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案例1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案例一:线性方程组的解法背景描述在高中数学课程中,线性方程组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教师设计了以下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1.理解线性方程组的概念;2.掌握线性方程组的解法;3.能够灵活运用线性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1.导入引入:教师通过引入一个实际问题,如某班级的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问题,引发学生对线性方程组的兴趣和思考;2.概念解释:教师向学生简要解释线性方程组的含义和基本形式;3.解法演示: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线性方程组例子,详细演示解法步骤;4.学生练习:学生进行多个练习题的解答,巩固线性方程组的解法;5.案例分析:教师给出一个复杂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来解决;6.案例讨论: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解法和思路;7.结果呈现:学生将自己的解法和思路展示给全班同学;8.教师总结:教师总结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并提醒学生注意细节和方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效果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在解答练习题和实际问题时的表现和答案的准确性;2.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评价自己和他人在解题过程中的发现和思考。

案例二:二次函数图像的研究背景描述二次函数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教师设计了以下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1.理解二次函数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二次函数图像的基本形态和变化规律;3.能够分析和解释实际问题中的二次函数图像。

教学过程1.导入引入:教师通过引入一个实际问题,如一个抛物线形状的水池设计问题,引发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兴趣和思考;2.概念解释:教师向学生简要解释二次函数的定义和基本特点,如顶点、对称轴等;3.图像观察:教师给学生展示多个二次函数的图像,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其共同点和差异;4.图像绘制:学生进行多个二次函数图像的手绘练习,加深对图像形态和变化规律的理解;5.案例分析:教师给出一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分析并绘制对应的二次函数图像;6.案例讨论: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于图像形态和变化规律的发现;7.结果呈现:学生将自己的图像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解释自己的思路和发现;8.教师总结:教师总结二次函数图像的基本形态和变化规律,并提醒学生注意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释。

数学高中教学实践案例(3篇)

数学高中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高中数学教师关注的焦点。

本案例以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为例,探讨如何在实践中实现这一目标。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集合的概念、性质及运算,掌握函数的概念、性质及表示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学建模能力、数学运算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性质及运算,函数的概念、性质及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集合运算的实际应用,函数性质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创设情境: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班级人数、水果种类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是否可以用数学语言描述。

2. 提出问题: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些现象?如何表示这些现象之间的关系?(二)新课讲授1. 集合的概念:教师通过举例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如:自然数集合、实数集合等。

2. 集合的性质:教师通过讲解集合的运算,如:并集、交集、补集等,引导学生掌握集合的性质。

3. 函数的概念:教师通过讲解函数的定义、性质及表示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

4. 函数的性质:教师通过举例说明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等性质,引导学生掌握函数性质的灵活运用。

(三)课堂练习1. 集合运算练习:教师给出一些集合运算的题目,如:求两个集合的并集、交集、补集等,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函数性质练习:教师给出一些函数性质的题目,如: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等,让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提出疑问。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三篇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三篇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三篇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使学生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初步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才能目的:通过定义的引入,图像特征的观察、发现过程使学生懂得理论与理论的辩证关系,适时浸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探究发现才能和分析^p 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

3、情感目的:通过学生的参与过程,培养他们手脑并用、多思勤练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勇于探究、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2、难点:底数 a 的变化对函数性质的影响,打破难点的关键是利用多媒体动感显示,通过颜色的区别,加深其感性认识。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教学法、比拟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事例引入T: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指数的运算性质,今天我们来学习与指数有关的函数。

什么是函数?S: --------T:主要是表达两个变量的关系。

我们来考虑一个与医学有关的例子:大家对“非典”应该并不生疏,它与其它的传染病一样,有一定的埋伏期,这段时间里病原体在机体内不断地繁殖,病原体的繁殖方式有很多种,分裂就是其中的一种。

我们来看一种球菌的分裂过程:C:动画演示(某种球菌分裂时,由1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

一个这样的球菌分裂_次后,得到的球菌的个数y与_的函数关系式是: y = 2 _ )S,T:(讨论) 这是球菌个数 y 关于分裂次数 _ 的函数,该函数是什么样的形式(指数形式),从函数特征分析^p :底数 2 是一个不等于 1 的正数,是常量,而指数 _ 却是变量,我们称这种函数为指数函数点题。

二、指数函数的定义C:定义:函数 y = a _ (a》0且a≠1)叫做指数函数, _∈R.。

问题 1:为何要规定 a 》 0 且 a ≠1?S:(讨论)C: (1)当 a <0 时,a _ 有时会没有意义,如 a=﹣3 时,当_=就没有意义;(2)当 a=0时,a _ 有时会没有意义,如_= - 2时,(3)当 a = 1 时,函数值 y 恒等于1,没有研究的必要。

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案例(一)

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案例(一)
A B C D ·O 图(2)
α
E
分析二、三角法:设∠CAB=α,α∈(0,900),则AB=2Rcosα,BC=2Rsinα 分析三、几何法:作DE⊥AC,则S=AC·DE=2R·DE;
要使DE最大,即AB=BC时,面积Smax=2R2 拓展二、一段半径为R,圆心角为900的扇形木料如图(3)所示,锯 成横截面为矩形的木料,试问怎样据法才能使截面的面积最大?
述类同式子的应用。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学生丁同学所说,利用梯形中四条线段的长度
来表示:“” ,“”“”,“” 是成立的;则它们分别代表哪四条线段 呢?
A B C D E F
a b
图(1)
设梯形的下底AB= b,上底CD= a,如图(1),于是就有:
A B C D G H
a b
图(2)
(1).梯形的“中位线”EF=,显然成立; 证明很简单略 在初中的平面几何中已经证明。
是:
第(1)题:sin(-)=sin(-+2π)=sin= (而课本上的解答用了4步);
第(3)题:cos(-)=cos(-+6π)=cos=-…(而课本上的解答用了4步);
P19·例3 第(2)题:sin(-)加上10π即可化简;(而课本上的解答用
了5步);
练习:判断下列各式函数值的符号,
P20·A组中的第2题备选的题如:
H′
y
O
在备课时,借助单位圆,如图所示我就仔细研究起来,在单位圆
中分别作出角α、角α+π、角α-π通过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发现
角α+π与角α-π的终边相同,即(α+π)-(α-π)=2π;这就说明
这两个角的三角函数值是相等的。即诱导公式如下: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7篇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7篇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7篇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1教学目标:1。

通过生活中优化问题的学习,体会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2。

通过实际问题的研究,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数学建模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点:如何建立实际问题的目标函数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问题1把长为60cm的铁丝围成矩形,长宽各为多少时面积最大?问题2把长为100cm的铁丝分成两段,各围成正方形,怎样分法,能使两个正方形面积之各最小?问题3做一个容积为256L的方底无盖水箱,它的高为多少时材料最省?二、新课引入导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利用导数求最值的方法,可以求出实际生活中的某些最值问题。

1。

几何方面的应用(面积和体积等的最值)。

2。

物理方面的应用(功和功率等最值)。

3。

经济学方面的应用(利润方面最值)。

三、知识建构例1在边长为60cm的正方形铁片的四角切去相等的正方形,再把它的边沿虚线折起(如图),做成一个无盖的方底箱子,箱底的边长是多少时,箱底的容积最大?最大容积是多少?说明1解应用题一般有四个要点步骤:设——列——解——答。

说明2用导数法求函数的最值,与求函数极值方法类似,加一步与几个极值及端点值比较即可。

例2圆柱形金属饮料罐的容积一定时,它的高与底与半径应怎样选取,才能使所用的材料最省?变式当圆柱形金属饮料罐的表面积为定值S时,它的高与底面半径应怎样选取,才能使所用材料最省?说明1这种在定义域内仅有一个极值的函数称单峰函数。

说明2用导数法求单峰函数最值,可以对一般的求法加以简化,其步骤为:S1列:列出函数关系式。

S2求:求函数的导数。

S3述:说明函数在定义域内仅有一个极大(小)值,从而断定为函数的最大(小)值,必要时作答。

例3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已知电源的内阻为,电动势为。

外电阻为多大时,才能使电功率最大?最大电功率是多少?说明求最值要注意验证等号成立的条件,也就是说取得这样的值时对应的自变量必须有解。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范文(必备3篇)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范文(必备3篇)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与区间角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回顾角的定义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教学新课1、角的有关概念:①角的定义: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注意: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2、象限角的概念: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如图⑴⑵中的角分别属于第几象限角?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教学目的: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并能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教学重点:圆的标准方程及有关运用教学难点:标准方程的灵活运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探究标准方程二、掌握知识,巩固练习练习:⒈说出下列圆的方程⑴圆心(3,-2)半径为5⑵圆心(0,3)半径为3⒉指出下列圆的圆心和半径⑴(x-2)2+(y+3)2=3⑵x2+y2=2⑶x2+y2-6x+4y+12=0⒊判断3x-4y-10=0和x2+y2=4的位置关系⒋圆心为(1,3),并与3x-4y-7=0相切,求这个圆的方程三、引伸提高,讲解例题例1、圆心在y=-2x上,过p(2,-1)且与x-y=1相切求圆的方程(突出待定系数的数学方法) 练习:1、某圆过(-2,1)、(2,3),圆心在x轴上,求其方程。

于漪老师经典教学案例

于漪老师经典教学案例

于漪老师经典教学案例于漪老师经典教学案例于漪老师是一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她以其独特的教学方式和热情的态度备受学生喜爱。

曾经,于漪老师在一个高中数学课堂上展示了一次经典的教学案例。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概率密度函数的概念与应用。

于漪老师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首先,她使用了幻灯片和多媒体资源来介绍概率密度函数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图示,向学生们解释了概率密度函数是一个描述连续型随机变量概率分布的函数。

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学生们很快明白了概念的含义。

接着,于老师组织了一系列的小组活动。

她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合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这些问题涉及到概率密度函数的应用,如计算面积、求期望值等。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生们积极参与,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为了巩固学生对概率密度函数的理解,于漪老师设计了一些练习题。

她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些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数据,让他们用概率密度函数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计算。

学生们在课堂上完成了这些练习,并且积极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

最后,于漪老师总结了课堂内容,并帮助学生们进行了知识点的回顾和总结。

她鼓励学生们继续努力学习,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以便更好地掌握概率密度函数的应用。

通过于漪老师的精心设计和有效教学方法,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概率密度函数的概念和应用,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这堂精彩的数学课堂上,学生们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挑战,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得到了提高。

于漪老师以其优秀的教学案例赢得了学生们的尊重和爱戴。

她的教学方式将继续激励着更多的学生去追求数学知识,成为优秀的数学家。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精选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精选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精选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数学教学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案例,这些案例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个高中数学教学案例精选,希望对广大教师和学生有所借鉴和启发。

案例一:数学与旅行的结合某高中数学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设计了一次与旅行相结合的数学学习活动。

教师先让学生集体讨论,确定一次旅行的目的地和路线。

然后,学生需要自己设计旅行的预算,包括交通费、食宿费等各项开支。

在设计预算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用到各种数学知识,比如四则运算、百分数、比例等。

接着,在旅行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实地测量、数据记录等操作,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够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二:数学与游戏的结合为了让学生对数学的抽象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某高中数学教师设计了一款与数学相关的游戏。

这款游戏看似简单,但需要玩家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巧才能取胜。

游戏的规则是玩家需要通过把数字石块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达到一定的分数才能进入下一关。

在游戏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数字加减乘除的计算,还需要运用排列组合、概率等数学知识来制定游戏策略。

通过这样的游戏,学生既能够增强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又能够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案例三:数学与实验的结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中的定理和公式,某高中数学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数学实验。

实验的内容是研究三角函数中的某个性质。

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定理和公式,然后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数据来验证定理的正确性。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还需要运用一些统计分析的方法。

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既深入理解了数学定理和公式的含义,又能够体验到科学实验的乐趣和方法。

以上是三个高中数学教学案例的精选,这些案例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精彩9篇】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精彩9篇】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精彩9篇】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一一、指导思想:贯彻教育部的有关教育教学计划,在学校、年级组的直接领导下,认真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认真完成各项任务。

教学的宗旨是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受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上学期期末考学生的数学成绩相对于高一期末考有进步,但还不是很理想,理科生数学学习的难度本学期将增大,加上学业水平考试,所以本学期学生面临的压力将更大,任务艰巨。

三。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分析: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数学选修2-2,2-3和学考复习。

(1)认真把握“标准”的教学要求。

(2)通过建立相关知识的联系,渗透“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

(3)关注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4)把握学考大纲复习标准四、主要措施1、明确一个观念:高考好才是真的好。

平时不好高考肯定不好,但平时红旗飘飘高考时未必红旗不倒。

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在照顾到学生实际的前提下起点要高,注意培养后劲,从整体上把握好的自己的教学。

2、以老师的精心备课与充满激情的教学,换取学生学习高效率。

3.将学校和教研组安排的有关工作落到实处。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二1.把握菱形的判定。

2.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

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二、教法设计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菱形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菱形判定方法的综合应用。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预备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工具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七、教学步骤复习提问1.叙述菱形的定义与性质。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及其分析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及其分析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及其分析案例一:应用题的解决策略案例描述某高中数学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们出了一道应用题,题目要求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计算出一个矩形的面积,并求出使该矩形面积最大的长和宽。

学生们对这道题感到困惑,不知道应该如何解答。

分析和解决策略这个案例涉及到应用题的解决策略。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学生需要首先理解题目中所给的条件,然后根据这些条件建立数学模型,最后利用数学知识解题。

对于这道题,学生可以首先将已知条件列出来,比如矩形的周长等。

然后,他们可以利用周长公式求出矩形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并将矩形的面积表示为长和宽的函数。

接着,学生可以利用微积分的知识,求出这个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从而得到使矩形面积最大的长和宽。

通过这个案例的分析,学生可以掌握应用题解决策略的基本步骤,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数学建模能力。

案例二:几何图形的证明案例描述某高中数学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几何图形的证明,其中一道问题要求学生证明三角形欧拉线的存在。

学生们对如何证明欧拉线存在感到困惑,不知道从何入手。

分析和解决策略这个案例涉及到几何图形的证明。

在证明几何问题时,学生需要运用几何性质、定理和推理,以严密的逻辑推导出结论。

对于这道问题,学生可以从三角形的内心、外心和重心等几何特征入手,通过证明这些点在一条直线上,从而得出欧拉线的存在。

他们可以利用几何性质和定理,如垂心定理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进行推导和演算。

通过这个案例的分析,学生可以学会运用几何知识证明几何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的逻辑推理和证明能力。

案例三: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分析案例描述某高中数学老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展示了一个函数的图像,并要求学生分析该函数的性质,如定义域、值域、增减性和极值等。

学生们在分析中遇到了困难,不知道从何着手。

分析和解决策略这个案例涉及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分析。

在分析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学生需要熟练运用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利用图像和公式进行分析和判断。

对于这个案例,学生可以首先观察函数的图像,了解函数的整体形态和基本特征。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精选4篇】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精选4篇】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精选4篇】高中数学教育案例篇一说来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已经几年有余了,谈及自己的教学经历和教学方法,自己感想颇多,现在的我比较注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全面考虑学生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的彼此交融,彼此协调,从而使自己能够顺利完成教学的目标。

这一举措的实施,使我的教学的效果获得了全面的提升,并且我的课堂也朝气洋溢,充满活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变得越来越浓厚。

记得在一次上课时,那时是在讲数列问题,是要求学生把握通过观察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课堂上我出了几道题让学生练习,要求学生通过前几项的规律归纳总结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在巡视过程中发现这些题普遍做的不好,即使班上的好学生也冥思苦想,当时我感到很纳闷。

在课后,我做了仔细的思考和调查,发现学生遇到此类不懂的题目时就一筹莫展,真有点盲人摸象的感觉。

就连优等生也感到有些茫然。

但是学生到感到很有兴趣,都能很认真的在思考。

她们都以为此题看似简单解起来为什么却如此之难。

看到学生学习情感和立场,我由衷的感到开心。

我给学生提示:数学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应用数学规律题,一类是发明数学规律题。

应用数学规律题,指的是需要学生应用之前学习过的数学规律解释回答的题目。

发明数学规律题,指的是与学生之前学习的数学规律没有什么关系,需要学生先从已知的事物中找出规律,才能够解释回答的题目。

学生所做数学操练,绝大多数属于头类。

找数学规律的题目,题目有关一个或几个变化的量。

所谓找规律,多数情况下,是指变量的变化规律。

于是,捉住了变量,就等于捉住了解决不懂的题目的关键。

通过我的提示,更加激发了她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让同学们汇集我们相关的习题和课外题,因为有些同学们想难为一下老师,也想准确展示一下自己。

于是刻意查询了许多资料,找了许多她们以为的难题,我也调整了我的教学计划,打算用一节课的时间解决这个不懂的题目,并为此做了充实的准备。

又一节课开始了,孩子们都很期待这节课,都挖空心思,彼此争论着,终于解释回答出来,她们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优秀教学案例

优秀教学案例

优秀教学案例导言:优秀的教学案例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

通过借鉴和分享优秀的教学案例,教师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本文将介绍一些优秀的教学案例,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案例一:启发式问题解决在数学教学中,启发式问题解决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

某中学数学教师李老师在教授平面几何时,设计了一道启发式问题:如何用折纸构造一个正方形?首先,李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学生们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并展示出了独特的创造力。

接着,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每个小组分析和讨论各自的解决方法,并找到最简单和有效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理解了折纸的原理和方法,还培养了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李老师引导学生总结经验教训,并应用到其他几何问题中。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不仅学会了解决具体问题,还发展了自己的学习策略。

二、案例二: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一种以真实情境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某小学语文教师王老师在教授写作时运用了情境教学法。

王老师设计了一个实践性写作活动,让学生扮演记者采访一位百岁老人,记录下他们的对话并刊登在学校报纸上。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不仅学会了采访技巧和新闻写作,还了解了百岁老人的人生经历和价值观。

通过情境教学法,学生们在真实情境中应用知识和技能,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这个教学案例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

三、案例三:项目化学习项目化学习是一种以项目为单位开展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某高中物理教师刘老师在教学光学的过程中应用了项目化学习。

刘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与光学相关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学生们通过图书馆调查、实地考察和实验研究,收集相关信息并撰写研究报告。

最后,学生们展示自己的成果,并进行互评和评分。

高中数学教案(精选多篇)

高中数学教案(精选多篇)

高中数学教案(精选多篇)一、简介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涉及数量、空间、形状、变化、计算等多个方面。

在高中数学教育中,学生需要通过数学知识学习,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提供数学教案的精选案例,希望能够帮助高中数学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二、案例1. 圆锥侧面积解析法教学案教学目标:掌握圆锥侧面积的求解方法;理解圆锥侧面积的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解析法,熟练掌握圆锥侧面积的公式及其推导。

解析法的熟练运用。

教学过程:1. 提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圆锥侧面积的含义,以及圆锥侧面积的求解方法。

2. 解析法的讲解:3. 示例展示:教师通过示例,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解析法,解决具体问题。

4. 练习:教师提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以巩固所学知识。

5. 反思讨论:在课程结束时,教师与学生一起反思所学知识,分析掌握程度及不足之处。

同时,还要让学生提出建议和意见,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掌握相关知识。

2. 三角函数教学案掌握三角函数概念及其基本性质;掌握三角函数的图像;了解三角函数的应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函数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以及三角函数的图像。

教师讲解三角函数的基础知识及相关概念,并给出具体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介绍三角函数的图像,并通过示例展示不同函数的图像特征。

4. 应用介绍:教师介绍三角函数的应用,如直线的斜率、三角形的周长、单位圆上的点的坐标等。

5. 定理运用:教师介绍三角函数的定理,如余角公式、三角函数倍角公式、三角函数和角公式等,并通过示例来说明定理的应用。

3. 导数应用教学案熟练掌握导数应用;了解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熟悉导数的基础知识;了解函数极值的定义和性质。

教师通过解析法讲解导数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导数的应用。

3. 函数极值讲解:教师讲解函数极值的定义和性质,并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

教师介绍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加速度、速率、距离等,通过实例来说明导数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三、总结高中数学教育中,通过丰富的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

高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

高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数学是一门日常都要使用的学科,所以要具有好的教案才能充分教诲学生们如何使用数学,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方便大家学习。

高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1教学目标1.掌控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1)了解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定义,了解逆项相加的原理,知道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推导的进程,记忆公式的两种情势;(2)用方程思想认识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公式,利用公式求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项和的公式两套公式触及五个字母,已知其中三个量求另两个值;(3)会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项和的公式研究的最值.2.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使学生体会从特别到一样,再从一样到特别的思维规律,初步形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样思路和方法.3.通过公式推导的进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灵活性与广阔性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4.通过公式的推导进程,展现数学中的对称美;通过有关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使学生再一次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实用性,引导学生要善于视察生活,从生活中发觉问题,并数学地解决问题.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本节内容是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和运用,第一通过具体的例子给出了求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思路,而后导出了一样的公式,并加以运用;再与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组成方程组,共同运用,解决有关问题.(2)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和运用,难点是公式推导的思路.推导进程的展现体现了人类解决问题的一样思路,即从特别问题的解决中提炼一样方法,再试图运用这一方法解决一样情形,所以推导公式的进程中所包蕴的思想方法比公式本身更为重要.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有两种情势,应根据条件挑选适当的情势进行运算;另外反用公式、变用公式、前项和公式与通项公式的综合运用体现了方程(组)思想.高斯算法表现了大数学家的智慧和巧思,对一样学生来说有很大难度,但大多数学生都听说过这个故事,所以难点在于一样等差数列求和的思路上.(3)教法建议①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一节为公式推导及简单运用,一节侧重于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综合运用.②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建议由具体问题引入,使学生体会问题源于生活.③强调从特别到一样,再从一样到特别的摸索方法与研究方法.④补充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值、最小值问题.⑤用梯形面积公式记忆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推导进程,并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2.通过公式推导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从特别到一样,再从一样到特别的思想方法,通过公式的运用体会方程的思想.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和运用,难点是获得推导公式的思路.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进程一.新课引入提出问题(播放媒体资料):一个堆放铅笔的V形架的最下面一层放一支铅笔,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一层多放一支,最上面一层放100支.这个V形架上共放着多少支铅笔?(课件设计见课件展现)问题就是(板书)“”这是小学时就知道的一个故事,高斯的算法非常高明,回想他是怎样算的.(由一位学生回答,再由学生讨论其高明之处)高斯算法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发觉这100个数可以分为50组,第一个数与最后一个数一组,第二个数与倒数第二个数一组,第三个数与倒数第三个数一组,…,每组数的和均相等,都等于101,50个101就等于5050了.高斯算法将加法问题转化为乘法运算,迅速准确得到了结果.我们期望求一样的等差数列的和,高斯算法对我们有何启示?二.讲授新课(板书)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1.公式推导(板书)问题(幻灯片):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公差为,由学生讨论,研究高斯算法对一样等差数列求和的指导意义.思路一:运用基本量思想,将各项用和表示,得,有以下等式,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好像与的奇偶有关.这个思路好像进行不下去了.思路二:上面的等式其实就是,为躲避个数问题,做一个改写,,两式左右分别相加,得,于是有: .这就是倒序相加法.思路三:受思路二的启示,重新调剂思路一,可得,于是 .于是得到了两个公式(投影片):和 .2.公式记忆用梯形面积公式记忆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这里对图形进行了割、补两种处理,对应着等差数列前项和的两个公式.3.公式的运用公式中含有四个量,运用方程的思想,知三求一.例1.求和:(1) ;(2) (结果用表示)解题的关键是数清项数,小结数项数的方法.例2.等差数列中前多少项的和是9900?本题实质是反用公式,解一个关于的一元二次函数,注意得到的项数必须是正整数.三.小结1.推导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思路;2.公式的运用中的数学思想.四.板书设计高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2一、复习内容平面向量的概念及运算法则二、复习重点向量的概念及运算法则的运用及其用向量知识,实现几何与代数之间的等价转化。

数学教学案例(集合12篇)

数学教学案例(集合12篇)

数学教学案例(集合12篇)数学教学案例第1篇本节课上后个人感觉还有很多细节问题没有处理好,虽然同事们都给予了肯定,但我个人还是不太满意的。

下面作出自我反思:1、本节课拖堂5分钟,主要原因有二:首先可能是教学内容较多,在新课中就有许多练习,整体上时间已经比较紧凑了。

第二,在两个环节上个人认为还处理不当,导致时间浪费过多。

一是学生收集的信息中有一个关于8和9的小故事,这在试教时是没有的,因为两个班学生收集的信息不同。

我觉得这个题材不错,于是在课堂上给学生读了一下,也浪费了1分钟时间,虽然感觉这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但在时间如此紧凑的前提下,也只能放在课后让学生去了解。

另外,在处理8和9的序数意义时,我怕读题太费时间,但结果学生由于识字量有限,对这一题解决得并不理想,也许读一读题目,效果会好很多,毕竟这是一年级的学生。

由于我对低段教学经验不足,总是忽略这个问题,这是今后应十分重视的问题。

2、8和9的书写环节应该调整在揭题之后。

这是吴老师给我提的第一个建议,我发现其实这个问题很明显,但自己之前却没有考虑到,而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看到课本上的顺序是这么安排的,就这么死板地去教,可见自己处理教材上还应考虑得更周全些。

吴老师的建议让我觉得豁然开朗,比如在理解8、9的基数和序数意义时,我是通过数花朵一题来完成的,但由于没有读题,学生反馈情况不太理想,吴老师建议我让学生现场站一站,如请从左数第8个学生站起来,请从右数8个学生站起来。

这样的方法既直观又生动,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几和第几”,从而突破难点。

遗憾的是我只能将吴老师的建议带回我平时的课堂深化下去,感谢的是有这么多专家及同事给出中肯的建议,让我学到更多!包括黄校长,亲临我的试教,悉心指导;还有吴老师的谆谆指导,总是让我受益匪浅,而面对这所有的一切,我只有更快地改正自己的不足!个人觉得自己此次准备仓促,也暴露出了自己在教学上的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设计上,还没有特别创意的设计。

高中数学实践性教学案例(3篇)

高中数学实践性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实践性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实践性教学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案例以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模块《函数》为例,探讨如何在实践中开展高中数学教学。

二、案例设计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图像;理解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 教学内容函数的概念、性质、图像以及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教学方法(1)问题引导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函数的性质。

(2)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展示一组生活中的图片,如温度变化、人口增长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可以用数学模型来描述吗?从而引出函数的概念。

(2)探究函数的性质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描述函数的增减性、奇偶性、周期性等性质?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实际问题探究函数的性质。

如:观察一组温度数据,分析函数的增减性;观察一组人口数据,分析函数的周期性等。

(3)函数图像教师引导学生绘制函数图像,并分析图像与函数性质之间的关系。

(4)实践操作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利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

如:根据温度变化设计空调制冷方案;根据人口增长设计城市发展规划等。

(5)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三、案例实施1. 教师准备(1)收集相关实际问题的素材,如温度变化、人口增长等。

(2)设计问题引导法和小组合作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3)准备实践操作所需的材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图像。

高中数学教案案例(素材18篇)

高中数学教案案例(素材18篇)

高中数学教案案例(素材18篇)高中数学教案案例篇1__月,我在江苏连云港新海高中上了一节《椭圆的几何性质》公开课。

这节课从准备,到与组内老师探讨、交流,并修改、上课,直至最后聆听各位老师和专家的指导,都让我受益非浅。

本节课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1―1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在学完椭圆的标准方程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椭圆的标准方程来探究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利用曲线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是解析几何的主要任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让学生了解了椭圆的几何性质,又让学生初步体会了利用曲线方程来研究其性质的过程,同时也为下一步学习双曲线和抛物线的性质做好了铺垫。

本节课是围绕着探究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进行的。

因此,依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及教学目标,将之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又因为学生第一次系统地按照椭圆方程来研究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学生感到困难,且如何定义离心率,学生感到棘手,所以我将之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然而,课后的反思过程中我发现了几个问题:第一,在讲解“顶点”定义时,单纯定义为椭圆与坐标轴的交点,没把握住顶点的重要特征,即“顶点是椭圆与其对称轴的交点”,如果把握住这一点,在讲解时就应先讲“对称性”,再讲“顶点”;二是本节课对几何性质的导入,是由学生回顾上节所讲特征三角形的三边与的大小关系开始的,而多数人对特征三角形的记忆是很模糊的,上节课在这个知识点上学生吸收的并不好,如果把它放在本节课“顶点”之后再讲解,会显得更自然一些;三是“对称性”的讲解过于单薄,学生既然很快就观察出了这个性质,何不趁热打铁,再从代数的角度证明一下呢?过于避重就轻的做法不利于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上的几点不足都提醒我今后要在研究教材上下更多的功夫。

还有在讲解完“对称性”、准备讲“离心率”之前,我穿插了一道“画椭圆的简图”的题目。

并提圆相似吗?椭圆呢?引起了同学们注意。

这道题起到了较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巩固了刚学的性质,又引发了一个问题:椭圆的“扁”的程度与哪些要素有关。

1.1.1《感知数据》优秀教学案例

1.1.1《感知数据》优秀教学案例
2.培养学生运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进行验证。
3.让学生了解我国高考报名人数及录取情况的变化趋势,从而培养学生的国情观念,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网络、报纸等途径收集数据,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组织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通过反思与评价,让学生认识到数据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
2.鼓励学生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共同完成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任务。
2.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积极沟通、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教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案例亮点
1.贴近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本节课以我国高考报名人数及录取情况为背景,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展示真实的数据图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据的变化趋势,引发学生对数据的关注和思考。
2.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收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进行验证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数据观念和运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如何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如何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引言本文将介绍十篇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这些案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数学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1:数列与函数的关系这个案例通过数列与函数的关系展示了数学的实际应用。

学生通过分析数列与函数之间的规律,掌握了数学模型的建立和使用方法。

案例2:应用题解决这个案例通过一系列应用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通过解决这些应用题,培养了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案例3:图形的变换这个案例通过图形变换来帮助学生理解几何知识。

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的变换规律,加深了对几何知识的理解。

案例4:概率统计这个案例将概率与统计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中。

学生通过统计数据和计算概率,培养了数据分析和推理能力。

案例5:三角函数的应用这个案例通过三角函数的应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和用途。

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了三角函数的知识。

案例6:平面向量的运算这个案例通过平面向量的运算,让学生掌握向量的性质和运算规律。

学生通过解决向量运算的问题,提高了数学建模和计算能力。

案例7:解析几何的应用这个案例通过解析几何的应用,让学生熟练运用解析几何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对解析几何的理解。

案例8:数学建模这个案例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建模分析。

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数学建模和分析能力。

案例9:数学思维训练这个案例通过数学思维训练,提供了一系列拓展性的数学问题和思考方法。

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培养了创新思维和数学思维能力。

案例10:数学竞赛解题这个案例通过数学竞赛解题,让学生在竞争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学生通过参与数学竞赛,培养了良好的数学竞赛素养。

总结这些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涵盖了数学的各个知识点和应用领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案例来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提出问题:新课程认为知识不是单方面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并通过与他人(教师指导和同学的帮助)协作,主动建构而获得的。

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和对新课程的认识,我认为若遵循这个原则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将是一种高效的活动。

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指数范围扩充到实数的基础上引入指数函数的,而指数函数是高中研究的第一种具体函数。

是在初中已经初步探讨了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基础上,在进一步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及有关性质的前提下,去研究学习的。

重点是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难点在于弄清楚底数a 对于函数变化的影响。

这节课主要是学生利用描点法画出函数的图像,并描述出函数的图像特征,从而指出函数的性质。

使学生从形到数的熟悉,体验研究函数的过程与思路,实现意识的深化。

设计背景: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慢慢体会到新教材渗透的、螺旋式上升的基本理念,知识点的形成过程经历从具体的实例引入,形成概念,再次运用于实际问题或具体数学问题的过程,它的应用性,实用性更明显的体现出来。

学数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经过多年的数学学习,学生还是害怕学数学,尤其高中的数学,它对于学生来说显得很抽象。

所以如果再让让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的生活太远,那么将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爱好。

所以在教学中我尽力抓住知识的本质,以实际问题引入新知识。

另外,就本章来说,指数函数是学习函数概念及基本性质之后研究的第一个重要的函数,让学生学会研究一个新的具体函数的方法比学会本身的知识更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知识都是生疏的,在大脑中没有形成基本的框架结构,需要老师的引导,使他们逐渐建立。

数学中任何知识的形成都体现出它的思想与方法,因而授课中注重让学生领悟其中的思想,运用其中的方法去学习新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能初步把握指数函数的图像,性质及其简单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由实例引入指数函数的概念,利用描点作图的方法做出指数函数的图像,(有条件的话
借助计算机演示验证指数函数图像)由图像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

利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能力:1.通过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研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通过对指数函数的研究,使学生能把握函数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由实际问题引入:
问题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1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 次后,得到的细胞的个数y与x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分裂次数与细胞个数
1,2; 2,2X2=22; 3,2>2X2=23; ..........................; x,2X 2X ……X 2=2
归纳: y=2x
问题2:某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它物质,每经过1 年剩留的这种物质是原来的84%,那么经过x年后剩留量y与x的关系是什么?
经过1年,剩留量y=1 X 84%=0.841;经过2年,剩留量y=0.84X 0.84=0.842............ 经过x 年,剩留量y=0.84x
寻找异同:
你能从以上的两个例子中得到的关系式里找到什么异同点吗?
共同点:变量x 与y 构成函数关系式,是指数的形式,自变量在指数位置,底数是常数;不同点:底数的取值不同。

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一个基本函数:指数函数
得到指数函数的定义:定义:形如y=a x(a>0且a^ 1)的函数叫做指数函数。

在以前我们学过的函数中,一次函数用形如y=kx+b (k工0)的形式表示,反比
例函数用形如y=k/x (k工0)表示,二次函数y=ax2+bx+c(a^ 0)表示。

对于其一般形式上的系数都有相应的限制。

问:为什么指数函数对底数有这样的要求呢?若a=0,当x>0时,恒等于0,没有研究价值;当x<0时,无意义。

若a<0,当x=, ............ 时是无意义的,没有研究价值。

若a=1,则=1,是一个常量,也没有研究的必要。

所以有规定且a>0且a M 1。

由定义,我们可以对指数函数有一初步熟悉。

进一步理解函数的定义:
指数函数的定义域:在我们学过的指数运算中,指数可以是有理数,当指数是无理数
时,也是一个确定的实数,对于无理数,学过的有理指数幂的性质和运算法则都适用,所以指数函数的定义域为R. 研究函数的途径:由函数的图像的性质,从形与数两方面研究。

学习函数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应用,那么首先要对函数作一研究,研究函数的图像及性质,然后利用其图像性质去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

根据以往的经验,你会从那几个角度考虑?(图像的分布范围,图像的变化趋势,…)图像的分布情况与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有关,函数的变化趋势体现函数的单调性。

引导学生从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与坐标轴的交点情况着手开始。

首先我们做出指数函数的图像,我们研究一般性的事物,常用的方法是:由特殊到一般。

我们以具体函数入手,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取不同底数的指数函数画它们的图像,将学生画的函数图像展示,(画函数的图像的步骤是:列表,描点,连线。

)。

最后,老师在黑板(电脑)上演示列表,描点,连线的过程,并且,画出取不同的值时,函数的图像。

要求学生描述出指数函数图像的特征,并试着描述出性质。

数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每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其中都有丰富的经历,新课程较好的体现了这点。

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而言,数学的知识应该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即通过对常识材料进行细致的观察、思考,借助于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对常识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精加工。

该案例正是从数学研究和数学实验的过程中进行设计。

虽然学生的思维不一定真实的重演了人类对数学知识探索的全过程,但确确实实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在探索中将数学数学化,从而才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乐趣,对数学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虽然学生要学的数学是历史上前人已建构好了的,但对他们而言,仍是全新的、未知的,需要用他们自己的学习活动来再现类似的过程。

该案例正是从创设问题情景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的内容之一。

教师应该把教学设计成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猜想、揭示规律等一系列过程,侧重于学生的探索、分析与思考,侧重于过程的探究及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一般数学能力。

教师的地位应由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自己独立自主的探究学习。

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获,都有提高。

总之,通过案例研究,不断研究新教材、新理念,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探究学习与创新学习能力将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继续探究的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