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电学电路问题难点突破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电学难点总结(新东方优能一对一教研组出品)

初中物理电学难点总结(新东方优能一对一教研组出品)

初中物理难点总结电路故障分析做题要点:1、首先分析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2、串联电路:一处断处处断,有用电器在工作就是短路;3、并联电路:一条支路被短路就全部被短路,有用电器一般是断路故障,例如家庭电路中,有用电器工作就是断路故障。

4、电压表:有示数即为所测线路断路,无示数即为所测线路短路,即夹在一根导线两端。

示例:1、如下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电键后S后,电路正常工作,过了一会儿,电流表的示数变大,且电压表与电流表的比值不变,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电阻R断路,灯L变暗B、电阻R短路,灯L变亮C、灯L断路,电压表的示数变小D、灯L短路,电压表的示数变大解析:首先判断电路是串联电路,故障后电流表还有示数,排除断路故障,然后根据电压表与电流表比值不变判断电压表示数变大,因此短路的不是电阻R,所以D选项正确。

2.如下中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流电压保持不变,闭合电键S,电路正常工作,过了一会儿,一个电表的示数变大,另一个电表的示数变小,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电阻R一定断路B、电阻R一定短路C.灯L的亮度可能不变D、灯L可能变亮解析:首先判断电路是串联,假设电流表示数增大而电压表示数减小,则电路中某一用电器发生短路,电压表测电阻R两端电压,若其减小,即为电阻R短路;假设电流表示数减小而电压表示数增大,则电路发生断路,因为电压表示数增大,说明可以连接到电源两端,因此电阻R断路。

若R短路,灯L变亮,若R断路,灯L不亮,因此选择D。

3.如上右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闭合电键S,电路正常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两个电压表的示数相等,则()A.灯L一定熄灭B、灯L可能变亮C、电阻R一定断路D、电阻R可能短路解析:电路为串联,V1测量电阻R 的电压,V2测量电源电压,若电路无故障,那么两表示数不能相等,若相等,说明电路发生断路且两表均能测量电源电压,若灯L 断路,则V1不能测量电源电压,不正确,因此选择C 。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电学教学的难点与解决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电学教学的难点与解决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电学教学的难点与解决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电学是一个相对较难的内容,很多学生在学习电学知识时容易感到困惑。

本文将探讨初中物理教学中电学教学所面临的难点,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电学教学的难点1. 抽象概念理解困难:电学涉及到许多抽象的概念,如电流、电压、电阻等。

学生可能会难以理解这些概念的实际含义和数学表达方式。

2. 数学知识要求高:电学与数学有很强的联系,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如代数方程、三角函数等。

一些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电学问题时会遇到困难。

3. 实验结果解释困难:电学实验是电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并解释实验结果时常常感到迷惑。

二、解决方法1. 融合具体实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电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见。

例如,通过讨论电路中的灯泡、电池等实际器件,让学生深入理解电流和电压的概念。

2. 图像化表达:使用图表、示意图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学概念和理论。

例如,在讲解电路时,可以通过绘制电路图,标注电流方向和电阻大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电流的流动和电阻对电流的影响。

3.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展示电路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视频等方式更好地理解电学原理和实验结果。

4. 强化数学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数学与电学的结合,帮助学生提高解决电学问题的数学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涉及电学的数学题目,让学生通过计算和分析来理解电学原理。

5. 拓展实验设计:鼓励学生参与电学实验设计和实施,借助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对电学概念的理解。

例如,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串联电路或并联电路,并观察电流和电压的变化,从而加深对电学知识的掌握。

6. 连接前后知识:在教学中,及时回顾和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并与即将学习的电学知识进行连接。

通过建立知识的逻辑框架,帮助学生理顺电学知识的脉络,提高学习效果。

总结起来,电学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常常带来一定的难点,但通过融合具体实例、图像化表达、多媒体辅助教学、强化数学训练、拓展实验设计以及连接前后知识等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难点,提高学生对电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初中物理电路难题

初中物理电路难题

初中物理电路难题初中物理电路难题通常涉及复杂的电路连接、电流和电压的分配、电阻的计算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初中物理电路难题类型及其解决方法:1. 并联与串联电路的识别与计算:难题描述:给定一个复杂的电路图,其中包含并联和串联的电阻、电源和用电器,需要求出某处的电流或电压。

解决方法:首先识别电路中的并联和串联部分。

对于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电压之和等于总电压;对于并联电路,电压处处相等,电流之和等于总电流。

然后利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

2. 动态电路分析:难题描述:当电路中的某个元件(如开关、滑动变阻器等)发生变化时,整个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会如何变化。

解决方法:分析变化前后电路的连接方式,利用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进行计算,比较变化前后的数据。

3. 故障电路的诊断:难题描述:给定一个含有故障的电路,如某个电阻断路或短路,需要找出故障位置。

解决方法: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检测电路中各点的电流和电压,与正常值进行比较,找出异常点,从而确定故障位置。

4. 电功率和电热问题的计算:难题描述:给定一个电路,需要求出某个用电器的电功率或电热。

解决方法:利用电功率公式P = UI 和电热公式Q = I²Rt 进行计算。

注意在纯电阻电路中,电功等于电热;在非纯电阻电路中,电功大于电热。

5. 滑动变阻器的使用与计算:难题描述:电路中有一个滑动变阻器,需要分析滑动变阻器滑动时电路中各量的变化。

解决方法:分析滑动变阻器滑动时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如何变化,然后根据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进行计算。

解决这些难题的关键在于熟练掌握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电功率、电热等基本公式,以及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计算和分析。

同时,还需要注意电路图中的元件标识和连接方式,避免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

初中物理电路部分教学问题和解决策略研究

初中物理电路部分教学问题和解决策略研究

初中物理电路部分教学问题和解决策略研究电路是初中物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学生在学习电路时常常面临一些困惑和问题。

本文将针对初中物理电路部分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学生对电路原理的理解不深刻学生在学习电路时常常只停留在记住一些概念或者公式的层面上,对于电路的实际运行原理缺乏深入的理解。

解决策略:1.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通过搭建简单电路并观察其运行状态来加深对电路原理的理解。

2. 利用模拟实验软件进行电路模拟,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来观察电流的流动和电压的变化,进一步理解电路原理。

3. 通过实例分析,结合生活中的电路应用,引导学生分析电流的路径、电压的分布等,培养学生对电路原理的直观感受。

二、难以理解电流的流动和电压的分布学生往往难以理解电流是如何在电路中流动的,以及电压在电路中的分布情况。

解决策略:1. 利用动画、实验演示等多种形式展示电流的流动和电压的分布情况。

使用电子线路模型或者水流模型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电流的流动及电压的变化。

2. 利用电子课件或教学软件,通过仿真图形展示电流和电压的变化情况,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来理解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分布规律。

3. 利用问题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来理解电流和电压的分布情况。

三、无法正确应用电路定律解题学生对于电路定律的掌握程度较低,无法正确应用电路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策略:1. 在教学中注重电路定律的讲解和训练,通过具体的例题和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电路定律的含义和应用。

2. 针对不同类型的题目,提供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熟练运用电路定律解决问题。

3. 利用课堂小测验、作业练习等方式进行巩固训练,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对电路定律的理解误区。

四、实验操作能力薄弱学生在进行电路实验时,存在实验操作能力薄弱的问题,无法独立完成实验并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

解决策略:1. 在实验之前,对实验装置和仪器的使用进行详细讲解,解释实验操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操作的技巧。

初中物理教学中电学知识的突破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中电学知识的突破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中电学知识的突破方法电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学生感到困难和困惑的部分。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学知识,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初中物理教学中电学知识的突破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电学知识的学习也不例外。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电流、电压、电阻等基本概念时,可以结合家庭电路、灯泡亮灭等现象进行讲解,让学生感受到电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电流的流动时,可以让学生亲自观察电流表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电流的流动规律。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课外活动、竞赛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电学知识。

二、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电学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首先,教师需要详细讲解各个概念的含义和用途,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物理模型。

例如,在讲解电流时,需要讲解电流的定义、单位以及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规律等。

其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基本的公式推导和变形,帮助学生理解公式的适用条件和意义。

最后,教师还需要加强对基本实验的讲解和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加深对电学知识的理解。

三、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电学知识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理解。

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基本的电路连接和测试实验,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来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和运行规律。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电路故障排查等综合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加深对电学知识的理解。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加强师生互动和反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互动和反馈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教师需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其次,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讨论,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疑问。

初中电学难题及解析

初中电学难题及解析

初中电学难题及解析问题一:串联电路小明在物理课上学习了电路的串联连接。

他在家里试着串联了一根电线、一个电阻和一个电灯泡,却发现灯泡不亮。

请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并给出解决办法。

解析一:灯泡不亮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性:1.没有连接电源:检查一下电线是否插入电源插座或电池是否正常连接。

2.电阻过大:检查一下电阻的阻值是否合适,如果阻值过大,可能导致电阻过高,使得电流无法通过电灯泡,因此灯泡不亮。

可以尝试更换合适的电阻。

3.灯泡烧坏:如果灯泡已经烧坏,也会导致灯泡不亮,可以试着更换一个新的灯泡。

4.电线接触不良:检查一下电线是否与电阻和灯泡的接触良好,有时候接触不良也会导致电路不通。

解决办法:1.确保电源正常连接,并检查电源是否供电。

2.检查电阻的阻值是否适当,可以使用万用表进行测量。

3.尝试更换一个新的灯泡,确保灯泡没有损坏。

4.检查电线与电阻、灯泡的连接是否良好,确保电路畅通。

问题二:并联电路小红在物理实验课上学习了电路的并联连接。

她尝试用两根电线连接了两个电灯泡,发现其中一个灯泡越亮,另一个灯泡越暗。

请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并给出解决办法。

解析二:两个电灯泡亮度不同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性:1.电流分流:在并联电路中,电流会分流到每个电灯泡中。

如果两个电灯泡的电阻不同,电流就会根据电阻大小分流到不同的电灯泡中,所以亮度会不同。

2.灯泡阻值不同:检查一下两个电灯泡的阻值是否相等,如果不等,可能会导致电流分流不均,从而使灯泡亮度不同。

可以尝试更换一个阻值相等的灯泡进行实验。

解决办法:1.使用相同阻值的电灯泡,确保两个电灯泡的阻值相等。

2.检查并联电路的连接是否正确,确保电流能够同时通过两个电灯泡。

3.检查电源的电压,如果电压过低,也会导致灯泡亮度不够明亮,可以尝试增加电源的电压。

以上是初中电学中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难题及解析。

对于初学者来说,电学中的电路连接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但只要仔细分析并找出原因,通常都能够得到解决。

《突破中考电学难题的关键》

《突破中考电学难题的关键》

突破中考电学难题的关键突破中考物理电学难题的关键就是吃透“滑动变阻器的原理、连接方式”!有些初中生从一开始就没有用心学习,导致一个最基本也最关键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结果造成了极其深远的中考障碍!一、滑动变阻器涉及相关物理知识1.所谓的滑动变阻器,其原理就是通过改变连入电路中的电阻丝的长度改变阻值大小!2.滑动变阻器的六种接法中,只有“一上一下”连接才能改变阻值,而且阻值大小取决于滑片与下接线柱之间的电阻丝长度!当滑片远离导线所连接的下接线柱时,阻值变大;当滑片距离导线所连接的下接线柱最远时,阻值最大!当滑片远离导线所连接的下接线柱时,阻值变大;当滑片距离导线所连接的下接线柱最近时,阻值最小!3.关于电位器,其三个接线孔中的中间接线孔相当于滑动变阻器中的下接线柱!与真正的滑动变阻器所不同的是,电位器的“下接线柱”只有一个!如果连接另外两个接线孔,则不论是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阻值都不变!4.另外,有一种极其常考,且和生活应用相关的题型:利用与滑动变阻器相并联或者串联的电压表、电流表做成的“油量表、电子地磅、测重仪、身高仪、测风仪……”其实都是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化引起电表示数变化的典型应用。

二、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式1.滑动变阻器接线AD、AC接法,接入电路的部分电阻为APBC、BD接法,接入电路的部分电阻为BP2.电位器的接线三、滑动变阻器的相关应用汽车油量表地磅体重计身高仪例1.如图所示的是大型电子地磅的电路图。

当称重物时,在压力作用下滑片P向B端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小,电流表的示数变大(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这样把电流对应的质量廖在电流表的刻度盘上,就可以读出被称物体的质量。

例2.如图所示是一种自动测定油箱内油面高度的装置。

(1)测量表是用电流表改装的;(2)当油箱内的浮标向上运动时,R的电阻值将减小,此时电路中的电流将增大。

(选填:“增大”或“减小”)例 3.如图所示,是一种自动测定油箱内油面高度的装置,R是转动式变阻器,它的金属滑片P 是杠杆的一端。

九年级物理电路问题重难点解决办法

九年级物理电路问题重难点解决办法

九年级物理电路问题重难点解决办法电路问题是初中物理比较难的知识,也是中考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很多同学遇到电路类的题目,首先不会分析电路图,找不到电流的走向,分析不清电路中各元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弄懂这4招,解决所有电路障碍!1、电路图的简化电学综合题是每年中考的必考题,但是电路图复杂多变,部分同学可能会觉得难以入手,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简化电路的技巧。

常用的简化电路的方法有:1. 从整体角度分析电路。

从电源正极(或负极)出发,先看电路的干路部分,再看支路部分(如果有支路)。

2. 判断电路中电表测量的对象。

判断电压表测量的是哪个电阻(或哪个用电器)的电压,将电压表并联在该电阻(或用电器)的两端;判断电流表测量的是干路还是支路的电流,画上串联的电流表。

3. 判断滑动变阻器(如果存在)的最大值、最小值分别在哪一端,以及接入电路中的方式。

4. 电流表本身阻值非常小,等同于导线电阻,电压表本身阻值非常大,等同于断路,因此:电流表=导线,电压表=断路,把电流表用导线代替,把电压表及其接入电路的导线去掉。

【真题演练】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两端电压不变,闭合开关S,则()A. 电流表A的示数将减小B. 电压表V1的示数将不变C. 电压表V2的示数将增大D. 电压表V1的示数与电流表A的示数的乘积将变大正确答案: D对电路如进行如下简化:本题考查电路的动态分析。

A选项,闭合开关S,R2被短路,电路总电阻变小,电源电压不变,根据I=U/R可知,电路中的电流将变大,所以电流表A的示数将增大,故A错误;B选项,电压表V1测的是R1两端的电压,电路电流增大,R1阻值不变,根据U=IR可知,电压表V1的示数将变大,故B错误;C选项,开关S断开时,电压表V2测的是R2两端的电压,示数大于零,开关S闭合后,电压表V2测的是导线两端电压,电压表示数变为零,所以电压表V2示数减小,故C错误;D选项,由A、B选项可知,开关S闭合时,电压表V1示数变大,电流表A的示数将增大,所以电压表的示数V1与电流表A的示数的乘积将变大,故D正确。

初中物理教学中电学部分的难点突破

初中物理教学中电学部分的难点突破

初中物理教学中电学部分的难点突破一、引言电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刚刚接触物理学的初中生来说,电学部分的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

电学涉及到电流、电压、电阻、电路等概念,以及欧姆定律、电功率等计算公式,这些概念和公式对于初中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因此,电学部分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初中物理教学中电学部分的难点突破方法,以期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二、难点分析1.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的理解难度电流、电压、电阻是电学中的基本概念,也是学习电学的基础。

初中生对于这些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于电阻的理解,许多学生对于电阻的阻值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存在疑惑。

此外,学生对电压、电流的认知也停留在表面层次,无法深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欧姆定律的应用难度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一个重要定律,它揭示了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但是,许多学生在应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时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于复杂电路的分析和计算,他们往往无法正确地找出电路中的各个电阻,导致解题错误。

3.电功率公式的记忆与运用难度电功率是电学中的一个重要计算公式,它涉及到电能、电压、电流等多个物理量,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

然而,许多学生在记忆电功率公式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对于公式的运用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常常出现错误。

三、难点突破方法1.运用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对于电流、电压、电阻等抽象概念,教师可以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水流的原理,水流的大小与水压、水管粗细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如串并联电路的灯光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流、电压的变化规律。

2.强化欧姆定律的应用训练欧姆定律的应用是电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需要加强学生的应用训练。

初中电学难题及解析

初中电学难题及解析

初中电学难题及解析:1.局部短路:问题:为什么电流会选择走导线而不是电阻?解析:实际上,电流并没有“选择”走哪条路。

在电路中,电流总是从高电势流向低电势。

当电阻与导线并联时,由于导线的电阻很小,使得导线的两端电势差较小,而电阻的电势差较大,所以电流会倾向于走导线而不是电阻。

1.识别串并联电路:(1)电流法:问题:如何判断一个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解析:可以通过电流的流向来判断。

在串联电路中,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经过各个元件,最后回到电源负极;在并联电路中,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后,分成几个分支,每个分支上的元件互不影响,最后每个分支汇合到一起,回到电源负极。

(2)节点法:问题:如何判断一个电路中的用电器是串联还是并联?解析:在节点法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每个用电器两端的端点来确定它在电路中的位置。

如果每个用电器两端的端点只连接到一个节点上,那么这些用电器就是串联的;如果每个用电器两端的端点连接到两个或多个节点上,那么这些用电器就是并联的。

(3)去表法:问题:如何在电路中去掉电压表或电流表,而不影响对电路的分析?解析:在去表法中,由于电压表的内阻很大,可以看作开路;而电流表的内阻很小,可以看作一根导线。

因此,在分析电路时,可以将电压表去掉,而将电流表换成一根导线。

1.串并联电路中总电阻的变化特点:问题:在串并联电路中,总电阻是如何变化的?解析:在串联电路中,总电阻是各个电阻之和;在并联电路中,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个电阻的倒数之和。

因此,串联电路的总电阻随电阻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并联电路的总电阻随电阻数量的增加而减小。

1.欧姆定律的理解:问题:如何理解欧姆定律?它适用于哪些情况?解析:欧姆定律是指在一个闭合电路中,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它适用于线性元件和纯电阻电路,如金属、电解液等。

在线性元件中,欧姆定律可以表示为U=IR,其中U为电压降,I为电流,R为电阻。

初三物理电学四大基础难点解析

初三物理电学四大基础难点解析

初三物理电学四大基础难点解析第一大基础重难点:“串并联电路的识别”。

我们可以采用如下五种方法识别串并联电路!图中介绍非常清楚,需要理解并牢记,同学们遇到电学题时可以把多个方法穿插运用,可以非常方便并彻底解决此问题,此处就不再累述。

第二大基础重难点:“电流表的测量对象判断”。

以下面这些图为例,在初中,由于电学图都比较简单,没有复杂的混连电路图,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分合点法”与“电流路径法”相结合的方法彻底解决此问题。

所谓的“分合点法”,就是遇到实物图时,先在实物图中找到两个特殊的接线柱(这两个接线柱都与两根导线相连,必定有一个是电流的分接线柱,另一个是电流的合接线柱),或遇到原理图时,在原理图中找到两个导线连接点。

然后按照电流流向,分清电流的分点与合点,于是,在分点与合点之间的两条支路就一清二楚了,于是按照电流路径法,就能瞬间判断出来电流表所测元件!同学们可以把下面这几个电路图研究一下,从此就能彻底解决此类问题了。

第三大基础重难点:“电压表的测量对象判断”。

以下图为例,我们可以采用“去源法”或“移点法”快速判断电压表的测量对象。

所谓的“去源法”,就是以电压表接在电路中的两个连接点作为分点,将两个分点间含有电源的电路去掉,然后看电压表与哪个用电器组成闭合电路,则电压表测量的就是哪个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所谓的“移点法”,就是沿着导线移动电压表在电路中连接点的位置,(注意移点时不能越过任何用电器和电源,只能越过导线、开关、电流表),一直移动到用电器或者电源的两端,则电压表就测该用电器两端或者电源两端的电压!当然,其实我们也可以采用“方框法”,相关方法与移点法极其类似,而且我已经在之前发布的文章专栏中详细说明,此处不再累述。

根据以上方法,我们可以非常快速地判断电压表的测量对象,从而加快解题速度。

第四大基础重难点:“电路故障判断”。

由于电路故障问题属于生活中常见问题,与之相关物理习题属于中考物理重点考察内容,而且也是平时每次测试时必考内容,但是很多初中生都做错甚至不会做此类电学题,是初中生的软肋之一,因此,必须牢固掌握方法、灵活运用方法。

物理电学考试难点归纳总结

物理电学考试难点归纳总结

物理电学考试难点归纳总结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物理电学可能是考试中最具有挑战性的科目之一。

电路分析,电磁感应和电场等概念,经常让学生感到困惑。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物理电学考试,本文将归纳总结物理电学考试的难点,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电路分析电路分析是物理电学中的基础内容,但也是许多学生觉得较为困难的部分。

其中,串联电阻和并联电阻的计算是一个常见的难点。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熟悉串并联电阻的计算公式,理解电阻在电路中的作用,掌握等效电阻的计算方法。

另外一个难点是复杂电路的分析。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建议采用逐步简化的方法,将复杂电路分解为简单的部分,逐步进行分析和计算。

此外,善用基尔霍夫定律和欧姆定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电路分析中的难题。

二、电磁感应电磁感应是电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考试中的难点之一。

学生常常对于法拉第定律以及楞次定律的应用感到困惑。

为了克服这个难点,建议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理解和应用。

同时,多做一些与电磁感应相关的习题和实验,能够加深对该概念的理解。

此外,感应电流也是学生普遍难以理解的内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需要清楚地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原因,并能够运用法拉第定律和楞次定律进行计算。

做到理解与实践相结合,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有助于掌握感应电流的概念。

三、电场电场是物理电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考试中的难点与重点。

电场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都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

首先,学生需要理解电场的概念,包括电场强度和电势的定义,掌握电场线的性质和表示方法。

其次,电场力和电势能的计算是考试中的重点。

学生需要熟悉库仑定律和电势能公式的应用,善于分析和解决与电场力和电势能相关的问题。

最后,电场分布也是学生常常遇到的难题之一。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多画电场线,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计算,加深对电场分布的理解。

总结而言,物理电学考试的难点主要集中在电路分析,电磁感应和电场等方面。

解决这些难点的关键在于理解概念、掌握计算方法,并通过练习和实践加深理解。

谈“三步三法”突破初中物理电学部分教学难点

谈“三步三法”突破初中物理电学部分教学难点

谈“三步三法” 突破初中物理电学部分教学难点在初中物理电学中,通常把电路认识、故障问题、电学计算誉为“三座大山”。

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一直在探索如何攻破这些重难点?经过长期实践研究,总结提炼,我探索了“三步三法”突破初中物理电学部分教学难点。

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步:“三法”准确识别电路无论是电路图,还是实物图,准确识别电路是解电学综合题的重难点,尤其是初学者遇到混合电路问题中加上了电压表和电流表更是把学生搞得昏头转向,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交学生识别。

1.拆除法。

电压表的内阻很大,在并联电路中,通过它的电流很小,可忽略不计。

故在电路中去掉电压表,不会影响电路结构,电压表所在之处可视为开路;而电流表的内阻很小,串联在电路中几乎不影响电路的电流强度,因而,在电路分析中,可视其为一根导线,去掉后改成一根导线即可。

这样就还原了电路本来面目,就好判断多了。

2.电流法。

拆除电压表后,再按照电流法流向来分析电路。

电源正极出发,顺着电流的流向看电流的路径是否有分支,如果有,则所分的几个分支之间为并联(每个分支前后有两个节点),如果电流的路径只有一条(无分支点),则各元件之间为串联。

3.节点法。

在识别不规范电路过程中,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电源、用电器等,导线两端点均可看成同一个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两端的公共点。

在与正极相连的没有电源或用电器的导线均看作为“+”,在与负极相连的没有电源或用电器的导线均看作为“-”,在节点的地方分别标上,如果一个用电器一边接“+”一边接“-”,表明此用电器为通路,如果同时为“+” “+”或者“-” “-”,那就表明此用电器短路。

节点法一般不单独使用,往往先用节点法化复杂电路为简单电路——得到等效电路,再用电流法判断串、并联,如图1,如图2,当S闭合后,L1两边均为“+”,所以L1短路。

(1)(2)第二步:“三法”解决电路故障电路故障问题是电学的一个难点,如何让学生能冷静、理智的面对故障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理解法”。

最新-初中物理电学综合问题难点突破 精品

最新-初中物理电学综合问题难点突破 精品

初中物理电学综合问题难点突破篇一:初中物理电学综合问题难点突破文档让我们先看一个题目:如图1所示,电压表测出的是()1两端的电压2两端的电压电源电压无法确定看罢此图,你可能已发现,此图中电压表的连法与课本上的有所不同。

这是一种“异形连接”。

下面就针对此类“异形连接”电压表测量对象的判断介绍两种方法,滑移法和去源法。

滑移法是把电压表两引线沿导线向用电器两端或向电源两端滑动(开关、电流表均可看做导线),看电压表是与哪部分并联,从而确定测量对象。

去源法是“去掉”电源(用手捂住电源),再看电压表与哪部分构成闭合回路,那么电压表测的就是那部分电路的电压。

初中物理电学综合问题难点突破电学综合题历来是初中物理的难点,在近几年的中考题中屡屡出现,由于试题综合性强,设置障碍多,如果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够扎实,往往会感到很难。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采用的是“题海战术”,无形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课业负担。

探索和改进电学综合问题教学,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工作。

在长期的初中教学实践中,本人逐步探索了一套电学综合问题教学方案,对于学生突破电学综合问题中的障碍有一定效果。

一、理清“短路”概念。

在教材中,只给出了“整体短路”的概念,“导线不经过用电器直接跟电源两极连接的电路,叫短路。

”而在电学综合题中常常会出现局部短路的问题,如果导线不经过其他用电器而将某个用电器(或某部分电路)首尾相连就形成局部短路。

局部短路仅造成用电器不工作,并不损坏用电器,因此是允许的。

因它富于变化成为电学问题中的一个难点。

局部短路概念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可用实验帮助学生突破此难点。

实验原理如图1,当开关闭合前,两灯均亮(较暗);闭合后,1不亮,而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电学电路问题难点突破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初中物理电学综合问题难点突破电学综合题历来是初中物理的难点,在近几年的中考题中屡屡出现,由于试题综合性强,设置障碍多,如果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够扎实,往往会感到很难。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采用的是“题海战术”,无形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课业负担。

探索和改进电学综合问题教学,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工作。

在长期的初中教学实践中,本人逐步探索了一套电学综合问题教学方案,对于学生突破电学综合问题中的障碍有一定效果。

一、理清“短路”概念。

在教材中,只给出了“整体短路”的概念,“导线不经过用电器直接跟电源两极连接的电路,叫短路。

”而在电学综合题中常常会出现局部短路的问题,如果导线不经过其他用电器而将某个用电器(或某部分电路)首尾相连就形成局部短路。

局部短路仅造成用电器不工作,并不损坏用电器,因此是允许的。

因它富于变化成为电学问题中的一个难点。

局部短路概念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可用实验帮助学生突破此难点。

实验原理如图1,当开关S闭合前,两灯均亮(较暗);闭合后,L1不亮,而L2仍发光(较亮)。

为了帮助初中生理解,可将L1比作是电流需通过的“一座高山”而开关S的短路通道则比作是“山里的一条隧洞”。

有了“隧洞”,电流只会“走隧洞”而不会去“爬山”。

二、识别串并联电路电路图是电学的重要内容。

许多电学题一开头就有一句“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如果把电路图辨认错了,电路中的电流强度、电压、电阻等物理量的计算也随之而错,造成“全军覆没”的局面,所以分析电路是解题的基础。

初中电学一般只要求串联、并联两种基本的连接,不要求混联电路。

区分串、并联电路是解电学综合题的又一个需要突破的难点。

识别串、并联有三种方法,⑴、电流法;⑵、等效电路法;⑶、去表法。

⑴、电流法:即从电源正极出发,顺着电流的流向看电流的路径是否有分支,如果有,则所分的几个分支之间为并联,(分支前后有两个节点)如果电流的路径只有一条(无分支点),则各元件之间为串联。

此方法学生容易接受。

⑵、等效电路法:此方法实质上运用了“电位”的概念,在初中物理中,电压的概念,是通过“水位差”的类比中引入的。

那么,可借助于“高度差”进行类比,建立“一样高的电位”概念。

可以通过类比手法,例如:如果某学校三层楼上有初三⑴、初三⑵、初三⑶三个班级,二层楼上有初二⑴、初二⑵、初二⑶三个班级,那么初三年级与初二年级任意两个班级之间的“高度差”是一样的,都相差“一层楼”。

因为初三年级各班处于“一样高”的三层楼上,而初二年级各班级处于“一样高”的二层楼上。

在电路中,也有“一样高电位”的概念。

在电路中,无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用电器都可以看成是同一个点,即电位“一样高”。

因此,我们可以找出各元件两端的公共点画出简化的等效电路。

图2、图3是对各电阻的连接情况分析。

图2图3如上图2红线上各个点都与电源正极“电位一样高”,蓝线部分与电源负极“电位一样高”,可以简化为图3。

在图3中,R1、R2、R3的并联关系也就显而易见了。

⑶、去表法:由于电压表的内阻很大,并联在电路中时,通过它的电流很小,可忽略不计。

故在电路中去掉电压表,不会影响电路结构,电压表所在之处可视为开路。

而电流表的内阻很小,串联在电路中几乎不影响电路的电流强度,因而,在电路分析中,可视其为一根导线,去掉后改成一根导线即可。

三、“表格分析法” 整理解题思路不少初中生反映,电学习题涉及概念、公式多,解题头绪多,容易出错。

要突破这个难点,关键在于整理出清晰的解题思路。

可以使用“表格法”帮助整理解题思路表格的列,列出有关用电器的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四个物理量。

在一般计算中,出现用电器多为纯电阻,根据欧姆定律I=U/R,电功率的计算公式P=UI,在四个物理量中只要知道了其中的两个,就可以求出剩余的两个物理量。

(有六种情况)表格的行,列出电流等物理量在各分电路和总电路的数值,或物理量在用电器的各种状态下(如额定工作状态、电路实际工作状态)的数值。

而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或根据题设,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或一个),就可以求出剩余的物理量。

典型例题:如图4所示,R1=2欧,R2=6欧,接在电源上时,电压表的示数为伏,求电路消耗的总电功率是多少这是有关两个电阻串联的典型习题,有关电阻R1的物理量:I1、U1、R1、P1;有关电阻R2的物理量:I2、U2、R2、P2;有关总电路的物理量:I、U、R、P。

在这12个物理量中,已知其中的三个物理量,就可以求出剩余的9个物理量。

用“表格分析法”进行解题分析如下表1表1有关R1 有关R2 有关总体横向关系电流I1 I2 I 电流相等电压U1= * U U=U1+U2电阻R1=2Ω *R2=6Ω *R R=R1+R2电功率P1 P =注:解题分析:从表中“有关R1”的纵向可以看出,由于已知了U1和R1故可以求出I1和P1(在本题不需要求出);再由“有关电流”的横向关系来看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可进一步得出I2和I;再从“有关总体”的纵向来看,要求P,则除了已求出的电流I这一个物理量外,还需要在U和R两者之中知道第二个物理量,方可求出。

而要求R或求U,则可以从“有关电阻”的横向关系或“有关电压”横向关系中求出来。

在这一步也就可以用两种方法,所谓一题多解。

解:[有关R1纵向关系]∵因为R1与R2串联∴总电流I=I1=0.25A [横向关系]总电阻 [横向关系]总功率 [有关总电阻纵向关系]有一类习题,是关于灯泡的,常有额定状态和工作状态,如用“6V3W”字样已知了灯泡额定状态的电压和电功率,而工作状态则常常为“电功率最小时(或最大时)”等情况。

横向关系往往在题设中出现,如设灯泡的电阻不变,或设电源的总电压不变等。

四、有关“电路变化”分析不少同学反映“变化的电路难,不知从何下手”。

这是因为分析变化的电路涉及的内容广,考虑的问题深。

对电阻、电流强度、电压及电功率相互关系的分析,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连错反应,得出错误的结论。

这是电学综合问题的又一个难点。

变化电路主要是通过开关或滑动变阻器的改变来富于电路变化的。

电路中有多个开关,通过开关闭合和断开的状态变化,往往会使各用电器的连接关系发生变化,而滑动变阻器则通过滑片来改变其连入电路的有效电阻,从而使电路中的电压、电流、电功率等数值发生变化(也有改变电路结构的)。

有关变化电路,应在学会识别“部分电路短接”和学会识别串并联电路的基础上,掌握分析变化电路的基本思路。

1、开关的通、断造成电路的变化当开关处在不同状态时,由于断路和短路,接入电路中的用电器,及其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一般要发生变化,因此首先要在原电路的基础上画出各种情况下的实际电路。

改画时要根据电流的实际情况,运用“拆除法”。

拆除法要求:⑴、去掉被断路的元件;⑵、去掉已被短路的元件;⑶、用“去表法”去表,其原则是“电压表处是断路,电流直过电流表”。

在去掉电压表时,要分析电压表读出来的是哪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可用等效电路法进行分析。

例题:如图5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4伏,L1的电阻为4欧,L2、L3的电阻均为16欧求:⑴、S1、S2都断开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

⑵、S1、S2都接通时,整个电路消耗的电功率。

例题分析:在题中的当开关处于闭合或断开的两种情况下电路结构发生了变化,可进行电路的改画,见图6。

注:图中虚线部分是要去掉的部分。

在用“去表法”去掉电流表电压表后,要分析它们分别测量哪一个用电器的哪一个物理量。

电压表可借助于“等电位”进行分析。

在图7中,红线、蓝线、黑线分别是三个“同电位点”,由图7中可见,L1与电压表V均加在蓝线与黑线之间,所以电压表是L两端的电压。

解:当S1、S2都断开时,L1、L3串联。

电流表读数电压表读数当S1、S2都接通时,L2、L3并联。

总电阻总功率2.滑动变阻器变化问题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有效电阻发生变化了,或是引起电路结构的变化,或是引起电路中电压、电流、电功率的变化。

典型例题:如图8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滑动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变化情况是[ ]A、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变大;B、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变小;C、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示数变大;D、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示数变小。

有关滑动变阻器的此类型问题,解题关键是:⑴、弄清滑动变阻器原理,滑片滑动时电阻是变大还是变小⑵、弄清物理量是否变化,一般来说,电源的电压,定值电阻的阻值是不变,其它的物理量都是变化的;⑶、弄清电压表读数读出的是哪一个电器两端的电压;⑷、利用表格整理分析问题的思路。

上例题表格分析如下:有关R1 有关R2 总电路关系电流I1 I2 I 串联电流相等电压U1 U总不变U总 =U1+U2电阻R1 不变R2 ↑R总R总 =R1+R2由电阻横向关系可知,因R1不变,R2变大,故R总将变大;再由总电路纵向关系可知,R总变大,U总不变,故I将变小(电流表读数);因串联电路电流相等I1=I;再由有关R1纵向关系可知,I1变小,R1不变,故U 1将变小(电压表读数变小)。

电路图的识别练习1、如图1所示当闭合S1S2时,电路的连接情况是:,当闭合开关S2S3时,电路的连接情况是:当闭合开关S1S2S3时,电路的连接情况是:。

2、如图2所示要使工L 1L2串联,应闭合的开关是,断开的开关是。

要使工L1L2串联,应闭合的开关是,断开的开关是。

若同时闭全S1S2,则灯L1灯L2(填“发光”或“不发光”)3、如图3所示,若要使A灯亮而B灯不亮应将开关闭合,若要使B灯亮而A灯不亮应将开关闭合,如果S2S3闭合S1断开,那么A灯B灯。

4、如图5678所示图中国L1L2L3的连接关系分别是:5、如图4所只闭合S1,L1L2(串或并)联,同时闭合S1S2,L1L2的发光情况。

6、如右图所示,同时闭合开关S1S2则灯(填“亮“或”不亮“)电铃(填”响“或”不响“)。

7、如图9所示,同时闭合S1S2则L1L2L3,只闭合S1则L1L2L3,只闭合S2则L1L2L3。

(填他们的发光情况)8、如图10所示,闭合开关后,L1L2(填“发光“或”不发光“)。

9、如图11所示,L1L2联,S1控制,S2控制。

10、如图11所示,要使L1L2串联,应闭合的开关为,要使L1L2并联,应闭合的开关为,同时闭合开关S1S3则L1L2,同时闭合开关S2S3则L1L2,同时闭合开关图11S1S2则L1,L2。

(填发光情况)11、如图12所示,要使L1L2串联,应闭合的开关为要,使L1L2并联,应闭合的开关为,同时闭合开关S1S2则L1L2。

同时闭合开关S2S3则L1L2。

(填发光情况)同时闭合开关S1S2S3看到的现象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