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复习资料:2016高考最关注的时事知识点练习
2016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
2016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一)一、资本主义列强积极进行扩张1、背景:①工业革命的发展使资产阶级需要在世界范围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主义各国都竭力推行对外侵略政策(必要性、根本原因)。
②工业革命增强了列强的经济、军事实力,它们凭借廉价商品和刀枪火炮征服世界,这是它们征服世界的物质条件(可能性)。
2、方式与手段:用刀枪火炮(武力)和廉价商品(商品输出)把全球囊括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3、概况:①英国——a.目的:为满足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抢夺原料产地,拓展商品市场。
b.方式:凭借雄厚的经济军事势力进行经济扩张。
c.在亚洲:到19世纪中期,完全占有印度;占领新加坡等地;侵略缅甸、阿富汗、伊朗等国。
d.发动两次鸦片战争。
割占香港。
e.在大洋洲:据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f.在非洲:势力侵入埃及。
g.在拉了美洲:加紧对新生的拉美国家进行经济侵略。
②法国:a.侵占阿尔及利亚;向埃及、突尼斯等地渗透。
b.伙同英国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着手对印度支那进行侵略。
③美国:羽翼未丰,也参加了对中国、日本等国的侵略活动。
④俄国侵略欲望强烈(19世纪以后,同英法进行了激烈争夺)——a.目的:扩大领土。
b.方式:凭借军事力量,对周围蚕食鲸吞。
C.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
4、影响:A.为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更广阔的商品市场和更丰富的廉价原料,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造成亚非拉广大地区的贫穷,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灾难;C.客观上也冲击了这些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D.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1、含义:一是大批资本主义国家的出现,一是世界上大批国家和地区被资本主义国家所征服,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2、形成标志:19世纪中后期,在资本主义侵略下,殖民地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被打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2016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2016高考历史复习资料: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一、西汉开通两条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
①开通: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开通。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西亚-大秦。
②意义:A.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B.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C.两汉之际,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2、海上丝绸之路①开通:汉武帝时,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路线:广东-印支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
②意义:A、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扩大了秦汉文化对外的影响。
B、从海路沟通了东、西方外交联系,拓展了中国、亚洲濒海地区、欧洲一些国家的外交活动范围。
二、唐朝丝绸之路的拓展1、陆路方面:隋唐时期陆路上的“丝绸之路”达到鼎盛时期,东起长安,经中亚,一条至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另两条至地中海进入欧洲、或西北行进入欧洲。
2、海路方面:从广州出发,最远可以到达波斯湾。
三、明朝郑和下西洋1、目的:①宣扬国威,宣传明王朝的强盛。
②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③为宫廷购回奢侈品,即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概况: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航海,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3、特点:①倡导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
②不是发展海外贸易,采取的事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
4、历史意义:①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②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极大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
与欧洲航海家相比,郑和下西洋早半个多世纪。
不愧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对外贸易,导致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其结果必然造成巨大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持久。
2016年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题及相关高考题(选择题部分)
复习题1、在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中,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就政治角度而言其原因在于()A.两国是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B.两国的国王都具有海外扩张的野心C.两国的封建势力都很薄D.欧洲其他国家尚处于分裂状态2、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原因颇多,以下各项中对其具有促进作用的是()①日益扩大的海外殖民地②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③圈地运动使农民离开土地④工场手工业的迅速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19世纪60年代中国大地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现象不是发生这一时期的是()A.洋务运动兴起B.民族资本主义诞生C.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建成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近代史上进步的经济形态,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
下列事件或现象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过促进作用的是()①洋务运动②太平天国运动③辛亥革命④实业救国思潮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5、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进行了努力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曾经犯过“左”或“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
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左”的错误是()A.反右斗争扩大化B.大跃进运动C.农村人民公社化D.文化大革命6、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这是党在农业问题上的一个重要决策。
从1949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总趋势是()A.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社→土地包给个人自负盈亏D.互助组→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人民公社化7、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 )A. 输华货物总值显著增加B. 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C. 商品经济有所发展D. 劳动力市场不断扩大8、符合早期民族资本家张謇的是()A、创办了继昌隆缫丝产B、发起了洋务运动C、创办了发昌机器产D、曾经是清末状元9、民国初期,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导致“短暂”的主要原因是()A、北洋政府对民族工业扶植不力B、封建自然经济的束缚C 、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D、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10、中国民族工业遭到空前的洗劫和破坏是在()A、鸦片战争期间B、甲午战争期间C、八国联军侵华期间D、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期间11、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中国多织一匹布,英国就会少销一匹。
2016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的历史知识点集结)
高三历史必修内容复习提纲一、古代部分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③分封对象:王族(主体),功臣,先代贵族。
④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⑤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⑥崩溃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弱,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
⑦影响: a、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b、消极: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宗法制:①目的: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②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③等级秩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⑤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⑥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祭祀)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朕、制或诏、玺)2.秦朝的中央机构:①三公:丞相: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没有实权. ②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016年高考时事政治资料复习
2016年高考时事政治资料复习(2015)一、政治方面、重要纪念日:1、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2、2015.4.24万隆会议60周年(《弘扬万隆精神,推进合作共赢》)。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
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
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4、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于11月7日下午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
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
习近平就此提出4点意见:第一,坚持两岸共同政治基础不动摇。
第二,坚持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第三,坚持为两岸同胞多谋福祉。
第四,坚持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经济成就:1、2015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预期增长7%。
2、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连续12年聚焦三农问题,强调要依靠改革和科技创新。
3、2015年4月21日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区同步挂牌成立,标志着自贸区进入“2.0”时代。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开展互联互通合作是中方“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两个核心区:福建与新疆。
三、科技成就、重大工程方面:1、5月19日《中国制造2025》发布,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6年高考时事政治时事热点复习材料
2016年高考时事政治时事热点复习材料(截止到2016年4月)2016年4月一、国内部分1.习近平4月5日上午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
“十三五”时期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时期。
发展林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义务植树,身体力行在全社会宣传新发展理念,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精神,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让大地山川绿起来,让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美起来。
2. 4月6日1时38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
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3. 4月5日,财政部公布了2015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情况。
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房地产投资增速大幅回落,经济增速放缓,土地市场需求不足,全国土地出让收支规模出现“双降”。
4. 习近平对在全党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部署,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有力抓手,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各级党组织要履行抓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主体责任,坚持区分层次,突出问题导向,确保取得实际成效。
5.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引领中国制造升级;部署推进“互联网+流通”行动,促进降成本扩内需增就业;确定2016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让医改红利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6. 从中科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了解到:该所先进核能研究团队在第四代核裂变反应堆堆芯核心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研发出新型燃料组件及包壳材料,解决了铅基堆堆芯高份额燃料、高密度冷却剂、耐高温耐腐蚀结构材料等关键技术难题。
这一成果打破了国外相关技术垄断,实现了第四代核裂变反应堆核心技术自主掌握。
2016届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下篇(三轮)第2讲从现实到历史_多视角洞悉时政热点2课时通关新人教版
第二讲时政热点二一、选择题1.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
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
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传统的社日活动主要反映了(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解析:从题干中社日的由来、表达的意愿可以看出农耕经济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A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C、D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答案: B2.孟子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这一观点( )A.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B.有利于协调社会关系C.体现鲜明的民本思想D.强调了宗法血缘关系解析:材料强调从统治者到老百姓都要行仁,可以排除A项和D项,而C项的民本思想则是古代君主专制下的民本,是对统治者的要求,排除。
答案: B3.孙中山认为:“可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
”“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
”在此孙中山强调( )A.民生问题是国家之根本B.应通过合理分配社会财富改善民生C.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D.民生问题的解决就是政治问题的解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由“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可以看出孙中山强调民生是政治、经济的根本,即民生问题就是国家的根本,A项符合题意。
B项与民生主义的含义不相符;C项表述本身错误,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D项表述过于绝对化。
答案: A4.中国共产党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下列措施中,你认为最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是( ) A.实行土地改革,建立农民个体私有制B.大搞人民公社,建设农村集体所有制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解析:“农民个体私有制”说法错误,“大搞人民公社”不利于改善农民生活,A、B 两项不选。
2016届高考历史十大热点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中西文化的交流
• • • •
相关知识点链接: 1.儒家思想及其地位变迁; 2.古代史上的中西科技文化交流; 3.近代新思想的演变和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 西学成份; • 4.中国历代思想解放运动; • 5.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 • 6.世界近代思想文化成就及其形成原因(文 艺复兴及启蒙运动)。
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 相关知识点链接: • 1.唐代城市“市”“坊”分离,主要是政治、军事重镇; 宋代“市”“坊”界限被打破,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明清时期兴起大批工商业城市。 • 2.工业革命,蒸汽机问世,人类摆脱自然条件的限制, 工厂集中而建,形成一批工业化城市,大量人口进入城市, 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 3.近代中国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出现了许多近代城市, 如上海、青岛等。 • 4.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量劳动力剩余, 乡镇企业发展,有利于城镇化建设。 • 5.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明显加快,逐步走出 一条大中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
• 试题分析:材料中“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 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两种 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 自己”均没有体现联邦制的内容,所以排 除掉②,选C。 • 考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 发展· 美国1787年宪法· 美国1787年宪法的 原则
七.民生问题(救灾、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保障)
•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1854年,英国爆发了 第三次霍乱,伦敦在l0天中就有500人死亡,肺结 核、支气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已经成为当 时英国常见病和导致死亡的最大原因。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此时工业革命已经完成,环境污染严 重,因此会导致加快英国环境立法的步伐,当选 D。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无法在材料中体现, 排除。 •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次工 业革命· 影响
热点题型专题03(材料)答案
2016届高三新人教版高考历史热点题型专题03(材料) 1.90多年来中共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政治民主、国家富强的中国梦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目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有两个前途。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
这是个光明的前途,我们要努力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材料二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
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相互监督……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
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材料三第二条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材料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宪法修正案(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战胜利后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共为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所做的政治努力。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提出“长期共存,相互监督”方针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新时期以来党和政府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做了哪些探索和创新?(4)综合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论述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性和艰难性。
【答案】(1)努力:①1945年8月参加重庆谈判,和国民党政府签订《双十协定》;②1946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和民主党派合作,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③1949年为迅速结束战争和国民党代表在北平举行谈判;④1949年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为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渐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做了重要准备;⑤1949年9月,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等,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准备。
2016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
2016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一、建国初期的外交1、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
②社会主义越出一个国家的范围,形成一个世界体系。
③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
④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
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新特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2、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原因:旧中国没有独立自主的外交,在国际上没有地位,受尽帝国主义凌辱;新中国成立时,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敌视政策,妄图将新生的政权扼杀在摇篮里;新中国成立时,社会主义已形成一个世界体系,社会主义阵营扩大,这些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3、建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①“另起炉灶”。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③“一边倒”(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
④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4、外交成就:①在建国的第一年就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50年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②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③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
④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加强了我国与同亚非各国的联系,扩大了影响,提高了地位。
二、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1、关键在于中美关系的缓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标志中美二十多年对抗的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成就:⑴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2016年历史周年热点专题复习
苏联新宪法颁布(1936)80周年 斯大林模式 形成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特点: 以国家计划为核心的行政命令体制,高度集中、僵化(权力高度 集中,护士民主法制;高度计划,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弊端 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造 成国民经济严重失调;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 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 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 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 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评价: 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着许多弊端: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 于落后状态,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损害了广大农业的生产积极 性。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
全面内战爆发(1946)70周年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疯狂进攻中原解放区,揭开了全面内战的 序幕
三大改造(1956)60周年
时间:1953—1956年 实质: 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由生产资料私向社会 主义公有制转变) 内容: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改造 意义: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 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5)策略:先打吴佩孚,再攻孙传芳,最后消灭张作霖,各个击破。
(6)经过: ①两湖战场:北伐军通过汀泗桥、贺胜桥战役,吴佩孚主力基本被消灭。 ②江西战场和闽浙战场:北伐军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 ③扩大: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从广州迁 到武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7)性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
凡尔登战役(1916)100周年
高中历史考点含2016年高考试题人民版
考点15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2016·课标全国Ⅱ卷·T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解题指南】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解答关键:理解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解析】选B。
由材料中的信息“第一个五年计划”“四年以后”可知,当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时候,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关注苏联的经济建设的出发点是想为摆脱经济危机寻找出路。
A说法不正确,苏联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外,并未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C不正确,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是用农业保障工业发展;美国关注的不是苏联的公有制而是其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国家的作用,即计划经济体制,故D不正确。
2.(2016·江苏单科·T1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
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
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解题指南】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题关键:农业增收的各要素中,工具革新是一方面,关键还要看劳动者的积极性。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
【解析】选C。
材料“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表明农村并不缺少机械操作员,故A错误;农业集体化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机械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不是农业没有明显增产的原因,故B错误;苏联“一五”计划期间片面发展重工业,从农民那里拿走的过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阻碍了农业的发展,故C正确;苏联的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农庄拥有土地所有权,故D错误。
2016年高考历史知识点读背提纲
2016届高三历史必修内容复习提纲(建议熟读,加黑部分能默写)一、古代部分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③分封对象:王族(主体),功臣,先代贵族。
④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⑤义务: 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⑥崩溃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弱,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
⑦影响: a、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b、消极: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宗法制:①目的: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②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③等级秩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⑤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⑥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祭祀)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朕、制或诏、玺)2.秦朝的中央机构:①三公:丞相: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没有实权.②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郡县制:①由来: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
②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
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
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高考冲刺:2016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精讲精练[全套]
2016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一是既能体现当今社会战略性价值,又能符合人类社会未来发展命运的热点问题。
——高考命题的前瞻性特点二是既能体现国家意志,又能关系到老百姓民生的大事和热点问题。
——高考命题的现实性特点三是历史教材中有关人文知识和体现学科素养的知识。
——高考命题的人文性特点四是与实现热点问题相联系的隐性知识点。
——高考命题隐性介入点在封建社会中,国家以土地和人口数为依据,向人们征收一定量的田赋、人头税,征发兵役、徭役等,形成基本的制度叫赋役制度(也叫赋税制度)。
一、我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类型1、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等)2、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等)3、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二、中国古代赋税的主要内容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以及其它苛捐杂税。
三、古代赋税制度改革的原因根本原因:适应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如初税亩的出现)主要目的:增加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解决地主阶级与封建国家争利的矛盾,缓和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如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王安石变法)具体原因: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如一条鞭法);适应土地制度的变革(如北魏租调制与均田制的适应);统治阶级顺应形势,调整统治政策(如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四、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特点①征税对象: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可以两税法为标志;②征税内容: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③征税时间: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可以两税法为标志;④人身依附: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⑤赋税项目: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2016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
2016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专题一古今中外的农业和土地政策一、我国的土地制度1、土地制度的演变:(1)、奴隶社会:井田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土地国有制(2)、封建社会: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这种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2000多年,后期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中国长期贫困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B、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不占主要地位。
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样,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C、土地国有制:屯田制、均田制(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隋唐两朝均采用)。
(3)、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2、对土地制度变革和调整的认识我国古代社会土地制度从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到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演变,以及对不同土地制度的调整,实际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3、土地兼并:(1)、表现:地主大量兼并和占有农民的土地。
(2)、中国封建社会各阶级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所采取的措施:A、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其措施主要是通过封建国家的权力来强行限制、禁止土地兼并。
北魏至唐朝,国家掌握部份土地,实行“均田制”,保证农民获得部份土地,但并不触动贵族、官僚、地主土地,终究无法制止土地买卖和兼并;780年,唐实行“两税法”,实际上承认了贵族、官僚、地主对土地占有的合法性。
B、农民阶级:作为被统治阶级,主要是通过农民战争来猛烈冲击地主阶级统治,以实现土地的重新分配。
农民迫使新建的地主阶级政权调整统治政策,承认土地变动的现实。
二、赋税制度、经济重心南移和重农抑商政策1、赋税制度:(1)、演变过程:①、夏商周时期:实行贡赋制度(雏形) ②、春秋后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最早的赋税制度的开始,也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的实行意味着封建的生产方式的出现) ③、西汉:编户齐民。
④、北魏:受田农民要向政府纳绢、调,还要服徭役、兵役。
2016高考第一轮复习必读:历史高考热点
[键入文字]
2016 高考第一轮复习必读:历史高考热点
历史高考热点(时事):
1.中国共产党诞生90 周年
2.辛亥革命爆发100 周年
3.鸦片战争结束170 周年
4.中美关系正常化40 周年
5.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美国主权信誉降级。
6.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
7.长效考点“三农问题”
8.中外交流与全球化问题
9.北约空袭利比亚
能与“史地政”三科构建联系的热点总结如下,这些热点,学科间能综合起来,因此说,基本上都是以综合题为主的考查。
1.民生问题
2.党建90 周年
3.区域经济建设
4.国际关系
5.科技创新
6.欧洲债务危机
那么学生如何利用这些热点信息呢?我之前讲过的“民生问题”再连接一下:
民生问题会再次被摆在首要的位置,因此说民生问题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那么你就可以结合时事热点做一个专题“民生与社会保障”这个专题。
学习文科要从多角度来研究问题,例如从历史、政治、地理三个方面(大纲中要求的
1。
2016届高考历史必修知识点练考2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毛泽东就表示:“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是()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C.“另起炉灶”D.“一边倒”2.下列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是()A.是印度代表团首次提出的B.处理两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C.只适用于亚非发展中国家D.是解决民族间争端的原则3.在一次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你知道这是哪一次会议吗() A.德黑兰会议B.日内瓦会议C.万隆会议D.开罗会议4.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A.万隆会议B.日内瓦会议C.巴黎和会D.第26届联大5.为进一步缓和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中国派代表团参加了旨在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并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一会议是()A.1945年波茨坦会议B.1954年日内瓦会议C.1955年万隆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6.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的首要目标是()A.制定外交原则B.提高国际地位C.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D.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7.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与更多的非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主要得益于() A.社会主义阵营B.“求同存异”方针C.同属第三世界D.大国离间中非的阴谋被戳穿8.“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各项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这些差别就不应成为和平的障碍或造成冲突。
”这段话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某一重要文件,文中的“原则”是指()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另起炉灶”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D.“一边倒”9.下列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说法,正确的是()①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首先提出②目的是积极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③运用这些原则解决了与苏联建交的问题④周恩来曾把它的内容不断完善、修改⑤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④⑤10.20世纪50年代,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新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外交实践有()①参加日内瓦会议②参加万隆会议③参加APEC会议④参加联合国大会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1.“这个会议的召开,反映了最近时期以来在世界的这个地区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反映了亚非各国要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以平等的地位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友好合作的日益坚强的愿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2016高考最关注的时
事知识点练习
2016年高考历史知识点练习,这些联系都是和时事和政治有关的,希望对你们来年的高考有所帮助!
一、有关“和谐”
例题:瑞典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文博士曾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1)“和而不同”指的是不同事物的协调共存,是孔子的重要思想。
结合当前的世界经济政治形势,谈谈“和而不同”对建立和谐世界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答案:政治方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社会习俗不同的民族和地区间的和平共处;经济方面: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和而不同思想有利于增进各国间的经济合作,保持各国的民族特色,缓和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矛盾。
二、有关中国世博历史
在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上参观者最感兴趣的是不同的机器发明。
人们目瞪口呆地看着各种机器工作,有蒸汽机、火车机车、纺纱机、开槽机,钻孔机,拉线机,纺纱机,造币机,抽水机等等,这些不同的机器让人领悟到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变化。
1.请大家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分析1851年英国成功举办第一次世博会所具备的主要条件。
政治方面:英国资产阶级统治较早确立,政治统治稳定;
对外关系:长期的殖民扩张为其积累了巨额财富;
经济方面: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经济实力强大;
交通方面:交通发达,新式交通工具应用广泛;
科技方面:科技水平领先,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较早,工业革命期间,科技发明最多。
请大家仔细阅读这段材料。
材料一:起初,清政府对出洋参赛并不重视,目之为赛珍耀奇、无益之举。
这从“世博会”的早期译名即可看出,当时一般译为“赛奇会”“炫奇会”“聚珍会”“聚宝会”等,隐然含有对“奇技淫巧”的鄙薄之意。
1873年,奥地利维也纳博览会邀请中国“提供有趣之物”前往参赛,清政府起初不愿参加,“以中国向来不尚新奇,无物可以往助”搪塞,后经奥国公使一再请求,始勉强同意民间工商人等“如有愿持精奇之物,送往奥国比较者,悉听尊便”。
——马敏《中国与世界博览会》
2.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对世界博览会持什么态度?为什么持这种态度?
态度:轻视、鄙视
原因:长期闭关锁国,对世界博览会认识不足;传统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自然经济对外来物品及国际市场需求不大。
直到1904年,中国政府才首次以官方名义参加了美国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
材料二: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开幕。
中国馆的展品是瓷器、灯笼、人偶、茶叶甚至有女子三寸金莲的绣花鞋等农产品和手工制品。
许多展品通过这次比赛,提高了知名度,如京师工艺局选送的地毯,在本届博览会获得一等奖章之后,地毯价格随之猛涨。
英国、法国商人群来定购,而国内天津、上海等地也是闻风而动,纷纷仿造。
—《合肥晚报》2002年12月报道
3.中国参加历次世博会的展品表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有何严重缺陷?为何产生这些缺陷?
中国展品主要是农产品和传统手工艺品。
暴露出经济中的巨大缺陷: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机器生产水平低,资本主义工商业水平较低
原因:①半殖半封社会,中外反动势力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②我国民族工业先天不足,缺乏充足的原材料、资本、市场和先进技术,基础薄弱
③长期战乱影响工业发展。
④长期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4.1904年4月30日,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宣布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开幕。
请你设想一下,这届世界博览会能展出哪几类当时世界先进的科技产品?试各举一例。
能源:发电机、电动机电器产品:电灯、电影放映机、电车等;交通工具:汽车、飞机等;
石油化工:塑料、化肥、炸药;电信产品:有线电报、无线电报、电话。
5.世博会的举办国和展品有何主要特点?你认为各国争相举办世博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特点:①多由经济迅速发展的国家或发达国家主办;
②主要展品是当时先进工业品和新高科技革命成果,体现了当时最先进生产力。
目的:展现本国的国力和科技水平,提高国际地位;学习世界先进科技,促进贸易往来;促进本国科技经济文化发展。
6.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第一次参加的世博会。
在中国是否参加1982年世博会的问题上,美国比中国更迫切。
为什么美国对中国会如此盛情相邀呢?
中美正式建交;美国刚刚经历了经济衰退,恢复中的美国需要中国巨大的市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7.根据以上分析,你从中国与世博会的关系中得出哪些认识?
①中国经济落后、技术低下使世中国在世博会上难有作为;必须大力发展先进工业,重视科技进步。
②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