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一等奖创新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
古》一等奖创新教案
桂枝香金陵怀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抓住意象,体会意境特点,把握感情。

2、品味本词的语言,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抓住意象,体会意境特点,把握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本词的语言,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有这样一座古城,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号称“六朝古都”“十朝都会”。

历史上,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先后定都于此。

这座城是?(金陵)
有这样一个文人,他才气纵横,诗、词、文俱佳,身居“唐宋八大家”之列,名传千古;他也是政治家,怀揣强国之梦,书写了北宋历史上变法图强的亮丽风景。

这个人是?(王安石)
作为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的王安石,就在金陵留下了自己的千古绝唱《桂枝香金陵怀古》。

今天,让我们走近本词,感受其艺术魅力。

(板书课题)
知人论世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人。

仁宗庆历进士。

他目睹时弊,曾给皇帝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前后两度为相。

因保守派的顽固反对,变法并没有取得真正的胜利。

晚年退居金陵(今南京),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卒谥文。

2.王安石名句知多少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三、写作背景
《桂枝香》的写作时间一般认为是在作者二次罢相后退居金陵,出知江宁府1076年之时,即熙宁年间。

金陵即今南京市,六朝古都所在。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之后,在秦淮河畔建城。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之中,先后有春秋时期的吴国、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等十三个朝代和政权在南京建都立国。

南京被称为十三朝都会,那么悠久的历史留给这座城市的别名就特别多,比如说:金陵、秣陵、越城、建康、应天等等。

历史的沧桑,使得南京成为历代文人抒发感慨,怀古思念最多的地方。

到赵宋时,这里依然是灯火万家,呈现出一派繁荣气象。

在地理上,金陵素称虎踞龙蹯,雄伟多姿。

大江西来折而向东奔流入海。

山地、丘陵、江湖、河泊纵横交错。

秦淮河如一条玉带横贯市内,玄武湖、莫愁湖恰似两颗明珠镶嵌在市区的左右。

王安石正是面对这样一片大好河山,想到江山依旧、人事变迁,怀古而思今,写下了这篇“清空中有意趣”的政治抒情词。

四、整体感知
题目解读
“桂枝香”:词牌名,于凝重之中含有激烈、感慨之情。

金陵:即今南京市,六朝古都所在。

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

怀念古代遗迹、感慨兴衰。

题材:咏史怀古诗、登临诗
2.听文正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 澄(chéng) 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zhào ) /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lù) 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jiē)/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五、深入探究
(一)用四个字概括上片和下片的内容。

明确:上片:金陵之景
下片:怀古之情
(二)赏析上片
王安石笔下的金陵之景有何特点?请用原文一句话进行概括。

画图难足。

作画也难以完全表现出来,足表示“完全、足以”之意。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登临送目:登山临水,举目望远。

故国,又称故都,过去的都城,指金陵。

地点:故国(朝代更替);时令:晚秋;天气:初肃。

把全词置于一个凭栏远眺的角度,一片秋色肃杀的气氛之中,刚开头就为全词渲染了不凡的气势。

小组讨论: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写金陵之景?
(2)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明确:①用典。

化用了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此句描绘江与山两大景致。

脱去“静如”,化为“千里”,将“澄江”静怡安详之态变为奔腾不息之势,拉长了眼光所及,也拉长了思考维度。

“千里”见江之长,“澄”见清澈。

②比喻:千里澄江宛如一条白练,青翠山峰像箭簇耸立前方。

写出了水的清澈平静和山的峭拔
③高低结合:将金陵山水立体化,金陵胜景,概见与此。

一山一水,一纵一横,就确立了全图主干。

④动静结合:在动与不动之间,给人以新奇、真切感,且又气势宏大,和下片的追古遥相呼应,给人以强烈的时空感。

(3)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明确:①棹,一种划船的工具,形似桨。

《湘夫人》“桂棹兮兰桨”。

此处“帆”与“棹”,借代手法,皆代指船。

“残阳”点出登高时间,乃黄昏时分。

②“背西风”,背靠着秋风。

“矗”,直立,“斜矗”指倾斜地插着。

动静结合、远近结合:既以“残阳”“西风”大笔渲染,为下文怀古奠定恢宏的基调,同时又加以细笔点染,远处有点点归帆,近处有酒家旗帜,动静结合,营造出萧瑟却不衰飒的意境。

船与酒反映出北宋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繁荣,金陵自六朝起已是长江航运交通的重要枢纽。

北宋饮酒成风,皇帝为增加财政收入,获取酒税,鼓励人们饮酒取乐。

《清明上河图》中就有28艘船,大小用途各不相同。

《东京梦华录》记载,在汴京正店(有酿酒权的豪华大酒楼)有72户,脚店(一般酒楼,无酿酒权,用酒须从正店批发)更是不能遍数。

从中,我们可感受到宋人对酒的热爱。

(4)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明确:彩舟,装饰华美的游船。

上句写了“归帆去棹”,来来回回的船,为何这句又写“彩舟”?笔者突出北宋造船业发达,船型众多,不同船舶功用不同,如远洋海船、运粮船、飞篷船、舫船。

(反映出北宋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繁荣)
“云淡”指淡薄的浮云。

“星河”,天河,这里指长江。

远在天际的船罩上一层薄雾,水上的白鹭纷纷从长江上惊起,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观察的视野。

色彩鲜明、动静结合:此为点睛之处。

“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结合。

上片小结:上片所写景物有自然有人文动静相生,色彩有浓有淡,远近交错,构成一幅巧夺天工的金陵风景图。

风格意境概括:旷远、清新、雄健、壮阔
(四)赏析下片
如果全词作者情感的落脚点浓缩到词中的一个字上,你会用哪个字?
叹因何而“叹”?登临所见的金陵景象。

“叹”些什么?
(1)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明确:“念往昔”起过渡作用,由上阕的写景转为下阕的抒情,由现实转为想象。

“繁华竞逐”指词人想象六朝的达官贵人竞相效仿
攀比,过着奢侈的生活。

课内迁移:柳永的《望海潮》的“户盈罗绮,竞豪奢”。

门外楼头:用典。

化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指南朝陈亡国惨剧。

韩擒虎,隋朝名将,原名擒豹,因十三岁时生擒一只猛虎,由此改名。

韩擒虎相貌威武,智勇双全,史书记载突厥使臣们一见韩擒虎,浑身发抖、不敢直视。

在魏征主持编撰的《隋书》中,韩擒虎死后做了阎罗王。

当他带兵攻至金陵朱雀门外时,陈后主尚与其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寻欢作乐。

见大势已去,陈后主带着张贵妃、孔贵嫔两人躲于宫中一口枯井中,后因一士兵口渴被捉住,押至韩擒虎帐前,陈亡于隋。

门,指朱雀门。

楼,指结绮阁。

悲恨相续,指六朝亡国之悲、失国之憾接连不断。

作者表达的是统治者的穷奢极欲使得竞逐繁华的国家相继灭亡。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明确:自古多少人在此登高怀古,无不对历代荣辱喟叹感伤。

自古多少人登高面对此景,空叹历朝兴盛与衰亡。

批判自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空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之局限,站不到应有的高度(变法),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汲取历史的教训。

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都是空乏兴亡感慨。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明确:六朝相继覆灭的历史已随着长江水一起逝去,如今只有被寒烟笼罩、凝成一片绿色的衰草留存。

以大自然的”不变“反衬人事匆促变迁,抒惆怅、悲叹之情(借景抒情)
(4)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明确:商女,亦称“秋娘”“秋女”,酒楼茶坊的歌女。

课内迁移:白居易的《琵琶行》的“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我国古人把五音——宫、商、角、徵、羽与四季相配,因商音相当于今天的re音,其凄厉之感与秋天肃杀之气相应,故以商配秋。

后庭遗曲:此曲传为陈后主所作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玉树
后庭花》,被看作是亡国之音,是荒淫误国的代名词。

此三句用典,化用杜牧的《后庭花》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人夜泊秦淮河岸,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下片小结: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呢?
(背景回忆)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的作品,也就是王安石被二次罢相之后,退居金陵时所写。

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

其实在繁华的背后却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

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的。

借景抒情。

现在,六朝旧事随着流水逝去了,眼前只剩下几缕寒烟笼罩着的毫无生机的衰草。

这“寒烟衰草凝绿”显然流露出作者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用典。

作者强调“至今”和“时时”这两词,这是是对当今朝廷像六朝统治者那样奢靡、荒淫生活的呐喊,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明确:借古讽今。

1.借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继灭亡的史实,告诫当权统治者要居安思危,切勿重蹈覆辙。

2.对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关注和焦急心情。

(忧国忧民)
六、总结
本词手法总结(也是怀古咏史类诗词常用的手法)
(1)借景抒情,彩色缤纷的画船,江中洲上的白鹭,借最美的图画也难把它画足的金陵美景,抒发了对金陵美景的喜爱之情(2)虚实结合,实写:金陵美景。

虚写:“念往昔”想象六朝往事
(3)用典,“门外楼头”“商女唱曲”对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灭亡慨叹及对北宋的统治者享乐依旧,昏庸依旧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之情(4)借古讽今,借六朝灭亡的悲剧,告诫统治者不要重蹈六朝灭亡的覆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