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活血化痰法在胸痹心痛中的临床应用及探讨

合集下载

探讨益气化瘀祛痰法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疗效

探讨益气化瘀祛痰法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疗效

探讨益气化瘀祛痰法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疗效目的探讨分析益气化瘀祛痰法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胸痹心痛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保心宁胶囊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中医益气化瘀祛痰法实施治疗,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然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611,P<0.05)。

结论临床中对胸痹心痛患者采用中药益气化瘀祛痰法治疗,其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标签:胸痹心痛;益气化瘀祛痰法;临床疗效胸痹心痛是临床中常见心脏疾病,该疾病具有较高发病率,且多发于老年群体。

患者发病阶段多表现为胸部疼痛、憋闷等症状,部分患者同时存在胸痛彻背、喘息、气短、心悸等,若患者未得到及时治疗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1]。

因此,临床中有效的治疗措施,对提高患者疗效至关重要。

本次研究,对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50例胸痹心痛患者实施益气化瘀祛痰法治疗,取得良好成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胸痹心痛患者,所有患者经诊断均符合胸痹心痛诊断标准,根据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0例,对照组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55~78岁,平均年龄(68.2±5.3)岁,病程5个月~14岁,平均病程(7.5±2.1)年;观察组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52~80岁,平均年龄(67.7±5.6)岁,病程6个月~13年,平均病程(7.7±2.1)年。

本组患者中,稳定性心绞痛2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3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45例;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保心宁胶囊治疗,用药方法:3粒/次,每天3次,持续口服用药28天。

观察组患者接受中药益气化瘀祛痰法进行治疗,药方组成:党参取20 g,葶苈子、地龙、薤白各取15 g,薄荷、石菖蒲各取10 g,延胡索取9 g,桂枝、炙甘草各取6 g,三七3g。

李庆海应用益气化痰祛瘀法治疗胸痹心痛病(难治性冠心病心绞痛)的临证体会

李庆海应用益气化痰祛瘀法治疗胸痹心痛病(难治性冠心病心绞痛)的临证体会

名医传承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N A T U R O P A T H Y ,M a y.2019,V o l .27N o .9 җ基金项目: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基金(162300410097)李庆海应用益气化痰祛瘀法治疗胸痹心痛病(难治性冠心病心绞痛)的临证体会җ李 琳,王雪臣,李庆海(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ʌ摘要ɔ 李庆海认为胸痹心痛病(难治性冠心病心绞痛)是在各种病因基础上形成的正气亏虚,继而导致痰瘀互结,痰浊㊁血瘀两者又互为因果㊁相互衍生,痹阻胸阳导致胸痹的发生㊂李庆海从 气虚㊁痰浊㊁血瘀 论治,以 益气化痰祛瘀 之法治疗胸痹心痛病,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㊂ʌ关键词ɔ 胸痹心痛病;难治性冠心病心绞痛;益气化痰祛瘀;气虚;痰浊;血瘀;李庆海中图分类号:R 256.22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19.0904 李庆海教授,博士生导师,第5㊁6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中医临床㊁教学与科研工作40余载,对于冠心病的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及丰富的临床经验㊂在长期临床工作中,他对于各种病情复杂的冠心病,能够准确辨证,遣方用药胆大心细,并根据病情灵活加减,师于古人,而不拘泥于旧法,提炼出一套独到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㊂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李庆海教授的临证经验总结如下㊂1 概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 o r o n a r y a t h e r o s c l e r o t i c h e a r t d i s e a s e ,C H D)简称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1]㊂目前中国冠心病死亡率约为86.9/10万,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2],其中,难治性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占很大比例㊂难治性冠心病心绞痛是指用内科药物治疗㊁介入治疗㊁冠状动脉搭桥等手段仍不能控制的冠心病心绞痛㊂由于治疗棘手,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成为近年来心血管领域研究的难点和热点㊂2 冠心病中医病因病机C HD 属于中医的 真心痛 厥心痛 胸痹 等范畴,胸痹之名首见于‘灵枢㊃本脏“[3]: 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㊁喉痹㊁逆气㊂ 即胸痹而痛㊂张仲景将胸痹的病机归结为 阳微阴弦 ,认为胸痹之病为胸中阳气不振,阴邪阻滞所致㊂李庆海教授认为,导致患者胸中阳气痹阻的原因,不外乎痰浊㊁血瘀,而气虚是形成痰浊㊁血瘀的根本原因㊂气虚可生痰瘀的情况在隋㊃巢元方‘诸病源候论㊃妊娠胎间水气子满体肿候“中有明确的论述[4]: 胎间水气子满体肿者,此由脾胃虚弱,脏腑之间有停水,而挟以妊娠故也㊂妊娠之人,经血壅闭,以养于胎,若挟有水气,则水血相搏㊂ 说明妇人脾胃阳气亏虚,运化水液无力,导致妊娠水肿,水停津聚,进而影响血液运行,凝为瘀血,故脾胃气虚可导致痰瘀生成,形成气虚痰瘀之证㊂现代医家邓铁涛教授在冠心病诊治中尤为重视气虚痰瘀论,认为冠心病病机为气虚痰瘀,气虚为本,标实为痰㊁瘀㊂冠心病患者因劳逸不当,恣食膏粱厚味或七情内伤导致其脾气虚弱,气滞中焦,津㊁血运行不畅,聚为痰浊㊁瘀血,阻滞心脉,痰瘀阻脉又进一步加重气滞,形成恶性循环,引起胸痛痞满㊁心悸㊁疲乏气短㊁畏寒肢冷等一系列冠心病症状㊂李庆海教授认为年老体虚者为冠心病易发人群,而寒邪内侵㊁饮食不当㊁情志不调㊁劳倦内伤属其诱发因素,其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正气亏虚是痰瘀互结形成的基础㊂由于各种病因导致的气虚,使脾胃运化水液失常,日久则聚湿成痰,痰湿阻滞气机升降出入,进而导致血瘀㊂瘀血内阻,久必生痰,痰致血瘀,痰瘀互结㊂痰浊㊁血瘀两者互为因果㊁相互衍生,继而痹阻胸阳导致胸痹㊂李庆海教授在临床上善于从 气虚㊁痰浊㊁血瘀 论治,应用 益气化痰祛瘀 之法治疗胸痹病,往往收效颇佳㊂3 临床用药特点依据胸痹气虚痰瘀互结的病因病机,李庆海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在仲景瓜蒌薤白半夏汤的基础上加减化裁㊂方中应用大剂量培补中气之药,黄芪40g 为起始量,多生用,根据病情及患者耐受情况可用至120g ㊂白术用量多为15~50g,如患者伴有畏寒怕冷,食少便溏等中焦虚寒症状则用麸炒白术㊂二药相须相6 中国民间疗法2019年5月第27卷第9期. All Rights Reserved.名医传承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N A T U R O P A T H Y ,M a y.2019,V o l .27N o .9使,使补气之效大增㊂‘医学中衷参西录“谓 黄芪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之大气下陷 ㊂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黄芪能够增强心肌收缩力,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和周围血管㊁降血脂㊁抗氧化等作用[5],其量大而效著,故用之常有奇效㊂李东垣曰: 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㊂ [6]说明宗气具有贯心行血的重要功能㊂此外,除应用红花㊁丹参等活血药物外,常常加入虫类药物㊂清㊃唐宗海在‘本草问答“中说: 动物之攻利尤甚于植物,以其动物之本性能行,而又有攻性㊂ 李庆海教授临证多应用水蛭㊁蜈蚣㊁全蝎等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并以生用冲服,不入煎剂㊂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虫类药物多具有抗凝㊁抗血栓㊁降血脂㊁抗炎等作用,并可降低全血及血浆黏稠度,使药效达于皮肤经络,减轻患者的病痛[7]㊂结合病证,随证加减:阳虚较甚者,加入桂枝㊁干姜以温阳通经,兼能逐瘀;兼阴虚者,加入女贞子㊁墨旱莲,以益阴清热;痰湿较重者,重用半夏,加入枳实,以消积化痰;心绞痛为冠脉痉挛者,加入葛根以缓解冠脉痉挛[8];气虚夹热者加入红景天,以益气清热化瘀,改善冠脉供血[9];兼有不寐者,加入琥珀粉,以安神定志㊂4 医案举隅患者,女,62岁,2018年5月10日初诊㊂以反复胸痛4年为主诉就诊㊂患者于4年前患急性心肌梗死,行冠脉造影提示:左前降支(L A D )中段70%~80%狭窄,回旋支(L C X )远段90%狭窄,右冠状动脉(R C A )近段闭塞,于L C X 置入F i r b i r d 2支架1枚,于L A D 置入B U M A 支架1枚,术后规律服药,仍反复发作胸闷㊁胸痛症状,性质与之前相似㊂2年前(2016年7月),患者胸闷痛症状明显加重,每日均有心绞痛发作㊂行冠脉造影示支架内血栓,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 A B G )㊂术后患者仍有间断胸闷痛症状㊂患者又分别于2016年11月28日㊁2017年9月27日行冠脉造影均示支架内血栓及冠脉不同程度狭窄甚至闭塞,分别给予支架植入㊂2018年4月16日再次行冠脉造影示:L A D 近段支架内狭窄100%闭塞,L C X 近段100%闭塞,R C A 近段100%闭塞,左内乳动脉(L I M A )通畅,未见与前降支吻合口,大隐静脉桥血管钝圆支(S V G -O M )通畅,大隐静脉桥血管右冠脉(S V G -R C A )闭塞,并于前降支近㊁中段分别给予球囊扩张㊂心脏外科会诊后指出,患者目前L I M A 桥及L C X 桥通畅,再次C A B G 手术风险高,获益有限,建议继续内科药物治疗㊂患者行走10余米即可出现胸闷㊁胸痛㊁呼吸困难等症状,家人轮椅推入诊室,每于晚饭后诱发心前区不适症状,每日凌晨1ʒ00~2ʒ00发作心前区疼痛,胸闷,汗出,持续约10m i n,需服用硝酸甘油1片,可缓解㊂饮食少,二便正常㊂查体:心率72次/m i n ,律齐,血压100/70m m H g(1k P a =7.5m m H g)㊂中药处方:红参3g ,黄芪60g ,麸炒白术20g ,瓜蒌皮10g ,酒薤白30g ,法半夏20g,枳实10g ,丹参30g ,红花20g ,水蛭3g ,葛根20g,全蝎3g ,蜈蚣1.5g ,桂枝10g ,炒苍术30g ,黄连片6g ,檀香1.5g ,绞股蓝15g ,川朴10g ,干姜10g ,仙灵脾20g,炒薏苡仁30g ㊂二诊:服用20剂后,一次可行走40~50m ,休息数分钟后可继续行走㊂持续1周未再发作心绞痛,夜间有2次心前区不适,未服用硝酸甘油,休息后自行缓解㊂将红参加至5g ,黄芪加至90g,红花加至30g ㊂三诊:坚持服药2个月后,6分钟步行实验可行走180m ,餐后及夜间未再出现心绞痛症状㊂按语:本病例为冠心病难治性心绞痛患者,反复支架内血栓,行经皮冠脉介入术(P C I )㊁C A B G 手术㊁内科药物充分治疗,仍有心绞痛频繁发作㊂中药给予益气化痰祛瘀之法,补益胸中之气,以助推血液运行㊁津液化生;活血化瘀,祛除痰邪,诸药合用,达到扶正祛邪㊁宣痹止痛之功㊂5 结语李庆海教授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同时,融后世众医家之所长,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辨证用药经验,提出治疗胸痹(冠心病)采用益气化痰祛瘀的观点,并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印证㊁摸索,形成一套完善的理论及治疗方法,用之效如桴鼓,为大量的心血管患者解除了病痛㊂参考文献[1]陈灏珠,钟南山,陆再英.内科学[M ].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27.[2]陈娜萦.冠心病的发病形势与预防[J ].中华慢病杂志,2005,4(2):41-44.[3]林博,张明雪.胸痹病因病机历史沿革[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14):8.[4]邱少波,王进.浅谈胸痹的病因病机[J ].国医论坛,2007,22(1):13-14.[5]孙政华,邵晶,郭玫.黄芪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医临床研究,2015,7(25):22-25.[6]张年顺.李东垣医学全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37.[7]洪海都,许纪超.全蝎蜈蚣散治疗蛇串疮的临床探讨[J ].中国民间疗法,2016,24(6):41-42.[8]陈荔炟,陈树和,刘焱文.葛根资源㊁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1):2305-2306.[9]孙许涛,柳颖,姜德友,等.红景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医药学报,2017,45(6):119-122.(收稿日期:2018-12-06)7中国民间疗法2019年5月第27卷第9期 . All Rights Reserved.。

益气活血法治疗胸痹临床分析

益气活血法治疗胸痹临床分析

益气活血法治疗胸痹临床分析胸痹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主症的一种疾病,为目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真心痛”之范畴。

针对老年人体质虚弱,病程长的特点,临床将老年人胸痹辨证为血瘀者,给予益气活血法治疗,取得比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58例为门诊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病程均在1年以上,最长10年。

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年龄57~70岁,男18例,女11例,伴糖尿病5例,高血脂15例,陈旧性心肌梗死1例;中医辨证分型属气虚血瘀型19例,气滞血瘀型10例。

对照组29例,年龄56~73岁,男20例,女9例,伴糖尿病4例,高血脂7例,中医辨证分型属气虚血瘀型17例,气滞血瘀型12例。

1.2 入组标准西医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1]。

中医辨证参照国家标准应用《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2]及卫生部药政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拟定。

辨证为血瘀型(包括气虚和气滞),主证:胸痛、胸闷,时发时止,伴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遇劳痛甚,面色少华或紫暗,舌淡暗,脉细缓或结代。

1.3 治疗方法治疗组用自拟益气通冠汤,方药组成:党参15 g,黄芪30 g,川芎15 g,赤芍10 g,丹参15 g,桃仁10 g,瓜蒌10 g,薤白10 g,郁金10 g,枳壳10 g,元胡10 g,对照组为上方去党参,黄芪,均1剂/d,水煎分二次服,四周为一疗程。

治疗期间除按常规口服西药外,尽可能不用其他改善血液循环的药物。

1.4 观察指标心电图改善情况,胸痛改变情况。

1.5 疗效标准参照197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中的疗效标准制订。

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心电图恢复至大致正常或达到正常范围;有效:自觉症状减轻,包括胸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明显减轻,心电图ST段回升0.05 mV以上,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或T波由平坦转为直立;无效:胸痛无改善,心电图与治疗前基本相同。

胸痹心痛中医益气温阳活血化瘀

胸痹心痛中医益气温阳活血化瘀

胸痹心痛中医益气温阳活血化瘀胸痹病名最早见于《内经》,是以病位和病机命名的,乃由于心脉痹阻不通而引起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的一种病证;心痛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古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以病位和症状命名的,特指近心窝部位的疼痛,是胸痹的常见表现。

因其在病因病机症状表现上反映了同一病理,临床习惯称为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以胸闷、心痛、短气为主要表现,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

急性发作时则相当于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胸痹心痛重症即真心痛,相当于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甚至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严重威胁人的生命。

本病病机关键在于心脉痹阻。

究其病因,多由正气亏虚,或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或感受寒邪等,引起体内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等痹阻心脉,出现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轻者仅见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

其病常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者以气虚、阳虚多见;实者则以血瘀、痰浊多见。

针对本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的病机特点,遵循“邪实者以通为补,虚者以补为通”原则,治疗据“痛则不通、不通则痛”之理,采用标本兼顾、虚实同治之法,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补虚,当权衡心之气血阴阳之不足,有无兼见肝、脾、肾脏之亏虚,调阴阳补气血,调整脏腑之偏衰,尤应重视补心气、温心阳;泻实,当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而理气、活血、温通、化痰,尤重活血通络、理气化痰。

补虚与祛邪的目的均在于使心脉气血流通,通则不痛。

刘启廷常用经验方益气活血汤治疗此病,效果较好。

药物组成:黄芪30克,人参10克,茯苓30克,桂枝15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丹参15克,延胡索30克,檀香6克,薤白15克,炙甘草10克。

服用方法:上药浸泡2小时,武火煮开,文火再煮30分钟,取汁;加水再煎25~30分钟,取二汁,混匀,分2次早晚温服。

探讨益气化瘀祛痰法治疗胸痹心痛的疗效

探讨益气化瘀祛痰法治疗胸痹心痛的疗效

探讨益气化瘀祛痰法治疗胸痹心痛的疗效目的对使用益气化瘀祛痰的方法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效果展开讨论。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展开治疗的胸痹心痛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使用保心宁胶囊展开治疗,观察组采用益气化瘀祛痰展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并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

结果总有效率上观察组占比96.00%(48/50),对照组占比76.00%(38/50),观察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资料展开对比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使用益气化瘀祛痰的方法对胸痹心痛展开治疗在临床上具有很显著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益气化瘀祛痰;保心宁胶囊;胸痹心痛;疗效胸痹心痛作为临床上常见心脏内科疾病,主要发病群体为老年人群。

患者临床上有胸部憋闷、疼痛,严重时会有心悸、气短、喘息以及胸痛彻背等临床症状的出现,更甚会危及生命安全。

对此,如何有效改善这类病患者的症状,在疗效的提升上占据着关键位置[1]。

我院对此探讨分析益气化瘀祛痰对胸痹心痛展开治疗的效果,在取得较好效果后整理数据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因胸痹心痛而展开治疗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以上选取的患者临床表现以及检查结果均符合诊断标准。

观察组50例男35例,女15例,年龄49~86岁,中值(68.2±5.1)岁,病程为5个月~15年,中值(7.3±2.4)年;对照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50~85岁,中值(65.9±4.8)岁,病程为6个月~15年不等,中值(7.4±2.1)年。

两组患者以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保心宁胶囊(杭州前进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0199993Z4)展开治疗,用法及用量:口服,3次/d,3粒/次,行药28 d。

王保和教授益气活血法治疗胸痹经验介绍

王保和教授益气活血法治疗胸痹经验介绍
血海 。枳 壳 、 木 香行 气 以助 活 血 之力 。枳壳 且 能 宽 胸 理气 , 行胸 膈滞 气 。葛根 功 能 “ 解肌退热 , 生 津止 渴 ” ,
略》 中正 式提 出 “ 胸痹 ” 一词, 将 其病 因病 机 归纳 为 “ 阳
微 阴弦 ” , 即上 焦 阳气 不 足 , 下பைடு நூலகம்焦 阴寒 气 盛 , 认 为 乃 本
王保 和是 天 津 中医 药 大 学第 二 附属 医 院主 任 医
师、 教授 , 天津 中医药 大 学 博 士生 导 师 , 天 津 市 中青 年 名 中医 。王教授 长期 从 事 中医 内科 临 床 工作 , 在应 用
中医中药 治疗心 血 管疾 病 方 面 有着 丰 富 的 临床 经 验 。
经》 。《 灵枢・ 五邪 》 篇指出: “ 邪在心, 则病心痛。 ” 《 素 问・ 脏气 法时 论》 亦说: “ 心 病者 , 胸 中痛 , 胁支满 , 胁 下
痛, 膺 背肩胛 间痛 , 两臂 内痛 。 ” 汉代 张 仲景 在 《 金 匮要
分, 化瘀利 气 , 行血 中气滞 、 气 中血滞 。三 药合参 , 共 奏 活血 养血 之效 。川 芎行 气活血 止痛 , 能上 行头 目, 下 行
麦冬、 玉 竹滋 水养 阴 。
3 病 案 举 例
虚 标实 之证 。本病 多 见 于 中老 年 人 。《 素问・ 上 古 天 真论》 云: “ 女 子 …… 六 七 , 三 阳脉 衰 于 上 , 面 皆焦 , 发
始 白; …… 丈夫 …… 五 八 , 肾气衰 , 发 堕齿槁” 。 中年 以后 , 各 脏腑 功能 逐渐 衰退 , 气 血不 足 。临床 上年轻 患 者逐渐 增加 , 皆因现代 人 工 作 压 力 大 , 生活 不 规 律 , 饮 食 无节 制 , 导 致精 气 过 早 消耗 。故 王 师认 为 胸痹 多 为

益气化瘀汤治疗胸痹心痛

益气化瘀汤治疗胸痹心痛
仙 鹤草 1 , 5g 太子 参 1 , 枝 1 , 白 1 , 珀 粉 5g 桂 0g 薤 5g 琥 5g 冲J 。共 3剂 ,t1 煎 服 。第 四 日复诊 : 者 心 ( R) E 剂 患 胸 部疼 痛减轻 , 闷次 数减少 , 眠改 善 , 续 给予原 方 胸 睡 继 7剂 。三 诊 : 痛 发作 减 少 , 周 3 心 每 ~5次 , 次 持 续 不 每 超过 5mi, 间 睡眠 可达 6h左 右 , 色 、 唇 逐 渐 转 n夜 面 舌
情 志 过极 , 机紊 乱 , 血 运行 不 畅 , 气 气 阻滞 心 脉 而 发 病 。 “ 血为气 之源 , 为血 之 帅 ” 心 脾 气 虚 , 血 乏 源 , 血 气 , 气 帅 无力 , 化气无 源 , 故心 慌 气 短 乏力 ; 血 阻滞 心 脉 , 而 瘀 瘀 不通, 胸气郁 闭 , 故胸 闷、 痛 ; 暗 淡 、 厚 腻 、 沉 弦 心 舌 苔 脉 滑 皆 为气虚 血瘀 、 痰湿 闭 阻之 象 。《 灵枢 ・五邪 》 云 : 有 “ 在心, 邪 则病 心 痛 。 心 气 不 足 , 动 无 力 , 脉 不 畅 则 ” 鼓 心 见心胸 隐痛 、 气短 乏 力 , 疲懒 言 。该 患者 其 病 机 为 气 神 虚血瘀 、 痰浊 内阻 , 其实 质是 虚实 夹杂 、 虚标 实 。临证 本
仙 鹤 草 , 用 炙 甘 草 1 , 进 1 加 0g 再 O剂 。 半 月 后 四 诊 : 患
治宜益 化瘀 汤 加 减 : 指 五
毛桃 2 , 七 1 , 参 2 , 鳖 虫 1 , 鹤 草 0g 三 0g 丹 0g 土 0g 仙
气短 、 乏力 , 面色晦 暗 、 疲 、 体 肥胖 , 质 暗淡 、 体 神 形 舌 舌
偏大 、 苔厚 腻 、 脉象 沉 弦 滑 。心 电 图检 查 示 : 性 心 律 , 窦 心肌缺 血 。诊 断为 胸痹 心痛 , 属气 虚血 瘀 、 湿 闭阻 。 证 痰

中医补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补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补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分析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指冠状动脉在痉挛或者粥样硬化症状下,血流受阻或不足,引起心肌缺血、梗死的一种疾病。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工作压力的增加,冠心病的患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传统的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补气活血法。

下面将对中医补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什么是中医补气活血法?中医的“气”和“血”是中医理论中十分重要的概念。

中医认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血是气的载体,二者密切相关。

补气是指通过运用中药,调理人体内的气的运行,使其恢复正常;活血是通过调理人体内的血脉,促进血液的运行畅通。

补气活血的治疗手段主要是采用中药和针灸疗法。

中药方面,常用的药物有人参、黄芪、川芎、丹参等;针灸方面,则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理气血,促进心脏血液运行。

中医补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的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补气活血法可以改善心脏功能。

在冠心病发生的初期,心脏功能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包括心脏收缩功能下降、心肌供血不足等情况。

通过补气活血法可以改善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促进冠状动脉血流的正常运行,从而改善心脏的功能状态。

补气活血法可以改善周围血管状态。

冠心病患者往往存在全身血管系统的异常情况,包括血管壁硬化、粥样硬化斑块等。

通过补气活血法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代谢,改善血管壁的弹性和通透性,从而改善周围血管状态,促进血液循环。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补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针对不同阶段的冠心病患者,中医补气活血法都能够取得相对理想的治疗效果。

对于冠心病的早期患者,中医补气活血法可以有效改善心脏功能,缓解心绞痛症状。

早期冠心病患者往往出现心绞痛的情况,通过中医补气活血法的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心绞痛的症状,增加心肌供血,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补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对于不同阶段的冠心病患者都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益气化瘀祛痰法治疗心痛69例

益气化瘀祛痰法治疗心痛69例

治 疗 的胸 痹 心 痛 患 者 共 6 9例 ,给 予 益 气化 瘀 汤 煎 剂 口服 。 结 果 有效 率 9 1 . 3 0 % ,取 得 了良好 的 治 疗 效 果 。 结 论
良反 应 ,值 得 在 临床 上推 广 和 应 用 。
关 键 词 :益 气化 瘀 祛 痰 法 ;胸 痹 ;心 痛 ; 中 医药 疗 法 d o i : 1 0 . 3 9 6 9 / 5 . i s s n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3 . 2 2 . 0 1 5 文章编号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3 ) ~ 2 2 - 0 0 2 3 — 0 1
总有 效 率 9 1 .痛彻背和心悸气短 。通过 中医辨证考虑 ,胸 痹心痛包括气虚 、气 阴、阴虚 、阳虚 、两虚等虚证 ,以及 痰邪 、寒湿、血瘀 、气滞等实证 ,而且疾病 的恶化还可能 导致心脉不荣 ,血行不畅等 临床病症。胸痹主要是胸膈部 位 的痞窒满闷;心痛主要是心膺部位的疼痛 ,二者 往往相 兼为病 ,故常合并论述。笔者所在 的医院探讨益气化瘀祛 痰法治疗胸痹心痛 的临床疗效 ,取得 了满意疗效 ,现将 6 9 例胸痹心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
例 ,稳 定 性 心 绞 痛 1 8例 。 所 有 患 者 均 无 需 进 行 急 诊 P C I
治疗 ,且诊断符合 《 中药新 药 临床研究 指导原 则 》中胸 痹 心 痛 的标 准 j 。
1 . 2 治疗 方法 患者入院后进行严密的心 电监护 ,若 有 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要给予降压治疗并严格控制血糖 。在 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化瘀汤进行治疗 ,其基本药物
第 1 1 卷第 2 2期 ・总第 1 7 4期 2 0 1 3年 1 1月 ・下 半 月 刊

益气化瘀祛痰法治疗胸痹心痛

益气化瘀祛痰法治疗胸痹心痛
虚 血瘀 、 痰浊 内阻 , 实 质 是 “ 实 夹 杂 ” “ 虚 标 其 虚 、本
临 证应 用 时 , 方 君 药 可 以根 据 心气 虚弱 之 程 本
度不 同 , 选择 人参 或太 子 参 。若 肝 郁不疏 、 胁胀 满 两
既伏之 邪 相合 而 时 发 高 热 。治 宜 透 达 募原 , 暑 解 清
毒 , 以清利湿 热 之 品导热 下行 , 以柴 胡达 原饮 为 辅 方 主加减 。高热 渐退 , 发遗 精 , 邪 热渐 离募 原 而移 而 乃
向下 焦 , 热迫精 溢 之象 。治 以和解泄 热 利湿 , 透渗 清
承 学 习期 间 , 运用 益 气 化 瘀 祛 痰 法 治疗 胸 痹 心痛 在 方面 , 颇多 收获 , 总结 报道 如下 。
1 病 因病机
寒 , 通 血 运 , 为 佐 药 ; 菖 蒲 开 窍醒 脑 , 湿 化 畅 共 石 祛
痰; 薄荷 辛 凉升 清 , 肝解 郁 , 味药相 辅相 成 , 疏 两 开窍 醒神 , 浊祛 湿 ; 甘草益 气养 心 , 中健脾 , 和诸 辟 炙 补 调 药 , 为使药 。诸药 合用 , 奏益气 化瘀 、 痰 宽胸 、 共 共 祛
理气 止 痛之效 。
3 临证 化裁
袁 老认 为 , 本病 多属 心脏 阴 阳气血 亏损 , 、 、 肺 脾
肝、 肾功 能失 调 , 因血瘀 、 湿 、 复 痰 寒邪 损 伤 , 使 气 致 血 运行 障碍 , 心血 失养 , 脉痹 阻 , 心 从而 引起 胸痛 、 痛 有定 处 、 心慌 、 闷 、 短 、 胸 气 乏力 等症 。其 病机 多见 气
( 辑 张 大 明 ) 编
募原 , 势未 张 , 春 阳气 内动 , 病 入 又得 外 因引触 , 邪 伏

益气活血法治疗胸痹临床观察

益气活血法治疗胸痹临床观察

规 》及卫牛部药政局《 … 中药新 药临床研 究指 导原 则》 拟定。辨 【
证 为血 淤 型 ( 括 气 虚 和气 滞 ) 主证 : 痛 、 闷 , 发 时 止 , 包 , 胸 胸 时 伴 心悸 气 短 , 神疲 乏 力 , 劳 痛 甚 . 色 少 华或 紫 暗 , 淡 暗 , 细 遇 面 舌 脉
T波 变 浅 , T波 由平 坦 转 为 直 立 ; 效 : 电 图 与 治 疗 前 基 本 或 无 心
相 同 。 见表 1 .
表 1 2组 心 电图 疗 效 比 较
“ 痹 ” “ 心 痛 ” 范 畴 。针 对 老 年 人 体 质 虚 弱 、 程 长 的 特 胸 、真 之 病 点 , 床将 老 年 人 胸 痹 辨 证 为血 淤者 , 予 益 气 活 血 法 治 疗 , 临 给 取 得较好疗效 , 报告如下。 现
缓 或结 代 。

48 8 < . , 疗 效 比较 有 显 著 性 差 异 , 疗 组 总有 . , O0 2组 5P 5 治
效 率优 于对 照 组 。
3 讨 论
胸 痹 即 现 代 医 学 的冠 心 病 , 临 床 特 征 为 当 胸 闷痛 , 则 其 甚 治 疗 组 用 白拟 益 气 通 冠 汤 , 药 组 成 : 方 党 胸痛 彻 背 , 短气 , 息 , 得 安 卧 。 病 机 多 属 本 虚标 实 , 实夹 喘 不 其 虚 杂 , 虚 致 实 。 虚 为 阴 阳气 血 的亏 虚 , 实 为 阴寒 、 浊 、 淤 因 本 标 痰 血 交 互 为患 。临 床 以 虚实 夹 杂 之 气 虚 血 淤 证最 多见 。老 年 患 者体 质 虚 弱 , 有 气 虚 表 现 , 虚 是 血 淤 的原 因 , 淤 是 气 虚 的 结 多 气 血 果 , 虚血 淤 , 滞 经 络 是 发 病 的 关 键 。基 本 病 机 是 本 虚 标 实 , 气 阻 故治 疗 当 以益 气 治 本 为 主 , 血 通 络 治 标 为 次 , 行 则 血 行 , 活 气 血 心 电 图改 善 情 况 、 痛 改 善 情 况 。 胸 行 则 无瘀 , 益 气 是 阻 止 气 虚 致 瘀 的 关 键 , 用 益 气 活 血 的方 故 采 法 治 疗 胸 痹 符 合 中 医理 法 方 药 原 则 。 益 气 通 冠 汤 方 中 党 参 、 芪补 气 扶 正 以行 血 , 旺 而 心 气 黄 气 得 复 , 动有力 , 鼓 以达 血 行 通 畅 , 则 不 痛 之 疗 效 , 所 谓 气 为 通 即

益气通阳活血法在胸痹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益气通阳活血法在胸痹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临证经验·胸痹是指因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所引起的以反复发作性胸痛、胸闷、气喘、呼吸欠畅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其表现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灵枢·厥病篇》“痛如以锥针刺其心”“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夕发旦死”。

《金匮要略》载“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将其命名为“胸痹”。

究其病机,“阳微阴弦”之“阳微”是指上焦阳气亏虚,胸阳不振,“阴弦”是指阴寒盛于内、水饮停于内,说明其病机实为本虚标实。

盖因胸阳不振,阴寒痰浊稽留胸心;或心气虚弱,无力推动血运,心失所养而致。

目前,多数医家将化浊祛痰、活血化瘀为胸痹之治疗大法。

但笔者认为,胸痹多为心气不足,阳气不通,血脉不畅而致,若以补益心气、激发阳气运行、畅通血脉之治法,使心气不足得以补益、阳气不振得以鼓动、血脉不畅得以疏利,即以益气、通阳、活血为法论治胸痹,可获良效。

1心气不足为本原,补益心气是关键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体弱,或久病劳心过度均可引起心气不足。

气为血帅,气的推动作用才有血液循环,若以上原因导致心气不足,心气虚则虚惕惕而动则心悸怔忡;心气虚弱,可致宗气运转乏力则胸闷不畅;劳伤耗气,故稍事活动后则感加剧;气虚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淡白或白;血脉失其鼓动则脉虚无力。

心气虚弱不足,血运无力,则血液运行缓慢,日久乃致血瘀,瘀血一旦形成,进一步影响脉道的通畅,临床可见心悸、胸闷、胸痛、乏力、脉细弱无力或结代等症。

名老中医、国医大师邓铁涛从气虚易生痰成瘀的病机分析,认为心气虚弱是本病发病的最原始因素,并贯穿于本病发生、发展。

由心气虚弱等因素所致的病理产物痰浊、瘀血可致心脉痹阻,同时影响本病的发展[1]。

补益心气,气推血行,方能助心主血脉,故心气足、血脉畅是胸痹治疗的关键。

2胸阳不振寒凝成,温通心阳阴寒化“心阳,阳中之阳也”,胸中之阳气,温煦则通达,阴寒必凝结,胸阳不振、不通甚或心不得滋养则痛。

临床上,心气虚发展变化,易致使气虚及阳,阳虚不得温煦脏腑、肢体,故可出现畏寒肢冷;胸阳不振,阳气痹阻不通,可见心前区憋痛不适、舌胖苔滑;阳虚乏力,血行不足,脉道失充,则脉细微。

探讨益气化瘀祛痰法治疗胸痹心痛的疗效_0

探讨益气化瘀祛痰法治疗胸痹心痛的疗效_0

探讨益气化瘀祛痰法治疗胸痹心痛的疗效目的分析益气化瘀祛痰法治疗胸痹心痛的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4年12月诊治的胸痹心痛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益气化瘀祛痰组与保心宁胶囊组,各62例。

保心宁胶囊组患者应用保心宁胶囊治疗,益气化瘀祛痰组采用益气化瘀祛痰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

结果益气化瘀祛痰组明显优于保心宁胶囊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益气化瘀祛痰法治疗胸痹心痛具有良好的疗效。

标签:益气化瘀祛痰法;胸痹心痛;疗效胸痹心痛在西医上被称为冠心病心绞痛,是常见的心脏内科疾病,患者的症状主要为胸部憋闷疼痛,病情严重时可引发严重喘息、心悸气短、胸痛彻背,甚至导致患者死亡,需积极治疗[1]。

本文旨在分析益气化瘀祛痰法治疗胸痹心痛的疗效,特选取我院胸痹心痛患者124例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胸痹心痛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关于胸痹心痛的诊断标准[2]确诊,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益气化瘀祛痰组与保心宁胶囊组,各62例。

益气化瘀祛痰组中男35例,女27例,年龄54~83岁,平均年龄(68.69±16.28)岁,本组患者中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9例,稳定性心绞痛2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3例;保心宁胶囊组中男36例,女26例,年龄56~84岁,平均年龄(69.93±16.46)岁,本组患者中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8例,稳定性心绞痛2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3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保心宁胶囊组患者应用保心宁胶囊治疗,3粒/次,3次/d,口服,持续治疗四周;益气化瘀祛痰组采用益气化瘀祛痰法治疗,处方药物包括:党参20 g,石菖蒲10 g,薤白、地龙、炒葶苈子各15 g,薄荷12 g,延胡索9 g,桂枝、炙甘草各6 g,三七3 g,并根据患者的症状加减用药,其中,气滞血瘀、胸痛剧烈的患者加用丹参、红花、桃仁、赤芍等药物,给予肝火内盛、肝阳上亢的患者加用珍珠母、石决明、天麻、钩藤等药物,表现出心神不宁、烦躁失眠的患者加用龙眼肉、知母、炒枣仁、百合等药物,给予虚火偏旺、肝肾阴虚的患者加用玄参、当归、焦地黄、何首乌等药物,给予畏寒肢冷、阴寒阳虚的患者加用麻黄、细辛、制附子、淫羊藿等药物,给予肝郁不疏、两胁胀满的患者加用柴胡、郁金、制香附、白蒺藜等药物,给予阴血不足、肠燥便秘的患者加用熟地黄、郁李仁、当归、全瓜蒌等药物,给予痰湿内盛、胸膈满闷的患者加用厚朴、半夏、白术、茯苓、陈皮等药物。

浅析以益气活血法治疗胸痹

浅析以益气活血法治疗胸痹

浅析以益气活血法治疗胸痹现代生活中,胸痹病人越来越多,因此了解胸痹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从益气活血来对胸痹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标签:益气活血心绞痛胸痹一、病因、病机胸痹指以胸部憋闷、疼痛,甚至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病症。

首先见于《内经》,在《内经》中曾指出:“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

痹者,有闭塞不通之意。

汉代的张仲景则正式提出了胸痹的名称,并且做出了详细的阐述。

他在《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明确提出了胸痹的病机为:“阳微阴弦”。

即所谓:“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胸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因此可以推论胸痹的形成,首先是胸中阳气不足,阴邪上袭阳位,然后相互搏结而成。

即《内经》所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即胸痹为本虚标实之证。

《杂病源流犀烛》指出:“内外邪犯心之包络,或他脏之邪犯心之支络,故亦心痛”。

胸痹大多由气滞、血瘀、痰浊引起,但多为年老体弱者。

追其原因为,脏腑功能失调,心气受累,心气不足,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脉滞涩,从而导致致痰瘀阻遏。

所以应着眼补养心气,且通补并用。

注意维护正气。

对于标实明显者,可先通后补,疼痛缓解后,再给予补法。

二、典型病例:例1:患者刘某,男,62岁。

患急性冠脉综合征,西医治疗9 天,症状未见明显缓解,西医用硝酸甘油针及中药活血针剂,胸闷症状仍间断发作,医生建议其做冠脉造影并欲放支架,但患者因惧怕手术及经济等原因拒绝建议,中医科协助治疗。

其形体肥胖,气短、动则气促,伴有失眠梦多,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厚,脉细滑,平时易感冒,自汗。

辨证为气虚痰瘀证,治以:炙黄芪24g,枳实12g,白术12g,陈皮12g,半夏12g,茯苓24g,茯神24g,炒枣仁24g,厚朴12g,石菖蒲24g,全瓜萎24g,太子参12g,夜交藤24g,木香10g,炙甘草6g 午休时及晚上睡眠时服药,3 剂后症缓,6 剂后明显好转而要求出院。

随访三年,可以从事一般体力劳动。

益气活血祛痰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益气活血祛痰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益气活血祛痰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益气活血祛痰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分析其作用机制。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平分为2组,对照组32例单纯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祛痰法中药治疗。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7.5%和75.0%(P<0.05);治疗组的血液流变指标变化程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益气活血祛痰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缺血缺氧心肌的供血供氧,从而提高治疗有效率。

标签:冠心病心绞痛;益气活血祛痰法;疗效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纳入每周发作1次以上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64例,诊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提出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

治疗组:男17例, 女15例, 年龄35~75岁, 平均52.3岁,病程2个月~10年,其中合并高血压8例, 糖尿病1例, 肺心病1例;对照组:男16例, 女22例, 年龄37~73岁, 平均53.5岁, 病程3个月~9年,其中合并高血压8例, 糖尿病1例, 肺心病2例。

两组一般资料情况对比无显著性(P>0.05)。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服用消心痛10 mg,3次/d,肠溶阿司匹林100 mg,1次/d,倍他乐克12.5~50mg,2次/d,口服。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祛痰法治疗,其中药组成:丹参30g,三七10g,赤芍10g,当归10g,泽泻10g,猪苓5g,天竺黄5g,瓜蒌5g,胆南星5g,大黄10g。

水煎服,日1剂。

每次125ml,分早、晚2次服。

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均采用低盐低脂饮食。

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者,需常规降压、降脂、控制血糖;心绞痛发作时,含服速效硝酸甘油,并记录用量变化。

两组均以30d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个疗程。

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

1.3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采用2002年新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所规定的标准.显效为心绞痛等主要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至正常心电图或达到大致正常(即正常范围心电图) ;有效为主要症状减轻,心电图改善达到有效标准;无效为主要症状无改善,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为主要症状与心电图较观察前加重。

浅析益气化痰祛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浅析益气化痰祛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浅析益气化痰祛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在发达国家中,冠心病已经成为最常见曲致病和致死的主要原因。

益气化痰祛瘀是本病的基本治则,而深入探讨从气虚痰瘀论治治疗冠心病对临床治疗有很重要的意义。

标签:冠心病;主要原因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因发生粥样硬化而产生了管腔狭窄或闭塞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和多发疾病。

一直被列为世界性重点攻关的难治疾病。

在发达国家中,冠心病已经成为最常见的致病和致死的。

冠心病心绞痛属祖国医学“胸痹”、“心痛”的范畴,最早载于《内经》,并据其发病特点,脏腑兼证给予冠心病心绞痛明确分型。

目前对于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已基本趋向一致,认为胸痹的发生多由于年老体衰,脏腑功能虚损。

阴阳气血失调,再加上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寒凉刺激,劳逸失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胸阳不振,气滞血瘀,痰浊内生,使心脉痹阻而致病。

冠心病虽然临床表现不一,但总属本虚标实之证,张仲景《金匿要略·胸痹心痛短气》之“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

阳微即本虚,这是冠心病的发病基础。

所以中医学认为,冠心病的病因,固然由于瘀血、痰浊、气滞等标实,但又是脏腑虚损为本,长期脏腑功能失调,因虚致实,而为本虚标实之证。

瘀血、气滞、痰浊相互为患,闭阻心脉,气血不能正常运行,则疼痛发作。

即“不通则痛”。

故其病机以气虚痰瘀多见,中医认为,心的主要功能之一,为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濡养全身的功能,全身血脉能否正常运行,全靠心气的推动,气行则津液布达,气滞则津液停滞而生痰。

所以严用和在《济生方》中言:“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绝无痰饮之患,若调摄失宜,气道闭塞,水饮停于胸痹,结而成痰。

”故气虚导致血液运行不畅,血液瘀滞,痹阻心络,不通则痛。

历代医家对本病治疗多采用先治其标、后顾其本,当然各法治疗固然可行,然而大多偏于治标未能固本,因而显效不著。

《寿世保元》中明确指出“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

浅谈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胸痹

浅谈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胸痹

浅谈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胸痹
李博
【期刊名称】《基层医学论坛》
【年(卷),期】2017(021)026
【摘要】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首先对"胸痹"做了较系统的论述.主要以胸中阳气不足,阴寒内盛,胸阳闭阻不通而立论.主要表现为胸部闷痛不适,气短,呼吸不畅,重者疼痛剧烈,甚至胸痛彻背,喘息不能卧,与现代医学中的冠心病(心绞痛)症状相类似.中医学治疗本病有一定的优势,在具体治疗上,笔者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综合考虑患者体质、病情以及饮食、嗜好、环境等因素,从寒、痰、瘀、虚四个方面阐述胸痹的病因病机,在治疗用药上权衡正邪两个方面,祛邪不伤害正,扶正不助邪,并运用益气化痰活血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总页数】2页(P3586-3587)
【作者】李博
【作者单位】沈阳市皇姑区泰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辽宁沈阳 11003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王保和教授益气活血法治疗胸痹经验介绍 [J], 蒋文潇;王保和
2.宋平应用益气滋阴活血法治疗胸痹经验 [J], 沈萃萃;宋平
3.胸痹证采用益气活血法治疗的临床研究 [J], 蔡乾书
4.益气通阳活血法在胸痹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J], 李斐;田超;刘丽颖;李高彪
5.张继东运用益气活血法治疗胸痹心痛经验 [J], 刘桂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胸痹中医临床治疗中益气活血理念的应用效果分析

胸痹中医临床治疗中益气活血理念的应用效果分析

胸痹中医临床治疗中益气活血理念的应用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益气活血理念下的中医临床治疗方法在胸痹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350例胸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益气活血疗法)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各175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症状发作频率和症状发作持续时间显著降低(P<0.05)。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6.57%>81.14%)相对更高(P<0.05),而症状发作频率[(0.62±0.38)次/月<(1.02±0.47)次/月]相对更低(P<0.05),而症状发作持续时间[(0.95±0.11)min<(1.49±0.35)min]相对更短(P<0.05)。

结论:基于益气活血理念,实施中医临床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胸痹之证,减轻疾病的危害性,使患者得以良好恢复。

【关键词】胸痹;中医临床治疗;益气活血[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1-0061-02胸痹是寒邪内侵、劳倦内伤所致病症,多发于年迈体虚者,同时还受到饮食失调、情志失节的影响,患者主要表现为胸部窒塞疼痛。

根据现代医学理论,胸痹症类似于冠心病。

在胸痹的中医临床治疗中,需要从疾病的病因病机出发,同时考虑其病理性质及病理演变情况,辨证施治,解除心脉痹阻不通,进而改善其胸闷、胸痛症状。

益气活血之法是胸痹中医临床治疗的良好选择,其对于多种证型的胸痹症均有着显著的疗效[1]。

本研究以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350例胸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益气活血理念下的中医临床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对象为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350例胸痹患者,分别接受中医临床治疗(175例)和常规治疗(175例),行分组对照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8 V ol.(10) No.28 -64-性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103-105.[13]宗湘裕,王万卷,刘宝珍.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4):370-372.[14]宋培培,田月强,董圆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相关性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2):125-126.[15]颜莉,应丽园,葛银燕.摩罗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表皮生长因子的影响以及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5,23(1):21-24. [16]傅念生.中药摩罗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5,3(7):5-6.[17]王军梅,王军爱.阿莫西林联合果胶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8):68.编辑:张玉兰编号:EA-4180131266(修回:2018-10-07)益气活血化痰法在胸痹心痛中的临床应用及探讨Treating Xiongbi by the Yiqi Huoxue Huatan therapy于晓芳1指导:韩丽华2(1.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2015级,河南郑州,450046;2.河南省中医院,河南郑州,450002)中图分类号:R25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018)28--03【摘要】本文根据个人的跟师体会及临床经验,从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实例来简述其证治特点,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胸痹;益气活血化痰法;临床应用;理论探讨【Abstract】In this article,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clinical experience and cases, the principle of the Yiqi Huoxue Huatan therapy (益气活血化痰法) for treating Xiongbi (胸痹) was summariz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ated research.【Keywords】Xiongbi; The Yiqi Huoxue Huatan therapy; Clinical application; Theoretical discussion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8.28.029胸痹心痛是以胸闷、胸痛,重者胸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临床病症[1],与现代医学中的冠心病、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相似,是我国心病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近年来,其发病人群日趋年轻化,严重损害国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胸痹”之名首见于《金匮要略》。

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就胸痹的发病机理及证治方药等方面进行系统论述,概括其基本病因病机为正气亏虚,兼加痰浊、血瘀、气滞、寒凝等标实之邪入侵,引起心脉痹阻,血行不畅,不通则痛[2]。

血瘀是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病理改变,且瘀血常常相兼痰浊、水饮等邪,成为继发的致病因素,损害机体[3]。

1病因病机早在《灵枢·经脉》就有记载:“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

”《素问·脉要精微论》也云:“夫脉者,血之府也,细则气少,涩则心痛”。

可见气虚则生化无源,血虚则脉道不充,气血两虚则血行不畅致瘀,血瘀则痹阻心脉,不通则痛。

汉代张仲景首次在《金匮要略》中以“胸痹”之名定义该病症,并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提到“阳微阴弦”一词,认为正虚标实之邪相互搏结,可侵袭上焦阳位,以致胸阳痹阻。

经过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至今中医学者仍以上焦阳气亏虚,下焦阴寒过盛,本虚标实作为胸痹心痛的基本病机[4]。

但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痰瘀互结已成为胸痹心痛难以治愈的重要因素,不容忽视。

本虚为气虚,以宗气和心气亏虚为主。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盛则血充,气虚则血竭”,气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牵制、相互影响。

胸痹为心肺之病,其本为宗气、心气亏虚,正虚逐渐发展可致诸脏阳气亦虚,以心肺病变为主,可波及脾肝肾等脏[5]。

标实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阴寒凝滞:素体阳气亏虚,心气不足,阴寒之邪趁虚入侵机体,寒凝则气滞,气滞则血行不畅,血脉不通则痹阻胸阳,而发胸痹心痛之证;②痰浊瘀血:平素饮食不节,饮酒过度,日久伤及脾胃,脾虚则运化失司,痰湿内生,阻碍气机正常运行,痰浊阻滞胸阳,痹塞心脉而致胸痹心痛发生;痰浊走窜,上扰于肺,则肺脏宣降失司,气机紊乱,可见喘促气逆之症。

素来瘀血被称为离经之血,为血行脉外、阻塞不通而致。

瘀血和痰浊一样同为人体的病理产物,二者可以互相滋生转化,进而加重病情,以致病势缠绵难愈[6];③气滞、血瘀、痰凝:素体情志失司,伤及肝脾。

肝郁气滞,郁久化热,炼津成痰;脾虚气结,运化失司,津液不输,集聚为痰。

痰浊痹阻,气机阻滞,血脉不通,可见三者互为因果,相合致病[7]。

2治法方药心主一身之血脉,胸痹不论其起因如何,都会导致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而出现一系列瘀血之象。

瘀血停聚体内阻滞气机,气滞血瘀,痹阻心脉。

因此,活血化瘀是治疗胸痹心痛的常用之法,代表方为丹参饮加减。

正所谓“一味丹参,功同四物”,可见丹参的药用价值之高,其具有祛瘀止痛、养血安神、化瘀生新、祛瘀不伤正等功效,广泛应用于心病科的心血瘀阻型病症中[8]。

胸痹本虚标实,因气虚而致血瘀,所以益气活血为其又一治疗大法。

益气能够恢复气的帅血功能,气充能使气机运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18年第10卷第28期 -65-行通畅,气行则血行,血行则脉通;活血本就可使瘀血自除,疏通脉道,二者相合,功效大增[9]。

常用于老年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或缺血性心脏病的气虚血瘀型。

以补阳还五汤为代表方。

益气药以人参、黄芪等常用,气虚重者则用红参并加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三高人群日益增长,危害人体健康。

痰浊为体内的病理产物,可随全身气血流窜到脏腑、经络等周身各处。

痰浊停聚心脏,阻碍气机,心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或停滞,出现胸闷、心悸、心痛等症,故痰瘀同治在胸痹心痛中就显得至关重要[10]。

常用于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及冠心病的痰浊血瘀型。

以温化痰瘀方(薤白、全瓜蒌、半夏、桃仁、红花、丹参、五灵脂、茯苓、桂枝、琥珀)及清化痰瘀方(黄连、全瓜蒌、半夏、郁金、桃仁、红花、丹参、川芎、三七、蒲黄)为代表应用。

温通心阳药用薤白、桂枝等,祛痰散结药用瓜蒌、半夏等,活血化瘀药用丹参、红花、川芎等。

更要根据患者病症的寒热偏胜偏衰,分别以温化、清化治之。

3病案分析3.1 病案1患者甲,女,56岁,退休工人。

于2016年5月10日以“发作性胸闷、胸痛2年,加重2天”为主诉就诊。

2年前于劳累后出现胸闷、胸痛,伴心悸、乏力、头晕等症,到当地人民医院查心电图示:心肌呈缺血样改变。

口服药物后症状缓解,具体治疗不详,近2年来反复发作,劳累、遇寒或精神紧张后加重,持续时间不超过5min,含化丹参滴丸及休息后能缓解。

2天前又因劳累后上述症状再次发作,伴心悸、乏力、汗出等,含化丹参滴丸可缓解,但近2天内发作频繁,难以忍受,为求进一步系统治疗来我院门诊就诊。

入院症见:发作性胸闷、胸痛,心悸,乏力,头晕,纳眠差,二便正常。

既往体健。

查体:BP:120/70mmHg,形体肥胖,口唇微发绀,心率65次/分,律齐,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细。

心电图:广泛心肌缺血性改变,电轴右偏。

辨病: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

辨证:胸痹,气虚血瘀。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

方药:生脉散和丹参饮加减,太子参20g,麦冬12g,五味子15g,北沙参15g,丹参30g,檀香10g,砂仁12g,川芎15g,赤芍15g,焦三仙各12g,首乌藤20g,炒酸枣仁20g,甘草6g,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

守上方服用7剂,患者发作胸闷、胸痛次数略有减少。

复诊查:舌质红,舌体胖大,苔薄黄腻,脉沉弦,辨证为痰热瘀阻,治以清热化痰、活血化瘀,方选清化痰瘀汤加减:黄连15g,半夏15g,全瓜蒌15g,枳实12g,天竺黄12g,郁金15g,川芎15g,赤芍15g,丹参20g,红花12g,降香10g,服药7剂后症状消失,此后随访2年未复发。

按语:胸痹之病常因寒邪、饮食、情志、年老体弱等引起,病位虽在心胸,却与肝脾肺肾相关。

气虚为本,心脾亏虚,血行不畅,痹阻心脉,治以益气活血化瘀,症状略有减轻,但未消除。

复诊时见舌质红,舌体胖大,苔薄黄腻,脉沉弦。

考虑患者体形肥胖,平素嗜食肥甘厚味,为痰湿体质,再加上疾病进展,痰湿蕴积,日久化热,津亏热结,故见舌红,苔黄腻。

气机阻滞,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故见脉沉弦,胸闷、胸痛阵发。

纵观整个疾病过程可以看出,此患者证治的关键是痰湿体质,迁延日久,致气虚痰瘀互生,而发本病,所以在祛瘀化痰的同时勿忘补气行气,以便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3.2 案例2患者乙,男,65岁,退休教师。

于2017年11月28日以“阵发性胸闷10年,再发加重伴气喘1周”为主诉入院。

10年前患者因劳累后出现胸闷、心悸、乏力等症,至当地中心医院诊断为“冠心病”,并给予住院正规治疗,好转出院。

院外坚持口服营养心肌及改善微循环等药物,症状间断发作。

1周前因天气变冷后出现胸闷、气喘,以夜间为重,不能平卧,伴头晕、乏力,应用抗生素(具体不详)静滴,口服复方丹参滴丸、氢氯噻嗪片等药物后效果欠佳,症状逐渐加重,时有咳嗽、痰少,无发热,纳可,眠差,二便可。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年,血压控制良好;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4年;冠心病病史10年。

入院查体:BP:130/80mmHg,口唇发绀,咽红,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向左下方扩大,双下肢中度水肿。

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细。

心电图:窦性心律,心率76次/分,下、后壁心肌呈缺血样改变。

辨病:1.冠心病,心功能Ⅲ级;2.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3. 高血压病。

辨证:胸痹(心脾亏虚,痰瘀互阻)。

治疗经过:入院后西医给予扩冠、营养心肌、消炎化痰、解痉平喘等,中医给予三子养亲汤以化痰止咳平喘,急则治其标。

入院后第四天查房,患者咳嗽、气喘减轻,但仍有胸闷、心悸、乏力等,舌质暗红,苔白,脉弦滑,调整中药汤剂为温化痰瘀方以温运脾阳、活血化痰。

方药:瓜蒌15g,半夏12g,菖蒲15g,葶苈子20g,白术20g,茯苓15g,桂枝12g,川芎15g,赤芍15g,红花12g,丹参20g,黄芪20g,甘草10g。

服用5剂后患者胸闷、心悸基本消失,无气喘,偶有咳嗽,痰黏难以咯出,上方去桂枝,加麦冬15g,生地黄20g,薏苡仁20g,4日后诸症消除,守上方巩固疗效3天后出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