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_马克思的原初叙事——论当代法国马克思主义解读马克思社会批判的基本话语主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面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面试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主要有四方面,分别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复辟时代法国历史学家的历史理论和德国古典哲学。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也具有重大的影响。
首先,它所提出的劳动价值论,实际上是以经济学的形式对劳动作为主体活动的创造能力的肯定。
第二,古典经济学家比较深入地探讨了分工问题。
第三,古典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对立状况进行了经济上的分析。
正当古典经济学家把资本主义制度当作永恒的“自然形式”来论证的时候,19世纪初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却已对它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第一,他们论证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资本主义社会只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必将为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触及到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问题,试图用社会经济状况来说明政治制度。
第三,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复辟时代法国历史学家”是指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1815~1830年)的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梯叶里、基佐、米涅等。
首先,他们突破了把历史发展归结为个别杰出人物自觉活动结果的英雄史观,提出应当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二,他们结合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对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作了具体的考察。
第三,这些历史学家不满意法国唯物主义者关于政治机构决定社会生活的理论,试图证明财产关系是社会政治制度和统治思想的现实基础。
德国古典哲学是作为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先导而出现的哲学思潮。
其代表人物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其中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在哲学思想上的历史贡献主要是:第一,它把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作为最重要的哲学问题来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更新题库-1
2015年下学期(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更新题库绪论1.法国思想家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
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1)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从18世纪60年代起,一场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兴起了,这就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
这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接着法国、德国等国也相继开始了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胜利,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引起了生产方式上的重大变革。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
19世纪30—40年代,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等欧洲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占据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步入比较发达的阶段。
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引起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合理性的怀疑,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阶级——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
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绶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随着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地成长、壮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
19世纪30至4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接连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
1831年法国里昂发生了第一次工人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 1838年英国发生了第一次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发生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思考题导言1、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内容和研究对策?2、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中是否有危机?如果有,你认为该如何克服?第一讲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否是历史的必然?2、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汲取19世纪德、法、英等国的优秀理论成果的?3、简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和立场转变及其标志。
第二讲1、马克思异化劳动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神圣家族》是怎样批判了思辨哲学,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3、简要概括《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第三讲1、简述《哲学的贫困》中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思想。
2、《共产党宣言》中阐述了哪些基本原理?其理论意义是什么?3、简述1848年欧洲革命的性质和特点。
4、1848年欧洲革命沿下降路线前进的原因是什么?5、1848年欧洲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国家和革命学说的发展。
第四讲1、简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上的伟大革命。
2、简述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历史作用和发展趋势等问题的补充总结。
3、简述马克思的历史分期思想。
4、《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了哪些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第五讲1、简述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2、简述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有关未来社会发展阶段和基本特征的科学预测及其科学价值。
3、马克思在与巴枯宁论战中是如何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第六讲1、《反杜林论》中恩格斯阐述了哪些基本原理?2、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书信中阐述了哪些基本观点?3、简述《自然辨证法》中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科学观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第七讲1、简述社会主义发展的两次飞跃。
2、试述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内容及意义。
3、试述列宁关于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4、简述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建设道路的基本探索及意义。
5、简述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6、概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几次重大理论创新。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一、本文概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的重要著作,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之作,该书深入剖析了物质生产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揭示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本文旨在探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通过对该书的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以及它如何为我们提供分析现代社会问题的独特视角。
文章将首先概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论述,以及他们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阐述。
接着,文章将分析该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指出其在确立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重要贡献。
文章将探讨《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包括其对理解当代社会问题的启示,以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为应对当代社会的挑战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和理论观点《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
在这部作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详细阐述了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了批判,并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该著作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当时的德国哲学,特别是费希特、谢林等人的唯心主义思想,强调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他们认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人们的观念、思想、意识等都是由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他们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
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摘要:阿尔都塞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位重要的哲学家。
他以“保卫马克思”的身份出现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并提出“理论反人道主义”这一具有颠覆性、论战性的口号,以此来保卫马克思的科学性。
阿尔都塞从论证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上有一个“认识论断裂”,到对意识形态和科学这两个阶段的区分,所做的这些都是为他的“理论反人道主义”这一思想服务的。
他想要向人们表明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捍卫者,他不但有理论的自信心,也有提出论战的勇气和魄力。
因此,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作了一个科学的理论定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从青年时期的“理论人道主义”向成熟时期的“理论反人道主义”的转变来实现的。
关键词:人道主义;理论反人道主义;意识形态;一、理论的人道主义阿尔都塞在考察了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尤其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后发现,在青年马克思那里支配他的思想的理论总问题是人道主义。
在《手稿》中所论述的人、人的本质、劳动异化等问题,都是建立在人道主义的基础上来解释一切政治和历史的。
按照阿尔都塞的观点,人道主义的本质是一种非科学的意识形态,因而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对于青年马克思时期的著作,我们应该只把它们看作是一种过渡性的论著,因此,他说:“如果我们认为这些早期著作反映了青年马克思的兴趣—像他所有的后继者一样,他在一个由黑格尔哲学控制的世界中进入了思想的竞技场,但在内在批判、历史经验和科学知识的帮助下,他为了创造出一种原创性的理论而隐藏了这一出发点—那么,我们就应该把这些早期著作当作过渡性的,并在其中寻找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轨迹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
他认为,理论上的人道主义是近代典型的意识形态,一般可以概括为神话故事。
既然理论人道主义被归为一种神话故事,那么说明这种理论人道主义并不是经过系统的、逻辑的科学论证,是一种缺乏客观知识体系的理论。
这样对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危害是相当大的。
因此,很有必要对人道主义的理论结构进行具体分析,阿尔都塞说,“它是由精确概念结合而成的连贯体系。
共产主义:革命主体性话语与替代性政治想象——奈格里对共产主义思想的重构
过 对 共产 主义话 语 的重构 , 将 分析视 角回 落至创 构性 的主 体性 和 阶级 对 抗 的革 命政 治 学 , 以此 确认 了共 产主 义的 双重 面 向 : 彻 底 解构 资本 主义体 系并指 向无产 阶级 自由解放 的后 工作前 景 , 破 除 了以往 静 态的和 非 主 体
性 的理 解 方式 , 并最 终基 于 当代 资本 主 义的后 福特 制转 型 , 把 共产 主 义 的现 实根 基 置 于 以共 同性 和诸 众 政 治
和后 马 克思 主义 之 间找 到 连 续 性 , 通 过 引入 马克 思
的劳 动和 阶级 斗争 理 论 , 弱 化其 解 构 性 和 乌 托 邦 因 素, 又坚持 其差 异化 、 碎 片化 、 多 元 化 的叙 事 , 强 调 民
义发 展 的剩余 物 , 相 反 后 者 完 全 依 赖 前 者 的斗 争 而
共产主义 : 革命主体性话语 与替代性政治想象
奈 格 里 对共 产 主 义 思 想的 重构
宋 晓杰
( 河南 大 学 哲 学 与公共 管理 学 院 , 河南 开 封 4 7 5 0 0 4 )
摘要 : 奈格 里力 图走 出历 史理论 的客 观 主义 范式和 辩 证 法 的回返 逻 辑 , 彻 底 回 归革 命 主体 性 构 架 . .他 透
关 键词 : 奈格 里 ; 共产 主 义筹 划 ; 革命 主体 性 ; 阶级 斗 争 ; 政 治想 象 中图分 类号 : B 5 4 6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4— 6 9 1 7 ( 2 0 1 3 ) 0 4— 0 0 4 4— 0 7
安 东尼 奥 ・ 奈格里( 1 9 3 3一 ) 是 意 大利 工人 主 义 和 自主 主义 马 克 思 主 义 运 动 的 旗 帜 性 人 物 , 其 独 树 一帜 的激进 政 治理论 在 当代 左 翼思 潮 中 占据 不 可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简介一、早期代表人物(20世界20——30年代)1、格奥尔格·卢卡奇(Ceorg Lukacs,1885-1971),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
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审美特征》(1963),《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
超一流2、卡尔·柯尔施(Korsch,Karl 1886-1961),德国人,与卢卡奇一样,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篇论文》(1923——1937)、《卡尔·马克思》(1938)。
超一流3、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Antonio 1891~1937),意大利人,意大利共产主义思想家、意大利共产党创始者和领导人之一,是与卢卡奇、柯尔施齐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
代表作:《反对〈资本论〉的革命》(1917)、《狱中札记》(1929——1935)。
超一流二、发展繁荣时期(20世纪30——70年代)(一)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1、霍克海默尔(Max Horkhaimer 1893—1973),德国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首脑人物、“社会批判理论”创始人。
代表作:《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1937),《论哲学的社会功能》(1940),《启蒙的辩证法》(1947),《工具理性批判》(1967)。
超一流2、阿多诺(Adorno,T·W,1903——1969)德国人,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地位仅次于霍克海默尔。
代表作:《弗洛伊德理论和法西斯主义宣传的程式》(1951),《否定的辩证法》(1966)。
超一流3、班杰明(Benjamin,Walter 1892——1940),德国人,代表著作:《德国悲剧的起源》(1925)、《作者作为生产者》(1934)、《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1936)。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一种解剖和揭示意识形态本质的思想理论体系。
它旨在从唯物史观的角度,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和分析不同社会中的意识形态,揭示其中所蕴含的阶级利益和权力机构的支配。
这一理论的研究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首先启示我们,意识形态并非无中生有的东西,而是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
它通过明确社会利益的驱动力,揭示了意识形态产生的根源和目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意识形态被统治阶级用来掩盖社会矛盾,控制和操纵人民,维护其自身的统治地位。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可以帮助人们认清这一现象,提高对社会现实的觉察和批判能力。
其次,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还揭示了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和意识形态的双重性。
意识形态既是权力机构与统治阶级的工具,也是支配阶级意识和被统治阶级意识的反映。
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被社会主义思潮所推动下,往往会以民主自由的名义,通过意识形态的讲解制度来维护其统治地位和意识形态的合法性。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试图露出这种伪装,并敦促人们超越表象,挖掘现实。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对当代中国也具有启示意义,尤其是在解读大规模宣传、舆论引导和意识形态讲解方面。
再次,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强调了意识形态的积极变革和历史进步的潜力。
意识形态不仅是权力机关的统治工具,也是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动力和工具。
批判意识形态不仅是揭示其阶级本质,更是为了唤醒人们的自觉性和主体性,推动社会自由平等的实现。
例如,在当代社会中,一些社会运动和群体抗议就是通过揭示统治阶级利益与意识形态背后的矛盾和合理性,发出对社会主义、人权和民主的呼声。
然而,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也需要我们从苛求与全盘否定中解放出来,更加注重理论的实践性和适应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维方式。
尤其是在当代多元化、信息爆炸的社会中,理论的挑战和意识形态的变异需要我们更为深入地探讨和理解。
专题一——马克思主义与青年大学生成长1
湖南文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
第一讲 挥之不去的“幽灵”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三、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湖南文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
千年思想家——马克思
• 在世纪之交,英国广播公 司(BBC)在全球范围内 举行过 “千年思想家” 网上评选,马克思位列榜 首。马克思逝世100多年 后仍然能产生如此广泛而 巨大的影响,表明了以他 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具 有无穷的思想魅力。
创立了 帝国主 义理论
• 视频:列宁
提出了社 会主义首 先在一国 胜利的学 说
建立了 第一个 社会主 义国家
湖南文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
• 中国共产党人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
视频: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的发展
湖南文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
从狭义上说
*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 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湖南文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
*从广义上说
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 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 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 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 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湖南文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 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三大直接理论来源 • 德国古典哲学、 •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 • 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如何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如何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A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中的合格理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的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B马克思和恩格斯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消除了他的理论中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不仅仅限于德国古典学,还包含其他一些思想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对古希腊罗马哲学有深入的研究,因而,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的范围之内。
马克思,恩格斯对欧洲近代哲学,特别是英国哲学和法国百科全书派的哲学,都做了研究。
因此,我们也不能把近代法哲学排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的范围之外。
2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的劳动价值论等思想,并严密论证了劳动价值论,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3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对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做了科学预测和设想,创立了科学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发展的理论,是由它的理论本性决定的1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辨体系,它永远面对现实世界,面对实际生活,关注和研究时代提出的最迫切的问题,总结新的理论观点。
2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派主义体系,他能正确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学说,对他们进行批判的研究,剔除其中错误的观点,吸收及积极合理的内容3马克思不是古步自封的体系,它具有自我批评意识,它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发现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和不完善的地方,把自身提高到与时代和实践的需要更加适应的水平。
西马的基本介绍
总体评述:西马是当代各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一股影响较大的。
这股思潮的产生,发展及其理论上的变化都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西马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无产阶级革命没有按照马克思的预言首先在西欧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反而在落后的俄国率先成功,西欧革命从此走向低潮的情况下,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范围内产生出来的既反对第二国际的“经济决定论”又反对第三国际的“机械决定论”,又开始属于国际共运内部的“左倾”思潮逐步演变为国际共运之外的一股社会思潮。
性质上左翼激进主义思潮。
(补充)2、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在20世纪历史文化背景下,共产党党内外一批知识分子植根于时代变化并以西方哲学视野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和分析社会现实的产物。
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既不同于第二国际又区别于第三国际;他们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态度,既不同于资产阶级思想家又区别于传统马克思主义。
因此说,西方马克思主义既有地域性限制——产生于并发展于西方;又有特定思想内涵——与正统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不同;既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又批判马克思主义,宣扬马克思主义开放性、多元化,主张用各种西方社会思潮来解释、补充、重建马克思主义,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既批判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又批判现实社会主义。
从总体上看,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具有国际性影响的西方社会思潮之一,又是一种具有非马克思主义倾向的非正统马克思主义。
3现的一些“异端”理论,如波兰的克拉科夫斯基,捷克斯洛伐克的可喜可,匈牙利的布达佩学派,南斯拉夫的“实践派”。
一般来讲,东欧理论届的“异端”大多是从本国出发,论述夺取政权后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产生的新问题,如“社会主义人道主义”问题等。
而西马则侧重于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论述。
有联系,南斯拉夫的实践派就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组织上都同法福学派关系密切。
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用法:1.纯粹地域性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就是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西方国家独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包括西方国家共产党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名词解释
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同时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一方面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革命运动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为实现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世界观:亦称“宇宙观”。
人们对整个世界即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总的根本看法。
世界观包括自然观、社会历史观、意识观等方面。
人生观、道德观、科学观等是世界观的具体体现。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就是哲学。
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人生观:人们对人生根本观点的总和。
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包括生死观、苦乐观、公私观、义利观、荣辱观、幸福观等内容。
它回答人为什么而活着,应当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等问题,对人生起着指导作用。
4、历史观:亦称“社会历史观”,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等基本问题的理论观点,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5、方法论: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学说和理论。
有哲学科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之分。
哲学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理论;是各门科学方法论的概括和总结,对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具有指导意义。
6、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
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一、名词解释1.经院哲学: 在中世纪所形成的一种由理论到理论, 由思想到思想, 由文本到文本的关于真理性的空洞的真论, 这种真论只相信《圣经》所说的话是唯一的真理, 凡是符合《圣经》的就是真理, 反之就是谬误, 这种从理论出发并将它绝对化的观点就是经院哲学, 也可叫“空洞的争论”2.新唯物主义: 马克思通过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世界观的不合理性的批判, 创造了一种与以往的所有哲学完全不同的新的世界观或本体论, 即以实践为基础的世界观或实践本体论完成了西方哲学的一次重大本体论转向。
社会静态结构:即社会有四大要素两大基本矛盾。
在马克思看来所有私有制社会都是由这两个矛盾构成, 人类要正确的认识社会历史的存在状态, 都必须从这种基本结构出发。
3.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实践唯物主义”: “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为表达自己哲学的本质特征, 以区别于其它一切形态的哲学所使用的概念。
就其本质而言, “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初步形成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到进一步规定,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形式正式出现。
5.实践的唯心主义: ①马克思把意识分为“实践的意识”和“理论的意识”两大部分, 社会权力属于前者, 哲学等属于后者。
实践的意识(社会权力)作为对一定的社会生活(如市民社会)的反映, 也是第二性的东西。
②在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工的条件下, 社会权力必然要独立化(统治阶级化, 政治化), 同它的经济基础相对立。
③这个独立化了的社会权力就是“实践的唯心主义”, 即剥削阶级的国家。
其中, “唯心主义”指国家对社会的经济剥削;“实践的”指这种剥削的手段是具有普遍强制性的暴力(Gewalt,权力)。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是现代世界著名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的现代性批判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当代社会和思想界。
本文将重点探讨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主要体现在两部著作中:《资本论》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他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性,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严重的问题和矛盾,对人类的本性、自由和幸福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1. 资本主义的异化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造成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人们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被少数人垄断,工人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生存,这样就会让工人和他的劳动进行分离,劳动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机械的活动,和人的本性、本我、价值观念等形成了巨大的冲突,从而产生了灵魂的寂寞、心灵的空虚等问题。
2. 现代社会的物化马克思还指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是造成人类现代性危机最根本的原因。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都是以物化为前提,人变成了物,物变成了人,物的支配性大大增加,人类的自由、幸福等价值被压抑、弱化。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被迫过分强调物质利益,追求名利,完全舍弃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和人格。
3. 社会的疏离和分裂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现代性使得社会出现了疏离、分裂等问题。
现代社会的个体,互相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弱,独立行事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这样,不仅更加加剧了人们的孤独感、失望感、沮丧感等情绪,也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分化、不公和敌对。
4. (虚假)意识形态的掩盖马克思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给人带来了很多迷惑、欺骗、误导和疑惑,因为这个社会需要一种精神单位,这种精神单位可以把支配的权利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同时它又可以被认为是很公正和民主的。
这个单位就是官方意识形态。
马克思认为,官方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意识形态”,它通过精心的洗脑、公关等手段,使得整个社会看似民主、自由,实际上是“事实上的专制”。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概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概述卡尔·马克思(1818.5.5—1884.3.14)《神圣家族》1844.9—11(神圣家庭,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
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起决定作用这一重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指出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群众必然会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同少数统治者的利益相冲突,必然会日益自觉地参加到社会的历史活动中来,群众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
作者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
他们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运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分析这两个矛盾方面的相互排斥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认为无产阶级必须消灭集中体现在自己身上的现代社会一切违反人性的生活条件,才能够自己解放自己。
《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制定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列宁指出:“它奠定了革命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9世纪40年代出版的刊物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有三个部分。
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
但是,在“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两个部分里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经济学思想,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尽管《手稿》在一些问题的表述中还留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但是《手稿》第一次从生产劳动实践的观点来阐述经济和经济学的起源,为经济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这个意义上说,《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光辉起点。
《哲学的贫困》1847年,马克思撰写并发表了,以批判普鲁东(1809-1865)在1847年发表的《贫困的哲学》。
这部重要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学说最早发表的文本。
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与马克思主义经济科学的“决定性的东西”,都是通过这一文本第一次公开问世的。
马克思在一个全新的角度上面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并进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建构过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重点导论三大思潮(马克思主义的构成来源)(P5)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三个来源的代表人物与观点: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创立了劳动价值论。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学说,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提出了未来理想社会的设想和主张。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
(P7)第一章哲学基本问题(P21)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一次明确指出: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概括)(P25)一、物质决定意识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条件:第一,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之简答题
二、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840—1844年)是马克思的青年时期。
阿尔都塞也将这个时期马克思写下的著作一股脑称之为“意识形态著作”。
如果从文本上看,就是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到《手稿》的大量论著,《神圣家族》也包括在内。
意识形态文本也就是非科学的东西。
这种宣判在当时也是耸人听闻的。
当然,对此他还有更细的时段区分。
第二阶段(1845年)是所谓决裂时期。
在《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与上述那种“把历史和政治归结为人的本质的理论彻底决裂”了。
这就是阿尔都塞让我们关注的所谓发生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一次重要的“认识论断裂”。
亦即科学问题式对意识形态问题式的决裂。
依阿尔都塞的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实际上是对马克思所抛弃的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问题式所作的评论,这个评论往往表现为对这些问题式的否定和批判。
”(注: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3—14、15、223页。
)这无疑是对的。
第三阶段(1845—1857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长的时期。
这里包括了从《共产党宣言》、《哲学的贫困》以及《资本论》初稿等一系列著作。
在这一阶段中,马克思并没有去创造什么体系,而是在各个方面进行着艰苦的理论创造和思考。
“但从1847年的《哲学的贫困》开始,‘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便直接在科学的新‘场地’上进行,三年前在《神圣家族》中曾被称颂为法国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家的蒲鲁东,他的冒牌的科学概念恰好成了这场‘清算’的靶子。
”(注: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3—14、15、223页。
)所谓理论成长时期,算是一种思想史定位,这多少包含有不成熟的意味。
阿尔都塞说《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是不成熟的东西,主要是说这些文本仍然带有“黑格尔主体哲学”的遗迹。
这种判断我是不能苟同的。
关于这一点,我们后面会作详尽的讨论。
最后一个阶段(1857—1883年)是理论成熟时期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权利观叙事的话语动力与话语逻辑
马克思权利观叙事的话语动力与话语逻辑
尹奎杰
【期刊名称】《理论学刊》
【年(卷),期】2014(000)007
【摘要】马克思的权利观是马克思国家与法权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对马克思权利观的研究,要避免理论“碎片化”和简单化的研究倾向,从整体上厘清和剖析权利观念对于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的法权哲学思想也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总的说来,“人的问题”是马克思权利观叙事的话语动力和理论主题,马克思正是从“人的问题”出发,以自然与历史、历时与共时、一般与特殊三重理论关照,深入研究了其在权利问题上的理论态度,澄明了权利问题的历史命运.
【总页数】6页(P72-77)
【作者】尹奎杰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3
【相关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动力观的话语叙事及当代审视
2.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动力观的话语叙事及当代审视
3.论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观的话语叙事及其谱系
4.热奈特的
叙事理论分析及运用——以《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为主5.“回归”马克思的原初叙事——论当代法国马克思主义解读马克思社会批判的基本话语主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社会民主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致性——对自由主义及其个人主义的批判
论社会民主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致性一一对自由主义及其个人主义的批判朱旭红提要:自由主义的精神实质是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特征无论在古典自由主义中还是在现代自由主义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对个人主义进行批判和否定的力量最初主要来自保守主义思想和乌托邦社会主义思想。
乌托邦思想家们对个人主义的批判反映出社会主义就是在批判个人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
作为社会主义运动中的重要思潮和流派,对自由主义及其个入主义的批判性和超越性是社会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共同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社会民主主义”一词是社会主义概念进入政治的结果,其诞生同样意味着对自由主义及其个人主义的批判和变革。
同时,社会民主主义的份值观也是以社会主义为取向的。
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的实践,使得社会主义因素和特征——对自由主义及其个人主义的批判性和超越性较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在西方民族訇家的历史实践中得到了更多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锋芒所指即是作为自由主义核心的个人主义。
马恩对个人社会性的揭示体现出对个人主义的批判:个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不能离开共同体而独立存在;共同体的自由和发展程度决定个人的自由和发展的程度;“自由人联合体”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人的共同体社会组织形式。
马克思主义把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对自由主义及其个人主义的批判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一致性作者朱旭红,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杭州310025)社会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思潮思潮,它是资产阶级思想流派的代名词,也成了几乎所的重要派别,无疑因着同出一脉而具有一致性。
这种有发达国家的主要意识形态。
自由主义政治思潮形成一致性反映在与自由主义及其精神实质——个人主义于17、18世纪,其发展经历了传统自由主义和现代自的关系上,两者均表现出对之的批判性和超越性。
由主义两个历史时期。
传统自由主义时期从17世纪起延续到19世纪末,现代自由主义时期则从19世纪一、自由主义及其精神实质:个人主义末一直到当代。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课后题答案
1.如何理解社会认识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社会认识即人类认识社会的主要方式,社会科学方法论即研究社会历史的方法论。
一、总体来说,社会认识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为: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各种社会认识和社会理论,在总体是唯心主义的,陷入了唯心史观,即用社会意识去解释社会存在。
原因在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阶级立场的局限。
马克思主义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
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创立了。
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二、社会认识的演变逻辑为: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社会认识论);自发——自觉,具体来说,神话传说(原始社会自发认识)——非理性方式(第一种自觉形式)——理性求知(批判性的)、实证方式(发展性的)、非理性方式。
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为:形而上学——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包括: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剩余价值论,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2.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方法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
方法论具有不同的层次,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等。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特点:第一,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客体同体性。
社会科学研究者是社会中的人,他们对研究对象来说是主体,而本身又是被研究的客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证法的对立面。 二、 理论实质的再现: 实践观的嫁接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思想的立基点, 从实践出 发, 马克思解决了近代哲学主客体之间的矛盾以及 主体把握世界的困惑, 因此, 法国思想家们自然对
$
!"#$%& !#$’(#’! $( (%()$(*! (+, "! %-., #$$%!
哲 学 研 究!
“ 回 归 ”马 克 思 的 原 初 叙 事
— — —论当代法国马克思主义解读马克思 社会批判的基本话语主题
陈良斌& ! 盛凌振# ! 许苏明’
( & 东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系博士生 ( #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 南京 #&$$() ) 南京 #&$$() ) 南京 #&$$() )
( ’ 东南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博士
〔 %〕 分歧分离和多元的思想。 由此, 福柯完全走向了
列斐伏尔是最早把马克思的 《 &"(( 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 翻译介绍给法语学界的马克思主义哲 学家。但他对 《 &"((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作了 “过 度诠释” , 从而提出一种全新的 “ 总体人” 辩证法。 其主要内容有: (&) 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种总体性 的有机的历史联系; (# ) 总体性的方法是哲学的根 本方法, 总体性的辩证认识方法是与近代的实证科 学与实证哲学的知性认知方法根本对立的; (’) 辩 万方数据 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实质就是再现 “ 事物的整体”
当代各种新思潮 “ 联姻” 而生出的 “ 混血儿” 。因 此, 有必要对其所承袭马克思的基本话语主题进行 梳理, 以廓清其与马克思的理论渊源。以下, 本文 力图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 提炼出当代法国新马 克思主义以及后马克思主义思潮承继并重构马克 思过程中所使用的基本话语主题。 一、 方法论的承继: 辩证法的运用 辩证法的运用是马克思理论叙事中一个基本 话语主题, 这尤其在 《 资本论》 中得到充分体现, 而 #$ 世纪初法国思想家们经由黑格尔的研究转而将 目光投向马克思的过程中, 辩证法曾起到一个重要 的媒介作用, 因此, 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影响了许
〔 ($ 〕 而运作的游戏。
福柯则主要基于理论与实践的视角, 在 《 知识 考古学》 中批判了马克思那样的总体化理论思考 和总体化分析。福柯认为理论是实践, 是局部的、 地区性的和非总体化的实践, 是用来构造适于读者 使用的工具的, 而不是用来构建具有永恒真理的体 系的。而且, 福柯并不是从实践惰性的角度, 而是 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来解释知识的。话语分析强调 在同样的层面上并依据其同构性, 来探讨理论和实 践及其可能性条件, 这个可能性条件就是历史性的 知识层。因此, 这样的研究方法使福柯有可能避免
阿尔都塞则把结构主义观点运用在说明马克 思主义的辩证法和社会的发展上。他认为马克思 主义的辩证法不是一元决定的, 而是多元决定的, 社会发展也不是一元决定的, 而是多元决定的, 因 而提出了多元决定的辩证法。他想借此来反对人 道主义马克思主义者所主张的以人的本质为历史 主体的黑格尔主义的总体性和青年马克思的理论 上的人道主义, 同时也批评他所认为的教条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把各种社会现象归结为由单一的经济 矛盾所决定的所谓 “ 经济还原主义” 。
!!!!!!!!!!!!!!!!!!!!!!!!!!!!!!!!
! 二 # # 七 年 第 八 期 !
南 京 社 会 科 学 !
! # " !
!!!!!!!!!!!!!!!!!!!!!!!!!!!!!!!!!!!
马克思的实践观念更是青睐有加, 并不断嫁接入各 种新思潮推动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萨特认为实践所包括的内涵应该是: 第一, 实 践是主客观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 实践是主观性 对客观性的超越; 第三, 主体超越的根据在于主体 的计划能力, 即按照某种合目的性的需要、 理解和 洞察。可以看出, 萨特在接受马克思的理论时, 在 “ 实践” 上无疑是抓住了马克思的精髓。在论述实 践的涵义之后, 萨特就实践基础上建构了他存在主 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他强调实践的个体性质, 指 出实践在本质上只是个人的行动。萨特提出在实 践活动中, 人与物之间、 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矛盾的 异化关系成为了人类历史发生的主要内容。由于 人在改造客观事物中, 人的实践活动不能满足人的 需要, 必须为物所制约, 人与物形成了被动关系; 在 改造物的过程中, 实践的惰性特征也使人被物所同 化, 人变成了物, 使人与人之间处于对抗冲突关系 之中, 这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异化。所以, 这一异化 在萨特看来, 人都生活在 “ 实践 & 惰性” 领域中。人不是自由的而是受着历史制约的。匮 乏 & 实践 & 异化成为历史展开的机制。历史由此 也表现为 不 断 克 服 异 化 又 产 生 新 异 化 的 循 环 运 动。
〔 #〕 于个人实践” 的断言。 因而在这个意义上, 萨特 〔 &〕
的思维过程, 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总体性; (() 哲学与科学理论中的自然决定论与社会决定论, 其 实都是对周围世界的一种抽象孤立的静止的 “实 体化” 的误认, 是一种拜物教的思维方式。因此, 这是一种与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完全异质的
的历史辩证法是直接针对 “ 自然辩证法” 的, 其通 过勾勒一种作为整体化契机的系列与群体理论, 试 图将 “ 人” 的主题注入到马克思主义, 以期修复马 克思主义而使之重焕生机。从这个意义上说, “自 我” 与 “ 他人” 之间关系的变迁构成了萨特历史辩 证法演进的一条主线。
〔 ’〕
! 二 # # 七 年 第 八 期 !
〔 "〕
体决策者所能决定的, 在这里, 他特别强调实践活 动中的共同参与性。因此, 实践是一种通过公众自 实践并不归结为 由讨论的实际生活的方式。 (#) 必定导致公民同意的某种程序性的游戏。实践的 内容要符合人类共同体所共识和容忍的多元政治、 经济和文化的需求。 ()) 实践并不归结为国家机 器的活动。在这里, 托塞尔坚决地否弃了马克思主 义的国家论。 (*) 实践所包含并不是一种非理论 的知识, 而是某种 “ 谨慎的” 知识。也就是说, 这样 的实践的唯一目标只是达到行动者欲见的目标。 在这里, 托塞尔试图摆脱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所强 调的知识所应有的客观规律性。 (+) 实践并不为 实践的参与者提供任何保证, 而是为其参与者提供 面临各种环境时所可能产生的挑战能力。因此实 践所遵循的并不是某种符合客观规律的固定规则, 而是一种随着环境变化和参与者相互关系的变动
〔 (( 〕 理论先于实践或实践先于理论的问题。
梅洛 & 庞 蒂 则 把 实 践 理 解 为 “ 综 合” 和 “超 越” , 并把它与存在主义的 “ 责任” 范畴联系起来, 指出在这个问题上, “ 克尔凯郭尔和马克思这两个 黑格尔主义后裔走到了一起” 。进而梅洛 & 庞蒂 在实践问题上, 提出了意识在历史运动中的意义问 题, 即所谓 “ 必须知道这种历史运动是什么” 和 “我 们还必须知道做什么” 的问题。它是个人在实践 中 “ 去理解和做出决定” 的问题。他认为: “ 没有人 能抛弃自我的理智活动和否认意识, 否则就不再知 道他所说的是什么并抛弃一切主张甚至唯物主义 的主张。对主观性的肯定, 其本身就是对个人意识 的强调。 ”
摘要: 当代法国马克思主义整体呈现出一派承继马克思的基本话语主题 “ 接着讲” 的景象, 思想家们立基 于对马克思文本的深度耕犁, 秉承马克思的基本话语主题, 力图实现全面 “ 回归” 马克思的原初叙事。但显而 易见, 他们的 “ 回归” 其实是一种假象, 这种 “ 回归” 的背后是通过多种形态各异的解读方式, 对马克思的辩证 法、 实践观、 权力话语、 生产范式和人的自由与解放进行全面解构和重新诠释, 并嫁接入各种现代思潮, 以此来 完成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和批判, 因而他们的叙事话语的言说更侧重于对马克思的 重构, 立足于 “ 自己讲” 。 关键词: 法国马克思主义; 基本话语主题; 回归; 重构 中图分类号:* +)+, %! ! 文献标识码: -!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 (%()$(*! (+, "! %-., #$$%!
哲 学 研 究!
!!!!!!!!!!!!!!!!!!!!!!!!!!!!!!!!
! 二 # # 七 年 第 八 期 !
南 京 社 会 科 学 !
! # " !
!!!!!!!!!!!!!!!!!!!!!!!!!!!!!!!!!!!
〔 (〕
南 京 会和文化中的各个结构及其矛盾的发展, 有了比较 社 会 〔 *〕 全面的认识。 科 而福柯则对马克思的辩证法持否定的态度。 学 !
! # " !
在福柯那里, 他拒绝任何形式 “ 辩证法” 。这不仅 是因为他认为辩证法是一种不充分的逻辑形式, 不 恰当地把相互关系当作辩证关系了, 而且还因为达 尔文已经有力地证明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并非 辩证的对抗过程。因此, 福柯反对用辩证的方法来 研究历史, 他说, “ 辩证法并不释放异; 而是相反, 它保证了异总是将被重新逮着。辩证至上性在于 使异作为非存在的瞬间而存在, 但所依据的只是否 定律。 ” 所以, 福柯指出为释放异, 我们必须具有一 种无矛盾、 无辩证法、 无否定的思想, 具有一种赞成
只要涉足当代法国哲学的种种思想创新, 我们 就会从中发现马克思明显的 “ 指向作用” , 尤其是 马克思式的话语主题不断得到重现, 整体上呈现出 一派承继马克思的基本话语主题 “ 接着讲” , 以期 回归马克思的原初叙事的景象。但显而易见, 这种 “ 回归” 其实是一种假象, 在 “ 回归” 的背后是通过 多种形态各异的解读方式, 对马克思的基本话语主 题进行全面解构和重新诠释, 并嫁接入各种现代思 潮, 以此来完成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进行深层 次的反思和批判, 因而他们的叙事话语的言说更侧 重于对马克思的重构, 立足于 “ 自己讲” 。从这种 意义上讲, 当代法国哲学可以看成是马克思主义与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