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品种次生物质与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抗性的关系

合集下载

水稻白叶枯病发病规律

水稻白叶枯病发病规律

水稻白叶枯病发病规律
水稻白叶枯病是由水稻白叶枯病毒引起的一种病害。

这种病害的发病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病毒、病媒、宿主植株和环境等。

以下是水稻白叶枯病的一般发病规律:
病毒传播:水稻白叶枯病毒主要通过叶螨传播,尤其是主要媒介为白叶枯病螨(Rice tungro virus vector)。

这种叶螨可以在水稻植株之间传播病毒。

宿主感染:水稻是白叶枯病毒的主要宿主植物。

病毒感染后,水稻植株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包括叶片变白、黄化、卷曲等。

季节和环境:病害的发病受到季节和环境条件的影响。

通常,暖季和湿润的环境更有利于白叶枯病的传播。

适宜的温湿度条件有助于病媒的繁殖和病毒的传播。

农田管理:病害的传播还受到农田管理措施的影响。

例如,水稻的种植密度、种植结构、田间管理等都可能影响病毒的传播和病害的爆发。

为了防控水稻白叶枯病,农业实践中通常采取一系列综合的防治措施,包括使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适时灭螨、农田排水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减缓病害的传播,提高水稻产量。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研究与分子育种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研究与分子育种

《生物工程进展》1999,V ol.19,No.6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研究与分子育种翟文学 朱立煌(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物技术实验室 北京 100101)由革兰氏阴性菌黄单孢水稻变种(X anthomonas ory z ae pv.ory z ae,X oo)引起的白叶枯病是世界水稻生产中最严重的细菌性病害。

白叶枯病是一种维管束病害,自然条件下,病菌通常由水孔或伤口侵入,沿叶脉产生灰白色病斑。

田间常在分蘖期观察到病症,并随植株的生长而发展,至抽穗期达到高峰。

水稻遭受白叶枯病后,一般减产20%—30%,严重时甚至绝收。

白叶枯病最早于1884年在日本福岗地区发现。

50年代以来,发病范围扩大,目前白叶枯病的发生范围已遍及世界各水稻产区[1,2,3]。

由于其危害严重,而化学防治难以奏效,种植抗病品种是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这引起育种家们对抗病性和遗传规律研究的重视。

多年来的研究在理论上和应用上取得了许多进展,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从基因对基因的学说解释寄主和病原菌的相互作用,建立了标准的单基因寄主和相对应的病原菌生理小种的鉴别系统;随着水稻基因组研究的开展,通过分子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的构建,对抗性基因进行了定位和克隆;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工程手段,开始了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的分子育种工作。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水稻白叶枯抗性基因的研究与应用进行概述和讨论。

1 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研究与抗性基因的鉴定 植物抗病性的遗传研究开始于本世纪初叶。

1905年英国遗传学家Biffen通过对小麦抗条锈病的系统研究,证实抗病性是由基因控制,并和其它性状一样是独立遗传的。

与其它作物病害相比,稻白叶枯病的抗性利用开始得较晚。

日本最早利用寄主抗性防治稻白叶枯病,自1923年开始抗病育种以来,自成一套抗病性评价和利用体系。

根据品种对菌群的不同反应,在5个菌群上育成了7个品种抗性群[4]。

并且于1957年当源于农林27的抗性品种“朝风”因新菌系的出现而丧失抗性时,发现了稻白叶枯病菌致病性的专化作用。

水稻白叶枯病

水稻白叶枯病

中文名称:水稻白叶枯病英文名称:中文别名:剥叶瘟,游火、地火拉丁学名:Xanthomonascampestrispv.oryzae为害作物:水稻为害症状:主要发生于叶片及叶鞘上。

初起在叶缘产生半透明黄色小斑,以后沿叶缘一侧或两侧或沿中脉发展成波纹状的黄绿或灰绿色病斑;病部与健部分界线明显;数日后病斑转为灰白色,并向内卷曲,远望一片枯槁色,故称白叶枯病。

在空气潮湿时,病叶上的新鲜病斑上,有时甚至在未表现病斑的叶缘上分泌出湿浊状的水珠或蜜黄色菌胶,干涸后结成硬粒,容易脱落。

在籼稻上的白叶枯病斑多半呈黄色或黄绿色,在粳稻上则为灰绿至灰白色。

在感病品种上,初起病斑呈开水烫过的灰绿色,很快向下发展为长条状黄白色,在我国南方稻区一些高感品种上发生凋萎型白叶枯病,主要发生在秧苗生长后期或本田移植后1~4星期内,主要特征为“失水、青枯、卷曲、凋萎”,形似螟害枯心。

诊断方法,将枯心株拔起,切断茎基部,用手挤压,如切口处溢出涕状黄白色菌脓,即为本病。

如为螟害枯心,可见有虫蛀眼。

病原菌形态特征:细菌杆状有单根极鞭毛,格兰氏染色反应阴性。

菌落圆形,表面光滑有光泽,蜡黄色分类属性:分布区域:南北稻区发病特点:白叶枯病菌主要在稻种、稻草和稻桩上越冬,据江苏研究,重病田稻桩附近土壤中的细菌也可越年传病。

播种病谷,病菌可通过幼苗的根和芽鞘侵入。

病稻草和稻桩上的病菌,遇到雨水就渗入水流中,秧苗接触带菌水,病菌从水孔、伤口侵入稻体。

用病稻草催芽,覆盖秧苗、扎秧把等有利病害传播。

早、中稻秧田期由于温度低,菌量较少,一般看不到症状,直到孕穗前后才暴发出来。

病斑上的溢脓,可借风、雨、露水和叶片接触等进行再侵染。

流行动态:本病最适宜流行的温度为26~30~C,:20~C以下或33~C以上病害停止发生发展。

雨水多、湿度大,特别是台风暴雨造成稻叶大量伤口并给病菌扩散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秧苗淹水;本田深水灌溉,串灌、漫灌,施用过量氮肥等均有利发病;品种抗性有显着差异,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有利病害流行。

抗水稻白叶枯病菌植物内生真菌的筛选、鉴定

抗水稻白叶枯病菌植物内生真菌的筛选、鉴定

抗水稻白叶枯病菌植物内生真菌的筛选、鉴定刘琴英;谢祥聪;齐育平;陈璨;蒋冬花【摘要】从多种植物叶片内分离、纯化出31株植物内生真菌,活性筛选表明分离自健康水稻叶片内生真菌Bo-1菌的乙酸乙酯粗提物对水稻白叶枯病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当供试浓度为100 μg/mL时,Bo-1菌乙酸乙酯粗提物对水稻白叶枯病菌抑菌圈为22.4 mm,与同浓度的氯霉素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抑菌效果相当.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和ITS rDNA测序分析,Bo-1菌被鉴定为淡色生赤壳菌(Bionectria ochroleuca).抗菌谱实验表明,Bo-1菌对多种细菌类病原体具有较强的拮抗能力.【期刊名称】《微生物学杂志》【年(卷),期】2013(033)004【总页数】5页(P4-8)【关键词】水稻白叶枯病菌;内生真菌;生赤壳菌;抑菌活性【作者】刘琴英;谢祥聪;齐育平;陈璨;蒋冬花【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9.5水稻白叶枯病是由水稻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引起的,在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为水稻的主要病害[1-2]。

现阶段的主要防治途径是化学防治,但过量施用杀枯净、噻枯唑等药剂会导致病原菌抗性增强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3-4]。

近几年,植物内生真菌在农业中的应用备受关注。

研究发现,寄生在植物体内的内生真菌可以产生多种活性物质,如吡咯烷类生物碱、麦角碱、吲哚二萜等活性物质可以提高植物的抗病菌、抗线虫的能力,如Shu等[5]从栓皮栎内生镰刀菌(Fusarium spp.)中分离到2种具有拮抗细菌活性和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脑苷脂类化合物。

水稻白叶枯发生和防控情况初报

水稻白叶枯发生和防控情况初报

水稻白叶枯发生和防控情况初报作者:王振兰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9年第06期摘要:2008年7月26日在我市知一镇首次发现了水稻白叶枯,有两个发病中心,防控措施采取立即封锁、药剂控制、销毁处理。

关键词:水稻白叶枯发生防控初报水稻白叶枯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Swings et al 1990稻黄单胞菌,是世界性的重要病害,在我国华东、华中和华南稻区有所发生,是国内植物检疫对象。

水稻受害后,叶片干枯、瘪粒增多、米质松脆,千粒重降低,一般减产20~30%,严重者可达50--60%,甚至颗粒无收。

该病主要是靠种子远距离传播,病原菌靠风雨和昆虫在田间一定范围内短距离传播,也可由人为传播。

病原菌在发病地区的病残体(包括杂草)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

1发生情况2008年7月26日在我市知一镇首次发现了水稻白叶枯的疑似病株,经省植物检疫部门病原菌鉴定,确认为水稻白叶枯病。

发病地块是密山推广中心知一科研所的试验田,发病面积10亩,品种绥粳9号。

品种来源于鸡东科研所,是07年引进的,种植5亩,繁育1500公斤,其中卖商品粮685公斤,做种子815公斤。

发现后追逐了种子的去向,并对每户稻田进行了调查。

8月4~5日调查科研所的所有地块,及知一村的四户;7日调查知一村归仁村和连珠山乡的两户。

调查结果:除知一科研所外,其它地方均没有发现。

随后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查明两个发病中心,一是知一科研所试验田,发病面积105亩,发病率平均34.8%;二是知一镇加禾村屯西水稻田,发病面积350亩,发病率平均28.7%,其它辐射区域面积1500亩,发病率平均16.4%,该村农户有外出引种的习惯。

综上调查发病原因应该是引种带菌,遇适宜的气候条件:病害发生的适宜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80%以上,温度低于20℃或高于33℃则受到抑制。

我市7月11~25日气象资料:日平均气温23.8℃,7月11~15日平均气温27.8℃;相对湿度81.8%,降水90.9mm,日照87.4h。

水稻白叶枯病病害循环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水稻白叶枯病病害循环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水稻白叶枯病病害循环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水稻白叶枯病是一种常见且具有破坏性的病害。

它由一种名为白叶枯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引起,通过侵染水稻植株的叶子和茎部造成病变。

该病害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特别容易传播,给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水稻白叶枯病的循环机制和影响:首先,我们将对此病害进行全面的概述;然后详细说明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接着解释其传播途径以及传播的主要因素;最后分析该病害对农业产量、生态环境和经济所造成的重要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控策略。

1.3 目的本文旨在提供关于水稻白叶枯病的全面认识,使读者能够了解该病害循环机制的重要性和对农业以及生态经济的潜在影响。

同时,我们还将探讨现有的防控策略,并展望未来在此领域进行的研究工作,以期为水稻白叶枯病的预防和治理提供有效的指导。

2. 正文水稻白叶枯病(Rice Sheath Blight)是一种由真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重要病害。

这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对水稻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水稻白叶枯病的主要特征是在水稻植株上形成由棕色到黄色的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病斑。

这些病斑会逐渐扩大并融合,导致叶片枯死以至于整株植株的死亡。

此外,感染的水稻植株也会表现出生长缓慢、凋萎和减产等现象。

白叶枯病是一种土壤传播的疾病,其发生条件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高温高湿、大气湿度较高和连续衰退栽培等情况将增加水稻感染白叶枯病的风险。

此外,田间管理不善、秸秆和残余物处理不当也可能促进该疾病的发生。

水稻白叶枯病主要通过菌丝和孢子在土壤中传播。

病原菌可以通过种子、残株、土壤以及工具等途径迁移到健康的水稻植株上。

此外,风、雨滴和昆虫也可能承担着该疾病的传播媒介。

理解水稻白叶枯病的循环过程对于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至关重要。

稻黄单胞菌白叶枯致病变种与寄主水稻互作机制

稻黄单胞菌白叶枯致病变种与寄主水稻互作机制

稻黄单胞菌白叶枯致病变种与寄主水稻互作机制稻黄单胞菌白叶枯致病变种与寄主水稻互作机制研究进展Current Progress in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with Rice 摘要:由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引起的水稻白叶枯病是目前水稻最严重的细菌性病害之一,对水稻生产具有极大威胁。

Xoo主要以hrp基因簇编码的三型分泌系统将效应分子注入寄主细胞中,促使其产生抗感病性。

TAL 效应子(Transcription activator Like effector) 作为黄单胞杆菌的蛋白类效应子之一,能够通过三型分泌系统(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TTSS) 进入植物的细胞核,并与特定基因启动子DNA 结合,类似于真核生物转录因子,启动植物基因的表达,以控制植物的生理生化进程,进而引发抗感病性。

Abstract The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 cause of Rice Bacterial Blight is at present the most serious bacterial diseases of rice, one of the great threat of rice production has Xoo mainly hrp gene encoding the third Type of the secretion system will effect into host cells of molecules, and urges the produce of feeling sick sexual .Transcription activator Like effector as one kind of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protein effectors , can through the 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 TTSS into the nucleus of plants, and And with a particular gene promoter DNA union, similar to the eukaryotes transcription factors, start plant gene expression, to control the plant the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process and trigger a feeling of disease resistance.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30%,而总产占粮食总产的40%。

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流行与防治技术

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流行与防治技术

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流行与防治技术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流行与防治技术1. 引言水稻白叶枯病是由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引起的重要病害之一,其广泛流行严重影响水稻生产。

水稻白叶枯病菌PXO_03877基因

水稻白叶枯病菌PXO_03877基因

致谢
非常感谢罗老师的悉心授课和耐心指导! 感谢G05小组各位成员的帮助! 感谢所有给予帮助的老师、师兄师姐和同
学们!
汇报内容
背景介绍 研究目的 路线设计 分析过程 结论
背景介绍
1、水稻白叶枯病是由水稻黄单胞水稻致病变种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简称Xoo)引起的 世界水稻生产上重要的细菌病害之一,是我国的 一种检疫性病害。
2、环鸟苷二磷酸(c-di-GMP)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菌 的新型第二信使,并发现磷酸二脂酶(PDE) 控制 其水解,EAL结构域是PDE的活性中心。
3、在Xoo中只有PXO_03877和PXO_04753两个基 因的结构域蛋白单独存在EAL结构域。
研究目的
明确水稻白叶枯病菌PXO_03877基因 表达的蛋白质结构域是否保守,是否应该 继续进行后续实验
路线设计
分析过程
NCBI Gene SMART
SMART
WebLab tmap
PLAAARLQLVPVGIAVALLLVGAVLWVSR
WebLab pepwheel
多序列比对:Clustal Omega
* 表示该位点保守 :表示该位点次保守 · 表示该位点较保守
Weblogo
Swiss Model
PDB 3n3t B链序列
Jemboss NEEDLE
Swiss-PDB Viewer
水稻白叶枯病菌PXO_03877基因 表达蛋白质的结构域保守性分析
Analysis of PXO_03877 Putatively-Encoding c-di-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MP Signaling Protein Domain Conservation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1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1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1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陈小林;颜群;高利军;高汉亮【摘要】由黄单胞杆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引起的白叶枯病是水稻重要细菌性病害之一.迄今,已有7个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被克隆.Xa21是第一个被克隆的白叶枯病抗性基因,因具有广谱抗性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对Xa21的发现、定位及克隆、表达特征、编码产物XA21的生化特性、作用与调控以及XA21介导的免疫反应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期刊名称】《生物技术通报》【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7页(P8-14)【关键词】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1【作者】陈小林;颜群;高利军;高汉亮【作者单位】广西作物病虫害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南宁530007;广西作物病虫害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南宁530007;广西作物病虫害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南宁530007;广西作物病虫害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南宁530007【正文语种】中文由黄单胞杆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pv.oryzae,Xoo)引起的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最严重的细菌性病害之一[1,2]。

受白叶枯病危害的田块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3]。

白叶枯病1909年首次在日本福冈地区出现,随后在亚洲各国以及非洲、美洲和澳洲等地的水稻产区被发现,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水稻病害[4]。

目前,我国除了新疆、西藏和东北北部以外,其余各稻区均有发生,尤其在南方稻区危害更为严重[3]。

抗性基因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水稻白叶枯病防治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且已取得较大的成果。

到目前为止,经注册确认的和期刊报道的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共38个,其中,Xa1、xa5、xa13,Xa21、Xa23、Xa26和Xa27等7个基因已成功被克隆[5-11]。

湖北省水稻主栽品种对白叶枯病菌的抗性鉴定

湖北省水稻主栽品种对白叶枯病菌的抗性鉴定

湖北省水稻主栽品种对白叶枯病菌的抗性鉴定袁斌;张舒;吕亮;常向前;杨小林【摘要】采用8个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小种接种鉴定72个湖北省主栽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菌的抗性.鉴定结果显示,能够同时抗这8个菌株的仅有鄂粳优775;能抗其中7个菌株的仅有广两优476;能抗其中6个菌株的有5个品种;14个品种能抗其中的5个菌株;9个品种能抗其中的4个菌株;还有33个品种只能抗其中的2~3个菌株;甚至有两个品种对所有菌株都感病.8个鉴定菌株表现的致病性差异大,FuJ的致病性最强,仅鄂粳优775一个品种对其有抗性;YN1也有很强的致病力,仅两个品种表现对其有抗性;16个品种表现对ScYc-6有抗性;其他菌株都有50%以上的品种表现出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湖北省主栽水稻品种普遍对白叶枯菌病的抗性不好,尤其是对FuJ和YN1菌株缺乏抗性,这种状况导致水稻白叶枯病构成了湖北省水稻生产的潜在威胁,也是近两年湖北部分地区白叶枯病成片发生,造成水稻绝收的主因.【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054)023【总页数】4页(P5912-5915)【关键词】水稻;白叶枯病菌;抗病品种【作者】袁斌;张舒;吕亮;常向前;杨小林【作者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农业部华中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农作物重大病虫草害防控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农业部华中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农作物重大病虫草害防控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农业部华中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农作物重大病虫草害防控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农业部华中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农作物重大病虫草害防控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农业部华中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农作物重大病虫草害防控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6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2.4+4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在湖北曾经造成水稻严重减少[1]。

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野田孝人;檀根甲
【期刊名称】《农业译文》
【年(卷),期】1991(000)002
【总页数】5页(P12-16)
【作者】野田孝人;檀根甲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5.111.4
【相关文献】
1.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与水稻抗病基因识别的分子机理[J], 张帆;周永力
2.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ae)抗性遗传研究Ⅱ.水稻品种对五个菌系的抗性遗传分析 [J], 章琦;施爱农;王春莲;阙更生
3.9个水稻品种对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的抗性遗传研究 [J], 章琦;施爱农
4.水稻白叶枯病菌毒力的变异(2) 水稻白叶枯病菌株间蛋白酶活性的差异 [J], 陈国琨
5.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化学诱变hrp基因突变体及相关性状的研究 [J], 陈功友;潘小玫;王金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湖北省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分化检测与分析

湖北省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分化检测与分析

湖北省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分化检测与分析袁斌;刘友梅;黄薇;张舒;吕亮;常向前;杨小林【摘要】为了掌握湖北省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的致病型分化和变异动态,采集湖北省水稻种植区白叶枯病样品分离白叶枯病菌,用含不同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近等单基因系IRBB2、IRBB3、IRBB5、IRBB13、IRBB14和IR24作为鉴别寄主,采用剪叶接种,根据寄主和分离菌株的互作反应检测病菌的致病型分化.鉴定结果表明,在湖北省水稻白叶枯病的致病型R9(SSSSSS)占鉴定菌株的46.2%,还有Unknown类型的菌株占38.5%.与前人研究结果相比,湖北白叶枯病菌致病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异,主要致病型由R4变成了R9,且出现了以前没有的R8(SSRSSS)类型和Unknown类型.同时,鉴定了Xa7和Xa23介导的湖北省白叶枯病菌的抗性,Xa7有2个分离菌株可以克服其抗性,而Xa23能抗所有分离菌株,因此在湖北省可以利用这2个基因进行水稻抗白叶枯病育种.【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8(057)024【总页数】4页(P100-103)【关键词】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致病型【作者】袁斌;刘友梅;黄薇;张舒;吕亮;常向前;杨小林【作者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华中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农作物重大病虫草害防控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华中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农作物重大病虫草害防控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华中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农作物重大病虫草害防控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华中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农作物重大病虫草害防控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华中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农作物重大病虫草害防控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华中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农作物重大病虫草害防控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华中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农作物重大病虫草害防控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6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111.4+7作为水稻三大病害之一的白叶枯病,曾经造成湖北省水稻生产的巨大损失[1]。

应用水稻白叶枯病综合防治技术推广成效显著

应用水稻白叶枯病综合防治技术推广成效显著

应用水稻白叶枯病综合防治技术推广成效显著华坪县植保植检站张荣军孔琼帧674800 摘要:近年来,在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下,我县水稻白叶枯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有效遏制了白叶枯病的危害,对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据县植保站综合分析,今年水稻白叶枯病仍是大流行年份,对水稻生产威胁较大。

为了控制水稻白叶枯病的危害,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根据农业厅要求病虫害被害损失率降低在3%以下。

我们从水稻白叶枯病发生规律出发,把综合防治技术融入水稻栽培管理过程中,采取广泛宣传培训,强化科技措施,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防重于治的原则,病害发生面积,为害程度明显减轻,特别是在水稻白叶枯病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发生趋势类型发病条件技术措施效益分析华坪县历年水稻种植面积5.6万亩,其中坝区4.8万亩,山区0.8万亩,总产3万吨。

水稻白叶枯病从70年代末期开始零星发生,80年代以来,随着杂交籼稻的推广,晚熟面积增加,化肥投入偏多,重氮肥、轻磷、钾肥,水稻生长后期阴雨寡照、高温、高湿等,造成白叶枯病发生范围逐年扩大。

严重年份成灾面积0.6万亩,损失稻谷728吨,严重威胁着我县水稻生产。

一、2009年度水稻白叶枯病发生趋势(一)2007-2009年华坪县5-8月降水量、气温、湿度统计表降水量(毫米):年\月5月6月7月8月年年\月5月6月7月8月年上中下月上中下月上中下月上中下月2007年16.6 94.7 12.9 124.2 12.2 12.5 29.7 54.4 63.2 64.7 147.9 275.8 39.9 70.8 63.9 174.6 1076.6 2008年21.8 79 12.2 113.0 54.6 99.2 29.5 183.3 83.5 148.7 42.6 274.8 119.5 65.8 52.9 238.2 1016.0 2009年10.1 0.4 23.3 33.8 35.4 5.3 192.4 233.1 23.4 51.8 52.6 127.8 56.3 82.9气温(℃):年\月5月6月7月8月年上中下月上中下月上中下月上中下月2007年23.7 18.9 25.6 22.8 26.3 25.1 24.6 25.3 26.8 24.4 22.6 24.5 24.6 22.2 23.8 23.5 24.9 2008年23.1 19.8 25 22.6 23.3 23.6 24.8 23.9 23.1 24.3 23.8 23.7 23.8 23.1 23.9 23.6 24.4 2009年26 26.2 24.8 25.7 23.7 26.3 24.5 24.8 24.3 26.3 24.7 25.1 24.8 22.7湿度(%):年\月5月6月7月8月年上中下月上中下月上中下月上中下月2007年45 78 61 61 57 66 69 64 67 77 83 76 74 82 78 78 64 2008年55 78 58 64 63 74 68 68 77 77 75 76 78 80 77 78 63 2009年40 38 56 45 64 59 76 66 75 70 78 74(二)综合分析1、根据气象预测前期干旱,中后期暴风雨明显,结合5月底水稻田间长势。

水稻白叶枯病的识别与防治

水稻白叶枯病的识别与防治

水稻白叶枯病的识别与防治
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campestrispv.Oryzae)主要发生于叶片及叶鞘上。

初起在叶缘产生半透明黄色小斑,以后沿叶缘一侧或两侧或沿中脉发展成波纹状的黄绿或灰绿色病斑;病部与健部分界线明显;数日后病斑转为灰白色,并向内卷曲,远望一片枯槁色,故称白叶枯病。

在空气潮湿时,病叶上的新鲜病斑上,有时甚至在未表现病斑的叶缘上分泌出湿浊状的水珠或蜜黄色菌胶,干涸后结成硬粒,容易脱落。

在籼稻上的白叶枯病斑多半呈黄色或黄绿色,在粳稻上则为灰绿至灰白色。

在感病品种上,初起病斑呈开水烫过的灰绿色,很快向下发展为长条状黄白色,在我国南方稻区一些高感品种上发生凋萎型白叶枯病,主要发生在秧苗生长后期或本田移植后1~4星期内,主要特征为”失水、青枯、卷曲、凋萎”,形似螟害枯心。

诊断方法,将枯心株拔起,切断茎基部,用手挤压,如切口处溢出涕状黄白色菌脓,即为本病。

如为螟害枯心,可见有虫蛀眼。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发生过白叶枯病的田块和低洼易涝田都要种植抗病品种。

2、种子消毒。

用强氯精浸种或80%”402”浸种。

3、培育无病壮秧。

选好秧田位置,加强灌溉水管理,防止淹苗。

在三叶一心期和移栽前施药预防。

亩用25%叶枯宁或叶青双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喷雾。

4、加强水肥管理。

平整稻田,防止串灌、漫灌传播病害;适时适度晒田,施足底肥,多施P、K肥,不要过量过迟追施氮肥。

5、大田施药保护。

水稻拔节后,对感病品种要即早检查,如发现发病中心,应立即施药防治;感病品种稻田在大风雨后要施药。

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及防治技术

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及防治技术

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及防治技术水稻白叶枯病(Rice bacterial leaf blight) 属于细菌性病害, 是水稻种植的主要病害之一。

该病在作物整个生长发育期均可发病, 且以水稻分蘖末期到抽穗灌浆期间发病率最高。

侵染发病后,水稻千粒重降低,瘪谷增多,减产约10%,重病稻田作物减产高达50汇60%发病严重时甚至绝收,为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1. 水稻白叶枯病发病症状水稻白叶枯病又称白叶瘟、茅草瘟、地火烧等。

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 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

对水稻质量、产量影响较大秕谷和碎米增多,减产达20%-30%重的可达50%-60%甚至颗粒无收。

一般籼稻发病重于粳糯稻, 晚稻重于早稻。

秧苗在低温下发病症状不明显, 高温下秧苗病斑呈短条状, 小而窄, 叶片扩展后很快枯萎凋零, 根据叶片发病症状一般分为叶缘型和青枯型两种类型。

⑴叶缘型是一种慢性症状, 发病从叶缘或叶尖开始, 呈现暗绿色水渍状短线病斑, 后期粳稻上的病斑变灰白色, 籼稻上为橙黄色或黄褐色病斑。

⑵青枯型是一种急性症状, 植株一般是伤口感病, 尤其茎基部或根部受伤容易感病, 感病后叶片呈现失水青枯, 病斑没有明显的边缘, 多数全叶青枯; 病部呈青灰色或绿色, 叶片边缘略有皱缩或卷曲在潮湿的早晨有露水情况下, 病部表面均有蜜黄色黏性露珠状的菌脓, 干燥后如鱼子状小颗粒, 易脱落。

在病健交界处剪下一小块发病组织放在玻片上, 滴上一滴清水, 再加上一玻片夹紧, 约1min 后对光看, 如切口有云雾状液体喷出, 即为柏也枯病。

也可剪一段6 厘米长病叶, 插入盛有清水的容器中一昼夜, 上端切口如有淡黄色浑浊的水珠溢出, 即为白叶病。

2. 发生规律2.1 水稻白叶枯病病害侵染源水稻白叶枯病病原为细菌性病害, 属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Pv. oryzae (Ishiyama) Swings] 。

带菌谷种和病稻草是病害的初侵染主要来源, 在发病老区多数通过病稻草传播, 新发病区则通过带菌谷种传播, 远距离调运带病谷种是促进病害传播逐步扩大的原因。

水稻白叶枯病

水稻白叶枯病

⽔稻⽩叶枯病⽔稻⽩叶枯病简介 英⽂名 Rice bacterial leaf blight 病原稻黄单胞菌⽔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 (Ishiyama) Swings,黄单胞菌属。

寄主⽔稻、马唐、茭⽩、紫云英、草芦、看麦娘、异假稻、鞘糠草和秕壳草等。

危害⽔稻的重要病害。

受侵染的⽔稻减产20%~30%,严重时能够达到50%。

同时,造成⽶质松脆,发芽率降低。

如果在分蘖期出现凋萎型⽩叶枯,造成稻株的⼤量枯死,损失会更⼤。

分布世界性细菌病害。

⽩叶枯病最早于1884年在⽇本福岗地区发现。

50年代以来,发病范围扩⼤,在亚洲、欧洲、⾮洲、南美、美国和澳⼤利亚都有发⽣,⽽以⽇本、印度和中国发⽣⽐较严重。

国内⽬前除新疆外,其余各省、市、⾃治区均已发现,但在许多新病区多为局部发⽣。

 详细资料为害症状 ⽩叶枯病是我国⽔稻上的三⼤病害之⼀。

在⽔稻⽣长发育的各个阶段,⽆论是芽期、苗期、成株期或抽穗期均可受到由叶枯病菌的侵害⽽发病。

由于品种、环境条件和病菌侵染⽅式的不同,病害症状有以下⼏种类型: (1)叶枯型:最常见的⽩叶枯病典型症状,苗期很少出现,在分蘖后较明显。

发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现黄绿⾊或暗绿⾊斑点,后沿叶脉迅速向下纵横扩展成条斑,可达叶⽚基部和整个叶⽚。

病健部交界线明显,呈波纹状(梗稻品种)或直线状(籼稻品种)。

病斑黄⾊或略带红褐⾊,最后变成灰⽩⾊(多见于籼稻)或黄⽩⾊(多见于梗稻)。

湿度⼤时,病部易见蜜黄⾊珠状菌脓。

(2)急性型:在环境条件有利和品种发病的情况下发⽣。

叶⽚病斑暗绿⾊,迅速扩展,⼏天内可使全叶呈青灰⾊或灰绿⾊,呈开⽔烫伤状,随即纵卷青枯,病部有蜜黄⾊珠状菌脓。

此种症状的出现,表⽰病害正在急剧发展。

(3)调萎型:多在秧⽥后期⾄拔节期发⽣。

病株⼼叶或⼼叶下1~2叶先失⽔、青卷、尔后枯萎,随后其他叶⽚相继青枯。

病轻时仅1~2个分蘖青枯死亡,病重时整株整丛枯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及其与 白叶枯病抗性水平 间关 系。结果表 明, 水稻品种抗性水平 与谱峰 面积值之 间相关极 显著 ( 0 9 2 P< . 1 , R= . 9 , 0 0 ) 被测 的 1 9个组分 中 , 1 峰 2 峰 8 峰 1 、 1 、 1 、 1 峰 、 、 、 0 峰 2 峰 4 峰 6和峰 1 8是影响水稻对稻 白叶枯病抗性水平 的主要抗 原次生物质 。建立了 水稻 品种对 白叶枯病抗性级别与 以上 次生 物质 含量谱 峰面积 之 间的 回归模 型 :, 0 7 0 0 12 X 一0 2 8X 0 2 6X l=1 . 63+ . 8 3 . 2 7 z+ . 13 8
文章 编 号 :0 0 03 ( 0 8 0 —0 5 0 中 图 分 类 号 :9 6 8 文 献标 识码 : 10 — 93 2 0 )84 1 —8 Q4 . A
Rea i n h p be we n he r ssa e o ie v re is t n ho o a r z e pv l to s i t e t e it nc frc a ite o Xa t m n s oy a .
rs t c a t m ns r a v r a a i e i t s ghg—e om nel udcr a g p y H L ) h eia et X n o o a o zep.o zew s n sg e ui i pr r ac q i ho t r h ( P C .T e sn o h y y v ta d n h f i m oa

2 17 X . 9 5 + 0 02 X, 0 7 3 X . 7 8 一 .4 8 + 1 18 X 0 7 9 X 研究结果表 明水稻 品种 中起抗病作 用的抗原 次生物质 不止一 . 44 一 .7 5
种, 而是几种的组合 , 而且它们对水稻抗病性 的贡献作 用是不完全相 同的 , 与它们 的性质与含 量密切相关 。提 出 了以抗 原次 这 生物质为标记 的快速分析 、 鉴定 、 预测水稻 品种对 稻 白叶枯病抗性水平 的新途径 、 方法。 新 关键 词: 水稻 白叶枯病 ; 高效液相 色谱 ; 次生物质 ; 型 模
杨 朗 , 广 文 , 玲 岑 贞陆 梁 , 曾 ,
(. 1 华南农 业大学 昆虫生态研究室 , 广东 广州 50 4 2 广西农业科学 院 植保所 , 1 62;. 广西 南 宁 50 0 ) 30 7
摘要 :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了对 白叶枯病具有不 同抗性水平 的 1 个水稻 品种 中的 1 2 9个 ( ) 组 次生物质色谱 峰 ( 面积 ) 的差异
维普资讯
第2 8卷第 8期 20 0 8年 8月




V0 . 8. . 1 2 No 8
Au gl, 0 2 08
ACTA ECOL OGI CA I CA 白叶枯 病 ( a to n s X nh mo a oya v rz e 抗 性 的 关 系 rzep .oya )
1L bo scE ooyS uhC iaA r utrlU i rt, un zo 16 2 C ia a I et cl ,o t hn gi l a nv sy G agh u5 0 4 , hn fn g c u ei 2P at rt tnI tu , u nx cd m A rutrl c neNann 30 7,hn ln oe i n i t G ag i ae yo gi l a i c, nig50 0 C ia P co s t e A f c u Se
Or z e a e o a y c m po nd n rc e v s y a nd s c nd r o u si ie la e
YANG n L ANG La g , I , Gua g W e , ENG n ,CEN e L n— n, Z Li g Zh n— u
AcaE o i i i 2 0 2 ( ) 4 1 t c g a Sn c 0 8。8 8 :0 5~4 2 . c a。 0 2
Ab t a t sr c :Th eain h p b t e e es o 9 s c n a y c mp u d n rc e v s a d rssa c f 1 c aite e rlto s i ewe n lv l f1 e o d r o o n s i i e la e n e itn e o 2 r e v reis i
0 9 2, . 9 P<0 0 ) eit tpe it e mo e w setbi e ho g lpe rges n a ayi:y=1 . 6 3 + . 1 .A rs a rdci d l a sal h d t u h mut l ersi n lss sn v s r i o 0 70
0 1 2 X1— 0 2 8 X2+ 0 1 3 . 83 . 27 .2 6 X8— 2 9 5 0+ 0 7 X】 .1 7 X1 .0 28 2— 0 7 3 X1 . 4 8 4+ 1 4 4 6— 0 7 5 .1 8 X1 .7 9 X . Ths i mo e dl
rlt n hp b t enlvl f e i s i ew e ee o ao oya eit c md te ae au so ho ao rp i ek ee s nf a t( ’= rz erss n ea h ra v le fc rm tga hc p a sw r i icn R a g 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