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4.1 旋转》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4.1 旋转》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4.1 旋转》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沪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4.1 旋转》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旋转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旋转的定义,了解旋转的性质,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本节课的内容为后续学习其他几何变换奠定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但是,对于旋转这一变换形式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加以巩固。

同时,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旋转。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旋转的概念,性质和特点;2.学会运用旋转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4.增强学生对数学美的感受,提高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旋转的概念和性质;2.运用旋转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旋转的性质;2.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直观展示旋转过程,增强学生空间想象能力;3.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将旋转应用于实际问题中;4.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几何画板软件;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案例;3.准备旋转的相关题目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旋转门、旋转木马等,引导学生关注旋转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问: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什么是旋转?2.呈现(15分钟)讲解旋转的定义和性质,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直观展示旋转过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旋转的概念。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通过几何画板软件,亲自操作旋转,加深对旋转性质的理解。

教师可提供一些题目,让学生解答。

4.巩固(10分钟)讲解一些与旋转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将旋转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教师可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旋转还有哪些应用场景?让学生举例说明,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

第二十三章旋转教材分析(2019年)

第二十三章旋转教材分析(2019年)

第二十三章旋转教材分析一、本章地位本章学习第三种图形变换——旋转. 旋转变换在平面几何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解(证)有关等腰三角形(主要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以及正方形等问题时,更是经常用到的思维方法. 此前,学生已学习了平移、轴对称两种图形变换,对图形变换已具有一定的认识,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对图形变换的认识会更完整,同时,也能对平移、轴对称有更深的认识.二、知识归纳三、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1.数形结合思想2.分类讨论思想3.转化思想四、课时安排23.1图形的旋转2课时23.2中心对称3课时23.3课题学习图案设计1课时小结1课时五、旋转例题:题型一:旋转中心的确定1. 如图,将△ABC绕点P顺时针旋转90°得到△A′B′C′,则点P的坐标是(B)A.(1,1)B.(1,2)C.(1,3)D.(1,4)第1题第2题第3题2. 如图4×4的正方形网格中,△PMN绕某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到△P1M1N1,其旋转中心是(B)A.A点B.B点C.C点D.D点题型二:旋转求角3.如图,在Rt△ABC中,∠ACB=90°,∠ABC=31°,将△ABC绕点C顺时针旋转α角(0°<α<180°)至△ABC,使得点A'恰好落在AB边上,则α等于(C)A.149°B.69°C.62°D.31°4.如图,在△ABC中,∠CAB=75°,在同一平面内,将△ABC绕点A旋转到△AB′C′的位置,使得CC′∥AB,则∠BAB′=(A)A.30°B.35°C.40°D.50°第4题第5题5.如图,在△ABC中,∠B=50°,在同一平面内,将△ABC绕点A逆时针方向旋转到△AB′C′的位置,使得AB′⊥BC,连接CC′,则∠AC′C=70度.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坐标为(2,2),作AB⊥x轴于点B,连接AO,绕原点B将△AOB逆时针旋转60°得到△CBD,则点C的坐标为(A)A.(﹣1,)B.(﹣2,)C.(﹣,1)D.(﹣,2)第6题第7题7.如图,正方形OABC的两边OA、OC分别在x轴、y轴上,点D(5,3)在边AB上,以C为中心,把△CDB旋转90°,则旋转后点D的对应点D′的坐标是(C)A.(﹣2,0)B.(﹣2,10)C.(2,10)或(﹣2,0)D.(10,2)或(﹣2,10)8.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点A与原点重合,点B在y轴的正半轴上,点D在x轴的负半轴上,将正方形ABCD绕点A逆时针旋转30°至正方形AB'C′D′的位置,B'C′与CD 相交于点M,则点M的坐标为(﹣1,).第8题第9题9.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的顶点A(﹣6,0),C(0,2).将矩形OABC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使点A恰好落在OB上的点A1处,则点B的对应点B1的坐标为(﹣2,6).10.如图,在△ABC中,AB=8,AC=6,∠BAC=30°,将△ABC绕点A逆时针旋转60°得到△AB1C1,连接BC1,则BC1的长为(C)A.6 B.8 C.10 D.12第10题第11题第12题11.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AD=4,把边CD绕点C逆时针旋转30度得到线段CE,连接BE并延长,交AD于点F,连接DE,则线段EF的长度为(B)A.4﹣4B.8﹣4C.4﹣2D.8﹣212.如图,在Rt△ABC中,∠ACB=90°,∠A=60°,AC=6,将△ABC绕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A'B'C,此时点A'恰好在AB边上,则点B'与点B之间的距离为(D)A.12 B.6 C.D.题型五:旋转求阴影面积13.如图,△ABC绕点A顺时针旋转45°得到△AB′C′,若∠BAC=90°,AB=AC=,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D)A.2﹣B.1 C.D.﹣1第13题第14题14.如图,在△ABC中,AB=6,将△ABC绕点B按逆时针方向旋转30o后得到△A1BC1,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C)A.3 B.6 C.9 D.12题型六:中心对称和轴对称图形15.下列图形中,是中心对称但不是轴对称的图形是(D)A.等边三角形B.正方形C.圆D.平行四边形16.下列图形中,不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B)A.B.C.D.17.下列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旋转对称图形的是(C)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18.4张扑克牌如图(1)所示放在桌子上,小敏把其中两张旋转180°后得到如图(2)所示,那么她所旋转的牌从左起是(A)A.第一张、第二张B.第二张、第三张C.第三张、第四张D.第四张、第一张19.如图,将一张正方形纸片经两次对折,并剪出一个菱形小洞后展开铺平,得到的图形是(D)A.B.C.D.题型七:旋转综合题2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原点,点A(8,0),点B(0,6),把△ABO绕点B逆时针旋转得△A′B′O′,点A、O旋转后的对应点为A′、O′,记旋转角为α.(1)如图1,若α=90°,则AB=,并求AA′的长;(2)如图2,若α=120°,求点O′的坐标;(3)在(2)的条件下,边OA上的一点P旋转后的对应点为P′,当O′P+BP′取得最小值时,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2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行四边形ABOC如图放置,点A、C的坐标分别是(0,4)、(﹣1,0),将此平行四边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得到平行四边形A′B′OC′.(1)若抛物线经过点C、A、A′,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2)在(1)的情况下,点M是第一象限内抛物线上的一动点,问:当点M在何处时,△AMA′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并求出此时M的坐标;(3)在(1)的情况下,若P为抛物线上一动点,N为x轴上的一动点,点Q坐标为(1,0),当P、N、B、Q构成平行四边形时,求点P的坐标,当这个平行四边形为矩形时,求点N的坐标.专题:中考常见的几种旋转图形旋转类型题目举例1、正三角形类型例1:如图(1-1),设P是等边ΔABC内的一点,PA=3,PB=4,PC=5,∠APB的度数是_150°.2、等腰直角三角形类型例2:如图,在ΔABC中,∠ACB =90°,BC=AC,P为ΔABC内一点,且PA=3,PB=1,PC=2。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三章旋转《23.1图形的旋转》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三章旋转《23.1图形的旋转》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三章旋转《23.1图形的旋转》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三章旋转《23.1图形的旋转》第1课时主要介绍了图形的旋转性质和旋转的表示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图形的平移和翻转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进一步研究图形变换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图形旋转的性质,掌握旋转的表示方法,并能够运用旋转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的平移和翻转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图形变换的基础。

但是,对于图形的旋转性质和旋转的表示方法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实际问题中图形的旋转可能还缺乏一定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图形旋转的性质,能够用语言和符号表示图形的旋转。

2.能够运用图形旋转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图形旋转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旋转的表示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分析实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图形旋转的性质和表示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图形旋转的实例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旋转门的开关,引出图形的旋转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者黑板,呈现图形旋转的性质和表示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图形旋转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通过实际操作,如剪切和拼接纸片,来验证图形旋转的性质,并能够用语言和符号表示图形的旋转。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图形旋转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运用旋转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拓展(5分钟)通过一些拓展问题,如旋转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是否发生变化,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图形旋转性质的理解。

旋转的一等奖说课稿3篇

旋转的一等奖说课稿3篇

1、旋转的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内容“图形的旋转”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的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图形的旋转”这部分教材是在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能够较为准确的判断出某一物体的运动现象是“平移还是旋转”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并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知识点,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一个渗透,是后续学习中心对称图形及其画出旋转后的图形的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旋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利用旋转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三)说学习目标根据上面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觉得应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发展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为此,我觉得本节课应关注学生对旋转的特征的探索过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推理、归纳能力,真正理解旋转的特征。

由此,根据以上分析和课程标准要求,我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于如下:1。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明确旋转的含义,及旋转的三要素。

2。

能在方格纸上把三角形旋转90°进一步认识在旋转过程中旋转图形的特征。

(四)说学习重点、难点本节课是联系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钟面的指针旋转的过程,认识物体是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明确旋转的含义,说清“指针是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成为本节课的重点。

对于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难点,只有认识到“图形旋转后形状大小都没变,只是位置变了”,那么旋转方法的研究和提炼才能成为一种自主活动,同时也为画出旋转后的图形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说教学法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按照学生认知规律,遵循高效课堂先学后教的指导思想,我主要采用了自学互动式讨论、教师点拨反馈式练习等方法进行教学。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3章季第二十三章《旋转》教材分析(人教版)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3章季第二十三章《旋转》教材分析(人教版)

第二十三章《旋转》教材分析一、本章知识的地位与作用“图形与变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平移、轴对称一样,旋转也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现实世界运动变化的最简洁形式之一,同时旋转变换较之前两种变换理解难度稍大,需要的直观想象和抽象能力更强,所以在教学中应更注重这方面循序渐进的培养。

旋转是工具性的知识,旋转变换在平面几何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学习基本图形的旋转的过程中,既是为发现旋转的基本性质做准备,也是为后期旋转的应用做铺垫,所以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忌以大量的练习代替对概念的探究与分析。

旋转本章的教学还可以作为初中全等变换教学的一个总结,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归纳之前学习的平移、轴对称变换的基本性质来总结几何要素,从而明确研究旋转变换的研究对象。

还可以引申探究三种变换的内部关系以帮助学生对这三种变换有一个统领性的,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在旋转的学习中,也是为后续圆的学习进行铺垫。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对于平移变化,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我们可以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对于轴对称变换,课标和考试说明中只要求了横平竖直的对称轴,对关于任意直线的对称只是作为拓展内容;而对于旋转,除了中心对称为课标要求,30°,45°,60°,90°的旋转可转化为几何问题来解决,对于任意角度的旋转往往涉及高中知识太多,在初中解析几何中往往以圆为载体出现。

二、主要内容三、课程学习目标(一) 课标要求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面图形关于旋转中心的旋转,探索它的基本性质:一个图形和它经过旋转所得到的图形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两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相等.2.了解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它的基本性质: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的连线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3.探索线段、平行四边形、正多边形、圆的中心对称性质.4.认识并欣赏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形.(二) 2019年中考说明要求基本要求:认识平面图形关于旋转中心的旋转;理解旋转的基本性质;了解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理解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知道已知顶点坐标的多边形,经过中心对称(对称中心)为原点后的对应顶点坐标之间的关系,略高要求:能画出简单平面图形关于给定旋转中心的旋转图形;探索线段、平行四边形、正多边形、圆的中心对称性质;能利用旋转的性质解决有关简单问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能写出已知顶点坐标的多边形,经过中心对称(对称中心为原点后)的图形的顶点坐标.较高要求:运用旋转的有关内容解决有关问题.运用坐标与图形运动的有关内容解决有关问题.(三)教学要求1.基本要求①了解图形的旋转,理解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角彼此相等(等于旋转角) 的性质;②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能依据旋转前后的图形,指出旋转中心和旋转角及旋转前后的对应点;③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利用旋转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④通过具体实例认识中心对称,掌握作与已知图形中心对称的图形的方法,并能指出图形的对称中心;⑤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能识别中心对称图形.了解线段、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了解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⑥了解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之间的关系.2.略高要求①探索它们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质,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②探索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线段被对称中心平分的性质;③能运用旋转的知识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3.较高要求①能运用旋转的知识进行图案设计;②能综合运用平移、对称、旋转等变换解决相对复杂的问题.四、课时安排本章教学时间约需8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23.1 图形的旋转2课时23.2 中心对称2课时23.3 课题学习图案设计1课时(补充) 旋转的应用2课时数学活动、小结1课时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2.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3.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坐标之间的关系.难点: 1.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的归纳与运用.2.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的归纳与运用.六、具体教学建议1.注重与学生已学的图形变换(平移、轴对称)的联系,类比学习(可以类比定义的要素,探究性质等),所以在本章学习中不妨花费一些时间来复习。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第23章《旋转》教材分析 (文字稿)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第23章《旋转》教材分析 (文字稿)

第二十三章 《旋转》教材分析一、本章知识的地位与作用“图形与变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平移、轴对称一样,旋转也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现实世界运动变化的最简洁形式之一.旋转是工具性的知识. 学习旋转的基本性质, 欣赏并体验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不仅是初中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 也是密切数学与现实之间联系的重要桥梁之一.旋转变换在平面几何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在解(证)有关等腰三角形(主要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以及正方形等问题时, 更是经常用到的思维方法. 此前, 学生已学习了平移、轴对称两种图形变换, 对图形变换已具有一定的认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 学生对图形变换的认识会更完整, 同时, 也能对平移、轴对称有更深的认识. 进一步建立的几何变换的意识可帮助我们用运动的观点认识图形,从而使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简明、清晰.二、主要内容三、课程学习目标(一)课标要求1. 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面图形关于旋转中心的旋转, 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一个图形和它经过旋转所得到的图形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两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相等.2. 能够按要求画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欣赏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 通过具体实例认识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它们的基本性质: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的连线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了解线段、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认识并欣赏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形.4. 探索图形之间的变化关系(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会运用轴对称、平移、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旋转及其性质 中心对称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图案设计中心对称图形旋转的基本知识特殊的旋转 --中心对称 平移、旋转、轴对称的综合运用平移及其性质 轴对称及其性(二)实际教学要求1.基本要求:①了解图形的旋转,理解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角彼此相等(等于旋转角)的性质;——什么是旋转?旋转的三要素是什么?旋转前、后图形之间对应元素具有哪些性质?②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 能依据旋转前后的图形,指出旋转中心和旋转角及旋转前后的对应点;——怎样确定旋转中心与旋转角?③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利用旋转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④通过具体实例认识中心对称,掌握作与已知图形中心对称的图形的方法,并能指出图形的对称中心;⑤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能识别中心对称图形.了解线段、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了解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旋转与中心对称之间具有怎样的联系?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⑥了解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之间的关系.2.略高要求:①探索它们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质,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②探索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线段被对称中心平分的性质;③能运用旋转的知识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3.较高要求:①能运用旋转的知识进行图案设计;②能综合运用平移、对称、旋转等变换解决相对复杂的问题.(三)2015中考说明中对旋转的要求基本要求:认识平面图形关于旋转中心的旋转;理解旋转的基本性质;了解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理解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略高要求:能画出平面图形关于给定旋转中心的旋转图形;探索线段、平行四边形、正多边形、圆的中心对称性质;能利用旋转的性质解决有关简单问题.较高要求:运用旋转的有关内容解决有关问题.四、课时安排本章教学时间约需9课时, 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23.1图形的旋转2课时23.2中心对称2课时23.3课题学习图案设计1课时(补充)旋转的应用(计算与证明) 2- 3课时数学活动、小结1课时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2. 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3. 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 它们坐标之间的关系.难点:1. 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的归纳与运用.2. 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的归纳与运用.六、教学建议:1、注重与学生已学的图形变换的经验联系,类比学习.在本章学习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移、轴对称,对图形变换已经有所认识,一般地,学习一种图形变换大致包括以下内容⑴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变换; ⑵探索图形变换的性质;⑶作出一个图形变换后的图形⑷利用图形的变换进行图案设计;⑸用坐标表示图形变换.本章“旋转”的学习也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的. 关于⑸,本章正文中只涉及一些特殊旋转用坐标表示的问题,如以原点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的坐标表示,在数学活动和习题中则涉及用坐标表示以原点为旋转中心,旋转角为直角的旋转.2、注意揭示旋转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广泛应用旋转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 为此, 在教学中应列举大量实例来使学生认识和感受它们, 增强学生对旋转的理解. 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解决实际问题既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加强了图形变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3、注意培养动手操作的意识教材在探索旋转的性质、中心对称的性质以及如何设计图案最美观等问题时, 安排了转动硬纸板、转动三角板、转动模板等应用动手操作来探索结论的内容. 动手操作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应给学生操作的时间和体验,加强学生主动进行动手操作的意识.4、注意安排对重要结论的探究教材在发现旋转的性质、中心对称的性质、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特征、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如何设计图案最美观、从坐标的角度揭示中心对称与轴对称的关系等问题中,教科书注意安排画图、分析、归纳等探究活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开放式探究,重视培养学生观察、发现、比较、归纳、说理等综合能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5、注意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⑴平移、旋转、轴对称学习旋转变换与学习平移、轴对称的过程基本一致, 主要都是研究变换过程中的不变量, 是研究几何问题、发现几何结论的有效工具. 平移、轴对称、旋转都是全等变换, 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由于变换方式的不同, 故变换前后具有各自的性质.⑵旋转与中心对称中心对称是一种特殊的旋转(旋转180°), 满足旋转的性质, 由旋转的性质可以得到中心对称性质⑶中心对称与轴对称教材中P74的数学活动1还从坐标的角度揭示了中心对称与轴对称的关系. 作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B,作点B关于y轴的对称点C,则点A与点C关于原点对称. 由此可知,将一点作上述两次轴对称变换相当于作出这个点关于原点的对称点.⑷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6、注意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几何画板的旋转功能, 可以方便地作出一个图形绕某一点旋转某个角度后的图形.利用几何画板的度量功能, 可以发现旋转变换中的不变量;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特征. 进行图案设计时, 利用计算机, 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改变旋转中心、旋转角会出现不同的效果. 同时利用计算机, 可以直观地看到图形运动变换的过程,对图形性质的探究和发现会很有帮助.7、培养学生良好的作图习惯,加强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几何作图是本章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作图可以加深学生对旋转的认识和理解. 旋转的过程中, 实际上其运动轨迹均为圆, 利用圆规构造旋转变换的图形是学生应该掌握并熟练应用的.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利用尺规和其它工具规范作图, 培养学生良好的作图习惯.本章主要作图有:OA'①按要求作旋转后的图形;②已知旋转前后的图形,确定旋转中心、旋转角;③作一个图形关于一点成中心对称的图形;④已知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或已知某一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确定对称中心;⑤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作一个图形关于原点对称的图形.上述五种作图是本章的基本技能. 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完成.8、从三个层面理解借助旋转移动图形:①从旋转的角度认识静态图形,发现图形关系,实际不需要移图;②图形按指令语言(题干)要求移动,解决在图形移动过程中形成的问题;③根据题目需要和图形特征有目的的旋转图形的某一部分,形成新的图形关系,从而将分散的条件集中,使知识与知识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产生新的信息,有利于解决问题。

2024旋转说课稿范文

2024旋转说课稿范文

2024旋转说课稿范文教学内容:《旋转》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旋转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旋转的概念和性质,掌握旋转图形的方法和步骤。

难点:解决旋转问题时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教法学法:教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和讨论并结合实际生活中旋转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

学法:启发式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2. 教学实例和练习题。

3. 学生工作纸和书写工具。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旋转的实际生活例子,让学生猜测旋转的含义和特点,并带领学生讨论和确定旋转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对比:将旋转和其他几何变换(平移、翻转和放缩)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并讨论旋转与其他几何变换的联系和应用。

3. 方法和步骤:介绍旋转图形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演示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旋转图形的基本技巧。

4. 探究与实践:让学生自主进行旋转图形的实践操作,通过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巩固和应用所学的旋转知识和技巧。

5. 拓展与练习:提供不同难度和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拓展和深化,培养解决旋转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6. 总结与展示: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和讨论,回顾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点和重要思路,并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和解题过程。

板书设计:标题:旋转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旋转与其他几何变换的对比- 旋转图形的方法和步骤- 探究与实践- 拓展与练习- 总结与展示设计意图:通过板书的布局和关键词的突出,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旋转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并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旋转图形的方法和步骤。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三章旋转《23.1图形的旋转》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三章旋转《23.1图形的旋转》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三章旋转《23.1图形的旋转》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旋转是几何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图形的旋转,使学生理解旋转的性质,学会如何对图形进行旋转,并能够运用旋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索旋转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对图形的变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图形的旋转,可能还停留在直观的认识上,缺乏对旋转性质的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旋转的魅力,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旋转的性质和运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旋转的定义,掌握旋转的性质。

2.学会对图形进行旋转,并能运用旋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旋转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对图形进行旋转的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旋转的性质。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图形的旋转过程。

3.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旋转的方法。

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旋转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旋转的相关教具和模型。

3.练习题和实际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旋转门、旋转木马等,引导学生对旋转现象产生兴趣,进而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图形的旋转。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图形的旋转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旋转的魅力。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旋转前后图形的变化,初步感知旋转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择一个图形,进行旋转操作,并观察旋转前后的变化。

然后,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共同总结旋转的性质。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旋转的性质进行解答。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旋转(1)》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旋转(1)》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旋转(1)》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旋转(1)》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性质,并能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认识旋转,探究旋转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知识,他们对图形的变换有一定的了解。

但旋转作为一个新的几何变换,对学生来说还需要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旋转的性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性质,能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性质。

2.教学难点:学生能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操作活动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一些旋转现象,引导学生认识旋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探究旋转的性质: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实物模型,运用几何画板等手段,探索旋转的性质。

3.讲解与演示:教师讲解旋转的概念,并通过几何画板演示旋转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旋转。

4.练习与应用: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旋转知识。

5.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学习体会,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概念:图形绕某点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1.旋转前后图形形状、大小不变2.旋转前后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的夹角相等3.旋转前后对应线段的长度相等4.旋转前后对应角的大小相等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进行。

《旋转》教学设计

《旋转》教学设计

《旋转》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旋转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掌握旋转的相关公式和性质;(3)能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述和分析旋转的图形。

2.能力目标(1)能够准确地识别和描述旋转的图形;(2)能够利用旋转的相关公式和性质解决与旋转有关的问题;(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性思考和综合运用。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学习动力;(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旋转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旋转的常见类型及相关公式;3.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旋转图形。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如日出日落、风车转动等,引发学生对旋转的思考,并引入旋转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2.讲解旋转的基本概念和性质(1)介绍旋转的定义和特征;(2)讲解旋转的相关公式和性质;(3)解析旋转的类型及应用场景。

3.练习与讨论教师设计一些案例,让学生进行练习并进行讨论,以加深他们对旋转的理解和运用。

4.实例分析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实例题目,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和分析,帮助学生巩固和提升对旋转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5.小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道复杂的旋转问题进行研究和解答,鼓励学生展示团队合作的力量,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6.总结与展示学生们展示他们研究的成果,并进行总结和讨论,分享彼此的心得体会,加深对旋转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评价教学结束后,教师可通过学生的讨论表现、小组合作的成果展示和个人练习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学生对旋转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并及时纠正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水平。

五、拓展延伸为了拓展学生对旋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相关学术机构进行讲座或实践演示,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旋转的原理和应用,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

总之,在教学设计中,要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能力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旋转(2)》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旋转(2)》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旋转(2)》教案一. 教材分析《旋转(2)》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性质,并能够运用旋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探索旋转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旋转的概念,对旋转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旋转的性质和运用旋转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性质,并能够灵活运用旋转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性质,能够运用旋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性质。

2.难点:能够运用旋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实物模型、旋转教具等。

2.学具准备:学生手册、彩笔、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旋转现象,如旋转门、旋转木马等,引导学生回顾旋转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旋转的实例,如地球的自转、风车的旋转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进一步理解旋转的概念。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旋转的操作活动,如旋转图形、旋转物体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旋转的过程,加深对旋转的理解。

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旋转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巩固对旋转性质的理解。

小学数学_旋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旋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图形的运动旋转》是在继平移、轴对称之后的又一种图形的全等变换,隐含着重要的变换思想,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树立运动变化观点的好素材。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力求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开展观察、比较、操作等系列活动。

在活动中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性学习。

同时,我还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大胆地引导学生在猜测、探索、验证、交流中学习数学。

这一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我设计了层层递进的课堂作业,既体现当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练习安排上,既注重巩固性的作用,也注意培养灵活解题能力的作用。

习题由浅到深,练较少的题目,发挥较大的作用。

课标分析:(一)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知旋转现象,欣赏生活中的图案这节课的教学选取学生熟悉的实例作为研究素材。

比如风车、道闸、秋千,尤其是像道闸和秋千这样旋转角度不是360°的实例,丰富学生的认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讨。

“钟表”也是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钟表、旋转指针,明确图形旋转的三要素。

学习图形的运动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使学生能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世界,能在生活中发现并欣赏旋转运动的应用,体会数学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教学时可以动态呈现一些基本图形旋转或平移后的美丽图形、图案以及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从变化的角度去欣赏,感受其中蕴含的美,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二)通过观察、想象、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这节课学习的主要方式是结合生活实例,通过观察与动手操作,“能识别”典型的旋转现象,“会画图”是指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教师应设计大量的操作活动,设计看一看、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操作活动,而且要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如在教学方格纸上画旋转90°后的图形时,可以先让学生用学具(比如三角形)放在方格纸上,按要求转一转,再画下来。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1《旋转的概念及性质》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1《旋转的概念及性质》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1《旋转的概念及性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旋转的概念及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3.1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旋转的定义、性质及其在几何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性质,并能运用旋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对旋转的引入,让学生感受几何变换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和图形变换的方法,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旋转的理解和运用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旋转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旋转的定义,掌握旋转的性质,并能运用旋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会几何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旋转的定义、性质及其在几何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旋转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引导、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等软件,直观展示旋转的性质和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引发学生对旋转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旋转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讨旋转的定义,归纳旋转的性质。

3.讲解旋转的性质: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几何画板,直观展示旋转的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4.应用旋转解决实际问题: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旋转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十三章《旋转》教材分析

第二十三章《旋转》教材分析

第二十三章《旋转》教材分析一、本章知识的地位与作用“图形与变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平移、轴对称一样,旋转也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现实世界运动变化的最简洁形式之一,同时旋转变换较之前两种变换理解难度稍大,需要的直观想象和抽象能力更强,所以在教学中应更注重这方面循序渐进的培养。

旋转是工具性的知识,旋转变换在平面几何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学习基本图形的旋转的过程中,既是为发现旋转的基本性质做准备,也是为后期旋转的应用做铺垫,所以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忌以大量的练习代替对概念的探究与分析。

旋转本章的教学还可以作为初中全等变换教学的一个总结,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归纳之前学习的平移、轴对称变换的基本性质来总结几何要素,从而明确研究旋转变换的研究对象。

还可以引申探究三种变换的内部关系以帮助学生对这三种变换有一个统领性的,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在旋转的学习中,也是为后续圆的学习进行铺垫。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对于平移变化,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我们可以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对于轴对称变换,课标和考试说明中只要求了横平竖直的对称轴,对关于任意直线的对称只是作为拓展内容;而对于旋转,除了中心对称为课标要求,30°,45°,60°,90°的旋转可转化为几何问题来解决,对于任意角度的旋转往往涉及高中知识太多,在初中解析几何中往往以圆为载体出现。

二、主要内容三、课程学习目标(一) 课标要求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面图形关于旋转中心的旋转,探索它的基本性质:一个图形和它经过旋转所得到的图形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两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相等.2.了解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它的基本性质: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的连线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3.探索线段、平行四边形、正多边形、圆的中心对称性质.4.认识并欣赏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形.(二) 2019年中考说明要求基本要求:认识平面图形关于旋转中心的旋转;理解旋转的基本性质;了解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理解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知道已知顶点坐标的多边形,经过中心对称(对称中心)为原点后的对应顶点坐标之间的关系,略高要求:能画出简单平面图形关于给定旋转中心的旋转图形;探索线段、平行四边形、正多边形、圆的中心对称性质;能利用旋转的性质解决有关简单问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能写出已知顶点坐标的多边形,经过中心对称(对称中心为原点后)的图形的顶点坐标.较高要求:运用旋转的有关内容解决有关问题.运用坐标与图形运动的有关内容解决有关问题.(三)教学要求1.基本要求①了解图形的旋转,理解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角彼此相等(等于旋转角) 的性质;②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能依据旋转前后的图形,指出旋转中心和旋转角及旋转前后的对应点;③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利用旋转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④通过具体实例认识中心对称,掌握作与已知图形中心对称的图形的方法,并能指出图形的对称中心;⑤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能识别中心对称图形.了解线段、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了解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⑥了解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之间的关系.2.略高要求①探索它们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质,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②探索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线段被对称中心平分的性质;③能运用旋转的知识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3.较高要求①能运用旋转的知识进行图案设计;②能综合运用平移、对称、旋转等变换解决相对复杂的问题.四、课时安排本章教学时间约需8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23.1 图形的旋转2课时23.2 中心对称2课时23.3 课题学习图案设计1课时(补充) 旋转的应用2课时数学活动、小结1课时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2.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3.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坐标之间的关系.难点: 1.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的归纳与运用.2.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的归纳与运用.六、具体教学建议1.注重与学生已学的图形变换(平移、轴对称)的联系,类比学习(可以类比定义的要素,探究性质等),所以在本章学习中不妨花费一些时间来复习。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教学设计 旋转《旋转的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教学设计 旋转《旋转的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旋转《旋转的性质》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旋转的性质》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旋转的性质,掌握旋转的基本概念,以及旋转对图形的影响。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图形的变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旋转的性质和应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理解和掌握旋转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旋转的性质,掌握旋转的基本概念。

2.能够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旋转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旋转对图形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总结,自主探索旋转的性质。

同时,结合例题讲解和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2.几何画板或者白板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钟表的指针运动,引出旋转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用PPT课件或者几何画板,展示一些图形的旋转,让学生观察和思考,旋转前后的图形有什么关系,旋转中心、旋转角度等参数对图形有什么影响。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几何画板或者白板,自己动手操作,尝试不同的旋转参数,观察图形的变换。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问题。

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出示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如几何题、生活应用题等。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旋转的性质和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有关旋转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巩固复习。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旋转的性质和关键点。

第二十三章旋转复习教学设计

第二十三章旋转复习教学设计

23章旋转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章是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3章《旋转》,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平移两种图形变换,加上旋转的学习,对图形变换已具有一定的认识,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渗透,隐含着重要的变换思想,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树立运动变化观点的好素材。

另外旋转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习圆的知识内容的铺垫,是构建学生数学知识体系并形成相应的数学技能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章节的复习,学生对图形的变换的认识会更完整,同时,图形变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利用图形变换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而且近年龙岩中考题常以选择、作图、操作题、压轴(综合)题的形式出现,图形变换是近年学生中考失分较多的知识板块。

2、学情分析通过新课的学习,学生对旋转变换有了一些接触和认识,又因为生活中的旋转无处不在,学生对旋转的有些知识并不陌生,但从作业及检测来看,一部分学生容易将旋转和轴对称混淆,一些定义似是而非,如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不清,特别是学生在应用旋转的性质解决问题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针对初三学生毕业班,为了让学生知道中考如何考,尽早适应中考考题,因而在选题时将近几年的中考题作为练习题目。

本班学生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优生较少。

通过小组合作让不同认知倾向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让他们在小组学习中,依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去研究分析问题,相互取长补短。

复习课不象新授课那样使学生觉得有“新鲜感”,因而很多时候是一边复习概念,一边练习,复习概念时学生又不爱听,导致教师上复习课常常是以练代课,“穿新鞋走老路”,课堂效率不高。

基于这种情况,本着“课堂三导教学”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讨论竞赛中得到知识的构建。

另外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要对学生多加肯定,表扬。

二.教法学法分析1.教学方法(1)通过“导学、导疑、导练”三个教学环节,来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改模式,既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途径、方法,又能对学生自主学习效果进行检测,通过检测暴露学生存在的问题,经过学生合作,教师的点拨解惑,落实学生的学习目标,促使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当堂有效训练与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2
【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二次函数的性质, 曲线上点的坐标与方程的关系,平移的性质。
考什么?怎么考?
12年24题
24.在 △ ABC 中, BA BC ,BAC , M 是 AC 的中点, P 是线段 BM 上的动点,将线段
PA 绕点 P 顺时针旋转 2 得到线段 PQ 。
(1) 若 且点 P 与点 M 重合 (如图 1) ,线段 CQ 的延长线交射线 BM 于点 D , 请补全图形,并写出 CDB 的度数; (2) 在图 2 中,点 P 不与点 B ,M 重合,线段 CQ 的延长线与射线 BM 交于点 D ,猜想
CDB 的大小(用含 的代数式表示) ,并加以证明;
(3) 对于适当大小的 ,当点 P 在线段 BM 上运动到某一位置(不与点 B , M 重合) 时, 能使得线段 CQ 的延长线与射线 BM 交于点 D , 且 PQ QD , 请直接写出 的 范围。
考什么?怎么考?
12年24题
k 的图像经过点 A( 3 ,1)。 x
(1) 试确定此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 点 O 是坐标原点,将线段 OA 绕 O 点顺时针旋转 30得到线段 OB。判断点 B 是否在此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并说明理由; (3) 已知点 P(m, 3 m6)也在此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其中 m<0),过 P 点作 x 轴的垂线,交 x 轴于点 M。若线段 PM 上存在一点 Q,使得△OQM 的面积是 ,设 Q 点的纵坐标为 n, 求 n22 3 n9 的值。
(2)设点 B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 C , 点 D 是抛物线对称轴上一动点,记抛物线在 A , B 之间的部分
为图象 G (包含 A , B 两点) .若直线 CD 与图象 G 有公共点,结合函数图像,求点 D 纵坐标 t 的取值 范围.
• 【答题分析】
• 本题以二次函数为背景,又融入了简单的图形变换,是一道代数综合 题.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以及对称点坐标之 间的关系,学生易入手;第(2)问考查待定系数法求直线的解析式,属 于常规问题;第(3)问考查函数图象上的点坐标与函数解析式之间的关 系,以及数形结合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
【考点】坐标与图形的平移变化,数轴,正方形的性质, 平移的性质。
考什么?怎么考?
12年23题
23.已知二次函数 y (t 1) x2 2(t 2) x 在 x 0 和 x 2 时的函数值相等。 (1) 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 若一次函数 y kx 6 的图象与二次函数的图象都经过点 A(3,m) ,求 m 和 k 的 值; (3) 设二次函数的图象与 x 轴交于点 B ,C (点 B 在点 C 的左侧) ,将二次函数的图象 在点 B ,C 间的部分(含点 B 和点 C )向左 平移 n(n 0) 个单位后得到的图象记 为 G ,同时将(2)中得到的直线 y kx 6 向上平移 n 个单位。请结合图象回答: 当平移后的直线与图象 G 有公共点时, n 的取值范围。
考什么?怎么考?
22.操作与探究:
12年22题
1 ,再把所得数对应的点向 3
(1)对数轴上的点 P 进行如下操作:先把点 P 表示的数乘以 右平移 1 个单位,得到点 P 的对应点 P .
点 A ,B 在数轴上,对线段 AB 上的 每个点进行上述操作后得到线段 AB ,其中点
A ,B 的对应点分别为 A ,B .如图 1,若点 A 表示的数是 3 ,则点 A 表示的数
C
A B
考什么?怎么考?
10年25题:
图2
2014-11-2
7
考什么?怎么考?
11年22题
22.阅读下面材料: 小伟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图 1,在梯形 ABCD 中,AD∥BC,对角线 AC、BD 相交于点 O.若 梯形 ABCD 的面积为 1,试求以 AC、BD、AD+BC 的长度为三边长的三角形的面积.
使学生养成画图习惯,鼓励用图形表达问题 • 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画 图对理解概念、寻求解题思路上带来的便利。 在教学中应有这样的导向:能画图时尽量画, 其实质是将相对抽象的思考对象“图形化”, 尽量把问题、计算、证明等数学的过程变得直 观.
重读课标
重视变换——让图形动起来
几何变换或图形的运动既是学习的对象,也是认识 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在数学中,我们接触的最基本的图 形都是对称图形,例如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 正多边形等;另一方面,在认识、学习、研究非对称图 形时,又往往是运用这些对称图形为工具的。变换又可 以看作运动,让图形动起来是对这些图形的再认识,例 如,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中心对称图形,可以把它看作一 个刚体,通过围绕中心(两条对角线的交点)旋转180 度,去认识、理解、记忆平行四边形的其他性质。充分 地利用变换去认识、理解几何图形是建立几何直观的好 办法。
【考点】旋转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内角和 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考什么?怎么考?
13年
考什么?怎么考?
13年 22题
• 【答题分析】 • 本题主要考查图形的变换和拼接,以及正方形,等边三角 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思想方法上主要考查考 生的类比迁移能力,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 【教学启示】 • 本题难度不大,但是全市得分率只有0.37,而燕山的得分 率为0.24,这也启示教师在对几何图形的研究的教学
【考点】旋转的性 质,等边三角形的 判定和性质,三角 形内角和定理,全 等三角形的判定和 性质,等腰三角形 的判定和性质。
考什么?怎么考?
14年23题
2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抛物线 y 2x2 mx n 经过点 A (0, 2 ) , B (3,4) . (1)求抛物线的表达式及对称轴;
小伟是这样思考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想办法移动这些分散的线段,构造一个三角形,再计算 其面积即可,他先后尝试了翻折、旋转、平移的方法,发现通过平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他的方法是过 点 D 作 AC 的平行线交 BC 的延长线于点 E,得到的△BDE 即是以 AC、BD、AD+BC 的长度为三边长的三 角形(如图 2) . 请你回答:图 2 中△BDE 的面积等于__________. 参考小伟同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下列问题: 如图 3,△ABC 的三条中线分别为 AD、BE、CF. (1)在图 3 中利用图形变换画出并指明以 AD、 BE、CF 的长度为三边长的一个三角形(保留画图痕迹) ; (2)若△ABC 的面积为 1,则以 AD、BE、CF 的长度为三边长的三角形的面积等于__________.
考什么?怎么考?
11年24题
24.在□ABCD 中,∠BAD 的平分线交直线 BC 于点 E,交直线 DC 于点 F. (1)在图 1 中证明 CE=CF; (2)若∠ABC=90° ,G 是 FF 的中点(如图 2) ,直接写出∠BDG 的度数; (3)若∠ABC=120° ,FG∥CE,FG=CE,分别连结 DB、DG(如图 3) ,求∠BDG 的度数.
第23章
《旋转》
教材分析
燕山教研中心 王景 2014年9月
• 学习 ·梳理 • 思考 · 感悟 • 交流·提升
考什么?怎么考? 教什么?怎么教?
重读课标 再品教材
学什么?怎么学?
细研习题
考什么?怎么考?
近年北京中考对几何变换的考查(部分):
2014-11-2
4
考什么?怎么考?
10年23题:
23. 已知反比例函数 y=
考什么?怎么考?
14年24题
【考点分析】
• 这是一道几何综合题,以正方形和轴对称为载体考 查了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点如下: • 知识:轴对称、正方形、等腰三角形、全等三角形、 勾股定理、圆的概念、圆周角定理; • 技能:几何作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合情推理能 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思想方法:分类讨论、从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 【教学启示】 • 注意研究几何问题的基本方法,探究几何元素之 间的关系;手段一般有公理化、解析法、几何变 换。注意抓住变换中的不变量以及合情推理的运 用。
1 2
考什பைடு நூலகம்?怎么考?
10年25题:
25、 问题: 已知△ABC 中, ∠BAC=2∠ACB, 点 D 是△ABC 内一点, 且 AD=CD, BD=BA.探究∠DBC 与∠ABC 度数的比值. 请你完成下列探究过程: 先将图形特殊化,得出猜想,再对一般情况进行分析并加以证明. (1)当∠BAC=90°时,依问题中的条件补全右图. 观察图形,AB 与 AC 的数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 当推出∠DAC=15°时,可进一步推出∠DBC 的度数为_________; 可得到∠DBC 与∠ABC 度数的比值为_______________. (2)当∠BAC≠90°时,请你画出图形,研究∠DBC 与∠ABC 度数的比值是否与(1)中 的结论相同,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
考什么?怎么考?
共同点:以三角形、四边形、坐标系函数为 背景,轴对称、平移变换、旋转变换为载体, 形成综合题,考查相关知识。 小小变化:题目呈现形式上更加凸显变换的 直接陈述,更加关注几何直观即变换作图的 考查.且考查的广度数量增加.
稳中求变
稳中求新
提高学生的能力是根本. 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 充分地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等数 学活动中,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抽象等思维 过程,完善知识体系的系统化. 关注知识的结合与 融合,回归到对知识的最本质的认识上,有了深 厚和深刻的数学理解才能提高各种数学能力,特 别要加强阅读理解能力的教学,通过提高阅读能 力、理解能力来提高现场学习的能力. 在实践与操 作,探究与综合,以及发现规律,归纳与概括等 类型的题目上,积累丰富的经验,提高解题的灵 活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