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作品中的“父子冲突”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童年》父子大战读后感
《童年》父子大战读后感
《童年》中的父子大战是这部小说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情节。
在这个情节中,阿廖沙和他的父亲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冲突,这场冲突不仅反映了阿廖沙和父亲之间的矛盾和隔阂,也揭示了家庭关系中的权力斗争和情感纠葛。
在这场父子大战中,高尔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刻画,呈现出了阿廖沙和他的父亲之间的紧张关系。
阿廖沙的父亲是一个严厉、固执、专制的人,他对自己的儿子有着过高的期望和要求,对阿廖沙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强烈的控制欲。
而阿廖沙则是一个独立、自主、有自己想法和追求的人,他不愿意被父亲的控制所束缚,也不愿意按照父亲的要求去生活。
在这场父子大战中,高尔基通过阿廖沙的反抗和挣扎,展现出了年轻一代独立思考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阿廖沙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最终赢得了自己的自由和成长。
他的成长历程不仅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炼,也是对整个社会的一种启示。
此外,高尔基在《童年》中还通过其他人物的形象和遭遇,展现了当时沙俄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现实。
这些人物中有的受到了家庭、婚姻、工作等方面的压力和困扰,有的则遭受了社会的歧视和不公,但他们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走出了困境并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总之,《童年》中的父子大战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情节,它不仅反映了阿廖沙和他父亲之间的矛盾和隔阂,也揭示了家庭关系中的权力斗争和情感纠葛。
同时,高尔基通过这个情节展现了当时沙俄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现实,呈现出了年轻一代独立思考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从《判决》与《变形记》看卡夫卡小说创作中的父子冲突
、
1 、对 “ 儿 子” 反抗 的 压 制
“ 儿 子” 在 卡 夫 卡 小 说 中贯 穿 了“ 原 罪 ” 意 识 ,而 父 亲 是 相 对 于 犯 了 “ 原 罪 ”的儿 子 的 上 帝 的形 象 。 对 于 儿 子 所 犯 的罪 行 只 能 由 上帝 来 判 定 与惩 罚 , 于 是在 《 判 决》中 , 父 亲 判 决 了格 奥 尔 格 死刑 ,在 《 变形记》中,父亲扔的 冲 突 权 威 ;非理 性 主 义
父 子 题 材 是 中 外 文 学 史 中 常 见 的 题 材。卡夫卡 说:“ 儿子造老 子的反, 这 是文 学 中的 古 老 的题 材 , 一个 更 古 老 的世 界 问题 , 就 这 个 题材 写过 许 多 戏 剧 和悲剧 , 但在现实中, 这 是喜剧材料。 ” 卡 夫 卡 的 小说 中 贯 穿 了 父子 冲 突 , 比较 典 型 的有 《 判决》和 《 变形记》 。 父 子 冲 突 中 的父 亲 形 象
宣幽盥
一 一 . 一 _ . . .
.
从 《 判 决 》 与 《 变 形 记 》 看 卡 夫 卡 小 说 创 作中 的 父 子 冲 突
口 徐付美智
( 蒙 古大 学 文学 与新 闻传播 学 院 , 内蒙古 0 1 0 0 7 0 )
[ 摘 要 】 卡 夫 卡 生 活 在 一 个 父权 意 识 浓 重 的 家 庭 中 ,卡夫 卡把 这种 父亲 情 结 折 射 在 很 多 文 本 中 ,以 《 判
决》 、《 变形记 》为代表 。小说中的父子冲突是卡夫卡生活的影子 ,带有 自传性色彩。 父亲 的权威与压制、儿
子 的 恐惧 与怯 懦 造 成 了 这种 父子 冲 突 。 卡 夫 卡 的 父 子 冲 突 小 说 除 了家 庭 因素 影 响 外 ,一 定 程 度 上 还 受 到 了 以 尼 采 为代 表 的 非 理 性 主 义 思 想 的 影 响 。
读卡夫卡《致父亲的一封信》有感:做父亲好难
读卡夫卡《致父亲的一封信》有感:做父亲好难读卡夫卡《致父亲的一封信》有感:做父亲好难褚庆成前天傍晚与娃娃在正式场合的第一次正面对抗还记忆犹新,昨天就翻到了卡夫卡先生的名篇《致父亲的一封信》,一气读下来别有一番滋味。
这封长信洋洋洒洒近四万字,读完以后深感做父亲好难,做一位好父亲真难。
在卡夫卡心中,父亲留下了很多很深刻的负面印记。
父亲对卡夫卡成长和成绩的淡漠,对孩子和对自己的双重标准,对卡夫卡和孩子们的讥讽苛责,都令卡夫卡痛苦难忘,都成为卡夫卡剖析自己不自信、不独立、自卑、羞于表达自我的主要原因。
但是,卡夫卡在这封信中也记述了父亲带给他的正能量。
卡夫卡笔下的父亲也有盖世英雄的一面,也有令卡夫卡引以为豪的闪光点,也是卡夫卡内心非常在意的严父。
今天,偶然读到谈论毛主席与父亲关系的一篇文章。
后来又从人民了解到,毛主席继承了父亲“克勤克俭、刻苦耐劳等优秀品格,以及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和排除万难、一往无前的精神”,“对父亲性格中的自私自利、武断专行的一面进行过斗争,但同时在生活中也充满父子深情。
”毛主席与父亲之间的关系让我瞬间想到卡夫卡,想到父亲对子女成长既能立竿见影,又会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想到前天在长辈家里娃娃无恶意间用鞋子打到我脸上时我的羞怒。
羞怒之下,引来娃娃满腹的委屈和排山倒海般的惩罚。
回住所的路上,我与娃娃互相道歉,娃娃说不怪我了。
昨天早晨,我正在客厅看书,卧室里传来一句迷迷糊糊的“爸爸呢?”娃娃醒了,开心时满脸开花笑哈哈的娃娃闪亮起床。
娃娃健忘,前天的不开心一点儿也没留下痕迹。
想想我现在对自己五岁多的事情似乎什么都记不得了,我暗暗给自己宽心。
可想想在一位至亲的印象中爸爸连一句难听的话都没对她说过,我又知道自己务必加油努力,努力做一位好父亲。
感谢卡夫卡,感谢毛主席,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帮助我更好地面对和调整自己。
成长快乐,感谢先贤!。
《判决》中的“父子冲突”所体现出的“个体与社会的冲突”
《判决》中的“父子冲突”所体现出的“个体与社会的冲突”作者:刘艺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8期弗兰茨·卡夫卡是奥匈帝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
他最喜欢的作品《判决》以第三人称叙事的形式通过描述亲子间的冲突展现了现实生活中人的异化与隔阂、心灵上的凶残无情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冲突,此作品具有浓郁的自传色彩。
卡夫卡曾在书信和日记中将父亲视为“暴君”。
《判决》正是卡夫卡“儿子们”系列作品中的一部,其中描述的就是“在绝对的父亲权威背景下,儿子的生活形态和作为儿子的生存体验。
”[1]整个故事以“双重叙事”(“作品的意义在于这两种叙事运动的交互作用,在于这两种冲突的相互矛盾、相互制约、相互补充”[2])的手法主要描述了两组人物关系:格奥尔格和他在俄国的朋友、格奥尔格和父亲。
以简单的故事情节阐述了他们之间错动复杂的关系:年轻的商人格奥尔格思念自己在俄罗斯的朋友并给他写了封信,告知自己的近况及要订婚的消息,希望其能来参加自己的婚礼,接着他来到父亲的房间,告知父亲一切,没想到父亲的态度极不友好,开始是怀疑儿子这位朋友的存在,后来又说自己跟这位朋友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他是父亲安排在其身边的眼线,最后父亲指责儿子欺骗朋友、缺乏人性,判其投河之刑。
“父子冲突”的显性起因开篇作者几乎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以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描写格奥尔格给在俄朋友写信时的思维活动,他以关心朋友的名义将朋友的境遇与自己进行了一番比对,他,成功的年轻商人:“这两年来商行有了意想不到的发展,职工人数不得不增加一倍,营业额增加了5倍,往后的买卖无疑会更加兴隆。
”[3],而他的朋友离群索居、生意失利、孑然一身,与准备跟富家小姐订婚的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据他自己说,他从来不和那儿的本国侨民来往,同俄国人的家庭也几乎没有什么社交联系,并且准备独身一辈子了。
”[4]“他的身上表现了一种和卡夫卡相似的非社会化的内心本质。
卡夫卡《变形记》:父亲的教育,造成了卡夫卡一生的不幸
卡夫卡《变形记》:父亲的教育,造成了卡夫卡一生的不幸阅读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一定绕不开的一个名字,就是弗兰滋·卡夫卡,他和写出了《追忆逝水年华》的马赛尔·普鲁斯特,以及写出了《尤利西斯》的詹姆斯·乔伊斯,被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
卡夫卡将写作视为生命,他几乎就是为写作而生的人。
他如此热爱写作,而且有写作天赋,长、短篇小说加在一起,却只有十五部,是十分不寻常的。
卡夫卡生前寂寂无名,刊印了的小说,都没有什么反响,一直没能因为写作获得认同,临死之前,他要求朋友将他的作品销毁。
如果不是他的朋友马克斯·布洛德违背了他的遗愿,他的名字大约已经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像卡夫卡这样的作家,即使不能靠写作赚钱,至少会对自己的文学文学天赋抱有一定自信。
但卡夫卡却是个极虚弱的人,他不仅身体上很虚弱,患有肺结核,一直在疗养,而且精神上也很虚弱,他十分羞怯、腼腆、不安、自卑,他游离在世界之外,沉浸在想象之中,一生多次订婚又取消婚约,他渴望获得幸福,当幸福来临时,又惊恐地逃开。
这一切,与他的父亲有极大的关系。
1919年,36岁的卡夫卡写了一封《致父亲》的信,他不敢自己交给父亲,他托母亲转交,但母亲没有帮他转交,因为这是一封控诉信,卡夫卡控诉了父亲对自己、对家人、对雇员的暴君统治。
“人的创伤经历,特别是童年的创伤经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悲惨的童年经历,长大后再怎么成功、美满,心里都会有个洞,充斥着怀疑、不满足、没有安全感……不论治疗身体还是心理上的疾病,都应考虑患者童年发生的事。
那些发生于童年时期的疾病是最严重、也是最难治愈的。
”弗洛伊德如是说。
童年时的不幸,正是卡夫卡悲剧一生的原因。
一、父亲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导致的灾难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但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人,谁都没有资格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他身上。
遗憾的是,卡夫卡的父亲不知道这一点,而且以他蛮横强势的个性,即使明白,也照做不误。
卡夫卡判决读后感
卡夫卡判决读后感
故事一开始,就透着一股怪劲儿。
主人公和他老爸之间的关系那叫一个复杂又微妙。
你看啊,他们之间的对话就像是在打一场莫名其妙的太极。
老爸一会儿躺在床上,一会儿又突然中气十足地开始“判决”儿子,这情节就像坐过山车,一下子就冲到了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境地。
我觉得卡夫卡这家伙特别擅长把那种家庭里隐藏的、压抑的、扭曲的东西给揪出来,放大到让人觉得荒诞的程度。
儿子在老爸面前,就像个小蚂蚁,不管他怎么努力解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感情,老爸就像个不讲理的“独裁者”,一句“我现在判你溺死”,就这么轻飘飘又沉甸甸地甩出来了。
这就好比你在那好好走着路呢,突然有人跑出来说你有罪,而且这个判罪的理由简直是无厘头,可你还没法反抗。
从主人公的角度来说,他那种无力感和顺从感也特别让人深思。
他都没怎么挣扎就接受了这个荒诞的判决,跑到桥边就准备跳下去。
这让我想到在生活里,我们有时候是不是也会这样,面对一些无形的压力或者莫名其妙的指责,就像被下了蛊一样,失去了反抗的勇气。
比如说在一些传统观念很强的家庭或者工作环境里,领导或者长辈说一不二,即使你觉得不合理,可能也只是默默忍受。
而且啊,卡夫卡描写的场景特别有画面感。
我读的时候,感觉自己就站在那个房间里,看着父子俩在那互相“拉扯”,看着主人公失魂落魄地走向死亡。
这种画面感就像一把小钩子,勾着你一直读下去,一边读一边心里想:“这都啥跟啥呀?”可又忍不住想要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更离谱的事儿。
卡夫卡《变形记》反映的家庭伦理问题
卡夫卡《变形记》反映的家庭伦理问题摘要: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家庭伦理观和黑格尔的家庭伦理观来探讨《变形记》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家庭经济;物化;格里高尔《变形记》一共有四位重要角色:格里高尔、格里高尔的妹妹格里蕾特、父亲、母亲。
表面上这是一个和睦的家庭,儿子格里高尔有着稳定的工作,父亲和母亲生活舒适,生活起居都有女仆照顾,女儿乖巧善良懂事,还颇具音乐才华。
这样应该让人人羡慕的一家,却在格里高尔变成大型跳蚤后剧变。
而正是这剧变之后,才使这个家庭的不为人知的真相浮出水面。
黑格尔认为,人们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以及实践中,产生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
在《变形记》里面虽然并没有具体的提到社会大背景,但是根据描述大致才看出格里高尔处在资本主义相对完善的阶段,已经有火车的出现,还有闹钟等较为现代的工具。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类容易成为赚取金钱的工具,而格里高尔很不幸地承担了这样的角色,全家都靠他一个人微薄的薪资维持生活。
但从格里高尔的自述中可以知道,格里高尔父亲的债务其实是可以还清的,家里有个保险箱,那里有着一笔可观的财产,然而父亲却没有拿去还债,反而把这笔债务转移到儿子格里高尔的身上。
黑格尔曾经说过,“家庭是一个伦理实体,家庭是人类文明和伦理关系的起点。
家庭人伦关系主要包含了两种关系,即夫妻之间的关系和亲子之间的关系,其他关系如兄弟姐妹关系等都是在此基础上派生出来的。
”格里高尔的父亲母亲关系并没有提到很多但从格里高尔对父亲的恐惧来看,父亲一直都是家里的威严所在,这样的威严并没有带给格里高尔什么温情,“父亲对他总是最为严厉,并且把这看成是理所应当的”。
同样的,格里蕾特在这样的影响下,对于哥哥格里高尔对自己好也会理所当然,甚至在格里高尔变形后逐渐成为了父亲那样的角色。
马克思的家庭伦理研究严格遵循唯物辩证法。
在第一版的《家庭》中,他强调的关键要素是直接生产和再生产,人类可以自行生产各种生活资料和繁殖。
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格里高尔的形象是一个兢兢业业,对家庭充满热爱的推销员,他辛苦工作,每天凌晨五点,家人都在睡觉的时候他就已经起床去赶车上班。
卡夫卡作品中的“父子冲突”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卡夫卡作品中的“父子冲突”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李晓娟父权意识浓重的家庭背景和父亲对他的情感态度均被卡夫卡影射到文学创作中。
对卡夫卡而言,父亲既是具体个体,又是某种内心体验的载体;他对父亲既有依恋、畏惧乃至妥协的情怀,又带有谴责、叛逆乃至冷峻审视。
本人通过作品分析法对卡夫卡多部作品从畏父、叛父、审父三个方面来分析卡夫卡作品中的父子冲突表现和出现“父子冲突”现象的原因,同时从其作品的时代性推演并讨论了现代家庭教育中构建和谐父子关系的措施。
“儿子造老子的反,这是文学中一个古老的题材,一个更古老的世界问题,就这个题材写过许多戏剧和悲剧,但在现实中,这是喜剧材料”,卡夫卡如斯说。
(赵登荣,2009:3)古今中外涉及过父子关系话题的作品不胜枚举,如《红楼梦》、《家》、《俄狄浦斯王》等作品中都存在父子对立关系,而父子间的冲突更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
卡夫卡小说中贯穿了父子冲突,父子冲突主题大量表现在他的作品中,如《判决》、《变形记》、《致父亲》中的父亲形象都具有卡夫卡生身父亲的性格特征。
卡夫卡的父亲,那位精力旺盛、体格健壮,靠自己白手起家取得成功并因此而养成了刚愎自用、武断专横的“暴君”性格的犹太商人是如何以其简单、粗暴、蛮横的家长作风使得他的儿子,一个聪明且招人喜爱的犹太少年变得懦弱、羞怯和缺少自信。
在卡夫卡写给父亲的长信里对此也曾有过详细的描述,还说明在父亲面前,他常觉有一种莫名的压力。
“父亲”是家庭的代表,他曾把毕生的写作生涯和自己的父亲联系起来,认为父亲就像上帝,写作就像祈祷,他甚至向自己的父亲明确宣称:“我写的书都与您有关,我在书里无非是倾诉了我当着您的面无法倾诉的话。
” (张荣昌,2004:27)一.卡夫卡作品中的“父子冲突”卡夫卡习惯于用象征寓意手法来表现自己对现实和人生的体悟,这便使得他笔下的父亲和他对父亲的情感显得矛盾而复杂,父亲是具体的个人,又是某种内心体验的载体。
他的情感世界对父亲有依恋、畏惧及妥协的一面,又有谴责、反抗及审视的一面。
简析卡夫卡及其作品《变形记》中的父子冲突
《 变 形记》是 卡夫卡 的代表 作,也是表 现父子冲突 的 对 瞬间强大 的父亲 ,格 里高尔顿时显得 格外渺 小和无助 , 代表作 品 。文 中明显的父子冲 突并不多 ,最直接 的父子 冲 他只能在父亲的追逐下东逃西窜 。
突 只 有 两 次 :一 次 是 格 里 高 尔 刚 变 成 甲虫 的 那 个 早 晨 , 父
丝 毫 的痛 惜 之 情 , 不 但 不 体 察 儿 子 的 痛 苦 ,还 鲁 莽 地 对 儿 时,注定 了 “ 人 ”会取得最终 的胜利。
子使用暴 力 。 “ 左手 抓起桌子 上的一大张报纸 ,一面跺着
在 两 次冲 突 中父 亲扮 演 的都 是 一个 压 迫者 的 角色 ,
脚 ,一面挥 动手杖和报 纸要将格 雷戈尔赶 回房 里去 。格 里 使用 的都是暴 力。他从没有探 究过格里 高尔变成 甲虫的原
一
次吓晕 了母 亲 ,导致 父亲大发雷霆 ,父亲在愤 怒之下用
的光芒 ”, “ 这 简直不是他想 像中的父亲 了” ,当看 到 已 尽全 身力气砸 出的苹果击 中了儿子 的后 背,造成 了儿子致 经变形 为 甲虫 的儿子终于打 开门爬 出来 时,他没有表现 出 命的创伤 。当 “ 强壮 的人”和 “ 渺 小的虫 ”之 间形成对决
文
简析卡夫卡及其作品 变形记卡 一生都处在与父亲的矛盾对 立中,没有逃 离父权 的统治。他将 内心的伤痛寄托在行行文字中,形
象地展现 了这种既畏惧 又亲恋的父与子关 系。对 《 变形记》这篇小说 中父子冲突的探究有助于 了解 卡夫卡复 杂的
精神世界。 关键词 :卡夫卡 父子冲突 ( 《 变形记》
一
样是 习惯 于坐在靠背 椅上统治世 界的人 , “ 不管母亲和
从《判决》透视卡夫卡的父子关系
沟” , 但有 的父母 可以处理得 很好 , 有 的却像 小
说 里一样糟甚 至有过而无 之不及 , 逼疯、 逼死 子 女 的 父母 比 比 皆是 。 庆幸我 的父母没有对我 的生活 多加指 摘, 就 算我选择 的专业 与职业 规划并不 是他们所 了解或看好 的 , 他们也并未横加干涉 而是 给 与 了最大 的支持 。其实很 多父母 只要清 楚一 点,
他 要 儿 子 从 这 个世 界 上 消失 , 然 而 儿 子 却 照着
父亲的审判去做 了。在落水之时 , 儿子仍 悲哀 地 辩 白道 : “ 我 的 亲爱 的爸 爸 妈 妈 , 我可是一直
爱着你们 的啊 !” 爱 着父亲 , 父亲却让他去死 ;
明知父 亲的荒谬 , 却依 旧按父亲 的旨意执行 。 要谈 《 判决》 ,可能要先从卡夫卡 的那封
看 法 。” 小说完成于 1 9 1 2年 , 也就是卡夫卡 2 9岁 的时候 。 这个 接近 3 O而立的年纪是很微妙的。 “ 吾 十有五而志于学 , 三十 而立, 四十而不 惑 ,
立思考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竟如果接 受了说教 , 改变 自己的生
活方式 , 其 实 是 变 相 地 承 认 了 自己 之 前 生 活 方 式 的 错 误 。这 种 不 可 调 和 的 矛 盾 , 不止 是 针 对 卡夫卡 , 更 是把 很 多 这样 的 子 女 推 进 了 绝 望 的
行说教。而子女无法说 服父母 , 父母也无法说
服 子 女 。 父母 有 父母 的 权 威 , 子 女 有 子 女 的 独
那 么突出。 现在你 是坐在躺椅里主宰世界。 你 的观点正确 , 任何别的观点都是荒谬 、 偏激 、 疯
癫、 不正常 的。你如此 自信 , 根 本不必前 后一 致, 总是有理 。 ” 卡夫卡信 中的父 亲, 与他在《 判 决》 中描绘 的父亲形象 , 几乎是如出一辙。《 判 决》 中父亲对 儿子的权威与凌辱 , 使儿子 的独 立性 与自我意识面临崩溃。在小说中 , 父亲就 是强权与威严的代表 。“ 只要我对一个人稍微 流露 出一点兴趣来——我的本性决定 , 这并不 是经常发生——您就会给予百般责骂 ,诽谤 , 凌辱 , 丝毫也 不顾及 我的情感 , 毫 不尊重 我的
卡夫卡判决读后感
卡夫卡判决读后感
先说这个故事里的人物关系吧,那叫一个微妙又怪异。
主人公和他老爸之间的互动,简直就像是一场莫名其妙的拔河比赛,只不过绳子是他们之间那复杂得像乱麻一样的情感。
儿子呢,感觉自己在生活中有一套想法,想要努力做点什么,比如说要给朋友写信啦,想要在外面的世界里有点自己的小天地。
可是老爸呢,就像一座突然爆发的火山,一下子就把儿子的世界给搅得天翻地覆。
从这个故事里,我还感觉到一种深深的孤独。
主人公好像被整个世界孤立了,他的挣扎在别人看来可能就是无意义的折腾。
他试图跟老爸讲道理,就像我们在生活中想要跟那些固执的人解释清楚自己的想法一样,可结果呢?完全是对牛弹琴。
这种孤独感就像一层浓雾,把主人公紧紧地裹住,让他透不过气来。
而且这个故事的节奏也很特别,就像坐过山车一样。
前面还在慢悠悠地讲着主人公的日常,写信啊,想事情啊,突然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老爸开始发疯似的指责,然后故事就朝着一个非常疯狂的方向奔去。
这就好像你本来在平静的小河里划船,突然就被卷入了湍急的大瀑布。
读完这个小说,我觉得卡夫卡就像是一个拿着手术刀的医生,把家庭关系里那些隐藏的矛盾、人与人之间那种微妙又复杂的权力斗争,还有那种被压抑的孤独感,都一一地解剖给我们看。
虽然看的时候觉得心里有点堵得慌,但又不得不佩服他的犀利。
这小说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生活中那些看似正常,其实背后隐藏着很多荒诞和无奈的东西。
我想这就是卡夫卡的厉害之处吧,他能把那些我们平时不敢想或者想不到的东西,用这么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震撼人心的故事呈现出来。
《判决》中的“父子冲突”所体现出的“个体与社会的冲突”
220《判决》中的“父子冲突”所体现出的“个体与社会的冲突”刘 艺 东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弗兰茨•卡夫卡是奥匈帝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
他最喜欢的作品《判决》以第三人称叙事的形式通过描述亲子间的冲突展现了现实生活中人的异化与隔阂、心灵上的凶残无情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冲突,此作品具有浓郁的自传色彩。
卡夫卡曾在书信和日记中将父亲视为“暴君”。
《判决》正是卡夫卡“儿子们”系列作品中的一部,其中描述的就是“在绝对的父亲权威背景下,儿子的生活形态和作为儿子的生存体验。
”[1]整个故事以“双重叙事”(“作品的意义在于这两种叙事运动的交互作用,在于这两种冲突的相互矛盾、相互制约、相互补充”[2])的手法主要描述了两组人物关系:格奥尔格和他在俄国的朋友、格奥尔格和父亲。
以简单的故事情节阐述了他们之间错动复杂的关系:年轻的商人格奥尔格思念自己在俄罗斯的朋友并给他写了封信,告知自己的近况及要订婚的消息,希望其能来参加自己的婚礼,接着他来到父亲的房间,告知父亲一切,没想到父亲的态度极不友好,开始是怀疑儿子这位朋友的存在,后来又说自己跟这位朋友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他是父亲安排在其身边的眼线,最后父亲指责儿子欺骗朋友、缺乏人性,判其投河之刑。
“父子冲突”的显性起因开篇作者几乎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以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描写格奥尔格给在俄朋友写信时的思维活动,他以关心朋友的名义将朋友的境遇与自己进行了一番比对,他,成功的年轻商人:“这两年来商行有了意想不到的发展,职工人数不得不增加一倍,营业额增加了5倍,往后的买卖无疑会更加兴隆。
”[3],而他的朋友离群索居、生意失利、孑然一身,与准备跟富家小姐订婚的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据他自己说,他从来不和那儿的本国侨民来往,同俄国人的家庭也几乎没有什么社交联系,并且准备独身一辈子了。
”[4]“他的身上表现了一种和卡夫卡相似的非社会化的内心本质。
父与子的关系:《卡夫卡在岛上》
父与子的关系:《卡夫卡在岛上》概述《卡夫卡在岛上》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创作的一部小说。
它以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丰富的象征意义,讲述了一个充满着父与子关系探索的故事。
故事中的父与子关系不仅仅体现在主人公与他父亲之间,还包括了其他角色之间的父与子关系,并通过这些关系来探讨人性、责任感和自我认同等主题。
父亲形象小说中的主人公卡夫卡一直面对着他父亲离世带来的失落和孤独感。
尽管他曾试图逃离自己所处的困境,但他最终还是被自己内心深处对父亲的追忆所驱使。
卡夫卡通过思考父亲过去的言行举止,试图理解并重建他们之间曾经存在过、现在已经消失了的情感纽带。
父子情感交流小说中描述了主人公与其他角色之间复杂而微妙的父子关系。
卡夫卡与他的导师、朋友甚至是陌生人之间都存在着一种父与子般的情感联系。
这种关系不仅仅是亲情,还包括了教导、支持和承担责任等方面。
自我认同与责任感通过父与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小说探讨了自我认同和责任感的重要性。
主人公在回忆和思考中逐渐发现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以及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
他意识到,他无法完全摆脱父亲所赋予的角色,而且这些角色对于他个人成长和价值观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主题的象征意义《卡夫卡在岛上》通过描述父与子关系,使用了一些独特而富有象征意义的元素,如孤岛、荒凉景象和奇幻生物等。
这些元素在文中代表着主人公内心深处对过去记忆和情感故事的追寻,并通过这种方式来揭示父亲形象以及整个父与子关系对主人公成长道路所起到的重要影响。
总结:《卡夫卡在岛上》通过精细描绘父与子关系,以及对人性、责任感和自我认同的探索,展示了一个充满情感复杂性和象征意义的故事。
这部小说引发读者对于家庭关系和自身成长的思考,并通过各个角色之间纷繁复杂的父子情感交流,呈现出深刻而令人回味的故事主题。
父子教育矛盾心得体会
在我国,家庭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作为父母,我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
然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矛盾和冲突时常发生。
父子之间的教育矛盾尤为突出,这不仅影响孩子的成长,也考验着父母的智慧和耐心。
在此,我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对父子教育矛盾的心得体会。
一、矛盾的产生1. 价值观的差异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旧观念的碰撞愈发明显。
父母与孩子可能在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容易导致教育观念的分歧。
例如,在对待学业与兴趣爱好的选择上,父母可能更看重学业成绩,而孩子则更注重个人兴趣的培养。
2. 期望值的不同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往往很高,希望他们能在学业、品行、身心健康等方面全面发展。
然而,孩子的成长速度和潜力有限,这使得父母在期望与现实的差距中产生矛盾。
当孩子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时,矛盾便产生了。
3. 沟通不畅父子之间的沟通不畅是导致教育矛盾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父母可能因为工作忙碌、生活压力等原因,与孩子沟通的时间较少;另一方面,孩子也可能因为自尊心、叛逆心理等因素,不愿意与父母沟通。
沟通不畅使得双方难以理解彼此的想法,矛盾逐渐升级。
二、矛盾的危害1. 影响孩子成长父子教育矛盾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导致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缺乏自信,甚至产生心理问题。
同时,矛盾还会使孩子学会用攻击、逃避等方式应对问题,这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
2. 损害亲子关系矛盾和冲突会削弱父子之间的信任和感情,使双方产生隔阂。
长期下去,亲子关系将变得紧张,甚至破裂。
3. 影响家庭和谐父子教育矛盾往往波及到整个家庭,使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
这不仅会影响家庭和谐,还会对其他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三、解决矛盾的方法1. 理解和尊重首先,父母要理解孩子的成长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兴趣。
在尊重孩子的同时,父母也要明确自己的教育目标,努力引导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 沟通与倾听父母要主动与孩子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
在沟通过程中,要保持耐心,避免情绪激动。
2024年《父与子》读书心得范文(2篇)
2024年《父与子》读书心得范文《父与子》是俄国作家伊凡·屠格涅夫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揭示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内心斗争为题材,通过描写父子关系的矛盾和冲突展现了人性中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腐败。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受触动,产生了许多思考和感受。
首先,我被小说中描绘的封建社会的黑暗所震撼。
小说背景设定在19世纪的俄国农村,社会阶级分化严重,贫富差距极大。
父亲尼基塔·帕夫洛维奇是一个富有而且有势力的地主,他拥有大片土地和许多农奴。
然而,尽管拥有这些财富和权力,尼基塔·帕夫洛维奇的家庭并不幸福,他与儿子阿尔托瑟夫之间存在着深厚的隔阂和矛盾。
而农奴们则被压榨、剥削,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小说中描写的这种黑暗社会氛围令我深感痛惜和震惊,让我想起了人类历史上其他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其次,小说中的父子关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阿尔托瑟夫是尼基塔·帕夫洛维奇的儿子,他从小就渴望得到父亲的关爱和尊重。
然而,尼基塔·帕夫洛维奇对儿子冷漠无情,一心只顾着自己的私欲和地主的地位。
他用强权和暴力对待农奴,完全忽视了儿子的需求和感受。
阿尔托瑟夫内心充满了对父亲的愤怒和不满,他渴望从父亲那里获得真正的关爱和认可。
然而,他的努力始终没有得到回应,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
这段父子关系让我感到无比的心痛和惋惜,也让我反思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人,他们的关爱和认可对孩子的心理和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都存在着忽视孩子,只关注自己的问题的情况。
他们可能是因为工作忙碌、生活压力大而缺乏陪伴孩子的时间;也可能是缺乏教育意识和方法,不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心理发展。
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可能会产生孤独、无助和愤怒等负面情绪,对父母产生不满和抵触。
通过阿尔托瑟夫的形象,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因为缺乏父爱和关怀而走向自毁的人生之路。
作者似乎在告诫我们,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我们应该珍惜和努力去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父与子》的代际冲突读后感
《父与子》的代际冲突读后感《<父与子>的代际冲突读后感》《父与子》这本书,以其细腻而真实的笔触,描绘了父子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其中代际冲突的展现更是令人深思。
在书中,父亲和儿子仿佛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
父亲秉持着传统的观念和经验,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引导儿子成长。
而儿子则充满了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对自由的渴望,不愿被父亲的陈旧观念所束缚。
这种冲突,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逐渐显现。
比如,在职业选择上,父亲可能希望儿子从事一份稳定、传统的工作,认为这样可以保障生活的安稳。
然而,儿子却梦想着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充满挑战和创新的职业。
父亲觉得儿子的想法过于冒险和不切实际,儿子则认为父亲不理解自己的追求和理想。
这种观念上的差异,导致了激烈的争吵和矛盾。
在教育方式上,父亲习惯了严厉的管教,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儿子却渴望得到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当儿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父亲的责备和压力让儿子感到无比的痛苦和压抑,从而产生了逆反心理。
儿子开始逃避学习,与父亲的关系也越发紧张。
在价值观方面,父亲注重物质的积累和社会地位的提升,而儿子更看重精神的满足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当儿子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公益活动中时,父亲却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不能带来实际的利益。
这种价值观的冲突,让父子之间难以相互认同和支持。
然而,代际冲突并非不可调和。
随着故事的发展,父亲和儿子都在不断地反思和成长。
父亲逐渐意识到,时代在变化,自己不能总是用过去的经验来衡量儿子的选择。
儿子也开始理解父亲的苦心,明白父亲的出发点是为了自己好,只是方式可能不太恰当。
通过父子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他们最终找到了一种平衡。
父亲学会了放手,让儿子去追求自己的梦想,给予他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儿子也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不忘父亲的教诲,保持着坚韧和努力。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代际冲突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环境和经历,这导致了观念和价值观的差异。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让冲突不断升级,而是应该积极地去沟通、理解和包容。
《父与子的沉重遗产:《卡夫卡在岛上》中的家庭纠葛》
父与子的沉重遗产:《卡夫卡在岛上》中的家庭纠葛引言家庭是每个人成长和塑造个性的重要环境之一。
然而,有时家庭关系可能出现纠葛和问题,为后代留下沉重的遗产。
本文将探讨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卡夫卡在岛上》中展现出来的父与子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沉重遗产。
父亲形象小说中的父亲形象非常复杂,他对儿子卡夫卡有着似乎无法弥补的伤害。
父亲经营私立矿山学园,以严格、苛刻而闻名,不仅给予儿子巨大的压力,还通过虐待式教育方式对其进行控制。
父亲缺乏理解和尊重儿子个人发展需求与权利,这些负面经验使得父子间充满紧张与冲突。
儿子反抗面对父亲控制和剥夺自由,卡夫卡渴望独立并寻求解脱。
他在岛上建立了自己的世界,与其他受伤的灵魂相互扶持。
卡夫卡试图通过成为一名保洁工,努力工作来摆脱父亲给予的沉重压力与遗产。
家庭纠葛对人格塑造的影响家庭纠葛对卡夫卡的个性和情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内心深处有一种渴望被父亲认同和接纳的强烈欲望,同时也怀有对父亲失望和愤怒的情绪。
这些情绪使得卡夫卡在寻找自我定位、追求自由时面临着内心挣扎和困惑。
后代如何处理遗产小说展示了卡夫卡如何处理来自父亲的沉重遗产以及他对家庭历史回忆的思考。
通过坚持探索真实、释放悔恨与愤怒,并接纳自己经历中所带来的痕迹,卡夫卡最终能够从过去解脱出来,摆脱家庭遗产所带来的包袱。
总结《卡夫卡在岛上》通过父子关系的复杂性和沉重遗产的探索,呈现了家庭纠葛对个人成长和情感发展的巨大影响。
儿子卡夫卡通过反抗、寻求独立和接纳过去来面对家庭历史,并最终解脱自己。
这一故事提醒着我们,尽管家庭纠缠可能给我们带来沉重负担,但通过正视并处理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平衡与自由。
写作的意义在于抗争——试论卡夫卡作品中的父子冲突主题
写作的意义在于抗争——试论卡夫卡作品中的父子冲突主题××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摘要】本文借用精神分析学派关于文学创作的情结及集体无意识的理论和框架来分析卡夫卡作品中的父子冲突及其创作中的心理动因,指出父子冲突笼罩和影响了他一生的所有方面。
正是他和父亲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造就了现在我们能了解到的卡夫卡,他的所有作品都是在父子冲突意义上的扩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写作的意义就在于抗争。
【关键词】卡夫卡情结集体无意识父亲原型一引言父子关系是人类最古老、最恒常的关系之一。
古今中外许多名著都涉及父子关系,其中又往往表现为父子冲突。
父子冲突是西方文学的传统主题之一,在那些古老的文化中已埋有父子冲突的种子,古希伯来神话中的第一个故事《创世纪》,稍后的上帝与亚伯拉罕,还有摩西立约的故事中,特别是希腊文学更是充满了对父子斗争的描述,随着《旧约》及古希腊文化的广泛传播,文化中的“父与子”母题获得了普通性的模式,具有了恒定性。
20世纪文学中,父子冲突主题仍占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们熟悉的现代派文学大师卡夫卡的作品中就有大量表现了父子冲突。
卡夫卡之所以把父子冲突作为选材范围和创作内容是由他独特的心理结构决定的,这一心理结构的形成又有赖于他的家庭和境遇,而这一切最终却要归根于他的父亲。
卡夫卡把毕生的写作经历和自己的父亲联系起来,认为父亲就像“上帝”,写作犹如“祈祷”;他甚至向自己的父亲宣称:“我写的书都与您有关,我在书里无非倾诉了我当着您的面无法倾诉的话。
”[1](P25)他还将他的生活虚构成一系列突破父亲势力范围,进入脱离父亲影响的区域的尝试,他对父亲的态度和他所创造的父亲形象都显得非常矛盾和复杂,他的父亲既是具体的个人,又是他对外部世界的内心载体。
当然,对于卡夫卡作品中父子冲突主题的探讨前人已有许多论述,即使在我国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也不乏其作。
在我国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展开的:从卡夫卡本人的“畏父意识”、“叛父意识”、“审父意识”出发向我们揭示他作品中的父子冲突主题和父子冲突的历史文化价值;从具体的作品出发来论述他的作品深受他与父亲之间关系的影响,主要分析《判决》;从作品中的父亲形象阐发他的作品中凝结着他对西方这个充满悖谬性的世界的深切体验和认识。
读卡夫卡《致父亲的信》有感
人群虽拥挤,心灵却疏远——读卡夫卡《致父亲的信》有感这封写给卡夫卡父亲的家书并不太长,但是我却读了很久。
文中的卡夫卡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有想法、渴望关注、渴望鼓励,同时又是一个敏感到极致的孩子。
从全文来看,卡夫卡对他父亲最大的感觉就是畏惧。
在卡夫卡的眼里,父亲就是一个真正的卡夫卡,强壮、健康、食欲旺盛、声音洪亮、能说会道、自鸣得意、高人一等,同时也十分暴躁。
然而真正使卡夫卡畏惧父亲的原因不仅仅是父亲的外在,最重要的是父亲失败的教育方式。
有一个作家曾经写到:卡夫卡在他的一生中,几乎都处于一种“后童年”的状态,而从未达到一种“正常”人格上的成熟状态。
这便是他与社会接轨的力量那么薄弱,所留下的痕迹那么轻浅。
在父亲的面前,卡夫卡永远都是被动接受父亲想法的。
这种完全由一方主导的谈话方式使得他们之间的交流或沟通越来越困难,以至于到最后几乎没有谈过话。
面对父亲用可怕而嘶哑的语气说出来的话,或是带着愤怒和彻底的贬斥,他最后几乎已经麻木了,只是因为他已经认识到他俩都很无助。
在卡夫卡的世界里,父亲对他来说实在是太强大了,特别是作为大三个妹妹很多的情况下,卡夫卡不得不独自承受父亲的打击,而他那是又太弱,实在承受不了。
这时的卡夫卡唯有躲着父亲,躲到自己的房间里、书本里,躲到一群疯疯癫癫的朋友那里,躲到玄而又玄的思想里。
卡夫卡一生中的那种“后童年”状态,或者说是一种经常涌上心头的渺小感来源于父亲的对教育的无知是毋庸置疑的。
而最初几年的一个喝水时间就是小小的开端。
因为想要得到父母的关心,年幼的卡夫卡借口喝水而大哭大闹,及时为了怄气,也是为了想解闷。
但是让他失望的是父亲并没有如他所愿的去安慰他,而是选择了一种罪极端的方式:一把把他拽出被窝,拎到阳台上让他久穿着睡衣,面向关着的门,一个人站在那里。
从那以后,卡夫卡确实变乖了,但是他的心里却有了创伤,到底还是让卡夫卡感到了无比悲哀。
一个渴望得到关注的孩子,却得到了最粗鲁、罪让人难以接受的打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夫卡作品中的“父子冲突”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作者:李晓娟来源:《知识文库》2015年第19期父权意识浓重的家庭背景和父亲对他的情感态度均被卡夫卡影射到文学创作中。
对卡夫卡而言,父亲既是具体个体,又是某种内心体验的载体;他对父亲既有依恋、畏惧乃至妥协的情怀,又带有谴责、叛逆乃至冷峻审视。
本人通过作品分析法对卡夫卡多部作品从畏父、叛父、审父三个方面来分析卡夫卡作品中的父子冲突表现和出现“父子冲突”现象的原因,同时从其作品的时代性推演并讨论了现代家庭教育中构建和谐父子关系的措施。
“儿子造老子的反,这是文学中一个古老的题材,一个更古老的世界问题,就这个题材写过许多戏剧和悲剧,但在现实中,这是喜剧材料”,卡夫卡如斯说。
(赵登荣,2009:3)古今中外涉及过父子关系话题的作品不胜枚举,如《红楼梦》、《家》、《俄狄浦斯王》等作品中都存在父子对立关系,而父子间的冲突更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
卡夫卡小说中贯穿了父子冲突,父子冲突主题大量表现在他的作品中,如《判决》、《变形记》、《致父亲》中的父亲形象都具有卡夫卡生身父亲的性格特征。
卡夫卡的父亲,那位精力旺盛、体格健壮,靠自己白手起家取得成功并因此而养成了刚愎自用、武断专横的“暴君”性格的犹太商人是如何以其简单、粗暴、蛮横的家长作风使得他的儿子,一个聪明且招人喜爱的犹太少年变得懦弱、羞怯和缺少自信。
在卡夫卡写给父亲的长信里对此也曾有过详细的描述,还说明在父亲面前,他常觉有一种莫名的压力。
“父亲”是家庭的代表,他曾把毕生的写作生涯和自己的父亲联系起来,认为父亲就像上帝,写作就像祈祷,他甚至向自己的父亲明确宣称:“我写的书都与您有关,我在书里无非是倾诉了我当着您的面无法倾诉的话。
” (张荣昌,2004:27)一.卡夫卡作品中的“父子冲突”卡夫卡习惯于用象征寓意手法来表现自己对现实和人生的体悟,这便使得他笔下的父亲和他对父亲的情感显得矛盾而复杂,父亲是具体的个人,又是某种内心体验的载体。
他的情感世界对父亲有依恋、畏惧及妥协的一面,又有谴责、反抗及审视的一面。
卡夫卡在畏父意识、叛父意识和审父意识的缠绕和驱使下,向人们展示了一些社会与人生的真理,同时也使读者从这个过程中窥视了他那颗在父亲强大权威痛苦挣扎的心灵搏动。
首先,这些冲突中父亲对儿子采取了压制态度。
“儿子”在卡夫卡小说中贯穿了“原罪”的意识,而父亲充当上帝的角色,儿子所犯下的罪行只能由上帝来判定与惩罚,于是在《判决》中父亲判决了格奥尔格的死刑,格奥尔格在给父亲盖被子时,父亲一再问“我真的盖好了吗”。
“盖”在德语中有接近“弑父”的含义,格奥尔格的“盖好了”激起了父亲的愤怒,他掀开被子站在床上,开始对儿子进行一系列的审判。
即使母亲已经离开人世,但仍然能激发父亲和儿子之间的矛盾。
开始,父亲坐在一个堆满了怀念母亲纪念品的角落里,在与格奥尔格谈话时也多次提到母亲,承认妻子的去世对他的打击远远超过儿子,指责格奥尔格玷污了对母亲的怀念。
第二,这些冲突中儿子对父亲的情感也是模式化的。
卡夫卡曾两次致信给库尔特?沃尔夫出版社,希望可以把《变形记》《判决》和《司炉》三部作品合成一本书,改名为《儿子们》。
因为在卡夫卡看来这三部作品无论是外表还是内蕴都是相通的,在三部作品中存着一种秘密的联系,唯有“儿子们”一词,才能准确的表达这种联系。
因为作品中都塑造了儿子的人物形象,《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在父亲失业后理所当然的承担维持家庭日常开支的责任,即使在变成甲壳虫之后,仍然渴望得到父亲的支持,这便是恋父。
怜父、恋父都是父子冲突中儿子对父亲的情感态度。
卡夫卡的畏父意识集中表现在他写于1919年托母亲转交但由于母亲害怕激发父子矛盾而未转交的《致父亲》中,信的开头写道:最亲爱的父亲:最近您问起过我,为什么我说畏惧您,如同往常一样,对您的问题我无从答起,一来我确实畏惧您,二来是要阐明这种畏惧涉及到的具体细节太多,凭嘴很难说清楚。
(张荣昌,2004:26)同时,卡夫卡作品中的儿子形象对父亲还有中强烈的依恋。
这种矛盾的心理较多的体现在作品《判决》中,当格奥尔格看到父亲不怎么干净的背心时,不顾未婚妻的反对,决定让父亲和自己一起搬进新居,这样才能照顾好父亲。
直到受到父亲责备并被宣判投河自尽前,还念着:“我亲爱的爸爸妈妈,我可是一直爱着你们的啊。
”显而易见,格奥尔格没有责怪父亲对他的判决,反而在结束生命之前,高呼“我亲爱的爸爸妈妈,我可是一直爱着你们的啊”,其恋父形象跃然纸上。
在父权的笼罩下,卡夫卡没有成为一个绝对的服从者,他的自由意志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降低了父亲权威对他的影响,他主张个人最神圣的事情是努力和斗争。
他说:“我的本质无论多么可怜,甚至假定他是最可怜的,我也必须要用它向我提供的手段力求达到最好的现实。
”卡夫卡是通过他的幻想性的作品来表现叛父意识的。
《判决》中的父子冲突居于故事的中心,父亲对儿子判决的间接原因是不能顺从他,直接原因是儿子把他抱到床上用被子“盖了起来”这一动作。
儿子是出于孝心的,但是在专制的父亲看来却是儿子想埋葬他的替代性满足。
《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看似外表脆弱,但内心却隐藏着报复上司、惩罚父亲的意图,在变成甲虫后,他吓跑了公司秘书主任,丢了养家糊口的工作,羞辱了盛气凌人的父亲,无意之中满足了儿子压抑已久的反抗欲望,可却是以毁灭自己为代价来实现欲望的。
卡夫卡作品中的叛父意识和行为告诉人们:世界虽然荒谬,难以战胜威权,但人必须在主宰世界的威权面前保持自己的信仰和希望,保持行动的自由和权利。
十分明显,卡夫卡对父亲和父权威严均持强烈的否定态度。
在畏父和叛父的基础上,卡夫卡试图用冷静的理性眼光来审视父亲以及威权在内的客观世界的一切。
因此,他的书信、日记和小说作品中表现的父子对立,更多的是出于理智而非情感。
二、现代家庭教育中的和谐父子关系的构建现代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中家长有目的的,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孩子施以教育的影响,孩子通过言谈举止和参与家庭生活实践对家庭成员产生一定的影响的互动的社会生活。
现代家庭教育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充分肯定并尊重人的主体价值,高扬人的主体性。
五是个性化,主张培养、发展孩子的个性。
教育的现代性产生于教育的现代化过程中,是相对于传统提出来的,而卡夫卡作品中的父子冲突与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群本论有着巨大的相似之处。
传统家庭教育的特点是泯灭个性发展,孩子的意愿与爱好只有服从和服务于家庭利益的需要。
其教育方法是居高临下的家长霸权式模式。
卡夫卡作品中的“儿子与父亲”与我国传统家庭下的“儿子与父亲”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借鉴卡夫卡的写作要素,我们不难得到以下现代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第一,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多鼓励,少反对,多一点信任,少一些猜疑,意见不同多沟通,给儿子话语权,让他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想法,拉近父子心灵距离。
在卡夫卡的《致父亲的信》中儿子是惧怕父亲的,对父亲的问题常常无从答起,而父亲压根无法平心静气地和儿子商量一件他不同意的事,导致父子间无法面对面交流,儿子只能把想法写进自己的小说里。
由此可见,父子间平等的沟通才能拉近双方的距离。
现实社会中卡夫卡是爱好写作,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能得到父亲的允诺。
每一个父亲的鼓励和支持都会给儿子们无穷的力量,父亲们,行动起来,给孩子们多一些鼓励和支持。
第二,情感关怀多一点,行为苛求少一点。
《变形记》里格里高尔的父亲对变形的格里高尔不仅是不耐烦,甚至是残忍的,驱赶格里高尔并使劲一推,致使格里高尔血流如注;用苹果轰炸,导致格里高尔丧命;同意格蕾特对格里高尔的“死亡判决”,准备将他驱逐出门。
如果格里高尔的父亲不是以一个冷血的父亲形象出现,那格里高尔的结局还会是死亡吗?我想,也许格里高尔会和母亲、妹妹、父亲一起去旅行。
而当下普通的现象是父亲对孩子的物质投入大于情感投入,期望过高,人物过重,要求过严。
父母便计划着子女的学习、婚事,不论是对象、性格、工作、距离家庭条件都得设置了条条框框,稍有不符,便大幅干涉。
这些行为都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故父子矛盾,母子矛盾日趋尖锐。
又如现在热播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都影射出来构建和谐父子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工作之余的父亲应该适当的和子女一起参与各项室内室外活动,给孩子投入情感关怀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往往超乎我们的想象。
第三,父亲应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紧跟时代,了解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用合理的方式加以正确引导。
由于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孩子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大大拓宽,而父母,尤其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者父亲因忙于工作和生活,固有模式惯性等因素远远落后于孩子。
父亲为了维持自尊和面子,往往采用高压政策,从而进一步激化父子间的矛盾。
卡夫卡的父子冲突的起因之一在某种层度上也是因为反对父亲这一形象所代表的旧的文化形态,加之父子间缺乏必要的沟通。
所以,父亲必须学会“蹲下来”与孩子交流,虚心学习孩子的优点,共同进步。
第四,父亲应平衡父爱、母爱对儿子的给予。
如《变形记》中父亲剥夺儿子与母亲相处的时间和机会,儿子丧失了获得母爱的权利,这也是引起父子冲突的原因之一。
《判决》中父亲指责儿子格奥尔格玷污了对母亲的怀念。
父亲应该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作用。
在对待儿子的选择和决定时,多给予认同。
如卡夫卡的婚姻问题,若父亲认同他的决定,他又怎么会终身未婚。
卡夫卡眼中的父亲日常生活中会有脏话,专制,自己的是对的,别人的都是错的,为什么卡夫卡如此不满父亲,那无非是因为父亲的行为举止已经不符合大众评判标准,父亲们应随时牢记骂人脏话莫出口。
以《变形记》、《判决》、《致父亲》为代表的卡夫卡作品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激烈的父子冲突,更给我们带来了发人深省的关于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让我们意识到家庭教育与孩子的身心健康休戚相关,父亲的行为举止更是直接影响着儿子,而和谐的父子关系更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更能推动现代家庭教育的蓬勃发展。
爱是教育的源泉,家长应该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走进并读懂孩子们的心灵,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影响他们,努力将子女培养成符合时代发展的健康、健全的人,构建和谐的父子关系,共创现代家庭教育新图景。
本文为2015江西省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从卡夫卡作品中的父子冲突审视当代家庭教育中和谐亲子关系的构建》最终成果。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