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次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 观察物体 观察物体 第2课时(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观察物体观察物体第2课时(苏教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观察物体,发现物体的共同特征。
2.能够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归类,分类理解物体的共性和差异性。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观察物体,发现其特征。
•归类分析物体,并总结归纳规律。
教学重点•正确观察物体发现特征。
•通过归类分析,理解物体的共性和差异性。
教学难点•通过归类分析,总结归纳规律。
教学准备•展示用物体:红蓝黄绿色的小球、长方体、正方体、三角锥、圆柱体、圆锥体、橙子。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课堂开始,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开始进行观察。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看到过什么物体?这些物体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球、橙子、手表、花盆、电视机、书桌……•教师:这些物体有什么相似之处或共同的特点?Step 2 观察物体让学生观察展示用物体,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个物体的特点和不同之处。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认真观察这些物体,他们的形状、颜色、质地、大小等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或不同之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梳理出每个物体的特点和不同之处,并总结出相似之处。
Step 3 归类分析根据观察的特点,让学生将物体分类,可以先分类为球体、长方体、正方体、三角锥、圆柱体、圆锥体和橙子,然后根据颜色进行细分。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将这些物体按照他们的形状、颜色分类,找出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将他们分类整理。
Step 4 总结归纳让学生将分类整理后的物体摆在桌上,让学生观察,从中找出每组物体的不同之处和共同之处,并将其归纳总结。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用笔画出相同的物体或特点,再用框圈出每组物体不同的地方,最后让我们总结一下不同组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评价•能够正确观察物体,发现物体的共同特征。
•能够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归类,分类理解物体的共性和差异性。
•掌握分类的方法和步骤,并总结归纳规律。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6篇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6篇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的:●学生对除数十位上的数较小,个位上的数又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学会灵敏运用试商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拟、灵敏运用知识的才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会灵敏运用试商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沟通。
1.让学生口算。
145 158 164 254 245 263 156 147 156+15 258-252.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256 160 159 1203.笔算下面各题。
33〕2 8 0 38〕1 8 0独立试做,反思做法,到达灵敏运用让学生观察复习3得两道题是用什么方法试商的?各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新知1、学习例4。
〔1〕出例如4: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2〕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14026=〔3〕让学生利用学过的试商方法进展试商。
完成后说说有什么感觉?〔4〕小组讨论有没有别的试商方法。
然后进展小组汇报交流。
〔5〕老师把学生说的几种情况板书,让他们比拟那种方法简便一些,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敏运用,选择适宜你自己的试商方法。
学生观察、比拟哪一种方法简便些?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例题和做一做的题目中除数有什么特点?这类题目用什么方法试商简便些?使学生认识到:遇到除数是14、15、16、24、25、26商是一位数的除法,可以利用口算直接想出商几,这样试商比拟简便。
三、练习练习十五第512题第5题,全班共同练习,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第6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分析^p 解决问题。
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
做完后,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引导讨论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络?第7~11题,实际应用的题目。
学生通过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既稳固了计算的方法又体会了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第12题,是开放题。
让学生自主选择条件,独立解答,再互相交流思路。
四、总结。
〔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2 一、教学目的本册教材包括如下内容:四那么混合运算;多位数的认识;多位数的加减法;角;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相交与平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可能性;总复习八个单元。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巩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
2、,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教学过程:活动一:简单基础的题目。
1、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和底。
谈谈注意什么问题?(强调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2、三角形的稳定性。
说说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3、给出三根小棒说说可不可以组成三角形?3.4.5 3.3.3 2.2.6 3.3.5为什么?三角形的分类: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间的联系及个三角形的特点。
活动二:解决问题1、求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1) 三边相等2) 等腰三角形,顶角是50度3) 有一个锐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分析——解决——汇报解题思路2、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
它的一个底角是75度,顶角是多少?观察找信息——分析——解决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活动三:提高题1、能画出有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吗?为什么?交流——汇报2、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能求出下面的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交流讨论——汇报四、综合练习:课本P127 8 P一三0-一三110、11、12、一三总复习——三角形的练习卷复习目标:1、通过讲评练习使学生对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更清楚。
2、熟练画出三角形的高和底3、三角形按角分和按边分的分类,以及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来求三角形的各角,特殊三角形的求角度。
复习过程:1、复习概念:概念: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3、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4、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2、练习讲评:(一)在钉子板上画指定的三角形注意:画的时候为了准确,需要画在钉子之间(二)填空:1、一个三角形有()条边、()个角和( )个顶点2、三角形按角的大小来分,可分为()、( )( |三类3、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可分为()、( )注意:基础概念题,主要是给学生对知识做个梳理4、5、6、题主要是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来计算角度,除了方法外,还要强调细心计算。
四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练习三(2)-苏教版
四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练习三(2)-苏教版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
2.学生能够熟练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3.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知识点
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2.实际问题解决。
教学重点
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2.实际问题解决。
教学难点
1.实际问题解决。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好课件、教材、黑板、粉笔、小数卡片等教具;
2.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导入
教师通过示意图或图片,引领学生回忆小学三年级的学习经验,巩固学生对小数的理解。
提示
教师出示提醒卡片,提示学生小数的运算法则。
实践运用
1.教师出示实际应用题目,引导学生思考;
2.逐步解答题目,巩固学生对小数运算法则的掌握;
3.要求学生自己解答下一道题,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应用能力。
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快速计算小数的运算,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总结
学生回忆小数的运算法则,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对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理解。
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的小数运算表现;
2.随堂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3.作业评判。
作业布置
1.完成课本上的习题;
2.自己设计一个实际应用题目,并自己解答。
以上就是本次四年级数学练习三(2)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更好地备课和授课。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3课时 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试商 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3课时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试商苏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试商的意义。
- 学生能够运用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试商的方法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试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熟练运用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试商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实践操作法教学工具- 教科书- 黑板- 教学课件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简单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回顾除法的基本概念。
2. 提问:“我们之前学过除法,谁能告诉我,除法是什么?”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除法是一种数学运算,用来解决分配问题。
”第二阶段: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例题:“小明有45个苹果,他想平均分给9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2. 学生计算后,教师提问:“我们刚才计算的除数是9,如果我们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比如10,我们应该怎么计算呢?”3. 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学生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然后进行试商计算。
第三阶段:实践操作(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完成后,教师挑选部分题目进行讲解。
第四阶段:小组合作(10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道题目。
2. 小组内讨论解题方法,然后进行计算。
3. 各组汇报计算结果,教师点评。
第五阶段: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导入、实践操作、小组合作和总结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试商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观察物体》教案(共4个课时)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观察物体》教案(共4个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观察物体》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不同视角,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本单元共有4个课时,内容包括: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以及立体图形的拼接。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平面图形,对图形的认知和观察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立体图形的观察和理解,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正确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3.让学生学会用展开图的方法,理解展开图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理解展开图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画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运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4.采用激励评价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用于直观演示。
2.准备展开图的示例,用于讲解展开图的方法。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引导学生观察物体,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观察物体。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如: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教案)第三单元 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物体-四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案) 第三单元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物体 - 四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掌握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物体的方法。
2.通过相关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细致性、分析及总结能力和推理能力等。
3.培养学生在组织、规划物品场景方面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物体的方法。
2.熟练掌握相关练习。
教学难点1.获取细致的细节信息。
2.最终得出正确的答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教师出示一些物品或图片,鼓励学生将其分别从不同角度观察,征询他们对不同角度观察的感受和体验。
2. 新知讲解1.理解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物体的方法,并通过课本图片进行演示和介绍。
2.系统化练习,明白当前方法的应用和实践。
3.从学生身边的具体事物和物品开始,演示如何实现以上观察。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组内学生互相讨论交流,了解彼此的想法和分析方法。
4. 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探究、组织和规划一些事物的观察方式。
例如,探究化学试剂瓶等物品的外形识别、方位判断和标签阅读。
5. 课程总结总结课程重点,确定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运用所掌握的方法进行科学观察。
四、学习辅助资料本课程所涉及的练习和教学资料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基础教材,以及上课的演示和示范来理解。
五、家庭作业完成教师分发的练习册相关练习。
六、教学反思本课程可以将观察物体的思想进行引导,从而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思维等能力。
希望通过科学的规划,组织和探究,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同时,通过合作学习,通过相互讨论和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增进相互之间的共识和理解。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第1课时:认识容量和升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课件、量杯、纸杯。
教学过程:一、教学“容量”。
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如何验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操作,可以两个容器互相注水比较。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
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
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1.出示例2情景图。
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知道物品后面的几升代表什么意思吗?(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做单位。
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2.那么1升有多少呢?我们可以用量杯来量出1升水。
师操作用量杯量出1升水,让学生观察。
继续操作:教师取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将刚才量出的1升水倒正方体,让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说一说这个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多少?猜一猜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验证过程中提问:为什么要从里面量?而不从外面量?3.继续感受1升水多少。
(1)教学“试一试”先让学生估计下1升水大约能倒满几个纸杯,再验证下(5个)。
(2)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三、练习。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3.2 观察物体 丨苏教版 (3)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3.2 观察物体丨苏教版 (3)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阅读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属性等信息。
2.能够通过观察判断物体的大小、形状等特征。
3.能够用图像、文字等方式描述物体的特征和属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大小等特征,指出物体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描述物体的属性和特征,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流程3.1 自主学习(10分钟)通过图片、模型等形式展示物体,让学生自主观察、感知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其他特征。
引导学生记录物体的特征和属性,并在小组内交流。
3.2 讲解与示范(10分钟)在学生记录总结的基础上,对物体的特征和属性进行讲解,指导学生如何合理运用语言文字描述物体的外貌和属性。
同时,通过示范让学生了解如何用图像、文字等方式记录物体的特征和属性。
3.3 练习与巩固(20分钟)1.小组内自主练习:将教师提供的物体进行观察,并通过语言文字描述物体的特征和属性等信息。
2.小组间交流:各小组展示自己记录下来的物体信息,与其他小组进行对比。
3.4 总结与评价(10分钟)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准确度、详细度、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
同时让学生在总结中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教学反思观察物体是数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直观认识概念的先决条件。
本节课通过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物体,帮助学生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技巧,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针对本节课教学不足之处,我将会更加重视小组内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让学生能够在多角度认知和理解物体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我会尝试使用更多的图像、文字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加真实、直观地认知物体的特征和属性。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1课时认识容量和升教学内容:教科书P1~3页例1、例2和试一试,第3页练一练,第5页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比较中初步认识容量的含义,联系实际认识容量单位升,初步学会用升为单位估计常见容器的容量。
2.使学生通过具体情境观察、比较容量的多少和感受容量单位“升”,初步形成1升大小的容量观念,提高观察、比较的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感知能力,并培养估计容量的初步意识和简单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认识容量和升,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的含义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容量含义和容量单位1升的空间感受。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和两个相近的冷水壶,容量是1升的正方体容器,1升的量杯、若干个同样大小的纸杯等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
1.师讲述:森林里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冠亚军比赛,老虎和狮子正在进行“喝酒比赛”,老虎一连喝了5杯,还没有醉,狮子刚喝2杯就开始摇晃了,老虎得意地说:“我是森林中的酒仙!”狮子不服气地嚷:“你的杯子小,我的杯子大。
所以我是酒仙!”老虎和狮子谁也不认输,吵起来了。
同学们,你们认为谁说的有理呢?估计学生会有两种不同的答案:①老虎喝了5就醉了,所以老虎的酒量大;该是狮子的酒量大。
2.情境感悟(1)出示例1比较:比较这两个玻璃杯,哪个能盛的水多,哪个水少,谁的容量大?说说你是怎样想的?(2)比较感悟观察两个看上去大小差不多,容量有大小的冷水壶。
提问:你有什么方法,能比较出哪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学生交流展示比较方法。
3.做“练一练”第一题。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互相说说图里的意思,并思考哪个容量最大,哪个容量最小。
说明:要知道哪个容量在、哪个容量小,可以像这样互相倒一倒、比一比。
容量装的液体多,它的容量就大,反之,它的容量就小。
4.感受需要统一单位二、联系实际,认识单位。
1.感受单位“升”。
出示例2,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提问:观察这些容器的图,你看到了什么,什么要说的?说明:图里的升或L是表示每个容器的容量是多少,能盛多少液体。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苏教班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一册教案第一单元除法第一节课的除数是整个十的口头和书面计算教学内容:第1、2页教学重点:专注于书面计算。
注意口头计算、估算和书面计算的最佳组合。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和笔算,并会演算;会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在积极探索和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积极与学生交流学习思想,积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经验。
教学准备:光盘教学过程:一、提供购书情境,引发除法计算的需要1.在新学期,我们收到了很多新书。
让我们先看一张图片。
这是关于孩子们和他们的母亲去买书的故事。
光盘演示。
请学生说说从画面上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销售人员每20本就打包一次。
孩子们在想,60本《科学世界》你想要多少包?)用手势画“20本书在一个袋子里,一个袋子在一个袋子里……”因为学生们知道总共有60本书,所以当他们用手势制作第三个书包时,他们不会继续。
师:我们通过做手势,很清楚可以打3包,那我们可以怎样把它写下来呢?2、这个问题你会列式解答吗?随学生回答板书:60÷20二、优化口头计算、估算和书面计算的组合,学习除数是整个十的除法。
1.口头计算(估计很多学生会直接口头计算数字)。
你能告诉我你怎么做口头计算吗?可能有的方法:(1)20×3=60,60÷20=3苏教班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一册整册教学计划(2)6÷2=3,60÷20=3(3) 60人中有多少人是20人?60中有三个20,所以数字应该是3指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像这道题,我们可以用刚才大家所说的方法进行口算,还可以笔算。
结合学生所说的:6÷2=3,比较两个问题,并将它们写成60÷20=30。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观察物体》教学分析及教案集+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观察物体》教学分析及教案集+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观察物体》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以及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技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他们对生活中的物体有一定的认知。
但是,部分学生在观察物体时,可能还停留在表面现象,缺乏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此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同,描述物体位置关系时可能不够准确。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2.让学生学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
3.让学生学会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学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
2.难点:让学生用语言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观察物体。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观察和描述物体位置关系的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球、盒子、书本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些小卡片,上面画有不同形状的物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教室、家庭场景等,引导学生谈论图片中的物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教具,如球、盒子、书本等,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这些物体,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互相展示手中的学具,从不同方向观察对方的学具,并用语言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关于物体位置关系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观察物体(3)∣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观察物体(3)∣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和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观察物体: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2. 认识和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3. 解决与观察物体相关的问题。
教学方法1. 操作法: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个物体,如一个立方体,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并描述他们看到的形状。
2. 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二、探究(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个物体,如一个圆柱体,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并描述他们看到的形状。
2. 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三、巩固(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个物体,如一个圆锥体,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并描述他们看到的形状。
2. 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四、应用(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个物体,如一个球体,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并描述他们看到的形状。
2. 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 教师强调观察物体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他们对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的理解。
2. 课后作业: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物体,并描述他们看到的形状。
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让他们在观察和操作中学习。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3.3 观察物体丨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3.3 观察物体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描述所观察的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特征;2.学生能够比较所观察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特征,认识相同点和不同点;3.学生能够用简单的语言精确表述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特征。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准确描述所观察的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特征;2.学生能够比较所观察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特征,认识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用简单的语言精确表述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特征。
四、教学准备1.教具:各种几何体模型、学生拼图、实物图、幻灯片等;2.素材:物品或物品的图片。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1. 温故知新让学生回想起上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物体的名称、物体的大、小、高、低、轻、重等。
2. 引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些不同形状的物品,让学生看图、看实物,描述这些物品的形状、大小和特征。
2.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相同物体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提醒学生注意特征相同但物体不同的情况,比如:小汽车的轮子不一定都是圆形。
3. 学生探究1.教师出示一个物品,引导学生一起观察、想象并描述这个物品的特征:颜色、形状、大小、线条、质地等。
2.随后,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个物品,并让同桌听后想象这个物品,看是否描述准确。
3.教师让学生找出班里相似的的物品并描述,比较是否具有相同点和不同点。
4. 教师总结教师根据前面的学习情况,对比较物体时的注意点进行总结和思考,引导学生掌握好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方法和技巧。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看图、看实物、找同桌进行观察、描述和比较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了适应性观察积累的能力,增强了简单的语言表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思维活跃,学会了如何把所观察到的物体进行比较和归纳,同时了解了相同与不同的概念,通过老师引导,让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优秀6篇)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优秀6篇)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内容课本第5—6页例4、例5,课本第6页“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1、学会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3、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
难点: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出示下列习题:12÷4+25400-20某16213÷(102-99)(120-63)某45先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进行全班订正。
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4。
出示例4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找出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明确所提的问题:啄木鸟每天吃多少只害虫?(2)自主探索教师提示学生试着用线段图来表示图中的数量关系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
(3)合作交流①指名板演,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②教师引导分析,画图讲解,让学生明白题中的数量关系。
③探讨:为何表示“45只”的那一段要用虚线表示?(4)即时练习。
指导完成课本第5页“议一议”全班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表示“多45只”的那一段要用实线表示。
2、教学例5出示例5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2)自主探索,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合作交流。
交流时重点让学生明白,要求小青有多少张邮票,必须先知道什么?三、巩固练习。
引导完成第6页课堂活动中的习题。
四、全课小结。
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第8页第5题。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角的分类,掌握直角、平角、周角和锐角、钝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帮助学生建立不同的角的空间观念。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三 观察物体 -苏教版(无答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三观察物体 -苏教版(无答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了解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使学生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能够准确描述物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物体特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观察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
2. 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描述物体的特征。
3. 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物体特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观察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描述物体的特征。
2. 教学难点: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物体特征。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了解物体的特征。
2. 运用问答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描述物体的特征。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物体特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观察物体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如桌子、椅子、书本等,说出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
(2)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如从正面、侧面、上面等,描述物体的特征。
(3)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物体特征让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如“这个物体是长方体,长、宽、高分别为……”。
3. 巩固练习让学生观察一组物体,从不同角度描述它们的特征,并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
4. 总结延伸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观察物体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描述、多表达。
六、课后作业观察家里的物体,从不同角度描述它们的特征,并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
七、板书设计1. 观察物体形状、大小、颜色2. 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正面、侧面、上面3. 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物体特征长方体、圆柱体、球体等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物体,让学生了解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集体备课教学计划及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集体备课教学计划及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感知物体的特征,从而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发现物体的特征。
但部分学生对于一些复杂的物体图形可能会感到困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和总结物体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物体,发现和总结物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物体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际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和操作。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和实例,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
2.准备教学课件,用于展示和讲解物体的特征。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呈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物体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和总结物体的特征。
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物体特征的掌握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做思考题。
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同桌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交流解题方法。
一、当堂检测
1、课堂小结:
2、课堂作业:
①做练习三第15题后两题、第20题。
②《补充习题》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四舍调商
学科:数学第七册主备人:张宇
集体备课人员:张宇、王达林、戴静玲、唐修光、周福干、吴浩成、李巧兰、王祥、叶春梅。
1、回顾上面的学习过程,想想今天遇到的什么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解决的,能说说你的收获和体会吗?
教师小结,板书课题。
2、做“练一练”。
请学生比较试商竖式里的减数和被减数,想想有什么问题?再想想商应该是几,在题里把商调整。
四、巩固提升
1、做练习四第1题。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比较每组的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学生读题,明确题意。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解答。指名学生说说不同的解法。交流检验的方法。
2、做练习三第9题。
要求学生分别把有联系的条件连一连,想想可以算出什么新条件,怎样算。全班交流。
3、做练习三第12题。
学生整理、理解条件,明确要求的问题。学生独立用综合算式解答。
五、当堂检测
1、课堂小结:
2、课堂作业:做练习三第10、11、13、14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把得数代入原题”的验算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我们已经学过很多计算,今天我们应用学会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出示例题情境图,学生阅读例题
集体备课人员:张宇、王达林、戴静玲、唐修光、周福干、吴浩成、李巧兰、王祥、叶春梅。
初备时间:2015/9/9集体备课时间:2015/9/1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14页例4、“练一练”、练习三第9~14题。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初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二、合作探究
1、出示例5,让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平均每人借书多少本怎样列式?(板书:272÷34)
2、请大家先想想怎样试商,再用竖式计算,看看试商后会出现什么新问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交流:怎样试商的,遇到什么新的问题吗?教师讲解。
3、学生重新按要求计算,指名学生板演,再黑板上调商,并验算。
三、展示激励
初备时间:2015/9/9集体备课时间:2015/9/1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页例5、“练一练”、练习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四舍法试商后的调商方法,能通过调商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一位数)的得数。
2、使学生经历用四舍法试商发现初商过大需要调小的探索过程,理解初商过大需要调商的原因和原理,提高除法笔算技能,发展除法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2、做练习四第2题。
让学生独立改错,再交流错在哪里,怎样改正。
3、做练习四第3题前两题。学生独立计算,指名学生板演。
五、当堂检测
1、课堂小结:
2、课堂作业:
做练习四第3题后两题、第4题。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出示:420÷12÷5 210÷14学生独立改写,全班交流。
三、做练习三第17题。
先让学生互相说说每题可以怎样算,再计算得数。指名三人板演。
四、做练习三第18题。
学生独立读题,交流有哪三个条件,求什么问题。这道题可以怎样想?和同桌交流。
学生独立解答,并自己列式检验。
全班交流。
五、做练习三第19题。
学生独立读题,解答。
2、通过提高题练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教学过程:
一、做练习三第8题。
1.学生在书上口算,填写得数。
2.交流得数,呈现结果。
二、做练习三第4题。
学生一组一组地完成计算。集体Leabharlann 正。三、做练习三第5题前两题。
1.指名说出每道题的商是几位数,你是怎样判断的。
2、初步了解除法计算的一些规律,并能初步应用规律使计算简便。
3、感受两步连除实际问题的特征,能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连除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做练习三第15题前两题。
指名两人板演,计算并验算。
交流:你是怎样试商的?怎样验算的?教师小结。
二、做练习三第16题。学生独立计算两组题的得数。
比较:每组两题得数有什么关系?同桌互相说一说。全班交流。改写算式。
二、合作探究
1、交流:你知道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教师板书。
2、根据这里的条件,想想可以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思考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全班交流解题思路。你也能说说这两种不同的思路吗?
三、展示激励
1、独立分步解答。
学生选择一种方法在书本上列式解答。
指名两人板演,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3、《补充习题》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练习三(2)
学科:数学第七册主备人:张宇
集体备课人员:张宇、王达林、戴静玲、唐修光、周福干、吴浩成、李巧兰、王祥、叶春梅。
初备时间:2015/9/9集体备课时间:2015/9/1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6~17页练习三第15~20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法则,能正确笔算得数。
2、交流解法。
你每一步算的是什么?你认为关键的是哪一步?
3、列综合算式。
你能根据分步算式列出两步计算的综合算式解答吗?学生独立尝试。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4、检验结果。
要知道求出的每层放28本对不对,你的解答方法可以怎样检验?
1、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
四、巩固提升
1、做“练一练”。
2.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3.交流:你是怎样验算的?
四、做练习三第6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解答。
3.交流时提问:你是怎样求出“生产的天数”的?
4.观察表格,你能发现什么?
五、课堂作业:
1、做练习三第5题后两题、第7题。
2、《补充习题》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连除实际问题
学科:数学第七册主备人:张宇
教学重点:学会用四舍法试商后的调商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初商过大需要调商的原因和原理。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1、除法口算。
240÷60 160÷80 700÷70 240÷40 160÷40
700÷20 240÷30 160÷20 700÷7
2、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可以帮助理解今天的除法试商出现的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练习3(1)
学科:数学第七册主备人:张宇
集体备课人员:张宇、王达林、戴静玲、唐修光、周福干、吴浩成、李巧兰、王祥、叶春梅。
初备时间:2015/9/9集体备课时间:2015/9/1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16页练习三第4~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