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教案设计:等高线的判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图片等资料,让学生通过资料自主进行归纳,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教学评价】方式与手段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新知等多种方式完成学习内容,体现出“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利用多种教学方式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首先利用等高线地形模型进行直观演示,然后通过图加深印象,将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但在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参与度方面,有所欠缺。在今后,将会多加努力!
【教学主题】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等基础知识。
2、理解等高线的形成原理。
3、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在高一学习地理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但学生实践活动少,缺乏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尤其对初中地理已经遗忘,同时,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在第一课的基础上,学生已经了解了世界地形类型的五种基本类型。因此,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绘图、识图、用图,学会探究,学会合作。
以设置任务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
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读懂图,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和比较能力。教师提示学生从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
与实际相联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珠穆朗玛峰的两个高度值,使学生能够真正ຫໍສະໝຸດ 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纵向思维的能力。
【归纳小结】 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
思考回答
1.欣赏图片,了解地形图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2.熟悉任务,准备解决问题
1.学生观察比较: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
2.理解并识记:海拔、相对高度。
3.随堂练习,巩固知识
巩固旧知,为新课做准备
通过古代战争中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案例以及地形图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来说明判读地形图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想
教学手段
复习旧知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明确概念
夯实基础
【提问】 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哪三个,并与学生一起总结
【教师导入】课件展示不同景观图片以及地形图,“我们认识的这些地图,都是绘制在平面上的。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起伏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和学习的‘地形图的判读’。
【案例讲解】古代作战时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现代地形图多种用途。
【下达任务】要正确阅读地形图,我们需要掌握五个方面的内容
【悬念设问】 为什么珠穆朗玛峰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值呢?这两个高度值又是如何测量得到的呢?
【课件展示】 让学生观察对甲、乙两地高度的测量方法,并提示从不同起点算,甲地的高度有什么不同。
【教学评价】方式与手段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新知等多种方式完成学习内容,体现出“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利用多种教学方式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首先利用等高线地形模型进行直观演示,然后通过图加深印象,将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但在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参与度方面,有所欠缺。在今后,将会多加努力!
【教学主题】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等基础知识。
2、理解等高线的形成原理。
3、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在高一学习地理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但学生实践活动少,缺乏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尤其对初中地理已经遗忘,同时,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在第一课的基础上,学生已经了解了世界地形类型的五种基本类型。因此,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绘图、识图、用图,学会探究,学会合作。
以设置任务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
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读懂图,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和比较能力。教师提示学生从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
与实际相联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珠穆朗玛峰的两个高度值,使学生能够真正ຫໍສະໝຸດ 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纵向思维的能力。
【归纳小结】 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
思考回答
1.欣赏图片,了解地形图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2.熟悉任务,准备解决问题
1.学生观察比较: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
2.理解并识记:海拔、相对高度。
3.随堂练习,巩固知识
巩固旧知,为新课做准备
通过古代战争中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案例以及地形图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来说明判读地形图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想
教学手段
复习旧知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明确概念
夯实基础
【提问】 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哪三个,并与学生一起总结
【教师导入】课件展示不同景观图片以及地形图,“我们认识的这些地图,都是绘制在平面上的。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起伏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和学习的‘地形图的判读’。
【案例讲解】古代作战时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现代地形图多种用途。
【下达任务】要正确阅读地形图,我们需要掌握五个方面的内容
【悬念设问】 为什么珠穆朗玛峰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值呢?这两个高度值又是如何测量得到的呢?
【课件展示】 让学生观察对甲、乙两地高度的测量方法,并提示从不同起点算,甲地的高度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