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四 第一板块 兵车行物象、景象 Word版含答案
《兵车行》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doc
《兵车行》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材依据江苏教育出版社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p27“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专题。
设计思想以尊重学生为原则,积极贯彻新教材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强意识。
学生对杜甫虽很熟悉但很零星没有系统,本专题就是要从理论上系统把握杜甫的诗。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七言古诗的有关知识和有感情地朗读歌。
2、过程与与方法:反复诵读吟咏和分析诗歌结构,培养学生在反复诵读吟咏中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表达的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身受其害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在诵读吟咏中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2、体会诗歌表达的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身受其害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在诵读吟咏中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教学准备1、多媒体2、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朗读课文,弄清诗歌大意,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简单复述文章内容(提示:主要写的一件什么事,表达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3、多媒体制作《兵车行》ppt,对课文的有感情朗读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言导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如是说。
李白把浪漫主义诗歌发展到了顶峰,而杜甫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到了顶峰。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果有,只能寄希望于“群公“。
前面几堂课我们研究了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我们再研究杜甫的诗。
杜甫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
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今天我们来读他在天宝年间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大屏展示课题)二、简介杜甫杜甫大家都很熟悉,老师在这就不重复了,只是问一下有两个称号,还有谁记得?(诗圣“诗史”)为什么?(许多作品显示唐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主要风格?(沉郁、顿挫)沉郁,主要指内容上,感情深厚、浓郁、忧愤、蕴藉;顿挫,主要指形式上,诗歌的起承转合处跌宕有致、徐急相间。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兵车行》教案设计
《兵车行》教案教学目标:反复诵读,体味杜诗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
品味语言,领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一.导入盛唐时期的诗坛,有两颗璀璨的明星,一颗叫李白,一颗叫杜甫。
李白被人称作“诗仙”,因为是仙人,所以让人感觉他不食人间烟火,不接地气;杜甫被人称作“诗圣”,因为是圣人,所以人们说他悲悯天下百姓,关注社会现实。
今天我们走进《兵车行》,让我们穿越1260年的时空,回到唐玄宗天宝十年,站在杜甫身旁,去感受那让圣人为之落泪的一幕。
二.写作背景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
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 是信史,是实录。
三.一读诗歌——读全篇,感受整体情韵1.说明要求:感受节奏韵律,体会整体情感.2.教师配乐诵读3.学生自由朗读三.二读诗歌——读首尾,体会深深伤痛1.两名学生分别朗读两部分:这首诗歌的基本结构是以送别出征战士图为开头,以行人对道旁过者的回答为主体,在行人回答的最后又描绘了一幅青海战场白骨遍野鬼哭啾啾的画面。
我们先来试试朗诵这两部分内容。
(学生读,评价)2.诵读指导:朗读首先要确定采用怎样的语速语气-----慢一点,较沉重较悲伤。
其次要注意重音-----每一句诗都会有一些字词特别具有表现力,着重处理他们,会使情感更加丰满可感。
3.两幅画面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幅?①辚辚萧萧-------描绘行人出征的场面,连用两个叠音词,让人如临其境,单调,轰鸣,嘈杂的巨大声响,一开篇就烘托出出征的苦痛和分离的悲伤。
②走不见---------走,跑来相送,点出出征之急和送行之突然。
不见,夸张手法,送别人多,可见会有多少人家庭离散!事情突然,打击沉重。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4-《兵车行》导学案
兵车行专题导语杜甫与李白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峰并峙的高峰,杜甫也是盛唐最后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
他的诗歌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称为“诗史”。
他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学习这个专题,要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能借助注释鉴赏本专题中杜诗的代表作品,并能初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及其内涵。
学习杜甫诗歌,首先要了解杜甫出生的历史背景和漂泊的人生经历,知道杜甫生于天下瓦解、遍地哀号的苦难中;其次要诵读,体会思想感情,理解杜甫诗情感的忧愤、深沉,语意和结构的顿挫。
同时注意把握形成沉郁顿挫的艺术手段,如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
一、诗人名片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35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诗词故事早弱而早慧的杜甫杜甫幼时,母亲去世了,寄养在姑母家里,他自小多病。
苏教版高中语文 唐诗宋词选读(选修)第4课题 01 兵车行
赏析画面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悲 痛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悲 凄
鉴赏与写作
诗的开头写士兵家属前来送别的场面。前两句为 “宾”,写出征士兵。“辚辚”“萧萧”是听觉形象, 得更厉害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了震天巨响,仿佛吞没 了一切……诗人用这些细节给这个场面渲染了极其凄惨 令人有人马杂沓之感,可以想见出征的士兵之多;“弓 箭各在腰”是视觉形象,表明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一声 的气氛,借此表达了人民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怨愤, 令下就要出发。后四句为“主”,写士兵家属,突出地 使这首诗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好像是用摄影机拍下的一 描写了他们的动作细节。“走”,表明这些人闻讯后立 即跑了过来,心情万分急切;他们料定,这很可能就是 个全景镜头: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蒙 生离死别,所以一见面就“牵衣”而泣,“顿足”而呼; 蒙的细雨中,不时地闪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如 此阴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 !诗人这样来描绘古战场, 待到队伍出发时,他们拦在道上,不让自己的子弟离去, 而且哭 其意仍在讽今——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颇能发人深思。
文题背景
2.创作背景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 越来越频繁。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 1.文题阐释 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的人民带来 了不幸。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 《兵车行》是杜甫诗的名篇,为历 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 代所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以来的穷兵 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 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 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这段历史记载,可以当做对这首诗的说明来读。这首诗 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
高中语文 专题四 兵车行第1课时四步教学法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菁华高级中学高中语文专题四兵车行第1课时四步教学
法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能够借助注释鉴赏《兵车行》
、理解诗意
5-44
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陷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五、背景介绍: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实行穷兵黩武的政策,对
杨国忠掩盖败绩,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河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
六、自学指导一:
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不啻
(备注:合作释疑和点拨拓展可以按照顺序先后进行,也可以根据教学设计交叉进行设计)
九、当堂检测:运用想象和联想再现本文的送别图。
的强烈感。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兵车行)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教案
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兵车行》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目标】理解本诗的技巧和特点以及勇于报国的精神【教学重点】赏析诗眼和意象及技巧【教学难点】以少胜多的构思【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
这首诗是借乐府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二、评讲赏析全诗:(一)全诗写了哪几个场面?分别用两个字概括来犯,出征,围城,苦战。
(最后抒怀)(二)首联:1.分析“烽火”这一意象。
古代边塞要地设有烽火台。
边境一有军事警报,就通过烽火台传递信号,白天烧狼粪,青烟直上;晚上点燃柴火,烽火高照,看到了狼烟或烽火,便知军情紧急。
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2.赏析关键词“照”的表达作用。
一个“照”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烽火之猛烈,战势之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
3.赏析关键词“自”。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4.发端警竦[来(三)颈联:1、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
“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
为什么用典雅、庄重的词语?既说明出征将【二次备课】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2、第四句“铁骑绕龙城”,“铁骑”与“龙城”相对烘托了怎样的氛围?“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3、赏析“绕”字。
一个“绕”字,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和冒死赴敌的勇气。
4、“牙璋”才“辞凤骑”已“绕龙城”,词采壮丽对偶精整,而一气直贯,将反侵略的军事行动写得迅猛凌历,声势逼人。
(四)颔联:2.体会诗人描写战争的手法?绘声绘色,以战地风雪烘托战斗之激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环境。
1.1.2 掌握《兵车行》的诗歌形式和韵律特点。
1.1.3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
1.2.2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
1.3.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兵车行》2.2 教学重点:诗歌的形式特点和意象分析。
2.3 教学难点:诗歌的象征手法和主题思想的解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引导学生回顾古典诗歌的基本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1.2 简介《兵车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环境。
3.2 自主学习3.2.1 让学生自主阅读《兵车行》,理解诗歌内容。
3.2.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3 合作探讨3.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3.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4 诗歌欣赏3.4.1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4.2 学生朗诵《兵车行》,教师点评并指导。
3.5 课堂小结3.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3.5.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4.2 作业评价: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4.3 小组合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兵车行》相关内容。
5.2 网络资源:有关《兵车行》的背景资料、诗歌解析等。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兵车行》,使学生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手法,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的把握。
2.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背景和图片,营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体验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 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手法。
4.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结构、韵律和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6.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吸收所学知识。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包括知识掌握、能力提高和情感态度等方面。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深入学习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七、教学步骤:1. 第一步:导入新课,简介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第二步: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第三步: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手法。
4. 第四步: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结构、韵律和艺术特色。
5. 第五步: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四 第一板块 兵车行物象、景象 含答案
间”;同是写友情,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却说“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一飘逸,一沉郁,是很明显的。
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成就,以及其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2.把握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即他高度的爱国性和人民性。
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3.鉴赏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体会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及其基本特点,领会赋、比、兴艺术手法的内涵。
1.在熟读乃至成诵的基础上加强鉴赏分析,讨论交流,从而切实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兵车行》一诗可从名句鉴赏入手,初步熟悉全诗大意后,重点记忆名句,再以名句为支撑联结全篇,这样易于理解和背诵。
3.《旅夜书怀》的学习,可从杜甫当时的生活情况入手进行,通过分析景物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可在诵读中揣摩鉴赏,在分析昭君形象的基础上,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从而体味诗中抒写的作者的情怀。
《客至》一诗应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由写作背景入手体味作者淡泊娴静的风格。
第一板块兵 车 行对应学生用书P28一、字音识记1.辚辚(lín) 2.萧萧(xiāo)3.干云霄(ɡān) 4.点行(xínɡ)5.戍边(shù) 6.荆杞(qǐ)7.陇亩(lǒnɡ) 8.声啾啾(jiū)二、词语释义1.行人弓箭各在腰:从军出征的人2.耶娘妻子走相送:父、母、妻子、儿女。
耶娘,同“爷娘”3.哭声直上干云霄:冲入云霄4.行人但云点行频:点兵出征5.便至四十西营田:即屯田,指戍边垦荒6.去时里正与裹头:替征人裹头。
唐代男子成丁则裹头巾,象征行成人礼7.汉家山东二百州:古代秦居华山以西,华山以东统称山东8.禾生陇亩无东西:不成行列,意思是庄稼长得不好9.役夫敢申恨:我哪敢说出心中的怨恨。
役夫:行役之人的自称之词。
敢,岂敢10.信知生男恶:确实知道11.生女犹得嫁比邻:同乡12.新鬼烦冤旧鬼哭:烦躁愤懑三、名句背诵1.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苏教(部审)版高中唐诗宋词选读《郁顿挫的杜甫诗 兵车行》精品教案_3
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教学案第周第课时年月日总计课时数课题《兵车行》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了解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2 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3 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学习重点了解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学习难点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教学过程引导自学明确学习内容,设计自学提纲,提出学习要求补充1 结合注释,朗读全篇。
(1)标注生字词读音。
(2)标注并解释重要字词的用法和意义。
2 尝试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1)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诗人从哪三个方面来展开叙事描写的?(3)准确体会诗人的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自学检测设计检测练习补充1背景: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
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的人民带来了不幸。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于仲通讨南诏,大败于泸南。
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再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这段历史记载,可以当做对这首诗的说明来读。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
21.读准字音仕途( ) 辚辚( )干云霄( )啾啾( )荆杞( )()陇亩( )3.古今异义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4 整体感知:写作思路出征送别车、马、行人——不见咸阳桥耶、娘、妻、子——走相送揭示原因少年去从军头白仍戍边战争后果田园荒芜租税无着落生男恶,生女好战争惨状哭声直上干云宵武皇开边意未已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合作释疑质疑探究,突破重、难点补充三听读、诵读点拨:(1) 把握情感基调: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而产生无尽的怨愤,这是全诗的基调。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之《兵车行》教案设计
【思考2】这一切苦难的根源是什么?(找出文中语句)
明确:“点行频”(诗眼)是频繁征兵的意思。
3.写作背景:《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一切优秀诗篇的意境,莫不是客观生活实践在诗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鉴赏1】品味“走”
一个“走”字写出了“行人”被驱赶着上路,更写出了家人老小不忍亲人离去,而又不得不让亲人离去,又唯恐这一离去竟成永别的心情。
【鉴赏2】品味“不见”
多少人被征发,多少人追赶送别,诗人写了一句“尘埃不见咸阳桥”具体形象,这个“不见”更“见”行人之众多,送行者之众多。
【鉴赏3】“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句话中哪些字用的好?
五、诗句鉴赏
惨别
【思考1】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征夫出征,亲人送别。(营造悲惨凄凉的氛围)
听觉:“车辚辚,马萧萧”。战车隆隆,战马嘶鸣。(杂沓之感,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众多)
视觉:①“行人弓箭各在腰”②“耶娘妻子走相送”③“尘埃不见咸阳桥”(他们出发在即,催动亲人撕心裂肺的悲痛)
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教案:第四专题 兵车行第一课时
教学案科目: 高二语文主备人: 备课日期:
课题兵车行第 1课时计划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教学重难
点
感悟诗人情感起伏的历程并体会作者满腔郁愤的悲痛之情。
一、导入新课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石壕吏》中的诗句。
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二、回顾作者
我们先一起来回顾一下作者。
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曾居住在长安城难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因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为杜工部。
有《杜少陵集》。
后世称其人“诗圣”,称其诗“诗史”。
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终其一生分四个时期:
(1)读书游历时期:35岁以前,代表作《望岳》,创作的准备期
(2)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陷贼与为官时期:45-48岁,代表作《月夜》、《望》、“三吏”、
“三别”等,创作的现实主义高峰期
(4)漂泊西南时期:49岁以后,代表作《登高》、《蜀相》、《夜喜雨》、《茅屋为风所破歌》
三、阅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2、提问:诗歌展现出哪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我们犹如听到哪些扣人心弦的诉说?关键点拨加工润色。
高中语文 专题四 兵车行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过程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
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有的人四十岁到西部边疆去种田。
去时里长给有的壮丁裹头巾,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
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
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
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
况且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
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伸诉怨恨?就象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
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
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您没有看见,某某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
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啾啾地喊叫。
)3、赏析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1、清人高宗弘历说“篇首写得行色匆匆,笔势汹涌,如风雨骤至,不可逼视”请做简要分析。
2、“行人”分别诉说了哪些事情?“道旁过者”和“行人”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3、杜甫在这首诗里对这场战争有怎样的态度和情感?4、说说这首诗的构思特色。
诗人在这一叙事诗中塑造了“行人”和“道旁过者”两个人物形象。
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行人”即被征发的士卒的代表直接担当叙说者,而诗人自己却退隐到幕后,只作为事件的真实记录者,这样处理更增强了叙事诗歌的真实性。
)(“武皇开边意未已”,“开边”就知道这场战争不是卫国战争,“意未已”和“点行频”就表明统治者的贱视人命,穷兵黩武,一意孤行。
“汉家某某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直陈战争对生产力的严重破坏。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揭示统治者拿人民当赌注,视生命为草芥的残暴。
可以看出作者对战争的谴责和对人民的同情。
)(杜甫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41《兵车行》“四步教学法第一课时教案(苏教版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选读》).docx
“四步教学法”课时教学设计年级组别高二语文备课组审阅审阅主备人使用人授课时间课题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诗选读》专题四《兵车行》(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从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入手,鉴赏诗歌景与情的关系,体会杜甫的沉郁顿挫。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所处时代。
2、能够借助注释鉴赏《兵车行》,品味本诗包含的情感及表达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把握本诗的多重主题和复杂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统治者穷兵踐武的悲愤和对百姓的同情。
教学重点熟读诗歌,把握本诗的主题和情感。
鬻熟读诗歌,把握本诗的主题和情感。
K 朗读法、探究法教学程序设计环节一明标自学过程设计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分析行人的诉说中包含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自学内容一:1、“点行频''什么意思?造成点行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点行频的危害有哪些?(联系上下文概括)明确二次备课2、品味本诗包含的情思及表达特色。
“点行频”:频繁地征兵“点行频”的根本原因:武皇开边意未已。
“武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
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
“点行频”的危害:1、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2、万民无辜牺牲,白骨成堆。
3、全国田亩荒芜,农业无收。
自学内容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种社会心理在当时正常吗?试分析使百姓产生这种社会心理的原因。
明确:不正常。
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
但是由于连年战争,男子的大量死亡,在这一残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却一反常态,改变了这一社会心理。
这个改变,反映出人们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这是作者对唐王朝穷兵験武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
教学过程及方法环节二合作释疑环节三点拨拓展(备注:合作释疑和点拨拓展可以按照顺序先后进行,也可以根据教学设计交叉进行设计)过程设计二次备课合作释疑:本文最后“君不见”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试分析其作用。
41兵车行教案4(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
4.1兵车行教案4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一.教学内容:杜甫诗一首《兵车行》二•学习目标教学重点:1、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强调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和鉴赏。
加强诵读,在吟诵中领会诗的意境。
2、清楚诗人的简要生平、思想和诗作的写作背景。
教学难点:了解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理解杜甫的内心世界。
三.知识归纳总结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20 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天宝五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
此期流传下來的诗大约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肃宗至徳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
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屮近半年,后冒死从反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不久因房案直谏忤旨,儿近一死。
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
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
此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
759年,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辞官,经秦州、同谷,于年底到达成都。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修)《兵车行》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修)《兵车行》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修)《兵车行》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省级名师教案】1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2学情分析1.学生对杜甫其人有一些了解,但是比较零散且不全面。
2.要学生提前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3.学生接触行这种文体较少。
3重点难点重点: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难点: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语韩愈曾经说过:“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
”杜甫是盛唐诗坛另一颗耀眼的巨星。
他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
他的诗歌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因而被世人称为“诗史”。
杜甫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被尊为“诗圣”,为后世的诗歌艺术树立了博大精深的光辉典范。
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兵车行》中,再亲身感受一下诗人那跳动的思想,那滚烫的情感吧!韩愈曾经说过:“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
”杜甫是盛唐诗坛另一颗耀眼的巨星。
他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
他的诗歌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因而被世人称为“诗史”。
杜甫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被尊为“诗圣”,为后世的诗歌艺术树立了博大精深的光辉典范。
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兵车行》中,再亲身感受一下诗人那跳动的思想,那滚烫的情感吧! 韩愈曾经说过:“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
”杜甫是盛唐诗坛另一颗耀眼的巨星。
他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
他的诗歌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因而被世人称为“诗史”。
杜。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四 兵车行 Word版含答案
专题导语杜甫与李白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峰并峙的高峰,杜甫也是盛唐最后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
他的诗歌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称为“诗史”。
他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学习这个专题,要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能借助注释鉴赏本专题中杜诗的代表作品,并能初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及其内涵。
学习杜甫诗歌,首先要了解杜甫出生的历史背景和漂泊的人生经历,知道杜甫生于天下瓦解、遍地哀号的苦难中;其次要诵读,体会思想感情,理解杜甫诗情感的忧愤、深沉,语意和结构的顿挫。
同时注意把握形成沉郁顿挫的艺术手段,如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
兵车行一、诗人名片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35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诗词故事早弱而早慧的杜甫杜甫幼时,母亲去世了,寄养在姑母家里,他自小多病。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四第一板块兵车行学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兵车行杜甫是唐代诗坛上另一颗耀眼的巨星。
他所处的时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
755年的安史之乱是这一转变的关键。
杜甫经历了所谓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部过程。
杜甫的一生是和他的时代、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20年间那“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的。
尖锐而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不仅造成人民的深重灾难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
他曾长期生活在人民中间,这就使他有可能描绘出那个整个苦难时代的生活图画,并逐渐攀登上现实主义的高峰,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杜甫的一生大致分为四个时期:35岁以前,是他读书壮游时期;35岁到44岁困守长安十年,是他的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杜甫走向了现实主义,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人;45岁到48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个时期——陷贼与为官时期;第四个时期是“漂泊西南”的时期。
杜诗的风格多种多样。
但最有特征性,最为杜甫自道且为历来所公认的风格,是“沉郁顿挫”。
时代环境的急遽变化,个人生活的穷愁困苦,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以及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是形成这种风格的主要因素。
比如同是鄙薄权贵,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却说“野人旷荡无腼颜,岂可外在王侯间”;同是写友情,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却说“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一飘逸,一沉郁,是很明显的。
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成就,以及其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2.把握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即他高度的爱国性和人民性。
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3.鉴赏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体会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及其基本特点,领会赋、比、兴艺术手法的内涵。
1.在熟读乃至成诵的基础上加强鉴赏分析,讨论交流,从而切实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是唐代诗坛上另一颗耀眼的巨星。
他所处的时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
755年的安史之乱是这一转变的关键。
杜甫经历了所谓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部过程。
杜甫的一生是和他的时代、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20年间那“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的。
尖锐而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不仅造成人民的深重灾难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
他曾长期生活在人民中间,这就使他有可能描绘出那个整个苦难时代的生活图画,并逐渐攀登上现实主义的高峰,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杜甫的一生大致分为四个时期:35岁以前,是他读书壮游时期;35岁到44岁困守长安十年,是他的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杜甫走向了现实主义,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人;45岁到48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个时期——陷贼与为官时期;第四个时期是“漂泊西南”的时期。
杜诗的风格多种多样。
但最有特征性,最为杜甫自道且为历来所公认的风格,是“沉郁顿挫”。
时代环境的急遽变化,个人生活的穷愁困苦,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以及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是形成这种风格的主要因素。
比如同是鄙薄权贵,李白说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却说“野人旷荡无腼颜,岂可外在王侯间”;同是写友情,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却说“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一飘逸,一沉郁,是很明显的。
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成就,以及其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2.把握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即他高度的爱国性和人民性。
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3.鉴赏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体会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及其基本特点,领会赋、比、兴艺术手法的内涵。
1.在熟读乃至成诵的基础上加强鉴赏分析,讨论交流,从而切实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兵车行》一诗可从名句鉴赏入手,初步熟悉全诗大意后,重点记忆名句,再以名句为支
撑联结全篇,这样易于理解和背诵。
3.《旅夜书怀》的学习,可从杜甫当时的生活情况入手进行,通过分析景物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可在诵读中揣摩鉴赏,在分析昭君形象的基础上,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从而体味诗中抒写的作者的情怀。
《客至》一诗应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由写作背景入手体味作者淡泊娴静的风格。
第一板块兵车行
对应学生用书P28
一、字音识记
1.辚.辚(lín) 2.萧.萧(xiāo)
3.干.云霄(ɡān) 4.点行.(xínɡ)
5.戍.边(shù) 6.荆杞.(qǐ)
7.陇.亩(lǒnɡ) 8.声啾.啾(jiū)
二、词语释义
1.行人
..弓箭各在腰:从军出征的人
2.耶娘妻子
....走相送:父、母、妻子、儿女。
耶娘,同“爷娘”
3.哭声直上干云霄
...:冲入云霄
4.行人但云点行
..频:点兵出征
5.便至四十西营田
..:即屯田,指戍边垦荒
6.去时里正与裹头
..:替征人裹头。
唐代男子成丁则裹头巾,象征行成人礼
7.汉家山东
..二百州:古代秦居华山以西,华山以东统称山东
8.禾生陇亩无东西
...:不成行列,意思是庄稼长得不好
9.役夫敢申恨
.....:我哪敢说出心中的怨恨。
役夫:行役之人的自称之词。
敢,岂敢
10.信知
..生男恶:确实知道
11.生女犹得嫁比邻
..:同乡
12.新鬼烦冤
..旧鬼哭:烦躁愤懑
三、名句背诵
1.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2.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3.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4.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车 辚辚, 马 萧萧, 行人
战车叮铃响不停,战马声声嘶啸,远征的壮丁,个个把
弓箭各 在腰。
弓箭佩带在腰。
[句解:开头连用两个三字句,短促急迫,扣人心
弦。
渲染了朝廷强行征兵,紧急出征的紧张气氛。
]
耶 娘 妻子 走相送, 尘埃 不见
爹娘和妻儿,都匆匆跑来相送,车马扬起的尘埃,遮蔽了
咸阳桥。
牵 衣 顿 足拦道 哭, 哭声
咸阳桥。
牵拉着衣服,跺着脚拦路放声哭,悲惨的哭声,
直上干云霄。
一阵阵冲上九重霄。
段解:诗人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
道旁过者 问行 人,行人但 云
有一个行人,同情地问一个壮丁,壮丁只轻轻说:频繁
点行频。
地点名征兵。
[句解:“点行频”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眼”,它
一针见血地写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 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
]或 从十五 北防 河,便至四十有的人十五岁,就征去驻守黄河,到了四十岁, 西 营田。
去 时 里正 与裹头,归来
还编入屯田的军营。
当年出发,还是村长替他扎头巾,归来
头白 还 戍 边。
边庭 流血 成海水,
头白了,还要再去戍守边境。
边境上的战士,鲜血已流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 未已。
皇上拓边的雄心,仍然没有休止。
[句解: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
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
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
]君不 闻, 汉家 山 东 二百你没听说吗?汉朝的华山以东,有二百 州,千村万落 生 荆杞。
纵有健 妇
多个州,千村万落,处处长满野草和荆棘。
虽有健壮的妇女,
把锄犁, 禾生 陇亩 无东西。
况复 秦
握锄犁种地,但是庄稼杂芜,田地也无收成。
再说关东
兵 耐苦战, 被驱 不异犬与鸡。
士兵,素以苦战称第,如今被人驱赶,与狗鸡并无差异。
段解: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
长者虽 有 问,役夫 敢
要不是你这个老人家来问究竟,我怎么敢把心中怨恨
申恨?向你诉说呢?
[句解:这两句透露出统治者加给役夫的精神桎
梏,但是压也压不住,下句终究引发出诉苦之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