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讲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讲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时名片

课标要求:概述并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1927~1937年) 考纲明示:新民主主义革命。(1927~1937年)

[主干知识理一理]

[拨云见日想一想]

1.哪次起义开启了革命斗争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序幕?

试答

提示:秋收起义。

2.中国共产党抛弃了苏俄的城市道路,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试答

提示:革命道路的选择取决于各国具体的国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是决定中国革命道路的根本因素。

3.如何理解“左”倾与右倾两个概念?

试答

提示:“左”倾与右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两者都有危害性,尤其是“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

4.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彻底清算了党内“左”倾错误吗?

试答

提示:遵义会议仅仅纠正了当时党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但并没有从思想上彻底清算“左”倾错误。党内“左”倾错误的彻底清算是在延安整风运动中。

5.如何区别“井冈山精神”与“长征精神”?

试答

提示:井冈山精神: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作风。

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史论要旨背一背(先填后背)]

(1)中国共产党吸取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找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一是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二是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三是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

(3)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红军长征胜利,中国革命形势转危为安,中国革命的中心由南方长江流域转移到北方黄河流域。

Step1 微考点——图文证史深化

微考点1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WEIKAODIAN

一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①建设政权的,深入②土地革命的,③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是正确的。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思考1 由史料一,你觉得“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什么内容?

试答

史料解读:①②③可见其思想包括政权建设、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

二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取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

——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思考2 由史料二可知,土地革命在“工农武装割据”中地位如何?

试答

史料解读: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是取得革命胜利的基本条件。

全面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含义: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相互关系: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是发动群众支持革命战争、巩固根据地的法宝;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阵地,是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依托。

(3)存在原因

①根本原因: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②群众基础:红色政权建立的地区大多受国民革命洗礼,群众革命觉悟高。

③革命形势:全国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这是一个重要客观条件。

④主观条件: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和党的正确领导。

(4)意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微考点2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转移

WEIKAODIAN

一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是正确的。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思考1 史料一反映了革命重心有何变化?

试答

史料解读:由城市转入农村。

二下面两幅图分别是图一《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与图二《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示意图》

思考2 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中国革命形势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试答

史料解读:信息1:在区域分布上,中国革命的中心从南方转移到北方。

说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共被迫实行战略转移。抗日战争兴起。

信息2:在革命性质上,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转变。

说明:随着日本侵华,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右倾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3)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陕北。

(4)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外战”:1927~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

Step2 综合点——总结升华提能

综合点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

ZONGHEDIAN

[要点整合]

1.探索期(1921~1927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1)认清国情: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中国的社会现实。

(2)意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认识到必须联合农民阶级和其他阶级,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3)认识到掌握革命领导权和进行武装斗争的必要性: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中认识到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为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创建了人民军队;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2.成熟期(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探索出中国式的革命道路:结合革命斗争的实践,毛

泽东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和理论,探索出了中国式的革命道路。

(2)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遵义会议是在没有共产国际参与的情况下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自己的组织、路线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3)工作重心转移: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要求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针对训练]

[2016·钦州月考]毛泽东于1935年2月在《忆秦娥·娄山关》中写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是指( )

A.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B.进军井冈山,探索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C.遵义会议,中共不断走向成熟

D.长征胜利,中共践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 C

解析根据1935年再结合所学可知“从头越”是指遵义会议,中共不断走向成熟。

Step3 名家评史解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