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船史》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国造船通史

中国造船通史

中国造船通史一、古代造船技术的发展中国造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先民就开始使用简易的木筏和石皮船进行航行。

到了商代和西周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逐渐进步,出现了木质船舰。

随着时代的变迁,战争的需要推动了中国造船技术的不断发展。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大型木质战船,如楚国的“百战船”和齐国的“千人船”,这些战船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造船技术的较大进步。

二、宋代的造船繁荣中国造船技术在宋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宋代的造船业经历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宋代的船舶建造技术逐渐成熟,出现了许多创新。

其中最著名的是宋代的“板板船”,这是一种由多块板材拼接而成的船体结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抗风浪能力。

宋代的造船工匠还发明了一种新的船舶建造技术——“钉船法”,即用铁钉将船板固定在船骨上,使船体更加牢固。

三、明代的海洋航海明代是中国造船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明代初期,中国开始大规模建造远洋船只,开展海洋贸易。

明代的造船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改进。

明朝的船舶有了更大的尺寸和更强的承载能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舶之一。

明朝的船舶在船体结构、帆的设计和舵的运用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突破,为后来的航海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清代的海军舰艇建设清代是中国造船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清朝建立后,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海军舰艇建设。

清朝的船舶建造技术逐渐与欧洲接轨,引进了西方的造船技术和船舶设计理念。

清朝的船舶规模更大,装备更精良,成为亚洲最强大的海军之一。

清朝的舰艇建设对中国的海防和海洋贸易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现代化的中国造船业近代以来,中国的造船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20世纪初,中国开始引进西方先进的船舶制造技术和设备,逐步实现了船舶工业的现代化。

1949年后,中国的造船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和政府的支持。

中国的造船能力不断提升,建造了一批现代化的大型船舶,包括民船和军舰。

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国之一,造船技术和设备水平不断提高。

船舶构造、建造基本知识(一)

船舶构造、建造基本知识(一)

船舶构造、建造基本知识(一)船舶险培训讲义(一)船舶构造、船舶建造基本知识一、我国造船发展史概述我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造船国家之一,远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了船,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我国南方已经有了专门的造船工场——船宫。

唐、宋年间,已制成一种“车船”,改进了船舶的驱动方式,在船的前后设有车轮,用脚踏来代替摇橹、划桨,提高了行速,当时有“日行千里”的说法,这种船已大略具备现代化机动船的雏形。

这个时期所造的海船,船身大、结构坚固、抗风能力强,加上船工的熟练的航海技术,我国的海船闻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线上,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优良船只。

到了明代,我国造船能力更加雄厚,有大规模的造船基地。

我国古代造船科学技术是比较先进的。

在一千七百多年前,我国海船已应用风帆,在船尾配臵了锚,而且采用了我国特有的推进工具-——橹。

而西方各国的船舶到了公元7-9世纪才开始使用风帆,12世纪末才在船上装上了舵。

我国很早便知道在船的两侧加设“腰舵”的方法,使船在迎风前进时也能借助风力扬帆而平稳行驶。

到11-12世纪,我国在帆船形式方面,即知道采用侧舷弯曲,横梁宽大,省出甲板,多留舵位的设计方法;同时也知道应用水密隔舱的方法使船体在意外受到碰撞损坏时而不致沉没。

近年来在广州首次发现一处规模巨大的秦汉时期的造船工场遗址。

遗址表明,当时造船已采用船台与滑道下水,这和现代船厂的船台,滑道下水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

二、民用船舶的种类和用途船舶可以分民用船舶和军舰两大类。

常见的民用船舶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按船舶用途分类1、客船它是以载运旅客为主的专用船舶,通常也载运少量的货物和邮件等。

客船又分远洋客船、沿海客船和内河客船三种。

2、货船它是以载运货物为主的专用船舶。

通常按货物性质分为干货船和液货船(油船)、气体船(石油气)三种。

3、拖船它是用来拖拽没有自航能力的船舶、木排或协助大型船舶进出港口,靠离码头,或作救护海洋遇难船只的船舶。

4、顶推船它是专门用来顶推非自航货船的船舶。

海模---校本教材初稿

海模---校本教材初稿

海模---校本教材初稿航海模型部分一、发展史1-1船的发展简史二、简单航海模型制作2-1折纸船(一)2-2折纸船(二)2-3折纸船(三)2-4折纸船(四)2-5鸡蛋喷气船制作2-6铜管蒸汽小船★★2-7光盘气垫船★★1-1、船的发展简史⏹古代篇⏹近现代篇⏹未来篇船的起源在几千年前,人们就发现过河困难的问题。

若河浅和水流慢,人们就可以涉水渡河。

但遇到河深和水流急的河流,人们就无法过河。

后来,一些人发现抱着树枝或粗的树干,就可以浮渡过河。

于是,人们就开始有意识地把树枝捆成一扎,做成木筏。

或把粗树干挖空,使它成为独木舟就可以过河了。

古代篇⏹木筏最早、最简单的木筏是由多根树干捆扎而成的木排。

中国有悠久的航海及造船的历史。

考古证明,至少在7000年前,中国已能制造竹筏、木筏和独木舟。

最早、最简单的竹筏是由多很竹竿捆扎而成的竹排,沿江河顺流而下,也可以用桨、橹、篙来推进。

⏹木船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们发现木筏不好控制,容易发生事故,而且坐得多也不舒服,于是人们就发明了木船,它比木筏安全,而且能装更多的货物。

这是一种伟大的进步⏹帆船木船航行时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它的抗风能力较差。

只有当抗风浪能力较强并能借助大自然风力进行远距离航行的木帆船出现后,人类的航海活动才能更为主动。

这可是人类最早的利用自然资源的一种体现。

楼船秦汉时期,我国造船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峰。

船的代表是楼船。

楼船,顾名思义就是有楼的船,高十余丈,甲板上建楼数层。

当时战争较多,故楼船主要用于战争,同时也是实力的表现车船唐宋时期为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时期。

这个时期的舟船不仅种类多、体积大,而且还有工艺先进、结构坚固、载量大、航运快、安全可靠等许多优点。

沙船船的发展的另一个高峰是明朝。

据一些考古的新发现和古书上的记载,明朝时期造船的工场分布之广、规模之大、配套之全,是历史上空前的,达到了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最高水平。

郑和下西洋的船就是其代表。

船的发展史

船的发展史

船的发展史1、筏子与独木舟长期与自然界的抗争不断增添着人们的智慧,自然现象的反复出现也给人以一定的启迪。

“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世本》)“古人见窾木浮而知为舟”(《淮南子·说山训》),古人终于认识到某些物体具有浮性,自然漂浮物成为人们创造舟船工具的最早诱因。

经过长期实践,古人创制了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这是一种用树干或竹子并排扎在一起的扁平状物体。

原始人在实践中认识到单根竹木虽具浮力,但因其为圆形,浮在水中易滚动且面积窄小,运载力有限,如将数根并扎,则在水中可平稳漂浮且运载量增加,既可载物又可载人。

筏子,古时也称为“桴”、“泭”,或“箄”。

继编木为筏之后,又有“刳木为舟”(《周易·系辞》)。

“刳”是割开、挖空的意思,“舟”是指古代船舶的直系祖先——独木舟。

有了舟,人们尚不能在水中随意行驶,还必须有推动独木舟行进的工具。

“剡木为楫”(《周易·系辞》),即是指古人制桨的方法,“剡”的意思是削。

“楫,捷也,拨水使舟捷疾也”(《释名·释船》)。

削木头做成桨,以推进舟的行驶。

人们才可较随意地在水面上活动。

独木舟具体出现的时代尚不能断定。

但1977 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一柄用整木“剡”成的木桨,表明至迟在大约七千年前,我国已开始使用独木舟,同时也说明,我国发明和使用舟船的历史较之车马出现的时代要早数千年之久。

我国古代独木舟的形制,大致有三种:一种头尾均呈方形,不起翘,接近平底;一种呈头尖尾方形,舟头起翘;一种头尾均呈尖形,两头起翘。

独木舟的优点就在于一个“独”字,舟身浑然一体,严整无缝,不易漏水,不会松散,而且制作工艺简单,所以沿用的历史很长,直至今日,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独木舟还被用作渡河工具。

筏子与独木舟的相继出现,是人类开拓水域交通迈出的第一步。

有了它们,人类的活动范围便从陆地扩大到水上,人类从此可以跨江渡河,使地域上的阻隔失去了原有的威力。

中国古代造船史

中国古代造船史

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之浅谈中国古代造船史中国是世界上造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的造船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仅大陆海岸线就有18000多公里。

又有6000多个岛屿环列于大陆周围,岛屿岸线长14000多公里,它们绵延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辽阔水域并与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紧紧相连,这就为我们的祖先进行海上活动,发展海上交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中国造船史绵延数千年,早在远古时期就开始了,先民究竟在什么时候创造舟船已经很难考证,但至少可以说中国是发明舟船最早的国家。

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广泛地使用了独木舟和筏,并对筏和独木舟不断地进行改革,然后出现了新型的木板船,由筏和独木舟发展到木板船,这是造船史上的飞跃。

至商代时,中国已经发明并使用了风帆,船有了帆就大大推荐了速度,这也是人类对自然风力资源具有创造性地开发。

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战争频繁,为了集结兵力、运输军粮货物及对远方进行外贸交易,使造船跟航海迅速发展,东南沿海的吴国、赵国都设置了“船宫”作为造船工场。

船舶的种类真多了,数量增大了。

商船和战船已经分开,战船是民用船只发展而来,但战船既要有防御能力又要有进攻能力,在船只的结构性能装备上都要比民用船只高,所以战船水平的高低标志着各诸侯国造船能力经济实力和整体生产力的高低。

秦汉时期,开过战争与海外丝绸之路对穿的需求积极的促进了造船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中国造船史上的第一个发展高峰,它继承了巴蜀地区及原来六国中一些国家发达的造船技术水平并加以发展,这一时期不仅是规模大且类型多,并能建造高技术的楼船。

汉代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已经成熟,标志在于可以建造高于十余丈的三层楼高达楼船外,还有类型繁多的各种船只,还发明了浆、橹、风帆、尾舵等,船舶推进工具的日益完善和广泛使用,横隔舱造船结构的重大贡献。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连年战乱生产力遭到破坏,大批人民辗转流徒到南方,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南迁人民带去了先进的科学知识、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兴修塘堰,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江南地区,使原落后于北方的南方生产迅速得到提高,经济的繁荣和相对安稳的政局为发展造船业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在先秦汉造船业的基础上三国时期的造船业又有所发展。

中国古代航海史

中国古代航海史

中国古代航海史开篇上古⼈的航海 学术界⼀般都认为中华⽂明起源于黄河长江周边的区域,由于⼟地肥沃适宜居住进⽽形成了农耕⽂化。

尽管我过农耕为主,但中华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域离不开航海。

在11000⾄7500年前,北京的⼭顶洞⼈.⼭东的⼤坟⼝⼈,浙江的河姆渡⼈,都是傍河⾯海⽽居的。

近代在⼭顶洞和北京昌平县的雪⼭遗址中,均发现钻了孔的海贝或海螺壳串制的装饰品,在浙江河姆渡百越⽂化遗址中,还发现了海鱼⾻。

这些出⼟⽂物,⾜以说明沿海居住的先民.主要是靠渔猎为主要⽣活来源的。

在河海边的⼈们为了获取⽣活资料逐渐形成了具备航海特⾊的龙⽂⼭和百越⽂化。

也是这两个⽂化分⽀开始了中国航海的最初序幕。

⾸先我们来谈谈航海⼯具。

航海⼯具简单来说就是载⼈货渡河渡海的⼀种有形载体,航海⼯具的产⽣源于上古⼈民渡海的欲望。

当⼈们发现海中有⼤量的资源,河对岸有更多的猎物,他们就思索如何才能渡河。

聪明的⼈类从⾃然界的浮性得到启发,通过选择浮性好的物体来渡河《物原》⼀书上说:“隧⼈⽒以鲍济⽔,伏羲⽒始乘俘”。

说明上古⼈是跨着⼀根树⼲,或是抱着⼀个葫芦作为浮具渡⽔的。

《易经》上有“包荒(kang)冯(ping)河”这样⼀句卦辞,“包”即匏的假借同义字,就是葫芦; “荒”是空虚的意思,“冯”意即是单⾝游泳渡⽔。

“包荒冯河”便是抱着空⼼葫芦游⽔渡河。

这种渡⽔浮具,后来⼜发展到把数个葫芦⽤绳⼦绑到⼀起,以提⾼渡具的浮⼒,名之谓“腰⾈”。

即可以捆在背上,扎在腰间,解脱出抱持葫芦的双⼿,再配合上双脚⽤四肢划⽔,⽐原来便利了许多。

后来⼈类开始饲养牲畜的时候,在某些地区,还出现了⽤浑脱兽⽪充⽓后制作的⽪裳浮具。

这些简单的渡⽔浮具,在历史上延续使⽤了很长时间。

随着⼈类的不断实践改良,航海⼯具不断⾰新。

 1.1.2 筏 尽管出现了漂浮⼯具,能渡河了,但过河后⼈⾝体湿漉漉的,影响了形象影响⼼情,⼤冬天的还容易受寒。

聪明的⼈类⼜开始思考解决这⼀问题的途径,他们发现将有浮⼒的物体绑扎在⼀起可以加⼤浮⼒,⾜以可以承受⼀个⼈的重量漂浮在⽔中,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筏。

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

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

关于腰舟的文献记载
陆佃注解《鹖冠子》中讲到:“壶,瓠也,佩之可以济涉,南人谓之腰 舟。” 闻一多先生在《诗经通义》解释《匏有苦叶》一节中提到:“古人早已 知道抱着葫芦浮水能使身体容易漂起来,所以葫芦是他们常备的旅行工具, 而有‘腰舟’之称。叶子枯了,葫芦也干了,可以摘来作腰舟用了。”
关于腰舟的应用和传说
“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世本》 “古人见窾木浮而知为舟” ——《淮南子· 说山训》
“燧人氏以匏济水,伏羲氏始乘桴”——《淮南子· 物原》
由于原始的渡水工具都是有机质的,易腐难存,所以在我国石器 时代的考古中尚未有所发现。
15
2015-7-12
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 原始浮具——葫芦
体轻 防湿性强
腰舟作为交通工具和劳动工具
注:上世纪末期,海南生活的黎族人民仍然利用葫芦舟来渡水,沿海南方的许 多地区至今还保留着葫芦渡水的习惯;腰舟可以横渡海洋,最初从朝鲜去日本 时,就是在腰上拴上若干个葫芦,因此朝鲜称船夫为瓢公或瓠公。
民族中关于葫芦救人的传说(苗族、彝族、崩龙族、黎族等)注:葫 芦为祖先偶像,是他们的图腾 19
筏运输的局限性
不能逆水而行,只能单向运输 故有“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的说法
26
2015-7-12
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
木筏
以树干编制而成:最早的木筏是将几根 树干并列捆绑,以一根木杆划水,在 水中行驶稳性较好,但不够坚固。后 来在并列的树干上帮扎横梁,以增强 其结构。是过河、捕鱼和狩猎的重要 工具。
33
2015-7-12
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
制造独木舟的条件
人类掌握的石器的磨制 学会了用火 对浮性和浮力的认识,并意识到凹形物体的浮力更强。

中国造船史发展

中国造船史发展

140.8m
郑和所率船队比今美国航母战斗群还 庞大,有一次所率的大船便达62艘, 船队人员总编制为27800人,是目前世 界上最大航空母舰——美国尼米兹级 核动力航母全员编制的四五倍。
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运动展开,比较著名的
有军火和轮船的综合企业——江南制造总局,专门 从事造船的福州船政局。1865年,第一艘蒸汽轮船 “黄鹄号”建成。但技术比国外落后七八十年。洋 务运动虽以“自强”“御海”为出发点,但在外国 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最终未建成自己的民族造船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承接了外国订单,但第二次 世界大战,中国造船业完全停滞。
• 现状以及未来:2011年年底,在世界航运业持续 低迷的情况下,中国造船业确实进入了一个接单 难、交单难、融资难、成本高、利润低的寒冬时 期,由于我国绝大多数企业以建造常规船为主, 订单仍主要集中于散货船领域、技术含量低、劳 动密集型企业,所以在未来2-3年,国内将有50% 船企面临被淘汰。在新一轮船舶行业洗牌过程中, 国有大型船企将明显受益于船舶振兴规划,而众 多民营中小型船厂将逐渐转化为大船企的配套企 业,或者折戟出局。
专业资料?明朝的国内政治和对外政策的需求使明朝的造船技术和工艺出现了新的飞跃登上了中国古代造船业发展的顶峰然而随之而来的明代海禁政策却使得中国的造船技术迅速衰败清代前期的海禁政策进一步阻碍了中国造船业的技术发展与创新使中国从航海与造船业的高峰上迅速跌落造船技术的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倒退造船业严重萎缩在列强坚炮的攻势下显得力不从心
春秋吴国“大翼”战船
吴 国 “ 楼 船 ”
秦汉时期,开过战争与海外丝绸之路对穿的需求积 极的促进了造船技术的发展,先秦时代的楼船,到汉武帝 时,已发展为巨型主力战船。顾名思义,船大到可以在上 面建高楼才叫“楼船”。据《史记· 平準书》记载,楼船 高十余丈,相当于今二十几米;楼分三层,分别叫“庐”、 “飞庐”、“雀室”,其中雀室是瞭望指挥平台,方便观 察水上敌情。

我国的船舶发展史

我国的船舶发展史

我国的船舶发展史陆上交通靠车马,水上交通靠舟船。

历尽沧桑的我国古代造船业当年曾雄踞于世界前列,把欧洲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我国古代造船起步于遥远的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三个高峰时期,这就是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朝时期。

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1、先秦时期的造船从“伏羲始乘桴[fú浮]”(《物原》)和“伏羲氏刳[kū枯]木为舟”(《周易系辞》)等远古传羲说来看,最早的船只——筏和独木舟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问世。

大自然各种常见现象的反复出现,启迪着我们祖先的思想。

早期的人类以捕鱼、打猎为生。

捕鱼需要下水,打猎也常常过河。

我们的祖先发现,木头和树叶可以漂浮在水面上。

于是,有人走进水中,抱着一块大木头试了试。

结果,不但没有沉下去,而且木头还把人托出水面。

这样,人们就学会抱着木头渡水了。

但是,人的双手抱着木头怎能捕鱼呢?后来,人们把砍下来的树干,用石斧和火,将一面削平、挖空,造成了第一只独木舟。

我们的祖先在造出独木舟的同时,还发现把几根树木捆扎在一起,也可以产生更大的浮力,载着人行驶在水面上。

这样,就有人制成了木筏。

比起独木舟来,木筏的使用面积大,制作起来更容易一些。

有了木筏,人们往返河流的两岸,在水中运行,再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了。

受到木筏的启发,人们想到了自己身边其他能够做成筏的东西。

只要能浮在水面上,并且能结扎在一起的东西,他们都要拿来试一试。

于是,人们又制成了竹筏、草筏和羊皮筏等。

特别是其中的竹筏,更受到人们的欢迎。

竹子这种材料,质地坚韧,重量轻,中间空,浮力大,容易捆扎,并且不怕水长时间浸泡,用它制作成竹筏,又方便又耐用。

把几只竹筏串成一排能运大量的东西。

独木舟和筏是远古祖先最简陋的也是最重要的渡水工具。

有了这样的渡水工具,我们的远古祖先就能进行水上捕捞和迁徙航行了。

关于远古祖先制作独木舟和筏的故事,古书上曾有记载。

其中大禹制作独木舟的神话就非常有趣。

船舶概论教学大纲修g改

船舶概论教学大纲修g改

船舶与海洋工程概论教学大纲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和内容《船舶与海洋工程概论》是一门造船和水运专业普遍开设的课程,也是造修船行业各工种工人培训必需讲授的专业理论知识,其主要内容包括:海洋与船舶、民用船舶的种类、船舶航行性能、海洋工程装置与设备、船舶与海洋工程建造工艺。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我国造船工业的发展历史和现代造船工业的发展水平及方向,增加学生对船舶的了解和兴趣,从中获得船舶的系统知识,为迅速掌握各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奠定基础。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了解海洋工程的种类和用途,了解船舶各型状的航行性能,船舶建造过程工艺等一般知识。

二、学时分配表章节内容学时第一章船舶与海洋工程§1-1、2海洋与能源、船舶分类§ 1- 3、4海洋工程概述、海洋工程种类2 1 1第二章民用船舶种类§2-1 运输船舶§2-2 海洋工程船舶§2-3 渔业船舶§2-4 工程工作船舶§2-5 高性能船舶6 1 2 1 1 1第三章船舶参数与航行性能§3-1船舶主要尺度及船型系数§3-2船体型线图§3-3、4船舶航行性能概述、浮性§3-5稳性7 1 1 1 1§3-6抗沉性§3-7快速性§3-8、9耐波性、操纵性1 1 1第四章船舶动力装置§4-1、2动力装置的含义及组成、动力装置类型§4-3船舶柴油机§4-4船舶轴系与传动形式§4-5辅助装置和辅助机械§4-6甲板机械及舵§4-7船舶救生设备6 1 1 1 1 1 1第五章海洋工程装置与设备§5-1 钻探装置-钻井平台§5-2 生产装置-采油平台§5-3 、4海洋系泊系统、早期的生产系统§5-5 海洋工程发电装置6 2 2 1 1第六章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构§6-1 船底结构§6-2 舷侧结构§6-3 舱壁结构§6-4 甲板结构§6-5 首尾结构§6-6 自开式平台结构§6-7 半潜式与坐底式平台结构§6-8、9导管架平台结构、直升机甲板结构形式13 2 2 2 2 2 1 1 1总计40三、教学要求、内容及建议课程内容与要教学要求:了解我国造船航运历史概念,认识海洋工程、发展造修船工业对我国国防事业和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造船史

中国古代造船史

中国古代造船史中国是世界上造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的造船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造船史绵延数千年,早在远古时期就开始了,先民究竟在什么时候创造舟船已经很难考证,但至少可以说中国是发明舟船最早的国家。

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广泛地使用了独木舟和筏,并对筏和独木舟不断地进行改革,然后出现了新型的木板船,由筏和独木舟发展到木板船,这是造船史上的飞跃。

至商代时,中国已经发明并使用了风帆,船有了帆就大大推荐了速度,这也是人类对自然风力资源具有创造性地开发。

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战争频繁,为了集结兵力、运输军粮货物及对远方进行外贸交易,使造船跟航海迅速发展,东南沿海的吴国、赵国都设置了“船宫”作为造船工场。

船舶的种类真多了,数量增大了。

商船和战船已经分开,战船是民用船只发展而来,但战船既要有防御能力又要有进攻能力,在船只的结构性能装备上都要比民用船只高,所以战船水平的高低标志着各诸侯国造船能力经济实力和整体生产力的高低。

秦汉时期,开过战争与海外丝绸之路对穿的需求积极的促进了造船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中国造船史上的第一个发展高峰,它继承了巴蜀地区及原来六国中一些国家发达的造船技术水平并加以发展,这一时期不仅是规模大且类型多,并能建造高技术的楼船。

汉代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已经成熟,标志在于可以建造高于十余丈的三层楼高达楼船外,还有类型繁多的各种船只,还发明了浆、橹、风帆、尾舵等,船舶推进工具的日益完善和广泛使用,横隔舱造船结构的重大贡献。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连年战乱生产力遭到破坏,大批人民辗转流徒到南方,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南迁人民带去了先进的科学知识、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兴修塘堰,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江南地区,使原落后于北方的南方生产迅速得到提高,经济的繁荣和相对安稳的政局为发展造船业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在先秦汉造船业的基础上三国时期的造船业又有所发展。

孙吴所据之地江东,历史上就是造船业发达的吴越之地,政权所建不就便有五千艘船舰,吴拥有很多技术高超熟练的工匠,还在建安设立了管理造船的官员,吴国的战舰最大的上下五层可载三千民士兵。

中国通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通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通史课程教学大纲中国古代史第一编史前史(约170万年前—约公元前21世纪)第一章原始群第一节猿人时期一、我国发现的猿人化石及其意义二、猿人时期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组织第二节古人时期一、我国发现的古人化石二、古人时期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组织第三节有关原始群的传说第二章母系氏族公社第一节母系氏族公社的确立一、我国发现的新人化石二、氏族制的确立第二节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一、星罗棋布的母系氏族公社遗址二、母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三、母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第三章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第一节父权制的确立一、父系氏族公社的文化遗存二、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三、父权制的确立第二节私有制、阶级及国家的出现一、私有制的出现二、阶级的出现三、国家的形式第二编古代史(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1840年)第一章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第一节夏朝的兴亡一、夏王朝的建立及其国家机器二、夏王朝的发展和衰亡第二节夏文化的探索一、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二、二里头文化的研究第二章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第一节商朝的建立和发展一、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二、商朝的国家机构和政治制度.第二节商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及商朝的灭亡一、商代的经济和文化二、商朝的灭亡第三章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第一节西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一、周族的兴起二、周朝的建立第二节西周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机器一、分封制二、宗法制三、国野制(乡遂制)四、官制、刑罚、军队第三节西周时期的经济一、井田制二、农业三、手工业四、商业第四节西周的衰亡一、西周中后期的社会矛盾二、国人暴动三、西周的灭亡第四章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第一节王室衰微与大国争霸一、王室衰微二、大国争霸第二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第三节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一、三桓与鲁公室的斗争二、田氏代齐三、三家分晋第五章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第一节各国的变法运动和封建集权政治的形成一、魏国的李悝变法二、楚国的吴起变法三、秦国的商鞅变法四、其他各国的改革五、封建集权政治的形成第二节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一、农业的发展二、手工业的发展三、商业的繁荣第三节各国的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一、魏国独霸中原时期二、秦、齐对峙时期三、秦、赵大战时期四、秦统一六国时期第四节西周、秦秋、战国文化一、文化典籍二、诸子百家三、文学四、科学技术第六章秦朝(公元前221年—前207年)第一节秦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一、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政治二、巩固统一的措施三、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第二节秦末农民大起义一、秦王朝的残暴统治二、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三、秦王朝的灭亡第七章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第一节西汉初年的统治制度和政策一、“汉承秦制”二、西汉初年的统治政策三、加强中央集权第二节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一、改革政治体制二、强化军队三、改革财政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三节社会经济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四节西汉中后期的社会问题与王莽改制一、西汉中后期的社会问题二、王莽改制第五节西汉末年农民大起义一、起义情况二、新莽王朝的覆灭第八章东汉(公元25—220年)第一节东汉王朝的建立及东汉初期缓和社会矛盾的政策一、刘秀建立东汉王朝二、东汉初期缓和社会矛盾的政策第二节加强封建专制体制一、“退功臣,进文吏”二、“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加强监察制四、集军权于中央第三节社会经济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四节外戚宦官的专权与党锢之祸一、外戚与宦官的斗争二、党锢之祸第五节黄巾大起义一、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二、黄巾大起义的特点和历史意义第六节两汉的文化一、经学、宗教、哲学二、文学艺术三、史学四、科学技术第九章三国(公元220—265年)第一节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一、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形成的原因二、军阀混战的经过第二节三国政治一、曹魏政治二、蜀汉政治三、孙吴政治第三节三国经济一、曹魏的屯田制度二、蜀汉经济三、孙吴经济第十章西晋(公元265—316年)第一节西晋的政治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全国二、西晋的政治第二节西晋的经济一、西晋占田制推行的原因二、占田制的内容三、占田制的意义第三节西晋末年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与西晋的灭亡一、西晋末年各族人民反抗斗争发生的原因二、西晋末年各族人民反抗斗争的经过第十一章东晋十六国(317—420年)第一节淝水战前北方各族建立的割据政权一、汉、前赵、后赵兴亡二、冉魏兴亡三、前燕兴亡四、前凉兴亡五、前秦兴亡第二节东晋前朝的政治与淝水之战一“三定江南”与“王与马,共天下”二、祖逖北伐三、东晋前期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四、淝水之战第三节淝水战后北方的再分裂一、后秦、大夏与西秦兴亡二、后燕、西燕、北燕与南燕兴亡三、后凉、南凉、西凉与北凉兴亡第四节东晋后期的政治与经济一、侨置与土断二、东晋后期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三、孙恩、卢循起义第十二章南北朝(420—589年)第一节南朝政权的更替一、刘宋兴亡(420—479年)二、南齐兴亡(479—502年)三、萧梁兴亡(502—557年)四、陈朝兴亡(557—589年)五、南朝地主阶级内部的政治变动第二节北朝政权的更替一、北魏兴亡二、东魏、北齐兴亡三、西魏、北周兴亡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化一、哲学与宗教二、史学三、文学艺术四、科学技术第十三章隋朝(581—618年)第一节隋朝的政治与经济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全国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三、隋文帝评价四、隋炀帝其人及其评价第二节隋末农民大起义一、隋末农民大起义发生的原因二、隋末农民大起义的经过三、隋末农民大起义的意义第十四章唐朝(618—907)第一节唐前期的政治与经济一、唐朝的建立与统一全国二、唐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三、玄武门之变四、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五、武则天与“武周革命”六、唐玄宗与开元之治第二节唐后期的政治经济一、安史之乱二、藩镇割据与反割据的斗争三、两税法四、社会经济的发展五、宦官与朝官之争六、牛李党争第三节唐朝的民族关系一、唐与突厥的关系二、唐与西域各族的关系三、唐与吐蕃的关系四、唐与南诏的关系五、唐与渤海的关系第四节唐朝的对外关系一、与朝鲜半岛三国的关系二、与日本的关系三、与东南亚诸国的关系四、与中亚西亚和欧洲诸国的关系第五节唐末农民大起义一、唐末农民大起义发生的原因二、唐末农民大起义的经过三、唐末农民大起义的意义第十五章五代十国及隋唐五代文化第一节五代十国(907—960年)一、五代更替二、十国兴亡第二节隋唐五代文化一、宗教与哲学二、文学艺术三、史学四、科学技术第十六章宋辽夏金(960年—1279年)第一节北宋前期的政治和社会矛盾一、北宋建国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二、北宋内外矛盾的发展第二节北宋中后期的政治一、王安石变法二、北宋末年的黑暗统治和农民起义第三节北宋的社会经济一、农业的发展和客户地位的提高二、手工业的进步和工匠地位的变化三、商业的繁荣第四节辽、夏的兴衰一、辽二、西夏三、大理第五节南宋、金的和战及社会经济一、女真的兴起和建国三、南宋的建立与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四、南宋与金的和战五、南宋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矛盾的激化六、金朝的经济和各族反抗斗争第六节两宋时期的中外交往一、两宋海外贸易的发展二、宋朝和朝鲜的交往三、宋朝与日本密切的交流四、中国与其他各国的交往第七节宋辽夏金时期的文化一、哲学思想二、史学三、文学艺术第十七章元朝(1271年-1368年)第一节蒙古的崛起与元朝的统一一、蒙古的崛起及建国二、蒙古灭夏、金的战争三、蒙古的三次西征四、元朝的建立和灭宋战争第二节元代的政治一、汉化政策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二、双重民族政策三、平定诸王叛乱四、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五、元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第三节元代的经济一、农业生产和赋役制度二、手工业生产三、商业的发展四、海运的利用和大运河的疏浚第四节元末农民大起义一、元末社会矛盾的激化二、红巾军大起义三、朱元璋起义和建明灭元第五节元朝的文化一、哲学与宗教二、史学三、文学与艺术四、科学技术第十八章明朝(1368年-1644年)第一节明前期的政治和经济一、明初皇权的高度膨胀二、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二节明中后期的政治与与张居正改革一、明中叶社会矛盾的加剧二、明中叶的农民起义三、张居正的改革第三节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一、商品经济的发展二、明代的资本主义萌芽三、万历时工商业者反矿税监的斗争第四节明朝的边疆管理和民族关系一、蒙古地区二、畏兀族地区三、乌斯藏地区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五、满族第五节明代的对外交往一、郑和七下西洋二、华侨对南洋经济开发的贡献三、抗倭斗争五、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入侵第六节明末农民大起义一、明朝末年社会矛盾的激化二、明末农民大起义三、农民政权的建立和明朝的覆灭四、农民战争的失败及其意义第七节明朝时期的文化一、哲学思想二、文学、艺术及大型典籍三、科学技术第十九章清朝(1644年—1840年)第一节清代前期的政治一、清初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二、清代中央和地方的组织机构三、军制和刑法三、文字狱第二节清朝统一形势的加强一、平定“三藩”之乱二、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清朝对台湾的统一三、粉碎准部上层的叛乱四、土尔扈特蒙古回归五、对西藏管理的加强六、“改土归流”七、镇压大小和卓木及张格尔的叛乱第三节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恢复生产的措施和“摊丁入亩”二、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清代中叶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四、手工业工人的反抗斗争第四节清代中叶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二、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五节清代的中外交流和反抗西方殖民者的斗争一、清代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二、反抗沙俄侵略的斗争三、清朝与西方的贸易及冲突第六节鸦片战争前的清朝文化一、哲学思想二、考据学三、史学四、清代官修大型图书五、文学、艺术六、科技中国近代史导言第一节中国近代史一中国近代史的范畴二中国近代化过程三中国近代化(过程)的特点第二节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一中国近代史研究存在的问题二开拓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新局面三中国近代史研究方法的改进第三节相关史料的查阅与使用一建国以来出版的近代史资料丛刊(书)二学习中国近代史常用工具书三中国近代史涉及的纪年法第一章抵抗侵略与学习西方第一节18世纪中国的由盛而衰一、18世纪的盛世中国二、盛世中的隐患第二节西方入侵前奏与中国闭关锁国一、西方资本主义到中国寻找什么二、中国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三、关于中国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讨论第三节殖民主义者侵略中国的罪行一、鸦片的输入与中国的禁烟二、两次鸦片战争三、中日甲午战争四、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第四节中国人民不屈的反抗一、中国政府的反侵略政策二、军队的反抗三、民众自发地抗击侵略者的斗争第五节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四个跃进”一、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二、物质技术的学习三、政治制度的借鉴四、思想文化的探寻第二章革命与改良第一节太平天国农民群众的反封建斗争一、农民起义的社会原因二、洪秀全与金田起义三、定都南京与军事上的全盛四、太平天国建设政策的推行五、内讧与农民斗争的失败第二节改革政治的维新运动与“新政”一、早期维新派及其主张二、改良政治的维新变法运动三、慈禧太后的戊戌政变四、戊戌维新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第三节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一、晚清革命的中坚与社会基础二、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三、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四、从民主政治到权威政治第三章中国人的民主追求与制度创新第一节民主与制度一、民主二、推行民主制的先决条件三、制度第二节中国人初识民主一、中国古代的民主概念二、.近代中国人认识的民主第三节“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实践一、立宪派与君主立宪二、革命派的民主革命第四节新理论的探索与追求一、社会失范二、新的理论探索与追求三、新文化运动中的理论创新第四章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的消长第一节近代中国社会传统经济的根本特征一、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二、商品经济的发展第二节近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破败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中国自然经济的分解二、农村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继续保持三、清政府和北洋军阀的统治,加速了农村经济的破产四、人口压力及灾荒对农业经济的抑制第三节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一、自然经济与近代农业商品化二、农业产品的商品化发展三、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的特点第四节中国人为农业现代化做出的努力一、中国农业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二、近代农业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三、中国农业对外在因素的反应和利用第五节中国近代农民与土地一、近代中国社会土地状况二、太平天国制定的土地纲领三、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第五章艰难曲折的工业化历程与科技的命运第一节坚船利炮威逼下的中国工业一、抵御外来侵略的军事工业二、“自强”必先“求富”的民用工业第二节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衰一、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二、艰难曲折的发展三、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第三节阶级力量的变化与新增长一、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二、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特点三、中国的产业工人阶级第四节近代科技与方法的引进一、传统科技向近代科技的转变二、近代科技与方法的引进与应用三、近代中国的科学救国四、建立中国科学技术新体制的探索第五节近代中国科技体系的形成一、科举制的废除和新学制的实行二、兴办学堂的热潮三、编印新式教科书四、派遣留学生热潮五、大量科技期刊的出现.第六章近代中国的新式教育第一节新学与学堂的兴起一、近代中国人对科举制的态度二、废科举与兴学堂第二节士大夫的角色转换一、近代士人变化的动因二、士阶层的角色转换第七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动第一节传中国统的生活画面一、清代社会生活—衣二、清代社会生活—食三、清代社会生活—住四、清代社会生活—行第二节西方生活方式的传入一、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双重影响二、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物质生活的变化三、到城市谋生活的农民四、最早接受西方影响的群体五、城市商业的发展六、旧礼教秩序的崩溃第三节平民生活的水准一、近代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二、近代中国工人、城市平民的生活水平中国现代史第一章五四运动与皖系军阀的衰亡第一节五四运动前夜的中国一、皖系军阀的统治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成长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传入第二节五四爱国运动一、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的失败二、五四运动的爆发和各地的响应三、五四运动的胜利第三节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二、关于社会改造和国家出路的论争三、新文学革命的丰硕成果第四节军阀混战与直系军阀统治的建立一、华盛顿会议与列强的卷土重来二、直皖战争和皖系政权的垮台三、直奉战争和奉军败退出关四、直系军阀的反动统治五、国民经济的衰退和人民生活的恶化第二章国共两党的建立与合作的酝酿第一节护法运动与中国国民党的组成一、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护法运动二、中国国民党的组成三、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护法运动第二节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二、新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第三节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和早期农民运动一、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二、早期农民运动第四节国共合作的酝酿一、孙中山致力改组国民党二、共产党关于国共合作方针的制定三、二十年代科学与人生观关系问题的论争第三章国民革命与北洋军阀的溃败第一节国共合作的建立和国民革命的勃兴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二、国民革命的勃兴三、全国政局的演变四、国民党内部的分化与中共的对策21第二节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一、五卅运动与全国革命高潮的掀起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国民政府的建立三、军阀各派势力的演变与反奉倒段运动四、反对国家主义派的斗争五、反对国民党右派的斗争与妥协第三节北伐战争一、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三、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四、国民政府迁都武汉第四节国民革命的失败一、列强的干涉与革命阵营的分裂二、四一二政变与革命的局部失败三、武汉地区革命运动的继续高涨四、七一五政变与大革命的失败第四章内战与危机第一节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确立与加强一、宁汉合流与国民党各派的纷争二、国民党一党专政和个人独裁的政治体制三、国民党的特务组织和封建法西斯制度四、南京政府建立初期的对外政策五、国统区中间政派争取民主的斗争六、国民党统治下的财政经济状况第二节中共的武装反抗和土地革命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二、土地革命斗争的深入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和建设四、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长征的胜利22第三节日本入侵与局部抗战一、九一八事变与南京政府的对日政策二、一二八事变与淞沪抗战三、伪满洲国的成立与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四、日本扩大侵略与抗日反蒋斗争第四节危机的加深与新局面出现一、华北事变与一二九运动二、国共两党政策的调整与合作的酝酿三、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和绥远抗战四、西安事变和全国联合抗日局面的基本形成第五节三十年代文化思想界的论争一、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问题的论战二、中国本位文化和全盘西化的论争三、左翼文艺运动及其两个口号的争论第五章全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一节全民族奋起抗战一、抗日战争的爆发二、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三、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积极作战四、中日谈判的破裂与近卫第一次声明五、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成立和敌后战场的开辟六、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和国际援华活动第二节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一、日本对华政策的调整与国民党的倒退二、正面战场的继续抗战三、敌后战场的巩固与扩大四、摩擦与反摩擦斗争五、宪政运动的开展与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23第三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国战场一、珍珠港事件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二、中国战区的设立和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三、日本的“治安强化”、“清乡”和细菌战四、解放区军民克服困难坚持抗战五、制止顽固派的反共叫嚣和武力威胁第四节战略反攻和最后胜利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二、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在缅北的反攻三、解放区战场的局部反攻四、豫湘桂战役及结果五、史迪威事件和美国对华政策的逆转六、国民党统治的危机和人民民主运动的增长七、代表不同中国命运的两个大会八、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第六章两种中国命运的决战第一节内战独裁与和平民主的抉择一、战后时局与国共两党的方针二、重庆谈判和停战谈判三、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成就四、国统区反内战运动的兴起五、国民党加紧内战部署与中共的准备第二节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一、全面内战的爆发二、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三、“制宪国大”的召开与国共关系的彻底破裂四、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及失败五、国统区的危机与第二条战线的形成第三节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一、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24三、中共夺取全国胜利的纲领和政策四、国民党的“戡乱总动员”和“行宪国大”的召开五、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扩大第四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一、战略决战二、国统区财政经济的全面崩溃三、将革命进行到底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52627。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舟船技术的发展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舟船技术的发展
小风浪颠簸对不善舟楫的北方兵士造成的影响,以保持旺盛的战斗力。 这种船舰大型化的战术思想,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赤壁之战曹军败于 轻敌,并不是船舰相联就非被烧掉不可。西晋的王濬为准备灭吴“乃作 大船连舫”。
“孙权尝装一舡,名大舡,容敌士三千人。‛ ——《太平御 览》卷七七○引《武昌记》
7
2013-7-21
2013-7-21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舟船技术的发展
南梁战胜北魏的钟离之战:利用淮水暴涨之机,用专造的高船 袭击桥上魏军,用小船火攻焚桥,派敢死队员砍桥,顷刻间桥 栅倒塌,魏军溺死、被杀共20余万人。
赤壁之战所展现的战船!!!
10
2013-7-21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舟船技术的发展
赤壁水战的斗舰
9.0m 3.0m
战棚高;2.3m,长约:28.1m 指挥台高:2.5m 舵楼高:2.5m 上层建筑:7.2m 15
2013-7-21
第五章 斗舰属具
两桅、两帆 30把桨
魏晋南北朝时期舟船技术的发展
船尾设不平衡舵 两只木石结合碇位于首部 人力绞车设在上甲板前部和战棚甲板上 上层建筑采用飞檐、斗拱与雕栏相结合 全船设有四方旗、帅旗、旌旗、金鼓、矛戈 16
中国造船史
上海海事大学 海洋环境与工程学院 张 宝 吉 1
2013-7-21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舟船技术的发展
2
2013-7-21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舟局相对稳定,南迁人民带去 了先进的科学知识、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
对江南地区进行开发,使南方生产迅速得到提高。
的发现和解决。李定考虑到在船只用铁环连接后,万一有东风引发火灾的 问题。因此很注重对战船防火设备的检查和验收:舱中间添加不燃材料, 将应急灭火水桶安放在舱门或走廊边,设备都要满足最低耐火完整性。 李定经过反复勘验和思考,将矴头设计为菱形,以利木爪抓泥时均匀有力, 然后,在二三个木爪间横斜置一根长木棒。这样,大船随风浪晃动时,绳 索拉动水底矴体倾斜,由于长木棒支撑,使得其中一木爪牢牢触地。李定 对大型斗舰木石锚的改进,对世界造船技术是一大贡献,含有很高的科学 技术含量。可惜曹操已确定了战船连环作战策略,李定的停船改进方法没 有推广。

中国船政文化史观后感

中国船政文化史观后感

中国船政文化史观后感《中国船政文化史观后感》(一)嘿,朋友们!我最近看了中国船政文化史,那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超级精彩的宝藏盒子!一开始,我就被那些古老的船舶模型给吸引住了。

你能想象吗?那么大的船,在以前的技术条件下居然能造出来,真的太厉害了!我就在想啊,那些工匠们得多有智慧和勇气,才能一点点把船给搭建起来。

还有那些船政学堂里的故事,真的让人感动又佩服。

一群年轻人,怀揣着梦想和对国家的热爱,努力学习新知识,就为了让咱们国家在船舶方面能强大起来。

他们那种刻苦的劲儿,让我觉得自己平时的那点小努力都不算啥了。

说到这船政文化里的精神,那更是让我热血沸腾。

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不断创新,这不就是咱们应该有的样子嘛!感觉就像是有一种力量在推着我,告诉我要更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中国船政文化史观后感》(二)亲人们,我来跟你们唠唠我看中国船政文化史的感受哈。

哇塞,一接触这船政文化,我就像走进了一个充满奇迹的世界。

你瞧那些造船的工艺,精细得让人惊叹,这得需要多少巧思和耐心啊!我就一直在琢磨,以前的人咋就那么牛呢?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造出那么棒的船。

而且啊,这可不仅仅是造船,背后还有一群有抱负的人。

他们立志要让中国的船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这种决心太酷啦!再想想当时的环境,各种困难和阻碍,可他们就是不放弃。

这种坚持的精神,真的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

让我明白了,做啥事都不能怕难,只要有决心,啥都能搞定。

还有那些从船政学堂走出来的人才,一个个都是国家的宝贝。

他们带着学到的本事,为国家的船政事业发光发热。

我就觉得,咱们也得像他们一样,努力让自己变得有本事,能为国家做点啥。

总之啊,这中国船政文化史就像一部超级精彩的大片,让我看了还想看,每次想起来都觉得充满了力量。

真心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这段了不起的历史,从中获得启发和鼓舞!。

船的发展史ppt课件

船的发展史ppt课件
13
航空母舰
航空母舰是以舰载机为主要武器并作为其海上活动基地的大型水面 战斗舰艇。依靠航空母舰,一个国家可以在远离其国土的地方,不依赖 当地的机场施加军事压力和进行作战行动。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 现代航空母舰,是1918年5月完工,同年9月正式编入英国皇家海军的 “百眼巨人”号。该舰排水量为14459吨,可载机20架。它的诞生标志 着世界海上力量发生了从制海到制空、制海相结合的一次革命性变化。
初期的护卫舰主要是为了对付潜艇。一战时,德国潜 艇肆虐海洋,为保护海上交通线,协约国开始大量建造护 卫舰。二战期间,护卫舰的需要量更大,防空、防潜能力 有较大的提高,任务也更加多样化。二战后,护卫舰除为 大型舰艇护航外,主要用于近海警戒巡逻或护渔护航,还 出现了装备导弹和直升机 等武器的导弹护卫舰。
现代的轮船不仅装上了高效的柴油发动机,而且还装上了雷 达、声纳、无线电等先进设备,使船只远洋航行变得更加安全。
船的发展非常快,而且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主要包括军事、 民用、商用、以及其他领域。
9
10

海 上
驱逐舰被称为“海上多面手”,是一种
多 面
具有多种作战能力的中型水面战斗舰艇。它

以导弹、鱼雷、舰炮为主要武器,用于攻击
一般来说,航空母舰主要有以下类型:按担负的任务,可分为攻击 航母、反潜航母、护航航母和多用途航母;按舰载机种类,可分为固定 翼飞机航母和直升机航母;按吨位,可分为大型航母、中型航母和小型 航母;按动力,可分为常规动力航母和核动力航母。
航空母舰一般不单独活动,它总是由其他舰只陪同,合称为航空母 舰编队,又称航空母舰战斗群。整个航母编队可以在航空母舰的整体控 制下,对数百公里范围内的敌对目标实施搜索、追踪、锁定和攻击。因 其编队可同时使用多兵种、多舰种、多机种,能开辟独立的海战场,真 正做到全天候、大范围、高强度、长时间的连续战斗,实现中远海的一 体化联合作战。

《船的历史》教案

《船的历史》教案
五、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反思
在《船的历史》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船的起源和演变过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实物模型、图片和故事讲述,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时期船的特点以及船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1.案例教学法的有效性:以郑和下西洋为例,让学生们了解我国古代航海技术的辉煌,激发了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同时,案例分析也使得学生们能够将抽象的知识与具体的历史事件相结合,加深了他们对船的发展历程的认识。
2.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互动交流。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们对船的浮力原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
3.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围绕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想法。这表明,在适当的引导下,学生们能够主动思考问题,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4.教学难点的把握:在讲解船的演变过程和我国航海史这两个难点时,我通过举例、比较等方法,尽量让学生们易于理解。但从课堂反馈来看,仍有部分学生对这些知识点掌握不够牢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5.环保意识的培养:在船舶环保问题的讨论中,学生们对船舶污染的认识得到了提高。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将这些环保理念付诸实践,仍需进一步探讨。
4.现代船舶:探讨现代船舶的分类、功能及发展前景。
5.船的环保问题:分析船舶对环境的影响,倡导绿色航运。
二、核心素养目标
《船的历史》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通过了解船的起源、演变及我国航海史,增强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认识,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意识。
2.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不同时期船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中国造船看版

中国造船看版

中国造船看版
穗海
【期刊名称】《舰船知识》
【年(卷),期】2013(000)001
【摘要】出口毛里塔尼亚的60米渔政巡逻船2012年9月20日,出口毛里塔尼亚的60米渔政巡逻船顺利出航。

该船是中船西江造船有限公司今年的重点工程项目,于2011年12月正式开工。

【总页数】1页(P96-96)
【作者】穗海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673.2
【相关文献】
1.中国力量与困境中的造船业——从广东船舶制造业看经济增长模式创新
2.中国版《船舶建造合同法》专著首发《标准造船合同总论》填补国内造船研究领域空白
3.《中国造船质量标准》(CSQS)98修订版通过标准审查
4.从中国古代造船史看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规律
5.《中国造船》主要被引指标列《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水路运输类期刊第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造船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1.中文名称:中国造船史
2.英文名称:History of shipbuilding China
3.课程号:00340010-0
二、学时
总学时36学时其中:授课36学时实验0学时,本课程以课堂讲授和录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三、考核方式
考查
四、适用专业
全校所有专业
五、课程简介
“中国造船史”系统的讲述了从上古到现代将近八千年的中国船舶发展的历史,介绍了筏、独木舟、殷商的木板船、春秋的大翼战船、汉代的楼船、隋朝的五牙舰、唐代的车船、宋代的海船和郑和宝船等船型特征,除此之外,还介绍了汉代的船舶属具的发展过程,明清的海禁使中国的造船业从高峰跌落下来和清末的洋务运动给船舶工业带来的生机,以及对传播西方自然科学和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船舶工业的曲折发展和新世纪跃居成为世界造船大国的历程。

六、本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是工科课程中具有传统文化背景的课程,属于工程学科中的专业技术史学范畴,是工程学与史学、考古学相结合的跨学科课程;本课程是为培养学生开拓视野、提高文化素质、增强工科学生的文化底蕴所设置的跨学科的一门课程。

借助多种媒体手段,和考古学的研究成果,由直观到抽象、由表及里,加深对历史观点和文献的理解。

通过本课程学习,了解我国船舶技术发展史;了解中国古代既是造船古国,又是航海大国,我们的祖先不但有“四大发明”,而且在造船技术和航海等方面同样有许多发明创造,不但当时推进了世界造船业的发展,而且至今仍产生着深远影响;同时还要了解“闭关锁国”所带来危害,落后就要挨打。

“改革开放”发展才是硬道理;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造船业所走过的艰难历程,现已跃居于当代世界造船大国行列,进而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及爱岗敬业精神,使学生从业务素质到政治思想素质都得到提高。

七、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1内容:
绪论
第一章舟船的起源及先秦时期舟船活动(教学:3学时,课外:3学时)
1、原始的渡水工具
2、独木舟及其出现的年代
3、独木舟向木板船的演变
4、文献对上古三代舟船活动的记述
5、春秋战国时代的水运及造船技术
第二章中国造船史上的第一次造船高峰-秦、汉、魏晋南北朝(教学:6学时,课外:6学时)
1、秦代致力于水陆交通的发展
2、汉代南北海上航路的开辟
3、汉代船舶及其建造地点
4、从出土文物看汉船形制
5、汉代船舶的属具
6、魏晋南北朝时期造船业的发展
7、孙恩、卢循的海上起事
8、祖冲之与舟船
第三章隋、唐时代造船技术的发展(教学:3学时,课外:3学时)
1、在统一全国战争中发挥作用的五牙舰
2、隋代大运河的开通与船舶的发展
3、唐代的内河航运及船舶
4、唐代的海上交通与船舶
5、唐代的水战及车轮战舰
第四章中国造船史上的第二次造船高峰-宋元(教学:6学时,课外:6学时)
1、宋代的内河及海洋船舶
2、从出土宋船看宋代的造船技术
3、传统造船技术的发展与成熟
4、从清明上河图看宋代造船业
5、元初的水师、战船与水战
6、元代的海上交通与漕运
7、传统造船技术的发展与成熟
第五章中国造船史上的第三次造船高峰-明代(教学:6学时,课外:6学时)
1、明代的内河航运与海上交通
2、文献所记述的明代船舶
3、中国的三大船型
4、明代古船的发掘与研究
5、郑和宝船
第六章海禁政策与传统造船业的变化(教学:3学时,课外:3学时)
1、海禁使明代造船业从颠峰上跌落
2、清代的禁海开海政策及其造船业
3、清康熙年间抗俄雅克萨战役战船
4、清代的内河及沿海船舶
5、传统帆船属具的机构
第七章清末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造船业(教学:3学时,课外:3学时)
1、江南制造总局及其所造舰船
2、福州船政局及其造船技术成就
3、天津机器局及北洋水师大沽船坞
4、广东军装机器局及所属黄埔船坞
5、旅顺船坞和大连修造船工厂
6、青岛的近代造船业
7、近代造船业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第八章新中国跻身世界造船强国之路(教学:6学时,课外:6学时)
1、新中国造船业的艰苦创业(1949年~1966年)
2、“十年动乱”期间中国造船业曲折前进(1966年~1978年)
3、改革开放时期中国造船业跻身世界市场(1979年~1999年)
4、新世纪向世界造船大国造船强国行列挺进(2000年~至今)
2要求
1)了解舟船的起源和上古三代舟船活动,从最原始的渡水工具葫芦、腰舟、筏说起,再到独木舟和木板船。

掌握上古三代的文献记载的舟船活动,掌握春秋战国时代造船技术的进步、舰船的发展和造船工艺。

2)了解秦代致力于水路交通的发展,了解汉代南北海上航路的开辟,了解汉代船舶及
其建造地点,重点掌握汉代船舶的型制和汉代船舶属具,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造船业的发展和孙恩、卢循的海上起事所使用的战船,掌握祖冲之发明的车船。

3)了解隋代在统一全国战争中发挥作用的五牙舰和隋代大运河的开通与船舶的发展;掌握隋代典型的船型-龙舟;了解唐代的内河航运及船舶;了解唐代的海上交通与船舶;掌握唐代的水战及车轮战舰。

4)了解宋代的内河及海洋船舶;掌握宋代的造船技术特点;了解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宋代造船业;了解元初的水师、战船与水战;掌握元代的海上交通与漕运5)了解明代的内河航运与海上交通;掌握文献所记述的明代船舶;掌握中国的三大船型;了解明代古船的发掘与研究;重点掌握郑和宝船。

6)了解海禁使明代造船业从颠峰上跌落;掌握清代的禁海开海政策及其造船业;了解清康熙年间抗俄雅克萨战役战船;了解清代的内河及沿海船舶;了解传统帆船属具的机构7)了解江南制造总局及其所造舰船;掌握福州船政局及其造船技术成就;了解天津机器局及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了解广东军装机器局及所属黄埔船坞;了解旅顺船坞和大连修造船工厂;了解青岛的近代造船业;了解近代造船业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8)了解新中国造船业的艰苦创业(1949年~1966年);了解“十年动乱”期间中国造船业曲折前进(1966年~1978年);掌握改革开放时期中国造船业跻身世界市场(1979年~1999年);掌握新世纪向世界造船大国造船强国行列挺进(2000年~至今)。

八、实验内容

九、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教材:
1)席龙飞著:《中国造船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2)席龙飞、宋颖:《船文化》,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年第1版
2.主要参考资料:
1)《轮船史》作者:杨槱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年08月第1版2)《帆船史》作者:杨槱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年05月第1版3)《中国舰船史》主编:唐志拔海军出版社出版,1989
4)《造船史话》,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出版日期:1979年09月第1版
十、先修课程
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