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苏教版八年级上)
合集下载
苏教版语文八上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1
“寻张怀民”的“寻”能否改为 “访”?
寻,有一种急于找到朋友的迫切感,写 出了作者渴望与好友共同赏月的急切心理
3、请从文中摘录描写“庭院月色”的语句,
细细品味,简要说明景物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把月下之景比成水中之景,用 “积水” 比喻月色,表现“空明”的特点;用“藻荇”比 喻竹柏的影子,写出了月影的“交横”。运用正 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写月色,比喻 新颖贴切,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映 造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庭院
•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散步
清澈透明
水草
交叉错杂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哪个
只是,不过
罢了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清闲的人,这里指不汲汲于 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像
译句验收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 户,便高兴地起来走动。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问题2:“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的“闲”字有 哪几层含义?
1、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 2、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3、包含作者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 了良辰美景的慨叹; 4、透露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问题3: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 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感慨能欣赏如此美景的 人少,这两位闲人为什么能欣赏到美景?
景物特点:月色清澈透明
研习课文
4、面对如此美景,作者有怎样的感慨? 此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苏教版
和闲适的心情。
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
情感表达
本文通过描写月夜美景和作者与友人的闲适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 文章中也透露出作者被贬谪后的淡淡哀愁和无奈之情。
意境营造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营造出一个清幽宁静、充满诗意的月夜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月光如水般清 澈透明,竹柏之影摇曳生姿,作者与友人漫步其中,享受着这份宁静与美好。这种意境的营造不仅让读者感受到 了自然之美,也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对于闲适生活的思考和向往。
03
04
形式差异
西方游记通常采用日记体或纪事本末体, 以时间为线索记录旅行过程;
05
06
中国游记则更多采用散文或诗歌形式,以 空间为线索描绘旅行见闻。
跨文化视野下旅行意义思考
旅行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可 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融合。
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视野下的旅行意义 更加凸显,它不仅是一种身体力行的体验 ,更是一种心灵的启迪和文化的传承。
位有趣的朋友。
06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变化
分组准备
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角色,包括苏轼、 张怀民等。
朗读指导
教师提供朗读指导,包括语音、语调、停顿等方面的要求,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课文。
情感体会
通过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苏轼在夜游承天寺过程中的情感 变化,如由孤独到欢愉,再到对人生的感慨。
3
《在路上》
20世纪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作,描述 了主人公在美国大陆上的漫游经历,体现了“垮 掉的一代”的精神风貌。
中西方游记在内容和形式上差异比较
内容差异
01
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
情感表达
本文通过描写月夜美景和作者与友人的闲适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 文章中也透露出作者被贬谪后的淡淡哀愁和无奈之情。
意境营造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营造出一个清幽宁静、充满诗意的月夜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月光如水般清 澈透明,竹柏之影摇曳生姿,作者与友人漫步其中,享受着这份宁静与美好。这种意境的营造不仅让读者感受到 了自然之美,也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对于闲适生活的思考和向往。
03
04
形式差异
西方游记通常采用日记体或纪事本末体, 以时间为线索记录旅行过程;
05
06
中国游记则更多采用散文或诗歌形式,以 空间为线索描绘旅行见闻。
跨文化视野下旅行意义思考
旅行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可 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融合。
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视野下的旅行意义 更加凸显,它不仅是一种身体力行的体验 ,更是一种心灵的启迪和文化的传承。
位有趣的朋友。
06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变化
分组准备
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角色,包括苏轼、 张怀民等。
朗读指导
教师提供朗读指导,包括语音、语调、停顿等方面的要求,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课文。
情感体会
通过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苏轼在夜游承天寺过程中的情感 变化,如由孤独到欢愉,再到对人生的感慨。
3
《在路上》
20世纪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作,描述 了主人公在美国大陆上的漫游经历,体现了“垮 掉的一代”的精神风貌。
中西方游记在内容和形式上差异比较
内容差异
01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精美课件
赏读品味
你读出了怎样的苏轼?
通 达 乐 观
贬谪的悲凉,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人生的感慨。
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官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 放地说:
“大江东去,浪 淘尽,千古风流 人物”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推荐阅读:
林语堂《苏东坡传》
谢 谢 观 赏
制作时间:2017年春
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 他积极乐观地说: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 白发唱黄鸡。”
面对自然界的风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打, 他从容洒脱地说: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获人生哲理
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处世态 度,你获得怎样的人生感悟?
假 如 生 活 欺 骗 了 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 •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自读翻译
2、借助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读懂
(高兴的样子) ①欣然起行 (思考、想到) ②念无与为乐者 (门) ③月色入户 (于是、就) ④遂至承天寺 (睡) ⑤ 怀民亦未寝 (清澈透明) ⑥积水空明: ⑦ 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罢了)
东坡居士东坡居士北宋北宋苏辙苏辙11念无与乐者遂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至承天寺寻寻张张2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33但但少闲人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苏教版八上)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链接一 链接二 链接三
合作学习
思考题二:
4、如果你得到了多年未见的母亲特意送来的奶糖 会怎么办?课文中王小亮又是如何处置奶糖的?他 为什么这样做? 5、当王小亮发现奶糖融化后,很伤心,“呆呆地 凝视着”,不一会后,“他又笑了”,他为什么笑? 他除了想到了母爱,还想到了什么?
(请结合课文内容,发挥你的想像噢!)
三读课文
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
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讨论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 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mò dì
蓦地
lèng zheng shǔn
愣怔 吮
shuàn yūn xuàn
涮净 晕 眩
二、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概述。
送奶糖 分奶糖 埋奶糖 奶糖化
合作学习
思考题一:
1、文章中的“她”是谁?到学校来干什么? 2、我们可以从文中哪些语句能看出她对王小 亮的疼爱? 3、王小亮得到奶糖后,“惊喜极了”。他知 道这奶糖是谁送给他吃的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你能根据以上的提示猜出他是谁吗?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 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 “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1079年,因反 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 通判,知密州、徐州、湖 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 罪贬黄州。
合作学习
思考题二:
4、如果你得到了多年未见的母亲特意送来的奶糖 会怎么办?课文中王小亮又是如何处置奶糖的?他 为什么这样做? 5、当王小亮发现奶糖融化后,很伤心,“呆呆地 凝视着”,不一会后,“他又笑了”,他为什么笑? 他除了想到了母爱,还想到了什么?
(请结合课文内容,发挥你的想像噢!)
三读课文
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
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讨论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 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mò dì
蓦地
lèng zheng shǔn
愣怔 吮
shuàn yūn xuàn
涮净 晕 眩
二、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概述。
送奶糖 分奶糖 埋奶糖 奶糖化
合作学习
思考题一:
1、文章中的“她”是谁?到学校来干什么? 2、我们可以从文中哪些语句能看出她对王小 亮的疼爱? 3、王小亮得到奶糖后,“惊喜极了”。他知 道这奶糖是谁送给他吃的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你能根据以上的提示猜出他是谁吗?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 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 “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1079年,因反 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 通判,知密州、徐州、湖 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 罪贬黄州。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二、课文内容解析——读译解析
写景(描写) 积水空明
(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 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 “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出 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用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了 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庭中夜 色)
二、课文内容解析——读译解析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前三句)记叙:首句点明夜游的时间,因为美好 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四句)描写: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庭院皎洁的 月光。
第三部分(第五句)议论: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作者抒发 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
二、课文内容解析——问题探究
只是
语气词,罢了
(两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志趣也相同,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月下抒怀
译文: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 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淡泊闲静的人罢了。
二、课文内容解析——读译解析
抒情(议论) 但少闲人
(庭下月景)
如吾两人
点睛之笔
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 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 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 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 “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 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 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 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 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月下抒情)
语文: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苏教版八年级上)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 现美的眼睛。——罗丹 面对逆境,要豁达开朗,乐观积极。
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欣赏我 们;而是我们能不能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
作业:
2.抄写并背诵《记承天 寺夜游》;
3.课外阅读苏轼的诗文。
拓展与积累
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 咏月亮的诗句。
关于“月亮”的诗句
C、“如何理解第三段?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情感?
• 意思很明确,月色常有,竹柏常有,只 不过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多啊。 它包含着作者被贬的悲凉之感 和自我排 遣的闲适,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领略到 如此清澈透明的仙境。
•有:被贬的寂寞,赏月的欣喜, 自我排遣的安闲自适等 。
D、如何理解“闲”?
• 两层意思:
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 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的两个闲人罢了。
读《记承天寺夜游》, 我懂得了:
自学提纲:
1、 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2、 释词义,译课文。 3、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每部分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4、 思考: A、作者为什么要到承天寺去夜游?从文中找出游的行踪。 B、 第二小节描写什么景?怎样的景?又怎样去描绘景?仅 仅是写景吗? C、“如何理解第三段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D、 如何理解“闲”?
位于今湖北省黄
冈市南,南唐初年建
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
年)赐名承天寺,其规
模仅次于开元寺。因
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欣赏我 们;而是我们能不能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
作业:
2.抄写并背诵《记承天 寺夜游》;
3.课外阅读苏轼的诗文。
拓展与积累
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 咏月亮的诗句。
关于“月亮”的诗句
C、“如何理解第三段?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情感?
• 意思很明确,月色常有,竹柏常有,只 不过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多啊。 它包含着作者被贬的悲凉之感 和自我排 遣的闲适,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领略到 如此清澈透明的仙境。
•有:被贬的寂寞,赏月的欣喜, 自我排遣的安闲自适等 。
D、如何理解“闲”?
• 两层意思:
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 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的两个闲人罢了。
读《记承天寺夜游》, 我懂得了:
自学提纲:
1、 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2、 释词义,译课文。 3、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每部分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4、 思考: A、作者为什么要到承天寺去夜游?从文中找出游的行踪。 B、 第二小节描写什么景?怎样的景?又怎样去描绘景?仅 仅是写景吗? C、“如何理解第三段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D、 如何理解“闲”?
位于今湖北省黄
冈市南,南唐初年建
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
年)赐名承天寺,其规
模仅次于开元寺。因
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美文品读
请谈谈自己欣赏到的课文中的一 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 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 描写手法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一次分析练习
美在篇幅的精短。
一次分析练习
美在内容的丰富。
一次分析练习
美在月色的描写。
一次分析练习
美在情感的波涛。
表达的感情是奥妙而复杂的,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都包含其中。
•③怀民亦未寝
寝:_____
•④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
•①考虑,想到 ②就 ③睡觉 ④共同,一起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光照在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的 水藻、荇菜交错纵横,本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呀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苏轼
北宋文学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助读资料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
并称为“三苏” 。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助读资料
元丰二年(1079) 年,苏轼因“乌台 诗案”获罪入狱, 随后被流放至湖北 黄州。
助读资料
(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 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 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 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 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林语堂 《苏东坡传》 第16章)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 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助读资料
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爱好。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 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 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4.17 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苏教版八年级上)
我寄愁心与明月, 关于“月亮”的诗句 “举杯邀明月,对饮成 三人。” 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 (李白)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唐· 张九龄) (北宋.王安石)
Zxxkw 中学学科网 组卷网
自学指导
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1、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指出每一部分的主要表达方式。 一、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叙事) (写景) 二、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清。 (抒情) 三、惋惜无人赏月。
2、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
(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欣然起行(欣喜之情) 念无为乐(有点遗憾) 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பைடு நூலகம்温 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 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 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 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 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 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 己的情怀……
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 句吟咏月亮的诗句。
组卷网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起行。 户,门。 欣然:愉快地,高兴地。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 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思考。遂,于是,就。 译文: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 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寝,卧,睡。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 译文: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7《记承天寺夜游》课件(新版)苏教版
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
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 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 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 心的郁闷(yùmèn),抚平心灵的 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 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
第十七页,共26页。
关于“月亮(yuè liang)”的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héshí)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第十二页,共26页。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rìyè),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第十三页,共26页。
品读课文,体会意蕴
闲人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指闲极
(xián 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
乐 通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
观ré达n)情雅致的人。作者(zuòzhě)表面上说 自己和张怀民是闲人,实际上却为自 己的行为而自豪。其次,“闲人”包 含了作者(zuòzhě)郁郁不得志的悲凉 心境,作者(zuòzhě)在政治上有远大 的抱负,他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 ?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 “闲人”的自慰罢了。 第十六页,共26页。
请找出文中描写月色 (y横u,è庭盖s下竹è如柏)积的影水也句(jī。s子huǐ,)空明并,水赏中析藻 、。荇交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 “藻 、荇交横”写竹柏倒映(dǎo yìnɡ)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高度凝炼之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 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第十四页,共26页。
揣摩(chuǎimó)下列句子抒发了作者怎样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 记承天诗夜游课件 苏教版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书画----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 芾。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因新法诗句被谤, 引发 “乌台诗案”。
八月,被捕入狱。
十二月,获释出狱,贬至黄州,任团练 副使(有职无权的闲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朗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全文共分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夜记 游承
天 寺
记叙 ——寻伴夜游 描写 ——庭中月色 抒情 ——月下感叹
结构梳理! 完成背诵!把握源自章主旨文章描绘了澄澈透明的月色,反映了苏 轼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自嘲而又心有不甘, 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床前明月光, 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庭下如积水空 明,水中藻荇交 横 ,盖竹柏
交叉错杂
表示推测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罢了
只是 清闲的人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 (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二、记叙部分交代 了哪些要素?
•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 地点: • 人物:
承天寺中庭 “我”和张怀民
• 事情 的起因: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事情 的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事情 的结果: 相与步于中庭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书画----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 芾。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因新法诗句被谤, 引发 “乌台诗案”。
八月,被捕入狱。
十二月,获释出狱,贬至黄州,任团练 副使(有职无权的闲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朗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全文共分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夜记 游承
天 寺
记叙 ——寻伴夜游 描写 ——庭中月色 抒情 ——月下感叹
结构梳理! 完成背诵!把握源自章主旨文章描绘了澄澈透明的月色,反映了苏 轼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自嘲而又心有不甘, 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床前明月光, 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庭下如积水空 明,水中藻荇交 横 ,盖竹柏
交叉错杂
表示推测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罢了
只是 清闲的人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 (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二、记叙部分交代 了哪些要素?
•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 地点: • 人物:
承天寺中庭 “我”和张怀民
• 事情 的起因: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事情 的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事情 的结果: 相与步于中庭
苏教初中语文八上《17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9)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
一直都是光明的。
-- 萧楚女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 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日啖荔枝三百颗, 贬官惠州: 不辞长作岭南人。
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本 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 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 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康震《百家讲坛 》
苏东坡在苏杭等地留下很多诗文,它 们造就了可爱的苏东坡。黄州让他涤尽繁 华与喧闹,让他沉静孤独,让他脱胎换骨、 看清自己,从而变得可敬。中国历史上文 人可敬的多,可爱的不太多,可敬又可爱 的很少。
——余秋雨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 全方位的文化巨子。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 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它 永远不灭的那一份诙谐,真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 自风流。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qǐn)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xìnɡ)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 (z处ǎo)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划分朗读停顿:
念 /无 与 为 乐 者
但 /少 闲 人 /如 吾 两 人 者 耳
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庭 下 /如 积 水 空 明 水 中/藻、荇 交 横 盖/竹 柏 影 也
本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 故事?六要素分别是什么? 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 (尽量用文中词语概括)
欣然起行 寻张怀民 步于中庭 漫步赏月 发出感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如何理解第三段?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情感?
意思很明确,月色常有,竹柏常有,只 不过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多啊。它包含 着作者被贬的悲凉之感 和自我排遣的闲适, 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领略到如此清澈透明的仙 境。
有:被贬的寂寞,赏月的欣喜,自我排 遣的安闲自适等 。
D、如何理解“闲”?
两层意思:
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解释词语 • 月色入户, • 欣然起行.
• 念无与为乐者 • 怀民亦未寝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句子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 门,便高兴地起来走动。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 天寺,寻找张怀民。 3、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庭院里散步。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 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 柏树的影子。 5、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 哪个晚上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 和柏树?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 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 庭。 ———— ,————————,盖竹柏 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耳。
1、选文的作者 苏轼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 称“三苏”,同属“ 八大家”之列。(1分) 唐宋 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 分) 3、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 分) 盖 竹柏影也 考虑,想到 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2分) 散步(或漫步、走、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行走) ②相与步于中庭 步:——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 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 面对逆境,要豁达开朗,乐观积极。
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欣赏我 们;而是我们能不能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
作业:
2.抄写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3.课外阅读苏轼的诗文。
拓展与积累 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 吟咏月亮的诗句。
关于“月亮”的诗句
写作训练
•看图写景抒情
碧水之月
再 见
复习提纲:
1、 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2、 释词义,译课文。 3、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每部分用了什么表达 方式? 4、 思考: A、作者为什么要到承天寺去夜游?从文中找出游的 行踪。 B、 第二小节描写什么景?怎样的景?又怎样去描绘 景?仅仅是写景吗? C、“如何理解第三段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D、 如何理解“闲”?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唐 张 九 龄
“ 海 上 生 明 月 , 天 涯 共 此 时 ”
( · )
“ 举 杯 邀 明 月 对 饮 成 三 人 。 ” 李 白
, ( )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
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 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 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 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 起行—— 至( 承天寺 )—— ( 张怀民 )——步于( 中庭 寻 )
A、作者为什么要到承天寺去夜游?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这是他夜游的原因。 又因被贬黄洲,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很 无聊,很寂寞,于是,找一个好朋友散散步, 聊聊天。
B、 第二小节写什么景?怎样的景?又怎样去 描绘景?仅仅是写景吗?
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 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 仙境?(包含着作者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
良辰美景的慨叹。)
① 以闲人自居自傲。那些追求名利的小人,
②表现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也透露出自己不
能观
贬谪的悲凉,
闲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人生的感慨。
第二小节写月光。 清澈透明 淡雅幽静。 引导:把“如”和“盖 ‘去掉,读一读,给人一种什 么样的感觉(写水的),实际呢,是写月光,可见,是采 用比喻的手法。 去掉“盖”,很平常,加上,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 觉。先实写,后虚写, 虚实相生,为我们描绘了 一幅亦 真亦幻 的美妙月景。 “积水空明”就月光本身形容,而“藻荇交横”, 则以竹柏倒 影来烘托月光。一正一侧,一静一动,创 造 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这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这个清澈 透明的世 界,映照出他光明磊落、乐观豁达的襟怀。
小结
• 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真 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 露出作者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 遣的特殊心境。贬谪中感慨让我们感受到 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 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课堂练习
请解释下列这些词语的含义或用法:
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遂至承天寺 于是 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怀民亦未寝 睡觉 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只是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6、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 妙境界。
②作者的心境:
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 7.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 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 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 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 分) • 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 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 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 • 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 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 自得等。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 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 “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1079年,因反 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 通判,知密州、徐州、湖 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 罪贬黄州。
复习目标:
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背诵、默 写、翻译课文 2、品析简洁、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3、体会理解作者特殊背景下的特殊心境, 学习他豁达从容的人生观。
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的两个闲人罢了。
读《记承天寺夜 游》,我懂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