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早期的贸易理论
2国际贸易理论
5、评价---积极意义 评价---积极意义 --对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拓展,特别是说明了 对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拓展, 在各个方面都绝对劣于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也可 以参加贸易,而且能够获得利益。 以参加贸易,而且能够获得利益。 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作用,如废除谷物法等。 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作用,如废除谷物法等。
2、论证过程
我们假设两个国家是英国和葡萄牙, 我们假设两个国家是英国和葡萄牙,他们都 生产葡萄酒和毛呢两种产品, 生产葡萄酒和毛呢两种产品,设单位产品两 国所需投入的劳动量如下。 国所需投入的劳动量如下。
分工后
交换后
自给自足和自由贸易的福利比较
分工和贸易前
总产出: 总产出:
2单位毛呢+2单位酒 单位毛呢+2单位酒 +2
消费量: 消费量: 英国: 英国:
1单位毛呢+1单位酒 单位毛呢+1单位酒 +1
葡萄牙: 葡萄牙:
1单位毛呢+1单位酒 单位毛呢+1单位酒 +1
分工和贸易后 总产出: 总产出: 2.7单位毛呢+2.375单 单位毛呢+2.375 2.7单位毛呢+2.375单 位酒 消费量: 消费量: 英国: 英国: 1.7单位毛呢+1单位酒 单位毛呢+1 1.7单位毛呢+1单位酒 葡萄牙: 葡萄牙: 单位毛呢+1.375 +1.375单位 1单位毛呢+1.375单位 酒
三 保护贸易理论
(一)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学说和政策主张 (二)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三)新贸易保护主意
保护幼稚工业学说(李斯特) 保护幼稚工业
一国刚刚开始发展且有强有力的外国竞争者 的幼稚工业需要保护, 的幼稚工业需要保护,当被保护的幼稚工业 经过一定的保护时期后, 经过一定的保护时期后,到了成熟阶段就不 需要保护了。幼稚工业的保护期为30年左 需要保护了。幼稚工业的保护期为 年左 右。 (中国汽车工业) 中国汽车工业)
《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笔记
《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笔记第一章早期的国际贸易学说第一节前资本主义的贸易学说一、奴隶社会的贸易观念1. 奴隶社会的经济背景- 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农业,土地是主要生产资料,奴隶主拥有土地和奴隶。
- 手工业和商业相对落后,商品生产和交换不发达。
2. 奴隶社会的贸易特点- 贸易形式简单,主要以直接交换(物物交换)为主。
- 贸易商品多为奢侈品,如贵金属、香料、丝绸等,这些商品主要用于满足奴隶主阶级的奢侈需求。
- 贸易活动受到地理限制,通常只在相邻地区或通过丝绸之路等少数渠道进行。
3. 奴隶社会的贸易观念- 贸易被视为一种政治和军事行为,而非经济活动。
- 奴隶主阶级通过贸易获取稀有商品,以显示权力和地位。
- 贸易的目的不是创造利润,而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的欲望。
二、封建社会的贸易观念1. 封建社会的经济背景- 封建社会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土地由封建领主控制,农民依附于土地。
- 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发展,城市兴起,货币经济开始出现。
2. 封建社会的贸易特点- 贸易范围有所扩大,但仍受封建割据和交通不便的限制。
- 贸易商品多样化,包括农产品、手工艺品和地方特产。
- 贸易活动受到封建领主的严格控制,商人地位较低。
3. 封建社会的贸易观念- 重农主义: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商业和工业是次要的,主张自给自足。
- 封建领主通过贸易税和关税来控制贸易,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 贸易被视为对封建秩序的潜在威胁,因此受到限制和压制。
第二节重商主义的贸易学说一、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1. 财富观- 重商主义者认为,国家的财富和权力取决于其持有的贵金属(如黄金和白银)。
- 贸易被视为一种零和游戏,国家的财富增加意味着其他国家的财富减少。
2. 贸易差额论- 强调贸易顺差的重要性,即出口必须大于进口,以保持国家财富的净流入。
- 认为贸易顺差是国家富强和军事力量的基础。
二、重商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1. 托马斯·孟(Thomas Mun)- 英国经济学家,代表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
a LX / a LY ,那么,在充分就业情况下,增加一单位 X 的生产就需要放弃 a LX / a LY 的 Y, a LX / a LY 就是 X 的机会成本。
如果下列条件成立:
a LX bLX < a LY bLY
则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国相对于 B 国在 X 部门具有比较优势。 上述条件成立必然意味着下列条件的成立。
产品或部门 X
A国 LA X a LX
A LY a LY
B国 LB X bLX
B LY bLY
Y
上述表达式中, a LX 、 a LY 、 bLX 、 bLY 均为正的常数,分别表示 A、B 两国的 X 部门 和 Y 部门的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投入量, 它们的倒数则就是劳动生产率;LX 、LY 、LX 、
表 2—2(b) 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量 X 的劳动投入量 Y 的劳动投入量 A 3 6 表 2—3(a) 两国的劳动生产率 X 的劳动生产率 Y 的劳动生产率 A 1/3 1/6 表 2—3(b) 两国的劳动生产率 X 的劳动生产率 Y 的劳动生产率 A 1/3 1/6 B 1/12 1/8 B 1/12 1/4 B 12 8
第一节
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
在经济思想史上,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被尊为古典经济学派的创 始人。他的思想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国际贸易领域也不例外。亚当·斯密对 于国际贸易学说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亚当·斯密有力地抨击了重商主义,主张自由经济,为自由贸易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在十五世纪初到十八世纪中叶,重商主义在经济学发展史上占据着主导地位。重商主 义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在当时,货币主要是一些贵重金属,如金、银。所以重商主 义强调国库和王室成员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寡是衡量国家是否繁荣昌盛的最重要标志 (正 因为如此,历史上,重商主义有时又被称为“重金主义” ) 。所以,他们为政府开具的调节经 济的处方是取消进口,因为进口会导致本国贵重金属的流失,同时鼓励出口,因为出口会导 致贵重金属的流入。 这一观点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商业资本家对货币或贵重金属的认 识。 亚当·斯密在其 1776 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对重商主义 的思想进行了深刻比判, 他指出衡量一国财富的不是其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少, 而是这些 贵重金属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 一国拥有的贵重金属再多, 但如果可供消费的商品的数量和 种类少得可怜,那么该国的实际生活水平不会高。可供消费的商品增加,才意味着一国财富 的增加。怎样才能增加一国的财富?亚当·斯密认为扩大生产才能提高本国的生活水平,而 生产的扩大最根本的动力是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取决于社会分工- -专业化的不断深化,简而言之,财富增加依赖于劳动分工,这就是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 学说的基本思想。 亚当·斯密进一步将其学说应用于国际贸易,认为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每个国家
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贸易理论第二章
(三)奖出限入政策。
(四)保护关税政策。
(五)大力发展转口贸易政策
2021/3/10
8
三、重商主义的三大缺陷
第一,片面强调了出口会增加贵金属的流入的作用,忽视 了在没有货币储存、国内商品供应没有增加的条件下会出 现相反的结果。
(过多的出口 →国内市场供应减少 →国内物价上升 →出 口商品竞争力减弱 →出口减少 →贵金属流入减少。过多 的出口 →国内价格上升, 即国际价格下降 → 进口增加 → 贵金属流出增加)
2021/3/10
7
二、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
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必须干预对外贸易。以贸易差额
论的政策主张为例,重商主义保护政策主要有以下 几种:
(一)货币政策。不是主张严禁金银出口,而是想方设 法吸引外国金银,寓对货币的追求于贸易顺差的追 求之中。
(二)对外贸易垄断政策。通过贸易垄断,西欧国家在 其殖民地取得廉价的原料,运回本国加工成制成品, 高价向殖民地或其他国家出售。如英国的东印度公 司对印度和中国贸易的垄断权。
第二章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2021/3/10
1
[开篇导读]
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是西方最早产生的国际贸易理论。 后来分离出两大国际贸易理论流派:一派是西方传统国际 贸易理论,也称之为自由贸易理论;另一派是西方传统国 际贸易理论的反对派,也称之为保护贸易理论。
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大 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论。
结论: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 更有利。在贸易理论上,这一学说被称为“绝对优势理 论”。
2021/3/10
13
绝对利益学说
国际经济学课件:第2章 古典贸易理论
第二节 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
▪ 一、模型基本假设 ▪ 李嘉图模型的假设:
(1)生产素只有劳动一种; (2)劳动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 (3)劳动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流 动; (4)规模报酬不变; (5)商品和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6)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它交易费用。 (7)两国的生产函数不相同; (8)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 另外,我们仍然以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为考察对象,有 时为了方便起见,我们称这一模型为2×2×1模型(两个 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
图2-3
图2-4
由图2-3和2-4可知国际均衡相对价格为 pw ,
位于 pa 和 pb 之间。
31
(四)贸易后的一般均衡 ▪ 如下图所示:贸易后A国完全专业化生产和出口X,
进口Y;B国完全专业化生产和出口Y,进口X。
图2-5
32
(五)贸易利益
▪ 从贸易前后社会无差异曲线的移动来判定:贸易后 社会无差异曲线均向上移动,因此,贸易改善了两 国福利水平;
38
是国际比价要处于封闭条件下两国国内价格之间; (4) 贸易利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进口商品比封闭条件下更便
宜,二是出口商品比在封闭条件下的价格贵。 13
▪ 4.绝对利益论的特点和局限性 (1)亚当•斯密有力地抨击了重商主义,主张
自由经济,为自由贸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这一概念,来
一个国家范围内可以自由流动; (4) 两个国家的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 (5) 当资源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时,
机会成本不变;
▪ (6) 不存在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 ,而且产品在各国之 间可以自由流动; (7) 生产和交换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
第二章自由贸易理论
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2.模型: 假定英国、葡萄牙两国都生产葡萄酒和 毛呢两种产品。当各国处于自给自足状态 下时的生产情况如下表:
三、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国 家 酒产量 所需劳动 毛呢产 所需劳动 (单位) 人数 人数 量(单 (人/年) 位) (人/年) 1 120 1 70 英 国 葡萄牙 1 80 1 110
二、有关概念
1.生产要素: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 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 主要手段。 2.要素价格: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 要素的报酬。 3.要素禀赋: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 的数量。
二、有关概念
4.要素丰裕度: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 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 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 相对价格。 5.要素密集度:生产某种商品所投入的两 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一般来说,若某 一种要素投入比例大,可以称该产品为某 种要素密集型产品。
二、比较优势说的主要内容
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 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 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 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 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所以,每个国家应 该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 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 品,放弃生产并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这样,双方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 的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给贸 易双方都带来利益。
三、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英国专业化生产毛呢,葡萄牙专业化 生产葡萄酒。生产情况如下表:
三、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国 家 酒产量 所需劳动 毛呢产 (单位) 人数 量(单 (人/年) 位) / 2.375 / 190 2.7 / 所需劳动 人数 (人/年) 190 /
经济学第02章 重商主义和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2节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和贸易政策
对重商主义的评价 重商主义是最早的国际贸易理论,极大地
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发展,在历史上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同时,重商主义的一系列主张,如强调国家应 该干预对外贸易,运用关税等措施奖励出口限 制进口,这在今天也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3、保护关税政策 • 主张对进口的制成品设置关税壁垒,课以重
税,使进口的商品价格提高,售价昂贵,从 而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对进口的原料和出 口的制成品则减免关税,或出口制成品时退 还进口原料所征的关税,以支持和鼓励本国 制成品的生产和出口。
第2节 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和贸易政策
• 4、发展本国工业政策 • 重商主义者认为,保持贸易顺差的关键在
第3节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 Absolute advantage
一个国家生产同一单位的某种商品所使用 的资源少于另一个国家,则该国在这种产品的 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第3节 绝对优势理论
他主张:每个国家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 的产品,然后用这种产品去换取本国的劣势产 品,从中获利。
绝对成本理论 theory of absolute cost
第1节 重商主义的发展
一、早期重商主义 “各国彼此对立着,就像守财奴一样,双 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用嫉妒和猜忌的目光打 量着自己的邻居。”(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 判大纲》)
第1节 重商主义的发展
二、晚期重商主义 晚期的重商主义以“贸易差额论”为主要 思想,是真正意义上的重商主义,代表人物: 英国的托马斯·孟 法国的让·巴蒂斯特·柯尔培尔 意大利的安东尼·塞拉。
国际经济学第02章古典贸易理论
第2章
古典贸易理论
重商主义的贸易思想 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古典贸易模型的扩展与检验*
2.1 重商主义的贸易思想
2.1.1 早期的重商主义
•早期的重商主义又被称为货币差额论,其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主张 多卖少买或不买,并主张采取行政手段来控制商品进口,禁止货币输 出,以积累货币财富。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这个时期的重商主 义者就像“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用嫉妒和猜疑的目 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
2.1 重商主义的贸易思想
2.1.2 晚期的重商主义
晚期的重商主义被称为贸易差额论,其强调总体和长远的贸易顺差。 为此,开展对外贸易应遵守这样一个原则: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 必须少于出售本国商品所取得的货币总额。为了获得贸易顺差,国家 应该允许将货币输出国外,以便扩大对国外商品的购买。
为了实现贸易顺差,晚期重商主义者支持一些西欧国家采取扶植和鼓 励工场手工业发展的政策。
比较优势理论(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又称比较成本理论, 弥补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留下的理论空白。它的提出是西方传统国 际贸易理论体系建立的标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李嘉图也因此被称为资产 阶级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
2.3 比较优势理论
2.3.2 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
2.4 古典贸易模型的扩展与检验*
2.相对工资和专业分工 设本国的工资率为,外国的工资率为,两国的工资率之比为。根据比 较优势理论,产品总是在生产成本最低的地方进行生产。根据我们的 假设,我们知道产品i在本国的生产成本为,在外国的生产成本为,如 果: 或者
那么在本国生产产品i的成本较低;反之,在外国生产产品i的成本较低。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增口是任 加赚有何 本取限国 国别的家 财国,金 富金只银
银有储 才靠量 能出都
本国同 国购时 金买要 银别限
国制 商或 品禁 支止 出本
鼓励出口 限制或禁止进口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三、重商主义的两个发展阶段
重商主义的发展可分两个阶段: 早期重商主义:15世纪-16世纪中叶 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18世纪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四个特点:
将劳动分工推广到国际领域,认为国际分工也会提高整个 社会的消费水平或福利水平
机会成本不变 简单直观 不能解释一国两产品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两产品劳动
生产率均低的国家间的国际贸易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评价
进步性: 第一次从生产领域出发说明国际贸易发生与发展的必然性。 局限性: 只说明国际贸易中的特殊现象。即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处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一)早期重商主义—货币平衡论
代表人物:斯塔福(William Stafford) 政策主张:
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要保持 每一笔交易和对每一个国家的贸易都实现顺差; 采取行政手段,控制商品进口,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 货币财富。 早期重商主义者的这种思想被称为货币平衡论。
国际经济学
(国际贸易部分)
第2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 2.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3.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第一节 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
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货币平衡论 贸易平衡论 重农学派的贸易观点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二、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第二章_国际贸易理论
理论简评:
1、充分论证了落后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必要性、阶 段性、动态性,并提出具体建议,确立了贸易保护 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牢固地位。 2、作为一种庸俗国际贸易理论中所含有的非科学成 分——过分强调了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忽视了经济生产客观规律的普遍意义;对经济发展 阶段的划分撇开了生产关系因此不能反映社会经济 形态变化的真实性;对生产力的定义模糊。
历史上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和理论在最早的时 候几乎都是出自重商学派的著作。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是西欧封建制度向 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资本原始积累时 期),具体地说,在15—18世纪初受到普遍 推崇的一种经济哲学。 重商主义又分为早期的重商主义和晚期的重 商主义两种。
2、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和经济思想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内容安排
2-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重商主义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相互需求原理 保护贸易理论
2-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重商主义理论 1、产生的背景 2、主要经济思想 早期的主张—重金主义 晚期的主张—重商主义 3、局限性
1、重商主义理论产生的时期及背景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内容安排 2-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5个) 2-2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3个) 2-3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6个)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围绕三个问题来展开: 国际贸易格局,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及决 定贸易流向的因素; 国际贸易条件,在国际贸易中决定交换比 例或相对价格的因素; 国际贸易收益,国际贸易对交易各方的福 利及整体社会福利产生的影响;
亚当· 斯密主要论点:
国际分工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自由贸易能够促进生产的发展; 贸易之所以发生,基础在于各国成本上存 在绝对差异;
第2章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一个别针工厂的例子
亚当·斯密在工业革命的高潮中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些国家富有天下,一些国家却一贫如洗?他用强调劳动分工与自由市场的作用来回答这个问题。他在《国富论》中举了一个别针工厂的例子,用18世纪70年代的手工工具,1个工人1天能造20个别针。而如果通过劳动分工,把整个生产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工人专门从事的工序,第一个人负责拉铁丝,第二个人负责弄直,第三个人负责切断,第四个人负责削尖,第五个人负责磨光,然后有三个人做针帽,再有一个人负责固定,最后再将别针擦亮并包装。这样,即使同样的手工工具,10个工人一天可以惊人地完成48000个别针!思考:如果没有很大的市场,这种劳动分工能否得到支撑?
4. 产品的比较优势的衡量
(1) 相对劳动生产率:
(2) 相对成本:
(3)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1936哈伯勒):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选择一单位某种产品而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
表2.5 中美两国的相对劳动生产率(1)
大米/小麦
小麦/大米
中国
2.0
0.5
观点:金银贵金属或货币是财富的惟一象征;贸易顺差可以带来金银的流入,国家富强的方法是使出口大于进口;国家积极干预经济。演变:早期重商主义——重金主义——货币差额论 晚期重商主义——重工主义——贸易差额论政策:出口退税;出口补贴;关税与非关税壁垒;进 口替代贸易性质:零和博弈(zero-sum game):贸易使一方得益另一方受损。WHY?
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比较优势理论比绝对优势理论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说明国际贸易的产生不仅在于绝对成本的差异,而且在于比较成本的差异,从而阐明了发展程度不不同的国家都可以从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中获益。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即国际经济学纯理论1简
2、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指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 国家商品的相对劳动成本,而不是生产 这些商品所需要的绝对成本。
国际贸易发生的条件 只要两国之间商品的相对价格出现差异,就存在国际贸易的 基础。 国际间商品相对价格的相同,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五个条件: 一、国际间的生产函数相同; 二、国际间的要素禀斌(Factors Endowments)相同。 三、国际间的消费型态(Consumption Patterns)相同。 四、生产函数为一次齐次函数(不存在规模经济) 五、产品市场及要素市场为完全竞争。
亚当·斯密认为
– 交换是人类的天性;
– 交换产生分工;
– 分工的原则是各自集中生产具有优势的产品;
– 分工的依据是先天有利的自然禀赋和后天有利的生 产条件
亚当·斯密(Adam·Smith) 1766年在其“ 国富论”(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理的研究”)(Inquiry into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中提出了经济 自由主义和国际分工, 创立了绝对利益理论。
到了五十年代,斯密就提出经济自由
主义的基本思想。从1751年开始,斯密 在格拉斯哥大学连续任教十二年,先后 讲授逻辑学和道德哲学(即社会科学), 颇受学生欢迎。在这段被他称之为“一生 中最幸福的时期”中,斯密参加了政治经 济学俱乐部活动(被称为“俱乐部人”) ,而且,他每年总要到爱丁堡呆上二至
三个月,宣扬他的经济自由思想。他曾 在讲演中说道:“应该让人的天性本身自 然发展,并在其追求自己的目的和实施
Y
PX/PY
A YA
0
PA
C1
EA
P1
XA
A
第二章际贸易理论
2、供给 、
供给价格弹性( 供给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 ) 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producer surplus): ) 生产者以比他们愿意接受的最低价 格更高的市场价格销售商品所获得 的经济福利。 的经济福利。 在数量为40000辆时:摩托车的价 辆时: 在数量为 辆时 值为e+z,生产者的成本为z,生产 值为 ,生产者的成本为 , 者剩余为e 者剩余为
3600 S=供给曲线 供给曲线
c
2000
E h
400
g
40
D=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 数量 (1000辆) 辆
o
三、两国市场与开放贸易
价格
贸易效应 福利
美国市场
c
价格
世界市场
价格
(美元/辆) 美元 辆
(美元/辆) 美元 辆 Sus=美国供给曲线 美国供给曲线 A 2000 贸易前美国价格
世界其他 美元/辆 (美元 辆) 国家市场
自由贸易的福利影响
美 国
集团 自由贸 易时的 剩余 无贸易 时的剩 余 贸易的 净效应 集团
世界其他国家
自由贸 易时的 剩余 无贸易 时的剩 余 贸易的 净效应
消费者
a+b+ c c+d e a+e
a+b+ d -a
消费者
m
m+j+k -(j+k) j+k+n
生产者
生产者
j+k+w w+v +v+n
作为整 体的美 国
a+b+ a+c+ b+d c+d+ e e
第2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21 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 国际贸易理论源
w aLj < w* aLj* 或 aLj*/ aLj > w / w*
则,中国具有生产产品j 的比较优势。理解:表2.9。
2.4.2 两个国家多种产品
两国家(中国和美国*),M产品
aL*1 aL*2 aL*M
aL1 aL2
aLM
1. 相对工资率的确定: 2. (1)本国相对劳动需求;(2)本国相对劳动供给: (3)均衡相对工资率
2. 比较优势的确定:
设中美工资分别为w和w*(经汇率和物价调整后的实际 工资),中生产产品j的成本为w aLj,美的生产成本为w* aLj*。
= [QA/L]/ [QB/L] = 产品A的劳动生产率 / 产品B的劳动生产率
(ii)相对成本: 表2.6。 产品A的相对成本(相对于产品B)
= aLA/aLB = [L / QA]/ [L / QB] = 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入量 / 单位产品B的要素投入量 (iii)机会成本:
大米的机会成本 = QW / QR = 减少的小麦产量 / 增加的大米产量 = 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
(5)规模报酬不变。 (6)完全竞争。产品价格等于平均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7) 无运输成本。 (8)两国间贸易平衡。 二、生产和贸易模式
绝对优势理论:各国应专门生产并出口其“绝对优势” 产品,不生产但进口其“绝对劣势”产品。 绝对优势的两种衡量:
(1) 劳动生产率(单位要素投入产出率) = Qj / L。高-绝对优势
(ii)在小国与大国的贸易中,小国利益增长幅度大于 大国。
思考:图示上述结论 - 练习8
(二)局部均衡分析 图2.3:贸易前后各国大米市场 (1)价格效应。(2)收入效应。 思考:从生产和消费者剩余看福利变动:练习7
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按照李嘉图模型,由于机会成本不变,国际贸易导致完全 专业化分工。
在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不会出现完全专业化 的问题。即生产均衡点不会落在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端点 这一特殊情况。
四、贸易利益的分解
一国从贸易中获得的利益可划分为两部分,即从交换中所获 得的利益和从专业化生产中获得的利益。
第二节 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 李嘉图(David Ricardo 1772--1823)
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人物,李嘉图与斯密一样,主 张自由贸易,认为每个人在自由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会自
然而然地有利于整个社会。
1817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一、理论观点
大卫.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的理论观点,认为国际分工和 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各国应按照“ 两利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原则进行分工和交换,即每个国 家都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 劣势的产品。
李嘉图比较成本论的核心 两优取其重,两劣择其轻。
贸易后一般均衡的图形解释
A国基本情况 Y
B国基本情况 Y 进口X D,
TW
出口(X)
C Y0
D Y1’
C,
Y1
进口(Y)
0 X1
X0
X 0 X1’
X
Y B进口X
B,
B出口Y
B
C A出口X
A
A进口Y
0
A,
X
贸易利益理论分析图
第三节 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
边际机会成本不变:指增加任一单位某种产品的生产所必须放弃 的另一种产品数量均相同,不论产出为多少。----在生产实践中, 极为少见。
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比较优势理论产生背景
《谷物法》:英国历史上管理谷物 谷物法》 尤其是小麦) (尤其是小麦)进出口法律的总称
1)1773年,《谷物法》规定只有当每夸特小麦价格超过 先令时方准小麦进口; ) 谷物法》规定只有当每夸特小麦价格超过48先令时方准小麦进口 先令时方准小麦进口; 年 2)1791年,新的《谷物法》规定每夸特小麦低于 先令时,如再进口小麦即应课 先令时, ) 年 新的《谷物法》规定每夸特小麦低于50先令时 以高额关税 ; 3)1793年,英法战争开始,谷物价格猛涨(每夸特小麦最高时达到 130先令左 ) 年 英法战争开始,谷物价格猛涨( 先令左 ),地租成倍增加 地租成倍增加; 右),地租成倍增加; 4)英法战争结束后,欧洲大陆粮食大量涌进英国市场; )英法战争结束后,欧洲大陆粮食大量涌进英国市场; 5)1815年,新《谷物法》规定在小麦每夸特价格低于 先令时,绝对禁止谷物进口; 谷物法》规定在小麦每夸特价格低于80先令时 绝对禁止谷物进口; 先令时, ) 年 6)工业资产阶级需谷物自由贸易的理论依据,李嘉图适时而出 )工业资产阶级需谷物自由贸易的理论依据, 李嘉图1817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比较成本”的贸易分工思 年出版《 李嘉图 年出版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提出了“比较成本” 想 7)1832年“改革法案”在议会通过后,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内外开展反谷物法斗争; ) 年 改革法案”在议会通过后,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内外开展反谷物法斗争; 8)1838年底,曼彻斯特几个大工厂创立反谷物法协会(后称反谷物法同盟),组织募 曼彻斯特几个大工厂创立反谷物法协会(后称反谷物法同盟) 组织募 ) 年 捐,创办杂志,到各个工业区进行反谷物法的宣传鼓动,把运动扩展到整个英国; 创办杂志,到各个工业区进行反谷物法的宣传鼓动,把运动扩展到整个英国; 创办杂志 9)1846年英国议会终于宣布废除谷物法。 ) 年英国议会终于宣布废除谷物法。 谷物法的废除也是工业资产阶级以自由贸易政策替代保护关税政策的一项重大胜利。
第2章 早期的贸易理论
1 主要观点: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斯密认为,分工是由交换引起的,而交换又是 人类特有的一种倾向。 (2)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斯密认为,每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 点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家都 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即生产成本绝对 低)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 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是有利的。
补充小资料(不是重点) 3 从早期重商主义到晚期重商主义的过度时期 法国 安徒生·德· 蒙克莱田 重视商人,认为流通重于生产;认为一国致富的 最好方法是发展商业;但也主张发展本国手工业; 他还非常同情农民的境遇。(思考:国际贸易会给 各国带来好处吗?如果国际贸易能从整体上给一 个国家带来好处那么它能给这些国家的普通劳动 者带来好处吗? —国际贸易的福利问题)
补充小资料(不是重点) 2 晚期重商主义 (1)英国 托马斯· 曼<<论英国与东印度公司的贸易>> 也主张发展本国工业和保持贸易中的顺差;(这点同威 廉· 斯泰富和约翰· 海尔斯) 反对纯粹的守财奴思想,要求取消货币输出禁令; 要想赚更多的钱,就不能把货币留在国内,而应该让它流 转起来。(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2)英国 詹姆斯· 斯图亚特 1767<<政治经济学原理的研究 >>(这是第一本用政治经济学题名的英文书)。 他通过探讨货币的国际流通问题而正确区分了:世界货币, 流通手段,支付手段
(二)主要观点(最有代表性的观点) 1 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以重商主义的 财富观为理论基础,认为货币是一国财富 的根本、富强的象征,一切经济活动的目 的是积累财富.
2 获取财富的途径则是对外贸易顺差.把 出口大于进口看作是有利的贸易平衡 (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或积极 的贸易平衡(Positive balance of trade)
早期的贸易理论:重商主义
早期的贸易理论:重商主义应运而生
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
另一国的损失。
(零和博弈)。
►
干预经济,实行保护性贸易的政策。
早期重商主义晚期重商主义额论
早期重商主义晚期重商主义
▪
▪
▪
早期重商主义晚期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的国内经济政策▪
重商主义开始让位于自由贸易主义
重商主义的两大缺陷
存量,而是该国国民所能消费的本国和外国的商品劳务的种类和数量
货币-价格-流转机制假设
是正相关的变化;
►3、贸易商品的需求是富于价格弹性的,价格水平的上升会导致贸易品支出的下降,反之则反之。
►4、产品和要素市场是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
►5、实行金本位制的货币制度,所有的货币和黄金挂钩,可以自由兑换黄金,同时黄金可以自由买卖。
这样铸币的变化和一国的货币供给联系在一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早期的贸易理论-从重商主义到大卫李嘉图的古典贸易理论从人类社会产生贸易以来,人们就开始认识到分工所带来的福利和效率的改进。
从国家开始出现以后,跨国贸易活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国际间的贸易使社会分工活动和资源的配置跨越了国家的界限。
但是长期以来,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在国家的短期利益动机驱动下,人们对国际贸易带来的好处并没有正确的认识。
在国家利益的名义下,重商主义的观点以及因之而形成的政策,对人们的思想、对国际贸易乃至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直到大卫李嘉图于1817年提出了比较优势学说后,统治早期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的重商主义思想和政策才受到系统性的批判。
在本章,将首先阐述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经济政策;接着将说明大卫李嘉图的贸易理论;最后将对比较优势学说进行扩展。
2.1重商主义的思想和政策主张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是16至18世纪中叶在欧洲产生和流行的关于货币、国际贸易和国家经济政策的一系列主流思想和政策主张的集合。
重商主义从来没有严格的理论基础和体系,它只是人们在经济生活方面的认识和观点。
重商主义认为金银是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财富,一国的财富反映在其拥有和获得的贵金属上。
重商主义者认为国家经济实力和经济安全均由其拥有的金银数量来衡量,贵金属是财富、繁荣、声誉和力量的体现。
从这种对财富的狭隘观点出发,重商主义强调在国际贸易中国家应该保持贸易顺差的状态,使外国对本国有净支付,从而使得本国从贸易中获得金银等贵金属。
为了保证国际贸易保持顺差,重商主义者主张的贸易政策包括:第一,出口价值较高的货物和产品,只进口价值低的原材料。
由于制成品的价格较高,重商主义主张应尽量地出口这些产品。
如果国内对高价值的产品有较高的需求,也不应该从国外进口,而应该从国外进口原材料自己进行生产和加工,并争取出口这些产品。
第二,如果本国出口的制造品受到国外同类产品的竞争,应努力使产品的价格保持较低的水平,以增加本国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由于积累贵金属是增加财富的唯一途径,当在国外销售无法获得高价格的情况下,以低价格参与竞争也是必要的选择。
第三,为了鼓励出口获得贵金属,政府应对生产出口品的企业和出口商予以适当的补贴,以增强它们的竞争能力。
第四,政府应严格限制贵金属的出口和奢侈品的进口,对黄金等贵金属的输出应通过法律予以禁止。
第五,对进口特别是制成品的进口实施高关税。
从重商主义的上述贸易政策主张来看,如果依靠市场自发的力量主导国际贸易,上述主张和期望很难得以实现,至少是在长期无法实现。
为此,重商主义为了保持国际贸易的净顺差,往往主张政府大力地、全面地干涉社会经济生活。
除了实施限制进口和鼓励出口的高关税、进口配额、出口补贴等措施限制金银和货币的外流之外,许多国内经济政策也被用来为获得贸易顺差服务。
重商主义认为一国的经济体系由制造部门、农业部门和海外殖民地造成,为了使本国产品有竞争力,他们主张在国内推行低工资政策,使下层劳动者处于贫困状态,迫使工人保持“勤勉精神”,同时使得本国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保持较低的价格。
而当时的行会和学徒工等社会经济制度也使得重商主义推行的低工资政策有其实现的经济制度基础。
对于海外殖民地,重商主义者往往把它们作为廉价的原材料产地,要求当地居民大量地种植或开采原料,而且只能把生产出的原材料出售给殖民地宗主国。
为了使贸易被政府所垄断,在重商主义的主张下,各国政府通常赋予一些特定的公司垄断贸易的特许经营权。
在今天看来,重商主义对财富的认识、主张的贸易和经济政策都是错误的。
当重商主义把贵金属等同于财富时,他们认为财富的数量是固定的或基本保持不变的。
这样,在狭隘的财富观的基础上,他们完全静态地看待经济活动,把国家间的经济交往看作是一种非赢既输的零和博弈(Zero-sum game),政府采取的贸易政策都是以邻为壑的政策。
在这种狭隘和静态的观念下,重商主义显然无法认识到贸易从总体上讲使参与的国家和社会都能够得到福利改进。
重商主义虽然没有科学的理论基础,但其主张的贸易政策和其它经济政策却是在数百年间对欧洲乃至世界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把贵金属等价于财富、静态地看待资源、为追求贵金属所采取的贸易政策、殖民地政策和其它国内经济政策,在今天看来是一种充满悖论、损人害己的守财奴思想。
但在金银等贵金属为本位货币的情况下,其观点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在重商主义被各国奉为信条的年代中,欧洲民族国家正在兴起,各国之间的战争不断,为了保卫自己的安全,各国必须拥有大量的贵金属以确保自己拥有强大的军队和战争动员的力量,以使自己免遭他国的武力掠夺或威胁。
在一个以邻为壑的政策盛行的年代,拥有贵金属比拥有更多的一般商品更能保护本国的安全,因为这时的贵金属是购买战争用品和雇佣军队的最直接的支付手段。
因此,既使重商主义存在着明显的谬误,它仍是人类历史中不可避免的一段宿命。
重商主义的观点在理论上是自相矛盾的,但是不可否认,在短期内,重商主义的政策如果没有遭到其它国家的报复,它对实施保护的国家还是有利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直到今天虽然重商主义思想在理论上已经受到深刻的批判,但一些国家的政府仍然时不时地使用重商主义所主张的政策。
2.2古典经济学家的挑战:大卫·休莫和亚当·斯密从18世纪早期起,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传统的封建制度开始受到文艺复兴和人道主义观点的冲击。
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对旧的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到18世纪中后期,早期的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的经济思想对重商主义的观念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人道主义为劳动力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奠定了基础,劳动力的流动、技术的发展以及早期资本阶级追求利润的强烈动机,推动了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国家垄断经济生活的力量开始逐渐衰落。
在这种社会思想、政治和经济背景下,人们开始对重商主义产生怀疑,而早期的古典学派的学者则开始从理论上向重商主义的观点发起冲击。
在18世纪晚期,大卫·休莫(David Hume)和亚当·斯密(Adam Smith)以他们的理论吹响了将重商主义赶出主流经济思想舞台的号角,而后来的大卫·李嘉图(David Richardo)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提出的贸易理论则使对重商主义的批判达到了高潮。
2.2.1休莫:价格——通货流转机制提出的质疑从理论上首先对重商主义提出质疑的是大卫·休莫。
大卫·休莫在《政治丛书》(Political Discourses, 1752)中提出了“价格——通货流通机制”(Price -Specie-Flow Mechanism)。
该理论是关于物价水平和货币数量关系的理论,休莫在该理论基础上对重商主义试图通过积累贵金属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主张提出了质疑。
他认为贸易顺差可以在短期使一国的货币数量增加,而结果是使本国的物价水平和工资水平上升,从而使本国商品竞争力降低,顺差会减少,进出口将最终趋于平衡。
而对于初始状态是逆差的国家来讲,国际贸易逆差将使其贵金属外流,减少国内货币数量,从而导致国内价格和工资水平下降,这会提高该国产品的竞争力,使得出口增加,最终恢复贸易平衡。
按照休莫的分析,一个国家不可能像重商主义所期望的那样长期地保持贸易顺差,同样,一个处于逆差的国家,其进行贸易的结果最终会实现均衡贸易。
在休莫看来,国际贸易本身有在价格和进出口之间的自动调节机制,在贸易失衡时自动调节机制会使贸易向均衡方向发展。
其作用机制被休莫称为“价格——通货流通机制”。
表2.1简要地描述了自动调节机制的作用过程:第一,在国际贸易失衡的情况下,顺差国将有货币(贵金属)流入,逆差国将相应地有货币的净流出;第二,两国各自的货币数量将发生变化,顺差国的货币数量增加,逆差国货币数量减少;接着,第三,顺差国将出现物价水平和工资的上涨;逆差国将相反,出现物价和工资水平的下降;最后,价格和工资的变化使原顺差国出口下降进口上升,使原逆差国进口下降、出口增加;最终两国都将恢复贸易平衡。
休莫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化将导致国际贸易达到均衡的论断实际上隐含了四个假设,我们可以用货币数量理论或费雪(Fisher)的交易方程说明其物价-通货流通机制式的假设,也即:PTMV其中,M为一国货币数量,也是贵金属的存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表示每单位货币媒介商品交易的次数;P是价格总水平;T为一国的实际产出水平。
休莫的物价——通货流通机制隐含的假设如下:首先,货币流通速度不会因为货币数量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也即当M增加时,货币流通速度V不发生变化;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货币供给和物价水平的提高不会对产出水平产生影响,上述方程中,当货币数量增加时,物价水平P将同等水平地上升;第三,货币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只会使物价水平上升或下降,不会对产出等其它因素产生影响,也即产出水平T并没有提高;第四,物价和工资水平会直接对进出口规模产生重大影响,或者说进出口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大。
在这四个假设下,当贸易出现不均衡时,价格——通货流通机制就会发生作用:贸易顺差的国家会由于贵金属的增加而产生价格水平的上升,进而,出口下降进口上升,贸易达到均衡状态。
休莫的理论向重商主义所追求的贸易政策目标提出了质疑,但他所描述的物价和通货关系特别是价格和进口需求之间的高弹性关系,都是长期的关系;在短期,上述变量之间并没有紧密的联系。
而重商主义的政策更关注的是短期的效果,重商主义者仍然认为他们的政策在短期符合国家利益。
因此,休莫的理论虽然指出了重商主义的幼稚的“理想”不可能在长期持续或得以实现,但其理论分析的角度相对简单,假设过于严格,仍然无法动摇重商主义的基础。
伟大的思想家亚当·斯密则是第一个开始对重商主义进行重击的历史性的人物。
2.2.2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亚当·斯密对重商主义的批判是从对重商主义的基础和核心观念进行攻击开始的。
亚当·斯密认为一个国家的财富并不仅仅体现在其所拥有的贵金属的数量上,国家的财富从根本上讲体现在其生产能力和产出水平上。
这样,在当时,在劳动力是主要的生产投入要素的情况下,劳动数量和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就对社会财富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这种分析,亚当·斯密认为经济活动的目的不应以获取货币为中心,而应以提高产品生产和劳务供给为核心。
同时,亚当·斯密认为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他指出:“一个追求最大利益的人,不会尝试去做任何使其制作成本高于购买成本的产品。
裁缝不会自己去做鞋,他会向鞋匠去购买鞋,同样鞋匠也不会自己去做裁缝,……。
当外国能够向我们提供的商品比我们自己制造要便宜时,最好去购买这些产品,同时我们也向外国出口本国具有优势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