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邓罗英译本的再评价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第一回英译本评析5页word文档

《三国演义》第一回英译本评析5页word文档

《三国演义》第一回英译本评析1、引言《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英文全译本有两个。

本文要鉴赏的是泰勒对于第一回的翻译,泰译本采取了较为灵活的翻译方法,没有严格拘泥于原文的文字层面,因此,很大程度上未忠实于原著。

下面开始对泰勒翻译的《三国演义》第一回的翻译方法以及翻译的得当加以分析。

2、尊称的翻译尊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

只有原汁原味地译出这些带有鲜明民族性的因素,翻译才能真正起到传播文化、交流文化的作用。

例:靖曰:“贼兵众,我兵寡,明公宜作速招军应敌。

”Zhou Jing said,“They are many and we few. We must enlist more troops to oppose them.”原文中的“明公”一词在古汉语中是对有地位者的尊称,意为英明的主公。

所以在译文中这一具有中国古代文化特色的尊称语应该译出来。

而原文中则是直接采取模糊译法,把“明公”意为“we”,显然是不太合理的,“明公”负载的文化含义就丢失掉了。

3、骂词的翻译《三国演义》里“大量充斥着骂词的影子”。

罗贯中大量使用骂词,原因大致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骂词在任何语言中都是一种客观存在。

其次,小说的骂词也真实地反映了三国时期社会生活现实。

第三,作者的创造需要。

骂词“从总体上进一步强化了小说‘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点”;另外,由于章回小说特点之一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等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因而骂词“在小说中生动传神,形象而生动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对人物刻画和塑造起到了推波助澜、锦上添花的作用”。

例1:扬鞭大骂:“反国逆贼,何不早降!”Flourishing his whip, Liu Bei began to hurl reproaches at the rebels, crying,“O malcontents! Why not dismount and be bound?”Taylor用“malcontents”译“逆贼”也反映了刘备面对反抗大汉江山的反贼们的愤慨之情,也体现了原文中刘备忠君爱国的人物特点。

对《三国演义》译本的一些见解

对《三国演义》译本的一些见解

对《三国演义》的两个对本对比Summary: The paper I refer to talks about the 43rd chapter of translations of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mainly making comparison between Moss Roberts’ and Cheung Yik-man’s.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Chinese culture is so broad and profound that the translators can’t avoid some mistakes at times. However, Chinese translators have their own advantages as well as foreigner ones. Hence, cooperation may be a good choice for a good translation. Considering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he job of translation should take Chinese translators as a center.赏析:本文挑选《三国演义》第43回的译文作为讨论内容,以加拿大华裔学者张亦文的译本与美国学者罗慕士的译本作对比,看看国内外的译者各有何得失之处。

译本比较:1.语言失误欲待降来,恐曹操不能相容。

张译:If we surrender, Cao Cao may reject our proposal.罗译:If we risk submission, I fear Cao Cao will not accommodate us.曹操大军临境,东吴将士谋臣讨论该如何应对,众说纷纭,孙权拿不定主意,回府后,寝食难安。

三国演义两种译本的赏析

三国演义两种译本的赏析

《三国演义》选段两种译本的对比赏析一引言原文选自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为其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开篇。

《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吴、蜀、魏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两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该选段“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

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

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为作者交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短短不足七十个字就将历史上政权更迭、各方势力纵横捭阖、你争我夺争霸天下的历史演变和兴衰展现的淋漓尽致。

原文虽为文言文,但用语较为平实,因此在语义的理解上不会对当代读者产生较大困难,也必然不会给译者带来困惑。

然而,区区几十个字却承载了较为丰富的历史史实,且放眼天下兴衰、大气恢弘。

因此,要想将原文的翻译做到神形兼备、既忠实于原意又体现出其精髓实属不易。

接下来,我将从选词用句和语言风格两方面着手,对比译者张琴(以下简称Z)和译者Moss Roberts(以下简称M)对该选段的翻译,力求呈现较为客观的翻译对比赏析。

二对比赏析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二位译者对原文的翻译。

原文:“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

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

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Z版: As a natural rule, an overall structure, like a country or an organization, after a long period of division, tends to unite at last; while after a long time union, it tends to divide. It is the same with dynasties in antiquity. At the end of Zhou dynasty, seven dynasties which contended with each other finally were conquered by Qin dynasty and became part of it. After the rule of Qin dynasty, two dynasties, Chu and Han, emerged and they fighted against each other with Han being the victor in the end. It began when Liu Bang, the Han emperor, cut off a white serpent to indicate the uprising. After the victory of the uprising, the whole empire became the domain of Han. And it lasted for two hundred years. At the end of West Han, Wang Mang who wanted to usurp Han established the New dynasty. But he was overthrowed by Liu Xiu who was persist in restoring West Han, therefore, the legacy of Han remained. Then Han lasted for another two hundred years until the rule of emperor Xian who was the last emperor of Han dynasty. After that, the empire wa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which were respectively possessed by three kingdoms known as Wei、Shu、Wu.M版:Here begins our tale. The empire, long divided, must unite; lone united, must divide. Thus it has been. In the closing years of the Zhou dynasty, seven kingdoms warred among themselves until the kingdom of Qin prevailed and absorbedthe othe six.But Qin soon fell, and on its ruins two opposing kingdoms, Chu and Han, fought for mastery until the kingdom of Han prevailed and absorbed its rival, as Qin had done before.The Han court's rise to power began when the Supreme Ancestor slew a white serpent, inspiring an uprising that ended with Han's ruling a unified empire.Two hundred years later, after Wang Mang's usurpation, Emperor Guang Wu restored the dynasty, and Han emperors ruled for another two hundred years down to the reign of Xian, after whom the realm split into three kingdoms.通过对两篇译文的对比,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二位译者都很好地遵循了作者的原意,且照顾读者的感受、用语平实易懂,可谓既存了真又喻了俗。

对《四大名著之三国》译本的一些见解

对《四大名著之三国》译本的一些见解

deliverance 在这里一起连用,
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而“拯民于水火之中, 措天下于衽席之上” 所述说的是客观世界的事,
与宗教上精神世界的祈求完全是两回事。 这说明了译者在选词造句时会受到其所在文化环境
的影响,用西方文化来诠释中国的概念,会令读者产生中国人信奉基督教的印象。
4. 语篇失误 这一回目的标题是“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
赏析:
本文挑选《三国演义》第 43 回的译文作为讨论内容,以加拿大华裔学者张亦文的译本 与美国学者罗慕士的译本作对比,看看国内外的译者各有何得失之处。
译本比较: 1. 语言失误 欲待降来,恐曹操不能相容。 张译: If we surrender, Cao Cao may reject our proposal. 罗译: If we risk submission, I fear Cao Cao will not accommodate us. 曹操大军临境,东吴将士谋臣讨论该如何应对,众说纷纭,孙权拿不定主意,回府后, 寝食难安。 吴国太问其原因时, 他说了以上这番话。 “曹操不能相容” 该如何理解比较好呢? 罗慕士用了 accommodate, 这个单词的意思是 do (sb) a favor; oblige, 帮(某人的)忙;施 恩惠于。而张亦文用 reject our proposal,即“拒绝我们的要求” 。究竟哪种解释更合适呢? 其实这个相容的意思应该是容不下(我) 、饶不了(我) ,两者的译文皆弄错了文章的原意。 比较合适的翻译应该是 If we surrender, Cao Cao won ’sptare me. 2. 语用失误 刘棕束手。 张译: Liu Cong has been captured. 罗译: Liu Zong bound his hands in submission.

文化翻译策略研究——以《三国演义》两个英译本为例

文化翻译策略研究——以《三国演义》两个英译本为例

plan
oppose him.”
《三国演义》承载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 在中国,古时候臣子对君主常自比为犬马,表 示愿像犬马那样为君主奔走效力。这里是说诸葛
亮心甘情愿受周瑜驱使,为他效劳。在汉语中, “犬”和“马”都是卑贱的动物,“犬”即狗,常 具有贬义色彩,英语中则不然。罗慕士采用直译 法,再现了原文的文化特色,而邓罗采用意译法, 虽保留了原文的语义信息,却舍弃了原文的文化 形象。 (二)语言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释、道宗教文化,书中生死有命、仁慈忠义、 因果报应、妖法道术的故事比比皆是。 例5.汝不知天命,安敢妄言!HI’“
907
for reading the od
call
numerology ofthe heavens.Their meth・
to call forth the winds and rains.【5l
852
be
used
dressed
entirely in white silk and
Note:叮s(p.472):
can
Now by virtue of the imperial prestige and with the
disciple Yan Yuan’S,I sovereign I
can as
make

king into
as
sage
army under your hand you may do
aS
25
you please.561
The Emperor appointed Cao Cao commander of the Capital
“孟德有何高见?”14h1

《三国演义》邓罗英译本的再评价

《三国演义》邓罗英译本的再评价

关键 词 : 邓 罗; 《 三 国演义》 ; 英译本 ; 再评价
中图 分 类 号 : I 2 0 7 . 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3 一o 7 5 1 ( 2 0 1 3 ) 0 9 ~0 1 6 2 人来讲 , 最早 看 到中 国
和《 谈论 新 编》( C h a t s i n C h i n e s e ) ; 改 编 了《 记 录 中 国教科 书 : 为 中 国海关 专 用 》 ( T e x t b o o k o f D o c u m e n .
t a r y Chi n e s e; Fo r t h e S p e c i a l Us e o f t h e Ch i n e s e Cu s —

邓 罗在 中国 的汉学 生涯
邓罗 1 8 5 7年 l 2月 1 1日出生 在 英 国苏 塞 克斯 郡( S u s s e x ) 的普 雷斯顿 市东 部 ( E a s t P r e s t o n ) 金 斯敦
( K i n g s t o n ) , 卒于 1 9 3 8年 3月 4 3 1 。他 1 O岁 时 , 父亲 割喉 自杀 , 从 此他 变得沉 默寡 言 , 这 也为他 后来 远离 家乡 埋 下 了伏 笔 。 1 8 6 8至 1 8 6 9年 间 , 他 作 为
中国的政治 、 历 史、 军事 、 社会状况 、 风俗人情 、 伦理道德及人 际关 系等等。恰如近代 中国“ 睁眼看世界” 的先行者之

凡。从历史的角度看 , 邓罗的译本虽有种种不足 , 但它从适合读者 的视角进行译介 , 有效地推介 中国文学乃至 中国 文化 , 当之 无愧成为译介 中国古代经典文学名著的先行 者之 一。

《三国演义》全译本比喻形象英译评析

《三国演义》全译本比喻形象英译评析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代典籍的 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和语言艺 术魅力,其中极具中国特色的大量比喻形象的使用,是这部 巨著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提倡中国古典文化“走出 去”的今天,如何把这些比喻形象准确、生动地传递给英语 世界,使英语读者能够通过这部巨著的英译本了解我国传 统文化、风俗习惯,甚至是思维意识,进而更加深入地了解 中国,是这个时代的译者无法回避的课题。目前英语世界最 为流行的《三国演义》英译本是两个全译本,从这两个全译 本中比喻形象的英译的实例分析中,我们也许能够了解到 怎样英译比喻形象才算是成功的。
总第 402 期 2017 年 10 月(下)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Total.402 October 2017(C)
《三国演义》全译本比喻形象英译评析
张晓红[1] 江 颖[2]
([1]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江苏·南京 [2]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南京Biblioteka 210000; 210000)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ki.kjwhc.2017.10.072
摘 要 比喻形象的英译是典籍英译过程中一个比较棘手 的问题。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中国典籍中的比喻 形象英译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中国文化是否走得出去,是 否走得有效。本文通过《三国演义》两个全译本对于比喻形 象英译的实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如何处理比喻形象的 英译才算是成功的。 关键词 比喻形象 典籍英译 三国演义 Evaluations on Two Versions of "Sanguo Yanyi" // Zhang Xiaohong,Jiang Ying Abstract The translation of figurative image is a sticky problem during Chinese Classics Translation.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overseas promo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 translation of figurative image in Chinese Classics shows, to some extent, whether the promotion is successful and effective. By the evaluation on the rendering of figurative images in the two versions of "Sanguo Yanyi", how to cope with these figurative images is discussed. Key words figurative images;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Sanguo Yanyi

典籍“走出去”之《三国演义》英译策略分析

典籍“走出去”之《三国演义》英译策略分析

式保证了译文能够为读者所接受,能够真正实现传 降低。文化替代词的使用可以增加译文的连贯性
播(鲍晓英 2013)。
(潘平亮 2006)。
(二)激发外国人对中国典籍的兴趣是典籍“走
不只成年人需要阅读中国典籍,儿童同样需
出去”的关键
要。正如我们在童年时期会阅读西方的《安徒生童
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它 话》译本,也应向西方儿童推广《三国演义》绘本故
控,既不遵循传播学的基本原则即真实性,又不遵 读。罗慕士在翻译《三国演义》中的典故时运用了
循翻译目的论中的忠实原则,将中国文化扭曲。这 译释结合的策略,如在翻译典故“弘羊潜计”时,在
样即便让外国读者读到了中国典籍,也不是真正实 文中采用了意译的手法,又在注释中详细地介绍
现了“走出去”。
了这一典故。
三、《三国演义》英译
去”的目标
除了阅读纸质图书之外的一种选择。电子设备使
典籍“走出去”的最终目标是传播优秀的中国 阅读注释更便利— ——以往需要通过来回翻页才能
文化使外国人了解。如果把目标放在“走出去”上, 阅读每个章节之后的注释,现在只要轻点文字,就
一味追求传播效果,不讲求内容的筛选,质量的把 会弹出对应的注释,再轻点文章,就可以继续阅
39
2021 年 第 9 期 英语教师
播以崭新的生命力。“爱情”是年轻人喜欢的主题, 《西游记》也曾被改编成以“爱情”为主题的影视作 品,译者同样可以通过突出“爱情”这一主题,在忠 实原则上使外国读者更愿意接受中国典籍。此 外,《三国演义》中的许多片段可以体现“友情”“权 谋”“悬疑”等多个不同的主题,具有极大的再创作 潜力。
翻译目的论包含三个原则:目的原则(skopos rule)、 连 贯 原 则 (coherence rule) 和 忠 实 原 则

《三国演义》英译本赏析

《三国演义》英译本赏析

《三国演义》英译本赏析作者:池晓玉来源:《神州》2012年第08期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小说史上的一部伟大杰作,也是世界文库中一部辉煌的艺术瑰宝。

在进入21世纪后,国内开始重视《三国演义》的英译研究并取得较大的成绩,罗慕士的英语全译本较为突出。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三国演义》英译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价值和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三国演义》;罗慕士;典籍英译一. 引言《三国演义》深刻地描绘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生动地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字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

三国故事在民间代代流传,《三国演义》则因“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特点而人人可读。

它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译介到世界各地也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进入21世纪后不到10年的时间里,国内译界对《三国演义》的英译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本文拟以罗慕士译本为蓝本欣赏并分析其翻译技巧,对《三国演义》英译研究和进一步的发展提出浅陋的看法,求教于方家。

二..《三国演义》的英译研究及赏析1. 《三国演义》英语译本研究概论汤姆斯翻译的《著名丞相董卓之死》被认为是最早的《三国演义》英语片段译文,载于1820年版《亚洲杂志》。

《三国演义》的英语全译本,国内学界公认比较受欢迎的有两个:一个是较早的邓罗英译的《三国志演义》,1925年由上海别发洋行出版,共二卷。

另一个是现在市面上比较流行的新译本,由罗慕士翻译,1992年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及北京外文出版社联合出版,是目前译界最主要的研究文本。

2.罗慕士译本介绍罗慕士美国纽约大学东亚研究系的汉语教授,在汉语语言文化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推出了他的《三国演义》全译本,于1991年在英国出版,1995年在中国出版。

译本分为上中下三册。

西方评论界一直认为罗慕士的译文“易于阅读”。

“是一部由罗慕士译成英语的战争史诗,原著忠于史实,译文生动流畅”。

译者翻译倾向研究——以邓罗和罗慕士英译《三国演义》为例

译者翻译倾向研究——以邓罗和罗慕士英译《三国演义》为例

译者翻译倾向研究——以邓罗和罗慕士英译《三国演义》为例王文强;汪田田【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翻译学界开始逐渐重视邓罗与罗慕士的两个《三国演义》全英译本.然而就这两个译本的比较而言,学术界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褒罗贬邓"的倾向,即绝大部分研究者认为罗慕士译本在传递原著内容方面更胜邓罗译本一筹.我们应当还原两个译本产生时的历史文化语境,对它们做出公允的评价.两位译者在译本中体现出的翻译倾向与历史文化语境影响下的不同翻译目的、不同出版社、译者的语言能力及工作模式密切相关.【期刊名称】《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18)002【总页数】6页(P54-59)【关键词】《三国演义》;英译;邓罗;罗慕士【作者】王文强;汪田田【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上海200083;蚌埠医学院外文教研室,安徽蚌埠 233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1925年,上海别发洋行(Kelly&Walsh Ltd)出版了邓罗(Charles Henry Brewitt-Taylor)翻译的《三国演义》(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这在中国古典小说英译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使《三国演义》成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第一个拥有英文全译本的作品。

自其问世以来便受到读者欢迎,之后多家出版社重印。

其中,1959年由塔特尔出版公司(Charles E.Tuttle Co.Inc)发行的重印本便深受读者欢迎,该出版社后来分别于1975、1990、2002年重印此版本。

除塔特尔出版公司外,新加坡的Graham Brash出版社于1985、1988年,美国的Silk Pagoda出版社于2005、2008年先后发行邓罗的重印本。

1991年,外文出版社与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了罗慕士(Moss Roberts)翻译的《三国演义》(Three Kingdoms:A Historical Novel)全译本,除序言、正文、后记以外,译本还包括原著每一章节的详细注释、主要人物列表、头衔职务表、重要战争路线图、三国时的行政区域划分图等内容,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罗慕士的译本表现出鲜明的学术性特点。

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比喻形象的保留与转换——兼评《三国演义》的英译本

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比喻形象的保留与转换——兼评《三国演义》的英译本
的具体 问题 。提 出 了在 文化 流 日趋频繁 的潮流下 , 翻译文 学作品 时, 应 多以传播 中国特 色文化 为 目的 , 尽量保 留比 喻形 象的主张。 关键 词 : 比喻形 象; 目的论 ; 隐喻 ; 明喻
中图 分 类 号 : H 3 1 5 . 9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 7 8 3 6 ( 2 0 1 3 ) 1 1 — 0 1 6 0—0 3
二、 翻译 方法
《 三国演义》 是 中国深厚 的 民族文 化底 蕴 的完 美体 现 , 其 中包含 丰富的民族 文化 , 众多 的生命力极 强的 、 极 富魅力
的 比喻形象 。这些 比喻形象不但是在成书的年代 , 甚至在 当 今的 中国仍在 广泛地使 用 , 可 以说《 三 国演义》已成为 中国


比喻及 相关的翻译策 略概述
乘的译作 。而 “ 至于在译 文 中必须保 留哪些源语 文化 , 怎样
保留 , 哪些源语文化的因素又必须做 出调整 以适应 目的语文 化, 都可在对作者 意图、 翻译 目的 、 文本类型和读者对象等 因 素分析的基础 上做 出选 择 ” … 。而笔 者认为 , 其 中的 “ 翻译 目的” 是处理译 文中具体 问题 的前提 。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学者 C h r i s t a i n e N o r d提 出“ 翻译 目 的论 ” , 即任何一次翻译过程 , 都应有其特定的翻译 目的 。她 提倡“ 目的决 定手 段 ” _ 2 J , 翻译 作 品之 前 , 要确 定 翻译 的 目
・--— —
1 6 0. - - — —
要说明的是 , 本文 中采用 的两 个 《 三 国演 义》的英译 本分别
的, 目的确定下来 以后 , 才有 了选择翻译策 略的方向 , 而所选

三国演义最好的英文译本

三国演义最好的英文译本

三国演义最好的英文译本【实用版】目录1.三国演义的英文译本概述2.英文译本的作者和出版信息3.英文译本的质量和特点4.推荐的英文译本版本5.如何评价和选择英文译本正文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影响,许多英文版本也出现了。

那么,如何选择最好的英文译本呢?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英文译本的作者和出版信息。

目前,市面上比较流行的英文译本有三个版本,分别是:1.由 Ma Huaixin 翻译的 "Three Kingdoms"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年);2.由 Meng Na 翻译的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3.由 Luo Guanzhong 编写、Charles Patrick Fitzgerald 翻译的"The Three Kingdoms: A Chinese Classic"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 年)。

接下来,我们来评价一下这三个英文译本的质量和特点。

Ma Huaixin 的翻译版本 "Three Kingdoms" 较为简洁,语言流畅,适合初学者阅读。

Meng Na 的翻译版本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则较为忠实于原文,语言优美,适合文学爱好者阅读。

Charles Patrick Fitzgerald 的翻译版本 "The Three Kingdoms: A Chinese Classic" 则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注重语言的表达和韵律,适合研究者和文学爱好者阅读。

那么,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英文译本呢?对于初学者,可以选择 Ma Huaixin 的翻译版本 "Three Kingdoms" ,语言简单易懂,便于理解故事情节;对于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可以选择 Meng Na 的翻译版本"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或者 Charles Patrick Fitzgerald 的翻译版本 "The Three Kingdoms: A Chinese Classic" ,语言优美,忠实于原文,适合深入研究和欣赏。

《三国演义》三个英译本中的酒文化词汇翻译对比分析

《三国演义》三个英译本中的酒文化词汇翻译对比分析

《三国演义》三个英译本中的酒文化词汇翻译对比分析作者:高朝阳来源:《速读·中旬》2020年第05期◆摘要:通过对《三国演义》中酒文化词汇三位译者的译文进行分析,发现邓罗译本和虞苏美译文最为接近,且都是采用直接翻译的策略,而罗慕士的译文往往另辟新径,多采用意译的翻译策略。

从译文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来看,罗慕士的译文内涵更为丰富,更能传达中华酒文化词汇的内涵。

◆关键词:三国演义;英译本;酒文化;翻译一、引言酒文化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的谷物酿酒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酒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华酒文化的历史甚至比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还要悠久。

古代文学作品四大古典名著中每一部都离不开对饮酒的描写,由此可见酒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位置,古人的生活中从来没有离开酒,了解中国的酒文化,对于了解中国的历史、人文习俗和人们的做事风格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小说中酒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饮酒场景的描写、还是各种各样的酒都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拟对小说中的酒文化词汇的英译进行分析,探究三位英译本的译者是如何将不同类型的中华酒文化词汇翻译成英文的,同时对译文的文化传播效果、可理解性等进行分析。

二、三国演义英文译本介绍截至目前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小说共有三个完整的英译本。

分别是英国人邓罗于1925年翻译出版的三国全译本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美国汉学家罗慕士于1992年完成的全译本Three Kingdom;中国学者虞苏美于2014年完成的全译本The Three Kingdoms。

三个英文全译本前后相差九十多年,译者来自不同的国家,翻译目的也不尽相同,有必要对三个全译本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

邓罗(Brewitt-Taylor, 1857-1938)是最早将三国演义完整翻译成英文的。

1925年邓罗的三国演义英文全译本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由别发央行发行出版。

《三国演义》两英译本在功能翻译理论下的评估

《三国演义》两英译本在功能翻译理论下的评估

《三国演义》两英译本在功能翻译理论下的评估肖海1段成2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摘要]时代的进步以及精神生活的提高都使我们每个人对于文学拥有更高的追求,就如《三国演义》这部在我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的文学名著,无论从影响度方面抑或研究的价值方面而言,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提及到《三国演义》这部名著,那就要谈及到功能派翻译理论这个方面的知识,20世纪70年代左右它在有着啤酒之都慕尼黑的德国开始发展开来,它里面最关键的部分就是目的论。

站在目的论的角度而言,它决定了全部的翻译工作。

本文围绕着功能翻译为主要支撑的视角,对《三国演义》两英译本展开相关对比分析,以一定的实例为研究对象,因为不一样的翻译目的以及方法,《三国演义》的2种英译本采用了不一样的翻译方式,并给人们以2种截然不一的风格。

笔者希望给出自己关于《三国演义》两英文译本的简单见解,给后来者以参考的价值。

[关键字]《三国演义》;功能论;翻译目的;翻译方法63语文建设2016.3y ūw én ji àn sh è关注教学语言文学文化纵横学术·目的论让翻译者的工作有了清晰的指引和合理的策略。

三、比较《三国演义》两英译本的翻译手段罗贯中所编写的《三国演义》一共由120回的故事情节构成,就单单从它的语言上入手就感到了阅读的巨大难度,故对其进行完整翻译的任务具备的难度不言而喻。

在翻译《三国演义》的方法上,存在着无数多的方式,但是就其中的两英文译本而言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情况。

从泰勒所采用的翻译方式角度而言,他主要以拉丁字母标音法为基础对小说中的人名与地名进行相互对应的翻译,而汉语拼音形式为当时最为流行和最经常被采纳的形式。

而对于罗慕士所采用的翻译方式而言,他主要是以官方的汉语拼音作为基础准确地给出相应每一个汉语的发音。

通过对上述情况具体的分析和总结不难发现,泰勒并没有在认真分析字面之意的基础上就进次的目的就是经过自己的翻译,为西方国家的读者提供阅读上的方便,让西方的文学爱好者更好地了解这么一部充满传奇的小说,最终达到放松他们身心和思想的目的。

《三国演义》第一回英译本评析

《三国演义》第一回英译本评析

《三国演义》第一回英译本评析作者:岳焱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9期摘要:《三国演义》是中华民族的不朽之作,本文对最早的由英国汉学家泰勒( C. H. Brewitt-Taylor)翻译的《三国演义》的第一回的译本进行分析。

主要以増译,省译,转化等翻译策略为出发点,目的在于通过评析来学习。

关键词:三国演义;翻译策略;评析作者简介:岳焱(1987-),女,山西省吕梁市人,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与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9--011、引言《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英文全译本有两个。

本文要鉴赏的是泰勒对于第一回的翻译,泰译本采取了较为灵活的翻译方法,没有严格拘泥于原文的文字层面,因此,很大程度上未忠实于原著。

下面开始对泰勒翻译的《三国演义》第一回的翻译方法以及翻译的得当加以分析。

2、尊称的翻译尊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

只有原汁原味地译出这些带有鲜明民族性的因素,翻译才能真正起到传播文化、交流文化的作用。

例:靖曰:“贼兵众,我兵寡,明公宜作速招军应敌。

”Zhou Jing said,“They are many and we few. We must enlist more troops to oppose them.”原文中的“明公”一词在古汉语中是对有地位者的尊称,意为英明的主公。

所以在译文中这一具有中国古代文化特色的尊称语应该译出来。

而原文中则是直接采取模糊译法,把“明公”意为“we”,显然是不太合理的,“明公”负载的文化含义就丢失掉了。

3、骂词的翻译《三国演义》里“大量充斥着骂词的影子”。

罗贯中大量使用骂词,原因大致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骂词在任何语言中都是一种客观存在。

其次,小说的骂词也真实地反映了三国时期社会生活现实。

2011—2017年 《三国演义》 英译研究评述及启示

2011—2017年 《三国演义》 英译研究评述及启示

2011—2017年《三国演义》英译研究评述及启示张志龙【摘要】本文按照2011年文军、李培甲对国内《三国演义》英译研究系统评述的思路,从总括性介绍、译者研究、译介史等角度对近七年的《三国演义》英译研究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研究发现国内研究无论是研究视角还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新的突破,但国外研究仍然很少见.笔者提出,为了实现中国文学"走出去",文学翻译工作者和研究者既要吸取葛浩文的经验,又要对外译作品的接受度做及时有效的跟踪调查,再加以完善.【期刊名称】《东莞理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25)002【总页数】5页(P89-93)【关键词】《三国演义》;英译研究;国外研究;中国文学"走出去"【作者】张志龙【作者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 5105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

其英译本分为节译本和全译本。

节译本有很多,诸如汤姆斯的《丞相董卓之死》(The Death of the Celebrated Minister Tung-cho),X. Z. 翻译的《三国演义》第一回至第九回(San Kuo Chih)等。

其中较著名的两个节译本都是翻译该书的第43回至第54回:一是1981年由中国文学杂志社出版的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译的《三部古典小说节选》;二是1972年由香港文心出版社出版的加拿大译者张亦文所译的《三国志演义》。

《三国演义》的英文全译本目前有三个:(1)邓罗(C. H. Brewitt-Taylor)翻译的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以下简称邓译),1925年由上海别发印书馆出版;(2)罗慕士(Moss Roberts)翻译的 Three Kingdoms:A Historical Novel(以下简称罗译),1991年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和北京外文出版社联合在美国出版,1995年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在中国首次出版;(3)中国的虞苏美教授翻译的The Three Kingdoms,2017年9月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三国演义》邓罗英译本:情景语境改写的功能与大众接受

《三国演义》邓罗英译本:情景语境改写的功能与大众接受

《三国演义》邓罗英译本:情景语境改写的功能与大众接受张焰明【摘要】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translated by C .H.Brewitt-Taylor is poetics-oriented and contains rewriting in several aspects , especially in situational context .The main function of situational con-text rewriting consists in vividness , easy-reading , foregrounding and feeling projection , on purpose to adapt to TL environment and TL readers'acceptability .This practice tells us that the foreign transmission of Chi-nese classics should find their way to various types , rather than adhering only to their traditional one .In those types , situational context rewriting plays a vital role .%《三国演义》的邓罗英译本偏向于诗性翻译,在译本的多个层面上进行改写,尤其是情景语境的改写。

这些情景语境的改写的主要功能表现在生动、易读、突显和入景,旨在顺应译语环境,易于大众读者接受。

这种改写实践告诉我们:中华典籍外译传播应改变单一方式而采用多元方式,在这些外译方式中,情景语境的改写大有可为。

【期刊名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27)004【总页数】8页(P97-104)【关键词】《三国演义》;邓罗译本;情景语境;改写功能;大众接受;典籍外译【作者】张焰明【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由邓罗(C. H. Brewitt-Taylor)所译的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是《三国演义》的第一个英语全译本,1925年由上海别发洋行出版。

从《三国演义》第一回英译本赏析看译者的再创造性

从《三国演义》第一回英译本赏析看译者的再创造性

2232019年14期总第454期ENGLISH ON CAMPUS从《三国演义》第一回英译本赏析看译者的再创造性文/雷 莉【摘要】《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人物众多,线索重叠,事件纷繁,堪称中国古代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叙事史诗之一。

本文主要对《三国演义》第一回英译本进行简单的赏析,以此来看译者的再创造性。

【关键词】《三国演义》;英译本;赏析;再创造性【作者简介】雷莉(1982-),女,汉族,陕西丹凤人,西安科技大学附属中学,硕士,中教一级,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研究。

working havoc on all sides.” 在翻译“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坏却房屋无数。

”时,译者连续使用了 “tempest” “thunder” “ hail” “torrents of rain”一系列表示恶劣天气的词语,读起来令人产生一种急促感,加强了诡异事件发生的氛围,使读者产生了紧张感与好奇心。

4.用物做主语。

在这篇译文里,可以发现很多用物做主语的句子,这类句子一般使得句子比较简洁生动富有动态。

如“建宁四年二月,洛阳地震”被译为 “Two years later the earth quaked in Capital Luoyang” “quake” 一词就是如此。

“六月朔,黑气十余丈,飞入温德殿中。

秋七月,有虹现于玉堂。

”被译为:“At the new moon of the sixth month, a long wreathof murky cloud wound its way into the Hall of Virtue, while in the following month a rainbow was seen in the Dragon Chamber.” 此句中使用的wound its way和was seen使得它们各自的主语 cloud和rainbow鲜活起来,富有和人一般的特性和生命力,同时给读者呈现出一幅清晰的图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邓罗英译本的再评价作者:陈甜来源:《中州学刊》2013年第09期摘要:英国人邓罗(C.H.Brewitt-Taylor)第一个用英语全译了《三国演义》,从而让西方人从中了解一千多年之前中国的政治、历史、军事、社会状况、风俗人情、伦理道德及人际关系等等。

恰如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的魏源,邓罗用自己的方式,使西方人放眼看中国。

邓罗全译的这部小说一经出版便产生了极大的轰动,影响非凡。

从历史的角度看,邓罗的译本虽有种种不足,但它从适合读者的视角进行译介,有效地推介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当之无愧成为译介中国古代经典文学名著的先行者之一。

关键词:邓罗;《三国演义》;英译本;再评价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9—0162—04对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人来讲,最早看到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英文全译本,并从这个全译本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他们应该感谢的一个人就是邓罗(C.H.Brewitt-Taylor,1857—1938)。

一、邓罗在中国的汉学生涯邓罗1857年12月11日出生在英国苏塞克斯郡(Sussex)的普雷斯顿市东部(East Preston)金斯敦(Kingston),卒于1938年3月4日①。

他10岁时,父亲割喉自杀,从此他变得沉默寡言,这也为他后来远离家乡埋下了伏笔。

1868至1869年间,他作为寄宿生,就读于英国皇家医学院(Royal Hospital School)。

该校以教授数学和航海极负盛名,之后,邓罗在中国教授这两门科目便是得益于此阶段的学习。

后来,邓罗还进入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Royal Naval College,Greenwich)继续学习航海和天文学方面的知识。

也正是在这里,邓罗认识了一批由中国派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老师和学生,从他们那得知去中国福州船政学堂(Foochow Naval Yard School)教学的机会。

因为当时的中国为民族自强,需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人才,在贸易、工业、外交、外国军事、教会等方面也迫切地需要外来移民。

于是,这样的契机促成了他来华任职。

邓罗于1880年10月1日来到中国,在福州船政学堂教授数学和航海学等。

1891年他离开了教学岗位,加入了大清海关。

在之后的30年里,邓罗不断获得提拔,先后在中国的福州、北京、汕头、上海、沈阳、蒙自和重庆等地身居要职。

1920年退休,回到英国。

他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还热爱中国文学。

他先后翻译了清代著名小说家李汝珍著《镜花缘》中的一章,发表在英国皇家亚洲学会会刊(Royal Asiatic Society’s Journal,1885);在《中国评论》(China Review)上他发表许多文章及有关《三国演义》的评论;为教学他写了《航海及航海天文学问题和定理》(Problems and Theorems in Navigation and Nautical Astronomy)和《谈论新编》(Chats in Chinese);改编了《记录中国教科书:为中国海关专用》(Textbook of Documentary Chinese;For the Special Use of the Chinese Customs Service)第一版本,后更名为Textbook of Modern Documentary Chinese②,并发表了他的巅峰之作《三国演义》英译本。

1900年,邓罗完成了《三国演义》英译本手稿。

同年夏天,义和团运动爆发,一把火烧毁了邓罗的家。

长达上十年艰苦劳作完成的《三国演义》英译手稿自然也逃脱不了厄运,瞬间灰飞烟灭。

时隔20年,邓罗退休后于1920年再度提笔英译《三国演义》,1925年由上海别发洋行首次出版。

二、邓罗英译的《三国演义》曾受热捧邓罗所译的这本小说一上市,就受到了热烈的追捧,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轰动。

同时代的文人雅士都纷纷发文,祝贺邓罗,高度评价邓译《三国演义》。

其中有金陵大学(University of Nanking)第一任校长包文(A.J.Bowen),1926年7月他在《中国科学艺术杂志》(China Journal of Science and Arts)作出了如下的肯定:“之前任职于中国海关的邓罗,肩负西方人之使命翻译了东方这部伟大的著作。

《三国演义》在整个东方可谓是家喻户晓,获得上至贵族士大夫、下至平民百姓甚至是一文不识之人的喜爱。

书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惊心动魄的战事已是无数茶馆和驿站说书者的重要素材。

《三国演义》无疑是中国最受欢迎的小说。

译者做了一项异常卓越的工作。

这是一部纯正的译作,没有附加任何总结陈词。

再现了原作者的言语,尽可能地采用了符合英语习惯的地道英语,极力地保留了原作的语调及神韵。

这绝不是一项易事,甚至是极少中国译者能做到的。

可以说,邓罗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英国皇家亚洲学会中国北方分会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North 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上也有一篇以“E.M.”③署名关于《三国演义》邓译本的评论:“这部著作为英语读者提供了一切的必要,去了解中国历史上极其有趣的一段历史,否则读者将会错过这段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

《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已是说书者的谋生手段,他们扮演主要人物之一叙说英雄事迹、吸引听众的注意。

同样《三国演义》的许多片段也已搬上了舞台。

读者从中既可以了解到中国历史,又可以学习到不少中国文学典故。

传奇故事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邓罗所译的这两本册子不但是记录历史的宝贵财富,而且为人道主义者、心理学家、病理学家等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扩充他们的研究课题。

通过观察战事谋划,可以洞察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为实现自我处心积虑地设计阴谋诡计,由此可见人性的自私与勃勃野心。

当然,我们还能从中感受到爱与战胜自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邓罗着手完成了一项宏伟的工程。

很庆幸,艰巨与庞大的工作未能让他退缩,他如同苦行僧一般几十年如一日地译介,最终独立完成。

阅读完这部积攒几十年得以完成的著作,人们心中充满了感谢,感谢之余,自然获得了不少的知识财富。

”供不应求、脱销、地道的英语、原作者话语的再现、原作神韵犹存与知识财富的获取等等,这些无不是对邓罗历经多年锻造出来的成果以及他一丝不苟、坚韧的精神给予高度的肯定,更是对他的学术与高超的语言功底充满诚挚的敬意。

邓罗的译作是中国古典小说英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三、邓罗英译本《三国演义》后遭冷遇然而,回望国内外现有研究对邓罗《三国演义》英译本的评价文章,顿生今不如昔之感。

但凡提及《三国演义》英译研究,就出现了“一边倒”的现象。

对于罗慕士《三国演义》英译本是一片欢呼、赞不绝口,视其为最佳译本。

其中,中国《三国演义》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沈伯俊称赞:“罗译本对《三国演义》在美洲的传播做出了贡献”④;谢伟思(JohnS.Service,1909—1999)评价:“罗慕士博学而有恒心,译文忠实练达,说明和注释均为不可多得的导读。

它不仅是崭新的全译本,也是第一部提供了详尽注释的译本……小说中的诗歌非常重要,而罗慕士翻译的诗词,大多数就仿佛是来自灵感的原创。

”⑤余国藩(AnthonyC.Yu)称赞1977年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四册英译本《西游记》(Journey to the West)饮誉学界,指出:“罗慕士的译文超级优美,富有学术性。

在未来的多年里,该译本将给西方读者带来阅读的愉悦和魅力。

”⑥白芝(Cyril Birch)认为罗译本是“一部华丽辉煌的全新译本。

译笔精妙,对话自然;战争描写,尤为生动,遣词精当,行文高雅。

译本之美奂,毫不亚于原著之绝伦”⑦。

与交口赞誉罗慕士和罗译本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现有研究关于邓罗本人的介绍仅限于草草几句,即“邓罗出生在英国,1880年在福州船政学堂任教。

之后一直在中国任海关官员。

”邓罗在中国工作、生活了40年,前10年的确是在福州船政学堂任教,但更重要的,也是时间更长的是在大清海关任职30年之久。

对于他与汉语结缘,更应该做重点介绍,以解读者之惑:邓罗是汉学家,还是传教士?来中国之前,邓罗所在的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来了一批由中国派出国外深造的学生和同行的老师,他自那时起开始接触汉语。

1880年来到中国后,有史料记载他曾专门聘请了中文先生,5年后他开始汉语文学创作与翻译。

现有研究对于邓译本的评价也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千篇一律地依据邓译本前言进行推测:“邓罗以为《三国演义》是一部非常吸引人、具有东方特色的小说,所以希望西方读者也能欣赏到。

作为中国文化的专家,希望这样一部文学巨著也能拥有英文的译本,填补其空白。

”⑧评价来源和参考资料极其有限;第二,现有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贬低和损毁邓译本。

西方评论界还千篇一律地认同1959年版本中所添加的米勒著写的导言对读者很有帮助,邓罗的译文不确切以至错误的地方不少,且原文中的诗多半被删去了,不能使读者顺利地全面地理解原文。

当然,国内外关于邓译本仅留下只言片语的评论,并非没有原因。

第一,邓译本未被视为译作精品,于是学者们也就没有重视它;第二,邓译《三国演义》距今接近100年了,能够查阅到的资料非常有限;第三,邓译本首次印刷发行出版的出版社是别发印书馆(Shanghai Kelly & Walsh ltd)。

别发印书馆又称别发洋行,是英商于1870年在上海开设的印刷出版企业,主要经营西文书籍印刷出版。

它发售的主要是英文教学用书、外语工具书及学校用品,也开展邮购业务,新中国成立后因营业衰落而关闭。

或许鉴于版权问题,国内邓罗本自1925年首印后,再无重新印刷过。

所以,现存的邓罗《三国演义》英译本数量有限,读者不易获取阅读。

也正因如此,至今国内外对邓罗本人及他的英译本研究可谓门庭冷落,处于边缘地带。

因此,现有的这些偏颇、有失公允的评价也就没人着力纠正。

四、重新评价邓罗《三国演义》英译本的价值我们无法追究为何会造成过去和现在已有研究对邓罗及邓译本褒贬不一,只能站在历史的角度,从适合读者、推介中国文化、先行作用、合理的删改、历史地客观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做到不偏不倚地重新认识邓译本之价值。

1.适合读者首次印刷的《三国演义》邓译本是标准版,比市场上一般书籍价格昂贵。

但一上市,供不应求,马上就脱销了。

之后出版商又印刷了另一便宜版本,以满足更大的阅读需求。

邓罗采用了符合英语习惯的地道英语,没有附加任何总结之词,也没添补任何注释。

它是一部纯正的译作,仿佛是一部绝美的英文著作。

它再现了原作者的言语,尽可能地保留了原作的语调及神韵。

这样的译作既可满足有一定英语水平、熟知《三国演义》原作并对英语感兴趣的中国人,还能满足当时部分外国人(特别是在中国的外国人)对于中华文化的猎奇心理,并有助于外籍在华人士,因为他们可以通过阅读译作来了解中国的历史、政治、军事等方方面面,方便他们在华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