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教程(第二版)上册课后答案第六章

合集下载

大学物理学第二版上册课后答案

大学物理学第二版上册课后答案

大学物理学习题答案习题一答案 习题一1.1 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 位移和路程有何区别在什么情况下二者的量值相等在什么情况下二者的量值不相等 (2) 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有何区别在什么情况下二者的量值相等(3) 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关系和区别是什么瞬时速率和平均速率的关系和区别又是什么 (4) 质点的位矢方向不变,它是否一定做直线运动质点做直线运动,其位矢的方向是否一定保持不变(5) r ∆v 和r ∆v 有区别吗v ∆v 和v ∆v有区别吗0dv dt =v 和0d v dt=v 各代表什么运动 (6) 设质点的运动方程为:()x x t =,()y y t =,在计算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时,有人先求出r =drv dt= 及 22d r a dt =而求得结果;又有人先计算速度和加速度的分量,再合成求得结果,即v = 及 a =你认为两种方法哪一种正确两者区别何在(7) 如果一质点的加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是线性的,那么,该质点的速度和位矢与时间的关系是否也是线性的(8) “物体做曲线运动时,速度方向一定在运动轨道的切线方向,法向分速度恒为零,因此其法向加速度也一定为零.”这种说法正确吗(9) 任意平面曲线运动的加速度的方向总指向曲线凹进那一侧,为什么(10) 质点沿圆周运动,且速率随时间均匀增大,n a 、t a 、a 三者的大小是否随时间改变 (11) 一个人在以恒定速度运动的火车上竖直向上抛出一石子,此石子能否落回他的手中如果石子抛出后,火车以恒定加速度前进,结果又如何一质点沿x 轴运动,坐标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为224t t x -=,式中t x ,分别以m 、s 为单位,试计算:(1)在最初s 2内的位移、平均速度和s 2末的瞬时速度;(2)s 1末到s 3末的平均加速度;(3)s 3末的瞬时加速度。

解:(1) 最初s 2内的位移为为: (2)(0)000(/)x x x m s ∆=-=-= 最初s 2内的平均速度为: 00(/)2ave x v m s t ∆===∆ t 时刻的瞬时速度为:()44dxv t t dt==- s 2末的瞬时速度为:(2)4424/v m s =-⨯=-(2) s 1末到s 3末的平均加速度为:2(3)(1)804/22ave v v v a m s t ∆---====-∆ (3) s 3末的瞬时加速度为:2(44)4(/)dv d t a m s dt dt-===-。

《大学物理学》第二版上册课后答案

《大学物理学》第二版上册课后答案

大学物理学习题答案习题一答案 习题一1.1 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 位移和路程有何区别?在什么情况下二者的量值相等?在什么情况下二者的量值不相等?(2) 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有何区别?在什么情况下二者的量值相等?(3) 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关系和区别是什么?瞬时速率和平均速率的关系和区别又是什么?(4) 质点的位矢方向不变,它是否一定做直线运动?质点做直线运动,其位矢的方向是否一定保持不变? (5) r ∆和r ∆有区别吗?v ∆和v ∆有区别吗?0dvdt =和0d v dt=各代表什么运动? (6) 设质点的运动方程为:()x x t =,()y y t =,在计算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时,有人先求出22r x y =+drv dt= 及 22d r a dt =而求得结果;又有人先计算速度和加速度的分量,再合成求得结果,即v = 及 a =你认为两种方法哪一种正确?两者区别何在?(7) 如果一质点的加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是线性的,那么,该质点的速度和位矢与时间的关系是否也是线性的?(8) “物体做曲线运动时,速度方向一定在运动轨道的切线方向,法向分速度恒为零,因此其法向加速度也一定为零.”这种说法正确吗?(9) 任意平面曲线运动的加速度的方向总指向曲线凹进那一侧,为什么?(10) 质点沿圆周运动,且速率随时间均匀增大,n a 、t a 、a 三者的大小是否随时间改变? (11) 一个人在以恒定速度运动的火车上竖直向上抛出一石子,此石子能否落回他的手中?如果石子抛出后,火车以恒定加速度前进,结果又如何?1.2 一质点沿x 轴运动,坐标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为224t t x -=,式中t x ,分别以m 、s 为单位,试计算:(1)在最初s 2内的位移、平均速度和s 2末的瞬时速度;(2)s 1末到s 3末的平均加速度;(3)s 3末的瞬时加速度。

解:(1) 最初s 2内的位移为为: (2)(0)000(/)x x x m s ∆=-=-= 最初s 2内的平均速度为: 00(/)2ave x v m s t ∆===∆ t 时刻的瞬时速度为:()44dxv t t dt==- s 2末的瞬时速度为:(2)4424/v m s =-⨯=-(2) s 1末到s 3末的平均加速度为:2(3)(1)804/22ave v v v a m s t ∆---====-∆ (3) s 3末的瞬时加速度为:2(44)4(/)dv d t a m s dt dt-===-。

物理学教程上册课后答案第六章

物理学教程上册课后答案第六章

第六章 机 械 波6-1 图(a )表示t =0 时的简谐波的波形图,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图(b )为一质点的振动曲线.则图(a )中所表示的x =0 处振动的初相位与图(b )所表示的振动的初相位分别为( )题6-1 图(A) 均为零 (B) 均为2π (C) 均为2π- (D) 2π 与2π- (E) 2π-与2π 分析与解 本题给了两个很相似的曲线图,但本质却完全不同.求解本题要弄清振动图和波形图不同的物理意义.图(a )描述的是连续介质中沿波线上许许多多质点振动在t 时刻的位移状态.其中原点处质点位移为零,其运动方向由图中波形状态和波的传播方向可以知道是沿y 轴负向,利用旋转矢量法可以方便的求出该质点振动的初相位为π/2.而图(b )是一个质点的振动曲线图,该质点在t =0 时位移为0,t >0 时,由曲线形状可知,质点向y 轴正向运动,故由旋转矢量法可判知初相位为-π/2,答案为(D ). 6-2 一横波以速度u 沿x 轴负方向传播,t 时刻波形曲线如图(a )所示,则该时刻()(A )A 点相位为 π (B )B 点静止不动(C )C 点相位为2π3 (D )D 点向上运动分析与解 由波形曲线可知,波沿x 轴负向传播,B 、D 处质点均向y 轴负方向运动,且B 处质点在运动速度最快的位置. 因此答案(B )和(D )不对. A 处质点位于正最大位移处,C 处质点位于平衡位置且向y 轴正方向运动,它们的旋转矢量图如图(b )所示.A 、C 点的相位分别为0和2π3.故答案为(C )题 6-2 图6-3 如图所示,两列波长为λ的相干波在点P 相遇.波在点S 1 振动的初相是φ1 ,点S 1 到点P 的距离是r 1 .波在点S 2的初相是φ2 ,点S 2 到点P 的距离是r 2 ,以k 代表零或正、负整数,则点P 是干涉极大的条件为( )()()()()()()π2/π2A π2/π2A π2A πA 211212121212k r r k r r k k r r =-+-=-+-=-=-λϕϕλϕϕϕϕ 分析与解 P 是干涉极大的条件为两分振动的相位差π2Δk =,而两列波传到P 点时的两分振动相位差为()λϕϕϕ/π2Δ1212r r ---=,故选项(D )正确.题6-3 图6-4 在波长为λ的驻波中,两个相邻波腹之间的距离为( )(A ) 4λ (B ) 2λ(C ) 43λ (D ) λ分析与解 驻波方程为t λx A y v π2cos π2cos 2=,它不是真正的波.其中λx A π2cos 2是其波线上各点振动的振幅.显然,当Λ,2,1,0,2=±=k k x λ时,振幅极大,称为驻波的波腹.因此,相邻波腹间距离为2λ.正确答案为(B ).6-5 一横波在沿绳子传播时的波动方程为()x y ππ5.2cos 20.0-=,式中y 的单位为m ,t 的单位为s .(1) 求波的振幅、波速、频率及波长;(2) 求绳上质点振动时的最大速度;(3) 分别画出t =1s 和t =2 s 时的波形,并指出波峰和波谷.画出x = m处质点的振动曲线并讨论其与波形图的不同. 分析 (1) 已知波动方程(又称波函数)求波动的特征量(波速u 、频率?、振幅A 及波长λ等),通常采用比较法.将已知的波动方程按波动方程的一般形式⎥⎦⎤⎢⎣⎡+⎪⎭⎫ ⎝⎛=0cos ϕωu x t A y μ书写,然后通过比较确定各特征量(式中ux 前“-”、“+”的选取分别对应波沿x 轴正向和负向传播).比较法思路清晰、求解简便,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2) 讨论波动问题,要理解振动物理量与波动物理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例如区分质点的振动速度与波速的不同,振动速度是质点的运动速度,即v =d y /d t ;而波速是波线上质点运动状态的传播速度(也称相位的传播速度、波形的传播速度或能量的传播速度),其大小由介质的性质决定.介质不变,波速保持恒定.(3) 将不同时刻的t 值代入已知波动方程,便可以得到不同时刻的波形方程y =y (x ),从而作出波形图.而将确定的x 值代入波动方程,便可以得到该位置处质点的运动方程y =y (t ),从而作出振动图.解 (1) 将已知波动方程表示为()[]()m 5.2/π5.2cos 20.0x t y -=与一般表达式()[]0cos ϕω+-=u x t A y /比较,可得0s m 52m 20001=⋅==-ϕ,.,.u A则 m 0.2/,Hz 25.1π2/====v u λωv(2) 绳上质点的振动速度 ()[]()1s m 5.2/π5.2sin π5.0d /d -⋅--==x t t y v 则 1max s m 57.1-⋅=v(3) t =1s 和t =2s 时的波形方程分别为()()()()m ππ5cos 20.0m ππ5.2cos 20.021x y x y -=-=波形图如图(a )所示. x = 处质点的运动方程为()()m π5.2cos 20.0t y -=振动图线如图(b )所示.波形图与振动图虽在图形上相似,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表示某确定时刻波线上所有质点的位移情况,而后者则表示某确定位置的一个质点,其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情况.题6-5 图6-6 波源作简谐运动,其运动方程为()m t πcos240100.43-⨯=y ,它所形成的波形以30m·s-1 的速度沿一直线传播.(1) 求波的周期及波长;(2) 写出波动方程.分析 已知波源运动方程求波动物理量及波动方程,可先将运动方程与其一般形式进行比较,求出振幅A 、角频率ω及初相φ0 ,而这三个物理量与波动方程的一般形式()[]0cos ϕω+-=u x t A y /中相应的三个物理量是相同的.再利用题中已知的波速u 及公式ω=2πν =2π/T 和λ=u T 即可求解. 解 (1) 由已知的运动方程可知,质点振动的角频率1s π240-=ω.根据分析中所述,波的周期就是振动的周期,故有 s 1033.8/π23-⨯==ωT波长为λ=uT = m(2) 将已知的波源运动方程与简谐运动方程的一般形式比较后可得A = ×10-3m ,1s π240-=ω,φ0 =0故以波源为原点,沿x 轴正向传播的波的波动方程为()[]()()m π8π240cos 100.4/cos 30x t u x t ωA y -⨯=+-=- 6-7 波源作简谐运动,周期为s,若该振动以100m·s-1 的速度沿直线传播,设t =0时,波源处的质点经平衡位置向正方向运动,求:(1) 距波源m 和 m 两处质点的运动方程和初相;(2) 距波源为 m 和的两质点间的相位差.分析 (1) 根据题意先设法写出波动方程,然后代入确定点处的坐标,即得到质点的运动方程.并可求得振动的初相.(2) 波的传播也可以看成是相位的传播.由波长λ的物理含意,可知波线上任两点间的相位差为Δφ=2πΔx /λ.解 (1) 由题给条件1s m 100s 020-⋅==u T ,.,可得m 2;s m π100/π21==⋅==-uT λT ω当t =0 时,波源质点经平衡位置向正方向运动,因而由旋转矢量法可得该质点的初相为φ0 =-π/2(或3π/2).若以波源为坐标原点,则波动方程为()[]2/π100π100cos --=x/t A y距波源为x 1 = m 和x 2 = m 处质点的运动方程分别为()()π5.5t π100cos π15.5t π100cos 21-=-=A y A y它们的初相分别为φ10 =-π和φ20 =-π(若波源初相取φ0=3π/2,则初相φ10 =-π,φ20 =-π.)(2) 距波源 和 m 两点间的相位差()π/π2Δ1212=-=-=λϕϕϕx x6-8 图示为平面简谐波在t =0 时的波形图,设此简谐波的频率为250Hz ,且此时图中质点P 的运动方向向上.求:(1) 该波的波动方程;(2) 在距原点O 为 m 处质点的运动方程与t =0 时该点的振动速度.分析 (1) 从波形曲线图获取波的特征量,从而写出波动方程是建立波动方程的又一途径.具体步骤为:1. 从波形图得出波长λ、振幅A 和波速u =λ?;2. 根据点P 的运动趋势来判断波的传播方向,从而可确定原点处质点的运动趋向,并利用旋转矢量法确定其初相φ0 .(2) 在波动方程确定后,即可得到波线上距原点O 为x 处的运动方程y =y (t ),及该质点的振动速度?=d y /d t .解 (1) 从图中得知,波的振幅A = m ,波长λ=,则波速u =λ?= ×103 m·s-1.根据t =0 时点P 向上运动,可知波沿Ox 轴负向传播,并判定此时位于原点处的质点将沿Oy 轴负方向运动.利用旋转矢量法可得其初相φ0 =π/3.故波动方程为 ()[]()[]()m 3/π5000/π500cos 10.0/cos 0++=++=x t u x t A y ϕω(2) 距原点O 为x =m 处质点的运动方程为 ()()m 12π13π5000.10cos y /t +=t =0 时该点的振动速度为 ()-10s m 40.6/12π13sin π50/d d ⋅=-===t t y v题6-8 图6-9 一平面简谐波以速度1s m 08.0-⋅=u 沿Ox 轴正向传播,图示为其在t =0 时刻的波形图,求(1)该波的波动方程;(2)P 处质点的运动方程.题6-9 图分析 (1) 根据波形图可得到波的波长λ、振幅A 和波速u ,因此只要求初相φ,即可写出波动方程.而由图可知t =0 时,x =0 处质点在平衡位置处,且由波的传播方向可以判断出该质点向y 轴正向运动,利用旋转矢量法可知φ=-π/2.(2) 波动方程确定后,将P 处质点的坐标x 代入波动方程即可求出其运动方程y P =y P (t ).解 (1) 由图可知振幅A = m, 波长λ= m, 波速u =m·s-1,则ω=2π/T =2πu /λ=(2π/5)s-1 ,根据分析已知φ=-π/2,因此波动方程为 ()m 2π08.05π20.04cos y ⎥⎦⎤⎢⎣⎡-⎪⎭⎫ ⎝⎛-=x t(2) 距原点O 为x =m 处的P 点运动方程为 ()m 2π52π0.04cos y ⎥⎦⎤⎢⎣⎡+= *6-10 一平面简谐波,波长为12 m ,沿O x 轴负向传播.图(a )所示为x = m 处质点的振动曲线,求此波的波动方程.题6-10图分析 该题可利用振动曲线来获取波动的特征量,从而建立波动方程.求解的关键是如何根据图(a ) 写出它所对应的运动方程.较简便的方法是旋转矢量法.解 由图(a )可知质点振动的振幅A = m,t =0 时位于x = m 处的质点在A /2 处并向Oy 轴正向移动.据此作出相应的旋转矢量图(b ),从图中可知3/π0-='ϕ.又由图(a )可知,t =5 s 时,质点第一次回到平衡位置,由图(b )可看出ωt =5π/6,因而得角频率ω=(π/6) .由上述特征量可写出x = m 处质点的运动方程为 ()m 3π6π0.04cos y ⎥⎦⎤⎢⎣⎡-=t 将波速1s m 0.1π2//-⋅===ωλT λu 及x = m 代入波动方程的一般形式()[]0cos ϕω++=u x t A y /中,并与上述x = m 处的运动方程作比较,可得φ0=-π/2,则波动方程为()()m 2π10/6π0.04cos ⎥⎦⎤⎢⎣⎡-+=x t y6-11 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为()x t y π2π4cos 08.0-=,式中y 和x 的单位为m ,t 的单位为s,求:(1) t = s 时波源及距波源 两处的相位;(2) 离波源 m 及 m 两处的相位差.解 (1)将t = s 和x =0 代入题给波动方程,可得波源处的相位π4.81=ϕ将t = s 和x ′= m 代入题给波动方程,得 m 处的相位为π2.82=ϕ(2)从波动方程可知波长λ= m .这样,x 1= m 与x 2= m 两点间的相位差πΔπ2Δ=⋅=λϕx6-12 为了保持波源的振动不变,需要消耗 W 的功率.若波源发出的是球面波(设介质不吸收波的能量).求距离波源 m 和 m 处的能流密度.分析 波的传播伴随着能量的传播.由于波源在单位时间内提供的能量恒定,且介质不吸收能量,故对于球面波而言,单位时间内通过任意半径的球面的能量(即平均能流)相同,都等于波源消耗的功率P .而在同一个球面上各处的能流密度相同,因此,可求出不同位置的能流密度I =P /S .解 由分析可知,半径r 处的能流密度为2π4/r P I =当r 1 = m 、r 2 = 时,分别有22211m W 1027.1π4/--⋅⨯==r P I22222m W 1027.1π4/--⋅⨯==r P I6-13 两相干波波源位于同一介质中的A 、B 两点,如图(a )所示.其振幅相等、频率皆为100 Hz ,B 比A 的相位超前π.若A 、B 相距 m ,波速为u =400 m·s -1 ,试求AB 连线上因干涉而静止的各点的位置.题6-13 图分析 两列相干波相遇时的相位差λϕϕϕr Δπ2Δ12--=.因此,两列振幅相同的相干波因干涉而静止的点的位置,可根据相消条件()π12Δ+=k ϕ获得.解 以A 、B 两点的中点O 为原点,取坐标如图(b )所示.两波的波长均为λ=u /?= m .在A 、B 连线上可分三个部分进行讨论.1. 位于点A 左侧部分()π14π2ΔA B A B -=---=r r ϕϕϕ因该范围内两列波相位差恒为2π的整数倍,故干涉后质点振动处处加强,没有静止的点.2. 位于点B 右侧部分()π16π2ΔA B A B =---=r r ϕϕϕ显然该范围内质点振动也都是加强,无干涉静止的点.3. 在A 、B 两点的连线间,设任意一点P 距原点为x .因x r -=15B,x r +=15A ,则两列波在点P的相位差为 ()()π1/π2ΔA B A B +=---=x r r λϕϕϕ根据分析中所述,干涉静止的点应满足方程()()π152π1+=+k x x得 ()2,...1,0,k m 2±±==k x因x ≤15 m,故k ≤7.即在A 、B 之间的连线上共有15 个静止点.6-14 图(a )是干涉型消声器结构的原理图,利用这一结构可以消除噪声.当发动机排气噪声声波经管道到达点A 时,分成两路而在点B 相遇,声波因干涉而相消.如果要消除频率为300 Hz 的发动机排气噪声,则图中弯管与直管的长度差Δr =r 2 -r 1 至少应为多少? (设声波速度为340 m·s -1)题6-14 图分析 一列声波被分成两束后再相遇,将形成波的干涉现象.由干涉相消条件,可确定所需的波程差,即两管的长度差Δr .解 由分析可知,声波从点A 分开到点B 相遇,两列波的波程差Δr =r 2 - r 1 ,故它们的相位差为()λλϕ/Δπ2/π2Δ12r r r =-=由相消静止条件Δφ=(2k +1)π,(k =0,±1,±2,…)得 Δr =(2k +1)λ/2根据题中要求令k =0 得Δr 至少应为m 57022.//===∆v u r λ讨论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噪声是由多种频率的声波混合而成,因而常将具有不同Δr 的消声单元串接起来以增加消除噪声的能力.图(b )为安装在摩托车排气系统中的干涉消声器的结构原理图.*6-15 如图所示,x =0 处有一运动方程为t A y ωcos =的平面波波源,产生的波沿x 轴正、负方向传播.MN 为波密介质的反射面,距波源3λ/4.求:(1) 波源所发射的波沿波源O 左右传播的波动方程;(2) 在MN 处反射波的波动方程;(3) 在O ~MN 区域内形成的驻波方程,以及波节和波腹的位置;(4) x >0区域内合成波的波动方程.题6-15 图分析 知道波源O 点的运动方程t A y ωcos =,可以写出波沿x 轴负向和正向传播的方程分别为()u x t A y /+=ωcos 1和()u x t A y /-=ωcos 2.因此可以写出y 1在MN 反射面上P 点的运动方程.设反射波为y 3 ,它和y 1 应是同振动方向、同振幅、同频率的波,但是由于半波损失,它在P 点引起的振动和y 1 在P 点引起的振动反相.利用y 1 在P 点的运动方程可求y 3 在P 点的运动方程,从而写出反射波y 3 .在O ~MN 区域由y 1 和Y 3 两列同频率、同振动方向、同振幅沿相反方向传播的波合成形成驻波.在x >0区域是同传播方向的y 2 和y 3 合成新的行波.解 (1) 由分析已知:沿左方向和右方向传播的波动方程分别为()u x t A y /+=ωcos 1和()u x t A y /-=ωcos 2(2) y 1 在反射面MN 处引起质点P 振动的运动方程⎪⎭⎫ ⎝⎛-=⎥⎦⎤⎢⎣⎡⎪⎭⎫ ⎝⎛-+=2π3π2cos 43π2π2cos 1t T A t T A y pλλ 因半波损失反射波y 3 在此处引起的振动为⎪⎭⎫ ⎝⎛-=⎪⎭⎫ ⎝⎛+-=2ππ2cos ππ23π2cos 3t T A t T A y p设反射波的波动方程为()ϕλ+-=/π2/π2cos 3x T t A y ,则反射波在x =-3λ/4处引起的振动为 ⎪⎭⎫ ⎝⎛++=ϕπ23π2cos 3t T A y p与上式比较得π2-=ϕ,故反射波的波动方程为⎪⎭⎫ ⎝⎛-=⎪⎭⎫ ⎝⎛--=x λt TA x λt T A y π2π2cos π2π2π2cos 3 (3) 在O ~MN 区域由y 1 和y 3 合成的驻波y 4 为()⎪⎭⎫ ⎝⎛⎪⎭⎫ ⎝⎛=⎪⎭⎫ ⎝⎛-+⎪⎭⎫ ⎝⎛+=+=t T x λA x λt T A x λt T A y y x t y π2cos π2cos 2π2π2cos π2π2cos ,314 波节的位置:4/2/,2/ππ/π2λλk x k λx +=+=,取k =-1, -2,即x =-λ/4, -3λ/4 处为波节.波腹的位置:2/,π/π2λk x k λx ==,取k =0,-1,即x =0,-λ/2 处为波腹.(4) 在x >0 区域,由y 2 和y 3 合成的波y 5 为()⎪⎭⎫ ⎝⎛-=⎪⎭⎫ ⎝⎛-+⎪⎭⎫ ⎝⎛-=+=x λt TA x λt T A x λt T A y y x t y π2π2cos 2π2π2cos π2π2cos ,325 这表明:x >0 区域内的合成波是振幅为2A 的平面简谐波.6-16 如图(a )所示,将一块石英晶体相对的两面镀银作电极,它就成为压电晶体,两极间加上频率为ν的交变电压,晶片就沿竖直方向作频率为ν的驻波振动,晶体的上下两面是自由的,故而成为波腹.设晶片d = mm ,沿竖直方向的声速13s m 1074.6-⋅⨯=u,试问要激起石英片发生基频振动,外加电压的频率应是多少?分析 根据限定区域内驻波形成条件(如图(b )所示),当晶体的上下两面是自由的而成为波腹时,其厚度与波长有关系式 k k d λ2=成立,k 为正整数.可见取不同的k 值,得到不同的k λ,晶体内就出现不同频率k ν的波.对应k =1称为基频,k =2,3,4,…称为各次谐频.解 根据分析基频振动要求2λ=d ,于是要求频率Hz 10685.126⨯===duuλν题 6-16 图6-17 一平面简谐波的频率为500 Hz ,在空气(ρ= kg·m -3)中以u =340 m·s -1的速度传播,到达人耳时,振幅约为A = ×10 -6m .试求波在耳中的平均能量密度和声强. 解 波在耳中的平均能量密度2622222m J 1042.6π221--⋅⨯===v A A ρωρω声强就是声波的能流密度,即23m W 10182--⋅⨯==.ωu I这个声强略大于繁忙街道上的噪声,使人耳已感到不适应.一般正常谈话的声强约×10-6W·m -2左右. 6-18 面积为 m 2的窗户开向街道,街中噪声在窗口的声强级为80 dB .问有多少“声功率”传入窗内? 分析 首先要理解声强、声强级、声功率的物理意义,并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声强是声波的能流密度I ,而声强级L 是描述介质中不同声波强弱的物理量.它们之间的关系为L =lg (I /I 0 ),其中I 0 = ×10-12W·m -2为规定声强.L 的单位是贝尔(B ),但常用的单位是分贝(dB ),且1 B =10 dB .声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声波通过某面积传递的能量,由于窗户上各处的I 相同,故有P =IS . 解 根据分析,由L =lg (I /I 0 )可得声强为I =10LI 0则传入窗户的声功率为P =IS =10L I 0S = ×10-4W6-19 一警车以25 m·s -1的速度在静止的空气中行驶,假设车上警笛的频率为v =800 Hz .求:(1) 静止站在路边的人听到警车驶近和离去时的警笛声波频率;(2) 如果警车追赶一辆速度为15m·s -1的客车,则客车上人听到的警笛声波的频率是多少? (设空气中的声速u =330m·s -1)分析 由于声源与观察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而产生声多普勒效应,由多普勒频率公式可解得结果.在处理这类问题时,不仅要分清观察者相对介质(空气)是静止还是运动,同时也要分清声源的运动状态. 解 (1) 根据多普勒频率公式,当声源(警车)以速度υs =25 m·s -1运动时,静止于路边的观察者所接收到的频率为su u vv υμ='警车驶近观察者时,式中υs 前取“-”号,故有Hz 6.8651=-='su uv v υ警车驶离观察者时,式中υs 前取“+”号,故有Hz 7.7432=+='su uv v υ(2) 客车的速度为0υ=15 m·s -1,声源(警车)与客车上的观察者作同向运动时,观察者收到的频率为Hz 2.82603=--='su u v v υυ6-20 蝙蝠在洞穴中飞来飞去,能非常有效地用超声波脉冲导航.假如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频率为39 kHz ,当它以声速的401的速度朝着表面平直的岩壁飞去时,试求它听到的从岩壁反射回来的超声波频率为多少?分析 由题意可知,蝙蝠既是波的发出者,又是波的接收者.设超声波的传播速度为u .首先,蝙蝠是声源,发出信号频率为v ,运动速度为40su=υ,岩壁是接收者,利用多普勒频率公式,即可求得岩壁接收到的信号频率v '.经岩壁反射后频率不变,即岩壁发射信号频率为v ',这时蝙蝠是波的接收者,其运动速度为40u=υ,再次利用多普勒频率公式,可求得蝙蝠接收到的信号频率v ''. 解 将蝙蝠看成波源,则由分析可知,岩壁接收到的信号频率为sυ-='u uv v ,在蝙蝠接收岩壁反射信号时,又将它看成接收者.则蝙蝠接收到的信号频率为kHz41kHz 3940/1140/11/1/1s 0s 00=⨯-+=-+=-+='+=''v u uv u u v u u v υυυυυ。

大学物理教程第二版课后答案

大学物理教程第二版课后答案

引言:大学物理教程是一本经典的物理教材,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课后习题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部分。

本文将提供《大学物理教程第二版》课后答案,以帮助学生检查和纠正他们的理解,提高物理学习的效果与成绩。

概述: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研究物质、能量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大学物理教程第二版是一本全面介绍物理学的教材,内容涵盖了力学、热学、电磁学等领域。

通过解答课后习题,学生可以深入理解课堂教学中所介绍的物理学原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思维。

正文:一、力学1.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2.运动中的力和加速度3.牛顿三定律的应用4.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区别5.质点和刚体的运动分析二、热学1.理想气体定律的应用2.热传导和传热的方式3.热量和能量的转化4.热力学循环和效率5.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概念三、电磁学1.电场和电势的关系2.高斯定律和库仑定律的应用3.磁场的产生和性质4.安培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5.电磁波的特性和传播四、光学1.光的折射和反射2.物体成像的方式3.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工作原理4.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解释5.干涉和衍射现象的解释五、量子物理1.微观粒子的波函数和几率分布2.波粒二象性的测量3.斯特恩盖拉赫实验和双缝干涉实验4.原子和分子的结构5.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数学表达总结:通过解答《大学物理教程第二版》的课后习题,学生可以深入理解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量子物理是大学物理的重要领域,通过系统学习和练习,学生可以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思维。

课后答案的提供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自己的理解,并及时纠正错误,提高物理学习的效果与成绩。

希望本文所提供的《大学物理教程第二版》课后答案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大学物理第二版习题答案 罗益民 北邮出版社 第六章答案

大学物理第二版习题答案 罗益民 北邮出版社 第六章答案

第6章 稳恒磁场6-1 由毕—沙定律30d 4r rl I B d⨯=πμ可得 ),,(o o a 点,k a l I i j a l I B20204d )(4d d πμπμ-=⨯=),,(o a o 点,0)(4d d 20=⨯=j j al I Bπμ),,(a o o 点,i al I k j a l I B20204d )(4d d πμπμ-=⨯= ),,(o a a 点,)()2(4d d 020a j a l I B ⨯=μ k a l I j i j a Idl202016d 2)(228πμπμ-=+⨯=),,(c o a 点,)(22)2(4d d 20k i j a l I B+⨯=πμ )(16d 220k i al I-=πμ 6-2 在X 轴上P 点的磁感应强度如图示,可得i x d I i r r I i B B)(d d 22cos 22201101+=⨯⨯==πμπμα 显然x =0处为B 的最大值d0πμIB m =6-3 解法(一)由直电流磁场公式)sin (sin 4220ααπμ+=rIB 可得A 点的磁感(见图示))T (1073.110220310343310---⨯=⨯⨯⨯==a I πμ B的方向由右手定则知为垂直纸面向外。

习题6-2图习题6-3图23326sin 2sin 60sin 400⋅=⎪⎭⎫ ⎝⎛+︒=a I a IB πμπππμ解法(二) P 点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cos (cos 4210ββπμ-=bIB b 为场点P 到载流直导线的垂直距离。

第1段载流直导线在A 点产生的01=B 。

第2段载流直导线在A 点产生的B 2。

aa b 2360sin 180,6021=︒=︒=︒=ββ则)180cos 60(cos 402︒-︒=bIB πμ)T (1073.14323234300-⨯==⨯=aI a Iπμπμ)T (1073.1321-⨯=+=B B B6-4 2002104422RIlR I B B B πμπμ+⨯=+= ⎪⎭⎫⎝⎛+=+=ππμαπμ4324)2(400R I R L )38(160ππμ+=RI方向垂直纸面向外。

物理学教程(第二版)上册答案

物理学教程(第二版)上册答案

第一章 质点运动学1 -1 质点作曲线运动,在时刻t 质点的位矢为r ,速度为v ,速率为v ,t 至(t +Δt )时间内的位移为Δr , 路程为Δs , 位矢大小的变化量为Δr ( 或称Δ|r |),平均速度为v ,平均速率为v . (1) 根据上述情况,则必有( )(A) |Δr |= Δs = Δr(B) |Δr |≠ Δs ≠ Δr ,当Δt →0 时有|d r |= d s ≠ d r(C) |Δr |≠ Δr ≠ Δs ,当Δt →0 时有|d r |= d r ≠ d s(D) |Δr |≠ Δs ≠ Δr ,当Δt →0 时有|d r |= d r = d s (2) 根据上述情况,则必有( )(A) |v |= v ,|v |= v (B) |v |≠v ,|v |≠ v(C) |v |= v ,|v |≠ v (D) |v |≠v ,|v |= v分析与解 (1) 质点在t 至(t +Δt )时间内沿曲线从P 点运动到P′点,各量关系如图所示, 其中路程Δs =PP′, 位移大小|Δr |=PP ′,而Δr =|r |-|r |表示质点位矢大小的变化量,三个量的物理含义不同,在曲线运动中大小也不相等(注:在直线运动中有相等的可能).但当Δt →0 时,点P ′无限趋近P 点,则有|d r |=d s ,但却不等于d r .故选(B).(2) 由于|Δr |≠Δs ,故ts t ΔΔΔΔ≠r ,即|v |≠v . 但由于|d r |=d s ,故ts t d d d d =r ,即|v |=v .由此可见,应选(C). 1 -2 一运动质点在某瞬时位于位矢r (x,y )的端点处,对其速度的大小有四种意见,即(1)t r d d ; (2)t d d r ; (3)t s d d ; (4)22d d d d ⎪⎭⎫ ⎝⎛+⎪⎭⎫ ⎝⎛t y t x . 下述判断正确的是( )(A) 只有(1)(2)正确 (B) 只有(2)正确(C) 只有(2)(3)正确 (D) 只有(3)(4)正确分析与解tr d d 表示质点到坐标原点的距离随时间的变化率,在极坐标系中叫径向速率.通常用符号v r 表示,这是速度矢量在位矢方向上的一个分量;t d d r 表示速度矢量;在自然坐标系中速度大小可用公式t s d d =v 计算,在直角坐标系中则可由公式22d d d d ⎪⎭⎫ ⎝⎛+⎪⎭⎫ ⎝⎛=t y t x v 求解.故选(D).1 -3 质点作曲线运动,r 表示位置矢量, v 表示速度,a 表示加速度,s 表示路程, a t表示切向加速度.对下列表达式,即(1)d v /d t =a ;(2)d r /d t =v ;(3)d s /d t =v ;(4)d v /d t |=a t.下述判断正确的是( )(A) 只有(1)、(4)是对的 (B) 只有(2)、(4)是对的(C) 只有(2)是对的 (D) 只有(3)是对的 分析与解td d v 表示切向加速度a t,它表示速度大小随时间的变化率,是加速度矢量沿速度方向的一个分量,起改变速度大小的作用;t r d d 在极坐标系中表示径向速率v r (如题1 -2 所述);ts d d 在自然坐标系中表示质点的速率v ;而t d d v 表示加速度的大小而不是切向加速度a t.因此只有(3) 式表达是正确的.故选(D).1 -4 一个质点在做圆周运动时,则有( )(A) 切向加速度一定改变,法向加速度也改变(B) 切向加速度可能不变,法向加速度一定改变(C) 切向加速度可能不变,法向加速度不变(D) 切向加速度一定改变,法向加速度不变分析与解 加速度的切向分量a t起改变速度大小的作用,而法向分量a n 起改变速度方向的作用.质点作圆周运动时,由于速度方向不断改变,相应法向加速度的方向也在不断改变,因而法向加速度是一定改变的.至于a t是否改变,则要视质点的速率情况而定.质点作匀速率圆周运动时, a t恒为零;质点作匀变速率圆周运动时, a t为一不为零的恒量,当a t改变时,质点则作一般的变速率圆周运动.由此可见,应选(B).1 -5 已知质点沿x 轴作直线运动,其运动方程为32262t t x -+=,式中x 的单位为m,t 的单位为 s .求:(1) 质点在运动开始后4.0 s 内的位移的大小;(2) 质点在该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3) t =4 s 时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分析 位移和路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有当质点作直线运动且运动方向不改变时,位移的大小才会与路程相等.质点在t 时间内的位移Δx 的大小可直接由运动方程得到:0Δx x x t -=,而在求路程时,就必须注意到质点在运动过程中可能改变运动方向,此时,位移的大小和路程就不同了.为此,需根据0d d =t x 来确定其运动方向改变的时刻t p ,求出0~t p 和t p ~t 内的位移大小Δx 1 、Δx 2 ,则t 时间内的路程21x x s ∆+∆=,如图所示,至于t =4.0 s 时质点速度和加速度可用tx d d 和22d d t x 两式计算.题 1-5 图解 (1) 质点在4.0 s 内位移的大小m 32Δ04-=-=x x x(2) 由0d d =tx 得知质点的换向时刻为 s 2=p t (t =0不合题意)则m 0.8Δ021=-=x x xm 40Δ242-=-=x x x所以,质点在4.0 s 时间间隔内的路程为m 48ΔΔ21=+=x x s(3) t =4.0 s 时1s0.4s m 48d d -=⋅-==t t x v 2s0.422m.s 36d d -=-==t t x a 1 -6 已知质点的运动方程为j i r )2(22t t -+=,式中r 的单位为m,t 的单位为s.求:(1) 质点的运动轨迹;(2) t =0 及t =2s时,质点的位矢;(3) 由t =0 到t =2s内质点的位移Δr 和径向增量Δr ;分析 质点的轨迹方程为y =f (x ),可由运动方程的两个分量式x (t )和y (t )中消去t 即可得到.对于r 、Δr 、Δr 、Δs 来说,物理含义不同,(详见题1-1分析).解 (1) 由x (t )和y (t )中消去t 后得质点轨迹方程为 2412x y -=这是一个抛物线方程,轨迹如图(a)所示.(2) 将t =0s和t =2s分别代入运动方程,可得相应位矢分别为j r 20= , j i r 242-=图(a)中的P 、Q 两点,即为t =0s和t =2s时质点所在位置.(3) 由位移表达式,得j i j i r r r 24)()(Δ020212-=-+-=-=y y x x 其中位移大小m 66.5)(Δ)(ΔΔ22=+=y x r而径向增量m 47.2ΔΔ2020222202=+-+=-==y x y x r r r r题 1-6 图 1 -7 质点的运动方程为23010t t x +-=22015t t y -=式中x ,y 的单位为m,t 的单位为s.试求:(1) 初速度的大小和方向;(2) 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分析 由运动方程的分量式可分别求出速度、加速度的分量,再由运动合成算出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解 (1) 速度的分量式为t tx x 6010d d +-==v t ty y 4015d d -==v 当t =0 时, v 0x =-10 m·s-1 , v 0y =15 m·s-1 ,则初速度大小为 120200s m 0.18-⋅=+=y x v v v设v 0与x 轴的夹角为α,则23tan 00-==x yαv v α=123°41′(2) 加速度的分量式为2s m 60d d -⋅==ta x x v , 2s m 40d d -⋅-==t a y y v 则加速度的大小为 222s m 1.72-⋅=+=y x a a a设a 与x 轴的夹角为β,则 32tan -==x y a a β β=-33°41′(或326°19′)1 -8 一升降机以加速度1.22 m·s-2上升,当上升速度为2.44 m·s-1时,有一螺丝自升降机的天花板上松脱,天花板与升降机的底面相距2.74 m .计算:(1)螺丝从天花板落到底面所需要的时间;(2)螺丝相对升降机外固定柱子的下降距离.分析 在升降机与螺丝之间有相对运动的情况下,一种处理方法是取地面为参考系,分别讨论升降机竖直向上的匀加速度运动和初速不为零的螺丝的自由落体运动,列出这两种运动在同一坐标系中的运动方程y 1 =y 1(t )和y 2 =y 2(t ),并考虑它们相遇,即位矢相同这一条件,问题即可解;另一种方法是取升降机(或螺丝)为参考系,这时,螺丝(或升降机)相对它作匀加速运动,但是,此加速度应该是相对加速度.升降机厢的高度就是螺丝(或升降机)运动的路程. 解1 (1) 以地面为参考系,取如图所示的坐标系,升降机与螺丝的运动方程分别为20121at t y +=v 20221gt t h y -+=v 当螺丝落至底面时,有y 1 =y 2 ,即20202121gt t h at t -+=+v v s 705.02=+=ag h t (2) 螺丝相对升降机外固定柱子下降的距离为 m 716.021202=+-=-=gt t y h d v 解2 (1)以升降机为参考系,此时,螺丝相对它的加速度大小a ′=g +a ,螺丝落至底面时,有2)(210t a g h +-= s 705.02=+=ag h t (2) 由于升降机在t 时间内上升的高度为2021at t h +='v则 m 716.0='-=h h d题 1-8 图1 -9 质点沿直线运动,加速度a =4 -t2 ,式中a 的单位为m·s-2 ,t 的单位为s.如果当t =3s时,x =9 m,v =2 m·s-1 ,求质点的运动方程.分析 本题属于运动学第二类问题,即已知加速度求速度和运动方程,必须在给定条件下用积分方法解决.由t a d d v =和tx d d =v 可得t a d d =v 和t x d d v =.如a =a (t )或v =v (t ),则可两边直接积分.如果a 或v 不是时间t 的显函数,则应经过诸如分离变量或变量代换等数学操作后再做积分.解 由分析知,应有⎰⎰=t t a 0d d 0v v v 得 03314v v +-=t t (1)由 ⎰⎰=txx t x 0d d 0v 得 00421212x t t t x ++-=v (2) 将t =3s时,x =9 m,v =2 m·s-1代入(1)、(2)得 v 0=-1 m·s-1, x 0=0.75 m于是可得质点运动方程为75.0121242+-=t t x 1 -10 一石子从空中由静止下落,由于空气阻力,石子并非作自由落体运动,现测得其加速度a =A -B v ,式中A 、B 为正恒量,求石子下落的速度和运动方程.分析 本题亦属于运动学第二类问题,与上题不同之处在于加速度是速度v 的函数,因此,需将式d v =a (v )d t 分离变量为t a d )(d =v v 后再两边积分. 解 选取石子下落方向为y 轴正向,下落起点为坐标原点.(1) 由题意知 v v B A t a -==d d (1) 用分离变量法把式(1)改写为 t B A d d =-vv (2) 将式(2)两边积分并考虑初始条件,有⎰⎰=-t t B A 0d d d 0v v v v v 得石子速度 )e 1(Bt B A --=v 由此可知当,t →∞时,B A →v 为一常量,通常称为极限速度或收尾速度. (2) 再由)e 1(d d Bt BA t y --==v 并考虑初始条件有 t BA y t Bt y d )e 1(d 00⎰⎰--= 得石子运动方程)1(e 2-+=-Bt B A t B A y 1 -11 一质点具有恒定加速度a =6i +4j ,式中a 的单位为m·s-2 .在t =0时,其速度为零,位置矢量r 0 =10 m i .求:(1) 在任意时刻的速度和位置矢量;(2) 质点在Oxy 平面上的轨迹方程,并画出轨迹的示意图.题 1-11 图分析 与上两题不同处在于质点作平面曲线运动,根据叠加原理,求解时需根据加速度的两个分量a x 和a y 分别积分,从而得到运动方程r 的两个分量式x (t )和y (t ).由于本题中质点加速度为恒矢量,故两次积分后所得运动方程为固定形式,即20021t a t x x x x ++=v 和20021t a t y y y y ++=v ,两个分运动均为匀变速直线运动.读者不妨自己验证一下. 解 由加速度定义式,根据初始条件t 0 =0时v 0 =0,积分可得⎰⎰⎰+==tt t t 000)d 46(d d j i a vvj i t t 46+=v 又由td d r =v 及初始条件t =0 时,r 0=(10 m)i ,积分可得 ⎰⎰⎰+==tt rr t t t t 00)d 46(d d 0j i r v j i r 222)310(t t ++=由上述结果可得质点运动方程的分量式,即x =10+3t 2y =2t 2消去参数t ,可得运动的轨迹方程3y =2x -20 m 这是一个直线方程.直线斜率32tan d d ===αx y k ,α=33°41′.轨迹如图所示. 1 -12 质点在Oxy 平面内运动,其运动方程为r =2.0t i +(19.0 -2.0t 2 )j ,式中r 的单位为m,t 的单位为s .求:(1)质点的轨迹方程;(2) 在t 1=1.0s 到t 2 =2.0s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3) t 1 =1.0s时的速度及切向和法向加速度;(4) t =1.0s 时质点所在处轨道的曲率半径ρ.分析 根据运动方程可直接写出其分量式x =x (t )和y =y (t ),从中消去参数t ,即得质点的轨迹方程.平均速度是反映质点在一段时间内位置的变化率,即t ΔΔr =v ,它与时间间隔Δt 的大小有关,当Δt →0 时,平均速度的极限即瞬时速度td d r =v .切向和法向加速度是指在自然坐标下的分矢量a t 和a n ,前者只反映质点在切线方向速度大小的变化率,即t t te a d d v =,后者只反映质点速度方向的变化,它可由总加速度a 和a t 得到.在求得t 1 时刻质点的速度和法向加速度的大小后,可由公式ρa n 2v =求ρ. 解 (1) 由参数方程x =2.0t , y =19.0-2.0t 2消去t 得质点的轨迹方程:y =19.0 -0.50x 2(2) 在t 1 =1.00s 到t 2 =2.0s时间内的平均速度j i r r 0.60.2ΔΔ1212-=--==t t t r v (3) 质点在任意时刻的速度和加速度分别为j i j i j i t ty t x t y x 0.40.2d d d d )(-=+=+=v v v j j i a 22222s m 0.4d d d d )(-⋅-=+=ty t x t则t 1 =1.00s时的速度v (t )|t =1s=2.0i -4.0j切向和法向加速度分别为t t y x t t t tt e e e a 222s 1s m 58.3)(d d d d -=⋅=+==v v v n n t n a a e e a 222s m 79.1-⋅=-=(4) t =1.0s质点的速度大小为122s m 47.4-⋅=+=y x v v v则m 17.112==na ρv 1 -13 飞机以100 m·s-1 的速度沿水平直线飞行,在离地面高为100 m 时,驾驶员要把物品空投到前方某一地面目标处,问:(1) 此时目标在飞机正下方位置的前面多远? (2) 投放物品时,驾驶员看目标的视线和水平线成何角度?(3) 物品投出2.0s后,它的法向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各为多少?题 1-13 图分析 物品空投后作平抛运动.忽略空气阻力的条件下,由运动独立性原理知,物品在空中沿水平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作自由落体运动.到达地面目标时,两方向上运动时间是相同的.因此,分别列出其运动方程,运用时间相等的条件,即可求解.此外,平抛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只存在竖直向下的重力加速度.为求特定时刻t 时物体的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只需求出该时刻它们与重力加速度之间的夹角α或β.由图可知,在特定时刻t ,物体的切向加速度和水平线之间的夹角α,可由此时刻的两速度分量v x 、v y 求出,这样,也就可将重力加速度g 的切向和法向分量求得.解 (1) 取如图所示的坐标,物品下落时在水平和竖直方向的运动方程分别为x =v t , y =1/2 gt 2飞机水平飞行速度v =100 m·s -1 ,飞机离地面的高度y =100 m,由上述两式可得目标在飞机正下方前的距离m 4522==gy x v(2) 视线和水平线的夹角为o 5.12arctan ==x y θ (3) 在任意时刻物品的速度与水平轴的夹角为 vv v gt αx yarctan arctan == 取自然坐标,物品在抛出2s 时,重力加速度的切向分量与法向分量分别为2s m 88.1arctan sin sin -⋅=⎪⎭⎫ ⎝⎛==v gt g αg a t 2s m 62.9arctan cos cos -⋅=⎪⎭⎫ ⎝⎛==v gt g g a n α 1 -14 为迎接香港回归,特技演员柯受良在1997年6月1日驾车飞越黄河壶口,如图所示,柯驾车从跑道东端启动,到达跑道终端时速度大小为1500=v h km 1-⋅,他随即以仰角ο5=α冲出,飞越跨度达57 m ,安全着陆在西岸木桥上,求:题 1-14 图(1) 柯飞车跨越黄河用了多长时间?(2) 若起飞点高出河面10 m ,柯驾车飞行的最高点距河面为几米?(3) 西岸木桥和起飞点的高度差为多少?分析 由题意知,飞车作斜上抛运动,对包含抛体在内的一般曲线运动来说,运用叠加原理是求解此类问题的普适方法,操作程序是:建立一个恰当的直角坐标系,将运动分解为两个相互正交的直线运动,由于在抛体运动中,质点的加速度恒为g ,故两个分运动均为匀变速直线运动或其中一个为匀速直线运动,直接列出相关运动规律方程即可求解,本题可建立图示坐标系,图中m m x y 和分别表示飞车的最大高度和飞跃跨度. 解 在图示坐标系中,有t v x )cos (0α= (1)2021sin (gt t v y -=)α (2) gt v v y -=αsin 0 (3)(1) 由式(1),令57m ==x x m ,得飞跃时间37.1cos 0m m ==αv x t s (2)由式(3),令0=y v ,得飞行到最大高度所需时间gv t αsin 0m =’将’m t 代入式(2),得飞行最大高度 67.02sin 220m ==gv y αm 则飞车在最高点时距河面距离为10m +=y h m 67.10= m(3)将37.1m =t s 代入式(2),得西岸木桥位置为y = - 4.22 m“-”号表示木桥在飞车起飞点的下方.讨论 本题也可以水面为坐标系原点,则飞车在 y 方向上的运动方程应为10=y m + 2021)sin (gt t v -α 1 -15 如图所示,从山坡底端将小球抛出,已知该山坡有恒定倾角ο30=α,球的抛射角ο60=β,设球被抛出时的速率v 0 =19.6 m·s-1,忽略空气阻力,问球落在山坡上处离山坡底端的距离为多少?此过程经历多长时间?题 1-15 图分析 求解方法与上题类似,但本题可将运动按两种方式分解,如图(a )和图(b )所示.在图(a )坐标系中,两个分运动均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分别为-g αcos 和-g αsin ,看似复杂,但求解本题确较方便,因为落地时有y =0,对应的时间t 和x 的值即为本题所求.在图(b )坐标系中,分运动看似简单,但求解本题还需将落地点P 的坐标y 与x 的关系列出来.解 1 由分析知,在图(a )坐标系中,有20)sin (21)]cos([t g t v x ααβ-+-= (1) 20)cos (21)]sin([t g t v y ααβ-+-= (2)落地时,有y =0,由式(2)解得飞行时间为31.230tan 20==οg v t s将 t 值代入式(1),得1.26322===g v x OP m解 2 由分析知,在图(b )坐标系中,对小球 t v x )cos (0β=(1) 2021)sin (gt t v y -=β(2) 对点P αtan x y ='(3) 由式(1)、(2)可得球的轨道方程为οββ2202cos 2tan v gx x y -=(4) 落地时,应有y y '=,即οοο60cos 260tan 30tan 2202v gx x x -=解之得落地点P 的x 坐标为g v x 332=(5) 则 1.263230cos 20===g v xOP οm联解式(1)和式(5)可得飞行时间31.2=t s讨论 比较两种解法,你对如何灵活运用叠加原理有什么体会?1 -16 一质点沿半径为R 的圆周按规律2021bt t s -=v 运动,v 0 、b 都是常量.(1) 求t 时刻质点的总加速度;(2) t 为何值时总加速度在数值上等于b ?(3) 当加速度达到b 时,质点已沿圆周运行了多少圈?分析 在自然坐标中,s 表示圆周上从某一点开始的曲线坐标.由给定的运动方程s =s (t ),对时间t 求一阶、二阶导数,即是沿曲线运动的速度v 和加速度的切向分量a t,而加速度的法向分量为a n =v 2 /R .这样,总加速度为a =a te t+a n e n .至于质点在t 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为曲线坐标的改变量Δs =s t -s 0.因圆周长为2πR,质点所转过的圈数自然可求得.解 (1) 质点作圆周运动的速率为bt ts -==0d d v v 其加速度的切向分量和法向分量分别为 b t s a t -==22d d , Rbt R a n 202)(-==v v 故加速度的大小为R )(402222bt b a a a a t tn -+=+=v 其方向与切线之间的夹角为⎥⎦⎤⎢⎣⎡--==Rb bt a a θt n 20)(arctan arctan v (2) 要使|a |=b ,由b bt b R R=-+4022)(1v 可得 bt 0v = (3) 从t =0 开始到t =v 0 /b 时,质点经过的路程为b s s s t 2200v =-= 因此质点运行的圈数为bRR s n π4π220v == 1 -17 一半径为0.50 m 的飞轮在启动时的短时间内,其角速度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在t =2.0s 时测得轮缘一点的速度值为4.0 m·s-1.求:(1) 该轮在t′=0.5s的角速度,轮缘一点的切向加速度和总加速度;(2)该点在2.0s内所转过的角度.分析 首先应该确定角速度的函数关系ω=kt 2.依据角量与线量的关系由特定时刻的速度值可得相应的角速度,从而求出式中的比例系数k ,ω=ω(t )确定后,注意到运动的角量描述与线量描述的相应关系,由运动学中两类问题求解的方法(微分法和积分法),即可得到特定时刻的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角位移.解 因ωR =v ,由题意ω∝t 2 得比例系数322s rad 2-⋅===Rtt ωk v 所以 22)(t t ωω== 则t ′=0.5s 时的角速度、角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分别为12s rad 5.02-⋅='=t ω2s rad 0.24d d -⋅='==t tωα 2s m 0.1-⋅==R αa t总加速度n t t n R ωR αe e a a a 2+=+= ()()2222s m 01.1-⋅=+=R ωR αa 在2.0s内该点所转过的角度rad 33.532d 2d 203202200====-⎰⎰t t t t ωθθ 1 -18 一质点在半径为0.10 m 的圆周上运动,其角位置为342t θ+=,式中θ 的单位为rad,t 的单位为s.(1) 求在t =2.0s时质点的法向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2) 当切向加速度的大小恰等于总加速度大小的一半时,θ 值为多少?(3) t 为多少时,法向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的值相等?分析 掌握角量与线量、角位移方程与位矢方程的对应关系,应用运动学求解的方法即可得到.解 (1) 由于342t θ+=,则角速度212d d t tθω==.在t =2 s 时,法向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的数值分别为 22s 2s m 30.2-=⋅==ωr a t n2s 2s m 80.4d d -=⋅==t ωr a t t (2) 当22212/t n t a a a a +==时,有223n t a a =,即 ()()422212243t r rt = 得 3213=t此时刻的角位置为 rad 15.3423=+=t θ(3) 要使t n a a =,则有()()422212243t r rt = t =0.55s1 -19 一无风的下雨天,一列火车以v 1=20.0 m·s-1 的速度匀速前进,在车内的旅客看见玻璃窗外的雨滴和垂线成75°角下降.求雨滴下落的速度v2 .(设下降的雨滴作匀速运动)题 1-19 图分析 这是一个相对运动的问题.设雨滴为研究对象,地面为静止参考系S,火车为动参考系S′.v 1 为S′相对S 的速度,v 2 为雨滴相对S的速度,利用相对运动速度的关系即可解.解 以地面为参考系,火车相对地面运动的速度为v 1 ,雨滴相对地面竖直下落的速度为v 2 ,旅客看到雨滴下落的速度v 2′为相对速度,它们之间的关系为1'22v v v += (如图所示),于是可得 1o 12s m 36.575tan -⋅==v v 1 -20 如图(a)所示,一汽车在雨中沿直线行驶,其速率为v 1 ,下落雨滴的速度方向偏于竖直方向之前θ 角,速率为v 2′,若车后有一长方形物体,问车速v 1为多大时,此物体正好不会被雨水淋湿?分析 这也是一个相对运动的问题.可视雨点为研究对象,地面为静参考系S,汽车为动参考系S′.如图(a)所示,要使物体不被淋湿,在车上观察雨点下落的方向(即雨点相对于汽车的运动速度v 2′的方向)应满足hl αarctan≥.再由相对速度的矢量关系122v v v -=',即可求出所需车速v 1.题 1-20 图解 由122v v v -='[图(b)],有θθcos sin arctan 221v v v -=α而要使h l αarctan ≥,则 hl θθ≥-cos sin 221v v v ⎪⎭⎫ ⎝⎛+≥θh θl sin cos 21v v 第二章 牛顿定律2 -1 如图(a)所示,质量为m 的物体用平行于斜面的细线联结置于光滑的斜面上,若斜面向左方作加速运动,当物体刚脱离斜面时,它的加速度的大小为( )(A) g sin θ (B) g cos θ (C) g tan θ (D) g cot θ分析与解 当物体离开斜面瞬间,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消失为零,物体在绳子拉力F T (其方向仍可认为平行于斜面)和重力作用下产生平行水平面向左的加速度a ,如图(b)所示,由其可解得合外力为mg cot θ,故选(D).求解的关键是正确分析物体刚离开斜面瞬间的物体受力情况和状态特征.2 -2 用水平力F N 把一个物体压着靠在粗糙的竖直墙面上保持静止.当F N 逐渐增大时,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F f 的大小( ) (A) 不为零,但保持不变 (B) 随F N 成正比地增大 (C) 开始随F N 增大,达到某一最大值后,就保持不变 (D) 无法确定 分析与解 与滑动摩擦力不同的是,静摩擦力可在零与最大值μF N 范围内取值.当F N 增加时,静摩擦力可取的最大值成正比增加,但具体大小则取决于被作用物体的运动状态.由题意知,物体一直保持静止状态,故静摩擦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保持不变,故选(A).2 -3一段路面水平的公路,转弯处轨道半径为R,汽车轮胎与路面间的摩擦因数为μ,要使汽车不至于发生侧向打滑,汽车在该处的行驶速率()(A) 不得小于gRμμ(B) 必须等于gR(C) 不得大于gRμ(D) 还应由汽车的质量m 决定分析与解由题意知,汽车应在水平面内作匀速率圆周运动,为保证汽车转弯时不侧向打滑,所需向心力只能由路面与轮胎间的静摩擦力提供,能够提供的最大向心力应为μF N.由此可算得汽车转弯的最大速率应为v=μRg.因此只要汽车转弯时的实际速率不大于此值,均能保证不侧向打滑.应选(C).2 -4一物体沿固定圆弧形光滑轨道由静止下滑,在下滑过程中,则()(A) 它的加速度方向永远指向圆心,其速率保持不变(B) 它受到的轨道的作用力的大小不断增加(C) 它受到的合外力大小变化,方向永远指向圆心(D) 它受到的合外力大小不变,其速率不断增加分析与解由图可知,物体在下滑过程中受到大小和方向不变的重力以及时刻指向圆轨道中心的轨道支持力F N作用,其合外力方向并非指向圆心,其大小和方向均与物体所在位置有关.重力的切向分量(m g cos θ) 使物体的速率将会不断增加(由机械能守恒亦可判断),则物体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又称法向力)将不断增大,由轨道法向方向上的动力学方程R m θmg F N 2sin v =-可判断,随θ 角的不断增大过程,轨道支持力F N 也将不断增大,由此可见应选(B).*2 -5 图(a)示系统置于以a =1/4 g 的加速度上升的升降机内,A 、B 两物体质量相同均为m ,A 所在的桌面是水平的,绳子和定滑轮质量均不计,若忽略滑轮轴上和桌面上的摩擦,并不计空气阻力,则绳中张力为( ) (A) 5/8 mg (B) 1/2 mg (C) mg (D) 2mg 分析与解 本题可考虑对A 、B 两物体加上惯性力后,以电梯这个非惯性参考系进行求解.此时A 、B 两物体受力情况如图(b)所示,图中a ′为A 、B 两物体相对电梯的加速度,m a 为惯性力.对A 、B 两物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可解得F T =5/8 mg .故选(A).讨论 对于习题2 -5 这种类型的物理问题,往往从非惯性参考系(本题为电梯)观察到的运动图像较为明确,但由于牛顿定律只适用于惯性参考系,故从非惯性参考系求解力学问题时,必须对物体加上一个虚拟的惯性力.如以地面为惯性参考系求解,则两物体的加速度a A 和a B 均应对地而言,本题中a A 和a B 的大小与方向均不相同.其中a A 应斜向上.对a A 、a B 、a 和a ′之间还要用到相对运动规律,求解过程较繁琐.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自己尝试一下.2 -6 图示一斜面,倾角为α,底边AB 长为l =2.1 m,质量为m 的物体从题2 -6 图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向下滑动,斜面的摩擦因数为μ=0.14.试问,当α为何值时,物体在斜面上下滑的时间最短? 其数值为多少?分析 动力学问题一般分为两类:(1) 已知物体受力求其运动情况;(2) 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来分析其所受的力.当然,在一个具体题目中,这两类问题并无截然的界限,且都是以加速度作为中介,把动力学方程和运动学规律联系起来.本题关键在列出动力学和运动学方程后,解出倾角与时间的函数关系α=f (t ),然后运用对t 求极值的方法即可得出数值来.解 取沿斜面为坐标轴Ox ,原点O 位于斜面顶点,则由牛顿第二定律有ma αmg μαmg =-cos sin (1) 又物体在斜面上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故有()22cos sin 2121cos t αμαg at αl -== 则 ()αμααg l t cos sin cos 2-= (2)为使下滑的时间最短,可令0d d =αt,由式(2)有 ()()0sin cos cos cos sin sin =-+--αμαααμαα 则可得μα12tan -=,o 49=α 此时 ()s 99.0cos sin cos 2min =-=αμααg l t2 -7 工地上有一吊车,将甲、乙两块混凝土预制板吊起送至高空.甲块质量为m 1 =2.00 ×102 kg,乙块质量为m 2 =1.00 ×102 kg .设吊车、框架和钢丝绳的质量不计.试求下述两种情况下,钢丝绳所受的张力以及乙块对甲块的作用力:(1) 两物块以10.0 m·s-2的加速度上升;(2) 两物块以1.0 m·s-2的加速度上升.从本题的结果,你能体会到起吊重物时必须缓慢加速的道理吗?题2-7 图分析预制板、吊车框架、钢丝等可视为一组物体.处理动力学问题通常采用“隔离体”的方法,分析物体所受的各种作用力,在所选定的惯性系中列出它们各自的动力学方程.根据连接体中物体的多少可列出相应数目的方程式.结合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可解决物体的运动或相互作用力.解按题意,可分别取吊车(含甲、乙)和乙作为隔离体,画示力图,并取竖直向上为Oy轴正方向(如图所示).当框架以加速度a 上升时,有FT-( m1+m2)g =(m1+m2)a (1)F N2 - m2g =m2a (2) 解上述方程,得FT=(m1+m2)(g +a) (3)F N2=m2(g +a) (4)(1) 当整个装置以加速度a=10 m·s-2上升时,由式(3)可得绳所受张力的值为FT=5.94 ×103 N乙对甲的作用力为F′N2=-F N2=-m2 (g +a)=-1.98 ×103 N(2) 当整个装置以加速度a=1 m·s-2上升时,得绳张力的值为FT=3.24 ×103 N此时,乙对甲的作用力则为F′N2=-1.08 ×103 N由上述计算可见,在起吊相同重量的物体时,由于起吊加速度不同,绳中所受张力也不同,加速度大,绳中张力也大.因此,起吊重物时必须缓慢加速,以确保起吊过程的安全.2 -8 如图(a)所示,已知两物体A 、B 的质量均为m =3.0kg 物体A 以加速度a =1.0 m·s-2 运动,求物体B 与桌面间的摩擦力.(滑轮与连接绳的质量不计)分析 该题为连接体问题,同样可用隔离体法求解.分析时应注意到绳中张力大小处处相等是有条件的,即必须在绳的质量和伸长可忽略、滑轮与绳之间的摩擦不计的前提下成立.同时也要注意到张力方向是不同的.解 分别对物体和滑轮作受力分析[图(b)].由牛顿定律分别对物体A 、B 及滑轮列动力学方程,有m A g -F T =m A a (1) F ′T1 -F f =m B a ′ (2) F ′T -2F T1 =0 (3)考虑到m A =m B =m , F T =F′T , F T1 =F ′T1 ,a ′=2a ,可联立解得物体与桌面的摩擦力 ()N 2.724f =+-=a m m mg F题 2-8 图讨论 动力学问题的一般解题步骤可分为:(1) 分析题意,确定研究对象,分析受力,选定坐标;(2) 根据物理的定理和定律列出原始方程组;(3) 解方程组,得出文字结果;(4) 核对量纲,再代入数据,计算出结果来. 2 -9 质量为m ′的长平板A 以速度v ′在光滑平面上作直线运动,现将质量为m 的木块B 轻轻平稳地放在长平板上,板与木块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木块在长平板上滑行多远才能与板取得共同速度?分析 当木块B 平稳地轻轻放至运动着的平板A 上时,木块的初速度可视为零,由于它与平板之间速度的。

《大学物理学》第二版上册课后答案之欧阳文创编

《大学物理学》第二版上册课后答案之欧阳文创编

大学物理学习题答案习题一答案习题一1.1 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 位移和路程有何区别?在什么情况下二者的量值相等?在什么情况下二者的量值不相等? (2) 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有何区别?在什么情况下二者的量值相等?(3) 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关系和区别是什么?瞬时速率和平均速率的关系和区别又是什么?(4) 质点的位矢方向不变,它是否一定做直线运动?质点做直线运动,其位矢的方向是否一定保持不变? (5) r ∆和r ∆有区别吗?v ∆和v ∆有区别吗?0dv dt =和0d v dt =各代表什么运动?(6) 设质点的运动方程为:()x x t =,()y y t =,在计算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时,有人先求出r =dr v dt= 及 22d r a dt = 而求得结果;又有人先计算速度和加速度的分量,再合成求得结果,即v = 及 a = 你认为两种方法哪一种正确?两者区别何在?(7) 如果一质点的加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是线性的,那么,该质点的速度和位矢与时间的关系是否也是线性的?(8) “物体做曲线运动时,速度方向一定在运动轨道的切线方向,法向分速度恒为零,因此其法向加速度也一定为零.”这种说法正确吗?(9) 任意平面曲线运动的加速度的方向总指向曲线凹进那一侧,为什么?(10) 质点沿圆周运动,且速率随时间均匀增大,n a 、t a 、a 三者的大小是否随时间改变?(11) 一个人在以恒定速度运动的火车上竖直向上抛出一石子,此石子能否落回他的手中?如果石子抛出后,火车以恒定加速度前进,结果又如何?1.2一质点沿x 轴运动,坐标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为224t t x -=,式中t x ,分别以m 、s 为单位,试计算:(1)在最初s 2内的位移、平均速度和s 2末的瞬时速度;(2)s 1末到s 3末的平均加速度;(3)s 3末的瞬时加速度。

解:(1) 最初s 2内的位移为为: (2)(0)000(/)x x x m s ∆=-=-=最初s 2内的平均速度为: 00(/)2ave x v m s t ∆===∆t 时刻的瞬时速度为:()44dx v t t dt==- s 2末的瞬时速度为:(2)4424/v m s =-⨯=-(2)s 1末到s 3末的平均加速度为:2(3)(1)804/22ave v v v a m s t ∆---====-∆ (3)s 3末的瞬时加速度为:2(44)4(/)dv d t a m s dt dt-===-。

《大学物理》 第二版 课后习题答案 第六章

《大学物理》 第二版 课后习题答案 第六章

习题解析6-1在坐标原点及0)点分别放置电量61 2.010Q C -=-⨯及62 1.010Q C -=⨯的点电荷,求1)P -点处的场强。

解 如图6.4所示,点电荷1Q 和2Q 在P 产生的场强分别为 1122122201102211,44Q r Q r E E r r r r πεπε== 而12123,,2,1r i j r j r r =-=-==,所以()()11111222011011662203111441 2.010 1.010422113.9 6.810Q r Q r E E E r r r r j j i j N C πεπεπε--=+=+⎛⎫-⨯-⨯-=+ ⎪ ⎪⎝⎭≈-+⨯∙总 6-2 长为15l cm =的直导线AB 上,设想均匀地分布着线密度为915.0010C m λ--=⨯⋅,的正电荷,如图6.5所示,求:(1)在导线的延长线上与B 端相距1 5.0d cm =处的P 点的场强;(2)在导线的垂直平分线上与导线中点相距2 5.0d cm =处的Q 点的场强。

解 (1)如图6.5(a )所示,以AB 中点为坐标原点,从A 到B 的方向为x 轴的正方向。

在导线AB 上坐标为x处,取一线元dx ,其上电荷为 dq dx λ= 它在P 点产生的场强大小为 2200111442dq dxdE r l d x λπεπε==⎛⎫+- ⎪⎝⎭方向沿x 轴正方向。

导线AB 上所有线元在P 点产生的电场的方向相同,因此P 点的场强大小为()1212122000112112992122111114442115.0010910 6.75105102010dq dx E r d l d l d x V m λπεπεπε------⎛⎫===- ⎪-⎛⎫⎝⎭+- ⎪⎝⎭⎛⎫=⨯⨯⨯⨯-=⨯∙ ⎪⨯⨯⎝⎭⎰方向沿x 轴正方向。

(2)如图6.5(b )所示,以AB 中点为坐标原点,从A 到B 的方向为x 轴正方向,垂直于AB 的轴为y 轴,在导线AB 上坐标为x 处,取一线元dx ,其上的电荷为 dq dx λ= 它在Q 点产生的电场的场强大小为 22220021144dq dx dE r d x λπεπε==+ 方向如图6.5(b )所示。

《大学物理学》第二版上册课后答案

《大学物理学》第二版上册课后答案

大学物理学习题答案习题一答案 习题一1.1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 位移和路程有何区别?在什么情况下二者的量值相等?在什么情况下二者的量值不相等?(4)(5)r ∆和r ∆有区别吗?v ∆和v ∆有区别吗?0dv=和0d v =各代表什么运动? (6)先求出22r x y =+,然后根据你认为两种方法哪一种正确?两者区别何在?(7) 如果一质点的加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是线性的,那么,该质点的速度和位矢与时间的关系是否也是线性的?(8) “物体做曲线运动时,速度方向一定在运动轨道的切线方向,法向分速度恒为零,因此其法向加速度也一定为零.”这种说法正确吗?(9) 任意平面曲线运动的加速度的方向总指向曲线凹进那一侧,为什么? (10) 质点沿圆周运动,且速率随时间均匀增大,n a 、t a 、a 三者的大小是否随时间改变?(11) 一个人在以恒定速度运动的火车上竖直向上抛出一石子,此石子能否落回他的手中?如果石子抛出后,火车以恒定加速度前进,结果又如何?m 、s 为s 3末(1)时间,加速度均匀增加b 。

求经过t 时间后,质点的速度和位移。

解: 由题意知,加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为 利用dv adt =,并取积分得000vtb dv a t dv τ⎛⎫=+ ⎪⎝⎭⎰⎰,202b v a t t τ=+ 再利用dx vdt =,并取积分[设0t =时00x =]得xtx dx vdt =⎰⎰,230126b x a t t τ∆=+ 1.4 一质点从位矢为(0)4r j =的位置以初速度(0)4v i =开始运动,其加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为(3)2a t i j =-.所有的长度以米计,时间以秒计.求:(1)经过多长时间质点到达x 轴; (2)到达x 轴时的位置。

12i其加速度与坐标的关系为a ω=-0=t 时即得 2022122212021221x x v v ωω+-=-由此给出 v =±,20202x v A +⎪⎭⎫ ⎝⎛=ω1.6 一质点的运动方程为k t j t i t r++=24)(,式中r ,t 分别以m 、s 为单位。

物理学教程第二版上册课后答案12345单元

物理学教程第二版上册课后答案12345单元

第一章 质点运动学1 -1 质点作曲线运动,在时刻t 质点的位矢为r ,速度为v ,速率为v ,t 至(t +Δt )时间内的位移为Δr , 路程为Δs , 位矢大小的变化量为Δr ( 或称Δ|r |),平均速度为v ,平均速率为v . (1) 根据上述情况,则必有( )(A) |Δr |= Δs = Δr(B) |Δr |≠ Δs ≠ Δr ,当Δt →0 时有|d r |= d s ≠ d r(C) |Δr |≠ Δr ≠ Δs ,当Δt →0 时有|d r |= d r ≠ d s(D) |Δr |≠ Δs ≠ Δr ,当Δt →0 时有|d r |= d r = d s (2) 根据上述情况,则必有( )(A) |v |= v ,|v |= v (B) |v |≠v ,|v |≠ v(C) |v |= v ,|v |≠ v (D) |v |≠v ,|v |= v分析与解 (1) 质点在t 至(t +Δt )时间内沿曲线从P 点运动到P′点,各量关系如图所示, 其中路程Δs =PP′, 位移大小|Δr |=PP ′,而Δr =|r |-|r |表示质点位矢大小的变化量,三个量的物理含义不同,在曲线运动中大小也不相等(注:在直线运动中有相等的可能).但当Δt →0 时,点P ′无限趋近P 点,则有|d r |=d s ,但却不等于d r .故选(B).(2) 由于|Δr |≠Δs ,故ts t ΔΔΔΔ≠r ,即|v |≠v . 但由于|d r |=d s ,故ts t d d d d =r ,即|v |=v .由此可见,应选(C). 1 -2 一运动质点在某瞬时位于位矢r (x,y )的端点处,对其速度的大小有四种意见,即(1)t r d d ; (2)t d d r ; (3)t s d d ; (4)22d d d d ⎪⎭⎫ ⎝⎛+⎪⎭⎫ ⎝⎛t y t x . 下述判断正确的是( )(A) 只有(1)(2)正确 (B) 只有(2)正确(C) 只有(2)(3)正确 (D) 只有(3)(4)正确分析与解tr d d 表示质点到坐标原点的距离随时间的变化率,在极坐标系中叫径向速率.通常用符号v r 表示,这是速度矢量在位矢方向上的一个分量;t d d r 表示速度矢量;在自然坐标系中速度大小可用公式t s d d =v 计算,在直角坐标系中则可由公式22d d d d ⎪⎭⎫ ⎝⎛+⎪⎭⎫ ⎝⎛=t y t x v 求解.故选(D).1 -3 质点作曲线运动,r 表示位置矢量, v 表示速度,a 表示加速度,s 表示路程, a t表示切向加速度.对下列表达式,即(1)d v /d t =a ;(2)d r /d t =v ;(3)d s /d t =v ;(4)d v /d t |=a t.下述判断正确的是( )(A) 只有(1)、(4)是对的 (B) 只有(2)、(4)是对的(C) 只有(2)是对的 (D) 只有(3)是对的 分析与解td d v 表示切向加速度a t,它表示速度大小随时间的变化率,是加速度矢量沿速度方向的一个分量,起改变速度大小的作用;t r d d 在极坐标系中表示径向速率v r (如题1 -2 所述);ts d d 在自然坐标系中表示质点的速率v ;而t d d v 表示加速度的大小而不是切向加速度a t.因此只有(3) 式表达是正确的.故选(D).1 -4 一个质点在做圆周运动时,则有( )(A) 切向加速度一定改变,法向加速度也改变(B) 切向加速度可能不变,法向加速度一定改变(C) 切向加速度可能不变,法向加速度不变(D) 切向加速度一定改变,法向加速度不变分析与解 加速度的切向分量a t起改变速度大小的作用,而法向分量a n 起改变速度方向的作用.质点作圆周运动时,由于速度方向不断改变,相应法向加速度的方向也在不断改变,因而法向加速度是一定改变的.至于a t是否改变,则要视质点的速率情况而定.质点作匀速率圆周运动时, a t恒为零;质点作匀变速率圆周运动时, a t为一不为零的恒量,当a t改变时,质点则作一般的变速率圆周运动.由此可见,应选(B).1 -5 已知质点沿x 轴作直线运动,其运动方程为32262t t x -+=,式中x 的单位为m,t 的单位为 s .求:(1) 质点在运动开始后4.0 s 内的位移的大小;(2) 质点在该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3) t =4 s 时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分析 位移和路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有当质点作直线运动且运动方向不改变时,位移的大小才会与路程相等.质点在t 时间内的位移Δx 的大小可直接由运动方程得到:0Δx x x t -=,而在求路程时,就必须注意到质点在运动过程中可能改变运动方向,此时,位移的大小和路程就不同了.为此,需根据0d d =t x 来确定其运动方向改变的时刻t p ,求出0~t p 和t p ~t 内的位移大小Δx 1 、Δx 2 ,则t 时间内的路程21x x s ∆+∆=,如图所示,至于t =4.0 s 时质点速度和加速度可用tx d d 和22d d t x 两式计算.题 1-5 图解 (1) 质点在4.0 s 内位移的大小m 32Δ04-=-=x x x(2) 由0d d =tx 得知质点的换向时刻为 s 2=p t (t =0不合题意)则m 0.8Δ021=-=x x xm 40Δ242-=-=x x x所以,质点在4.0 s 时间间隔内的路程为m 48ΔΔ21=+=x x s(3) t =4.0 s 时1s0.4s m 48d d -=⋅-==t t x v 2s0.422m.s 36d d -=-==t t x a 1 -6 已知质点的运动方程为j i r )2(22t t -+=,式中r 的单位为m,t 的单位为s.求:(1) 质点的运动轨迹;(2) t =0 及t =2s时,质点的位矢;(3) 由t =0 到t =2s内质点的位移Δr 和径向增量Δr ;分析 质点的轨迹方程为y =f (x ),可由运动方程的两个分量式x (t )和y (t )中消去t 即可得到.对于r 、Δr 、Δr 、Δs 来说,物理含义不同,(详见题1-1分析).解 (1) 由x (t )和y (t )中消去t 后得质点轨迹方程为 2412x y -=这是一个抛物线方程,轨迹如图(a)所示.(2) 将t =0s和t =2s分别代入运动方程,可得相应位矢分别为j r 20= , j i r 242-=图(a)中的P 、Q 两点,即为t =0s和t =2s时质点所在位置.(3) 由位移表达式,得j i j i r r r 24)()(Δ020212-=-+-=-=y y x x 其中位移大小m 66.5)(Δ)(ΔΔ22=+=y x r而径向增量m 47.2ΔΔ2020222202=+-+=-==y x y x r r r r题 1-6 图 1 -7 质点的运动方程为23010t t x +-=22015t t y -=式中x ,y 的单位为m,t 的单位为s.试求:(1) 初速度的大小和方向;(2) 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分析 由运动方程的分量式可分别求出速度、加速度的分量,再由运动合成算出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解 (1) 速度的分量式为t tx x 6010d d +-==v t ty y 4015d d -==v 当t =0 时, v 0x =-10 m·s-1 , v 0y =15 m·s-1 ,则初速度大小为 120200s m 0.18-⋅=+=y x v v v设v 0与x 轴的夹角为α,则23tan 00-==x yαv v α=123°41′(2) 加速度的分量式为2s m 60d d -⋅==ta x x v , 2s m 40d d -⋅-==t a y y v 则加速度的大小为 222s m 1.72-⋅=+=y x a a a设a 与x 轴的夹角为β,则 32tan -==x y a a β β=-33°41′(或326°19′)1 -8 一升降机以加速度1.22 m·s-2上升,当上升速度为2.44 m·s-1时,有一螺丝自升降机的天花板上松脱,天花板与升降机的底面相距2.74 m .计算:(1)螺丝从天花板落到底面所需要的时间;(2)螺丝相对升降机外固定柱子的下降距离.分析 在升降机与螺丝之间有相对运动的情况下,一种处理方法是取地面为参考系,分别讨论升降机竖直向上的匀加速度运动和初速不为零的螺丝的自由落体运动,列出这两种运动在同一坐标系中的运动方程y 1 =y 1(t )和y 2 =y 2(t ),并考虑它们相遇,即位矢相同这一条件,问题即可解;另一种方法是取升降机(或螺丝)为参考系,这时,螺丝(或升降机)相对它作匀加速运动,但是,此加速度应该是相对加速度.升降机厢的高度就是螺丝(或升降机)运动的路程. 解1 (1) 以地面为参考系,取如图所示的坐标系,升降机与螺丝的运动方程分别为20121at t y +=v 20221gt t h y -+=v 当螺丝落至底面时,有y 1 =y 2 ,即20202121gt t h at t -+=+v v s 705.02=+=ag h t (2) 螺丝相对升降机外固定柱子下降的距离为 m 716.021202=+-=-=gt t y h d v 解2 (1)以升降机为参考系,此时,螺丝相对它的加速度大小a ′=g +a ,螺丝落至底面时,有2)(210t a g h +-= s 705.02=+=ag h t (2) 由于升降机在t 时间内上升的高度为2021at t h +='v则 m 716.0='-=h h d题 1-8 图1 -9 质点沿直线运动,加速度a =4 -t2 ,式中a 的单位为m·s-2 ,t 的单位为s.如果当t =3s时,x =9 m,v =2 m·s-1 ,求质点的运动方程.分析 本题属于运动学第二类问题,即已知加速度求速度和运动方程,必须在给定条件下用积分方法解决.由t a d d v =和tx d d =v 可得t a d d =v 和t x d d v =.如a =a (t )或v =v (t ),则可两边直接积分.如果a 或v 不是时间t 的显函数,则应经过诸如分离变量或变量代换等数学操作后再做积分.解 由分析知,应有⎰⎰=t t a 0d d 0v v v 得 03314v v +-=t t (1)由 ⎰⎰=txx t x 0d d 0v 得 00421212x t t t x ++-=v (2) 将t =3s时,x =9 m,v =2 m·s-1代入(1)、(2)得 v 0=-1 m·s-1, x 0=0.75 m于是可得质点运动方程为75.0121242+-=t t x 1 -10 一石子从空中由静止下落,由于空气阻力,石子并非作自由落体运动,现测得其加速度a =A -B v ,式中A 、B 为正恒量,求石子下落的速度和运动方程.分析 本题亦属于运动学第二类问题,与上题不同之处在于加速度是速度v 的函数,因此,需将式d v =a (v )d t 分离变量为t a d )(d =v v 后再两边积分. 解 选取石子下落方向为y 轴正向,下落起点为坐标原点.(1) 由题意知 v v B A t a -==d d (1) 用分离变量法把式(1)改写为 t B A d d =-vv (2) 将式(2)两边积分并考虑初始条件,有⎰⎰=-t t B A 0d d d 0v v v v v 得石子速度 )e 1(Bt B A --=v 由此可知当,t →∞时,B A →v 为一常量,通常称为极限速度或收尾速度. (2) 再由)e 1(d d Bt BA t y --==v 并考虑初始条件有 t BA y t Bt y d )e 1(d 00⎰⎰--= 得石子运动方程)1(e 2-+=-Bt B A t B A y 1 -11 一质点具有恒定加速度a =6i +4j ,式中a 的单位为m·s-2 .在t =0时,其速度为零,位置矢量r 0 =10 m i .求:(1) 在任意时刻的速度和位置矢量;(2) 质点在Oxy 平面上的轨迹方程,并画出轨迹的示意图.题 1-11 图分析 与上两题不同处在于质点作平面曲线运动,根据叠加原理,求解时需根据加速度的两个分量a x 和a y 分别积分,从而得到运动方程r 的两个分量式x (t )和y (t ).由于本题中质点加速度为恒矢量,故两次积分后所得运动方程为固定形式,即20021t a t x x x x ++=v 和20021t a t y y y y ++=v ,两个分运动均为匀变速直线运动.读者不妨自己验证一下. 解 由加速度定义式,根据初始条件t 0 =0时v 0 =0,积分可得⎰⎰⎰+==tt t t 000)d 46(d d j i a vvj i t t 46+=v 又由td d r =v 及初始条件t =0 时,r 0=(10 m)i ,积分可得 ⎰⎰⎰+==tt rr t t t t 00)d 46(d d 0j i r v j i r 222)310(t t ++=由上述结果可得质点运动方程的分量式,即x =10+3t 2y =2t 2消去参数t ,可得运动的轨迹方程3y =2x -20 m 这是一个直线方程.直线斜率32tan d d ===αx y k ,α=33°41′.轨迹如图所示. 1 -12 质点在Oxy 平面内运动,其运动方程为r =2.0t i +(19.0 -2.0t 2 )j ,式中r 的单位为m,t 的单位为s .求:(1)质点的轨迹方程;(2) 在t 1=1.0s 到t 2 =2.0s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3) t 1 =1.0s时的速度及切向和法向加速度;(4) t =1.0s 时质点所在处轨道的曲率半径ρ.分析 根据运动方程可直接写出其分量式x =x (t )和y =y (t ),从中消去参数t ,即得质点的轨迹方程.平均速度是反映质点在一段时间内位置的变化率,即t ΔΔr =v ,它与时间间隔Δt 的大小有关,当Δt →0 时,平均速度的极限即瞬时速度td d r =v .切向和法向加速度是指在自然坐标下的分矢量a t 和a n ,前者只反映质点在切线方向速度大小的变化率,即t t te a d d v =,后者只反映质点速度方向的变化,它可由总加速度a 和a t 得到.在求得t 1 时刻质点的速度和法向加速度的大小后,可由公式ρa n 2v =求ρ. 解 (1) 由参数方程x =2.0t , y =19.0-2.0t 2消去t 得质点的轨迹方程:y =19.0 -0.50x 2(2) 在t 1 =1.00s 到t 2 =2.0s时间内的平均速度j i r r 0.60.2ΔΔ1212-=--==t t t r v (3) 质点在任意时刻的速度和加速度分别为j i j i j i t ty t x t y x 0.40.2d d d d )(-=+=+=v v v j j i a 22222s m 0.4d d d d )(-⋅-=+=ty t x t则t 1 =1.00s时的速度v (t )|t =1s=2.0i -4.0j切向和法向加速度分别为t t y x t t t tt e e e a 222s 1s m 58.3)(d d d d -=⋅=+==v v v n n t n a a e e a 222s m 79.1-⋅=-=(4) t =1.0s质点的速度大小为122s m 47.4-⋅=+=y x v v v则m 17.112==na ρv 1 -13 飞机以100 m·s-1 的速度沿水平直线飞行,在离地面高为100 m 时,驾驶员要把物品空投到前方某一地面目标处,问:(1) 此时目标在飞机正下方位置的前面多远? (2) 投放物品时,驾驶员看目标的视线和水平线成何角度?(3) 物品投出2.0s后,它的法向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各为多少?题 1-13 图分析 物品空投后作平抛运动.忽略空气阻力的条件下,由运动独立性原理知,物品在空中沿水平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作自由落体运动.到达地面目标时,两方向上运动时间是相同的.因此,分别列出其运动方程,运用时间相等的条件,即可求解.此外,平抛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只存在竖直向下的重力加速度.为求特定时刻t 时物体的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只需求出该时刻它们与重力加速度之间的夹角α或β.由图可知,在特定时刻t ,物体的切向加速度和水平线之间的夹角α,可由此时刻的两速度分量v x 、v y 求出,这样,也就可将重力加速度g 的切向和法向分量求得.解 (1) 取如图所示的坐标,物品下落时在水平和竖直方向的运动方程分别为x =v t , y =1/2 gt 2飞机水平飞行速度v =100 m·s -1 ,飞机离地面的高度y =100 m,由上述两式可得目标在飞机正下方前的距离m 4522==gy x v(2) 视线和水平线的夹角为o 5.12arctan ==x y θ (3) 在任意时刻物品的速度与水平轴的夹角为 vv v gt αx yarctan arctan == 取自然坐标,物品在抛出2s 时,重力加速度的切向分量与法向分量分别为2s m 88.1arctan sin sin -⋅=⎪⎭⎫ ⎝⎛==v gt g αg a t 2s m 62.9arctan cos cos -⋅=⎪⎭⎫ ⎝⎛==v gt g g a n α 1 -14 为迎接香港回归,特技演员柯受良在1997年6月1日驾车飞越黄河壶口,如图所示,柯驾车从跑道东端启动,到达跑道终端时速度大小为1500=v h km 1-⋅,他随即以仰角 5=α冲出,飞越跨度达57 m ,安全着陆在西岸木桥上,求:题 1-14 图(1) 柯飞车跨越黄河用了多长时间?(2) 若起飞点高出河面10 m ,柯驾车飞行的最高点距河面为几米?(3) 西岸木桥和起飞点的高度差为多少?分析 由题意知,飞车作斜上抛运动,对包含抛体在内的一般曲线运动来说,运用叠加原理是求解此类问题的普适方法,操作程序是:建立一个恰当的直角坐标系,将运动分解为两个相互正交的直线运动,由于在抛体运动中,质点的加速度恒为g ,故两个分运动均为匀变速直线运动或其中一个为匀速直线运动,直接列出相关运动规律方程即可求解,本题可建立图示坐标系,图中m m x y 和分别表示飞车的最大高度和飞跃跨度. 解 在图示坐标系中,有t v x )cos (0α= (1)2021sin (gt t v y -=)α (2) gt v v y -=αsin 0 (3)(1) 由式(1),令57m ==x x m ,得飞跃时间37.1cos 0m m ==αv x t s (2)由式(3),令0=y v ,得飞行到最大高度所需时间gv t αsin 0m =’将’m t 代入式(2),得飞行最大高度 67.02sin 220m ==gv y αm 则飞车在最高点时距河面距离为10m +=y h m 67.10= m(3)将37.1m =t s 代入式(2),得西岸木桥位置为y = - 4.22 m“-”号表示木桥在飞车起飞点的下方.讨论 本题也可以水面为坐标系原点,则飞车在 y 方向上的运动方程应为10=y m + 2021)sin (gt t v -α 1 -15 如图所示,从山坡底端将小球抛出,已知该山坡有恒定倾角 30=α,球的抛射角 60=β,设球被抛出时的速率v 0 =19.6 m·s-1,忽略空气阻力,问球落在山坡上处离山坡底端的距离为多少?此过程经历多长时间?题 1-15 图分析 求解方法与上题类似,但本题可将运动按两种方式分解,如图(a )和图(b )所示.在图(a )坐标系中,两个分运动均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分别为-g αcos 和-g αsin ,看似复杂,但求解本题确较方便,因为落地时有y =0,对应的时间t 和x 的值即为本题所求.在图(b )坐标系中,分运动看似简单,但求解本题还需将落地点P 的坐标y 与x 的关系列出来.解 1 由分析知,在图(a )坐标系中,有20)sin (21)]cos([t g t v x ααβ-+-= (1) 20)cos (21)]sin([t g t v y ααβ-+-= (2)落地时,有y =0,由式(2)解得飞行时间为31.230tan 20==g v t s将 t 值代入式(1),得1.26322===g v x OP m解 2 由分析知,在图(b )坐标系中,对小球 t v x )cos (0β=(1) 2021)sin (gt t v y -=β(2) 对点P αtan x y ='(3) 由式(1)、(2)可得球的轨道方程为ββ2202cos 2tan v gx x y -=(4) 落地时,应有y y '=,即60cos 260tan 30tan 2202v gx x x -=解之得落地点P 的x 坐标为g v x 332=(5) 则 1.263230cos 20===g v xOP m联解式(1)和式(5)可得飞行时间31.2=t s讨论 比较两种解法,你对如何灵活运用叠加原理有什么体会?1 -16 一质点沿半径为R 的圆周按规律2021bt t s -=v 运动,v 0 、b 都是常量.(1) 求t 时刻质点的总加速度;(2) t 为何值时总加速度在数值上等于b ?(3) 当加速度达到b 时,质点已沿圆周运行了多少圈?分析 在自然坐标中,s 表示圆周上从某一点开始的曲线坐标.由给定的运动方程s =s (t ),对时间t 求一阶、二阶导数,即是沿曲线运动的速度v 和加速度的切向分量a t,而加速度的法向分量为a n =v 2 /R .这样,总加速度为a =a te t+a n e n .至于质点在t 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为曲线坐标的改变量Δs =s t -s 0.因圆周长为2πR,质点所转过的圈数自然可求得.解 (1) 质点作圆周运动的速率为bt ts -==0d d v v 其加速度的切向分量和法向分量分别为 b t s a t -==22d d , Rbt R a n 202)(-==v v 故加速度的大小为R )(402222bt b a a a a t tn -+=+=v 其方向与切线之间的夹角为⎥⎦⎤⎢⎣⎡--==Rb bt a a θt n 20)(arctan arctan v (2) 要使|a |=b ,由b bt b R R=-+4022)(1v 可得 bt 0v = (3) 从t =0 开始到t =v 0 /b 时,质点经过的路程为b s s s t 2200v =-= 因此质点运行的圈数为bRR s n π4π220v == 1 -17 一半径为0.50 m 的飞轮在启动时的短时间内,其角速度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在t =2.0s 时测得轮缘一点的速度值为4.0 m·s-1.求:(1) 该轮在t′=0.5s的角速度,轮缘一点的切向加速度和总加速度;(2)该点在2.0s内所转过的角度.分析 首先应该确定角速度的函数关系ω=kt 2.依据角量与线量的关系由特定时刻的速度值可得相应的角速度,从而求出式中的比例系数k ,ω=ω(t )确定后,注意到运动的角量描述与线量描述的相应关系,由运动学中两类问题求解的方法(微分法和积分法),即可得到特定时刻的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角位移.解 因ωR =v ,由题意ω∝t 2 得比例系数322s rad 2-⋅===Rtt ωk v 所以 22)(t t ωω== 则t ′=0.5s 时的角速度、角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分别为12s rad 5.02-⋅='=t ω2s rad 0.24d d -⋅='==t tωα 2s m 0.1-⋅==R αa t总加速度n t t n R ωR αe e a a a 2+=+= ()()2222s m 01.1-⋅=+=R ωR αa 在2.0s内该点所转过的角度rad 33.532d 2d 203202200====-⎰⎰t t t t ωθθ 1 -18 一质点在半径为0.10 m 的圆周上运动,其角位置为342t θ+=,式中θ 的单位为rad,t 的单位为s.(1) 求在t =2.0s时质点的法向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2) 当切向加速度的大小恰等于总加速度大小的一半时,θ 值为多少?(3) t 为多少时,法向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的值相等?分析 掌握角量与线量、角位移方程与位矢方程的对应关系,应用运动学求解的方法即可得到.解 (1) 由于342t θ+=,则角速度212d d t tθω==.在t =2 s 时,法向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的数值分别为 22s 2s m 30.2-=⋅==ωr a t n2s 2s m 80.4d d -=⋅==t ωr a t t (2) 当22212/t n t a a a a +==时,有223n t a a =,即 ()()422212243t r rt = 得 3213=t此时刻的角位置为 rad 15.3423=+=t θ(3) 要使t n a a =,则有()()422212243t r rt = t =0.55s1 -19 一无风的下雨天,一列火车以v 1=20.0 m·s-1 的速度匀速前进,在车内的旅客看见玻璃窗外的雨滴和垂线成75°角下降.求雨滴下落的速度v2 .(设下降的雨滴作匀速运动)题 1-19 图分析 这是一个相对运动的问题.设雨滴为研究对象,地面为静止参考系S,火车为动参考系S′.v 1 为S′相对S 的速度,v 2 为雨滴相对S的速度,利用相对运动速度的关系即可解.解 以地面为参考系,火车相对地面运动的速度为v 1 ,雨滴相对地面竖直下落的速度为v 2 ,旅客看到雨滴下落的速度v 2′为相对速度,它们之间的关系为1'22v v v += (如图所示),于是可得 1o 12s m 36.575tan -⋅==v v 1 -20 如图(a)所示,一汽车在雨中沿直线行驶,其速率为v 1 ,下落雨滴的速度方向偏于竖直方向之前θ 角,速率为v 2′,若车后有一长方形物体,问车速v 1为多大时,此物体正好不会被雨水淋湿?分析 这也是一个相对运动的问题.可视雨点为研究对象,地面为静参考系S,汽车为动参考系S′.如图(a)所示,要使物体不被淋湿,在车上观察雨点下落的方向(即雨点相对于汽车的运动速度v 2′的方向)应满足hl αarctan≥.再由相对速度的矢量关系122v v v -=',即可求出所需车速v 1.题 1-20 图解 由122v v v -='[图(b)],有θθcos sin arctan 221v v v -=α而要使h l αarctan ≥,则 hl θθ≥-cos sin 221v v v ⎪⎭⎫ ⎝⎛+≥θh θl sin cos 21v v 第二章 牛顿定律2 -1 如图(a)所示,质量为m 的物体用平行于斜面的细线联结置于光滑的斜面上,若斜面向左方作加速运动,当物体刚脱离斜面时,它的加速度的大小为( )(A) g sin θ (B) g cos θ (C) g tan θ (D) g cot θ分析与解 当物体离开斜面瞬间,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消失为零,物体在绳子拉力F T (其方向仍可认为平行于斜面)和重力作用下产生平行水平面向左的加速度a ,如图(b)所示,由其可解得合外力为mg cot θ,故选(D).求解的关键是正确分析物体刚离开斜面瞬间的物体受力情况和状态特征.2 -2 用水平力F N 把一个物体压着靠在粗糙的竖直墙面上保持静止.当F N 逐渐增大时,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F f 的大小( ) (A) 不为零,但保持不变 (B) 随F N 成正比地增大 (C) 开始随F N 增大,达到某一最大值后,就保持不变 (D) 无法确定 分析与解 与滑动摩擦力不同的是,静摩擦力可在零与最大值μF N 范围内取值.当F N 增加时,静摩擦力可取的最大值成正比增加,但具体大小则取决于被作用物体的运动状态.由题意知,物体一直保持静止状态,故静摩擦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保持不变,故选(A).2 -3一段路面水平的公路,转弯处轨道半径为R,汽车轮胎与路面间的摩擦因数为μ,要使汽车不至于发生侧向打滑,汽车在该处的行驶速率()(A) 不得小于gRμμ(B) 必须等于gR(C) 不得大于gRμ(D) 还应由汽车的质量m 决定分析与解由题意知,汽车应在水平面内作匀速率圆周运动,为保证汽车转弯时不侧向打滑,所需向心力只能由路面与轮胎间的静摩擦力提供,能够提供的最大向心力应为μF N.由此可算得汽车转弯的最大速率应为v=μRg.因此只要汽车转弯时的实际速率不大于此值,均能保证不侧向打滑.应选(C).2 -4一物体沿固定圆弧形光滑轨道由静止下滑,在下滑过程中,则()(A) 它的加速度方向永远指向圆心,其速率保持不变(B) 它受到的轨道的作用力的大小不断增加(C) 它受到的合外力大小变化,方向永远指向圆心(D) 它受到的合外力大小不变,其速率不断增加分析与解由图可知,物体在下滑过程中受到大小和方向不变的重力以及时刻指向圆轨道中心的轨道支持力F N作用,其合外力方向并非指向圆心,其大小和方向均与物体所在位置有关.重力的切向分量(m g cos θ) 使物体的速率将会不断增加(由机械能守恒亦可判断),则物体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又称法向力)将不断增大,由轨道法向方向上的动力学方程R m θmg F N 2sin v =-可判断,随θ 角的不断增大过程,轨道支持力F N 也将不断增大,由此可见应选(B).*2 -5 图(a)示系统置于以a =1/4 g 的加速度上升的升降机内,A 、B 两物体质量相同均为m ,A 所在的桌面是水平的,绳子和定滑轮质量均不计,若忽略滑轮轴上和桌面上的摩擦,并不计空气阻力,则绳中张力为( ) (A) 5/8 mg (B) 1/2 mg (C) mg (D) 2mg 分析与解 本题可考虑对A 、B 两物体加上惯性力后,以电梯这个非惯性参考系进行求解.此时A 、B 两物体受力情况如图(b)所示,图中a ′为A 、B 两物体相对电梯的加速度,m a 为惯性力.对A 、B 两物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可解得F T =5/8 mg .故选(A).讨论 对于习题2 -5 这种类型的物理问题,往往从非惯性参考系(本题为电梯)观察到的运动图像较为明确,但由于牛顿定律只适用于惯性参考系,故从非惯性参考系求解力学问题时,必须对物体加上一个虚拟的惯性力.如以地面为惯性参考系求解,则两物体的加速度a A 和a B 均应对地而言,本题中a A 和a B 的大小与方向均不相同.其中a A 应斜向上.对a A 、a B 、a 和a ′之间还要用到相对运动规律,求解过程较繁琐.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自己尝试一下.2 -6 图示一斜面,倾角为α,底边AB 长为l =2.1 m,质量为m 的物体从题2 -6 图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向下滑动,斜面的摩擦因数为μ=0.14.试问,当α为何值时,物体在斜面上下滑的时间最短? 其数值为多少?分析 动力学问题一般分为两类:(1) 已知物体受力求其运动情况;(2) 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来分析其所受的力.当然,在一个具体题目中,这两类问题并无截然的界限,且都是以加速度作为中介,把动力学方程和运动学规律联系起来.本题关键在列出动力学和运动学方程后,解出倾角与时间的函数关系α=f (t ),然后运用对t 求极值的方法即可得出数值来.解 取沿斜面为坐标轴Ox ,原点O 位于斜面顶点,则由牛顿第二定律有ma αmg μαmg =-cos sin (1) 又物体在斜面上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故有()22cos sin 2121cos t αμαg at αl -== 则 ()αμααg l t cos sin cos 2-= (2)为使下滑的时间最短,可令0d d =αt,由式(2)有 ()()0sin cos cos cos sin sin =-+--αμαααμαα 则可得μα12tan -=,o 49=α 此时 ()s 99.0cos sin cos 2min =-=αμααg l t2 -7 工地上有一吊车,将甲、乙两块混凝土预制板吊起送至高空.甲块质量为m 1 =2.00 ×102 kg,乙块质量为m 2 =1.00 ×102 kg .设吊车、框架和钢丝绳的质量不计.试求下述两种情况下,钢丝绳所受的张力以及乙块对甲块的作用力:(1) 两物块以10.0 m·s-2的加速度上升;(2) 两物块以1.0 m·s-2的加速度上升.从本题的结果,你能体会到起吊重物时必须缓慢加速的道理吗?题2-7 图分析预制板、吊车框架、钢丝等可视为一组物体.处理动力学问题通常采用“隔离体”的方法,分析物体所受的各种作用力,在所选定的惯性系中列出它们各自的动力学方程.根据连接体中物体的多少可列出相应数目的方程式.结合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可解决物体的运动或相互作用力.解按题意,可分别取吊车(含甲、乙)和乙作为隔离体,画示力图,并取竖直向上为Oy轴正方向(如图所示).当框架以加速度a 上升时,有FT-( m1+m2)g =(m1+m2)a (1)F N2 - m2g =m2a (2) 解上述方程,得FT=(m1+m2)(g +a) (3)F N2=m2(g +a) (4)(1) 当整个装置以加速度a=10 m·s-2上升时,由式(3)可得绳所受张力的值为FT=5.94 ×103 N乙对甲的作用力为F′N2=-F N2=-m2 (g +a)=-1.98 ×103 N(2) 当整个装置以加速度a=1 m·s-2上升时,得绳张力的值为FT=3.24 ×103 N此时,乙对甲的作用力则为F′N2=-1.08 ×103 N由上述计算可见,在起吊相同重量的物体时,由于起吊加速度不同,绳中所受张力也不同,加速度大,绳中张力也大.因此,起吊重物时必须缓慢加速,以确保起吊过程的安全.2 -8 如图(a)所示,已知两物体A 、B 的质量均为m =3.0kg 物体A 以加速度a =1.0 m·s-2 运动,求物体B 与桌面间的摩擦力.(滑轮与连接绳的质量不计)分析 该题为连接体问题,同样可用隔离体法求解.分析时应注意到绳中张力大小处处相等是有条件的,即必须在绳的质量和伸长可忽略、滑轮与绳之间的摩擦不计的前提下成立.同时也要注意到张力方向是不同的.解 分别对物体和滑轮作受力分析[图(b)].由牛顿定律分别对物体A 、B 及滑轮列动力学方程,有m A g -F T =m A a (1) F ′T1 -F f =m B a ′ (2) F ′T -2F T1 =0 (3)考虑到m A =m B =m , F T =F′T , F T1 =F ′T1 ,a ′=2a ,可联立解得物体与桌面的摩擦力 ()N 2.724f =+-=a m m mg F题 2-8 图讨论 动力学问题的一般解题步骤可分为:(1) 分析题意,确定研究对象,分析受力,选定坐标;(2) 根据物理的定理和定律列出原始方程组;(3) 解方程组,得出文字结果;(4) 核对量纲,再代入数据,计算出结果来. 2 -9 质量为m ′的长平板A 以速度v ′在光滑平面上作直线运动,现将质量为m 的木块B 轻轻平稳地放在长平板上,板与木块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木块在长平板上滑行多远才能与板取得共同速度?分析 当木块B 平稳地轻轻放至运动着的平板A 上时,木块的初速度可视为零,由于它与平板之间速度的。

《大学物理学》第二版上册课后答案之欧阳地创编

《大学物理学》第二版上册课后答案之欧阳地创编

大学物理学习题答案习题一答案习题一1.1 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 位移和路程有何区别?在什么情况下二者的量值相等?在什么情况下二者的量值不相等? (2) 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有何区别?在什么情况下二者的量值相等?(3) 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关系和区别是什么?瞬时速率和平均速率的关系和区别又是什么?(4) 质点的位矢方向不变,它是否一定做直线运动?质点做直线运动,其位矢的方向是否一定保持不变? (5) r ∆和r ∆有区别吗?v ∆和v ∆有区别吗?0dv dt =和0d v dt=各代表什么运动? (6) 设质点的运动方程为:()x x t =,()y y t =,在计算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时,有人先求出r =dr v dt= 及 22d r a dt =而求得结果;又有人先计算速度和加速度的分量,再合成求得结果,即v =及 a =你认为两种方法哪一种正确?两者区别何在?(7) 如果一质点的加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是线性的,那么,该质点的速度和位矢与时间的关系是否也是线性的?(8) “物体做曲线运动时,速度方向一定在运动轨道的切线方向,法向分速度恒为零,因此其法向加速度也一定为零.”这种说法正确吗?(9) 任意平面曲线运动的加速度的方向总指向曲线凹进那一侧,为什么?(10) 质点沿圆周运动,且速率随时间均匀增大,n a 、t a 、a 三者的大小是否随时间改变?(11) 一个人在以恒定速度运动的火车上竖直向上抛出一石子,此石子能否落回他的手中?如果石子抛出后,火车以恒定加速度前进,结果又如何?1.2一质点沿x 轴运动,坐标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为224t t x -=,式中t x ,分别以m 、s 为单位,试计算:(1)在最初s 2内的位移、平均速度和s 2末的瞬时速度;(2)s 1末到s 3末的平均加速度;(3)s 3末的瞬时加速度。

解:(1) 最初s 2内的位移为为: (2)(0)000(/)x x x m s ∆=-=-=最初s 2内的平均速度为: 00(/)2ave x v m s t ∆===∆ t 时刻的瞬时速度为:()44dx v t t dt==- s 2末的瞬时速度为:(2)4424/v m s =-⨯=-(2)s 1末到s 3末的平均加速度为:2(3)(1)804/22ave v v v a m s t ∆---====-∆ (3)s 3末的瞬时加速度为:2(44)4(/)dv d t a m s dt d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机械波61图(a)表示t =0 时得简谐波得波形图,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图(b)为一质点得振动曲线.则图(a)中所表示得x=0 处振动得初相位与图(b)所表示得振动得初相位分别为()题61 图(A) 均为零(B) 均为(C) 均为(D) 与(E) 与分析与解本题给了两个很相似得曲线图,但本质却完全不同.求解本题要弄清振动图与波形图不同得物理意义.图(a)描述得就是连续介质中沿波线上许许多多质点振动在t时刻得位移状态.其中原点处质点位移为零,其运动方向由图中波形状态与波得传播方向可以知道就是沿y轴负向,利用旋转矢量法可以方便得求出该质点振动得初相位为π/2.而图(b)就是一个质点得振动曲线图,该质点在t=0 时位移为0,t>0 时,由曲线形状可知,质点向y 轴正向运动,故由旋转矢量法可判知初相位为-π/2,答案为(D).62 一横波以速度u沿x轴负方向传播,t时刻波形曲线如图(a)所示,则该时刻(A)A点相位为(B)B点静止不动(C)C点相位为(D)D点向上运动分析与解由波形曲线可知,波沿x轴负向传播,B、D处质点均向y轴负方向运动,且B处质点在运动速度最快得位置、因此答案(B)与(D)不对、A处质点位于正最大位移处,C处质点位于平衡位置且向y轴正方向运动,它们得旋转矢量图如图(b)所示、A、C点得相位分别为0与、故答案为(C)题62 图63如图所示,两列波长为λ得相干波在点P相遇.波在点S1振动得初相就是φ1,点S1到点P得距离就是r1 .波在点S2得初相就是φ2 ,点S2到点P得距离就是r2 ,以k代表零或正、负整数,则点P就是干涉极大得条件为()分析与解P就是干涉极大得条件为两分振动得相位差,而两列波传到P点时得两分振动相位差为,故选项(D)正确.题63 图64在波长为得驻波中,两个相邻波腹之间得距离为()(A) (B)(C) (D)分析与解驻波方程为,它不就是真正得波、其中就是其波线上各点振动得振幅、显然,当时,振幅极大,称为驻波得波腹、因此,相邻波腹间距离为、正确答案为(B).65一横波在沿绳子传播时得波动方程为,式中y得单位为m,t得单位为s.(1) 求波得振幅、波速、频率及波长;(2) 求绳上质点振动时得最大速度;(3) 分别画出t=1s 与t=2 s时得波形,并指出波峰与波谷.画出x=1、0 m处质点得振动曲线并讨论其与波形图得不同.分析(1) 已知波动方程(又称波函数)求波动得特征量(波速u、频率 、振幅A及波长λ等),通常采用比较法.将已知得波动方程按波动方程得一般形式书写,然后通过比较确定各特征量(式中前“”、“+”得选取分别对应波沿x轴正向与负向传播).比较法思路清晰、求解简便,就是一种常用得解题方法.(2) 讨论波动问题,要理解振动物理量与波动物理量之间得内在联系与区别.例如区分质点得振动速度与波速得不同,振动速度就是质点得运动速度,即v=d y/d t;而波速就是波线上质点运动状态得传播速度(也称相位得传播速度、波形得传播速度或能量得传播速度),其大小由介质得性质决定.介质不变,波速保持恒定.(3) 将不同时刻得t值代入已知波动方程,便可以得到不同时刻得波形方程y=y(x),从而作出波形图.而将确定得x值代入波动方程,便可以得到该位置处质点得运动方程y=y(t),从而作出振动图.解(1) 将已知波动方程表示为与一般表达式比较,可得则(2) 绳上质点得振动速度则(3) t =1s与t =2s时得波形方程分别为波形图如图(a)所示.x =1、0m 处质点得运动方程为振动图线如图(b)所示.波形图与振动图虽在图形上相似,但却有着本质得区别.前者表示某确定时刻波线上所有质点得位移情况,而后者则表示某确定位置得一个质点,其位移随时间变化得情况.题65 图66波源作简谐运动,其运动方程为,它所形成得波形以30m·s1得速度沿一直线传播.(1) 求波得周期及波长;(2) 写出波动方程.分析已知波源运动方程求波动物理量及波动方程,可先将运动方程与其一般形式进行比较,求出振幅A、角频率ω及初相φ0 ,而这三个物理量与波动方程得一般形式中相应得三个物理量就是相同得.再利用题中已知得波速u及公式ω=2πν=2π/T与λ=u T即可求解.解(1) 由已知得运动方程可知,质点振动得角频率.根据分析中所述,波得周期就就是振动得周期,故有波长为λ=uT=0、25 m(2) 将已知得波源运动方程与简谐运动方程得一般形式比较后可得A=4、0 ×103m,,φ0=0故以波源为原点,沿x轴正向传播得波得波动方程为67波源作简谐运动,周期为0、02s,若该振动以100m·s1得速度沿直线传播,设t=0时,波源处得质点经平衡位置向正方向运动,求:(1) 距波源15、0m与5、0 m 两处质点得运动方程与初相;(2) 距波源为16、0 m 与17、0m得两质点间得相位差.分析(1) 根据题意先设法写出波动方程,然后代入确定点处得坐标,即得到质点得运动方程.并可求得振动得初相.(2) 波得传播也可以瞧成就是相位得传播.由波长λ得物理含意,可知波线上任两点间得相位差为Δφ=2πΔx/λ.解(1) 由题给条件,可得当t=0 时,波源质点经平衡位置向正方向运动,因而由旋转矢量法可得该质点得初相为φ0=-π/2(或3π/2).若以波源为坐标原点,则波动方程为距波源为x1=15、0 m 与x2=5、0 m 处质点得运动方程分别为它们得初相分别为φ10=-15、5π与φ20=-5、5π(若波源初相取φ0=3π/2,则初相φ10=-13、5π,φ20=-3、5π.)(2) 距波源16、0m 与17、0 m 两点间得相位差68图示为平面简谐波在t=0 时得波形图,设此简谐波得频率为250Hz,且此时图中质点P得运动方向向上.求:(1) 该波得波动方程;(2) 在距原点O为7、5 m 处质点得运动方程与t=0 时该点得振动速度.分析(1) 从波形曲线图获取波得特征量,从而写出波动方程就是建立波动方程得又一途径.具体步骤为:1、从波形图得出波长λ、振幅A与波速u=λυ;2、根据点P得运动趋势来判断波得传播方向,从而可确定原点处质点得运动趋向,并利用旋转矢量法确定其初相φ0 .(2) 在波动方程确定后,即可得到波线上距原点O为x处得运动方程y=y(t),及该质点得振动速度υ=d y/d t.解(1) 从图中得知,波得振幅A=0、10 m,波长λ=20、0m,则波速u=λυ=5、0 ×103m·s1 .根据t =0 时点P向上运动,可知波沿Ox轴负向传播,并判定此时位于原点处得质点将沿Oy 轴负方向运动.利用旋转矢量法可得其初相φ0=π/3.故波动方程为(2) 距原点O为x=7、5m处质点得运动方程为t =0 时该点得振动速度为题68 图69一平面简谐波以速度沿Ox轴正向传播,图示为其在t =0 时刻得波形图,求(1)该波得波动方程;(2)P处质点得运动方程.题69 图分析(1) 根据波形图可得到波得波长λ、振幅A与波速u,因此只要求初相φ,即可写出波动方程.而由图可知t =0 时,x =0 处质点在平衡位置处,且由波得传播方向可以判断出该质点向y轴正向运动,利用旋转矢量法可知φ=-π/2.(2) 波动方程确定后,将P处质点得坐标x代入波动方程即可求出其运动方程y P=y P(t). 解(1) 由图可知振幅A=0、04 m, 波长λ=0、40 m, 波速u=0、08m·s1 ,则ω=2π/T=2πu/λ=(2π/5)s1 ,根据分析已知φ=-π/2,因此波动方程为(2) 距原点O为x=0、20m处得P点运动方程为*610一平面简谐波,波长为12 m,沿O x轴负向传播.图(a)所示为x=1、0 m 处质点得振动曲线,求此波得波动方程.题610图分析该题可利用振动曲线来获取波动得特征量,从而建立波动方程.求解得关键就是如何根据图(a) 写出它所对应得运动方程.较简便得方法就是旋转矢量法.解由图(a)可知质点振动得振幅A=0、40 m,t=0 时位于x=1、0 m处得质点在A/2 处并向Oy轴正向移动.据此作出相应得旋转矢量图(b),从图中可知.又由图(a)可知,t=5 s 时,质点第一次回到平衡位置,由图(b)可、s1 .由上述特征量可写出x=1、0 m处质点得运动方程为瞧出ωt=5π/6,因而得角频率ω=(π/6) rad将波速及x=1、0 m 代入波动方程得一般形式中,并与上述x =1、0 m 处得运动方程作比较,可得φ0=-π/2,则波动方程为611平面简谐波得波动方程为,式中y与x得单位为m,t得单位为s,求:(1) t=2、1 s 时波源及距波源0、10m 两处得相位;(2) 离波源0、80 m及0、30 m 两处得相位差.解(1)将t=2、1 s与x=0 代入题给波动方程,可得波源处得相位将t=2、1 s 与x′=0、10 m 代入题给波动方程,得0、10 m 处得相位为(2)从波动方程可知波长λ=1、0 m.这样,x1=0、80 m 与x2=0、30 m两点间得相位差612为了保持波源得振动不变,需要消耗4、0 W 得功率.若波源发出得就是球面波(设介质不吸收波得能量).求距离波源5、0 m与10、0 m处得能流密度.分析波得传播伴随着能量得传播.由于波源在单位时间内提供得能量恒定,且介质不吸收能量,故对于球面波而言,单位时间内通过任意半径得球面得能量(即平均能流)相同,都等于波源消耗得功率.而在同一个球面上各处得能流密度相同,因此,可求出不同位置得能流密度I=/S.解由分析可知,半径r处得能流密度为当r1=5、0 m、r2=10、0m 时,分别有613两相干波波源位于同一介质中得A、B两点,如图(a)所示.其振幅相等、频率皆为100 Hz,B比A得相位超前π.若A、B相距30、0 m,波速为u=400 m·s1 ,试求AB连线上因干涉而静止得各点得位置.题613 图分析两列相干波相遇时得相位差.因此,两列振幅相同得相干波因干涉而静止得点得位置,可根据相消条件获得.解以A、B两点得中点O为原点,取坐标如图(b)所示.两波得波长均为λ=u/ =4、0 m.在A、B连线上可分三个部分进行讨论.1、位于点A左侧部分因该范围内两列波相位差恒为2π得整数倍,故干涉后质点振动处处加强,没有静止得点.2、位于点B右侧部分显然该范围内质点振动也都就是加强,无干涉静止得点.3、在A、B两点得连线间,设任意一点P距原点为x.因,,则两列波在点P得相位差为根据分析中所述,干涉静止得点应满足方程得因x≤15 m,故k7.即在A、B之间得连线上共有15 个静止点.614 图(a)就是干涉型消声器结构得原理图,利用这一结构可以消除噪声.当发动机排气噪声声波经管道到达点A时,分成两路而在点B相遇,声波因干涉而相消.如果要消除频率为300 Hz 得发动机排气噪声,则图中弯管与直管得长度差Δr=r2-r1至少应为多少?(设声波速度为340 m·s1 )题614 图分析一列声波被分成两束后再相遇,将形成波得干涉现象.由干涉相消条件,可确定所需得波程差,即两管得长度差Δr.解由分析可知,声波从点A分开到点B相遇,两列波得波程差Δr=r2 r1 ,故它们得相位差为由相消静止条件Δφ=(2k+1)π,(k=0,±1,±2,…)得Δr=(2k+1)λ/2根据题中要求令k =0 得Δr至少应为讨论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噪声就是由多种频率得声波混合而成,因而常将具有不同Δr得消声单元串接起来以增加消除噪声得能力.图(b)为安装在摩托车排气系统中得干涉消声器得结构原理图.*615 如图所示,x =0 处有一运动方程为得平面波波源,产生得波沿x 轴正、负方向传播.MN 为波密介质得反射面,距波源3λ/4.求:(1) 波源所发射得波沿波源O 左右传播得波动方程;(2) 在MN 处反射波得波动方程;(3) 在O ~MN 区域内形成得驻波方程,以及波节与波腹得位置;(4) x >0区域内合成波得波动方程.题615 图分析 知道波源O 点得运动方程,可以写出波沿x 轴负向与正向传播得方程分别为与.因此可以写出y 1 在MN 反射面上P 点得运动方程.设反射波为y 3 ,它与y 1 应就是同振动方向、同振幅、同频率得波,但就是由于半波损失,它在P 点引起得振动与y 1 在P 点引起得振动反相.利用y 1 在P 点得运动方程可求y 3 在P 点得运动方程,从而写出反射波y 3 .在O ~MN 区域由y 1 与Y 3 两列同频率、同振动方向、同振幅沿相反方向传播得波合成形成驻波.在x >0区域就是同传播方向得y 2 与y 3 合成新得行波.解 (1) 由分析已知:沿左方向与右方向传播得波动方程分别为与(2) y 1 在反射面MN 处引起质点P 振动得运动方程因半波损失反射波y 3 在此处引起得振动为设反射波得波动方程为,则反射波在x =-3λ/4处引起得振动为与上式比较得,故反射波得波动方程为(3) 在O ~MN 区域由y 1 与y 3 合成得驻波y 4 为()⎪⎭⎫ ⎝⎛⎪⎭⎫ ⎝⎛=⎪⎭⎫ ⎝⎛-+⎪⎭⎫ ⎝⎛+=+=t T x λA x λt T A x λt T A y y x t y π2cos π2cos 2π2π2cos π2π2cos ,314 波节得位置:,取k =-1, -2,即x =-λ/4, -3λ/4 处为波节.波腹得位置:,取k =0,-1,即x =0,-λ/2 处为波腹.(4) 在x >0 区域,由y 2 与y 3 合成得波y 5 为()⎪⎭⎫ ⎝⎛-=⎪⎭⎫ ⎝⎛-+⎪⎭⎫ ⎝⎛-=+=x λt T A x λt T A x λt T A y y x t y π2π2cos 2π2π2cos π2π2cos ,325 这表明:x >0 区域内得合成波就是振幅为2A 得平面简谐波.616 如图(a)所示,将一块石英晶体相对得两面镀银作电极,它就成为压电晶体,两极间加上频率为得交变电压,晶片就沿竖直方向作频率为得驻波振动,晶体得上下两面就是自由得,故而成为波腹、设晶片d =2、00 mm,沿竖直方向得声速,试问要激起石英片发生基频振动,外加电压得频率应就是多少?分析 根据限定区域内驻波形成条件(如图(b)所示),当晶体得上下两面就是自由得而成为波腹时,其厚度与波长有关系式 成立,k 为正整数、可见取不同得k 值,得到不同得,晶体内就出现不同频率得波、对应k =1称为基频,k =2,3,4,…称为各次谐频、解 根据分析基频振动要求,于就是要求频率题616 图617一平面简谐波得频率为500 Hz,在空气(ρ=1、3 kg·m 3 )中以u=340 m·s1得速度传播,到达人耳时,振幅约为A=1、0 ×10 6 m.试求波在耳中得平均能量密度与声强.解波在耳中得平均能量密度声强就就是声波得能流密度,即这个声强略大于繁忙街道上得噪声,使人耳已感到不适应.一般正常谈话得声强约1、0×106W·m2左右.618面积为1、0 m2得窗户开向街道,街中噪声在窗口得声强级为80 dB.问有多少“声功率”传入窗内?分析首先要理解声强、声强级、声功率得物理意义,并了解它们之间得相互关系.声强就是声波得能流密度I,而声强级L就是描述介质中不同声波强弱得物理量.它们之间得关系为L=lg(I /I0 ),其中I0=1、0 ×1012 W·m2为规定声强.L得单位就是贝尔(B),但常用得单位就是分贝(dB),且1 B =10 dB.声功率就是单位时间内声波通过某面积传递得能量,由于窗户上各处得I相同,故有=IS.解根据分析,由L=lg(I/I0 )可得声强为I=10I0则传入窗户得声功率为=IS=10I0S=1、0 ×104W619一警车以25 m·s1得速度在静止得空气中行驶,假设车上警笛得频率为v=800 Hz.求:(1) 静止站在路边得人听到警车驶近与离去时得警笛声波频率;(2) 如果警车追赶一辆速度为15m·s1得客车,则客车上人听到得警笛声波得频率就是多少?(设空气中得声速u=330m·s1 )分析由于声源与观察者之间得相对运动而产生声多普勒效应,由多普勒频率公式可解得结果.在处理这类问题时,不仅要分清观察者相对介质(空气)就是静止还就是运动,同时也要分清声源得运动状态.解(1) 根据多普勒频率公式,当声源(警车)以速度s=25 m·s1运动时,静止于路边得观察者所接收到得频率为警车驶近观察者时,式中s前取“-”号,故有警车驶离观察者时,式中s前取“+”号,故有(2) 客车得速度为=15 m·s1 ,声源(警车)与客车上得观察者作同向运动时,观察者收到得频率为620 蝙蝠在洞穴中飞来飞去,能非常有效地用超声波脉冲导航、假如蝙蝠发出得超声波频率为39 kHz,当它以声速得得速度朝着表面平直得岩壁飞去时,试求它听到得从岩壁反射回来得超声波频率为多少?分析由题意可知,蝙蝠既就是波得发出者,又就是波得接收者、设超声波得传播速度为u、首先,蝙蝠就是声源,发出信号频率为v,运动速度为,岩壁就是接收者,利用多普勒频率公式,即可求得岩壁接收到得信号频率、经岩壁反射后频率不变,即岩壁发射信号频率为,这时蝙蝠就是波得接收者,其运动速度为,再次利用多普勒频率公式,可求得蝙蝠接收到得信号频率、解将蝙蝠瞧成波源,则由分析可知,岩壁接收到得信号频率为,在蝙蝠接收岩壁反射信号时,又将它瞧成接收者、则蝙蝠接收到得信号频率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