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畸形块根形成原因及防止方法
甘薯病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
甘薯病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甘薯是一种经济作物,全球范围内都有种植。
甘薯的种植难免会受到各种病害的威胁,导致产量下降。
了解甘薯病害的发病规律及掌握相应的防治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就这些内容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甘薯病害的发病规律1. 疾病种类甘薯的病害种类繁多,包括炭疽病、叶斑病、旋枝病、田间普遍发生的根腐病等。
炭疽病和叶斑病是甘薯生产中最常见的病害,也是严重危害甘薯产量的病害。
2. 发病规律(1)孳生期:甘薯病害的发病规律受季节、气候和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常来说,甘薯病害多发生在高温多雨的季节,这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菌的生长繁殖。
土壤湿度过高也会促进病害的扩散。
甘薯的种植密度过大也容易诱发病害的发生。
(2)传播途径:甘薯病害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播、土传和种薯传播等。
病害菌通过叶片、根茎、种薯等途径传播,容易在田间蔓延扩散。
(3)易感品种:甘薯的抗病品种种类有限,大部分品种都存在一定的病害易感性。
甘薯病害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品种的影响。
二、甘薯病害的防治技术1. 土壤管理合理的土壤管理是预防甘薯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要选择适宜的种植地点,避免在潮湿多雨的地区种植甘薯。
要加强土壤排水工程建设,保持田间的通风透光,避免土壤过于潮湿。
要定期进行土壤消毒,减少土壤中病害菌的数量,有效控制甘薯病害的发生。
2. 种薯管理种薯是甘薯病害的传播媒介,因此要加强对种薯的管理。
要选择健康无病的种薯,避免使用有病的种薯。
要进行种薯的浸种处理,使用相应的杀菌剂进行处理,杀死表面的病原菌。
要在种薯上喷洒病害防治药剂,以增加种薯的抗病性。
3. 合理施肥合理的施肥可以增强甘薯的抗病能力。
要根据不同生长期的需要,进行合理的施肥。
通常来说,要增加磷、钾元素的施用量,增强甘薯的抗逆性。
要避免适度施用氮肥,以免过高的氮素含量导致病害的发生。
4.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在甘薯病害的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
可以利用抗病菌、拮抗真菌以及病害天敌等进行生物防治。
作物栽培学各论-甘薯-参考答案
1·甘薯3种根(纤维根、柴根和块根)的形态特征及其功能是什么?●纤维根:纤维根又称须根,其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养分。
纤维根主要分布在30cm左右的土层内,入土深的可达1m以上,具有很强的吸水能力,保证甘薯具有抗旱的特性。
●柴根:柴根又称梗根或牛蒡根,形状细长,粗细均匀。
甘薯的根先伸长后加粗,幼根发育初期还比较正常,有向块根方向发展的趋势。
但当开始加粗时,如遇土壤干硬坚实,或者水分过多、土壤透气性差等条件,即阻碍块根膨大,加速幼根木质化进程而形成梗根。
它徒耗养分和水分,无经济价值,它的形成反映了栽培条件的恶化,栽培上忌生柴根。
●块根:所处条件好、分化发育早的不定根,则可能膨大成块根。
块根为储藏根,所储主要成分为糖类化合物、水分、蛋白质、灰分和多种维生素。
块根多生长在5-25cm的土层内。
块根形状因品种而异,同一品种因栽培条件不同形状也有差别。
一般有圆形、圆筒形、纺锤形、球形和不规则形。
块根皮色因品种而异,有紫色、红色、黄色、黄白色、白色等。
同品种因不同土壤条件和栽培季节(春薯和夏薯)及不同生长阶段,皮色亦不尽相同。
块根肉色有橘红色、橘黄色、黄色、白色、紫色等。
肉色深的(橘红色和橘黄色)含胡萝卜素较多。
块根的皮色和肉色是鉴别品种的主要特征。
2·甘薯块根形成与膨大的机制及其与秧苗素质和环境条件的关系如何?甘薯块根从植物形态组织解剖来看,最初和一般双子叶植物的幼根相似,后来由于形成细胞层不断分裂,产生大量的薄壁细胞,并积累养分,发展成肥大的块根。
根据块根内部形成层活动过程可分为初生形成层活动时期和次生形成层活动时期两个时期。
3·什么样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甘薯生长?●温度:块根膨大时,较大的昼夜温差有利于块根膨大,因为白天温度较高,光合作用较强,制造的光合产物较多,而夜间温度较低时,呼吸强度较低,消耗的光合产物较少。
●水分:甘薯是耐旱植物,甘薯田间耗水量与产量呈现正相关。
生长前期,薯苗较小,生长中心在于根系的发展,气温低耗水少,土壤相对含水量以60-70%为宜,此时遭受到旱容易发根延迟和茎叶萎蔫影响生长,增加小株率或缺苗。
甘薯根腐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控技术
甘薯根腐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控技术作者:宫琳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5年第15期摘要甘薯根腐病在甘薯苗床与大田均可发病,病菌侵染的最适温度为27 ℃左右,病害发生轻重程度与病原量、气候条件、栽培措施、品种抗性及土壤肥力有关。
遵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提出几项主要防控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甘薯根腐病:症状;发病规律;发生条件;防治技术中图分类号 S435.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137-01甘薯根腐病又称烂根病、开花烂根病,俗称鸡爪根、姜枝病,属于甘薯的三大病害之一,在育苗期与大田生长期均可发病。
对甘薯的产量和质量影响较大,造成减产和品质下降,甘薯感病后根茎部变黑腐烂不能形成薯块或薯块少而小,轻者减产10%~20%,重者减产40%~50%甚至成片死亡造成绝收无收。
近年来气候连续干旱少雨,甘薯根腐病由点片逐渐扩大蔓延,发生危害呈加重趋势,对甘薯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1 发病症状甘薯根腐病在育苗期和大田生长期均可发病,发病时根尖发黑、腐烂。
薯块地下茎被侵染后,生成黑斑,害病部位多次表皮开裂,皮下组织变黑而疏松。
重病植株的根部全烂;病轻的地下茎靠近地表处还能发出新根,但多不能形成薯块或薯块小而少。
薯块感病后变畸形,表面上生有大小不一的椭圆形黑褐色病斑,生长中后期薯皮龟裂,容易脱落。
皮下组织变黑疏松,患病部位与健康部位交接处形成1层新皮。
储藏期间病斑不扩大,病薯不硬心,熟食没有异味。
1.1 苗期症状苗期染病病薯出苗率低、出苗晚,在吸收根的尖端或中部现黑褐色病斑,严重的不断腐烂,致地上部植株矮小,生长缓慢,叶色逐渐变黄,拔秧时易自病部折断。
1.2 大田生长期症状地下部:大田生长期根系是病菌侵染的主要部位,初期先从根尖或根中部形成黑褐色病斑,后蔓延至根茎,形成黑褐色病斑,病部表皮纵裂,皮下组织变黑腐烂,发病轻的地茎还能发出新根,虽能结薯,但薯块小;发病重的地下根茎大部分变黑腐烂。
甘薯病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
甘薯病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甘薯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其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严重影响着甘薯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甘薯病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
甘薯病害主要包括炭疽病、立枯病、根结线虫病、斑点病和薯蓣曲叶病等,这些病害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发病程度和发病类型有所不同,以下主要以炭疽病为例进行介绍。
炭疽病是甘薯上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其发病规律主要受到气候、病菌、田间管理和品种抗性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炭疽病主要在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发生,尤其是在潮湿的季节和田间管理不善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病。
炭疽病主要通过病菌侵入甘薯的叶片、茎部和块茎,引起黑色凹陷病斑,并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传播病害。
一旦发生炭疽病,不仅会造成甘薯叶片凋谢、茎干枯死,还会导致块茎感染后出现腐烂,降低甘薯产量和品质。
对于甘薯炭疽病的防治,可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进行管理。
选择对炭疽病抗性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如“紫薯3号”、“碧薯1号”等。
在田间管理上要加强对水肥管理的监控,避免甘薯生长过旺,过度生长的甘薯更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袭。
合理的田间病虫害联防联控,适时进行田间杂草清除,防止病原菌的藏匿。
可以采用化学防治方法,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田间病害的防治。
一般使用的药剂有草铵膦、氧化锌等,但需要注意药剂的使用浓度和防治时机,避免对农田环境造成污染。
对于其他甘薯病害也要进行相应的防治措施。
立枯病主要通过甘薯块茎传播,可以采取无菌土壤栽培、消毒种薯和追肥等措施来预防。
根结线虫病主要通过土壤传播,可以采取轮作、深翻和洁净种薯等措施来防治。
斑点病主要通过病原菌侵入甘薯叶片和茎部传播,可以采取药剂喷雾防治和及时病斑清除等措施来控制。
薯蓣曲叶病主要通过昆虫传播,可以采取昆虫防治和防止病虫害的混合发生等措施。
甘薯病害的发病规律与气候、病菌、田间管理和品种抗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甘薯病害的发生,提高甘薯的产量和质量。
块根块茎膨大原理
块根块茎膨大原理
块根块茎膨大的原理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生理过程。
以甘薯为例,这是一种地下块茎植物,块茎由许多不同类型的细胞组成。
甘薯块根的膨大主要是由于淀粉的积累,这个过程涉及到葡萄糖转化为淀粉的酶促反应。
具体来说,在甘薯的生长过程中,葡萄糖会通过一系列酶的作用转化为淀粉并得以保存,进而使块根膨大。
甘薯的淀粉主要来源于蔗糖的转化,这一过程由蔗糖磷酸己糖酰化酶(SPS)催化完成。
这个转化过程使得甘薯能够将光合作用的产物以淀粉的形式储存起来,为以后的生长和发育提供能量和物质基础。
此外,细胞分裂和伸长也是块根块茎膨大的重要机制之一。
特定的细胞经历分裂和伸长,增加了细胞数量和细胞长度,从而使得整个根茎的体积增大。
这个过程中,细胞壁的合成与调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甘薯无公害栽培技术
甘薯无公害栽培技术一、甘薯黑痣病1.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薯块的表层。
初生浅褐色小斑点,后扩展成黑褐色近圆形至不规则形大斑,湿度大时,病部生有灰黑色霉层,发病重的病部硬化,产生微细龟裂。
2.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种薯,培育无病壮苗,建立无病留种田。
(2)可实行与禾科作物三年以上的轮作。
(3)化学防治。
①苗床育秧期:对无病薯块进行药剂处理。
方法是用50%纯品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或纯品甲基托布津1000倍浸泡10分钟进行消毒。
浸泡后的药液要泼在苗床上,剪下的薯苗用上述药液浸泡根部(约10厘米)10 分钟。
连根拔下的薯苗要将根部剪掉后再浸泡。
苗床上若发现病薯要立即深埋或烧毁处理。
②大田栽植期:大田栽秧时,亩用50%纯品多菌灵1~3千克兑细土,浇水栽秧后,施药土,最后覆土,可杀灭土壤中的黑痣病菌。
③收获期:适时收获,一般在寒露至霜降之间,具体时间以当地日平均气温在15℃左右为宜。
若收获过晚,薯块容易遭受霜冻,利于黑痣病菌侵入。
收获后要用晒场上晒2~3天,使薯块伤口干燥,可抑制薯块病菌侵入。
也可先在屋内干燥处晾放10~15天(堆0.3~0.7米高即可),度过薯块旺盛呼吸阶段,迫使薯块进入休眠状态,然后再入窖。
④贮藏期:甘薯贮藏期窑温要控制在12~15℃之间,如果温度低于9℃,甘薯易受冻害,诱发黑痣病或其他病害。
若温度高于17℃,甘薯极易发芽生根,且利于黑痣病的发生。
二、甘薯疮痂病1.为害症状。
叶片染病叶变形卷曲。
芽、薯块染病芽卷缩,薯块表面产生暗褐色至灰褐色小点或干斑,干燥时疮痂易脱落,残留疹状斑或疤痕,造成病斑附近的根系生长受抑,健部继续生长致根变形,发病早的受害重。
2.防治方法。
(1)实行4~6年轮作。
选用无病薯(蔓)育苗。
(2)发病初喷洒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每亩喷对好的药液50~60升,隔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甘薯决定块根形成的调控机制研究
甘薯决定块根形成的调控机制研究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的日益关注,甘薯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经济效益高的作物正备受青睐。
然而,甘薯的块根形成机制一直是个谜。
甘薯是一种块根类作物,其块根贮藏着大量的淀粉和营养物质,在甘薯栽培和
经济开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甘薯块根的形成过程一直以来都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最近,浙江农林大学的科研团队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揭示了甘薯决定块根形
成的调控机制,为解决甘薯块根形成的关键问题提供了科学支持。
这项研究发现,甘薯块根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其中包括植物激素、光照、土壤营养成分等。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甘薯开始逐渐形成块根。
实验中,研究人员通过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生化技术等多种手段,深入探究
了甘薯块根形成的分子机理。
他们发现,在某些条件下,甘薯中的一种激素——玉米素(zeatin)的含量会显著增加,从而促进块根的形成。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块根的形成过程中还涉及到一类蛋白质——拟南芥抗
凋亡蛋白(AtMYB44)的参与。
这种蛋白质可以调节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从而影
响甘薯的块根形成。
通过对甘薯块根形成机制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种作物的生长和
发育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甘薯的种植和开发。
此外,这项研究还为解决其他块根作物如山药、芋头等的栽培问题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总之,甘薯决定块根形成的调控机制研究是当前植物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未来,我们仍需不断深入探究甘薯块根形成机理,为提高甘薯的产量和质量,为人类的食品安全和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红薯畸形因素及预防办法
目录
01
红薯畸形因素
02
预防办法
红薯畸形因素
品种选择不当
品种选择不当会导致红薯畸形 不同品种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不同 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品种 避免选择抗病性差的品种 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
土壤条件不适
土壤酸碱度:过 酸或过碱都会影 响红薯的生长,
02
合理灌溉,保持土壤 水分适宜
04
合理轮作,避免连作 障碍
科学施肥
合理选择肥料:根据红薯 生长需求,选择合适的肥 料种类和用量
平衡施肥:氮、磷、钾等 元素合理搭配,避免偏施 氮肥
适时施肥:根据红薯生长 阶段,适时施用肥料,如 苗期、膨大期等
施肥方法:采用正确的施 肥方法,如穴施、沟施等, 避免肥料直接接触红薯
挑选抗病性强、 适应性强的品 种
购买经过严格 筛选和检验的 种薯
避免使用陈旧、 破损、病害的 种薯
合理搭配种植, 避免单一品种 大面积种植
定期检查种薯 质量,及时更 换不合格种薯
改善土壤条件
01
增加有机肥施用量,提 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03
调整土壤酸碱度,避 免过酸或过碱
05
深耕土壤,改善土壤结 构,提高土壤通透性
土壤改良:通过增施有机肥、生物菌肥等,改 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加强病虫害防治
定期检查红薯苗, 发现病虫害及时
采取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 提高红薯抗病能
力
加强田间管物防治方 法,减少化学农
药的使用
合理施肥,保持 土壤养分平衡
感谢您的观看
微量元素不足:影 响红薯块根的正常 发育,导致畸形
病虫害影响
A
畸形红薯是怎么形成的?红薯种植过程中如何避免畸形薯?
畸形红薯是怎么形成的?红薯种植过程中如何避免畸形薯?在红薯栽培过程中,为了追求产量,经常会出现一些红薯畸形的情况,有的红薯长得大头小尾,形成牛蒡根,有的长得歪三咧四,有的薯块里面发硬,有的表面产生裂缝,裂口,表面粗糙,有的圆滚粗大,有的长成拐弯不顺溜的形状,这些畸形的薯块,商品价值很低,很难卖掉,严重影响种植户的经济效益。
有农谚说过“干长柴根,湿长须根,不干不湿长块根”,红薯的根系有须根,柴根,块根三种情况,薯块育苗时,从幼苗根部或者大田藤蔓上长出来的毛细根叫做纤维根,在农村也叫作须根,须根有根毛一般分布在土壤表层30厘米处,具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薯块就是这些纤维根的细胞分裂,繁殖,膨大形成的,在红薯生长中期,气温22-25°C,昼夜温差比较大,土壤疏松透气,水肥适宜,日照充足等的条件下,纤维根的形成层活动增强,抑制其木质化形成,从而发育膨大形成块根。
红薯畸形薯形成的原因:一如果土壤湿度比较大,氮肥施用过多,茎叶生长旺盛,纤维根根就会增多,块根不容易发育膨大,小薯量多。
如果天气干旱,土壤干旱板结,土质较硬,土壤通气不良的情况下,薯块形成期间就会使块根膨大受阻,容易形成牛蒡根和柴根,薯块畸形,薯型不完美,失去商品价值。
二在重茬地种植三年,土壤肥力降低,病虫害增多,产量和品质均会下降严重。
栽种薯苗的时候,未使用脱毒种薯或者薯苗,移栽大田感染了病毒病,茎线虫,根腐病等病害。
使用未腐熟的农家肥,未防治病虫害,蛴螬,地老虎等啃食薯块,造成薯块表面有虫道,被害虫啃食的坑坑洼洼,易形成裂口,畸形,造成薯块品质下降。
三种植红薯大田地块,长时间干旱突然遇到下大雨,薯块吸收大量水分,薯肉增长较快,薯皮发育较慢,内外生长不协调,表皮容易形成裂口,裂缝。
栽植密度过稀,薯苗栽插过深,大薯欺小薯,小薯薯型不良。
栽植密度过大,红薯块膨大期间,土壤内部空间小,薯块互相挤压,易形成畸形薯。
畸形薯增多将会严重影响商品价值,影响种植户的经济效益,要想避免畸形薯的产生需要在品种,土壤,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等方面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才能种出优质红薯。
畸形薯是如何形成的?又该如何防治?六项措施可解决
畸形薯是如何形成的?又该如何防治?六项措施可解决红薯这几年比较火,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吃腻了大鱼大肉,转而去寻找一些营养成分多,对身体健康有好处的食物,像玉米窝头,红薯窝头,红薯粥,烤红薯,煮红薯,红薯叶茶,红薯叶菜等,都很受大家喜欢。
市面上有很多红薯,我们在选购红薯时,肯定会选那些外皮光滑,条形顺直的红薯,都把歪曲扭把,外观粗糙,青筋暴肋等的畸形红薯丢在一遍,这也让种植者减少收入。
畸形红薯是怎么造成的呢?又该如何预防呢?一,畸形薯的发生原因红薯生长于地下,水,肥,土壤,病虫害等都有可能导致红薯畸形。
首先,土壤不适会导致红薯畸形红薯喜欢微酸性的沙壤土或壤土,像这样的土壤比较疏松透气,保水保肥能力也好,而且雨水多时渗的也快,防涝性好,能使红薯形状整齐,表皮光滑,皮色鲜亮,畸形薯少。
而黏土地栽插红薯,透水透气性不好,容易导致根系发育不良,如果土壤中水分过多又不能及时排出,造成土中缺氧,影响红薯的正常生长和膨大,容易形成畸形薯,薯皮粗糙,品质差,还会感染病害。
碱性大的土壤栽插红薯,由于土壤中有害菌多,红薯容易感染疮痂病,在薯块上形成许多褐色大小不一的凹陷或突起的病斑,形成较多的畸形薯。
板结的土壤也会限制薯块的膨大,导致薯块畸形,如偏长,弯曲等。
其次,施肥的不合理红薯是比较喜钾的作物,"红薯喜钾,薯大好挖",缺钾的红薯个头变小,品质变劣,容易出现畸形薯。
适量的氮肥能显著促进薯块的膨大速度,而氮肥过量时,膨大速度过快,很容易造成畸形。
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也会导致薯块畸形。
有机肥的腐熟不彻底等也会因发热而影响薯形的完美,而增施腐熟彻底的有机肥料,不但能疏松土壤,预防板结,使得薯块外观漂亮,畸形薯比例降低,大薯率增加。
再次,水分的影响红薯虽然耐干旱,但水分不足时,会导致薯块变小,产量下降。
特别是在薯块的形成期和膨大期,如果缺水或水分供应不均匀,植株生长慢,薯块形成数量少,畸形率高。
如薯块的链条薯,母子薯等二次生长就是由于土壤忽干忽湿造成的。
土豆块茎畸形如何防治?
土豆块茎畸形如何防治?
土豆块茎畸形主要在土豆块茎增长期由于高温、干旱等不良条件,使正在膨大的块茎生长受到抑制,暂时停止生长。
后由于降雨或灌水,生长条件得到恢复,块茎随之也恢复生长,这时进入块茎的有机营养,在生理活动强的芽眼处发生二次生长,形成各种畸形薯。
防治措施:加强田间管理,尽量保持生产条件的稳定,增施有机肥料,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根据马铃薯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水情况,适时灌溉,保持适量的土壤水分和较低的地温;加强中耕培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选择抗旱,不易发生二次生长的品种种植。
应在土豆开花前、块茎形成期和膨大期适时喷洒植物生长调节剂,以有效控制地表上层枝叶狂长,加速地下块茎超快膨大,增强抗御虫害能力,确保土豆的优质高效和丰收。
同时在土豆播种时或结薯前施杀虫剂,除治地下害虫,并配合喷施新高脂膜提高药效;同时对于蚜虫、二十八星瓢虫、早疫病、晚疫病等病虫害可根据植保要求喷施针对性药剂进行灭杀。
1。
甘薯病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
甘薯病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甘薯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全国范围内种植面积广泛,产量巨大。
甘薯在种植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
了解甘薯病害的发病规律以及采取相应的防治技术是甘薯种植的关键。
甘薯病害的发病规律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 环境因素:甘薯病害的发病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甘薯黑斑病主要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中发生,而甘薯炭疽病则在高湿度和高温的条件下较为严重。
2. 病原菌的存在和传播:不同的甘薯病害由不同的病原菌引起,这些病原菌可以通过种子、土壤、水分以及虫媒等途径传播。
甘薯链格孢炭疽病主要通过种薯传播,甘薯晚疫病则主要通过虫媒传播。
3. 甘薯品种的抗病性:不同品种的甘薯对病原菌的抵抗力不同,抗病性强的品种较不易受到病害的侵袭。
基于以上因素,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相应的防治技术来控制甘薯病害的发生:1. 选用健康种薯:在甘薯种植前,应选择健康无病害的种薯,通过种薯处理和热处理等方法杀灭病原菌,减少病菌在种薯传播的风险。
2. 土壤消毒:对于土壤中存在的病原菌,可以采用土壤消毒的方法来杀灭病原菌,减少病害的发生。
常用的土壤消毒方法包括热水煮沸、化学药剂熏蒸等。
3. 轮作制度:通过合理的轮作制度,将甘薯与其他作物交替种植,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积累和传播,从而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4. 病害监测和早期防治:定期进行甘薯病害的监测,及早发现病害的存在。
一旦发现病害,应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喷洒化学药剂、剪除病叶等。
5. 引种抗病品种:选用抗病性强的甘薯品种进行种植,提高整体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发生的概率。
甘薯病害的发病规律受到环境因素、病原菌的存在和传播以及甘薯品种的抗病性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选用健康种薯、土壤消毒、轮作制度、病害监测和早期防治以及引种抗病品种等防治技术,可以有效控制甘薯病害的发生,提高甘薯的产量和质量。
甘薯“畸形薯”“裂皮薯”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乡村科技2016.07有些甘薯种植户在重视产量提高的同时,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甘薯块根在生长过程中常出现“畸形薯”“裂皮薯”,严重影响了甘薯的商品性,导致种植效益严重降低。
一、甘薯“畸形薯”“裂皮薯”的形成原因甘薯的根可分为须根、柴根和块根3种形态。
从薯秧或种薯苗上长出的幼根叫纤维根,也叫须根,呈纤维状,有根毛,根系向纵深伸展,一般分布在30厘米土层内,深的可超过100厘米,具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
土壤湿度过大、通气不良或施用氮肥过多时,有利于纤维根的形成。
在日照充足、土壤通气性好、肥水条件适宜、气温22~24℃且昼夜温差大的条件下,纤维根形成层的活力增强,会抑制其木质化作用,有利于根的加粗从而形成块根;相反,若遇到土壤湿度过小、土壤干硬、通气不良等不利环境条件,就会使块根膨大受阻,从而形成牛蒡根(也叫梗根或柴根),失去利用价值。
在茎线虫病重发地块,由于病虫危害,因而易出现“畸形薯”和“裂皮薯”。
在甘薯生长过程中先遇高温干旱又突然大量浇水或强降雨,使原本停止生长的块根再次处于适宜的生长条件下,但此时的块根表皮局部或全部已经老化,而没有老化的部分迅速恢复生长和淀粉合成,最终形成各种各样的“畸形薯”“裂皮薯”。
因此,要想避免形成畸形薯或裂皮薯,就要在品种与土壤选择、防病、水肥管理等方面采取科学合理的综合管理措施。
二、甘薯“畸形薯”“裂皮薯”预防措施1.选用良种,培育无病壮苗。
从生产实践中发现,甘薯品种间抗“裂皮性”及抗茎线虫病能力差异明显,北京553、郑166-7和豫薯12等品种较易形成“裂皮薯”,而在同一地块种植的宁选1号(高产早熟型)就未出现“裂皮薯”。
因此,建议选用抗“裂皮”的脱毒优良品种,如皖薯3号、南薯99(淀粉加工和饲用型)、苏薯4号(食用和果脯加工型)、宁选1号(早熟、高产食用型)、湘薯75-55、岩薯5号、金山57、泉薯10号等。
此外,还要深入推广甘薯脱毒薯块育苗技术,以保持品种优良性状,防止品种退化,培育无病壮苗。
甘薯畸形形成原因及防止
甘薯畸形形成原因及防止甘薯畸形形成原因及防止在种植甘薯的时候,你会遇到甘薯长得畸形的现象,怎样去预防着现象呢?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甘薯畸形形成原因及防止,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甘薯畸形块根形成原因及防止我们在甘薯的栽培过程中,都遇到过甘薯形成一些畸形块根的现象。
有的长得“不顺溜”,有的大头小尾,形成牛蒡根,有的出现裂缝,还有的块根发硬,里面象长了“红血丝”等等。
这些现象的发生严重影响了甘薯的商品价值。
畸型的薯块是如何形成的?要了解这一点不妨先从甘薯块根的形成说起。
从薯秧或种薯苗上长出的幼根都叫纤维根,薯块就是这些纤维根皮下的形成层细胞加速分裂、生长、膨大形成的。
然而,不同的纤维根生长发育的条件不一样,所形成的根也不一样。
有的膨大形成块根,有的没有膨大变粗,仍然是些纤维根,介于二者之间的,就形成了牛蒡根(柴根)。
纤维根是否能形成块根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在日照充足、土壤通气性好、肥水条件适宜的条件下,可使纤维根的形成层活动力增强,抑制其木质化作用,有利于根的加粗而形成块根;相反,土壤湿度大、通气不良或氮肥过多,则有利于纤维根形成;在薯块形成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土壤干硬、通气不良等不利情况,就会使块根的膨大受阻,从而形成牛蒡根。
所以,要避免这种畸型生长,就要在土壤选择、施肥、灌溉等方面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
一、甘薯虽然对土壤要求并不严格,但最好还是选择表土疏松、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土层深厚的沙质壤土和壤土。
沙质过多的土壤要增施有机肥和掺粘土改良土壤。
土质粘重的地块,虽然保水力强,但不利于块根的形成与膨大。
二、要根据甘薯的需肥特性合理的施肥。
甘薯的一生中钾肥需要量最大,氮肥次之,磷肥最少。
氮肥的需求水多集中在封垄前,在结薯期切忌过施氮肥,此时如果土壤中速效氮含量过高,幼根中柱细胞老化形成纤维根,难以膨大为块根。
所以在施肥时一定要注意前期重氮,后期重钾。
三、要加强水分管理。
有一些畸型薯,是由土壤干湿不当所致,有的甘薯块根在膨大过程中出现裂缝,往往是干旱后浇水或下雨造成的。
甘薯根腐病及防治方法
甘薯根腐病及防治方法
甘薯根腐病又叫烂根病,火龙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轻者减产20%以上,重者可造成绝产无收。
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春、夏薯区。
症状与传播途径。
病株节间短缩,从底部叶开始叶色变淡转黄,叶片增厚皱缩,植株生长缓慢,有的品种还会出现现蕾现象,地下部须根尖端发黑,中部有黑色病斑。
病斑多数表皮纵裂,皮下组织发黑疏松,薯块感染易形成畸形薯,土壤、粪肥、病残体均可传播根腐病。
大田病害的扩展主要靠水流和耕作,远距离传病主要靠带病薯苗的转运。
防治方法。
现尚未研究出有效药剂,防治的有效方法是以推广抗病品种为核心的综合防治措施。
徐薯18等一批高抗型品种的育成推广,有效地遏制了根腐病的蔓延:推广抗病品种时要注意种性退化,抗性减弱问题;农业措施上培育壮苗,深翻改土,轮作换茬,特别是建立无病留种田等都是良好的有效措施。
我国甘薯病害种类多,其中发生面积大,为害严重的有甘薯黑斑病、甘薯根腐病、甘薯茎线虫病和甘薯瘟病。
局部地区发生的有甘薯根结线虫病、甘薯疮痂病、甘薯蔓割病。
近年来甘薯病毒病为害日趋严重。
1。
甘薯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甘薯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甘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田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非常广泛。
在甘薯种植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病害的侵袭,如果不及时防治就会导致甘薯严重减产,本文将为大家介绍甘薯常见的病害的防治技巧,供大家参考。
1.甘薯黑斑病甘薯黑斑是甘薯的一种检疫性病害,俗称黑疤、皮疔、膏药病等,病菌通过土壤、薯窖、不充分腐熟的积肥、种薯、薯苗等传播,在甘薯的伤口处侵入。
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33个月,病薯被人、畜食后有苦味、毒害。
(l)特征特性甘薯幼苗感染黑斑病,开始在基都产生梭形褐色斑点,逐渐发展成为椭圆形黑斑并凹陷,进而使幼颈部全部变黑,带病苗栽后难以成活。
发病较重的幼苗,栽后1~2周叶片从基部变黄脱落,直到全株枯死。
块根发生黑斑病,主要是呈现圆形稍稍下凹黑斑,逐渐扩大并向薯内深处发展,在内部沿维管束传播扩展,失去可食性。
(2)防治方法①严格薯田轮作周期,保证4年以上。
②选用抗病品种、无病秧苗。
③贮藏窖熏蒸、种薯处理。
贮藏窖先加温 35~38℃三昼夜,然后快速降温到10~14℃,或在窖内利用锯末掺硫磺点燃熏蒸。
种薯上炕后l~2天,温度增高至30~32℃促成伤口组织愈合,3~5天,温度增至 35~37℃,以产生甘薯丙酮,抑制黑斑病孢子萌发,并利于芽眼开张。
药剂处理种薯,可用80%402抗菌剂兑水1500倍浸种10分钟。
④秧苗处理。
采后或购入的秧苗,栽前先将基部着生有不定根的白色部分剪除,留有绿色茎以上部分,然后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兑水500倍液浸泡3分钟,浸苗高度6~7cm,浸后即可扦插。
2.甘薯茎线虫病甘薯线虫病是我国甘薯重点检疫对象,俗称糠心病、空心病、糠梆子等,是我国薯区的主要病害。
(1)特征特性。
甘薯植株感线虫后生长缓慢变小,茎蔓变暗;薯块感病后外观表现出暗灰色,有时纵裂或龟裂。
解剖内部,薯肉变成黑白相间的糠心或黑色海绵状,薯肉全部被破坏,失去可食性。
甘薯线虫其实是一种很微小的害虫,只有在高倍放大镜下才可见。
甘薯主要病害及防治
甘薯主要病害及防治一、黑斑病甘薯黑斑病又名黑疤病,土名叫烂脚疤、黑脚、燥烂等。
在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发生。
此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是造成甘薯烂窖、烂床、死苗的主要原因。
还可随种薯、种苗调运而远距离传播,已列为国内检疫对象。
(一)症状该病主要危害薯苗和薯块。
薯苗受害,一般在幼苗茎基部,尤其在白部分产生长椭圆形稍凹陷的黑褐色病斑;严重时,幼茎和种薯都变黑腐烂,造成烂床死苗。
病苗扦插到大田后,叶片往往发黄脱落,严重时也死亡,造成缺株。
薯块受害,以秋季收获前及贮藏期感病较多,但初生薯块也能感病,病斑通常出现在薯块裂口或害虫咬伤处,黑褐色,近圆形,分界明显,中央稍凹陷。
切开病薯,可见病斑附近的薯肉变青褐色,有苦味和臭气。
病薯入窖贮藏,能继续蔓延危害,造成烂窖。
潮湿时,薯块和苗的病斑上都能长出黑色刺毛状物,这就是病菌的子囊壳。
(二)病原甘薯黑斑病原菌属于子囊菌,长喙壳属。
病菌的菌丝初为无色透明,老熟后成为深褐色,直径3-5微米,寄生于细胞或细胞间隙。
无性世代产生分生抱子和厚垣抱子。
分生孢子无色透明、单抱、圆筒形、棍棒形或哑铃形,两端多平截,大小为(9.3-50.6)微米x(2.8~5.6)微米。
袍子生成后立即发芽,发芽后有时生成一串分生抱子,然后生成菌丝。
也可在发芽后就生成厚垣抱子。
厚垣抱子暗褐色、椭圆形,具有厚膜,大小为(10.3~18.9)微米x(6.7~10.3)微米。
发病后期,厚垣抱子大量产生在病薯皮下维管束附近,能度过不良环境,在贮藏窖或苗床及大田的土壤里越冬。
病菌有性世代生子囊壳,潮湿时生在病斑中央。
子囊壳基部球形,上部具纵行条纹长嘴形的颈,内含梨形子囊。
子囊抱子无色、单抱、壁薄,成钢盔状圆形,在贮藏中对病害的流行起重要作用。
(三)传播途径黑斑病菌以厚垣抱子或子囊抱子附着在种薯上,或以菌丝体潜伏在薯块内越冬,也可在茎蔓上越冬。
病菌生活力较强,在田间土壤内能存活2年以上。
病害的传播主要有3个途径:种薯种苗、土壤肥料和人畜携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薯畸形块根形成原因及防止方法
我们在甘薯的栽培过程中,都遇到过甘薯形成一些畸形块根的现象。
有的长得“不顺溜”,有的大头小尾,形成牛蒡根,有的出现裂缝,还有的块根发硬,里面象长了“红血丝”等等。
这些现象的发生严重影响了甘薯的商品价值。
畸型的薯块是如何形成的?要了解这一点不妨先从甘薯块根的形成说起。
从薯秧或种薯苗上长出的幼根都叫纤维根,薯块就是这些纤维根皮下的形成层细胞加速分裂、生长、膨大形成的。
然而,不同的纤维根生长发育的条件不一样,所形成的根也不一样。
有的膨大形成块根,有的没有膨大变粗,仍然是些纤维根,介于二者之间的,就形成了牛蒡根(柴根)。
纤维根是否能形成块根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在日照充足、土壤通气性好、肥水条件适宜的条件下,可使纤维根的形成层活动力增强,抑制其木质化作用,有利于根的加粗而形成块根;相反,土壤湿度大、通气不良或氮肥过多,则有利于纤维根形成;在薯块形成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土壤干硬、通气不良等不利情况,就会使块根的膨大受阻,从而形成牛蒡根。
所以,要避免这种畸型生长,就要在土壤选择、施肥、灌溉等方面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
一、甘薯虽然对土壤要求并不严格,但最好还是选择表土疏松、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土层深厚的沙质壤土和壤土。
沙质过多的土壤要增施有机肥和掺粘土改良土壤。
土质粘重的地块,虽然保水力强,但不利于块根的形成与膨大。
二、要根据甘薯的需肥特性合理的施肥。
甘薯的一生中钾肥需要量最大,氮肥次之,磷肥最少。
氮肥的需求水多集中在封垄前,在结薯期切忌过施氮肥,此时如果土壤中速效氮含量过高,幼根中柱细胞老化形成纤维根,难以膨大为块根。
所以在施肥时一定要注意前期重氮,后期重钾。
三、要加强水分管理。
有一些畸型薯,是由土壤干湿不当所致,有的甘薯块根在膨大过程中出现裂缝,往往是干旱后浇水或下雨造成的。
所以,生产中保持适宜的水分,在分枝结薯阶段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其余时期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70%,才能避免裂薯及“红血丝”的出现,获得更多“顺溜”的薯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