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三叠世松潘甘孜和川西前陆盆地的物源对比:构造演化和古地理变迁的线索

合集下载

四川盆地东部三叠-侏罗纪之交沉积环境与陆地古生态变化

四川盆地东部三叠-侏罗纪之交沉积环境与陆地古生态变化

四川盆地东部三叠-侏罗纪之交沉积环境与陆地古生态变化一、前言三叠纪是全球范围内一次较为显著的生物灭绝事件,同时也是陆地植被演化与环境变化的一次重要转折期。

而根据之前研究表明,中国四川盆地的三叠-侏罗纪之交也经历了一系列的环境变化和生物演化。

所以,本文旨在阐述四川盆地东部三叠-侏罗纪之交的沉积环境与陆地古生态变化。

二、研究背景1. 地理背景四川盆地是内陆沉积盆地,整体地形隆起平稳,分布广泛。

在三叠纪晚期时,四川盆地处于川西构造旋回形变带,因此,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盆地的沉积层不断变化。

2. 沉积背景四川盆地在三叠纪后期到侏罗纪早期,进行了多次的深浅水相交替沉积,主要受盆地沉积环境以及区域性构造作用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多数是以陆地向海相转化为主。

3. 生物群落在盆地内部居住着多种生物群落,地区上有飞蜥、异齿龙等爬行动物和望琴鱼等海生生物。

同时,植物群落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盆地内部进行着生物演化,逐步形成了新的生态系统。

三、研究结果1. 沉积环境变化(1)三叠纪末期沉积环境在三叠纪晚期,四川盆地东部主要以砂岩为主,沉积相为陆相及浅海相。

其中,上三叠统的龙马溪组,由于地区的复杂构造作用,使得其盐类沉泥、湿地等浅水沉积环境得到改变,逐步向海生环境过渡,开启了东中国陆缘的海相沉积。

(2)侏罗纪早期沉积环境在侏罗纪早期,四川盆地内陆向海相转化的程度更深。

其中,下侏罗统的锦阳组以及大成组与三叠统的接触关系密切,是陆相向海相转化的关键。

(3)侏罗纪早期-中期沉积环境在侏罗纪早期-中期,四川盆地内陆向海相转化程度更加深刻。

逐渐形成了崇山、塘坝、平原、海湾四大沉积区,沉积环境演化具有地区性特征。

2. 陆地古生态变化(1)三叠纪末期植被演化在三叠纪末期,四川盆地东部的陆生植物群落以红壤原始林组成为主,其中以杉木、杉科为代表种群,还出现了一些蕨类植物和球果植物,这些植物都是乔木型植物。

(2)侏罗纪早期植被演化在侏罗纪早期,盆地内陆向海相转化,植被也有相应的变化。

晚三叠世川西前陆盆地形成及沉积充填

晚三叠世川西前陆盆地形成及沉积充填

的幕 式特 征 ,形 成 须 一 、 须 三 、须 五 段 以 滨 浅 湖 细 粒 为 主 的 沉 积 和 须 二 、 须 四、 须 六段 厚 层 大 面 积 砂 岩
交 替 充 填 形 成 的 砂 泥 交 互 的 “ 明 治” 武 的 多套 生 储 盖 组 合 。 三
[ 键 词 ] 晚 三叠 世 ;川 西 前 陆 盆 地 ; 逆冲 推 覆 ;沉 积 充 填 关
第 3 3卷 第 3期
连 丽 霞 等 :晚 三 叠 世 川 西 前 陆 盆 地 形 成 及 沉 积 充 填
背景 等认识 的差 异 ,使得 在盆地 研 究 中存 在 陆缘碰 撞造 山与 陆 内古老 造 山带再 活动 的争议 ,对 其前 陆盆 地类 型 的界定 出现分 歧 。整体上 概 括为 3科 观 点 :周 缘 前 陆盆 地 _ 1 、弧后 前 陆 盆地 ] 和陆 内前陆 盆 地l “11 。造成争 议 的原 因主要 有两 点 :①对 典型前 陆 盆地 的地球 动力 学背 景 、大地 构 造位 置 及构 造 7 】 ,,] 6 演化 阶段认 识不 足 ;②对 中 国古 生代 大地 构造 演化 和特 提斯 洋开合 过 程的认 识存 在差 异 。 将 其归 为弧 后前 陆盆地 有两 点 不 妥 :① 大 量 文献 调 研 可 知 ,对 于 金 沙 江洋 盆 的俯 冲极 性 有 不 同认 识l 4 。 ,大多数认 为 其 向 西俯 冲[ ¨ 1 坞 卅 ,并 在羌 塘 地 块 边 缘 形成 山 ( 岛) 弧 ,此 时 扬 子 地 台西 缘位 于俯 冲板块 ,与典型 弧后前 陆 盆地形 成 于仰 冲板块 不符 ;② 典型 弧后 前陆盆 地是 由于洋壳俯 冲形成 于 岛弧后侧 的盆 地 ,即使 假定 金 沙 江 向北 东俯 冲 ,川 西前 陆 盆 地 是 位 于 弧后 盆 地 褶 皱 回返 l I 】 后进 一 步形成 的龙 门 山褶皱 冲断 带 的前 缘 ,远离俯 冲岛弧后 侧 。 纵 观 四川 盆地 构造 演化 可知其 为 不 同构 造 成 因盆 地 的 叠合 体口 。川西 地 区 晚 三叠 世 之前 为 被 动大 陆边 缘沉 积 ,晚三 叠世 之后 为前 陆盆地 或前 陆盆 地与 陆 内伸 展坳 陷 的交替 发育 。关 于周 缘前 陆盆 地和陆 内前 陆盆 地 的提法 可 以概 括 为两类 :一类 认 为晚 三叠世 为周 缘前 陆盆 地 ,其后 阶段 或部 分 阶段 为 陆 内前

四川省炉霍地区三叠系沉积环境及盆地研究的开题报告

四川省炉霍地区三叠系沉积环境及盆地研究的开题报告

四川省炉霍地区三叠系沉积环境及盆地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炉霍地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处于大渡河上游的干热河谷区域,是中国西部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区之一。

该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交界处,是一个重要的地质研究区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炉霍地区沉积地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对于该地区三叠系沉积环境和盆地演化机制的研究还较为薄弱。

因此,开展炉霍地区三叠系沉积环境及盆地研究对于深入了解炉霍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和自然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炉霍地区三叠系沉积环境及盆地演化过程的研究,探究炉霍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和自然保护机制,具体研究目标包括:1. 重建炉霍地区三叠系沉积相和地质事件序列,探讨古地理环境演化过程。

2. 揭示炉霍地区三叠系盆地形成、演化机制和古地理过程,获得有关盆地沉积物填积和盆地演化历史的有用信息。

3. 计算炉霍地区三叠系沉积速率和成岩作用的影响,揭示炉霍地区古环境特点和成岩作用规律,为区域地质调查提供依据。

三、研究方法1. 田野调查:通过实地地质考察和采集沉积样品,获取炉霍地区三叠系地层信息。

2. 地球化学分析:对炉霍地区的沉积样品进行地球化学分析,获取沉积物组成、变化规律和成岩作用特征等信息。

3. 统计学方法:通过统计学方法对沉积物数据进行分析,并确定炉霍地区三叠系的沉积环境、古地理环境和地质事件序列。

4. 岩石学方法:通过岩石学方法,从岩石组成、结构特征等方面揭示炉霍地区沉积物成岩作用特征。

四、预期成果1. 建立炉霍地区三叠系地层分布图和古地理环境演化序列图,在区域和全国范围内开展地层对比、盆地分析、古地理和古环境研究。

2. 揭示炉霍地区三叠系盆地形成演化机制、沉积物填积和盆地演化历史,为认识炉霍地区古生物进化和动态演变提供有用信息。

3. 发现炉霍地区的沉积环境特点和成岩作用规律,为区域地质环境评价和资源勘探利用提供依据。

综上,本研究的成果将为炉霍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和自然保护机制的深入认识提供有力的支撑,对于加深对西南地区物质和能量循环过程的理解和保护理念的提高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川西地区中、晚三叠世岩相古地理演化及勘探意义

川西地区中、晚三叠世岩相古地理演化及勘探意义
Gu s e g o Xu h n
(I P CEpoai ote o p n ,hn d ,i un6 04 ,hn ) SNO E xl t nSu r C m ay C eg u Sc a 10 1C i r o hn h a
Ab ta t Du i h i de a d L t i si we t r ih a r vnc x e inc d a ta so mi g p o e s s r c : rng t e M d l n a e Tra sc, se n S c u n P o i e e p re e r n fr n r c s —
Lih pa e g 0 r p i v l to n t i l - t i s i n we t r t o- l 0 e g a h c e o u i n i he M dd e La e Tra sc i s e n
S c a o i c n t i n fc nc o t o e m x o a i n i hu n Pr v n e a d is sg ii a e f r pe r l u e pl r to
战 略 , 确 主 要 的勘 探 领 域 及 有 利 的勘 探 方 向 , 而 指 导 下 一 步 油 气 勘 探 实 践 。 明 进
关 键 词 : 探 领 域 ; 探 意义 ; 地 理 演 化 ; 、 三叠 世 ; 西地 区 勘 勘 古 中 晚 川
中图 分 类 号 :E 2 . T l 13 文 献 标 识码 : A
时期。依据钻井 、 露头资料 , 结合 区域地质特征 , 详细研 究了其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 化史。雷 口坡至马鞍塘 沉积 期 由西 向
东 为深 水 盆 地 到 台地 边 缘 、 台地 的 古地 理格 局 , 台地边 缘 高 能滩 ( 礁 ) 和 台 内滩 相 具 有 良好 的 勘探 前 景 ; 二 至 须 三 期 及 相 须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的划分对比及沉积演化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的划分对比及沉积演化

2007年4月JOU RNAL O F STRA T IGRA PH Y 第31卷 第2期青年论坛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的划分对比及沉积演化刘金华1) 张世奇1) 孙耀庭2) 魏垂高1)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资源与信息学院 山东东营 257061; 2)胜利油田地质科学院 山东东营 257061摘 要:为了解决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的划分和对比问题,从岩石地层和层序地层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利用地震、古生物、录井以及野外露头等资料对上三叠统的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案进行了重新厘定,提出了不同地区的须家河组和香溪群的地层对比和划分方案,并且在层序地层学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早期海相构造层序”和“晚期陆相构造层序”。

具体介绍和解释了川西“对冲式”前陆盆地地层沉积演化模式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关键词:川西地区,四川,前陆盆地,层序地层,三叠系中图法分类号:P 53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4959(2007)022*******①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外协项目资助。

文稿接受日期:2006210220;修改稿收到日期:2007201215。

第一作者简介:1981年9月生,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读博士研究生,专业为矿产普查与勘探。

E 2m ail :liujinhuasd @ 川西地区位于龙门山和米仓山—大巴山山脉的前缘地带,地理上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和中部地区,地域范围西起龙门山推覆带,北至米仓山—大巴山推覆带,东至巴中、营山一线,南抵自贡、乐山等地,面积约80000km 2(图1)。

印支运动以来,在秦岭、松潘—甘孜造山带与四川盆地之间,发育了北东向的龙门山和北西向的米仓山—大巴山两个巨型推覆构造带,构成造山带—盆缘推覆山系—盆地的组合格局(范小林等,2002)。

在这一复杂的组合格局中,本研究区上三叠统的沉积层序最完整、地层发育良好,主要由上三叠统须家河组(T 3x )煤系地层组成,植物化石丰富,不仅为研究中、新生代陆相地层的理想地区,而且赋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已经发现和投入勘探开发的中、小型油田和大、中型气田十余个,具有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刘景彦、林畅松,2000)。

松潘-阿坝地区晚三叠世热演化异常原因研究

松潘-阿坝地区晚三叠世热演化异常原因研究

供 了比较翔实 的地质资料 ,使研究者加深 了地质认
识。本文拟通过对红参 1 井的热演化数据分析 ,恢复 红参 1 的古热流史 ,探讨其热演化异常的原因。 井

盖 地块 ;I—2 3 :摩 天岭 地块 ; I:巴颜喀 拉构造 区; I1 I I :马 尔康
复向斜 带 ;I2 I :丹 巴复 背斜 带 ; I :雅 江复 向斜 带 ; U :龙 门山 I 3 l 构造 区; I V:义敦 构造 区; V:昌都构 造 区;① 武 山一 天 水断裂 ; ② 临潭一 岷县一 风县断裂 ; 玛 曲 略 阳断裂 ;④岷 江断裂 ;⑤ 黑水 ③ 一
斯 洋 的扩 张 ,在 扬 子 西 缘 出 现 的 裂 陷槽 及 其 间 的小
态。下古生界发育厚逾 5 0 0 0 m以上 的陆棚相的黑色
岩 系 、寒 武 系和 志 留系 是 其 两套 潜 在 的烃 源 岩 ,具 有 良好 的油 气勘 探前 景 。
洋 壳 ,该地 区西 ( ) 南 缘形成张裂大陆边缘 ,发育浊 流沉积盆地 。晚三叠世随古 特提斯 的闭合 ,经印支 运动张裂陆缘发生反转 ,形成 印支褶皱造山带 。其 后 ,随着新特提斯 的俯 冲消亡 ,印度板块与欧亚大
HB:华 北 大 陆 ;YZ1 东 扬 子 大 陆 ;YZ2 西 扬 子 大 陆 ; I : : :
27 / 1 0 m[ 1 .℃ 0 。
红参 1 的完 钻 ,为整 个地 区 的石油 地质研 究 提 井
西秦岭构造 区;I :北亚带 ;I :中亚带 ;I :南亚带 ;I —1 1 2 3 3 :若 尔

古 地 温 恢 复
断裂 ;⑥鲜 水河断裂 ;⑦甘 孜一 理塘 断裂 ;⑧ 金 沙江断裂 ;⑨ 青川

川西前陆盆地晚三叠世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川西前陆盆地晚三叠世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文章编号:1001-6112(2009)01-0046-04川西前陆盆地晚三叠世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曾洪扬,陈洪德,林良彪,胡晓强(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 610059)摘要:晚三叠世是川西前陆盆地形成、演化的重要时期。

根据野外剖面、钻井岩心和物探资料,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将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

以构造层序体系域为编图单元,系统编制了川西前陆盆地晚三叠世的岩相古地理图,揭示了该期岩相古地理演化规律。

构造层序TS1始于印支运动第Ⅰ幕,川西地区处于浅海及海陆过渡环境,对应的地层是马鞍堂组和小塘子组。

构造层序TS2包含须家河组二段—三段,此期龙门山地区开始形成以逆冲推覆作用为主的造山带雏形,为川西前陆盆地形成期,沉积环境为海陆过渡相。

构造层序TS3为川西前陆盆地发展期,发育的地层为须家河组四段—五段,受安县运动的影响,龙门山逆冲褶皱成山,研究区为陆相沉积环境。

构造运动是控制晚三叠世川西前陆盆地形成、演化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岩相古地理;构造层序;晚三叠世;川西前陆盆地中图分类号:TE121.34 文献标识码:ATECT ONIC AN D SEQUEN CE 2BASE D LITH OFACIES PA LE OG E OGRAPHIC FEA TURES OF LA TE TRIASSIC IN WESTERN SICHUAN FORE LAN D BASINZeng Hongyang ,Chen Hongde ,Lin Liangbiao ,Hu Xiaoqiang(I nstitute of S edimentary Geolog y ,Cheng du Universit y of Technolog y ,Cheng du ,S ichuan 610059,China )Abstract :The Late Triassic in t he Western Sichuan Foreland Basin is a key to understand t he evolutio n 2ary history of t his basin.U sing bore hole ,outcrop ,and seismo st ratigrap hic data ,t he aut hors st udied t he tectonic sequence of t he Upper Triassic in t he Western Sichuan Foreland Basin.The Upper Triassic was divided into t hree tectonic sequences.Taking t he tectono -sequence system t ract as t he mapping unit ,it also systematically maped t he lit hofacies paleogeograp hic chart and discussed t he evolutionary feat ures.The result s indicated t hat Tectonic Sequence 1(TS1)includes Ma ’antang Formation and Xiao 2tangzi Formation ,and it evolve f rom episode Ⅰof Indo -Sinian Movement.There were developed neritic and marine -continental transition environment in t he Western Sichuan Foreland Basin.TS2includes t he Second and Third members of t he Xujiahe Formation.The Western Sichuan Foreland Basin started forming and developed marine -continental t ransitio n environment in TS2.TS3includes t he Fourt h and Fift h members of t he Xujiahe Formation.Because of influence by t he Anxian Movement ,t he Longmen 2shan Thrust Belt was uplifted and formed mountains ,which changed t he Western Sichuan Foreland Ba 2sin into a terrest rial sedimentary environment.The mo st important factor cont rolling t he basin forma 2tion and evolutio n of t he Late Triassic in t he Western Sichuan Foreland Basin is tectonic activity.K ey w ords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 ;tectonic sequence ;Late T riassic ;the Western Sichuan Foreland Basin 川西前陆盆地是指晚三叠世以来的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相当于四川盆地构造分区中的川西断褶带和川中地块区的西部(图1)。

川西北地区晚三叠世卡尼期古喀斯特特征及研究意义

川西北地区晚三叠世卡尼期古喀斯特特征及研究意义

摘要川西北地区晚三叠世卡尼期古喀斯特特征及研究意义摘要卡尼期湿润气候事件是三叠纪内最为显著的全球性气候事件,其在中国的川西北地区、贵州、云南等地都被等时地识别出来。

卡尼阶在川西北汉旺青岩沟、观音崖剖面以及安县雎水剖面自下而上表现出由生物灰岩到黑色页岩(粉砂质泥岩)的岩性转变。

前人认为从生物颗粒灰岩到黑色页岩反映出水体由浅变深的过程。

此次在川西北地区绵竹汉旺、安县雎水剖面上三叠统卡尼阶海绵礁(丘)灰岩顶部发现古喀斯特的存在,表明川西北地区的岩层在卡尼期经历过一次暴露,其后水体逐渐变深,而后在喀斯特之上沉积黑色页岩(粉砂质泥岩)。

本次研究通过野外剖面勘察、采样及室内薄片分析,古生物化石鉴定等手段,结合国内外卡尼期事件、龙门山构造活动以及喀斯特的研究资料与方法,对卡尼阶剖面中喀斯特的具体形成时代和成因以及其与卡尼事件及龙门山隆升事件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在野外岩石露头表面可见明显的花斑状构造以及蜂窝状溶孔,显微镜下可见泥晶化颗粒,喀斯特角砾以及喀斯特溶孔充填物,其中包括泥-亮晶方解石,生物碎屑以及陆源石英颗粒。

根据露头岩性和显微薄片特征判断其属于早成岩期喀斯特;喀斯特成单层发育,之上覆盖化石丰富的黑色页岩(粉砂质泥岩),其中的菊石化石鉴定表明其为上卡尼阶底部沉积。

喀斯特之上的岩性在汉旺和雎水有差异:在绵竹汉旺青岩沟剖面,喀斯特灰岩之上覆盖有黑色粉砂质页岩,在汉旺观音崖剖面,喀斯特面之上发育黑色页岩,在安县雎水剖面,古喀斯特发育在滚落的海绵巨砾之上。

化石证据表明该喀斯特的形成时代应在早卡尼期至晚卡尼早期。

喀斯特的形成与地层的暴露以及水体的冲刷淋滤有关,而该喀斯特的形成时间与龙门山的隆升以及卡尼期湿润气候事件在发生时间上非常相近;综合研究表明,推测该喀斯特的形成与早期龙门山的隆升以及卡尼期湿润气候事件有关。

关键词:晚三叠世卡尼期湿润气候龙门山喀斯特The Late Triassic Karst in Northwest Sichuan Basin, China: Characteristics and Research SignificanceAbstractThe Carnian Climate Event, one of significant global climatic events during Triassic, was identified in Guizhou, Yunnan province and north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Sedimentary sequences of Carnian in Qingyangou, Guanyinya and Jushui sections reveals the lithological change from biolithite limestone to black shale (siltstone). Someone thought this lithological change is an evidence of deepening of the ocean during Carnian. We found a karst surface in the field sections. The discovery of ancient Karst at the top of the sponge reef limestone in the northwest of Sichuan Province shows that the strata have been exposed during the Carnian. And the water became more and more deep after the exposure. In order to ascertain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kasrt and explore it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rnian Humid Event and the uplift of Longmen Mountain, the research observed and sampled outcrops and statistically analyzed thin sections, also included the identification of fossils, collected foreign research data and methods of karst and Carnian Humid Event. Piebald structures and honeycomb dissolved pores are obvious in the karst outcrops, and karst breccia, filling material (e.g., micritic-sparry calcite and terrigenous quartz grains) in the dissolved pores and micritization granules are discovered with microscope. According to the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lithology, the eogenetic karst is determined to be a single layer, overlied yellow and black shale containing plenty marine fossils. The identification of ammonoids in the shales shows that the karst is an important isochronous surface regarded as the boundary of the upper and lower Carnian. The strata above the karst are different between the Hanwang sections and Jushui section, i.e., the overlying rocks above the karst in the Qingyangou section, Hanwang are black silty shale and bioclastic limestone (e.g. lamellated sponge limestone and crinoidal limestone) while in Guanyinya section, Hanwang, the overlying rocks above the karst are shale and moundy sponge limestone. However, karst caves are developed at the top of sponge boulders in the Jushui section. The formation of Karst is usually related to the exposure of strata and the scour of rainfall and other fresh water. Comprehensive research implies that the formation time of this karst is close to the occurrence of theLongmen Mountain uplift and the Carnian Pluvial Event, it is thus inferred that the karst was caused by the joint effect of uplift of Longmen Mountain and Carnian paleoclimatic event.Keywords: Late Triassic Carnian Humid event Longmen Mountain Karst目录第1章引言 (1)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2研究概况 (2)1.2.1 卡尼期湿润气候事件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2 研究区最新进展 (5)1.2.3 早成岩期喀斯特研究现状 (7)1.3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8)1.4研究内容 (9)1.4.1 喀斯特宏观及显微特征 (9)1.4.2 喀斯特成因探讨 (9)1.4.3 喀斯特形成的时代 (9)1.4.4 喀斯特与卡尼期湿润气候事件及龙门山隆升的关系探讨 (10)1.5工作量 (10)1.5.1 工作量安排 (10)1.5.2 工作量及完成情况 (10)第2章地质背景 (12)2.1 构造背景 (12)2.2 地层背景 (13)2.3 古气候背景 (15)第3章喀斯特地层描述 (18)3.1 绵竹汉旺观音崖剖面 (18)3.2 绵竹汉旺青岩沟剖面 (20)3.3 安县雎水剖面 (22)第4章喀斯特特征 (25)4.1 喀斯特宏观特征 (25)4.1.1观音崖剖面喀斯特宏观特征 (25)4.1.2青岩沟剖面喀斯特宏观特征 (26)4.1.3雎水剖面喀斯特宏观特征 (27)4.2 喀斯特显微特征 (28)4.2.1观音崖剖面喀斯特显微特征 (28)4.2.2青岩沟剖面喀斯特显微特征 (29)4.2.3雎水剖面喀斯特显微特征 (29)第5章喀斯特时代及成因分析 (31)5.1 牙形石 (31)5.2 菊石 (33)5.3双壳 (34)5.4喀斯特成因分析 (36)第6章讨论 (41)6.1 古喀斯特的地层划分意义 (41)6.2 古喀斯特的构造意义 (42)6.3古喀斯特与卡尼期湿润气候事件的关系 (43)结论 (45)致谢 (46)参考文献 (47)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5)第1章引言第1章引言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自晚二叠末期的生物灭绝事件以后,全球古海洋环境发生了急剧的改变,并导致该时期海洋生物的科级减少率接近49%,海洋生物种级消失率更是高达80%-90%(Erwin,1994)。

四川盆地晚三叠世碎屑组分对源区分析及印支运动的指示

四川盆地晚三叠世碎屑组分对源区分析及印支运动的指示
为 国 际 大 陆 动 力 学 研 究 的 热 点 ( t u re 1 , Mat e ta. a
进 行 了系统分 析 , 图进 一步 解 析 四川 盆 地及 周 边 试 演 化历史 及其 对印支 造 山运动 的反 映 。
19 ; 9 5 许志 琴 等 ,9 2 uc f l t 1 , 9 5 刘 树 1 9 ;B rhi . 1 9 ; eea 根 等 , 9 5 2 0 ; 东 等 , 0 3 L u e a. 2 0 ; 1 9 ,0 1 贾 2 0 ; i t 1, 0 5
a. 2 0 ; n ta. 2 0 ) 然 而 , 于 四 川 盆 地 1,0 5 Me ge 1 ,0 5 ; 由
动 的发生 , 扬 子 海 盆 结 束 了 大规 模 的 海 侵 活 动 。 上 在 经过一 段时 间的 剥蚀 以后 , 四川 盆 地 仍 然保 持着 东 高西低 的古地 貌 特征 , 随之 进 入 了 以 内陆湖 盆 为
1 地 质 背 景
四川 盆地 上三叠 统是在 中三叠 世末 印支早期 运 动 的基础 上形 成 的 ( 宓君 等 ,9 7 。随 着 印支 运 王 18 )
Me ge 1, 0 5 邓 康 龄 , 0 7 。对 邻 近 造 山带 n t . 2 0 ; a 20 )
盆地 充填 物 的 解 析 已成 为造 山作 用研 究 的 重 要 补 充 。尽管对 四川 盆地上 三叠统 地层 和沉积 学研 究 已 经获 得 了多 方面进 展 ( 张金 亮等 ,0 0 侯 方浩 等 , 如 20 ; 20 ; 0 5 张健等 ,0 6 施振 生等 ,0 8 , 20 ; 2 0 ) 并对 印支 造 山 运动 与 四川 盆 地 的形 成 提 出 了 初 步 认 识 ( i e Lu t

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

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

太平洋板块和滇青藏板块继续俯冲 浙、闽、粤火山岛弧系 怒江俯冲消减带
时期:喜马拉雅期
印度板块碰撞 滇青藏洋板块封闭 形成喜马拉雅山 海水全部退出中国南方陆地
江南古陆:晚震旦世,澄江运动
康滇古陆:早古生代,加里东运动
大巴山古陆:早古生代,加里东运动 龙门山造山带:三叠中期,印支运动
四川盆地周缘古陆形成时期及顺序:
扬子板块构造演化 四川盆地三叠纪构造沉积相演化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滇西一甘孜一秦岭海沟 康滇一川中一鄂西安山岛弧 黔、桂、湘、鄂岛弧后缘盆地
时期:晋宁运动
时期:澄江运动
洋壳俯冲
江南古陆形成
扬子古板块形成
时期:加里东期
浅海陆棚
板内隆起: 乐山-龙女寺隆起 黔中隆起 边缘隆起 康滇古陆隆起 江南古陆隆起
01
03
02
龙门山边缘受到推挤形成岛链 四川盆地与边缘海部分隔绝,半封闭 海盆,大量蒸发岩 古太平洋板块西北推挤,形成泸州-开江隆起
复理石
X1:龙门山逆冲带还未形成 X2:龙门山逆冲带川西推进,部分出水
时期:三叠纪晚期
四川盆地上升内陆湖盆 须家河组
松潘甘孜边缘海转变为山系 物源
时期:燕山期
滇青藏洋板块北东向俯冲 与华北板块嵌合,祁连山系 太平洋板块北西俯冲
秦岭海槽收缩
时期:海西运动
时期:印支运动早期
滇青藏洋板块最早沿着西秦岭南缘消减带和东昆仑一略阳消减带相继俯冲 海西晚期,沿着怒江消减带活动 康滇古陆内部张性断裂,玄武岩喷发
滇青藏洋板块沿着金沙江深断裂块构造演化
四川盆地三叠纪构造沉积相演化
四川盆地 碳酸盐台地,西北通过龙门山岛链与边缘海部分隔绝 古太平洋板块西北推挤,形成泸州-开江隆起

西藏申扎县木纠错地区晚三叠世多布日组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西藏申扎县木纠错地区晚三叠世多布日组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收稿日期] 2002Ο09Ο02;[修订日期] 2002Ο10Ο05[地调项目] 1∶25万多巴区幅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20001300009251)1[作者简介] 张树岐(1963- ),男,吉林梨树人,吉林省地质调查院高级工程师1西藏申扎县木纠错地区晚三叠世多布日组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张树岐 曲永贵 郑春子 王永胜 冯德臣(吉林省地质调查院,吉林长春 130061)[摘 要]吉林地质调查院在开展西藏自治区1∶25万多巴区幅区域地质调查时,在木纠错西的申扎县多布日一带发现一套陆相—海陆交互相—滨浅海相地层,并采集到了珊瑚化石、海参化石、植物化石、介形类化石、腹足化石、藻类化石和孢粉化石等。

根据这些古生物化石确定该套地层为晚三叠世沉积。

从而首次证明了冈底斯—腾冲区永珠蛇绿岩带以南存在晚三叠世地层。

这一发现为我国三叠系的划分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并为古特提斯海的演化历史,古地理轮廓的确定以及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变历史提供了新的资料。

[关键词]木纠错地区;晚三叠世;多布日组[中图分类号]P5341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Ο2427(2002)04Ο0009Ο062000~2002年吉林省地质调查院在西藏自治区北部开展了1∶25万多巴区幅区域地质调查。

该幅地层属滇藏大区,冈底斯—腾冲区。

该区地层发育,生物化石丰富,是我国地层学、古生物学研究的最佳地区之一。

但长期以来由于该区自然条件恶劣,而使许多地质学的问题成为科学之迷。

其中,特别是三叠纪地层之迷更是许多地质学家关注的焦点。

2000~2001年笔者在开展该幅野外地质调查时在木纠错西的申扎县多布日一带发现一套陆相—海陆交互相—滨浅海相地层,下段以碎屑岩为主夹灰岩;上段以灰岩、生物碎屑灰岩为主,底部夹少量细碎屑岩。

并含珊瑚、海参、腹足类、藻类、介形虫、植物及植物孢粉等化石。

从岩石组合特征和生物群面貌来看,该套地层与区内已知的其它岩石地层单元存在明显差异,故肯定了该地层可能晚于已知的二叠纪地层和早于已知的侏罗纪、白垩纪地层,并采集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和微体古生物化石,送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鉴定。

四川盆地东部三叠-侏罗纪之交沉积环境与陆地古生态变化

四川盆地东部三叠-侏罗纪之交沉积环境与陆地古生态变化

四川盆地东部三叠-侏罗纪之交沉积环境与陆地古生态变化晚三叠世(Late Triassic,237~201Ma)是深时地球历史上地质作用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环境气候条件剧烈变化。

而三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则为我们了解不同生物以及生态系统对环境气候波动的响应与反馈机制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对象。

本文以四川宣汉七里峡剖面为基准剖面,并辅以合川炭坝和秭归罗家沟等4条邻区三叠系一侏罗系界线剖面,开展了详细的沉积分析、沉积模式与盆地演化研究,识别出冲积扇、河流(辫状河和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等5类沉积体系10余种沉积亚相。

其中以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分布最为广泛;冲积扇和辫状河沉积体系的分布局限在近物源区的广元等地区;海相三角洲沉积仅在须家河组一段地层中可以见到。

四川盆地沉积环境变化与沉积体系转换的主导因素是印支运动,此外还受到气候变化与湖平面升降的影响。

三叠纪—侏罗纪之交,四川盆地内古植物群落结构和古植被面貌均发生了显著的转变;但须家河组植物群的衰退与属种多样性的锐减发生在晚三叠世瑞替期中、后期,而非三叠纪—侏罗纪转换时期;此外,在晚三叠世瑞替期最末期存在明显的过渡性植物群。

基于沉积分析与环境背景重建,对宣汉七里峡剖面进行逐层逐段的古植物生态群落重建,将其划分为滨海环境下的发育的水生植物生态群落(MAEC:marine aquatic plant eco-community),河流边滩及泛滥平原沼泽环境的水生植物群落(FAEC:fluvial aquatic eco-community),三角洲平原沼泽环境中的湿地植物生态群落(DWEC:delta wetlands plants eco-community),沼泽湿生植物生态群落(SWEC:swamp wetlands plant eco-community),由滨湖沼泽湿地向岸边高地过渡的植物生态群落(TEC:transitional planteco-community)和岸边高地植物生态群落(HEC:highland plant eco-community)等6个生态功能群落,为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植物群的兴衰及其向早侏罗世珍珠冲植物群的演替过程建立起可对比的标尺与区域对比框架。

川西类前陆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构造演化及层序充填样式

川西类前陆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构造演化及层序充填样式

川西类前陆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构造演化及层序充填样式郑荣才;朱如凯;翟文亮;高红灿;戴朝成;耿威【期刊名称】《中国地质》【年(卷),期】2008(35)2【摘要】晚三叠世须家河期,龙门山构造活动呈现明显的阶段性.须二段和须四段沉积期为龙门山逆冲推覆活动期,川西类前陆盆地沉积、沉降中心位于靠近盆缘冲断带一侧的前渊坳陷内,盆地两侧以储层发育和沉积极不对称为特征.在盆缘冲断带一侧,随着龙门山造山带构造活动的增强,下切剥蚀力也不断增强,低位体系域相对发育,而高位体系域则因后期暴露剥蚀而保存不完整;在前陆隆起斜坡带一侧,表现为稳定的缓慢隆升,下切侵蚀作用较弱,故低位体系域缺失或不发育,而高位体系域则因后期剥蚀较弱而相对发育.须三段和须五段沉积期为龙门山逆冲推覆休眠期,川西类前陆盆地的沉积、沉降中心向前陆隆起方向迁移,盆地两侧沉积的不对称性也逐渐减弱,以发育区域性盖层和生油层为特征.其层序充填样式与活动期相似.但造山带前缘因构造剥蚀相对减弱而使沉积层序,尤其是高位体系域保存相对完整,而前陆隆起区则主要因沉积物供应不足而使层序发育相对不完整,只保留最大洪泛面附近的沉积.【总页数】10页(P246-255)【作者】郑荣才;朱如凯;翟文亮;高红灿;戴朝成;耿威【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9.2【相关文献】1.川西须家河组前陆盆地构造层序及沉积充填响应特征 [J], 刘君龙;纪友亮;杨克明;宋虹玉;刘大卫;王天云;郑占义2.川东北类前陆盆地须家河期盆-山耦合和层序充填样式 [J], 翟文亮;郑荣才;朱如凯;戴朝成;高红灿3.四川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充填样式与油气分布规律 [J], 戴朝成;郑荣才;朱如凯;高志勇;翟文亮4.四川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J], 郑荣才;戴朝成;朱如凯;翟文亮;高红灿;耿威5.川西前陆盆地须家河期高分辨率层序格架与古地理演化 [J], 叶黎明;陈洪德;胡晓强;姜平;林良彪;李国新;彭海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松潘-甘孜地体中部晚三叠世安山质增生弧的确定及其意义

松潘-甘孜地体中部晚三叠世安山质增生弧的确定及其意义

松潘-甘孜地体中部晚三叠世安山质增生弧的确定及其意义夏磊;闫全人;向忠金;江文;宋博;陈辉明【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17(033)002【摘要】Detailed observation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show that the andesite blocks in the Upper Triassic turbidites in the central Bayan Har-Songpan Ganzi terrane (Songpan-Ganzi terrane in short) in the northern Tibet Plateau were the components of an accretionary arc based on the accretionary wedge.The andesites are highly inhomogeneous in the phenocryst and matrix textures,geochemical and isotopic compositions(e.g.A/CNK =0.62 ~1.15,σ =1.99 ~2.35,Mg# =38 ~46,εNd(t) =-6.32 ~-2.98),which indicates that magma of the accretionary arc was derived from various sources.High affinities of Sr and Nd isotopes with Triassic submarine turbidites suggest that andesitic magma of the accretionary arc was predominantly derived from melting of the turbidite matrix of the accretionary wedge,and somewhat contaminated by the ultramifc/mafic components form the oceanic lithosphere.Zircon U-Pb analyses for the andesites,plus syschronous S-type granites (228 ± 2Ma~204 ±7Ma),indicate that the accretionary arc was occurred in the Norian of Late Triassic (226.8 ± 1.9Ma ~213.7 ± 0.9Ma).Previous working showed that the northestern part of the SongpanGanzi terrane was actually a peripheral foreland basin.Consequently,the Songpan-Ganzi terrane was oneintegrated by at least two tectosomes,evolved paleo-Tethys ocean and a peripheral foreland basin.The former is the main part of the Songpan-Ganzi terrane and composed of subduction-related accretionary complexes followed with the rapid shortening of the Songpan-Ganzi paleo-Tethys ocean in the Triassic,on which developed the andesitic accretioanry arc in the Norian.The latter was constructed by collision between the West Qingling arc (248 ~234Ma) and the Yangtze block in the Ladinian to Norian.%本文研究揭示,巴颜喀拉-松潘甘孜地体(简称松潘-甘孜地体)中部三叠系复理杂岩中的安山岩块是增生弧岩浆活动的产物,具有高度不均一均匀的岩石组构、地球化学与同位素组成.特别是这些安山岩显示了与松潘-甘孜三叠系海相浊积岩具有高度的Sr-Nd同位素亲缘性,沿亏损地幔和三叠系海相浊积岩混熔曲线分布,且主要分布于三叠系海相浊积岩端元区.这表明该增生弧安山质岩浆主要由增生楔中的海相浊积岩基质部分熔融形成,并受到了增生楔中大洋岩石圈残片等超镁铁/铁镁质组分的不同程度混染.安山岩时代(226.8±1.9Ma~213.7±0.9Ma)以及同时期广泛的S型花岗岩侵入活动(228±2Ma~204±7Ma)揭示增生弧形成于晚三叠世Norian期.前人工作表明,位于松潘-甘孜地体东北隅的诺尔盖-松潘盆地是一个周缘前陆盆地.因此,松潘-甘孜地体并非单一构造成因的地质体,至少由二叠纪-三叠纪演化的古特提斯大洋和中三叠世拉丁期-晚三叠世诺列期周缘前陆盆地两部分构成.前者是松潘-甘孜地体的主体部分,由松潘-甘孜古特提斯洋在三叠纪时期快速收缩形成的增生楔杂岩组成,其上发育增生弧,局部残存古特提斯大洋盆地及被构造移置的洋壳残片;后者为西秦岭弧(248~234 Ma)与扬子地块碰撞的产物.【总页数】26页(P579-604)【作者】夏磊;闫全人;向忠金;江文;宋博;陈辉明【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0049;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0049;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西安710054;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P588.144;P597.3【相关文献】1.藏北羌塘中部日湾茶卡地区晚三叠世安山岩与闪长质包体岩石成因及地质意义[J], 吴浩;李才;解超明;范建军;陈景文2.松潘-甘孜造山带万里城花岗岩及其岩浆包体的成因与地球动力学意义 [J], 鄢圣武;朱兵;伍文湘;白宪洲;文龙;杨辉;王玉婷3.松潘-甘孜造山带南段晚三叠世兰尼巴和羊房沟花岗岩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J], 万传辉;袁静;李芬香;鄢圣武4.松潘-甘孜造山带中部年轮寺北岩体锆石LA-ICP-MS年代学及地质意义 [J], 周雄;周玉;张贻;李名则;徐云峰;叶亚康5.松潘-甘孜带:是弧前增生还是弧后消减? [J], 徐强;潘桂棠;江新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须家河组物源及构造背景分析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须家河组物源及构造背景分析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须家河组物源及构造背景分析陈斌;李勇;王伟明;李海兵;苏德辰;颜照坤【期刊名称】《地质学报》【年(卷),期】2016(090)005【摘要】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早期的沉积物源及构造演化长期存在争议,争论的焦点主要在晚三叠世诺利期及同期沉积的须家河组下部地层.通常认为龙门山前陆盆地的西侧边界为龙门山主断裂,北川-映秀断裂,须家河组地层的地表出露范围均位于该断裂以东区域.近期的汶川科学钻探首次在北川-映秀断裂以西发现了须家河组下部地层,为龙门山前陆盆地早期的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证据.上三叠统诺利阶须家河组下部的砂岩骨架颗粒中石英、长石、岩屑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3%、4%和35%,岩屑颗粒呈次棱角状,岩屑主要为弱变质的粉砂岩、泥岩,具有锆石、金红石、电气石、重晶石的重矿物组合特征,表明物源来自再旋回沉积岩.据Dickinson的三角判别图解分析,其物源区构造背景为再旋回造山带.通过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分析,再次确定其物源为上地壳长英质岩.龙门山前缘须家河组下部地层与松潘甘孜中-上三叠统的REE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以及碎屑锆石U Pb年龄分布特征相似.通过与须家河组潜在物源区的综合对比分析,本文认为诺利期的须家河组具有前陆盆地的双物源特征,其物源主要来自松潘甘孜褶皱带,并有少量来自扬子板块西缘.微量和稀土元素比值特征及构造背景判别图解分析表明,诺利期龙门山前缘须家河组的沉积构造背景为大陆岛弧,沉积盆地类型应为弧后前陆盆地.结合龙门山造山带-前陆盆地系统的构造事件研究,以及本文对于须家河组下部的物源和构造背景分析,表明在卡尼末期古特提斯洋东缘出现强烈挤压,松潘甘孜东缘发生褶皱并逆冲在扬子板块西缘之上形成古岛弧,逆冲断裂为茂汶断裂,须家河组的西侧沉积范围,即前陆盆地的西侧边界为茂汶断裂.到诺利期末和瑞替期初,龙门山造山带形成,须家河组沉积范围缩至北川-映秀断裂以东,龙门山前陆盆地的西侧边界为北川-映秀断裂.【总页数】16页(P857-872)【作者】陈斌;李勇;王伟明;李海兵;苏德辰;颜照坤【作者单位】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龙门山前陆盆地南段须家河组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J], 周启伟;李勇;汪正江;余谦;王锦程;王伟明2.龙门山前陆盆地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成分及脆度研究 [J], 陈浩;王乾3.龙门山前陆盆地南段乐地1井须家河组震积岩特征及地质意义 [J], 胡文超;李勇;颜照坤;邓涛;董顺利;陈剑;陈斌4.浅析龙门山前陆盆地须家河组二段软沉积物变形 [J], 赵驰5.四川龙门山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小塘子组、须家河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 [J], 毛琼;邹光富;郑荣才;黄海波;金辉;孙卫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地理环境的演化与分异对碳酸盐岩储层成因及分布的控制--以四川盆地上二叠统一下三叠统为例

古地理环境的演化与分异对碳酸盐岩储层成因及分布的控制--以四川盆地上二叠统一下三叠统为例

古地理环境的演化与分异对碳酸盐岩储层成因及分布的控制--以四川盆地上二叠统一下三叠统为例四川盆地在早二叠晚期发生构造抬升作用,相对海平面下降,茅口组顶部遭受剥蚀。

四川盆地在飞仙关组晚期,构造运动较弱,古地理环境由镶边台地演化为碳酸盐岩缓坡,盆地沉积环境分异较小,大规模沉积了泥质泥晶灰岩,储层不再发育;
最后在干早气候条件影响下,形成一套区域盖层。

从四川盆地晚二叠早三叠的沉积环境演化及储层特征看,在盆地碳酸盐岩缓坡→镶边台地→碳酸盐岩缓坡缓坡的演化过程中可以形成一套配置良好的生储盖组合,为大型油田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1。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特征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特征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特征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特征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将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和12个体系域.在层序格架内,研究了不同时期的古地理背景、物源、沉积类型和沉积相展布,明确了上三叠统存在龙门山古陆、米仓山-大巴山古陆、康滇古陆、江南古陆4个物源,识别出上三叠统海湾、冲积扇、曲流河、辫状河、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8种沉积相类型.层序Ⅰ沉积时期,盆地处于海陆交互相向陆相转变的时期,整体具有填平补齐的沉积特征,发育海湾等沉积;层序Ⅱ沉积时期,川西前陆盆地成为统一的内陆湖盆,其湖侵期为须家河期最大的湖侵期,主要发育三角洲沉积和湖相沉积;层序Ⅲ沉积时期,米仓山-大巴山古陆提供充足的物源,在米仓山-大巴山两逆冲推覆带前缘广泛发育大型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层序Ⅳ沉积时期,主要受江南古陆的影响,发育三角洲沉积和湖泊沉积.整体上,川西前陆盆地沉积相带的展布格局受构造控制,具有平行构造带展布的特点.盆地西北部陡坡带发育粗粒的冲积扇、扇三角洲-湖底扇,西南部陡坡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北部-东北部陡坡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而在东南部缓坡带则发育远源的曲流河、曲流河三角洲.作者:姜在兴田继军陈桂菊李熙喆张满郎 Jiang Zaixing Tian Jijun Chen Guiju Li Xizhe Zhang Manlang 作者单位:姜在兴,陈桂菊,Jiang Zaixing,Chen Guiju(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00083) 田继军,Tian Jijun(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李熙喆,张满郎,Li Xizhe,Zhang Manlang(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065007)刊名:古地理学报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年,卷(期):2007 9(2) 分类号:P512.2 关键词:川西龙门山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层序地层古地理物源沉积相。

晚三叠世乡城弧间盆地的形成演化与成矿

晚三叠世乡城弧间盆地的形成演化与成矿

晚三叠世乡城弧间盆地的形成演化与成矿
陈明;罗建宁
【期刊名称】《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年(卷),期】1999(019)005
【摘要】乡城弧间盆地在晚三叠世时受甘孜-理塘洋由拉张到汇聚和金沙江洋由汇聚到碰撞的影响,先后堆积了由拉张沉降到汇聚抬升的火山岩系列组合,同时伴随着来自再旋回造山带物源区的复理石沉积.在上三叠统图姆沟组上部的中酸性火山岩中发现具呷村式大型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是寻找呷村式大型矿床的重点靶区.【总页数】11页(P23-33)
【作者】陈明;罗建宁
【作者单位】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2;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34.51
【相关文献】
1.扬子西缘乡城-丽江结合带燕山期斑岩Mo多金属矿床成矿系统 [J], 刘学龙;李文昌;张娜;赖安琦;李喆;杨富成
2.富碱侵入岩与金成矿关系:云南省姚安金矿床 rn成矿流体形成演化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证据 [J],
3.云南昌台—乡城岛弧成矿带铜矿成矿地质特征浅析——以红牛铜矿区为例 [J], 唐俊;向阳
4.晚三叠世早期义敦前陆盆地的沉积特征与形成演化模式 [J], 陈明;罗建宁
5.川西乡城-滇西北洛吉地区燕山期花岗岩及铜钼多金属成矿作用 [J], 蒋成兴;尹光候;杨艳;余海军;卢映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动力学分析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动力学分析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动力学分析李勇;贺佩;颜照坤;董顺利;陶晓风【期刊名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0(037)004【摘要】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是在扬子板块西缘被动大陆边缘的基础上由印支造山运动而形成的.盆地中地层充填厚度巨大,包括晚三叠世卡尼期至瑞替期的马鞍塘组、小塘子组和须家河组,持续时间达27 Ma,显示为一个以不整合面为界的构造层序.该构造层序被一系列不整合面、海泛面和湖泛面分割为4个向上变粗或向上变细的层序(构造地层单元),其充填特征表现为:底部具有典型的挠曲前缘隆起不整合面,层序1的下部为碳酸盐缓坡和海绵礁的建造和淹没过程,上部为进积过程中形成的三角洲沉积物,具有向上变粗的垂向结构;层序2为进积过程中形成的三角洲相砂岩和砾岩;层序3的底部为大型湖泛面,中上部为进积过程中形成的三角洲相和湖泊相砂泥岩夹煤层,具有向上变粗的垂向结构;层序4为冲积扇、扇三角洲粗碎屑砂砾岩和湖泊相泥页岩构成具有向上变细的垂向结构,并截切下伏地层.虽然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的剖面几何形态总体上呈现为西厚东薄的楔形体,但是其内部却由次级的楔状层序和板状层序组成,其中层序1和层序3为楔状体,层序2和层序4为板状体.楔状层序显示为西厚东薄的楔形体,沉积厚度大,以纵向水系为主,具有双物源(包括来自龙门山和前缘隆起区的物源),并以点状物源为主,盆地的西部以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物为主,中部以湖泊相为主,东部发育小型三角洲或碳酸盐缓坡沉积物,处于欠补偿状态;板状层序显示为西、东厚度基本一致的板状层,沉积厚度较小,仅具有来自于龙门山的有物源,以横向水系为主,以线状物源为特征,盆地的西部以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物为主,盆地的中东部为湖泊相沉积物,处于过补偿状态.对晚三叠世楔状前陆盆地进行了弹性挠曲模拟和逆冲事件标定,结果表明,盆地形成机制为构造负载,挠曲盆地的挠曲刚度为(0.5~5)×1024N·m(相当的弹性地层厚度为43~55 km).晚三叠世龙门山冲断带构造负载系统向扬子板块推进速率为5~15 mm/a,由2个逆冲子事件构成,早期的推进速度较大,为15 mm/a;晚期的推进速度较小,为5 mm/a.【总页数】11页(P401-411)【作者】李勇;贺佩;颜照坤;董顺利;陶晓风【作者单位】"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2【相关文献】1.龙门山前陆盆地晚三叠世沉积通量与造山带的隆升和剥蚀 [J], 颜照坤;李勇;董顺利;韩冰;陈浩2.龙门山前陆盆地底部不整合面:被动大陆边缘到前陆盆地的转换 [J], 李勇;苏德辰;董顺利;颜照坤;贺佩;闫亮3.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早期(卡尼期)碳酸盐缓坡和海绵礁的淹没过程与动力机制 [J], 李勇;苏德辰;董顺利;孙玮;杨荣军;刘树根;颜照坤;闫亮4.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须家河组物源及构造背景分析 [J], 陈斌;李勇;王伟明;李海兵;苏德辰;颜照坤5.前陆盆地构造-热演化:以龙门山前陆盆地为例 [J], 何丽娟;许鹤华;刘琼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沉 积 和龙 门 山前 陆 冲 断 带 。
关键词: 松潘 甘孜 ; 西 前 陆 盆 地 ; 屑 锆石 ; 源 ; 造 演 化 和古 地 理 重 建 川 碎 物 构
位 于华 南陆块 西北缘龙 门 山两侧 的松潘 甘孜 和 四川 盆地是 印支期 中国大陆拼 贴 的关 键地 区。本文 将 首次利用 碎屑锆石 U— b定 年 的方法 对二 者 的物 P 源直 接进行对 比, 而 揭示 晚 三叠 世 松潘 甘孜 和与 进
在中一晚三叠世拉丁期一诺利期松潘甘孜盆地复理石沉积期间四川盆地西部主要沉积了马鞍塘组和小塘子组等浅海相的灰岩砂泥岩地层而龙门山古岛链问隔的海湾成为沟通松潘甘孜深海一半深海盆地和川西浅海的纽带四川省地质矿产局1991
维普资讯
4 7 地 质 论 评 0 曹
地 层 中的 碎 屑锆 石 年 龄 大 致 主 要集 中在 1 0 ~ 1 0 和 2 0 ~2 0 、2 ~8 0 Ma 9 0 2 0 Ma 4 0 5 8 0 9 0 Ma 4 0 5 0 Ma 7 0 5 、 5 ~1 0 、0 ~4 0
Ma 。该 统 计结 果 总 体 上继 承 了松 潘 甘 孜数 据 体 的特 征 , 示 出须 家河 组 物 源来 自西 部 —— 松 潘 甘 孜 褶 皱 带 的再 旋 揭
20 ; 0 6 苏本勋 等 ,0 6 E k l n t 1,0 7 。在 2 0 ; n ema ne a. 2 0 ) 与松潘 甘孜 以龙 门 山相 隔 的川 西前 陆 盆地 , I 上三 叠 统须家河组 的砂岩组 分分析 和古 流向等资料 显示 其 沉 积物源 主要来 自西部 古龙 门山 ( 良彪 等 ,0 6 林 20 ; 谢 继容等 ,0 6 , 是盆 地 内的 物 源研究 仍 缺 少必 2 0 )但 要 的数据支 撑 。
碎屑 锆 石 年 龄 主要 集 中在 2 O 2 0 Ma 1 0  ̄ 1 0 5 ~ 8 、 8 0 9 0Ma和 2 0 ~ 2 0 、 0 ~ 2 5 Ma 4 0 5 , 应 的 物 4 0 5 0 Ma 2 0 4 、 0 ~4 0 Ma 对
源主 要 为 东 昆仑 岛弧 、 北 陆 块 基 底 、 敦 岛 弧 以 及 北 秦 岭 。与 之 相 比 , 西 前 陆 盆 地 诺 利 期 一 瑞 替 期 的须 家 河 组 华 义 川
l 地 质 历 史及 背 景
松 潘甘孜 褶皱带 和 四川盆地 位于华南 陆块西北 缘, 北部 是东 昆仑和秦岭 造 山带 以及华北 陆块 , 西侧 为义敦 岛 弧 和 羌 塘 陆 块 ( 1 。在 中一 晚 三 叠 世 图 ) ( 拉丁 期一诺利 期) 松潘 甘孜 盆 地复 理 石沉 积期 间 , 四川盆地 西部 主要 沉积 了马鞍塘组 和小塘子组 等浅 海相 的灰 岩 、 泥岩地层 , 砂 而龙 门山古 岛链 间隔的海 湾成 为沟通 松潘甘孜 深海一半 深海盆 地和川西 浅海 的纽带 ( 四川 省地质 矿产局 ,9 1 刘树 根等 , 9 5 。 19 ; 1 9 ) 华 南陆块 西北缘 沿昆 仑 、 阿尼 玛卿 缝 合带 向北 以及
者 。砂岩 组分或 岩石地球化 学分析 显示盆地 物源来 自昆仑褶皱 带( ,9 4 或秦岭 造 山带 ( h t 1 , Gu 1 9 ) S ee a.
20 ) 0 6 。此 外 , 用 锆 石 U P 利 — b定 年 的 手 段 在 复 理 石
西南 缘沿金 沙江缝 合带 向西南 的 双 向俯 冲( 志 琴 许
等 , 9 2 , 致松潘 甘孜 盆地 沉 积地 层 ( 康 群) 1 9 )导 西 在 晚三 叠世末期一 早侏 罗中已发现 海西 期 、 加里 东 期 、 宁期 、 晋 吕梁期 等 多年 龄的碎 屑锆石 , 对这 些 锆石 来 源 的认 识仍 存 但
在 分 歧 ( u ue e a. 9 7 W eso e t a. Br g ir t 1 ,1 9 ; ilg le 1 ,
GOOI L EI Vl 2 ELG A V W o5 4 C R E J N8 u 0 1 O . y . 40
晚三叠世 松潘 甘孜 和 川西 前 陆盆地 的物源对 比 : 构 造演 化 和古 地 理变 迁 的线 索
邓飞 贾 罗良 李 滨, 一 武 , 东, , 海 李 泉, 龙
体绿 片 岩 化 ( ro f l ta , 0 5 L ta , Harw i d e 1 2 0 ; ie 1 e . .
20 ) 0 5 。近乎 同时 , 门山迅速 冲断隆升所 产生 的构 龙 造载 荷 使 得 山前 形 成 挠 曲 的 前 渊 ( n ta. Me g e 1,
2 0 ) 上扬子地 区海 水 逐渐 淡化 , 05 , 由此 拉开 了陆相 河 湖沉 积的序幕 。 分 布于松潘 甘孜 东缘 马尔康一雅 江地层 分区的 中一 上 三叠 统 自下而上包括 杂谷脑组 、 侏倭组 、 都 新
内生 金属矿床 成矿机 制研究 国家重点 实验室 , 南京大学 地球科 学系 , 京 ,1 0 3 南 2 0 9
内容 提 要 : 了研 究龙 门 山褶 皱 冲 断带 两侧 的松 潘 甘孜 和 川 西 前 陆 盆 地 在 大 地 构 造 和 沉 积 学 方 面存 在 的联 系 , 为 笔者 等分 别 在 松潘 甘孜 东 缘 马 尔康 一 理 县 地 区 和川 西 前 陆 盆 地 都 江堰 地 区进 行 了采 样 和 碎 屑 锆石 的 L — P A I MSU— C P b定年 工 作 。29颗 锆 石 的定 年 结 果 显 示 , 6 中一 晚 三 叠 世 拉 丁 期 一诺 利 期 松 潘 甘孜 复 理 石 盆 地 东 缘 沉 积地 层 中 的
其一 山之隔 的川西前 陆盆地在 构造演化 和古地 理变
迁上 的联系 。 松 潘 甘 孜 三 叠 纪 复 理 石 盆 地 是 一 个 具 有 复 杂 沉
积体 系的多物源 盆地 。Ni ( 9 4 通 过将 中一 晚 e等 1 9 ) 三叠世复 理石地层 的体积 与被剥蚀 掉 的大别 超高压 变质岩上 覆层 的体 积 进行 对 比, 推测 其 物源 来 自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