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进阶”理论视域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学习进阶”理论视域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学习进阶理论视域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前言在教育教学中,教学是关键流程,而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如何使课堂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具有实效性,是当前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将从“学习进阶”理论视域出发,为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提供参考。
学习进阶理论视域的基本概念学习进阶理论视域是以“学习者如何在新的学习领域中与旧有知识结构发生关系的模式、过程和机制”为核心的学习理论体系。
它认为学习是一种结构性的过程,是由几个不同阶段连续组成的,其中包括新知识的融合、常规和专家水平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变化。
学习进阶理论视域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概念:•旧知识结构•新知识结构•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关系•学习阶段•学习调整以上概念在学习进阶理论视域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机制。
将学习进阶理论视域应用于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在了解了学习进阶理论视域的基本概念后,我们可以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中。
下面是几个具体的例子:1.课前自测在教学的初始阶段,通过一个简单的自测试卷,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新学习领域中原有的知识体系和其中的缺点,从而逐渐建立起新的知识体系,为学习的进一步阶段作好准备。
2.志愿者阅读在讲解过相关理论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知识体系。
之后让学生向其他同学汇报,让固定的阅读体验成为课堂内的体验之一,有助于在复杂的学习体系的非常规知识领域内为学生提供反思和总结的机会。
3.同伴交流在教学的一些关键环节,增加互动环节,让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加深自己的学习理解的过程,建立起对学习新领域的新的认知模型,增强彼此学习理解,激发出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结语学习进阶理论视域给学生和教育学者们带来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将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践中,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掌握新知识领域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自我理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教学设计
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基于学习进阶理论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学习进阶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学生能够运用学习进阶理论指导自己的学习行为和策略。
3.学生能够评估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进程,实现学习的快速进步。
教学内容:1.学习进阶理论的概念和起源。
2.学习进阶理论的基本原理。
3.学习进阶理论在实际学习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介绍学习进阶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学习进阶理论在实际学习中的应用。
3.实践法: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运用学习进阶理论指导自己的学习行为和策略,并进行实践。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1.教师介绍学习进阶理论的概念和起源,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学习进阶的理解和经验。
第二步:讲解1.准备幻灯片或课件,讲解学习进阶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进阶理论在他们的学习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三步:讨论1.将学生分为小组,组织他们进行讨论,讨论学习进阶理论在实际学习中的应用。
2.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第四步:案例分析1.教师提供一系列学习案例,让学生根据学习进阶理论的原理分析这些案例。
2.学生将案例分析结果分享给其他小组。
第五步:实践1.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制定一份学习计划,包括目标、行动计划和评估标准。
2.学生按照学习计划实施学习,并在一定时间后进行评估和调整。
第六步:总结1.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学习进阶理论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2.学生分享他们在实践中的体会和收获。
3.教师提供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
评估方法:1.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结果。
2.学生制定的学习计划和评估标准。
3.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实践报告。
教学资源:1.幻灯片或课件。
2.学习案例。
3.小组讨论和笔记。
4.学生的学习计划和实践报告。
教学辅助手段:1.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幻灯片或课件形式呈现教学内容。
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教学设计
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教学设计学习进阶理论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强调了学生的发展逐步积累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过程。
在这个理论下,教师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逐步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
本文将从学习进阶理论出发,探讨基于这一理论的教学设计,并提供一份具体的教学设计示例。
学习进阶理论的基本概念学习进阶理论是由杜瓦尼·高尔(Duane F. Goleman)提出的,他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阶段。
学生需要在每个阶段都获得支持和指导,以便他们能够逐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学习进阶理论对于教师来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1. 确定学生的学习阶段:学习进阶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首先确定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
这个阶段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来确定。
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阶段,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
2. 设计符合学生学习阶段的教学活动: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学习阶段,教师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
对于处于初级阶段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直观的教学活动,以帮助他们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
对于处于中级阶段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能够促使他们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
对于处于高级阶段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能够促使他们独立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
3.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学习进阶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积累知识、技能和经验。
因此教师需要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这些学习资源可以包括书籍、网络资源、实验材料、实践活动等。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4. 鼓励学生反思和自我评价:学习进阶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逐步提升自己的过程。
因此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成就和不足,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能力。
“学习进阶”理论视域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摘要:为了使概念的建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合理顺序,“学习进阶”成为科学教育研究的新领域。
在学习进阶理论下开展教学,有助于教师依据学生思维的进阶发展,设计进阶发展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核心概念体系,培养科学素养。
关键词:学习进阶;科学核心概念;大气压强;课例研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宗旨,以核心概念来组织学习内容是科学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
为了使概念的建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合理顺序,使其不断深入,近年来,“学习进阶”成为科学教育研究的新领域。
目前,科学教育界对学习进阶的概念界定呈现多样化,比较典型的为“学习进阶是对一段时期内,儿童学习或者探究某主题时,其思维方式的连续且不断精致发展的描述”[1]。
本文以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大气压强》一课为例,尝试应用进阶理论分析该部分内容知识和能力的层次阶段,并通过相应的实践研究,期望对“学习进阶”理论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应用开发上有一定启发。
一、教材特点与教学现状(一)教材编写突出主题弱化了核心概念的产生或复合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教材的章节编写采用主题形式将各领域知识进行融合。
“大气压强”概念属于物质科学领域,但由于天气变化与大气压有关,因此被安排在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天气与气候》第三节《大气的压强》,编者试图打通各领域概念“隔阂”,实现从“大气压强”到“天气与气候变化”的概念进阶。
与大气压强相关的核心概念是“压强”,“压强”是物质科学领域“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核心概念之一,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等概念都由这个核心概念衍生,其中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内容被教材编入七年级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
(二)教师缺乏核心概念意识忽视了学生思维的进阶发展《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该节的内容目标设计为:通过实验认识大气压的大小和方向,知道大气压的变化及其对生活的影响;活动建议为:用实验估测大气压的大小,显示大气压的方向。
“学习进阶”理论视域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学习进阶”理论视域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摘要】本文以“学习进阶”理论视域为基础,结合教学设计原则和课堂教学实践案例分析,探讨了学习进阶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及学习评价与反馈机制。
通过对教学设计的深入研究和案例分析,提出了课堂教学设计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更有效的教学设计思路和实践经验,推动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培养其综合能力,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学习进阶、课堂教学设计、实践、理论、教学原则、应用、评价、反馈机制、启示、未来研究、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而学习进阶理论则提倡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从而实现学习的进阶和提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学习进阶理论为指导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学习进阶理论的背景介绍,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和意义,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本文将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深入探讨学习进阶理论的相关概念和原则,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探讨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和评价机制。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学习进阶理论视域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探索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实现学习的进阶。
具体目的包括:1. 探讨学习进阶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促进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策略的升级和进步;2. 提炼出适合学习进阶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为教师提供实践指导;3. 分析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案例,揭示学习进阶理论在不同情境下的实际应用效果;4. 探讨学习评价与反馈机制在学习进阶过程中的作用,为教学实践提供评价标准和改进方向。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探讨,旨在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效果和深化学习方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教学设计
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教学设计【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教学设计,首先从引言部分介绍了学习进阶理论的概念和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别对学习进阶理论的概念及原理进行了解读,并提出了教学设计原则应符合学习者认知特点的观点。
然后详细探讨了如何基于学习进阶理论进行课程设计,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基于该理论的教学设计案例。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观点,并展望了未来教学设计的发展方向。
通过评估与改进,可以持续提高教学设计的效果,为教育教学工作贡献更多的创新和进步。
本文旨在为教育者提供更有效的教学设计方法,提升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和效果。
【关键词】学习进阶理论,教学设计,认知特点,课程设计,案例分析,评估,改进,结论,发展方向1. 引言1.1 介绍学习进阶理论学习进阶理论是一种对学习过程进行深入研究的理论框架,它着重于探讨学习者在不同阶段如何逐步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技能。
学习进阶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习者在接受新知识和技能时会经历一系列的阶段,从简单到复杂,从表层到深层,从无意识到自主。
这种理论认为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是逐步建立和扩展的,每个阶段的学习都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习进阶理论强调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认为教学过程应该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特点,引导他们逐步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技能水平。
这种理论的提出对于教学设计和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习者的需求和特点,在教学中注重渐进性和系统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持续进步。
学习进阶理论的出现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了教学改革和创新。
通过深入研究学习进阶理论,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引导他们实现个人发展和自我完善。
1.2 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教学设计是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实现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学习进阶”理论视域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学习进阶”理论视域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在“学习进阶”理论视域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在首先介绍了学习进阶理论的重要性和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性。
在分别阐述了学习进阶理论的核心概念和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同时探讨了学习进阶理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了如何设计学习进阶的课堂教学,并总结了学习进阶理论对教学改革的启示。
在结论部分中探讨了学习进阶理论的指导作用以及课堂教学设计的未来趋势。
本文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课堂教学的不断改进与创新。
【关键词】学习进阶理论、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原则、案例分析、教学改革、指导作用、未来趋势1. 引言1.1 学习进阶理论的重要性学习进阶理论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和能力,实现持续进步和发展的理论。
这一理论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进阶理论强调个体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发展,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这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成就感。
学习进阶理论强调学习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倡导在认知、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进行学习,促进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
学习进阶理论还强调学习的个性化和差异化,认为每个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需求都有所不同,教学应该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帮助每个学习者实现自身的进步和发展。
学习进阶理论对于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学习进阶理论,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1.2 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性课堂教学设计在学习进阶理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是教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桥梁,是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和提升的关键。
一个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探索,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
而一个糟糕的课堂教学设计则可能导致学生对知识的passively 接收,缺乏主动性和深度的理解。
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教学设计
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教学设计
学习进阶理论是指学习者通过将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新的情境中,不断地迭代学习,从而从低层次的表观学习进阶到高层次的深层学习。
在教学中,应该基于学习进阶理
论进行教学设计,以便学生能够快速建立知识框架,并从表层到深层逐步理解和应用所学
内容。
一、建立知识框架
在教学开始之前,首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这可以通过先导式教育实现。
在
先导阶段,老师可以通过简单的示例、模型或者案例的形式,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和基础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反复练习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表层到深层逐步理解
在学习阶段中,老师应该采取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从表层到深层逐步理解所学知识。
启发式教育的核心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和观察,让他们主动探究得出结论,取代传统的灌输
式教育。
老师可以通过问题解决、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
从表层到深层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三、应用所学内容
在学习结束后,学生需要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中。
老师可以采用实践式教育,帮助
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
实践式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究和实验精神,增强
学习的可持续性和实效性。
基于学习进阶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以离子反应为例
基于学习进阶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以离子反应为例严金花(江苏省启东市第一中学226200)摘要:本文主要以基于学习进阶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以离子反应为例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高中化学教育现状为依据,首先分析高中化学教学现状,其次从离子反应学段分类、离子反应教学主要手段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以离子反应为例,基于学习进阶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思路,进一步强化高中化学教育学习进阶理念的执行效率,旨意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关键词:学习进阶;教学设计;离子反应;高中化学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19)27-0085-02收稿日期:2019-06-25作者简介:严金花(1983.10-),女,江苏省启东市人,硕士,二级教师,从事高中化学教学与研究.一、高中化学教学现状1.淡化化学实验的价值高中时期的化学教育,教师总是忽视实验教学的价值.一些教师以升学考试为主设计教学活动,将实验的研探索与实践视作浪费教学时间的表现.即使做一些实验教学活动,教师也仅仅是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操作,没有给予学生自主想象与创造的机会,学习自身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得不到鼓励,容易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高中化学教师要关注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开扩学生大脑思维.2.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高中化学教育中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总是按照教师的安排学习化学知识,没有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主思考.加之学生面临着高考的挑战,学习压力有所增加,甚至对学习产生焦躁情绪,不能静下心思考化学知识的内涵与本质,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与发展,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3.教学方式不够恰当针对高中教师而言,每一个班级中都存在诸多学生,然而教师容易淡化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不能全方位的掌握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在信息化时代中,社会的变化给予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采取的以往灌输式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一些教师仍存在教学模式的滞后性问题,所以教师要因材施教,从学生自身出发,对学生进行不断的提示与指引,提升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二、以离子反应为例,基于学习进阶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思路离子反应贯穿在整个高中化学中,且高考体系的存在无形中给学生树立学习目标,要想切合实际地开展高中化学教学活动,教师要认真的探究与整合与离子反应相关的知识,关注学生在每一个阶段中的学习效果,不断对现有的化学教学课程进行优化,增强高中化学教育的有效性.1.离子反应学段分类第一个阶段:初高中的化学教育衔接.在初中阶段学生接触到复分解反应,其作为实验概念的形成阶段,学生给予复分解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面,了解到复分解反应是两个化学物质之间的成分交互结果,而交换的原因以及交换的方式没有进一步的分析.第二个阶段:高中化学教材中涉及的电解质和电离知识点,组织学生站在全新的视角下了解复分解反应,站在微观的视角,电解质电离出离子在溶液中移动之后形成全新的物质,学生起初借助离子方程式探索微粒之间发生的反应,之后创建宏观、微观符号.这一个阶段中因为没有增加强弱电解质的基本概念,复分解离子反应的条件为:可以生成沉淀、气体以及水的离子间进行的反应.之后组织学生学习另一种离子反应,也就是氧化还原反应,站在微观的角度上探索化合价变化的本质原因,不断对学生进行启发,促使学生结合氧化还原的规律进行判断以及书写离子方程式.第三个阶段:化学反应原理教学环节.组织学生挖掘离子反应的内涵,掌握离子反应的基本属性,首先是向学生介绍热力学、动力学以及化学平衡知识,促使学生了解到离子反应的过程中会存在热效应以及反应速率等,引导学生学习平衡常数对离子反应的程度反映.再次是组织学生了解强弱电解质的基本概念、弱电解质涉及的电离、盐类水解以及沉淀溶解平衡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离子反应.最后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促使学生自主的—58—探究离子反应的条件,包括沉淀、气体和氧化还原反应等,实现离子反应之间的动态平衡.第四个阶段:复习总结教授.教师在复习阶段,首先带领学生巩固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过程、之后是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判断,最后在溶液环境下书写陌生的方程式,尤其是氧化还原反应.这些题目汇集元素化合物领域中的诸多知识,把水的电离以及同业酸碱度进行渗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全面提升学生解决离子反应问题的学习能力.2.离子反应教学主要手段在课堂上教师要选取科学的手段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借助先进多媒体技术和分层教学理念,结合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给予学生设置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围绕离子反应,给学生呈现物质之间反应本质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的探索离子反应世界奥秘.之后强化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机会,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评价与总结,找到学生存在的不足之处,完善学生现有的化学知识与水平,彰显教学的价值.综上所述,开展基于学习进阶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因为离子反应相关知识在初中阶段学生便已经接触,只不过对反应的内在原理没有进一步的分析,而离子反应较为重要,也是高考的重点.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给予学生充足的教授与引导,阶段性的强化学生化学知识技能.参考文献:[1]许志勤,张荣.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J ].化学教与学,2017(11):39-41.[2]朱云.“学习进阶”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有机化学基础》专题4复习课教学设计[J ].化学教与学,2018(06):20-22.[3]卞志荣,刘琦,薛丽娟.基于学习进阶理论下的原始问题教学设计策略研究[J ].物理教师,2017(6):36-37.[4]朱张虎.基于核心问题解决的学习进阶教学设计与操作[J ].福建教育,2017(13):48-50.[5]胡娜,张文华.基于学习进阶的中学“化学平衡”主题教学研究[J ].化学教学,2017(12):14-19.[责任编辑:季春阳]高中化学教学中微课应用的实践研究毛娟(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226511)摘要:基于高中化学教学中微课应用的实践研究.首先分析出高中化学教学中微课应用的意义,和高中化学教学中微课应用的实践有效策略.其次分析出高中化学教学中微课的应用实践思考.最后分析出高中化学教学中微课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利用有效的时间学习到化学重点知识,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率.关键词:化学教学;微课;高中化学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333(2019)27-0086-02收稿日期:2019-06-25作者简介:毛娟(1978.2-),女,江苏省如皋人,本科,高级教师,从事高中化学教学与研究.高中化学的知识比较复杂抽象,使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微课,可以使化学教师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微课将教学内容进行压缩,使教师使用较短的时间完成教学目标,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效率.而且微课的出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利用有效的时间学习到化学重点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高中化学教学中微课应用的意义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化学的重点知识,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微课可以满足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个性化学习,利用空闲时间可以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68—。
基于学习进阶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基于学习进阶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作者:杜静彭小月来源:《中学物理·初中》2021年第12期摘要:本文基于学习进阶理论,通过分析进阶起点、终点和进阶水平,探讨“动能和势能”一节的教学设计,并以学习进阶的关键“阶”点为依托,尝试进行教学实践.关键词:学习进阶;教学设计和实践;动能和势能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24-0049-04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基于初中物理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8JXZ1043).作者简介:杜静(1970-),女,山东邹平人,本科,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学教研;彭小月(1975-),女,山东邹平人,本科,中小学副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学.学生认知发展过程一直是科学教育界普遍关心的问题.基于知识碎片理论,教学论专家认为“学生认知思维发展过程具有进阶特点”,并据此提出“学习进阶”教学理论.本文结合初中物理“動能和势能”一节,尝试将学习进阶理论应用于教学设计和实践中.1 学习进阶的含义美国对学习进阶的研究起步最早,其成果体现在《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中.《标准》阐述学习进阶,以逐级递进的方式连贯地表征出学生K-12 各学段中应达到的表现水平,使科学内容学习随着年级升高逐渐扩展.多个教育机构和学者对学习进阶进行界定,如首次提出学习进阶的史密斯将其定义为:学习者在理解某核心概念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逐渐复杂的思维路径.再如,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RC)认为:学习进阶是对学生连贯且逐渐深入的思维方式的假定描述,在一个适当的时间跨度下,学生在学习并探究某一重要知识或者实践领域时,其思维方式逐渐进阶.学习进阶实际上是延续课程与教学论对“应为学生设定怎样的学习路径”这一核心问题的探索,如布鲁纳提出螺旋式课程设计、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布朗和坎皮奥内提出“发展阶梯”“跨年级、跨年龄的学习路径”,等等,这些概念的提出都为学习进阶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 基于学习进阶的“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本文参考北京师范大学郭玉英研究团队提出的“基于学习进阶的科学教学设计模型”,结合我们对学习进阶内容的理解,进行“动能和势能”的教学设计(如图1所示).2.1 进阶起点分析进阶起点是对开始理解某个概念之前学生已掌握知识的描述.学生已有的事实经验:如运动物体具有能量的具体事例,高空下落物体具有能量的具体事例,被压缩的弹簧等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运动快的物体能量大的具体事例.当然,此时学生头脑中还存在“只有生物具有能量”“静止于高处的物体没有能量”等迷思概念.学生已有知识: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将“动能和势能”安排在“功”“功率”之后学习,此时学生已经学习功的定义,知道做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会计算功的大小,会比较做功快慢,能计算功率大小.教材从“是否做功”的角度出发,依托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能量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思维特点:学生思维倾向于将“能量”“动能”“势能”与可观察、可感知的具体实物或因素相联系,如:因为物体运动,所以具有能量;因为物体大,所以能量多;等等.因此,学生思维还处于“基于日常经验中,利用简单因果推理认知能量”的认知水平.2.2 进阶终点预设进阶终点是进阶结束后应该达到的目标,即最终被期望获得的知识或技能.根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需要达到“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生产、生活的联系;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教学目标.教材方面,在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设计“探究物体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并介绍影响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因素.结合进阶路径,设定本节课进阶终点:能定性描述物体动能与物体质量、速度的关系,能定性描述物体重力势能与物体质量、高度的关系,知道弹性物体在一定范围内形变越大,其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学会运用转换法,将比较钢球动能转换为比较木块被撞击移动距离的远近;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逐步形成能量观念;掌握运用机械推理方式认知能量的方法,即利用抽象物理概念思考“能量”;逐步学会从能量角度分析并研究生活实际问题.2.3 进阶水平功是初中物理力学核心概念,做功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且做功多少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要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应当从已有“功”的概念出发认知能量,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不同“阶”认知能量.通过对课标、教材以及学情进行分析,本文依据学习进阶理论提前预设4个进阶水平(见表1).3 基于学习进阶的“动能和势能”教学实践过程3.1 进阶水平1:重视原有知识经验,感知能量视频播放:电影《海啸》中海啸产生巨大破坏力的片段.设计意图:通过这一令人震撼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巨大的能量威力,唤醒学生头脑中已有事实经验,形成初步能量认识,提高学生保护自然、敬畏自然的意识.学生实验:利用小球、弹簧、橡皮筋及身边物品模拟大自然的各种力量将“房子”(纸盒)毁坏——移动、掀翻、变形.学生进行实验后分析实验中流动的空气、滚动的球、压缩的弹簧、拉长的橡皮筋、举高的小球是否对“房子”做功.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动手实验,在巩固原有知识“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的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抽象思维,如果这些物体对“房子”做功,就说明这些物体具有能量,顺利引出能量的概念,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进阶实现的关键.3.2 进阶水平2:建立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请学生分析流动的空气、滚动的球、压缩的弹簧、拉长的橡皮筋、举高的小球等物体具有能量的原因,并将能量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得出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设计意图:利用分析归纳法将事实经验与科学术语之间建立简单联系,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为更高水平的学习铺好阶梯.3.3 进阶水平3:探究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因素实验一:探究物体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多媒體播放飓风的视频后提出问题:狂风能撼动大树,而微风只能摇动树叶,说明动能有大有小,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小组讨论得出:动能大小可能与质量、速度有关.设计意图: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意识到不同物体的动能大小可能不同,接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维进阶发展.请学生利用斜面、钢球、木块等器材设计实验.在学生设计实验过程中,教师提出四个思考问题:(1)怎么改变小球到达水平面的速度?(2)怎样使质量不等的小球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等?(3)怎样判断小球动能大小?(4)如何设计实验步骤?学生分组完成实验探究后,教师请一个实验小组展示实验过程,一位学生进行实验,另一位学生讲解,其他学生适时补充,分享实验结论.设计意图:教师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学生思维构建阶梯,使学生能顺利设计出实验方案.通过让学生经历基本科学探究,学会初步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实现由简单因果推理向机械推理的思维进阶.交流:实验操作中发现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方法.这时学生讨论非常积极热烈,完全把自己当成一个发明家.有的说,在实验时小球的运动轨迹不是直线,有时无法准确撞击到木块.讨论得出改进方法:用“带槽轨道”代替斜面.有的说,实验中难以把握小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的准确初始位置 .讨论得出改进方法:在斜面的一端竖直固定一把刻度尺.有的说,木块的运动轨迹不是直线,不容易比较木块被推动的距离.讨论得出改进方法:木块改为圆柱体,并让圆柱体在直轨道中运动,且轨道一侧标上刻度,直接读出圆柱体运动距离.有的学生对“质量不同的两个小球从同一高度滚下到底端速度相同”会心生疑虑.讨论得出改进方法:在小球运动的轨道上不同位置放置两个光电门,用计时器测出不同质量小球经过相同距离所用时间,从而获得并比较小球到斜面底端时的速度.教师利用改进后的器材进行演示实验.设计意图:“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学生从教材或教辅书上学到的实验方案远没有亲身设计感受深刻.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实验器材的不足,然后进一步改进实验,学生会有很高的成就感,强烈地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实现“科学探究”的教学价值.实验二:探究物体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讲述《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然后提出问题:你觉得怎样才能使石块更具杀伤力?学生思考与交流后得出:重力势能可能与高度和质量有关.利用如图2所示自制实验器材进行演示:同一钩码从不同高度落下,比较木塞被撞击后在玻璃管中移动的距离;再让不同质量钩码从同一高度落下,比较木塞被撞击后在玻璃管中移动的距离.设计意图:与动能相比,学生对重力势能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因此本环节巧妙创设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驱使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探索.通过此次探究过程,不仅让学生认识到重力势能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也纠正学生错误的认知——只有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实验中再次利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等科学研究方法,为学生下一步自主探究铺好阶梯.实验三:探究物体的弹性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利用小时候玩过的弓箭、弹弓或身边的弹簧、橡皮筋、尺子、橡皮等自主探究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设计意图:从观察、分析演示实验到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再到教师放手让学生完全自主探究,逐步实现实验能力水平方面的进阶.3.4 进阶水平4:整合与应用(1)分析海啸具有什么能量,为什么破坏性这么强?(2)物体具有能量可以对外做功,但事物总是有正反两面,有些有益,有些有害.请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利用今天所学知识,为公共安全设计一句警示语.(3)探究发条小车的原理.玩一玩:让小车动起来,比一比谁能让小车跑得更远.猜一猜:拉动车上的线,小车具有什么能?想一想:能量发生怎样的变化?小车还可以进行怎样的改进?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整合应用相关物理知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巩固进阶成果,同时也为下一节“机械能及其转化”的学习做好铺垫.4 有关基于学习进阶教学设计的思考4.1 教学设计要尊重学生原有认知和经验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有句名言:“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这一点后,再进行相应的教学.”这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前,要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学生实际所处的进阶水平,从而确定进阶起点.4.2 教学设计中要构建基于学习者视角的“阶”俗话说,教学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要符合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在进阶起点与进阶终点之间架设基于学习者视角的“阶”,这个“阶”代表学生的不同思考方式,而不是简单的是否获得某个知识.4.3 基于学习进阶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一素养是学生在长期的连续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与学习进阶的含义一致.因此,我们可以应用学习进阶规划核心素养的发展,首先将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分成几个大的“阶”,然后在每一节物理课中再搭建层层小“阶”,寻找适合学生的最佳学习路径,帮助学生拾“阶”而上,提高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参考文献:[1]翟小铭,郭玉英,李敏.构建学习进阶:本质问题与教学实践策略[J].教育科学, 2015,31(02): 47-51.[2]黄芳.美国《科学教育框架》的特点及启示[J].教育研究,2012,33(08):143-148.[3]刘晟,刘恩山.学习进阶:关注学生认知发展和生活经验[J].教育学报,2012,08(02):81-87.[4]郭玉英,姚建欣.基于核心素养学习进阶的科学教学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 2016, 36(11): 64-70.[5]吕含吟,邵韬.如何应用“学习进阶”改进高中物理教学设计[J].中学物理,2016,34(03):68-69.[6]魏昕.中学物理能量学习进阶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6.[7]郭玉英.中学物理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收稿日期:2021-07-18)。
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教学设计
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教学设计1. 引言1.1 学习进阶理论的重要性学习进阶理论是教育领域的一种重要理论,它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逐渐递进、深化和扩展知识的能力。
学习进阶理论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进阶理论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发展规律,从而有效指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通过了解学习者的认知发展阶段和知识结构,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提供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学习支持和挑战。
1.2 教学设计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教学设计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相反,一个不恰当或不完善的教学设计可能会导致学习效果的下降,甚至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抵触情绪。
教学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理解能力和掌握程度。
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合理设计的学习任务和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才能够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学习成绩。
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细节,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以提高学习效果为根本目标,不断完善和提升教学设计的水平。
【字数:250】2. 正文2.1 学习进阶理论的基本概念学习进阶理论是指学习者在学习一个新概念或技能时,经历一系列不同的认知层次和阶段,逐步从简单到复杂,从表面到深层的理解和掌握过程。
学习进阶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层次性:学习进阶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逐步深入、逐步扩展的过程,学习者必须先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然后才能进一步学习和应用更高级的内容。
2. 联系性:学习进阶理论强调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学习者通过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关联,提高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应用能力。
进阶式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更新。
进阶式课堂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设计方案旨在通过进阶式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科素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新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内容以小学数学为例,教学内容为“分数的加减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分数现象,如蛋糕、饮料等,引导学生思考分数的意义。
2.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分数的初步认识,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进阶式教学1. 第一阶:基础知识讲解(1)讲解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结合具体例子进行演示。
(2)布置基础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 第二阶:合作探究(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分数加减法问题进行探究。
(2)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尝试找出解题方法。
(3)每组派代表向全班分享解题思路,其他小组进行点评。
3. 第三阶:创新实践(1)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新的分数加减法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创新实践任务,教师巡回指导。
(三)巩固练习1.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总结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评价。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分数加减法运算规则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究和创新实践中的表现。
3. 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
六、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括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例题、练习题等。
2. 教学工具:如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3. 学生分组: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合理分组。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新课标视阈下教学设计之巧与实
新课标视阈下教学设计之巧与实一、教学设计背景分析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学模式已经从传统的重视教师讲授转变为更加注重学生参与和体验式学习。
在这样的背景下,视阈下教学设计成为了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巧与实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妙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使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视阈,又能够达到实际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情况,巧妙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视阈下教学设计的意义和重要性;掌握视阈下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灵活运用视阈下教学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教学设计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内容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实例和场景,引发学生对视阈下教学设计的兴趣和热情。
可以用一些具体的教学设计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如让学生描述一些优秀的教学设计案例,并引导他们思考其中的巧妙之处。
2. 概念讲解介绍视阈下教学设计的概念和意义,解释为什么需要视阈下教学设计,以及视阈下教学设计对教学的重要性。
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和实验数据,让学生真正理解巧妙设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3. 讲解基本原则介绍视阈下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如关注学生的认知习惯、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等。
可以通过让学生分析一些教学失败的案例,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设计更加贴合学生认知视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4. 方法与技巧介绍视阈下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法与技巧,如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分层次教学等。
通过实例分析和实地操作,让学生掌握巧妙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具体技巧和方法。
5. 案例分析通过分组小组讨论或展示,让学生对视阈下教学设计进行案例分析,总结其中的巧妙之处并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
通过学生的案例分析和讨论,巩固学生对视阈下教学设计的理解,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
进阶式教学实践初探(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进阶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本文通过对进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案例的分析,探讨了进阶式教学在我国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
一、引言进阶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层次,让学生在完成低层次学习任务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到更高层次的学习。
这种教学模式旨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实践案例和实施策略三个方面对进阶式教学进行初探。
二、进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1. 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进阶式教学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逐步提升自身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2. 个体差异理论个体差异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认知风格和学习能力。
进阶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学习内容。
3.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在学习者与外界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
进阶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知识建构。
4. 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具有多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等。
进阶式教学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为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学习内容。
三、进阶式教学实践案例1. 小学数学进阶式教学某小学数学教师在教授“分数”这一知识点时,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提高层和拓展层。
基础层学生重点掌握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高层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分数的应用;拓展层学生则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数的综合运用能力。
2. 高中语文进阶式教学某高中语文教师在教授《红楼梦》这一经典名著时,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阅读理解层、分析评价层和创作运用层。
阅读理解层学生重点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评价层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创作运用层学生则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创作类似题材的作品。
新课标视阈下教学设计之巧与实
新课标视阈下教学设计之巧与实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学变革已经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新课标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巧思与实践,使得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更加符合教学目标。
本文将从新课标的视阈下,探讨教学设计的巧思与实践。
一、巧思的教学设计1. 融合多元素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不断融入更多的多元素,包括信息技术、人文艺术、实践活动等等。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融合多元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采用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走进博物馆、图书馆等人文艺术场所,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审美情感。
2. 强调跨学科性新课标倡导跨学科性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打破学科间的界限,通过多学科的整合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设置跨学科的教学任务、设计跨学科的项目等方式来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加全面,更加综合。
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课标要求教学设计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态度,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设置情境化的教学内容、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学习任务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丰富学习的情感体验。
1. 强调学生参与2. 注重实际应用新课标倡导教学要更加注重学习的实际应用,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设置实际场景的教学任务、设计项目式学习任务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新课标要求教学设计要更加注重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要求教师在设计评价方式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特点,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和灵活性。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设置综合性评价任务、设计多样化的评价手段等方式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新课标视阈下教学设计之巧与实
新课标视阈下教学设计之巧与实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我国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
新课标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新课标视阈下进行教学设计,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善于创新,善于思考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设计的巧与实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新课标视阈下的教学设计是什么在新课标视阈下,教学设计突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潜能。
教学设计要更加注重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要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方法,要更加重视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能力。
教学设计要贴近学生的需求,就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兴趣爱好和学习状态,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趋势,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
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教学设计要更加重视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就需要教师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将学习任务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融合。
只有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科学习,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
在新课标视阈下的教学设计,巧与实是教师需要引以为豪的标准。
巧,就是教师需要具备创新精神,需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需要不断地寻求突破,不断地进行探索。
实,就是教师需要具备务实精神,需要脚踏实地,需要勇于担当,需要有恒心和耐心。
教学设计要巧与实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挖掘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习惯的教学内容。
要结合学科知识,结合学生兴趣,结合学生实际,设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实践中探索。
新课标视阈下教学设计之巧与实
新课标视阈下教学设计之巧与实视阈下教学设计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以便提高教学效果。
巧与实是指教学设计要灵活巧妙,同时又要注重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接下来,我将结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设计,分别从巧与实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巧——巧妙设计教学路径和方法1.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合理分层新课标要求教师进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分层,从而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兴趣爱好进行分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2.设置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新课标要求教师通过创设适合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游戏、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探究,体验和感受语文知识和技能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
3.巧妙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运用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研究性学习法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实——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为基础设计教学内容新课标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注重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拓展。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复习、训练、应用等方式,巩固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拓展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深层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学情分析和评价反馈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注重学情分析和评价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学习进阶”理论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学习进阶”理论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以“液体压强”教学为例近年来,学习进阶成为国际科学教育领域下新兴的研究热点之一,在美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将科学带入校园》中。
,给学习进阶下的定义是:学习进阶描述学生对于某个主题连续的,更加熟练的思考方式,这些思考方式能随着学生对这个主题的学习和探究依次连续发展。
学习进阶不同于以往的“学习内容” 进阶,只是简单地回答“是否学会了”这个问题,而是描述了学生在学习某一主题时不同的思考方式;学习进阶更多地关注学生怎样思考。
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液体压强》一课为例,尝试应用进阶理论,浅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一、分析教学现状(一)教师教学内容缺乏梯度,设计不够重视学生思维的进阶发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该节内容目标设计为: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教学用书》中,该部分教学目标为: 1.经历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的实验过程,认识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和密度的关系,能准确陈述液体压强的特点,会利用液体的特点解释有关现象。
2.能说出连通器的特点,并能举出一些常见连通器的实例。
比较课程标准和教师用书对这节课的要求,发现课程标准更侧重于物理知识的构建过程与方法,而教学用书更侧重于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范围上要求更广泛。
通过多年的教学,发现很多教师为了完成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往往在教学中堆积了大量的实验,而这些实验缺乏逻辑性、层次性,忽略了学生思维的进阶发展,导致学生不能形成清晰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学生学习障碍分析首先,教师要从学生视角来分析学生存在哪些学习障碍,寻找到一条最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习进阶的发展。
学习障碍1:虽然生活中能遇到许多与液体压强相关的实例,但学生想到的只是力,不会联系到液体压强,所以学生对于液体的压强缺乏感性认识。
学习障碍2:学生对于液体压强缺乏生活经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会感到茫然。
二、学习进阶分析学习进阶图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掌握各个概念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 > 的,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完整的知识体系,更利于学生进阶的发展。
学习进阶视阈下的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
学习进阶视阈下的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概述学习进阶理论的内涵,基于学习进阶理论,以“金属的腐蚀与防护”为例,对其进行教学设计。
实践发现:进阶式实验教学能有效唤醒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实验教学的成效。
标签:学习进阶化学实验模式建立实践反思引言学习进阶理论早就在国际上流行,现正处于应用实践阶段,而我国对学习进阶理论的研究还处于新兴领域研究的探索阶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实践的理论只是空谈,学习进阶理论的研究不仅要在理论研究上进行突破和创新,还要充分结合我国教育实情进入应用实践阶段,利用实践来推动学习进阶理论在我国的研究。
一、理论学习,掌握学习进阶理论的内涵2005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首次提出“学习进阶”的概念:学习进阶理论是指人对新知的学习是一个思维逐渐深入和复杂的过程。
换句话说,知识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呈体系结构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人们需要由浅及深、由点及面、由近及远地进行循序渐进的学习。
学习进阶理论主要由五个环节组成:A.a管发生吸氧腐蚀,b管发生析氢腐蚀B.一段时间后,a管液面高于b管液面C.a处溶液的pH增大,b处溶液的pH减小D.a、b两处具有相同的电极反应式:Fe-2e-=Fe2+在试题的分析中,学生自动地采用进阶式的思维方式,先从学过的析氢腐蚀、吸氧腐蚀进行考虑,然后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引入容器内压强的大小,从而准确得出结论。
这样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水平所在,认识了自己,塑造了一个更好的自己。
结束语学习进阶视阈下的高中化学实验课堂,尊重了学生的心理,改变了化学学科知识零散且缺乏衔接的现状,真正采用“学习进阶”的方式,实现了明暗两条线的融合。
从明线上看,课程的推进,将初中到高中所有关于“金属腐蚀”的相关知识编制成网,在思考、实验、辨析及总结中获取了知识的内涵,形成了一张科学且灵活的知识网络;从暗线上看,关注了学生的心理,利用赏识、激励的方式杜绝了学生的懈怠情绪,将学生的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学生的能力自然就得到了提升。
新课标视阈下教学设计之巧与实
新课标视阈下教学设计之巧与实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工作也在不断变革与创新。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教学工作者们提供了更多的发挥空间,同时也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标视阈下的教学设计,需要巧思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本文将就新课标视阈下的教学设计之巧与实进行探讨。
一、新课标视阈下的教学设计要注重学生主体性新课标视阈下的教学设计要注重学生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发展规律。
教学设计应该围绕学生的认知特点、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
在学习目标的设定上,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符合学生发展水平和兴趣特点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有挑战性又不失信心。
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知识的实际运用和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新课标视阈下的教学设计要注重学科内涵的拓展,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教学设计应该以学科知识为基础,通过跨学科融合、探究性学习等手段,将不同学科知识相融合,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引入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学习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知识的实际运用和价值。
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也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和实践活动的方式,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
新课标视阈下的教学设计要注重科技手段的运用,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教学设计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设计多媒体教学材料、网络教学资源、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教学吸引力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
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也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设计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际操作能力。
新课标视阈下的教学设计之巧与实,需要教学工作者们巧思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主体性,拓展学科内涵,问题导向的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科技手段的运用等方面,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为了使概念的建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合理顺序,“学习进阶”成为科学教育研究的新领域。
在学习进阶理论下开展教学,有助于教师依据学生思维的进阶发展,设计进阶发展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核心概念体系,培养科学素养。
关键词:学习进阶;科学核心概念;大气压强;课例研究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宗旨,以核心概念来组织学习内容是科学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
为了使概念的建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合理顺序,使其不断深入,近年来,“学习进阶”成为科学教育研究的新领域。
目前,科学教育界对学习进阶的概念界定呈现多样化,比较典型的为“学习进阶是对一段时期内,儿童学习或者探究某主题时,其思维方式的连续且不断精致发展的描述”[1]。
本文以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大气压强》一课为例,尝试应用进阶理论分析该部分内容知识和能力的层次阶段,并通过相应的实践研究,期望对“学习进阶”理论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应用开发上有一定启发。
一、教材特点与教学现状
(一)教材编写突出主题弱化了核心概念的产生或复合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教材的章节编写采用主题形式将各领域知识进行融合。
“大气压强”概念属于物质科学领域,但由于天气变化与大气压有关,因此被安排在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天气与气候》第三节《大气的压强》,编者试图打通各领域概念“隔阂”,实现从“大气压强”到“天气与气候变化”的概念进阶。
与大气压强相关的核心概念是“压强”,“压强”是物质科学领域“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核心概念之一,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等概念都由这个核心概念衍生,其中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内容被教材编入七年级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
(二)教师缺乏核心概念意识忽视了学生思维的进阶发展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该节的内容目标设计为:通过实验认识大气压的大小和方向,知道大气压的变化及其对生活的影响;活动建议为:用实验估测大气压的大小,显示大气压的方向。
《科学教学参考书》中,该部分的教学目标为:1.能列举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现象和生活现象,并能用大气压解释有关现象。
2.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值,说出测量大气压的工具:水银气压计和空盒气压计。
比较课程标准和教参对该部分内容的要求,发现课程标准侧重于实验在建构这部分概念中的作用,而浙教版《科学》则更侧重于对现象的认识和解释,在大气压这一概念的深度上要求稍低,广度上要求更高。
通过教学调研,发现许多教师普遍存在如下问题:教学形式采用的大量实验缺乏层次性,学习内容缺乏梯度设计,没有按照逻辑顺序呈现,对以核心概念来组织学生的学习认识不足,忽视学生思维的进阶发展,不能生成系统的知识和技能。
二、学习进阶分析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大气压强》之第一课时学习进阶全景图见图1。
学习进阶并非是每一名学生都遵循的同一认知进程,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思维路径抵达终点。
构建学习进阶图可以让教学定位一目了然,让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相关学习更加深入、更加贯通、更有关联性,减少对孤立事实和概念的记忆。
三、学习进阶视域下的“大气压强”教学设计与实践
环节一:重现原有知识经验推测大气压强的存在
教师用矿泉水瓶演示如图2实验,问:看到了什么?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追问: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简单的演示实验,唤醒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巩固液体压强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为后续内容的学习作好铺垫)
教师继续问: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小孔中的水不流出?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演示用手堵住小孔和盖上盖子,引导学生思考:盖上盖子的效果可以与用手堵的效果相同,那么瓶子的周围有什么存在呢?
(利用具体的演示实验,造成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在瓶的周围有一种物质像手一样堵住了小孔,使学生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顺利踏上学习的阶梯)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论据,应用科学思维进行推理:地球表面有大气,大气受重力作用且有流动性,则大气应该也有压强。
环节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进阶水平1:体会大气压强的存在。
教师用纸杯和纸片演示图3至图8所示的系列实验。
(1)演示图3,问:纸片为什么会掉?
(2)演示图4,问:纸片为什么不掉下来?并对纸片进行受力分析。
(3)演示图5,问:纸片为什么不掉下来?对纸片进行受力分析,得出推测:大气对纸有向上的托力。
(有学生提出是因为水把纸片吸住,教师用大头针在杯底扎一小孔,空气进入杯中后纸片迅速下落)
(4)演示图6和图7,问:纸片也不掉下来,说明什么?
(5)演示图8,瓶吞鸡蛋对比实验。
(采用图3~5系列实验进行铺垫,并辅以实时的纸片受力情况分析,通过层层深入的引导,给学生的思维构建阶梯,让学生逐渐清晰地体会到大气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会产生压强。
再通过图5~8实验的组合,让学生认识到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完善知识结构,实现思维的进阶发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纸杯内未装水时纸会掉下,装水后纸就不会掉下?为什么瓶内空气受热后再冷却鸡蛋就掉入其中?
(师生共同分析实验原理,提炼实验中隐藏的科学方法,为下一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思维上做好点拨,为更高水平的学习铺好阶梯)
进阶水平2:设计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应用大气压知识解释现象。
材料:针筒、吸盘、矿泉水瓶、吸管、纸杯(内有矿泉水)、热水等。
学生利用以上材料,通过小组合作,设计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
(利用生活用品进行实验,消除科学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巩固“大气压存在”的概念)
趣味活动:教师组织两个学生比赛用吸管吸相同体积的饮料,看谁吸得快(大个子学生用的吸管被剪了一个小孔)。
活动结果:大个子学生输给小个子学生后,发现吸管上有小孔,认为比赛作弊。
教师请大个子学生解释为什么吸管上有小孔就是作弊。
(由进阶水平1的观察、分析、获取概念,到进阶水平2的设计并完成实验验证、解释实验现象,实现能应用大气压知识对相关事物做出科学性的解释,实现在能力水平方面的提升,在科学方法上的进一步渗透)
进阶水平3:设计定量实验,测量大气压强。
在完成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教学之后,教师问:大气压很大,究竟有多大?如果给你一个量程足够大的测力计,你能否在现有材料(进阶水平2中所使用的材料)的基础上,完成对大气压大小的粗略测量?(提示:根据固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f/s)
学生小组讨论:画出粗略测量大气压值的设计图,并说明实验的思路和计算方法。
汇报设计结果如图9或图10。
教师组织学生对设计结果在科学性和测量精确性方面进行评价,介绍科学史上人们对大气压值测量的研究和1个标准大气压值的大小。
(在进阶水平2的铺垫下,通过小组合作模式设计定量实验,提升到运用文字、符号、模型、公式等解释并概括探究过程和结果的进阶)
环节三: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分析大气压值随海拔高度的上升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布置课后探究任务:利用生活中的常见材料设计实验证明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四、教学启示
(一)学习进阶有助于学生构建概念体系
国外研究者认为,以整合的概念体系为核心、围绕少数概念进行深入探究的进阶学习,能够有效改变其“广而浅”的科学学习现状,最终实现科学素养的发展[2]。
本课例围绕“压强”这一核心概念,在“液体压强”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多个活动,在完成对“液体压强”概念重现的同时,引领学生深入探究“大气压强”,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系统的“压强”概念,改变了原有教材中因相关概念分布零散而导致的学生核心知识零碎和孤立的现象。
(二)学习进阶有助于学生发展科学素养
科学教育应该从学生感兴趣并与他们生活相关的课题开始,逐步进展到掌握大概念。
科学教育所有课程活动都应该致力于深化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同时应该考虑其他可能的目标。
例如,科学态度和能力的培养。
本课例中,教师首先对该课的学习目标进行分“阶”分析,学生活动的材料(如纸杯、针筒、吸盘挂钩等)均来自于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完成对概念逐“阶”建构的同时,侧重于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逐渐提升。
构建学习进阶,能较好地呈现概念发展进程,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促进科学素养的连续一致发展。
(三)学习进阶有助于学生跨越概念之“阶”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系列概念认知发展历程中,存在着概念之“阶”现象,从而成为教学难点。
对课堂中“阶”的理解以及如何设计教学以促进学生跨越“阶”最能体现教师教学智慧。
学生的经验概念是学生的一种“信念”,在教学中可以看作是活动的假设,教学过程则是不断对这个信念提供证据以证实或证伪的过程[3]。
围绕“进阶”设计核心活动,有助于学生实现“阶”的跨越,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找到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