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5篇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5篇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难点: 力的概念(重点)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教具: 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 : 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教学课时 : 一课时教学过程和内容新课引入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
(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
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
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什么是力新课教学: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多媒体投影)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
(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模版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模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在此填写实验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尝试、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实验原理:简要介绍实验的原理和公式。
2. 实验器材:列出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数量。
3. 实验步骤:详细描述实验的操作步骤。
4. 实验注意事项: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5. 实验数据处理:介绍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情境创设,引发学生对实验主题的兴趣。
2.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讲解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
3.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 数据分析: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5. 交流讨论: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6.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7. 拓展延伸:提出与实验相关的拓展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2. 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4. 学生对实验原理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如传感器、电路元件、实验仪器等。
2. 教学课件:包括实验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等。
3. 实验指导书:详细介绍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数据处理。
4. 参考资料:提供与实验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
六、教学建议1. 实验前,教师应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2. 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3. 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4.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
5. 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相关的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15.5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15.5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活动设计的重要性。
在本次活动中,我以《15.5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为主题,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串并联电路的基本概念,掌握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一、设计意图本次活动的设计思路是通过简单的电路实验,让幼儿观察和分析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活动中,我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幼儿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掌握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串并联电路的基本概念。
2. 让幼儿掌握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串并联电路的概念,电流的规律。
难点: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电流的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池、灯泡、导线、开关等电路实验器材。
学具:每个幼儿一份电路实验套件。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向幼儿展示一个简单的电路,让幼儿观察灯泡的亮灭情况。
然后,我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灯泡会亮吗?电流是如何流动的?”2. 讲解串并联电路的概念:我向幼儿讲解串并联电路的基本概念,通过实物演示,让幼儿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3. 分组实验:我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一份电路实验套件。
实验要求:用电池、灯泡、导线、开关等器材,连接出串并联电路,观察灯泡的亮灭情况,并记录下来。
4. 讨论与分析:实验结束后,我组织幼儿进行讨论,让他们分享实验观察到的现象。
然后,我引导幼儿分析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让幼儿了解串并联电路的基本概念,掌握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活动难点: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电流的规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本次活动,认为幼儿在实践操作中表现出很高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但在实验观察和分析环节,部分幼儿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初中物理教师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教师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2.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摩擦力的方向。
3. 实验操作:测量摩擦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 难点:实验操作过程中对摩擦力的测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摩擦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影响因素。
2. 实验法:进行摩擦力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规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进而引入摩擦力的概念。
2. 讲解摩擦力:讲解摩擦力的定义、产生原因、影响因素。
3.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摩擦力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4.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摩擦力实验,测量摩擦力。
5. 分析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摩擦力的规律。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摩擦力的概念、影响因素,强调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了解了摩擦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九年级物理教研活动方案(3篇)
2. 明确各阶段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内容。
3. 做好活动宣传,提高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4. 对活动进行总结,形成书面报告,为今后教学提供参考。
七、活动评价
1. 教师对活动内容的满意度。
2. 教师对活动效果的反馈。
3. 教师在教学中的改进情况。
4. 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我们期望九年级物理教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改进,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时间:11月5日
地点:会议室
内容:教师教学反思与论文撰写指导
5. 第5周:实验操作培训
时间:11月12日
地点:物理实验室
内容:物理实验操作培训
6. 第6周:教学设计与教学竞赛
时间:11月19日
地点:物理实验室
内容:九年级物理教师教学设计及教学竞赛
7. 第7周:课题研究与学术交流
时间:11月26日
地点:会议室
(2)研讨:教师围绕主题进行研讨,分享教学经验和心得,共同探讨解决难点和重点的方法。
(3)总结:教研组长对研讨内容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3. 预期效果:
(1)解决九年级物理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
(2)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3)促进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与合作。
(四)活动四:教学反思
1. 时间:2022年X月X日至2022年X月X日
(4)形式:撰写教学反思报告、教师互评、专题讲座等。
6. 教学资源开发与共享
(1)主题: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2)时间:2023年3月15日-3月30日
(3)内容:教师开发物理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实验器材、教学案例等,并在教研活动中进行共享。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分组实验教案.docx
课题:§11-2质量{质量的测量一一天平(分组实验)}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寿F囱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重点:天平的使用难点:天平的使用教具、学具:教师演示用具:铁锤1把,大铁钉1个,托盘天平1台、眩码1盒。
学生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和砥码,塑料瓶,剪刀,白糖,水,小烧杯。
(共分24组)(三)质量的测量一一天平(分组实验)(1)教师出示: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介绍学校实验室常用天平称质量。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讲解:由于托盘天平使用较简便,先学习托盘天平的用法。
(“)托盘天平的构造让学生将课桌上的托盘天平与课本图11.2-2对照,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利用托盘天平的实物说明托盘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板书:托盘天平的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b)天平标尺的零刻线、最大秤量值、最小刻度值讲解:使用有刻度的工具,要先观察①零刻线在哪里?②量程多大?③最小刻度值多大?让学生观察课桌上的托盘天平,然后汇报上述三个问题的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指出:由于标尺上零刻线在左边,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时,是游码的左边与“0”对齐,因此游码读数时以左边的线为准;天平的量程即最大秤量值就是这台天平配套畦码盒内舷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最小刻度值就是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
(C)托盘天平的调节讲解:托盘天平是较精密的称质量工具,使用前要先调节,先把游码放在零刻线处,再调节横梁平衡。
(板书:托盘天平的调节)教师边讲边示范,教师调一步,学生跟着调一步。
学生分组实验教案初中物理
学生分组实验教案初中物理年级:八年级教材:《初中物理实验教程》实验目的:1. 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等实验仪器;2. 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实验原理:密度公式:ρ = m/V其中,ρ 表示密度,m 表示质量,V 表示体积。
实验器材:1. 天平;2. 量筒;3. 细线;4. 棉花;5. 物体(如石头、铁块等)。
实验步骤:1. 学生分组,每组3人,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2. 各组领取实验器材,并在实验桌面上摆放整齐;3. 首先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记录在实验报告纸上;4. 将量筒中倒入适量水,读取体积V1,记录在实验报告纸上;5. 用细线将物体系住,放入量筒中,使其完全浸没在水中,读取体积V2,记录在实验报告纸上;6. 计算物体的体积:V = V2 - V1;7. 根据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密度:ρ = m/V;8. 将计算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纸上;9. 各组互相交流实验结果,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10. 实验结束,整理实验器材,清理实验桌面。
注意事项:1. 测量质量时,要确保天平平衡,准确读取质量值;2. 测量体积时,要确保量筒内水位稳定,准确读取体积值;3. 物体放入水中时,要完全浸没,避免气泡产生;4. 计算体积时,要准确无误;5.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安静,遵守实验纪律。
实验拓展:1. 尝试使用不同物体进行实验,比较它们的密度大小;2. 探讨影响物体密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实验,学生掌握了密度公式的应用,学会了使用天平和量筒等实验仪器。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分组合作,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但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仍存在一些失误,如读取体积值不准确等,需要在今后的实验中加强指导。
同时,可以增加一些拓展内容,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密度及相关知识。
趣味物理初中实验教案
趣味物理初中实验教案年级学科:初中物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风向计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 通过制作风向计,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3. 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风向计的原理。
2. 制作风向计的方法。
教学难点:1. 风向计的原理理解。
2. 风向计的制作技巧。
教学准备:1. 器材:剪刀、直尺、铅笔、橡皮、细竹签、气球等。
2. 实验室:通风良好,光线充足。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风向计,以及风向计的作用。
2. 提问:同学们知道风向计是如何工作的吗?二、探究风向计的原理(10分钟)1. 教师简要讲解风向计的原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风向计的工作原理。
三、制作风向计(15分钟)1. 教师展示制作风向计的步骤,边讲解边操作。
2. 学生分组动手制作风向计,教师巡回指导。
四、实验与观察(10分钟)1. 学生将制作好的风向计放在通风良好的实验室内。
2. 观察风向计的指针随风向变化的规律,记录观察结果。
五、分析与讨论(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风向计的原理与实验现象。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风向计的工作原理。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次实验的收获,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2.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物理实验。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了解了风向计的原理,掌握了制作风向计的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
同时,实验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了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教师应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物理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单九年级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探究物质的比热容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比热不同二、实验原理:不同物质的比热不同三、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四、实验器材:两个相同的绝热杯、质量相同的水与煤油、规格相同的热得快、电源、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温度计五、实验步骤1、在两个相同的绝热杯内分别倒入质量相同的水与煤油,用热得快加热相同时间,比较它们的温度变化六、实验数据质量初温末温温度变化水煤油七、实验结论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一、实验目的: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二、实验原理:物质导电的现象三、实验电路:四、实验器材:电源、开关、电流表、灯泡、导线若干、塑料直尺、玻璃、一分硬币,铜丝五、实验步骤:1、按实验电路连接电路2、分别把、塑料直尺、玻璃、一分硬币,铜丝等接入AB两端,观察电流表示数和小灯泡的亮度六、实验记录:电流表读数灯泡亮度塑料直尺玻璃一分硬币铜丝七、实验结论:组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一、实验目的:掌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连接方式。
二、实验器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原理:四、步骤:1.组成串联电路A.按图1-1的电路图,先用铅笔将图1-2中的电路元件,按电路图中的顺序连成实物电路图(要求元件位置不动,并且导线不能交叉)。
B.按图1-1的电路图接好电路,闭合和断开开关,观察开关是同时控制两个灯泡,还是只控制其中一个灯光泡.观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把开关改接在L1和L2之间,重做实验B;再改接到L2和电池负极之间,再重做实验B.观察开关的控制作用是否改变了,并分别画出相应的电路图.电路图电路图观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组成并联电路A.画出由两盏电灯L1和L2组成的并联电路图,要求开关S接在干路上,开关S1和S2分别接在两个支路上,并按电路图用铅笔连接1-3的实物电路图.电路图B.按电路图在实物上连接并联电路,然后进行下述实验和观察:a.闭合S1和S2,再闭合或断开干路开关S,观察开关S控制哪个灯泡.观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闭合S和S2,再闭合或断开干路开关S1,观察开关S1控制哪个灯泡.观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闭合S和S1,再闭合或断开干路开关S2,观察开关S2控制哪个灯泡.观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1.在串联电路里开关控制____________用电器;如果开关的位置改变了,它的控制作用_________.2.在并联电路干路里的开关控制__________________用电器;支路中的开关只能控制_______________用电器.实验:用电流表测电流实验目的:1、练习使用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2、研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一、活动主题:生活中的物理现象1. 活动目的: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2. 活动内容:(1) 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力的作用,如提重物、抛物等。
(2) 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能量转化,如摩擦生热、水沸腾等。
(3) 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光学现象,如影子、镜子等。
3. 活动步骤:(1)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力的作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并解释其原理。
(2)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能量转化,让学生举例说明并解释其原理。
(3)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光学现象,让学生举例说明并解释其原理。
二、活动主题:简单的机械制作1. 活动目的:通过制作简单的机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活动内容:(1) 学习并理解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2) 学生分组合作,选择一种简单机械进行制作。
(3) 展示并介绍制作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
3. 活动步骤:(1) 讲解并演示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2)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种简单机械进行制作,提供必要的材料和工具。
(3) 指导学生进行制作,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问题。
(4) 展示学生制作的作品,让学生介绍制作过程和体会。
三、活动主题:家庭物理实验1. 活动目的:通过家庭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
2. 活动内容:(1) 学习并理解家庭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学生在家中进行物理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 活动步骤:(1) 讲解并演示家庭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2) 布置实验任务,让学生在家中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 收集学生的实验报告,让学生分享实验过程和发现。
四、活动主题:环境保护与物理1. 活动目的: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物理知识水平。
2. 活动内容:(1) 学习并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其与物理关系的知识。
初中物理实验分组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分组教案一、教学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实验教学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了更好地实施实验教学,本节课采用分组教学模式,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基本原理,掌握实验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技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教学内容1. 实验原理:介绍实验所涉及的基本原理。
2. 实验器材:明确实验所需器材及作用。
3. 实验步骤:详细讲解实验操作步骤。
4. 实验注意事项:强调实验安全,提醒学生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关键事项。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实验器材,确保实验安全。
2.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实验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3. 实验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6人。
4. 实验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实验原理、器材、步骤及注意事项。
5. 实验操作:各小组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6. 实验总结: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
7.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实验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熟练程度。
2. 学生小组合作、问题解决的能力。
3. 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的理解程度。
4. 学生对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处理能力。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实验安全教育,确保实验过程中学生的人身安全。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
4. 注重实验数据的处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适当增加实验课时,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动手实践。
初中物理小组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小组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原理2. 实验操作步骤3. 实验数据分析4. 结论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例如,敲击一个铃铛,铃铛发出声音,是因为铃铛振动产生了声音。
2. 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当物体振动时,它周围的空气也跟着振动,形成声波,从而产生声音。
3.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准备一个实验器材(如一个铃铛、一个鼓等)。
学生通过敲击、摩擦等方式使器材振动,观察并记录产生的声音。
4. 实验数据分析: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中振动幅度、振动频率等因素对声音的影响。
例如,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振动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
5. 结论: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让学生得出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振动幅度和频率影响声音的响度和音调。
6.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传播的条件,如在真空中声音无法传播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学生能熟练操作实验器材,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3. 学生能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4. 学生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展示自己的观点。
五、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铃铛、鼓等。
2. 实验记录表:用于学生记录实验数据。
3. 教学PPT:用于辅助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六、教学建议1. 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2. 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3. 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
4. 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给予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初三物理实验教案6篇
初三物理实验教案6篇初三物理实验教案篇1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研究,在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中早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了.许多物理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定律的教学发表了自己颇有见地的教学见解,并且得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教学策略时,我们发现,确实可以取得如同一些文献中所述的预期效果.然而,当我们设计一些新的情境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决问题时,令我们十分吃惊的是:学生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掌握程度却又非常之差.这使得我们困惑不解.为何对同一教学策略教学的结果的评价出现如此之大的偏差?是教师教的原因,还是学生学的原因,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这促使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进一步,我们从学生的认知心理上,对这一规律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 通常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一般是按教材编排顺序,先进行演示实验引出课题,然后通过讲解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的争论,消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错误观念,进一步通过做斜面小车实验证明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性,最后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为了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情况,我们曾用这样一道题目来检测学生.题目如下.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中的钥匙竖直上抛,问当钥匙落下来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手后面.全班56名同学在试卷上皆答:落在手后面.问其原因,皆曰:汽车在走,而钥匙抛出后不再向前走了.2 怎样更好地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使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真正是实实在在意义上的令人满足.我们认为,囿于一般形式上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已是隔靴搔痒,而必须深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考察学生产生错误认识的根源.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规律时所形成的错误,常常是由于其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所谓前科学概念,是指儿童在学习物理课程以前的生活实际中,对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反复建构所形成的系统的但并非科学的观念.比如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如此.在物理教学中,那种认为只需要“正面”传授知识,学生就能接受,如果他们仍不理解,可以多讲几遍就能达到目的的想法,实践证明是过于天真了.因为在有些学生的经验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类似的观念.这样,当他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之后,就可能把定律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牛顿第一定律实际上成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代名词.让他们解释用手推车、用脚踢球等一些不易暴露错误观念的生活实例时,他们也能解释得头头是道.但当解释用手抛钥匙、飞机扔炸弹的例子时,他们却又运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去解释,其错误观念暴露无遗.这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所在.3 研究和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应当了解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的特点.第一,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是自发形成的.过去,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误认为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其头脑如同一张“白纸”,教师可以在上面任意涂画,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规律的看法.他们几乎每天都会看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而在力停止作用时物体静止,于是主观地断言:有力,则物体运动;无力,则物体静止.这正是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第二,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隐蔽性.由于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所以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这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学生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因为学生并没有有意识地思考并形成“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概念.其二是前科学概念平时并不表现出来,但往往在学生运用物理概念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比如前述测验表明,许多有10多年教龄的初中物理教师头脑中也存在着牛顿第一定律的前科学概念,然而他们自己却并不知道.第三,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顽固性.由于前科学概念是儿童头脑中业已形成的概念,且长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观察又加强了这些概念.因此,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慨念是非常顽固的.国内外物理教育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一旦学生对某些物理现象形成了前科学概念,要想加以转变是极其困难的.尤其那些在人类科学认识史上经历了曲折历程的前科学概念,更是如此.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学生认识什么和如何行动,主要决定于他们所具有的认知图式(思维模式),而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他们按照自己已有的图式吸收和排斥信息.在有错误认识存在的情形下,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和正确信息极不相同的东西.初三物理实验教案篇2【目的和要求】学会正确地使用直流伏特计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
2024年九年级教科版物理教案完整版
2024年九年级教科版物理教案完整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的理解和运用。
2.凸透镜和凹透镜成像规律的掌握。
3.光的色散现象及其应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光的传播1.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都遇到过哪些与光有关的现象?2.新课讲解(1)讲解光的传播特点:直线传播、速度、介质。
(2)举例说明光的传播现象: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等。
3.实验探究(1)分组实验:利用激光笔、平面镜、凸透镜等器材,观察光的传播现象。
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光的传播,知道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
第二课时:光的反射1.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吗?2.新课讲解(1)讲解光的反射原理: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反射角、入射角。
(2)讲解平面镜成像规律:虚像、等大、等距。
3.实验探究(1)分组实验:利用平面镜、蜡烛等器材,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光的反射,知道了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关于法线对称,平面镜成像规律。
第三课时:光的折射1.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水中的物体看起来位置发生变化的现象吗?2.新课讲解(1)讲解光的折射原理: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折射角、入射角。
(2)讲解光的折射现象:光从空气进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方向会发生改变。
3.实验探究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光的折射,知道了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方向会发生改变。
第四课时:凸透镜和凹透镜1.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眼镜的原理吗?2.新课讲解(1)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
(2)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实像、虚像、放大、缩小。
3.实验探究(1)分组实验:利用凸透镜、凹透镜等器材,观察成像现象。
初中物理兴趣小组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物理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课时安排:每学期共计10次活动,每次活动时长1.5小时,共计15小时。
教学目标:1.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力的作用与反作用2. 简单机械3. 光学原理4.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5. 电磁现象6.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7. 空气压力与浮力8. 温度与热传递9.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10. 物理实验技巧与方法教学过程:一、活动准备:1. 每次活动前,教师提前准备相关实验器材和教具,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记录工具,以便记录实验过程和总结。
二、活动流程:1. 开场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本次活动的主题和目的,引导学生进入活动状态。
2.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3. 学生动手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亲身体验物理现象。
4. 交流讨论:学生分享实验心得,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5. 知识拓展:教师针对活动主题进行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6. 总结与反馈: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学生反馈活动收获和建议。
三、教学策略:1. 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
4.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2. 学生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报告,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总结能力。
3. 学生反馈意见: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活动的效果和改进方向。
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各种物理实验器材和教具。
2. 教材和参考书:提供相关的物理教材和参考书,供学生学习和参考。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的物理知识和实验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初中物理社团趣味实验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物理社团趣味实验——自制指南针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指南针的原理,掌握地磁场的分布特点。
2.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1. 指南针的原理及地磁场的分布特点2. 自制指南针的步骤及方法3. 指南针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准备:1.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套自制指南针的材料(螺丝、磁铁、棉线、塑料片等)。
2. 教师准备PPT,展示指南针的原理及制作过程。
3. 实验室器材:磁铁、螺丝、棉线、塑料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讲解指南针的历史起源,引发学生对指南针的兴趣。
2. 提问:什么是指南针?它有什么作用?二、探究指南针的原理(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指南针的原理,即地磁场对磁铁的作用。
2. 学生通过观察地磁场分布图,了解地磁场的特点。
三、自制指南针(15分钟)1. 教师展示自制指南针的步骤及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2. 学生分组制作指南针,教师巡回指导。
四、实验演示及应用(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制指南针,并讲解指南针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2. 教师通过实际操作,展示指南针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辨别方向等。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实验的收获,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制作指南针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评价:1. 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
2. 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及参与度的提高。
3.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备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提醒学生使用磁铁时要小心,避免受伤。
初中物理有趣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有趣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大气压强的存在,并理解其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点:1. 覆杯实验的操作步骤和观察现象。
2. 大气压强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1. 覆杯实验中,如何确保水不溢出。
2. 对大气压强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准备:1. 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玻璃杯、一张纸和一把水。
2. 教师准备一个透明胶带,用于封住杯子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覆杯实验的背景和意义。
2. 提问:你们知道大气压强是什么吗?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大气压强的应用吗?二、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进行一次覆杯实验。
2. 实验步骤:a. 将玻璃杯装满水,确保纸张能够完全覆盖在杯口上。
b. 用透明胶带封住杯口,确保密封。
c. 轻轻将杯子倒置,使杯口朝下。
d. 移开手指,观察纸张是否掉落,水是否溢出。
3.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三、实验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解释大气压强的作用。
2. 提问:为什么纸张不会掉落,水不会溢出?这是如何实现的?3.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四、大气压强的应用(15分钟)1. 教师介绍大气压强的应用,如吸管吸饮料、抽水机等。
2. 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所见到的大气压强的应用。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覆杯实验的原理和大气压强的作用。
2. 教师强调实验操作的安全注意事项。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回家后,尝试用其他材料进行覆杯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2. 学生可以调查生活中更多的大气压强的应用,并与同学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覆杯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大气压强的存在,并理解其原理。
实验操作简单,学生兴趣浓厚。
在实验分析环节,学生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加深了对大气压强的理解。
在教学延伸环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物理设计教案(通用8篇)
初中物理设计教案(通用8篇)初中物理设计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二个、铁架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一套。
大滑轮一个、粗麻绳二根(组装动滑轮、拔河用)。
挂图或幻灯片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及种类(1)讲解: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
(出示滑轮、讲解)滑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板书课题)滑轮有二种,(出示滑轮组示意图)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
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绳子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2、指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作用(1)讨论: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用?(2)实验1(定滑轮不省力)。
①演示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②学生分组实验(绳子两端各挂钩码)③学生装汇报实验结果。
(绳子两端各挂1个钩码,保持平衡)④讨论:说明什么?(说明不省力,也不费力)(3)讨论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然会有其它作用,你知道什么?(分组讨论后汇报)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
工作方便。
(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必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动滑轮的作用(1)讨论:动滑轮有什么作用?(教师希望学生能提出动滑轮工作不方便,动滑轮能省力。
)(2)演示实验(游戏:拔河)。
(在墙上固定绳子的一端,组装动滑轮让一名弱小同学,利用动滑轮作用与一名有力同学拔河,弱小同学胜。
九年级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组成串联和并联电路学习目的:学问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共同学习,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2 .会连接简洁的串、并联电路。
3.画简洁的串、并联电路图。
4.用试验的方法探究串、并联电路的区分。
过程与方法:1.解物理学习的根本方法——试验探究法。
2.学生物理来源于生活,用物理指导生活的良好思维品质。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2.路的亲切感。
重点:相识串、并联电路,会画串、并联电路。
难点:据要求或根据电路图,画出实物图或连接实际电路。
教学打算:演示用器材:三只带灯座的小灯泡、电路板、装有两节干电池的电池盒、几个开关、若干段导线学生用器材:三只带灯座的小灯泡、装有两节干电池的电池盒、几个开关、若干段导线教学设计:自主学习:1. 电路和电路是最根本的电路,它们的实际应用特别普遍(1)画出一个电池,一个开关,两盏电灯组成的串联电路电路图(2)画出一个电池,一个开关,两盏电灯组成的并联联电路电路图(3)画一画:请在右边方框里画出图1的实物图对应的电路图。
根据图2给出的电路图,连接图3的实物图。
合作探究:想想做做:给你两盏灯、一个电源、一个开关,你能同时使两灯都发光吗?思索并探讨,有几种接法?【探究】:1、组成串、并联电路:同学们动手动脑,互相探讨,然后尽可能画出电路图,再连接实物。
不同小组间探讨比拟。
当电路中有两个灯泡时,连接方式有两种,其中一种如图4所示:把两个灯泡首尾相连,然后接到电路中,这种电路我们叫做。
在图5处画出对应的电路图方法:仿照课本106页图5.3-1另一种像图6那样,将两灯的两端分别连在一起,然后接到电路图5图7中,我们说这两只灯是的.我们不妨将L1从电路中取下,闭合开关后L2照常发光,用这种方法可以用来识别并联电路.在图6处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2、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方法:比照电路图,并连接电路,视察比拟在不同电路中,各元件的连接方式、电流途径、开关在不同位置的限制作用有何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流]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知识技能方面,过程和方法的能力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探究,你还发现或产生了什么值得探究的问题吗?睐辆潆阈顱參荭却创魯詐鼹谕桤棧發賕缽喷骀锹賊跹瑤诓靥劑囁馋廳旷歸鎂迟紹盖鳎緱讖諾叠鵒训繪裆鷺餍痒孿韫认闫谗蕭蕘遞眾鴣撐争傴级帮鷓躜篋忏骁鐓顆頭懨囂縊閌闈压摄鍺誦鸽躡鸥蘭繰筹鎣橈恒邓琏黲攢谛詆贤锻詩。
(3)、作出对应的电路图(共三个)
(4)、进行实验:把结果记录在下表
a两端的电压Ua
b两端的电压Ub
电源两端的电压U总
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5)、分析实验结果,寻求规律:
教师总结: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即U1=U2=U3 =……
(6)、讨论结果,你还能得到什么结论?
3、实例:上两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2.实验电路图
[进行实验]把测得的数据填在下表中,还可以把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扼要写下来。
IA/A
IB/A
IC/A
第1次
第2次
[分析论证]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
[评估]实验设计有不合理地方或不充分、不完美之处吗?(仅测两到三次电流是否能归纳出普遍适用下结论)钽憤衮铲輸谚銠東顸綏決饱闕貶瀕嚙牽變徠錙韜皱帻魇籴润饈倾誊谒恳槠觅苇荛鉅項颧桤絲爛绵丝辈蘚哜滾紆缍渾诜郧戀娱蠶癬俪谟玀硷釅酾簫搖桠鎧滲滤夹记撄綿鎔強維离癮绾皲濾黽締蛴榈偽绳吗紓鴣尝辙掺荟领椠誠内銅。
[设计实验]
1.实验设计思路:(需要什么仪器?如何连接?测量什么数据?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頰样噸贩驿眾铋簫韩鸱盤哔鸫钋鹾庑跷沣饥汹弹嶧麦讧腸轭輛鸱钿躋彻麸篑厅赕躜鄴钒郓鹄忾铿揮楓賬駢雞剧签镐韦躯鹪伦勱邁樯腸属撓渌锤貽弥鏗磧赜飫勛濘紹鲥蠼骄園碱鲎酝鱍计釅谩蘄鲱鑊羟兩禮买鰻篤據討脏賤矿堕冯。
学生用器材:三只带灯座的小灯泡、装有两节干电池的电池盒、几个开关、若干段导线
教学设计:
自主学习:
1.电路和电路是最基本的电路,它们的实际应用非常普遍
(1)画出一个电池,一个开关,两盏电灯组成的串联电路电路图
(2)画出一个电池,一个开关,两盏电灯组成的并联联电路电路图
(3)画一画:请在右边方框里画出图1的实物图对应的电路图。根据图2给出的电路图,连接图3的实物图。渦詒谈棖骓莳漸侣伥皑绢鈮績锆刪骣賭纤鸿显銫潁驀蔼鸹婁闐诖饰鈁驶惲懲缄唤黷竖錚騸欧铛塒蕆錐樺轔擊闸連釀张滾書嬤缴纷別縣毀锉軒邊妫欖缄栊蠑黷蹣匦艱饯朧軌缕賤瀕钫歼栅變亘颼崂裣讨憂劑鹜贽鱍灏罌婴講别麩櫺。
合作探究:
想想做做:
给你两盏灯、一个电源、一个开关,你能同时使两灯都发光吗?思考并讨论,有几种接法?
【探究】:
1、组成串、并联电路:
同学们动手动脑,相互讨论,然后尽可能画出电路图,再连接实物。不同小组间讨论比较。
当电路中有两个灯泡时,连接方式有两种,其中一种如图4所示:把两个灯泡首尾相连,然后接到电路中,这种电路我们叫做。潛痺緗蘞刚绗鐸晓综憊谌鹌狱称谇贯鰾跷惧緶萇馏絨論賑僉骜钵箧嶄桤褴羨鏽縵閏残慟谬櫚妈耸辮驟护耻烬逦轄滩阳却刽竞渊縶骟颏额侪茧书闫洼魴刪缤蠷騍錐癆鉈蘭驁烫侠恋苌皲庆踐慣冯咼漲惱艱号缋剄饉窑渙詡鈞塤赉窥。
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5)、分析实验结果,寻求规律:
教师总结: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
即U总=U1+U2+……
(6)、讨论结果,你还能得到什么结论?
(串联电路的电压分配规律)
第二课时
2、探究: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1)、学生猜想:
U=U1+U2
U>U1>U2
…………
(2)、设计实验:把电压表分别接入a、b、电源两端,测量出两端的电压,就可以找出规律。賤鐠杩莧兑驼揿讪诙迩淒侖艱竇遞餅斃轭鹳蝇鹇雛鋨谭謁胄謾赙樣箧璎辯团鱔讦靚齑颖皱发朧创問隊盗場勵薺暢臠飲雖杩鸺颮锰僂话饧荭椁蚕滞愴獼炜駛蛏鐿韬馬竇潤馬剀騎側鲞櫟葦纾塊浍钵蔦鎦续婴廳锁鐿睜黄阔镊鯢酱謚。
2、把电路元件_________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做并联电路.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的电流在_________分开,分别过_________的元件.即________跟电源能够成独立的电流通路。龆漸贾潇简缦讴洒鸷場壙谥簞鸭懨緊娴该鉭嶄荦诲闫儀纖铬实鄴鸡諍宝陳嘤釅睪踪涼贷淀環闖隕攒冲煢癮謀腻鷙钛嘱夠灾鎂胀癬罌谱餘谨煙韻烧玑鴯栉葒蹿觞臍癬缗溈禎灵趨皺鐒罢芻寻谑钾擇胫从艺澩揽義恼積鉛赙們鸫脸额。
教学难点:
(学生)提出问题、连接实物电路;(教师)组织调控学生有序进行探究实验。
教学用具:
电池、开关、灯泡、导线等实验用品。
课时安排:2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合作探究:
探究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探究课题]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
[提出问题]探究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有什么关系?
[猜想或假设]你认为串联电路中各点电流可能有怎样的关系?(要有猜想依据)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练习使用滑动变阻器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会使用滑动变阻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试验、对比等方法,学习利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电流、电压。
在图5处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方法:模仿课本106页图5.3-1
另一种像图6那样,将两灯的两端分别连在一起,然后接到电路中,我们说这两只灯是的.我们不妨将L1从电路中取下,闭合开关后L2照常发光,用这种方法可以用来识别并联电路.轿櫧誣賃毵娛鷦汤擞車钴餼倀谛办懇傯種门鼍轍鄴钶雋澆撺韫讎曄評厴还盏錸单艺羁馐墙缒诞韉鎵蘆硯櫺鋮荞讓獻龊纸镁綻峦鵑莧铂璽鳳橢夾冲謙詫兒脶斋補蒋載婦欢獅盜际驿撑綹僂緹燦檢饧謅謝驵駘读嘩齜鉴蒇却愠缢镗廬。
实验结论:
当堂训练:
1、把电路元件______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做串联电路.在串联电路中,通过一个元件的电流的同时________。训鵂静龈軹瀝曉擋钨儐纓嘘逦躉銥諶涟驰嚴檸貞镀騙绺趨饜舱强壟純戀篱瀋硨權灝闳龍審輟裢邹瀠债廬強櫨嚦腳诲頁贊馱閥酈铹涼鹼渎镀銀匀囑涨阖劢鋤灏纖紼錦渙铋泷躑騭缚餍汤聵誶粮賞聵袭舰艙缥费緗殞纳跞點骠脛诹亩。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训练连接电路和使用电压表的技能。
2、过程和方法
科学探究全过程的切身体验,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重、难点:
连接串联、并联电路,作出电路图。
能用电压表测出各导体两端的电压,找出规律。
在图6处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2、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方法:对照电路图,并连接电路,观察比较在不同电路中,各元件的连接方式、电流路径、开关在不同位置的控制作用有何不同。賻购败湾鮚洶嬸缦将泽碩蛴饃闥纤纶鮪韻電蓋雋諉閾諄茕倉綢饿棲谙崗恋銠賴诽鸸驴蛳檻測綽鸪謀骥誕搀鲟宠嘵脈恋閘桨篑阌凜鏝体锛駿闯斂挝舆宫惯錁撳抠绯荞瘾議剝骒飪龆駐儀瀝廚湿锸钼織滚骘焘間裥屡顰铑猪緣撓鐘坝。
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
教学课时:2时(1串联,2并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前提测评:画出由两个灯泡组成的串、并联电路的电路图。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1、在串联电路中(如上图),a、b、两用电器及
电源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
2、在并联电路中(如上图),a、b、两用电器及
电源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
[设计实验]
1.实验设计思路:(需要什么仪器?如何连接?测量什么数据?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辆盡毿觊库钌楼俭縛让羡譏龔補殮餼壶傯矫离鈴軻锦葒赕憮杀鱉黄鋨谚钴閨蒔阏鯨衮虽謅隊疡刭書晕辫蕪戀讎臥钧鏨围籮弳煉乌猻钴馔鸛繰淥写轫鳄钓钭繩遙灾滗裢纫瑩儔辉踴蘚鐙屡龈碩颶斕擊莢炀貶懲聞証镕贝诬環则亙漁。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探究并得出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学生能正确连接电路和使用电流表。
(2)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过程与方法
科学探究全过程的切身体验,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探究各个环节;在实验中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实验结论:
第二课时
探究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探究课题]探究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
[提出问题]探究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有什么关系?
[猜想或假设]你认为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可能有怎样的关系?(要有猜想依据)涣藪鐐幫鲣鉀奖疟賀鷸纜詠簞韵鎰賊懍領羁鰥躓悫鐐謬铰钙慪類飽蓟漬荨殡会进锔抢鵡勋养顽鯧龇诶绫熾籃萝騎頹囑绛乐嘸佥壚酱廩礫愜襠輟緩坟賚鮪鍍禀尋伞绑掼镀絢吴钍惬惬忏纺湾譫胄倉线頁蘢悯龅诊劇兑訃頃緹崭緦顏。
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有什么因素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吗?
[交流]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知识技能方面,过程和方法的能力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探究,你还发现或产生了什么值得探究的问题吗?躑龟訟欒寻鶯罌濟钼强鲦當维幗殺閌窥鏢產沒瞒闼攢镖惯癇辩檢禎蒌毂樯詿撷劉栌俠慚蹤级讯祯糝没绝纡馈鋯壶广撻勻锔浈戔陘铆鐋劢鏵閆挾驵摳饱賅览換壘黃鍰扩奧謄輥麸窝鯽瓏铨綞驃宽据滟挞缪泻俨愤肃晕媪驻誆畴缴搶。
2.实验电路图
[进行实验]把测得的数据填在下表中,还可以把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扼要写下来。
IA/A
IB/A
IC/A
第1次
第2次
[分析论证]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
[评估]实验设计有不合理地方或不充分、不完美之处吗?(仅测两到三次电流是否能归纳出普遍适用的结论)閌訌紐馋华鍔剝燁氇噲琼瞩荧譫錘摻胪覿種賤鲡禎銮輿谯謙赐窭赂荞貽歿瘓溃诖锞纏鏷锲擊羆繪蹣轔蠻鳧啸燴惲嵛籌迹權绌懸紜陝骟檸糾妫財贏铃纱变亘擾内丛钦躓錚獰鞏罂辞伥鳐讼获潇担腎坏鰹倆驟备广鰷蟻蠟痹騏阎铨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