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知识点复习之诗词鉴赏
2014年古诗词赏析解析
第一局部:主要的诗歌类型
按语言形式可分为诗、词、散曲等 按内容可分为抒怀诗、送别诗、边 塞诗、爱情诗、季节诗、讽喻诗、 旅游诗、咏史诗、咏物诗、军旅诗
▪ 田园诗:宠爱、憧憬闲适安静自由的生活,表达 恬淡闲适的心情。
▪ 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 美景的宠爱赞美之情。
▪ 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 劝慰的豁达;坦陈心志的告白。
▪ 3.留意重点词语
从从标标题题入入手手,体,体会会情情感感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送城元朝二雨使浥安轻西尘,王维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劝城 君朝 更雨 尽浥一轻杯尘酒,, 客 西舍 出青 阳青 关柳 无色 故新 人。。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 闺怨诗: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孤独之感; 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憧憬。
初步解读诗歌的方法
①看题目 ②判题材
③知作者
▪ 古剑
清·一高、预鹗备工作: ④读注释
▪ 一条秋水万黄金,三的、方千解法读:诗①歌逐字、逐词、
载谁明烈士心。
逐句解读②揣
▪ 夜半虚堂雷雨入,壁
摩形容词,体 会动词,链接
间惊起老龙吟。
表达作者对安静纯朴生活的宠爱、对污浊官皎洁的 月光从如盖的青松间倾泻下来。山泉清洌, 淙淙流淌在山石之上,在月光下闪闪发光,
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
因“竹喧”而知“浣女”归来,由“莲动”而见 “渔舟”返棹。一“喧”一“动”,顿使静谧的 翠竹青莲、青松明月之间布满浓郁的生活情趣, 衬托出诗人自身超尘脱俗的心理状态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光从如盖的青松间倾泻 下来。山泉清洌,淙淙
2014高考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复习
孤 雁 杜 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描写了漂泊生涯路 远孤独、同伴难寻的寂寞凄苦;表达了渴望 团聚的哀愁与奋力寻找同伴的忠贞之情。
(五)看(典型)意象,把握特定含意
• 在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 的含义,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思想感情
3.分析主旨(情感)型题
提问方式 ①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这首诗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 ③这首诗寄托怎样的的情怀?
答题公式
答题格式: (1)这首诗通过对„„的描写,(2)展现 了„„的画面,(3)表达了诗人„„的思 想感情。 注意:如果是咏物诗,不答步骤(2)。 请大家注意归纳不同内容题材的 诗歌的思想情感种类。
【特别提醒】
• 要真正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读 多悟才是关键。 • 读懂是一项综合性的智力活动,要先学 会分步阅读,再上升到综合阅读。 • 这段时间做诗歌鉴赏题,不要忙于答题, 要有意识地把读懂诗歌放在首位。
二、高考诗歌鉴赏题型归纳
1.分析诗歌意象型(景物形象) 2.分析意境型 3.分析主旨(情感)型题 4.分析抒情形象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 主人公) 5.字词领全诗型(诗眼)型 6.炼字型 7.分析句意型 8.分析语言特色型 9.分析技巧型 10.观点态度类
请大家平时注重积累典故知识。
课堂小结 读懂古诗词的基本程式 :
看标题——看作者——看注解——看字 词——看意象——看典故 •(一)看标题,抓题眼; •(二)看作者,知人论世; •(三)看注解,抓暗示信息;
201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1古诗鉴赏深度解析
201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1古诗鉴赏深度解析一、原题回放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二、原词赏析:1、关于词牌:“阮郎归”来历是一个香艳穿越离奇的故事,非常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如果入了哪位大导演的法眼,拍摄成的影片肯定比时下的《大闹天宫》票房好多了。
“阮郎归”的故事见于《太平广记》,讲述了叫刘晨和阮肇的两个人,进入天台山去采药,因为路远不能回家,已经饿了十三天了。
远远地望见山上有桃树,树上的桃子熟了,就跻身险境抓着葛藤到了桃树底下。
他们吃了几个桃子,觉得不饿了,身体充实了,想要下山。
突然发现身边溪流漂来一只杯子,便顺手拿来杯子取水时,看见有芜菁叶流下来,很鲜艳。
又有一个杯子流下来,里面还有胡麻饭。
于是两人互相安慰说:“这里离人家近了。
”就越过山,出现一条大溪,溪边有两个女子,姿色很美。
她们看见二人拿着杯子,就笑着说:“刘、阮二位郎君拿回刚才的杯子来了。
”刘晨、阮肇都很惊讶。
两个女郎就高高兴兴地如旧相识一般,跟他们说:“怎么来晚了呢?”便邀请刘晨、阮肇跟她们回家。
南边东边两壁各有大红色的罗织床帐,帐角上悬着金铃。
上面有用金银雕嵌的综横交错的花纹图案交错。
两个女郎各有几个侍奉的婢女使唤。
吃的东西有胡麻饭、羊脯、牛肉,味道很美。
吃完饭又喝酒。
忽然有一群女子拿着桃子,笑着说:“祝贺你们女婿到来!”酒喝到尽兴时就奏乐。
晚上,刘晨与阮肇各到一个女郎的床帐里去睡觉,女郎娇婉的情态特别美妙。
住了十天,两人请求回家,二女又苦苦留住了半年。
从气候、草木情形看,当是春天的时节,百鸟啼鸣,使他们更怀乡思,思归更苦。
女郎就送他们,指点回去的道路让他们看清。
他们回乡以后,看到乡邑已经零落,才知道已经过了十代了。
2014年版高考考点(13):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2014.2.24考点解读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包括两个方面:①鉴赏文学作品(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E级。
鉴赏形象就是要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鉴赏语言主要有对语言的语意的理解和语言的表达效果两种考查方式,主要从词语的凝练传神、词语的描写形象、营造意境上的作用以及对作者表达感情的作用三个方面设题(炼字、诗眼)。
鉴赏表达技巧时要注意区分不同要求:有修辞方面的,有表现手法方面的,还有表达方式和结构形式方面的。
评价文章(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题(评论型题),最常见的考查形式是提供一种现成的观点,要考生结合诗(词)的相关内容作简要赏析,或问考生是否同意,并要求说明原因。
2014年诗歌鉴赏可能会具有以下特点:(1)选材更加广泛。
诗歌鉴赏试题文本体裁的选择更多样化,“诗词并重,兼顾其他”。
唐诗宋词依旧是选材的热点,写景、咏物诗可能是选材重点。
(2)鉴赏语言、意象、意境、表达技巧仍是考查重点。
高考古诗词鉴赏不讲求宏观把握泛泛而谈,而注重探讨局部与整体的协调一致,如考查那些起线索作用的字词、点明主旨的字词、用得传神的字词、抒情议论的语句的作用(好处)、写景句所用的手法等。
(3)评论型题目的考查成为一种趋势。
下面将按鉴赏诗歌语言、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鉴赏诗歌的形象、不同题材诗歌鉴赏要诀、评价文章(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诗歌鉴赏高考题等方面来带动。
鉴赏诗歌语言一、对语言的语意的理解(对诗意的理解)要懂得“诗家语”。
进行古代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这是诗歌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
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
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高一语文上学期 2014年高考复习诗歌鉴赏
(四)看意象
例(2010·江西卷)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 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问: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五)抓住关键词句
抓住关键词句,快速把握作者的情感指向。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单看内容,好像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梳洗打扮 的心理状态的,只有看了题目——《近试上张水部》,才知道作者 是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张水部,表现自已期 待与不安,并希望张水部帮助自已过关的心情。
看题目——题目定内容 3 3、表达作者的情感。
• 李清照的人生道路以南渡为界,前期生活优裕,妻唱夫和,甚 为相得,故那时的作品充满了上流女子的闲适。夫丧与兵灾改 变了她的人生,南渡后她生活孤苦,决定了她后期的作品充满 愁绪……
• 有许多作者的生平,我们不了解,虽给我们做题带来些困难, 但我们还可以从诗歌中找相关的信息。
看作者——作者定诗风3
例(2008·福建卷)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了对江东的
留恋之情。
一、鉴赏诗歌的语言
例3(2004·全国卷)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①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①縠[ hú]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 不好?为什么? 【答案】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 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 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2、表达作者写作目的。
2014高考语文基础复习攻略解读语文诗词鉴赏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一、考纲解读:(一)鉴赏文学作品(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形象:是指1、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2、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3、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语言:指诗歌中精妙的词句、语言风格等。
表达技巧:之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等。
(二)评价文章(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指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作者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二、考点点拨(一)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例题1:阅读下面宋词,回答后面问题。
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简析这首词描写了怎样的人物形象?答案:这首词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本词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提示:做该类型题时要注意三点:第一要之人论世,关注背景;第二要关注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第三要关注环境景物描写或使用的典故。
答题时,要有条理,一般先概括总说,然后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的特征,最后再分析形象的意义,例如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理想追求。
例2: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杜甫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剌鸣。
这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答案:(1)诗歌选取了明月、风灯、宿鸟、跳鱼四个意象。
(2)诗中描绘江中月影近船;风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柔和;月照沙岸如雪,夜宿白鹭团聚在沙滩上,睡得那么安详;忽然船尾传来“拔剌”的声音,显然刚有一条大鱼跃出水面(以动写静),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意境。
提示:答题步骤:1、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2014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指要
2014年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知识点【考情分析】综观近几年新课标考情,可发现有以下规律和趋势:(1)考查热点和重点。
考查的作品以唐宋诗、词为主,作品体裁以近体诗和词为主,但是其他时期的作品也会考查。
(2)考查涵盖面广。
对古诗歌的考查,考点分布比较全面,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观点态度、思想内容均有不同程度的考查。
(3)题型稳定,难度值相对固定。
全国新课标卷2010、2011、2012和2013年都是提供一首古代诗歌,设两个问答题,属主观题,分值是11分。
今后,新课标高考将仍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但是会更加开放。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开放性题目可供考生选择的角度较多,赏析能够体现考生的个性化。
【学习方法指导】反复吟咏悟诗歌魅力我国古代文学遗产丰富,古代诗歌(诗、词、曲等)是其中璀璨的明珠。
阅读古代诗歌,有助于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丰富语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可谓好处多多。
那么,怎样阅读古代诗歌呢?一、反复吟诵,品味诗词的韵律美诗歌的美,在读时才能感受到。
因为语言是有声音、有节奏的,不同的圣音、节奏能表达不同的情感。
所以,要反复吟咏,感知诗的意味,提高感知美的能力。
二、联想想象,再现诗歌创设的画面诗歌是最精练、最纯粹的语言艺术,它以语言描绘一个个意象,通过读者的想象,即可组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美不胜收,言简而义丰,妙不可言。
如范仲淹的《苏幕遮》:诗人借意象把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美,读者借助联想想象把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再现出来,使诗歌的内容通过感知得到补充,使自然与人得到和谐统一。
解读诗歌时的联想与想象,实际上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读诗时的联想想象,没有固定的模式,关键是合乎情理。
三、涵泳画面,缘景明情悟情感诗歌之所以能产生极强的艺术魅力,是因为它具有优美的意境。
意境是合景与情而言,古人有所谓“诗情缘景发”“意与境合”的说法,诗歌欣赏要由“境”入“意”。
要完成由“境”到“意”的升华,把诗人浓缩的生活还原,把诗人结晶的感情展示出来,需要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感情抱负及诗人写诗的社会背景和心理背景。
2014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汇总解析
【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
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②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
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
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分)答: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4分)答:【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1】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2】禁:消瘦。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②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
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
(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宋·张炎《高阳台》)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
(元·虞集《题南野亭》)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
(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
(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2014年高考备考:诗歌赏析总结
2014年高考备考:诗歌赏析总结导读:本文2014年高考备考:诗歌赏析总结,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2014年高考备考:诗歌赏析总结诗歌语言的特点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分析,分别是诗歌的内容,语法,风格。
首先,从内容方面(1)意象语言。
如梅兰竹菊这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其特定的意义,象征高洁的品格,诗人常借助他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2)情感语言。
“悲”“孤”直接表达感情的;还有间接的,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3)象征语言。
大部分是说理诗(4)特定称谓。
如“秋水”指眼睛,“盗泉”旧常喻不义之财。
大部分引用典故。
其次,从语法方面(1)动词巧用动词,可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王之涣)这里动词“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登岳阳楼》杜甫(2)形容词——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凉州词》王之涣)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杜甫)“细”字细密缠绵,贴切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和诗人喜悦的心情。
(3)数量词——运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运用确数,精炼有力,诗意隽永,富于趣味。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咸阳城西楼晚眺》许诨)未必只望一眼,愁又怎能以“万里”计。
但对比中有夸张,增添了表现力,把思乡之愁写得极富感染力。
*前村深夜里,昨夜一枝开。
(《早梅》齐己这首诗中,“一”原作“数”,郑谷将“数”改为“一”,与题目“早梅”契合。
(4)副词“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一个“忽”字,把少妇看到柳色想起丈夫的伤感表达的淋漓尽致,这也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6 古代诗词鉴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验 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词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
风格
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豪放派的特点,从意象与意境两个
角度分析。“大鹏”“丹凤”“北海”“太阳”都体现了
开阔的特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与前面的意象结合又形成
了刚健有力的意境
返回 目
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
真 (3)
题 体
[答案]示例:“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
生
可深入分析词的上片。这首词上片共四
句话,前两句写词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面
带病容,颧骨凸起,比那光头垂眉、闭目参禅的和尚还要
奇怪。三、四句写词人的心却仿佛是终南山石缝中的一根
青藤,一任严霜侵袭、暴雨击打,自己却等闲视之。由此
不难看出词人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却坚忍不拔的形象。分
析上片可知,词人刻画自我的外在形象时,运用了描写的
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答 【注】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题 指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返回 目
2014语文高考专题之诗歌鉴赏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 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 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释:①八百里,指牛。②这首词打破了填词
的常规分片手法,首尾两句写实,“梦回”以 后进入梦境,过片不变,不可遏止的激情直泻 而下;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尽吐 壮志难酬之情,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
(2)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以南宋豪放词派为主,代表人物有陆游、 辛弃疾、陈亮等。这些人面对金兵入侵,山 河破碎的现状,渴望朝廷抗击金兵,收复失 地(即“还我河山”),渴望为国效力,而 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杭州,以秦桧为首的投 降派把持朝政,排除异己,使得(抗战派) “英雄无用武之地”,岳飞被杀,韩世忠被 罢免,辛弃疾南渡后曾被闲臵于江西上饶近 20年,陆游也多次被罢官赋闲。
[简析]借孤鸿自喻,以抒寂寞悲凉之情,又表达 了作者自甘寂寞,不肯与世同流的高洁情怀。
(九)爱国热情
(1)建功立业,誓死杀敌
以盛唐边塞诗派为代表,代表诗人有高适、 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益、卢纶等。有的 诗篇把爱国之情与思乡之愁交织在一起,边塞 生活的艰苦和报国的壮志豪情交织在一起,也 有抒发厌战情绪的。如王昌龄《从军行》(七 首)、《出塞》(二首)。唐代边塞诗的主体 精神是昂扬奋发、豪迈自信的,而宋代显得苍 凉、悲壮(如范仲淹《渔家傲》)。
(一)思亲怀远(思家念亲、思乡) 乡愁是文学作品中的永恒主题。 羁旅在外,或因游学,或因为官,或 因贬谪,或因兵役,孤独寂寞时,对 家乡与亲人的思念是最浓烈、最真挚、 最刻骨铭心 的,“为情而造文”,因 此,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如李白《静 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全国高考语文2014年19省市诗歌鉴赏(附答案)资料
2014年高考语文试卷诗词鉴赏题汇编1、(安徽卷)阮郎归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
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②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
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
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1、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分)【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对诗歌人物形象的情感进行分析,是这道题的答题方向,然而题干还指明了分析的切入口,那就是人物动作神态描写。
因此,考生解答这道题,首先必须从词作中找到词人对西湖游人描写的文字,然后去揣摩不同动作神态的人所具有的不同情感。
【示例】“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留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伤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2.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4分)【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
题干已经指出赏析的角度“点面结合”,赏析的内容“暮春之景”。
因此,考生应从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中去分析词人的写景之句。
“面”即是对晚春季节西湖景色的整体描绘,“点”又是词人从万千西湖景色中撷取的一些独特意象描绘以及写人时的细节描写。
【示例】“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
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
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2、(四川卷)秋暮吟望赵执信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2014年高考诗歌鉴赏__(终极版)
鉴赏要点
①弄清史实,要体会意图; ②分析写法,领悟感情。
题:(2011· 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 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 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 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 分析。
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怎 样表达的?
参考答案: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依依惜 别之情。诗的前两句写景,写荆吴两地相 接,以水为乡,此去正是春江渺茫之时, 通过写朋友的去处来表达关怀之情。第三 句,舍景入情,以担心朋友无处泊船而表 达对朋友的关心之情。尾句则直抒别情, 并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 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宫调名
曲牌名
先秦:《诗经》、楚辞
两汉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汉乐府、南北朝乐府、文人诗
歌—“三曹”、 东晋陶渊明
初唐:四杰——王、杨、卢、骆
古 代 诗 词
唐
盛唐:李白、杜甫;山水田园诗派——王孟;边塞诗 派——高岑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2014·新课标高考总复习·语文 专题11 第1节 古代诗歌鉴赏
• 考向一 人物形象
•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形象,就是主人公自己,这类诗歌 往往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 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 一个孤傲清高者的形象。作者刻画渔翁的形象,又是折射自己,渔 翁即作者,作者即渔翁,两种形象具有统一性的一面。
• (2)“一晴生意繁”是诗歌的主旨句,诗眼所在,意思是余杭道上, 四月里,天气一放晴,就展现出勃勃的生机。诗歌后面描写朱樱、 绿草、水满、风轻,是自然的生机;船头滑、袖影翻、蚕事动,是 人事的繁忙,都是这一句的具体体现。
• 4.(2010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 阮籍
• 4.从题量看:仍以两个小题为主,分值固定为8分。
• 2014年的古代诗歌鉴赏试题,有以下几个趋势: • 1.鉴赏范围应以唐诗宋词为主,兼顾元明清时代的诗歌。 • 2.考查内容仍以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为主,对诗歌的形象把握以
及观点评价也会偶尔出现在试卷中。
• 3.单首诗歌考查形式仍将是主流,比较阅读不失为一大热点。 • 4.答案长度将进一步增加。 • 近几年,诗歌鉴赏命题更重视整体理解,各考点综合考查。为适应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
2014高考前诗歌鉴赏总结论述
【表一:古诗阅读考查内容】【做过的古诗词梳理】海淀期末※ “剑气箫心”是龚自珍人生的真实写照,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5分)海淀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②题。
(8感皇恩①宋·朱敦儒早起未梳头,小园行遍,拄杖穿花露犹泫。
菊篱瓜畹②先生独自笑,流莺见。
著意访寻,幽香国艳,千里移根未为远。
浅深相间,最要四时长看。
群芳休怪我,归来晚。
注释:①词牌名。
②畹:田地。
②结尾句“群芳休怪我,归来晚”新巧别致,请简要赏析。
(5分)拓展延伸题一“无理而妙”,是指艺术作品的某些内容不合常理反而能达到一种艺术效果。
台湾诗人洛夫也说:有些诗是不讲理的,当理性从诗人的前门进来,灵感则悄悄地从他窗口溜走。
如本诗中的“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又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等诗句,都体现了“无理而妙”的特点。
请任选上面提到的一句诗,也可选取其它诗句,结合诗句内容,谈谈你对“无理而妙”的理解。
(200字左右,12分)③ 分析诗句的“妙”(艺术效果),4分。
艺术手法(比喻等修辞手法,寄情于物于景、想象等表现手法,1分)指出妙处3分(妙处:作用于情感表达、事物特点、意境氛围……) 3、语言表达与结构层次,3分 4、优秀答案示例所谓无理即不符合常理,然而这无理的诗句却又常常给读者以形象、独特的感受,让人拍手称妙。
例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思本是无形之物,如何能像流水,但正是这看似无理的巧妙比喻,让读者深深体会到李煜那绵延无尽的故国之思,想着那雕栏玉砌应犹在,凄婉与哀愁如春水奔涌过来,又如春水流向无尽的远方永不消失,这无理之句可谓神来之笔,成为千古写愁名句。
无理而妙,妙就妙在看似不合自然之理,实则契合人心灵的感触,契合心灵之理。
(216字,12分 2+1+2+4+3=12)其他区县查漏补缺题Array★★西城二模诗词鉴赏(咏史怀古诗)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其后问题。
2014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分类解析讲解
2014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分类解析【全国大纲卷】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 )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试题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意象的冷暖色调分析意境的特点。
常见的形容意境的四字短语有: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虚幻飘渺、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安谧美好、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萧疏凄寂、淡雅闲适等。
(2)本题考查诗歌语言,要求考生赏析诗歌遣词造句的妙处,即“炼字”。
答题思路:解释字词的字面意思+结合诗句内容阐释该字词+该字词所流露出诗人的情感。
答:(1)幽静。
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
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4分)(答出幽静意思的,给2分;说明营造出静遗气氛的,给2分。
)(2)“过”是过后的意思,雨过天晴来看松树的颜色,“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丞相了出来。
“随”,跟随,随从,“随”字形象的表现了山道峰湖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
(4分)(对“过”字简要赏析的,给2分;对“随”字简要赏析的给2分。
)【湖北卷】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早发罗邺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
(5分)(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3分)【试题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考生结合全诗内容分析“早”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知识点之诗歌鉴赏❶诗歌分类体裁――――古体诗、近体诗(绝句、律诗)题材内容――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咏怀诗表达方式――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每句字数――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写作风格――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李清照、柳永……)❷常用鉴赏术语表达方式――抒情、描写(人、物、景)、叙述、议论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借代、对比、对偶、拟人、用典、化用、铺陈表现手法――比喻、起兴、对比、讽刺、正衬、反衬、象征、想象、联想、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古今对比、以动衬静、动静相衬、以乐写哀、由远及近、远近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相生、主客转换、重章叠句、名词叠用、先景后情、先情后景、移步换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绘景角度――天地、远近、声色、动静、冷暖、景人、仰俯、里外❸常考意境(主旨)秋思、思乡、征人思归、思家人、思友人、思情人、离别、生命逝去不得重用、报国无门、仕途失意、不遇之感、知音难觅、幽思之情历史兴亡、国运衰亡、借古讽今、讽喻朝政、揭露官治、人民疾苦向往高洁、脱离尘世、厌恶官场、隐逸之志、田园生活、闲情逸趣追慕古贤、渴望建功、立志报国、人生得意、深厚友情、甜蜜爱情感悟生命、人生哲理、自然美景、赞叹盛世、点评历史、充满禅意壮美(豪放雄浑阔大、高山大河大战场、激人向上)、优美(小桥流水春花秋月、一人一景一时、玲珑婉约凄恻)意境之大小――国家大于个人;悲壮大于悲惨❹诗歌的表现手法鉴赏●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借景抒情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
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融情于景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
●因情造景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
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景”。
●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借古讽今、怀古伤情●比喻●夸张夸张是指夸大或缩小事物原有的形态、规模、程度,以增强诗歌的主观感情色彩。
(李白常用夸张)●象征象征是指通过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用典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对比对比就是使对比的双方的特征更加鲜明,如黑与白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对与错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来强调、揭示某一种现象,阐释某一个道理。
●反衬“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以“蝉噪”衬“林静”,以“鸟鸣”衬“山幽”。
与对比相比,不难看出反衬是以相反的一方写另一方,“牺牲”相反的一方来突出另一方,如以动写静、以乐写悲、以黑写白等;对比却不具备这样的特质,对比双方不存在谁为谁服务的问题,而是双方都为某一个目标服务。
●正衬(烘托)是绿叶对牡丹的衬托,是云彩对明月的烘托。
如《山园小梅》的颈联“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在这里是虚拟“霜禽”和“粉蝶”对梅的喜爱,烘托自己对梅花的喜爱。
正衬与反衬的性质一样,只是正衬的陪衬者与被衬者取同一“立场”,反衬的陪衬者与被衬者取相反“立场”。
●化用诗词的诗句是由前人的诗句变化而来。
如王实甫《牡丹亭·长亭送别》中的句子“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就是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借代较普遍的技巧。
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白居易《琵琶行》)“帆”代“船”;“朱门”是朱红色的大门,这里代指权贵豪门之家;“丝竹”,“丝”本指琴瑟一类的弦乐器,“竹”本批箫笛一类的管乐器,这里“丝竹”一起代指音乐。
●通感一种特殊的比喻。
“通感”就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
如“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白居易《琵琶行》)用触觉“冰泉冷涩”写听觉琴声低沉(“弦凝绝”),传达出琴声的幽愁暗恨。
再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清淡、时断时续。
●互文一种特殊的省字法,使诗句更精练。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实际是说“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即古时的明月,古时的关;“秦”字后省去了“汉”,“汉”字前省去了“秦”,不仅语言精练,而且给读者一种时空阔大之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实际上是说“迢迢皎皎牵牛星,皎皎迢迢河汉女”。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辞》),实际上说“雄兔脚扑朔眼迷离,雌兔眼迷离脚扑朔”,所以两兔在地上跑时很难分辨出谁雄谁雌。
❺诗歌的意象鉴赏▲雨愁思,是古典诗歌中雨意象的主要含义。
这主要是因为绵绵雨丝常常能引起诗人的情感共鸣,便常用这一意象来写心中的不尽愁思。
借助具体雨意象与抽象的心理活动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联系,传达出了诗人的或离别之绪、或思念之情、或厌倦之心、或悔恨之意、或国破家亡之痛。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李端《宿淮浦忆司空文明》)但有时,雨意象也传达出一种温润与暖意。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园,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但总的说,雨意象以表达愁思为主。
▲水雨意象传达的主要是愁思,水意象传达的主要是被阻隔的无奈。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相距并不遥远,但因不可逾越的水的阻隔,只能留下地老天荒般的大遗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阴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无论你怎么努力,眼前的美好,都会因水的阻隔而变得可望不可及。
与阻隔的无奈相反,水意象有时又是传达离愁、思念之类情感的媒介。
“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
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李白《江夏行》)“心逐江水流”,茫茫江水正是无限离别之情的生动写照。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向东滚滚流去的春水正是不尽愁恨的传神写照。
▲青山青山意象是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无数的诗人对此倾注了自己的深情。
大致而言,青山意象有下面几种意义。
象征故乡,栖息身心。
“无穷芳草色,何处故山青。
”(齐己《送休师归长沙宁觐》)“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司空曙《贼平后关人北归》)“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题稚川山水》)暗示虚无,显示苍凉。
“是非成败转头空。
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国演义·临江仙》)“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许浑《金陵怀古》)“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钱起《省试湘灵鼓瑟》)引为知己,安妥灵魂。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辛弃疾《贺新郎》)▲落花花很美丽,但这种美丽常常是短暂的,因此在多愁善感的诗人心中,飘零的落花总会引起无限的惆怅。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杜甫《曲江二首》)漫天飞花是诗人的无边愁苦。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以落花暗示繁华不再、盛世一去不返。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杜牧《金谷园》)落花变成了坠楼人,传达的是哀怨与愁恨。
当然,并非所有的诗人笔下的落花都是感伤、忧郁、衰老、死亡的意象。
王维《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有诗云:“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
”这是以落花写澄澈心境。
李白《少年行》有诗云:“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这是李白式的生活——不言伤感,只有纵情,落花也能增加游兴。
龚自珍有诗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还护花。
”这更一种积极进取、发愤有为精神的写照。
▲飞鸟像鸟一样自由飞翔是人类自古就有的愿望。
表现在诗歌中,飞鸟意象成为了人们心灵自由飞翔的重要凭籍。
以鸟的自由飞翔表达实现人生理想的渴望。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嵇康《赠秀才入军》)这是生活在司马氏专权年代的嵇康的精神翱翔。
以鸟的翱翔太空表达诗人对超然玄远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开轩临颍阳,卧视飞鸟没。
”(王维《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以飞鸟回巢写游子的思乡愁肠。
如“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以孤鸟独飞写人的漂泊无定。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阮籍《咏怀》)▲钟声钟声意象在古诗中的意义可分两个阶段来看。
第一阶段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前,那时的钟声多是作为庆典音乐的体验,带给人们一种欢快、热烈的享受,如《诗经》开篇《关雎》中的句子“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第二阶段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这一阶段要比第一阶段复杂。
王维的诗中的钟声,多回荡在远离尘嚣的山谷云雾、参天古木之中,传达的是一种隐遁山林、皈依佛门的空寂与恬淡。
如“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过香积寺》)还有许多诗人都使用过这种具有佛教色彩的钟声意象。
像李白的“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听蜀僧弹琴》)在诗人笔下,钟声还是对时间流逝的警示。
如“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李商隐《无题》)有的诗人还借助钟声思考“我向何处去”的重大命题。
如刘禹锡的《元和甲午岁,诏书尽征江湘逐客,余自武陵赴京,宿于都亭,有怀续来诸君子》:“雷雨江湖起卧龙,武陵樵客蹑仙踪。
十年楚水枫林下,今夜初闻长乐钟。
”革新失败,一贬十载。
奉诏还京,百感交集。
宿于长安附近的驿站,听到皇宫中隐隐传出钟声,刘禹锡写下了这首诗。
钟声有时还传达着离愁。
如“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舟船屈原、李白、杜甫,中国三位大诗人都孤寂地死在漂泊的小船上。
这或许是巧合。
但古典诗歌与舟船的关系却是一种必然。
在古代,对于更多的诗人来说,水路比陆路更为方便,因此也更为重要。
他们所有的远行,走的几乎都是水路。
于是,旅途中借以安身的一叶扁舟便很自然地进入了诗人的笔下,成了他们诗作中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一是写诗人的漂泊之感。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刘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两首诗所用意象极相似,主题也极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