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教案

合集下载

高二化学教案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精选3篇)

高二化学教案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精选3篇)

高二化学教案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精选3篇)1. 教案题目:合成氨的条件选择教学目标:1. 了解合成氨的条件选择;2. 掌握合成氨的压力、温度和催化剂选择的原则;3. 能够描述合成氨过程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步骤:Step 1:引入话题老师向学生介绍合成氨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并提出探究合成氨条件选择的问题。

Step 2:合成氨的条件选择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合成氨的条件选择,即压力、温度和催化剂的选择。

压力选择:1. 学生开始选择高压合成氨的原因,并写下自己的观点;2. 老师展示屏幕上的P-T图,解释高压条件下合成氨的优势;3. 学生将自己的观点进行修正,添加新的想法。

温度选择:1. 学生开始选择较低温度合成氨的原因;2. 老师展示屏幕上的热力学数据,解释较低温度条件下合成氨的优势;3. 学生根据新的信息修改自己的观点。

催化剂选择:1. 学生介绍已知的合成氨催化剂;2. 老师展示屏幕上的催化剂活性图,解释不同催化剂的选择;3. 学生总结合成氨催化剂的特点。

Step 3:实验演示老师进行合成氨实验的演示,并解释实验中的条件选择。

Step 4:化学方程式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尝试书写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并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修正。

Step 5:小结老师总结合成氨的条件选择,并提醒学生合理选择条件。

补充:老师可以适时引用具体的实例,如哈伯-博什过程和莫奥斯过程,来加强学生对条件选择的理解。

2. 教案题目:合成氨的条件选择教学目标:1. 了解合成氨的条件选择;2. 掌握合成氨的压力、温度和催化剂选择的原则;3. 能够描述合成氨过程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步骤:Step 1:引入话题老师向学生介绍合成氨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并提出探究合成氨条件选择的问题。

Step 2:合成氨的条件选择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合成氨的条件选择,即压力、温度和催化剂的选择。

压力选择:1.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总结高压合成氨的原因和优势;2. 各组派代表介绍自己的讨论结果,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讨论;3. 教师总结高压合成氨的优势。

高中高二化学教案设计5篇

高中高二化学教案设计5篇

高中高二化学教案设计5篇篇一:精选高中高二化学教案设计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①把握烃及烃的衍生物性质及官能团互相转化的一些方法。

②了解有机合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原则。

③把握逆向合成法在有机合成用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小组商量,归纳整理学问,培育同学对物质性质和官能团转化方法的归纳力量。

②通过有梯度的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有机合成的训练,培育同学的逆合成分析法的规律思维力量。

③通过设计情景问题,培育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力量。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①培育同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力量,会结合生产实际选择适当的合成路线。

②通过对新闻资料的分析,使同学关注某些有机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物的平安生产和使用问题。

③通过逆合成分析法的讨论,培育同学规律思维的力量。

教学重点:①官能团互相转化的方法归纳。

②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合成过程分析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逆合成分析法思维力量的培育。

教学方法、手段:①新闻材料分析,分组商量,引导启发、激发思索、情景问题的创设与解决、多媒体②针对难点突破而采纳的方法:通过设置有梯度的情景问题,分三步,让同学由浅入深的进行合成训练,在动手训练中自己体会、把握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方法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老师活动:同学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多媒体展现与PVC保鲜膜有关的“新闻链接”以及“资料卡”,创设一个与生活亲密相关的合成情景引入新课〔资料见后附表〕【情景创设1】你能够依据已学的学问,利用一些常用的原材料,合成PVC吗?【老师评价】让同学把自己的方案写到黑板上,做出评价【新课】老师作归纳,以PVC的合成为例,引出有机合成的过程,以流程图直观呈现【过渡】事实上许多时候有机合成是不能一步到位的,那我们要学会分析比较目标化合物和基础原料之间在骨架构建和官能团转化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把握一些官能团的引入或转化方法。

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商量完成“思索与沟通”归纳内容【老师引导】观看同学的商量状况,做出适当的引导【老师评价】提问不同小组同学的商量成果,作出确定与评价,引导同学做好归纳总结【过渡】当我们把握了一些官能团的引入或转化方法后,就要学会把这些方法应用到有机合成过程中了【情景创设2】在日常生活中,饮料、糖果中经常添加一些有水果香味的酯类香料,例如具有苹果香味的戊酸戊酯,你能利用1-戊烯为原料合成戊酸戊酯这种香料吗?【老师评价】对同学的成果作出评价,准时订正错误;引导同学思索总结逆合成分析方法的思路【过渡】我们发觉,在分析合成路线的时候,可能会消失要对不同原料或合成路线的选择,那么【情景问题创设3】想一想:结合生产实际,同学们,你认为在选择原料和合成途径时,你应当留意一些什么问题?【老师归纳】选择有机合成路线应遵循的一些原则:反应条件必需比较温柔。

高二化学教案盐类水解(精选3篇)

高二化学教案盐类水解(精选3篇)

高二化学教案盐类水解(精选3篇)教案一:盐类水解的基本概念学习目标:1. 了解盐类水解的概念和常见的盐类水解反应;2. 掌握盐类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反应条件;3. 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1. 盐类水解反应的常见类型和特点;2. 盐类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反应条件。

教学难点:1. 盐类水解反应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教学准备:教学PPT、实验装置与试剂、教学模型等。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通过提问的方式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盐的水解现象。

举例并让学生回答,如:酸性盐和碱性盐在水中溶解会有什么现象?Step 2:概念讲解通过教学PPT的呈现,讲解盐类水解的概念:指的是盐在水中溶解时,与水分子发生反应产生酸、碱或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并指出盐类水解反应是离子溶液中的一个重要类型。

Step 3:常见盐类水解反应通过示意图和实验现象的呈现,讲解常见盐类水解反应:酸性盐水解、碱性盐水解、氧化还原性盐水解等。

每种盐类水解反应都分别给出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反应条件。

Step 4:盐类水解原理和影响因素通过实验现象和示意图的呈现,讲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强调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有:盐的酸碱性质、水解度、温度等。

Step 5:实验演示进行盐类水解反应的实验演示,如:氯化铵水解反应,观察反应现象并记录数据。

Step 6:讨论与总结让学生进行讨论,总结盐类水解反应的特点,对比不同类型盐类水解反应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Step 7: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找出身边的几种常见盐,并通过查阅资料,找出它们可能发生的水解反应,并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案二:酸性盐的水解实验学习目标:1. 了解酸性盐水解的概念和反应类型;2. 掌握酸性盐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反应条件;3. 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和记录酸性盐水解反应的现象与数据。

教学重点:1. 酸性盐水解的化学方程式和反应条件;2. 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

高二化学教案盐类的水解(精选3篇)

高二化学教案盐类的水解(精选3篇)

高二化学教案盐类的水解(精选3篇)教案一:盐类的水解教学目标:1.了解盐类的水解反应。

2.掌握盐类的水解方程式和产物。

3.通过实验观察盐类的水解过程,并总结规律。

教学重点:盐类的水解方程式和产物。

教学难点:盐类的水解规律。

教学准备:实验材料:NaCl,Na2SO4,CuSO4,BaCl2,试管,移液管,酚酞指示剂。

实验器材:烧杯,三角废旧瓷片,酒精灯,玻璃棒。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提问,引导学生回忆有关酸碱和盐类的知识,并了解到盐类有时候也可以发生水解反应。

Step 2 实验观察:1.将NaCl溶解于一定量的水中,用酚酞指示剂滴定,观察颜色的变化。

2.重复步骤1,使用Na2SO4、CuSO4、BaCl2替代NaCl,观察颜色的变化。

Step 3 实验结果解释: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盐类的水解规律。

Step 4 归纳总结:让学生总结盐类的水解方程式和产物,并把实验结果归纳到盐类的水解规律中。

Step 5 拓展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盐类是可以水解的,这些水解反应有什么特殊的应用。

Step 6 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延伸: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观察不同浓度的盐溶液的水解情况,进一步深入了解盐类的水解反应规律。

教案二:盐类的水解与溶液的酸碱性教学目标:1.了解盐类的种类和水解的基本反应方程式。

2.掌握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水解之间的关系。

3.能够通过实验判断盐溶液中酸、碱或中性的特点。

教学重点: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水解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判断盐溶液中酸、碱或中性的特点。

教学准备:实验材料:NaCl,Na2SO4,CuSO4,BaCl2,酚酞指示剂,酚酞溶液。

实验器材:试管,玻璃棒,滴管。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提问,引导学生回顾盐的定义和不同种类的盐,以及酸碱与盐的关系。

Step 2 实验观察:1.将NaCl溶解于一定量的水中,用酚酞指示剂滴定,观察颜色的变化。

高二化学必修二教案范例(最新6篇)

高二化学必修二教案范例(最新6篇)

高二化学必修二教案范例(最新6篇)知识与技能:篇一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有所了解,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本节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学习物质结构初步知识之后,从本质上认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

高二化学必修二教案范例篇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乙炔的重要化学性质和主要用途;2.使学生了解炔烃的结构特征、通式和主要的性质;教学重点乙炔的结构和主要性质。

教学难点乙炔分子的三键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教学方法1.通过制作乙炔的球棍模型认识乙炔分子的碳碳叁键结构;2.实验验证乙炔的化学性质;3.类比、分析得出炔烃的结构特征、通式和主要性质。

教学过程前面我们将C2H6分子的球棍模型中去掉两个氢原子小球,在碳碳原子之间又连了一根小棍,得到了乙烯的含双键的共平面结构,现在如果通过反应使C2H4分子中再失去两个氢原子,得到的这种C2H2分子的球棍模型。

碳碳原子以叁键形式结合。

两个碳原子和两个氢原子在一条直线上。

这个分子就是乙炔分子。

在该分子里两个碳原子之间有3个共用电子对,即以叁键形式结合,据此,请大家写出乙炔分子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

按要求书写乙炔分子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并由一名学生上前板演:一、乙炔分子的结构和组成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C2H2H-C≡C-H乙炔分子的比例模型二、乙炔的实验室制法CaC2+2H2OC2H2↑+Ca(OH)2乙炔可以通过电石和水反应得到。

实验中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投影显示]实验室制乙炔的几点说明:①实验装置在使用前要先检验气密性,只有气密性合格才能使用;②盛电石的试剂瓶要及时密封,严防电石吸水而失效;③取电石要用镊子夹取,切忌用手拿电石;④作为反应容器的烧瓶在使用前要进行干燥处理;⑤向烧瓶里加入电石时,要使电石沿烧瓶内壁慢慢滑下,严防让电石打破烧瓶;⑥电石与水反应很剧烈,向烧瓶里加水时要使水逐滴慢慢地滴下,当乙炔气流达到所需要求时,要及时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停止加水;电石是固体,水是液体,且二者很易发生反应生成C2H2气体。

高二化学教案氨,铵盐(精选3篇)

高二化学教案氨,铵盐(精选3篇)

高二化学教案氨,铵盐(精选3篇)教案一课题:氨和铵盐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1.了解氨和铵盐的性质;2.了解氨和铵盐的用途;3.掌握氨和铵盐的实验室制备方法;4.能够分辨和测试氨和铵盐。

教学重点:氨和铵盐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分辨和测试氨和铵盐。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教学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回忆起氨和铵盐的形成过程,并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学习氨的性质和用途(15分钟)1.通过PPT介绍氨的常见性质,如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等;2.列举氨的常见用途,如制冰、制肥料等;3.展示一些实际应用案例,如氨在制备化学药品中的用途等。

三、学习铵盐的性质和用途(15分钟)1.通过PPT介绍铵盐的性质,如易溶于水、能融化于高温等;2.列举铵盐的常见用途,如生产肥料、制备火药等;3.展示一些实际应用案例,如铵盐在制备肥料中的用途等。

四、实验演示和实践操作(30分钟)1.进行实验演示,展示氨和铵盐的制备方法;2.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分辨和测试氨和铵盐。

五、总结(5分钟)通过总结,让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强调学生们下节课的学习任务。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小实验或实际应用案例,展示氨和铵盐的性质和用途。

教案二课题:氨和铵盐的实验室制备教学目标:1.了解氨和铵盐的实验室制备方法;2.掌握氨和铵盐的实验室制备步骤;3.能够根据实验条件,合理选择实验方法。

教学重点:氨和铵盐的实验室制备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合理选择实验方法。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教学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堂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了解氨和铵盐的性质和用途,并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学习氨的实验室制备方法(15分钟)1.通过PPT介绍氨的几种实验室制备方法,如氨的金属还原法等;2.逐步讲解每种实验方法的步骤,并进行实验演示;3.让学生尝试根据不同的实验条件,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

高二化学上册教案五篇

高二化学上册教案五篇

高二化学上册教案五篇1.高二化学上册教案一、教材该部分内容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乙醇”这一部分涉及的内容有: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的结构。

在教学时要注意从结构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乙醇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学情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乙醇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乐于去探究物质的奥秘,因此本节课从科学探究和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

通过这样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烃的衍生物;认识到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能说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写出乙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通过乙醇的结构和性质的学习,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难点】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过渡: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

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在这一环节中我会以“乙醇汽油的利与弊”为话题,请学生谈一谈他们的想法,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警醒,培养学生的辩证意识。

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乙醇是一种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的有机物,引入对乙醇的学习。

高二化学教案化学反应速率(精选3篇)

高二化学教案化学反应速率(精选3篇)

高二化学教案化学反应速率(精选3篇)教案一:实验探究化学反应速率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 学会通过实验确定化学反应速率。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烧杯、盐酸、镁条、碗、计时器。

2.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

3. 实验药品:过氧化氢溶液。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化学反应速率?如何计算化学反应速率?2. 介绍实验:告诉学生将会进行的实验是“镁和盐酸的反应”。

3. 实验操作:将一块镁条和盐酸倒入试管中,记录开始反应的时间。

4. 实验观察:观察反应中气泡的产生情况,并隔一段时间记录实验结果。

5. 数据整理:将实验结果整理成表格,并计算出反应速率。

比较不同时间点的反应速率。

6. 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并在黑板上列出。

7. 结论: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并提出合理的解释。

教案二:速率方程和反应级数的确定教学目标:1. 理解速率方程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确定速率方程和反应级数的方法。

3. 学会运用速率方程和反应级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计时器、烧杯、导管、试管架。

2. 实验药品:亚硝酸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速率方程和反应级数?它们的作用是什么?2. 实验操作:将亚硝酸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混合,记录开始反应的时间。

3. 实验观察:观察反应过程中颜色的变化,并隔一段时间记录实验结果。

4. 数据整理:将实验结果整理成表格,并根据数据推导出速率方程和反应级数。

5. 讨论与分析:分析速率方程和反应级数的确定过程,并解释实验结果。

6. 实际应用:根据所学内容,应用速率方程和反应级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三:反应速率和能量变化的关系教学目标:1. 了解反应速率和能量变化的关系。

2. 学习并掌握活化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探究不同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高二化学酸的通性、pH教案二教案(精选3篇)

高二化学酸的通性、pH教案二教案(精选3篇)

高二化学酸的通性、pH教案二教案(精选3篇)酸的通性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酸的通性,掌握各种酸的鉴别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酸的特性及在实验中酸的鉴别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酸的鉴别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试管夹、酸的溶液。

实验试剂:酸溶液(盐酸、硫酸、醋酸)、乙酸红、溴酸钾等。

实验操作:在试管中加入不同的酸溶液。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讲解火山喷发的现象,引导学生回忆火山喷发的物质为什么会有浓烟冲出,为什么口服碱剂会中和胃酸等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酸有什么关系。

二、观察实验1. 将盐酸、硫酸、醋酸等不同的酸溶液倒入不同的试管中。

2. 加入乙酸红和溴酸钾等指示剂,观察酸溶液的颜色变化。

三、实验讲解1. 盐酸:通性较强,能与金属反应产生气体,能在酸性环境中溶解与金属反应产生气体的氢气,故称为质子酸。

2. 硫酸:通性较强,能与碱反应产生盐和水。

3. 醋酸:通性较弱,能与碱反应产生盐和水,与金属反应生成氢气。

4. 乙酸红:在酸溶液中呈红色,在碱溶液中呈黄色。

5. 溴酸钾:在酸溶液中呈黄色,在碱溶液中呈橙色。

四、讲评总结根据实验结果,总结酸的通性与特点,并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五、拓展延伸带领学生观察各种常见酸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应用。

酸的通性教案二教学目标:了解酸的通性,掌握酸和金属、酸和碱反应的规律。

教学重点:掌握酸和金属、酸和碱反应的通性。

教学难点:理解酸和金属反应产生气体和酸和碱反应产生盐和水的原理。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试管夹、酸的溶液。

实验试剂:酸溶液(盐酸、硫酸、醋酸)、钠、氢氧化钠等。

实验操作:在试管中加入不同的酸溶液。

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气体的实验现象,提问:金属与酸反应时酸的通性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气体?二、观察实验1. 将盐酸、硫酸、醋酸等不同的酸溶液倒入不同的试管中。

2. 将钠、氢氧化钠等不同的金属或碱溶液加入试管中,观察反应现象。

高二化学教案电离平衡--电解质(精选3篇)

高二化学教案电离平衡--电解质(精选3篇)

高二化学教案电离平衡--电解质(精选3篇)教案1:电解质的基本概念和电离平衡的原理课题:电解质的基本概念和电离平衡的原理年级:高二化学教学目标:1. 了解电解质的概念和分类;2. 掌握电解质的电离过程;3. 理解电离平衡的原理。

教学重点:1. 电解质的概念和分类;2. 电解质的电离过程。

教学难点:1. 理解电离平衡的原理;2. 掌握电解质的电离程度与电离平衡的关系。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电解质实验装置及试剂。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讲解和回顾离子在电解质溶液中的电离现象,引导学生了解电解质的概念,并列举几个常见的电解质。

Step 2:理论讲解(15分钟)讲解电解质的电离过程,包括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别,以及电解质溶液的电导性质。

Step 3:示例分析(15分钟)通过实验装置演示电解质的电离现象,帮助学生理解电离平衡的原理,并分析电解质的电离程度与电离平衡的关系。

Step 4:小组讨论(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给出的实验数据,讨论不同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并总结影响电离程度的因素。

Step 5:概念回顾和总结(5分钟)对学生在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概念回顾和总结,并展示相关知识点的思维导图。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本节课所学知识。

教学延伸:可以邀请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深入了解电解质的电离现象,并探究影响电离程度的因素。

教案2:电解质的电导实验研究课题:电解质的电导实验研究年级:高二化学教学目标:1. 了解电解质的概念和分类;2. 掌握电解质的电导实验方法;3. 理解电离平衡与电导性质的关系。

教学重点:1. 电解质的概念和分类;2. 电解质的电导实验方法。

教学难点:1. 掌握电解质电导实验装置的搭建和使用;2. 理解电离平衡与电导性质的关系。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电解质电导实验装置及试剂;3. 实验记录表。

高二高中化学教案第一部分化学(选修)第三册电解和电镀教案教案(精选3篇)

高二高中化学教案第一部分化学(选修)第三册电解和电镀教案教案(精选3篇)

高二高中化学教案第一部分化学(选修)第三册电解和电镀教案教案(精选3篇)【教案一】课题:电解和电镀的基本原理教学目标:1. 理解电解和电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电解和电镀的基本实验操作。

3. 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电解和电镀的基本原理。

2. 电解和电镀的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1. 掌握电解和电镀的实验操作。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1. 高二化学教材及实验器材。

2. 实验台、实验工具、实验药品。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观察和回答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电解和电镀的基本概念和实验现象。

Step 2:讲授(15分钟)1. 介绍电解和电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通过示意图,说明电解和电镀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

3. 强调电解和电镀的应用领域和意义。

Step 3:实验探究(3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电解和电镀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2.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讨论,为进一步深入理解电解和电镀提供基础。

Step 4:小结(5分钟)总结电解和电镀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要点。

Step 5:拓展延伸(10分钟)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电解和电镀的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趋势,并从中选择一个主题进行个人或小组研究。

Step 6:课堂讨论(5分钟)学生依次汇报个人或小组研究的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整理实验报告,并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教案二】课题:电解和电镀的实验操作教学目标:1. 掌握电解和电镀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1. 电解和电镀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

2. 实验安全意识的培养。

教学难点:1.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

2. 实验安全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1. 电解槽、电解池、电源等实验器材。

2. 实验台、实验药品。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简单的实验现象或图示,引导学生回顾电解和电镀的基本概念。

高二年级化学优秀教案(6篇)

高二年级化学优秀教案(6篇)

高二年级化学优秀教案(6篇)高二化学教师教学教案篇一1、确定本周课程教学内容内容和进度:第二节醛、酮及习题讲评第一课时:(1)以乙醛为例学习醛基的化学性质;甲醛的反应及相关计算。

第二课时:学生分组实验:乙醛的银镜反应、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简单介绍酮的性质。

第三课时:《步步高》醛的练习讲评。

第四课时:《步步高》酮的练习讲评2、教学目标:认识醛类的结构特点和性质主要通过醛类的典型代表物──乙醛,介绍了乙醛的氧化反应和加成反应,主要通过实验来归纳乙醛的性质;结合乙醛的结构特点,复习和应用核磁共振氢谱图;结合乙醛的加成反应,进一步认识有机化学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教学重点:乙醛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3、资料准备: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材、《步步高》、实验药品、仪器、视频4、新课授课方式(含疑难点的突破):第一课时醛学生已经掌握了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掌握了羟基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及其在化学反应中可能的变化,因此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在对比羟基和醛基官能团结构的基础上,运用“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推测乙醛可能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探究乙醛的化学性质,落实“性质反映结构”的观点;最后通过小结醛基的结构和性质,帮助学生迁移到醛类化合物,并掌握醛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首先提示讨论乙醛的结构特点,推测乙醛可能的化学性质,然后开展实验探究,探究乙醛的还原性。

探究乙醛与高锰酸钾酸性溶液、与银氨溶液、与cu(oh)2反应的实验现象和反应规律。

讨论小结实验现象,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学习:边讲、边讨论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讨论反应规律,1 mol 醛基(—cho)可还原2 mol ag+或2 mol cu(oh)2,醛基(—cho)转化为羧基(—cooh)。

迁移提高:根据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规律,写出甲醛、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高二化学教案化学反应速率(第二课时)(精选3篇)

高二化学教案化学反应速率(第二课时)(精选3篇)

高二化学教案化学反应速率(第二课时)(精选3篇)教案一: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与影响因素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实验引入话题,观察两种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差异。

2. 理论讲解(15分钟)a.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化学反应速率定义为反应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计算时可以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浓度-时间曲线,然后求取曲线的切线斜率。

b.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温度:温度升高,分子活动增强,反应物碰撞频率增加,速率增加。

- 浓度:浓度增加,反应物碰撞频率增加,速率增加。

- 压力(只适用于气体反应):压力增加,气体分子间距减小,反应物碰撞频率增加,速率增加。

- 表面积:表面积增大,固体反应物暴露面积增加,反应物碰撞频率增加,速率增加。

- 催化剂:催化剂可以提供反应物的反应活性位点,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从而加速反应速率。

3. 实验操作(20分钟)让学生完成一个简单的化学反应速率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变化。

四、小结(5分钟)总结并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五、课后作业完成课后习题,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教案二: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的关系;2. 掌握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的表达式。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的关系;2.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的表达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实验引入话题,观察两种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差异,并让学生讨论可能存在的反应机理。

2. 理论讲解(15分钟)a.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的关系:化学反应速率是反应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而反应机理描述的是反应中发生的分子间碰撞和键的破坏和形成过程。

反应机理是影响反应速率的决定因素。

高二学生化学教案七篇

高二学生化学教案七篇

高二学生化学教案七篇高二学生化学教案(精选篇1)一、教材因素的分析(一)教材分析“二氧化硫”是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一课时内容。

本单元放在基本实验和基础理论、以及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我认为教材这样的用意有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形成完整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一方面以元素化合物为载体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为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以及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的感性认识积累材料。

本单元的化学学科知识体系遵循着:硫——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三氧化硫——硫酸。

学生可形成对硫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总体认识,形成知识网络。

实现了课程标准对本部分教学内容的要求.(二)《课标》规定《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做了立体性的要求:“通过实验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指出了本节教学的价值,给教学留出了灵活的空间。

新教材对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编排有了较大的调整,打破了按照族的编排方式,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对元素化合物进行处理,使元素其化合物知识压缩为两章内容。

这就要求教学中使学生夯实基础,严格控制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彻底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繁、难、偏的现象,以保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学情分析学生系统的学习了典型的金属及非金属元素中的硅和氯,无论在元素化学的感性认识还是在理论学习的积累上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这时候来研究难度较大的硫元素正是恰到好处,但学生的思维、探索和评价能力尚不成熟,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探索和评价主体,探索和评价活动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二、教学策略的制定依据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特点,我确定本课(一)教学重点:1、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2、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二)教学难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整体分析和学生情况的综合考虑,我确定本课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如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本课学习效果终端体现。

高二年级化学教案设计(5篇)

高二年级化学教案设计(5篇)

高二年级化学教案设计(精选篇1)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三节。

本节课与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和能量变化等相关知识密切相关。

它是电化学的基础,也是原电池知识的延伸,更是进一步研究其应用的基础。

在中学化学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指导工农业生产的重要理论依据。

学习电解池之后学生将形成一个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化、元素化合价知识、电解质溶液和原电池原理等知识联系起来的一个知识网络。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系统的学习过了原电池的相关原理,对于氧化还原反应也很熟悉,并且掌握了能量之间的想换转化的方式和途径,为学习本节课内容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高二学生处于思维活跃期,有很强的好奇心理,同时具备了一定得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推导能力,为学习本节课奠定了能力基础。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生认识电解池组成,理解电解原理并初步掌握电解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2)学生学会利用对比总结的方法,比较学习离子放电顺序。

(3)综合分析设计实验验证电解池两极产物。

2、过程与方法(1)综合应用化学和物理知识动手实验,体验电能与化学能转化的探究过程;(2)应用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取信息,应用分析、推理、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分组实验与讨论,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2)通过探究实验的操作,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能力,感受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体验科学研究的严谨与艰辛。

四、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电解原理;2、教学难点;电极方程式的书写、放电顺序判断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问题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教具准备教师:电解池、CuCl2溶液、KI淀粉试纸、多媒体课件高二年级化学教案设计(精选篇2)一、说教材《实验化学》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二化学教案氨、铵盐(第一课时)(精选3篇)

高二化学教案氨、铵盐(第一课时)(精选3篇)

高二化学教案氨、铵盐(第一课时)(精选3篇)教案一:氨的性质与利用课时目标:1. 了解氨的性质、结构和制备方法;2. 掌握氨的用途和危害;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氨的制备方法;2. 氨的性质。

教学难点:1. 氨的用途和危害。

教学准备:1. 氨水、氨气、含氨的溶液;2. 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出示一些与氨有关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些图片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引发学生的兴趣。

Step 2:导入本课内容(5分钟)老师通过展示一段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视频中涉及的氨的性质和用途。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比如:氨是如何制备的?氨有什么特性?氨有哪些用途?等等。

Step 3:学习氨的制备方法(15分钟)老师解释并演示氨的制备方法,如氨水的制备方法、氨气的制备方法等。

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操作一些实验,来加深对氨的制备方法的理解。

Step 4:学习氨的性质(15分钟)老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验现象,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然后,通过学生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氨的一些性质,比如氨的气味、溶解性、还原性等。

Step 5:探究氨的用途和危害(10分钟)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回答氨的用途和危害,引导学生思考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危害性,并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和保护氨资源。

Step 6: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并布置相关的作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教案二:氨的实验观察与实验规律课时目标:1. 了解氨的实验观察现象;2. 探究氨的实验规律;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探究氨的实验规律;2. 学习氨的实验操作技巧。

教学难点:1.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氨水、硫酸铵、氨气、香蕉皮;2. 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出示一些氨的实验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实验可能涉及的氨的特性和实验规律,引发学生的兴趣。

高二化学平衡电离平衡复习课教案教案(精选3篇)

高二化学平衡电离平衡复习课教案教案(精选3篇)

高二化学平衡电离平衡复习课教案教案(精选3篇)教案一:化学平衡复习课教案教学目标:1. 复习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公式;2. 熟练掌握用公式计算平衡常数和平衡浓度的方法;3. 能够解决与化学平衡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1. 平衡常数的计算;2. 平衡浓度的计算;3. 化学平衡问题的解决。

教学难点:1. 平衡常数的理解和应用;2. 平衡浓度的计算。

学时安排:2学时教学内容和过程:一、复习概念1. 复习平衡反应、正向反应、逆向反应的概念;2. 复习平衡常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3. 复习平衡浓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二、计算实例1. 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计算平衡常数;2. 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计算平衡浓度。

三、解决问题1. 教师提问学生如何解决实际化学平衡问题;2. 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

四、课堂讨论1. 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讨论;2.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和解答问题。

五、小结1. 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2. 学生思考和总结。

教学资源:教科书、实验器材、黑板、彩笔等。

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作业;2. 阅读相关参考资料,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和应用。

教案二:平衡电离平衡复习课教案教学目标:1. 复习平衡反应和电离反应的基本概念;2. 回顾电离平衡的条件和特点;3. 复习计算电离度和离析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1. 平衡反应和电离反应的复习;2. 电离平衡的条件和特点;3. 计算电离度和离析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电离平衡的条件和特点;2. 计算电离度和离析度的方法。

学时安排:2学时教学内容和过程:一、复习概念1. 复习平衡反应和电离反应的概念;2. 回顾电离平衡的条件和特点。

二、电离度和离析度的计算1. 复习电离度和离析度的定义;2. 复习电离度和离析度的计算方法。

三、计算实例1. 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计算电离度和离析度;2. 学生进行练习。

四、解决问题1. 教师提问学生如何解决实际问题;2. 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

五、课堂讨论1. 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讨论;2.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和解答问题。

高二化学教案电离平衡--电离平衡(精选3篇)

高二化学教案电离平衡--电离平衡(精选3篇)

高二化学教案电离平衡--电离平衡(精选3篇)教案一:电离平衡的概念和条件教学目标:了解电离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教学重点:电离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教学难点:电离平衡的条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导入,让学生了解电离平衡的概念和意义。

问题: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在给出足够时间的情况下,会发生全部反应吗?二、概念解释(10分钟)1.讲解电离平衡的概念:即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恒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生成和消耗速率相等。

可以通过示意图来解释电离平衡的概念。

2.讲解电离平衡的意义:了解电离平衡对于化学反应的研究和工业应用的重要性。

三、条件解释(15分钟)1.温度对电离平衡的影响:温度升高时,电离平衡会向可逆反应的生成物方向移动。

2.压力对电离平衡的影响:如果可逆反应涉及到气体的生成或消耗,增加压力会向生成物方向移动。

3.浓度对电离平衡的影响:如果可逆反应涉及到溶液的生成或消耗,增加浓度会向生成物方向移动。

四、实验演示(20分钟)通过实验演示来说明电离平衡的条件对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的影响。

五、小结(5分钟)总结电离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教案二:电离平衡的平衡常数和位置教学目标:了解电离平衡的平衡常数和位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电离平衡的平衡常数和位置。

教学难点:平衡常数和位置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出电离平衡的平衡常数和位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二、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5分钟)1.平衡常数的概念:表示在一定温度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之比的乘积的定值。

2.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计算平衡常数的值。

三、平衡位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5分钟)1.平衡位置的概念: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浓度。

2.平衡位置的计算方法:根据平衡常数和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计算平衡位置的值。

2023年高二化学教案酸碱中和滴定(精选3篇)

2023年高二化学教案酸碱中和滴定(精选3篇)

2023年高二化学教案酸碱中和滴定(精选3篇)教案1: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教学目标:1. 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含义和原理;2. 学习使用滴定法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定量分析;3. 掌握如何选择适当的指示剂。

教学准备:1. 实验设备和试剂:酸溶液、碱溶液、指示剂、滴定管、酸碱中和反应表;2. 实验操作步骤和结果分析。

教学过程:1. 概念讲解:介绍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和原理,以及滴定法在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2.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酸碱中和滴定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3.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反应物的摩尔比例,并分析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4. 讨论:学生讨论滴定时选择适当的指示剂的原则和方法,并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5. 总结:学生总结本次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操作技巧,并提出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教学反思:此教案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习酸碱中和滴定的方法和技巧,并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和结果的能力。

同时,通过讨论和总结,学生能够加深对酸碱中和反应及滴定法的理解,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教案2: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的应用教学目标:1. 理解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的应用及意义;2. 学习如何应用滴定法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定量分析;3. 掌握常见的酸碱物质的中和反应方程式。

教学准备:1. 实验设备和试剂:酸溶液、碱溶液、指示剂、滴定管、酸碱中和反应表;2. 实验操作步骤和结果分析。

教学过程:1. 概念讲解:介绍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的应用领域和意义,如酸碱度测定、药物分析等;2. 实验操作:学生选择适当的酸溶液和碱溶液进行滴定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3.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反应物的摩尔比例,并分析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4. 讨论: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和推导出酸碱中和反应的方程式;5. 总结:学生总结本次实验的应用和意义,以及滴定法在酸碱中和反应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教学反思:此教案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习酸碱中和滴定实验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方法,并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和结果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化学教案
【复习内容】
蛋白质
【教学目标】
1、了解几种常见的氨基酸的结构和性质;
2、了解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3、了解蛋白质的性质和检验方法。

【知识讲解】
一、氨基酸:
1、氨基酸概念:羧酸分子里烃基上的氢原子被氨基取代后的生成物;H
注意:(1)氨基:氨气分子(NH3)去掉一个氢原子后的部分。

氨基的电子式:N :H (2)α—氨基酸:羧酸分子里的α氢原子被氨基取代的生成物。

(3) α—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石。

2、氨基酸的结构:α—氨基酸通式R—CH—COOH,既含有氨基(—NH2)又含有羧基(—COOH)。

NH2
3、几种常见的氨基酸:
名称浴称结构简式
氨基乙酸甘氨酸CH2—COOH
NH2
α—氨基丙酸丙氨酸CH3—CH—COOH
NH2
α—氨基—β—苯基丙酸苯丙氨酸—CH2—CH—COOH
NH2
α—氨基戊二酸谷氨酸HOOC—CH2—CH2—CH—COOH
NH2
4、氨基酸的性质:
(1)与酸反应:R—CH—COOH+HCl→R—CH—COOH
NH23Cl
(2)与碱反应:R—CH—COOH + NaOH→R—CH—COONa+H2O
NH2NH2
结论:氨基酸具有两性。

思考:(1)写出:R—CH—COOH与过量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l
3
答:R—CH—COOH+2NaOH→R—CH—COONa+NaCl+2H2O
NH3Cl NH2
(2)在所学过的物质中有哪些物质既能跟酸反应又能跟碱反应?
答:Al、Al2O3、Al(OH)3、(NH4)2CO3、NH4HCO3、NaHCO3、(NH4)2S、NaHS、CNaH2PO4、Na2HPO4等。

(3)缩合反应:
O H
H2N—CH—C N—CH—COOH→H2N—CH CH—COOH+H2O
R R R R
O H O nH 2N —CH —C —OH →[ N —CH —C ]n +nH 2O
R R
肽键易发生水解反应,生成α—氨基酸:
H 2N —CH —C —N —CH —C —OH+H —OH →2H 2N —CH —COOH
R O H R O R
例1 氨基乙酸在水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
CH 2COO -+H 3O + CH 2COOH+H 2O CH 2COOH+OH -
NH 2 NH 2 NH 3+
(1)若向氨基乙酸溶液中加入盐酸,则平衡向_______方向移动,有机物(写结构简式,下同)________的浓度增大;若向氨基乙酸溶液中加入NaOH ,则平衡向_________方向移动,有机物离子________的浓度增大。

(2)若以Pt 为电极在下列介质中电解氨基乙酸溶液:
①在强酸溶液中,在________极上析出氨基乙酸;在强碱溶液中,在________极上杆出氨基乙酸。

②在PH=5时,请写出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
分析:根据氨基乙酸在溶液中的电离平衡和平衡移动原理不难判断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浓度的改变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在强酸性溶液中氨基乙酸以CH 2COOH 离子存在,
CH 2COOH NH 3+
当电解时,阳离子(NH 3+ )向阴极移动,氢离子在阴极上放电,OH -离子浓度增大,与CH 2OOH 反应转化为CH —COOH, 故氨基乙酸在阴极上析出。

同样,在强碱溶液氨基乙
NH 3+ NH 2
CH 2—COO -
酸以阴离子(NH 2 )存在,当电解时,氨基乙酸将在阳极上析出。

答案:(1)正方向,CH 2COOH ;逆方向,CH 2COO -
NH 3+ NH 2
(2)①阴,阳 ②4OH --4e=2H 2O+O 2↑
例2 某α—氨基酸分子中有9个氢原子,相对分子质量147。

取该氨基酸0.318g 溶于水后,加入0.107mol/L 的氢氧化钠溶液40.5mL 恰好中和。

求种氨基酸分子里有几个可被中和的氢原子?试写出其结构简式。

解:氨基酸的物质的量为mol n 00216.0147
318.0==
NaOH 的物质的量为mol n 00433.0107.0105.403=⨯⨯=- 氨基酸的物质的量;NaOH 的物质的量=0.00216:0.00433=1:2故氨基酸分子里含有两个羧基。

设该氨基酸的分子式为:CnH 2n-1NO 4,则
14-n+14+64=147,解之n=5
该氨基酸的可能结构简式为:
HOOC —CH 2—CH 2—CH —COOH
NH 2
二、蛋白质
1、蛋白质的结构和存在:
(1)存在: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是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

(2)组成:含有C 、H 、O 、N 、S 等元素。

分子量很大,达几万到上千万。

O H
(3)结构:未含有肽键—C —N —,由不同氨基酸按不同排列顺序相结合而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蛋白
质中含有未缩合的羧基(—COOH)和氨基(—NH2)
2、蛋白质的性质:
(1)两性:在蛋白质分子中存在着没有缩合的羧基和氨基,既能跟酸反应又能跟碱反应,具有两性。

(2)盐析——可逆过程:
浓的盐溶液[如(NH4)2SO4]
蛋白质溶液蛋白质(结晶)
加水
注:①蛋白质溶液具有胶体的性质。

②少量的某些盐能促进蛋白质的溶解,浓的盐溶液,可使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

③盐析是物理过程,是可逆过程
④盐析可以用来分离、提纯蛋白质。

(3)变性——不可逆过程
热、酸、碱、重金属盐、紫外线、某些有机物(如乙醇、甲醛、苯酚)等都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

讨论:①人误食重金属盐如何解毒?
答:多吃含有蛋白质的物质可解毒。

如牛奶、豆浆等。

②人长期在日光下暴晒为什么易得皮肤癌?
答:人长期在日光下暴晒,受到紫外线的作用,使得人的皮肤表面蛋白质变性,易患皮肤癌。

③紫汞、酒精为什么有消毒杀菌作用?
答:紫汞的主要成分是硝酸汞,属于重金属盐和乙醇都能使蛋白质变性,可用于消毒杀菌。

4、颜色反应:
蛋白质浓硝酸沉淀微热黄色
注:(1)有这种反应的蛋白质分子中一般有苯环存在。

(2)这是鉴别蛋白质的一种方法。

5、水解反应:
蛋白质水解最终产物是α—氨基酸
6、灼烧
蛋白质被灼烧时,产生具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这可用于鉴别蛋白质和其它有机合成材料。

思考:如何鉴别人造丝和真丝布料?
答:人造丝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真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分别灼烧时,能燃烧产生黑烟的是人造丝。

而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真丝。

3、蛋白质的用途:
(1)蛋白质是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2)蛋白质是重要的纺织原料。

(3)蛋白质可应于食品、医药制剂等方面。

例3 将淀粉桨和淀粉酶的混合物放入玻璃纸袋中,扎好袋口,浸入流动的温水中。

相当一段时间后,取袋内液体分别与碘水,新制Cu(OH)2(加热)和浓HNO3(微热)作用,其现象分别是()
A、显蓝色、无现象、显黄色
B、显蓝色、红色沉淀、无现象
C、无现象、变黑色、显黄色
D、无现象、红色沉淀、无现象
分析: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生成葡萄糖,在流动的水中不断流走。

玻璃纸里剩余的物质是淀粉酶,淀粉酶是蛋白质,和浓HNO3作用显黄色。

答案为: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