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考试总结
大学《医学免疫学》期末考试复习知识点、重点总结
1、完全抗原:具备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可由半抗原与蛋白载体交联而成。
2、抗原决定簇: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基团,是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又称抗原表位。
3、交叉反应:是指抗体不仅与其诱生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也可与某些非诱生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现象。
4、抗原的分类①根据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细胞的辅助分类T细胞依赖性抗原:是指需在APC及Th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
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辅助的抗原。
②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异种抗原:指来自于另一物种的抗原性物种。
如病原微生物、细菌外毒素类毒素、动物血清。
同种异型抗原: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所存在的抗原。
如人类血型抗原、人白细胞抗原(HLA)。
自身抗原:指能引起自身免疫应答的自身成分。
如胚胎期从未与自身淋巴细胞接触过的隔绝成分。
(△)异嗜性抗原:在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表面上存在的共同抗原,又称Forssman抗原。
③根据抗原是否在APC内合成: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
④根据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作用:移植抗原、肿瘤抗原、变应原、过敏原、耐受原。
⑤根据产生的方式:天然抗原、人工合成抗原。
⑥根据物理性质:颗粒性抗原、可溶性抗原。
⑦根据化学性质:蛋白质抗原、多糖抗原。
5、免疫球蛋白(Ig)的基本结构:①2条相同的重链、②2条相同的轻链、③二硫键。
6、人类免疫球蛋白有5类:IgM、IgD、IgG、IgA、IgE。
7、Fab作用:Fab段能与抗原结合,不过它是单价的,在体外条件下不能形成肉眼可见的结合反应。
8、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与效应①Fab段可特异性结合相应抗原,有效阻断抗原本身危害,体现其保护作用,被称为中和作用。
②Fc段能够与相应细胞膜上的Fc受体发生选择性结合,并介导相应免疫效应的产生。
22、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①IgG:含量最多、半衰期最长、较强的抗感染中和毒素调理作用、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介导I II型超敏反应。
免疫学考点总结
免疫学一、名词1机体对“自己”和“异己”识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综合,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或者是指机体识别非己抗原,对其产生免疫应)2是指引起免疫应答的物质,能与T/B细胞特异性结合,使TC/BC细胞活化增值的物质。
(或者是指可被T B淋巴细胞识别,并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3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
包括:IgG、A、M、D、E 。
4体液免疫后不久,新鲜血清中存在一种不耐热的成分,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作用。
由于这种成分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故被称为补体。
5、是泛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体,包括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专职抗原呈递细胞,(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及其他抗原呈递,粒细胞,肥大细胞,和红细胞等6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发生活化、增殖、分化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或者是指抗原刺激免疫系统后,免疫系)7: 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生理功能紊乱和组织损伤为主的免疫应答,为一种病理性免疫应答。
二、简答题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功能③免疫耐受功能①固有免疫(天生没有针对性、非特异性/如补体)②适应性免疫(病原体刺激产生)V区:①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C区:①激活补体②调理作用吞噬③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④介导I型超敏反应⑤穿过胎盘粘膜(或者4点1.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2.激活补体3.介导调理吞噬作用4.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①溶菌溶细胞功能、②调理吞噬作用(或者4点1.细胞毒及溶菌、溶解病毒作用2.调理吞噬作用3.免疫黏附作用4.炎症介质作用)①初次免疫应答:潜伏期、对数期、平台期、下降期。
②再次免疫应答:①潜伏期短,约为初次免疫应答时间的一半②抗体浓度增加快③到达平台期快,平台高时间长④下降期持久,机体长时间合成抗体⑤用较少抗原刺激可诱发再次应答⑥再次应答产生抗体主要是IgG (接种免疫要多次接受疫苗免疫)(或者3点1.记忆细胞2.细胞毒性T细胞CTL3.辅助性T细胞(Th,CD4+))(1)初次免疫应答:①潜伏期②对数期③平台期④下降期(2)再次免疫应答:①潜伏期短,大约为初次免疫应答潜伏期时间的一半。
免疫学考试重点要点总结
1.免疫、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的功能及相互的区别、病原及病原菌概念、免疫学与水产养殖学的关系及意义免疫(immunity)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组成1、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胸腺、骨髓、法氏囊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2、免疫细胞干细胞系、淋巴细胞、APC、单核吞噬细胞3、免疫分子TCR、BCR、CD、MHC、Ig、补体分子、细胞因子功能1.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指机体对外来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免疫保护作用;应答过强或持续过长超敏反应;应答过低或缺陷免疫缺陷病2.免疫自稳(immune homeostasis)免疫系统通过调节网络实现免疫系统功能相对稳定;自稳机制发生异常(应答过强或过弱)自身免疫病3.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免疫系统识别畸变和突变细胞并将其清除的功能定;免疫监视功能异常肿瘤发生或持续病毒感染2.抗原、与抗原相关的概念、抗原的特性、抗原决定簇、表位、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的特异性、免疫佐剂、免疫增强剂抗原相关的其他概念: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完全抗原(complete Ag):既具有免疫原性又有反应原性的物质。
如大多数蛋白质,细菌,病毒等半抗原(hapten):只具有反应原性而缺乏免疫原性的物质,又称为不完全抗原。
半抗原多为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分子量<1ku)。
多数的多糖,类脂,某些药物等属于半抗原 载体(carrier):与半抗原结合而赋予其免疫原性的物质抗原特异性: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即抗原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能力)反应原性(Immunoreactivity)指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免疫学考试总结
9.APC:即抗原递呈细胞,是体内具有抗原递呈作用的一类细胞,包括有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内皮细胞、B细胞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简述NK细胞的杀伤机制?
NK细胞杀伤靶细胞有两种方式:其一是通过NK细胞与靶细胞的直接接触作用,依赖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如NK细胞上的CD2、LFA-1和靶细胞上的CD58、ICAM-1)相互结合,释放NK细胞毒因子和穿孔蛋白等破坏靶细胞。其二是通过ADCC效应杀伤靶细胞,即靶细胞膜抗原与特异性lgG类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后,IgG的Fc段与NK细胞表面的FcrRⅢ(CDl6)结合,使NK细胞活化,杀伤靶细胞。
3.简述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
抗细胞内病原体感染的作用,抗肿瘤作用,免疫损伤作用,移植排斥反应。
4.简述CTL杀伤靶细胞的特点。
(1)特异性杀伤:CTL膜表面的TCR特异性识别和结合靶细胞表面相应的抗原肽-MHC Ⅰ类分子复合物。
(2)杀伤机制:
A. 分泌型杀伤:活化的CTL通过膜表面的TCR特异性识别和结合靶细胞表面相应的抗原肽-MHC Ⅰ类分子复合物,CTL细胞释放穿孔素、颗粒酶等介质,其中穿孔素在靶细胞膜上形成跨膜孔道,使水分进入细胞,靶细胞裂解坏死;颗粒酶通过穿孔素在靶细胞膜上形成的跨膜孔道进入靶细胞,导致靶细胞DNA损伤,引起靶细胞凋亡。
单核吞噬细胞在免疫病理发生中主要在超敏反应的病理损伤中发挥作用。具体表现在1)参与Ⅱ型超敏反应。单核吞噬细胞可通过相应受体(FcγR,C3bR)与组织细胞结合;使靶细胞溶解破坏(如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另外,活化的单核吞噬细胞可释放一些生物活性介质,使固定的组织细胞溶解破坏(如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2)参与Ⅳ型超敏反应。在Ⅳ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中产生的细胞因子 (如IFN-γ)可活化单核吞噬细胞,产生多种引发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和介质,如IL-1,IL-12,IL-6,血小板活化因子和前列腺素等,在高浓度时可加剧炎症反应,引起局部组织的细胞损伤。
医学免疫学考试重点总结
一、绪论免疫:对“自己”或“非己”的识别,并排除“非己”以保护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防御:即抗感染免疫, 机体针对外来抗原(如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免疫保护作用免疫监视:免疫系统可识别畸变和突变细胞并将其清除。
(一)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产生、分化和成熟的部位, 包括:1.骨髓2.胸腺3.法氏囊1.骨髓:造血器官,也是各种免疫细胞的发源地。
功能:造血(所有血细胞的发源地)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2.胸腺结构:皮质、髓质功能:(1)是T淋巴细胞(——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2)分泌胸腺激素和细胞因子;(3)形成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
3.法氏囊功能:是禽类、鸟类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二)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居住、捕获抗原和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
包括:淋巴结、脾脏、粘膜相关淋巴组织1.淋巴结:分布全身的豆形淋巴器官功能:(1)成熟免疫细胞居住的场所(2)发生免疫应答(IR)场所(3)过滤淋巴液捕获抗原(4)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2.脾脏: 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红髓:髓索、髓窦(T细胞区)白髓:密集的淋巴细胞(B细胞区)功能:(1)免疫细胞居住地(2)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3)过滤血液捕获抗原3.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存在于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及粘膜下无包膜的淋巴组织,或较为弥散地分布,或形成完整的淋巴滤泡。
如:扁桃体、小肠的派氏集合淋巴结及阑尾。
MALT的功能: (1)参与局部免疫应答(2)产生分泌型IgA淋巴细胞归巢: 成熟的淋巴细胞的不同亚群从中枢免疫器官进入外周淋巴组织后,可分布在各自特定的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淋巴细胞再循环: 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和淋巴器官之间反复循环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三、抗原1、掌握抗原基本特性:(1)免疫原性:即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2)免疫反应性:即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免疫重点考试重点知识总结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包括胸腺骨髓和法氏囊淋巴细胞在循环及生物学意义 1.使带有各种不同抗原受体的淋巴细胞不断的在体内循环增加与抗原和apc的接触机会有利于适应性免疫应答。
2 充实淋巴组织使淋巴组织可从反复循环的细胞库中补充新的淋巴细胞 3.保证淋巴细胞在组织中均匀分布.抗原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免疫原性是指能够刺激机体形成特异性抗体或至敏淋巴细胞的能力免疫反应性能与由抗原刺激所产生的抗体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 免疫佐剂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与抗原一起预先注入机体能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抗原决定簇决定抗原特异性的一些特殊化学基团能与抗体特异性结合或能被淋巴细胞抗原受体识别超抗原只需要极低的抗原1-10ng/ml 能激活体内的5—20%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胸腺依赖性抗原含有t细胞表位需要t细胞参与才能诱导免疫应答的抗原胸腺非依赖抗原只含有b细胞标位可直接激活b细胞的抗原免疫球蛋白分子功能 1.特异性结合抗原 2 活化补体 3 结合fc受体4通过胎盘细胞因子是细胞免疫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刺激诱导后合成并分泌的一类生物活性分子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又称传统途径或c1激活途径参与经典途径的成分共11种各组分只有在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下才能依次激活分为三个途径识别阶段活化阶段攻膜阶段补体的生物学功能1溶菌溶细胞作用 2 调理作用 3 加速清理免疫复合物4免疫调节作用 5 介质作用 6 中和及溶解病毒的作用mhc1类分子的结构1.肽结合区2.ig类似区3.跨膜区4胞质区经典mhc II分子的功能 1.参与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2. 限制th细胞的作用3. 诱导同种移植排斥反应4.诱导t细胞分化形成cd4t细胞5 参与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 1 范围广对入侵抗原物质清楚没有特异性 2 反应快3有相对的稳定性佐剂可增强免疫能力 4 有遗传物质出生即具有可以传给下一代5是特异性免疫发展的基础t细胞对抗原识别的特性1.t细胞抗原受体识别抗原为双识别即tcr既要识别apc提呈的抗原肽同时还要识别与抗原肽结合的mhc分子 2 tcr识别抗原肽的mhc限制性同一mhc 表型的免疫细胞所特有的有效作用3在外周免疫器官进行免疫应答活化的抗原提呈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中启动t细胞应答免疫耐受动物机体在一定的情况下对某些抗原表现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的活性状态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相互作用出现凝集的现象直接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血清直接混合出现凝集现象巨噬细胞的功能检测 1.碳粒廓清实验 2 吞噬功能检测3巨噬细胞溶酶体酶检测酸性磷酸酶非特异性酶 4 巨噬细胞促凝血活性测定 5 巨噬细胞表面受体的检测 6 巨噬细胞细胞病毒作用测定.。
免疫学重点考试复习重点总结
免疫学基础绪论:1.免疫学概念2.免疫器官种类,哪些是免疫器官3.免疫防御以及免疫稳态免疫监视概念4.免疫发展:天花,牛痘预防接种的历史免疫器官:1.T细胞发育场所,胸腺骨髓在免疫上的功能(造血,免疫,细胞场所)2.法氏囊是什么抗原:1.抗原的概念,完全抗原的概念,超抗原的概念及意义3.免疫佐剂知识点及概念,抗原决定簇的概念及功能,共同抗体的概念,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的概念免疫1.抗体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功能区(VL VH)以及生物学功能,木瓜蛋白梅,胃蛋白酶水解免疫球蛋白获得哪些片段2.免疫球蛋白的种类(5种IGA IGG IGM )及各自的基本特点3.单克隆抗体基本原理及制备的详细过程以及多克隆抗体细胞因子:1.细胞因子的概念,共同特点有哪些以及细胞因子生物学效应的复杂性有哪些2.白细胞介素的概念及功能,干扰素的概念及功能,肿瘤坏死因子功能,集落刺激因子功能,细胞因子生物学作用补体系统:1.补体系统的概念,补体调解蛋白的概念及成分(哪些是补体调解蛋白)3.补体激活经典途径中的C3转化酶C5转化酶的复合物由什么组成4.补体替代途径中的激活物中的主要成分,攻镆复合体形成有哪些复合体参与5.补体的生物学功能第六:1.CD4 CD8功能作用(是参与B细胞第一信号的共受体)2.MHC的概念,HLA复合体在人体染色体上的特点3.MHC-1类分子与TC细胞结合部位,MHC-1类分子的功能4.MHC-2类分子的功能5.非特异免疫应答的作用特点,完全吞噬,不完全吞噬的基本概念抗原提成细胞及抗原提呈:1.MHC-2类分子抗原提呈细胞的特点和主要成分2.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功能3.专职APC有哪些细胞4.T淋巴细胞参与抗原提呈时主要特点,在哪些特殊情况下更容易发挥它的抗原提呈作用5.外源性抗原处理和提呈的具体阶段,内源性抗原的种类以及提呈过程免疫应答:1.免疫应答的概念2.T细胞亚群(Th Ts CTL)的功能以及CD8+T、CD4+T细胞的功能3.抗原提呈细胞APC的基本概念,T细胞在活化过程中第一信号,第二信号刺激活化的特点以及CD28分子产生刺激信号过程中作用4.CD8+T、CD4+T细胞分子分化的作用第十二章:1.胸腺依赖性抗原的概念2.BCR识别抗原的特点,辅助性T细胞(TH)的功能3.TI2抗原的主要功能4.初次应答,再次应答各自的特点5.免疫调节的基本概念,NK细胞的主要作用免疫耐受:1.免疫耐受的概念及特点,哪些种类的抗原容易引发耐受性,临床给药方式容易导致免疫耐受2.天然性免疫耐受。
免疫期末重点总结
免疫期末重点总结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对抗疾病的生物学科学,主要研究机体如何识别和抵御各种病原微生物侵袭的机理。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我们系统学习了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免疫器官与细胞、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免疫调节以及免疫与疾病等内容。
本次总结将重点回顾免疫学期末复习的重要知识点,帮助复习备考。
一、免疫学基本概念1. 免疫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对抗疾病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机体的免疫反应、免疫机制和免疫记忆。
2. 免疫学的发展历程免疫学的发展经历了免疫现象的观察、小儿科疾病的防治、免疫理论的形成、免疫技术的发展以及免疫学的分支学科发展等几个阶段。
3. 免疫学的研究方法免疫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免疫学实验技术、生物化学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二、免疫器官与细胞1. 免疫器官的组成与功能免疫器官主要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脾脏和扁桃体等。
它们在免疫反应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如骨髓是B细胞生成的地方,胸腺则是T细胞生成和分化的地方。
2. 免疫细胞的分类与功能免疫细胞主要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
它们在免疫反应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淋巴细胞主要负责免疫应答,巨噬细胞则负责吞噬和清除病原微生物。
三、体液免疫1. 抗原与抗体的概念与性质抗原是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或免疫细胞免疫应答的物质,抗体是机体对抗原特异性识别的产物。
抗原与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和可变性。
2.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免疫球蛋白主要由两个重链和两个轻链组成,可被分为IgG、IgM、IgA、IgE和IgD等五类。
不同的免疫球蛋白在免疫应答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如IgG参与体液免疫,IgE参与过敏反应等。
3. 免疫球蛋白的产生与保护机制免疫球蛋白的产生主要通过B细胞的刺激、分化与分泌实现。
免疫球蛋白通过与病原微生物结合而起到保护机体的作用。
四、细胞免疫1. T细胞的分类及功能根据T细胞的表面膜标志物和功能,可将其分为辅助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等。
医学免疫学大题总结
医学免疫学大题总结医学免疫学大题总结问答题。
1. 免疫系统组成与功能。
免疫系统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包括:(1)免疫器官:由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和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和黏膜免疫系统)组成;(2)免疫细胞:主要有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3)免疫分子:如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表面的多种膜分子,可发挥三种功能:(1)免疫防御:即抗感染免疫,机体针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免疫清除作用,保护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2)免疫自稳: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体细胞,对自身成分处于耐受,以维系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3)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和清除畸形和突变细胞的功能。
在某些情况下,免疫过强或低下也能产生对机体有害的结果,如引发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肿瘤、病毒持续感染等。
2.简述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提呈过程。
答:完整的内源性抗原在胞浆中,在LMP的作用下降解成多肽片段,然后多肽片段经TAP1/TAP2选择,转运到内质网,在内质网中与MHC Ⅰ类分子双向选择结合成最高亲和力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该复合物由高尔基体转运到细胞表面,供CD8+T 细胞识别。
3.抗体的生物学活性。
(1)IgV区的功能主要是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
(2)IgC区的功能a.激活补体;b.细胞亲嗜性:调理作用(IgG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结合,通过Ig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颗粒抗原的吞噬;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IgG与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结合,通过IgFc段与具有胞毒作用的效应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结合,从而触发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称为ADCC);介导I II III型超敏反应。
(3)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
IgG:是抗感染的主要抗体;是唯一能通过胎盘屏障的抗体,在新生儿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可与吞噬细胞和NK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作用和ADCC效应;(2)IgM: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激活补体能力最强;是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3)IgA:分泌型IgA(SIgA)为二聚体,主要存在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表面和乳汁中,在黏膜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4)IgD:是B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标志;(5)IgE: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具有很强的亲细胞性,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具有高度亲和力,可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总结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总结整理人:彭婉妮Ⅰ型超敏反应:主要由IgE介导,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的速发型超敏反应,无明显的组织损伤发生机制:1、致敏阶段:变应原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IgE类抗体。
IgE以其Fc段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2、发敏阶段: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致敏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特异性结合,启动脱颗粒反应,生成多种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产生以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增加为主的生物学效应代表疾病:青霉素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变应性鼻炎、荨麻疹等Ⅱ型超敏反应:由抗体(IgG或IgM)与靶细胞表面的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巨噬细胞、NK细胞等参与下,引起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免疫病理反应发生机制:抗体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激活补体溶解细胞、促进巨噬细胞吞噬以及ADCC作用,破坏靶细胞代表疾病: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Ⅲ型超敏反应:是由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等组织,激活补体,在血小板、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参与下,引起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损伤,主要表现为局部组织水肿和损伤发生机制: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基膜,激活补体经典途径,产生C3a、C5a。
C3a、C5a为过敏毒素,可促使肥大细胞、血小板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引起局部充血和水肿; C5a为趋化因子,可吸引中性粒细胞聚集至免疫复合物沉积部位,释放大量的溶酶体酶,引起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局部组织损伤代表疾病:Arthus反应、血清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全身性红斑狼疮等IV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致敏)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引起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的炎症反应发生机制:当效应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可迅速活化、增殖。
免疫学检验考试重点总结 (1)
免疫学检验1.T细胞:T细胞是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淋巴细胞。
2.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是在骨髓内发育成熟的细胞。
3.辅佐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参与辅助淋巴细胞活化的细胞统称为辅佐细胞。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包括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器官中的巨噬细胞。
5.抗原:是指能与T细胞抗原受体(TCR)以及B细胞抗原受体(BCR)结合,促使T细胞/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抗原具有两种基本性能:(1)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性质。
(2)免疫反应性:指抗原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性质。
6.影响抗原免疫性的因素(1)抗原因素:1.异质性指抗原与机体成分结构的差异程度,是作为抗原的必要条件。
2,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如分子量大小,化学组成和结构,通常环状分子蛋白质较直链分子蛋白质免疫原性强,还有分子构像与易接近性,以及物理状态。
(2)抗体因素:(宿主因素)1.遗传因素2.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3.抗原剂量及进入机体的途径,进入机体途径以皮内注射免疫原性最佳,皮下注射次之,肌肉注射、腹腔注射、静脉注射再次,口服免疫原性最差。
7.抗原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的,能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8.不完全抗原:仅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又称半抗原,多为一些简单的小分子物质、药物等。
9.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成为完全抗原,大多数蛋白质类抗原属于此类。
10.11.超抗原:是指能直接非特异性激活某些T细胞亚型或B细胞亚型的物质。
12.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1)免疫球蛋白V区的功能: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在体内可直接发挥中和作用,但不能直接溶解或杀伤带有特异抗原的靶细胞。
(2)免疫球蛋白C区的功能:1.激活补体2.与细胞Fc受体结合发挥多种生物学作用:①调理作用②ADCC③介导Ⅰ型超敏反应3.穿过胎盘和粘膜13.IgG为单体分子,是血清和细胞外液中含量最高的Ig,约占血清总Ig的75%-80%血清,IgM为五聚体,是血清中分子量最大的Ig,也是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和分泌的Ig,不能通过胎盘,若脐带血或新生儿血清中其水平升高提示有胎儿有宫内感染,体液免疫应答中,其水平升高提示有近期感染。
免疫原理笔记期末总结
免疫原理笔记期末总结一、免疫反应的基础知识1. 免疫系统的功能及组成免疫系统是人体的一套天然而又复杂的防御机制,用于对抗病原微生物、异物或变态反应物质的侵袭。
免疫系统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先天性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
2. 免疫系统中的细胞免疫系统中的主要细胞有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通过产生抗体来中和病原微生物;T淋巴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直接杀伤感染细胞或分泌细胞因子来干预免疫应答。
3. 免疫系统中的组织器官及细胞定位主要的免疫组织和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骨髓和胸腺等。
这些组织和器官分布在全身各个部位,用于处理和识别外来抗原。
二、先天性免疫1. 先天性免疫的特点先天性免疫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无需长时间适应过程的免疫应答。
它通过体内的固有防线来防护机体不受感染,包括物理屏障(皮肤、黏膜)、细胞的非特异性防御(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化学防御(溶菌酶、内源性抗菌肽)等。
2. 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先天性免疫的一种重要反应形式,它包括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浸润等过程,旨在清除病原微生物以及修复损伤组织。
3. 先天性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关系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互相补充,共同构建起完整的免疫应答。
先天性免疫能在感染初期迅速对抗病原微生物,而适应性免疫则是在某些情况下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发生作用,但能产生更加特异和持久的免疫应答。
三、获得性免疫1. 抗原的特性抗原是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它通常是外源性的,可以是病原微生物、疫苗、传染性物质等。
抗原有两个基本特性:特异性和免疫原性。
2. 免疫记忆免疫记忆是获得性免疫的重要特点,它使得机体在第二次暴露于同一抗原时能迅速、高效地产生相应的免疫应答。
免疫记忆主要是由记忆性B细胞和记忆性T细胞来负责。
3. B细胞的激活和抗体产生B细胞的激活需要两个信号:一个是由抗原与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结合,另一个是由辅助性T细胞提供的信号。
激活的B细胞会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并释放抗体来中和抗原。
医学免疫学期末考试问答题总结
医学免疫学期末考试问答题总结1.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哪些?叙述其生理表现和病理表现。
2.免疫器官的组成及功能。
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功能:骨髓:①.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②.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③.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胸腺:①.T细胞增殖、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②.免疫调节。
③.形成自身免疫耐受。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淋巴结:①.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脾:①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②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②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③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③合成和分泌生物活性物质。
④过滤淋巴液④过滤血液3.比较TD-Ag与TI-Ag的区别。
4.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抗原如何分类?列举医学上的重要抗原。
(1)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不同生物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又名Forssman抗原。
(2)异种抗原:病原微生物、外毒素和类毒素、免疫血清(3)同种异型抗原: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的抗原。
(4)自身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自身组织成分。
(5)独特抗原5.叙述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V区的功能:体内:Ab的中和作用:①中和细菌外毒素----抗毒素与相应外毒素结合,使外毒素毒性减弱或消失;②中和病毒——抗体与病毒结合,阻止病毒吸附或穿入细胞内,使病毒不能完成复制周期。
体外:血清学反应,用于免疫诊断。
C区的功能:(1).激活补体:激活途径、旁路途径(2)与细胞膜上Fc受体结合:调理作用、ADCC、介导I型超敏反应。
(3)穿过胎盘和黏膜6.比较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异同。
相同点:(1)C3在三条激活途径中起枢纽作用。
(2)有共同末端效应,均能形成MAC。
不同点:叙述补体的生物学作用:1.溶解细菌、细胞和有包膜的病毒沉着于G—菌细胞膜上形成跨膜通道菌细胞溶解破坏补体激活 MAC 溶解机体组织细胞溶解有包膜病毒,溶解病毒感染细胞。
2.调理作用:病原菌+相应抗体+C3b 吸附于吞噬细胞表面上的C3b 受体上 促进吞噬细胞吞噬杀灭病原菌。
医学免疫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医学免疫学考研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免疫系统的基本概念1. 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免疫系统由多种细胞和分子组成,包括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各种免疫球蛋白等。
2. 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抵御病原微生物、清除异常细胞和产生免疫记忆等。
3. 免疫系统的发育和结构免疫系统在胎儿期就开始发育,主要包括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4. 免疫系统的基本原理免疫系统主要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来抵御病原微生物和清除异常细胞。
5. 免疫系统的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由多种调节因子来调控,包括各种细胞因子和免疫抑制因子等。
第二章免疫系统的学科基础1. 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免疫学是研究免疫系统结构、功能及其调节机制的学科。
2. 免疫学的历史免疫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免疫记忆的发现、疫苗接种的出现和免疫系统的生化基础等。
3. 免疫学的实验方法免疫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两种方式。
4. 免疫学的技术手段免疫学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和免疫印迹等。
5. 免疫学的应用前景免疫学在临床诊断、疫苗研发和免疫治疗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三章免疫系统疾病的发病机理1. 免疫系统疾病的分类免疫系统疾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和免疫缺陷性疾病等。
2.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包括免疫耐受的破坏、自身抗原的表达和免疫调节的失衡等。
3. 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过敏性疾病主要是由IgE介导的免疫反应引起的。
4. 免疫缺陷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免疫缺陷性疾病主要是由免疫系统缺陷引起的。
5. 免疫系统疾病的防治措施免疫系统疾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疫苗接种、免疫调节剂的应用和免疫治疗等。
第四章免疫系统对抗病原微生物的机制1. 免疫系统对细菌的抵御免疫系统对细菌的抵御主要是通过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T细胞的杀伤作用来完成的。
2. 免疫系统对病毒的抵御免疫系统对病毒的抵御主要是通过T细胞的杀伤作用和抗体的中和作用来完成的。
免疫学基础考试重点总结
免疫学基础1免疫三大功能: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异物的一种保护功能。
免疫稳态: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体内平衡的功能。
免疫监视: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防止发生肿瘤,控制癌变细胞的功能。
2免疫系统的组成:由免疫器官(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胸腺、骨髓、脾脏、淋巴结),免疫细胞(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和B细胞),及免疫分子(补体、细胞表面分子、各种细胞因子)组成。
3免疫应答的分类: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4适应性免疫的作用特点:1识别自我与非自我 2特异性 3多样性 4记忆性 5自我调节性5克隆选择性学说:是1959年Burnet在研究免疫耐受性和Jerne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克隆选择性学说。
6免疫系统定义: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
7免疫器官按功能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8中枢免疫器官:也称初级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胸腺、骨髓和腔上囊。
是B 细胞分化发育的场所。
9T细胞分化成熟场所:胸腺B细胞分化成熟场所:骨髓10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淋巴细胞对外来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包括有: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11脾是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
12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
13 淋巴细胞再循环的生物学意义:1使带有各种不同抗原受体的淋巴细胞不断在体内循环,增加与抗原和APC接触的机会,有利于适应性免疫应答产生,许多免疫记忆性细胞也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一旦接触相应抗原,可迅速进入淋巴组织产生免疫应答,2充实淋巴细胞,即淋巴组织科从反复循环的“细胞库”正补充新的淋巴细胞,3保证淋巴细胞在组织中的均匀分布。
14抗原的概念: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诱导免疫应答并能与应答产物。
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免疫学考试总结
动物免疫学绪论免疫学是研究抗原性物质,机体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的规律和调节以及免疫应答的各种产物和各种免疫现象的一门生物科学。
免疫系统是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与自身内外敌人斗争的防御系统,由执行免疫功能的免疫组织,器官,免疫活性因子等组成。
免疫:动物或人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抗原物质,并清除非己抗原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基本特性:⑴、识别能力⑵、特异性⑶、免疫记忆基本功能:⑴、免疫防御:抗病原微生物感染⑵、自身稳定:抗衰老⑶、免疫监视:抗肿瘤第一章、抗原抗原(Ag):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效应免疫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即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
又称为免疫原,变应原和耐受原。
抗原的基本特性:⑴免疫原性:指抗原分子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及免疫效应细胞的特性。
⑵反应原性(抗原性):又称免疫反应性,指抗原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免疫耐受:抗原可诱导效应的淋巴细胞克隆对该抗原表现出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1.抗原的异物性:非机体自身物质的特性;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自身抗原物质2.理化性状:抗原的种类;分子量大小(一般在10kDa以上);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一定的物理性状。
3.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腹腔注射>静脉注射。
4.机体遗传因素: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受遗传控制(Ir基因) 。
5.抗原的特异性:抗原诱导的免疫应答及其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的专一性。
①抗原只能激活具有相应受体的淋巴细胞克隆,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②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并发生反应。
抗原免疫原性的决定因素:(1)抗原本身的因素::(1) 异物性抗原与机体的种系关系越远,其差异越大,免疫原性也就越强。
1) 异种间的物质:病原微生物、动物免疫血清对人是良好抗原,2) 同种异体间的物质:人红细胞表面ABO血型抗原系统及同种异体皮肤和器官上的组织相容性抗原。
免疫学考试总结
免疫学期末复习要点总结1. 免疫基础:包括免疫系统、抗原、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白细胞分化抗原2. 免疫应答:涉及抗原呈递细胞、抗原的呈递与加工、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等3. 免疫学应用:涉及免疫检测、免疫治疗、免疫预防和免疫制剂等4.第一章, 绪论1. 基本概念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抗原、维持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换言之,机体识别非己抗原,对其产生免疫应答并清除之,正常机体对自身组织抗原成分则不产生免疫应答,即维持耐受。
2. 免疫的基本特性1) 识别自身和非自身2) 特异性:能识别非自身物质间的微小差异,如同分异构体、旋光性等3) 免疫记忆:有初次应答、再次应答。
再次应答产生的抗体更多、更快,反应更强烈。
如:传染病康复后或疫苗免疫后,能获得长期免疫力。
3. 免疫的基本功能1) 免疫防御:即抗感染免疫,主要指机体针对外来抗原(如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免疫保护作用。
若应答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则在清除致病微生物的同时,也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和功能异常,即发生超敏发应;若应答过低或缺失,则可发生免疫缺陷病。
2) 免疫自稳:免疫细胞会把身体内的废物清除出体外,这些废物有敌人的尸体,老化死去的细胞,外来的杂质等,我们流出的汗与吐出的痰即属此类。
3) 免疫监视:由于各种体内外因素的影响,正常个体的组织细胞不断发生畸变和突变。
机体识别此类异常细胞并将其清除,此为免疫监视。
该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
4. 免疫的类型1) 天然免疫,即固有免疫,是机体抵御微生物侵袭的第一道防线。
其特点是:个体出生时即具备,作用范围广,并非针对特定抗原,故亦称非特异性免疫。
此类免疫的主要机制为:皮肤、粘膜及其分泌的抑菌/杀菌物质的屏障效应;体内多种非特异性免疫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生物学作用。
2) 获得性免疫,即适应性免疫,乃个体接触特定抗原而产生,仅针对该特定抗原而发生反应,故亦称特异性免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免疫学概论❖免疫的概念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的主要功能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免疫耐受:免疫调节:❖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分类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概念: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物质基础:组织屏障: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DC、NK细胞、NKT细胞、B1细胞、固有免疫效应分子:补体系统、细胞因子、溶菌酶、抗菌肽、乙型溶素作用特点:♦先天性(无需抗原激发)♦作用在先(0~96小时)♦非特异性(模式识别受体)♦无记忆性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概念: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物质基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PC)作用特点:♦获得性(需抗原激发)♦作用在后(96小时后启动)♦特异性(TCR/BCR)记忆性耐受性二. 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中枢免疫器官(初级淋巴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次级淋巴器官)♦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骨髓的功能:♦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胸腺的功能:♦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免疫调节♦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淋巴结的功能:♦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T占75%,B占25%)♦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过滤作用脾的功能:♦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T占 40%,B 占60%)♦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合成生物活性物质♦过滤作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功能:♦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产生分泌型IgA淋巴细胞再循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三. 抗原❖免疫术语Ag(抗原,antigen):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抗原表位: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T/B细胞抗原受体(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与功能单位,又称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
B细胞表位 : 指抗原分子中能B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或抗体所识别的抗原表位类型,主要位于抗原分子表面,既可以是构想表位,也可以是顺序表位。
T细胞表位:指抗原分子中能被T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所识别的抗原表位类型,可位于抗原分子中任意部位,主要是顺序表位SAg(超抗原,superantigen):某些抗原物质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非特异性激活人体总T细胞库中2%~20%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称为超抗原。
❖抗原的特性:免疫原性和抗原性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特性的比较❖抗原的分类根据诱生抗体是否需要Th细胞参与分类: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细胞的辅助,又称T细胞依赖性抗原。
TI-Ag(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又称非T细胞依赖性抗原。
可分为TI-1和TI-2 Ag。
四. 免疫球蛋白❖免疫术语Ab(抗体,antibody):是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外分泌液及某些细胞膜表面,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
Ig(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区别Ig是化学结构上的概念;Ab是生物学功能上的概念;所有的Ab都属于Ig。
❖抗体的基本结构抗体的基本结构是由两条完全相同的重链和两条完全相同的轻链通过二硫键连接的呈“Y”形的单体,每条肽链含2~5个结构域(功能区,约110个氨基酸),二级结构为“桶状”结构。
(一)重链和轻链♦重链(heavy chain,H):分子量约为50~75kD,由450-5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按抗原性差异可分5类:α、γ、μ、δ、ε相应抗体也分为5类:IgA、IgG、IgM、IgD、IgE同一类抗体,据其铰链区的氨基酸组成及重链二硫键数目、位置不同可分为不同的亚类。
IgA分IgA1和IgA2IgG分IgG1♦轻链(light chain,L):分子量约为25kD,约由21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分κ链和λ链两种,相应抗体分为κ、λ两型。
λ型有λ1、λ2、λ3、λ4四个亚型。
(二)可变区和恒定区♦可变区:抗体分子中轻链和重链靠近N端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的区域。
(V区)分别占轻链的1/2和重链的1/4或1/5,分别称为VL和VH。
(variable region)高变区(HVR)或互补决定区(CDR)──VH和VL各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称为高变区或互补决定区,分别用HVR1(CDR1)、HVR2(CDR2)、HVR3(CDR3)表示,共同组成抗体的抗原结合部位,决定着抗体的特异性,负责识别及结合抗原,从而发挥免疫效应。
♦恒定区:抗体分子中轻链和重链靠近C端氨基酸序列相对恒定的区域。
(C区)分别占轻链1/2和重链3/4或4/5,分别称为CL和CH。
(constant region)(三)铰链区:位于CH1与CH2之间,含有丰富的脯氨酸,因此易伸展弯曲,有利于抗体的两臂同时结合两个相同的抗原表位;而且易被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等水解。
(hinge region)(1)识别抗原: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V区功能)a)在体内有中和毒素、中和病毒、阻止细菌黏附宿主细胞的作用b)在体外用于免疫诊断c)作为BCR(mIgM/mIgD),可以特异性识别抗原(2)激活补体a)IgM、IgG1、IgG3以及IgG2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后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
(因构型改变而暴露出CH2(IgG)和CH3(IgM)结构域内的补体结合点)b)IgG4、IgA和IgE形成聚合物后可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
(3)结合Fc受体a)调理作用细菌特异性的IgG(特别是IgG1和IgG3)以其Fab段与相应细菌的抗原表位结合,以其Fc 段与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表面的IgG Fc受体(FcγR)结合,通过IgG的“桥联”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
b)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的Fab段结合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其Fc段与杀伤细胞(NK细胞表面、巨噬细胞等)表面的FcR结合,介导杀伤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
(4)穿过胎盘和粘膜a)穿过胎盘: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这种作用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被动免疫机制,对于新生儿抗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b)穿过粘膜:SIgA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是黏膜局部免疫的最主要因素。
❖各类抗体的特性和功能IgG:出生后3个月开始合成,3-5岁接近成人;是血清和胞外液中含量最高的Ig(75-80%);抗感染的“主力军”;再次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唯一可通过胎盘的抗体;可发挥调理作用、激活补体、ADCC作用等。
IgM:分泌型:存在于血液中,五聚体,是分子量最大的抗体;抗原结合能力及激活补体的能力强于IgG;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体,脐带血IgM水平升高提示胎儿有宫内感染;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是抗感染的“先头部队”,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是天然的血型抗体。
膜结合型:mIgM,BCR之一,单体,未成熟B细胞表达IgA:血清型:单体,含量低分泌型:SIgA,二聚体。
(secretory IgA)存在于胃肠道、支气管分泌液、初乳、唾液和泪液等外分泌液中,参与局部粘膜免疫,是抗感染的“边防军”。
婴儿可从母亲初乳中获得SIgA,是重要的自然被动免疫。
IgD:分为血清型和膜结合型(mIgD)mIgD为BCR之一,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未成熟B细胞仅表达mIgM♦成熟B细胞表达mIgM和mIgD♦活化B细胞mIgD逐渐消失IgE: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的抗体;亲细胞抗体,可引起Ⅰ型超敏反应;五. 补体系统❖免疫术语补体(complement,C)系统:是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包括30余种组分。
❖补体的三条激活途径补体的三条活化途径示意图经典途径(classical pathway):概念:激活物与C1q结合顺序活化C1r、C1s、C4、C2、C3,形成C3转化酶(C4b2a)与C5转化酶(C4b2a3b)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
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概念:又称替代激活途径,其不依赖于抗体,而由微生物或外源异物直接激活C3,在B因子、D因子和备解素(P)参与下,形成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启动级联酶促反应的过程。
凝集素反应/MBL途径(lectin pathway / Mannose-Binding Lectin:甘露糖结合凝集素):概念:指血浆中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或纤维胶原素(ficosin,FCN)等直接识别病原体表面糖结构,依次活化MASP、C4、C2、C3,形成与经典途径中相同的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
❖补体的生物功能(1)MAC介导细胞毒作用补体系统激活后,最终在靶细胞表面形成MAC,导致细胞溶解。
♦参与宿主抗细菌、抗病毒及抗寄生虫的防御机制;♦参与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病理情况下导致自身组织细胞损伤与疾病。
(2)活性片段的生物学效应a)调理作用补体激活产生的C3b、C4b和iC3b等片段直接结合于细菌或其他颗粒物质表面,通过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补体受体结合而促进吞噬细胞对其吞噬。
b)炎症介质作用过敏毒素作用:C5a、C3a和C4a可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促使其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生物活性物质,介导局部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