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一发而动全身——例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主问题设计 (1)
“牵一发而动全身”
“牵一发而动全身”【摘要】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存着课堂问题设计的碎问、碎答弊端,桎梏学生的思维,造成阅读研习的低效。
新课改的深入,对语文老师的课堂提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能够设计出对课文内容、教学过程、课堂活动、教学节奏有着牵引力、支撑力、凝聚力和调节力的“主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本人试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这里的“问得巧”,就是要讲究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著名学者杨振宁说:“问题提得好,等于创造完成了一半。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是师生进行信息交流,教师进行教学调控的重要方法。
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说是一门教育艺术。
1“主问题”的提出背景提问是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组织形式,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重要手段。
可是,现实是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的大量的无效的“问”和学生的无效的“答”在课堂上广泛存在。
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问”和“答”使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显得平淡无味,一篇篇优美的课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被大量的问题“肢解”成一块块“零碎材料”,教师的“问”与学生的“答”代替了本来应该有的美读、美听、美析,一节节本应该由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心灵“对话”的语文课成了师生之间的“问答”课。
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正被过滥、过细的问题弄得支离破碎。
我们所追求的简约、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也似乎离我们渐行渐远。
在阅读教学中要想成功地组织和实施探究性学习,就要集中体现如何引导学生提出主问题,这也成了阅读教学的关键。
2什么是“主问题”所谓“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
它指的是课文研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若能设置一两个能够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它是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整体性阅读。
牵一发而动全身寻一石而激千浪--浅谈阅读教学主问题的选取
浅谈 阅读 教 学 主 问题 的选 取
■ 郭 栋
能够起到主导 、 支撑作用 , 并能从整体参 与『 生 上 引发 学 生 思 考 、 讨论 、 理解 、 创 造 的重 要 性 问 题 , 我 们 称 之 为语 文 阅 读 教学 中 的 主 问题 。如 果 我们 能够 根 据 教材 特 点 和 学 情 来 找好 切 入 点 , 设计 出 主 问题 , 不 仅 可 以有 效 避 免 课 堂 上 浅层 次 的 “ 随 问 随答 ” 的 教学 过程 , 而 且 学 生 学 习 的兴 趣 、 探 求 的欲 望 、 思 维 的 火 花便会逐步产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 的主体 和主人 , 甚 至 还会 把学 生带 入 一 种 别 样 的 境 界 。 以下 从 三 个 方 面谈 谈 选 择 主 问 题 的 方法 和途 径 。
要从 文本 的 重 难 点 切入 选 择 主 问题
文 本 是 我 们研 究 的重 点 ,无 论 选取 什 么样 的教 学 设 计 ,教 师 都 要首 先 对 教 材 的特 点 了 如指 掌 方 能 有 的放 矢 。 要 了解 清 楚 文 本 在本 单 元 、 本 册 书 中 的地 位 和单 元 训 练 重 点 ,搞 清楚 本 课 的学 习 目标 及重 难 点 。然 后 教 师 需 要 站 在作 者 的立 场 上 、读 者 的立 场 上、 教 师的立场上 、 学生的立场上综合考虑 , 充分认 识文本 、 解读文本 . 审视 文本 的精神 内涵 , 以此作 为 阅读教学的基点 , 这样方能抓住文本的要 害 , 设计 出 符合文本精髓 的主 问题 , 从 而开展有效教学。 这个过 程 是 个 非 常复 杂 的过 程 , 是一个透析文本的过程。 如散文《 故都 的秋》 , 这是一篇优美 的写景散文 , 在欣 赏 优 美 的 写景 语 句 时 ,我 们 更 要 深 入探 究 文 章 的 主题 , 这 既是 本 文 的 重 点 , 也 是 难 点 。 如果 我们 直 接抛 出问题“ 这 篇 散 文 的 主题 是 什 么 ” , 倒 是 抓 住 了 本课 的教学重点 ,但这样的问题就没有办法形成学
例谈语文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
例谈语文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核心提问或问题。
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问”而问的情况比比皆是。
这些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问”和“答”使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显得平淡无味,一篇篇优美的课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被大量的问题“肢解”成一块块“零碎材料”,教师的“问”与学生的“答”代替了本来应该有的美读、美听、美析,一节节本应该由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心灵“对话”的语文课成了师生之间的“问答”课。
语文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课文的标题切入标题是一课之目,是文章的灵魂,在很多情况下,能够精确而明显的提示文章的基本信息,表露文章的结构,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反映文章的思想倾向。
从课文标题设计主问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思维活动,把握课文思想内容。
(1)对标题的诠释如《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标题已经提示了人物(唐雎)与结果(不辱使命),只要根据标题进行提问:使命的起因是什么(秦国以五百里地易安陵,实则吞并安陵)?不辱使命的过程怎样(受任于先王不敢易;天下缟素就在此时;秦王色挠)?再结合课文进行解读,追问其他细节,课文的整体内容就把握了。
(2)对标题的评论《济南的冬天》教学中,读完后思考一个问题:济南的冬天是一个怎样的冬天?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还要能简述理由,而且后面发表见解的同学不能重复前面同学的发言。
(3)对标题的补充对于一些概念性的或者一些短小的标题,要求学生在初读之后,能够在原标题前加上一个或几个修饰性或限制性词语,成为一个新标题。
如琦君的《金盒子》,我们可以给这篇课文的标题加一个定语——《……的金盒子》,要求能结合课文内容简述你这样加的理由。
(4)拟副标题如《海滨仲夏夜》,我们可以用“一个……的夏夜”的形式给课文加一个副标题。
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置
课》 , 时 放弃了结构分析 、 人物形 象分析、 主题归纳的旧模式 , 设
计 了“ 小弗郎士是不是一个好学生 、 韩麦尔先生是不是一个合 格 的老师” 这样两个大问题 , 让学生从文中找理由找根据 。 结果 学生个个有理有据 , 争得面红耳赤 , 引出了小弗 郎士和韩麦尔
先 生 前 后 变 化 的原 因 , 解 了失 去 国土 对 人 心 的震 撼 , 理 自然 而
出文 章 的 结构 比解 牛 更 难 。 同是读 一 篇 文 章 。 的人 读 出 的只 有
是一大堆文字符号, 的人却能从文字符号 中捕捉到作者的意 有
图和 主观 的情 感 。 这 样 的 高下 之分 . 有生 活 阅历 、 化 素 有 固然 文
养等因素的影 响, 但与一个人能否迅速找到阅读一篇文章的切 入点, 是否具备抓住关键 的“ 一发 ” 而牵动“ 全身” 的能力也是有
课堂设 问必须精心设计 , 触动“ 神经” 所谓触动神经 , 。 一要 触动课文的“ 神经” 即牵动文章核心的主要 问题 ; , 二要触动学 生 的“ 神经” 把他们 引领到探求问题 的忘我境界 , , 以达到开发
智 力 , 能力 的 目的 , 培养 唯有 如此 , 堂 提 问才 更 为科 学 有 效 而 课
重要 关 系 的。 那 么 如何 能做 到 牵一 发 而 动全 身 呢 ?通 过 问题 的设 置 , 提 起 学 生 学 习与 思 考 的 兴趣 , 而 登堂 入 室 , 握文 章 的主 题 和 进 把
番提 问, 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并急切地研读课文
找答案。 最后 , 当学生理解 了“ 的三个不 同含义时 , 死” 也掌握 了 死海的特征 以及形成过程。 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 的说明文却 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 抓
浅谈高中语文“主问题教学法”
浅谈高中语文“主问题教学法”作者:邱运来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5年第12期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从而把问题教学法程序化、模式化了。
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意识到在课堂中问题设计、提出的重要性。
甚至有人认为,提出问题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促进思考和学习的有效手段,是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发挥学生主动性的重要途径。
于是乎,问题教学开始在课堂上蔚然成观。
有的老师动不动就提出一个问题,一节课下来,提出问题动辄几十个,多的直达几百个。
但是认真想想,这些问题都有提出的必要吗?很多是“是不是?”“对不对?”的废话; 还有些是琐碎得不成体系的无聊之问。
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但无益于促进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效率,反而肢解了课堂、让教学重难点无法得到体现与落实、让学生的思考无法聚焦。
为此,我十分推崇余映潮老师提出的主问题教学法。
课堂教学中的“主问题”,即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能使学生在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创新的重要提问或问题,能在课堂教学过程能起主导、支撑作用的问题。
余映潮老师认为主问题能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表现出一种高屋建瓴的设计风格,有着鲜明的整体阅读教学的特色,能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满、于明晰之中透露出细腻,能有效在实现课文内含的最佳信息。
那么在实际操作中究竟怎么具体操作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谈我的做法。
从题目入手,发现主问题。
;有些课文在标题中就包含着主问题,如《世间最美的坟墓》,学生很容易就能够发现主问题,并针对课文标题提出主问题:为什么称它为世间最美的坟墓,它美在哪儿?再有《装在套中的人》,为什么称他为装在套中的人?一下就拎出了整篇文章的主问题,从而自然地进入对整篇文章的剖析。
及《死海不死》,题目中的“死海”、“不死”就是一对很明显的矛盾,就是一个很有吸引力、很值得探讨的主问题。
设一问而激思维 牵一发而动全身——语文课堂主问题设计有效性的思考及对策
在整个语文课堂中,有效的 主问题起着核心作用,主宰着整 个 教学 进程 ,留给学 生 足够 的动 态 空 间 , 往 能 以问题 引发 思 考 , 往 将思维引向更广更深的天地 。从 定程度上来说 ,主问题设计是
一
《 我的母 亲》 :我的母亲是 怎 样的一个人 ,从哪 些事情 中可以
— —
教 I l I — — 学 视 点 对子 中尽情地展现 , :豆香 、 如 “ 麦 香、 水草香香香沁肺 , 橹声 、 笛声 、 锣鼓声声声入耳。”月夜行船赏 “ 社戏, 星天弄橹观渔火。 “ ”满村豆 香满村歌, 一台社戏一台曲。” 这 样 的教 学方 式 ,不仅 调动 了学 生 童年生活的体验 ,触动了学生 的 兴趣点和情感点 ,更促进 了学生 对文本的理解和探究 。 我们设计主问题 ,还可利用 学生的好奇心。 教学《 杨修之死》 , 我设计 了“ 杨修之死谁之过” 这一 主问题 , 学生 思维 活跃 , 兴奋 的 在 说 辩 中理解 课文 的 主 旨 ,找 出 了 杨修真正的死因——过在 自已。 教师设计有效的主问题须 以 学生的认知点 、 情感点、 兴奋点等
思想 , 教育学生爱 自然 、 爱祖 国、 爱人 民、 爱家乡。 培养学生集体主 义、 爱国主义 、 国际主义思想。语
文课 不是 政治 课 ,对学 生进 行 品
德教育 不能与授 课 内容 割裂 开 来, 而应 是润 物 细无声 的 , 露 痕 不 迹的。 如教授《 阳楼记》通过诵 岳 ,
撞 思 维 的火 花 。
问题 , 是教 师经 验 的积 累 , 是 既 也 教学 机智 的展 现 ,教师 对 主 问题
认识的偏颇 ,犹如蒙上一层厚厚 的灰尘,使教育教学智慧无法发
牵一发而动全身——浅谈高效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
尽 可 能 地 从 各 个 角 度 对 标 题 进 行 审 视 、 析 , 文 本 的 抓 手 , “ 听 文 本 发 出 点 的 细 微 声 分 但 倾
探究题 目与 内容 的关 系。然 后在教学过程 中, 音 ”抓住 选文中的某个细节 , “ , 用 牵一发” 的办
动 , 围绕 题 目设 置 一 系列 问题 , 导 学 生 层 层 深 入 法 让 学 生 去 “ 全 身 ” 引 领 学 生 走 进 文 本 腹 引
牵一发 而动全 身
浅 谈 高 效 语 文 课 堂 的 问题 设 计
Hale Waihona Puke 刘 团结 现 今 的课 堂 教 学 十 分 重 视 学 生 的 主 体 地 景 的 特 点 。 悲 凉 ” 心 境 的特 点 , 是 对 秋 的 “ 是 这 位 , 别 关 注 调 动 学 生 学 习 的 主 动 性 与 积 极 高 度概括 。而 四到 十一节是 写秋 天的具体景 特 性 , 其 强 调 牵 一 发 而 动 全 身 。所 谓 “ 发 ” 象 , 牛 花 、 树 、 蝉 、 雨 和 秋 果 , 尤 一 , 牵 槐 秋 秋 都是 冷 色 就 是 教 学 设 计 中 的核 心 问题 , 课 堂 阅读 教学 调 的 , 现 了清 静 的特 征 , 物 的清 和 静 , 由 是 表 景 是 的 出 发 点 又 是 终 结 点 , “ 层 次 课 堂 活 动 的 于内心 的失落引起 的 , 是 深 所以显得 “ 悲凉” 。 引爆 点 ” 或 称 为 “ 问题 ”。 以 “ 问 题 ” 线 , 主 主 为
三 、 关 键 抓
索 的阅读 教学 , 能有效地克 服语 文阅读教学 中
比如《 L 孑 雀东 南飞 》 篇 幅长 , , 如果教 师把
肢解课文 、 一讲到底 、 敲碎打等种种弊端 , 零 限 关 键 问 题 设 计 为 : 成 焦 、 爱 情 悲 剧 的 根 源 造 刘 制教 师过 多的讲 析 , 正让 学生 成为课堂有序 是 什 么 ? 围绕 这 个 问 题 , 设 计 如 下 的 小 问 真 再 学 习活动 的主体 , 而实现课 堂高效 。为此 , 题 : 、 兰芝 的相 貌 怎 么样 ? 2 刘 兰 芝 所 受 的 从 l刘 、
牵一发而动全身——浅谈语文课堂中主问题的设计
≯
0 ,
、 、
l一 一 l、 。
。。
。■ 一
发 而动 全 身
文课 堂 中主问题 的设计
严 久它
“ 问 ” 顾 名 思 义是 “ 提 , 提 问 题 ” 。或 教 师 提 出 ,
或 学 生 提 , 往 教 师 提 问居 多 。 提 问 的 目的是 为 了 往 “
满堂问, 实质上仍为满堂灌: 随意即兴的追问。有 的教师为了追求 师生对话 ,
课 堂 上 抓 住 一 个 学 生 , 停 地 追 问 , 视 该 生 的解 答 不 无
( ) 中哪几个关键词牵动着情节发展, 3文 表现了人物性
格 。这 里 的 目标 涉及 文言 文 的 知 识 ( 通 文 句 )能 力 疏 、
这 个 主 问题 , 际 上 指 向 了 明确 的教 学 内 容 : 文 描 实 散
接…个 , 生不假思 索 , 木偶般机 械回答。在教师 学 如 高明 的引导下 , 云流水般地 完成 了教 学任务 。有 行
研 究 ‘ ’ 艺术 很 有 必 要 问题 本 身 要 有 启发 性 , 问 的 要
激 起 学 生思 维 的 火 花 。 ”
龙、 余映潮等提 , 它是在传统课堂提问研究基础上的
创 新 。主问题 的核心意 义是“ 用精 、 、 、 的提问激 活 少 实 活
课堂 、 创新课堂”笔者认为它有深层次的教学价值。 ,
题 ; 造 性 问 题 ; 价 性 问 题 。 国 内 的语 文 教 师很 多 创 评 只 停 留 在 事 实 性 问 题 。 如 问作 者 I J 人 、 名 叫什 IL 原 么 、如 此记 忆 性 提 问 充斥 课 堂 , 不但 没 有 激 发 学生 思 考 , 而 削 弱 了学 生 原 有 的 思 考力 。这 种 表 面 热 闹 的 反
牵一发而动全身——例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主问题设计 (1)
牵一发而动全身——例谈高中古诗词教学的主问题设计笔者听过不少课上师生互动频繁、课堂气氛活跃的高中古诗词教学公开课,细细复盘后发现,恰恰是师生之间的细、浅、滥的所谓的问答支撑起了课堂的繁华,这样的问答不但将古诗词的美感肢解殆尽,而且无法达成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进而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目标。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无效课堂问答,是因为授课者缺乏顶层设计古诗词教学主问题的意识。
那什么是高中古诗词教学的主问题呢?余映潮老师说:“所谓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
它指的是语文研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1] 因此,所谓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的主问题就是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以古诗词文本及学生实际为依据,从整体出发,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味、创新审美等而进行顶层设计的中心问题、关键问题或主要问题。
它必须要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火花,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它应该“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黏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
”[2]那么,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怎样才能设计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呢?下面,笔者根据古诗词课堂教学实践结合实例谈谈体会。
一、高中古诗词教学主问题设计的切入角度(一)从诗词的关键处设计主问题所谓的关键处就是解读诗词的关键点、焦点、重点或难点等,它可以是诗词的题目、注解、诗(词)眼,也可以是揭示诗词情感变化的词句或主旨句等。
抓住关键处,就等于占领了解读诗词的“战略高地”。
所以,若能精准抓住诗词关键处并设计出带有全局性的主问题,定能轻松引导学生掌握诗词主要内容,培养他们探究诗词的兴趣,提升他们的诗词概括能力。
下面以从诗词的题目切入设计主问题为例谈谈。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
”可见诗歌的题目是诗歌的额头、窗户、眼睛,它富含着诸多信息。
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就蕴含了地点、事件信息,柳中庸的《征人怨》蕴含了思想感情倾向和诗歌类别信息,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蕴含了事件、描写对象信息。
教学设计要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设计要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作者:段德李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1年第08期【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是做好教学设计,新课程阅读教学内容大幅增加,要提高课堂效率,我们的教学设计就应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本文主要从设计与运用“一发”的基本规律,获得“一发”的角度,以及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三类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教学设计角度关系新的语文课程,阅读教学的内容大幅增加,教学时间却相对压缩,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这是我们课改实验区教师必须冷静面对的问题。
笔者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是做好教学设计,而教学设计应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何谓“一发”和“全身”?“牵一发而动全身”一语,出自清人龚自珍《自春徂秋偶有所感触》:“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
”比喻动极小的部分就会影响全局。
就我们的语文教学而言,所谓“一发”,就是教学设计中的核心问题,是指教学的出发点又是终结点,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和剂”。
所谓“全身”,就是课文整体,是课堂教学需要引导学生解决的基本问题。
与课堂教学中的一般“问题”相比,“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设计有着鲜明的特点:1.“一发”,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心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的结果,是一种可以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
它对于简约教学头绪、提高教学效率有重要作用。
2.“一发”而牵引出来的几个重要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的几个重要的“发”,其出现的先后是科学有序的,它们各自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
3.“一发”式的教学设计,能让语文课堂巧生疑点,有效实施合作、探究学习,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思维,形成质疑探究精神。
二、如何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一)设计与运用“一发”的基本规律1.立足单元教学整体,各个击破。
新课程单元教学内容的安排,大多从文学体裁的角度设置,为此,我们的教学设计应立足单元教学整体,每篇课文应侧重一个或几个教学点来设计教学。
牵一发而动全身
牵一发而动全身——让语文课堂的提问更有效徐州三中陈起景如何使语文课堂达到教学最优化,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问无疑是一种有效方式。
学习就是带着问题而来,带着问题而去的活动。
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效地进行思维和审美的训练。
课堂提问是促成课堂有效教学的一种主要手段和重要形式,是充分体现施教者教育思想的有效方法,是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共同对知识的探求和对真理的追求。
语文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
它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智慧的集中反映,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美国的斯特林.G.卡霍汉说过:“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可见,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现在的语文课堂提问式教学在笔者看来普遍存在两大误区:一是“满堂问”。
教师一问到底,学生一答到底。
问题多而杂,深浅不一,彼此之间既体现不出相互的关联,也没有一定的章法。
课堂表面上很热闹,但深入分析一下,学生到底从中学到了哪些思维方法,培养了什么思维能力呢?还有一种则是无论高一、高二还是高三,一律向高考看。
把文本肢解成一个个考题。
提问均以高考试卷的阅读题型为模板,回答则成了答题思路和技巧指导。
这一种提问未免功利性太强,忽视了文本本身的意义和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文本中鲜活生动给人以启迪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看来已经失去了生命力,成为试卷上供人从中筛选答案的阅读文章。
这一种教学模式过于注重应试,本末倒置了。
它忽略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但是恰恰只有这种能力和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到了高三再辅以相应的技巧训练,成绩自然能够上去。
这两种提问方式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都有影响。
学生往往把注意力放在零碎的小点上而忽略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无法领会文章真正的妙处。
心理学的实验有这样的结论:课堂提问,特别是精巧的课堂提问,能使学生精神集中和感情振奋。
牵一发而动全身——主问题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与 性 方 面 设 计 问 题 。 题 具 综 合 性 , 而 精 , 涵 盖 面 问 少 但
广 , 精 练 教 学 过 程 , 效 把 握 教 学 重 点 、 破 教 学 难 能 有 突 点: 问题 有 生 发 性 . 能让 学 生在 问 题 的 牵 弓 下 弓 发 若 干 1 1 小 问题 , 而 自觉 深 入 文 本 , 从 主动 探 究 ; 问题 有思 辨 性 , 它 不 是 简 单 的 是 非 问 .它 能最 大 程 度 调 动 起 学 生 探 究
具 有 生 发 性 。学 生 自会 分解 成 三 个子 问题 :作 者 幸 运
吗 ? 王为什么是 不幸的? 者为什 么感到愧怍 ? 深 老 作 再 入 文 本 , 现 作 者 并 不 幸 运 : 活 境 遇 较 为 艰 苦 , 特 发 生 在
教 学 问 题 传 统 的如 “ 零 狗 碎 ” 的提 问 , 便 于 学 而 鸡 式 不
动 学 生对 情 节 的把 握 . 发现 是 爱 斯 梅 拉 达 送 水 在 前 . 伽 西 莫 多 滚 出大 滴 眼 泪在 后 . 情 节 应 该 叫 “ 滴 水换 一 照 一
贫 困 孩 子 是 为 自 己捞 声 誉 等 等 ,都 是缺 乏平 等 意 识 的 表现 。 , 问激 起 干层 浪 , 学们 依 据 主 问题 . 己 分 看 一 同 自
的热情 , 利于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有
么要感到愧怍呢? 能作者觉得尽管老王也很困难 , 可 但 他 是 不 求 回报 的 , 自 己将 一 切 量 化 为 金 钱 . 足 了 知 而 满
识 分 子 的 清 高 ,不愿 亏 欠别 人 ,却 负 了老 王 的 一 片好
高中语文古代诗词教学问题及对策
高中语文古代诗词教学问题及对策古代诗词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它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更有着丰富的文学价值。
高中语文课程中,古代诗词教学在培养学生情感和审美情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古代诗词教学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学生对古代诗词理解困难、接受度偏低、思维局限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和学校采取一些对策,提高古代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一、学生对古代诗词理解困难古代诗词语言古雅,意象丰富,常常需要借助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才能进行深入理解。
高中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相对薄弱,导致他们在理解古代诗词时遇到了困难。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深入挖掘诗词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有趣的知识普及教育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
2. 通过诗词朗诵、解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诗词背后的情感、思想、意境等,让学生通过朗诵和解读感受古代诗词的美。
3. 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知识,扩大对历史文化的了解,提高对古代诗词的理解能力。
二、学生对古代诗词接受度偏低古代诗词语言古朴、辞藻华丽,这与当下学生的语言习惯相去甚远,导致学生对古代诗词的接受度偏低。
1. 创设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介绍诗词的背景和内涵,增加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
2. 结合当代生活,引导学生发现古代诗词中所抒发的情感、价值观念等对当代生活的启示,增强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共鸣。
3. 引导学生通过多维度的视角去体验古代诗词,允许学生在诵读、解读中有所变通和发挥。
三、学生思维局限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包括:1. 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2.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想法,增强学生在诗词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 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了解学生对古代诗词的疑惑和困惑,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使学生对古代诗词有更深刻的理解。
牵其一发,动其全身——高中语文课堂“问题化提问”法举隅
①烦闷。 这从 第一 、 二 自然 段
提 出 了更 高 的 要 求 。 因而 , 语文 课 写法 的理解 。 一上课 , 我 便 提 出 了 可 以 看 出 。 一 开 篇 “ 我” 便 直 抒 胸
“ 这 几 天心里 颇 不 宁静 。” “ 颇 堂上 , 对 于 教师 的提 问 , 他 们 已 经 这 样 的 问 题 :优 秀 的 散 文 作 品 其 臆 :
问题 , 而 对 那 些 综 合性 、 概括性 、 用一 条线 索来 贯穿全 篇 。 那么 , 这 会 现 实 使 然 ,也 许 是 不 如 意 的 个
专 题 性 乃 至 理 论 性 较 强 的 问 题 更 篇 散 文 的 行 文 线 索 是 什 么 ? 请 有 人 际 遇 使 然 , 也许 二者 兼而 有 之 。 感 兴趣 。因此 , 我主张 , 高 中语 文 理 有 据 地 回答 。 如果 只 问“ 行 文 线
牵其一发 , 动其全身
高 中语文课堂 “ 问题 化提 问” 法举 隅
◎李天 嵩
学 生 到 了 高 中 阶 段 ,其 思 维 在设计《 荷塘月色 》 学法 时 , 落— ⑤ 喜悦— ⑥ 失落一 ⑦ 喜 悦一 的抽 象 性 、 概括性 、 独 立 性 倾 向 越 我 觉 得 若 是 抓 住 “ 行文 线 索 ” 这 根 ⑧失 落 。 来 越 明 显 ,对 自 己 的 学 习 能 力 也 “ 发” ,就 可 以 牵 动 对 全 篇 内 容 和
并 且 能够 引发学 生x l , - 文 本 多 角 点 的 词 语 明 摆 着 的 , 关键 是后 者 。 些 怕人 ” “ 和 一 些 不 知 道 名 字 的
度、 多层 次 地 进 行 思 考 、 研究 、 讨 要 “ 有 理 有 据 地 回答 ” “ 情感 线索 ” 树” 等灰 暗 、 不 在 意 的 词 句 中 可 以 论 的问题 。 形 象一 点说 就是 , 教 师 问 题 , 学生 非得 对 文本 的构 成 “ 要 看 出 , 近 来 一 段 时 间里 “ 我” 的心
高中语文古代诗词教学问题及对策
高中语文古代诗词教学问题及对策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古代诗词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由于古代诗词的特殊性,存在一些教学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不高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不高,主要是因为古代诗词晦涩难懂,与现代生活脱节,学生很难从中找到共鸣。
对策:1.加强古代诗词的背景知识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社会、文化背景,增强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兴趣。
2.教师要选择优秀的古代诗词,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诗词的魅力。
3.通过现代的方式对古代诗词进行解读,将古代情感与现代经验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古代诗词中找到共鸣,产生兴趣。
二、学生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困难古代诗词常采用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语言深奥,让学生难以理解。
对策:1.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理解的古代诗词进行教学,尽量避免晦涩的诗句。
教师要结合古代诗词的背景知识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寓意和情感。
2.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呈现古代诗词的注释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义。
可以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通过图片、插图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意境。
3.进行古代诗词的鉴赏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古代诗词的美,激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提高对古代诗词的理解能力。
三、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写作能力欠缺学生对古代诗词的模仿写作能力较差,很难写出符合古代诗词艺术要求的作品。
对策:1.加强对古代诗词的写作技巧和要求的教学,教师要详细讲解古代诗词的格律和韵律,使学生了解古代诗词写作的规范。
2.进行古代诗词的创作活动,让学生模仿古代诗词的写作风格和技巧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教师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具体的指导和批改,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高写作水平。
四、缺乏实践的机会由于古代诗词常被认为是“纸上谈兵”,学生缺乏实际的运用场景,难以将古代诗词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对策:1.组织古代诗词的朗诵、演讲等比赛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艺,提高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高中语文古代诗词教学问题及对策
高中语文古代诗词教学问题及对策随着近年来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古代诗词教学也逐渐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古代诗词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生缺乏阅读古代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学生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偏差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策。
一、提升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不高是当前古代诗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丰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可以选择那些符合学生生活经验和心理需求的古代诗词作为教材,引导学生从中找到共鸣,增加学习的兴趣。
2.多样化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诵读和背诵外,可以通过音乐、舞蹈、戏曲等多种形式与古代诗词相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诗词的美。
3.培养文学创作兴趣:通过鼓励学生创作古体诗词、随笔等,激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培养其对文学创作的热情。
学生对古代诗词的理解能力比较薄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兴趣和阅读体验。
为了提高学生对古代诗词的理解能力,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传授古代诗词的基础知识:学生对于古代诗词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等基本知识应有一定的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代诗词作品的内涵。
2.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对古代诗词的解读和分析,培养学生辨析文句的能力、理解作者用词和表达意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诗词作品的深入理解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学生应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区分散文和诗歌的特点、分析诗歌的韵律、寻找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等,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三、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古代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其独特的审美价值需要引导学生去欣赏和体验。
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展示经典名篇:通过展示一些优秀的古代诗词作品,让学生欣赏其中的艺术魅力,培养他们对古代诗词的审美情趣。
2.组织古诗词朗诵比赛:组织学校内部的古诗词朗诵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示他们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主问题”设计
ZHONGXUE KECHENG ZIYUAN摘要:高中语文教学“主问题”设计是一种高效的教学策略。
“主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主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
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文章题目、文章脉络、文章人物、文章细节、文章主旨为出发点,善于设计“主问题”,抓住“主问题”,围绕“主问题”,有效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教学目标就会更明确,教学思路就会更清晰,教学结构就会更合理,教学效率就会更显著,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更丰富。
关键词:高中语文设计方法“主问题”高效高质的教学课堂必定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教学思路与策略。
从实际操作层面上看,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核心与线索,既能够在课堂上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聚焦到教材内容上,又使整堂语文课紧凑而富有节奏,因此,问题教学法备受教师推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如何抛出问题,是十分考验教师教学功底的。
假如教师设计的问题是零碎的、分散的、不成体系的,甚至是随机性、随意性过大的,就很难发挥问题教学法的真正教学价值。
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对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用“主问题”来统领整个课堂,并以此为中心延伸出若干个小问题。
“主问题”的设计可以有以下五种思路。
一、以题目为出发点时的第一个接触点。
一个高质量的题目,提炼的作用。
因此,上讲,教师可以以阅文为例,文章题目直接点出了文章的内容,作者要借这一篇文章来阐述与说明若干条获得教养的途径。
教师可以以此为教学“主问题”来统摄课堂,统领全局。
《想北平》这篇文章的题目也直接点明了作者的主要写作对象与写作思绪,教师可以以此为教学“主问题”。
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一类文本的特点都是题目对文章内容具有高度的浓缩性与提炼性,整篇文章都在解释文章的题目。
对于这一类型的文章,以题目为出发点来设计“主问题”就是一种非常好的设计思路。
教学论文:牵一发而动全身 谈诗歌教学的五个抓点
牵一发而动全身——谈诗歌教学的五个抓点诗歌,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往往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鸡肋,一者教无定法,方法老套,二者很美的诗句很多时候过度解读反而失去了原有的味道。
的确,诗歌总留有艺术空白,供读者去想象,去回味,解读就像嚼甘蔗,嚼过之后,反而毫无味道可言,诗歌艺术的美荡然无存。
如何突破诗歌教学的两难困境?重在找到诗中关键的抓点,以下笔者结合具体的诗歌谈谈诗歌教学的五个抓点。
一、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指阅读文学作品时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读诗如读人,反之,从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写作背景反观诗歌,能读到更多文字之外的内容。
例如读杜子美的诗,杜甫颠沛流离,命途多舛,穷困潦倒的艰难生活,让我们能更真切地体会“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羁旅之苦;读李煜的词,后主由至尊之位沦为阶下囚的人生逆转,让我们更能理解“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生命煎熬;读柳三变,柳永屡试不中,仕途坎坷,被宋仁宗以“且去填词”四个字打发了一辈子的人生遭际,让我们更能读懂“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里的满腹惆怅;读易安居士,李清照遭遇大国小家之变,丧偶前后的人生对比,让我们更能对“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蕴含的无限愁情产生情感共鸣。
当然,知人论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的作者介绍,而要有自己的个性认知,如讲毛泽东的诗词,可以先让学生用简短的词语来形容心目中的主席形象,各种带有时代气息的说法喷涌而出,有学生说毛主席年轻时是“文艺青年”,说他有豪气、霸气、大气,甚至有人说他是“高富帅”,说他气场强,有帝王相,这样认识作者,让学生觉得很容易走近诗人走近诗,而不是隔着一层。
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
”诗歌是诗人形象的真实反映,只有将诗人的阅历、性情与诗句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更接近真相、更完整的深度赏读。
二、一字千金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要反复推敲,唐代苦吟诗人卢延让感叹:“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
牵一发而动全身——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的驱动作用
牵一发而动全身——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的驱动作用陈晓丽
【期刊名称】《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年(卷),期】2010(000)008
【摘要】@@ 什么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余映潮先生认为: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是指在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评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总页数】1页(P123)
【作者】陈晓丽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第四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牵一发而动全身寻一石而激千浪——浅谈阅读教学主问题的选取 [J], 郭栋
2.牵一发而动全身——以《都市精灵》教学为例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J], 朱开娟;陆其勇
3.牵一发而动全身——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的驱动作用 [J], 陈晓丽;
4.牵一发而动全身——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如何找准切入点 [J], 孙玲敏
5.牵一发而动全身——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如何找准切入点 [J], 孙玲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牵一发而动全身
——例谈高中古诗词教学的主问题设计
笔者听过不少课上师生互动频繁、课堂气氛活跃的高中古诗词教学公开课,细细复盘后发现,恰恰是师生之间的细、浅、滥的所谓的问答支撑起了课堂的繁华,这样的问答不但将古诗词的美感肢解殆尽,而且无法达成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进而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目标。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无效课堂问答,是因为授课者缺乏顶层设计古诗词教学主问题的意识。
那什么是高中古诗词教学的主问题呢?
余映潮老师说:“所谓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
它指的是语文研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1] 因此,所谓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的主问题就是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以古诗词文本及学生实际为依据,从整体出发,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味、创新审美等而进行顶层设计的中心问题、关键问题或主要问题。
它必须要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火花,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它应该“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黏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
”[2]
那么,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怎样才能设计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呢?下面,笔者根据古诗词课堂教学实践结合实例谈谈体会。
一、高中古诗词教学主问题设计的切入角度
(一)从诗词的关键处设计主问题
所谓的关键处就是解读诗词的关键点、焦点、重点或难点等,它可以是诗词的题目、注解、诗(词)眼,也可以是揭示诗词情感变化的词句或主旨句等。
抓住关键处,就等于占领了解读诗词的“战略高地”。
所以,若能精准抓住诗词关键处并设计出带有全局性的主问题,定能轻松引导学生掌握诗词主要内容,培养他们探究诗词的兴趣,提升他们的诗词概括能力。
下面以从诗词的题目切入设计主问题为例谈谈。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
”可见诗歌的题目是诗歌的额头、窗户、眼睛,它富含着诸多信息。
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就蕴含了地点、事件信息,柳中庸的《征人怨》蕴含了思想感情倾向和诗歌类别信息,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蕴含了事件、描写对象信息。
可见,题目是解读诗歌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是向导,是打开诗歌解读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我们可以据此设计教学主问题。
比如,教学《归园田居(其一)》(人教版必修二)时,我们就可以根据题目蕴含的“归”这一事件信息来设计主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这一主问题循序渐进、层层推进,不仅能引导学生把握住文本的内容和脉络,还能引导学生在文本探究中体悟到陶渊明热爱自由淳朴的乡村生活,厌恶丑恶官场生活的情怀。
(二)从诗词的空白处设计问题
“诗缘情”、“诗言志”,所以古人作诗时,无论是表达理想志向,还是抒发真情实感,常委婉含蓄表达而不愿直白。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司空图《诗品·含蓄》)“诗外有诗方为好诗,词外有词,方为好词。
古人意有所寓,发之于诗词,非徒吟赏风月以自蔽惑也。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
”(袁枚《随园诗话》)他们都认为古人作诗很重视委婉含蓄,即“空白”艺术。
这些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它不仅能丰盈诗词的内涵,还能给读者留下足够的联想想象空间,是诗词的精髓所在。
在教学中,如果能抓
住这个“空白”去设计主问题,那么就可以引领学生去感悟诗中空白的情感、诗意,进而领略诗歌的含蓄美。
如,李煜《虞美人》(人教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诗人只问“多少”并未展开回忆,他在回忆什么?我就以此“空白点”来设计主问题:
师:“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究竟在回忆什么?
生1:他回忆的是生活往事:亲人在侧的欢娱、后宫佳丽三千、锦衣玉食天天、帝王生活的奢靡。
生2:他回忆的应是帝王的自由自在。
因为此时的他已沦为囚徒,他渴望的是安全与自由。
主问题的发问,激发了学生对诗歌空白的深度解读,也深刻理解了李煜沦为囚徒的悲凉生活、无限苦楚的内心以及对身心自由的渴望。
(三)从学情处设计主问题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任课老师必须全方位地把握好学生的认知水平、阅历水平、学习兴趣、学习差异、行为习惯、诗词文本的熟悉度等情况,同时要以班上的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标准来设计教学主问题,若主问题设计的门槛过低、过高、过难或过泛都难以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如,在《孔雀东南飞》(人教社必修二)教学时,梳理好诗歌的思路后,我提出了一个主问题:
师:刘兰芝被遣回家后,若没有太守求亲、兄长逼嫁这一意外事件发生,焦刘二人会破镜重圆、白头偕老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争先发表看法。
生1:我认为会。
因为焦刘二人有牢固的爱情基础,有“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爱情誓言为证;有分别时的“不久当还归”“不久望君来”相互企盼叮咛为证;有逼亲后的“自挂东南枝”“举身赴清池”双双为爱殉情为证。
生2:我认为不会。
因为上有容不下她“举动自专由”的专横的满脑封建家长制的婆婆;中有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母亲的焦仲卿;下有不为威迫所屈、坚强自尊的刘兰芝。
这是三个难以调和的矛盾体,几乎没有统一的可能。
这一主问题是在学生熟悉文本并梳理好写作思路后提出的,而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学生有话说,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文本兴趣,形成了对整篇诗歌分析的强大牵引力,推动学生阅读全文、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解读,完成了个性化深度解读文本的任务。
(四)从探究发现处设计主问题
教师也“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高中生较初中生而言,无论是人生阅历、诗词鉴赏知识的积累,还是诗词阅读表达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诗词的能力。
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设计的主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古诗词探究能力。
如,在《氓》拓展环节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
师:张爱玲曾说,爱情有时就像五彩缤纷的气球,却禁不起一根刺的考验。
诗中女主人公也曾有过五彩缤纷的爱情气球,是什么将它刺破了呢?
生:探究、讨论、发表意见。
生1:是氓低劣的品行刺破了它。
诗中写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可见错不在女子,错在氓的爱心变色。
氓在婚前“言笑晏晏”,
而婚后“至于暴矣”,足见氓是典型的婚前羊婚后狼。
生2:是女子年长色衰刺破了它。
女子也曾有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鲜艳靓丽的容颜,可如今已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色衰年长,再也拴不住氓那颗喜新厌旧的心。
生3:是女子卑微的经济政治地位刺破了它。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婚后她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
原因就是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政治经济地位,而只是丈夫的附庸。
这一主问题从生本、文本出发,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符合学生心理需求,具有一定挑战性,达到真正的探究层级。
二、高中古诗词教学主问题设计的注意事项
1.教师对诗词的研读要透彻。
只有对诗词的内容、思想感情、艺术特色等进行了全方位的研读后,才能明了教学目标、重难点,才能创造性地设计出主问题。
2.教师要有较好的课堂驾驭能力。
主问题提出后,学生会进入自主合作探究状态,此时,教师要精于观察学生学习状态,善于掌控课堂变化,做到既放得开,又收得拢。
3.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讨论、发表见解的时间。
主问题是备课时预设并在课堂上实时提出的,是预设,而学生的讨论、发表见解则是生成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需要时间作为保证的。
总之,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若能合理灵巧地设计好主问题,不仅能很快将学生领进诗词,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热情,使自己的课堂灵动起来,而且能使教学预期目标得以有效高效的实现。
注释:
[1] 余映潮. 《我对阅读教学“主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9期.
[2] 余映潮. 《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