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总复习__明清时期的经济

合集下载

新高考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4单元第12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共44张PPT)

新高考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4单元第12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共44张PPT)

〔概念阐释〕 “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文明向中国传播的历 史过程。这段时期,以来华洋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 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为重要窗口,西方文明大量传入中 国,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考点探究·释难点
主题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明清思想领域的新变化
——摘编自施威、王思明《晚明学人的科学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问题](1)据史料一归纳黄宗羲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 进步性。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末期科学思想的主要特 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提示](1)主张:倡导君民平等,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地方自治;学 校是议政场所。进步性:对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 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知”;“工商皆本”
2.结合陆王心学和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从 “经世致用”“天下兴
“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明清思想领域的新变化 亡,匹夫有责”;长篇
3.结合明清时期的科技小说与戏曲成就,从 白话小说、传奇、昆
“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 曲、京剧;“西学东
增强文化自信
渐”
主干梳理·理思路
三、小说与戏曲 1.背景:城市_商__品__经__济__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 步普及。 2.成就 (1)明清小说 ①元末明初,施耐庵、罗贯中各自在宋元话本基础上创作的 _《__水__浒__传__》__ 和 _《__三__国__志__通__俗__演__义__》__ , 是 我 国 最 早 的 两 部 长 篇 白 话 小 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典例研析·立标杆
1.(2020·江苏高考·5)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

2024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中国历史第16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2024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中国历史第16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目录
2.唯物史观——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1)积极性 ①经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等空前繁荣,生产力不断提高, 经济形态已经朝着开放型转变。在苏州等地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 ②社会: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提高,导致传统观念变 化,很多人弃农从商。 ③思想:传统儒家思想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受到冲击,开始转型;人们的传统价 值理念也悄然变化;文艺作品出现世俗化倾向。 (2)局限性:未实现社会转型:严格限制商人活动,实行闭关自守政策,影响了 中国社会向近代的转型。
目录
2.学术观点——白银本位制的确立 杜恂诚在《白银进出口与明清货币制度演变》中指出:因缺乏有效的制度限制 纸币的发行,因此纸币总是引起高通胀和恶性通胀。宋以前的价值尺度是铜钱, “自元代起,中国改用白银为价值尺度,并且逐渐发展到以白银为流通手段。” 明朝于1436年,“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一条鞭法规定赋税各项皆用 银折纳,是白银确立本位货币地位的标志。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时期货币演变的趋向及其成因。 提示 趋向:逐步确立白银本位制。成因:纸币发行过度引发通货膨胀;元明 政府货币和赋税政策的变化;白银增多;商品经济发展。
目录
2.赋税制度 【链接·选择性必修1·P95】 (1)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 (2)明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__金__花__银__”。 (3)明朝后期:推行_一___条__鞭__法__。 ①背景:商品经济发展与白银流通增加。 ②内容: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 ③意义: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4)康熙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5)雍正帝:实行“_摊__丁__入__亩___”,彻底废除人头税,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 一步减弱。

高三历史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高三历史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高三历史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教学重点: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作用;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闭关政策的内容。

教学难点:摊丁入亩对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一、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1、原因:明清封建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鼓励生产,使封建经济还在继续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特点:〔1〕.边疆地区获得开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2〕.适应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3〕.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4〕.商业空前繁荣,但商品流通还不足以动摇封建社会的根基;〔5〕.明清的闭关政策,使中国在世界步入近代的潮流中日益落伍。

二、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生产关系调整〕1、一条鞭法:1581年,张居正〔1〕目的:为了缓和〔〕,改革〔〕制度,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2〕内容:一条鞭法将原来的〔〕、〔〕、杂税,“并为一条〞,折成〔〕,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上,按〔〕和〔〕的多寡来分担。

〔实行了部分的摊丁入亩〕〔3〕意义:A.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B.〔〕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关系的松弛;C.〔〕的办法,适应了〔〕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萌芽的增长。

2.更名田:〔清初恢复农业经济的一项重要政策〕〔〕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人所有,叫做“更名田〞。

作用:它对鼓励农民从事生产、开垦荒地起了一定作用,促进了清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摊丁入亩与地丁银:〔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①内容:A.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B.雍正帝一上台就推行“〞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

〔至此,不再按人丁和田亩的双重标准收税,将土地作为唯一的征税标准。

〕②意义:A.〔〕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

(十八)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 检测试题--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十八)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 检测试题--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十八)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60.0分)1. (本题4.0分)结合所学,分析图表。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A.统一时期粮食总产量大于总需求量B.分裂对峙时期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C.生产力停滞使明清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D.明清高产作物引进未改变粮食紧张状况2. (本题4.0分)史学界一般认为,明代玉米传入中国。

以下为若干记载,有学生用下列材料探究玉米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下列推论正确的是()来源成书时间关于玉米的记载河南《襄城县志》嘉靖三十年(1551年)“玉麦”甘肃《平凉府志》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番麦”、“西天麦”(明)田艺衡(文学家)《留青日札》序作于1572年“御麦出西蕃,旧名蕃麦,以其曾经进御,故名御麦。

”(明)兰茂《滇南本草》(药物学专著)最晚成书于1476年“玉麦须(玉米雌蕊花丝),味甜,性微温,入阳明胃经,宽肠下气”A.《襄城县志》、《平凉府志》为官方记载,完全准确可靠B.《平凉府志》的记载晚于《襄城县志》,故可信度较低C.《留青日札》是文学作品,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D.《滇南本草》作为史料,应注意与其他史料互相印证3. (本题4.0分)明朝中后期,雇人经营并亲自管理农业生产的土地所有者越来越多。

生活于松江府的潘允端,在其拥有的一两千亩土地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雇工经营的。

在其日记中,关于垦田、莳秧、种麦等工序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

据此可知,当时A.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C.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D.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4. (本题4.0分)宋代农学家陈敷说∶"农事必知天地时宜,则生之、蓄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无不遂矣。

中国古代史话题四+经世济民——宋元时期至明清时期的农耕文明与新的经济现象 高三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话题四+经世济民——宋元时期至明清时期的农耕文明与新的经济现象  高三一轮复习
农业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两宋时期,商业打破城市里坊 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市场的服务功能日益齐全; 宋元明清时期的商业繁荣与城市发展,使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丰富了 人们的精神生活。
学术前沿·史学新论 关注点1 法律视域下唐朝两税法[史学新论] 税收自古以来就与国 家政权、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天然、紧密的血脉联系,它是国 家政权稳固的物质基础。唐朝两税法的推行和实施,对唐朝后期经济 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两税法改革,从法理方面分析,包括税收和 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税收制度演进的法学原理,人头税向资产税迈 进的法律价值。 ——王灵《法律视域下唐朝两税法研究》 发现问题 古代中国税收对国家政权稳固的主要作用,两税法由人
话题串讲·深化认知 一、先秦至明清时期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的发展 1.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1)精耕细作的表现 ①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制农具、牛耕的出现及日渐推广,汉代的二牛 一人犁耕法、三国时期的翻车、唐代的曲辕犁和筒车,促使精耕细作的农 业生产模式不断成熟与发展。 ②生产技术、生产经验:包括选种、施肥、轮作等在内的经验和技术的 积累,在《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等著名农书中都有记载和收 录。 ③土地的占有和使用:先秦建立在土地国有基础之上的井田制的耕作方 式是“千耦其耘”,自战国以来以地主私有、君主私有、农民私有为主的 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制度的主体,另外还有以均田、屯田等形式存在的部分 国有土地,但一家一户经营,仍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组织形式。
话题四 经世济民
——宋元时期至明清时期的农耕文明与新的经济现象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农业社会历史, 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仅作为农耕经济的重要补 充。农业在中国古代被统治者看成是立国之“本”。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9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9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历史解释]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①城市继续繁荣和工商业市镇兴起。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 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②农产品日趋商品化,手工业产品的生产及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经 济作物种植广泛,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③商品流通活跃,经济联系加强,全国性的市场网络进一步形成和 整合。农产品、手工业品大量投放市场,国内市场不断扩大,各地区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区域工商业的发展, 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农村人口不断 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②社会阶层:新兴的市民阶层崛起(商人、城市平民为主体)。 ③风俗文化:市民的生活日益丰富,通俗文化兴起,早期民主启蒙 思想的萌发。
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知识点三 小说与戏曲 1.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 普及。 2.表现 (1)小说 ①元末明初:施耐庵和罗贯中各自创作《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 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②明朝中期: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清朝中期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分别是神话小说和讽刺小说的杰作。 ③清朝中期: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政治、 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是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摘编自李明伟《综合与凝滞:清前期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发展》
解读:明朝中叶,中国面临一个走向经世致用、思想解放、个性自
由的绝好契机。清前期一些学者对待传统正宗文化和宋明理学开展的
论战,对个性发展与灵性情欲的提倡,闪烁着近世思想解放的光彩。
5.学术情境——市民阶层和市民文化的崛起 唐宋以来,工商业经济的空前繁荣和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以商人、 百工、城市平民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步壮大,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市 民阶层所要求的商业社会的原则和封建传统体系产生冲突,既有经济 基础的矛盾,又表现在上层建筑方面,从而影响到社会的整体风貌。 思考: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 小说的主人公。这一现象与当时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关系?

第2课明清时期的经济

第2课明清时期的经济
赋税制度
明清两朝都实行了一条鞭法,即把各种徭役、田赋和各种杂费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 按田亩多少收税。这种赋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同时也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 控制。
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
明清时期,政府重视农业发展,抑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政府通过限制商人的活动、提高商业税率、设立关卡 等措施来抑制商业的发展。
金融市场的形成
明清时期,金融市场逐渐形成,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等,为商 人提供了投资和融资的平台。
商业政策与税收制度
商业政策的调整
明清政府为了促进商业发展,不 断调整商业政策,如放宽市场准 入、减轻商税等。
税收制度的改革
明清时期对税收制度进行了多次 改革,如实行“一条鞭法”等, 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2课明清时期的经济
汇报人:XX
目录
• 农业经济 • 手工业经济 • 商业经济 • 对外贸易与经济交流 • 经济制度与政策
01
农业经济
农业生产技术
铁制农具的普及
01
明清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耕作
效率。
耕作技术的改进
02
明清时期,出现了深耕、细作等耕作技术,使得土地利用率得
商税的征收与管理
明清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征 收和管理商税,确保税收的公正 和有效。
04
对外贸易与经济交流
海上丝绸之路与对外贸易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自明朝永乐年间起,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 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贸易往来。
贸易商品的种类
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包括丝绸、瓷器、茶叶等,进口商品则以香料、药材、珠宝等为主。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明清时期的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共21张PPT)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明清时期的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共21张PPT)
………… 1485年,明政府进行改革,允许轮班匠出银代役。1562年 ,规定轮班匠一律以银代役。工匠制度的败坏,是明代官手工 业走上衰落的重要表现。
——摘编自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三、明清时期的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官手工业工匠的处境恶劣。有匠籍的工匠不能自由经营和迁
徙,定期为官府服役。轮班服役期间,工匠得不到报酬,而且
的进步是分不开的。它使明清时代的中国长期处于外贸出超地位。一直到英国 工业革命的发生,西方的手工业生产才全面超过中国。
——徐晓望《论明清时期中国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三、明清时期的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制瓷业和丝织业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 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达到很高水平 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紧密
三、明清时期的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人口增长的影响 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的数量、扩大了商 品销售市场。 ②人口的膨胀导致了环境的恶化。 ③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明清时期的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手工业的发展 明清手工业技术的进步,表现在多方面: 其一,开拓了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 其二,冶金技术的领先; 其三,机械运用的进步; 其四,分工的细化与设备的大型化。 应当说,明清时期,中国成为世界上出口最多的经济强国,与明清手工业
清乾 隆银 地青 花缠 枝莲 双凤 纹双 耳扁 瓶
清乾 隆黄 地青 花釉 里红 福寿 双全 花卉 纹贯 耳尊
外 商 订 货 的 瓷 盘
明代花楼机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清 代缎地彩绣 Nhomakorabea衣”三、明清时期的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大纲版)

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大纲版)

城 城【学习目标】【自主复习】一、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及特点1、原因(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但封建经济还在继续发展,是什么原因促使经济的发展?)2、特点① 得到开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适应农产品 趋势,农业 发生显著变化。

②手工业出现了 。

③商业 ,但商品流通还不足以动摇封建社会的根基. ④明清的 ,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二、明清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调整封建生产关系)1、明:一条鞭法⑴背景: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线索) 高三历史教学案明清时期社会经济高三年级文科 班级: 姓名: 日期:①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赋役负担沉重,农民被迫逃亡或起义.(阶级矛盾尖锐-直接原因)②政府财政困难,出现财政危机。

③商品经济的活跃,而旧的赋役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⑵时间:⑶目的:⑷内容:将原来的合并,折成银两,与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一起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田亩多少来分担。

⑸特点: 合并;依据;赋役。

⑹评价(影响):①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

③,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民人身地位提高,客观上有利于生产的发展.④简化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漏税的弊端;政府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

⑤赋役征银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反过来促进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货币地租的产生、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⑺结果:2、清:“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背景:(1)更名田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2) 摊丁入亩:目的:.内容:将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的—-(并不是不征人头税,而是把人头税摊入田亩中征收)意义:三、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生产的发展⑴作物推广:①棉花: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元朝从广东、福建推广到长江流域,种植遍及南方。

)②新品种:玉米(美洲)、甘薯(明朝从越南交趾国引进)明代引进,清代推广。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四 第19课明清时期的经济生活与文化交流课件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四 第19课明清时期的经济生活与文化交流课件

历史解释——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新航路开辟,西方殖民者掠夺美洲大量白银;中国商品(丝、茶等) 广受国际市场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中 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在对外贸易中占据绝对优势;政府对外贸易的严 格管控。
(2)影响。 ①推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②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③推动赋役制度变革。 ④推动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 ⑤推动商业资本的集聚。 ⑥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学者观点——明清货币金融与对外贸易的发展 史料一 明代的通货经历了从钱(金属铸币)钞(纸币)为主,银、谷、缣帛等 实物货币并行到银钱兼用、白银为主的结构转变。…… 15、16世纪明代市 场快速发展,市场力量使明初通货结构承受着内部紧缩的压力。同时,全 球经济贸易结构的发展与中国在东亚贸易圈中的主导地位,使得明代的宝 钞与铜钱难以充当世界货币的职责;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使得明代的通货 结构转变成为可能。
——摘编自李翠玉《中西文化 交流的历史考察》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东学西传”的途径和主要特点。 [提示] 途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主要特点:没有大规模地展开;没 有深入了解和认识;交流的层面大多停留在物态文化上,如丝绸、瓷器、 茶叶、四大发明等。
学者研究——明清时期的文化传播与中外交流 史料 明清之际,以传教士为桥梁和纽带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在平等的条件 下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 化知识传入中国,一批诸如《几何原本》《同文算指》《浑盖通宪图说》 《乾坤体义》《远西奇器图说》《火攻挈要》等书的翻译以及世界地图的 传入,打开了明朝知识界认识和了解“西学”的窗口,冲击了明代崇尚空 谈的学风,促进了我国传统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 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中国儒家思 想对欧洲18世纪启蒙关键能力

高三(上)历史26《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高三(上)历史26《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手工业产品不再是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而是作为商品大量出售;
第三,在手工业行业中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
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的新的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一方面须有较大的作坊主或商人,即最早的资本家;
另一方面是有人身比较自由的雇佣劳动者,即雇佣工人。一方把别人的劳动力作为商品购买,
3、摊丁入亩与地丁银的推行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1712年 (康熙51年),清廷颁布了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诏令,
以1711年 (康熙50年)全国人丁2400万作为基数固定人口税,以后人口增加不再加征,
这为国家人口的繁衍和雍正时期赋役改革提供了条件。
摊丁入亩的含义: 1723年 (雍正元年)开始,清朝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到地亩上,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缩小了粮食的种植面积,扩大了粮食商品化的范围,农业商品化趋势增强。
总之,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手工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 1、手工业进步的表现
在课本中归纳为五个方面,其中突出的是: 第一,生产力发展对手工业进步的推动;
第二,手工业商品化的发展(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兴起,是手工业商品化发展的集中体现。
另一方是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两者在市场上结合起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发生了。
出现的时间、行业:明朝中后期、纺织业;
雇佣关系的产生:苏州以丝织为业的“机户”,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计日受值”,说明机户与机工之间的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
因而人口不实的状况逐渐减少,人口增长迅速,尤其是人口统计数字迅速地增长,乾隆十四年(1749年)为2.7亿,

高三历史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

高三历史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

考点六、对外贸易:
• 闭关政策: 1、内容: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 限制外商来华。 2、原因:(根本)封建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封闭 保守落后。 3、评价: (1)具有一定的捍卫民族利益的积极作用; (2)以消极作用为主: • 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阻碍了生产的发展 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 发展。 • 使中国长期与世隔绝,逐渐在世界上落伍。
清朝初年我国封建制度衰落的表现:
•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冲击并削弱封建 的自然经济; • 封建专制主义皇权空前加强; • 闭关锁国政策逐渐使中国落伍于世界; • 出现抨击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想。
正确认识封建制度衰落与“康乾盛世” :
• 衰落是封建的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的发展已 经基本上起阻碍作用。 • 盛世由于统治阶级调整生产关系,使社会 比较安定、生产恢复发展的景象。 • 衰落代表了宏观历史发展的趋势;盛世代 表了具体的生产发展情况。 • 横向上从世界历史看,中国和世界已经有 了很大的差距。
考点四、商业
1、表现: • 国内市场扩大; •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 北京和南京成为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还 出现了几十座商贸城市; • 商品经济延伸到农村,特别是江浙地区, 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 2、影响: • 成为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前提。
考点五、资本主义萌芽
1、稀疏产生: (1)时间、地区、行业: (2)原因: 历史方面: • 早在南宋时,南方就成了全国的经济中心; • 南方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 社会方面: • 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方人民不断南迁。 地理方面: • 良好的自然条件,有利于经济发展。 • 良好的交通条件。 (3)情况:机户——早期资本家;机房——工场;机工— —早期雇佣工人; (4)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的出现。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明清时期考点归纳整理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明清时期考点归纳整理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明清时期考点归纳整理明清时期的考点主要集中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资本主义萌芽、心学、儒学的新发展,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明清时期考点归纳整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考纲解读考点提示1、明清时期的政治2、明清时期的经济3、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4、康熙帝复习建议明清时期的考点主要集中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资本主义萌芽、心学、儒学的新发展。

具体的还是要紧跟教材、紧跟我们的复习资料,争取把知识融会贯通,这样解题起来也得心应手。

知识清单明清时期时间明(1368~1644年),清前期(1636~1840年鸦片战争前)时代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古代社会①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朝废② ,清朝设立③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对外政策:从开放转向④经济农耕文明达到顶峰,农业、手工业发展超过前代水平,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江南民营手工业出现⑤ ,清朝时缓慢发展文化思想:产生了⑥ 、⑦ 、⑧ 等具有进步思想的学者;科技:中国在传统科技方面继续领先世界,但在近代自然科技和人文科学明显落后于西方;文学艺术:开始出现鞭挞礼教的小说、戏剧作品,如《红楼梦》等参考答案:①由盛转衰,②丞相,③军机处,④闭关锁国,⑤资本主义萌芽,⑥黄宗羲,⑦顾炎武,⑧王夫之考点聚焦考点一、明清时期的政治(一)明朝废宰相、设内阁1.明太祖废宰相。

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2.内阁的设立。

废相使皇帝负担加重,明太祖遂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决策,内阁形成。

后来内阁地位提高,掌握票拟权,首辅权力更大。

但内阁并非法定机构而是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和职权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

(二)清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1.清初:设内阁、置六部,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皇权)。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知识必备专题四明至清前中期第17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知识必备专题四明至清前中期第17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第17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考点定位】(1)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缘由、局限及影响。

(2)明代陆王心学的兴起与明末清初思想的活跃。

(3)明清小说与戏曲、科技的成就与西学东渐。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社会经济发展。

(1)农业。

①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大幅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②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

[小练1] 随着新航路的开拓,明朝后期,一些原产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引入中国并推广。

这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提示] 一方面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经济作物种植,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高产作物的传入刺激了人口膨胀,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2)手工业: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等行业中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____________,运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清朝接着有所发展。

[小练2] 《明神宗实录》卷361记载:“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材料说明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新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个地域?[提示] 新现象:出现了运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大规模的生产。

地域:苏州等江南地区。

(3)商业:进入新的旺盛期。

①美洲等地的____________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②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

③以____________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小练3] 顾炎武在《肇域志》中记载:“新都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大贾辄数十万,则有副手,而助耳目者数人。

其人皆铢两不私,故能以身得幸于大贾而无疑。

他日计子母息,大羡(注:羡,有剩余),副者始分身而自为贾。

”据此可知,徽商有何特点?[提示] 勤俭、诚信、规模大且多配有副手。

2.局限。

(1)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____________还占据压倒优势。

(2)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高三总复习历史课件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高三总复习历史课件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明课标
划重点
1.一个“时空”:明至清中叶。
2.两种新“现象”:农业、手工业、商业各出现了一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
些新变化;思想界出现了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 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向。
3.三方面“成就”:小说、戏曲和科技领域成就突出
目录
夯 提培 实 升育 必 关学 备 键科 知 能素 识 力养
(清朝前期)一百余年间,传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了新的高峰……这一时期多 方面的发展并没有突破传统政治体制、社会结构以及儒家思想体系的框架……与同一 时期西方国家开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飞跃相比,中国前进的脚步显得 迟滞而迂缓。
——摘编自陈定樑、龚玉和《中国海洋开放史》
返回
(2021·山东高考)明中叶以后,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
返回
三、小说与戏曲 1.繁荣的原因: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2.成就 (1)小说: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明朝中期, 吴承恩《西游记》;清朝中期吴敬梓《儒林外史》、曹雪芹《红楼梦》。 (2)戏曲 ①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 ②京剧: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 艺术成分而形成。
返回
致良知 王守仁提出人生而有“圣人之心”,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其实就存在于本心之中,良 知就是本心,就是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 恢复良知的本性,从而让理学从高高在上的台阶走到人间,没读书不识字的愚夫愚妇 也能通过“发明本心”和“致良知”得到天理,使理学具有了普适性,标志着重建儒 家信仰的理论任务正式完成。
思想
理学僵化,思想文化专制

高三《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教案设计

高三《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教案设计

高三《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教案设计高三《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教案设计一、明清社会经济发展原因: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但由于统治者在一定的阶段和一定程度上注意和,封建经济还在继续发展。

具体有:1.一条鞭法:⑴目的:⑵推行:年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⑶措施:将并为一条,折成把从前分摊在按的多寡分担。

⑷作用:①,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

②,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的松驰。

③,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的增长。

2.年康熙帝宣布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叫做,有利于鼓励农民从事生产和开荒。

3.摊丁入亩:⑴措施:一上台就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中,征收统一的。

⑵作用:①它废除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

②对我国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③也相对减轻农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二、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生产的发展⑴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⑵国外引进农作物推广种植,对促进有重要意义。

⑶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

⑷农产品生产商品化,形成一些。

2.手工业的进步⑴的革新,如明朝浙江嘉兴的。

⑵的提高,如技术得到广泛传播。

⑶日益细密,促进行业或地区新。

⑷扩大。

⑸新的出现。

3.商业空前繁荣⑴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

⑵发展较快。

⑶有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如和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

⑷商品经济向延伸,如地区。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1.出现:由于和的发展,明代中后期,在的丝织业中,出现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发展:清朝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表现在手工工场的扩大,分工更细,资本主义萌芽的增多。

3.缓慢发展指的是与西欧相比,整个生产处于阶段,力量未足以分解。

根本原因是。

表现在:①农民贫困,造成狭窄;②地主商人买房置地,影响;③国家设,征;④实行政策。

四、闭关政策1.原因:⑴⑵⑶2.内容:一方面,另一方面。

3.后果:⑴中国的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极小,难于促进。

⑵由于中国逐渐落后在世界潮流后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束缚自由劳 动力
市场 狭小
地主商人购房置地 资金 匮乏
二、手工业发展的新高度
1.制瓷业的兴盛
2.民营手工业的后来居上
(1)产量、技艺的提高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出现: 特点: 状态: 影响: 缓慢发展的原因:
3.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征(见西城指导)
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二、手工业发展的新高度 三、商业的新发展
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二、手工业发展的新高度 三、商业的新发展
1.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2.商帮的兴起——中国古代商业组织形式的发展 3.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4.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5.出现票号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 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 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 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清· 陶煦《租核· 推原》
材料反应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什么思想?
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二、手工业发展的新高度 三、商业的新发展 四、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 (1)表现:
(2)评价:
2.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
永乐二年,禁民下海。 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 海舡,交通外国,因以 为寇,郡县以闻。遂下 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 船者,悉改为平头船, 问题:明朝时 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期为什么要颁布 ——《永乐实录》 海禁政策? 明成祖
五、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是一种朝贡贸易,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明清时期经济 发展示意图
明宣德青花瓷
二、手工业发展的新高度
1.制瓷业的兴盛
(1)品种多样,技艺高超 (2)景德镇瓷都 (3)陶瓷对外贸易的发展
公元1405年 (明永乐三年)开始,郑和七次下西洋,携带了 大量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瓷器,促进了中国陶瓷远销海外,扩 大了中国陶瓷的声誉,也极大地推动了景德镇的陶瓷国际贸易
2.丝织业的发展
明清时,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 著名的丝织业中心:苏州、杭州、南京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 萌芽的产生
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 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 分金为飨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 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
二、手工业发展的新高度
明清时期的禁海政策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 “迁海令”,将北起山东 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 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 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 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 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 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
顺治帝
清朝的“闭关锁国”
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 要条件。 ——马克思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 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明 朝 中 后 期 国 内 市 场 示 意 图


晋商




徽商

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二、手工业发展的新高度 三、商业的新发展
1.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2.商帮的兴起——中国古代商业组织形式的发展
重义轻利的儒家文化和农耕经济的主流使得市场经济之花迟 迟难以萌发。可事实上,人类社会一直就未曾离开过商人的活 动。 商帮大体上崛起于明清时期。在明清之际曾引发了一场 “商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相继崛起了十大商帮。其中, 晋商、徽商、潮商为势力最大,影响最远的三大商帮。 大多数的晋商就是从杀虎口发家的,杀虎口成为晋中商人经 营商贸和发财的一个跳板,所以杀虎口也被称为“晋商的摇篮 “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早期资本家)
机户 机房 机工 出力 (早期的工人) 出资 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背景
农耕经济高 度发展 商品经济 活跃 手工业 发展的新高度 资本主义 萌芽产生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君 主 专 制 制 度 的 严 重 阻 碍
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发展征收重税 海禁闭关政策:限制海外贸易 小农经济阻碍:农民贫困无力购买
——乾隆帝致英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函
问题:上述材料反映清朝实行“闭关 锁国”的原因?
海禁与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 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郑和下 西洋) 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 2.闭关政策: 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 “公行”中进行,对外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 限制的措施. 闭关政策则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
第六单元 明清时期
第二节 明清时期的经济
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1.出现水力风车
2.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 3.棉花、烟草等经济作物增加 4.粮食大量流入市场,农产品商品化
二、手工业发展的新高度
1.制瓷业的兴盛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清同治官窑款花鸟粉彩瓷罐 乾隆白地珐琅彩西洋仕女瓶 珐琅彩是瓷器装饰手法之 一,源于画珐琅技法,使用珐 琅彩装饰手法的瓷器也常简称 为珐琅彩。
2.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1)背景: 经济: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根 本) 政治: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思想:统治者盲目自大、天朝上国的思想
(2)评价(西城指导)
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二、手工业发展的新高度 三、商业的新发展 四、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 2.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1.制瓷业的兴盛
2.民营手工业的后来居上
(1)产量、技艺的提高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明朝中后期,江浙一带(如苏州、松江)的丝织业出现了以 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机工”和以生产丝绸获取利润的“机户”, 即早期雇佣工人与资本家。“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标志着资本 主义雇佣关系的形成,也就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