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时空观
唐人笔下的时空意识
唐人笔下的时空意识摘要唐,是一个至今仍让人仰望的时代,她有着不可再现的华丽与盛大,更遗留下大批精妙绝伦的诗篇,千百年来泽被后世,叫人叹为观止。
读唐诗我们可以很清楚到感觉到其中的悲剧意识,那是对生命状态的思考,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而这种思考,最为本源的便是对宇宙、对人生的思考,这,也就是时空意识。
唐人笔下那些极适合宣泄心中美丽与哀怨的绮丽文字,莫不是由时间或空间的隔离而生,真可谓生命的时空之殇。
本文拟就结合具体诗歌实例和自己的认识,对唐人笔下的时空意识及其原因、表现作以阐释。
关键词时空意识诗,缘情而倚靡。
这份情是炽热的,很暖人,如果走进它是能够抚慰深藏在内心的悲凉的;这份情也是非常磅礴、大气与超常的,直面时会有浩远、苍茫的人生意识与时空意识迎面扑来的。
唐诗作为诗歌鼎盛时期的代表,其精髓正在于选择一个视角——时空与人生的参差对照,由此逼近一种超常的境地。
唐诗中始终贯穿着一股超越历史、宇宙的情愫存在,这种情愫往往包含着诗人高度自觉的自我意识,这种意识又不仅仅止于此而是随着情感的升华引向苍茫的人生。
人生的短暂最终随着诗人情感的继续升华延伸至更加广阔的境地——时空,催生出浩瀚而辽远的时空意识。
一、时空意识(1)什么是时空意识恩格斯说:“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
人作为主体,在茫茫宇宙空间,是一个独立的实体,每个人自身就具有一个完整而又极其复杂的系统。
但他同时又是整个社会中的一员,他不能脱离这个大系统而存在。
从宏观看来,自我是极其渺小的,生命是短暂的,就是这渺小短暂的自我,在整个大系统中,又都具有自己的复杂结构和机体。
主体由于有着信息的传递、加工、处理的机能,又有着极其丰富的精神世界。
因此,主体又总在不断地探索社会乃至大自然大宇宙的奥秘,在时间和空间这个基本形式中,寻找自我的地位和价值所在。
于是形成了人的时间和空间意识,也就是时空意识。
(2)人与时空的关系人的一切感情、一切行为都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进行。
诗词的时空艺术
3、情感改造空间。如岑参《春梦》:
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晏几道《鹧鸪天》: 小令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 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 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遥。 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又如《随园诗话》载陈楚南的《题背面美人 图》:
谭元春:“味‘公然’二字,似恨似幸。”(《唐诗归》) 吴乔《围炉诗话》:“直以西施誉之,借吴王作波,妙甚。”
汲江煎茶
苏轼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数荒村长短更。
杨万里《诚斋诗话》:东坡《煎茶》诗云:“活水还将活火烹, 自临钓石汲深清。”第二句七字而具五意:水清,一也。深处 清,二也。石下之水,非有泥土,三也。石乃钓石,非寻常之 石,四也。东坡自汲,非遣卒奴,五也。“大瓢贮月归春瓮, 小杓分江入夜瓶”,其状水之清美极矣。分江二字,此尤难下。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仍作泻时声”,此倒语也,尤为诗家妙 法,即少陵“红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皇枝”也。“枯肠未 易禁三碗,卧听山城长短更”,又翻却卢仝公案,仝喫到七碗, 坡不禁三碗。山城更漏无定,长短二字,有无穷之味。
舞榭歌台:古代帝王和达官贵人饮宴、观看歌舞的场 所。榭,建在平台上的厂屋。
这三句是说:自孙权之后,统治江东的六朝以及南唐的君主
大多是征歌逐舞、醉生梦死、苟且偷安之辈,他们的政权都
不能长久,或因内部政变而王朝更迭、或因外部战争而江山
失守,作为他们风流生活象征的“舞榭歌台”,总被历史的
风风雨雨摧为陈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再如王安石的《初晴》:
高考诗歌专题(第四讲)
中唐国力衰减,诗人已无复盛唐时期的调大情怀, 但在诗歌营造上,仍有不少人喜用大词语,哪怕所表现 的只是一种悲凉情感。如“一年将夜近,万里未归 人。”(《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此处的“万里”更 多是重心理空间,更突出地表现旅人漂泊、有家难归的 浓郁愁思。
• 晚唐人也善于空间描写。示例: 江南春 杜牧
五、时空的交融
实际上,很少有诗歌孤立去写时间或空间, 它们往往将两者紧密结合。其中结合得最完美 的作品,即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您,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王勃《滕王阁序》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空间描写
唐诗里的时空意象
有一首诗,以“孤篇盖全唐”,被誉为最美的唐诗,那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它的美丽如同诗的名字一样浑然一体,让我舍不得节选,非得一气呵成地通读下来,才能体味诗中那绵绵不绝的气势。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是一曲由春江、鲜花和月夜交织而成的乐章,一开篇就以磅礴的气势展示了“江水连海平”、“明月共潮生”的景象。
明月在激荡澎湃的潮水中喷薄而出,仿佛新生的光芒,照亮了水墨般的世界。
空阔的江面变得波光粼粼,让人分不清远近,好像一堵闪光的墙立在了面前。
月亮就挂在墙的上方,挨得那么近,却隔着天与地的距离。
如此美妙的错觉,怪不得我们的眼睛。
眼前见到的只是出海口,事实上蜿蜒万里的长江都同时沐浴在这片清澈的月光中。
光的照射和水的折射,让整个空间变得那么干净透亮,看不到一丝纤尘,就连空中飞落的流霜都毫不察觉。
此时,曲调开始变得平静而舒缓,就像宛转的流水绕着花团锦簇的江岸,轻轻地拍起水花,想把溅起的水沫留在那片芳香的土地。
有了鲜花作伴,江水都变得如此多情。
无奈它如何努力,也比不上月光那无处不在的得意——只需轻轻一洒,就能把那些娇艳的花朵全都笼络到自己怀里。
风儿推动摇篮,听潺潺的江水唱着小夜曲。
月与江的辉映,江与花的互动,花与月的交融,已是一幅完美的《春江花月夜》画卷。
唐诗中时空情感的特征分析
“被文学影响的地理”,主要以地理研究方向为主,其采纳的文学角度,是为了方便研究其中的地理时空变化规律;“受地理影响的文学”则是以文学研究方向为主,其采纳的地理角度,只是为了方便研究其中的文学规律。大多数人文地理学界研究者持有前者意见,梅新林、曾大兴等人则更支持后者。[5]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次研究旨在分析唐代诗歌中情感的时空特征,属于“受文学影响的地理”,计划借助GIS对唐诗中情感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
1.3国内研究现状
曹诗图在2001年《中国文学的地理分析》一文中表示,地理环境塑造着作家的心理审美,间接影响作品的风格表达;2001年胡阿详在《魏晋本土文学地理研究》中探究了魏晋时期文学的地域分布规律,揭示了文学与地域具有一种息息相关的关联性;梅新林于2005年 《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一文中,以跨学科研究的方式探讨文学与地理,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学地理的形态与演变,构建了中国古代文学地理研究的学术体系 ;2008年左鹏在《文学地理研究中的作品分析诌议——以唐五代时期岭南的文学地理为例》一文中通过划分创作地点,比较“在岭南”与“自岭南”两类诗歌的风格异同;2009年杨为刚《唐代“长安—洛阳”文学地理与文学空间研究》 从地理空间角度研究“京-洛”区域文学活动发生、发展情况。
唐诗的时空观
唐诗的时空观作者:李馨芳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06期摘要:唐诗在中国的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认识唐诗,除内容、结构、意象、意境、情感外,时空观也是一个有意义的方面。
笔者将从中西哲学家的时空观出发,来研究唐诗时空观的特点以及时空在唐诗中形成的张力,即时间与空间的流动性、时间与空间的相互转化、时空合一。
但是,唐诗之所以伟大,也是因为它超越了具体时空的限制,达到了言意、形神、虚实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唐诗;时空观;张力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就是这国度中璀璨的明珠。
唐代诗人将个人的情感、意志、志向更好的凝结于诗中,而且这种感受首先在时间和空间里进行。
时间是物质状态交替的一般顺序,具有不可逆性和不间断性。
感觉和感情过程都是有时间性的,是持续一定时间的过程。
空间是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客观存在形式,它由长度、宽度、高度、大小表现出来,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如果离开它们,诗就成了空中楼阁。
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生成意象、创造意境、完善结构、表达情感,往往都离不开对时间和空间的描写。
一、唐诗时空观的特点初唐继承发扬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提倡“风骨”,以扭转齐梁的“淫艳”之风。
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学是在喜于浮艳华丽和探索淳朴疏朗这样两种思潮的较量中得到发展的。
诗歌既有婉媚,又有雄健,既有清新,又有旷豪。
诗人既在闺房中寻乐,又在边疆间驰骋;既欣喜于当下的悠闲生活,又怀念汉魏时期的风云变幻。
各个诗人的时空观有很大不同,又各具特色。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疆域扩大,社会经济繁荣,与日本、高丽等周边国家往来频多。
大多数文人具有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他们渴望追求不朽的人生,为了青史留名不惜牺牲性命。
“反映在文学上就是古往今来、天上人间的万事万物都要置于自己的关照之下,加以艺术的表现”。
[1]这一时期的诗歌包罗万象,将个体置于过去、现在、将来之间沉思,多种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运用更加娴熟,如以大观小、仰观俯察、移步换形的多视点关照法,对偶、对仗、用典等表现方法。
古典诗词中的时空变化
ii m 古典诗词中的时空变化®段奢诸内容摘要:诗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以思考人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为己任。
时间作为度量生命的 单位,时间的流逝就意味着生命的流逝,空间的广阔无垠又进一步衬托出人的渺小。
古典诗词中很多诗篇都构 建了一种别样的时空观,来探求生命的意义和宇宙定律。
关键词:时空的凝缩与延伸时空的组合与错位情感<学教育2。
19〇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 “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究其原 因不过是因为它将个体生命的流 逝与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构 建了一个关于全人类的想象空间。
诗人们在面对永恒的自然和 广阔的空间时总会产生一种年华 易逝、人生渺小的孤独感,不过他 们又能以时间的永恒和宇宙的无 限来反思生命、探讨人生价值,这 才是他们的伟大之处。
李白说“夫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 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人生漂浮无常,能做的事情也就 只有不辜负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诗人们构建了一个不同于现实的 四时之外的世界来抒发他们情感。
时间和空间的放大或浓缩,绝 不意味着现实世界的错乱,而是 一种审美心理的变化。
本文意在 通过分析古典诗词中独特的时空 观来探讨诗歌中的孤独苍凉荒芜 之感,以及诗人们对宇宙人生的 认识。
一.时空的凝缩与延伸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 文学体裁,其承载了文人骚客的040理想信念和情感风骨。
诗词王国是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世界的乐土,诗人们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在这里他们可以尽情舒展心灵、释放感情。
中国诗歌从一开始就带着浪漫色彩,万里河山可以是咫尺之距,长夜漫漫也只是弹指一挥间,正是因为这些奇特的想象才成就了中国诗歌无与伦比的魅力。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曾提出文学创作要做到: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2]这一点在很多诗人的作品中都有体现,人的精神和灵魂是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的,心灵上的自由可以使人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高蹈境界。
中国古典诗词的时空意识及其表现探讨
[3]d
时空意识的体现 于
深
、
感1其
特1
起来 感 到
的
d
2.2审美体验
个人对诗词内涵的
于
作
体验的 现1 诗词创作
者的
、
影d《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中:“忽如一夜春风来i千树万树 梨花开。”其 体验的表现首先
于对生命意 生命现 的感
悟i
生命就是一 特的
体验!4]。这部作品通过将南国
梨花与北国风雪联系起来i由此
古典诗的时空 及其表现,提高人的时空 S
关键词:古典诗 时空
体 表现形式
为更多的了解中国古典诗词
的时空意识,要先了解时空意识 的概念,由时间、空间的概念演变 为时空意识,对中国古典诗词有
深层次的感悟D诗词创作者对时 空的体会通常是最敏感的,春秋
变换到花草枯荣,这都是自然变 化的规律,其中也展示了时空的 内涵叫诗词是有生命的,诗是生 命的诗,词是具有生命的词,将个 人的处世心态与时空体验结合起 来,更好的展示中国古典诗词的 时空意识。
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i其
中“遥知兄弟登高处i遍插茱萸少
一人。”处境尴尬i真切的 现岀
诗人漂浮、无奈的心i生活犹如
浮萍i时间漫长而难熬i上一句 “每逢佳倍亲”,很自然的流
露岀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怀念i将
时间设定在九月九日这个日子i
是团聚的日
聚i .
家乡的亲人此 登高、
茱萸i其中少了自i时间 一 1 这 感的 现越
1.中国古典诗词的时空意识
的概念
v寸空”这一词最早岀现于哲
学中,先秦时期的
、:
人都对v寸空”提岀个人见
解,
为:时空意识是时空观
唐诗中的时空意识及经典品格
唐诗中的时空意识及经典品格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时空意识和经典品格体现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和人生哲学的思考,展现了他们对于时空的感知和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本文从时空意识和经典品格两个方面来阐述唐诗的相关内容。
首先,时空意识是唐诗的重要特征之一。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之一,诗人们对于时光的流转和现实的变化有着深刻的感悟。
诗人们常常用诗歌来纪录时光的流逝,思考时间和空间对人生的影响。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描述登高望远的场景,表达了人生短暂、时光飞逝的思考。
在诗中,他用“凭谁问”这样的反问句表达了对时间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深思。
其次,唐诗中经典品格的展现也是其独特之处。
唐代诗人追求经典,追求千古传世之作。
他们以古为鉴,努力追求创作的完美与经典。
杜甫的《三别》中,诗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揭示了时空之间的无常,展示了人生悲欢离合的经典品格。
这首诗关于离别的主题具有普世性,描写了诗人面对离别时的无奈和迷茫,表达了对友谊和归途的思考。
这种经典品格体现了诗人对人性、人情和历史的关注,并以卓越的艺术形式永恒流传。
此外,唐诗中的时空意识和经典品格既体现在主题上,也展示在艺术手法上。
比如,时空意识在描写自然景物时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诗人们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描绘,把时间和空间融入到诗歌中。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通过描绘登高望远的场景,展示了时空交汇的意象。
而经典品格则主要体现在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上。
唐诗往往有着严谨的结构组织和优美的语言表达,以及鲜明的艺术风格,这些都是经典品格的外在表现。
总之,唐诗中的时空意识和经典品格展现了诗人对时间和空间的思考,以及他们对经典和人文精神的追求。
这种时空意识和经典品格不仅体现在诗歌的主题和内容上,也呈现在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上。
唐诗因其独特的时空意识和经典品格而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对后世诗人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时空意识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时空意识作者:孙瑾来源:《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2021年第10期时空问题历来为人们所关注,在中国,对于时空的追问也从未停止过。
从先秦时期的哲学家老庄到汉代的董仲舒,再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等,古代先贤们对时空问题提出了卓越的见解。
在古代,比较明确地提出时空观念的是《管子》中的《宙合》篇:“天地,万物之橐也;宙合有橐天地。
”《墨经》对“时空”作了明确的界说:“久:弥异时也。
宇:弥异所也”(《经上》);“久:合古今旦暮。
宇:东西家南北”(《经上说》)。
这种时空意识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实践活动中,文学艺术便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形式之一。
时空意识,即“人类在成长和肯定自我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观照时间、空间的律动变化,探索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底蕴,并将自我的生命与无始无终的时间和无边无际的空间相对照,从而感悟到自我生命的短暂和自我存在的渺小;进而再用时间的永恒和空间的无限来反思人生,书写情怀、安顿心灵、造就完美的人格,并达到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
这就是所谓的时空意识,又可以叫做宇宙意识”[1]。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星河中的一颗明珠,古人之于时空的认知在古诗词中卓有体现。
笔者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诗词为例,谈谈古典诗词中的时空意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共收录古典诗词12首,其中第一单元的《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四首属于课内必学诗词,第三单元的《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和第六单元的《秋词(其一)》《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八首均为课外诵读古诗词。
一、艺术表现:从自然物象到心灵体悟“古老中华民族在长期社會实践中,造就了独特的时空双向观照的思维方法”[2],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中国古典诗词也表现为一种时空共在性,大致有以物观时空和以心观时空两种视角。
这两种视角存在着一种内在关联性,物作为一种传情达意的媒介,是诗人心境的外化,也恰恰是这种有机关联性,使诗之韵味、意境得以生发。
唐代诗歌的天文与地理
唐代诗歌的天文与地理唐代是中国文化史上璀璨灿烂的一个时期,该时期的诗歌以其深沉的情感、婉约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意象而闻名于世。
而其中,天文与地理成为了许多唐代诗歌的重要元素,它们以独有的方式,为诗歌增添了诗意和艺术魅力。
一、天文与地理的背景唐代是一个进步而繁荣的时期,各种学术、文化和科技都得到了飞速发展。
在天文学方面,唐代的学者对星象、日月运行等现象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独特的天文观念。
而在地理学方面,通过丝绸之路的繁荣贸易,唐代的人们对外部世界有着更加广泛的了解。
这些天文与地理的知识与观念的形成,为唐代诗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表达方式。
二、天文与地理的意象描绘天文与地理的意象经常出现在唐代诗歌中,以其形象的描述和巧妙的比喻,为诗歌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例如,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通过描绘壮丽的天空和广阔的地理景色,表达了对辽阔世界的向往和对人生短暂的思考。
三、天文与地理的情感表达天文与地理在唐代诗歌中还经常被用作情感的表达方式。
诗人们通过对天空星辰、大地山川等的描绘,来表达他们对爱情、友谊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以秋夜中的星空为背景,表达了对往昔时光和朋友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四、天文与地理的哲思含义除了作为情感表达的符号外,天文与地理在唐代诗歌中还具有深刻的哲思含义。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对宇宙奥秘的思考,诗人们展示了对人生、宇宙和命运等问题的思索和感悟。
这些哲思含义使诗歌超越了纯粹的描写,具有了更高的境界和意义。
总结:唐代诗歌的天文与地理的运用,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学术成就和人们的观念,又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表达方式。
天文与地理的描绘、情感表达和哲思含义,使唐代诗歌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内涵意义。
这些诗歌不仅代表了唐代文化的高度成就,也给后世的诗歌创作和文化探索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唐代诗歌的天文与地理,成为了我们珍视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唐代诗人的空自观念及审美效应的追求
唐代诗人的空自观念及审美效应的追求(原创版)目录1.唐代诗人的空自观念2.空自观念在诗歌创作中的体现3.空自观念的审美效应4.空自观念对后世的影响正文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杰出的诗人如星辰般璀璨。
唐代诗人的空自观念及审美效应的追求,是这一时期诗歌艺术的重要特点,不仅体现了唐代诗人的哲学思考,也深刻影响了他们的诗歌创作。
首先,唐代诗人的空自观念源于佛教的空性思想。
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的空性思想深入人心。
唐代诗人大量吸收佛教的空性思想,将其融入诗歌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空自观念。
这种观念主张万物皆空,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固定的本质。
唐代诗人以此观念观照世界,诗歌中呈现出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境界。
其次,空自观念在诗歌创作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空灵的意境塑造诗歌的审美空间。
唐代诗人运用空自观念,创造了大量空灵的意境,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展现了一种广阔无垠的时空观念。
二是以空寂的审美心态抒发诗人的情感。
唐代诗人在诗歌中,常常以空寂的心境来抒发内心的感慨,如王之涣的《登飞来峰》中的“五岳倾天开雾锁,三江并水照山流”,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感。
三是以空灵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
唐代诗人在描绘自然景物时,善于运用空灵的笔触,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戍楼望辽阳,牛马近长城”,以空灵的笔触勾勒出一幅辽阔的边塞景象。
再者,空自观念的审美效应,使得唐代诗歌具有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价值。
唐代诗人运用空自观念,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使诗歌不仅具有抒发情感的功能,更具有观照世界的意义。
这种审美效应,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启示和灵感。
最后,空自观念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唐代诗歌的空自观念,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
后世诗人在创作中,纷纷效仿唐代诗人的空自观念,使得诗歌艺术得以不断发展。
可以说,唐代诗人的空自观念及审美效应的追求,是中国诗歌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由物入思:《锦瑟》时空观的解读
《锦瑟》时空观的解读文/牧国龙锦瑟李商隐(唐代)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一.导论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十二》说:“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2]。
顾随曾有言曰:“若令举一首诗为中国诗之代表,可举义山《锦瑟》。
若不了解此诗,即不了解中国诗”[3]。
从《锦瑟》诞生之日后,中国诗坛就多了一桩千古悬案。
关于该诗的阐释数不胜数,有人统计过,“大致说来,对《锦瑟》主旨——作者意图的理解大约有六十五种之多”[4]。
光一个主旨就有这么多解释,遑论其他的呢?而且,对于《锦瑟》的解读,“历来解诗者常常拘泥于锦瑟这一具体物象,在‘五十弦’数目上大作文章,因而未识庐山真面目”[5]。
那么,如何见“庐山”呢?如叶嘉莹所说:“对这种难讲的诗主张首先要抛开成见,让诗的本身来说话”[6]。
这就需要我们来从诗歌本身入手,从诗歌中的“思”字入手,进入作者的时空观里,去把握这首诗的独特意蕴了。
二.思之入手如黄永武所说:“中国诗歌里的情,往往纵横钩贯于时空之中,借着自然时空的推移而忽隐忽现。
人与自然时空是那样奇妙地融合无间,情感与哲理,不喜欢脱离时空景象,去作纯粹的摹情说理,每每透过时空实像的交互映射予以形象化。
因此可以说:时空设计,是中国诗歌里最重要的环节”[7]。
《锦瑟》也不例外。
如果说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是从玛德莱娜小点心出发,构建了作家的回忆的时空大厦的话,那么李商隐的《锦瑟》就是从锦瑟出发,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时空迷楼。
这首《锦瑟》充分体现了李商隐诗歌的“厚密和精妙无与伦比”[8],千百年来一直让读者为之眩晕。
但其实,我们“只要抓住‘思华年’和‘惘然’这条主线”[9],将诗歌中的以时空为代表的象征性图景一一拎出来,就能进入《锦瑟》的“思之时空大厦”了。
先看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唐诗的时空
唐诗的时空从先秦汉魏以来,以时空作为描写背景或者描写对象诗歌已非常多。
而到了唐诗中,对时空的表现就更为突出。
但是,在优秀的诗歌里,孤立地描写时空的作品是比较少的,他们往往是把时间和空间作为人活动的一个场所以及和人生命运比照的对象而存在的。
在描写时空的时候,他们更多地表现的是一种人的生命意识。
这样一种生命意识,用王勃在《滕王阁序》里的话来说就是:“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写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开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唐诗中的空间表现初唐的诗篇在写到时空时,往往是一种非常阔大的空间景观,用这种景观来拉大物理空间的距离,造成一个非常宏阔的诗歌的背景。
比如他们常用的词语有:千里、万里、长江、黄河、高山、大漠。
如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戴叔伦的《除夜宿石头驿》: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戴叔伦的家在金坛,离石头驿比较近。
诗人这样写,实际上表现的是一种心理空间。
再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人杨慎曾对此提出疑问,认为“千里”使用不妥。
他的这种疑问肯定是不对的,如果改动为“十里”或“五里”,这首诗就没有这样一种阔大的境界了。
另外作者是在江南,他看到周围是“莺啼绿映红”,那么其它地方也应该是这样的景况。
他由一个地方推而及于其它,这就叫艺术的真实。
如果一定要让艺术去符合你所见的真实,那就把艺术品的意义大大地给缩小了。
进一步来看,后边写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如果用“十里莺啼”,下面的“四百八十寺”又如何展现出来呢?这是非常到位的一种空间表现。
二、唐诗的时间表现先拈举出时间表现中的几个主要的意象:1、流水——时间意象之一流水原先和时间并没有联系,后来孔子在《论证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后人就把流水与时间、生命联系起来了。
如张九龄的《登荆州城望江》:滔滔大江水,天地相终始。
唐诗中的时空观
唐诗中的时空观一、唐诗中的时空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
在这个时期,唐代诗人们以其独特的艺术才华和广阔的文化背景,创作了许多千古绝世的诗篇。
这些唐诗不仅在形式上丰富多样,内容上纷繁复杂,还融合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历史事件和个人感悟,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时空画卷。
二、时空的变幻唐诗中的时空观展现在时空的变幻之中。
有的诗人写的是时光匆匆流转,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描述黄河入海的景象,表达了时光飞逝的感叹和欲望登高的情怀。
同时,唐诗中还有一些时空变幻的写作手法,如苏颂的《长恨歌》:“巫山不眠,峨眉山月半轮秋。
千里江陵一日还,白发渔樵江渚上。
”这首诗以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为背景,通过描述巫山的景色、峨眉山的月光和江陵的田园风光,展现了时间和空间的变幻,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三、时空的交错唐诗中的时空观还展现在时空的交错之中。
有的诗人通过对过去时空和现实时空的对比,表达出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大抵如此便可矣,夜长风吹白梨脯。
”这首诗以秋夜的景象为背景,通过对白梨脯的描述,唤起了对幼年时光的回忆,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眷恋和对现实生活的淡泊。
同时,唐诗中还有一些时空交错的描写,如李白的《将进酒》:“蜡炬成灰泪始干,不知骑士几人还。
”这首诗通过描述骑士归来的情景,将过去时空与现实时空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对骑士岁月的怀念和对英雄气概的赞美。
四、时空的荏苒在唐诗中,时空的荏苒感也是一种时空观的表现。
有的诗人通过对时光流转的描写,表达了对时空荏苒的感叹和对人生短暂的思考。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以原野的景象为背景,通过对草木生长和枯萎的描写,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周期的循环。
同时,唐诗中还有一些时空荏苒的描述,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体现时空概念的古诗词
体现时空概念的古诗词时空如诗古诗词对时空的描绘•《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时空跨越的诗句•《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古诗如时空不同时期的古诗体现的时空概念1.先秦时期:•《归去来兮辞》:“彼何人兮,彼何人与言其子之闳。
”•《卜居》:“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诚兮言要随。
”2.唐朝时期:•《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塞上曲十九首·其五》:“故将此行献故人,所思浩荡难平。
静夜沉沉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宋朝时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天郊夜色寒,秋露满空林。
斜月沉沉静班仙,清风沐沐生层阴。
”•《桃花仙·重帏深下莫愁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4.元朝时期:•《龙城丽景图》:“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万首词·和光州韦使君曲江亭即事》:“曲江三月水润天,叠翠重光接翠连。
面见南山不识时,推开窗户动春蠶。
”古诗的时空韵味•在唐诗中,时空概念体现在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在宋词中,时空概念体现在对季节变换和生活场景的描述中。
•在元曲中,时空概念体现在对城市街景和人物活动的描写中。
诗词如时空古诗词影响现代文化的例子1.《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句诗深入人心,被广泛引用于现代文化中,如歌曲、电影等。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这句诗被用于各类场合,如对当前政治局势的形容。
古诗词与当代时空观念的对比1.古诗词中的时空观念多以自然景色和人类活动为主题,较少体现当代时空观念中的科技进步和尖端发展。
2.当代时空观念中,由于交通技术的发展,时空跨越已经不再是个问题。
而古诗词中时空跨越的描绘往往只能停留在想象层面。
时空的魅力诗词中时空魅力的体现1.时空跨越的描绘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流转和生命的短暂,引发内心的共鸣。
唐诗的美学阐释
唐诗的美学阐释是指对唐诗审美方面的探究和理解。
唐诗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语言优美、意蕴深刻,形式简洁、规范,富有韵律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唐诗的美学阐释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意境:唐诗的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登高》等。
2.时空:唐诗所描绘的时空多为古代或历史上的事件或场景,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气
息,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李商隐的《无题》等。
3.模糊与空白:唐诗中有许多模糊、空白的元素,给读者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如王
之涣的《登鹳雀楼》、李清照的《如梦令》等。
4.语言技巧:唐诗的语言技巧高超,包括形象生动、简洁明了、富有韵律感等,如李
白的《蜀道难》、杜甫的《春望》等。
5.气象浑沌,自然天成:唐诗的美学风格多气象浑沌、自然天成,具有一种朴素、自
然的美感,如陶渊明的《饮酒》、李白的《庐山谣》等。
总之,唐诗的美学阐释旨在探究唐诗审美方面的内涵和特点,引导读者深入理解唐诗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唐诗宋词中时空对举
唐诗宋词中时空对举唐诗宋词中时空对比:一、时代背景1. 时代背景:唐诗是在公元618年~907年的唐朝,宋词则是在公元960年~1279年的宋朝。
2. 诗歌流派:唐诗的主要流派有魏晋南北朝派、唐宋派、现代派;宋词的主要流派有宋体派、新体派以及民间派。
3. 诗歌主题:唐诗大多是以叙事和赞美的方式来描述古典人物和故事,如贴面五言唐诗《出塞》;而宋词大都围绕着抒发个人追求、失意思想来写作,如宋词长篇《清明》。
4. 诗歌结构:唐诗通常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宋词则更加灵活,涉及广泛地语言形式,有韵文、散文或句子拼出长文。
二、空间描写1. 空间特征:唐诗和宋词都有着弥漫的文化气息,但是唐诗注重大自然的描写,典型的氛围是穆朗的写实,如陶渊明的《饮酒》;而宋词注重对象的写实,抒发诗人内心情感,如李清照的《一剪梅》。
2. 空间设置:唐诗多以宫廷为主要空间,所创作的场景也是那个时代的特色;宋词则更加偏向于诗人个人观点,所描写的空间更具个性化,如杜甫的《望岳》。
三、诗体风格1. 诗体风格:唐诗富有对自然界的感受,充满了文人雅致和宫廷赤裸的情愫,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宋词以祖国文化的思考见表现,更具理智的文体手法,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李清照挽歌边》。
2. 诗体主题:唐诗多注重风光描写,更多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和表达;宋词更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和情感,更多体现社会生活及其情节。
3. 诗体特色:唐诗强调用“幽美、变化多端、婉约细腻”的特点表达细微的情感;宋词更加的平婉,其最大的特点是以平平淡淡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意境。
四、文学渊源1. 传承因素:唐诗和宋词都受到印和中古文学的影响,如陶渊明的《饮酒》源自佛教题材的古山经,而李清照的《一剪梅》则是一首古老的游唱词。
2. 盛行特点:唐诗主要出现在农民阶层,也出现在宗教和宫廷之中;宋词更多出现在士大夫阶层,其时代的文化背景更加浓郁。
3. 影响力:唐诗和宋词都将一种古老的中国文学传统继续完善,显示了古代文学传统的强大潜力,同时影响了今天的文艺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唐诗的时空观文/李馨芳摘要:唐诗在中国的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认识唐诗,除内容、结构、意象、意境、情感外,时空观也是一个有意义的方面。
笔者将从中西哲学家的时空观出发,来研究唐诗时空观的特点以及时空在唐诗中形成的张力,即时间与空间的流动性、时间与空间的相互转化、时空合一。
但是,唐诗之所以伟大,也是因为它超越了具体时空的限制,达到了言意、形神、虚实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唐诗; 时空观;张力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就是这国度中璀璨的明珠。
唐代诗人将个人的情感、意志、志向更好的凝结于诗中,而且这种感受首先在时间和空间里进行。
时间是物质状态交替的一般顺序,具有不可逆性和不间断性。
感觉和感情过程都是有时间性的,是持续一定时间的过程。
空间是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客观存在形式,它由长度、宽度、高度、大小表现出来,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如果离开它们,诗就成了空中楼阁。
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生成意象、创造意境、完善结构、表达情感,往往都离不开对时间和空间的描写。
一、唐诗时空观的特点初唐继承发扬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提倡“风骨”,以扭转齐梁的“淫艳”之风。
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学是在喜于浮艳华丽和探索淳朴疏朗这样两种思潮的较量中得到发展的。
诗歌既有婉媚,又有雄健,既有清新,又有旷豪。
诗人既在闺房中寻乐,又在边疆间驰骋;既欣喜于当下的悠闲生活,又怀念汉魏时期的风云变幻。
各个诗人的时空观有很大不同,又各具特色。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疆域扩大,社会经济繁荣,与日本、高丽等周边国家往来频多。
大多数文人具有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他们渴望追求不朽的人生,为了青史留名不惜牺牲性命。
“反映在文学上就是古往今来、天上人间的万事万物都要置于自己的关照之下,加以艺术的表现”。
[1]这一时期的诗歌包罗万象,将个体置于过去、现在、将来之间沉思,多种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运用更加娴熟,如以大观小、仰观俯察、移步换形的多视点关照法,对偶、对仗、用典等表现方法。
这就使诗歌的时空变化多样、恢弘高远、悠长绵延。
中唐社会,是一个藩镇弄权、割据,宦官、朋党为祸较为突出的一个年代。
虽然也出现了许多大家,在诗歌题材,体裁上日益开拓。
但较之盛唐诗歌,气势稍弱,李白充满想象,时间空间跨度大的浪漫主义诗歌开始让位于杜甫所开创的现实主义文学。
晚唐时期,感伤沉郁的基调占主流,绮艳幽密的情怀、清丽工整的语调、思远韵永的风神成为诗歌的主要特点。
齐梁浮艳诗风影响了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
虽然时间变化比较突出,比如李商隐的诗歌,但是仍有许多诗人将自己的视野局限于闺房之中,自然所创诗歌再无昔日的阔大高远,空间狭小,而且变化不大。
二、时空观在唐诗中形成的张力时间和空间的流动性时间与空间总是相伴相生、循环交替的。
中国诗歌的时空意识是时空一体、连类而及的,时空常常流动变化,在往复交织的过程中被情感所熔铸,形成更为丰富、复杂、动人心魄的情感体验与生命历程。
(一)时间的张势和敛势时间是均匀流动、绵延不绝的。
孔子曾说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但是时间需要内在感受来把握,力求与情感的波动配合,同样的时间,有时可以代表一秒,有时却可以代表千百年。
抒情主人公感知到的时间要比实际上的快或慢,从中也可以看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如陆龟蒙的《子夜变歌》:“岁月如流迈,春尽秋已至。
荧荧条上花,零落何乃驶。
”①岁月如流水,还没有充分感受到夏天,秋天已经到了,花儿也匆匆落去。
诗人感觉到时间的匆促短暂,想将时间留住却又无能为力。
杜甫有:“花飞有底急,去愿春迟。
”再如李白的诗《黄河走东溟》:“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
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此诗感叹时光流逝,人世苦短。
受诗人情绪的影响,有时感到时间冗长,度日如年。
如李群玉的《乌夜啼》:“悄悄夜正长,空山响哀音。
远客不可听,坐愁华发侵。
”作者晚上听到乌鸦的叫声,如生死离别的哭声,在外的游子内心悲痛不已,觉得夜变得太长,浓浓的愁意使头发都变白了。
赵微明的《古离别》:“违别未几日,一日如三秋。
犹疑望可见,日日上高楼。
”抒情主人公在与友人别离之后感觉到时间过得很慢,一天就如三秋一般。
在诗人的笔下,时间仿佛有了灵性,可以快如奔马,亦可以慢如蜗牛。
在时间的这种张势与敛势之间,可以体会到诗人微妙的心理变化以及内心感受。
时间的张弛之间也往往会造成一种紧张感。
在无限时间之流面前,人类的一切努力皆极其渺小、短暂、有限、无意义。
将人生中的美丑、贫富、贤愚、生死等等放入时间之流中,时间将会使其全部失去颜色。
由此造成时间与人之间的紧张感,引起诗人的思索。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江上的月亮年年如此,而在江边看月亮之人却年年不同,在自然面前,人的一生何其短暂,一切功名皆是虚幻。
又如齐己《巫山高》:“不知今古行人行,几人经此无秋情。
”温庭筠《西洲曲》:“西洲人不归,春草年年碧。
”(二)空间的张势和敛势“张势,即由一个大空间伸张、亢进到更大的空间。
古代文学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由气势磅礴的全幅天地,伸张到广袤无垠的空间。
以音乐为喻,如果说,东西南北的空间辐射,犹如多声部、多重奏,造成雄浑开阔的音域;由小空间到大空间的张势,则犹如旋律的由弱渐强,由渐强到高潮,有一种强化动态的过程。
”[2]如李世民《帝京篇十首》其七:“搴幌玩琴书,开轩引云雾。
斜汉耿层阁,清风摇玉树”“开轩”一词使诗人由室内赏玩琴书到感受窗外的风景,清风吹来,树木摇动。
一开窗就进入了一个更加广大的世界。
空间的这种变化,自然而然使诗人有一种开朗的空间感受。
羊滔的《游烂柯山》:“步登春岩里,更上最远山。
聊见宇宙阔,遂令身世闲。
”春天诗人步行登山,去寻仙问道,当登上最高峰时,才看见无边无际的宇宙。
从“登山”出发引出空间的变化,由山下到山顶,实际上也是从人间到“烂柯山”即仙境的过程。
由小空间到大空间的变化通过登山展现于眼前,使人有一种大自在的逍遥感。
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也是同样的道理。
与空间的张势相反。
空间的敛势视野由大处到小处,先写大景物再写小景物,空间越变越小,甚至可以浓缩到封闭的状态。
但这并不意味着诗人内心的封闭,小空间反到是内心的栖息地。
杜甫《三绝句》之三:“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一个“掩”字将诗人送入一个独立的空间,这个空间虽然不大,但是绿竹成阴,隔断与世俗之联系。
诗人所描绘的空间不是扩张的敞开的,反而是收敛的,但是正是在这个由柴门分隔的空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主人公内心如“竹”般的高洁。
权德舆的诗《送映师归本寺》:“还归柳市去,远远出人群。
苔甃桐花落,山窗桂树薰。
引泉通绝涧,放鹤入孤云。
幸许宗雷到,清谈不易闻”诗人远离人群,由外面的世界进入山林,暗示着空间意识上的内敛,主人公在“桐花”、“桂树”、“清泉”、“白鹤”的相伴中,感受到了自然的静谧与神秘,也是一种生命向内凹入,得到净化与安顿的歆然。
(三)时间和空间的此消彼长1.空间的固定中表现时间的连续性和绵延性柏拉图在《巴曼尼得斯篇》中说道:“时间永远不断向前推进,存在于时间中的事物,皆随之而变化。
大体而言,它具有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样象,而其流动的方向,则是由过去而现在,再由现在迈向将来。
”[3]也就是说,存在于具体空间中的事物,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结合体。
如李白《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今日非昨日,明日还复来。
白发对绿酒,强歌心已摧。
君不见梁王池上月,昔照梁王樽酒中。
梁王已去明月在,黄鹂愁醉啼春风。
分明感激眼前事,莫惜醉卧桃园东。
”诗人处在孟氏桃园这个固定空间中,内心的感触实际上是由昨日、当下、未来三部分组成的。
昨日的梁王已逝,今日自己处于同样的明月之下,内心虽有悲痛,却告诉自己要及时行乐,未来的日子要逍遥于山水之间。
再如王维的《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同样处于山中,花儿的纷纷落下暗示了时间的流逝,鸟儿在春天的溪水间飞翔,时不时的发出叫声。
从“时鸣”二字中可以感受到寂静的山中时间的变化。
空间已经固定,时间静静的流淌于其中,绵延不绝而又悄无声息。
2.时间的片段和瞬间中表现空间的并存性和广延性时间停留在当下,作者通过远近、内外、前后、左右、高低、俯仰等观察视角的变化,使空间有立体感,可以感受到空间的并存性和广延性。
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时间固定在“落日时分”,通过“柴门外”、“渡头”、“墟里”、“五柳前”等方位名词,勾勒出景物的相互位置关系,景物具有了空间并发性。
再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晚,主人公站在城上,视线由旷野中的回乐峰即烽火台到受降城外的月色,接着写到城中吹芦苇的将士。
视线由远及近,从旷野到城外再到城中。
同时也将俯仰结合起来,抬头看到皎洁的月光,低头看到城中思念故乡的征人。
整首诗中,时间没有明显变化,即夜晚,空间延展并多次变化。
将时间定格在某一片段,诗人视点的不断变化更加突出其内心的思乡之情。
虽然在诗歌中,时间与空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要想达到诗歌内在的意蕴,则需要超越时空的限制。
陈清俊在《盛唐诗时空意识研究》中谈到:“时间、空间、与自我,原是同出于一源,同样分享至道的永恒与无限;然要突破物与我,乃至生与死的藩篱,超越时空的限制,由有限契入无限,由相对迈入绝对,则有赖于自我的修持。
唯有在不断追寻、体悟、超越的历程中,重返生命的本根,方能真实体证时、空、与自我的圆融不二。
”[4]诗歌中言意、虚实、形神的有机结合就是超越了具体时空限制的表现。
注释:①本文中引用的诗皆出自1960年版中华书局的《全唐诗》.参考文献:[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59.[2]胡晓明.中国诗学之精神[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231.[3]柏拉图,陈康译.巴曼尼得斯篇[M].问学出版社,1979:152A,152B.[4]陈清俊.盛唐诗时空意识研究(下)[M].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7:218.(导师:马奔腾)(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