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优品)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知识点小结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小结【学习目标】1.掌握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能说出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
2.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区别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和氧化反应。
3.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4.了解大气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止空气污染采取的措施。
【知识网络】【要点梳理】要点一、空气的组成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红磷燃烧耗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1)实验原理:利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将集气瓶内氧气消耗掉,生成五氧化二磷白色固体,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作用下,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红磷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2)实验装置:(3)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2.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主要用途是用作保护气、合成氮肥等。
3.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
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一般情况下不与其他物质反应。
通常作保护气、制成多种电光源等。
【要点诠释】要点二、纯净物和混合物概念: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要点诠释】要点三、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在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2.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要点诠释】氧气与物质发生反应的现象等方面的对比:反应物条件反应现象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在空气中燃烧在氧气中燃烧反应后木炭和氧气点燃持续红热,放出热量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碳+氧气二氧化碳硫磺和氧气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氧气二氧化硫红磷和氧气发黄白光,放出热量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磷+氧气五氧化二磷铁丝和氧气灼烧至红热,离火后迅速变凉(不能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铁+氧气四氧化三铁要点四、实验室制取氧气1.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1)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实验装置如下图B或C所示)过氧化氢水+氧气(2)加热高锰酸钾(紫黑色固体)制取氧气(实验装置如下图A所示)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3)加热氯酸钾(白色固体)制取氧气(实验装置如下图A所示)2.收集方法:(1)排水集气法:如上图E(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2)向上排空气集气法:如上图F(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3.验满方法:(1)排水集气法:当有气泡从集气瓶口冒出来,说明氧气已收集满。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1、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2、空气的成分和组成(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d、结论:空气是混合物; 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e、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2)空气的污染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3)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4)目前环境污染问题: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温室效应(CO2、CH4等)酸雨(NO2、SO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6.氧气(1)氧气的化学性质:特有的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2)氧气与下列物质反应现象*铁、铝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铁、铝在空气中不可燃烧。
(3)氧气的制备: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实验室制氧气原理 2H2O2MnO22H2O + O2↑2KMnO4△ K2MnO4+ MnO2 + O2↑2KClO3MnO22KCl+3O2↑(4)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收集装置:根据物质的密度、溶解性(5)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a、步骤:连—查—装—固—点—收—移—熄b、注意点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6)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7、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知识点总结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1.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1)拉瓦锡用定量法研究空气成分实验步骤:①把少量的汞放在一个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结果发现有一部分银白色的液态汞变成红色粉末,同时容器内空气的体积减小约15;①研究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发现这部分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也不支持燃烧;①把在汞表面生成的红色粉末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容器里加强热,得到了汞和氧气,而且氧气的体积恰好等于密闭容器里减少的气体体积;①把得到的氧气加到前一个容器里剩下的45体积的气体中,结果得到的气体与空气的性质完全一样。
实验结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u u u u u r点燃五氧化二磷①实验步骤:将仪器连接好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在集气瓶底装入少量的水,并将水面上方的空间分为5等份;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在燃烧匙内放入过量的红磷;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然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待红磷熄灭,集气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②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并放出热量;集气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15。
③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3)空气的组成:通过实验测定,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
(4)纯净物和混合物:像空气这样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组成混合物的各成分保持它们各自的性质;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叫做纯净物,纯净物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
2.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3.保护空气(1)空气污染源①气态污染物:二氧化硫(主要来自含硫燃料的燃烧;会引发呼吸道疾病,严重者死亡;造成酸雨,破坏地面设施等);氮氧化物(主要来自汽车、飞机等的尾气;会引发眼睛、呼吸系统炎症;形成酸雨;破坏高空臭氧层等);一氧化碳(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会破坏人体血液输氧功能,使人窒息死亡等);氟氯烃(主要来自空调机;会破坏高空臭氧层)。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归纳第一节空气一、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实验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有:2口8+02兽=2口8。
和2HgO=^=2Hg+O2幺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原理】4P+5O 2-2P2O5【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弹簧夹关闭。
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实验步骤】①连接装置,并检杳装置的气密性。
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③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放热;③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结论】①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等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注意事项】1.红磷必须过量。
如果红磷的量不足.集气瓶内的氧气没有被完全消耗.测量结果会偏小。
2.装置气密性要好。
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集气瓶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测量结果会偏小。
3.导管中要注满水。
否则当红磷燃烧并冷却后,进入的水会有一部分残留在试管中,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4.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5.如果弹簧夹未夹紧,或者塞塞子的动作太慢,测量结果会偏大。
6. 在集气瓶底加水的目的: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
7. 不要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原因:木炭和硫燃烧尽管消耗气体,但是产生了新的气体,气体体积不变,容器内压强几乎不变,水面不会有变化。
8. 如果预先在集气瓶内放入氢氧化钠溶液,就可以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9. 不要用镁代替红磷!原因:镁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氮气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这样不仅消耗氧气,还消耗了氮气和二氧化碳,使测量结果偏大。
三、空气的成分气体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78%21%0.94%0.03%0.03%四、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纯净物定义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笔记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一、空气一、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实验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有:2Hg+O22HgO、 2HgO2Hg+O2↑二、模拟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原理】用红磷与空气反应,消耗瓶内氧气使气压减少,通过测定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得知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因为生成的P2O5有腐蚀性,实验在通风橱中进行。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弹簧夹关闭。
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实验步骤】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③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黄色火焰,放热;②待红磷熄灭、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倒吸进入集气瓶中,水位上升约占原来空气体积的1/5。
【实验结论】①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4P+5O22P2O5②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注意事项】1.实验成功的关键:a红磷稍过量。
(目的:为了完全消耗瓶内氧气)b装置气密性要良好。
2.导管中要注满水。
否则当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有一部分水残留在导管中测量结果偏小。
3.待红磷熄灭、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
A熄灭——红磷熄灭,说明氧气已消耗完;B冷却——红磷燃烧放热,瓶内气体受热膨胀,过早打开测量结果偏小。
4.在集气瓶底装水的目的:吸收有腐蚀性的白烟五氧化二磷,并加快集气瓶冷却。
5.不能用铁或铝代替红磷,铁、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不能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此实验要求生成物是固体不能是气体。
木炭和硫燃烧虽然消耗了氧气,但生成了CO2、SO2气体,气体体积不变,气压不变,不能产生气压差;不能用镁代替红磷,因为镁在空气中燃烧时不仅消耗氧气,还消耗了氮气和二氧化碳,使测量结果偏大。
6.此实验还可以证明氮气的哪些性质?a.难溶于水(物理性质)b.不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化学性质)7.实验完毕发现水位上升少于原来空气体积的1/5,其原因是:a、.红磷的量不足氧气未消耗完;b、.装置漏气外界空气进入瓶内;C、未待红磷熄灭冷却过早打开弹簧夹;d、.玻璃导管预先未装满水,试验后其中残留了一定量的水。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装置图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放出热量,冒出白烟②、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原理:表达式:磷+氧气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4P+5o22P2o5注意事项: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如果红磷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B、要等集气瓶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等物质?答:不能用木炭或硫。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装置图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放出热量,冒出白烟②、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原理:表达式:磷+氧气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4P+5o22P2o5注意事项: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如果红磷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B、要等集气瓶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等物质?答:不能用木炭或硫。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装置图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放出热量,冒出白烟②、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知识总结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 气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1、1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的科学家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
2、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考点一) 1、装置图(见书P27)2、实验现象:A 、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B 、(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磷(P ) + 氧气(O 2)五氧化二磷(P 2O5)化学方程式: 4P + 5O 2点燃2P 2O 55、注意事项:A 、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 、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C 、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D 、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E 、点燃红磷伸入瓶中要立即塞紧瓶塞(否则测量结果偏大)思考:1、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2、可否用镁代替红磷?不能用镁,因为镁不但跟氧气反应而且还跟氮气等反应,结果测得的不只是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会远远大于氧气的体积。
6、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A 红磷量不足;B 装置气密性差;C 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D 、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考点二)(按体积分数):氮气(N 2)78%,氧气(O 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 2)0.03%空气成分口诀: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零点零三有两个,二氧化碳和杂气 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考点三)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是相对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只要杂质含量低,不至于对生产和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的物质就是纯净物。
最新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12一、基本概念34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56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7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生成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8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910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密11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1213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14还原性、稳定性)。
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1516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如:N2、O2 CO2、P2O5等。
17186.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
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19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2021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N2 、O2 、S、P等。
22238.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
如:CO2、 KClO3、SO2 等。
24259.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
26如:CO2、 SO2等。
272810.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A+B =AB)293011.分解反应:由一中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AB =A +B)31321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
(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33341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35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又叫触媒)[应讲某种物质是某36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不能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而应讲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37反应的催化剂]383914.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4041二、空气的成分421.空气含氧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实验题:(1)为什么红磷必须过量?44(耗尽氧气)(2)能否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不能,产生新45物质)46472.空气的成分:N2:78%; O2:21% ;稀有气体:0.94% ;CO2:0.03% ;48其它气体和杂质:0.03%49503.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51524.氮气的用途5354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55566.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1)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57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总结
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氧气(O2):支持燃烧、共给呼吸(都是化学性质)2.氮气(N2)⑴制造硝酸和氮肥的原料⑵液氮冷冻麻醉条件下做手术3.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通电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因此用作电光源。
三、保护空气空气污染物:SO2、NO2、CO、O3、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
课题2 氧气1.氧气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向上排空气法收集)2.氧气不易溶于水(排水集气法收集)实验2-2实验2-3实验现象:空气中:微弱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氧气中:剧烈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注意:集气瓶底部水的作用是吸收生成的有毒气体二氧化硫讨论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发红光,氧气中发白光,都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实验2-4实验现象:空气中不会燃烧只能加热到红热现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1.水(细沙):防止生成的四氧化三铁温度过高使集气瓶炸裂2.铁丝绕成螺旋状:①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②增大受热面积3.细铁丝下面系火柴或木条:引燃铁丝讨论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多变一)课题3 制取氧气实验室制氧制取氧气工业制氧:分离液态空气实验室分解高锰酸钾制氧气的装置及实验步骤查:检查装置气密性装:向大试管中装入高锰酸钾固体定:将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固定在铁架台上(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炸裂)点:点燃酒精灯用外焰给大试管加热收:待气泡连续均匀地冒出时才开始收集气体(否则收集到的气体不纯)离:将导管从水槽中撤离出来熄:熄灭酒精灯注意:1.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目的是: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2.先撤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的目的: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使试管炸裂实验室分解氯酸钾制氧气的装置:实验室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装置:装置1装置2装置2更好,原因是分液漏斗可以控制反应速率、排水集气法收集到的气体更纯净。
我们周围的空气 知识点
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1:空气的组成一、对空气组成的研究(一)、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空气主要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
实验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有:2Hg+O22HgO和2HgO2Hg+O2↑。
(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1、实验装置:如图2、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使集气瓶中的压强减小,冷却至室温后松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会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水的体积等于瓶中消耗的氧气体积。
3、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放热;③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4、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5、反应表达式: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4P+5O22P2O56、导致进入集气瓶的水少于1/5的(即测得空气中氧气含量偏低)的原因:①装置漏气(集气瓶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②红磷的量不足(集气瓶内的氧气没有被完全消耗);③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7、集气瓶中事先要装少量水的目的:吸收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防止污染空气。
8、能否用硫磺、木炭、铁、镁代替红磷?答:不能。
硫、木炭燃烧后会生成气体,瓶中压强不减少,水不能进入集气瓶。
铁在空气中不能点燃,不能消耗氧气。
镁在空气中燃烧除了消耗氧气外还会消氮气和二氧化碳,因此进入水的体积不等于消耗的氧气体积。
9、该实验还能得出氮气具有哪些性质?答:①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②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二、空气的组成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4%,二氧化碳约占记住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氮气N2、氦气He、氖气Ne、氩气Ar、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碳CO2氢气H2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 磷P 五氧化二磷P2 O5氧气O2知识点2: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与纯净物分子模型: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 我 们 周 围 的 空 气课题1 空气(一)空气成分1.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空气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1/5(21%)。
2. 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空气成分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78%21%0.94%0.03%0.03%3.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1)实验现象:①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② 冷却后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集气瓶中的水面上升了约占总体积的1/5。
(2)实验注意事项① 装置不能漏气② 集气瓶中预先要加入少量水 ③ 红磷要过量④ 红磷熄灭待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或弹簧夹) (3)文字表达式五氧化二磷点燃氧气红磷−−→−+(4)集气瓶内液面上升小于1/5的原因① 红磷量不足,使集气瓶内氧气未全部消耗 ② 装置气密性不好③ 红磷熄灭后没冷却到室温就打开了止水夹 ④ 点燃红磷后伸入集气瓶内过慢 (5)讨论① 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中,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答:不能,因为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而木炭和硫粉燃烧生成的分别是二氧化碳气体和二氧化硫气体,生成的气体将占据集气瓶内消耗氧气的体积,使集气瓶内气体压强没有明显变化,不能很好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
② 氮气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难溶于水。
(二)混合物和纯净物 1.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常见纯净物:氮气(N 2)、氧气(O 2),二氧化碳(CO 2),冰水共存物(H 2O )。
2.混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常见混合物:空气,矿泉水,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河水,澄清的石灰水。
(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空气成分 主要性质主要用途氧气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化学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潜水,医疗急救,炼钢,气焊氮气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不活泼作保护气,制硝酸和化肥的主要原料稀有气体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够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很不活泼霓虹灯,闪光灯,航标灯(四)保护气体 1.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 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烟尘:可吸入颗粒物(PM2.5)2.三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
最新-九年级化学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梳理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梳理1、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2、空气的成分和组成空气成分 O2 N2 CO2稀有气体其它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 21% 78% 0.18% 0.94% 0.18%(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选择红磷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d、结论:空气是混合物; 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e、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2)空气的污染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3)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4)目前环境污染问题: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温室效应(CO2、CH4等)酸雨(NO2、SO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6.氧气(1)氧气的化学性质:特有的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2)氧气与下列物质反应现象*铁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铁在空气中不可燃烧。
(3)氧气的制备: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实验室制氧气原理2H2O22H2O + O2↑2KClO3 2KCl + 3O2↑2KMnO4 K2MnO4 + MnO2 + O2↑(4)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收集装置:根据物质的密度、溶解性(5)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a、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b、注意点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6)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7、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课题1 空气 1、空气成分①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空气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1/5。
②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③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1)实验原理:红磷燃烧,消耗瓶内氧气,瓶内压强减小,水进入集气瓶。
文字表达式:磷 + 氧气 五氧化二磷 (2)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②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里,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了约1/5体积。
(3)实验结论: O 2约占空气体积的1/5,可支持燃烧; (4)实验注意事项:A 、装置不能漏气;B 、集气瓶中预先要加入少量水;C 、红磷要过量;D 、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5)实验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A 、红磷量不足,使瓶内氧气未耗尽;B 、瓶塞未塞紧,是外界空气进入瓶内;C 、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使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少;D 、导管内未事先充满水。
②液面上升大于1/5的原因:A 、弹簧夹没有加紧;B 、红磷升入瓶中的速度太慢。
③ 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木炭、硫粉燃烧产生的分别是二氧化碳气体和二氧点燃化硫气体,集气瓶内气体压强没有明显变化,不能很好地测出氧气的体积。
(6)推论: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溶于水。
2.混合物和纯净物(1)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可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2)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如空气、海水是混合物。
(3)常考的纯净物与混合物①纯净物:冰水混合物、干冰、蒸馏水、五氧化二磷等具体的物质······②混合物:空气、自来水、矿泉水、海水、石灰石、石灰水、所有的溶液····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2、三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
新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
新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
量分析)。
2、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d、结论:空气是混合物; 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
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e、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3)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
(4)目前环境污染问题: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
等)温室效应(CO2、CH4等)酸雨(NO2、SO2
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
6.氧气(1)氧气的化学性质:特有的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2)氧气与下列物质反应现象
(3)氧气的制备: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
2KMnO
(5)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⑤试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8、常见气体的用途:①氧气:供呼吸(如潜水、医疗急
救)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②氮气:惰性保护气(化性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③稀有气体(He、Ne、Ar、Kr、Xe等的总称):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
10、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氧元素)发生的化学反应。
剧烈氧化:。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汇总(2)空气的污染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3)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4)目前环境污染问题: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温室效应(CO2、CH4等)酸雨(NO2、SO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6.氧气(1)氧气的化学性质:特有的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2)氧气与下列物质反应现象物质现象碳在空气中保持红热,在氧气中发出白光,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磷产生大量白烟硫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镁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铝铁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e3O4)石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瓶壁上有水珠生成,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铁、铝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铁、铝在空气中不可燃烧。
(3)氧气的制备: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实验室制氧气原理2H2O2 MnO22H2O + O2↑2KMnO4△K2MnO4 + MnO2 + O2↑2KClO3MnO22KCl+3O2↑(4)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收集装置:根据物质的密度、溶解性(5)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a、步骤:连—查—装—固—点—收—移—熄b、注意点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6)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7、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质。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知识点小结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__高锰酸钾―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__。
第5 页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6 页
A.装置中的红磷可以用铁丝来代替
B.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再观察现象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D.实验测定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总质量的 1/5
11.将一只小白鼠放在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集气瓶中并密封, 如图所示, 发现小白鼠仍能存活
一段时间,且瓶壁变模糊,回答下列问题:
(1) 小白鼠能存活一段时间的原因是 __瓶内有氧气,可供小白鼠呼吸 __。
14.实验室制取某些气体所需的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实验仪器①的名称是 __集气瓶 __。 (2) 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__B__(填选项字母 ) 。 (3) 若用装置 E 排水收集氧气, 瓶内先装满水, 气体从 __a__( 填“ a”或“ b”) 导管通入瓶内。 若 用装置 E 收集一瓶干燥较纯净的氧气时,气体从 __b__( 填“ a”或“ b”) 导管通入瓶内。 (4) 若选 A 装置作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还须补充的一种用品是 __棉花 __,写出该
图 2 硫在氧气中燃烧
单靠“死”记还不行 , 还得“活”用 , 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
鲜事记下来 , 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 , 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 篇幅可长可短 , 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 名
言警句等 , 定期检查点评 , 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 , 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 , 又锻炼了学生
(2) 写出 A、B 得到 C、D 的文字表达式 :__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 __,其中 B 起__催化 __ 作用,此反应属于 __分解 __( 填“化合”或“分解”,下同 ) 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能支持燃烧(助燃性):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2)氧气与一些物质的反应:
红磷P + O (产生大量白烟,生成白色固体,放出热量)
硫S + O SO (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蓝紫色火焰)
碳C+O CO (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实验装置(有固固加热装置和固液不加热装置)
4、收集方法: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到的气体较干燥,排水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7)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从水槽中冒出时,证明已满。
(8)停止反应时,应先把撤导管,后移酒精灯(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入试管,导致试管破裂)
(9)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正放,瓶口处要盖上玻璃片。
(10)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小团棉花。
(2) 污染物:主要是有害气体和烟尘。如:SO2 CO 氮的氧化物等。
7、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
三、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二氧化硫:SO2、四氧化三铁:Fe2O3、臭氧:O3、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水:H2O、
高锰酸钾(暗紫色或紫红色):KMnO4、锰酸钾:K2MnO4、二氧化锰(黑色):MnO2、过氧化氢:H2O2、氯酸钾(白色):KClO3、氯化钾:KCl
5、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常伴随发光发热的现象。(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缓慢氧化不发光但是放热)
6、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又叫触媒)。[应讲某种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不能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而应讲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五、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利用沸点不同分离,是物理变化)
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然后蒸发。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氮。
六、一些常见物质的化学符号和颜色:
氧气:O2、氮气:N2、二氧化碳:CO2、红磷:P、硫:S、碳:C、铁:Fe、五氧化二磷:P2O5、
8、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二、空气的成分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实验
问题:(1)为什么红磷必须过量?(耗尽集气瓶内的氧气)
(2)能否用硫、木炭等物质代替红磷?(不能,产生的物质是气体,会补充掉消耗掉的氧气)
(3)若实验结束后烧杯中的水上升不到1/5的原因?(装置漏气或红磷少量或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即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6)用排水法集气时,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
2、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
N2:78% O2:21% 稀有气体:0.94% CO2: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3、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4、氮气的用途:保护气、化工原料、提供低温环境。
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保护气、电光源。
6、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1) 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铁Fe + O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四、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变化)
1、药品: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反应的原理:
(1)过氧化氢 水+氧气
(2)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氧气(导管口不用塞一团棉花)
5、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概念
1、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N 、O 、CO 、 等。
2、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3、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A+B ==AB,多变一。
4、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AB ==A +B,一变多。
7、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