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性迁移理论在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应用
体育技能迁移教学规律之学说的总结与应用
规律
总结
应用
体 育 技 能 迁 移 是 一 种 体 育 技 能 的 学 习 对 另 一 种 体育 技 能 的 学 习 产 生 的影 响 , 即在 一 种 情 境 中获 得 的 技 能 对 另 一 种 情 境 中 技 能 的 获 得 产 生 的 影 响 。根 据 体 育 技 能 迁 移 性 质 的 不 同 可 以 分 为 正 迁 移 和 负 迁 移 。正 迁 移 是 指 两 种 技 能 学 习 之 间 产 表 现 出来 的节 奏 、 度 、 速 幅度 等 。优 美 的 姿 态 可 以 给 人 一 种美 的 视 觉 享 受 , 而 唤 起 观 众 心 中 的共 鸣 , 如 一 些 世 界 的 健 美 从 例 操 运 动 员 ,其 优 美 的体 态 和 柔 美 的动 作 都 带 给 我 们 很 大 的 视 觉 冲 击 。据 调 查 显 示 , 目前 在 广 大 的 职 业 院 校 的 体 育 教 学 中 。 体 训 练 很 受 女 学 生 欢 迎 。 此 安 排 这 样 的课 程 是 十 分 形 因 合理 的。 首 先 。加 强 形 体 训 练 可 以 帮助 学 生 实 现 身 体 的 健 康 美 。 身 体 的健 康 是 我 们 日常 生 活 正 常 进 行 的 基 础 和 支 柱 。一 个 人 只有 身体 健 康 . 精 神 面 貌 才 能 表 现 出 生 气 和 活 力 。 职 业 院 其 校 培 养 学 生 的 目的 是 为 企 业 输 送 大 量 合 格 的 人 才 , 此 这 些 因 学 生 的精 神 面 貌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代 表 着 学 校 的形 象 , 来 甚 至 将 会 代 表 企 业 和 社 会 , 至 整 个 中华 民族 的素 质 和 形 象 。因此 , 乃 职业 院 校 在 培 养 学 生 专 业 技 能 的 同 时 , 须 加 强 学 生 形 体 训 必 练 的 重 视 , 而 帮 助 学 生 树 立 起 健 康 的 形 象 , 企 业 和 社 会 从 为 所接 受 。 其次 , 形体 训 练 能 够 帮 助 高 职 院校 女 生 塑 造 完 美 的 体 型 。 爱 美 是 每 个 女 生 的 天性 , 目前 职业 院校 的女 生 也 普 遍 存 在 着 追 求 体 型 和 身 材 美 的心 理 。 而 很 多 女 生 却 以瘦 为 美 , 于体 然 对 形 美 的认 知 存 在 着 一些 误 区 。 了达 到 理 想 的体 重 。 多 女生 为 很 甚 至节 食 , 身体 健 康 带 来 了 严 重 的危 害 。 强 形 体 训 练 可 以 给 加 帮 助 职业 院校 女 生 树 立 正 确 的 形 体 美 的 观 念 ,并 通 过 正 常 的 体 育 锻炼 塑造 完 美 的 体 型 。 最后 , 形体 训 练 可 以帮 助 学 生追 求 技 能 美 。 育 教 学 实 际 体 上是 一 种 严 谨 的传 授 知 识 和 技 能 的 过 程 ,只 有将 一 些 技 能掌 握 熟 练 , 能 在 实 际 的运 动 过 程 中展 现 出美 感 。 如 我 国 的一 才 例
论体操教学和训练中运动技能迁移原理的运用
论体操教学和训练中运动技能迁移原理的运用一、运动技能迁移原理的概念运动技能迁移原理是指通过掌握和训练一种运动技能,能够在其他相关运动或任务中得到运用和提升的能力。
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学习和练习一种运动技能,能够在其他运动中更快、更准确、更有效地运用该技能。
二、体操教学中的运动技能迁移原理应用在体操教学中,运动技能迁移原理被广泛应用,以帮助运动员提高技能水平和表现。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应用方法:1. 类比迁移:将已掌握的技能应用到新的动作中。
例如,运动员已经掌握了平衡木上的平衡动作,教练可以引导运动员将平衡木上的技能迁移到其他装置上,如高低杠或鞍马上。
2. 反身迁移:将一种技能的动作反过来运用到另一种技能中。
例如,运动员已经掌握了正手翻,教练可以引导运动员通过反向动作,学习反手翻的技术要领。
3. 部分迁移:将已掌握的技能的某些部分应用到新的技能中。
例如,运动员已经掌握了杠上的摆动动作,教练可以引导运动员将摆动动作的某些部分运用到其他动作中,以提高技术要求的动作的完成度。
4. 原理迁移:将已掌握的技术原理应用到新的技能中。
例如,运动员已经掌握了单杠上的蹬腿动作,教练可以引导运动员将蹬腿动作的原理应用到其他动作中,以提高技术难度或完善动作的执行。
三、运动技能迁移原理在训练中的应用除了在教学中的应用,运动技能迁移原理也在训练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训练方法:1. 变化环境:通过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训练,使运动员适应不同的条件和要求。
例如,运动员在平地上学习了一种技能,教练可以引导运动员在不同的地形上进行训练,以提高运动员适应不同场地和条件的能力。
2. 增加难度:逐步增加训练的难度,以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适应能力。
例如,运动员已经掌握了一个技能的基本要领,教练可以引导运动员通过增加动作难度或要求的方式,逐步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
3. 综合训练:将不同的技能组合起来进行综合训练,以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综合能力和应对能力。
试论“学习迁移”在田径教学中的运用
神 的 培 养 。 别是 田径 的短 跑接 力赛 , 特 它要 移 , 免 负迁 移 、 即 干 扰 现 象 的 发 生 。 避 也 例
合 础 上 , 分 应 用迁 移 规 律 , 极 促 进 学生 的 求 队 员 之 间 能 够 精 诚 合 作 、 理 实 施 战 术 如 , 跳远 技 术 教 学 中 , 蹲踞 式 、 身式 、 充 积 在 把 挺 学 习 迁移 。 配合 、 互 鼓 励 、 互 包 容 。 德 品 质 包 括 走 步 式 3 不 同 姿 势 安 排 在 同一 课 时 内 进 相 相 道 种
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是现代人应具 备
的一 个 重 要 观 念 。 争 是 体 育 活 动 的 一 个 竞
迁移的现象不仅存在于知 识、 能的学 习 技
有了跑、 的基础 , 学习复杂的动作时 , 跳 在
中 , 且还 存 在 于 态 度和 品德 的 学 习 中 。 而 因 重 要 特 征 , 它要 求每 个 人 尽 自己最 大 的 努 就 自然 将 以 前 的 技 能 进 行 迁 移 , 得 同 类 使 此 可 以 看 出 , 习 的 迁 移 贯 穿 于 整 个 教 学 力 去 竞 争 , 而 有 助 于 培 养 参 加 者 的 竞 争 动 作 得 以 融 会 贯 通 。 学 从
田径 课 程 ~ 直 是 受 学 生 喜 欢 的 项 目之
一
诚实 、 直 、 良、 正 善 团结 互 助 、 平 竞 争乃 至 公
行 , 不 合理 的 。 管 它 们 在 助 跑 、 跳 技 是 尽 起
。
但 是 由 于诸 多 原 因 , 校 田 径课 面 临 着 学
更 高 层次 上 的 集 体 主 义 、 国 主 义 品 质 等 术 上 的 要 求 是 一致 的 , 腾 空 后 的要 求 却 爱 但
双侧性迁移理论在小学男生足球技术教学中的验证实验研究
双侧性迁移理论在小学男生足球技术教学中的验证实验研究作者:程隆来源:《当代体育科技》2017年第29期摘要:双侧性迁移广泛存在于体育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已有部分学者针对双侧性迁移理论在篮球、铅球运动中的实践进行实验研究。
本研究通过设计实验,探索双侧性迁移理论在小学男生足球技术教学中是否存在。
结论:小学三、四年级学生足球技术教学中存在双侧性迁移,这种迁移具有不对称性,即从左脚到右脚的迁移效果好于从右脚向左脚的迁移效果。
关键词:双侧性迁移足球教学验证实验中图分类号:G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10(b)-0066-02双侧性迁移又称为对侧迁移,是指个体利用一侧的肢体对某一运动技能进行学习之后,对侧肢体(也就是非练习一侧肢体)在学习以及执行相同运动技能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根据Hicks在1976年的研究,90%的人在绝大部分的技能活动中使用自己的右手(脚)。
经历100多年的研究已经表明,双侧性迁移确实在大部分技能学习过程中存在着。
Woodworth在1899年通过画直线的实验证明这种能力可以在肢体间产生迁移的研究结果显示,同时在运动的准确性方面右手相比左手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Swift于1903年进行了单手抛接球的实验,结果显示受试者经过练习一侧手掌握了该运动技能后,另一侧的手能够更快地熟练该技能。
Swift证明一侧手在学习运动技能后,练习效果在另一侧手有所表现,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进行运动技能双侧性迁移的实验者。
双侧性迁移广泛存在于体育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已有部分学者针对双侧性迁移理论在篮球、铅球运动中的实践进行实验研究。
而在足球课的教学当中,使小学生在学习足球技术的初始阶段左右双脚更好、更快地掌握运动技术与技能,避免出现以强侧脚为主、弱侧脚却“无能”的状况也应该加以重视;同时在小学生学习足球技术过程中,是否存在着双侧性迁移?本研究将设计实验,对双侧性迁移理论在小学男生足球技术教学中是否存在进行实验研究。
体操教学中技能迁移理论运用策略的研究
Ab ta t hs e t & s O e p t t t emirt nt er s o cp , c a i n s fai e ot ga i o i n e t me h ns a di f t h a i O p t a h o h ec m ta e a y s
● 运 动 训 练
体 操 教 学 中技 能 迁移 理 论 运 用 策 略 的研 究
郑锦 惠 , 志海2 吴
(. 1沈阳体育学院 体操教研 室, 辽宁 沈阳 10 3 ;. 10 22 沈阳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 , 辽宁 沈阳 10 3 ) 102
摘
要: 通过对迁移理论概念 、 机制的阐述及其在教学 中影响 因素 的分析 , 出 了促进技 能迁 提
tefco ec ig, h rbe ta u owadt rmo etesr tg fCVgr O h e h ia blymir — h a tr nt hn t ep o lm h t t r r p o t h taey o O ,il ftetc nc l it ga i a p f o r a i
中 图分类号 : 8 70 G 0 .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8—10 (06 0 —09 —0 10 9 9 20 )2 0 0 4
Th m n si sTe c ng i sd c nia iiy M i r to e Gy a tc a hi n i e Te h c lAb lt g a i n
运动技能迁移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应用
技术创新25运动技能迁移在伸育教学[J I练中的◊长春师范大学张皓妍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竦中,运动技能间的相互迁移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运动技能的迁移是一把双刃剑,既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有促进作用,从科学层面出发,研究运动技能迁移的规律,促进正迁移的发生以缩短学习和掌握技能的时间,并迅速适应新的动作技能学习情景或者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使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过程实现效益最大化。
1对运动技能迁移的认识在学习运行技能的过程中,学生会因为以往的运动经验和知识,影响当前运动技能的学习,这就是负迁移的影响,它会因为一次学习对以后的学习均造成干扰。
在对知识的掌握和学习中首先要通过两方面进行认知,分别为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在学习中学生根据以往经验和社会实践对运动技能进行理解和掌握,由此体育老师在教学中根据迁移规律和学生现有的技能水平,采用最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运动技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迁移规律进行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以应用于运动技能上迁移一共有三种,分别如下所示。
1.1正迁移已经掌握的技能对学习新技能的积极影响叫正迁移。
例如,以运动训练排球专业的同学为例,打排球的同学对于羽毛球技术的掌握就相对较快,因为排球挥臂扣球的动作与羽毛球杀球的动作相似,使其更容易掌握。
1.2负迁移已经掌握的技能对新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上的不利营现和干扰称为负迁移,比如排球训练的专业人士,在学习排球之前已经学习了篮球。
而篮球的扣球动作是排球上网方式刚好相反,由于负迁移的影响,习惯篮球扣球动作的成员对排球上网方式在一开始的时候非常地排斥,这就是负迁移对第二次学习地干扰,但可以放心的是,负迁移只是开始的时候会对第二次学习造成干扰,在多次练习的情况下这种干扰就让消除。
1.3零迁移如果第一种学习对第二种学习不会造成任何影响,我们将这种无干扰和正迁移的迁移方式称为零迁移,因为两次的学习之间不存在任何的相似因素,这是运动技能学习中第三种迁移方式。
体育教学训练运动技能迁移的应用
体育教学训练运动技能迁移的应用摘要:学生在学习一项新的技术动作时,已经掌握的技术动作对新技术的学习有着或深或浅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和消极的,这种现象被定义为技能迁移,良好的运用动作学习之间的积极影响,能够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缩短学习和掌握新动作的时间,实现教学和训练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技能迁移;迁移理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一、运动技能迁移的概念运动技能迁移是指在运动技能学习和形成的过程中,学生原有的、已经形成的运动技能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影响新的运动技能,这被称为迁移,而正迁移是指已经形成的技能对新技能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1】。
〔一〕正迁移正迁移是指已习得的运动技能对新运动技能的学习具有积极影响和促进作用【2】。
示例排球扣球与羽毛球的扣杀动作,动作结构与发力顺序根本一致,都是一种鞭打动作,所以有羽毛球根底的同学在学习排球扣球动作时会更加容易。
速度轮滑和滑冰之间也是存在正迁移作用的,二者在运动过程中根本动作相似,都需要腿部的蹬伸,在这一过程中,所波及的肌肉几乎相同,因此具有轮滑根底对学习滑冰具有积极影响。
〔二〕负迁移已掌握的运动技能对学习新的运动技能具有消极影响,有妨碍或干扰作用,叫作负迁移【3】。
示例篮球的传球与排球的传球动作,篮球传球可在手中停留数秒后传出,但排球传球需要在触球瞬间靠下肢蹬地与伸臂协调发力将球传出,假设练习者在学习排球前学习了篮球,那么在排球传球时易出现持球现象。
〔三〕零迁移已有的技能对学习新的技能不产生任何影响,叫作零迁移。
二、运动技能迁移产生原因学术界对于迁移产生的原因一直存在争议,但目前较流行的解释主要有三种:〔1〕共同要素说。
桑代克和伍德沃斯指出,迁移发生的前提条件是在不同情境中二者有共同的局部或因素,存在相似性;共同局部的数量与迁移发生的可能性成正相关〔桑代克和伍德沃斯,1943,1954〕;〔2〕概括化迁移理论。
贾德认为:从一个情境到另一情境的迁移的发生只需要学习者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的概括。
关于迁移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迁移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一、绪论迁移理论最早产生于十八世纪的欧洲,它是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用我们比较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
我们可以将学习迁移分为两类,一种是之前的学习对后来的学习产生影响,另一种是指后来的学习对之前学习的影响。
从效果上来说我们可以分为正的迁移,即某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有促进作用,以及负的迁移,即某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产生阻碍的作用。
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说法,叫做举一反三,这也是迁移理论的一种体现。
二、迁移理论与中学语文教学语文课堂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而课本上的知识却相当有限。
因此,迁移理论在语文的应用中显得更加明显。
从写作方面来看,中学要学会所有类型的文章,不同类型的文章在中学教材中都有所体现。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题材的文章,进而掌握相应不同文章的区别,例如记叙与散文的区别点所在。
通过比较同类型的文章,学生可以体会语言的运用。
在阅读方面,同类型的文章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够加深我们对文章的理解,不同背景下作品对比能够使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升华对语言的理解。
总而言之,语文课本只是语文这门学科的一个载体,我们需要通过它来使学生举一反三,旁类触通,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三、中学语文教师应当具备的迁移能力从前文的分析来看,中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要求学生学会教材、课本知识,而是通过教材的学习来领悟学习语文的窍门。
因此,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我们课堂上的重点,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
从效果方面分析,我们可以将迁移分为正面迁移和负面迁移,作为中学语文老师,我们应当防止负面迁移的产生,努力促成正面迁移。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是一个引路人,在这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当具备相应的条件。
接下来我们分析在迁移教学中,老师应当具备哪些基础能力。
1.要有迁移教学的内在规划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过程中的迁移训练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局限于课本内容的传授,在课堂上,主动采取恰当的迁移策略来让学生进行学习。
双侧性迁移理论在小学男生足球教学中的应用实验研究
2017年(第7卷)第30期学校体育学DOI:10.16655/ki.2095-2813.2017.30.073双侧性迁移理论在小学男生足球教学中的应用实验研究程隆(浙江中医药大学体育部 浙江杭州 310053)摘 要:双侧性迁移广泛地存在于体育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根据双侧性迁移理论在篮球、铅球以及足球项目中的实验研究,证明这些项目在教学、训练中存在着双侧性迁移。
本研究将针对小学三、四年级学生进行足球课双侧性迁移的教学实验,探究双侧性迁移在小学生学习足球技术过程中的规律,为其足球教学提供改进建议。
在总训练时长一定的条件下,弱侧脚参与的学习、练习时间对迁移效果有影响。
当弱侧脚练习的时间增加,强侧脚的水平也在增强,当弱侧脚和强侧脚练习时间比在6∶4时,表现出很好的成绩;当弱侧脚和强侧脚练习时间比在7∶3时,左、右脚测试成绩最优,双脚对技术动作掌握最好,教学效果最优。
关键词:双侧性迁移 足球教学 实验研究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10(c)-0073-03随着足球运动的发展,现代足球节奏更加快速,比赛更加激烈,攻防转换速率加快,在瞬息变化的对抗当中要求足球运动员更加合理、快速地完成技术动作、展现更好的技能,因此对于足球运动员,在比赛当中左右双脚都能够熟练地完成运球、过人、射门等技术动作成为一项基本条件。
在足球场上完成运球、射门等简单以及复杂的技术动作时,大多数运动员不仅都明显地表现出用强侧脚学习、应用的习惯,并且相比于弱侧脚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弱侧肢体运动能力不足,完成技术动作效果方面明显不如强侧肢体,使得两侧肢体发展不均衡。
在足球课的体育教学时,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一项足球技术初始阶段同时使得左右双脚更好地学习技术动作、掌握运动技能,两侧肢体同步得到发展则尤为重要。
双侧性迁移又称为对侧迁移,是指个体利用一侧的肢体对某一运动技能进行学习之后,对侧肢体(也就是非练习一侧肢体)在学习以及执行相同运动技能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1]。
运动技能迁移在教学中的应用
运动技能迁移在教学中的应用运动技能迁移是指将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应用到其他相关运动项目中的过程。
在教学中,运动技能迁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不同运动项目的技能要求,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讨运动技能迁移在教学中的应用。
运动技能迁移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牢固的基础。
通过将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迁移到其他运动项目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运动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例如,在教授学生进行足球射门技巧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篮球投篮技巧,通过迁移篮球投篮的动作和力量控制到足球射门中,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足球射门技巧。
运动技能迁移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创新能力。
通过将已经掌握的技能迁移到不同的运动项目中,学生需要进行技能的调整和创新,以适应新的运动环境和要求。
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至关重要。
例如,在教授学生进行滑雪技巧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滑板技巧,通过迁移滑板的平衡和转向技巧到滑雪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运动技能迁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适应能力。
通过将已经掌握的技能迁移到不同的运动项目中,学生需要适应新的运动规则和环境,提高对不同运动项目的适应能力。
这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
例如,在教授学生进行羽毛球发球技巧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乒乓球发球技巧,通过迁移乒乓球的手腕力量和击球感觉到羽毛球发球中,提高学生的发球精准度和速度。
运动技能迁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运动交流和合作意识。
在运动技能迁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运动任务。
通过合作和交流,学生可以互相借鉴和学习,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例如,在教授学生进行篮球运球技巧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配合练习,通过迁移足球传球的技巧和篮球运球结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运动技能迁移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运动技能迁移,学生可以建立更牢固的基础,提高运动创新能力,增强运动适应能力,培养运动交流和合作意识。
浅谈运动技能的迁移在体育教学的作用
浅谈运动技能的迁移在体育教学的作用作者:张雷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5年第09期摘要:了解运动技能的迁移及迁移种类,影响迁移的因素,以便在体育教学中正确、合理、熟练运用迁移规律,高效、高质的完成教学。
关键词:迁移规律体育教学正迁移负迁移干扰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9-0174-01迁移理论也是心理学和体育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迁移是学习和训练过程必然发生的一种现象,从而引起许多心理学家对其研究。
关于迁移机制目前较为流行的理论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共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关系理论。
①以桑代克为代表的共同要素越多,迁移就越容易产生;②以贾德为代表的概括化理论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们经验进行了概括,就不以完成从一个情景到达另一个情景的迁移;③拾式塔心理学者则认为对情景中一切关系的顿悟是产生迁移的根本原因。
在体育教学中,迁移理论已广泛地应用,那么什么叫迁移,理论学家总结为:一种动作技能的学习对另一种动作技能学习的影响。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迁移现象,因此我们必须对运动技能迁移现象深入地研究,寻找其发生与发展规律,从而主动地控制,把握运动技能学习中迁移现象的出现。
1 迁移的种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影响,称为顺序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影响称为逆向迁移,两者迁移都有正负之分,一种技能对另一种技能对另一种技能促进作用为正迁移,干扰或抑制作用为负迁移。
1.1双向迁移(对称性迁移)它是指身体两侧之间用左右肢完成相同(或相似)技能的迁移。
如鞍马“单腿同侧全选”,当学生掌握了“右腿同侧全旋”,左腿也便于学习同样动作,体育教学中存在大量的对称性迁移,掌握其规律,对学生全面掌握基本技能有很大的作用。
1.2单向迁移在两个技术相关且互补的技能中,一个动作已相当成熟,而另一个正处于学习,模仿阶段,这时就会发生单方面迁移,它包含着技能结构的难度顺序,对掌握新技能有很大的启发性。
学习迁移理论及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学习迁移理论及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学习迁移(Transfer of Learning)也叫训练迁移,是学习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
现代教学活动,强调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研究能力的培养。
造就创新型、特色型人才,所以,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迁移问题的研究。
目前,教育界流行着“为迁移而教”的口号,我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就要研究影响迁移的条件,又要以此为根据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锐意进取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迁移效果显现和综合能力提高。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习迁移理论的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深远实践意义。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及作用学习迁移问题是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
它存在于人的各种学习、工作和生活活动之中。
我国古代学者没有明确提出“学习迁移”的概念,但却是最早发现了迁移现象,并自觉运用于教学和学习实践。
如“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等等。
西方关于学习迁移理论的研究有两百年的历史了,已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有代表性的是桑代克的相同因素说。
他指出:“只有当两种官能有相同因素(包括目的、观点、方法的观念、一般原则观念和态度观念)时,一种官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种官能”。
他还应用相似变化和相反变化进一步阐发他的迁移理论。
这说明桑代克的迁移理论实现是有条件的,并且只有在外力和自觉的作用下,学习迁移才能顺利实现。
著名的迁移观点还有贾德的概括化(类化)迁移理论。
他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那么从一个情况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是可以完成的。
还有些学者认为顿悟关系是获得迁移的一般训练的真正手段。
以上三种迁移理论对人们知识、技能、态度等迁移都有一定的作用。
从实际教学过程看,习得的知识技能的相同因素是迁移的客观条件。
但迁移或干扰之所以产生,在主观上又决定于人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
可见,国内外关于学习迁移理论的研究,对于今天进一步探讨学习迁移问题仍有指导意义。
双侧迁移理论在高职院校体育铅球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双侧迁移理论在高职院校体育铅球教学中的应用分析【摘要】本文以双侧迁移教法为切入点,探讨其在高职院校铅球教学的应用,以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教学对比,结果表明:在体育铅球教学中应用双侧迁移理论有助于学生铅球成绩的提高,能够预防对运动损伤以及提高学习兴趣。
【关键词】双侧迁移理论高职院校铅球教学【中图分类号】g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19-01铅球是田径中最基本的项目之一,也是大学、中学体育教学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锻炼项目之一。
在高职院校铅球教学中教师多采用传统教法进行教学,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多数学生经过铅球技术的后,对技术掌握仍然较差、成绩提高也不明显。
本文以为双侧迁移教法为切入点,探讨探讨其在高职院校铅球教学的应用,为高职院校田径教学的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1.双侧迁移特征(1)优势侧肢体与弱势侧肢体优势侧肢体主要是由于遗传因素和人们的长期习惯于使用身体的某一侧所引起,使人感觉身体两侧有一侧比另一侧更加灵活、更加有力,大多数人的优势侧为右侧,弱势侧为左侧。
(2)双侧迁移的定义我国著名的运动心理专家张力为和任未多(2000)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这本书中,将两侧迁移定义为身体一侧肢体的学习向另一侧肢体的迁移。
基于此,双侧迁移就是指在运动技能学习中,身体的某一侧向另一侧进行动作技能的迁移。
2.教学过程与分析某高职院校体育课堂学生铅球教学规定的时数28学时。
在教学中实验组与对照组按同等时数,同等强度和同等指导频率,由同一名教师任教。
将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教学过程分三个阶段:学习阶段、掌握阶段、提高阶段。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这三个阶段的教学任务相同:第一阶段学习阶段,使学生初步掌握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建立完整、正确的技术概念;第二阶段掌握阶段,使学基本掌握正确的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第二阶段提高阶段,教学任务根据个人特点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提高运动成绩。
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技能迁移
1 6・ 2
李培文 牛鹏飞 : 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技能迁移
这种将部分 练习的效果迁移 到整体技术 中的教学 , 极为不利 。 效
果有 时要‘ 优于先整体后迁移 到部分 的教学 。 明显 即各
2选 用 迁 移 性 练 习形 成 最 大 迁移 .
个分 技术 相加 之和大于总技术本 身的迁移效果目 。比
在教学 中, 的动作练 习枯燥无味 。 , 有 如 短跑 的途
此时 , 我们可选用 与途 中跑技术 有共 如, 排球教学可分发球 、 垫球 、 传球 、 扣球 、 网等不 同 中跑技 术教学 , 拦 迎面接力 ” “ 、连环追拍同伴” 等迁移性练习 技术教学 , 如果 仅进行 比赛式 的综合教学 , 教学 效果 同特点 的“
1 7・ 2
学生 的知觉辨别力 , 强化迁移作用 , 提高迁移效果 。
4改 变考核方式形成正向迁移 . 考试是教学 的重要环节 , 也是检查教学质量 的重
采用背向投掷的教法 , 因提高 了抗干扰能力而有利于 要标准 。 然而 , 我们发现在体育课的考试过程中 , 由于 铅球投掷成绩 的提高。 因为复杂 的任务包括 了简单任 学生 身体素质 的不 同 、个性 以及运 动能力 的个 体差
生的运动技能学习产生正迁移, 而负面消极的学习态 l 动技 能的学 习对另一种运动技能学 习影 响的过程 中 , 度会对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产生负迁移。例如, 学生 1 凡起促进作用 的称为正迁移 , 凡是起干扰或抑制作用
成功地完成 了一段武术动作练习 , 教师当众给予肯定 l 的称 为负迁移『 l 1 。
易 。因此 , 教学 中运用部 分 与整体 迁移 的原 则时 度相 似时 , 移量最大 ” 的相似原则 进行教学 , 在 迁 可获 还应该注意因材施教。
运动技能迁移理论在田径教学当中的应用
运动技能迁移理论在田径教学当中的应用作者:何永飞来源:《教育界·下旬》2013年第12期【摘要】田径在众多运动项目之中属于运动之母,是一切运动的基础。
就田径项目来说,分为跑、跳、投、竞走四个大项,之后四个大项又分为59个单项。
这项目与项目之间都存在一定技能迁移。
根据技能的形成规律以及迁移的科学理论,运用在田径教学当中,使学生可以更加牢固并且更加灵活地掌握所学运动技能。
【关键词】运动技能迁移田径教学在我们日常的田径教学或者是运动训练当中,有一种现象很常见,就是明明学会了、掌握了某种动作,然后对之前的动作产生一种干扰或者可以说是影响,或者相互的干扰,两种动作完成质量都大打折扣,这种现象被称作技能的迁移。
之前学会的动作对即将学习的动作产生积极的作用,称之为正迁移;之前学会已经掌握的动作,对即将学习的动作产生消极的作用,称之为负迁移。
所以,我们要合理地利用这种迁移规律,使之在今后的新动作技能学习时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田径技术教学中形成迁移所满足的条件1.1不同的田径项目,有着共同的运动原理,易产生迁移田径运动项目分为四大类,每一类项目中虽然有不同的运动单项,但是单项和单项之间形式上相近,他们都可以用同样的运动技术原理来解释。
比如在田径运动当中跑的项目,基本技术动作等摆配合,在跳跃项目当中,跳远起跳技术动作也同样要求蹬摆配合。
再者,跳跃类项目,跳远的运动轨迹,为一条抛物线,投掷类项目,投掷出去的物体运动轨迹也呈抛物线。
为了获得最佳的运动成绩,在跳远当中要选择适应正确的起跳角度,这就与投掷类项目当初的出手角度,不谋而合。
1.2田径项目之间存在相同要素时,易产生迁移世界上著名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就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学习情境与迁移有共同要素时候,容易发生迁移。
换句话说,就是一种学习与另一种学习能否发生迁移,就看这两种学习有无共同交集即同样的学习情境。
这种交集越广泛,则越容易发生迁移。
学习了跑与跳远之后,对于跨栏的学习则会产生迁移。
迁移理论及其在体育教学的应用探讨
移 是可 以完成 的 。这种理 论倾 向于把 两种 情景 的共 同 要 素的重要性减 到最低 , 而强调经验概 括的重要性 。经
验类化 理论 与相 同要素说 的区别在于 , 桑代 克的理论 把
注 意力 集 中在 先 期 和 后 期 的学 习 活 动 所 共 有 的 那 些 因
8 2.
《 内蒙古体 育科技》 ( 季刊)
2 0 1 3 年( 第2 6 卷) 第4 期( 总第 1 0 1 期)
改进与提高 。 2 . 6 各运动技能之 间的相互迁 移 由于各运动项 目的特点 、 运 用意 识 、 身体 条 件等 方
面存 在共 同 相 关 或 排 斥 、 即 迁 移 或 干 扰 。如 田径 项 目好
这一理论倾 向于把两 个情 境之 间 的相 同要 素 的重 要性减 少到最 低 限度 , 即共 同要 素并 不 能 自动 导致 迁
移, 经 验 的 概 括 才 是 重 要 的 。贾 德 的 经 验 类 化 理 论 强 调
难度与训练价值 , 即形式 。 形式训练说重视能力的培养和学 习 的迁移 , 强调 对 于有效 的记忆方法 、 工作 和学 习的习惯 以及 一般 的有 效 工作技术 加 以特 殊 训练 , 这 些 都是 有 积极 意 义 的。但 是, “ 心智” 的各种官能 是否 可 以分 别训 练使之提 高 , 从
素上 , 而贾德则认为 在先期学 习 A( 水下 1 . 2英 寸处 的
投掷 练习) 中所获得 的东西 , 之 所 以能 够 迁 移 到 后 期 的
基础 , 认为 “ 心” 具有 相互 分离 的官能 , 它 是 由意 志 、 记
双侧迁移教学法在大学生网球双手反手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双侧迁移教学法在大学生网球双手反手教学中的运用研究郭安君1 庞庆军2* 庞龙越3(1.山东省临清市第二中学 山东聊城 252600;2.湖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 湖南长沙410128;3.湖南皓阳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湖南益阳 413000)摘 要: 目的:在网球运动中,由于优势手的使用频率高于非优势手,往往双手反拍技术(以下简称“双反”)与正手击球技术相比更易出现不均衡的发展,基于运动技能的双侧迁移规律,将双侧迁移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为网球教学实践环节提供一些理论支持。
方法:随机选取大学生网球初学者为实验对象,同质分为两组后,实验组采用双侧迁移的教学方法,对照组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结果:双侧迁移教学法在学生理解双反动作(P=0.442>0.05)、动作达到标准化(P =0.532>0.05)方面与传统教学法的作用一样,没有显著优势;在掌握双反击球的关键动作(P =0.004<0.01)、击球稳定性(P =0.031<0.05)、击球精准度(P=0.025<0.05)、击球深度(P =0.036<0.05)上,实验组存在显著优势。
建议:采用双侧迁移的方法突破双反的教学难点,同时注意脚步与球感的练习,加强教学的趣味性及因材施教,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双侧迁移 教学法 大学生 网球双反中图分类号: G8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2813(2023)18-0073-04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Bilateral Transfer Teaching Method in College Students' Tennis Two-Handed BackhandTeachingGUO Anjun 1 PANG Qingjun 2* PANG Longyue 3(1.Linqing No.2 Middle School, Liaocheng, Shandong Province, 252600 China;2.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Province, 410128 China;3.Hunan Haoyang Sports CultureDevelopment Co., Ltd. , Yiyang, Hunan Province, 4130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In tennis, as the dominant hand is used more frequently than the non-dominant hand, and the two-handed backhand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double backhand) technique is often more prone to unbalanced development than the forehand hit technique. Based on the law of bilateral transfer of motor skills, the teaching method of bilateral transfer an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aiming at providing som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practice of tennis teaching.Methods:College tennis beginner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experimental subjects. After they were homogeneous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adopted the teaching method of bilateral transfer,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use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Results:The bilateral transfer teaching method had the same effect as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o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double backhand action (P =0.442>0.05) and the standardization of movement (P=0.532>0.05)and had no significant advantages, butDOI : 10.16655/ki.2095-2813.2305-1579-6747作者简介:郭安君(1971—),男,本科,高级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
试论双侧性迁移在高校田径教学中的应用
App i a i n f Bia e a a s e n t lc to o l t r lTr n f r i he
Tr c n ed Te c i fUn v r iy a k a d Fil a h ng o i e st
Ra u .a n Ch n. n YANG n .e g y Mi g. n f
第 5卷
第 2期
贵 阳学 院学 报 ( 自然科 学版 ) ( 刊 ) 季
J URNAL OF GU YANG CO E O I I GE
Vo . No. 15 2
21 0 0年 6月
N trl c n e Q at l) aua Si cs( ur r e ey
1 田径 教 学 的 暗淡
近年 来在 大学 生 自主选 修课程 的态势 中 , 田径 课程 的选 修 门庭冷 落 , 为高 校普 遍存 在 的一个 体 成 育教 育 教 学 问 题 。 郭 建 龙 ,苏 明 理 ,许 崇 高
(0 7 的调查 研究 中 : 建大 学 1 5 20 ) 福 6个 学 生 ,选 4
这种 地位从 未 动摇过 。然 而 进 入 2 1世 纪 ,学 校体 育 中以技 能教学 为 核 心 的传 统 田径 课 程 模式 受 到
质疑 。
面对 田径 目前 的处 境 ,需 要 我 国广 大 田径 工 作 者 和体育 教 师 保 持 理 智 的态 度 ,不 能盲 目将 田 径 运动 打人 “ 宫 ” 冷 ,而是 积 极 地 从 多 个 角度 关 注 田径 课 程 改 革 ,注重 教 学 观念 的转 变 ,在 田径 教 学 如何适 应体 育课 程 改革 、 如何 适应 学生 的社 会发
Jn 0 0 u .2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侧性迁移理论在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应用
作者:李斌鑫黄孟
来源:《当代体育科技》2017年第35期
摘要:球类项目教学普遍受学生欢迎,但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弱侧肢体运动能力不足,完成技术动作效果方面明显不如强侧肢体,使得两侧肢体发展不均衡。
本文运用双侧迁移理论指导,使学生在学习足球技术初期用左右双脚更好地学习技术动作、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身体素质也得到同步发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教学实验法等研究方法,运用双侧性迁移等理论,对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60名学生进行教学实验,探究双侧性迁移理论在高职学生足球课技术教学改革中的理论指导价值。
预期达到弱势脚向强势脚迁移的效果大于强势脚向弱势脚迁移的效果,弱侧脚参与的学习、练习时间对迁移效果有影响。
当弱侧脚练习的时间增加,强侧脚的水平也在增强,且其中存在一个最优时间分配比例。
关键词:双侧性迁移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12(b)-0151-02
运动技能双侧性迁移的教学研究在普通高校中已有所开展,但针对具体的足球课程教学进行双侧性迁移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研究将通过教学实验等方法探究双侧性迁移在高职体育足球课教学中的存在以及规律,运用双侧性迁移规律改进足球课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左右脚同时掌握技术动作、左右侧肢体能够均衡锻炼和发育,同时学生大脑得到全面发展。
这对于双侧性迁移在足球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内容、对象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内容与对象
本文研究内容为双侧性迁移理论对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学生足球教学影响的实验。
研究对象为60名足球技能在同一水平的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男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资料,深度了解双侧性迁移的概念,为研究问题提供学术背景与科学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1)问卷的效度检验:问卷效度检验采用专家评定法。
请10位专家对问卷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进行评定,经检验,8名专家认为调查问卷的结构合理;9名专家认同调查问卷的内容合理。
(2)问卷的信度检验:问卷信度检验采取再测信度法,得出相关系数是R=0.87,这说明问卷的信度符合要求。
(3)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对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100名男生进行问卷发放,回收1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93份,有效率为93%。
根据实验设计对回收问卷进行筛选,共有60名学生符合实验对象的最优要求,将其作为实验对象。
1.2.3 实验法
改变弱侧肢体技能学习、练习时间,比较不同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探索在高职院校学生足球教学中强、弱侧肢体间的双侧性迁移规律,为大学生足球教学新的练习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为了减少误差,本次实验设计遵循侴丽萍、孙伟东主编的《体育科研方法基础教程》中“实验设计的原则”,即对照原则、随机化原则、重复原则、可控制原则和均衡性原则。
2 实验过程
本次实验先进行预实验验证双侧性迁移在大二年级学生足球教学中的存在,预实验分为A、B两组,A组学生只能使用右脚(强侧脚)进行学习和练习;而B组学生只能使用左脚(弱侧脚)。
在正式实验中,通过控制变量改变4组学生弱侧脚参与学习和练习技术的时间,探索在大二年级学生足球教学中强、弱侧肢体间的双侧性迁移规律,为大学生足球教学新的练习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2.1 实验对象、时间与实验地点
(1)实验对象: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大二年级60名在读大学男生。
(2)实验时间: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共16周64课时。
(3)实验地点: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足球场。
2.2 实验步骤
预实验将20名实验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0名学生,对两组学生进行为期6周共24课时的教学,每课时教学及训练时间均为40min,教学内容完全相同,均为练习球性、球感、脚内侧传地滚球。
在此次教学过程中,要求A组学生只能使用右脚(强侧脚)进行学习和练习;而B组学生只能使用左脚(弱侧脚)进行学习和练习。
在完成12课时的教学后,相隔1d对实验中的20名大学生进行实验后测。
预实验结束后,为了探索教学中增加弱侧脚的练习时间对迁移效果的影响进行正式实验,将剩余的40名大学生随机分为C、D、E、F四组,每组10名学生,4组学生进行为期10周共40课时的教学。
4组教学内容完全相同,均为练习球性、球感,运球,脚内侧传地滚球;每课时教学及训练时间均为40min。
C、D、E、F四组教学实验过程中,要求弱侧脚与强侧脚的学习、练习时间比分别为5∶5、6∶4、7∶3、8∶2,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均从学生强侧脚一侧开始。
教学结束后相隔1d对实验II中40名大学生进行实验后测。
2.3 实验评价与评定细则
实验评价包括实验前测试及实验后测试,由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体育教师完成,并进行数据统计及处理。
实验评价与评定内容经专家访谈后,为间隔4m脚内侧传地滚球以及单脚曲线运球。
2.3.1 脚内侧传地滚球
评价方法:在距离足球4m处设立两个标志物,标志物间距为1m,学生分别用左、右脚内侧踢地滚球各10次,将球踢入两个标志物之间,记录将球踢入次数。
评价要求:学生先后用右侧与左侧脚进行测试,且必须使用脚内侧踢球。
测试前每人可练习两次。
2.3.2 单脚曲线运球
评价方法:距离起点和终点3m处,放置由3个标志物组成的等边三角形,标志物之间距离0.5m。
学生从起点运球出发,分别用强侧脚、弱侧脚运球从标志物右侧、左侧围绕三角形标志物一圈后,返回终点,记录运球时间。
评价要求:学生从起点触球出发,开始记录时间,运球抵达终点终止时间。
测试先进行右脚(强侧脚),再测试左脚(弱侧脚)。
3 实验控制
(1)由于本文探究的是不具备深厚足球运动技能基础的大学生在学习足球运动初期的双侧性迁移规律,因此在选取实验对象时,将之前有足球活动参与(课外教学与训练)的大学生排除在外,控制实验对象为相同足球技术基础(基本接近零),并且惯用脚(强侧脚)都为右脚。
(2)本次教学实验由体育教研室全体教师操作,一名多年一线体育教学教师辅助,主要由本人负责编写教案、反馈与控制教学过程,每节课前对教案进行修改,完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验控制。
教学实验在同一片足球场进行,并使用相同教学器材。
(3)为了避免产生实验的“霍桑效应”,增强实验可信度及有效度,本实验采取单盲实验,避免被实验的大学生意识到自己正在作为实验对象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在实验前测试及实验后测试的环节中打乱测试评价顺序。
(4)预实验、正式实验后测试时间均安排在教学实验结束后一天进行,防止间隔时间过长,效度降低。
4 预期效果与建议
4.1 预期效果
(1)测试数据显示,双侧性迁移在高职院校学生足球教学过程中是存在的,并且正是我们所期望的正迁移,对学生掌握足球技术起到促进作用。
(2)双侧性迁移在高职院校学生足球教学中存在一定规律即具有不对称性,由弱侧脚向强侧脚的迁移量大于从强侧脚向弱侧脚的迁移。
(3)正式实验四组教学对象测试结果表明,弱侧脚参与的学习、练习时间对迁移效果有影响。
当弱侧脚练习的时间增加,强侧脚的水平也在增强,且其中存在最优时间分配比例来保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技术动作掌握最好,教学效果最优。
4.2 建议
(1)在高职院校学生足球教学中,在足球技术学习初期加入弱侧脚学习和练习,不仅有助于左右双脚对技术动作的更快掌握,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左右双脚均衡发育。
(2)增加弱侧脚对足球技术的学习,由于双侧性迁移的存在,其强侧脚的技能水平也会增强,适当通过协调锻炼等方法增加弱侧脚的练习,强侧脚的熟练程度也会增加。
(3)在大学生学习新的技术动作时,要先进行强侧脚的学习,对技术动作有所掌握再进行弱侧肢体学习,进而增加弱侧脚的学习,强侧脚的技术掌握也在增强。
(4)根据该年龄段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通过多样的练习方法,带动课堂气氛,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有趣性,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掌握足球基本技术,从而建立条件反射。
参考文献
[1] 何慧娴.中国体育百科全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2] 刘延东.创足球新局面[EB/OL].新浪网,2009-10-14.
[3] 杜从龙.山东省普通高校篮球普修课教学中两侧性迁移的应用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
[4] 曹跃兴.对运动技能迁移的研究[J].体育科技,2004,25 (1):19-21.
[5] 李林.关于运动技能学习迁移的实验研究[J].荆州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5):65-67.
[6] 侴丽萍,孙伟东.体育科研方法基础教程[M].长春: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
[7] 王步标,华明.运动生理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