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送红军》背后的故事

合集下载

十送红军故事

十送红军故事

十送红军故事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段峥嵘岁月,而其中的“十送红军”故事更是让人铭记于心。

这些十次送别,见证了红军战士们的坚韧与毅力,也展现了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深厚情感。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十次感人至深的送别故事。

第一次送别发生在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刚刚开始。

当时,红军部队在离开江西瑞金的时候,当地的群众纷纷送别,场面十分感人。

他们送走了自己的亲人,送走了自己的儿子,送走了自己的丈夫,但他们的心中却充满了对红军的祝福和支持。

第二次送别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小村庄。

当地的妇女们为红军战士们送行,她们把自己的发簪、手帕送给了红军战士,希望他们能在战斗中平安无事。

第三次送别发生在一个山村。

当地的老人们为红军战士们送行,他们给红军战士们讲述了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敌情动态,希望红军战士们能够顺利通过这片区域。

第四次送别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小镇。

当地的孩子们为红军战士们送行,他们唱起了送别歌曲,歌声嘹亮,动人心弦。

第五次送别发生在一个河畔。

当地的渔民为红军战士们送行,他们把自己的渔网送给了红军战士,希望他们能够在长征途中有所收获。

第六次送别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山村。

当地的农民们为红军战士们送行,他们把自己的粮食送给了红军战士,希望他们能够在长征途中不会挨饿。

第七次送别发生在一个小镇。

当地的商贩们为红军战士们送行,他们把自己的货物送给了红军战士,希望他们能够在长征途中有所帮助。

第八次送别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小村庄。

当地的妇女们为红军战士们送行,她们给红军战士们缝制了军装,希望他们能在战斗中有所保护。

第九次送别发生在一个山村。

当地的老人们为红军战士们送行,他们给红军战士们讲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希望红军战士们能够在长征途中有所感悟。

第十次送别发生在红军长征的终点。

当地的群众为红军战士们送行,他们用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送别,希望红军战士们能够在新的战场上取得胜利。

这十次送别,见证了红军战士们的艰苦卓绝,也见证了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深厚情感。

常识备考:歌曲中的长征故事

常识备考:歌曲中的长征故事

【常识备考】歌曲中的长征故事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江西于都县集结出发,开始了漫漫长征路。

两年间,红军历经曲折,征服雪山,穿越草地,粉碎上百万敌军围追堵截……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远征,也是人类历史的壮举!“长征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

现在我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纪念着“长征精神”,包括创作了许多歌颂长征的歌曲。

今年正值红军长征出发85周年,让我们一起从歌曲中了解长征的故事。

十送红军《十送红军》是在江西民歌及陕西镇巴歌谣的基础上编创的一首歌曲,问世于1961年,由朱正本编曲,张士燮编词。

这首歌曲表达了井冈山的人民群众送别红军时那种依依惜别、恋恋不舍的心情。

十送红军群星 - 民乐红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错误决策,致使红军屡战失利。

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第1、第3、第5、第8、第9军团及中央、军委直属队共8.6万余人,从江西省瑞金、古城等地出发,开始战略转移。

10月17日,中央红军主力在于都河北岸集结,从此踏上两万五千里长征路。

《十送红军》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表达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强烈期盼。

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长征组歌》是1976年2月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彩色音乐片。

整个组歌共分为《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芒》、《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和《大会师》10个部分,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长征艰难的历程。

《突破封锁线》——强渡湘江突破封锁线群星 - 长征组歌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共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5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十送红军故事

十送红军故事

十送红军故事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红军的长征是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

而其中,十送红军的故事更是让人铭记于心,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

1935年,红军进行了著名的长征。

在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艰难险阻,千里跋涉,风餐露宿,饥寒交迫。

在这样的情况下,十送红军的故事便发生了。

第一送是指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同胞为红军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和物资。

在红军急需粮食的时候,壮族同胞伸出了援手,为红军送去了大米、干粮等物资,帮助红军度过了难关。

第二送是指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瑶族同胞。

瑶族同胞热情款待红军,为他们提供了衣食住行的帮助,让红军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温暖和支持。

第三送是指红军在长征途中得到了苗族同胞的帮助。

苗族同胞为红军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物资,让红军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下坚持前行。

第四送是指红军在长征途中受到了侗族同胞的支持。

侗族同胞为红军送去了大量的粮食和物资,帮助红军度过了艰难的时刻。

第五送是指红军在长征途中得到了彝族同胞的帮助。

彝族同胞为红军提供了衣食住行的帮助,让红军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温暖和支持。

第六送是指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藏族同胞。

藏族同胞为红军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物资,让红军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下坚持前行。

第七送是指红军在长征途中受到了哈尼族同胞的支持。

哈尼族同胞为红军送去了大量的粮食和物资,帮助红军度过了艰难的时刻。

第八送是指红军在长征途中得到了布依族同胞的帮助。

布依族同胞为红军提供了衣食住行的帮助,让红军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温暖和支持。

第九送是指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土家族同胞。

土家族同胞为红军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物资,让红军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下坚持前行。

第十送是指红军在长征途中受到了壮族同胞的支持。

壮族同胞为红军送去了大量的粮食和物资,帮助红军度过了艰难的时刻。

这十次送红军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各民族同胞之间的深厚情谊和无私奉献精神。

他们用实际行动支持了红军的长征,为红军提供了无尽的力量和帮助。

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们铭记在心,感激不已。

《十送红军》的由来

《十送红军》的由来

《十送红军》的由来 今晚(2011年5月3日),大型情景经典音乐舞蹈演出《红军哥哥回来了》将在国家大剧院落下帷幕。

在这场演出中,最受欢迎的节目当属歌曲《十送红军》。

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传唱不衰;但是自其创作问世后的整整40年里,人们一直误认为这是一首纯粹的民歌。

对于如今已83岁高龄的曲作者朱正本来说,正是因为这样一个颇有些传奇意味的误会,才使得他的艺术人生格外与众不同。

为了采访朱正本老先生,几经辗转托人带话,才终于和他取得了联系。

朱老几乎不参加社会活动,就连他在空政文工团的一些老同事,也都和他联系不上。

“现在很少出门,不方便。

”朱老解释说,1949年参军后,他参加了“进军大西南”的行动,让得过骨髓炎的左腿吃了不少苦头,连累得他现在已无法正常行走。

另外,1977至1978年间,他参与创排歌剧《江姐》和《忆娘》时,由于过度劳累,右眼几近失明,左眼也只剩下0.2的视力。

虽说身体不太方便,但老人的思维却十分敏捷。

一提起《十送红军》这首歌曲,他便娓娓道出其中的故事。

“急救章”抢出一首名曲 《十送红军》的诞生,源自一次特殊的紧急任务——创作《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

这台演出后来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前创篇”,其中的许多作品都被收入进《东方红》之中。

而提出创作这台演出的,则是当时的空军司令刘亚楼。

朱老回忆说,1960年,刘亚楼出访朝鲜期间欣赏了大型歌舞史诗《三千里江山》。

3000名朝鲜战士气势磅礴的表演,让这位儒将眼前一亮,第二年他便给空政文工团总团副团长张双虎布置了一个任务:三个月内创作一台革命历史歌曲晚会。

时间紧迫不说,刘亚楼还提出了一道“禁令”:一定要采集革命历史歌曲,而不要新创作。

接到这个任务后,空政文工团立刻行动起来。

当时文工团创作室的张士燮、朱正本、姚学诚、陈杰被派分头负责文字、音乐、舞蹈的创作。

为了收集到足够多红军时期歌曲,刘亚楼还亲自动员老红军、老干部们到文工团来“献歌”。

十送红军背景故事内容

十送红军背景故事内容

十送红军背景故事内容
"十送红军"是一首描绘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离开中央苏区进行长征的感人场景的歌曲。

以下是这首歌的背景故事:
在1934年,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开始了长征。

在长征的初期,红军被迫离开了中央苏区,开始了艰苦的长征。

在长征的路上,红军面临着饥饿、疾病、寒冷等各种困难,但是,他们始终坚持着,始终没有放弃。

在长征的路上,红军和当地的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当地的百姓不仅为红军提供了食物和衣物,还参加了红军,和红军一起进行革命斗争。

在红军离开中央苏区的时候,当地的百姓为了送别红军,就创作了这首"十送红军"。

在这首歌中,每一个"送"都代表了一个场景,描绘了红军和百姓的深情厚谊。

这首歌的歌词非常感人,如:"一送红军下了山,革命红旗插满山;二送红军过了坡,革命花儿开满坡;三送红军到山口,革命歌声满天秀"等。

歌词以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红军和百姓的深情厚谊,表达了百姓对红军的深深眷恋和不舍之情。

这首歌在红军离开中央苏区的时候,被广大的百姓传唱,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

《十送红军》:一首革命历史的颂歌

《十送红军》:一首革命历史的颂歌

陈杰 ,编舞李 跃先等 ,奔 赴江 西等 有 关送 红 军 的江 西 民歌 综 合 起 来 , 于 变化 ,每 段最后 一 句的结 尾 ,仿 地 采 风 ,搜 集 战 争 年 代 的 革 命 歌 形成 了 什 送红军》 的歌词 : 一送 佛 是 下 一段 唱 的开 头 ,如 巨龙 盘 “ 曲,为歌 舞创作做准 备。 ( 里格) 红军( 介支个) 了 山,秋 风( 下 里 旋 ,前 呼后 应 ,首尾相 衔。 正 因为
每 当耳 畔 响 起 电视 剧 《 征》 长
⑩ 酾柏 触 9
聚焦 红 歌 ・
J l i 盎 i
● 周锦 涛 周 喜珍
与推动 力呢? ”
里格) 1u呀 梧 ̄ 1+ 全村男女 老 少都 在村 口、河边 、 山 野鹿声声哀号 ,树树( 不久 ,刘 亚楼在 杭 州开会 ,见 坡上送红军。有时一边送 ,一边 唱。 叶飘完 。 问一声亲 人红 军啊 ,几时 朱 正 本 拿 到 歌 词 后 , 细读 几
到 了空政文工 团 副团长张 双虎 ,刘 因此 ,江 西有 关送红 军 的歌 曲特 别 ( 里格) 马( 人 介支个) 回山… …” 再 亚楼 对 他说 :“ 在 的年轻 人 没 有 多 ,而且 地 方各异 ,此地 和彼地 送 现 经历过 战争 ,对 中国革命 历史 懂得 红军 的歌 曲 ,其 内容 、曲调 、唱法 遍 ,当即就 想起 了在江 西采集 到 的 赣 南采 茶戏 的一些 曲调 。这些 曲调 不多 ,应该对他 们进 行这 方面 的教 都 不一样 ,富有地 方民间特 色。 育 。前 不 久 ,沈 阳军 区 唱 了 4首 回到 北京后 ,张 土燮 负责剧 本 婉 转优 美 ,十 分动 听 ,其 中一 首送
着 不少俚语 、 方言 ,唱 半句 ,停 半 句 ,旋 律婉 转优 美 ,与 苏 区人 民 的

十送红军历史背景及革命故事

十送红军历史背景及革命故事

十送红军:革命年代的牺牲与坚持十送红军是指1935年10月中共中央领导人为了安排湘鄂川黔边区红军长征路线的行军安全,从江西瑞金出发,相继送出10批人员到四川的岷山,与长征红军会师并保护其安全的历史事件。

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共产党人的英勇和信念,也对近代中国革命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十送红军的历史背景是艰苦而残酷的。

在两个波澜壮阔的革命时期(1927年-1934年,1935年-1949年)之间,中国共产党在多次失败和挫折中逐渐成长壮大。

当时的中国社会处于空前动荡状态,矛盾激化,民众疾苦难当,政治危机四伏。

同时,波澜壮阔的革命进程和内外交困的矛盾性质,导致了大量的牺牲与坚持。

十送红军事件正是其中一个生动例证。

十送红军的故事充满了感人肺腑的情节。

他们有的是共产党领导层的重要成员,有的是忠诚的军事指挥官,还有的是革命志士、文化名流、边疆知识分子等。

有些人在长征路上牺牲了,有些人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奉献了自己的一切,有些人安然回到了岷山,给长征红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支持,使得革命进程更加深入,也使得历史演变更加曲折和光荣。

十送红军对于当代中国的革命事业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它在现实和理论上的意义仍然在而且广泛地展开。

今天的中国已经树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标杆,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是中国
的现实和未来仍面临着众多的挑战与考验。

我们需要以十送红军为榜样,始终保持革命的初心和信念,奉献于中国和人民的事业,坚决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更上一层楼,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十送红军赏析

十送红军赏析

歌曲《十送红军》赏析:
《十送红军》是一首深情的送别之歌,其歌词朴实、口语化,表达了百姓与红军之间的鱼水之情和人民对党的深厚感情。

歌曲以叙事为基础,具有很强的画面感,曲调在赣南采茶戏等民间曲调的基础上加工而成,表达了留恋、祝福等多种情绪。

歌曲的创作背景是红军长征时期,转移的口令声在部队中迅疾传开,百姓纷纷赶来送别踏上征程的红军。

歌词中描绘了送别的场景和情感,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使得歌曲更易于流传和深入人心。

歌曲的曲调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它采用了赣南采茶戏等民间曲调为基础,经过加工和改编,形成了独特的旋律和节奏。

这种曲调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深刻地表达歌曲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总的来说,《十送红军》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背景和情感内涵的歌曲,它不仅反映了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人民对党的深厚感情,也表达了人们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追求。

这首歌曲的创作和演绎都非常出色,是一首值得珍藏和传颂的艺术精品。

拓展资料
歌曲《十送红军》是由张士燮作词,朱正本作曲的一首红色歌曲,创作于1961年。

歌曲是采用江西传统民歌而改编的,《十送红军》的歌词是以叙事的形式,通过叙事来表达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成功的强烈期盼。

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军民鱼水情深。

统观全歌,其音乐情感丰富,将留恋、期盼、祝福、等多种情感融为一体的,歌曲自问世以来,深受观众喜爱,广为传唱。

《十送红军》歌词考证

《十送红军》歌词考证

《十送红军》歌词考证作者:孙伟来源:《百年潮》2015年第10期《十送红军》是一首著名的红色歌曲,歌词荡气回肠,曲调委婉,充满留恋、期盼、祝福之情,十分感人,早已唱遍大江南北,家喻户晓。

不过,有党史专家提出了一些疑问,其中争论比较多的就是:这首歌到底唱的是何时、何地发生的事情。

版本一:时间,1934年10月;地点,中央苏区;事由,送中央红军长征。

2001年,电视连续剧《长征》热播,歌曲《十送红军》作为插曲、片尾曲,其悠扬而凄婉的歌声,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抛开歌词的话,光从里面的场景和旋律来看,几乎无可挑剔。

1934年10月,由于中央“左”倾错误,加上国民党几乎倾尽全力,采取“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策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利。

这样,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此时的红军已经与苏区的老百姓形成了血浓于水的鱼水深情,当得知部队要转移的消息,战士们是多么的不舍,群众是多么的难受呀!红军被迫告别了用鲜血和生命捍卫过的这片红土地及养育自己的衣食父母,苏区人民更是洒泪送走了自己的子弟兵。

许多战士原本就是当地人,故土难离;许多老百姓的家中都有人参加了红军,这一别也不知道是否还有机会见面!我们来看几句歌词:“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树树(里格)梧桐叶落尽”,“山上(里格)包谷(介支个)金灿灿”,“千军万马(介支个)江边站,十万百姓泪汪汪”。

成千上万的群众站在于都河畔,10月的秋天,正是收获的季节,歌曲中的许多自然现象也很好地呼应了这一历史场景,如此的形象、栩栩如生。

另外,歌中的一送、三送一直到十送,这种离歌的特殊曲调和旋律,让人想起江西赣南客家民歌《送郎调》(又名《长歌》)。

似乎,可以判断:《十送红军》唱的是中央苏区群众送中央红军长征时的场景。

反驳的最主要理由是地名,歌曲中出现了“望月亭”“拿山”“五斗江”等。

这些专有地名可以说直接否定了这个版本,因为它们不在赣南。

版本二:时间,1929年1月;地点,井冈山;事由,送红四军主力下山。

关于长征的传奇故事-十送红军

关于长征的传奇故事-十送红军

关于长征的传奇故事-十送红军要论我国我伟大壮举,红军长征绝对是人气之选,红色革命的蔓延,共产党的坚贞不屈汇聚了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关于长征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感触!十送红军(上)“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叫/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光/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1934年10月初,中央苏区核心区域的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相继失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中央根据地,由鼎盛时期的几十个县锐减到只剩下瑞金、于都、会昌等三四个县。

而蒋介石的数十万大军正像一只铁桶一样围向瑞金……“几十个县的大苏区,如今只剩下几乎一根梭镖就可以穿透的土地了!”陈毅痛心疾首。

10月7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命令红军主力部队在瑞金、于都一线集结;10月8日,正式确定了参加转移的部队,计有中央红军第一、三、五、八、九军团,共计八万六千多人;10月9日,红军总政治部发布《关于长途行军与战斗的政治指令》;10月10日,急促的口令声、压抑的军号声、零乱的马蹄声、沉重的脚步声……长征从此开始“气氛陡然紧张起来,从1934年那个不寻常的五月开始,战斗越打越残酷,兵源越来越紧张,物资越来越匮乏。

在四周隆隆的炮声中,苏区开始了一系列不寻常的举动,通讯员来来往往穿梭似地奔跑着,扩红运动进行到了边远的山区,16岁到49岁的男子都在征兵之列,红八军团基本就是扩红组建的。

筹粮、编草鞋、制粮袋,全民动员起来,忙碌中,百姓的脸上写满了严肃,进入9月份,机关里捆绑物品的、销毁文件的场面每时每刻都在上演。

”瑞金市原党史办副主任刘良给记者描绘着当时的情景。

告别叶坪的谢家祠堂,1934年7月,中央领导机关迁往瑞金城西的云石山,附近的各个村庄住满了红军。

以瑞金县城作为中心坐标,叶坪在其东北方5公里处,沙洲坝在其西南3公里处,云石山继续向西19公里。

十送红军感受

十送红军感受

十送红军感受
摘要:
1.引言
2.十送红军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3.个人感受和体会
4.结论
正文:
【引言】
《十送红军》是一部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为背景的电视剧,通过讲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展现了中国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

作为一名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在观看了这部电视剧后,我深感震撼,对于红军长征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十送红军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十送红军》以红军长征为背景,展现了中国革命历史上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

在1934 年,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中国工农红军被迫开始了长达两年多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这段历程中,红军面对着种种艰难险阻,但他们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最终成功地完成了长征,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个人感受和体会】
观看《十送红军》,我深感红军先烈的英勇和坚定。

在艰苦的长征历程中,他们不仅要面对自然环境的严峻考验,还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

然而,他们
始终坚定信念,不屈不挠地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斗争。

这种精神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另一方面,电视剧也展现了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支持和拥护。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始终关心群众,保护群众,从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这也让我深刻理解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道理。

【结论】
总之,《十送红军》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红军长征的历史,也让我对红军先烈的英勇和坚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同时,电视剧也让我明白了人民群众对革命事业的支持和拥护的重要性。

十送红军读后感

十送红军读后感

十送红军读后感《十送红军》读后感《十送红军》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纪实文学作品,讲述了在长征中,一位母亲数次送别自己的儿子,最终成为红军的故事。

通过这位母亲的坚定和无私,以及她儿子的坚守与奉献,作者向读者展现了伟大的母爱和令人动容的革命精神。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触动,对红军的无私奉献和家国情怀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首先,这本书通过真实的事件和人物故事,向读者展示了那个年代人们对国家和事业的忠诚和牺牲精神。

母亲为了革命事业,数次送别自己的儿子。

无论是在蜀山头、清华园还是在梅子沟,她总是时刻关注着儿子们的安危,并鼓励他们勇敢前行。

这种家国情怀和对儿子的支持无疑是母爱的升华,同时也体现了红军的精神风貌。

其次,这本书让我深刻领悟到了长征精神的伟大意义。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历经艰险、跋山涉水、转战几万里的伟大远征。

红军面临着敌人的围剿和自然环境的险恶,但他们依然顶着磨砺、顶着压力,坚定地向着胜利前进。

他们的奉献和牺牲精神,让我深受震撼。

他们为了民族解放的信仰和目标,甘愿付出一切,甚至生命。

这种前赴后继的精神,给予了我巨大的力量和勇气。

再次,这本书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打动了我的内心。

书中的母亲,她用自己的无私和坚定,支持着她的儿子们,为他们送行。

每一次的送别,都充满着无尽的深情和不舍。

读到这些场景,我仿佛能感受到母亲的心情。

她是多么害怕、多么忧虑,但她为了儿子和整个事业,选择了坚强。

这种母爱和家国情怀的结合,让我产生了极强的共鸣和敬意。

最后,这本书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个人故事的叙述,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明白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种种困难和挑战,明白了他们为了革命事业所做出的牺牲和贡献。

这种历史的洗礼和深入理解,让我对现实生活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我明白了人能够突破自我、拼搏奋进的力量和意义。

总之,《十送红军》这本书以其真实的情感、深刻的描写和独特的视角,给予了我很深的感受和启示。

我被其中的母爱和家国情怀所打动,被其中的奉献和牺牲精神所震撼。

十送红军

十送红军

井冈山会师
南昌起义
十送红军
根据江西赣南民歌《长歌》改编。在中国工农 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之前,江西革命根据地流传 着许多革命民歌。《十送红军》是第二次国内革 命战争反“围剿”失败,红军即将踏上长征路的 背景下,流传在江西革命根据地民歌。现在,我 们听到的《十送红军》是经过专业音乐工作者搜 集整理后的作品。
朗诵
课堂小结
《十送红军》是一首以红军长征为历史背景 的江西民歌, 江西这片神奇的红土地不 仅孕育了伟大的红色历史,同时也孕育出 丰富多彩的革命歌曲;今天唱响了红色经 典歌曲,唱热了我们的心扉,作为新时期 的少年,我们应该继承优良的革命传统, 发扬红军长征的精神,努力学习,建设我 们伟大的祖国!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最 后,让我们唱着《十送红军》结束这节课
十送(里格)红军(介支个)望月亭, 望月(里格)亭上(介支个)搭高台, 台高(里格)十丈白玉柱, 雕龙(里格)画凤放呀放光彩. 朝也盼来晚也想红军啊! 这台(里格)名叫(介支个)望红台.
一送红军
五送红军
十送红军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
送郎当红军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010级音乐学
王静
江西是个好地方
江西瑞金历史
•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 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先后在江西建立 了大片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是举 世闻名的红色故都。1931年11月7 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全国 性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临时中央政府在这里宣告成立;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从这里 出发开始长征。
谢谢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 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 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 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光,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 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传唱度极高的红色经典歌曲《十送红军》歌词背后故事

传唱度极高的红色经典歌曲《十送红军》歌词背后故事

传唱度极高的红色经典歌曲《十送红军》歌词背后故事镇巴县地处川陕交界,是“民歌之乡”、“红军之乡”,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年,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下,建立了县苏维埃政权,宣传土地革命,发动群众参军参战,南面支援红军前线战事,北面防御国民党的进攻,进行了英勇顽强、艰苦卓绝的斗争,留下了可歌可泣、震撼人心,光照日月的事迹。

这些,必然要反映到劳动人民口头文学的创作里,特别是巴山人民热爱和熟悉的歌谣里。

《十送红军》民歌就出自镇巴与四川通江交界的西乡街(两河口)。

西乡街(两河口)是红四方面军入川第一镇,是红四方面军创立川陕省苏维埃政权中成立的第一个县苏维埃政权——赤北县苏维埃政府。

《十送红军》创作背景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苏区中的红色歌谣,是产生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陕南和川北大巴山区这个特定的环境,它有明显的时代背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由于风起云涌的的斗争生活,又为红色歌谣的产生提供了不尽的源泉,使这里的山歌无论在思想上,艺术上有了新的发展。

在陕南、川北的群众中,一方面剔除了山歌中渗入的某些不建康和落后的成分,一方面完美地吸取了新的题材,从而使那些以歌颂党和红军、歌颂翻身解放,积极参加红军,反映军民关系,支援反“围剿”战争。

红军走后又产生了怀念党和红军为内容的歌谣,增加了新的思想,焕发了新的艺术生命,使陕南川北地区的民间歌谣,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新的继承和发展。

镇巴县地处川陕交界,是“民歌之乡”、“红军之乡”,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年,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下,建立了县苏维埃政权,宣传土地革命,发动群众参军参战,南面支援红军前线战事,北面防御国民党的进攻,进行了英勇顽强、艰苦卓绝的斗争,留下了可歌可泣、震撼人心,光照日月的事迹。

这些,必然要反映到劳动人民口头文学的创作里,特别是巴山人民热爱和熟悉的歌谣里。

《十送红军》歌曲来源解放后镇巴县重视红色歌谣的搜集和整理,县内从事文艺、史料的许多专业和业余工作者,满怀热情,含辛如苦,深入全县广大地区收集整理了千余首镇巴红色歌谣,其中《十送红军》民歌就出自镇巴与四川通江交界的西乡街(两河口)。

十送红军赞美词

十送红军赞美词

十送红军赞美词
(最新版)
目录
1.引言
2.十送红军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3.十送红军的具体内容和赞美词
4.结论
正文
【引言】
《十送红军》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中国工农红军歌曲,它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

这首歌曲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反映了当时中国革命的艰苦卓绝,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和敬意。

本文将从《十送红军》的歌词中挖掘其内涵,解读其赞美词背后的意义。

【十送红军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十送红军》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那是中国革命史上最为艰难的岁月。

当时,中国工农红军为了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进行了艰苦的长征。

红军战士们爬雪山、过草地,历经千辛万苦,展现了顽强的革命意志。

这首歌曲就是为了表达人民对红军的敬意和鼓励,激励红军战士们继续前行而创作的。

它反映了当时中国革命的历程,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十送红军的具体内容和赞美词】
《十送红军》的歌词通过对红军战士们的英勇事迹进行描述,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和敬意。

歌词中写到:“一送红军下南山,二送红军过草地,三送红军上高山……”这里,歌词通过描绘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展现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顽强和无畏精神。

同时,歌词中还融入了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元素,如“红星照我去战斗”,寓意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指引,
使红军战士们在革命的道路上永不迷失。

【结论】
《十送红军》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内涵的歌曲。

它通过赞美红军战士们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

十送红军感受

十送红军感受

十送红军感受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前言
2.十送红军的背景介绍
3.十送红军的感受
4.结论
正文
【前言】
《十送红军》是一部描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程的电视剧,它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展现了中国革命先烈为信仰、为人民群众利益而英勇斗争的崇高精神。

本文将结合个人观看感受,对这部作品进行简要分析。

【十送红军的背景介绍】
《十送红军》以 1934 年 10 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背景,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为保存实力,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

电视剧通过讲述红军战士与当地百姓的鱼水情深,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进行斗争的信仰和决心。

【十送红军的感受】
作为一名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在观看《十送红军》后,我深感震撼。

首先,电视剧中红军战士坚定的信仰和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英勇斗争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

他们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始终坚守信念,让人敬佩不已。

其次,电视剧中展现了当地百姓与红军战士的鱼水情深,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的宗旨。

红军战士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让人感动不已。

最后,通过观看《十送红军》,我对长征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加珍惜
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结论】
总之,《十送红军》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优秀作品。

它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展现了中国革命先烈为信仰、为人民群众利益而英勇斗争的崇高精神。

十送红军感受

十送红军感受

十送红军感受【最新版】目录1.介绍《十送红军》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分析《十送红军》的感人元素3.探讨《十送红军》的时代价值和启示正文《十送红军》是一部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为背景的电视剧,通过讲述普通红军战士和百姓的感人故事,展现了长征途中的艰苦卓绝和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

该剧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也成为了一部深入人心的经典影视作品。

《十送红军》的感人元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剧中展现了红军战士面对生死的坚定信念和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

他们爬雪山、过草地,不畏艰险,舍小家为大家,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奋斗,无私奉献。

这种精神深刻地触动了观众的心灵,使人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其次,剧中通过描述红军战士与百姓的鱼水情深,传递了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红军战士严守纪律,关心群众,助人为乐,深受百姓爱戴。

这种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抵抗外敌侵略的精神也是该剧感人的地方。

再次,剧中反映了长征途中的艰辛历程,展现了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和信念。

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不仅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还要克服自然环境的严酷考验。

但他们始终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这种英勇顽强的精神令人敬佩。

《十送红军》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对红军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在新时代,我们依然需要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团结一心、英勇无畏的精神,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同时,该剧也提醒我们,要时刻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续发扬红军精神,为人民利益而努力奋斗。

总之,《十送红军》通过感人的故事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形象和长征精神的伟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送红军》背后的故事
红色记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被电视剧《长征》选为主题歌的《十送红军》,是观众耳熟能详的传统革命歌曲。

但它的诞生背景却不为人所知。

这首歌曲的“催生婆”,是福建武平籍的开国上将刘亚楼,长征时他是红一军团二师政委、一师师长,是参加长征的闽籍最高指挥员。

《十送红军》背后的故事钟兆云.NoUser {
}
.Title {
COLOR: #000000; FONT-FAMILY: ; BACKGROUND-COLOR: #000000; TEXT-ALIGN: left
}
.SubTitle {
FONT-FAMILY:
}
.IntroTitle {
FONT-FAMILY:
}
.SmallTitle {
FONT-FAMILY:
}
.Author {
FONT-FAMILY:
}
.Source {
FONT-FAMILY:
}
.Abstract {
FONT-FAMILY:
}
进入1960年以来,连续3年的困难和灾害,加上国际上各种反华势力也借机在政治上施压,使新中国处于“高天滚滚寒流急”“万花纷谢一时稀”之境。

严酷的现实赋予文艺工作者神圣的使命,那就是尽快拿出一批讴歌民族气节和英雄主义气概的洪钟大作,以鼓舞民心。

使人想不到的是,空军最早肩负起了这一使命。

空军首任司令员刘亚楼是位情趣高雅的将军,认为文艺工作在政治工作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因此在空军初创,他就十分重视文艺,尝言:“空军除了有一支几十万人的作战部队
外,还应建立一支有几百人的文艺队伍。

”在他的关心下,空政文工团接连推出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作品,在军内外名声赫赫,在中南海也挂上了号。

这年10月21日,刘亚楼把空政文工团总团副团长兼歌舞团团长牛畅叫到办公室,向他谈了访问朝鲜的观感,特别提及朝鲜一场名为《三千里河山》的演出,说:“我把他们的节目单都给你带回来了,你拿回去好好看一看。

我们空军要带头,拿出一部反映中国革命斗争历史的大型歌舞剧来。

”他还说:“我们的同志不了解革命历史,不懂得艰苦奋斗,你们文工团就应多唱一些革命歌曲,让同志们重温一下我军走过的历程,这是有教育意义的,既可发扬传统,又能激励斗志。

这部歌舞剧可以这样来,素材和歌曲尽量用以前的,用当年的歌曲反映当年的历史。

如果没有那么多歌,就用主席的诗词作曲。

你听着,3个月以后一定要拿出我们自己过硬的东西来,到时我要来看你们的演出!”
刘亚楼军令已下,牛畅深知就是头破血流也得往前冲。

回到团里向总团党委作了报告,定下创作方案并获刘亚楼同意后,空政文工团马上派出张士燮、朱正本、姚学诚等词曲作家,到革命老区湘赣两省搜集整理革命历史歌曲。

为了保证有足够的红军时代歌曲,刘亚楼还亲自动员老红军、老干部献歌。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文工团拿出了4万余字的剧
本,剧本分9场16景,共计19个组舞、46首歌曲。

在所有歌曲中,唯有《十送红军》是新创作的。

因为写到第四场红军长征时,担任文学编辑的张士燮觉得需要有一首歌曲来表达根据地人民送别红军时那恋恋不舍的心情,这样也可从情节结构上同第三场反“围剿”的戏衔接起来。

他决定亲自执笔,因为有这次采风经历,他笔下立时就流淌出优美而动人的诗句:“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

山间野鹿声声哀号,树树梧桐叶落完。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
在创作中,他把自己搜集到的多首有关送红军的歌词综合起来,从一送红军,一口气写完了十送。

接着,按照江西口语化,在唱词中掺杂了“里格”“介支个”等地方方言。

作曲家朱正本拿到歌词后,心情激荡,油然想起赣南的采茶戏,其中有首送别的曲调如泣如诉,欲言又止,深深地吸引了他,何不把它拿来作这首歌的音乐基调?他从中寻到了创作灵感,谱写出了婉转优美的旋律。

《十送红军》送审时,有人主张要拿下,因为刘亚楼已有令在先:不另创新歌。

但更多人认为,拿掉它太可惜,而且从剧情结构上也需要保留它。

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建议朱正本、张士燮两位作者都署名为“搜集整理”(直到2001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电视剧《长征》将之作为主题歌时,才在第15集片尾加上《十送红军》作者名:“朱正本编曲、张士燮编词”)。

为执行刘亚楼的指示,避开创作痕迹,空政文工团决定把全剧的文学、音乐、舞蹈三大创作班子统统称作“编辑”。

为了使这台节目“一鸣惊人”,刘亚楼还邀请军内外的一些老同志来指导排练。

谭政大将夫人王常德来团示范表演红军歌舞,边唱边跳,热情传授。

红军文艺工作者、杨尚昆夫人李伯钊也来团审查节目,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

刘亚楼自始至终指导创作排练,他和分管文工团的空政副主任王静敏常到排练现场指导,他还数次把牛畅、张士燮等人请到家中,当面听取他们对剧本和音乐的修改意见。

经过精心苦练,这部名为《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的大型歌舞剧首先在上海与军内外广大观众见面。

1961年“八一”建军节,从上海载誉而归的《表演唱》剧组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公演,更是盛况空前。

演出8天,场场爆满,观众达2万多人,观众对演出的反响十分强烈,尤其是亲身经历过战争的老同志更是连声叫好。

以后又招待演出多场,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罗荣桓、罗瑞卿、彭真、李富春等领导人先后亲临观看。

首都各大报纸纷纷刊登剧照、歌曲和评论文章,称之为“革命历史的颂歌”“激动人心,亲切感人”“受到了一次形象的传统教育”。

为祝贺演出成功,空军党委特地请剧组吃饭。

刘亚楼还叫秘书和身边工作人员广泛收集反映和意见,要求文工团在“精”字上下工夫,不怕千锤百炼。

该剧经修改后,于国庆节在民族文化宫礼堂公演,中央、北京广播
电台竞相播放。

其中《十送红军》一曲,很快在北京继而在全国广泛流传开来。

正如当时上海《解放日报》的评论文章所指那样:“《十送红军》是一首壮丽的抒情诗,一阵阵歌声,一滴滴眼泪,‘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真是语短情长,依依难舍,充分表达了根据地人民和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人民对红军战士早日胜利转回家乡的坚定信念。


《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在神州大地引起了强烈轰动,尤其是它的艺术形式,更是令人刮目相看。

该剧开了大型歌舞艺术先河,对中国的歌舞表演艺术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和国庆15周年的临近,需要有一
台规模更大的文艺节目,来迎接1964年的国庆盛典。

周恩
来为此指示:不仅要把已拍成电影的“表演唱”在全国各地放映,还要在此基础上,搞一个更臻完整描述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胜利这一艰苦历程的大型歌舞,这就是后来的《东方红》。

长征精神就这样通过高雅的艺术形式,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所铭记、继承和发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