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船舶发展史
新中国船舶发展史
新中国船舶发展史中国的船舶工业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逐渐从贫穷和落后走向了繁荣和壮大。
以下是中国船舶工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一、恢复发展期(1949年-1965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重视船舶工业的发展。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发展船舶工业。
在这个阶段,中国船舶工业主要依靠苏联的技术和设备进行建设,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船舶工业体系。
在恢复发展期,中国的船舶工业主要生产小型船舶和渔船,以满足国内需求。
同时,中国也开始研制和生产一些大型船舶和军舰,如护卫舰、潜艇等。
二、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船舶工业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由于政治动荡和经济困难,中国的船舶工业发展一度停滞不前。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船舶工业主要生产一些小型船舶和渔船,以满足国内需求。
尽管如此,中国船舶工业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例如,中国研制成功了第一艘核潜艇,这是中国海军装备建设的一次重大突破。
三、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2年)改革开放后,中国船舶工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中国的船舶工业逐渐融入了全球市场。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船舶工业开始生产大型油轮、散货船等高附加值船舶,并且逐渐向国际市场出口船舶。
同时,中国的船舶工业也开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
中国的船舶企业开始与国际知名船舶企业合作,开展国际合作项目,提高自身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总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船舶工业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在恢复发展期、文化大革命期间和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船舶工业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并且融入了全球市场。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中国的船舶工业将继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世界船舶行业及中国发展现状(编辑版)
世界船舶行业及中国发展现状一、世界船舶发展史船舶从史前刳木为舟起,经历了独木舟和木板船时代,1879年世界上第一艘钢船问世后,又开始了以钢船为主的时代。
船舶的推进也由19世纪的依靠人力、畜力和风力(即撑篙、划桨、摇橹、拉纤和风帆)发展到使用机器驱动。
再到1954年开始美国首先采用核动力潜艇,到核动力船舶,世界造船业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史。
二、世界船舶发展现状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全球船舶制造业仍兴旺生产并向中国转移。
全球造船业仍处于景气期,此轮景气持续时间之长、景气度之高前所未有,经过2008年由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引起的世界经济危机,全球造船业出现了适度回落,但这并没有使全球造船业从此进入低迷期,经过2009年的触底,迎来了2010年船舶行业的又一年蓬勃发展!近几年,全球造船业正加速向中国的产业转移。
凭借在船舶制造成本、海岸资源上等的比较优势,中国已在常规船方面的竞争优势已经超过韩国。
中国赶超韩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只是时间问题。
但中国在造船技术、生产效率以及基础设备等方面与日韩仍有一定差距,而且人民币升值、劳动力、原材料价格上涨等方面的压力逐步加大,都给未来中国造船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三、世界主要造船公司从企业的规模结构看,世界上大部分造船企业为中小型企业。
大型造船企业的数量虽然不多,但造船能力、造船产量、产值和职工人数在舰船工业中始终占据主要地位。
目前世界上的大型造船企业大约有近30家,其中包括:美国的6大船厂,即纽波特纽斯造船厂、电船公司、英格尔斯船厂、巴斯钢铁公司、阿冯达尔船厂和国家钢铁造船公司。
经过近年的兼并和重组,目前这6家船厂已分别隶属美国的通用动力公司和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6家船厂的职工总数占美国船厂职工总数的90%,承担了美国海军80%以上的舰艇建造任务。
意大利造船金融集团是西方最大的国营造船企业集团,拥有意大利最重要的l0家船厂、科研机构和主机制造厂,其造船产量一直占全国造船产量的80%~90%。
大船 大时代 大梦想——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纪实
十年磨砺终成一剑。这组数据宣告我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目标提前5年实现!
产量实现跨越的同时,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过去,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力量薄弱,造不出大船,造不出复杂船,不仅船型少,而且形不成系列,在高技术和特殊用途船型方面有大量空白。如今,我国不仅发展提升了散货船、油船等常规船型,还成功建造了液化天然气(LNG)船、万箱级集装箱船、30万吨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3000米半潜式钻井平台等一大批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产品。
正是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中国船舶业与国际海事界的战略合作不断加深,与MAN、瓦锡兰、西门子、ABB等国际知名品牌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手打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装备产业基地,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
正是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船舶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如大连船舶重工通过倡导“造船象汽车”的理念,从设计入手,不断进行工法及建造工艺创新,大胆探索和采用船坞串、并联一条半段造船法等国际先进建造工艺,船舶建造周期明显缩短,在4250集装箱船、11万吨成品油轮、VLCC等主导性产品建造周期已达到甚至超过日韩船厂水平。
就在局面极为困难的时候,国家在明确要求船舶工业“以破釜沉舟的精神拼死自救”的同时,制定了加快发展船舶工业等一系列扶持政策。
刚刚从困难中缓过劲儿来,2002年5月,中央领导同志明确提出,中国有希望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并将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初步定在2015年。不仅如此,还要树雄心、立壮志,成为世界造船强国。自此,船舶工业开始了改变世界造船格局的十年跨越。
勇摘“皇冠上的明珠”,自主创新引领跨越发展
4027米、5057米、5188米!
东北太平洋海域5000米深处,漆黑、寒冷、寂静。北京时间2011年7月,一个形似白鲨的家伙打破了这片神秘海域原有的平静。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进行深海下潜试验,成功突破了5000米深度,为将来冲击7000米深度奠定了基础。
中国航海史的历程
中国的航海史是一部悠久而丰富多彩的历史。
自古代以来,中国人民就以其独特的智慧和勇气,探索并开发了海洋。
以下是中国航海史的主要发展阶段:1、独木舟与筏时代:中国最早的航海活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
在那个时期,人们使用简单的独木舟和筏作为交通工具,沿着海岸线进行短途的贸易和渔猎活动。
这些早期的航海者展示了人类对海洋的初步探索和挑战。
2、帆船时代:随着造船技术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中国的航海者开始使用风力驱动的帆船进行远洋航行。
这些帆船成为了中国航海史的重要标志,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之一。
3、海上丝绸之路:在唐宋时期(公元618年-1279年),中国航海事业迎来了一个高峰。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这个时期也是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重要发展阶段,为后来的航海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郑和下西洋: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1644年),中国航海事业达到了一个巅峰。
郑和率领的远洋船队在28年的时间里进行了7次大规模的远洋航行,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他们的航程超过万公里,成为了中国古代造船业和航海事业的壮丽篇章。
5、近代航海的兴起:在清朝时期(公元1644年-1912年),中国的航海事业开始受到西方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港口,并允许外国船只在华航行。
这使得中国的航海活动更加多元化,也促进了中国造船技术的发展。
6、现代航海的发展: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航海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中国自行研制了多种新型船舶,包括远洋货船、油轮、军舰等。
同时,中国的航海教育、科研和港口建设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7、海洋权益的保护: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海洋资源的开发,海洋权益的保护成为了中国航海事业的重要议题。
中国政府加强了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和对海盗活动的打击,同时通过国际合作加强了对海洋权益的保护。
船的发展史
船
的
介
绍
船指的是:举凡利用水的浮力,依靠人力、风帆、发动机(如蒸气机、
燃气涡 轮、柴油引擎、核子动力机组)等动力,牵、拉、推、划、或推动 螺旋桨、高压喷嘴,使能在水上移动的交通运输工具。 另外,民用船一般称为船(古称舳舻)、轮(船)、舫,军用船称为舰、艇, 小型船称为舢舨、艇、筏或舟,其总称为舰船、船舶或船艇。
“水下幽灵”——潜艇
潜艇也叫潜水艇,是一种能潜入水下活动和作战的舰艇。它能在 水下发射导弹、鱼雷和布设水雷,主要用于对陆上战略目标实施袭击,摧 毁敌方军事、政治、经济中心;消灭运输舰船,破坏敌方海上交通线;攻 击大中型水面舰艇和潜艇;以及布雷、侦察、运输、援救和遣送特种人员 登陆等。潜艇可分为攻击潜艇与战略导弹潜艇;按动力,可分为常规动力 潜艇与核动力潜艇;按艇体结构,又可分为双壳潜艇、半壳潜艇和单壳潜 艇等。 潜艇能利用水层掩护进行隐蔽活动和对敌方实施突然袭击,有较大的 自持力、续航力和作战半径,可以远离基地,在较长时间和较大海洋区域 以至深入敌方海区独立作战,有较强的突击威力,但自卫能力和通信能力 较为受限。 最早的潜艇诞生于18世纪70年代的美国,由单人操纵,可潜至水下6 米,停留约30分钟。一战中,潜艇投入作战,受到各国海军的重视。二战 期间,潜艇排水量增加到2000余吨,下潜深度达到200米,得到更广泛的 应用。二战后的潜艇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出现了核动力和装配战略导弹 的潜艇,下潜深度达到9当时造船和航海的先驱。春秋战国时期就有 了造船工场,能够制造战船;汉代已能制造带舵的楼船;唐、 宋时期,河船和海船都有突出的发展,发明了水密隔壁;明 朝的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宝船,在尺度、性能和远航范围方面, 都居世界领先地位。 近代中国造船业发展迟缓。1865~1866年,清政府相继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建造了“保民”“建 威”“平海”等军舰和“江新”“江华”等长江客货船。 新中国成立后,船舶工业有了很大发展,50年代建成一 批沿海客货船、货船和油船。60年代以后,中国的造船能力 提高得很快,陆续建成多型海洋运输船舶、长江运输船舶、 海洋石油开发船舶、海洋调查船舶和军用舰艇,大型海洋船 舶的吨位已达30万以上载重吨。除少数特殊船舶外,中国已 能设计制造各种军用舰艇和民用船舶。现代帆船始于荷兰。
船的发展史。
船的发展史。
船是人类最早使用的交通工具之一,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船的形态和功能不断演变,逐渐成为连接世界各地的重要工具。
下面将从船的起源、船的材料和设计、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及现代船只的发展等方面,介绍船的发展史。
船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船筏。
古代人类发现能够使用木材和植物材料制作简易船筏,以满足水上交通的需求。
船筏通常由多根木材或竹子捆绑在一起构成,由于没有船体,船筏的稳定性较差,只能用于短距离的沿岸航行。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船的材料和设计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古埃及人首次使用船体来增加稳定性,船体由木材制成,并使用植物纤维加固。
这种船只在红海和尼罗河上航行,为当时的贸易和旅行提供了重要的交通手段。
此后,古希腊和古罗马人改进了船的设计,引进了船帆和舵等装置,使船只的航行更加灵活和高效。
船舶的发展在中世纪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
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使用罗盘和航海图表等工具,以及制作更为耐用的船体材料,如铁和钢。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航海距离更远,航行速度更快,从而推动了贸易和文化的交流。
此时期的著名船只包括北欧的维京战船和中国的宝船。
在近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船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蒸汽机和内燃机的应用使船只不再依赖于风力,大大提高了航行速度和效率。
同时,船体结构、推进系统和航行控制设备也得到了改进,使得船只更加安全和舒适。
这一时期的重要发明包括螺旋桨和钢铁船体等。
进入现代时代,船舶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受到科技和工程的影响。
随着航空和铁路等交通方式的兴起,船舶在运输和旅行领域的地位逐渐下降。
然而,船舶工业仍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现代船只采用先进的材料和设计,拥有更高的速度、更大的载重量和更好的环保性能。
例如,巨型油轮、豪华游轮和深海探测船等新型船只不断问世,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
总结起来,船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船筏,经历了船体、船帆、舵和航海工具的引进,以及蒸汽机和内燃机的应用等重要阶段。
中国船的发展史
中国船的发展史我国不仅陆疆广大,而且河流众多,海域辽阔,因此中华民族不仅有一部光辉的陆上进化史,而且也有一部壮丽的水上开发史。
而一部水上开发史必然也是一部舟船发展史。
中国舟船发展史绵延数千年,最早还得从远古说起。
在原始社会初期,先民们尚以渔猎和采集为生,他们的活动范围被局限于靠水很近的地域。
但由于没有一定的工具,他们无法捕捞深水中的鱼群,无法狩猎河对岸的野兽,不仅如此,如遇洪水泛滥,他们甚至连生命都不能保全。
恶劣的环境与求生的本能迫使人类去思考,人们开始寻求一种可以浮于水上的工具,以期猎取更多的食物和战胜洪水的危害。
然而究竟什么东西能够浮于水面而不沉?长期与自然界的抗争不断增添着人们的智慧,自然现象的反复出现也给人以一定的启迪。
“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世本》)“古人见窾木浮而知为舟”(《淮南子·说山训》),古人终于认识到某些物体具有浮性,自然漂浮物成为人们创造舟船工具的最早诱因。
经过长期实践,古人创制了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这是一种用树干或竹子并排扎在一起的扁平状物体。
原始人在实践中认识到单根竹木虽具浮力,但因其为圆形,浮在水中易滚动且面积窄小,运载力有限,如将数根并扎,则在水中可平稳漂浮且运载量增加,既可载物又可载人。
筏子,古时也称为“桴”、“泭”,或“箅”。
继编木为筏之后,又有“刳木为舟”(《周易·系辞》)。
“刳”是割开、挖空的意思,“舟”是指古代船舶的直系祖先——独木舟。
它是一种用独根树干挖成的小舟,其制做过程是:先选用一棵粗大挺直的树干,将不准备挖掉的部位涂上湿泥,然后用火烧烤未涂湿泥的部位,待其呈焦炭状后,再用石斧等工具砍凿,这样疏松的焦炭层很快就被“刳”尽,如此反复多次,独木终被“刳”成带槽的舟。
有了舟,人们尚不能在水中随意行驶,还必须有推动独木舟行进的工具。
“剡木为楫”(《周易·系辞》),即是指古人制桨的方法,“剡”的意思是削。
“楫,捷也,拨水使舟捷疾也”(《释名·释船》)。
新中国船舶发展史
新中国船舶发展史【原创实用版】目录一、新中国船舶工业的起步二、船舶工业的快速发展三、船舶工业的现代化进程四、我国船舶工业的成就与挑战正文新中国船舶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50 年代初。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船舶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然而,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我国船舶工业开始了艰难的起步。
上世纪 50 年代,我国开始兴建船舶工业基础设施,引进技术和人才。
随着国家对船舶工业的投入,我国的船舶工业开始逐渐发展壮大。
1956 年,我国成功建造了第一艘万吨级货船,标志着我国船舶工业从此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进入上世纪 60 年代,我国船舶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国不仅在民用船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还在军用船舶领域实现了突破。
我国开始建造驱逐舰、潜艇等现代化海军装备,为我国海军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船舶工业进入了现代化进程。
上世纪 80 年代,我国船舶工业开始引进外国先进的设计和管理理念,提高了船舶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进入 90 年代,我国船舶工业逐渐实现了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船舶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使我国船舶工业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崭露头角。
在新世纪以来,我国船舶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不仅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船舶生产国,还成功研发了一系列先进的船舶技术。
我国船舶工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我国船舶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如船舶工业的产能过剩、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环境保护要求日益严格等问题。
面对这些挑战,我国船舶工业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船舶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总之,新中国船舶发展史是一部充满挑战与奋斗的历程。
我国的船舶发展史
我国的船舶发展史陆上交通靠车马,水上交通靠舟船。
历尽沧桑的我国古代造船业当年曾雄踞于世界前列,把欧洲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我国古代造船起步于遥远的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三个高峰时期,这就是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朝时期。
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1、先秦时期的造船从“伏羲始乘桴[fú浮]”(《物原》)和“伏羲氏刳[kū枯]木为舟”(《周易系辞》)等远古传羲说来看,最早的船只——筏和独木舟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问世。
大自然各种常见现象的反复出现,启迪着我们祖先的思想。
早期的人类以捕鱼、打猎为生。
捕鱼需要下水,打猎也常常过河。
我们的祖先发现,木头和树叶可以漂浮在水面上。
于是,有人走进水中,抱着一块大木头试了试。
结果,不但没有沉下去,而且木头还把人托出水面。
这样,人们就学会抱着木头渡水了。
但是,人的双手抱着木头怎能捕鱼呢?后来,人们把砍下来的树干,用石斧和火,将一面削平、挖空,造成了第一只独木舟。
我们的祖先在造出独木舟的同时,还发现把几根树木捆扎在一起,也可以产生更大的浮力,载着人行驶在水面上。
这样,就有人制成了木筏。
比起独木舟来,木筏的使用面积大,制作起来更容易一些。
有了木筏,人们往返河流的两岸,在水中运行,再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了。
受到木筏的启发,人们想到了自己身边其他能够做成筏的东西。
只要能浮在水面上,并且能结扎在一起的东西,他们都要拿来试一试。
于是,人们又制成了竹筏、草筏和羊皮筏等。
特别是其中的竹筏,更受到人们的欢迎。
竹子这种材料,质地坚韧,重量轻,中间空,浮力大,容易捆扎,并且不怕水长时间浸泡,用它制作成竹筏,又方便又耐用。
把几只竹筏串成一排能运大量的东西。
独木舟和筏是远古祖先最简陋的也是最重要的渡水工具。
有了这样的渡水工具,我们的远古祖先就能进行水上捕捞和迁徙航行了。
关于远古祖先制作独木舟和筏的故事,古书上曾有记载。
其中大禹制作独木舟的神话就非常有趣。
船舶概论
船舶概论船舶定义:用于交通、运输、捕捞水生物、开发海底矿藏、港湾服务、运动游览、科学调查及测量、工程作业、救险、国防军事等水上、水面及水下各种运载工具的统称。
概念:船舶是指能航行或停泊于水域进行运输或作业工具,按不同的使用要求而具有不同的技术性能、装备和结构型式。
船舶在国防、国民经济和海洋开发等方面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发展历史:船舶从史前刳木为舟起,经历了独木舟和木板船时代,1879年世界上第一艘钢船问世后,又开始了以钢船为主的时代。
船舶的推进也由19世纪的依靠人力、畜力和风力(即撑篙、划桨、摇橹、拉纤和风帆)发展到使用机器驱动。
1868年,中国第一艘载重600吨、功率为288千瓦的蒸汽机兵船“惠吉”号建造成功。
古代中国是当时造船和航海的先驱。
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造船工场,能够制造战船;汉代已能制造带舵的楼船;唐、宋时期,河船和海船都有突出的发展,发明了水密隔壁;明朝的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宝船,在尺度、性能和远航范围方面,都居世界领先地位。
近代中国造船业发展迟缓。
1865~1866年,清政府相继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建造了“保民”“建威”“平海”等军舰和“江新”“江华”等长江客货船。
新中国成立后,船舶工业有了很大发展,50年代建成一批沿海客货船、货船和油船。
60年代以后,中国的造船能力提高得很快,陆续建成多型海洋运输船舶、长江运输船舶、海洋石油开发船舶、海洋调查船舶和军用舰艇,大型海洋船舶的吨位已达30万以上载重吨。
除少数特殊船舶外,中国已能设计制造各种军用舰艇和民用船舶。
2005年6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张广钦介绍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等方面情况,并答记者问。
发布会开始,张广钦主任就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历程作了简单介绍:今年7月11日,是著名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6月3日,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先驱——江南造船厂建厂140周年纪念日。
中国造船业源远流长,曾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开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先河。
船舶的发展
船舶的发展船是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
在石器时代就出现了最早的船——独木舟(把一根圆木中间挖空)。
然后,出现了有桨和帆的船。
后来又出现了用蒸汽或柴油发动机提供动力的船。
今天人们用太阳能和喷气式发动机作为船的动力,航行的速度令人吃惊,最高时速已经可以达到500千米以上了。
按用途分类拖斗挖泥船小艇商船:以商业行为为目的的船只。
客轮: 旅客输送用船。
货船: 货物输送用船(载客15人以下者)。
如运输原油的原油船、货柜船、散装货船等。
渡轮: 主要运载货物,乘客,汽车。
铁道车两渡轮: 能运送大型铁道车两的渡轮。
货客船: 兼货物输送与旅客输送用船。
救助作业船:用于海上救护工作。
工作船:处理打捞等工作打捞船,从事科研考察工作的科考船,事对航行中的船只的维护修理工作的工程船。
都属于这一范畴。
渔船: 用于捕鱼业的用船。
非商船: 非商业行为目的使用船只。
快艇: 主要用于水上娱乐,或赛艇比赛的船只。
种类有很多摩托艇,气垫船都属于这一类型。
拖船: 推拉大船进出港的专用船。
引水船: 带引水人上下商船的专用船。
指航船:指明航道的船只。
军舰:军事用途船舶,如巡洋舰,驱逐舰等,船只本身不用于军事用途的军属船舶也归为此类。
潜水艇也是一种特殊的船舶。
军事用途的潜水艇归于军舰类。
此外也有用于海底科研考察等工作的工作船类潜水艇。
还可用于海底观光等。
按材料分类钢铁船木造船合金船玻璃纤维(Glass Reinforced Plastic,GRP)船按构造分类单体船,多体船(双体船,三体船等)。
一般常见的船只为单体船,双体船(TWIN HULL)有两个瘦长的船体共享一个主甲板及上层结构,使用涡轮喷嘴发动机,通过向后喷水获取反作用力向前推进,比普通螺旋桨推动更快速,而在高速时,双体瘦长的船身能降低阻力。
而且船体稳度高,不易翻船(但若风浪过大,翻过90度后,因为没有单体船的静稳度扶正力矩,反而有灭顶之虞)。
常被应用于渡轮及军事运输上。
水翼船这是一种能高速航行的船舶。
中国近现代船舶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船舶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期。
以下是该时期中国船舶发展的一些关键节点:
船舶引进和民营船厂的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这个时期,西方国家的先进船舶技术开始引进到中国。
外国势力在中国租界地区建立了多个船厂,以满足对于商业和军事船只的需求。
此外,一些中国的民营船厂也开始崛起,例如上海的江南造船厂。
船舶工业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40年代):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船舶工业逐渐蓬勃发展。
上海的江南船厂、汉阳造船厂等成为当时最大的船舶制造企业。
中国开始自主设计和建造各类船舶,包括民用货轮、客轮以及军用舰艇。
抗战时期的船舶制造(1937年-1945年):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船舶工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抗战时期,中国政府将船舶制造作为战略任务之一,大量投资于造船业。
中国船厂为战争提供了大量的军用船只,包括炮舰、驱逐舰等。
此期间中国船舶工业实现了一定的技术突破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的船舶工业(1949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船舶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兴建了多个大型的船厂和造船基地。
中国开始自主设计和建造各类舰船,包括潜艇、驱逐舰、航空母舰等,实现了船舶工业的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船舶发展经历了从船舶引进到自主设计和建造的转变。
在各个历史阶段,船舶工业都在不断演进和壮大,起到了重要的经济和国防作用。
近年来,中国船舶工业也在不断追求创新和技术提升,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的船舶制造大国。
我国的海运发展.
我国的海运
中国近代海运发展曲折,清朝时期成立的轮船招商局道路坎坷。 1949年5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上海,上海市军管会接管 招商局,具有77年的中国近代最大的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 终于回到了人民手中,打破了中国海上运输业的笼篱。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共和国成长的脚步,60多年间,我国海 运、港口、铁路、公路等各类物流设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 简至精,发生的变化与进步有目共睹。这些变化,给中国国民经 济发展,保障商务顺利运行,起到了基础性和支撑性的作用。 今 天,我们就来回顾、盘点、总结这60多年来,我国海洋运输业的 功勋与光荣。
2009年上半年,随着中国外运集团与中国长航集团的重组,中 国远洋运输业步入了一个新阶段,从承运转向综合物流,全面深入到 中国外贸链条。 同时,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占全球的比重,由改革开放前的不足 1%上升到8%以上。在逾7%的增长额度中,海运承担了90%左右的 运输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有力支撑。 海运量的激增,加速了海运运力更新换代的进程,畅行于四大洋、 由我国航运企业控制和拥有的30万吨级油轮、散货船和万标箱集装箱 船已非罕见。
随着“千禧年”的到来,我国加入WTO为海运业开创了广阔的 国际竞争空间,中国的土地上也增加了由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世界前 20位国际集装箱班轮公司设立的独资、合资公司或办事机构。与此同 时,“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名词代替了“走出去”,海运业这一 “外向型经济”以超前的意识,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在“引进来”、 “走出去”的互动中,积极地融入世界经济当中。 中远集团就是在融合过程中,通过资本运作,加速扩张运力,凭 借目前730多艘4500万载重吨的运力规模,位居世界海运企业榜眼之 位。 成立于1997年的中海集团,经过短短10年的发展,积极融入国 际市场竞争,并运用独创的“反周期运作”战略,神奇地发展成为我 国第二大海运企业,跻身于世界海运企业第八位。
新中国船舶发展史
新中国船舶发展史摘要:一、新中国船舶发展史简介1.成立初期,中国船舶工业的基础十分薄弱2.20 世纪50 年代,中国开始引进技术和设备,发展船舶工业3.20 世纪60 年代,中国船舶工业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开始发展4.20 世纪70 年代,中国船舶工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5.21 世纪以来,中国船舶工业逐步向高端制造领域迈进二、新中国船舶发展的重要阶段及特点1.20 世纪50 年代:引进技术和设备,奠定基础2.20 世纪60 年代:自力更生,艰苦创业3.20 世纪70 年代: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体系4.20 世纪80 年代:深化改革,扩大开放5.21 世纪以来:向高端制造领域迈进,转型升级三、新中国船舶发展的主要成就1.船舶制造能力的显著提升2.船舶产品种类的丰富多样3.国际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4.船舶技术的创新突破5.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作出巨大贡献正文:新中国船舶发展史新中国的船舶工业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程。
在党的领导下,船舶工业逐步走向繁荣与辉煌,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新中国船舶发展史简介1.成立初期,中国船舶工业的基础十分薄弱。
在解放初期,我国的船舶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
当时,我国只能生产一些小型木船和渔船,无法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2.20 世纪50 年代,中国开始引进技术和设备,发展船舶工业。
为了迅速提高船舶工业水平,我国政府积极引进苏联的技术和设备,建立了一批船舶制造企业,如江南、沪东、大连等。
3.20 世纪60 年代,中国船舶工业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开始发展。
在面临国际政治经济封锁的背景下,我国船舶工业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逐步发展壮大。
4.20 世纪70 年代,中国船舶工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我国船舶工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不仅能够生产各类民用船舶,还研制成功了导弹驱逐舰、核潜艇等先进武器装备。
5.21 世纪以来,中国船舶工业逐步向高端制造领域迈进。
船舶的发展历史
船舶从史前刳木为舟起,经历了独木舟和木板船时代,1879年世界上第一艘钢船问世后,又开始了以钢船为主的时代。
船舶的推进也由19世纪的依靠人力、畜力和风力(即撑篙、划桨、摇橹、拉纤和风帆)发展到使用机器驱动。
1807年,美国的富尔顿建成第一艘采用明轮推进的蒸汽机船“克莱蒙脱”号,时速约为8公里/小时;1839年,第一艘装有螺旋桨推进器的蒸汽机船“阿基米德”号问世,主机功率为58.8千瓦。
这种推进器充分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因而被迅速推广。
1868年,中国第一艘载重600吨、功率为288千瓦的蒸汽机兵船“惠吉”号建造成功。
1894年,英国的帕森斯用他发明的反动式汽轮机作为主机,安装在快艇“透平尼亚”号上,在泰晤士河上试航成功,航速超过了60公里。
早期汽轮机船的汽轮机与螺旋桨是同转速的。
后约在1910年,出现了齿轮减速、电力传动减速和液力传动减速装置。
在这以后,船舶汽轮机都开始采用了减速传动方式。
1902~1903年在法国建造了一艘柴油机海峡小船;1903年,俄国建造的柴油机船“万达尔”号下水。
20世纪中叶,柴油机动力装置遂成为运输船舶的主要动力装置。
英国在1947年,首先将航空用的燃气轮机改型,然后安装在海岸快艇“加特利克”号上,以代替原来的汽油机,其主机功率为1837千瓦,转速为3600转/分,经齿轮减速箱和轴系驱动螺旋桨。
这种装置的单位重量仅为2.08千克/千瓦,远比其他装置轻巧。
60年代先后,又出现了用燃气轮机和蒸汽轮机联合动力装置的大、中型水面军舰。
当代海军力量较强的国家,在大、中型船舰中,除功率很大的采用汽轮机动力装置外,几乎都采用燃气轮机动力装置。
在民用船舶中,燃气轮机因效率比柴油机低,用得很少。
原子能的发现和利用又为船舶动力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1954年,美国建造的核潜艇“鹦鹉螺”号下水,功率为11025千瓦,航速33公里;1959年,前苏联建成了核动力破冰船“列宁”号,功率为32340千瓦;同年,美国核动力商船“萨瓦纳”号下水,功率为14700千瓦。
中国近代航海事业发展史
中国近代航海事业发展史近代航海事业是指从19世纪开始,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在航海领域的发展历程。
这段历史可以追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近代化进程。
在这之后,中国开始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压力和内部改革的挑战。
在中国近代航海事业的发展史上,有几个重要的里程碑。
首先是1860年的《天津条约》签订,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外国船只得到了在中国沿海贸易的权利。
这使得中国开始接触到了西方的航海技术和船舶建造工艺。
随着西方技术的引进,中国开始建立起自己的航海基础设施。
1872年,中国第一艘现代化军舰“定远”号下水,标志着中国航海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艘军舰采用了西方的造船技术和装备,大大提升了中国的海上实力。
中国近代航海事业的发展还受到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获得了德国在中国的船只和船厂,使得中国的造船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此外,中国也积极参与了国际航海组织的建设和活动,与国际接轨。
然而,中国近代航海事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面临了内忧外患的局面,航海事业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国共内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航运业遭受了巨大的破坏,船只和港口设施几乎被摧毁殆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全面的航海事业的重建工作。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船舶建造和海运业的发展。
1950年代,中国建造了一批现代化的货船和客船,并逐步恢复了国际航运业务。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近代航海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980年代,中国大力引进国外的航海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航运业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船舶工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世界船舶制造业的重要一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近代航海事业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的船舶数量和船舶吨位逐年增长,中国的港口也成为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航运组织的工作,为国际航海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船的发展简史
近现代篇
潜艇潜艇是一种能潜入水下活动和作战的舰艇,也
称潜水艇,是海军的主要舰种之一。潜艇在战斗中的主要 作用是:对引陆上战略目标实施核袭击,摧毁敌方军事、 政治、经济中心;消灭运输舰船、破坏敌方海上交通线; 攻击大中型水面舰艇和潜艇;执行布雷、侦察、救援和遣 送特种人员登陆等。
近现代篇
民用:运输、工程、渔业、港务、海难 救助、海洋开发。
未来篇
多体船
未来的船主要朝着多体方向发展。所谓
多体船,顾名思义,船体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部分组合而成, 多体船在国外出现了双体船、三体船甚至是五体船。
`
船的发展简史
history of ship
演讲人:黄浩 工设10902班
船的发展简史
古代篇 近现代篇 未来篇
在几千年前,人们就发现过河困难的问 题。若河浅和水流慢,人们就可以涉水渡 河。但遇到河深和水流急的河流,人们就 无法过河。 后来,一些人发现抱着树枝或粗的树干, 就可以浮渡过河。于是,人们就开始有意 识地把树枝捆成一扎,做成木筏。或把粗 树干挖空,使它成为独木舟就可以过河了。
近现代篇
船只的多样化 蒸汽机发明后,船 的发展非常快,而且被应用到各个领域。 主要包括军事、民用、商用、以及其他领域。
近现代篇
护卫舰 是以导弹、舰炮、深水 炸弹及反潜鱼雷为主要 武器的轻型水面战 斗舰 艇。它的主要任务是为 舰艇编队担负反潜、护航、巡逻、警戒、 侦察及登陆支援作航空母舰简称“航母”、“空母”,前苏联称之为“载机
巡洋舰”,是一种可以提供军用飞机起飞和降落的军舰。中文“航空 母舰”一词来自日文汉字。航空母舰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武器 的大型水面舰艇。现代航空母舰及舰载机已成为高技术密集的军事系 统工程。航空母舰一般总是一支航空母 舰舰队中的核心舰船,有时还 作为航母舰队的旗舰。舰队中 的其它船只为它提供保护和供 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船舶发展史
新中国船舶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时期。
在此之前,中国的船舶工业相对较落后。
随着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国船舶工业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1949年-1965年),这一阶段主要是从苏联和东欧国家引进技术和设备,以恢复和发展中国的船舶工业。
中国成立了青岛和上海两座大型船厂,并开始建设一系列船舶修造厂和设备制造厂。
第二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年-1976年),这一阶段具有特殊的政治背景,船舶工业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在此期间,船舶生产几乎停滞,焦点转向军事工业。
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2年),这一阶段标志着中国船舶工业的复兴和现代化。
中国开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并积极开展合作项目。
1980年代,中国船舶工业已经具备研发和建造各类商用船舶的能力。
第四阶段是进入新世纪后的发展(1992年至今)。
中国船舶工业在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的造船工艺和船舶设计水平不断提高,建造的大型商用船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同时,中国的船舶工业也开始朝着绿色环保、高效节能等方向发展。
总的来说,新中国船舶发展经历了起步、停滞、复兴和崛起的过程。
中国的船舶工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国之一,为
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中国船舶工业有望进一步提升自身实力,成为世界一流的船舶制造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