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
《苏东坡突围》阅读答案
《苏东坡突围》阅读答案《苏东坡突围》阅读答案苏东坡突围余秋雨⑴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前后读过多少遍都记不清了,但每次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
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文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通体风雅、圣洁。
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⑵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
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⑶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谁都知道苏东坡这个乐呵呵的大名人是有很多很多朋友的。
日复一日的应酬,连篇累牍的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
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
他们都知道苏东坡是被冤屈的,现在事情大体已经过去,却仍然不愿意写一两句哪怕是问候起居的安慰话。
苏东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
我相信这些朋友都不是坏人,但正因为不是坏人,更让我深长地叹息。
⑷总而言之,原来的世界已在身边轰然消失,于是一代名人也就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
本来这很可能换来轻松,但他又觉得远处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他暂时还感觉不到这个世界对自己的诗文仍有极温暖的回应,只能在寂寞中惶恐。
即便这封无关宏旨的信,他也特别注明不要给别人看。
日常生活,在家人接来之前,大多是白天睡觉,晚上一个人出去溜达,见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绝不喝多,怕醉后失言。
⑸他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
他怕的是麻烦,而绝不怕大义凛然地为道义、为百姓,甚至为朝廷、为皇帝捐躯。
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
老无所依的经典语录
老无所依的经典语录老无所依,是一个充满着哀伤和孤独的词语。
它代表着一种无助、无依无靠、无家可归的境地。
对于许多老人来说,这种境地是他们无法避免的,更是他们心中永远的伤痛。
然而,在这些老人的哀叹中,也蕴藏了一些精神上的启迪,这些启迪往往可以使人直面生活的苦难,承受困难和挑战。
老无所依的经典语录,不仅仅是一些句子,更是一种睿智和智慧的结晶。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究这些语录,感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1.老人走着走着,就走到了孤独的尽头。
这句话,描绘了很多老人的心境和处境。
随着岁月的流逝,亲人朋友的相继离去,爱情的逝去,很多老人逐渐地走向了孤独和寂寞。
那份孤独,如同一片黑暗笼罩着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感到无尽的凄凉和痛苦。
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老人们并没有放弃,他们仍在默默地坚持着。
他们可能没有了亲人朋友的陪伴,但他们仍会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经历,与其他的人保持社交互动。
他们也会尽可能地保持自己的身体活动、思维和思考。
这种精神上的强大,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尊重的。
2.从来没有谁注定要孤独终老,那只不过是你没有找到那个陪你走完余生的人。
这句话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感悟。
一方面,它告诉我们,孤独并不是一个注定的结局。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来陪伴我们走完一生。
因此,不要轻言放弃,在生活中不断地寻找那个真正让你心动的人。
另一方面,这句话也提醒我们,在人生中要学会珍惜身边人。
如果我们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伴侣,那么不要因为琐碎的事情而争吵,更不要让孤独和寂寞占据我们的生活。
相反,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去关心和照顾对方,共同走过人生的种种路程。
3.生活中的苦难和困境,是我们成长和坚强的关键。
这句话让我们理解到,生活中的苦难和挑战都是为了我们的成长和坚强。
很多人在面对生活的逆境时,往往会失去勇气和力量,进而陷入困境。
但如果我们能把这些挑战当作一次成长的机会,那么我们就能够不断地挖掘自己的潜能,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对于老人来说,这种成长和坚强的精神尤为可贵。
张圣晓 苏轼《定风波》
诗词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
(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 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 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 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 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 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 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乌台诗案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 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 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 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 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 (乌台指的 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树上有很多乌 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 嘴。),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发生的文字狱,御史中丞李 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 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 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此 事纯属政治迫害。
赏析诗词 解读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 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 遂晴,故作此。 时间:1082年3月7号 地点:沙湖道中 人物:同行、余 事件:遇雨 已而遂晴 感觉:狼狈 不觉
初步感知
1.自由的阅读,本词写了一件什么事?
事:东坡遇雨 (小序中交代) 上片:冒雨徐行的心境 下片: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 情: ? (稍后作答) 2.听范读录音
竹杖芒鞋轻胜马
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竹杖芒鞋”
比“马”轻呢?你认为这里的“竹 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 吗? 轻 心情的轻松 无官一身轻 竹杖芒鞋 闲散 马 奔波 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
一蓑烟雨任平生
思考:“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烟
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有感_读后感_模板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有感原创:苏子/文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大文豪苏子历经千年不衰,走进千家万户,走进世界每一个角落,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能听到有人吟诵几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苏子和李白杜甫一样,成了华人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初读《赤壁怀古》是在中学时代,那时候对于这首朗朗上口的佳作,感受的是苏子的不同于常人的冲天豪气,”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世间英雄不管在历史上是何等的潇洒自如,即便是羽扇纶巾的周瑜也会随着历史长河推演,变成人们铭记的一个符号。
面对残酷的历史,苏子表现出的不是一般文人的哀叹,”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彰显了苏子在荣辱穷达面前的一种豪壮,但是有谁能知道这是苏子先生在最为落难的时候写下了这千古豪放代表的佳作!豪放派自此也就成了苏子的一个标签。
今天读了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对苏子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让国人共享千年的苏子先生,想当年也难逃被世俗围追堵截的厄运。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苏子遭迫害不是因为他志不高身不清,更不是因为他心不忠意不诚,而是他太过优秀,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就像他的弟弟苏辙所言”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苏子是忠君爱国的,在他遭诬陷下放黄州的时候,他给李常写信”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
……虽怀坎〔土禀〕于时,遇事有可遵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
”苏子虽身处偏远地带,远离朝堂,但是心中的大义不减分毫,”让他在何处做这篇人生道义的大文章呢?没有地方,没有机会,没有观看者也没有裁决者,只有一个把是非曲直忠奸善恶染成一色的大酱缸。
”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还有什么比这更痛苦的吗?苏子是重情的,与爱妻王弗结婚三年,极尽恩爱,但是天妒红颜,年仅27岁的王弗不幸病逝,这对苏子的打击是无法言表的,时隔十年之后,他写下了千古悼亡第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东坡突围读书笔记4篇
苏东坡突围读书笔记4篇苏东坡突围主要是对苏东坡得罪以后,在黄州这段时间的残酷经历和自省作了深刻而精辟的概述,。
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苏东坡突围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供大家参考和借鉴!苏东坡突围读书笔记篇1苏轼这样可遇而不可求的文化大师,我们总认为他身边的人是珍惜他,尊敬他的。
可是,大师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超前的文化意识总是被当时的小人扭曲和误解。
于是,苏轼这样一个“温和柔雅如林间清风,深谷白云”的大文豪便在邪恶,粗暴面前不知所措了。
但是,这样一个历史文化大师锻烧出来了!他“成熟于这样一场灾难,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我想,对于灾难总是不可避免的,或许我们不能成为苏轼这样的大文豪,但是起码我们会在灾难中蜕变,在灾难后学会自我剖析,然后一步步走向成熟。
当我看到邪恶的小人对于苏轼的“打得你淡妆浓抹,打得你乘风归去,打得你密州出猎。
”时,我更深刻地感到了苏轼在经历“乌台”的显示的力量。
这是挫折的力量。
如果没有这一次灾难,怎么会有苏东坡的“梦中了了醉中醒。
”怎么会有他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又怎么会有他的“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这一次灾难,使苏东坡流落黄州,而黄州成全了苏东坡,他在这里变得真诚,洒脱,写下了千古名句。
有人说过“灾难可以摧毁一个人,也可以成就一个人。
”我希望我是后者,我希望在困难面前,我能像苏东坡这样坦荡,这样大气,这样超然,然后在风雨过去之后反省自己,乐观的走下去。
或许这样做需要足够的自信和正义,我相信我能使自己充实,使自己自信,使自己豁达地面对人生!苏东坡突围读书笔记篇2有人将评论余秋雨先生的历史散文见诸报端,言语之间颇有些不恭之词.秋雨先生十分恼火,于是连篇累牍地一通发泄,他发表的一些散文中,这种情绪溢于文字之间.最具代表性的是他最近出版的《山居笔记》当中一篇叫作《苏东坡突围》的文字.我喜欢读散文,当然也包括秋雨先生一些写得不错的散文.但对他以历史为题材的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情绪和理念,读后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特别是那篇《苏东坡突围》.英雄气短,伟人困厄,这本来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带有规律性的事情,更何况是在黑暗的中世纪.因为他们杰出,因为他们超越同时代的大多数人.他们不被常人所理解,特别是不被世俗所理解是很正常的.东坡先生也常有"高处不胜寒"的感受.东坡先生在宋代文坛独树一帜,就是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其重要的位置.作为一位文学天才,一位书法大师,他是出类拔萃的.他又是当时一位著名政治家,显赫一时.由于他代表的利益集团,政治主张及自身的历史局限等十分复杂的原因,而遭到排斥,贬谪,这也是历史中很正常的事情.也许正因为如此,正因为这种特有的身世与经历,才造就了东坡先生大气磅薄的词风,酣畅淋漓的书意与不同群伦的政治才干.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去考察历史人物,那种被理想化了的,既在文坛得意,又在政坛显赫,名利场中双双获利的杰出人物,实在难寻难觅.八百年前东坡先生的遭际,本已尘封于历史之中,然而秋雨先生英雄爱英雄,惺惺惜惺惺,张起讨伐之帜,一篇《苏东坡突围》的檄文,对当时曾攻讦过东坡先生的人口诛笔伐,用词之尖刻,情绪之激昂,在文字之中极尽铺张.其中一段文中这样写道:"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真可谓一诵三叹.东坡先生在天之灵,如果能拜读到秋雨先生这篇激扬文字,想必也会为之动容的.但我之所以不甚明白的是秋雨先生为何为东坡先生打这样一桩历史公案?最近看到《中华读书报》转载的一篇批评秋雨先生散文的文章才知道,秋雨先生为什么这样愤愤不平.在当今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言论如此之自由,当然不可能阻止别人的批评.于是想到苏东坡,想到东坡先生的遭遇,想到东坡先生的杰出与伟大,这种同感便油然而生,于是便去为苏东坡去突八百年前的围.文学上的不同观念,学术上的不同观点,可以,而且也应该交换意见,甚至可以展开评论,批评,这才是正常的现象.如果听到某些批评意见,也许这种批评中有偏颇之处,便给人扣上"群小","陷害","围攻"等等罪名,那谁又敢再批评阁下呢?别人不批评了,难道就证明自己"杰出"了吗?这恐怕也是一种"霸道"作风吧?东坡先生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在逆境中没有沉沦,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他那些著名的词篇,散文及书法代表作,大都是在他被贬黄州的十年中所作.可是东坡先生当时并没有"突围"的意图,也没有怨天尤人的愤慨,反而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英雄气概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豁达与傲岸.抛开历史的真实性不谈,单就一个替苏东坡突围的命题,会不会使人有借题发挥之嫌呢?苏东坡突围读书笔记篇3正如,苏辙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苏轼的故事
5 文坛星宿震京师
•
公元1057年的春天,那是一个文学的 春天。三位文章奇才横空出世,出现在汴 京,出现在北宋的文坛上,那就是“三 苏”。尤其是苏轼,他思接千古,志向高 远。他的光辉灿烂四射,引来万人瞩目。 • 苏轼的文章思接千古,志向远大。欧 阳修不无感慨地说:“老夫当避路,放他 • • 12灭蝗救灾 关注民生 熙宁七年(公元一○七四年),苏东坡出任密 州(今山东诸城)知州。第二年春天,密州发生 了严重的蝗灾,蝗虫所到之处,寸草不留,受灾 百姓纷纷外出逃荒,有些人甚至把婴儿抛弃在道 旁。 • 面对如此惨烈的灾情,苏东坡一面积极组织 灭蝗救灾,一面上书朝廷要求免去密州百姓的赋 税。发现弃婴现象后,他又千方百计从府库中调 拨粮食,救助这些弃婴,总共救活了几千人。在 东坡的领导下,密州百姓终于战胜了蝗灾,重新 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7母亲去世
• 经历海选、考试的苏轼,一一都闯关成功的 时候,朝廷委以重任之上,正赶上母亲去世,丁 忧三年。守孝期满,重返朝堂,途中心情格外清 爽,一路玩来,一路诗,发思古之幽情,《昭君 村》《隆中》《屈原塔》 • “人言生女作门楣,昭君当时忧色衰。古来人事 尽如此,反覆纵横安可知。” • “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 •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 持死节。”
13开阔的心胸 美好的祝愿
• 在密州期间,东坡继续保持着强烈的创作激情。北方 的高山大川和粗犷质朴的民风,开阔了他的心胸。在这个 时期,东坡的词有了重大发展,初步形成豪放派词风,著 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这种词风的代表作。东坡 也对此颇感得意,他用一种近乎天真的口吻对朋友说: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 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 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作文素材
1.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
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
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
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
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2.一枝一叶一世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3.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4.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5.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
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
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
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6.读苏轼,不能不读他的多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第5课《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2.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2.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同学们,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代表作《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中国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样一部流传千古的佳作。
二、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他一生仕途坎坷,元丰二年(1079)秋,因做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后贬到黄州;旧党执政后,升迁翰林学士,后又因对旧党的一些做法,再贬出知杭、颖、定三州;五十九岁时,新党再度执政,又贬到惠州、儋州,后死于常州。
被贬黄州,是他生平遇到的第一次大挫折,对其人生和创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苏东坡在黄州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境遇的挣扎和超越。
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
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軏自喜渐不为人识。
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又他给李常的信中说:“吾侪虽老且穷,而道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
……虽怀坎于时,遇事有可遵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
”然他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事也”。
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
(完整word版)苏东坡突围(余秋雨)阅读答案
苏东坡突围(余秋雨)阅读答案苏东坡突围余秋雨苏东坡到黄州来之前正陷于一个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狱”的案件中,之后,他从监狱里走来,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
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他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但每次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
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文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通体风雅、圣洁。
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
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谁都知道苏东坡这个乐呵呵的大名人是有很多很多朋友的。
日复一日的应酬,连篇累牍的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
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
他们都知道苏东坡是被冤屈的,现在事情大体已经过去,却仍然不愿意写一两句哪怕是问候起居的安慰话。
苏东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
我相信这些朋友都不是坏人,但正因为不是坏人,更让我深长地叹息。
总而言之,原来的世界已在身边轰然消失,于是一代名人也就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
本来这很可能换来轻松,但他又觉得远处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他暂时还感觉不到这个世界对自己的诗文仍有极温暖的回应,只能在寂寞中惶恐。
即便这封无关宏旨的信,他也特别注明不要给别人看。
日常生活,在家人接来之前,大多是白天睡觉,晚上一个人出去溜达,见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绝不喝多,怕醉后失言。
名著精彩章节推荐
腹有诗书气自华-----名著精彩篇章品读一《人生若只如初见》(一)怨歌行安意如散文精选说班婕妤应以《怨歌行》开篇,说杨贵妃更应该拿《长恨歌》来作题,可是不,有了纳兰容若的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一切有了开始存在的理由。
夜深不睡,读《饮水词》,通书看下来,我仍觉得这句最好。
其实这一阕词着实平淡,但这一句又实在叫人哑然,像张僧繇画龙的一点,又像西门吹血的剑,准确,优雅,无声地吻上了你的脖子。
感觉到的时候,已经回不到最初。
“何事西风悲画扇”,讲的是汉成帝妃班婕妤,史书上著名的幽雅贤德的女子,名门闺秀。
成帝初年入宫,因美而贤,深获殊宠。
一次,成帝想与她同辇出游,她言道:“贤圣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
”退而不敢奉诏。
那是君王爱恋正浓的时候,因赞她贤,后宫亦逢迎她,传为美谈,仿佛她是那楚庄王的樊姬,李世民的长孙贤后。
她也自得,以为深承君恩,又不没家训,如此地相得益彰。
许皇后愚钝,她是不动声色宠冠六宫的人,这样好的日子哪里找去?只愿恩爱长久,如宫名长信。
可是,有一天,她来了!她带着她的妹妹合德一起来了。
飞燕入汉宫,是她寂寞的开始。
一切,是那么地出乎意料。
所有的怜爱,宠幸,都随着那身轻如燕的舞女入宫,戛然而止。
山盟虽在情已成空。
人世如此翻云覆雨,似纳兰说的:“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也似刘禹锡的《竹叶词》:“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她作《怨歌行》,又名《团扇歌》,以团扇自比,忧切动人——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作合欢扇,团圆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意夺炎热;弃捐箧奁中,恩情中道绝。
这是她女知识分子的遣情,自遣。
她不是那许皇后,在飞燕极盛的时候,犹自站在那儿不躲开,生生地,惹人厌弃。
班婕妤对自己的处境有很清醒的认识,否则她不会自请去服侍太后,在成帝死后又去为成帝守陵,孤独终老。
她只是料不到,料不到,清高自诩、目下无尘的自己,日后竟成了宫怨的代言人。
很多年后,有个男人,仿佛从《团扇歌》中窥到她的苦况,作了《长信秋词五首》来怜惜她——(选二首)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
苏东坡突围(余秋雨)阅读答案
苏东坡突围(余秋雨)阅读答案苏东坡突围余秋雨苏东坡到黄州来之前正陷于一个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狱”的案件中,之后,他从监狱里走来,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
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他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但每次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
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文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通体风雅、圣洁。
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
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谁都知道苏东坡这个乐呵呵的大名人是有很多很多朋友的。
日复一日的应酬,连篇累牍的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
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
他们都知道苏东坡是被冤屈的,现在事情大体已经过去,却仍然不愿意写一两句哪怕是问候起居的安慰话。
苏东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
我相信这些朋友都不是坏人,但正因为不是坏人,更让我深长地叹息。
总而言之,原来的世界已在身边轰然消失,于是一代名人也就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
本来这很可能换来轻松,但他又觉得远处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他暂时还感觉不到这个世界对自己的诗文仍有极温暖的回应,只能在寂寞中惶恐。
即便这封无关宏旨的信,他也特别注明不要给别人看。
日常生活,在家人接来之前,大多是白天睡觉,晚上一个人出去溜达,见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绝不喝多,怕醉后失言。
苏东坡突围读书笔记
苏东坡突围读书笔记【篇一:读书笔记《苏东坡突围》】《苏东坡突围》读书笔记汉语言文学一班:张筱星2015221102110015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苏东坡突围》节选作者:余秋雨喜欢余秋雨教授很久了,他的“文化”系列及小说作品都有涉猎,对于余教授的小说作品我不多说,但是他的散文我是由衷的爱读。
不只从一个人那里听到“余秋雨是写考场作文的”,也常常听说为了中考高考要去突击“余秋雨”好为作文填素材的。
或许一年前我还会想要论辩几句,还会因为和一些人在网络上争论到被封号而生气,而现在我只想单纯地以一句话来表达我对余秋雨散文作品的感觉:这些确是一个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的人的用心之作。
关于苏轼恐怕没有几个人会说“我不了解”,即便是上我小学的外甥都会背几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说出苏轼的血泪史,也不是所有人都对字句间的故事感兴趣。
苏子,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是一个标准的文人墨客,豁达潇洒,才华出众。
正如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里写到的一样:“做一个不是朝廷中元老重臣级的官,心情好时,喝喝小酒,写写诗词;心情不好时,喝得酩酊大醉,对着月亮抒发抒发心中的怨气,倒也是挺潇洒自在的。
”然而树大招风,一个儒雅而豪放不羁的文人,势必会招致无耻小人的妒忌和陷害,朋友也好,政敌也罢,甚至偶尔走过的几个跳梁小丑,都有,总之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正在一步一步靠近着苏子。
公元1079年,“乌台诗案”东窗事发,苏子因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流放黄州。
余秋雨在这篇文章里面引用了苏轼写给友人李端叔的一封信: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自然情怀群文教学设计:《赤壁赋》《登泰山记》
自然情怀群文教学设计:《赤壁赋》《登泰山记》一、教学指南(一)教学目标1. 通过比较阅读、知人论世等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揣摩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把握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
2.通过比较进一步分析两位作者不同的情感表达的异同,感悟整个文人突破自身精神困境的途径,寻找自我的精神启迪和治愈方法。
3.通过拓展阅读、写文艺评论和阅读笔记等形式感受作品独特的语言之美,了解游记散文的不同体例形式,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在吟诵与分析中学习古代游记散文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写法,体味作者乐观的心态和精神治愈法。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拓展阅读学习不同体例散文的不同特点,领会作者情感,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
(三)课时安排4 课时。
(四)学习建议精读优秀的山水游记散文,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提升文学欣赏能力。
寻找自把整个单元整合起来,考虑“自然与人生”的关系。
通过诵读、比较、品味等方法,结合写作的时代、地点等,感受作家的个性、情感。
我的自然山水,从经典散文中获得精神的启迪,继承民族的审美传统,以审美的眼光关照自然。
找到与自我精神相契合的山水,获得心灵的慰藉与人生启迪,写下自我个性化的感悟。
(五)课前研学5.1 预习作业熟读课文,能准确流畅背诵;自学课下注释,初步完成单元相关练习。
尽量借助搜索工具或其他途径获取与课文有关的作者、时代和文体信息。
5.2 阅读指导吟诵并注意诗词的用韵以及随之产生的情感的起伏变化,关注景、情、理的交融、主客问答、游记散文的写法。
在同类诗作中比较异同,发现特色。
5.3 写作准备学习推荐词和文艺评论的写法。
5.4 知识清单根据课下注释自学本课字词、文学常识(词),并可以关注“自然情怀”单元主题文学特点以及表现形式(如诗歌、戏剧、影视、音乐、绘画、工艺等,也可以是精神和商业文化方面)。
二、过程设计【知识支架】1.1 训练内容:品鉴古代散文1.2 活动情境:【问题探究】活动三揣摩文本“情”“思”查阅《赤壁赋》《登泰山记》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理解文中人生感悟。
《念奴娇赤壁怀古》学历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学历案【课题与课时】课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课时:1课时【学习任务】1、反复诵读,体会作者豪放的情感。
2、品读鉴赏,学习词人旷达的胸襟。
【学习过程】◆前备知识提示1、了解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词人、诗人和散文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作品有《苏东坡集》、词有《东坡乐府》。
苏东坡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诗二千七百余首,词三百四十余阕,文四千余篇,开北宋豪放词风,苏轼如同一块兀立不动的基石,支撑着中国文学史。
一生才气纵横,一生宦海沉浮。
苏轼一生的坎坷际遇:宋神宗时,苏轼因反对新法被贬黄州(湖北)。
宋哲宗时,他又因反对全部废除新法而被贬惠州(广东),最后到偏远的儋州(今海南).他在晚年曾用这样一首诗概括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2、创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 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往黄州作团练副史。
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
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他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
而他于元丰五年写下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堪称其豪放词的代表作。
3、解题念奴娇:词牌名。
念奴为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伎,因其音调高亢,遂取为调名。
《念奴娇》又名《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湘月》《壶中天》等。
上、下阕100 字,有平韵、仄韵两体。
赤壁怀古:标题。
赤壁,黄州(今湖北黄冈)赤壁(赤鼻矶),并非真正的三国赤壁古战场;怀古,追怀古昔,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件。
◆课前预习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怀古诗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词,了解词的大意,概括词的内容。
3、试着从意象、意境、手法等角度鉴赏本词。
◆课中学习环节一:自学反馈,整体感知1、说说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及这首词的相关知识。
在凄苦中挣扎和超越──苏轼《前赤壁赋》情感解读
在凄苦中挣扎和超越──苏轼《前赤壁赋》情感解读在凄苦中挣扎和超越──苏轼《前赤壁赋》情感解读宋神宗元丰三年春,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团练副使的苏轼到任。
元丰五年七月,苏轼到黄州城外赤壁矶游览,写下《赤壁赋》,同年十月他旧地重游再作《后赤壁赋》。
以作者深厚的史学基础和广博的文学修养,他不难知道此赤壁非彼三国赤壁,但作者却将错就错,假托赤壁抒写个人仕途失意后欲求超脱而不得的情怀,赤壁双赋遂在古代文学史上传为千古美谈。
清代诗人朱日浚《赤壁怀古》说得明白:“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
”──秋江美景引发“出世”之念。
这一年的七月十六月圆之夜,“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风平浪静,心情闲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以待月出;“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月儿也似被这一派清新明丽的秋江美景迷住了,流连徘徊,清风、静江、明月三位一体,烘托出一幅“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秋江月夜美景。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江面宽广,游船纤巧,在轻快而飘忽的江面上,诗人不免“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原先压抑在心头的因诗案被贬、亲朋疏离的哀思,终至寻得一种神游太虚、暂得解脱的乐趣和宣泄。
于是──饮酒放歌暗抒“不遇”悲叹,“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由“乐”而不变。
这就很好地回应了客由“吾生之须臾”与“长江之无穷”的对比后而产生的哀叹。
作为个体的曹操早已烟消云散,而作为整体的人类繁衍生息绵绵不绝,故长江无穷人类亦无穷,“又何羡乎”!表面看作者是积极乐观的,但乐的目的何在!“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此时诗人所谓“莫取”的还能有什么呢!官被贬、名已败,所能取的便只剩了“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实实在在的是一种无奈之举啊!主客问答本就是赋体文章的典范手法,苏子之劝慰,与其说是对客,莫若谓“对己”是一种典型的自我宽解。
在这一番自慰后诗人──枕藉舟中暂得一时解脱。
宽解之后,赏月观景已退居次要,“杯盘狼藉”,只求一醉解千愁,赢得一晌贪欢,便成为情理中的结果。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读后感】篇一:苏东坡突围读后感正如,苏辙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 他太出色、太响亮,使得那些品格低下的谏臣有了嫉妒的目标。
苏轼然后就被你一拳我一脚的批评,贬损。
在这些人中,那些既没有真本事,又没有良好品德的酸文人就成了急先锋。
在当时的社会中,有名的文人都会是先被社会捧起很高,之后再被重重的摔下。
被捧到多高,就会摔多重。
在这种没有职业道德,又没有制度的当时,有名还未必是一件好事。
这成了阻止他的第一条封锁线。
像舒坦、李定、李宜之这样的人,每一个都没有做人的基本道德,没有人情。
舒坦,忘恩负义,在给皇帝的揭发信中,把举荐自己当官的恩人卸载了上边。
李定,一直嫉妒苏东坡,而不知进步,没有理性地攻击苏东坡。
李宜之,一个绿豆大小的官,他却来来“揭发”苏东坡,为的可能不是什么别的,而是为了给自己增重吧。
沈括,他的朋友,还检举过苏轼与他离别时送给自己的。
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这是第二条封锁线。
所有这些,在苏东坡身边形成了一道绵延无休止的包围圈。
在我们看来这样的包围圈是无法突围出来的,而苏东坡却坚持了下来,完成了这个在我们看来无法实现的目标。
他没有害怕,没有退缩。
试图为自己辩护,细说那些根本就不存在的流言。
乌台诗案是他明白了“亮剑精神”,就算是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也要死出个名堂。
但是,他找不到可以慷慨赴死的理由。
顿时,他仿佛是一个被命运玩弄的小丑,一个命运的奴隶。
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
在这之后,他发现了做人应该低调,不能张扬。
他通过自省,正确地剖析了自己,找到了自己突围的方向。
他以坚持不懈,不畏强权,自强不息的精神化作动力,冲出了包围圈。
他突出了重围,像凤凰涅槃一般,经过砺炼,他成熟了。
最后的成熟,包含了多少的困苦和无奈,多少的诬蔑和陷害,多少的磨砺和艰难。
有时候,体验挫折磨难正如唐僧师徒的九九八十一难一般,正是人生成长的必须要走过的驿站。
它是人生心灵的一次涅槃,是一次人生的一次蒸馏的体验。
苏轼题自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诚然,其中不免有自嘲的意思,但给我感觉更多的是一种超脱,释怀的情结。
政治上的失意,小人的陷害从另一种角度来说也是成就了他伟大的思想。
李煜的亡国之耻成就了他词的创作和发挥,为宋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王阳明被宦官刘瑾陷害终获龙场悟道,“知行合一”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汴京城下的金榜题名、智斗藩使;杭州的疏修苏堤、造福一方;包括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太守、知州均是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但对于一个刚刚从流放地海南北归的子瞻而言,这些成就都成了浮云一片,成了他想要忘却的“营营”琐事。
黄州——也无风雨也无晴宋神宗元佑二年(1079)莫须有的“乌台诗案”(幸好苏轼不是清人,不然“明月几时有”也将成为反动言论,康乾时期的文字狱估计也不可能放过这么明显反清复明的言论吧。
),几乎摧毁了他所有的致君尧舜,心系江山,一腔报国之心。
历经九死一生的苏轼踉跄的来到了黄州——在这里他只有一个犯官的身份。
然而,在这里没有了朝堂的牵绊,没有了尔虞我诈;在这里劫后余生的他贫病交加,穷困潦倒,孤独悲哀,却超然物外,清新洒脱,怡然自乐;在这里他找到了他的东坡,建造了自己的雪堂;在这里他三咏赤壁;他以“夜饮东坡醒复醉”来麻痹自己的失意,但仍不失“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然自若。
惠州——此心安处是吾乡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因朝廷党争苏轼再贬惠州,不禁也会想起自己为柔奴所作的《卜算子》,如今成了自己贬谪栖息之地。
如果说初贬黄州的子瞻还会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有“索漠齐安郡,从来著放臣”“尘埃我亦失收身,此行蹭蹬尤可鄙”的孤愤的话。
来到瘴疠横流的惠州,东坡心态却变得更为平和,已然没有了逐客悲歌的伤感。
取而代之的是“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成为他自己的真实写照;“归去来兮,请终老于斯游”“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更加彰显了他的随遇而安、乐天知命、超然旷达。
记承天寺夜游
• 苏轼“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他才华横 溢,有济世之志,极力主张政治改革,但对王安 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元丰三年被贬 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县公安局大队长),不 得签署公文,实际上是个挂名的闲职。身份近似 于流放。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精神上的孤独 无告更痛苦的了。
•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指闲极无 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 味。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作者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表现了他自我 排遣的达观。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 的悲凉心境,表现了他仕途失意的落寞。 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 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 愿意作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 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 学习目标: • 1、背诵全文,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 2、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 情。
•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 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 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 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证据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 ——1083 12 12 晚上6、7 点钟冬季的夜晚看月 • 证据二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文如其人 只有情趣高雅之人才有能描绘 出如此 幽静澄澈的意境宛如清丽的水墨山水 • 证据三 朋友的为人 志不同道不合者不与为伍, 只有心灵相通 情趣意志者才可一起欣赏美景 一 起走过人生 • ——张怀民: 1083年贬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张 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 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 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一 蓑 烟 雨 任 平 生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 润而不腻耳的音响, 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 察言观色的从容, 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 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 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 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 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 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 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 细流汇成了湖,结果---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惊世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 引导惊世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 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 秘的天光射向黄州,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赤壁怀古 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乎:词缀,用于形容词、副词后,表状态;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词缀,用于形容词、副词后,表状态;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介词, 介词,在;相与枕藉乎舟中 语气词; 而又何羡乎; 语气词;如:而又何羡乎;
而:连词。表示转折;如:而不 连词。表示转折; 止其所止; 止其所止; 表示顺接, 表示顺接,如:耳得之而为声 表示并列; 表示并列;如:侣鱼虾而友麋鹿 表示修饰; 羽化而登仙/ 表示修饰;如:羽化而登仙/ 扣 舷而歌之
——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 余秋雨《
——北宋 苏轼 北宋
赋:中国汉代文体。作为文体名称,它渊源于荀子的 中国汉代文体。作为文体名称, 作为文学体制, 《赋》;作为文学体制,它直接受到屈宋楚辞和战国恣肆 之风的极大影响。由于汉帝国经济发达,国力强盛, 之风的极大影响。由于汉帝国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为汉 赋的新兴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赋的新兴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统治者对赋的喜爱和 提倡,使文人士大夫争相以写赋为能事, 提倡,使文人士大夫争相以写赋为能事,汉赋遂成为汉代 400年间文人创作的主要文学样式 年间文人创作的主要文学样式。 400年间文人创作的主要文学样式。 赋是继《诗经》 楚辞》之后, 赋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中国文坛上兴起 的一种新的文体,它经历了从骚体赋、汉大赋、 的一种新的文体,它经历了从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 等三个发展阶段。 等三个发展阶段。艺术上采用问答的结构方式和大量铺陈 手法,铺排、夸饰;讲究声音美和字型的排列美, 手法,铺排、夸饰;讲究声音美和字型的排列美,后期的 抒情小赋多指陈时弊毫不留情,嬉笑怒骂, 抒情小赋多指陈时弊毫不留情,嬉笑怒骂,具有强烈的讽 刺性、现实性和抒情色彩。题材上大致可分为5 刺性、现实性和抒情色彩。题材上大致可分为5类:①以 描写城市宫殿为主, 游猎类, 描写城市宫殿为主,②游猎类,以描写皇帝或贵族的狩猎 为主, 记行类,以记叙旅途经历、见闻为主, 述志类, 为主,③记行类,以记叙旅途经历、见闻为主,④述志类, 以抒发个人怀才不遇之情为主, 咏物类, 以抒发个人怀才不遇之情为主,⑤咏物类,以描写风云山 水花鸟草虫为主。 水花鸟草虫为主。
关
苏 轼
•
•
县 01 ) ) 大 。 , , , 号 , 文 , 。 。 , 北 三 ( ” 。 10 93 , ) ” , ( , 11 ( ” 八 “ “ “ ( 大 10 , 79 , ) , 。 “ 10 三 苏 59 ” 称
合 唐 宋 八 大 家 。 之 一 。 ”
“ 山 县 ) 人 。 北 宋 文 学 家
• • • • •
(3)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 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 无一难能有二的。对这种人的人品个性 无一难能有二的。 做解释,一般而论,总是徒劳无功的。 做解释,一般而论,总是徒劳无功的。 在一个多才多艺,生活上多彩多姿的人 在一个多才多艺, 身上,挑选出他若干使人敬爱的特点, 身上,挑选出他若干使人敬爱的特点, 倒是轻而易举。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 倒是轻而易举。我们未尝不可说, 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 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 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文学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 文学作家,是新派的画家, 法家,是酿酒的试验者,是工程师,是 法家,是酿酒的试验者,是工程师, 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 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
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适意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总结:
(1)文章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 )文章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 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 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 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 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 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 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 (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 ) 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 映的幽美景致, 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 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 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 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 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 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 水月为喻, 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 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 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 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 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 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 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 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 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后 赤 壁 赋 》
推荐阅读书 目 《 《 《 《 闲 离 苏 记 情 骚 东 承 赋 》 坡 天 》 传 寺 》 夜 游 》
• 词类活用 • 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 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西望夏口
•句式 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定语后置: 句式 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而今安在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通假字∶举酒属客 通假字∶ 通假字 “嘱 冯虚御风 “凭”
“属” 通 “冯”通
古今异义字:徘徊于斗牛之间 徘 古今异义字:徘徊于斗牛之间 文中指明月停留; 徊:文中指明月停留;今义指人在 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见书下注解 美人兮天一方: 兮天一方
今义指美貌的少女
研读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眉 和 仲 , 号
字 ( 一 零 东 三 坡 七 居 士 。 眉 零 一 眉 ) 山 字 ( 家 一 一
于 作 者
— , 一
人 ,
,
赤壁赋
1、分段诵读文章,找出韵脚,理顺文意。 分段诵读文章,找出韵脚,理顺文意。 壬戌:干支纪年;永和九年:帝王年号纪年; 壬戌:干支纪年;永和九年:帝王年号纪年; 既望:已经; 既望:已经;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 谁见幽人独往来? 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 缈孤鸿影。 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 拣尽寒枝不肯栖, 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 寞沙洲冷。 寞沙洲冷。
定风波
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 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 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 作此。 作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