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分析

合集下载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参考教案2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参考教案2

《6.4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一、课标解读本节所对应的内容要求为“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基本构成:本条标准中所对应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条件”是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行为动词”为了解,“行为结果”是学生能够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2.符号意义:“地理信息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种使用的是“全球定位系统”(GPS)实际是专指美国版本的导航系统,随着导航系统的研究深入,各个国家先后发展了自己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如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因此修订后的课程标准采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

“有关自然地理问题”的涵盖面很广,结合本节内容,自然地理问题主要是自然灾害问题,如地震、滑坡等,使用地理信息技术可以研究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受灾位置等。

3.教学资源开发:对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从有关自然地理问题入手。

选取现实生活中学生熟知的有关的自然地理问题,如对地震、滑坡等自然灾害进行探究,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4.教学方法:本节内容关于三大地理信息技术的知识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但是有关自然地理问题具有一定的可探究性,且课标的内容要求中明确提到“探究”,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可以为讲解-接受教学法结合探究法或问题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5.育人价值:对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需要对有关自然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且自然地理问题的发生具有区域性,学生在进行探究分析时还要考虑不同区域的特征,找出受灾区域位置,并说出区域环境特点,有利于落实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

自然地理问题与人类息息相关,通过对相关自然地理问题的探究,可以使学生能够形成利用地理信息技术防灾减灾、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落实人地协调观培育的要求。

智能防灾应急及应用实例研究

智能防灾应急及应用实例研究

智能防灾应急及应用实例研究作者:李忠陈朝阳薛子云王志李锦文来源:《今日消防》2022年第05期摘要: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普及,人工智能技术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

在若干國家,人工智能技术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在国民经济、国防安全、金融保险、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介绍了人工智能发展现状以及在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两方面的应用后,以一个具体实例说明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消防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与行业结合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人工智能;防灾减灾;应急救援;智慧消防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227(2022)05-0001-03灾害的早期识别和风险评估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有关理论和技术一直在发展中。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也进入了发展的快速通道,已经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目前创新发展的标志性技术。

因此,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防灾减灾救灾领域是行业的迫切需求,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1 人工智能发展现状人工智能,被称作“AI”,是英文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缩写,是指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科学。

它模仿人类智能并做出相应的反应,相关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人工智能自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如在金融、军事、经济、防灾救灾等行业,人工智能都是应用研究的热点领域,也研发出了若干智能产品,为人类生活质量提升、环境保护、人身安全等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学界普遍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节点是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大面积应用,21世纪科技竞争的核心,在于谁掌握超级智能的控制权。

自2013年以来,人工智能在很多国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不同国家和组织根据自身需求,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侧重点也不一样,如美国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对科技、经济等领域的作用和影响,欧盟则关注AI道德伦理、社会风险方面的发展趋势,日本更注重人工智能对产业的作用等。

关于地震监测预报建设的思考

关于地震监测预报建设的思考

1地震监 测预报 的现状及水平 .
11 国地震监测预报 的现状 . 我
科学信息 技术 ,建设 地震立 体观测 系统 和预测预警系 统 ,全面提升地
震监测 能力。第 四要 依法保 护地震 监测设 施和地震观测环 境 。地震监 地震监 测预报作 为防震减灾 的基础 ,一直 以来都是 地震工作 中的 测设施是 地震监测 预报 的基 础 ,当破坏性 地震发生时 , 震监测设备 地 “ 中之重 ”。我国地震 研究工 作通过 多年来 的艰 辛探 索与实践 ,取 可 以最快 的速度测定 出震 中和震级 ,政府 部门根据 准确数 据就能在最 重
得 了长足 的进 步。随着 “ 十五 ”、 “ 一五 ”基 本建设项 目的实施 建 短 的时间里派 出救援 人员 和救援物 资到达 确切地点进行抗 震救灾 ,使 十
成 ,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 系 的建设 正大 幅度 地 向纵深 发展 。 2 世 纪 ,党 和政 府坚 持 “ 1 以人 为本 ” 的理念 ,树 立科 学 的发展 观 ,国家经济 与社会得到迅 速发 展 ,这 对我 国现 在 的防震减灾工作 提 预 报也 不断 出现新情况及 新 问题 。
整和可靠 的资料 ,为地震 的预测 预报和 各项地震 科学研究 提供基础 数 待救灾思 想转变为震 前积极 主动 的综合 防御 ,做到把 一切工作做在地
据。地震监 测预报是减 轻地震灾 害的重 要手段 之一 。但 是在整个 国际 震没有 发生时 ,化 大灾 为小 灾 ,变被动 为主动 ,投入 较小 的人力 、物 上 ,由于地 震的孕育过程 的极端 复杂性 ,地震 预报仍处 于探索 阶段 。 力 、财力 ,把损失 减少到 最低程度 。二要 结合实际情 况 ,因地制宜 , 我们 目前 的预报方法 主要 仍是根 据多年 积累 的大量观测 资料和震例 而 与实 际相 结合 ,科 学求证 ,正确客 观地分 析地震重点 监视 防御 区和其 做 出的统 计性 和经 验性 预报 ,这 种 预报 不可 避 免地 带有 很大 的局 限 他一 般地 区、地 震环境形 势变化 和物质 经济条件 、行 政决策职能 和科 性 。现在我 们做 出的对 较大时 问尺度 内的 中长期 地震 预报 ,已有 一定 技等 因素之间 的关系 ,使 对策方 案真正 达到最大 的减 轻地震灾害 的 目

中间件技术及在地震信息系统中的实现

中间件技术及在地震信息系统中的实现

户交换【 形式逻辑) 、 应用处理( 应用逻辑) 和数据管理( 包括数据存储 的数
据逻辑湘 互之间彻底 分离和 独立 。各 自 成其擅 长 的和应该完 成 的任 完 务。 因此 , 传统 的 c 计算模 式上需 要引入 中间服务器 或者 中间件 , 在 / s 并 结合分 布对 象技 术形 成客 户机/ 间服务 器傲 据 服 务器 的多 层分 布式 中 体系结 构 。这样 实现 的地震 信 息化 系统具 有重用性 好 、 活性 好 、 理 灵 管 简单 、 易维护 等优点 , 3 在 层或多层 cs / 地震信 息化 系统 结构 中 , 中间件 是最重要 的部件 。随着 网络计算 模式 的发展 , 中间件 技术将 会在地震 信 息化 的进 程 中做 出更大 的贡献 。 3中间件技 术在地震信 息 系统 中实现 3l 于构件的 系统 模型 _基 软件重 用能显著 地提高软 件开发 的效 率 , 增强软 件的可维 护性 。 构 件(o pnn r又称 为组 件 , 重用 的 软件组 成 部分 , 用 于 C m oet Wae 1 是可 可被 构造其它 软件 。它可 以是被封装 的对象类 、 树 、 类 一些功 能模块 、 软件框 架、 软件架构 、 、 文档 分析件 、 计模 式等 。广义上讲 , 件技术是 基 于面 设 构 向对象 的 、 入后 即插 即用 型的构件 概念 为 中心 , 以嵌 通过构 件 的组合 来 建立应用 的技术体 系 。 义上讲 , 狭 它是通 过构件组 合支持 应用的开 发环 境和系统 的总称 。中间件是构 件化软 件的一种表 面形式 , 象 了典 型 它抽 的应用模 式 , 得应用 软件制造 者可 以基 于标准 的 中间件 进行 再开 发 , 使 这种操作方式其实就是软件构件化的具体实现。地震信息系统是一个 庞大 的软件 系统 , 在软件 组织策 划上考 虑设计 庞大 的软件 构件 库 , 必须 并对这 一构 件库进行 有效 的组织 、 理和使 用 , 构件重 组实 现不 同 管 通过 管理模式的需要。应用构件技术开发应用系统 , 系统的各个部分做 要将 成独立 的 、 用 的模 块 , 系统重构 时能够 方便 的组合及 替换 某些 模 可重 使 块 。 系统设计 时 , 在 根据业务流程 将这些 模块分 为支撑集成 环境和运 行 环境 的系统构件 与处理领域 信息 的领 域构件 。在搭建 系统架构 时 , 基 将 于功 能的构件 集成为 应用服 务器 和事务服 务器 以适 应应 用用 户与 事务 量的激增 , 系统具 有可扩展 眭。 使 3 _ 2异构 数据库互 操作 由于地震信 息系统 是—个典 型 的分 布式应 用 ,在 系统 中不可 避免 地会 遇到需 要将不 同结构 的数据库 文件 相互转换 的 问题 。数 据库 中间 件技 术可 以很好地解 决这 一问题 。位于底 层数 据库与应 用 系统 之 间的 数据库 中间件 用于屏 蔽异构 数据库 的底层 细节 问题 , 着通信 桥梁 的 起 作用 。当应 用系统 发出对某个 数据库 的访 问请求 时 , 数据库 中间件搜索 匹配 的数 据库 连接 , 访 问请 求转发 给相应 的数 据库服 务器 , 它 并将 通过 对相应 的数 据库进行 操作 。 ML X 作为一 种可扩展 性标 记语言 , 自述性 其 描述其具有 很强 的开放性 。 分利用 它的对数据 的 自描述 能力 , 以较 充 可 好 的实现 异构数 据库 之间 的透 明互操 作性 , 分保 证数据 的完整 性 、 充 一

地质探测仪超前探测技术应用

地质探测仪超前探测技术应用
第2页/共78页
MSP系统简介
第3页/共78页
MSP系统简介
MSP系统能够解决的地质问题: 本系统主要用于超前探测巷道掌子面前方地质构造,包括断层、陷落柱、采空区、软弱破碎带等,进行及时的地质预测预报,为解决矿井巷道在开拓的过程中遇到的生产技术和施工安全问题,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第9页/共78页
MSP系统简介
反射波 正如斯奈尔定律所言,地震波在地下岩层传播时遇到波阻抗不同的界面时地震波会反射回来,这反射回来的波就称为反射波。
第10页/共78页
MSP系统简介
巷道周边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规律:(1)巷道迎头前方地质异常界面的反射波在时距曲线表现出负视速度特征;测线上前后置接收点时距曲线特征相似,均表现出负速度特征。
深度偏移
第39页/共78页
数据处理和分析
结果分析 波形数据和深度偏移数据对比
第40页/共78页
数据处理和解析
同次探测不同分量探测结果对比
第41页/共78页
数据处理和解析
不同分析结果图对比
第42页/共78页
数据处理和解析
多次跟踪探测结果对比
第43页/共78页
具体应用案例分析
主讲内容
1、MSP系统简介2、现场施工和注意事项3、数据处理和解析4、具体应用案例分析
第1页/共78页
MSP系统简介
MSP系统以本安型KDZ1114-6B30巷道地质探测仪为中心,仪器采用先进电子技术与嵌入式操作系统,保证了地震数据的高保真获取,同时配备有专业的MSP2.0数据处理平台,该软件提供了丰富的的地震数据管理、显示与核心处理功能。
下面结合具体应用案例,分别应用以上数据处理方法,对MSP在不同条件下的应用案例分别进行具体分析。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6.4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学案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6.4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学案

第四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一、遥感技术1.定义:遥感技术是利用装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的光学或电子设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感知的地理信息技术。

2.特点 (1)探测范围大。

(2)猎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信息量大。

(3)受地面条件限制少。

(4)能够实现地物信息的实时、动态监测。

3.应用(1)实时监测洪涝、台风等灾难的形成过程,进行精确的预报、预警。

(2)能够快速识别地震等突发性自然灾难的影响范围,并对灾情统计、灾难救援等工作供应强有力的支持。

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1.定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一种地理信息技术,它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定位和导航。

2.组成⎩⎪⎨⎪⎧卫星星座——空间局部地面监控系统——地面掌握局部信号接收系统——用户局部3.特点(1)供应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2)具有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的特点。

4.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俄罗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行精确定位,关心用户在遭受自然灾难或面临风险时发出求救信号;准时报告位置和受灾状况,有效缩短救援搜寻时间。

三、地理信息系统1.定义:地理信息系统是对地理数据进行输入、处理、存储、管理、查询、分析、输出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2.应用(1)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查询与分析功能,可以依据不同目的对相关数据进行叠加分析。

(2)利用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等供应的地理数据,进行自然灾难动态监测、预报预警,快速确定受灾范围及受灾状况,为制定减灾预案、评估灾难损失和指导灾后恢复重建等供应依据。

一、推断题1.遥感能够实现地物信息的实时动态监测。

()2.遥感技术不能快速识别地震等突发性自然灾难的影响范围。

()3.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能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定位、导航。

()4.地理信息系统可以依据不同目的对相关数据进行叠加分析。

()5.地理信息系统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评估灾难损失和指导灾后恢复重建等供应依据。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四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课标要求学习目标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主要类型与特点。

2.掌握主要地理信息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一、遥感技术1.概念:遥感技术是利用装在航空器或航天器的 或 ,对地表物体进行 的地理信息技术。

2.特点:探测 ,获取信息 、周期短、信息量大,受地面条件。

3.应用(1)实时监测洪涝、台风等灾害的 ,进行准确的 、。

(2)快速识别地震等突发性灾害的 ,为灾情统计、灾害救援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 。

【判断】(1)遥感能发现突发性自然灾害。

( )(2)遥感对自然灾害能进行动态监测。

( )【知识链接1】 如何区别电子地图和遥感地图利用以卫星照片为底图制作出来的地图称为遥感地图,精度比较低。

利用飞机测出来的照片作为底图制作出来的地图称为航空地图。

这种地图比较准确,精度比较高,如地形图等。

电子地图和影像地图就是在上述两种地图的基础上演变来的,它们的精度较低。

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1.含义: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 、 的地理信息技术。

2.系统组成3.特点: 性、全天候、连续性和 性。

4.应用通过信号接收设备,进行精确 ,帮助用户发出 ,及时报告和受灾情况,有效 救援搜寻时间。

【判断】(1)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 )(2)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短信报文功能。

( )三、地理信息系统1.概念:对地理数据进行 、处理、存储、 、查询、分析、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2.功能:3.应用:动态监测、预报预警,快速确定 及受灾情况,为制定 预案, 灾害损失和指导灾后 等提供依据。

【判断】(1)地理信息系统的信息源主要是遥感图像。

( )(2)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在灾后对灾害做出评价,指导救灾。

( )(3)地震发生后,能准确找到地震源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全球定位技术。

高一地理《防灾减灾和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运用》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防灾减灾和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运用》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防灾减灾和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运用》知识点总结一、防灾减灾手段1.防灾减灾工作指导方针我国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制定了“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工作指导方针。

2.灾害监测3.灾害防御(1)非工程性防御措施(2)工程性防御措施4.灾害救援与救助二、自救与互救1.对个人和家庭而言防灾减灾的主要任务是自救与互救。

2.灾前准备(1)洪涝、台风多发地区,居民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

(2)震前准备主要包括准备应急救援包,牢记地震撤离路线和附近应急避难场所位置,经常参加地震演习活动,树立防震意识等。

3.灾中救助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应按照预先设计好的逃生路线进行撤离。

(1)洪涝来袭,应尽量向地势高的地方逃生。

(2)地震发生时,如条件允许,应及时、有序地撤到安全地带。

(3)遭遇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

如不能逃脱或被掩埋,要尽可能地进行自我保护。

4.灾后自我保护自然灾害后,还需要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1)洪灾过后,应做到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要喝煮沸的热水,入住前对房屋进行全面消毒,待电器干燥后再使用。

(2)地震发生后往往还有余震,不可立即返回家中,要远离危墙、广告牌、电线杆等危险区域,等余震过后再作打算。

5.其他灾害自救或预防措施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一、遥感技术1.概念遥感技术是利用装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的光学或电子设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感知的地理信息技术。

3.遥感技术的工作原理4.应用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一种地理信息技术,它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定位、导航。

2.组成(1)空间部分——卫星星座。

(2)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3)用户部分——信号接收系统。

3.作用为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4.世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俄罗斯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欧洲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和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3S技术在地震研究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3S技术在地震研究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第36卷第2期2021年4月Vol.36No.2Apr.2021灾害学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龚川,李盛乐,武晓芳.3S技术在地震研究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J].灾害学,2021,36(2):187-192.[GONG Chuan,LI Shengle,WU Xiaofang.Application of3S Technology in Seismic Research[J].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2021,36(2):187一192.doi:10.3969/j.issn.1000-8UX.2021.02.033.]3S技术在地震研究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龚川1,李盛乐1,武晓芳$(1.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1; 2.云南省地震局,云南昆明650224)摘要:随着3S(RS、GIS、GPS)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地震领域上的应用已引起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学者的广泛关注。

以Web o£Science核心数据集为文献源,检索2000-2019年3S技术应用于地震领域的文献,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进行文献分析,通过探究研究主题及研究热点的演变趋势,总结分析了当前研究前沿。

研究结果表明,3S技术应用于地震领域涉及到了多个交叉学科及方向,体现出地震领域的研究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的特点;通过聚类分析,发现可划分为8个知识群组,形成了以“地震案例”与“板块运动”为主的两条演化路径;关键词分析表明“合成孔径雷达应用”、“模型反演”,“滑动分布研究”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并趋向于多样化的趋势发展。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研究热点;研究进展;地震研究领域;3S技术中图分类号:X43;X915.5;P3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11X(2021)02-0187-06doi:10.3969/j.issn.1000-811X.2021.02.033随着3S技术的快速发展,该项技术已在国土、农业、水利、交通、地震等多个学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课时42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1.遥感技术(1)概念:是利用装在航空器或航天器的光学或电子设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感知的地理信息技术。

(2)优点:具有探测范围大,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信息量大,受地面条件限制少等优势,能够实现地物信息的实时、动态监测。

(3)应用①可以实时监测洪涝、台风等灾害的形成过程,进行准确的预报、预警。

②能够快速识别地震等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并为灾情统计、灾害救援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全球卫星导航系统(1)概念:是一种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定位、导航的地理信息技术。

(2)组成⎩⎪⎨⎪⎧ 空间部分——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部分——信号接收系统(3)优点:具有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4)功能: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5)类型⎩⎪⎨⎪⎧ 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美国:全球定位系统俄罗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6)应用:通过信号接收设备,进行精确定位,帮助用户发出求救信号,及时报告位置和受灾情况,有效缩短救援搜寻时间。

特别提醒 定位需要的卫星数量(1)要确定地球上静止的物体,至少需要知道三个数值:经度、纬度和高程(海拔),需要3颗卫星定位。

(2)要确定地球上运动的物体,至少需要知道四个数值:经度、纬度、高程(海拔)和运动速度,需要4颗卫星定位。

3.地理信息系统(1)概念:是对地理数据进行输入、处理、存储、管理、查询、分析、输出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2)应用①利用地理数据,进行自然灾害动态监测、预报预警,快速确定受灾范围及受灾情况,为制定减灾预案、评估灾害损失和指导灾后恢复重建等提供依据。

②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查询与分析功能,可以根据不同目的对相关数据进行叠加分析。

地理信息技术的选取技巧对于地理信息技术的考查,主要是不同地理信息技术的作用和应用领域的不同。

因此,只要总体上抓住地理信息技术的区别,就能对地理信息技术的选取做出正确的判断。

GPS技术在芦山大地震前后电离层异常扰动研究中的应用

GPS技术在芦山大地震前后电离层异常扰动研究中的应用

GPS 技术在芦山大地震前后电离层异常扰动研究中的应用徐玉健,尹海权,乔龙,侯颉,闫琳琳(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天津300180)摘要:基于IGS 提供的GIM 数据,将四分位法引入到分析电离层电子含量数据中去,对芦山Ms7.0地震前后各十天的垂直总电子含量(VTEC )利用IGS 和JPL 分析中心的电子含量数据进行分析。

发现4月16—20日出现明显的VTEC 负异常现象。

在排除磁暴等电离层异常扰动的影响因素后,认为电离层的异常变化极有可能是地震发生的前兆信息。

关键词:全球定位系统;电离层;四分位法;垂直总电子含量;芦山Ms7.0地震;地震前兆中图分类号:P315第35卷第2期2019年1月Vol.35No.2Jan.2019甘肃科技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地震是千百年来人类面临的一项巨大自然灾害,通过地震的短、临预报以减轻地震灾害是人类的迫切希望。

但由于地球内部及其物理过程的复杂性,以及现有大地震统计资料较少等原因,地震的短、临预报至今仍未能解决。

很早就有研究结果显示,地震对地球造成的影响不仅发生在地球的内部和表面,还会影响到地球上空的电离层电子浓度。

1964年,Barnes 在阿拉斯加大地震中发现天空中的电离层发生了扰动的现象,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电离层与地震的存在的关联性[1]。

此后,国内外学者开始对地震电离层扰动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

目前,关于地震引起的电离层异常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 、电离层偶发Es 层临界频率、电离层等离子体参数和F2层临界频率foF2等方面[2-4]。

余涛等[5]和赵莹等[6]分别通过对地震震例进行分析,发现地震前存在电离层负异常的现象,尤其集中在震前2~5d ;夏雅琴[7]等分析研究了中国大陆地区30个6.0级以上大地震,81.9%的成功率表明大地震前震中上空电离层存在异常下降的现象;邹斌[8]等通过对云南鲁甸地震的分析,得出震前3d,6d,13d 电离层有明显的异常现象;此外,汤俊等,祝芙英等,郭金运,李旺等的研究分析,均发现震前电离层存在显著异常的现象[9-13]。

电子信息技术在地球观测中的应用

电子信息技术在地球观测中的应用

气象数据的采集和传输 数据处理和分析 气象预报的制作和发布 气象预报的应用和影响
电子信息技术用 于监测土壤湿度 和温度,帮助农 民合理安排灌溉 和施肥计划
通过遥感技术监 测作物生长状况, 预测产量和评估 种植效益
利用物联网技术 实现智能化农场 管理,提高农业 生产效率和降低 成本
通过数据分析及 时发现病虫害并 采取防治措施, 保障农作物健康 生长
电子信息技术在空气质量监测中的应用,帮助我们实时了解空气质量状况,为环境保护提供 数据支持。
电子信息技术在海洋污染监测中的应用,通过遥感遥测技术,实时监测海洋污染状况,为海 洋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电子信息技术在森林火灾监测中的应用,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实现森林火灾的快速发现和及 时扑救,保护森林资源。
添加 标题
挑战: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安全 和隐私保护问题日益突出,需要采取有效的 技术和管理措施来保障数据安全和隐私权益。
添加 标题
机遇: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数据安全和隐私 保护带来了新的机遇,例如通过加密技术、区块 链技术等手段提高数据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水平。
添加 标题
未来发展: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在地球观测中的应 用越来越广泛,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挑战将更 加严峻,需要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以应对 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地球观测领 域的最新进展和挑战。 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加速地球观测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建立合作项目和基金,鼓励国际间的合作研究,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
电子信息技术在 地球观测中的应 用,需要企业间 的合作与创新, 共同推动技术进 步和应用发展。
微处理器时代: 20世纪80年代, 微处理器的出 现使得计算机 开始进入家庭

用于地震监测和预警的技术和手段

用于地震监测和预警的技术和手段

用于地震监测和预警的技术和手段地震是地球上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不仅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也会对社会经济和环境造成沉重打击。

因此,对地震做好科学预测、监测和预警工作至关重要。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用于地震监测和预警的技术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地震监测地震监测是指通过对地震预警数据的收集、传输、处理和分析,对地震的活动过程进行全面的跟踪和记录。

当前最为常用的地震监测手段包括:1. 地震仪地震仪能够检测地震波,并将其转化为可输出的电子信号,从而记录地震的震级、震源深度、震中位置等有关参数。

地震仪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机械式地震仪、电磁式地震仪、压电式地震仪和激光干涉式地震仪等。

2. GPS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利用卫星进行导航和定位的技术,可以实现对地壳运动的快速、精确监测。

在地震预报中,通过对GPS数据的分析可以确定地震前的地壳形变,从而为地震预警提供重要的依据。

3. 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InSAR)是一种通过合成后得到的雷达图像进行变形测量的技术。

InSAR技术在地震监测中的作用是实现对地表形变的高精度测量,据此推断出地震前后地表变形的差异。

4. 地震观测站网络地震观测站网络是指一组分布在不同地区、连接在一起的地震观测站,主要用于收集地震仪、GPS、InSAR等各种地震监测数据,并进行数据的传输、处理和分析。

通过建立地震观测站网络,可以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地震的活动情况,及时发现异常信号,为地震预警提供有效信息。

二、地震预警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前通过一系列数据分析和处理,对地震的影响范围、发生时间、震级等信息进行预警和预报工作,以便公众和相关部门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

当前常用的地震预警手段包括:1. P波预警P波是地震波中传播速度最快的波,如果能够及时检测到P波并进行预警,可以在地震发生前几秒钟至几十秒钟的时间内向公众发送危险信号,提醒民众进行安全避险。

地震行业“大数据”应用探讨

地震行业“大数据”应用探讨

地震行业“大数据”应用探讨屈佳;王宁【期刊名称】《城市与减灾》【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3页(P24-26)【作者】屈佳;王宁【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郑蕊;西安科技大学【正文语种】中文随着信息产业的技术变革,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应运而生,人类迎来了“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不仅仅是计算机行业技术的变革成果,也必将对地震行业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通过对大量、复杂、多源数据的整合与挖掘,达到为地震预测研究服务的目的。

近年来,地震信息化发展迅速,地震行业也将伴随着不断增长的数据量和数据种类衍生出“大数据”现象,挖掘“地震大数据”核心价值及其对行业发展提供的深刻、全面的洞察力,对地震数据管理、应急决策、震情分析、信息服务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大数据的内涵伴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正快速融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科技和需求的双重强劲驱动,推动我国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加快发展,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趋势。

在当前IT技术的引领下,社交网络、移动通信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衍生出“大数据”概念,维基百科对大数据的定义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

“大数据”具有数据体量巨大、数据类型繁多、数据价值密度低及处理速度快等特点,涉及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车联网、手机、平板电脑、PC以及遍布地球各个角落的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无一不是数据来源或者承载的方式。

大数据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从对象角度看,大数据不仅仅是在大小上超过传统数据,而且在数据采集、储存、管理和分析等能力方面的要求也远远超过一般的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大数据”并非以量取胜,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从“大数据”中获取更多有价值的“新”信息,而大量数据简单、无意义的堆积,并不意味着就一定具有可观的利用前景。

因此,在面对“大数据”时,要利用这些大量的数据之间存在着或远或近、或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性,分析挖掘其价值。

探索中波应急广播技术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

探索中波应急广播技术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

探索中波应急广播技术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摘要】本文提供了基于中波应急广播技术探索在防震减灾中快速传输预警信息的思路。

该方法需要在装有中波应急广播系统的中波台安装干扰场强测试仪、地震检测仪和人工神经网络智能单元,干扰场强测试仪可依据场强异常变化情况预判出可能发生地震的预报信号,传给地震预警中心,结合地震检测仪综合分析后发出地震预警信号。

在较短时间窗口中精确地提取深度域地震子波,同时也符合褶积理论和中波磁场传输理论的假设条件。

【关键词】中波发射;地震预警;预判与传输。

中波应急广播作为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给省份开展了中波应急广播试点建设。

当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公共卫生与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危机时,方便党和政府能通过中波传播方式及时下达政令,释疑解惑,减少事故和危机带来的损失,更好的维护社会稳定。

所有自然灾害中,地震是最难以预防,同时也是危害最大的。

这时靠地波传播的中波垂直极化波有着先天的、不可替代的预防传播优势。

一、中波应急广播技术用于地震预防和预警的优势(1)地震预防优势。

中波广播作为我国传统的广播通信方式,其电波主要传播方式与地震传播较快的纵波相同,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抗干扰性强,广播功率大,主要采用地波方式传输,尤其是依靠电离层反射后,可在数百公里外接收到信号,具备传输距离远的特点,可实现一个中波发射台站的大范围覆盖。

同时接收设备普及率高、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只要打开收音机,听众就能接收到信息,在当今诸多种类的信息传播方式中仍是不可替代的。

(2)地震预警优势。

中波应急广播“平战结合”的工作模式,能够完全植入现有的干扰场强测试仪和地震检测仪综合分析两设备中波广播传输体系当中,作为重要的国家战备资源,不仅能够节约成本,还能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技术手段可以解决好日常节目播出,地震等紧急情况下应急广播及时播出这一矛盾,切实做到“平时服务、战时应急”。

同时,依据中波广播的传播特性,可通过技术手段与地震监测中心完善应急指令、节目接收、中波控制指令生成,发射流程自动化控制,应急状态监测等环节,充当中间媒介、中继站的作用,与“百县万村”、“村村响”设备相结合。

地震预警者王暾

地震预警者王暾

世相人物2019年1月3日,上午8点过,宜宾市屏山县书楼镇中心学校内回荡着琅琅读书声。

一切,皆如往常。

忽然,学校内响起了刺耳的警示音。

学生们之前进行过类似演练,知道警示音响起,就意味着地震即将到来。

师生们飞快冲出教学楼,跑向空旷地带。

警示音越来越急促:“六秒,嘟嘟,四秒,嘟嘟,两秒……”在警示音响起16秒后,地震波“如期而至”,操场上的师生们真切感受到“天摇地动”。

此后不久,中国地震台网发布权威消息:1月3日8时48分在四川宜宾市珙县(北纬28.20度,东经104.86度)发生5.3级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

这场被成功预警的地震被媒体广泛报道,监控镜头拍摄下的师生们在地震来临前快速撤离的镜头,更在网上疯传。

这套地震预警系统的研发者,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的手机几乎被媒体打爆。

他不厌其烦地对外解释:“地震预警不是地震预报。

我没有能力预测地震何时发生,只是利用电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在地震波到达破坏地区前发出预警。

”这些年,由王暾团队发出的预警音时常响起。

云南鲁甸6.5级地震,云南通海5.0级地震……电波一次次跑赢了地震波。

海归博士被质疑不懂技术王暾是一名来自四川大竹的农家子弟,他顶着“学霸”光环,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

本科在浙江大学,硕士在北京理工大学,接着是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博士,后又赴美在康涅狄格大学攻读理论物理学博士。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34岁的王暾正在奥地利科学院从事理论物理博士后工作。

通过新闻看到地震造成的惨重伤亡,王暾心中一震:“能否尽可能提前发出地震预警,让人们获得更多的逃生机会,减少人员伤亡。

”也是那一刻,他有了回国的念头。

2018年,王暾在省人代会上积极建言:“我省地震预警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震预警信息应用‘最后一公里’严重不足,只有3%的地震区人口能够收到预警。

”地震预警者王暾文/本刊记者龙在宇王暾与同事一起研究讨论相关技术。

52王暾告诉廉政瞭望记者:“有句话叫‘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形容知识分子优柔寡断。

GIS在地震应急、搜救、处置中的应用

GIS在地震应急、搜救、处置中的应用

GIS在地震应急、搜救、处置中的应用地震应急事件的处置过程是一个需要社会多方协同工作的过程,涉及到不同团体、不同单位之间各类信息的采集、交换、处理和发布。

分属不同单位的不同基础平台、不同结构的信息系统在各自独立、互不干扰的前提下实现信息的有效集成和互联互通,是地震应急搜救技术服务系统能够持续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

作为地震应急搜救中非常关键的空间信息是各种信息集成融合的天然纽带。

GIS系统既能用于信息展现,也能用于信息关联和融合,是建立信息服务的基础软件设施。

为了更好实现异构信息系统无缝集成,增强总体架构的业务敏捷性,降低系统扩充和重构成本,避免基础信息支撑的重复建设,提高对空间、非空间数据的重复利用效率,系统应该用基于Service GIS技术地震应急救援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系统。

该系统将作为整个地震应急搜救响应技术服务系统的一个基础服务设施进行建设,由此可以实现地理空间服务和其他业务系统的灵活集成和有效聚合,从而可以定制并扩展面向地震应急搜救的各类信息服务,包括地震应急搜救基础地图服务、地震灾情空间查询服务、地震灾害数据采集服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以跨平台高效的标准C++内核基础上,封装细粒度全功能组件式GIS,进而封装粒度适中的应急搜救Service GIS的服务端,向客户端发布各类服务。

这里强调以全功能的GIS服务为基础,同时涵盖了应急搜救业务相关的诸多服务,这包括空间数据管理、二维可视化、三维可视化、地图在线编辑和各类应急搜救分析模型和处理等。

服务端可发布基于通用规范的服务和标准,如OGC,同时服务端具有强大的服务聚合能力,可以聚合来自其他数据源上发布的应急搜救服务。

客户端同时可聚合多个服务端发布的应急搜救服务,并与本地数据和本地功能集成应用。

Service GIS是按照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OA)标准,基于共相式GIS内核构建的,服务端支持标准服务的定制、扩展与聚合,运行开发环境支持多种操作系统(Windows系列、Linux、Unix)和多种开发平台(.Net和JavaEE),客户端支持多类应用软件(包括移动嵌入式软件客户端、网络浏览器、桌面应用软件、空间三维可视化终端)的GIS软件体系。

基于三分量地震监测的远程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

基于三分量地震监测的远程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

基于三分量地震监测的远程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李艳华;王玉巧;岐世峰【摘要】我国现有的地震监测系统大多很难准确地进行地震短临预报进而降低损失,而且安装困难、费用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一种基于三分量地震监测和云服务器的远程实时监控预警系统,它的硬件主要是三分量岩土应力仪,其传感器是三个差分式极距型电容传感器.地震时,固体潮应力会使电容极距有较大改变,导致电容值的急剧变化,然后系统对采集数据分析处理,超出预警值则发出地震预警.经过试运行发现,系统分辨率高,性能稳定,安装成本低.【期刊名称】《现代计算机(专业版)》【年(卷),期】2017(000)028【总页数】5页(P52-56)【关键词】云平台;三分量岩土应力仪;差分式极距型电容传感器【作者】李艳华;王玉巧;岐世峰【作者单位】黄河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郑州450000;黄河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郑州450000;攀枝花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攀枝花617000【正文语种】中文我国现有的地震监测系统大多很难准确地进行地震短临预报进而降低损失,而且安装困难、费用高。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一种基于三分量地震监测和云服务器的远程实时监控预警系统,它的硬件主要是三分量岩土应力仪,其传感器是三个差分式极距型电容传感器。

地震时,固体潮应力会使电容极距有较大改变,导致电容值的急剧变化,然后系统对采集数据分析处理,超出预警值则发出地震预警。

经过试运行发现,系统分辨率高,性能稳定,安装成本低。

我国是地震灾害多发地区,近百年来发生7级以上地震有20次之多,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日趋严重。

采用先进技术及仪器提前监测到地震并准确预报,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可以大大地降低地震灾害所引起的财产损失与人身伤害的程度[1]。

在地震预报中以使用应变仪器为主,我国的地应变观测仪器多年以来,由于电子技术的局限,仪器精度不高,远不能满足检测要求。

现有的单分量的体应变仪灵敏度不高,只有安装到地下上百米甚至几百米的基岩上,才能测到固体潮[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技术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一直以来,无论哪个国家,地震的预报工作总被人们所诟病。

而确实地地震预报从技术层面来说,准确性要求相当高,而且在预测中不可避免地总涉及准确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这时候电子技术的应用正在逐步突破传统做法的局限性,使得地震的准确预报越来越成为可能。

本文对电子技术的定义、发展阶段及相关技术应用、地震预报定义及方法、地震预报中电子技术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电子技术地震预报
1 电子技术的定义、发展阶段及相关技术应用。

1.1 电子技术
电子技术是指通过电子学的原理,利用电子器件设计和制造某种特定功能电路,来辅助解决实际问题的现代科学。

它可主要分为信息电子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两大分支。

其中信息电子技术包括模拟(Analog)电子技术和l 数字(Digita)电子技术。

电子技术主要的作用在于对电子信号进行处理,其处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信号发生、信号放大、信号滤波、信号转换。

1.2 发展阶段
电子器件及其电子器件构成电路的应用是电子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

而构成各种分立、集成电子电路最基本的元器件主要是半导体器件。

随着电子技术迅猛发展,如今各类新型半导体器件不断涌现。

而现代电子技术发展方向, 是从传统电力电子学(以低频技术处理问题为主), 向现代电力电子学方向(以高频技术处理问题为主)转变。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硅整流器件是电力电子技术起源, 到现在为止其发展先后经历了三大时代跨越(整流器时代、逆变器时代和变频器时代), 有力地促进了电力电子技术在社会新领域的应用。

而以功率MOSFET、IGBT 为代表,集高频高压和大电流于一身的复合器件(功率半导体),是从八十年代末期和九十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这已经表明传统电力电子技术到现在已经跨进现代电力电子时代。

2 地震预报定义及方法
地震预测主要是利用地震地质、地壳活动性、前兆异常以及环境因素等多种手段研究监测来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现代地震预报技术,主要是通过地震监测考察、野外地质调查勘探、室内实验论证多方面,实现对发生地震条件、地震规律、地震前兆、地震机理的监测预报来及时制定相关对策。

2.1 地震预报定义
发震时间、发震地点和震级被称为地震预报的三要素。

而地震预报综合五阶
段工作程序主要包括地震形势预知、地震中期预报、短期预报、临震预报以及震后预报。

震后地震趋势预报指破坏性地震发生之后,及时分析受其影响地区近期内地震活动形势(无震预报、震后强余震及更大地震预报)。

2.2 地震预报方法
地震预报方法通常有以下三类,即地震地质法、地震统计法和地震前兆法。

然而这三者之间不能孤立存在,只有相互结合补充,方能获得良好的预报效果。

2.2.1 测震学预报
这种预报方法也称为“以震报震”。

它主要通过利用地震活动空间、活动时间及强度变化来达到预报地震三要素(波速比、b值、围空、条带、统计预报等)的目的。

到目前为止,测震学预报越来越受到了地震检测工作者的重视,也逐渐作为地震综合数据分析预报的主要依据。

2.2.2 地震前兆观测
它主要通过地震前兆监测设施提供资料,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划定异常,从而有效预报地震。

目前,常见的前兆监测手段一般有以下几类:地下水观测、地形变观测及电磁场观测。

2.2.3 宏观异常
通常,技术性预测总需要结合自然界动植物感官的异常反应才能达到很好的预测效果。

而这种预测手段就强调通过感官来发现震前异常现象。

它主要包括大规模的动物习性异常、地下水位涨落及果树重花等等等。

一旦短时间内大量出现此类异常,地震来临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3 地震预报中电子技术应用
3.1 应用背景
在“九五”期间,我国不断加大国家数字地震台网的建立(包含50 个数字地震台站),并于同时建立了一批区域数字化地震台网。

其后,我国又建立了GPS 观测网络(包括25 个连续观测基准站、56 个定期复测基本站和1000 多个不定期复测区域站),从而有利保障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大型科学工程的有利实施。

而且我国在华北、西北及西南等地区设立卫星遥感观测站,来完成在地震监测中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研究。

如今,我国地震预报研究与国际同步进行,并且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同时我国及时建立了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电子技术研究室,来为物探中心所从事的防震减灾事业提供先进的地球物理仪器及野外探测服务。

3.2 电子预测技术分类
3.2.1 遥感技术
该技术主要是利用卫星红外遥感异常监测地震活动。

其主要的技术支持是通过卫星遥感影像的分析来判识断层。

一般地,只要是断层存在的地方,无论是建筑物还是其他,其潜在的危险是不言而喻的。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我们可以及时准确地感知地震发生区域,并做好建筑物加固工作,并为未来城市规划做出可行性借鉴。

而地质断层在卫星影像上是有非常典型特征的。

在通过影像分析后,仍然需要人亲自赴野外进行实地性勘探论证。

卫星遥感技术,主要是通过卫星电磁异常与地震、地震电磁的异常特征来达到对地震的实时监控。

一直以来,人们都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尝试。

事实上,地震在活动之前,确实会存在红外遥感所检测到的异常图像情况,而且这些异常往往都分布在很大范围。

不过,这种异常的每一次出现并不意味着地震就会出现,其几率对比不成正比。

因此这也需要在时间预测与空间分布相结合对应起来。

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一个非常低频的情况下正确处理与地震的关系。

另一方面,一旦地震灾难发生,我们应该快速处理好各种信息(电磁场、电磁波以及等离子体和离子浓度、离子流、电子密度等),还包含由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滑坡,强降雨等等)。

这样所获得的参数可以为国家应急提供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对启用哪个级别应急预案方面作用不言而喻。

再一个这种异常出现的几率要比地震出现的几率大的多的多,不是一个数量体两个数量体,这会造成在众多的异常中获取真正的地震前兆非常困难。

3.2.2 GPS定位测量在地震勘探运用中的新兴技术
目前该技术主要包含两种定位方法——绝对定位方法与相对定位方法。

前者又叫单点定位,主要通过对地球质心为坐标原点的观测站坐标来实现定位。

它的原理是通过全球定位卫星,将其到用户接收机天线之间距离观测量为基,依据卫星瞬时坐标借以确定接收点所对应坐标点。

相对定位方法主要是通过导航电文中给出的钟差参数,分析信息发出点的可能性坐标,并把其作为未知数与观测点三维坐标运用数据处理办法求解,得出坐标位置。

1)精密定位技术
精密定位技术分为单点定位和相对定位两类。

单点的精密技术主要通过计算卫星轨道参数和卫星钟差,再根据计算结果进行校正处理,得到精确坐标。

而精密相对定位技术是将精密星历及IGS站点联测作为起算数据,对空间卫星应采用精密星历进行定轨。

2)信标差分技术
地震勘探工作中导航的精确度非常难以把握,而此技术利用已有的海上无线电信标台,在发射的信号中加入了一个副载波调制,对GPS信号进行了差分修正,使其精确度可达到米级精度。

3)广域差分技术
此技术是在广阔的地域空间内,通过设立GPS跟踪站对GPS基准网进行差分,并对GPS观测量的误差源进行区分,从而对每种误差源都模型化。

通过这种技术,可是更正用户GPS观测量,削弱误差源,使定位精度得到极大改善。

4 结语
世界范围内,地震预报始终是一个难题。

电子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为地震预报提供了一条准确及时更方便的科技发展之路。

顺着社会的进步,相信在未来,电子技术将更加广泛地应用在自然灾害的防治方面。

它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国地震预报概论》( 梅世蓉、冯德益等著,地震出版社1993 年版)
[2] 《地震预报》刘正荣地震出版社.2007-11-1
[3] 《预测新技术物理基础及其应用研究》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编.2008-12-01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