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费需求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与对策
5、防止腐败、掠夺与欺诈,保卫人们的财富与消费能力。首先,加快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防止腐败与政绩工程。其次,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把虚高的价格降下来。再次,严格收费管理,完善价格听证制度,防止乱收费和乱涨价。加强对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监管,防止市场操纵带来的高价、暴利与掠夺,保卫人们的财富与消费能力。■
一、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主要原因
要真正理解居民消费需求,必须立足于结构分析。即按照消费状态将全体国民区分为不同的阶群,分析每一个阶群的人口、收入或财产和形成该种消费状态的各种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案。居民消费需求的形成取决于三个要素:消费能力、消费顾虑和消费愿望。其中,消费能力主要决定于收入和财产;消费顾虑源于对未来收支的不良预期;消费愿望与从已有消费中未获满足的程度相关。依据上述分类,思考我国阶群的分化和不同阶群的消费状态,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可以概括为三种情况:一是大量的低收入群体“不能消费”;二是较多的中高收入人群“不敢消费”;三是小部分特高收入者“不需消费”。
我国当前旅游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当前旅游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及对策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旅游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
这不仅影响了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增长。
深入分析旅游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并探寻有效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当前旅游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1、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有限尽管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但居民收入分配不均,中低收入群体所占比例较大,他们的可支配收入相对较少,用于旅游消费的支出受到限制。
此外,住房、教育、医疗等刚性支出较大,挤压了居民的旅游消费空间。
2、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当前旅游市场上的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许多景区景点的开发模式相似,旅游项目和活动缺乏特色和创意。
这使得游客的旅游体验单一,难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降低了游客的出游意愿。
3、旅游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旅游企业服务意识淡薄,导游素质不高,旅游设施不完善,餐饮、住宿等服务质量难以保障。
游客在旅游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服务问题,如强制购物、宰客等,严重影响了旅游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抑制了旅游消费需求。
4、旅游消费观念的影响一些居民的旅游消费观念较为保守,认为旅游是一种奢侈消费,而非生活必需品。
同时,部分人更倾向于储蓄,以备不时之需,而不愿意将钱用于旅游消费。
5、旅游市场秩序不规范旅游市场存在着虚假宣传、价格欺诈、不正当竞争等问题,扰乱了市场秩序,增加了游客的消费风险和心理负担,从而影响了旅游消费的积极性。
6、节假日集中出行带来的旅游体验不佳我国的法定节假日相对集中,导致旅游高峰时段景区游客拥挤、交通拥堵、住宿紧张等问题突出。
这种不佳的旅游体验让很多人对旅游望而却步。
7、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些旅游目的地的交通、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和乡村旅游点,基础设施的短板制约了旅游的发展,降低了游客的出行便利性。
二、促进我国旅游消费需求的对策1、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消费能力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及相应对策
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及相应对策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3)04-000-01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缓慢,因而有必要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拉动经济的增长,为了发挥消费需求对经济的增长的作用,本文主要从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基本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扩大消费需求的主要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消费需求原因对策这些年,我国的金融一直处于动荡的状态,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因而我国的经济增长较缓慢,为了转变这种局面,需要提高消费的需求,拉动经济的增长,因而为进一步刺激消费需求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基本原因(一)大部分居民的收入水平偏低,收入增长较慢,收收入差距过大消费需求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和价格水平,如果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与消费水平的变化是相反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是成正比关系的,随着我国居民水平的提高,边际消费倾向降低,消费水平的高低受收入的影响。
消费者的收入在扣除税金和个人基本生活需求之后,是自己的自由支配收入,这些收入可以用来储蓄,也可以用来消费,因此自由支配收入对消费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价值规律的作用开始逐步显现出来,导致社会成员的收入出现多元化,是收入差距拉大,社会中有很少的人占据社会总财富的比重较大,很大一部分的人占社会财富比重较少,所以使得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低收入和高收入的人员消费能需求不一样,低收入者的收入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较容易的转化为自己的现实消费需求,成为推动社会内需的主要动力,对于高收入者来说,生存和发展基本已经满足了,自己所拥有的财富大部分是拿来投资。
(二)居民大部分将收入用于储蓄,消费观念比较传统居民主要是通过就业来获取收入,我国长期以来主要是以节俭为美德,形成了以储蓄为主的传统观念,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居民的购买能力和生活水平逐渐的提高,但是传统的消费观并没有得到改变,消费观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省消费态势及对策建议
当前我省消费态势及对策建议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消费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当前我省消费态势呈现出一些特点,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对当前我省消费态势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当前我省消费态势分析1.消费水平不断提升随着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也在不断改变。
尤其是年轻一代消费者,更加注重品质和个性化,高品质的消费品和服务成为他们的追求。
这种消费观念的改变,推动了我省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
2.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传统消费品逐渐被高品质、高科技的产品替代,消费者对于健康、环保、智能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
服务消费也逐渐成为主流,例如旅游、文化娱乐、教育等领域的消费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3.消费市场竞争激烈我省消费市场竞争激烈,各行各业都在加大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力度。
消费者的选择空间不断扩大,同时也提高了对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和价格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二、当前我省消费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消费需求多元化随着消费者的观念和需求的多元化,传统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这就需要企业加大创新力度,提供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2.消费环境待提升我省消费环境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到位、消费信息不透明、虚假宣传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权益,也影响了整个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
尽管消费结构在不断优化,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例如高消费品牌过剩,低端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
这种不合理的消费结构既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也影响了整个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对策建议1.加大技术创新力度2.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机制。
加强对产品和服务的监管,打击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维护良好的消费市场秩序。
关于当前消费需求不足的分析与对策
关于当前消费需求不足的分析与对策“七五”以来,我国消费率(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呈一路下降的趋势。
但这种趋势在现价GDP统计中往往被价格变动因素所掩盖,而被人们忽视。
同样,与这一时期GDP增长相比,我国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速度严重偏低的事实也被价格变动因素掩盖了。
如果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就可以很容易发现当前需求不足的症结所在。
运用不变价仔细剖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些重大比例关系的变化,可以使我们得到一些新的认识。
一、消费增长速度偏低是当前需求不足的基本原因1986年以来,我国的消费率出现了大幅度下降,按不变价计算,与“六五”平均水平相比,至1997年下降了11.1个百分点,下降幅度十分惊人。
详细情况可见表1。
造成上述局面的基本原因,就是消费需求的增长长期落后于GDP的增长。
1986~1997年,GDP年均增长高达9.8%,而同期最终消费的年均增长只有8.2%,比GDP增长率低了1.6个百分点。
表2为“六五”以来GDP及最终消费的增长状况。
表1 中国消费率变化表2 中国消费需求增长与GDP增长最终消费需求的增长长期落后于生产的增长,最终必然导致国内总需求的不足。
因为,投资需求的增长最终也要以消费需求的增长为基础。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国目前的消费需求不足呢?二、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偏低首先应该肯定,与历史上各个时期相比,改革开放以来是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提高最快的一个时期。
但是,从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正如消费增长落后于同期经济增长一样,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长也落后于GDP的增长,这也正是造成我国目前消费需求乃至整个需求不足的基本原因。
80年代初期,在我国曾出现过国民收入分配过度向个人收入倾斜的现象,所谓“工资侵蚀利润”曾给人留下过深刻印象。
但是,在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这种现象实际上已被纠正。
自“七五”以来,我国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增长已落后于GDP的增长。
扣除价格因素以后,1986~1996年,我国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6.3%,即使考虑到1.2%的人口增长率,居民家庭收入总额的增长也只有7.5%。
制约我国消费需求提升的因素和对策
制约我国消费需求提升的因素和对策[摘要]:扩大内需,应从激活消费市场着手,带动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地发展。
本文从收入、未来预期、产品结构、体制、消费信贷等方面对消费需求增长的制约因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消费需求原因对策一、消费需求增长的制约因素1.收入因素。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消费需求增长举步维艰。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下岗职工日益增多,消费品市场出现萎缩,农副产品价格跌落,农民负担过重,乡镇企业生产滑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减慢。
收入差别大,消费需求不均衡。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人收入差距逐渐扩大。
另一方面,由于高收入者的消费倾向小于低收入者,他们手中有钱,但已达较高消费水平,而真正需要更多地进行基础消费的中低收入者恰恰没钱。
出现了“想买东西的没钱,有钱的却不想买东西”的现象。
2.未来预期因素。
从收入预期看,大量工人下岗,国企亏损加大,使居民对未来收入上升持悲观态度,影响现期消费减少。
从支出预期看,随着我国医疗制度、失业保险制度、住房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改革,城市居民深切感受到过去那种“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会再有了。
这些改革措施的出台和深化,增添了人们对未来的担忧,使得个人收入与支出模式作出相应调整。
居民未来消费支出预期增加,造成了储蓄倾向增加而消费倾向下降。
3.产品结构因素。
在国民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后,总量矛盾已趋缓解,结构矛盾日益突出。
由于各地重复建设,数量大为膨胀,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趋同化,造成过度竞争,导致商品短缺与积压并存,资金、资源的紧张与浪费同在,相当部分社会生产不能形成有效的供给,造成生产能力的相对过剩,库存积压严重;另一方面,我国当前供需结构的突出矛盾主要表现为供给结构的不适应,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不合理,结构升级滞后是制约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
4.体制因素(1)国有单位中“公款消费”现象带来隐形社会分配不公,造成巨额财税收入流失,对个人消费产生了巨大的抑制作用。
我国服务消费现状与问题解决
居民服务消费发展前景与市场 潜力
• 首先,虽然近年来城镇居民服务性消费 发展较快,但占城镇居民总消费支出的 比重只有28%,在农村这一比重更低(不 到15%),而发达国家这一比重一般在40 %以上。 • 其次,收入水平的提高将增加对服务产 品的需求。 • 再次,快节奏的都市工作与生活,使人 们更重视消费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
我国服务消费分析
• • • • • • 发展现状 存在的问题 产生的原因 解决对策 发展前景及市场潜力 服务消费未来热点
城镇居民服务性消费发展现状
• • • • • 1、教育消费比重大。 2、住房条件改善带动了居住服务消费。 3、交通通信费用支出增幅较快。 4、精神生活内容丰富、健康充实。 5、居民更加注重身体健康,医疗服务需 求增加。 • 6、其他服务性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如美 容、美发、宾馆饭店、法律、信息咨询 服务等各种服务性行业发展较快
服务消费未来热点何在?
• 1、教育消费成为长期的消费热点
• 2、信息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 3、旅游消费将成为主要休闲消费方式 • 4、住房及其他高附加值消费
服务消费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
• • • • • 1、商品质量问题严重。 2、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 3、无证无照经营或超范围经营现象突出。 4、虚假宣传时有所见。 5、消费陷阱多。
服务消费发展滞后的原因
• 第一,长期以来,人们对发展服务业的 认识存在偏差。 •Biblioteka 第二,体制性制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 第三,服务业社会专业化程度低制约了 服务业的发展。
• 第四,户籍管理制度抑制了服务业的发 展。
• 第五,一些服务性行业自身发展不够规 范。
推动服务消费增长的对策
• 1、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 2、加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业。 • 3、开发网络信息服务,拓宽居民信息来 源渠道。 • 4、增设文体娱乐场所,满足居民休闲娱 乐消费需求。 • 5、大力发展中介、居住和社区服务机构。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摘要】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主要原因包括经济形势不佳导致消费压力增加、收入水平下降影响消费意愿、消费者信心不足以及消费习惯变化。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可以通过改善经济形势、提高收入水平、增强消费者信心、引导消费习惯转变等措施来提升消费意愿。
未来需要更加关注消费者心理和行为变化,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消费增长。
构建消费模式转变与提升消费水平的新格局,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居民消费意愿、下降、原因、对策、经济形势、收入水平、消费者信心、消费习惯、建议、未来展望、调查、研究、分析、社会经济、消费压力、消费行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已经成为经济领域的热门话题。
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国消费意愿持续下降的现象较为明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不佳,居民消费压力不断增加。
经济增速放缓、通货膨胀、房价飙升等诸多因素导致了居民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使得消费者对未来的消费预期变得越来越谨慎。
收入水平下降也是导致消费意愿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经济发展的放缓,一些行业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许多家庭的收入水平难以增长,这直接影响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消费者信心不足也是造成消费意愿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经济形势、政策走向和个人财务状况的担忧,使得消费者更加紧缩支出,不敢大举消费,从而影响了整体消费市场的活力。
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的现象存在多方面原因,这不仅影响了个人消费水平,也对整体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有必要深入研究其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来应对这一现象。
1.2 问题描述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消费意愿的下降主要表现在消费者对于购买新品、增加消费支出的抵触情绪增加,消费市场需求疲软,整体消费水平呈现下滑态势。
这种情况的发生,直接影响了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社会稳定的功能。
刺激消费存在的问题
刺激消费存在的问题摘要:一、刺激消费的重要性1.促进经济增长2.提高人民生活水平3.推动产业发展二、刺激消费存在的问题1.消费结构不合理2.收入分配不均3.消费观念有待转变4.产能过剩与需求不足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1.优化消费政策2.调整收入分配3.加强消费教育和引导4.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正文: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刺激消费一直被视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刺激消费仍面临一系列问题。
首先,消费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居民消费主要以生活必需品为主,对于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商品和服务消费不足。
这不仅限制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同时也导致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其次,收入分配不均。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较大,高收入者消费能力强,低收入者则消费能力有限。
这使得刺激消费政策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削弱,同时也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
再者,消费观念有待转变。
部分居民消费观念较为保守,储蓄意愿较强,这对于刺激消费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此外,一些不良消费风气也影响了居民的消费意愿,如攀比心理、过度消费等。
最后,产能过剩与需求不足。
在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大量投资于传统产业,导致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而与此同时,居民对这部分产品的需求并未同步增长,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国应采取以下对策建议:首先,优化消费政策。
通过调整税收、补贴等政策手段,鼓励居民增加对高品质、高附加值商品的消费,引导消费结构升级。
其次,调整收入分配。
通过加大税收调节、社会保障等手段,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
再者,加强消费教育和引导。
通过媒体、教育等途径,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摒弃攀比心理和过度消费,促进居民合理消费。
最后,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满足居民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同时,加快过剩产能的退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商业研究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园及对策分析王风娥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摘要】”十一五”规划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描绘了宏伟的蓝图,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文重点分析了目前我国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并提出了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主要途径和对策.[关键词】国内消费需求原因对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向消费和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据最新统计目前国内居民储蓄居高不下再创148万亿元的新高消费率持续走低难以适应启动消费推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要求.本文从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入手着重分析我国居民消费总水平不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一,扩大国内需求,是目前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不考虑外需的条件下,国内总需求(Dt)=消费需求(C)+投资需求(I)+政府购买需求(G),即DL=C+I+G.从1997年开始.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来抑制通货紧缩,使我国经济出现了近十年持续高速增长摆脱了通货紧缩.当时在消费需求(C)不足的情况下,央行在稳定货币发行的前提下,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以降低金融机构的贷款成本,扩大原始存款的货币扩张倍数,适当增加流通中的信贷量使居民存款更多地转化为投资资金通过扩大政府的公共工程投资,增发国债.减少税收等:举措.扩大政府投资需求刺激民间投资,鼓励私人和外商投资通过增发国债将居民和企事业单位暂时闲置的分散资金集中在国家手中便于进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上述政策主要是通过对基础设施建设等主导产业的投资来推动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但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的状况未得到有效改善.同时.按照5年投资周期从2005年开始进入产能集中释放时间总供给大幅增长.加剧了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进而影响经济的持续增长.由此可见本轮经济增长的第~个动力是投资拉动的.属于投资拉动型.如果没有有效的消费增长的支持:肾带来生产相对过剩.会引起经济的停滞本轮经济增长的第二个动力是外贸出13,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对外贸易额迅速增长出口扩大.中国的贸易顺差在2005年翻了三倍突破1000亿美元.但出口增速开始减缓2005年一季度.中国的出口增速为35%.第四季度则为25%;同时2005年第一季度中国的进口增加了12%而四季度已增至22%其中12月的进口额甚至超过了出日,主要原因是世界贸易组织效应”的减退世界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家路易斯?奎杰斯表示和2004年相比2005 年总体利用外资总量实际上略有下降.他还预计,中国2006年的出口增幅不会超过20%.此外人民币小幅升值,限制了纺织品等低利润行业的出口中国政府放松了2004年推行的一些宏观紧缩措施使部分企业在国内市场萎缩情况下大举进军海外市场为宏观调控高耗能产业的发展中国政府取消了部分产品的出口增值税退税政策钢铁和铝等产品的出口因此受到影响.《商场现代化2006年10月(中旬:FtJ)总第482期在投资和出13两大增长动力遇到困难的情况下,要保持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和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就是启动消费扩大内需. 二,目前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全国居民储蓄余额2006年1月达到148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占居民金融资产总额的70%而国内市场消费率逐年下滑,比世界年均消费率约低20%.2000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为611%2003年为554%,2004年为536%目前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依靠投资推动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最终消费率走低的直接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依靠投资需求推动的格局并没有完全改变.从建国初期,为构建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实施了以重工业为战略重点,高积累,低消费的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虽然可以取得短时期的快速增长,但会造成增长方式更加粗放对投资的需求依赖进一步加强,最终消费率过低,总供给与总需求矛盾加深加大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破坏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2大众居民的收入水平低,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是国内消费乏力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的重要原因就消费需求(C)而言,它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Y)和价格水平(P),即C=f(Y,P).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物价水平与消费成反向变化而收入水平与消费成正向变化,随着收入水平提高边际消费倾向降低.收入是决定消费水平的最主要因素消费者收入扣除税金称为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扣除生存资料需求之后才是可自由支配收入.可自由支配收入可以选择用于储蓄或消费. 因此对最终消费率产生影响的并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可自由支配收入部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使全体居民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但增长速度较慢,不足以形成与经济发展和供给快速增长相适应的消费需求水平.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显性和隐性规则开始全面发挥作用价值规律的作用日渐显现导致社会成员收入的多元化和收入差距拉大.社会的少数阶层拥用了绝大比重的社会财富.而社会多数阶层只占有较少部分的社会财富收入差距明显拉大基尼系数已接近甚至突破警戒线.这种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不仅表现在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的扩大同时也包括城镇和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通常情况下低收入阶层的财富主要功能是满足低收入者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容易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成为推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而高收入阶层在生存和享受需要充分满足的情况下其拥有的财富会更多地倾向于生产性投资,成为潜在的(储蓄)和现实的生产投资.3大众居民对未来预期收入的信心不足以储蓄作为主要的预防和保障措施是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的根本原因商业研究(1)大众居民对未来预期收入的稳定和增长不乐观.目前.我国通过就业获取收入.是绝大多数居民获取收入的最主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顺利转移.直接抑制了广大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2)大众居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呈现出不稳定和不安全心理.只能选择储蓄作为未来的保障.为此.相当比重的居民选择为孩子的教育进行储蓄而放弃目前的消费.更有一些家庭将收入的大部分收入到海外的教育机构.出现了留学低龄化的现象.导致一部分居民收入流向海外.不能在国内形成有效需求.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居民住房由福利分房逐步过渡到了商品房阶级.购房消费成为居民生活中的一个大宗消费.由于消费信贷不发达.消费观念较为保守.加之收入不够稳定.很多居民选择了储蓄购房.不仅要给自己购房.而且要给孩子购房.很多家庭为了这些预期的支出.不得不增加储蓄.而减少现实的消费.当前的医疗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也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原因.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困扰居民生活的普遍性问题.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使公众对未来信心不足.被迫增加预防性储蓄.挤压平时的正常消费.1990年代中期以来.利率的持续调低.股市的低迷.更加剧了公众以储蓄作为后备和保障手段的心理.综上所述.大众居民对未来预期缺乏信心.终究没有将手中货币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中动.从而导致内需疲弱.此外.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缓慢导致有效消费供给不足.缺乏促进消费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的良好制度环境.也是导致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的重要原因.三,扩大国内消费的主要途径和对策1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转型是启动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前提根据”十一五”规划的相关要求.扭转片面追求GDP的发展观.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控制投资方向和投资数量,进一步完善投资体制改革.更加重视投资的质量,有效平衡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不断提升消费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改善投资质量与控制投资幅度,有效促进消费.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转型在”十一五”开局的第一年已初见端倪.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一份报告说.从移动电话和平板电视到住宅和汽车.中国消费者2006年的采购单上应有尽有.调查3O 多个城市.6000多个家庭所获结果显示.中国大陆已从由生产带动的中央管制型经济迅速转向消费阶层带动型经济.麦肯锡全球研究所驻上海办事处的凯-莱恩指出:”我们在中国所看到的是. 一个世界历史上发展最快和最大的消费阶层正在形成.”2006年1 月以来,全国各地的消费市场都趋向于活跃.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分析说:”进入十一五开局第一年,经济增长速度不是什么亮点问题,最大的亮点是结构上的优化,粗放的增长方式会发生很大变化,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会凸显出来.结构优化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强调消费拉动经济的作用.”中国经济在经历出口拉动型.投资拉动型增长后,2006年将开始注重增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三驾马车”——消费的拉动力. 中国开始走到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轨道上.2提高大众居民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激发,刺激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是提升消费,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1)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7O%的人口在农村.农村消费是中国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提高城镇中低收人群体的收入水平.由于高收入者不能有效化为消费力量来拉动内需增长.拉动消费增长应依靠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来实现.通过提高中低收人群体的收入水平.增强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心理预期.提高其购买力.才能有效提高消费水平.中国政府已开始致力于提高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从2006年1月起.将个人收入所得税的起征点从800元提升至1600元.使得城镇居民可支配的收入增加.有利于中低收入者消费水平的提高.(3)不断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就业人数.培养新生消费主力军.制定更全面的就业优惠政策.使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为扩大消费提供更大的动力.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排除后顾之忧.使大众居民放心消费.是启动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和持续增长的关键(1)构建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而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只有15%.市场化医疗体系的改革.导致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医疗体系和医疗保险制度.构建公共医疗制度.确保广大居民能看得起病.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使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能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并通过再就业培训和相关的职业培训.增强其再就业能力,最终从根本上提高收入水平.(2)增加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提高政府消费的比重.长期以来.我国的政府消费增长速度滞后于经济增长.致使财政支出与政府消费比重下降.形成多方面缺位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必须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弥补市场失灵.为大众居民消费提供条件和解除后顾之忧.①要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如提高农村水电邮路等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②增加公共教育方面的支出.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NP的比重.从1991年到2002年徘徊在3%左右.低于49%的世界平均水平;③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构建社会保险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④增加公共卫生投资支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和边远山区缺医少药的状况.综上所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转型,稳步提高大众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人群体的收入水平.构建社会保障制度和保险体系,增强大众居民未来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信心.是提高最终消费率,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持续增长的主要途径.参考文献:[1】金德环:投资经济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2】欧阳明袁志刚:宏观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5】刘社建李振明:大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文汇报,2006《商场现代化2006年10月(中旬刊)总第482期。
当前我国消费需求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
当前我国消费需求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摘要:投资和出口在我国GDP份额中所占贡献的比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的上升,国民经济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面对这一严峻的经济形势,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这一重要经济方针。
本文重点分析了宏观经济背景下,我国在扩大消费需求方面所面临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消费需求;经济增长;居民收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人民的生产、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的成果开始惠及民生,然而,消费的增长幅度仍然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水平,笔者着力分析制约我国消费需求的各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为实现消费的帕累托最优和社会福利最大化服务。
一、扩大消费需求的现实意义1.我国经济发展决定了消费具有投资和出口所不具备的优势。
长期以来,投资特别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外向型经济模式逐步得以确立,出口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另一种重要力量。
然而,随着金融风暴、美国次级债务危机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等经济震荡增多,伴随而来的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同时“去全球化”思潮在西方国家获得了更多的支持者,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成为世界上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之一,对外经贸环境的脆弱性逐步显现。
为了提高自身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和在多变的经济环境中趋利避害,扩内需、促发展成为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针,而扩大消费是扩大国内需求的最佳选择。
2.消费需求的增长会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
随着国内消费需求的增加,相关企业或部门的收入和利润也会增加,而得到资金青睐的公司或企业就会有足够的能力进行产品研发和自主创新,进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对于生产效率低下或落后的部门和企业,生产规模则逐渐萎缩,直至被淘汰。
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及对策总述消费需求不足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整个国家或地区的消费总量较低的现象。
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着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这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带来了影响。
本文将分析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成因分析1. 收入不稳定我国的收入分配不均,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差距。
大部分人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无力满足基本的消费需求。
另外,一些行业和地区的就业机会有限,导致人们的收入不稳定。
收入的不稳定性使人们在消费上有顾虑,降低了他们对于高价值商品的购买意愿。
2. 教育水平不足我国的教育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教育水平的不足使得大部分人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有限,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消费能力。
另外,教育水平的不足也导致人们对于新技术和创新产品的了解不足,降低了他们对于高科技产品的购买意愿。
3. 缺乏消费信心由于经济不稳定和就业压力的增加,许多人缺乏消费的信心。
他们对于未来的经济发展持谨慎态度,不愿意花费过多的钱购买高价值商品。
此外,一些低质量和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也使得消费者担心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在消费时更加谨慎。
4. 家庭储蓄习惯中国人有较为严重的家庭储蓄习惯,这也是导致消费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关注,许多家庭倾向于把钱存起来,而非花费在消费上。
这种储蓄习惯限制了消费的增长,并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对策建议1.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要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
政府可以加大税收改革的力度,通过适当调整税率和税收结构来减少贫富差距。
此外,要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保护,提高其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进而提升其消费能力。
2.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教育水平是提高消费能力的根本途径。
政府应该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育资源分配,提高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
此外,还要加强职业培训,提高人们的就业能力,使他们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增加其消费能力。
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及对策[摘要]目前我国需求结构中投资率偏高、消费率较低,经济整体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如何促进有效需求快速增长,化解消费需求增长的制度性“瓶颈”,确保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增长是值得研究的现实问题。
本文通过对我国内需不足的特征进行分析,深入剖析了抑制消费需求增长的瓶颈因素,对如何扩大内需提出了简要的意见和思路。
[关键词]消费需求不足;成因;对策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严重的内需不足的问题,这是此次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经济疲软、大量企业尤其是外贸型企业倒闭的根源。
在我国内需的基本构成中,投资需求的长期主导性导致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发展与增长的附属物。
事实上,投资拉动是特殊历史时期为防止经济非正常减速而采取的政府强制行为,不反映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
在我国,投资却分别扮演了二重角色,即经济繁荣时期的“助燃剂”和经济衰退时期的“兴奋剂”,居民消费对生产供给的拉动作用不断走向边缘化。
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要维持经济体的正常与繁荣,内需就不能让位于外需,居民消费需求就不能让位于投资需求。
一、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特征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出明显的背离特征:经济在持续高速增长,而消费增长速度却远远低于经济增长速度;银行中积累的居民储蓄已经高达21万亿元,但同时内需严重不足;物价在低位徘徊。
大多数民众则不断感叹生活负担的沉重甚至生活的艰辛。
目前,我国内需不足,就是发生在这些因素所构成的基本背景之下,呈现出某些独有特征:1 经济高速增长,物价却长期低迷。
在2000年之前开始实施的一系列治理通货紧缩的措施,终于在2000年收到效果,这一年经济增长速度突破“七上八下”的僵局,开始出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但作为宏观经济景气指标之一的物价却回升乏力,长期处在低迷状态。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尽管说法不一,但从大的方面来看不外两条:一是从供给的角度看,我国从1998年以来绝大多数制造业部门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二是从需求的角度看,则是需求明显不足。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及对策本文通过对我国居民目前消费不足现状的论述,详细地说明了我国目前消费不足的对策,指出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仅仅加大提资规模是很难解决供求矛盾的。
在我国经济成长过程中,国内消费需求规模的相应扩大和消费结构的相应升级扮演着格外重要的角色。
面对日益扩大的国际贸易额和频繁发生的摩擦,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无法承受中国目前在某些领域庞大的生产能力。
我们发展经济的终极目的是要改善和提升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而消费需求不旺正是目前足碍我国经济更健康发展的瓶颈之一。
一、目前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现状1、商品总量超过现实有效需求,买方市场特征明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我国已经改变了计划经济时的商品短缺状况,消费品市场货源充足。
许多商品总量超过了商品的需求量,即供过于求。
2、居民消费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消费结构正发生变化近年来,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除了生活必需品之外,城镇居民在住房、医疗保健、通讯、教育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也呈上升趋势,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处于转型期,收入水平的差异将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格局;居民消费观念、消费内容和消费方式等都面临着转变,新一轮消费周期将使市场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
3、居民消费需求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长期偏低最终消费可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从我国20多年来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比例看,居民消费一般在80%左右,政府消费则占20%。
我国政府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997年的11.6%提高2001年的13.2%,基本与国际水平接近,居民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却一直在46%~47%左右的低水平徘徊,比低收入国家低11~16个百分点,2001年以来,虽然政府消费率保持高位,但由于居民消费率下降,最终消费率也随之回落。
4、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在消费市场中所占的份额日益降低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我国城镇总人口数和乡村总人口分别为48064万人和79563万人,各占总人口数的37.66%和62.34%。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过去几年,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
消费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居民消费意愿下降的原因及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消费意愿下降的背景是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大环境。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增速逐渐趋缓;在这种情况下,居民消费意愿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居民收入水平不稳定也是消费意愿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收入差距逐渐扩大,一部分居民的收入增速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这导致他们在消费领域的谨慎态度增加。
消费观念的转变也是导致居民消费意愿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普及,人们对消费方式和消费理念产生了新的认识和变化,一部分人开始更加注重理性消费和储蓄,而不再盲目跟风消费。
研究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的原因及对策,对促进经济发展和调整消费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进一步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2 问题提出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消费意愿下降的现象不仅会影响经济增长,还会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稳定。
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消费意愿下降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以促进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消费意愿下降原因分析1. 经济增长放缓:随着经济增长放缓,人们担心未来的收入和就业状况,因此会削减消费支出,对未来保持谨慎态度。
2. 收入水平不稳定:部分居民的收入水平不稳定,导致消费能力下降,无法持续维持高水平的消费。
3. 消费观念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更加注重理性消费和长久享受,而不是盲目追求消费。
消费意愿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经济增长放缓、收入水平不稳定以及消费观念转变。
针对这些原因,我们需要综合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积极调整政策,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稳定就业,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推动消费意愿的提升。
新时代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和转型对策探究
新时代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和转型对策探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经济快速发展,世界各国都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为了减缓全球变暖,世界各国开始倡导绿色消费,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绿色消费成为世界各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模式。
在一些发达国家,绿色消费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我国,绿色消费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及消费观念的转变,绿色消费有了较快发展。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出台政策文件推动绿色消费,我国发展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的顶层设计逐渐完善。
2022年1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在重点消费领域全面推进绿色转型,加强对绿色消费的科技与服务支撑,建立和完善绿色消费的制度保障体系,健全绿色消费的激励体系政策。
2月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在各个领域实践绿色生活方式的途径,实施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水平,着力破解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
在有关部门的政策引导下,全民推行绿色消费已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
一、绿色消费的内涵和意义(一)绿色消费的内涵。
“绿色”一般包含节能和环保,代表着生命、健康和活力。
绿色消费是指以生态文明为目标,在产品设计、生产、流通、使用和处置的全生命周期中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行为。
绿色消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全社会生态意识的体现,又是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从具体实施层面来看,绿色消费主要包括产品绿色消费和服务绿色消费。
产品绿色消费主要体现在产品生产和销售环节上;服务绿色消费则体现在居民日常生活中,包括餐饮、住宿、家居等方面。
从整体来看,绿色消费涉及多个领域,是一种政策导向,还是一种生活和消费理念。
(二)绿色消费的意义。
绿色消费对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保障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农村消费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对策建议
农村消费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对策建议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村消费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以促进农村消费的健康发展。
首先,农村消费面临的新情况之一是消费结构升级。
随着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生活必需品消费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更加关注个性化和高品质的产品。
对策建议是,农村市场应加大对特色农产品和地方特产的推广力度,鼓励农民消费本地产品,同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避免过度消费。
其次,农村消费面临的新问题是互联网消费的兴起。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农村也进入了互联网时代。
农民通过手机和电脑可以方便地购买各种商品和服务。
然而,互联网消费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信息不对称、售后服务不完善等。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加强对互联网消费行为的监管,加大对农村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力度,同时鼓励互联网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最后,农村消费面临的新情况之一是消费场景的多元化。
随着农村旅游的兴起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农户开设了农家乐、农产品直销店等消费场所。
这些消费场所的出现丰富了农民的消费选择,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消费环境和卫生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加强对农村消费场所的监管,确保农民的消费环境安全卫生,并提供相关的消费指导和培训,提高农民的消费素质。
综上所述,农村消费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是多方面的,但可以通过加强政府的监管和引导,推动企业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以及提高农民的消费素质来解决。
只有这样,农村消费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为农民带来更多实际的福利。
农村消费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是多方面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来解决。
除了上文提到的消费结构升级、互联网消费的兴起和消费场景的多元化,还有一些其他值得关注的问题和对策。
首先,农村消费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消费观念的转变。
长期以来,农村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更关注价格和数量,而忽视了品质和安全。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引言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居民消费结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问题分析1.高度依赖实物消费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中存在过度依赖实物消费的问题。
这导致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以及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
2.消费观念陈旧部分居民对于消费观念的更新换代缺乏认识,仍然将重点放在实物消费上,而忽视了服务消费和文化消费的重要性。
3.基础设施不足一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了消费选择的局限性,居民消费结构相对单一。
这也限制了居民的消费需求的多样性。
三、对策建议1.加强教育和宣传通过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居民对新的消费观念的认识和理解。
宣传媒体可以积极引导消费者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鼓励居民将重点放在服务消费和文化消费上。
2.优化消费环境建设更多的文化设施和娱乐场所,提供多样化的消费选择。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交通和通信条件,让居民消费更加方便和多样化。
3.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居民优化消费结构。
例如,给予服务业企业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提供文化消费补贴等。
4.培养新的消费增长点鼓励居民参与新兴行业的消费,如绿色环保产品、科技产品等。
政府可以提供相应的补贴和支持,加强新兴消费市场的培育。
5.强化市场监管加强对市场的监管,打击不良商家的行为,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建立完善的投诉处理机制,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四、总结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存在实物消费依赖高、消费观念陈旧、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教育和宣传,优化消费环境,加强政策引导,培养新的消费增长点,以及强化市场监管。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当前提升供给质量、扩大消费方面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提升供给质量、扩大消费方面存在问题
及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性问题的双重压力导致了供给质量不高、消费需求不旺盛等问题的出现。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一、加大创新力度,提高供给质量
要提高供给质量,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引领,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进生产方式的智能化、绿色化、品质化。
此外,还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企业投入更多的资源,研发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形成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大力量。
二、完善消费体系,提升消费体验
要扩大消费,必须建设现代化、全方位的消费体系。
政府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安全和服务水平,同时,也需要调整消费结构,增加和优化消费品和服务的组合。
例如,加大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的发展,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选择,促进消费升级。
三、促进消费者信心,提振消费动力
要扩大消费,还需要切实增强消费者的信心。
政府和企业应该大力营造风清气正、诚信经营的环境,打击假冒伪劣,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普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引导消费者正确理性消费。
政府还可以通过优惠政策、增收减税等方式鼓励消费者增加消费。
总之,提升供给质量和扩大消费需求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实施相应的措施,有助于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标准的宏观经济模型中,一国经济的均衡状态由供给与需求的对应关系所决定,当供给与需求相等时,经济就达到了其相应的均衡态。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一个开放经济的增长取决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
消费、投资、出口共同决定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最终日的是要提高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消费需求才是最终需求,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更为持久和相对稳定。
因此,从长远的角度看,扩大消费比增加投资和刺激出口对经济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消费需求是形成购买力的有效需求。
在产品和劳务有效供给的前提下,消费需求的形成最终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可支配收入、消费意愿和预期、消费环境和市场发育程度以及财富存量、居民的年龄结构、消费习惯、利率等因素。
可支配收入是影响消费需求的决定性因素。
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由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两个部分组成。
消费者对不同类型的收入变动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其中,持久性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
根据持久收入假说,收入稳定的人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而收入相对不稳定的人具有低的边际消费倾向,且明显低于建立在持久收入基础上的平均消费倾向。
消费环境及市场发育程度主要包括消费者选择的自由、价格的竞争和放开程度、消费者权益的维护、不确定性和消费性基础设施建设等。
这些因素一方面制约着消费者对消费品和消费方式的选择,也是消费过程的信息成本及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从而对消费需求的扩张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现状及成因
1、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表现
消费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偏低,比例失衡。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水平为78%—79%,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总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更高达80%以上。
而在我国,1996—2002年各年的年均最终消费率仅为50%多,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加上我国经济的总有效需求持续不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远未得到充分发挥。
尽管我国自1998年以来一直实行扩大内需的积极宏观经济政策,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这种效果主要是靠投资拉动。
相对而言,消费“启而未动”,消费和投资的不协调非常突出。
消费需求的不足,也使得投资的高增长缺乏持续的基础,成为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消费不足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消费品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失衡,部分产品的相对过剩和供给不足并存。
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城乡差距拉大。
1992—1997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20.0%,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达25.4%。
而自1997年起,城乡收入增速下降,差距也逐年拉大。
城镇居民在1997—2002年5年间的年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下降为7.8%,而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仅为3.1%。
2003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47元,同比增长9.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844元,同比增长7.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802元,比上年同期仅增80元,消费支出1115元,仅增84元。
占人口主体的农村居民收入偏低且增长乏力是制约消费的重要因素。
边际消费倾向呈现下降趋势。
居民消费倾向(指居民消费额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仍然偏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回落。
有资料表明,我国边际消费倾向自1995年以来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同时导致了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削弱。
因此,如何通过增加消费来带动自主投资的增长,进一步扩大内需,逐步降低对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依赖,成为下一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2、导致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失业问题突出,就业压力加大。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融入全球经济程度的
加深,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失业问题,就业矛盾突出。
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约100075人,农村存在大量隐性失业人口,每年需向外转移1500万人,而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仅1400-1800万个。
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导致下岗失业者收入下降,也导致了总有效需求增长缓慢。
居民可支配收入存在结构性问题。
城乡居民收支差距持续扩大,居民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现象明显。
收入差距过大,必然影响消费需求的正常增长。
高收入阶层由于基本消费已得到满足,其消费倾向因而偏低。
低收入阶层由于没有足够的可支配收入,虽有消费欲望但购买力不足,其潜在消费需求难以转化为有效需求,同样消费倾向不高。
农民还面临收支倒挂的严重问题,一方面农民“增产不增收”、收入增长趋缓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另一方面农民负担过重,加上消费品价格的上涨,使得消费支出居高不下。
体制性障碍导致居民收入与支出预期出现明显反差。
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具有跨期的特点,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居民的消费行为日趋理性化,从攀比消费和集中消费向追求多样化和跨期效用最大化转变。
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条件下,影响居民消费意愿的最重要因素是未来支出预期。
相比居民收入增长的趋缓,由于经济转轨的加快等诸多原因,居民形成了长期支出上升的预期,从而导致即期消费紧缩的局面。
与此同时,原来由政府和国有企业向城镇居民提供的就业、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保障,相继将转变为居民自己承担全部或部分风险与费用。
因此,增加储蓄就成为大多数居民的必然选择。
消费环境差、消费市场不健全。
我国城乡消费性基础设施还不能满足需求,消费环境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居民的消费。
一些在旧体制下形成的限制性的消费政策还在发挥作用,加上不合理收费,使得交易成本明显加大。
另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消费信贷不发达等相关配套改革的滞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还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
二、扩大消费需求的必要性和良好机遇
1、由我国经济的特征看扩大消费的必要性
在一个相对长的时期内,我国经济将呈现一个消费经济的典型特征。
这是由以下三个因素决定的:一是我国经济增长格局从“资源约束”到“需求约束”的变化。
二是我国有着13亿人口,是一个典型的大国经济,也是一个最大的人口经济。
三是我国经济“高储蓄、低消费”的现状。
截至2003年9月,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已超过10万亿元,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和潜力都很大。
以上特点决定了内部需求尤其是国内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更具基础性作用,应该成为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我们必须,也只能依靠内需的扩大来拉动经济的增长,从根本上解决经济运行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