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__气象观测 教案(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看云识天气(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看云识天气(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2、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3、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4、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5、积累有关谚语。
6、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兴趣2、培养学生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1)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
(2)感受文章说明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学准备】师生共同收集关于天气状况的谚语及自然现象【教学方法】1.朗读法。
本文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描摹细致、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
2.图表概括法。
课文主体部分重点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涉及的云层、光彩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可引导学生通过列图表,使之结构层次清楚,内容明确。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天有不测风云”“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从中你发现了什么?云和天气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
(板书文题)二、检查预习生字情况词语积累:(1)正音:峰峦(luán)点缀(zh uì)一霎间(shà)匀称(chèn)(2)解词:峰峦:山峰和山峦。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轻盈:这里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2020年八年级地理上册 2.2 气候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
技能
了解我国冬、春气温分布的特点,冬、夏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其成因。了解我国干湿区的划分和分布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5)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一看等 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C一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C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冬季气温南北 相差悬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特点对我们平时生产和生活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讨论回答:
(1)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热量资源,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2)冬季北方严寒,使北方取暖的燃料造成很大损失,另外,容易使北方农作物造成冻害等。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了解这些知识便于我们掌握规律,趋利避害,让大自然能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
启发提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气温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读图:用同样方法,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读图要求(可要求学生依据1月平均气温图的方法,分组讨论,列出读图提纲):
(1)黑龙江最北部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观测天气教案
观测天气教案
教案标题:观测天气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天气观测的重要性和方法
2. 掌握基本的天气观测工具和技巧
3. 能够利用观测数据进行简单的天气预测
教学内容:
1. 天气观测的概念和意义
2. 天气观测的基本工具和方法
3. 天气数据的记录和分析
4. 利用观测数据进行天气预测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天气观测数据和图片,引出天气观测的重要性和意义
2. 概念讲解:讲解天气观测的定义、内容和方法,介绍常用的天气观测工具和仪器
3. 操作演示:老师示范如何进行简单的天气观测,包括测量温度、湿度、风向和风速等
4. 学生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天气观测实验,记录观测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5.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利用观测数据进行简单的天气预测,比如明天的天气是晴天还是阴天,温度会升高还是下降等
6. 总结回顾:总结天气观测的重要性和方法,鼓励学生多加观察和记录天气变
化
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数据记录情况
2. 检查学生对于天气观测方法和工具的掌握程度
3. 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天气预测结果,并进行讨论和评价
教学反思:
1.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设计更多的天气观测实验和活动
2. 鼓励学生多加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素养。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doc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篇一:新版人教地理八年级上册《气候》教案《气候》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了解我国主要的温度带以及划分的标准。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德育目标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教学难点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2.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1.投影仪、录像带以及有关图片。
2.绘制有关复合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学生收集到的图片,北国冰城哈尔滨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冰灯游园会上人们冒着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观赏那正在开屏的冰孔雀、竞相开放的冰荷花、展翅待飞的冰天鹅,还有那昂首欲鸣的冰公鸡、活泼可爱的冰小猫??,晶莹剔透,色彩缤纷,像是步入神话中的水晶宫。
南国的广州,在一年一度的春节迎春花市上,数不清的奇花异卉、争妍斗丽,竞放芳香。
穿着花花绿绿的人们,有的抱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的手捧金灿灿的盆栽柑橘,??,喜气盈盈,流连忘返。
”使学生获得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感性认识。
可见,同是冬季、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气温和景观差别很大。
第二节气候一、南北气温的差异1.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讲授新课]我国冬季南北气温为什么会有很大差异呢?看书《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图2.13)下面同学们仔细阅读一下代表北半球我国冬季的《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怎样读懂这幅图呢?①搞清图例和气温数值,仔细观察气温递变有什么规律?②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
③观察1月份0℃等温线以南,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0℃等温线以北,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④再观察一下等温线的疏密和空间变化的幅度。
想一想,等温线分布密集,说明了什么?⑤在图上找出我国最南、最北的气温极端数值计算一下我国南北1月平均气温大约相差多少摄氏度?由此可见,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越往北去,气温越低,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
科学教案认识天气现象和气象观测仪器
科学教案认识天气现象和气象观测仪器科学教案:认识天气现象和气象观测仪器一、引言天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
了解天气现象和气象观测仪器的原理和方法,对于我们合理规划活动、保障生活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天气现象,并介绍常用的气象观测仪器及其使用方法。
二、认识天气现象1. 天气的定义天气是指大气中短时间内发生的各种气象现象的总和。
例如,晴朗、多云、阴天、雨天等都是不同的天气现象。
2. 天气现象的分类根据主要因素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天气现象分为热带气旋、温带气旋、锋面和局地大气运动等。
3. 天气现象的形成和变化原因天气现象的形成和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地形、水汽含量、气压和气温等。
4. 天气预报的重要性通过对天气现象的观测和分析,可以进行天气预报,为人们提供出行、农业、建筑、交通等方面的参考。
三、气象观测仪器1. 温度计温度计是常用的气象观测仪器之一,用于测量空气的温度。
常见的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和电子温度计等。
2. 气压计气压计是用来测量大气压强的仪器。
常见的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气压计等。
3. 湿度计湿度计用来测量空气中的湿度。
常见的湿度计有干湿球温度计、毛发湿度计和电子湿度计等。
4. 风向仪和风速仪风向仪用来测量风的来向,风速仪用来测量风的速度和力量。
常见的风向仪有风向标、气球风向仪和风袋风向仪;风速仪有机械风速仪和电子风速仪等。
5. 降水量测量仪器降水量测量仪器用于测量降水的量和强度。
常见的降水量测量仪器有雨量计、雨量杆和雷达等。
6. 光辐射测量仪器光辐射测量仪器用于测量太阳辐射和地面反射的光线。
常见的光辐射测量仪器有全球辐射计、直接辐射计和反射辐射计等。
四、气象观测仪器的使用方法1. 定期校准仪器使用前应定期校准仪器,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 放置仪器于合适位置根据测量的具体要求,将观测仪器放置在合适的位置,避免遮挡和干扰。
3. 观测仪器的操作方法根据不同的观测仪器,掌握相应的操作方法,确保正确测量数据。
校本课程--天文观测-第3课时--教案(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课题名称:天文观测教学目的:1.了解常见的天文现象;2.初步学会进行天文观测的一般方法和手段;3.扩展学生知识面;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课时安排:4课时第三课时:日食的观测教学目的:1.了解日全食;2.学会观测日全食。
[课前准备]查阅资料,了解日全食产生的原因及人类对日全食的认识过程,观测前请同学们就自己掌握的一手材料进行交流。
[背景材料介绍]月球在绕地球运行的过程中,有时会走到太阳和地球的中间,月球的影子落在地球的表面上,在影子里的观测者就会看到太阳被月球遮蔽的现象,叫做日食。
日食分日全食、日偏食与日环食三种。
全盘和环食的过程分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等5种,偏食只有初亏、食甚与复圆3种食象。
日食是可以用肉眼进行观测的,当然,在太阳只有部分亏缺时,阳光依然会很刺眼,观测时必须考虑有效的减光对策,千万不要直接用肉眼去看太阳。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简单的办法进行观测:第一种办法是,找一个脸盆,里面盛满水,再放入些墨汁,日食的时候从脸盆里看太阳的倒影。
这是一种最简单易行的方法。
第二种办法是,找块玻璃板,用煤油灯把它熏黑,日食的时候隔着这块熏黑了的玻璃板看太阳。
第三,找几张120的照相底片,把它们重叠起来,R食的时候隔着这些底片看太阳。
这种方法可以根据太阳光的强弱随时增减底片张数,还可以装在自己制作的眼镜框上,使用起来很方便。
第四,用望远镜观测,但不要直接通过望远镜上看太阳,否则会灼伤眼睛。
用望远镜观测太阳,要事先找几张照相底片,剪成合适的形状,装在物镜的前面。
要注意装牢,防止移动望远镜的时候底片滑掉。
比较妥当的办法还是使用投影板。
投影极安装在目镜的一端,调整目镜焦距,使投影板上出现清晰的太阳像以使观测日食的全过程。
发生日食之前,对于日食的时刻、方位以及整个日食的过程,一般都有预报。
我们要根据预报作好准备,除了准备好观测用具以外,还要准备一些日食观测纸。
日食观测纸上有一个大圆,圆上逆时针方向标有0°-360°。
校本课程--天文观测-第1课时--教案(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课题名称:天文观测教学目的:1.了解常见的天文现象;2.初步学会进行天文观测的一般方法和手段;3.扩展学生知识面;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天文望远镜教学目的:了解天文望远镜的种类、工作原理和性能教学过程:[介绍常见的望远镜种类]简易的天文望远镜一般由物镜、物镜镜筒、目镜、寻星镜等部分组成。
望远镜主要有折射式、反射式与折反射式三种类型。
1.折射望远镜的物镜是凸透镜。
天体的光线通过物镜聚集在焦平面上成像,然后由目镜放大。
2.反射望远镜的物镜是凹面反射镜,天体的光线经过它的反射,投射在一个小反射镜斜镜上,经斜镜的又一次反射,再由目镜放大。
3.折反射望远镜基本上就是一架反射望远镜,仅在物镜前面加一个特制的改正透镜,用来克服反射望远镜有像差这一最大的缺点。
[利用光学原理分析天文望远镜的性能]用天文望远镜观测星空的人,首先得掌握一定的天文望远镜和天文学的基础知识。
望远镜的性能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1.有效口径和相对口径物镜中心到焦点的距离叫做物镜的焦距,用符号F表示。
物镜的直径没有被框子和光阑挡住的部分叫做物镜的有效口径,用符号D表示。
天文望远镜的性能主要就是以这两个数据为标志。
有效口径与焦距的比叫做相对口径,用符号A表示。
即:A=D/F,其中D、F用毫米作单位。
2.放大率望远镜的物镜焦距(F)与目镜焦距(f)之比,叫做望远镜的放大率,用符号M表示。
一架天文望远镜通常配有好几个不同焦距的目镜,从而可得到几种不同的放大倍率。
比如当望远镜的物镜焦距为840毫米,目镜的焦距是10毫米,那么放大率就是84倍,若另一目镜的焦距为20毫米,则望远镜的放大率就是42倍了。
但是望远镜倍率的提高是有一定限度的,这就是望远镜的有效倍率。
如果选用过高的倍率,成像就会变暗,观测效果反而不好。
对普通天文望远镜来说,最高有效倍率约是口径的2倍。
例如,望远镜的口径是80mm时,最高有效倍率是160倍左右;口径是100mm时,最高有效倍率为200倍左右。
【初中地理】中国气象观测教案
【初中地理】中国气象观测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中国的气候区划和气象观测体系;2.学习常用的气象观测仪器和其测量方法;3.掌握中国气象系统的数据采集、传输、加工和应用的基本方法;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技能。
二、教学内容:1.中国的气候区划:(1)中国与亚洲的气候分布;(2)气候形成因素:地理位置、海陆分布、山脉分布、季风作用、大洋洋流和地形等;(3)气候类型分类: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气候。
2.气象观测体系:(1)气象观测工作的组织体系:气象局是气象观测工作的核心部门;(2)气象观测站:按照国家标准建立,由气象部门直接管理;(3)气象观测的内容:气温、湿度、气压、风向、风速、降水等。
3.气象仪器与测量方法:(1)常用仪器:气象站、水银气压计、气温计、湿度计、风向风速仪、降水量计等;(2)测量方法:望远镜法、海拔法、土壤温度法等。
4.气象数据的采集、传输、加工和应用:(1)气象数据的采集:自动站、卫星遥感等;(2)气象数据的传输:电话、卫星通信、粉笔、网络等方式;(3)气象数据的加工:气象部门通过计算机系统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加工;(4)气象数据的应用: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海洋气象、天气预报等。
三、教学重难点:1.气象观测工作的组织体系和气象观测站的建设;2.气象仪器的分类和测量方法。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实验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五、课堂设计:1.导入:请同学们在课前准备,了解你们所在的省市气象观测站的情况,有哪些气象观测项目。
2.讲授:(1)介绍中国的气候区划和气象观测体系;(2)讲解常用的气象观测仪器和其测量方法;(3)讲解中国气象系统的数据采集、传输、加工和应用的基本方法。
3.实验:请同学们在气象观测站或教室中,运用上述气象仪器和方法,测量气温、湿度、气压、风向、风速、降水等指标,并记录数据和分析结果。
4.总结: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结果,总结气象观测的重要性和意义,并讨论气象灾害预警和天气预报等方面的应用。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气象观测》 幼儿园科学
主题: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气象观测》一、教案目标1. 让幼儿了解和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气象现象,如晴天、阴天、雨天、雪天等。
2. 培养幼儿对于气象观测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他们主动进行观测和记录。
3. 培养幼儿的自我思考能力和观察力,通过观测天气变化,让他们能够感受天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准备1. 教具:气象图、气象观测工具(如温度计、雨量计等)2. 素材:有关不同天气的图片、视瓶资料3. 布置教室环境:贴有各种天气现象图片的墙贴,搭配相应的教学板书三、教学步骤与过程1. 导入引导幼儿观看气象图,询问他们对于不同天气现象的认识和体验,如晴天、阴天、雨天等,让幼儿谈谈自己喜欢的天气和不喜欢的天气。
2. 气象观测(1)学习使用气象观测工具,向幼儿介绍温度计、雨量计等工具的使用方法。
(2)带领幼儿进行实地观测,记录当天的气温和降雨情况,并与之前的气象图进行对比,让幼儿自己感知天气的变化。
3. 探究指导幼儿思考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比如雨天可能会影响出游活动,晴天适合在户外进行活动等。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他们探究天气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4. 总结帮助幼儿总结学习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引导幼儿进行简单的归纳和总结,让他们对气象观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四、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 教师应该做好课前准备,确保教具和素材齐全,并做好课堂布置。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积极参与,鼓励他们展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问题。
3. 针对不同的孩子,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评价通过教学内容,测试幼儿是否能够正确使用气象观测工具,是否能够准确观测天气现象并记录,以及是否能够对气象现象进行初步的总结和归纳。
通过观察幼儿在课堂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提高情况。
六、教学反思教师要对这节课进行全面的评估,总结教学过程中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好准备。
同时要认真听取幼儿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调整。
探索天气变化气象观测教案
探索天气变化气象观测教案一、引言天气变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了解并观测气象变化对于我们做出正确决策,保护个人和社区安全至关重要。
本教案旨在探索天气变化的气象观测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对气象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的科学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气象变化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和重要性。
2.学习并掌握常见的气象观测工具和方法。
3.培养学生对气象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1.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影响?- 为什么了解天气变化很重要?2.常见的气象观测工具- 温度计:测量温度变化。
- 气压计:测量大气压力。
- 湿度计:测量空气湿度。
- 风速仪:测量风速和风向。
3.气象观测方法- 温度观测:选择合适的地点,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记录结果。
- 气压观测:使用气压计测量大气压力,记录结果。
- 湿度观测:使用湿度计测量空气湿度,记录结果。
- 风向观测:使用风向标、风袋等工具观测风向,记录结果。
4.天气观察和记录- 观察天气现象:云朵形状、颜色变化、风向和速度等。
- 记录观察结果:使用简单的气象表格或日志记录观察结果。
- 分析观察数据:通过观察数据分析天气的变化趋势。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气象观测工具和方法来介绍教学内容。
2.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观测,使用气象仪器和记录观察结果。
3.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观察结果,分析气象变化规律。
4.展示和总结:学生展示观测结果并总结自己的观察经验。
五、教学步骤1.引入(10分钟)- 向学生提问,探讨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重要性。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了解和观测天气变化很重要。
2.讲授气象观测工具和方法(20分钟)- 通过图片、实物等方式介绍常见的气象观测工具。
- 讲解各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实践观测(3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配备气象观测工具。
- 学生根据老师指导进行实际观测,记录观察结果。
地理初中八年级第七单元气候与气象教学方案
地理初中八年级第七单元气候与气象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气候与气象的基本概念和关系,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对环境变化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气候和气象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
2. 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1. 导入(10分钟)学生通过观察天气、气象图等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气候与气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概念讲解(20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示意图,介绍气候和气象的基本概念并区分二者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起基本的知识框架。
3. 影响因素探究(30分钟)学生围绕气候变化的原因展开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分析并总结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例如纬度、海洋、大陆等,并就各因素的作用机制进行讨论。
4. 案例分析(30分钟)以不同地区的气候图为例,让学生观察、分析气候特点及其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并从中总结规律和结论。
5. 拓展与应用(2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通过讨论案例及个人观点,培养学生对环境变化的认识和应对意识。
6. 总结与反思(10分钟)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教师进行点评和解答疑惑。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集体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和案例分析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观察法:通过观察天气、气象图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讨论法:通过案例分析和个人观点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天气观察记录表2. 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图表3. 气候图案例材料六、教学评价与作业1. 教师对学生参与小组合作的表现进行评价。
2.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气候变化的作文,包括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
(作业要求可以适当调整)七、教学扩展1. 带学生参观气象观测站,深化对气象学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学习气象预报的兴趣,开展气象预报比赛。
《天气雨的观测》教案(五篇范例)
《天气雨的观测》教案(五篇范例)第一篇:《天气雨的观测》教案【设计思路】首先,由对天气的谈论,激发学生关注天气的兴趣。
逐渐引领学生进入对云的描述、观察。
再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全班的展示、汇报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互相合作的学习习惯。
第二步,经过了云的学习引出雨的现象。
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展示说明方案,最后教师作一些适当的提醒、补充后,让学生实施自己的实验方案。
使学生经历一个由设计到实施的全过程,从而让学生体验做成功一个自己设计的实验的乐趣。
【教学目标】1、运用已知的学习方法去观察云,判断天气状况。
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会讨论、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3、认真细致地进行雨量测量,对照实验数据得出准确的结论。
4、经历观测实验的探究过程,激发探究天气的兴趣。
【教学重点】观测云量判断天气状况。
【教学难点】设计、实施测量雨量的方案。
【课前准备】自制雨量筒直尺【教学过程】(可行的话,尽可能安排两节课,一是晴天,二是雨天)1、导入谈话导入:你认为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它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学生自由发言,谈各自的看法。
2、我们看云去。
(1)、由谈论天气过渡到云。
请描述印象中的云是什么样的?(云的形状,云的多少等)。
学生用语言、画画等方法来描述云。
观看图片,说说这是什么天气状况下的云?学生根据图中云的状况来判断这是什么天气下的云。
(2)、书上是用什么方法来测云量的?怎样根据云量来判断天气的?学习测云量的方法。
讨论:什么样的情况是多云?想不想,用学到的方法去观测今天的云呢?再根据观测到的现象来判断一下今天是什么天气?学生带纸笔去观测云,并记录结果。
(3)、我们一起把观测到的结果交流一下吧。
学生交流讨论观测记录,统一小组意见得出今天的天气结论。
3、下雨了,我们去测雨量。
(1)、天气情况中有个雨天,我们怎样才能知道下了多少雨呢?学生发表意见,展示自己的雨量筒。
量雨筒有什么要求呢?再次强调直筒平底的要求。
地理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2.2气温和降水教案
第2课气温和降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知道0°等温线通过的地区。
2、了解温度带的划分标准和范围。
3、了解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4、理解干湿地区的划分。
【教学重点】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教学用具】
中国1月气温分布图中国7月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教学过程】
描画我国温度带分布图。
教学反思:
气候是自然环境中另一个重要的因素,而气温和降水又是气候的两个要素,所以,了解中国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是本节课必须完成的内容,本节课理论联系实际,使课堂的学习更实用化。
学生的参入性挺高。
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适用精选文件资料分享八年级地理上册天气(第2课时)教课设计(新版新人教版)天气教课目标知识与技术经过阅读我国天气种类分布图,说明我国天气复杂多样及季风天气明显的特色。
经过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描述我国各天气种类的主要特色。
运用资料说出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要素。
联合实例,说明天气差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运用地理动画来演示季风的挪动规律感情态度价值观认识季风的运动规律,培育学生的辩证唯心主义看法教课要点: 我国的天气特色教课难点:季风的挪动规律教课过程导入新课:谁能回答亚洲的主要天气特色是什么?我国的天气特色又是什么呢?新课讲授: 一、我国天气的主要特色 1. 我国天气的两个主要特色:天气复杂多样,季风天气明显(1)观图 2.24 中国天气种类的分布,说出我国有哪几种主要天气种类。
我国主要的天气种类主要有:热带季风天气、亚热带季风天气、温带季风天气、温带大陆性天气、高原山地天气。
我国的东部地区为世界上典型的季风天气区,由北向南分布着温带季风天气、亚热带季风天气和热带季风天气。
我国西北部分布着温带大陆性天气。
青藏高原地区分布着独到的高原山地天气。
(2)活动 1. 比较图 2.24 ,说出图 2.27 中四个地方的天气种类名称。
地点:漠河天气特点:冬天漫长,严寒干燥;夏天短促,暖和湿润。
温带季风天气地点:海口天气特色:整年高温,降水会合在 5-9 月。
热带季风天气地点:吐鲁番天气特色:冬天严寒,夏天酷热,整年降水罕见。
温带大陆性天气。
地点:五道梁天气特色:冬冷夏凉,降水少且会合在夏天。
高冷天气。
2. 参照对漠河的天气特色的表述,归纳其余三地的天气特色。
3. 依据漠河和海口两地的天气特色的差异,谈谈他们各自觉展旅行后动的优势。
漠河发展滑雪、冰雪旅行项目等;海口发展海上旅行项目等。
二、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要素讲解 . 影响我国天气的要素,主要有纬度地点、海陆地点和地形等。
比方:黑龙江省还是雪窖冰天的时候,海南省已经春耕大忙了――纬度要素北京夏天降水许多,与其大体同纬度的 x 疆确降水少――海陆要素喜马拉雅山脉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形要素解析季风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1. 有人把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称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观测活动摘要:天气现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气象观测活动中,通过对气温、风向、风力、降水、蒸发、气压、云的变化的认识和记录,通过对气象知识的理论学习,通过对信息的归纳整理以及深入研究,我们培养了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养成了良好的科学求实态度,具有了良好的科学求真精神,刻导了缜密的思维。
我们前所未有地发现了天空的绚丽多彩,把科学运用到生活中。
一、前言观测工作是气象工作的基础,气象科技活动要从气象观测开始。
地面气象观测,就是从地面上用目力或仪器对大气状况进行观测了解的一项工作,是气象台站掌握当地实际天气情况的基本手段。
其主要任务是准确、及时、连续地观测气温、湿度、气压、风、云、能见度、天气现象等项目及其变化情况,提供日常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天气实况,并且为制作天气预报和进行气候分析提供资料。
因此,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工作的基础,是我们学习和掌握天气预报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
观测的目的是积累资料,了解一地的气候情况,为预报提供实况。
1.为了不影响正常学习进行,我们观测的时间一般是每天三次。
即北京时间7时、13时、19时。
2.观测工作的程序是从高到低,从北到南进行。
首先观测天气现象和云,接着依次观测风向、风力、气温、湿度、降水、蒸发、日照和地温等项目。
最后到室内观测气压。
其中最高、最低气温(地温也一样)每天只观测一次,一般早上观测最低气温,晚上观测最高气温。
降水早晨8时、晚上20时各观测一次。
3.每次观测,我们都把观测到的气象要素数值和天气现象准确无误地记录下来,观测记录表的格式是根据观测项目的多少和工作程序的先后自行设计的。
记录表都装订成册,每月一本,并保管好。
记录一律用铅笔,字迹端正。
天气现象和天空状况、云状、风向、降水形式等都用符号记录。
开展本次活动的总体目标是:1.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2.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培养学生善于与人交流和合作的团队精神,树立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通过气象观测活动引导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掌握常见的搜寻信息的方法,并能对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能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具有一定的调查研究的能力,会撰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对研究性学习产生兴趣。
二、活动过程(案例分析)通过为期一个月的气象观测,我们详细的记录了大量的气象要素数据,并写了大量的观测日志,通过翻阅书本、气象资料、上网查寻、向老师请教等途径,对观测到的各种天气现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现将我们的观测分析结果汇报如下:案例一:11月26日天气情况查阅今日的气象记录以及一些今日各地的气象资料,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由上表可知,天津温度明显低于黄桥,可却有报纸报道,有天津人到黄桥却大呼比家乡还冷,这是为什么呢?依照常理,黄桥是一个沿江城市,水的比热容比较大,应是冬暖夏凉才对?这次从西伯利亚来的冷空气兵分两路,一取陕西,一取河北,于11月24日下午5时会合于长江下游地区,江面刮起6级大风,温度骤降,市民一时无法适应寒冬的悄然而至。
正是由于黄桥是个沿江城市,大风加速了江面空气的流动速度,于是使江水蒸发、吸收速度加快。
又可知,空气导热性不如水,黄桥的空气湿度较大导致黄桥比北方城市热量散失快,更易受冷。
再者黄桥暖冬较多,房屋门窗保暖气密性远不如北方,而北方城市采取市内集中供热收到良好的成效,黄桥却未采用如此方法。
案例二:11月30日,我们气象小组成员翻越了近10天来的气象观测记录,观测结果列表如下:为什么仅相隔几天,天气状况会明显不同?带着这一疑问,我们翻越了书本上的有关知识,终于弄清了11月28日-12月2日学校所在地天气状况的成因。
11月28日,冷锋未到达之前,学校所在地受暖气团影响,天气单一,气温较高,气压较低;12月2日,冷锋过境后,学校所在地受冷气团控制,气温湿度降低,天气转晴,气压升高。
11月31日,冷锋过境,伴有大风和雨雪天气。
我们气象小组成员还将这10天来的气象统计资料汇成了图表,见图:并对图中的天气现象进行了分析。
(1)11月28日-12月2日气压变化呈上升趋势,气温变化呈下降趋势;(2)11月28日前后该地受暖气团控制,12月2日前后受冷气团控制;(3)这种天气变化是由于冷锋过境造成的,锋面过境大致是在24日前后,该锋面过境时降水的特点是降雨强度较大。
案例三:翻阅11月27日-28日的气象要素记录,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见观测记录:据观测资料绘图如下:图中实线A为晴天气温变化,虚线B为阴天气温变化,可见,冬季晴天气温日较差大,阴天气温日较差小。
这是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查阅了书本上的有关章节,弄清了其中的缘由。
原来,太阳辐射是维持地表温度的主要能量。
太阳辐射穿透地球大气到达地面,与地球大气之间进行着一系列的能量转换。
大气的热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晴天和阴天的云量不同,大气的热力作用有一定的差别。
冬天晴天昼夜温差大,阴天昼夜温差小。
云层的反射作用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
大气中的云层能将投射到其上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又反射回宇宙空间。
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晴朗的白天,无云或云量很小,照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强,气温较高,而阴云白天,云层厚,云量多,照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就低。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地面又把热量向外辐射。
地面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红外线部分,而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地面辐射大部分都被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大气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长波辐射,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天空有云,特别是有浓密的低云时,大气的保温效应尤为明显。
案例四:11月26日,中央电视台预报明日来地区将有寒潮到来。
什么是寒潮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查阅了书本上的有关章节,弄清了寒潮的含义。
寒潮,顾名思义是寒冷的空气像潮水一样奔流过来的意思。
当然不是所有的冷空气侵袭过来都叫寒潮,一般是冷空气俊侵袭到某地以后,使那里的温度在一天内下降摄氏10度以上,同时那一天的最低温度又在摄氏5度以下时,才能把这股冷空气叫做寒潮。
寒潮侵袭时,常常表现为风向突变、风速增大、气压猛升、温度急降,同时还可能有下雨、下雪等现象。
天晴以后,往往会出现霜或冰冻现象。
侵入我国的寒潮,主要是从北极地带、苏联西伯利亚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等地暴发南下的冷空气。
这些地区,冬季太阳辐射大大减弱,特别是在北极地带,长期见不到阳光,到处被冰雪覆盖着,停留在那些地区的空气团好象躺在一个天然的大冰窖里面一样,越来越冷,越来越干。
当这股冷空气团堆积到一定厚度时,就象蓄储在高山上的洪水,向气压远比它低的南方泛滥、倾泻,形成了寒潮。
案例五:翻阅11月23日─25日的气象要素记录,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为什么寒潮来前要热一、二天?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上网查阅了有关网站,弄清了其中的原由。
原来,地球表面有一层空气笼罩着。
空气有干有湿,有冷有暖,它的性质各有不同。
这些冷暖干湿不同性质空气团之间,从地面到高空存在着一个交界面—锋面。
当冷气团向暖气团移动时,锋面也随着冷气团向南移,称为冷锋。
在冷锋前自低层到高层盛吹偏南风,偏南风带来较暖空气,在冷锋后面盛行偏北风,偏北风带来冷空气。
当这股寒潮向南方大规模流动时,暖空气也随着“节节败退”。
因此,所经过的地区,首先要受到寒潮前面暖空气影响,温度显著增高。
如果所经过的地区原来就已经在暖气团控制下,那么在寒潮前面暖气不断输送之下,也会出现温度猛烈升高的天气且刮起了偏南风。
这就预示寒潮将要影响本地。
冬、春两季,遇到这种突暖天气我们就要注意做好防寒、防冻工作。
案例六:12月4日,多雾。
老师说:“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
这是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查阅了有关资料,原来,天气久晴,空中水汽含量一般很少,因此不易形成大雾。
如有大雾,说明有暖湿空气团自外地移来,天气可能转阴。
反之,天气久雨时,虽然空气潮湿,但因云层覆盖天空,气温不会急剧下降,仍然不易形成大雾。
如果出现大雾,说明已有冷空气移来,阴雨天气不久将会结束,转向晴好。
“连起三场雾,小雨下不住”。
连续几日有雾,说明本地正处于冷暖空气交锋地带,暖空气中水汽充沛,冷空气又导致降温,是生雾的极好条件,而冷暖空气的交锋往往带来阴雨天气。
雾同云的关系如:“云吃雾下,雾吃云晴”。
雾多见于高气压中,天气晴朗;云多见于低气压中,天将阴雨。
“云吃雾”表示高气压将过、低气压将临,是下雨的先兆;“雾吃云”表示低气压将过、高气压将临,天气可望转晴。
案例七:11月27日,多霜。
老师说:近地空气中水气直接凝结在温度低于0℃的地面上或近地物体上的白色松脆冰晶叫霜。
它通常出现在晴朗的夜里,但有时也可以在傍晚甚至在白天出现,天空无云(或少云)、无风(或微风)的夜晚,最有利于霜的形成,草上、树叶上、房顶上以及露天木板上都是凝霜最多的地方。
霜对农作物的危害极大,这种危害通常并不源于霜的本身,而是源于结霜时的低温。
低温能使植物细胞间的水分冻结成冰,结冰时的膨胀作用造成细胞的损坏,严重威胁着植物的生命;低温能使土壤冻裂,寒气乘隙而人,把植物的根部冻死。
即使不冻死,当天气回暖、大地解冻的时候,往往使植物的根部悬空,植物因吸收不到土壤的水分和养料,也会逐渐枯死。
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查阅了书本上的有关章节,弄清了其中的缘由。
原来,晴朗的夜晚天空少云或无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热量散失多,气温很低。
案例八:在活动过程中,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天气谚语,并告诉我们这些天气谚语对生产和生活有很强的指示和预告作用。
这些天气谚语是怎么得来的呢?它的含义是什么?带着这一疑问,我们查阅了有关资料,对部分天气谚语的含义有了一定的了解。
如:“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这里说的钩钩云,是指钩卷云。
这种云一般出现在低气压的前方。
出现这种云以后,如果云高逐渐降低,云层变厚,说明低气压已接近本地,天气将要转为阴雨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冲“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日落黑云长,半夜听雨响”这些谚语都是说在日落时,从西方地平线上有乌云升起,遮没落日,当天半夜就要下雨。
还有“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和“乌云接日头,天旱不发愁”的说法。
前者没有肯定半夜就要下雨;后者只讲要下雨,没有讲明下雨时间。
总之,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是要下雨的,但下雨的时间还得作具体分析。
出现这种现象会下雨的原因是:在温带地区的天气系统,都是从西向东移动的。
日落时西方升起了乌云,表明西方的阴雨天气系统正在向本地移动,所以半夜后就将下雨。
但是在观察时要注意区分“乌云接得高,明天晒断腰。
”“日落乌云洞,明朝晒得背皮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