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昆曲文化的城市高架桥下空间设计浅析——以昆山市“拾光里”桥下空间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昆曲文化的城市高架桥下空间设计
浅析——以昆山市“拾光里”桥下空间
为例
摘要:桥下空间作为城市发展的金角银边,蕴含了无数的可能性,是一处不容忽视的城市角落,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桥下空间正发生着蜕变,走入人们的视野,在车水马龙之下,怎样赋予这些桥下的“消极空间”全新的生命,使其成为儿童的乐园、老年人的天地、青年人的网红打卡地,成为城市更新下的重点,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笔者通过自身设计并完工的项目作为研究案例,旨在为城市桥下空间设计提供一个思路。
关键词:桥下空间;景观设计;昆曲文化
1引言
高架桥作为城市交通快速发展的产物,规模与体量逐年增加,随着城市绿地空间的存量更新、城市双修等政策的提出,将人们的关注点慢慢的引向了桥下空间这一曾经被忽略的灰色空间[1]。
桥下空间因其位置的特殊性,设计与利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与创新性。
2桥下空间与城市文脉
2.1桥下空间类型
根据桥下空间所处位置及规模体量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开发利用模式,根据其用途,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城市中作为社区游园建设的桥下空间。
(1)停车空间,因其桥下有天然遮阳顶面以及开发利用相对容易等因素,
停车功能为现存桥下空间的主要利用模式,但在城市发展的角度看,桥下空间应
发挥出更多的功能。
(2)商业步行街,作为一种典型的商业公共空间,人们可以在这里购物、
休闲、交流,以及进行餐饮等功能。
(3)极限运动空间,主要使用人群集中在城市中的青年人,在快速的生活
与工作节奏下,青年人寻求极限运动带来的放松,使极限运动空间应运而生,是
现今桥下空间开发的一个方向。
(4)社区游园,随着“15分钟生活圈”、“出门即公园,入眼即美景”,
等新观念的提出,社区游园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家门口的公园”,社
区游园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市民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
角色。
社区游园大多是利用城市“边角地”所建成的,作为桥下灰色空间的开发,社区游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方向。
2.2桥下空间的文化功能特殊性
桥下空间与其他城市游园功能相同,具有美化城市环境,促进人们沟通交流,舒缓愉悦身心等功能。
不同的是,桥下空间还具有文化宣传这一特殊功能。
桥下
空间由于其特有的空间结构,其桥墩柱立面与桥顶面,成为了良好的城市文化载体,在设计时,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多维度的文化宣传面,对于城市文脉的延续性
具有一定的优势。
同时,因其交通功能的属性,人流量车流量聚集,对文化的宣
传具有传播性强的特点,因此在对于桥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上,应注重当地文化
特色的挖掘,避免同质化,力争使每一处桥下空间都成为城市的宣传客厅,无论
是对当地市民还是外地游客,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3昆山“拾光里”桥下空间设计
3.1区位概况
(1)项目位置
萧林大桥跨张家港河桥下空间绿化景观提升工程(即“拾光里”桥下空间)
位于昆山市高新区萧林中路与广福路交叉口处,萧林路高架桥下。
地块紧邻张家港,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良好,是周边居民遛弯纳凉的好去处。
总占地面积
约4000平方米,是一处典型的城市小游园。
(2)文化背景
昆山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更是中国传统戏曲昆曲的发源地。
六百多年前,是
昆山绘就了昆曲传奇的最初一笔,时移世易,经典不变,《牡丹亭·游园惊梦》、《九莲灯·火判》等都是昆曲历史文化中的经典曲目。
但由于其受众群体的单一性,怎样使这门艺术得以推广,也是近几年昆山文化传承的主要努力方向。
随着“昆曲+”生态圈的提出,更多昆曲周边产品的开发,让更多人接触到了昆曲,
迷上了昆曲,使传统昆曲文化进入了大众的视野,越来越多的受到了重视。
3.2场所解读
(1)人群特征
笔者于2021年6月对场地展开实地考察,观察记录场所使用人群及使用时
间的特征。
笔者将场地人群划分为儿童、青年、中年和老年,调查中发现,该区
域周边居民的活动需求量大,其1km半径辐射范围内,有多个居民小区,且周边
没有集中绿地空间,主要活动人群以老人和小孩为主,活动时间集中在早晨、下
午以及傍晚时分。
根据现状考察来看,桥下存在活动空间不足,设施简陋单一,
区域划分不清晰等问题,不能满足各个年龄段市民的需求,亟需改造提升。
(2)活动类型
基于现状人群特征的考察,得出对于不同年龄以及不同时段的人群活动类型
的需求(见表一),从表中可以看出,儿童的活动时段多与老年人相重合,中青
年人的活动相对独立。
社区游园中,人群活动多以家庭为单位出现,带孩子晒太
阳的老人、接学生放学的父母、散步的夫妻等,都是这里常出现的场景,使得这
里从早到晚都有不同人群的活动需求。
表1设计场地不同年龄段人群行为分析
3.3设计策略
(1)主题鲜明,激活昆曲文化
主题是游园的灵魂,明确的主题赋予了游园生命。
在这片桥下空间设计时,
昆曲即为场地的灵魂,设计期望让人们在这片独特的空间里拾取昆山的印记,追
溯昆山的文化,在这昆韵十足的桥下时光中,对昆曲有一个全新的理解。
在场地设计时,线条以昆曲中舞动的水袖为原型,流动的线条,在平面和立
面空间上产生出多变的可能,犹如昆曲中耐人寻味的魅力。
在主题颜色的打造上,提取青衣中的青色,经典而不失活力,点亮桥下灰空间。
在线条与颜色的结构控
制下,将各个主题节点串联于其中,每个节点的设计,都融入到整体的元素之中,共同烘托出一处主题鲜明的桥下空间。
桥墩柱立面上两幅生动活泼的昆曲人物彩绘,作为整个场地的亮点,成为了城市的宣传面,像人们展示着昆曲的魅力。
(2)空间重构,完善场地功能
人们的生活是千姿百态的,对空间的使用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的,设计力求使
不同人群在这里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活动空间。
在功能的考虑上,打破原有单一
的空间结构,通过前期对不同人群的行为需求分析,打造了满足儿童探险精神的“银河探险”主题空间,青年人漫步的“山水景墙”滨河空间,中年人交谈的
“流云景廊”休闲空间,老年人活动的“翩翩起舞”广场舞空间等,同时在场地
入口,设计了展现昆山区域特色的“城市展墙”等节点,江南水乡的剪影以及高
新区的标志建筑物,都增强了这片场地的标志性。
(3)植物优化,柔化空间边界
桥下空间因为桥顶面的遮蔽,使得桥下基本为全荫空间,因此在种植区域以
及植物品种的选择上尤为重要,植物尽量种植在场地周边可见光处,且应注意植
物的高度控制,避免遮挡桥下活动空间的采光,在桥顶面正投影之下,注意选择
耐阴植物。
植物的设计避免过于生硬,多设计于以各个活动空间边界处,起到分
割空间功能的同时,增添桥下空间的生态气息,柔化硬质场地。
4结语
桥下空间是一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尺度空间,在城市建设进入到精细
化更新的阶段,桥下空间的建设已经成为各个城市公共空间开发的一个重要关注
点。
从单一的停车功能到公众的参与,从无人问津到拍照打卡,是桥下空间创新
开发的一个过程。
本文以昆山“拾光里”桥下空间为例,阐述了桥下空间设计的
一个方向,强调了主题文化在设计中的重要性,设计者的工作不仅是满足功能需
求这一单一的课题,怎样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怎样延续城市文脉,成为了我们
努力的方向。
尤其是像昆曲这样的传统文化,怎样使传统年轻化,得以活化传承,是我们的责任。
笔者希望能够通过这篇文章给广大从业者提供一个方向,通过设
计激活桥下的灰色空间,使其变为城市的亮点,成为一张张有记忆、有生活、有
情感的城市名片。
参考文献
[1]黄竹.城市桥下空间的类型与开发利用方式研究[J].上海城市规划,2019(1):101-107.
[2]曲勃润,郁枫.基于精细化管理的北京二环路桥下消极空间改造研究[J].
城市建筑空间. 2022,29(04):78-81
[3]华中科大学.环境心理学(第四版)环境行为研究及其设计应用[M],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