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物体教学分析与建议 苏教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小学一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教案(优秀5篇)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小学一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教案(优秀5篇)数学一年级上册数一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看和数了解画面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看和数是认识生活中的事物,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观察、学习,初步培养有条理地观察的习惯教学重难点及关键: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数数。
帮助学生解决认知过程的困难。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课程:一、激发兴趣导入讲述: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热闹的地方——动物乐园,高兴吗?1。
出示图,进一步激发起数数的兴趣,初步探索。
嗬!动物乐园到了,你们看,动物乐园里可热闹啦,让我们快快向前去,小朋友,睁大眼睛,你看看图上有些什么?二、新授1、看图了解画图的内容,图上有些什么?分别在哪里?结合画面下的10幅小图观察,这10幅小图都是从场景里提取的,让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
2、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圆点与物体有一一对应关系,渗透着对应的思想。
)3、第七、八、九、十幅小图中有圆点无物体,放手让学生根据圆点个数,到情景图中找相应的物体。
三、练习:分4人小组,由任意一个小朋友说出物体的个数,让其他3个小朋友用圆点摆出表示的数。
四、拓展运用讲述:小朋友,已经学会了数一数,即1—10的物体的个数。
你能用1—10这10个数字中的其中一个数来说句话吗?在小组内说说。
如:我有10个手指,我们小组有4人,等等。
五、小结小朋友爱动脑,又爱动手,真不错,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篇二教学内容:1、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练习三十四第1、3、4题)2、折扣、纳税、利息教学目的: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解答。
一年级上数学说课稿-认物体-苏教版
一年级上数学说课稿-认物体-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比较,认识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感受并描述事物的美丽;2.能用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对事物进行分类;3.能通过游戏、观察、实践等方式,感受并探索物体的特征、形态等,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创新思维;4.能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认识物体的各种特征,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2.教学难点:在认识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方面,需要提供丰富的物品,增加学生观察、感受的机会。
三、教学步骤1.前置知识引入(1)通过展示物品图片等引起学生对不同形状的物品的基本认知兴趣,引导学生对形状做出发挥性认知。
例如:球形、圆柱形、立方体等。
(2)让学生自由发挥描述物品的语言,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认识物品的各种特征(1)启发学生用眼观察、用手触摸、用语言描述,认识物品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感受并描述事物的美丽。
(2)指导学生进行排序分类,整理出相同种类的物品,理清物品之间的关系。
3.探究物品的形态、特征(1)提供丰富的物品,让学生通过游戏、观察、实践等方式,感受并探索物体的特征、形态等,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创新思维。
(2)结合教材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物品的特征,探索物品的不同形态、特征及其构成规律。
4.用数字表示物品的数量(1)通过观察、比较,掌握物品数量的概念,掌握简单的数学运算。
(2)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中的例子,用数字表示物品的数量,并用加减法进行简单的运算,巩固数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视频教学法:通过展示物品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不同形状的物品的基本认知兴趣。
2.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的形式提供学生丰富的物品,让学生通过游戏、观察、实践等方式,感受并探索物体的特征、形态等,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创新思维。
3.课堂讨论法:通过师生互动,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手触摸、用语言描述的同时,探索物品的不同形态、特征及其构成规律。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认识物体 2 教学设计
学生动手摸这几种物体,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集体交流。
6.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
三、组织练习,完善认知。(预设10分)
1.找一找,连一连。
“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练习,把实物与所对应的立体图形相连。
2.数一数,填一填。
教学内容
认识物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辨认实物,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与特征,能识别这些形体。
2.结合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感性认识,知道它们的特征,能识别它们的形状。
“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引导学生认真仔细的观察。
3.“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顺次说说画的各是什么图形,一共有几个?
(2)第(1)小题,学生填一填,再指明回答。第(2)小题,学生说说球的左边和右边各是什么图形,学生再顺着这一思路提出其他一些问题。
【版块一】
1.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大家想看看吗?
2.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物体。
【版块二】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说说图意。
2.仔细观察,你能把相同形状的物体放在一起吗?
3.教师板书名称并粘贴其中物体的图,反复让学生熟悉物体名称。
4.动手操作,分一分。
通过动手分一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
5.摸一摸,感知特征。
让学生经历整个验证过程,使孩子在获得结论的同时,了解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各单元的修改情况1、第二单元“比一比”。
原来“想想做做”一共安排了5道题,现在增加至7道,还增设了一道思考题。
增加的题目内容包括:三条折线比长短,三杯水比多少。
三中水果比轻重。
2、第三单元“分一分”原“想想做做”第3题移作“试一试”,原第4题改为用不同方法分茶杯(色彩、有把无把)。
3、第四单元“认位置”原“想想做做”第3题增加辨认左右的内容。
原第5题移至“1—5的认识”之中;增设了一道思考题,内容是看图判断上下楼梯的小朋友中,谁走错了。
4、第五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1)单元名由“认数(一)”改称“认识10以内的数”。
(2)“认识1—5”由原来1课时增加至2课时,主要体现一些知识的综合,为学生增加练习写数的机会。
在认识10以内数时,数字“0”“1”“2” (9)的认、读、写是很重要的基础知识。
(3)“几和第几”中增设一则“你知道吗”,内容是介绍冠军、亚军、季军。
(4)练习一由原来的5道题增加至9道题,还增设一道思考题,主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丰富对5以内数的认识。
(5)“6—9的认识”由1课时增至2课时,加强了知识的简单应用,为学生增加练习写数的机会。
这部分内容最后还增设了一则“你知道吗”,内容是用手势表示1—9。
(6)练习二由6道题增至10道题,还增设一道思考题,主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丰富对10以内数的认识,加强探索规律和知识的简单应用。
5、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一)”单元名由“认识物体”改称“认识图形(一)”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一)”里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在此之前,教材没有教学平面图形的安排。
现在的编排是,一年级(上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四种平面图形。
这样的编排,充分考虑了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征。
在日常生活的空间里,有着各式各样的物体(三维立体),平面图形(两维图形)是对立体的面的表达。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2022新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数一数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科书的第2、3页。
教材由两局部构成。
第一局部是综合性场景图,里面有许多种物体,各种物体的个都不一样。
第二局部是十幅小图及其相应的圆点图。
每一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都是从综合场景图里别离出来的,圆点图里的小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本节课的知识点1. 结合现实情境中的物体或人,数1到10各数。
2. 用圆点图记数。
三、教学重点:根据场景图所提供的信息,说清图中有些什么,各有多少。
教学难点:根据物体或人的个数画出相应的数量的点,根据提供的点的个数找出相应数量的物体或人。
四、学生已有根底:大多数学生都有一些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根底,一般都能数出10以内各数。
但是,许多儿童是“唱山歌〞似的依次说出一、二、三、四……他们完全不理解这些数的意义,完全不知道数学课上将学些什么,该怎样学。
所以,看似简单的数数,怎样去进展教学呢?五、教学建议:1.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数数、表述一句完好的话。
用手指指着物体,一个一个地数是教材提倡的数数方式。
学生在数数、交流时,老师不要限制数什么和怎样数,但注意引导学生把话说完好帮助学生使用正确的单位名称,并对学生数的方法进展点评,从而引导学生数数时要按顺序数,可以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也可以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数,或者边数边做记号,这样就不会多数或少数了,也能初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的习惯。
2.用圆点图记数,引导学生弄明白场景图、小图、圆点三者之间的关系。
十幅小图是从综合情境中别离出来的,一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便于计数和表示数量。
教材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主要是三个原因:一是认数教学要在第五单元才进展,在学生认数之前,不宜用数字表达物体的个数。
二是物体有几个就画几个圆点表示,物体个数与圆点个数相对应,浸透了对应思想。
三是圆点作为一种符号,它只表示各种物体数量方面的属性,不表示物体的其他属性,这是一次认识上的抽象,浸透了符号化思想。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教材分析及教案(共2课时)
《认识图形》单元分析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33页。
教材分析:
本单元要求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所谓直观认识是指结合实物对形体的形状特点有整体的、笼统的感知,形成初步的表象,能识别这几种形体,了解生活中有许多这些形状的物体,不对形体的特征作规范的语言描述。
人们认识事物一般是从粗略的整体感知开始,然后对物体进行细致观察和局部研究。
客观世界最常见的是各种形状的物体,“面”是附着于“体”上的。
儿童首先看到的是一个个物体,在整体感知“体”的基础上,才能逐渐研究“面”,建立“形”的概念。
所以,先认识“体”,后认识“形”能降低认知难度,有利于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 在学生认识物体的活动中,感受平面和曲面是不同的,体会比较、分类等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以及创新意识。
4.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课时安排:
认识物体 1课时
有趣的拼搭 1课时
区一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审核人:总第课时
区一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审核人:总第课时
附件1:实验一教学设计
附件2:实验二教学设计。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数学教案《认识物体》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一单元,它是让学生初步认识物体的性质、分类、数量和形状等方面的知识。
本篇教案旨在帮助一年级的数学教师们针对这一单元进行教学。
以下是本教案的具体内容。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物体的性质:颜色、形状、大小、数量等;(2)学习选择物体分类的标准;(3)通过游戏与实物操作等活动,学习数的概念、数量的比较等数学基本概念;(4)认识图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并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它们。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分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类能力;(2)通过游戏和实物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3)通过数的比较与排序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团队意识;(2)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3)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认真观察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和数量等特征;(2)通过游戏和实物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3)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
2.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和运用简单的数学概念;(2)如何分辨和描述图形。
三、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针对学生的个性和生活背景,创造丰富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自己去发现、体验和学习知识,从而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知识。
2.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验和学习知识,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活动教学法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游戏、手工活动等,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学习知识,使学生更加愉悦和轻松地学习知识。
四、教学步骤1.导入(10分钟)展示几个具有相同颜色、形状或大小的实物,引导学生讨论它们的共同特征,并介绍本节课的主题:认识物体。
2.探究(30分钟)(1)根据不同的标准,将不同的物体分类,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将更多的物品加入到分类中去。
2024年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总结模版(2篇)
2024年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总结模版2024年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能力,建立初步的数学概念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围绕数的认识、数的应用、几何图形和简单运算四个方面展开。
在数的认识方面,学生将学习数的认读和数的大小比较,学会用数来描述物体的个数和顺序。
在数的应用方面,学生将学习数的排序和分类,并能够运用数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几何图形方面,学生将学习基本的几何图形,并能够用这些图形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操作。
在简单运算方面,学生将学习加法和减法,并能够应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讲解、示范、练习、游戏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同时,我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在每节课结束时,我将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布置相应的作业,以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我还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总的来说,2024年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旨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能力,建立初步的数学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
希望通过这学期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2024年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总结模版(2)一、学生情况分析全班学生入学不久,这些孩子都聪明活泼,调皮可爱,每个人的思想,品德都不成熟,处于形成的初步时期,有很强的可塑性。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单元第1课《认数和认识物体》说课稿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单元第1课《认数和认识物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单元第1课《认数和认识物体》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和理解10以内的数字,以及物体的大小、颜色、形状等特征。
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丰富多彩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数字和物体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数字和物体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需要通过观察、操作和实践来获取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探究,引导他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思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认识10以内的数字,能用数词描述物体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实践,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会正确认识10以内的数字,能用数词描述物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学生能用数词描述物体的特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图片、操作卡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数字和物体的概念。
2.新课导入:让学生观察一组图片,引导他们发现图片中的数字和物体的特征。
3.自主探究: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活动,观察和描述物体的大小、颜色、形状等特征。
4.集体交流:学生汇报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练习巩固: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教师及时指导。
6.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认数和认识物体1.数字:1 2 3 4 5 6 7 8 9 102.物体特征:大小、颜色、形状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进行。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练习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物体
小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物体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搭一搭、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来辨认物体,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主要特征,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形体。
2、使学生在认识物体的活动中,感受平面与曲面是不同的,体会比较、分类等认识物体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出示一组建筑物的图片:故宫、赵州桥、东方明珠电视塔、凯旋门、世贸大厦。
2、讲述:这些壮观美丽的建筑都是设计师和建筑工人的杰作,看看都有些什么形状?二、动手探索,体会领悟1、搭积木。
讲述:取出你们的积木,小组合作搭一搭。
注意哪些容易搭牢,哪些不容易搭牢。
2、分一分。
3、识形体。
引导:我们来看一看、摸一摸这些积木,(一起感知长方体)我们把这一类形体叫做“长方体”,(出示立体图形)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积木。
三、巩固认识,应用拓展1、“想想做做”第1讲述:南瓜博士觉得小朋友非常聪明,给我们带来了一道题,就是书上“想想做做”的第1题,请你帮它们找朋友,连一连。
另外,南瓜博士还提了一个问题:“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朋友吗?2、“想想做做”第2题。
四、总结全课今天大家的设计非常棒!将来肯定会是个好建筑师。
请你谈谈这节课又知道了什么新知识,增加了什么新本领,好吗?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滚一滚、堆一堆、摸一摸、搭一搭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球、圆柱,感知这四种形体的特征。
2、在活动中发展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复习师:在“认物体”这节课上,我们认识了4个好朋友,它们分别是:(教师出示模具,学生说出它的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引入二、活动安排1、滚一滚师:老师这儿有个滚板,如果让这4种形体同时从上滚下来,小朋友们猜猜看,哪个会滚得快些?哪个会滚得慢些?2、堆一堆三、总结全课统计各组得分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综合性评价:。
新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苏教版(共 243 张ppt)
第五单元 认识10以内的数
1.教学整数的认识有两个基本 的要求。
2.本单元的内容大体分两段安排。
• 认识1~5(含1~5的认、读、 写,几和第几,大小比较)。
• 认识6~10(含6~9的认识, 10的认识)。
3.教学1~5的认识,重点要引导 学生经历数的抽象过程,初步 体会自然数列的基本特性。
• 提倡逐一计数,每数一个做一 个标记,避免重复和遗漏。
• 帮助学生正确使用单位名称。
3.经历事物数量的抽象过程, 体会物体个数与圆点个数的 对应关系。
• 用圆点表示相关事物的个 数,体现了对事物数量属 性的抽象。
• 不要急于给出数字,因为那不 是本节课的教学要求。
• 教材安排的抽象活动具有清晰 的层次性。
综合与实践 丰收的果园
1.本次活动的重点有两个。
• 从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发现 并提出问题。
•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初步 感受数学应用的综合性特点。
2.依据场景图中的信息,可以 提出的问题大体有三类。
• 与数量多少和次序有关的数数 问题。
• 与位置有关的问题。
• 与“求和”“求剩余”有关的 加减实际问题。
• 图:P27第9题 P29思考题
第六单元 认识图形(一)
1.本单元的基本内容是直观认 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 球。
2.为什么要先认识体后认识面?
• 体是可以触摸的,便于感知, 也是生活中常见的。
• 合乎认知逻辑:由体→面→线→ 点,逐步抽象。
3.要恰当控制教学要求。
• 不要求学生描述上述形体的特 征,只要求在直观感知的基础 上正确进行识别。
5.期末复习:重点让学生在应用知识解
决问题的活动中,经历数学知识和方法 的整理过程,初步感受复习整理的意义 和价值。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物体”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含达标训练).doc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物体”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含达标训练)教学目标:1、通过搭一搭、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从实物抽象出图形, 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和特征,能识别这些形体。
2、感知平面与曲面,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感受数学的美和数学思想方法。
3、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发展初步的实践能力,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介绍物体(1)个别介绍物体。
“小朋友,你们在课前收集了很多各种各样形状的物体,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好吗?在玩之前,谁愿意选一个你最喜欢的物体来介绍一下:你带来的是什么?它的形状是怎么样的?”(学生介绍)生1:我带来的是一个球盒子,它长长的,有一个面是圆圆的,还有两个面是圆形的,平平的。
生2:我介绍的是一个药盒,它的形状是长方体,有6个平平的面,还有8个尖尖的角。
生3:我手里的这个是魔方,它是方方正正的,也有6个平平的面,8个尖尖的角。
生4:我带来的是一个球,它是圆圆的,能滚来滚去。
……(2)同桌介绍物体。
“这么多的小朋友都想来介绍自己带来的物体,那你就看一看、摸一摸,然后介绍给同桌小朋友听听。
”(学生活动,同桌介绍。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1、分类。
“刚才通过小朋友的介绍,我们发现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物体,都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形状。
老师从小朋友当中拿了几个,也带了几个, 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出示各种形状的物体)这么多的物体,你们能根据刚才观察物体的方法,给“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吗?谁来分分类?(学生分类)为什么这么分?2、出示名称。
“每类形状的物体,他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们知道吗?”(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3、抽象成几何图形。
“刚才小朋友通过观察,发现这四类形状的物体,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现在我们脱去它们的花外衣,你还能认出它们吗?谁来给它们找找自己的家?"(4名学生分别把图形贴到黑板上)“闭上眼睛,想一想这四种形状。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认识物体》说课稿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认识物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认识物体》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不同的物体,认识和区分各种物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1. 认识和区分各种物体,如球体、正方体、长方体等;2. 学习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数学,对物体的认识基本为零,但是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观察和模仿。
同时,他们的动手能力较强,喜欢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触摸、描述物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和区分球体、正方体、长方体等不同物体,并能用语言描述它们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触摸、描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和区分不同物体,并能用语言描述它们的特征。
2.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特征,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3.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动手触摸、描述物体,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交流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出示各种物体,引导学生观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基本概念:介绍球体、正方体、长方体等基本物体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和区分它们。
3.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触摸、描述物体,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总结提升: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总结不同物体的特征,并用语言进行描述。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第六单元《认识物体》教材分析-学习文档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第六单元《认识物体》教材分析本单元要求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所谓直观认识是指结合实物形成初步的表象,能识别这几种形体,了解生活中有许多这些形状的物体,不对形体的特征作规范的语言描述。
教材安排一年级(上册)认识体,一年级(下册)认识形,这是从儿童的认知规律出发,重组学科的知识体系。
人们认识事物一般是从粗略的整体感知开始,然后对物体进行细致观察和局部研究。
客观世界最常见的是各种形状的物体,面是附着于体上的。
儿童首先看到的是一个个物体,在整体感知体的基础上,才能逐渐研究面,建立形的概念。
所以,先认识体,后认识形能降低认知难度,有利于学生学习。
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先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然后开展实践活动。
1? 直观认识体的教学分四步进行。
教材选择积木为学具,让学生在玩积木时认识物体。
其好处一是学生有兴趣,二是积木形状规则,便于认识物体特征,形成正确的表象。
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大致分成四步:堆积木的场景整理出典型的物体揭示各类物体的图形和名称寻找生活中相关的物体。
(1)让学生玩积木。
教材通过堆积木的场景,引导学生玩积木,感知积木的形状。
课前,教师和学生共同准备积木或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形状的物体。
这节课没有积木或其他可供操作的物体,是无法教学的。
在学生堆积木时,应要求他们边堆边感受积木的形状。
每堆一块积木,都要看看它是什么样子,想想它和哪些积木的形状相同,和哪些积木的形状不同。
要防止学生只顾玩积木,而不感知积木形状的现象。
(2)把积木分类。
经过玩积木,初步知道积木的形状是多样的,有些积木的形状是相同的。
在此基础上,把形状相同的积木放在一起,形状不同的积木分开放,促进学生思考各种体的形状特征。
在分类前,要先排除有三角形面、半圆形面的积木,只剩下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形状的积木。
在分类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学生可能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成一类,把圆柱和球分成一类。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分析教师:宋甚学全册教材安排本册共安排十三个单元。
首先在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安排了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四个单元。
让学生初步感受观察、数数、比较、分类、认识方位等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初步学习有关的基础知识,初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以后的数学学习作好必要的准备。
然后分四个领域安排教学内容。
其中“数与代数”领域安排了6个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认数,安排在教材的第五单元认数(一)、第七单元分与合,第十单元认数(二),分别认识10以内的数和11~20各数;第二部分是计算,安排在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第十二单元加法,分别教学10以内的加减和20以内的进位加;第三部分认识钟表,安排在第十一单元。
“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1个单元,即第六单元认识物体,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1个单元,即第九单元统计,初步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安排了两个实践活动,分别安排在第六、八单元里。
另外用一个单元进行期末复习。
教材的图例和题例。
教材中用豆荚(见第4页)、白菜、茄子(见第5页)表示老师形象;萝卜、辣椒、蘑菇(见第30页)、蕃茄(见第86页)表示学生形象,其中蘑菇是聪明学生的代表。
我们曾设计了三种不同的图例:人物形象、动物形象和植物形象,征求幼儿园的孩子和一年级学生的意见,他们都喜欢动物、植物形象。
考虑到教材中要选取涉及动物的童话作为教学题材,为避免图例与教学素材的混淆,所以选取植物形象表示教师和学生。
教学中可把它们命名为茄子先生、豆荚博士、白菜老师,学生则称小蕃茄、小辣椒等。
本册教材有例题(用小天使表示,见第4页左上角)、试一试、想想做做、练习、复习等栏目。
例题既是要解决的问题,又包含着要学习的知识。
试一试是与例题相比稍有变式的尝试练习。
“想想做做”一般是与例题配合的练习,当堂完成,个别“想想做做”要再安排一个课时。
练习是一段学习内容的综合性练习,要单独安排课时。
课标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十一、认钟表 -------------------- 1课时
十二、加法
--------------------10课时
十三、期末复习 -------------------- 4课时
建议教学到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完后(P60)进行期中检测。
整理ppt
3
教材在内容编排上的三个特点 第一、先教学最基础的思想方法 第二、突出“分”与“合”的思想 第三、穿插安排四个领域的教学内容
像按照跑步的名次站成一排,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发奖 牌。如:请你给得第一名的运动员发奖牌、 请你给得第二 名的运动员发奖牌、 请你给得第三名的运动员发奖牌等等, 从中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整理ppt
13
然后设计送水环节。
“运动员很辛苦,现在他们正在休息,你能把这杯水(图片) 送给跑了第一的运动员吗?”(注意这时运动员已经打乱排队 顺序,不再按跑步名次排队了),让 生把水贴到了第一名的动 物下面。
(2)小红从前面数排在第2,从后面数排在第3,小红 这排一共有几人?
整理ppt
15
3、认数0(第16页)
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 0可以表示起点 0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0”像轮胎圆又圆
整理ppt
16
4、认识 =、>和<
(通过体会数之间的关系培养数感) (1)渗透排一排、比一比的比较方法
(2)培养初步的符号化思想
整理ppt
2
一、 数一数 --------------------- 1课时
二、 比一比 -------------------- 1课时
三、 分一分 --------------------- 1课时
四、 认位置 -------------一) -------------------- 10课时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教材分析苏教版
第四单元认位置(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上下、前后、左右这几种常见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物体所在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
2.使学生在描述物体所在位置及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初步了解现实空间的多样性和有序性,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初步体会与同学合作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本单元内容的前后联系如下:本单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物体间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
在此之前,大部分学生已经具有一些有关位置关系的感性经验。
通过教学,一方面能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一些简单的位置关系,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另一方面也能为今后认识物体、认识图形,以及进一步学习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和处理日常生活的一些简单问题打下基础。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辨认左右方位。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上下、前后的认识有着相对丰富的生活经验,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清楚地加以辨认,但不少学生对左右往往不太容易分清,因此辨认左右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主要有以下特点:1.突出对左、右方位的体验和辨认。
教材的例题以及随后的“想想做做”安排了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和简便易行的活动,它们都以辨认左、右方位为重点。
例如,例题所提供的场景图中可以用左右来表达位置关系的就有:同桌的两个学生、课桌上的书和练习本、讲台上的书和粉笔盒等。
“想想做做”中的每一道题也都涉及左右位置关系,其中第1题、第4题、第5题以及最后安排的思考题都是针对左右关系而安排的专项活动。
这些活动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游戏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充分的体验,进而形成清晰的认识。
对于上下、前后,教材只是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使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位置关系的过程中自主获得认识。
例如,例题场景图中除了左右相邻的学生,还有前后相邻的学生;而图中的黑板与国旗则是较为典型的上下位置关系。
2022年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2022年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总计12个单元,分别为:1.第一单元《数一数》2.第二单元《比一比》3.第三单元《分一分》4.第四单元《认位置》5.第五单元《认数(一)》6.第六单元《认识物体》7.第七单元《分与合》8.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9.第九单元《统计》10.第十单元《认数(二)》11.第十一单元《认识钟表》12.第十二单元《加法》第一单元《数一数》教材分析小学阶段的第一堂数学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喜欢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材选择儿童乐园的一些场景,组成生动活泼、惹人喜爱的画面,吸引学生学习。
主要教学活动是观察场景,了解里面有些什么;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并用画圆点的方式表示各种物体的数量。
通过这些活动,初步感受“看”和“数”能了解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是学习数学的方法。
同时,在活动中进行初步的惯例教育。
教材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综合性场景图,里面有许多物体,各种物体的个数都不相同,分别为1~10个。
第二部分是十幅小图及相应的点子图。
每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是从综合场景里别离出来的。
点子图表示物体的数量。
1.组织学生观察。
场景图里的内容很丰富,其中的各种物体及其数量和位置,都是精心设计和部署的。
有些物体数量较少,有些物体数量较多;有些物体比拟集中,有些物体比拟分散;有些物体容易看到,个别物体有较隐蔽的部分。
观察和交流是这部分内容的主要教学活动。
容易兴奋但不能持久是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他们的观察比拟粗糙,往往看了一些物体就不再关注其他物体;在交流的时候不能把话说清楚、说完整,不善于倾听同伴的发言。
因此,要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指指这些物体在哪里。
带着学生经历“从整体到部分”“从粗略到细致”的观察过程,岂但了解图的内容,而且学习观察的方法。
要组织学生交流,相互倾听和相互弥补,使观察的效果更好,还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学习惯例。
2.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十幅小图都是从场景中别离出来的,一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便于计数和表示数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物体
教学分析与建议:
教材选择积木为学具,让学生在玩积木时认识物体。
其好处一是学生有兴趣,二是积木形状规则,便于认识物体特征,形成正确的表象。
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大致分成四步:堆积木的场景—整理出典型的物体—揭示各类物体的图形和名称—寻找生活中相关的物体。
(1)让学生玩积木。
教材通过堆积木的场景,引导学生玩积木,感知积木的形状。
课前,教师和学生共同准备积木或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形状的物体。
这节课没有积木或其他可供操作的物体,是无法教学的。
在学生堆积木时,应要求他们边堆边感受积木的形状。
每堆一块积木,都要看看它是什么样子,想想它和哪些积木的形状相同,和哪些积木的形状不同。
要防止学生只顾玩积木,而不感知积木形状的现象。
(2)把积木分类。
经过玩积木,初步知道积木的形状是多样的,有些积木的形状是相同的。
在此基础上,把形状相同的积木放在一起,形状不同的积木分开放,促进学生思考各种“体”的形状特征。
在分类前,要先排除有三角形面、半圆形面的积木,只剩下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形状的积木。
在分类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学生可能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成一类,把圆柱和球分成一类。
这种分类表明他们已经感受到平面与曲面的不同,应给予表扬,再引导继续分,直至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开,把圆柱和球分开。
二是让学生说说分类时的思考,只要求说出视觉、触觉的感受,如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的面都是“平”的,圆柱和球都有“弯”的(曲)面。
不要求语言严密、完整、有条理,更不能归纳“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相同”等特征。
(3)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给出名称。
教材在两块彩色积木的下面画一个灰色的图形,并在旁边写出图形的名称。
灰色的图形是四种立体的几何图形,每个几何图形都是大大小小同类积木的形状概括,是一类立体图形的标志。
几何图形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以长方体为例。
让学生看看分在同一类的许多长方体积木,闭起眼睛想想这些积木的形状,然后睁开眼看看老师画的灰色图形,体会这一类积木的形状都是这样的,从而形成长方体的表象。
几何图形要课前准备,整体出现,不要展现画图过程。
只要学生认为这样的图形像实物,能代表实物就行。
(4)在生活中寻找相关的物体。
通过对积木的研究,初步认识长方体等四种形状的立体。
带着这些“体”的初步表象回归生活,寻找这些形状的实物,有两点教育意义:一是进一步加强四种“体”形状特征的表象;二是感受生活中有大量这些形状的物体,只要留心观察,到处都能发现。
“想想做做”第1题“你还能找到它们的朋友吗?”这里的“它们”是四个几何图形。
学生列举的实物,只要形状差不多就可以了,不必过于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