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徐志摩
我眼中的徐志摩
满载一船星辉,
作别西天的云彩。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在我的心头荡漾。
悄悄的我走了,
软泥上的青荇,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评
•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 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 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 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 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 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 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 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 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徐志摩的才气斐然
• 诗歌有名的 • 《再别康桥》 • 《黄鹂》 • 《生活》 • 《残破》 •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 《夜》
再别康桥• 那树荫下的一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我轻轻的招手,
徐志摩的诗有它的特色,有它的成功,也有它
的不足。撇开内容不谈,就以表现形式来说,洋 味较浓,民族化不足,有的诗句显得生涩和矫揉 造作,在韵式和韵的运用上也有不规整之处,诗 的技巧还不十分成熟。
于我而言,徐志摩作为一个满腹才情
的才子,即使没有鲁迅那样直面惨淡 人生的勇气,也不应该总是沉浸在自 己的世界里,说着一些像是只有女生 才能体会到的缱绻细语。作为一个男 人,他未免太过多情太过阴柔了,这 一点从他的个人生活和诗歌创作上, 可以很容易的感知到。
谈徐志摩_我眼中的徐志摩作文800字
高中作文谈徐志摩_我眼中的徐志摩作文800字说到一代诗人——徐志摩,我相信大家都不会觉得陌生吧?徐志摩,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
他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他的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等。
我眼中的徐志摩,是一个酷爱书籍的人。
诗人徐志摩的父亲是实业家,他的家庭在当时是远近闻名的硖石首富,他从小就过着舒适、优裕的生活。
但是,他并没有因为家庭的富裕而沾沾自喜,而是努力学习,奋斗向上,他的成绩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他爱好文学,善于写作,曾在校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这也是他人生的第一篇作品。
他对科学也深感兴趣,并发表了《镭锭与地球之历史》等文。
我眼中的徐志摩,是一个爱国诗人。
诗人徐志摩在北方上大学时期,他亲身感受了军阀混战的场景,目睹屠杀无辜的惨象。
因此,他决心到国外留学,寻求改变现实中国的药方,实行他心中的“理想中的革命”。
1919年“五四”革命运动的浪潮波及到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群中,徐志摩也为爱国心所驱使,参加了当地留学生所组织的爱国活动。
我眼中的徐志摩,他是新月派的代表,他的创作、他的诗、他的文学都与新月派密不可分。
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与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他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从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新月派,大约十年,诗人徐志摩始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为新诗的发展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探索。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还有一些人称诗人徐志摩为新月派的“盟主”了。
我眼中的徐志摩,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者,这可能正跟他的学习经历有关。
诗人徐志摩在美国的克拉克大学获得学士学位。
他到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读了经济系。
他还到英国去接受教育。
这一系列的出国留学,使他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从而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和思想。
这一点,从徐志摩的诗就足可见一斑了。
另外,从他个人的爱情观,从他不顾一切,追求婚姻恋爱自由,也可以看出诗人徐志摩是一个绝对的浪漫主义者!徐志摩从小酷爱书籍,爱好文学,善于写作、创作诗词。
对徐志摩的欣赏
对徐志摩的欣赏一点点天真,一点点庄严,就是徐志摩的特点,也是我对徐志摩的欣赏。
我欣赏徐志摩的才情和他那带有淡淡忧郁的气质。
徐志摩,一个真正的东方之子,一个单纯的文人。
我欣赏徐志摩的信仰。
胡适说徐志摩是一个有单纯信仰的人,就是:爱,自由,美。
确实,这三个信仰正好符合徐志摩的特点,并且他也努力地追求那个——“爱,自由,美”的单纯。
志摩经历过重重苦难,为三个单纯的信仰努力着,追寻着,从不曾放弃,不曾退却。
他对生的热爱极其强烈,为——爱,自由,美!我欣赏徐志摩的爱情。
在那个年代,特别是女人,爱和婚姻都是有取舍的。
要么像胡适那样隐忍而行,要么像鲁迅那样追求并得到真爱。
很多人都说志摩是浪子。
诚然,他的生命中出现过三个女人: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
他和张幼仪,是没办法的包办婚姻。
没有爱的婚姻又怎能持久?志摩并没有抛弃过她,离婚后,他们不是也和谐相处,成为朋友了吗?很多人说幼仪是强忍着的,我觉得不然,张幼仪是一个很洒脱、很坚强的人,所以,在徐志摩空难死后,她在上海创办了女子服装公司,女子银行,开了女性风气之先。
他和林徽因,是对方的退却,志摩不可能也没理由永远为她停伫。
她毅然选择了事业,最终和梁思成在建筑界获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日后成为国徽的设计者之一。
林徽因虽然退却,但她和志摩都选择了举起祭刀,以最圣洁的方式与以往诀别。
他们,虽然没有结局,但毕竟都是爱过的……他和她,都有常人所缺的一种决绝之美!再来看看他和陆小曼,两人真心相爱,冲破重重阻碍,从不曾放弃过,不曾退却过,最后他们终于在一起。
如果他们生活在今天,他们的爱情一定会被我们所接纳。
只是很遗憾,他和小曼的爱在那个时代被扣上了“反礼教”的帽子,大家都不认可……为什么只有志摩给人以浪子的形象?我欣赏徐志摩的爱情。
无论从哪方面,他都是一个专一的情人。
只要对方拿爱与他回应,他就会坚持到底,专一到底。
志摩的坚韧,有几人能做到?又有几人能创造?我欣赏徐志摩的功勋。
徐志摩为中外文化交流做了很多的贡献,单从他翻译的诗来说,有六十多首外国诗,被他用优美的语句翻译出来。
我心中的徐志摩
我心中的徐志摩姓名:火苗学号:2009125110在现代诸多文人中,对于徐志摩,我是很热爱和欣赏的。
在我心中,他那天才的抒情气质,至情至性的灵魂,以及率真纯洁的人生格调,都让我非常的着迷和沉醉。
我热爱和欣赏他,不仅是他的诗文,还有他那豪放不羁的性情,那种情致,绝非偶然,而是心灵深处自由的释放,他是浪漫的,对生命的理解也很特别。
喜欢读他的诗,喜欢在文字中领受他的浪漫与孤独,敬佩他的至情至性,这位真正为实现自己理想的奋斗者,用自己所有的岁月都在超越世俗,他不仅有才,而且有情。
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着:“爱,自由,美。
”他,为诗歌而生,为爱情而活!在中国的二三十年代,他曾惬意遨游在诗文的海洋中,写下了中国近代最优美的诗句,读他的诗文,才领受了文字诞生的真正意义,那深邃的,睿智的,飘逸的诗句,是我为之倾倒,使我留恋往返。
其实最令人着迷的是他的爱情,对爱与自由的信仰就注定了他会有悲剧的人生。
在他25岁的时候,在剑桥,遇见并相识了林徽因,真正的爱情来了,他为爱而痴狂。
于是,他有了“完全诗意的信仰”。
林徽因,一个受双语(中文、英文)文化教育的女子,她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以徐志摩的生命中只有: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然而,在他的真实生活中,他却早早地失去了自由,驾驭自我灵魂的自由。
他在20岁的时候,就有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婚姻,他对生命中的一些具体的抗争也就开始了。
如果,这时的他,还没有,婚姻,那么,他的心,会更加纯净和剔透,会更加富有灵感,让他和她有更多的沉静和美的交互。
但是,林徽因的整个生命并不是完全针对文学而生的,虽然,她有着一个诗人的心灵。
所以最后对于徐志摩来说,可惜她不是归人,只是过客,是让他终生魂牵梦绕的行者。
他们仅仅拥有了一段美好的人间四月天的传奇!多情的诗人写下着名的诗文:“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是互放的光芒。
”超凡的女子则呢喃道:“认识这玲珑的生从容的死,这飘忽的途程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
我眼中的徐志摩
我眼中的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再别康桥》普通却又特别的文字饱含了作者的依惜与不舍之情,让读到这句诗的人心里生出一种莫名的情愫,我想,这正是徐志摩诗作的独特魅力。
也正因为是这句诗,让我认识了他——徐志摩。
徐志摩本来与诗是,一无家族渊源,二无个人癖好,可是,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期间,却一反往常,不写则已,一写不止,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暴发期。
那么他在大学的“康桥”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我想以这段时间谈谈我眼中的徐志摩。
浪漫风格——在康桥留学期间,他深受英国文学艺术的熏陶,接触了大量的英国文学作品并为之痴迷。
他吹着了这股“奇异的风”——欧风,他踏着他们的路,于是借助诗的形式,把他的思想感情“奇异”的表现出来,因此便形成了他浪漫柔情的风格。
除此之外,他还忘情于康桥的自然美景中,在大自然的美中,发现了人的灵性,找到了天人合一的神境,待诗人离英返国时,康桥已成了诗人“难得的知己”,诗人称康桥为自己永远的精神依恋之乡,此时的诗人,心头盛满离愁别绪。
在诗里,诗人热烈而又缠绵地倾诉自己对康桥的精神依恋。
这里的康桥,不仅实指诗人生活过、求学过的地方,它更是作为在“楼高车快”的现代生活之外的一块精神净土而存在于诗人心中,它就是大自然,就是美和爱,就是和谐。
诗人对康桥的欣赏和赞美,实际上就是对大自然、对美和爱、对和谐的一种欣赏和赞美。
情圣——他浪漫的写作风格,除了在康桥受到文化的熏陶之外,我认为更多的是因为他与林徽因的爱情。
1921年秋天,他认识了“人艳如花”的“才女”林徽音,并与她交往甚密,随后谈起恋爱,甚至有论婚嫁之意。
于是,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张幼仪提出离婚,认为他们不应该继续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
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这是徐志摩的单纯的理想主义,他在追求着的一种理想的人生。
他说过:“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
”可见他被林徽因的魅力深深吸引,并为其开始创作诗篇。
【四种视角下的徐志摩】
【四种视角下的徐志摩】【四种视角下的徐志摩】天上的一轮月亮有阴晴圆缺之分,月相的圆是相对于缺而言的,由圆即可判断缺,这是客观的事实。
徐志摩不是月亮,不是自然现象,他是人,显然评价徐志摩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方式。
徐志摩又是怎样一个人呢?如果依照我们早已界定了的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的这一正面标准来评价,那么徐志摩就是一个反面角色,反动作家、国民党御用文人、资产阶级的帮闲文人。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评判思维,建国以后徐志摩的作品被冷拒于中学语文教科书之外,直至近十年才被选入全国统编的中学语文教材。
反之,选入中学高中语文课本,同样也不能证明徐志摩就是革命家。
如果本着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我们又会从一个泥坑掉入另一个泥坑。
徐志摩作品入选中学教材,只能说明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兼容意识更强了,只能说明教材编选人既注重文学作品的思想性,也没有忽视其艺术性。
评述一个人是困难的,尤其是徐志摩这一类人。
当代作家、山西省作协副主席韩石山说:“评价不是施舍,不是拿你的东西给别人,是把人家的东西还给人家,你仍可以不给,那是你的无知和霸道。
但你不能说这就是对的。
”同时,韩石山又认为“把徐志摩定位为一个浪漫文人是一种偏差。
把他的成就局限在文艺创作上,也是一种明显的亏欠”。
他进而一语中的地指出:“在当今的中国,不能说没有宽容,只是没有统一的尺度。
”“没有统一的尺度”是客观事实。
不过,我想评价一个人,在任何一个国度任何一个时期都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尺度,更不用说施之于徐志摩的尺度了。
既然如此,我不妨尝试这样一种方式,还原历史的现场,列出与徐志摩相关的四类人,借你四个视角去解读徐志摩,你看怎样?一、尔本超然,岂期邂逅罡风常说“知子莫如父”,在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的眼中,徐志摩是怎样的一个儿子呢?1931年11月19日早上八点,徐志摩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飞机从南京机场飞往北京。
飞至济南附近党家庄上空时遇上大雾,飞机失控误触开山坠毁,诗人惨死。
文学鉴赏论文,我眼中的徐志摩
文学鉴赏论文,我眼中的徐志摩第一篇:文学鉴赏论文,我眼中的徐志摩现代文学作家、作品鉴赏-----------我眼中的徐志摩想了好久,决定还是写徐志摩。
并不是因为他好写或什么,而是我对他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很微妙,却不知道是怎样一种感觉,所以,我想靠文字来描述,描述我心中那种难以名状的情感,因为我记得有人曾说过:说不出的东西,就用文字去记录吧。
好,闲话少说,现在入正题!第一次接触徐志摩应该可以追述到小学,我记得当时有位老师曾给我们念过这位诗人的《再别康桥》,我记得真切,确实是这首诗,却始终记不起是哪位老师教我们的。
不过,我也不想去深究这个,小学时,记这个的目的很简单,无非是为了讨老师欢心,想再考试中拿个好成绩罢了,其他什么想法就没有了,就是我有什么其它的想法,估计当时也是没那个能力·······再后来到了初中,语文要求理解文章的意思和意境,我依稀记得有道作业是鉴赏徐志摩的《毒药》,当时看到作者的第一反应是,这个作者我认识,是写那个《再别康桥》的·······为此,当时还差了不少资料,也算第一次和徐志摩有个亲密的“接触”吧。
徐志摩是位理想主义诗人,《毒药》一文写出了这位对立的两面:一面是敏锐激烈的批判。
“在人道污浊的涧水里,浮荇似的,五具残缺的尸体,它们是仁义礼智善,向着时间无尽的海澜里流去”;一面则是倾心倾情的赞美。
作为一个充满诗性,信仰单纯的诗人,徐志摩是爱、美和自由的歌手,他至死也不是一个冷嘲式的人物,一个社会革命的斗士。
他宁愿幻想着那种美好的生活,也不愿随波逐流。
再后来,随着学习的深入,接触徐志摩的机会越来越多,对徐志摩的了解越来越多。
当时有一种感觉,大家好像都喜欢背《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很多人说不出原因,说是觉得朗朗上口。
我最喜爱的作家——徐志摩
我最喜爱的作家——徐志摩胡适曾这样评价他: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的一生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这个他,便是我最喜爱的作家——徐志摩。
(一)爱情的追求初次见他,是在四大才女林徽因的一本自传中,那个对爱勇敢追求的才子,那个“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个性主义者,他说:“我没有别的办法,我就有爱;没有别的天才,就是爱;没有别的能耐,只是爱;没有别的动力,只是爱。
”于是在剑桥大学与才华横溢林徽因相遇后,与1922年,和张幼仪果断离婚。
张幼仪出身名门,秀外慧珠,陪同徐志摩赴英求学,然而这段温馨的生活并未留下天生浪漫、追求自由的他。
包办婚姻,带着封建镣铐的爱情并不是他期待的,于是便有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宗离婚案件。
这段被双方父母相互看好的婚姻,却被他的一句“此去清风白日,自由道风景好。
听身后一片声欢,争道解散了解儿,消除了烦恼!”给断了,有人指责他的冷酷无情,自私自利,抛妻弃子。
但对于一个受过西方教育,在爱情观上其实是非常严肃的徐志摩而言,爱就是爱,不爱就应分手,他对爱是忠诚的,于是离婚也就成了必然。
换个角度想,倘若让“小鞋和西服”的闹剧一直持续,没完没了,或许就么了他了,百年后,富家公子的他早就抛弃在历史的尘埃中了,无人问津了。
纳兰容若的“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郁达夫的“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郭沫若的《女神》,张爱玲的“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哈代的“真诚爱,慈悲爱”,爱情的力量也让他勇敢地站在道德的风口浪尖上。
家族的决裂,世人的指指点点,在爱与自由的煎熬中,涅磐重生的他歌着“多情的鹃鸟,他终宵声诉,是怨,是墓,他心头满是爱,满是苦,化成、缠绵的新歌,柔情在静夜的怀中颤动;他唱,口滴着鲜血,斑斑的,染红露盈盈的草尖,晨光,轻摇着园林的迷梦;他叫,他叫……”在与张幼仪离婚的这期间,梁启超写了一封长信给徐志摩,责备他离婚。
我心中的徐志摩500字作文
我心中的徐志摩500字作文
我心中的徐志摩500字作文
在众星涌起,开出五彩花海的近代诗领域,我最欣赏的是被冰心称赞为“天才”的人——徐志摩。
我喜欢他的诗歌——柔美而哀伤;我喜欢他的感情——婉转而悠扬;我喜欢他的人生——短暂却繁华;而我,更喜欢他的胸怀——顶天立地的雄浑壮阔中掺杂着浓浓的牵肠挂肚的依依惜别。
我喜欢他的诗。
因为,他的诗很美,每个字都可以读出不同的韵味;因为,他的诗很美,每一句都能直白地表达出内心所想的每一丝一毫的情感;因为,他的诗很美,每一段都能让我听到他内心最真切的呼唤;因为,他的诗很美。
每一首都是一幅最珍贵的画卷;最因为,他的诗很美,每一个细节,都浓缩了长篇大论中最易于表达的语言!
如果,将诗写到了他的这种:诗、人合一的境界,那,还会有不美,不令人心怡的篇章吗?
“爱”、“自由”、“美”,他的一生为这三个词——鞠躬尽瘁。
他的心中,必定是向往着爱的。
或许,爱情上的曲折使他累了吧!不然,他又怎会用手中之笔在苍白的纸卷上,刻出如此哀伤凄美的,却又藏于笔画之间的`真挚感情!又或许,他的心,也有爱,而被束缚了吧!不然,他又怎会从一片灰色的天地中开辟出另一片的粉色天地?开辟出另一番的,搏击于乱世的自由或许真的是天妒英才,这颗诗坛中的巨星,早早的陨落,正如《再别康桥》中写到的“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然而留下的,属于他的点点星辉,却依旧照亮神圣的诗歌论坛!
他——徐志摩,用短暂的生命,创造了至今的辉煌!。
我眼中的徐志摩 (2)
书香经管阅读人生征文我眼中的徐志摩姓名:张庆慧系别:文法系班级:11新闻一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做别西天的云彩。
——《再别康桥》如此动人心弦的诗句,如此轻灵飘逸的文字,散发出作者的依惜与不舍,很普通,但又很特别,他的浪漫是多少对爱情向往的少男少女们所争相推崇的方向。
其实他的文字并没有多华丽,但细细品味后总能感受出他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独特魅力。
因为他不是别人,他是徐志摩。
曾经在周黎明所著的《徐志摩图传》看到过一幅黑白照片,照片上的徐志摩西装笔挺,衣领雪白,颈下的领带都那样骄傲地突显着,此时的志摩是一副才子的模样。
后来又陆续拜读了有关他的文字,也相信了胡适先生对他的评价:“他有着‘单纯的信仰’:爱、自由、美。
”其实,我想,志摩的生活用一个“理想”足矣。
徐志摩的一生是热烈而又执着地追求理想的一生,他诗文中最脍炙人口的还是那些歌颂理想和爱情的。
尤其是爱情,很少有人敢把浪漫的爱情放在复杂的现实中并且不顾一切地执着追求,不惜承受世俗的压力。
离婚,在当时是要受到众人唾弃的行为,为此他和梁启超师生关系僵化,为此他的父母曾与他断绝关系,在给梁启超的最后回信中,他写道:“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然而,诗人始终没有找到他理想中的灵魂伴侣,康桥美丽的初恋随着林徽因嫁给梁思成而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后来又有陆小曼不懂珍惜闹出的绯闻让诗人愁肠百结。
在人间追寻理想屡遭挫折的诗人,最终孤独地死在了天上,也许这才是他本来的归宿。
这让我想起在一篇文章中读到的一句话:“理想主义者就是让自己过得最不理想的人。
”或许在志摩的心中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坚决抵制别人强塞给他的爱,比如张幼仪;他放恣地追寻过自己的爱,比如陆小曼;他始终忘不掉自己内心的爱,比如林徽音。
他自始至终都不吝啬自己的爱,因为他浪漫。
从你的诗里,我看见了你,活在动荡的年代,可生活的窘迫并没有摧残你对诗的固执,就像那清风残月,也溟灭不了那熊熊燃烧的爱的火焰。
我眼中的徐志摩作文
我眼中的徐志摩作文英文回答:In my eyes, Xu Zhimo is a renowned Chinese poet who has left a deep impression on me. His poems are filled with emotion and passion, and they often speak to the human experience in a way that resonates with me. One of his most famous works, "Saying Goodbye to Cambridge Again," is a poignant reflection on the passage of time and the bittersweet nature of parting. This poem has always strucka chord with me, as it captures the universal feeling of nostalgia and longing for the past.Xu Zhimo's use of language is also incredibly evocative, and his imagery is vivid and powerful. For example, in "Saying Goodbye to Cambridge Again," he writes, "The golden willows by the riverside are young brides in the setting sun." This line not only paints a beautiful picture in my mind, but it also conveys a sense of transience and the fleeting nature of life.中文回答:在我眼中,徐志摩是一位著名的中国诗人,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最喜欢的诗人作文600字
我最喜欢的诗人作文600字
我最喜欢的诗人是徐志摩,他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家
之一,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在《锦瑟》,《卜算子》,《春晓》等传世之作中,徐志摩表达了他深深的情感和思想。
徐志摩出生于广东广州,1943年考入清华大学,开始他渴望
学术成就的学习生涯,受到洪志道、郑燮的指导,受他们的影响,他的文学主张和创作非常有特色。
受毛泽东的文学思想影响,他对当时的社会抱有强烈的理想,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创造出许多历久弥新的名作。
徐志摩的诗歌不仅流淌着清新的诗情,而且有大量的社会性内容,他博大的诗意和广阔的思想力量,常常让人深思。
《锦瑟》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公正的愤怒,反映了无数改革者对改变这个世界的渴望;《春晓》描绘了农民朝气蓬勃的精神; 《卜算子》
抒发了正义受挫的情感。
徐志摩还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他善于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汲取灵感,将它们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丰富的哲理和故事情节。
他的作品不仅有文学价值,更有哲理道德价值,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徐志摩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作品唤醒了人们心灵深处潜伏的情感,激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他的作品也得到了未来时代的接续与发掘。
我认为徐志摩生前的作品已经成为永
恒的珍宝,他的诗歌将永远流传下去,永远激励着我们。
留美诗人徐志摩浅析
留美诗人徐志摩析徐志摩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
他敏感而细致的心灵总蕴藉着不少感悟,以至他的诗总是随情而发,显得潇洒、舒展。
徐志摩同时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他的思想之杂芜,众说纷纭。
他的西化程度炉火纯青,但并非完全照抄,在他早期根深蒂固的中国文化的熏陶下,他比其他诗人更好的吸收着西方文化,全身心容人世界文化海洋中摄取精髓。
他的思想历程跟他个人的经历以及现实环境息息相关,并深受影响,呈现出昂扬、挣扎和消沉三个趋势。
徐志摩于1920年秋到英国。
在英国,寻不到罗素却结识了狄更斯,经狄更斯介绍到剑桥大学做“特别生”。
后又结识林徽音,追求其未果,诗人的浪漫气质以及沉淀已久的诗情慢慢浮出水面,追不到爱情,却遇到谬斯,成为诗歌女神的俘虏。
郁结得以抒发,于是徐志摩做不成Hamilton,却做成雪莱了。
剑桥文风鼎盛,诗人辈出,处处可见弥而顿、拜伦、丁尼生的遗泽,徐志摩由此与诗歌结缘。
剑桥还真是徐志摩诗歌的福地。
就连他自己也说:“我在康桥(即剑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了,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机会了。
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
我……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
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来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徐志摩:《吸烟与文化》《巴黎的鳞爪》上海新月书店1927年8月版。
的确,在康桥,在家庭式或者至少是家族式的学院里,拜师交友十分自由。
尤其是王家学院,向来有自由及“革命"的振奋人心的传统。
在徐志摩那个时代的“王家人”,不少人都聪慧、机敏、诚挚、坦率,看重友谊,反对传统和继承习俗,甚至倾向于社会主义,憧憬博爱大同,也没有美洲大陆的可恶的种族偏见。
这都使徐志摩深受感动,心悦诚服。
康桥的开始陶冶了徐志摩的性情,让他的心犹一湾纯净的水,清澈见底,不夹半点杂质。
康桥文化的潜移默化,使徐志摩的心胸更加开阔。
他热情、奔放的本性也被激发出来,他首先为英国十八世纪的浪漫主义诗歌所影响,他乐观,外向,将眼光投向自身以外的自然世界——山、木、花、鸟、人,对现实的批判、事物的运动、各种美……他的心境和谐单纯,情绪昂扬乐观,他歌唱春天和人生,颂扬自由、人道、青春、爱情和大自然,锐意进取和抗争。
我心目中的徐志摩
我心目中的徐志摩可以这么说,我身上的理想主义因素是志教给我的,其中影响我最深的是他的爱情观——理想主义者的爱情观。
在我心目中,他是一个真正懂得爱情的人。
我钦佩他的才,却更看重他的情。
他有才,而且这样的才子是现代社会为数不多的。
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期,他领衔的新月派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明珠,《再别康桥》更是这颗明珠中的钻石。
著名的印度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来中国讲学,点名要他陪伴,这是对他才气的肯定。
他也爱国。
他那番对自由和民主的热情,让很多人对他产生了误解。
的确,他向往的是英国式的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但这与他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爱国主义,革命精神,可能被认为是要象鲁迅那样笔杆犀利,像革命家那样投身战场。
这些都是偏义的。
单从他和闻一多发起的新月派,对中国的诗歌界产生的影响绝对不亚于一场革命,他革的是人们的思想,是旧的封建制度。
他更有情。
他曾经说过,在自己的生命里没有了爱情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他就是这样一个真正尊重感情,尊重生命的人。
说起他的感情,就不能不提到林因,这个影响她一生的女人。
她集美貌和才智于一生,正是志心中的理想伴侣。
为了她,志可以放弃追求心爱的哲学,跟随她回国;为了她,志打破了世俗的束缚,毅然与张幼仪离婚,甘当中国离婚的`第一人;为了她,志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要不是为了去北京见她,志也不可能英年早逝。
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感?最终志和陆小曼走到了一起,我才有些读懂他了。
由于种种原因,他不可能和林因走在一起,于是他生命中的第三个女人出现了。
那就是陆小。
这是志追求的另一种理想。
因为他的梦想仍然存在,而陆小曼恰恰又在那个时候出现了。
他们一见钟情,志又激起生活的理想。
虽然婚后,陆小曼的恶习另他很累,理想的志陷入世俗的生活中去了,但是可以看得出他仍然有理想。
“请听我悲哽的声音,祈求于我爱的神;人间哪一个身上,不带些创伤!”(志的《一个祈》)尽管他身心疲惫,可爱的信念却永不熄灭。
写写我心中的“徐志摩”
写写我⼼中的“徐志摩”此志摩⾮彼志摩也。
志摩本姓徐,后易名为志摩。
我和志摩是有缘份的,我始终相信。
有⼤概三年的时间,我们每天⼀起吃饭;⼤概两年的时间,我们头对着头睡觉。
我对志摩的最初印象,是从恶作剧开始的,在她那场有名的恶作剧⾥,我成为受害者,⽽snow则被⽆辜地诬陷了。
当我和baby⾯⾯相觑的时候,只有志摩⼀个⼈哈哈⼤笑,那是在四年前的初秋,⼀个⼲燥⽽炎热的⽇⼦,我和志摩的初识。
我曾⽆数次提起过这场有名的恶作剧,当然,有名只是对我⽽⾔,今天还要再提起,虽然每次志摩都会忘记。
志摩就快要⼆⼗岁了。
⼆⼗岁和之前每⼀年都不⼀样了,原因呢,⼤家都知道了,不是秘密的秘密,不就是张宝嘛,连jay都没有位置了,alas最初的时候,志摩会笑话我呆呆地坐在⼩院⼦⾥;⽽当我们将要分别的时候,我分明看到她⼀个⼈时常到外⾯的平台上,望向远⽅。
所有可以登⾼的地⽅都是我们的领地,这使得没能爬上图书馆顶成为我⾼中三年最⼤的遗憾,05年的那次运动会,本来是有机会上去的,爬到⼀半的时候感觉太陡峭,就和⼤蝗⾍⼀起半途⽽废了,之后⼀群⼈是被保安的追杀,四散⽽逃。
春天的⽓息,来得那么突然,让我想起119窗下的迎春花。
某⼀个周⼀的早晨,它们簇拥着,躲在枝条上静静开放。
我说“迎春花开了”的时候,⽆⼈理睬。
若⼲⽇⼦过去之后,志摩⼤喊⼀声“看哪!迎春花开了!”引得路⼈纷纷驻⾜。
然后,我的“你才看到啊?”就永远成为了被攻击的⽬标。
志摩最让我感动的是直率,直率得和baby的含蓄形成鲜明的反差,现在想想,竟也对⾃⼰可以忍受这样的两个⼈如此之久产⽣了敬意。
根据倩⽒定理,内部⼤战爆发周期为10个星期。
据此定理进⾏的预测从未失效过,对此深深表⽰⾃豪。
我和志摩也有过⽆数次的意见不合,虽然今天看来都是笔鸡⽑蒜⽪还⼩1000倍的⼩⼩事,当初却让我们的情感世界丰富了1000倍。
当然,⾖⾖在天津得⽔痘的⽇⼦⾥那次⽭盾是最为棘⼿的,因为没有⼤⾖了,很多问题都解决不了。
我眼中的徐志摩先生
我眼中的徐志摩先生摘要:岁月蹉跎,历史舞动,牵动着泱泱大中国的发展进步的脚步里,现代文学留下了不可忽视的一串串足迹。
当我们翘首现代文学,细数文人大家,研究文学财富中的瑰丽价值,徐志摩是一位不得不让我们侃侃而谈的现代文学诗人,一位曾经风华正茂的文人大家。
他的创作给予了我们唯美的康桥视觉盛宴,让我们渴望可爱精灵般的动人雪花的快乐无邪,使我们也可以在偶然中感受柔丽清爽的美感······在100年的时间流逝之后,徐志摩的诗仍然在我们学习文学时候所需要学习鉴赏的,影响着我们对所谓文学历史的探究,对未来我们创造新式文学的鼓舞与借鉴。
他的一生正如苏雪林那样评价:“徐志摩,这位才气横溢,有如天马行空的诗人;这位活动文坛,不过十年,竟留下许多永难磨灭的瑰丽果实的诗人;这位性情特别温厚,所到处,人们便被他吸引、胶固、凝结在一起,像一块大引铁磁石的诗人,竟于民国20年11月间,以所乘飞机失事,横死于泰山南面开山的高峰下,享年不过36岁。
”虽然没有大量的阅读深深研究徐志摩,但是也看过些许有关他的书籍或者文章,在学习过程中徐志摩是我崇拜的一位诗人,我喜欢他的才华,喜欢那种空前绝有的华丽辞藻的自如运用,喜欢那种任性的自由思想,喜欢他的·······为了表明我的尊敬,我称他为先生。
希望我的读到的徐志摩先生有我自己的味道。
关键词:徐志摩诗歌,“新月”,节奏,音步,韵律,诗行,红尘绝恋引言:如果将徐志摩的所有作品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那么透过这个生命体的表面,可以清楚地看见一串沿着血脉经络延伸进身体深处的脚印,这是西方文化一步步踏入他心里的脚印。
而他的诗歌,无疑是脚印最深的那一部分。
他不是第一个向西方诗歌学习的人,但是确实受到西方诗歌影响最深的诗人之一,以其为首的新格律诗创作,是对中国新形式影响至深的重要尝试。
世人对徐志摩的评价
世人对徐志摩的评价世人对徐志摩的评价世人对徐志的评价1.冰心说徐志,“志是蝴蝶,而不是蜜蜂,女人好处就得不着,女人的坏处就使他牺牲了。
” 林因说,诗人徐志的心情是洁净的,头老抬得那么高,胸中老是那么完整的诚挚,臂上老有那么许多不折不挠的勇气。
徐志一生为着一个愚诚的倾向,把所感受到的复杂的情绪尝味到的生活,放到自己的理想和信仰的锅炉里烧炼成几句悠扬铿锵的语言,来满足他自己本能的艺术的冲动,为着这情感而发生的'冲动更是非实际的——或不全是实际的——追求。
2. 胡适说徐志:“为人整个的只是一闭同情心,只是一团爱”。
“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几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胡适又总结说:“单纯的理想主义者徐志,他深信理想的人生必须有爱,必须有自由,必须有美;他深信这种三位一体的人生是可以追求的,至少是可以用纯洁的心血培养出来的。
——若以这个观点来观察志的一生,他这十年中的一切行为就全可以了解了。
只有从这个观点上才可以了解志的行为。
我们必须先认清了他的单纯信仰的人生观,方才认得清志的为人。
”3. 郁达夫说:“凡见过他一面的人谁都不容易忘去他的面貌与音容。
”郁达夫具体地描述:“(徐志)善于座谈,敏于交际,长于吟诗的种种美德,自然而然地使他成了一个社交的中心。
当时的文人学者、达官丽姝,以及中学时候的倒霉同学,不论长幼、不分贵贱,都在他的客座上可以看得到。
不管你是如何心神不快的时候,只教经他用了他那种浊中带清的洪亮的声音,‘喂!老X,今天怎么样?什么什么怎么样了?’的一问,你就自然会把一切的心事丢开,被他的那种快乐的光耀同化了过去。
”4.梁实秋说:“真正一团和气使四座并欢的是志。
……他一赶到,像一阵旋风卷来,横扫四座,又像是一团火炬把每个人的心都点燃,他有说,有笑,有表现,有动作,至不济也要在这个的肩上拍一下,那一个的脸上摸一把,不是腋下夹着一卷有趣的书报,便是袋里藏着一札有趣的信札,传示四座;弄得大家都欢喜不置……。
徐志摩的性格
徐志摩的性格徐志摩出生富贵,家里世代经商,而父亲又是在25岁之时才有了这个儿子所以全家都相当器重。
这个天之骄子是没有经过任何风雨和坎坷的,他的前程他的生活早在出生时便已经被安排好了。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样的日子是所有人都羡慕的,但也是这样的生活才养成了徐志摩不可一世的性格特点。
是自私和自大的。
原生家庭养成了他这样的性格,从小不费吹灰之力便可将想要的一切手到擒来,他认为只要是他想要的,便一定是属于自己的。
这也为后来徐志摩追求林徽因做了铺垫,这大概是他第一个求而不得的女子,他的郁闷和他的不解使他始终忘不了这个女子,即使后来有了陆小曼之后依旧是一块压在心头的石头。
而也正由于徐志摩的这种唯我主义,才使得他的第一段婚姻变成了一个悲剧。
徐志摩一向都是想做什么便去做的,只图自己的喜好,别人喜不喜那是不会理会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的原配张幼仪便成为了一个可怜的女人,她什么都没有做错,错就错在。
又是恃才傲物的。
写诗的人都有几分清高,那几分清高放在眉清目秀从小生在在富裕人家又留过学的徐志摩身上就变成了十足的自大,一般的女人他是看不上眼的,他认为能与他匹配的如果不是林徽因这样相貌和才情都是极品的女人也该是姿色不同一般的陆小曼,总之决不能是张幼仪那样,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
如愿和陆小曼结婚之后,也是由于才为他种下了祸根。
即使当时生活拮据,在心爱的女人面前也不能让自己丢了面子,他日夜不停的赚取稿费来满足陆小曼消费时候的虚荣心。
他从没告知陆小曼自己的处境,这不是爱,这一切只是为了他自己。
性格决定命运,注定了他将以悲剧收场。
说起胡适和徐志摩这两个人,相信对中国近代历史稍有了解的的人都会知道这两个大名鼎鼎的’人物。
胡适是一位学识渊博,学贯中西的大师级人物,他一生涉猎广泛,著作颇丰,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还是白话文的大力倡导者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而徐志摩则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写下了很多唯美极富诗意的诗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徐志摩及作品赏析》论文
论文题目:诉说爱情——我眼中的徐志摩
作者姓名:周小菲
专业:通信工程
班级:通信10408班
学号;021040815
指导教师;史锐红
完成时间;2012-11-6
诉说爱情
——我眼中的徐志摩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情如云飘逸。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
四句中用了三个“轻轻的”,幻觉到诗人已经离开地面轻飞慢舞起来;一“来”一“走”的短暂时间中,突出了一个“别”字。
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总想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
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
云,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
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一个意象“云彩”所蕴藉的情感。
情如柳柔细。
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诗人之所以钟爱它,一是取谐音“留”,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
但徐志摩却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的这一幻影,既有对美好理想的追忆,也是对如歌青春的唤回;既是甜蜜爱情的再现,也是对过去爱情的怀念。
作者重返康桥应该说是快乐并痛苦着的。
快乐的是可以在康桥寻梦,寻找青春、理想、爱情之梦,“撑
一支长篙”,到康河中“寻梦”,寻到了满满的“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何等畅快,何等惬意!接着,笔锋一转,“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连“今晚的康桥”也沉默。
本该高歌一曲,快乐快乐,反而寂静得只能听心跳,这是何等郁闷,何等痛苦!
作者曾自述:“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重返故地,“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理想破灭,爱情受挫。
这情感如柳枝柔软脆弱,感触似柳叶细腻深沉。
情如水清爽。
诗中用得最多的一个意象是水。
水清如明镜,包容着水上的一切:“那河畔的金柳”成了“波光里的艳影”,荡漾在诗人心头,也荡漾在读者心头,榆阴下的潭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只有心清如水,才写得出如此清澈美妙的句子;水爽似春风,没有深情的水的抚摸,“软泥上的青荇”怎会“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因为这水的多情抚慰,诗人竟然“甘心做一条水草!”诗人对康桥的情确如水一样清澈!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对徐志摩又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他的其他作品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如《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如《康桥再会吧》。
想要写一写徐志摩完全是因为他的爱情故事,在上网查阅资料的时候看见一篇关于他的文章,文章里将他生命中的三个女人分别作了比喻,我觉得很贴切。
一把秋天的扇子——张幼仪
一把秋天的扇子,意味着可以随手拿来驱热,也可以随手放或扔。
在徐志摩所有落册的女人中,原配张幼仪便是这个角色。
他与张幼仪是一个典型的父母包办之下的婚姻。
他们之间没有爱情,这也使得徐志摩对于这桩婚姻始终心存疑虑,进而在遇见林徽因后无法自拔的爱上她。
张幼仪出身显赫富贵却不娇纵,她恪守一个妻子应尽的义务,即便在她心里很清楚的知道他爱的不是自己。
很难想象当她看见自己的丈夫与林徽因共伞并肩站在康桥上谈笑时会是怎样的心境。
或悲伤,或凄凉,或自嘲?很难想象当她决定成全他去追求自由时,自己仍旧照顾着他的家人,或许这是爱情?她真的就这么心甘情愿的将自己的一生耗费在一个眼里根本就没有自己的男人身上?她明明知道在徐志摩看来,她就是一个“乡下土包子”、她明明知道,他形容他们的婚姻是“小脚与礼服”……
当有人问她爱不爱徐志摩时,她的回答是——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
如果把照顾徐志摩和他家里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
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她是徐志摩最看不上眼的女人,却又是最爱他的女人,这就是爱情的不等式。
一朵别院的玫瑰——林徽音
24岁的徐志摩开始写诗便是因为她——他眼中的“唯一之灵魂伴侣”——林徽因。
是她开启了他人生的另一条天河,她也自然成了诗人河里的那条水草,终其一生在心中荡漾。
在我看来,她恰似一朵娇艳的玫瑰,却开在了别人的园里。
徐志摩也只好徘徊在花园的院门外,探着头向里张望,这一看就是几年。
可以说,徐志摩一生中最爱的是林徽因,当然后来他也爱陆小曼。
但是因为林徽因让他伤得很深,而最终他们又错过,这就造成了徐志摩对林徽因始终怀有深刻的印象。
不是有句话说“得不到的才是最珍贵的”嘛。
他为了她背弃无爱的婚姻、反驳自已的老师、放弃家庭的支持,也得罪了不少朋友。
他对林徽因的爱情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林徽因十七岁左右的时候,另一段是徐志摩遇难前,林徽因在香山修养的时候。
前一个阶段就像是热恋,充满激情与狂热;而后一个阶段已经失去了狂热,取而代之的是理智,是爱情的蜕变升华。
再来说说林徽因,我相信她是爱过徐志摩的,但是从小接受传统教育的她又怎会不顾一切和徐志摩再一起呢!况且那时候的她还小,对于爱情她了解的夜不会很深,那时候的她,没有思想也没有胆量反抗家里,反抗社会,和一个大她7岁并已结婚生子的男人共度一生;后来的她变得成熟,理性,对于爱情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但那时她已有了梁思成,他也有了陆小曼,此时的他们才真正相互理解,相互惜存的。
她在徐志摩去世后对沈从文写信说:“他若没死,我待他是仍不能改的,这可能是他说的我爱我的家我的丈夫胜过爱他的缘故。
”可见林徽因承认对徐志摩的感情,曾经也略微后悔过没有选择他,但是即使重新来过,林徽因仍会理智地选择。
一束璀灿的烟花——陆小曼
徐志摩完美的现实追求终落在社交名媛陆小曼身上,可以说他们是志同道合:同样有着对爱情的共同追求。
徐志摩把对林徽的那份爱和盘托给了陆小曼,陆小曼也最终获得丈夫给她的自由,两人突破层层阻力终于走进了婚姻。
如果故事到此为止,就像童话故事一般“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下去”也算是老天对徐志摩的一点点恩赐。
但是宿命里的爱情有时往往弄错方向,当身体近了爱情却远了。
婚姻并没有按徐志摩的推算在理想中落定,而是似烟花般在空中漫散,美丽了,也沉寂了。
婚后的陆小曼抛弃了原本非常丰厚的物质生活,婚后却又始终得不到徐志摩家人的认可,精神上十分忧郁。
她沉浸在各种社交活动中,真正做到了“视金钱为粪土”,而徐志摩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讲学,写诗,此时的他已经疲惫不堪。
在他们作了最后一次激烈的争吵,徐志摩搭乘邮机飞往北京,为的是去赶一场林徽音的重要演讲,因飞机遇上大雾坠毁在山东上空。
至此,这场恩怨宛若在黑夜里燃放的烟花的样子,一片一片飞散,一簇一簇坠落。
他也跟着烟消云散……
徐志摩,他的生命被热爱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续:张幼仪自立、自强,继续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并在上海创立时装公司、女子银行,开风气之先,业务也相当发达,直到56岁才再次结婚,得享天年;林徽因拣拾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议设置“志摩奖金”鼓励文学青年;陆小曼终身素服,绝足社交场所,编辑出版《徐志摩全集》成为她唯一的心愿,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愿望到1965年她辞世也没能实现。
诗人闻一多上世纪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读《再别康桥》,如观楼如吟歌如赏画,而感受到的是诗人那淡淡的离别之恋之愁之哀。
时光流逝,匆匆一个世纪走过,那瑰丽的晚霞依旧映照在康河上,河水依旧轻拍着河岸,舟子依旧系在垂柳的岸边。
然而,老故事随着时间在发黄,在变淡,在遗忘。
惟有河水仍在倾听,仍在诉说。
当无数绚烂的霞光投射到河心时,那一抹志摩的光焰是否仍在随波泛光?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021040815
周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