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实施办法

合集下载

厦门大学本科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管理办法

厦门大学本科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管理办法

厦门大学本科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管理办法为进一步实施教学质量改革工程,鼓励本科生特别是拔尖人才尽早进入科研训练活动,更好地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学校在广泛参考兄弟院校的经验和结合学校已有的工作基础上制定了此办法,具体内容如下:一、计划内容1.“本科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主要依托学校学科优势力量,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进行。

2.“本科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分为“教师指导下的独立研究”(A类)和“教师指导下的小组合作研究”(B类)两种类型。

3.“本科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行导师指导下的课题负责制。

由本科学生个人或创新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进行实验方法的设计、组织设备和材料、实施实验、分析处理数据、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

4.“本科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面向一、二、三年级学生,主要以二、三年级学生为主。

5.“本科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初步定3-5学分,课程为选修课或任意选修课,研究周期1-3年。

选修“本科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生一般要有充裕的时间投入,对课题的投入时间为600-800个小时。

二、计划申报立项1.“本科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分校院两级实施。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资助本科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鼓励各院系多渠道筹措经费资助本科生进行创新性实验。

2.“本科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于每学年春季学期开始。

由学生所在院系向学校教务处提出“本科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计划。

计划内容包括研究项目、研究周期、导师安排以及学生选题情况。

学生项目选题要求思路新颖、目标明确、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可行、经费预算合理。

3.申请“本科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学生,应当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并学有余力,主修专业课程无不及格者,学业成绩排名在院系专业前30%。

4.申请研究同一课题的学生一般控制在3-5人,小组成员必须有相对独立研究内容,成员有明确分工。

同一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数一般不超过5人。

5.教务处根据各院系申报计划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确定并公布年度资助项目并下拨资助经费。

浅议高校校院二级管理实施过程中的集权与分权

浅议高校校院二级管理实施过程中的集权与分权
学院建议 权的“ 唯一性” 而我们认为 . 当建议 权具有了唯一性 时 .它实际上取得 了决定权 的“ 效力” 。
同时 . 将学术权力充分下放 , 学校 掌握监
督审查权 即可 “ 学术权力指的是在一种相对
学 校有关部 门的管理不善 或统筹无 方 . 需要 我 们深 入细致 地分 析二 级管 理后 各项 权力 的关系 。 二级管理后 .学校 的建设权虽然没有下
此一来 , 由于“ 谁管理 , 谁受 益” , 管理权 与利
益紧密的结合 了起来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 可以看出学院在教 学设施 资源方面权力 进行 了一 系列演进 . 并 最终归结到部门利益之上 .这也成为了高校 教学设施 重复建设 的最大驱动所在 二 二级管理 权力的 重新配 置—— 行政 权 力与学 术权力区分
以教学 资源 重复建设为例
议. 而实 际操作 中却并非如此。 因为二级管理 之后. 学校 的工作是方 向性 的. 如确定 工作 目 标、 规定工作重点等 . 但具体工作如何 开展是 由学院 自已决定 的 也就是说 . 学校可以规定 “ 做什么 . 不做什么 ” . 也可 以规定 “ 要做成 什 么样” . 但具体 “ 怎么做 ” 是学 院的权力 , 由此, 能对“ 做” 的过程 中需 要什么设施 、 资源提 出
所 有权 问题 按理来说 . 二级学院的资产都是 学院是学校 的. 学校所有资产都是 国家的 . 但
这只是“ 理论上 ” 的 而在实际 中. 一旦拥有了 管理权. 那么 . 建好 的教学设施 就成为了学院
浅议高校校 院二级管理 实施过程 中的集权 与分权
并且 . 一旦学 院拥 有这些设施后 . 根据 “ 能上
2 . 教学资源重复建设原 因分析
的“ 固定 资产 ” . 其他部 门或教 师、 学生使 用则

我国高校校院二级管理的改革和思考

我国高校校院二级管理的改革和思考

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17期45作者简介:骆霄(1985-),男,云南昆明人,讲师,主要从事教学管理㊁系统分析㊁集成㊁数据分析等研究㊂我国高校校院二级管理的改革和思考骆 霄 张丽娟 汪 杨 罗隽雁 杨 波(昆明学院教务处,云南昆明650214)摘 要:高等院校校院二级管理是现代大学管理进步的一个象征㊂深化高校管理改革,建立更加健全的现代大学管理体系,创建更高水平的学科人才培养结构,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实力的必然选择㊂本文通过对现有高校教学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和国外高校校院二级管理所得出的一些经验,对如何完成我国高校教育二级管理的改革,提出了个人的相应思考和建议㊂关键词:高等院校;校院二级;管理中图分类号:F 27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3198.2021.17.021 不同的大学都有自己不同的发展状况㊂当前社会发展迅速,很多大学格局逐步扩大,在办学过程当中垂直的多层次管理,不再适合现有大学学科发展和学校管理㊂学校发展的逐步提升,也使得的原有大学当中学校顶层这一级别管理校内一切事务的模式,不再适用于现有的学校发展㊂教育部于2015年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中对就明确说明: 推进管办评分离,构建政府㊁学校㊁社会之间新型关系,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㊂ 也有专家指出: 现在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说到底是体制㊁机制问题,即制度问题㊂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既缺乏经费又缺乏人才,但更缺乏现代大学的观念和制度㊂现代大学制度的理解从对外角度来说,应该是明确政府㊁社会㊁学校之间的各类关系,从大学自身而言,就是要完善高校的结构建设和管理㊂二级学院在实际的工作中承担了学科建设㊁人才培养等重要业务工作,是学校最基本的构成单元,如何实行校院二级管理,是高校综合改革的出口和方向,是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是从基础逐步走向提升的必由之路㊂1 我国高校内部管理现状和分析我国高校现行的校院二级管理层级结构主要有:校㊁院㊁系㊁教研室管理模式㊂部分高校配合高质量研究中心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院级机构,综合完成学校学术教学和科研活动㊂这样的管理环境下,往往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1)管理权力集中于学校一级,统一管理后各类资源无法较高效率的进行使用,相应的各类审批集中在某一个口径中,口径内的办事效率有限,学院办学自主权和办学活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激发㊂(2)二级学院的职能固化,在原有系部被提升至学院以后的系统中,提升后的学院这一级多数只是将自己的名称改变,实施的各类工作内容和职能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从而无法形成提升级别也同时提升办学格局的状态,就只能是形式上的变化㊂(3)二级学院的定位不明确,使得二级学院在实践中不能完善自己和学校之间的行为配合的问题,学院在内部的决定如果较多,人事㊁经费㊁财务和评审都消化在了学院一级,会使得很多系一级或者教研室一级的状态仍然保持原有状态,从而无法突破,反映不够积极㊂反之如果把二级学院的定位给明确固化,则容易造成二级学院的管理松散,只做明确过的相关事务,这样的行为最终会让二级学院难以作为,如何平衡学院的定位,较为困难㊂(4)越多的管理层级,交叉越多,学科专业无法有效融合,多方决策才能产生的博弈管理目标,难以确定管理结果,无法创建优势专业和学科㊂(5)学校权力界定模糊,无法合理使用㊂使得行政和教学之间的权力无法均衡,学院这个办学主体,在管理上也就极大的受到各类不同权力的制约,成为一个有名无实的管理群体㊂(6)学校框架及构建等问题在学校层面无法更有前瞻性和规范性,在进行学校宏观调整的过程中,容易盲目跟风,无法走出独立的学校风格㊂比如设置专业,为了市场现有经济目标,学校都会按热门方向进行一些专业设置的安排,这样的设置无异于主动投身专业 红海 之中,长期难以消化,而未来即将成为主流的 蓝海 专业却无法得到发展㊂(7)监督的不完善㊂使得在院校分级管理时,监督影响到管理中的实际空间有限,也可能使得决策和执行缺失客观和全面的基础,高校中或多或少的官本位主义,使得行政力的制约容易压制教学和学术科研,也就对学校主业产生制约㊂2 针对国外二级管理的一些研究和思路美国大学的管理体系在很多场合都是被津津乐道的话题,原因是它的构成较为成熟,学校-学院-系部,这样的三级体系是美国大学通用的标准模式㊂在学校一级的层面,董事会(B o a r do fd i r e c t o r s)㊁校长(pr e s i d e n t )和评议会(也成教授会,A c a d e m i c S e n a t e 或A c a d e m i c C o u n c i l )构成了统一而又相互制约的结构,校长成了一个大学权力的中心,但是也要被董事会和评议会(教授会)进行制约㊂董事会是各种利益群体的一种投资性构成,对大学的发展做出其需要的决策,聘任校长是为了执行这些决策,这就是所谓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㊂校长和董事会更多的是一种合作状态,为了相对统一的目标进行管理㊂校长的实际状态表现出其相对明显的行政权力,而在学术相关领域,包品牌战略与电子商务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17期46括学术成员组成,课程的安排和学科专业等内容,就是由学校评议会进行决定,包括职称聘任晋升和学术决策的相关领域有着绝对的权力,这样行政权和学术权的相对分离,使得学校内部团体相互合作㊁相互制约,也就自然形成一种相互监督的格局㊂二级学院架构中也分有学科群的不同系,二级学院也设置了教授会㊁院务会㊁课程委员会等不同利益的综合群体,由这些群体对二级学院的院长进行民主监督㊂二级学院的实际工作承担了大部分学校的工作,所以活性是最强的㊂系是学校的最基层的部门,系主任是由学术权威的高职人员进行担任,系也可以进行教师职称㊁课程安排和学位授予等权力,在管理中分工明确井然有序,师生得以积极而宽松的进行工作学习,原生动力是较强的㊂而在欧洲,大学体系各有不同㊂德国高校作为欧洲大学体系代表之一,是全球传统学术大学典范,原来多数有神学科㊁医学科㊁哲学科和法律科组成,进入20世纪后段,为了促进新学科发展,改革成了现有的多科系形式㊂德国高校的领导机制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校长制;第二种是主席团制㊂主席团制机构构成一般采用高校主席团㊁高校理事会和大学评议会为第一级别,第二级别是不同科系,各科系下有研究所(教研室)㊂这些不同的机构分工比较明确,主席团统筹工作,基本的部门较为丰富,包括财务㊁教学㊁人事等部门,评议会负责学校日程工作的检视,没有决策的权力㊂科系是德国高校的基层机构㊂科系主任负责日常主导日常工作,教授在科系中会把教研室㊁人事财务和相关研究工作担负起来,德国的大学管理模式就形成较为统一的科研环境,教学自由㊁教授治校㊁学术自由㊂作为亚洲大学模范,日本的大学是以学术权力为出发点进行设计结构的,校长仍然为最高的负责人,议员会是最高的决策机构,成员由校长和理事共同组成;经营协议会与教育研究评议会是大学的审议机构,校长选考委员会实行校长选任及解任权力㊂这四大主体使得其学校内部形成了以下三个特点:(1)各部门分工明确㊁权力互相制衡㊂(2)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分离,民主管理㊂(3)制度章程立法保障治理有法可依,与时俱进保障章程适宜当下㊂由于日本的文化和我国较为类似,有很多管理逻辑容易进行转换㊂3 国外高校的管理对我国高校校院二级管理的一些启示3.1 均采用校院分级管理模式几乎所有的国外高校都是采用院校多级管理模式,无论在管理的运行过程,人员调配和学校活力来说,多级管理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㊂虽然不同国家在分级管理上有着相应不同的分类模式,但最终要达到的目的都是需要学校提高效率㊁人才活性增加㊁学术权和相应的行政权有所制约,最终达到相互依托㊁相互制约而相互促进的目的㊂只有先进的管理体系才可能达到先进的校院发展氛围,才可能使得学校这个需要生命力的地方充满生命力㊂3.2 核心需要院系管理学院作为一个学校基层的组织核心㊂需要有相对比较强的执行能力㊂对学校整体的课程设置㊁学科设置㊁教学管理㊁科研管理㊁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等工作都具有最直接的执行需要,是执行学校各种决策的基础实体㊂学校的各项实际的执行措施都是由学院院长或者是系部主任进行实际的基层实施,而多数学术相关内容都是由学院完成㊂学院能否充满生命力的发展,最终将直接影响到学校是否有活力㊂3.3 基础需要责权明确高校行使自身权利和义务的进步随着时代发展愈发明显,权责意识的完善,让大学不管分层级别如何,都要对学校内部基本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下来㊂妥当的权责体系可以使得校院二级管理不容易出现对立的局面㊂在观察国外高校使用的多集团分配权力的方式以后,会发现这样的方法使得权利不再那么高度集中,可以让高校自己的学术权得到充分的施展,也使得行政在整个过程当中自然的配合调控,权力制约型的架构是比较明确和健康的㊂避免行政权进行过度干预的情况,可以保障了民主科学在决策中的基本地位㊂明确了不同的权利和责任,也就明确了行政和学术的分治状态,使得学校管理可以达到平衡和健康㊂不同层级的职责范围行使不同层级的权力,管理监督都可以规范,行使的各项活动都健康有序㊂不同的决策团体㊁不同的委员会在各自的工作范畴之内履行合理的本职职责㊂对学校的监督以及对学校提出的意见可以利于学校和学院之间相互平衡,利于学院和学院之间的平衡,最终可以使得每个人对提出的观点更加客观和具体,也使得学校可以通过这些有效的信息,提供比较合理的资源分配办法㊂客观的信息发布,为学校各项资源合理的使用打下有力的基础㊂这样的架构一方面体现了各类管理人员在管理中的智慧,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学校和学院之间的运行正常㊁履职正常㊂3.4 学术占核心位置对知识的崇尚,在大学表现得尤为明显,一般情况下以学术为主的大学校长所需要的人物都是由某一学术领域有着较高威望的专业人才中选出㊂一个学校校长是学术为主的人物,那么这个学校的主流意识形态也会以学术作为基本主导㊂这也是国外多数大学在学术发展比较自由㊁有活力的一种基础意识配置㊂学术为主导的行政管理核心也促使学术自由的意识不断进步,两者相辅相成,使得国外的学术核心资源㊁行政核心资源都逐渐配置给了需要的部门,也就是二级学院,这样的权利下移,不断促进学院自我扩展和繁荣㊂减少了过多的上层行政压力和制约,学院自我的学术发展的方向和步伐可以自由掌握㊂多院系相互平衡之下的发展,是学校得以更好发展的方向㊂所以有着学术较强背景的教授和专家进行大学校园的相应内部管理,是现有国外大学成熟的模式㊂这也将是我国大学发展的方向㊂4 针对如何进行我国高校校院二级管理改革的一些思考和建议4.1 科学进行机构设置、构建合理管理体制科学的进行机构设置,建立良好的运行管理体制,是学校高效运转的基础,也是使得校院二级管理能够衔接有效的必然路径㊂在现有主管部门的引导和支持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17期47下,学校进行了一些相应的整合改革,很多学校把现有职能较为相近相似的部门进行相应的重组㊂这样的好处是把多部门有可能进行职权交叉的岗位,放到了同一个部门之下㊂管理形成一个部门对多项事务进行统筹㊂精简了相应的行政级别和相应的行政机构㊂运行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㊂2019年4月,华中农业大学就进行了力度空前的行政机构改革㊂在改革过程当中,将原有的33个部门减少到了20个㊂把原有资源分散,效率不高,边界不清,协同不够的现象㊂从结构上进行了调整㊂按照一类事物归口一个部门有一套人员负责,进行了六次统一㊂从小部门合并成高效协同的大部门㊂从现有的运行效果来看,该项改革的执行效果是比较理想的㊂4.2 二级学院以学术学科作为支撑进行重组现有高校的特点往往是要以学科作为基础的㊂多数高校都需要有复合型的专业在其中㊂所以如何建立以学科为基础的学院和学校的统筹体系,是摆在各大高校面前重要的问题㊂每个高校只有认真了解自身发展方向㊁学术学科专业背景和相应的自身优势特色㊂从这样的特色学科支持特色学院㊁由特色学院支持特色学校的布局㊂高校必须通过把特色核心学科作为学校基础支撑的受力点,优化学科和专业的结构和布局㊂将学院的位置放到更核心的地方㊂有很多高校是把了学科学院进行相应的匹配㊂学科相近的进行合并,学科和学科相近的专业,安置在同一个的学院当中,减少专业和学院之间匹配跨度大的问题㊂学科和专业明确支持学校的特色,突出以学科为特色的学校发展定位㊂将公共基础性学科及专业和特色行业型学科专业进行进一步拓展,做出优势㊂将公共基础较差的行业特色学科及专业,进行大力度改革㊂在改革完成前,暂停招生或撤销相应老旧退化专业㊂由于不同行业在社会当中也有不同的分工,不同行业的社会认可度高低不同㊂所以在学校当中的不同学科专业,也需要有不同的梯队,给予不同的支持㊂这样就可以从基础的结构上,调整原有同一平台所带来的错综复杂的问题㊂通过学科和专业的重组,二级学院在相应的执行过程当中就有了相同相近学科,这样的改观更容易进行学术的各项交叉汇通,产生核心的学术权,对学术权的相对统一,带给了管理学术权方面的支撑㊂给学校如何统筹相应的资源㊁架构更合理的校内绩效评价机制带来了可能㊂学院通过学术㊁学科和专业的相应独立,才可能拥有和学校相对扁平的一种管理逻辑㊂当学校能把人事㊁财物等权力交由学院自主以后,学校的管理职能重心也就可以下移到二级学院,二级学院对相应的学科建设㊁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也将更加积极㊂原有的集权统一规划模式最终会被打破㊂4.3 目标责任明确㊁均衡配置合理资源学院在哪些方面需要重点建设学院和其相应的学科专业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界定?通过学院学科和专业的科学配置才能明确以上问题㊂而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对相应的学校资源的配置,需要向优势的特色专业学科进行倾斜,这样才能对将来可能出现的新学科模块,有充足的准备㊂对不同级别的学科人才培养,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机制,促进学院办学质量提高,为学院办学找到特色㊁提供动力㊂学校各部门通过指标考核对人财物进行实时监测,形成动态的评价指标,为后期均衡配置合理资源提供相应依据㊂4.4 明确校院二级权力清单㊁完善监督体系将学校和各学院之间的人权㊁事权㊁物权进行相应的权力清单的清理,在整个改革体系中是必须要做的事情㊂院校二级管理形势下,学校改革发展㊁宏观全局战略的事项事由学校层面予以把控,并对学院进行指导㊁协调㊁监督和服务㊂而学院对专业建设㊁学科建设㊁人才培养㊁社会服务㊁组织人事㊁财务支配等实际工作进行实践㊂完善监督体系,充分实施民主监督,完善监察职能,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严肃各项纪律和问责追究制度,完善责任落实,做好部门审计和干部个人审计㊂4.5 构建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学校和学院同时需要对其自身的目标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对不同类别的考核内容进行分类的考核,对基本需要完成的内容进行基础考核㊂这样才能把相应学校和学院之间各自需要达到的工作内容更加明细的表现出来㊂对后期的奖惩有更好的定量定性依据㊂而学术性的相关内容也可以通过相应的考核评价有所促进㊂总而言之,校院二级管理是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个象征,对我国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一条必经的道路㊂通过校院二级管理的改革,可以更好地提升高校的内涵发展㊁提升质量㊂国内有很多大学已经进行了校院二级管理相应改革,而这些管理改革的突破和创新,越来越明显的为其带来主动活力和可观的创造力㊂当然,需要校园二级管理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要探索一条适合不同学校的对策和改革方案㊂核心的基本点是不变的,其一是需要明确不同的管理层级,设置方式要使机构更加的高效,明确学院所取得的身份,将学校的管理重心移交学院,管理体系框架适应学校总体发展㊂其二是要明确校院二级权力清单,明确学术权和行政权,相互制约㊁相互促进㊁相互监督㊂其三是要构建合理的考评机制,动态的进行各项资源的分配,使整个学校运行可以不断的改进和优化㊂可以预见,在不断探索和发展过程之中,我国校园二级管理必将逐步进入各高校的主流管理体系之中,为现代化大学发展带来生机和动力㊂参考文献[1]李博.高等教育 管办评 分离机制与建构策略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2]陈文联,陈之宸.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民办高校应有的追求[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3,(01):4-7.[3]胡敏强,赵旻,严新平,等.大学章程制定的思考与实践[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7):8-11.[4]陈巧云.现代大学制度导向下地方大学的章程制定研究[D ].南宁:南宁师范大学,2015.[5]张建军.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创新实践培养模式改革研究,R e f o r m s o n I n n o v a t i v e P r a c t i c e a n dT r a i n i n g M o d e f o rC o m po u n dF i n a n -c i a l T a l e n t s [J ].唐都学刊,2016,(06):120-124.[6]郭明顺.承前启后,创新发展 在全国高等农业教育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上的工作报告[J ].高等农业教育,2010,(10):3.。

高校校院二级管理改革现状调研与对策分析

高校校院二级管理改革现状调研与对策分析

高校校院二级管理改革现状调研与对策分析一、校院二级管理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校、院二级建制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前,于1929 年颁布了《大学规程》和《大学组织法》, 规定大学可以设置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8类学院, 称之为“大学”, 必须设立3个以上学院, 形成了大学—学院的二级建制, 学院有较大的自主权。

第二阶段是校、系二级建制阶段。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模式, 从1951年底到1953年进行了全面院系调整, 把原来的综合大学调整为文理大学、单科性大学和单科性学院, 取消了学院建制, 建立工、农、医、师范、政法、财经等系。

系是按照相近专业设置的高等学校基层教学行政组织, 系内设专业教研室, 教研室成为承担教学活动的最基本单位。

在这一阶段, 同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高等教育实行校级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 系一级权力非常有限。

第三阶段是校、院、系三级建制, 系一般不设行政级别,高等学校内部实行校、院两级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 1992年高校进行了合并调整, 学科门类迅速增多。

特别是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以后, 由于专业数量显著增多, 导致系的数量显著增多, 给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

大学管理幅度的扩大与原有的高校管理体制的不适应日趋明显。

学校规模和学科门类的扩大要求高等学校进行分层管理, 学校是一级办学管理实体, 学院是学校领导下的二级办学管理实体, 管理权力在学校和学院两级管理实体之间进行分配。

第四阶段是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并将其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国家层面确立的425个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中48个属于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

许多试点院校均将推进校院管理体制改革,作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旨在优化高校内部治理结构,通过校院两级分权,实现管理重心下移,以充分发挥学院作为办学主体的积极性,复归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特性,使其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办学。

结合学院院系两级管理体制说明组织结构形式和效果

结合学院院系两级管理体制说明组织结构形式和效果

结合学院院系两级管理体制说明组织结构形式和效果摘要: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大学综合改革、完善大学内部治理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核心是通过调整校院两级管理的权力、责任和义务,结合事权下放财权、人事权,落实学院办学自主权,使学院真正成为办学实体。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改革,在推进过程中要明确领导责任,找准改革着力点,坚持问题与目标相结合的导向,整体设计改革方案,做好改革风险评估。

关键词: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全面实施“双一流”建设进程中,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调整校院两级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落实学院办学自主权,下移管理重心,变“校办院”为“院办校”,使学院真正成为办学实体,可以充分调动学院的办学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激发学院的办学活力、内生动力和发展潜力,激励学院自觉争创一流,从而推动学校整体高质量发展,提高大学的整体竞争力。

大学内部管理现存的主要问题新时代,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基本保持稳定,内涵发展、自主创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心任务。

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做保障,但我国大学内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中心任务目标的实现。

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校院两级管理权责划分不够合理。

学院一级被赋予的事权与所掌握的财权、人事权不匹配,办学重心偏向学校层级,学院没有真正成为办学实体,直接影响了学院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目标与任务导向问题。

校部机关、学院与学院领导个人的聘期目标任务都不够清晰具体,没有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主要建设工作任务责任主体不明确,影响了大学办学绩效的提高。

三是内部日常管理存在的问题。

大学内部管理多呈现条块分割局面,管理碎片化、项目化,“头重脚轻”。

校部机关虽掌握大量办学资源,但易陷入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中,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抓战略发展、宏观管理和对学院办学的监督上;而学院的日常工作则疲于应付上级具体事项的要求,不能将主要精力投入教学科研的建设与创新上。

创建国家

创建国家

3.对一个复杂体系采用多种分析,检测, 3.对一个复杂体系采用多种分析,检测, 对一个复杂体系采用多种分析 评价手段的综合能力。 评价手段的综合能力。 5.培养学生从基本实验 扩展实验—设计 培养学生从基本实验—扩展实验 5.培养学生从基本实验 扩展实验 设计 实验的综合能力。 实验的综合能力。 综 6.培养学生文献查询 培养学生文献查询, 合 空 6.培养学生文献查询,报告分析的综合能 力。 二 缺 7.培养学生化学实验与计算技能的综合能 7.培养学生化学实验与计算技能的综合能 力。
实施方案 整合原有教学实验室, 1. 整合原有教学实验室,使教学 实验室布局符合示范中心“ 实验室布局符合示范中心“基础 化学实验中心的实验室要求集中, 化学实验中心的实验室要求集中, 不宜分散”的要求。 不宜分散”的要求。
原有实验室布局 南楼 基 础
无机实验室 分析实验室 有机实验室 分析 物化实验室 仪分实验室 物化
建立创新实验室,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层次 综合实验训练 原有的体系 改革后的体系
一级学科多方面综合 综 二级学科专业 合 实验 专业训练。 专业训练。 一 1.从物质制备 表征从物质制备综 1.从物质制备-表征-实际 应用综合能力。 合 应用综合能力。 空缺 2.从物质的多方面性质去 二 2.从物质的多方面性质去 认识物质的综合能力
1.现有仪器中心设备。 1.现有仪器中心设备。 现有仪器中心设备
光 谱 实 验
原 子 吸 收 紫 外 可见 荧 光 光 谱 红 外光 谱

圆二色光谱
色谱实验室
气相色谱
GC-930双监定器SP3420 双监定器 GC-930双监定器(联在 系统) GC-920(联在系统) HP4890-D两台

厦门大学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实施办法

厦门大学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实施办法

厦门大学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实施办法厦门大学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理顺学校与学院(研究院)的权责利关系,充分发挥学院(研究院)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学院(研究院)(以下简称“学院”)指学校直属的二级学院、研究院。

第二章学校与学院的定位第三条学校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办学单位。

学校依法享有自主设置和调整内设教学、科研机构的权力,依照学校相关规定对学院工作进行宏观管理、领导协调和监督检查。

第四条学院是学校下属的内部办学实体。

学院在校党委和校行政的领导下,履行本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

学校可以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校院之间的权责利关系。

第三章学院及其内设机构的设置第五条学校对学院设置进行统一规划,决定学院设置或撤销。

第六条学院所属系(所)是学院领导下的教学科研基本单位,学院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设置或撤销并报学校批复。

第七条系(所)所属教研室(研究室)由学院决定设置或撤销。

第四章学校与学院的权责利关系第八条事业发展规划(一)学校负责:1.制定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监督检查和总结评估。

2.对学院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进行指导、审定和监督,对学院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

(二)学院负责:1.根据学校的事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和自身实际,制定学院事业发展规划并报学校审定。

2.组织实施学院事业发展规划,自觉接受学校的检查、评估和监督。

第九条学科建设管理(一)学校负责:1.制定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和相关规章制度。

2.承担学校学科建设的资源配置、组织协调和工作指导等职责。

3.制定学科建设评估和考核体系以及相关的奖惩制度。

4.组织、协调学校重点学科的申报和校内审核工作。

(二)学院负责:1.制定和组织实施本学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2.统筹和协调本学院学科资源分配。

研究生教育校院二级管理的实施与模式创新

研究生教育校院二级管理的实施与模式创新

研究生教育校院二级管理的实施与模式创新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给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

如何更好地适应规模发展,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已成为研究生管理部门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改革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逐渐转变自身职能,适当下放管理权限,实施研究生校院二级管理,越来越得到各高校的重视。

一、实施研究生校院二级管理的现实背景1.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需要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一方面,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年招生人数已经从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时的1万人增加到2004年的33万人,在校研究生数由1980年的2万人增加到2004年的70多万人,2005年全国在校研究生人数已达到1〇〇万人;有的学校或院系在校研究生与在校本科生的人数已经出现“倒挂”的现象。

另一方面,培养类别趋于多样化,除统一招生的全日制研究生外,高校还存在非全日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异地联合培养研究生、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

另外硕士研究生的学制要求也不统一,有的2.5年,有的2年,有的3年,甚至学校内部不同的学科学制也不完全相同。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学校也在不断推进内部各项管理体制的改革,对如何在规模扩张的条件下保证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各高校都陆续出台了积极的应对措施。

从学校层面看,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师资力量,招收优秀生源等;从研究生层面看,陆续实施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预答辩制度、论文双盲评审制度、论文质量抽查评估制度等。

工作量的成倍增加,给学校研究生教育职能部门(研究生院、部、处)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2.发展和深化高校学科建设的需要学科建设是髙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础,也是高等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存在着互为需要、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学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层次、结构和水平。

研究生规模的迅速发展,促使学校进一步重视学科体系的规划与建设。

普通高校实行校院二级管理的认识与思考

普通高校实行校院二级管理的认识与思考

4、制定实施流程和监督机制,确保评价体系的顺利运行;
5、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及 时反馈与调整。
开展研究工作
按照上述研究方案,我们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
1、对现有评价体系进行全面梳理,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对各项指标进行筛 选与调整;
2、通过专家调查问卷,对筛选出的指标进行权重系数的确定; 3、制定详细的实施流程,明确各方职责与要求;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建议加以解决。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管理制 度和机制以推动普通高校在校院二级管理模式下取得更好的发展成效。
参考内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引言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原有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高校管理 的需求。因此,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应运而生。本调研报告旨在深入了解我国 高校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高校 管理体制的优化提供参考。
随着高教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校院二级管理已成为普通高校内部管理的重 要模式之一
校院二级管理在普通高校中的发展趋势是学科建设和学院发展相结合。在这 种趋势下,学校将更加注重学科交叉和融合,鼓励学院之间开展合作。同时,学 院也将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和特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和学术研究,提 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
2、改革中的问题
在改革过程中,一些高校遇到了诸如权力下放不彻底、权责不明确、学院自 主性不足、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院两级管理体 制改革的进程和效果。
四、发展趋势和建议
1、发展趋势
(1)全面推进: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将更加 全面地推进。

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下如何加强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

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下如何加强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

随着高等教 育事业发展和 高校管理体制 改革 日益深 工 会还要 在 教代 会会 前 、会 中及 会后 须发 挥应 有 化 ,校级 人事 、教学 、学科 建设 与科研 、经 费使用 等 的 作用 。一是做 好会 前的 筹备 工作 。要加 强宣传 ,提 权 利下放 ,管理 权 限重心 下移 ,学院办 学 自主权和 决 高 教职 工民主 参与 的意识 ,提升 教代 会的政 治地位 , 定权 不断扩 大 ,形成 了以二 级学院 为主 体的管 理体 制 为教 代会 会议 召开创 造 良好的环 境 。其次是做 好会 中 和运 行机制 。学 院管理 工作 渐趋 多样化 和复杂 化 ,因 的协 调工 作 ,协 助统 计表 决投票 数 ,组 织分组 讨论 会 此 ,建立 、完善 一套 与二级 管理相 适应 的 民主 管理 制 等 ;还要 做好会 后的 监督 工作 ,督促 学院行 政落 实教 度成为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代会 决议 和议案 ,督 办提案 回复 等 ,以维护教 代会 的 教代 会是 学校 教职 工行 使 民主参 与 、民主决 策和 权威 。… 代会 代表 的素 质 高低 直接 影 响教 代会 的工 教 民主监 督权 力的基 本形 式 ,二级教 代会 是教代 会的 发 作成 效 ,工会在 闭会 期 间要 加强 教代会 代表和 工会干 展 与延 伸 ,是 高校 民主 政治建 设的 着力 点。二级 教 代 部的 培训 ,不断 提高 代表的 民主 素养和 参政议 政的能 会 制度 拓展 了教职 工参 与学校 民主 决策 、民主 管理 、 力 ,促进校院民主管理 。 民主监 督的空 间,促进 了二级 单位 管理科 学化 、民主 二 、增强意识 ,提高二级教代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化 ,提 高 了二级单 位的 管理效 能和 办学效 益 ,推动 了 二级 教代 会能 否正 常高 效地 开展 工作 ,取决 于领 高 校 内部管理 体制 改革 。二级 教代 会制度 在取得 一定 导干部 和教 代会 代表 的意识是 否到 位 。尽 管二 级教代 成 效的 同时 ,也存 在思 想认识 不到位 、四项职权 不落 会制 度 已推 行多年 ,但 仍然 一些领导 干部 对二 级教代 实 、工作机制 不清 晰 、工作制 度不健 全等 问题 ,必须 会的地 位 、作用 、重要 性认识 不 足 ,抱 有可有 可无的 加 以改进 、完善和 创新 。 态度 ,仅仅把 教职 工代表 会议 当作 听取群 众意 见的一 工会牵头 。积极推进 二级教 代会 制度建 设 次会议 ,开 会也 只是走 走过场 ,二级 教代 会成 为学院 工 会是 共产 党领导 下 工人 阶级 的群 众组 织 ,在 高 行政 的附庸 和摆设 ,损 害 了教 职工 的合法 权益 ;有的 等 学校 民主管理 制度 的建 立和完 善过程 中起 着指导 、 领 导 错 误 地 把 工 会 的 四个 职 能 等 同于 教 代 会 的 四项 职 规 范和督 促作 用 。 广东 省普通 高等学 校教 职工 代表 权 ,学 院的 重大决 策和改 革方 案没有 经过 教代会 讨论 大 会工作 规定 第 二十九 条规 定 ,高 等学校 工会委 员 通 过便 直接颁 布执 行 ,或 者 只给教代 会审 议建议 ,教 会承 担教 代会 工作机 构的任 务 ,主要承 担教 代会 的筹 代 会 的 审 议 通过 权 和 审 议 决定 权 没 有 得 到落 实 。另 备和 会务 工作 ,并参加 常设 委 员会工会 联席 会议 。从 外 ,有些 代表 民主意 识薄 弱 ,政策水 平不 高 ,只看重 基 层实 际情 况 来看 ,学院部 门 工会 多数 只扮 演福利 提 个 人利 益或小 团体利 益 ,没有 考虑学 院的 整体利 益和 供者 的 角色 ,在 履行维 护和 参与职 能方 面存 在一定 的 长远利益 。 缺位 。 意识决定行 动。如何有效落实教代会的四项职权 , 随 着社 会经济 发展 和生 活物 质丰 富 ,高校 教职 工 关键 在于 增强 领导干 部和 代表 的四种 意识 。一是增 强 对 工会 组 织 的 文 体 活动 的 兴 趣 渐 渐淡 化 ,追 求 民 主 法制 意识 ,将 《 育法* 、 高等教 育法 ) 教 )等关于 教 的欲 望与 日强烈 ,这迫 切要 求工会 工会 要适应 新的 形 职 工以教 代会 形式参 与 民主管理 的法律 依据 变为工 作 势 ,紧贴教 职工需 要 ,在教 职工权 益保 障方面 加大 工 指 引 ,使 领导 干部 自觉接 受教 代会监 督。二 是增 强民 作 力度 ,主 动切入 高校 民主 管理 、民主监 督 、民主决 主意 识 ,结 合社 会主 义民 主理论 学习 、科学发 展观 教 策 、民主选 举等政 治生 活领域 ,指 导 、协 助教 代会开 育及 管理理 论学 习 ,提高 代表 的综合素 质 。编印教 代 展工作 。 会制 度培 训手册 ,普 及教 代会基 本常识 ,提 高代表 的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的高校资源配置与管理分析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的高校资源配置与管理分析


俗话说 “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想要 做好任何 事情都要 一整套健 全完善 的规章制度作基础 ,高校 内部基于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 的资源配 置 问题也是如此 。学 校要健 全完 善管理 的内部章 程 ,分 配好权 利和 责 任 ,实行逐级管理 ,细化管理细则 ,并加强监督 管理条例 的制定 ,把好 最后 的分 配关 。
校 院 两级 管理 体 制 下 的 高 校 资 源 配 置 与的飞速发展 以及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完善 , 教 育教学 已经成 为了人 们关 注的焦点 ,而大 学教 育作 为培养
人 才的重要摇 篮,更是受到 了广泛的关注 。现如今 ,院校两级管理体制 已经成为 了高校管理的主要对策 ,是保证政 策有效落实的 关键手段 。 在这样 的情 况下,高校的资源配置就变成 了其所要解决的主要 问题 ,是维护 学校顺利发展的基础 。本文就结合各 大高校校 院两级 管理 体制 下的资源配置情况 ,简单 阐述一下其所面临的主要 问题 ,并提 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加 以管理 ,保证 学校 资金的 良好 运用 ,为我 国教 育事业的 全 面发 展 奠 定 坚 实的 基 础 。 关键词 :高校 ;校 院两级 ;资 源配置 ;有效管理
进入 2 1 世纪以来 ,高校 教育成 为了社会 各界关 注的 重点 ,传 统 的 管理模式 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 下 ,校院两 级 的管理模式就应运而生 ,与此同时 ,目前高校的资源配置也在 采取这
样的管理方式。
校 院两级管理体制下的高校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 ,管理水平有限 ,管理力度缺乏。据调查 了解到 ,目前 很多 的 高校职能部 门只注重资源的有效配置 ,忽略了配置 之后的 问题 ,管理力 度欠缺 ,管理水平下降 ,资源的利用效率无法提高。 第二 ,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 是保证 院校两级管理 模式能 够顺利落实的前提 ,但是很多高校却 没有健 全完善 内部的制度体 系 ,造 成 了人员工作的无序性 ,管理流程混乱 ,无 法细化工作 内容 ,出现问题 互相推诿的现象严重。 第三 ,浪费现象严重。 自 从 校院两级资源管理体 制运行 开始 ,学校 资源就要经历一个再分配的过程 ,有些学院就把其 看成了一个免 费的蛋 糕 ,在资源的利用上不注重节约 ,造成了大量浪费。 第四 ,资源使用过于随意。校院两级管 理体制下 的资源配置 是一种 二级管理模式 ,在这样的基础上 ,有些院校就会将 学校资源看成 是 自己 的资源 ,在使用过程中不加节制 ,随意浪费现象较 为严重 。 第五 ,管理 人员素质能力有待加强。资源分配管理 人员是保证校 院两级 利运行的基础 ,但是 目前高校 内部具有高素质 、 高能力的管理者少之又少,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二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的高校资源配置与管理原则 ( 一) 采取分级 管理 的原则 从校院两级管理模 式的定 义中不难 看出 ,实施 二级管理 已经 成为 了 高校适应社会发展的重 要内容 , 是保证 资源合 理分 配的基础 。因此 ,学 校一定要明确两级管理的权限 ,做好 内部分工 ,对 学校和学 院的工作进 行准确界定 ,学校要做好 资源的统筹规 划 ,分配好 财力和物资 资源。而 学院则要切实可行的对 资源进行保管 ,最大限度 的调 动起 教师 的工 作积 极性 ,真正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 ( 二 ) 坚持 以 目标 导 向 为原 则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 下的高校 资源 配置并不是 随意的分配 ,它要 按照 定的规章制度和 目 标 体系来 进行 。首 先 ,资源的配 置要符合高 校发展 的长期规划 ,突出时代 的前进 步伐 ,体 现高校的办学 定位 ,反 映学校的 发展方向 ,明确 具体的定 位 目 标; 其次 , 资 源绩效评定 的标准要 围绕校 院两级的具体 目 标 来实行 ,不能偏离前行 的方 向 , 要 做到 与实际结 合。 ( 三)做 到科 学分配,以人 为本 科学发展观是新时代 背景下党 和 国家领 导人提 出的具体 发展方 针 , 高校的资源配置管理工作也要依 据这 条原则来进行 ,实现学校和学 院的 统一发展 ,在制定战略规划的基 础上对 资源进行充分 考虑 ,从而保 证资 源分配的科学合 理性。 众所周知 ,教育教学 的 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 的发展 ,因此 ,校院两 级管理体制下的高校资源配置 与管理也要坚持 以人 为本的原则 。校 领导 和院领导都要对 学生进行 深入调查 ,明确他们 的要求 ,营造一个有 利的 学 习氛围 ,发扬 民主精神 , 保证 资源配 置的有效性 。 三 、校院两级管理体 制下的高校 资源配置与管理 有效性 的对 策 从上述内容中 ,我们 已经 清晰直观 的看 到了高校在实 行校院两 级管

高校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研究

高校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研究
的界 限 。 、
基础上 , 出了完善高校两级管理体制的制度设计要素。 提


高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的理论依据
高校进行校院两级管理改革 , 多学者从传统 的管理 学 许
角度 , 为是 出于高校 扩招后管理 幅度增大 , 认 现代社会越来 越需要专业化管理 的需要 。但是西蒙认为… , 1 管理 幅度 与层
原来以专业教学为主设置的系和承担研究任务的所分离设置各自为战的格局已经不适合高校的总体战略发展需要以学科门类或一级学科为标准的学院建制改革逐渐成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高校教学科研组织的重组校院系三级建制两级管理的组织架构改革成为潮流在这种校院系三级机构建制的形成背景下各高校实施了不同范围和力度不等的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和探索学校学院和系权力次序重新划分大多数学校采取管理重心的下移系的管理重心上移推动学院的实体化发展成为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及其管理的基本单位
校 院两级管理 中具体 的分权 动 因和分权模 式 , 此基础上, 出了完善高校 两级管理体 制的制度 设计要素。 在 提
关Hale Waihona Puke 词 : 高校 ; 两级管理模 式; 改革
中图 分 类 号 : 0 ; 0 0 4 F 8 G4 - 5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3— 8 0 2 1 )2— 02— 4 10 47 (0 0 0 0 1 0
交流沟通 的两个人更能够使组织成功概率增加 ” ] 因此 , [。 5 分 权是组织有效决策的一种必然选择。高校的校院两级管理实
际是一种组织授权 的过程 。按照代理理论 , 授权的基本要件
基金项 目: 全国教育科学研究“ 十一五” 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编号 : F 0 0 5 ) D A 8 13 作者简介 : 刘亚荣 , 国家教育行政学 院教育行政教研室 副主任 、 副研 究员 , 研究方 向为教 育经济学 ; 志明 , 中师范 大学 财务处处长 ; 李 华 唐 宁 , 门理工大学发展规划处 、 厦 财务处处 长 ; 韩东平 , 哈尔滨工业大学财务处副处长 , 财会 学博导 ; 韩景 义 , 厦门大学校 长助理 , 财务处处长 ; 肖 刚, 浙江工业大学组织部部 长。此论文为所有成员在文献研究 、 考察 、 谈基础上 , 访 经过多次讨论形成 , 最终由刘亚荣 执笔完 成。

XX职业技术大学校院二级管理简介

XX职业技术大学校院二级管理简介

XX职业技术大学
校院二级管理简介
学校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已制定二级管理相关制度,如《XX职业技术大学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实施办法》X号和《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中侨院字X号等文件,对学校与二级学院的定位、内部机构的设置、以及两者的责权利关系作出明确的规定。

确定了学校与二级学院分别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方面的职责与权限。

学校制定了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及相应的议事规则等制度,对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的成员组成、议事范围和议事规则等作出规定。

以保障有关学院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重大事项决策和实施的科学性,保障基层党组织对有关本学院发展规划、专业建设等重大事项上有参与权和决策权。

学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机制。

学校层面制定总体发展规划;提出发展目标、专业建设标准及其有关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制定教师、学生管理制度、章程等。

制定学校教学管理预算和办学经费分配,指导、监督和评估二级学院的教学工作,实施宏观管理。

二级学院层面在学校总体规范和监督下,制定本学院专业发展和师资发展规划;承担本学院的专业建设、学生管理、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等职责;执行具体教学任务和活动等。

学校二级学院决策事项明晰,议事规则健全,学校与二级学院之间职责权限划分明确,内部管理程序规范,规则健全。

1。

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XXX二级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总则第一条为适应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办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校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学校实行校院二级实体管理体制。

第二条校院二级实体管理体制是指各二级学院(以下简称分院,包括人文XXX)实行实体化运作,学校的管理重心由学校机关向分院下移。

学校主要通过制订总体规划、发展目标和实施计划、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制度架构、任免干部、检查实施过程、考核绩效、筹措与分配经费以及提供服务保障等实施管理;分院在学校的宏观调控下承担明确的责任和义务,行使本单位人、财、物的支配权,对本单位的办学绩效负责,使之真正成为充满活力的办学实体。

第三条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分院实行院长、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书记共同负责制;分院院长、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书记代表分院对学校负责。

学校对分院党政主要领导在任期内履行管理职责和分院工作绩效的情况进行考核。

第一章管理机构第四条分院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党政联席会议的参加成员为分院正副院长、正副书记,办公室主任列席会议。

党政联席会议决定分院改革发展以及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中的重要事项。

区别不同事项由院长或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书记主持。

第五条分院建立和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履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职权。

在分院范围内行使审议建议权、审议通过权、审议决定权。

分院要定期向教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和分院财务情况。

第二章管理权限与责任第六条学校的主要权限与责任下述条款仅指学校与各分院责权划分相关的部分。

(一)制定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确定分院领导班子的任期工作目标;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监督实施。

(二)制定和颁布学校管理规定和办法。

(三)审定各分院确定的发展规划及有关重要建设计划,督促分院的民主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

(四)统筹专业建设,对学校的专业建设进行整体计划和布局,协调组织重点专业的申报、评估与搜检。

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管理体制的探索与实践

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管理体制的探索与实践
标 模 式 、 智 能 结 构 、选 修 途 径 、学 籍 管 理 、毕 业 年 限
2 建 立 合 理 教 学 质 量 管 理 体 系
21 立 教 学质 量 管 理 的 学校不 可能对 此直接 有效
管 理 。加 入W T 以后 , 育 将 成 为 一种 服 务 , 生 将 从 O 教 学 教 育对 象转 变 为教 育 服 务 的对 象 。管 理 方 式 也 要 从 被 动 式管 理 向主 动提 供 服 务 转 变 。在 市 场 经 济体 制 下 , 院 ( ) 接 与 社 会 接 触 的渠 道 和 机 会 在 不 断 增 加 , 人 才 系 直 在
流程 图、实验教学质量监 督体系框 图, 图2 如 所示 。大
学 生 创 新 、开 放 实 验 室 管 理 体 系 框 图, 图 3 示 , 教 如 所 使 学 质 量得 到保 障 。
15 5
2 1年 4 0 1 月
I SSN1 2 1 8 67 — 43 CN1 - 9 T 1 49 4/
才 管 理 的最 佳 模 式 。
关 键 词 :二 级 管 理 ; 培 养 方 案 ; 课 程 体 系
进 入 2 世 纪 , 着 高 等 教 育 大 众 化 进 程 的不 断 加 1 随
人才 培 养 方 案 , 应市 场 的 需 要 。 以适
快, 学校规模 迅速扩大, 传统 的教学管理模 式 已不 能适 应 时代 发展 的需要, 分制代替 学年制 要求对教 学 目 学
校 的 根 本 任 务 , 科 教 育 是 立 校 之 本 , 量 是 学 校 的生 本 质
势必导致学校管理方式单一、模式僵化 、运行效 率低
下等 问题 的 产 生 , 不 仅制 约 了 院( ) 学 的主 动 性 和 这 系 办 积 极 性, 同时 也制 约 了人 才 培养 工 作 的组 织和 实施 。现

厦门大学2003年度综合财务预算及预算执行规定

厦门大学2003年度综合财务预算及预算执行规定

厦门大学2003年度综合财务预算及预算执行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规定,为加强我校各项事业经费管理,规范财务行为,完善财务管理机制,2003年度我校综合财务预算经校长办公会议认真研究后,由校长批准执行。

现将综合财务预算编制及执行规定通知如下:一、综合财务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2003年度我校综合财务预算是根据我校教学科研事业发展的需要和财力可能,并参考2002年度我校预算执行情况编制的。

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1、量入为出,综合平衡。

2003年度我校综合财务预算以“量入为出”的方针为指导,在对我校年度内各项收入进行科学测算的基础上,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与财力可能,区分轻重缓急进行综合平衡,不搞赤字预算。

2、“一要吃饭,二要建设”。

综合经费安排时,在扣除各项专项经费后,首先安排人员经费、水电经费和维持学校教学、科研、行政正常运转必需的经费,在有余力的前提下再安排设备购置和基本建设经费,以稳定学校教职工队伍,确保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

3、以《预算法》为依据,按《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规定进行综合预算;预算执行过程中如有变动,也将按照《预算法》和财务制度规定的程序进行相应调整。

二、综合财务预算收入情况:2003年综合财务收入预计81823万元。

具体包括:㈠本年度财务收入预计80625万元。

具体来源情况按财务制度规定项目分别测算如下:1、财政补助收入预计53600万元,包括:⑴教育部教育费拨款31131万元(含财政部特区补贴1826万元,“行动计划”中央专项资金14000万元,“十五”“211工程”中央专项资金700万元);⑵基金委拨基地班经费预计160万元;⑶省市重点共建经费10000万元;⑷福建省其他经费拨款预计1118万元;⑸厦门市共建医学院拨款1000万元;⑹两江学院拨款预计190万元(其中:晋江学院70万元,瓯江学院120万元);⑺科研经费拨款预计6792万元(其中:专职科研人员工资经费436万元,课题经费6356万元);⑻政府特殊津贴、资深院士津贴拨款预计30万元;⑼厦门市拨特区补贴、院士博导津贴等各类补贴及专项经费预计3179万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条 学生工作管理
(一)学校负责:
1.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制定学校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规章制度,统一领导全校学生工作,对学院的学生工作进行督促和检查。
2.组织全校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并指导学院开展学生思想教育活动。
3.负责组织开展校级各类评奖评优工作,负责学生违纪的处分工作。
学院所属各系(所)由学院根据需要配备行政管理人员,其编制属学院办公室。
第二十八条 学院根据学校核定编制配备若干专职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其他学生工作。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厦门大学校院二级管理体制试行条例》(厦大委综〔2003〕11号)同时废止。
(二)学院负责:
1.制定学院资产管理的实施细则,落实管理责任到人。
2.管理本学院占有、使用的学校资产,确保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第十七条 除本章各条所作规定外,因工作需要,学院还需完成学校交付的其他任务。
第五章 学院工作会议制度
第十八条 学院工作会议制度包括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党的(总支部)委员会会议制度和院务委员会会议制度三项制度。
3.学院党的(总支部)委员会会议议事范围和议事规则按照《中共厦门大学委员会关于院党委(党总支)工作的暂行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院务委员会会议
1.院务委员会是学院研究、决定本单位除需由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决策的重要事项以外的行政工作方面重要问题的决策机构,并负责执行学院党政联席会议作出的相关决定。
4.根据学院预算的执行情况,编制学院年度财务决算。
第十六条 资产管理
(一)学校负责:
1.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权责结合、责任到人”的资产管理体制,制定学校资产管理规章制度。
2.开展学校资产清查,建立资产信息库,制定资产配置标准,统筹学校资产的调配与处置。
3.对各单位资产使用情况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实行资产绩效评估。
第十五条 财务管理
(一)学校负责:
1.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学校事业发展规划,负责编制学校财务预决算;按财经政策分配各类办学经费。
2.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财力集中、财权下放、权责结合、财事结合、分级报帐、集中核算”的管理体制,制定学校内部的财务规章制度,对学院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
3.审核各学院年度财务预算、月度用款计划和学院年度财务决算。
第十二条 科研工作管理
(一)学校负责:
1.制定学校科研工作的总体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学校科研评价体系。
2.协调学校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研究基地建设有关工作。
3.组织国家和地方纵向科研项目的申报、中期检查和评估,负责校级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管理工作。
4.认定和评估学校所属知识产权,负责学校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
第二十条 党的(总支部)委员会会议
1.学院党委(党总支)是本单位的政治核心,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宣传、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学校各项决定,并为其贯彻落实发挥保证监督作用。
2.学院党的(总支部)委员会会议成员由学院党委(党总支)书记、副书记、委员组成。
学院副院长协助院长分管本学院相关行政工作。
第二十六条 学院设立办公室,设办公室主任1名,负责办理全院的党务行政、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对外交流与合作、社会服务等各项具体事务。
第二十七条 学院所属各系(所)设系主任(所长)1名、副系主任(副所长)1~2名,均由本系(所)教师或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兼任。
学院党委(党总支)副书记协助党委(党总支)书记工作,设有2名副书记的原则上按主管本科生和研究生工作分工。
第二十四条 学院设院长1名,副院长2~4名。学生数在2000人以上或承担重大科研任务或涵盖4个以上一级学科的学院可设副院长4名,规模较小的学院设副院长2~3名。
副院长一般不兼任系主任。
第二十五条 学院院长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全面负责本学院的教学科研、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对外交流与合作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4.按照学校干部选任规定,确定系主任(所长)、副系主任(副所长)、相关科级干部人选,并报学校批复。
5.制定学院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并报学校审定。
第十一条 教学工作管理
(一)学校负责:
1.制定学校教学工作的总体要求、改革模式和目标规范,对全校范围内教学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和管理。
2.制定跨学科、跨学院的教师教学、科研和指导研究生工作量的考核办法与标准,并监督实施。
3.认定学校教学成果,组织优秀教学成果和优秀教师的评选。
4.制订全校教学评估标准,组织开展全校性教学评估工作。
(二)学院负责:
1.制定本学院学科专业人才(学生)培养规划。
2.制定和组织实施教学计划,按照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组织本学院所辖学科面向院内外的各类课程教学。
3.组织开展本学院教学改革和质量监控工作。
2.统筹和协调本学院学科资源分配。
3.根据学校有关办法开展本学院学科的检查、评估工作。
4.组织、协调本学院重点学科和博、硕士学位授权点的申报和推荐工作。
第十条 队伍建设和干部管理
(一)学校负责:
1.制定和组织实施学校队伍建设整体规划,核定学院各类人员的编制数和岗位数,规定各类各级岗位的基本职责和任职条件。
5.组织校级重要学术会议,协调各学院学术活动。
(二)学院负责:
1.根据学校科研工作规划和本学院实际,制定和组织实施学院科研工作规划,完成学校下达的科研任务。
2.建立本学院科研成果的申报、认定机制和相应的奖励办法。
3.统一管理本学院所属的科研机构,组织、指导、协调本学院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
4.组织开展毕业生就业、学生资助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服务学生的工作。
5.制定并组织实施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统一规划和相关政策。
(二)学院负责:
1.制定本学院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实施细则。
2.组织开展本学院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3.组织开展本学院毕业生就业、学生资助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服务学生的工作。
***[JimiSoft: Unregistered Software ONLY Convert Part Of File! Read Help To Know How To Register.]***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校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议负责解
3.根据国家规划,组织建设海外孔子学院。
4.做好学校外事管理工作以及学校师生因公出国(境)的派出工作。
5.组织中外合作办学及境外办学项目的申报工作。
(二)学院负责:
1.根据学校总体规划和有关政策,制定学院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实施方案。
2.独立自主地利用各种条件组织教师和学生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4.组织对学院的财务管理和经费报销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审计。
(二)学院负责:
1.学院作为学校的基层预算单位,负责制定学院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2.编制学院年度财务预算以及月度用款计划并上报学校审核,严格按学校批复的预算以及学校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使用年度经费。
3.统一管理并按有关规定审批支配学院的创收分成经费、学院的各项科研经费(不含国家核拨的“985”、“211”等专项经费)。
2.制定教职员工聘任办法和考核条例。
3.对学院整体工作和领导班子进行绩效考核、监督检查。
4.根据学校相关规定实施对全体教职员工的奖惩。
5. 聘任和考核正高级职务岗位人员,聘任和考核六级及以上职员职务岗位人员。
6. 任免和考核学院党委(党总支)书记、副书记、院长、副院长等中层领导干部。
7.核定和调整国家政策性工资、各类保险、津(补)贴;制定学校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审定各学院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
2.院务委员会会议成员由院长、副院长、系主任(或不设系的学院的教研室主任)和所长组成。学院办公室主任列席会议。
3.院务委员会会议具体议事范围和议事规则由学校另行规定。
第六章 学院管理岗位设置和岗位职责
第二十二条 学院党委(党总支)一般设委员5~9人,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1~2人。
第二十三条 学院党委(党总支)书记在校党委的领导下,主持本学院党委(党总支)全面工作,负责本学院党建(包括干部队伍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第九条 学科建设管理
(一)学校负责:
1.制定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和相关规章制度。
2.承担学校学科建设的资源配置、组织协调和工作指导等职责。
3.制定学科建设评估和考核体系以及相关的奖惩制度。
4.组织、协调学校重点学科的申报和校内审核工作。
(二)学院负责:
1.制定和组织实施本学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二)学院负责:
1.根据学校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及学校确定的编制数和岗位数制定和实施本学院队伍建设规划。
2.制定学院内部聘任和考核的实施细则,并按规定的权限负责本学院教职员工的聘任和考核工作。
3.确定专业技术系列副高级及以下职务岗位聘任人选,确定七级及以下职员职务岗位聘任人选;向学校推荐正高级职务岗位拟聘人选和六级及以上职员职务岗位拟聘人选。
第三章 学院及其内设机构的设置
第五条 学校对学院设置进行统一规划,决定学院设置或撤销。
第六条 学院所属系(所)是学院领导下的教学科研基本单位,学院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设置或撤销并报学校批复。
第七条 系(所)所属教研室(研究室)由学院决定设置或撤销。
第四章 学校与学院的权责利关系
第八条 事业发展规划
厦门大学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理顺学校与学院(研究院)的权责利关系,充分发挥学院(研究院)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