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发展八阶段

合集下载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之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之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之八个阶段阶段孩子的需要或行为若在这一阶段孩子的需若家长未能在这一阶段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从家长那里与此阶段有关的成要得到满足满足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人心理障碍下的个性/特征第一阶段肚饿—被喂食物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1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及极度害竭力维持毁灭性的0至1.5岁受惊—被拥抱安全的地方。

长大后,会不安全的地方怕被遗弃的表现感情关系,而且展示信任与不哭泣—被拥抱是一个开朗及信任别人2拼命地寻找一个依赖对象偏执狂症的倾向,如信任让孩子知道他的重要的人 3需要别人照顾暴饮暴食,或过分地性及家长多么需要他 4深信不能信任任何人需要别人的夸奖第二阶段孩子开始学习如何控如果有家长支持及受到若孩子在这个阶段中得1经常觉得自卑、无用及不可爱不知道自己真正需1.5至3岁制自己的生理机能及尊重的对待,他会获得充不到鼓励,或感受到恶2不相信自己在世界上有存在的要些什么,不能拒绝自主与羞注意到身体的能力及满自主能力的感觉及觉意的批评及嘲笑,尤其理由别人的要求,害怕有愧限制(如控制大小便) 得他自己对这个世界有是在他尝试学习如何控3把自己雕塑成个必须依靠别人新的经验,害怕面对一份影响制大小便的过程中,他的人别人的愤怒很容易会产生害羞及惭4觉得自己生存的权利取决于对愧的感觉别人的重要性5经常作出不恰当的道歉第三阶段 1喜欢幻想,创造及按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家如果在这个阶段,家长1害怕犯错 1不能认识或表达内3至5岁照自己的主意行事长的支持,他会说穿他的不支持他,反而因他作2感到无助及内疚心的感受主动性与2发展出主动性想法及表达他的情绪,而出新的尝试而处罚他,3只懂得安慰别人 2害怕说出内心的事内疚且他会发展出一份健康他会觉得内疚、有犯罪4回避风险情的好奇心感,因而停止他的主动5隐瞒错误 3对感情关系付上过性,或会秘密地做分的责任4不断地去讨好别人第四阶段这一阶段的孩子,会如果老师和家长鼓励孩如果老师和家长经常严1避免参与任何的竞赛或极度喜1泛事要求完美 5至12岁开始与别人竞争及比子学习及其他孩子一样厉地批评或忽略了孩欢与别人竞争 2经常拖延及耽搁勤勉与自较有同样的能力,孩子将受子,孩子会不信任自己,2觉得不安全及不如别人3不知如何达到目标卑到激励而变得有活力或者不会自觉地做事。

教师资格证考试考点: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教师资格证考试考点: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教师招聘/资格证考试考点: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一)、童年阶段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婴儿根本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所以当他们饿了或者难受的时候就会哭闹,这种哭闹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希望”这一品质,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够及时出现,那就是满足了孩子的希望,父母的声音啊、与孩子的身体接触啊、表情啊使得孩子感觉到这个人是可以信任的,于是建立起了信任感,那么如果家人没有及时出现,孩子发出的希望信号无人理会,那么这个环境就无法信任了,所以冲突没有解决好获得的是不信任的话以后一旦去了陌生环境中就会充满焦虑。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3、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具体阐释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具体阐释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具体阐释1.信任对不信任(0——1岁)第一阶段为婴儿期,是从出生到一周岁。

婴儿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婴儿从生理需的满足中,婴儿从生理需的满足中,休验到身体的康宁,休验到身体的康宁,休验到身体的康宁,感到了安全,感到了安全,感到了安全,是对周围环境产生一个基本是对周围环境产生一个基本信任感;反之,婴儿便周围环境产生了不信任感,即怀疑感。

这一阶段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口唇期,但又不止是弗洛伊德的门唇期。

在具体的解释上有很大的扩展。

很大的扩展。

他强调,他强调,不只口唇区是重要的,不只口唇区是重要的,而更重要的是与世界交互作用着的方式—一种而更重要的是与世界交互作用着的方式—一种被动的然而却是急切的接受方式。

婴幼儿之所以喜欢把东西放进门中,是因为他想把周围的东四与自己合并,使之成为白己的一部分,埃里克森把这种方式称为口腔合并,具体地说,埃里克森认为这种阶段的信任感发展的实质核是相依性(mutuality ,这种相依性不是停留在口唇的周围,口唇的周围,更是体现在婴儿受母亲照料时,更是体现在婴儿受母亲照料时,更是体现在婴儿受母亲照料时,把母亲的爱和她的品质加以内化,把母亲的爱和她的品质加以内化,把母亲的爱和她的品质加以内化,同时把自己同时把自己的感情投射给母亲,这是一种从一开始就带有互相调节的社会性的情绪和态度,这是一种从一开始就带有互相调节的社会性的情绪和态度,如果一个人如果一个人在人生最初阶段建立了信任感,将来在社会中就会成为易于信赖和满足的人:反之,他将成为不信任别人和贪得无厌的人。

2.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约从1岁到3岁。

这个阶段儿童主要是主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艾利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艾利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艾利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引言艾利克森是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一种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被称为“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这个理论描述了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生命中,人类的人格会如何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详细介绍艾利克森的八阶段论,并探讨每个阶段的特点和意义。

第一阶段:婴儿期(0-1岁)在婴儿期,个体对于世界还一无所知,主要通过感官和身体来理解和探索周围环境。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基本的信任与依赖,这是一个婴儿与主要关系对象(通常是母亲)建立安全感的重要阶段。

婴儿期的特点:•对探索和发现感兴趣•对照顾者的依赖性较高•开始建立基本的信任和安全感婴儿期的意义:•建立了以信任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培养了个体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第二阶段:幼儿期(1-3岁)在幼儿期,个体逐渐开始认识和掌握自己的身体能力,并学习控制自己的行为。

他们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并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社交技能。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探索环境、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建立适当的自控能力。

幼儿期的特点:•运动能力和协调能力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增强•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表达幼儿期的意义:•学习了适应社会规范和交往技巧•培养了个体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第三阶段:学龄前期(3-5岁)在学龄前期,个体开始接受系统化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包括语言、数学、音乐、美术等。

他们逐渐理解社会规则和道德价值观,并开始与同龄人互动。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适应学校和集体生活的基础,并学习与他人合作和分享资源。

学龄前期的特点:•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快速发展•规则和价值观的接受和内化•情绪表达和控制能力的提升学龄前期的意义:•掌握了基本的学习和适应能力•培养了个体的协作精神和社交技巧第四阶段:儿童期(6-12岁)在儿童期,个体开始进一步学习和发展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他们开始自主选择兴趣和活动,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自尊和自信,并发展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人际关系。

儿童期的特点:•学习能力和记忆力的提高•对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增强•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儿童期的意义:•培养了个体的学习和专注能力•提升了自尊和自信,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第五阶段:青春期(13-19岁)在青春期,个体经历了身体和心理的重大变化,开始经历性别角色的转变,并开始建立亲密关系和爱情关系。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一、童年阶段1 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3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大阶段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大阶段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大阶段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大阶段是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一种人类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这八个阶段包括:
1. 婴儿期(0-18 个月):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基本的信任感,婴儿需要得到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关爱和满足基本需求。

2. 幼儿期(18 个月-3 岁):儿童开始探索周围环境并发展自主感,他们试图掌握自己的行为并面对控制和自主性之间的冲突。

3. 学龄前期(3-6 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发展主动感,他们通过积极参与游戏和活动来探索和学习。

4. 学龄期(6-12 岁):儿童在这个阶段面临勤奋感与自卑感之间的冲突,他们开始接受学校教育,需要面对学习和社交方面的挑战。

5. 青少年期(12-18 岁):青少年经历自我认同感的发展,他们试图寻找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

6. 成年早期(18-40 岁):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亲密关系和家庭,同时追求职业和个人目标。

7. 成年中期(40-65 岁):中年人可能会面临自我整合与绝望感之间的冲突,他们需要回顾自己的生活并接受自己的成就和不足。

8. 老年期(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可能面临自我完善感与失望感之间的冲突,他们回顾自己的一生并接受生命的有限性。

这些阶段反映了人类在不同生命阶段中所面临的心理社会挑战和发展任务。

每个阶段都是相互联系的,前一阶段的发展会影响后续阶段的发展。

了解这些阶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成长过程。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发展心理学中的八个阶段理论是一种解释人类个体发展的理论,它描述了人类在生命周期内所经历的不同心理和社会挑战。

这个理论提出了每个阶段的关键任务和开展了个人发展所需的心理能力。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如下:1.幼儿期(0-2岁):基本信任与不信任阶段在这个阶段,婴儿开始建立对世界的信任或不信任感。

关键任务是建立亲情关系、满足基本需求,并学会相信他人。

2.幼儿期(2-3岁):自主性与怀疑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发展自己的意志和自我认同。

关键任务是掌握自己的身体能力、表达自己的意愿,并学会独立思考。

3.幼儿期(3-5岁):创造性与内疚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发展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关键任务是发展想象力、解决问题,并学会承担责任。

4.学龄前期(6-12岁):勤奋与劣势感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接受教育,建立友谊关系,并发展良好的自尊心。

关键任务是学会控制自己、适应社会,并发展学习和创造的兴趣。

5.青春期(13-19岁):身份与角色困惑阶段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寻找自己的身份和角色。

关键任务是发展自己的个性、建立独立意识,并建立健康的社会关系。

6.成年早期(20-39岁):爱与孤立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建立深层的人际关系,并投入到事业或家庭生活中。

关键任务是建立爱的关系、发展职业或家庭,并体验亲密和冲突。

7.中年(40-64岁):生产力与停滞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关注自我价值和生产力。

关键任务是发展职业或家庭、培养下一代,并探索自我实现的机会。

8.晚年(65岁+):完整性与绝望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回顾自己的一生,并决定其意义和满足度。

关键任务是接受自己的生活、回顾一生,以及接受死亡。

每个阶段都涉及面临的心理、社会和情感挑战,而成功地解决这些挑战将有助于个人的发展和成长。

如果一个人没有解决一些阶段的任务,可能会在以后的发展中遇到困难或挫折。

总的来说,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提供了一个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人的发展过程和面临的挑战。

简述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简述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简述人格发展八阶段论人格发展是一个关于人类发展过程的研究,由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人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及思维方式。

根据人格发展理论,人类一生可以分为八个阶段,分别是婴儿期、幼儿期、学前期、小学期、初中期、青春期、成年期和老年期。

婴儿期是我们从出生到2岁时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孩子正处在生理及心理发育的黄金时期,虽然还不能独立思考,但已经可以表现出某种行为及反应,孩子也开始积极地接受外部环境,学习和实践认知技能,如9个月大的婴儿将会有一定的语言及世界认知能力。

幼儿期是从3岁到6岁的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孩子会变得更加活跃、灵活、充满好奇,也会比较喜欢社交活动,善于模仿他人的行为及坚持做某一件事。

孩子此时正处在一个认知及社交技能发展的高峰期,可以自己用简单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情绪及心境,也可以了解别人,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前期是从7岁到12岁的发展阶段,孩子此时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除了认知能力的发展外,还会出现性格的变化,比如自尊心的发展、学习能力的变化,还会有心理及身体的改变,如出现情绪不稳定的情况,此时正是孩子对社会、家庭及自身的认识时期。

小学期是从13岁到15岁的发展时期,随着孩子心理及身体的发育,孩子的主观意识加强,会具有更强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也会表现出更多挑战性及独立性。

这一阶段也是孩子建立独立人格能力的阶段,孩子会有更强的责任感,更多的社会经验,也会有更好的思维技巧。

初中期是从16岁到18岁的发展时期,孩子的思维能力及社会化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会有更高的社会及道德责任感,此时正是孩子完成形成独立人格过程的时期,也是社会及道德认知、情感及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期,孩子也会学习与社会相处的技巧。

青春期是从19岁到24岁的发展时期,此时正是孩子身心发育完全成熟的阶段,此时正是孩子体验社会及生活的关键期,孩子会具有更强的自我认知及自治意识,也会有更深的社会经验及责任感,但也可能出现追求独立、求认可及挑战权威的行为。

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分别为:
- 婴儿前期:大约1岁到1.5岁的样子。

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 婴儿后期:大约是在1.5岁到3岁的样子。

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良好的人格是“意志品质”。

- 幼儿期:大约在3岁到6岁的样子。

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良好的人格是“目标品质”。

- 童年期:大约是7岁到12岁的样子,也就是小学阶段。

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良好的人格特质是“能力品质”。

- 青少年期:大约在12岁到20岁的样子。

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良好的人格特质是“诚实品质”。

- 成年早期:大约在20岁到40岁的样子。

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在不同的阶段,个体的发展任务和良好的人格特征有所不同。

了解这些阶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成长和发展。

(完整版)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完整版)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开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开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开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无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开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开展造成障碍。

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⑴婴儿期〔0~1.5岁〕:根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根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那么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那么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对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疑心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剧烈,也就是第一个对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当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标准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对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完整版)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完整版)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完整版)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这一阶段是孩子开始接触社会和学校生活的时期。

孩子开始研究如何与同龄人相处,学会分享和合作。

同时,孩子也会经常犯错,例如偷东西、说谎等。

这时,父母和老师的反应非常重要,他们应该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学会自我反省和改正。

如果父母和老师过于严厉,孩子就会产生内疚和自责的情绪,影响其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发展。

因此,在这个阶段,___认为孩子需要学会主动去面对自己的内疚和过错,以此来培养责任感和成就感。

⑷学龄期(6~12岁):勤奋与自卑的冲突这个阶段是孩子开始认真研究和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的时期。

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标准和价值观,会对自己的表现和成绩产生自我评价。

在这个阶段,父母和老师的支持和鼓励非常重要,他们应该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并且给予孩子足够的机会去发挥自己的能力。

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遭遇到挫折和失败,就会产生自卑和无助的情绪,影响其自我肯定和自信心的发展。

因此,在这个阶段,___认为孩子需要学会勤奋和努力,以此来培养自信和自尊。

⑸青少年期(12~18岁):身份与角色的冲突这个阶段是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期,身体和心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意见,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份和角色。

在这个阶段,父母和老师的理解和支持非常重要,他们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让孩子能够自主地探索和成长。

如果家长和老师过于干涉和限制,孩子就会产生反感和叛逆的情绪。

在这个阶段,___认为孩子需要学会建立自己的身份和角色,以此来培养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

⑹青年期(18~35岁):孤独与亲密的冲突这个阶段是孩子开始进入成年期,面临着职业和婚姻等重要选择。

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生活和社交圈子,也开始面临着孤独和分离的情感。

在这个阶段,父母和朋友的支持和理解非常重要,他们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

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缺乏亲密关系,就会产生孤独和失落的情绪,影响其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成各有侧重、互相连接的八个发展阶段,并认为个体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会面临一个确定的主题,或者说一个特定的心理危机。

第一阶段:0~1.5岁为婴儿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2~3岁是儿童早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

第三阶段:4~5岁是学前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主动对内疚,该阶段的目的是
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第四阶段:6~11岁是学龄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勤奋对自卑感,该阶段的目的培养勤奋感客服自卑感
第五阶段:12~18岁是青年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该阶段的目的是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剧。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艾里克森将人得一生从婴儿期到老年期划分为8个发展阶段,这八个阶段依次为婴儿前期、婴儿后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人前期、成人中期与成人后期,其顺序就是由遗传决定得。

艾里克森认为,人得心理发展得每一阶段都存在特定得“危机".如果顺利渡过危机,人们就会形成相应得积极品质,反之则不能,并且前一阶段顺利渡过危机会扩大后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得可能性。

(一)口腔-感觉阶段:基本信任对不信任时间约从出生到1岁.此阶段婴儿愉快得感觉集中在口腔部位,最主要得活动就是吮乳。

母亲就是满足婴儿需要得最重要人物,婴儿得快乐、健康与满足均来自母亲,其生存与幸福均依赖母亲。

但就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母亲得育儿态度就是受社会影响得,如果社会贬低育儿者得地位,则母亲可能抱怨自己承担得角色,对孩子采取消极得态度。

如果社会赞赏母亲得地位,其结果则恰好相反,导致对孩子积极得态度.因此,在发展得第一阶段里,同母亲得互动产生得经验,实际上就就是社会经验。

在艾里克森瞧来,若母亲对婴儿采取慈爱得态度,这种慈爱就是经常得、一贯得与可靠得,则婴儿会产生一种基本信任感.这种信任感得表现就是,当母亲从婴儿得视线中消失时,婴儿并没有过度得焦虑,即显得平静,没有明显得烦躁不安。

因为婴儿有一种内部信念,相信母亲会返回来照顾与哺育她。

艾里克森认为这种内部信念得获得就是婴儿得第一个社会成就,就是婴儿自我同一性得基础,它培养了婴儿对她人得信任感,使婴儿感受她人就是可靠得。

这种人际关系得经验给婴儿社会交往能力得发展提供了基础。

若母亲对婴儿得态度就是消极得、拒绝得,则婴儿可能产生基本不信任感,使婴儿体验到挫折与烦恼、恐惧与怀疑,每当母亲离开时,她就会烦躁不安,深怕被剥夺受哺育得权力,这种恐惧与怀疑将持续存在,影响到以后得发展过程。

艾里克森认为最优得危机解决方式应兼具积极与消极两种因素,其中积极得方式所占比例高于消极得方式,在发展得第一阶段就就是如此,婴儿既应形成信任感也应形成不信任感.而信任感应大于不信任感.因为在社会交往中,信任她人就是交往得必要基础,但一个身心健康得人决不应就是时时事事都相信她人得人。

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是指根据心理学家爱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的理论,个体在生命周期中经历的八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这些阶段描述了个体面临的不同心理任务和挑战,以及个体在处理这些任务和挑战时可能经历的心理冲突和成长。

以下是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1. 婴儿期(出生至1岁):信任与不信任的阶段。

婴儿需要建立对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信任,通过满足基本需求来建立安全感。

2. 幼儿期(1岁至3岁):自主与怀疑的阶段。

幼儿开始发展自主性和独立性,同时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3. 学龄前期(3岁至6岁):创造力与罪疚感的阶段。

孩子开始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但也可能因为自我意识的增强而感到罪疚。

4. 小学期(6岁至12岁):勤勉与自卑的阶段。

儿童开始在学校和社交活动中寻求成就感,但也可能因为自我评价不足而感到自卑。

5. 青春期(12岁至18岁):身份与角色混乱的阶段。

青少年开始探索自我身份,并尝试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会角色。

6. 青年期(18岁至40岁):爱与孤独的阶段。

个体开始建立亲密的关系,并寻求爱和人际关系的满足,但也可能面临孤独感和担忧。

7. 中年期(40岁至65岁):生产力与停滞的阶段。

个体开始关注自己的工作和家庭责任,并寻求在职业和个人生活中的满足。

8. 老年期(65岁及以上):自我完整与绝望的阶段。

个体回顾自己的人生,并面对死亡和生命意义的问题,可能经历自我完整感或绝望感。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今天学习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质,分别是:1 、婴儿前期(0-1.5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安全感建立良好和完善的人,内心是饱满的,自我价值感会高很多,会发自内心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相信自己是能解决问题的,相信自己是可以成长和进步的,这也是真正自信最重要的前提。

同样的,安全感建立良好的孩子也更容易相信他人,更愿意包容他人的缺点和不足,给予他人更多的善意,能更好的爱别人。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2、婴儿后期(1.5-3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人格发八阶段理论

人格发八阶段理论

人格发八阶段理论弗洛伊德个性发展理论是现代心理学史上一项最重要的贡献,它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经历了八个分离的形象阶段,这八个阶段为早期(婴儿行为)、幼儿期(幼儿行为)、小学期(学童行为)、青春期(青春行为)、“后期”(成人行为)、重新审视(评价行为)、整合(连续行为)和成熟(完整行为)。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任务,需要在该阶段内完成。

在此过程中,个体以越来越完整的方式来感知和与他人交往,从而实现个体自我概念的建构和完善。

第一阶段(婴儿行为)是生育阶段,也是其他七个阶段的起点。

个体本质上无辨识能力,但会经历五六个月的时间表,形成自我感知,并获得环境支持,具有凝聚力和依恋力。

第二阶段(幼儿行为)是学习阶段,其特征是独立性的发展、自由发挥的发展以及新的功能的发展,涉及注意力的集中和短暂存储能力的增强以及新的行为。

第三阶段(学童行为)是规范性阶段,这一阶段是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中最重要的阶段,是真正生根发芽的时期。

主要指个体通过教育、家庭作用和社会的影响,掌握和获取一定阶段的规范性和价值,以及掌握道德行为标准的发展阶段。

第四至第五阶段(青春期行为)是变化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其特点是个体在内心经历复杂的变化,经历新的功能发展,受性别角色定位的影响,学习如何获取满足感,以及对社会要求和远景的发展有所了解,这是一个挑战性的阶段,也是个体未来发展是否成功的关键时期。

倒数第五至第八阶段(后期行为、重新审视行为、整合行为和成熟行为)都是自我实现的阶段。

后期行为是完善自我概念的第一步,个体重新审视自我,重新思考人格结构,尝试重新定义自我。

在整合行为里,个体尝试整合自己的多种欲望和冲突,建立更加统一的自我体验,探索自我的普遍价值,并将单一的自我变成宽广的自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基本信息中文名称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外文名称Eightstagetheoryofpersonalitydevelopment目录1 2 3 4理论背景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天生渐成原理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来决定的,因而是不可变更的;这种由遗传决定的发展顺序被认为是遵循渐成原理的,这是埃里克森从生物学中借用来的术语;他对这一原理描述如下:无论何时我们要试图了解生长的含义,最好记住有机体的生长从子宫内就获得了的渐成原理;笼统说来,这个原理说明任何生物都有一个大体的生长方案;由于有了这个方案,机体的各部分才得到生长,每一部分都具有它特殊的优势,只有各个部分都能获得生长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1968,第92页危机是划分每个发展的特征;埃里克森使用危机一词就象医生使用它一样,也就是说,是为了表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而,作为每个发展阶段特征的危机就同时兼有一个积极的解决办法和消极的解决办法;积极的解决办法有助于自我的加强,因而有助于形成较好的顺应能力;消极的解决办法削弱了自我,阻碍了顺应能力的形成;更进一步说,在某个阶段中积极的危机解决办法增加了作为下个阶段特征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的可能性;而在某个阶段中消极的危机解决办法降低了使作为下一阶段特征的危机得到有效解决的可能性;虽然生物基础决定了这些阶段产生的时间,因为成熟过程决定了可能获得各种经验的时间,但正是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特定阶段相联系的危机能否得到积极的解决;由于这一原因,埃里克森提议把八个阶段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来同弗洛伊德心理性欲阶段相区别;最后,在列出八个阶段前我们需说明一点;埃里克森并不认为解决危机的办法要么是完全积极的,要么是完全消极的;相反,他认为危机的解决办法中兼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因素;只有在有利于积极解决的因素比消极因素所占的比率高时才能说危机被积极地解决了;埃里克森说,一旦某一阶段的特征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那这个人的人格中就形成一种美德;精神治疗目的埃里克森强调他的精神治疗的医术与传统的精神分析不同,因为现代出现了许多不同种类的精神失调;例如,他解释说,"今天的病人大部分是遭受着他应当信仰什么,他应成为什么样的人,或确切地说,他可能是怎样的人或会成为怎样的人等问题的折磨,而早期精神分析者治疗的病人大多数是遭受着阻止他们成为什么人和阻止他认为自己是什么人的各种约束的折磨"1963,笫279页;对埃里克森来说,治疗过程的关键是必须增强病人的自我,使其能达到处理生活问题的程度;"如果临床治疗侧重于病人零乱的人生规划,如果规导注重于加强对建立病人同一性的各个要素的重新整合,患者的恢复工作就会进行得更有效更经济"1959,第43页;埃里克森觉得传统的发泄潜意识心理内容的治疗法弊大于利;他说,精神分析法"会使某些患者的病情更重……特别是在精神治疗的情境下我们对'使之有意识'任务的热心追求的时候,就会把一个俯身于潜意识危险境地边缘的人推进去了"1968,第164页;埃里克森让他的病人坐在他对面的安乐椅上,而不让他躺在病床上,因为对病人来说,前者比后者创造了一个更为宁静的情境;他轻视梦的分析,说道,"甚至注重梦的周期性今天看来也是浪费,甚至可能会有害于治疗"1954,第131页;简而言之,健康的人的自我是以在八个发展阶段中每个危机都能得到积极的解决而形成的八种美德为特征的;精神治疗的目的是促进未曾得到的美德的形成,即使这种治疗意味返回到前面阶段来帮助这位患者形成基本信任感;对埃里克森来说,每一种危机解决的结果是可以消除的;例如,一个在离开第一个发展阶段时未形成基本信任的人,是可以在以后获得,而已获得这一美德的人也会丧失它;八阶段根据:心理社会危机1、婴儿前期0-2岁信任-怀疑5、青少年期12-18岁角色同一-混乱2、婴儿后期2-4岁自主-羞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孤独耻3、幼儿期4-7岁主动-内疚7、成年中期25-50岁繁衍-停滞4、童年期7-12岁勤奋-自卑8、成年后期50岁后完善-失望、厌恶婴儿前期0-2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如果危机没有得到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胆小惧怕;这个阶段的儿童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人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不信任感;如果护理是充满爱和惯常的,那么儿童就懂得他们可以不必为失去一位慈爱和信赖的母亲担心,所以,当母亲不在身边时,他们也不会有明显的烦燥不安;婴儿首项社会成就是愿意母亲离开而不产生过分的焦虑和愤怒,因为她不仅具有一种外部的预见性,而且还发展了一种内在的信念;这种惯常的,持续的,同样的体验提供了一种基本的自我同一性意识,我想,这种自我同一性意识依赖于对大量内部识记的和预见的感觉的认识,以及依赖于对那些确实与大量外部熟悉的和可预见性的事物及人物有关的想像;埃里克森1963,第247页当儿童形成的信任感超过不信任感时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的危机方才得到解决;应当牢记,重要的是两种解决办法所占的比率;对任何人和任何东西都信任的儿童必然会陷入困境;某种程度的不信任是积极的和有助于生存的;但是,信任感占优势的儿童具有敢于冒险的勇气,不会被绝望和挫折所压垮;埃里克森说,一旦某一阶段的特征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那这个人的人格中就形成一种美德;美德是某些能够为一个人的自我增添力量的东西;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具有的基本信任超过基本不信任,就形成希望的美德;埃里克森把希望解释为"对热烈愿望的实现怀有持久的信念,尽管存在标志生存初期的那种隐晦的迫切要求及愤怒"1964,第118页;我们可以说,得到信任的儿童敢于希望,这是一个注重未来的过程,而缺乏足够信任的儿童不可能怀有希望,因为他们必须为需要是否能得到满足而担忧;所以他们被目前所束缚;婴儿后期2-4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虑,就形成意志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我疑虑;在这个阶段中;儿童迅速形成许许多多的技能;他们学会了走、爬、推、拉和交谈;更通俗地说,他们学会了如何抓握和放开;他们不仅把这些能力应用于物体,而且还应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换句话说,儿童现在能"随心所欲"地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些事情;因而儿童从这时起就介入了自己意愿与父母意愿相互冲突的矛盾之中;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控制儿童行为的精心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换言之,父母必须具有理智的忍耐精神,但仍然必须坚定地保证儿童的社会许可行为的发展;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持久的良好愿望与自豪感发自没有丧失自尊的自我控制感,持久的动辄爱疑虑和爱羞怯的倾向来自丧失自我控制感和过度的外部控制"埃里克森1963,第254页;关于羞怯,埃里克森说:"羞怯意味着一个人意识到自己被暴露无遗,在光天化日下被人审视,一句话,它是一种自我意识;一个人被他人识破,并且在毫无准备之下被人识破……"1964,第119页;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虑,就形成意志的美德;埃里克森把意志解释为:"进行自由决策和自我约束的不屈不挠的决心,尽管在幼年期不可避免地要体验到羞怯和疑虑"1964,第119页;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危机积极解决的结果所形成的各种美德都是自我的功能;例如:希望和意志的美德对人生的价值具有某些影响,但它们很少影响人的生存;没有多少希望和意志美德的个人仍能生存,也就是说,这个人能够满足生物本我的需要,但他可能不及那些充满希望和具有意志的人们那样灵活,那样乐观,或总的说来,没有那么幸福;幼儿期4-7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如果这个阶段的危机成功得到解决,就会形成方向和目的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卑感;在这一时期,儿童能更多地进行各种具体的运动神经活动,更精确地运用语言和更生动地运用想象力;这些技能使儿童萌发出各种思想,行为和幻想,以及规划未来的前景;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这个阶段的儿童"一般对形状规格的差异,特别对性差异都产生一种毫不厌倦的好奇心……现在他在学习上大胆探索且精力充沛:这就致使他越出自己有限范围,投入未来无限的前景之中"1959,第76页;在前两个阶段,儿童已懂得他们是人;现在他们开始探究他们能成为哪一类人;在这个阶段,儿童检验了各种各样的限制,以便找到哪些是属于许可的范围,而哪些又是不许可的;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那儿童会以一种健康的独创性意识离开这个阶段;然而,如果父母讥笑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那儿童就会以缺乏自信心离开这一阶段;由于缺乏自主性,因此当他们在考虑种种行为时总是易于产生内疚感,所以,他们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隘的圈子里;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获得的自主性胜过内疚,就会形成目的的美德;埃里克森把目的解释为:"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的勇气,尽管这种目的曾被幼年的幻想,被内疚、被对惩罚的丢魂落魄的恐惧所阻挡"1964,第122页;随着儿童在前面三个阶段中所遇到的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就获得了希望,意志和目的三个积极的美德;童年期7-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能力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无能;在这一阶段中,儿童学习各种必要的谋生技能以及能使他们成为社会生产者所具备的专业技巧;……内部发展阶段似乎是为"步入生活"而设置的,它不认为生活必须首先是学校生活,不管学校是田野,是丛林还是教室;儿童必须忘记他过去的希望和愿望,他丰富的想象被驯服,被一些非人性事物的法则所约束,甚至被读、写、算所约束;因为,尽管儿童在心理上已经具有做父母的基本因素,但他在生理上成为父母之前,首先必须是一个劳动者和有可能养家活口的人;埃里克森1963,第258-259页学校是培养儿童将来就业及顺应他们文化的场所;因为在大多数文化中,包括我们自己的文化,生存要求具备与他人合作的工作能力,所以社交技巧是学校传授的重要课程之;儿童在这一阶段所学的最重要的课程是"体验以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埃里克森1963,第259页;在这门课程中,儿童可以获得一种为他在社会中满怀信心地同别人一起寻求各种劳动职业做准备的勤奋感;如果儿童没有形成这种勤奋感,他们就会形成一种引起他们对成为社会有用成员的能力丧失信心的自卑感;这种儿童很可能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同一性",这个概念将在本章后面再做解释;同这一阶段相联系的还有另一个危险,即儿童会过分重视他们在工作能力方面的地位;对这样的人说来,工作就是生活,因而他们看不到人类生存的其它重要方面;"如果他把工作作为他唯一的义务,把某种工作作为唯一有价值的标准,那么他也许会成为一位因循守旧的人,成为他自己的技术和可能利用他的技术的那些人的毫无思想的奴仆"埃里克森1963,第261页;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论,在这个阶段里,必须鼓励儿童掌握为未来就业所必需的技能,但不能以牺牲人类某些其它重要的品质为代价;如果儿童获得的勤奋感胜过自卑感,他们就会以能力的美德离开这个阶段;"能力……是不为儿童期自卑感所损害的在完成任务中运用自如的聪明才智"埃里克森1964,第124页;象以上论述过的其它美德一样,能力是由于爱的关注与鼓励而形成的;自卑感是由于儿童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人物对他的嘲笑或漠不关心造成的;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不确定性或说是无归属感、为人冷谈冷漠、缺乏关爱的意识;埃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体现了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中的过渡阶段;在前四个阶段中,儿童懂得了他是什么,能干什么,也就是说,懂得所能担任的各种角色;在这个阶段中,儿童必须仔细思考全部积累起来的有关他们自己及社会的知识,最后致力于某一生活策略;一旦他们这样做,他们就获得了一种同一性,长大成人了;获得个人的同一性就标志着这个发展阶段取得了满意的结局;然而,这个阶段自身应当看作是一个寻找同一性的时期,而不是具有同一性的时期;埃里克森把这个时期称为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他用这一术语来表示青年人和成年期的间隔;埃里克森在许多方面使用同一性有时也称自我同一性这一术语;例如,它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埃里克森1959,第118页;他探讨了同一性和早期经验的关系:正在生长和发展的青年人,他们正面临着一场内部生理发育的革命,面临着摆在他们前头的成年人的使命,他们现在主要关心的是把别人对他们的评价与他们自己的感觉相比较,主要关心的是如何把各种角色及早期培养的技能和当今职业的标准相联系这个问题……;这种以自我同一性的形式发生的整合在数量上超过了童年期的各种;它是自我把一切自居作用与的变化,与先天遗传形成的自然倾向,与在社会各种角色中提供的机会进行整合的这种能力的自然增长的历程;所以,自我同一性的感觉是一种不断增长的信念,一种一个人在过去经历中形成的内在的恒常性和同一感心理上的自我,一旦这种同一性的自我感觉与一个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配时,那么,就表明一个人的"生涯"是大有前途的;1963,第261-262页埃里克森没有为他在各个方面使用同一性寻找借口;他觉得既然它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就应从各个角度来探讨它;如果年轻人不能以同一性来离开这个阶段,那他们就会以角色混乱或者也许会以消极的同一性来离开这个阶段;角色混乱是以不能选择生活角色为特征的,这样就无限制地延长了心理的合法延续期,或者说仅仅应诺了一些很快就抛弃的口头许愿;消极同一性是告诫儿童不要学习不良行为;埃里克森把消极同一性解释为:"是一种违背意愿地建立在发展的关键阶段并向个人呈现出所有最厌恶的,最危险的,然而也许是最真实的各种自居作用和角色之上的同一性"1959,第131页;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位孩子的母亲对堕落成酒精中毒症的兄弟充满了一种无意识的恨铁不成钢的感情,她会有选择地仅对他儿子有可能重蹈其兄弟的命运那些特征作出重复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消极的"同一性对她的孩子来说,比他内心要成为好孩子的愿望更现实,他也许会努力成为一名醉汉……1959,第131页;在埃里克森看来,角色混乱和消极的同一性可以解释美国青少年所表现出的许许多多骚乱和攻击现象;他在对领袖科姆·厄克斯HalcolmX的分析中,得出以下要点,……如果儿童感到环境试图对允许他把下一阶段整合在他个人的自我同一性内的所有表现形式进行彻底地剥夺,那么,儿童就会以野兽突然被迫扞卫其生命般地进发出惊人的力量进行抵抗;的确,在人类生存的社会丛林中,如果没有同一性的意识就没有生存的感觉;1964,第24页青少年也许会痛恨地排斥那些不适合于他们的同一性:同一性意识的丧失常常表现为以一种讽刺和势利的敌意对待家庭或未来社会所提供的合适和理想的角色;作为要求的角色中的某个部分,某个方面或全部各个部分,不管它是男性方面还是女性方面,是国籍方面还是阶级成员方面都会成为青年人加以辛辣讽刺的主要焦点埃里克森1959,第129页;为什么青年人在不能获得积极的同一性时要选择消极的同一性呢埃里克森说,因为他"宁可成为一个无名小卒,或者成为臭名昭着的大人物,或者成为某个的确已经死了的人--总之,它们是经过自由选择的角色--而不愿意成为一个不太象样的人'1959,第132页;如果青年人在这个阶段中获得了积极的同一性而不是角色混乱或消极的同一性时他们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使忠诚得到持久和保证的能力,尽管不可避免地存在价值体系的各种矛盾"1964,第125页;前面四个阶段为儿童提供了形成"同一性'的"材料";在这个阶段,个人必须同化这些材料;同一性的形成标志着童年期的结束与成年期的开始;从这时起,生活是对自我同一性的彻底表现;既然个人"知道他或她是什么人',生活的任务就是引导"那个人"完满地渡过人生的其余阶段;读者也许会注意到埃里克森的同一性与阿德勒的生活风格之间的相似性;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异似乎在形成的时间上;对阿德勒来说,生活风格是获得童年早期形成的优越和完美的手段;正如我们所知,埃里克森使用同一性这个术语描述了早期经验的整合为个人今后担负的主要角色的现象;生活风格和同一性这两个术语都涉及到一个按照个人生活而组织起来的重大主题,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别乃在于这个主题形成的时间;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爱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混乱的两性关系;弗洛伊德曾经把健康的人定义为一种充满爱而辛勤工作的人;埃里克森赞同意这个定义;但是他又指出,唯有具备牢固同一性的人才能敢于涉足与另一个人相爱的情河之中;具有牢固同一性的青年人热烈地寻求与别人的亲密关系……青年人是在寻求和保持同一性的过程中生成的,他们热切和乐意把自己的同一性与其他人的同一性融合在一起;他已具备了与他人亲密相处的能力,也就是说,具备了成为协会会员和伙伴关系成员所须承担义务的能力以及具备了为遵守这些义务而发展的道德力量的能力,即使这些都需要付出巨大的牺牲和让步;埃里克森1963,第263页没有形成有效工作与亲密能力的人会离群索居,回避与别人亲密交往,因而就形成了孤立感;埃里克森列举出为了有益于个人与社会而应当发展怎样一种亲密关系:1、感情共鸣的情欲高潮2、一个值得爱的伴侣3、异性4、能够并乐意与他分享相互的信任5、能够并乐意与他共同严格遵守a、工作周期b、生殖周期c、娱乐周期6、还应使后代在所有发展阶段安全满意地发展;1963,第266页如果个人在这个阶段形成的亲密能力胜过孤立能力,他们就会形成爱的美德;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双方对永久抑制遗传导致的分工作用的对抗性的相互献身"1964,第129页;埃里克森的理论一直被批评为说教;很清楚,埃里克森所定义的在各种发展阶段对危机的积极顺应显然与基督教伦理观,与现存社会制度是一致的;潜伏在他理论中的危险正象一切理论一样是,埃里克森描述的是他的希望而不是现存的事实;所以,重要的是要懂得一个理论家持有哪些偏见,以便当它们在理论中出现时能够迅速发觉;罗森Roazen,1976提出如下理由:埃里克森理论的那种说教者的特征于不久前显露出来了;勿庸置否,对一个理论家来说与其以某种潜在的信念来发挥一种无形的影响,不如把他所信奉的观点阐明还要更好;然而,当人们仔细思考埃里克森那些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好处持有恭敬态度的自我心理学的要义时,就会自始至终地看到呈现着一副说教的口吻:结婚,异性爱和生儿育女等等,这都毫无疑问是他所认定的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第171页成年中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关心的美德;如果危机得不到成功的解决,就会形成自私自利;如果一个人能很幸运地形成积极的同一性,过上富有成效的幸福生活,那么他就会力图把产生这些东西的环境条件传递给下一代;这可以通过与儿童不必是自己的孩子提高直接的交往,或者通过生产或创造能提高下一代生活水平的那些东西来实现;所以,繁殖在建立和指导下一代中是头等要事,虽然有些人由于不幸,由于其它方面特殊的和真正的天赋,而不能运用这个内驱力来为子孙后代造福;的确,繁殖这个概念包含了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这类更为通俗的同义词的含义,但是这些同义词都是不能取代它的;埃里克森1963,第267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