8-0133-04Research Progress of TCM Etiology, Pathogenesis and Syndromes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tis CHAO Jun, LIU Shao-neng (Gastroenterology Department, Guang’anmen Hospital,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53, China)Abstract: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 is the disease with the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gastric mucosa inherent glands atrophy, mucous membrane thinning, muscularis mucosa thickening, gastric acid secretion decreasing, or along with intestinal metaplasia or pseudopyloric metaplasia. TCM differential treatment has obvious advantages. Through the summary of the literature on CAG, the authors summarize the aspects of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gastroscopic image, pathology, and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with a purpose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CM clinic.Key words: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syndrome;review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属慢性胃炎中的一种,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变厚、胃酸分泌减少或伴肠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为其病理特点,临床以上腹部疼痛胀满、嗳气、纳呆,日久不愈及消瘦乏力为主要表现。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2016 Master degree student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Shandong)
ABSTRACT: Gastric cancer is a common malignant tumor in China, which is second only to lung cancer.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precancerous lesion is the intermediate stage of normal gastric mucosa transforming into cancer, which belongs to benign lesion. If not controlled, it may increase the probability of transforming into gastric cancer. Whethe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 modern medicine has no unified understanding of its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Modern medical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its formation is a complex process of multi-factors, multi-stages and multi-gene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lieves that the disease is based on the weakness of spleen and stomach. It has external toxicity, Qi stagnation, food stagnation, dampness and heat, blood stasis, Fuxie and so on. It is a mixture of deficiency and excess, and the essence is deficiency and excess. KEY WORDS: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分型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分型研究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由于腺体萎缩或消失,胃粘膜有不同程度的变薄,并常伴有肠上皮化生,炎性反应及不典型增生。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本文从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新进展、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临床分型及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分型与胃镜检查的相关性进行综述,并进行了评述和展望。
关键词:胃镜;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分型;综述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是一种对人类威胁甚大,患病率高,癌变率高的疾病,现代医学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1】。
近年来,中医中药和中西医结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和治疗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2】。
尤其是80年代以来,纤维胃镜作为望诊的延伸和深化工具,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胃镜的直接观察和开展病理活检,以深入探索胃粘膜的病损程度与中医证型的内在联系,揭示出中医的病理基础与探讨发病机制,从而提高了对疾病的认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分型研究开拓了新的视角,本文就笔者掌握的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分型研究的资料作一综述。
1.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随着现代医学对萎缩性胃炎的组织形态学,病因学和发病因素的研究逐渐深化,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也更加深入。
江华鸣【3】认为本病属中医“胃痛”、“痞满”、“嘈杂”、“腹胀”、“呕吐”等范畴。
病理基础为脾胃虚弱,所谓“正虚之处,即受病之所”。
发病机制为病邪阻滞,脏腑失调,气机不畅“, 不通则痛”。
临床表现以消化不良为主,常见胃脘痞满,饭后饱胀,噫气,食欲减退,大便溏薄,口中乏味或干苦,有的伴有脘中隐痛、胀痛、冷痛或灼热痛等症。
胃镜检查可见胃粘膜变薄,皱襞变细或平坦,苍白或灰白色,或白多红少。
病理活检常见过形成结节处肠腺化生。
傅志泉【4】等认为根据其临床特征,可归属于中医“胃痞”、“胃脘痛”等范畴。
萎缩性胃炎以痞满为主证,病位在胃。
萎缩性胃炎的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均说明其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了辩证依据。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因病机及证候分型的研究近况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因病机及证候分型的研究近况
张瑞芬;王智业;党林林;牛兴东
【期刊名称】《中医临床研究》
【年(卷),期】2022(14)6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消化系统疑难疾病,其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
了解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和证候分型分布对本病今后的预防和规范化诊疗都起着关键性作用。
文章通过梳理近年来中医中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成果,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和证候分型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和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总页数】4页(P86-88)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证候分型;综述
【作者】张瑞芬;王智业;党林林;牛兴东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3.32
【相关文献】
1.结构方程模型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型中应用
2.糖尿病前期中医病因病机和证候研究近况
3.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因病机及证候研究进展
4.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与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5.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病因学证候学84例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研究进展摘要:查阅近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文献,对其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进行整理。
发现仍需运用更系统的理论体系,建立客观指标,分析中医病理演变规律,研究规范的辨证方法。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综述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由多种病因导致胃黏膜局部性或广泛性的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减少,黏膜层变薄,黏膜肌层变厚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种慢性胃炎。
自开展纤维和电子胃镜检查以来,CAG检出率占胃镜受检病人总数的7.5%~13.8%,且CAG每年的癌变率为0.5%~l%,伴有异型增生时癌变率更高[1]。
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已正式将CAG列为胃癌的癌前状态,若伴有中、重度肠上皮化生和(或)异型增生则属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与胃癌发生有明显的关系[2]。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临床症候无特异性,多表现恶心、呕吐、上腹痛胀满、疼痛不适。
中医学上并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名,但可以根据其临床症状将其归属于“胃脘痛”、“痞满”、“呃逆”等范畴。
1.对病因的认识胃以和降为顺,因滞而病,CAG病因主要与情志失和、饮食不调、外邪犯胃(包括H.pylori感染)、药物所伤以及先天禀赋不足脾胃素虚等多种因素有关[1]。
有研究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中有明显饮食不节、劳倦所伤者占82.58%~91.5%,情志因素者占28.75%~39.3%,幽门螺杆菌感染44.7%~56.1%[3]。
归结起来,主要分为外因与内因。
1.1外因邵祖燕[4]、周斌[5]认为现代人多贪凉饮冷,易被寒邪侵袭,因此寒湿之邪是常见致病因素,促使胃痞形成的影响因素。
张晓慧等[6]认为风、寒、暑、湿、火六淫入侵可致胃络瘀阻而成而成CAG 本虚标实之证。
徐陆周[7]认为Hp 是人体外感受的邪气,外邪人侵,胃失和降,肝郁气滞而致肝脾不调,胃痞胀满,胃黏膜充血水肿、炎性渗出。
1.2内伤多数医家[8-10]认为内伤因素与饮食不节、情志致病、禀赋不足相关,损伤脾胃,内生痰湿、血瘀、热毒等相互壅滞、缠绵难解而致CAG,甚进一步发展为癌。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壅滞脾胃气机,气机失于条达,脾胃受损;忧、思、恼、怒等五志过极皆会引起脾胃功能失调,正如“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
李东垣认为:“人以脾胃为本”,“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
《脾胃论》曰“老弱元气虚弱,饮食不消,脏腑不调,心下痞闷”。
2.病机特点2.1脏腑阴阳失调脾胃虚弱是CAG 的发病基础。
白兆芝教授[11]认为各种外感内伤均可导致脾胃损伤,胃体失养,脾胃的预防功能减弱,黏膜屏障功能低下进而感染病邪,发生此病。
陈宝贵教授[12]认为CAG患者腺体萎缩,胃壁变薄,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减少,与中医之胃阴、津液缺乏相似。
黄祥武[13]认为脾失健运,不能化生津液及他脏亏虚损伤脾阴,是脾阴虚证的主要病理机制。
王灿晖教授认为[14]脾胃虚弱为病机基础,初起多为胃阴亏损,病久可见脾气虚弱,脾虚胃弱为其病机的根本。
舒鸿飞[15]认为CAG早期因是新病,多以肝胃失调为重,兼脾胃虚弱;中期多虚实并重,出现既有脾胃虚弱,又有肝气郁滞等证;后期则脾胃虚弱为重,伴肝气郁滞等证。
导师团队运用证素理论研究,发现慢性胃炎虚证以脾气虚弱、脾阳不足为主[16]。
2.2气血失和张露等[17]认为气虚血瘀是CAG的病机关键,提出脾胃气虚、胃络血瘀是导致CAG→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逐步转化的主要环节。
李桂贤教授[18]认为大多CAG由慢性浅表性胃炎演变而成,是一个由气及血、由经入络的渐变过程。
杨学信[9]指出CAG的主要病因病机为情志、饮食、劳倦诸因伤胃,导致脾胃虚弱,日久则气虚血瘀,气血同病。
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则知其治气治血之当然”。
2.3痰湿为患谢晶日教授[19]以湿邪为本病主线,兼夹寒凝、气滞、血瘀,日久形成浊毒,使脾胃损伤致病,治疗上以治湿为要。
沈舒文教授[20]认为慢性胃炎久治不愈,反复发作,中阳久虚,阳不布津化液致“饮浊弥留胃底”,久凝成痰,痰滞胃络,又使胃络瘀滞,痰瘀互结于胃,邪痼病深,久而屡发疼痛饱胀等。
吾师团队认为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失调,津液停聚,聚湿成痰,痰湿阻滞于胃,而致气滞,日久痰湿化热、久聚成瘀,从而致使痰、气、瘀交阻,损伤胃络,致胃黏膜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21-22]。
2.4邪毒内痈王彦刚[23]认为浊毒是CAG的主要病机之一,“浊毒”既是一种对人体造成严重损害的致病因素。
王伟[24]等认为“毒邪”贯穿于CAG 病变之始终,“毒损胃络”为CAG 的重要病机,分为“外毒”和“内毒”。
李海文等[25]认为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气机不得宣通则郁而化热,热毒腐蚀胃络而生本病。
王道坤[26]将Hp 作为广义的毒邪来认识,毒邪乘而袭之,脾升胃降失调,气血运行失和,病久则气滞血瘀,使胃体失其濡养,甚则痰瘀内阻胃络,毒邪日久,毒腐成疡,瘀结成积,可深入胃络。
3.辨证分型3.1证候特点各医家的学术观点不同、实践经验差异,故CAG临床证型分类纷繁。
陈光伟[27]将CAG分为脾胃气虚,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脾胃湿热四型。
唐旭东[28]将CAG分为肝郁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肝胃郁热证和胃阴不足证5型。
周信有[29]将本病分气虚寒滞型和阴虚瘀热型。
谢旭善[30]将CAG分为脾胃虚弱、脾胃虚寒、寒热错杂、胃阴不足四类证型。
周斌[31]遵循中医辨证的客观化和简易化原则,将CAG 概括为脾胃虚寒和气阴两虚2 种证型。
3.2分型与胃镜相关性近年来,众多学者在CAG的证型与胃黏膜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探索。
艾春花[32]随机抽取138例诊断为CAG的患者,调查其中医证型与胃镜象的相关性,脾胃虚弱证多见于单纯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伴糜烂及胆汁反流多见于脾胃湿热证;伴黏膜内出血多见于胃络瘀血证。
张金丽[33]等研究发现浊毒内蕴证以隆起结节、糜烂、粘膜粗糙多见;肝胃不和证以红斑渗出、出血点、胆汁反流多见;脾胃虚弱证以红斑渗出、粘膜粗糙多见;脾胃湿热证以红斑渗出、粘膜粗糙、糜烂多见;胃络瘀阻证以出血点多见;胃阴不足证以红斑渗出多见。
许恬[34]观察了不同中医证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镜象的相关性,认为黏膜白相以脾胃虚弱为多;血管透见胃阴不足常见;黏膜粗糙集颗粒增生均以胃络瘀血为主。
3.3分型与病理相关性也有不少学者将中医证型与病理进行相关研究。
叶彬[35]发现CAG病理下轻度萎缩以肝胃不和型多见;中度萎缩以脾胃虚弱型多见;重度萎缩以胃阴不足型多见;肠上皮化生阳性率以胃阴不足型最高;上皮内瘤变阳性率以胃络瘀阻型最高。
卢晓杰[36]临床研究发现肝胃不和型和脾胃湿热型轻度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腺体萎缩发生率相对较高,胃阴不足型和胃络瘀阻型的中度和重度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腺体萎缩发生率相对较高。
邱智辉[37]发现胃阴不足、胃络瘀阻型的重度腺体萎缩发生率较高,分别为55.6%、40.0% ;胃阴不足、脾胃虚寒、脾虚气滞型者的重度肠上皮化生发生率较高,分别为18.5% 、12.9% 、12.8% ;脾胃湿热和肝胃不和型者的轻度肠上皮化生发生率较高,分别为72.0% 、79.1%;肝胃不和和脾虚气滞型者的轻度腺体萎缩发生率较高,分别为60.5%、59.0%。
汤姗[38]、陈杰[39]等研究发现胃络瘀阻和胃阴不足型者的中重度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发生率较高,脾胃湿热和肝胃不和型者的轻度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发生率较高。
4.结语纵观近年来有关CAG的文献报道,现代中医学对CAG及其癌前病变的病机已渐趋一致,认为本虚标实是本病的基本特点,以脾胃虚弱为本,为病之基础,以气滞、血瘀、痰湿、热毒为标,但其疾病发展过程阐述不明确;其次在辨证分型上,医家各抒己见,更多是凭借人体主观所获取的病理信息和医者的分析思维与经验,随意性比较明显,以致所涉及中医证型量多繁杂,辨证也不一定全面、准确。
针对目前CAG病因病机复杂,辨证方法繁多,中医诊疗急需一种客观性强,方便直观且更为细致的理论,来分析中医病理演变规律,研究规范的辨证方法。
参考文献[1]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0,18(5):345-349.[2] 中华中医药学会.慢性胃炎诊疗指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09(10):123-125.[3] 黄亚娟,胡锦洋,李慧等.蒋士生教授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5):50-52.[4] 祁向争,李慧臻,赵双梅等.邵祖燕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拾零[J].陕西中医,2014,(3):341-342.[5] 陈璐.周斌从寒湿入络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思路[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5):87-87,109.[6] 张晓慧,李军. 辨证.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炎38 例[J]. 陕西中医2012,33(9):1139-1141.[7] 俞烨晨.浅析徐陆周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J].湖北中医杂志,2016,38(8):27-29.[8] 张伟煌,林慧光.林慧光教授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拾萃[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0:756-758.[9] 李防栋,杨学信,张梅等.萎胃灵方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和(或)不典型增生45例[J].哈尔滨医药,2015,35(z1):100.[10] 葛来安,付勇,吕国雄等.何晓晖教授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探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283-287.[11] 常崇清,安丽芳,李慧慧等.白兆芝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并癌前病变的辨治思路及用药特点[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6,17(1):37-38.[12] 崔俊波,陈慧娲.陈宝贵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河北中医,2015,37(3):325-327.[13] 桂壮,严光俊,王雪梅等.黄祥武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J].湖北中医杂志,2016,38(6):35-36.[14] 刘枭,刘涛,王灿晖等.王灿晖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40(3):196-199.[15] 任桂华.舒鸿飞运用肝胃百合汤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经验[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2):63-64.[16] 林平,黄小燕,施婧瑶,等.慢性胃炎证素特点[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3(2):7-9.[17] 张露,沈洪,周晓波等.从气虚血瘀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3,20(1):16-20.[18] 林才志,何建红,陈漫等.李桂贤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J].广西中医药,2015,38(5):42-43.[19] 王业莉,李贺薇.谢晶日教授从湿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中医药学报,2013,41(1):100-101.[20] 赵梅梅,蒋喆.沈舒文教授用消痰化瘀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经验[J].陕西中医,2013,34(8):1033-1034.[21] 郑进敏.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素及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相关性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22] 郑春成.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的证素及体质特点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6.[23] 刘宇,王彦刚.基于频数分析王彦刚教授运用化浊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5,30(3):34-37.[24] 杜艳茹,刘雪婷,王春浩.李佃贵化浊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兼次症举隅[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3):535-536.[25] 李海文,潘华峰,袁玉梅,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以痈治探讨J]. 山西中医2013,29(2):1-3.[26] 段永强,王道坤(指导).王道坤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思路与经验[J].西部中医药,2014,(11):46-49.[27] 蒋喆.陈光伟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陕西中医,2014,(9):1226-1228.[28] 王萍.唐旭东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经验数据挖掘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3,20(1):25-30.[29] 李琼,殷世鹏.周信有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及用药特点[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1):61.[30] 李婕,谢旭善.谢旭善老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5):101-102.[31] 陈璐,周斌,李斐斐等.周斌辨证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思路[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12):81-81,82.[32] 艾春花,黄铭涵.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镜、胃黏膜病理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6,39(5):57-61.[33] 张金丽,李佃贵,王彦刚等.慢性萎缩性胃炎6种证型胃镜表现的研究[C].//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第一届年会暨中医药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2013:101-103.[34] 许话,刘敏.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与胃镜象、病理象相关性的研究[C].//第二十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4:454-461.[35] 叶彬,来丽群.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胃镜表现的相关性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14,49(3):159-160.[36] 卢晓杰,焦守霞,李建民等.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胃黏膜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6):2910-2912.[37] 邱智辉,黄毅斌,陈春雷等.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胃黏膜胃镜表现与中医分型的关系[J].海南医学,2016,27(14):2255-2257.[38] 汤姗,王晓伟,安贺娟,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早期癌及癌前病变[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4, 34(9): 1231-1234.[39] 陈杰,李学民,周福有,等.河南食管/贲门癌高发区双胞胎胃体、胃窦黏膜组织病理学比较[J].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7(5):619-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