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生活》课程解析

合集下载

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生活)

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生活)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哲学定义: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和追求智慧;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总结。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根本方法。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具体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源的,先物质后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源的,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主义分类: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精神的总结: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就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经验和认识成果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批判旧制度、旧思想,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为社会指引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有自然科学基础;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世界包括:主观世界(意识)、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产生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起决定性作用;从构成要素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详细解析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详细解析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详细解析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基本常识)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理解哲学是什么?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来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反作用于生活,哲学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才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

哲学是指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人们自发的、零散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哲学发展史上,虽然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政治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内容解析

政治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内容解析

一、《生活与哲学》内容解析哲学既然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因此,它就要阐明世界的本质、世界存在的状态和发展的规律,它就要阐发宇宙人生的真意,它就要探究人类思维的行程,总结人类思想的智慧。

它要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智慧的王国。

在这个王国里我们将学会如何看宇宙、看人生,看自己,看他人。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全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地看待宇宙和人生,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一单元的核心问题,则是回答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解马哲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理解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为了说明这一主题,首先就应当知道,哲学是什么?哲学要回答和解决什么问题?哲学以怎样的方式看待世界?马哲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重要特点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它要回答和解决什么问题?它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它的当代使命是什么?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

在这一单元应注意培养热爱哲学、追求真理,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培养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意识;确立马哲是现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的意识,自觉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世界,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的意识。

本单元设置了三课、一个综合探究。

基本结构是:哲学(第一课)——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综合探究:走进哲学,问辩人生)。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主要是从生活和实践入手说明什么是哲学,哲学是怎样产生的,哲学的基本功能是什么,哲学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哲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激发学习哲学的浓厚兴趣,增强学习哲学的自觉性,为进一步了解和学习哲学做好准备。

本课的基本要点有三:一是哲学并不神秘,生活处处有哲学;二是哲学能够开启人的智慧;三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其中一、二是本课的难点和突破口,三是重点。

围绕这三个内容本课设计了两个框,第一框是生活处处有哲学,第二框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哲学与生活》原理方法论及应用范围

《哲学与生活》原理方法论及应用范围

生活与哲学一、辩证唯物论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2.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1)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是普遍的。

(3)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各项工程、宏观调控等工作中,要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注意】:(1)凡是讲到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取得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一定是遵循(或违背)了某种客观性(如:自然界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如果人们科学办事,同样坚持了实事求是原则。

(2)把握例词:实事求是、遵循和依据规律、因为人的活动而造成某种消极后果、拔苗助长、根据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面向市场、“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生态失衡。

3. 利用规律【原理内容】: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们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

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防治SARS、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成功发射科学上探索发现、各种工程的兴建等等。

【注意】:把握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例词:努力、艰苦奋斗、决心、顽强、百折不挠、“两军相遇勇者胜”、“有志者事竟成”等。

4.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生活:原理+方法论+应用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生活:原理+方法论+应用

辨证唯物论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方法论: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应用:用于分析人与自然关系的具体事例。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及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应用:批驳各种歪理学说、各种有神论等。

3.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原理原理:①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离开运动谈物质或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事物的运动中把握事物,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应用:分析说明如:刻舟求剑;仁者心动;自古及今,法无不改,事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等。

4.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二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应用:分析说明如:“稳如泰山”;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等。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政治必修四 哲学与生活

政治必修四         哲学与生活

政治必修四哲学与生活生活之中处处有哲学——哲学与人类息息相关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认识,与我们的生活,社会,自然有密切的联系,是人类认识,改造世界的学科。

哲学的本意就是爱智慧或是追求智慧。

总之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诗人聪明的学科。

误区解读:哲学是智慧之学/=哲学就是智慧,真正的哲学才是智慧的哲学也有正误之分。

因此,哲学产生的影响就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哲学源于生活,但是并不意味着有了哲学就有了智慧或是有了自然,有了生活就会有哲学。

哲学指导人们更好的生活。

哲学虽然是智慧之学,但是哲学并没有超越科学,知识属于科学知识的一个范畴。

哲学就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的总的看法与观点。

世界观决定了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了世界观。

哲学就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与方法论是通体问题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科学的总结与概括。

具体科学是揭示自然,社会,思维的某一个具体的领域。

哲学是随社会,自然,思维总体的,本质的概括。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对东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世界观,方法论提供理论的指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了其他问题的基本本质与方向。

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第一性的问题。

同一性是对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划分。

辨析: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哲学史上两大对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与辩证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指导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反应唯物主义。

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

是时代精神的总结与升华,是一定社会与时代的政治,经济在精神上反应。

哲学可以通过对酒的制度的批判,更新人们的思想,卡哇伊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指引美好的未来。

《哲学与生活》第一课教案

《哲学与生活》第一课教案

《哲学与生活》第一课教案哲学与生活第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研究,学生将能够:
- 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 掌握常见哲学概念;
- 分析和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哲学问题;
- 培养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哲学概述
1. 什么是哲学?
- 哲学的定义和起源
- 哲学的研究领域和方法
2.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 哲学与科学的共同点和区别
3. 哲学的主要分支
- 伦理学、形而上学、认识论等
第二部分:哲学与生活
1. 哲学与人生意义
- 不同哲学家对人生意义的看法
- 如何探索和寻找人生的意义
2. 哲学与道德选择
- 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普遍主义的对比- 哲学引导下的道德决策
3. 哲学与思维方式
-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 哲学思维对问题解决的帮助
教学活动
1.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分享自己对哲学的理解和体会。

2. 哲学概念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组,选择一个哲学概念,进行深入研究和分享。

3. 生活中的哲学问题: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一个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应用哲学思维和概念进行分析和讨论。

教学评估
1. 学生小组讨论的表现和分享内容。

2. 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个人对哲学与生活关系的看法和体会的文章。

3. 口头反馈:教师与学生进行个别讨论,了解他们对哲学与生活的理解和思考。

参考资料
- 《哲学简史》,作者: 罗素
- 《哲学:一种体系的历程》,作者: 柏拉图
- 《求知之路:哲学简史导论》,作者: 弗莱格。

《生活与哲学》课程标准解读

《生活与哲学》课程标准解读
4.联系的多样性⑴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⑵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⑴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区别:①含义不同②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联系: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⑵方法论:①树立全局观念②重视部分的作用。
运用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1、什么是意识?(P35~37)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本质)(从中亦可说明为什么物质决定意识的道理)
2、意识的作用(1)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能动地改造世界。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这是意识最突出的作用)
阐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
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理解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理解意识的作用。
运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实践的特征(P42)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3、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P43)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哲学与生活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哲学与生活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哲学与生活哲学与生活一、引言哲学与生活是一门将哲学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学科,其目的是帮助人们理解和应用哲学的思维方式和原则,以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

本教案将以高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为基础,通过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哲学思考和原则。

二、哲学与生活的关系1.哲学的定义与特点哲学是关于存在、知识、价值、道德等方面的最基本而概括性的思考和认识。

它具有理论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哲学探讨的问题涉及人类的本质、目的和意义,以及人与世界、人与社会的关系。

2.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并非只停留在学院的教室中,它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

哲学帮助人们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提供了人生的指导原则和价值观念。

哲学思维可以帮助个人发展智慧和判断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境。

三、教学目标1.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及其意义;2.掌握哲学思维和原则;3.运用哲学思考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a)哲学的定义与特点;b)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及意义;c)哲学思维和原则的运用;d)案例分析和讨论。

2.教学方法a)讲授与讨论相结合;b)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结合;c)小组合作与展示。

五、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学习哲学?哲学与生活有什么关系?2.理论学习a)讲述哲学的定义和特点,并向学生展示哲学与生活的联系和意义;b)介绍哲学思维和原则的基础,如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c)引导学生运用哲学思维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

3.案例分析选取几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如人际关系、道德困境等,要求学生在小组中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哲学思考。

4.实践操作要求学生在一周时间内观察和记录自己遇到的难题和问题,并运用哲学思维和原则进行分析和解决。

5.小组合作与展示学生将分组合作,展示他们在实践操作中的解决方案,并进行交流和评价。

六、教学评估1.参与度评估:考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中的积极参与程度;2.文档评估: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所提交的个人观察记录和分析报告;3.小组展示评估:根据小组合作和展示的表现进行评估。

《哲学与生活》:哲学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的

《哲学与生活》:哲学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的

《哲学与生活》:哲学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的本周看完了艾思奇的这本《哲学与生活》,看完后最大的感触是指导实践是一切理论学习的最后落脚点。

作者在书中以回答读者提问的方式讨论了很多哲学问题,讨论的一个非常大的特点是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

这也直接击中了当前我们教育的一大弊病:教育和现实脱离。

学生摇头晃脑地学,就是为了在考卷上得高分,如果一旦不用考试了,也许就再也想不起学过什么东西了,并且在今后的生活中,碰到问题也不会主动去寻找书本帮助。

作为老师,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学生为什么要学这个知识点?学完之后对他们的现实生活有帮助吗?在讲课的时候要多结合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来讲解,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问题。

在最近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候,书本上反复出现一个词:马克思主义。

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不知道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之处,我们在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这句话的时候怎样才能讲的让学生信服呢?这对我们老师自身的理论素养也有一定的要求。

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和其他理论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发现了人民群众的作用,它要求人们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其实就是在说我们要树立人民群众至上的观念,要相信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尽的。

作为老师,我们坚持人民群众观,其实就是要从学生的健康发展着想,要相信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而不能唯分数论。

在哲学里面,讲到“世界观决定方法论”的时候,我们就要告诉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的重要性,人生在世,会碰到许多不如意的问题,决定我们是否幸福的因素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如果我们碰到问题都能够乐观看待,积极应对,人生就会自信。

从这本书里我得到一个启发,那就是我想做出一个尝试,就是在期中考试后讲哲学的时候,就每一个哲学原理写一篇关于这个哲学原理是如何帮助我解决现实问题的文章,这个问题要有启发性和普遍性,而不是陈词滥调、老调重提,要让学生听后有启发、有收获。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微课教学的实践探究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微课教学的实践探究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微课教学的实践探究哲学与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一部分,也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

通过学习哲学与生活,学生不仅能够获得一定的哲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反思生活,提高思辨能力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微课教学的角度探究如何更好地教授哲学与生活,包括设计课堂教学策略、提出课堂互动问题、课外拓展等方面。

一、设计课堂教学策略在设计课堂教学策略时,我们应该注重让学生在情感、认知和行为层次都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措施如下:1、情感层次在情感层次上,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观察力,加深学生与课程内容的情感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授“怎样理解人生意义”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由谈论自己对人生意义的看法,从而引导学生探究人生意义的深层次内涵。

2、认知层次在认知层次上,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应该集中于推进学习者的思维向深度和广度的发展。

比如,在教授“哲学基本概念”的时候,应该设计一些易于理解和思考的例子,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3、行为层次在行为层次上,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考虑到哲学思想的普适性和调适性,应当把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将哲学思想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比如,针对“怎样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可以设计一些案例和模拟情境,让学生拓展自己的人际处理技巧。

二、提出课堂互动问题在课堂互动环节中,可以提出一些深入的问题或错综复杂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积极参与。

例如:1、人是怎样认识事物的?2、什么是自我?自我在人的生命中起什么作用?3、怎样看待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冲突问题?4、人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应该怎样构建?5、伦理和道德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取向是什么?这些问题或情境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主动了解与探究问题的复杂性。

互动问题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启示学生,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并且让学生在互动中得到更好的深度和宽度的发展。

三、课外拓展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小组项目或任务,激发学生的主动兴趣,加强对哲学与生活的拓展和深化。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微课教学的实践探究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微课教学的实践探究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微课教学的实践探究高中政治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学科之一。

而《哲学与生活》作为高中政治的一个重要内容模块,旨在通过哲学的思辨和实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微课教学是一种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以其灵活、便捷和互动性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探究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微课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2. 确定教学内容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后,接下来就是确定教学内容。

《哲学与生活》的教学内容包括:哲学的基本概念、哲学的基本方法、伦理道德、人生观、社会责任等。

在微课教学设计中,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案例,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

3. 设计教学活动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设计符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的教学活动。

微课教学的特点是能够灵活使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互动性。

在微课教学中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情境模拟、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交流,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 确定评价方式微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设计微课教学时,要确定合适的评价方式。

可以采用问答、作业、课堂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价,既能够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1. 提升学习兴趣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往往呈现出知识点繁杂、干巴巴的特点,学生参与度不高。

而采用微课教学模式,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多媒体展示、情境模拟、案例分析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愿意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2. 强化积极思考哲学思辨需要学生具有积极的思考能力,而微课教学通过让学生参与积极思考和交流,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

在微课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引导性问题,让学生思考并给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情感认知。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微课教学的实践探究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微课教学的实践探究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微课教学的实践探究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微课在教育领域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微课不仅可以跨越时空障碍,方便学生学习,也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方式。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是一门注重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科,本文旨在探究如何通过微课教学,提高学生对《哲学与生活》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一、构建微课教学资源和平台微课教学的核心在于教学资源的构建和平台的搭建。

在构建微课教学资源时,应紧密结合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微视频,包括生活中的哲学思考、案例分析等内容,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频等,丰富微课教学资源的形式。

在平台的搭建上,可以选择学校或者教育平台提供的在线课程平台,搭建一个专门的课程页面,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微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微课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学习资料,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和学习,然后通过微信群等平台进行讨论和交流。

还可以设置一些小测验、讨论或者写作任务,激发学生思考和思辨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

三、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和辅导通过微课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辅导。

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一些针对性的学习资料和练习题,以帮助学生巩固和加强对《哲学与生活》的理解和掌握。

可以通过微信群等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解答学生的疑惑,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辅导服务。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是一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学科。

通过微课教学,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可以通过案例讲解、实地考察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思辨。

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和哲学》教材解析共54页

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和哲学》教材解析共54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 鲁莽, 倔强而 有原则 ,热情 而不冲 动,乐 观而不 盲目。 ——马 克思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 和哲学》教材解析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哲学与生活》辩证法部分_原理及方法论

《哲学与生活》辩证法部分_原理及方法论

《哲学与生活》唯物辩证法部分原理及方法论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内容〗: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B、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四、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方法论〗: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哲学与生活》原理与方法论总结

《哲学与生活》原理与方法论总结

《哲学与⽣活》原理与⽅法论总结⼀.唯物论1.世界的物质统⼀性原理及⽅法论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然界是物质的,⼈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类社会的产物,(意识是物质的派⽣),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统⼀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法论:⼀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及⽅法论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脑中的反映。

⽅法论:要求⼀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物质和运动原理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4.运动和静⽌原理运动是⽆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静⽌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的统⼀。

5.意识的能动作⽤原理及⽅法论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事物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法论:要求重视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树⽴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和抵制错误的思想意识。

6.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法论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

⾃然界、⼈类社会和⼈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旦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在客观规律⾯前,⼈并不是⽆能为⼒的,⼈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作⽤的条件和形式利⽤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类。

7.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法论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

⽅法论:要求⼀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认识论1.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的和归宿。

⽅法论:这要求我们重视实践,坚持实践第⼀的观点。

2.实践对认识具有反作⽤原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巨⼤的指导作⽤;错误的认识则会把⼈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哲学与生活》基本原理、方法论

《哲学与生活》基本原理、方法论

《哲学与生活》中基本原理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两大部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又分为: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一、辩证唯物主义:(一)、辩证唯物论: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原理-----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议事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 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反对错误的意识,重视精神的力量。

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1)、原理-----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方法论-----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二)、认识论: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2、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认识具有主观性和差异性。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5、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三)、唯物辩证法:(两个总特征和一个核心)1、联系的观点:(1)、原理----- 联系具有普遍性;方法论----- 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原理----- 联系具有客观性;方法论----- 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原理----- 联系具有多样性;方法论----- 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①、原理----- 整体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着统率作用;方法论----- 要求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最优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7处 第十一课:3处 第十二课:4处
• 《生活与哲学》教材的变化(为什么?): • 1.革除‚繁、难、偏、旧‛,降低教学难度; • 2.实课改要求,回归生活、回归社会、注重 实践性、操作性、开放性、体现过程与结果 的统一; • 3.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 4.创新评价机制;
化(怎么样?)
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
其二,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仍需教师科学引导学生去 积极思考(兼顾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学习观)。 新教材倡导研究性学习,把思考问题、利用资料、得出结 论、解决问题贯穿于教材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 自觉地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 态度价值观目标。教材的编写首先把眼光放到学生身上, 致力于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 坚持把学生已经拥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出发点,认为学生 凭借既有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许多现 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这一 意义上,我们应该把教材理解为实施课程标准、实现学生 主动学习、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手段。
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
教材的特点
贴近时代
贴近生活
贴学生
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
贴近时代: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与把握时 代特征相统一。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使用教材时, 必须正确处理思想政治课和时代发展的关系。 为什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 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 等全面发展,应当体现时代要求。‛每一门思想 政治教育课都要体现时代要求,都要贴近时代, 都要有时代感和使命感。哲学尤其应该如此。这 是由哲学自身的性质和学科特点决定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哲学常识》上册: 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第二课: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坚持联系的观点; 坚持发展的观点; 按客观规律办事; 第三课: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 第四课: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事物发展的原因; 事物发展的状态; 事物发展的趋势; 《哲学常识》下册: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注意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社会意识与价值观; 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第七课: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人生价值的实现; 选择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实践及其作用; 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
哲学教学脱离实际生活,课堂教学就会丧失生命力。 哲学教学不能脱离实际.哲学教学脱离实际生活,学生就会 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甚至敷衍了事。实际生活,即社会 生活,包括学生的个人生活、学生生活于其中的人类社会 和物质世界,包括现实的和历史的,中国的和外国的,经济 的、政治的和文化的丰富内容。 善于选取典型的生活素材。当我们为了引导学生学习哲学 从生活的海洋中选取素材时,取舍的标准不是空间上的远 近或时间上的古今,而是是否和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密切相关。某一思想或事件,尽管在时空上 离我们很远,但它在历史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典型的意 义,对于哲学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于能力、素质的形成 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关系重大,就属于我们应当选取 的范围。相反,某些事情尽管发生在今天,出现在我们身 边,但不具有典型意义,对于正确认识世界影响甚微,就 不在我们选取的范围内。
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
贴近生活: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一特点要 求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必须正确处理理论和实际生活的关系。 教学中的尴尬:一些学生认为老师所讲的,除了应付考试外,和 自己再无任何关系。这种现象不能不说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脱离 学生实际生活的反映。 哲学产生于人们对生活、实践所提出的问题的追问和反思,因此, 从具体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引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和 方法,是教材编写过程中致力探求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 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它的研究对 象是我们周围的客观世界,首先是我们的社会实际生活。因此, 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讲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有之义。
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
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 华。‛恩格斯说:‚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 的时代内容。‛任何真正的哲学都应该体现时代的精神, 解决时代的课题和任务。离开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哲学 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要求,这种任务和要求反映 到人们的头脑中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以及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的观点和理论。这些反映时代任务和要求的 ‚心理‛、‚观点‛、‚知识‛和‚理论‛就构成了一个 时代的精神。哲学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来概括自己时 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凝聚自己时代最精致、最珍贵 的精神财富,从而成为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
《哲学与生活》教材交流
陆焕迪
• 一、新教材、新变化 • 二、重、难点及处理 • 三、教学设计及案例
《生活与哲学》与《哲学常识》粗略比较:
• • • • • • • • • • • • • • • • •
• • • •
《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综合探究:走进哲学 问辩人生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综合探究: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综合探究: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 学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综合探究:坚定思想 铸就辉煌
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
贴近学生:
致力于把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适合学生成长的特 点结合起来。 贴近学生,让思想政治课(《生活与哲学》)的魅力伴随 学生成长、伴学生一生。 贴近学生,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兴趣 和能力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 理及认识发展规律,把对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有用的、学 生感兴趣的知识、原理和方法写进教材。利于学生形成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终 身发展,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利于学 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 • • • • 1。学科理论知识内容作了较大幅度调整: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整合了原教材前言、第一课最后一框题内容,并作扩充;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整合了唯物论及认识论有关原理(原教材第一、五、八课 有关内容整合并进行取舍;原教材第一课分解为二课;原 教材五、八课整合为第六课;); 第三单元: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 整合了原教材二、三、四课内容并作取舍或扩充;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整合了原教材六、七、八课相关内容并作取舍;
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
关于正确理解和运用‚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 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意两点(不应走进误区): 其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以知识的学习和掌 握为前提(不能淡化知识的积累)。 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如何思考呢?掌握知识是学生进行正确思考和形成创新精 神的前提条件。教材决不是不注重知识传授,而是改革创 新知识的传授方式。更注重知识传授的开放性和实践性而 已。
新增重点知识点
第一单元 有关哲学史的内容 (1)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怎样看宇宙、人生. (2)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强大 的现实力量。

这个问题,恩格斯早就做过回答。我把恩格斯的话恭录如下,应该对 老师们会有启发。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 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85 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版)但是,理论思维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每个人都会有理论思维能力,在这个意义上说,理论思维能力是一种 天赋的能力,但是如何把这种能力发展起来呢?恩格斯 说:“理论 思维无非是才能方面的一种生来就有的素质。这种才能须要发展和培 养。而为了进行这种培养,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 的办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第284页,人民出版社, 1995年 版)哲学和其他学科不同。其他学科的知识就体现在当下的 知识体系中,而哲学作为一种智慧,它主要体现在人类思维的历程中, 体现在人类对宇宙人生的形上之理 的不断的追寻和思考中。也就是 说,哲学智慧存在于哲学的历史发展之中。我们学习哲学史,就是要 知道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他们是如何看宇宙,如何看人生的,他 们 是如何思考自己所面临的时代问题,并给出解答方案的。因此,如果 不学哲学史,不知道历史上的哲学家是如何看宇宙、看人生的,是不 可能真正学好哲学的。但 是,哲学史的学习本身不是目的,哲学史 的学习最终的落脚点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不能进到哲学史中出 不来。在我们的教材中,哲学史的知识都是作为材料来 使用的,阅 读和学习这些材料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更深入更全面更准确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哲学史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提高我们的理论思 维,另一方面可 以让我们在与中西哲学的对比中,感受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科学性和巨大的现实力量。
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
课程主线
什么是科学世界观、 人生观
怎样形成科学世界观 人生观
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
逻辑结构
生活智慧---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生活的探求---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生活的方法---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生活的选择---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