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一轮北师大版历史 第10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单元整合 探究升华课件 新
-9-
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从全球化视角审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关系时期 与全球化的关系Biblioteka 全球化阶段明清时期
经济全球化使发达资本 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 开始了新一轮扩张,给 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发展 的机遇,也使其面临空 前的压力和挑战。经济 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有利 于世界政治、经济多极 化趋势的加强,但也使 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 抬头,加剧了地区间的 不平衡
-5-
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对点训练120世纪70年代,日本、联邦德国经济实力相对上升,贸 易顺差不断增长,因此这两个国家的币种也成为国际上最坚挺的货 币之一。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日元、马克和美元已经逐渐形成三足 鼎立的局面。这意味着( A )
闭关锁国,在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之外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 雏形出现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 市场初步形成
近代前期
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
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 市场基本形成
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 被孤立、被封锁
制度化、体系化
立以后
改革开放 对外开放、积极参与
迅速发展、实质突破
-10-
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对点训练3下表为2001—2008年对我国发起的反倾销调查统计(单 位:件),这在客观上反映出( )
-6-
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二、近现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基本历程 时 间
推动因素
世界市场 开始形成
15 世纪至 18 世纪中期
2018北师大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第11单元单元高效整合含答案
单元高效整合知识网络·脉络清晰|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基本过程时间推动因素主要表现世界市场雏形15、16世纪之交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商品输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市场最终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整体世界的形成1.第一阶段(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1)概况: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具有雄厚的工业实力和丰富的黄金储备,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
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
(2)原因:通过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大发横财,实力强大。
而欧洲在世界大战中损失惨重,处于普遍衰落的时期。
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后期)(1)概况: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演变。
日本和欧洲共同体与美国在世界市场上激烈竞争.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2)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共同体国家和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3.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1)概况:世界经济呈现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加速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进程。
(2)原因:生产力和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三、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关系[中外关联]。
2018北师大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单元过关训练10含答案
单元过关训练(十)(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分期付款、抵押贷款、信用卡等消费方式引诱人们用手头还没有的钱买用不着的东西……南新教伦理的节俭观让位于享乐消费观.”这种享乐消费观()A.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原因之一B.有利于扩大需求,摆脱经济危机C.是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实际应用D.是解决当前欧债危机的主要途径A[市场盲目乐观导致消费过度,使得生产需求严重失衡,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原因之一,故A项正确;经济危机主要是供需失衡,当需求大于生产时,应当实行紧缩政策,故B项错误;C 项与题意相反,题干反映的是自由主义思想;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2.以当代美国默里·N。
罗斯巴德为首的新的经济学派认为,胡佛政府对于经济危机的政策并非“自由放任”,而是强制干涉给私营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胡佛对经济的干预包括抬高工资率和物价、扩张信贷、扶持濒临破产的企业和增加政府开支.政府的不当干涉和对私营产值的掠夺,才导致经济危机形势愈益严重。
据此可以推断()A.罗斯福新政是对胡佛做法的全面否定B.胡佛的举措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经验教训C.胡佛对经济危机爆发负主要责任D.胡佛开创了美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B[材料中“胡佛对经济的干预包括抬高工资率和物价、扩张信贷、扶持濒临破产的企业和增加政府开支"的信息说明胡佛也曾经对经济干预,这给罗斯福新政提供了经验教训,故B项正确。
]3.(2017·德州质检)“当千百万人面临饥饿的时候,反而减少粮食的生产。
整个想法,在人道主义者们看来几乎等于是神经错乱."这段文字评价的是()A.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措施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D.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B[罗斯福新政期间,为了缓解生产相对过剩,让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贴,以此来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B项符合题意.]4.“这个城市中产阶级——劳工——有色种族共同支持的改革,被称为‘富兰克林·罗斯福大联合'。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10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
知识网络
知识整合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时间
特征
原因及表现
1945年至20世纪50年代末
以美国为主导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占绝对优势,通过1944年确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1947年成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1948年开始实施的“马歇尔计划”等确立了其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二、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的比较
组织
创建时间
1947年
有关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国际性多边协定,起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
通过谈判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世界银行
1945年
国际货币金融组织
向成员国提供贷款,以促进该国的经济恢复与发展,推动并促进国际贸易的均衡增长
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45年
国际货币金融组织
稳定国际汇率;协助建立多边支付制度;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
游离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1949—197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到西方国家的敌视,中国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迅速融入世界市场,迎合经济全球化的潮流(1978年至今)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丧失,世界格局从两极格局转变为美、苏、日、欧共体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进行了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各种原料输出国和生产国组织建立起来,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脱颖而出
2018版高考历史北师大版 全国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课件:
知识拓展——军机处的特点 (1)“简”:指机构人员十分简单。 (2)“勤”:指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3)“速”:指办事速度快,效率高。
(4)“密”:指地外内廷,外界干扰少。
轻巧识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可归纳为 “一废、二设、 走极端”
特别提醒 —— 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所体现的趋势及反映的 本质问题 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 态的新变化,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所反映的本质问题则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2)军机大臣秉承皇帝的旨意行事。 皇帝 手中。 (3)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_____
4.影响 (1)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 (2)统一多民族国家也得到巩固与发展。
[巧学妙用] 误区警示——宰相制≠内阁制
宰相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法定行政机构,是百官之首,
参与决策,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 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力。
史料二
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
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
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 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 情况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读史用史』
(1)史料一从四个不同层面论述了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原 因以及评价。根据史料概括上述四个原因,并结合所学知
『方法突破』 近年高考出现了大量历史情境式命题。 解答此类试题时,先理清历史情景的基本要素,如时 间、人物、地点、事件等,再链接课本知识分析、理 解。即在情境中思考答题,在答题中感悟历史。如本 题的关键要素“阁权虽重,……官阶还是低”。
『史论链接』 明朝内阁制度的鲜明特点
2018版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教师配套文稿:专题十专题整合提升 含解析 精品
专题整合提升第一板块自主学习知识课——主干整合·知识再储备个主题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条主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个重点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一、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几大经济政策世界三大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及特点1.不同2.特点(1)苏联:通过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美国: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国家干预经济,调节资本主义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3)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板块师生共研高考课——高考研究·能力再提升以“时空观念”为核心,迁移考查主干知识1.(2010·高考新课标全国卷,T32)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 .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 .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 .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解析:选B 。
本题迁移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
材料中关键语意是城市的工人、水兵等到农村征粮,体现余粮收集制,故选B 。
2.(2013·高考全国卷Ⅱ,T35)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
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 )A .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 .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解析:选B 。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1931年”这一时间信息,理解斯大林说这段话的含义,结合当时苏联国内外形势思考作答。
2018-2019版高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课件:第十单元 第29讲
根据图表,指出1950~1973年和1973~1978年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经济状况各呈现什么特点?
提示:前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出
现了“黄金时期”;后一时期,工业生产增长缓慢,出现经 济“滞胀”现象。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知识点二
2.特点
“福利国家”的出现
1.目的: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1)福利的资金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 (2)种类很多,主要包括医疗、失业、工伤、养老保险、住房和教 育保障等。 3.实质:政府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4.评价
进了生产力发展。
(2)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个经济发展和繁荣的黄金时期。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思考应用』
下图是1950~1978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比较表
国别 日本 西德 法国 美国 1950~1973年 14.1 7.6 1973~1978年 1.1 0.9
6.1 4.3
1.3 2.5
——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史料三 凯恩斯认为,在自由资本主义下,仅靠私人经济是不 能达到经济最大化的,期间需要国家出面来弥补和干预,以使 国民收入全部用来生活消费和生产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 济的最大化。一般而论,国家的干预和弥补,必须是在不损害 个人自由的基础上进行的人性管理,因而大体上限于以财政货 币手段刺激有效需求。 ——何正斌《经济学300年》
列航海法令。 ——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史料二
„„英国是 19世纪最早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第
一,19世纪60年代的自由贸易政策,使国际贸易取得异乎寻常
的增长。„„第四,对殖民地的自由贸易政策损害了殖民地国 家的利益。在欧洲与东方的贸易中,很多贸易条约是在非平等、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高效整合北师大版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高效整合北师大版知识网络·脉络清晰|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一、古代中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1.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贯穿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始终,但君权不断加强,直到明朝废除丞相。
(2)分权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重要手段,如唐朝、北宋、明朝都采取了一些措施。
(3)决策权由外朝向内朝转移,非法定机构取代国家法定机构的职权,如汉朝的中朝制度、明朝的内阁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
2.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1)一直存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结果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最终在北宋解决了地方分权的问题。
(2)分权是加强中央权力的有效手段,如北宋、明朝等特别突出。
二、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源流分明,脉络清晰,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从未间断。
2.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以神权服务君权。
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下级服从上级,全国依附君主。
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全国一切大权,国家所有政治制度内容都是在确保这种权力的集中,确保君主意旨的畅通。
3.人治高于法治。
人治的实质是权治、官治,是独裁统治。
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
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是相当完备的,从君主到官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
5.宗法关系的参与严重影响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透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6.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三、明清时期的中国与同时期英国政治制度的差异[中外关联]。
2018北师大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第9单元单元高效整合含答案
单元高效整合
知识网络·脉络清晰|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
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一、西方殖民扩张的三个阶段
阶段早期殖民扩张19世纪中期的殖
民扩张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的殖民扩张
背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
义工场手工业发展
工业革命的推动,
寻求商品市场和
原料产地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
推动,进行资本输出
主要国家西、葡、荷、英、法
等国
英、俄、法、美
等国
英、法、美、德、俄、
日等帝国主义国家
扩张地区大多只能占有沿海
地区,未深入内地
进行全球殖民扩
张,深入内地
全世界范围
方式公开的殖民掠夺炮舰政策,强签不武力扩张,资本输出,
[中外关联]。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检测 第10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 Word版含答案
单元高效整合知识网络·脉络清晰|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一、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1.重商主义产生于16世纪中叶,盛行于17—18世纪中叶。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展开对外贸易垄断,通过提高关税税率等保护国内市场。
这是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2.自由主义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提倡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盛行于19世纪中后期,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3.凯恩斯主义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反对自由放任,又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反映了垄断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
形成于罗斯福新政中,二战后在资本主义世界大规模推行。
4.混合经济政策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调整了经济政策,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步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经济政策。
二、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及其特点1.三大发展模式(1)苏俄:国家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西方: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国家干预经济,调节资本主义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三、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1917—1927年(1)主题:摆脱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向社会主义过渡。
(2)措施: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使用行政和军事手段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是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实行间接过渡。
2.1928—1953年(1)主题: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
2018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第10单元单元高效整合Word版含答案
经济全球化历程
同时期中国的状况
工场手工业时期(15—19世纪初)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西欧主要国家开始殖民扩张、争霸世界,世界市场扩大
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奉行“闭关锁国”政策,逐渐走向没落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19世纪初—20世纪初期)
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列强对外殖民侵略,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正式确立
中国被动挨打,被迫开放;自然经济为主,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先后掀起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
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建立起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单元高效整合(十)
知识网络
知识整合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阶段
特征
原因
表现
影响
第一阶段(“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末)
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欧洲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
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
整体世界的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三次科技革命
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形成
经济全球化
20世纪90年代
科技发展,两极格局结束,跨国公司,市场机制
区域性经济组织、国际贸易,市场经济体制
四、近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历程及同时期中国的状况[中外关联]
2018北师大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第10单元第20讲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含答案
第20讲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考点1|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形式的矛盾。
(2)直接原因:生产与消费的矛盾①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造成商品供过于求。
②消费能力增长相对缓慢;农民购买力大大下降;垄断组织的兼并之风使财富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里。
(3)催化剂:股市投机行为和过度的信贷消费造成了经济的虚假繁荣,加剧了矛盾。
2.爆发: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大崩溃。
3.特点(1)范围最广。
(2)持续时间最长。
(3)危害最大.(4)影响最深.4.影响(1)世界经济遭受严重损失,工业生产下降。
工人失业,农民生活困苦。
(2)加深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
(3)德、意、日纷纷走上法西斯道路,进一步加剧世界的紧张局势。
[轻巧识记]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二、罗斯福新政1.背景(1)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给美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2)胡佛政府仍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加剧了经济危机。
(3)民主党人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
2.措施(1)财政金融①通过《紧急银行法》,对全国银行进行整顿,并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以恢复银行信誉。
②取消金本位制,让美元贬值,实行有节制的通货膨胀。
(2)工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国家复兴管理局,指导企业制定“公平竞争法规”,还调整劳资关系,以缓和劳资矛盾。
(3)农业:通过《农业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管理局,通过提供政府补贴、价格支持和信贷优惠等措施,调整农产品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
(4)社会救济:实行以工代赈为主,政府直接救济为辅的政策,大力兴办公共工程。
(5)社会保障:通过《社会保障法案》,逐步引导美国走上了福利国家的道路.3.实质:在保持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进行的调整和改革.4.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5.影响(1)直接影响①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
2018北师大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第4单元单元高效整合含答案
单元高效整合
知识网络·脉络清晰|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
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
一、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区别
1.文明的拓展方式
(1)希腊:通过殖民建立新的城邦,吸收外部文明并拓展希腊文明.
(2)罗马:通过兼并战争扩大疆域,在继承希腊文明、吸收外部文明的同时拓展罗马文明。
2.国家的形式
(1)希腊:分散的城邦制;各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治.
(2)罗马:统一的集权制,采取行省制,实行总督统治。
3.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
(1)希腊:经历了从君主个人统治到贵族集体统治,再到全体公民集
体统治的制度演变,在古代首次实现了公民普遍参与、轮番而治的民主制度。
(2)罗马:在摆脱了君主制后建立了共和国,但是一开始权力就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共和国并没有进一步演化为民主制,而是一种贵族共和国;随着疆域的扩大,共和国转化为帝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4.政治文明领域的突出贡献
(1)希腊: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制,其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2)罗马: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自然法这种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标志着罗马法的高度成熟。
二、英、德、美、法四国代议制的比较。
2018北师大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第10单元第20讲课时限时训练20含答案
课时限时训练(二十)(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出现了这样一首顺口溜:“牛奶白白被倒掉,玉米当作木柴烧。
富人发疯去上吊,穷人饿得嗷嗷叫。
”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源是()A.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B.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C.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D.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A[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危机中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故选A 项.]2.1929年后,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率,还出现了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
这说明了()A.经济危机的蔓延B.市场调节的失灵C.工业经济的弊端D.世界市场的无序D[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的应对措施。
经济危机的蔓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各国应对危机措施,不是市场调节,故B项错误;各国不能协调处理经济危机,这不是工业经济的弊端,故C项错误;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不是协调处理危机,而是各自为政,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说明了世界市场的无序性,故D项正确.] 3.《全球文明史》记述:“大萧条起因于欧洲和美国工业经济的新问题.世界其他地区长期以来的衰弱也是原因之一。
”材料中的“新问题”是指( )A.“垄断”加剧了无序竞争B.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恶性发展C.国家干预经济造成“滞胀"D.殖民体系内部的各种矛盾激化B[“垄断”加剧了竞争,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力,并不是新问题,故A项错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已经不适合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滞胀”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并不是大萧条时期,故C项错误;“欧洲和美国工业经济的新问题”并不涉及殖民体系内部矛盾的激化,故D项错误。
]4.1938年,罗斯福在谈到“新政”时说:“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对此认识错误的是()A.“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指国家干预经济B.“严重缺点"主要是指资本主义发展中的自由放任政策C.国家成为经济的管理者、各种经济法规的制订者和执行者D.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D[罗斯福新政是在胡佛自由放任政策失败后,而开展的新一轮的改革,它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故A项正确;罗斯福新政就是纠正资本主义发展中自由放任的错误,而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故B项正确;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故C项正确;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应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2018北师大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单元过关训练1含答案
单元过关训练(一)(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汕头质检)侯建新在《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一文中说:“封建的就不是专制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
”据此,与“封建”含义相近的是()A.宗法制B.中央集权制C.分封制D.君主专制C[分封制是天子把自己直接管辖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并授予他们爵位,诸侯再分封贵族,诸侯和贵族在自己的领地上有相当的自主权,与材料中的“封建”意思相符,故C项正确。
]2.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春秋时鲁晋两国就不可通婚,秦晋两国却世为婚姻。
“喜结秦晋之好”目的是通过婚姻关系建立起贵族间的宗法伦理关系。
从政治角度看,他们这样做( )A.有利于监督周王的权力B.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制D.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B[“通过婚姻关系建立起贵族间的宗法伦理关系”表明诸侯国之间和睦相处,这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故B项正确.] 3.“春秋争霸”的“霸”是伯的通假字,伯是一方诸侯首领的意思。
可见,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A.推动社会结构转型B.以维持秩序为目的C.强化了周王的权威D.本质上是爵位之争A[从材料中“霸”字的含义可知,春秋争霸是争夺首领地位,必然冲击当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会促进制度变革,社会转型,故A 项正确.]4.(2017·益阳质检)据《中国史纲》,春秋时人主的最高尊号是王,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
战国中期后,诸侯称王,人主的尊号只好为帝,原为光大之义的“皇”字称天神。
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他自称为“始皇帝”。
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反映了()A.借助于天加强统治B.人主权力不断加强C.地方势力左右人主尊号D.人主尊号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A[由材料内容可知,处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朝时期的统治者用对神的称呼的词语来作为自己的称呼,这是借助于天来加强统治的一种体现,故A项正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单元单元高效整合岳麓版.doc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单元高效整合岳麓版知识网络·脉络清晰|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一、宏观识记单元要点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虽有一定进步性,但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儒家思想遭压制儒生依然遵循守旧思想以古议今,非议郡县制,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
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社会形势的发展。
3.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独尊”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面临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
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内容,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为政治上的大一统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儒学获得“独尊”地位。
4.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在回应佛、道挑战的同时,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5.明清之际:儒家思想遭批判,传统儒学遭挑战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而政府的传统政策是重农抑商。
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另一方面统治者采取大兴文字狱的高压政策来压制人的个性发展。
思想领域开始出现对传统儒学的反思和批判,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
在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清产生的进步思潮,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高效整合
知识网络·脉络清晰|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
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
一、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1.重商主义
产生于16世纪中叶,盛行于17—18世纪中叶。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展开对外贸易垄断,通过提高关税税率等保护国内市场。
这是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2.自由主义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提倡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盛行于19世纪中后期,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3.凯恩斯主义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反对自由放任,又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反映了垄断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
它形成于罗斯福新政中,二战后在资本主义世界大规模推行。
4.混合经济政策
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调整了经济政策,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步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
混合经济政策。
二、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及其特点[中外关联]
1.三大发展模式
(1)苏俄:国家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西方: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国家干预经济,调节资本主义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三、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1.1917—1927年
(1)主题:摆脱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向社会主义过渡。
(2)措施: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使用行政和军事手段直接过渡;新经济
政策是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实行间接过渡。
2.1928—1953年
(1)主题: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
(2)措施:“斯大林模式”。
(3)特点: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4)结果:国家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后来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苏联解体
(1)主题: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提高综合国力。
(2)措施: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3)特点: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仅仅是做了一些修补;戈尔巴乔夫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根本性改革,但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失败。
四、比较苏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中外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