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共90页文档
中印经济发展方式对比 哪种模式造就强国?

中印经济发展方式对比——哪种模式造就强国?引言中国和印度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一直以来都备受世界关注。
这两个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却采取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
本文将对中印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对比,并分析哪种模式更有可能造就强国。
1. 中印经济发展背景中国和印度都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两国的经济发展背景存在一些差异。
1.1 中国经济发展背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惊人的经济发展成就。
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如市场化改革、开放政策和产业升级等。
这些措施使中国成功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和出口大国。
1.2 印度经济发展背景印度经济改革开始较晚,但在过去几十年里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
印度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如减税、放宽外资限制和推动数字化转型等。
这些措施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并使印度成为全球服务业的重要中心。
2. 中印经济发展模式的对比中国和印度采取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下面将对两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2.1 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出口导向和制造业为主导,这使中国能够迅速崛起为全球经济大国。
中国政府通过鼓励外国投资、提供优惠政策和打造完善的基础设施等方式,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跨国企业。
此外,中国政府还推动了农村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促进了消费升级,推动了内需的增长。
2.2 印度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不同,印度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注重服务业的发展。
印度政府推动了数字化转型、外资开放和鼓励创新等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并促进了印度科技和互联网行业的发展。
此外,印度政府还推动了农村和农业的改革,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3. 哪种模式造就强国?无论是中国的制造业模式还是印度的服务业模式,都为两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这两种模式进行对比。
3.1 经济增长中国的制造业模式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大国,为国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中国与印度经济模式之比较

中国与印度经济模式之比较随着世界上的中国热与印度热,越来越多人把目光聚集在亚洲大陆上的这两个大国。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与印度不但地理位置相邻,文化底蕴都很深厚,并且在近几十年都是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明珠。
中国与印度的发展对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两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各有特色,差异很大。
标签:中国模式;印度模式;经济;差异;改革在当今世界的发展角逐中,中国与印度无疑是两匹黑马,其经济发展速度都走在世界前列。
以数据为例,在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GDP的增速除少数几年外,均高于8%,即便从2012年后在7.5%上下浮动,仍然属于世界前列。
而印度的实际GDP的增长速度在世界上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
除此之外,中国和印度还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都是世界文明古国,都是人口大国,而且比邻而居。
由此,引发了许多人对中国发展模式与印度发展模式的对比。
但是,两国间的差异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在这里,我的观点是,印度崛起的原因是自然而然的和自由化的改革政策,而中国的发展则是由于政府宏观调控。
一、中国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注意经济,走出了一条中国原创的经济道路。
在此前提下,中国尊重市场的基础作用,同时加以政府宏观调控,以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双剑合璧为我国经济发展铺好路,筑好基。
具体方式有市场经济为价值取向、以地方分权为行政运作、从农村分田单干起步、公有经济民营化、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等。
这种经济模式带有明显的优越性,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动力与源泉。
二、印度模式印度的崛起主要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外包业务。
借此机会,印度迅速打造与培养出一批世界级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这些产业的特点是高科技性和高服务性,他所覆盖的行业包括软件业、IT业或制药业。
虽然这些行业并不是政府主导型企业,但却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印度经济的支撑点。
三、中国模式与印度模式的对比比较中国与印度经济腾飞阶段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主要差异有:1.两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差异印度早期实行的是柴明达尔土地政策,这项政策虽然已被废除,但绝大多数农民劳作仍以租佃形式存在,并没有真正脱离土地的控制。
中印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

或许有人会以美洲为例来为西方的殖民地活动进 行辩解,但是,在我们看来,在美洲发生的现象 与其说是殖民还不如说是移民,因此,即使在西 方学者的很多著作中,也是从来不把美洲作为西 方的殖民地来看待的,相反,他们更加愿意称美 洲为西方的衍生国家。
但是,除了美洲、或许还要算上大洋洲之外,我 们在世界其它各洲再也没有看到过由西方国家的 殖民活动而带来的经济增长,事实是在前西方殖 民地国家普遍发生的现象是经济崩溃与贫困的增 长。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本质上区别,所以,与西 方国家的崛起相比,中国和印度的崛起从一开始 就具有和平性、而非掠夺性。
(2)中国向市场经 济转型的初始条件
第一,劳动几乎无限可供给;
第二,内需因为过剩劳动和农村居民数量 过大而严重不足;
第三,中国城乡居民虽有很高的储蓄倾向, 但是由于企业和企业家的高度稀缺而不能 把国内的储蓄有效地转化成为生产性的资 本来增加国民财富和居民收入。
(3)中国对外开放的策略
这样的初始条件和经济特征就决定了中国的对外开放只 能采取出口导向和大规模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模式。
1中国和印度走向市场化道路不同1历史遗产?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基本制度的计划经济?而印度在其改革开放以前所实行的则是以私有制为基本制度的计划经济?这种根本制度上的差异导致了这两个国家在向市场经济转型时必须要选择不同的改革道路2中国的产权改革?中国要想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首要的任务便是进行所有制的改革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正式引入产权和私人企业制度
会,其结果是大幅度地提高了印度企业的生产率, 并且还显著地减少了印度企业关门倒闭的现象。
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从1992年改革开放至 今,印度的 GDP已经翻了一番多,其人均 GDP提高了近 4 倍,并且和中国一样,印 度也非常显著地减少了贫困。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华民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
里面有两个关健词,一个是相似原理,这两个国家最近二、三十年的经济增长走的道路基本上是一样的。
第二个关键词,就是不同的方法,它们通向富裕的道路,走向经济发展的道路方法上有很大的差别。
在这么一个题目下,我准备讲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中国和印度崛起的世界意义关于中国和印度崛起的世界意义,我认为可以概括起来有这么五个方面,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和印度崛起对世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一)为解决世界性的贫困提供了新的希望世界银行联合国“千年反贫困”计划里面寄厚望于中国和印度,为什么?两个人口大国。
这两个国家把人口加总在一起大概要占到将近世界人口的40%。
所以对于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来讲,经济增长而不是收入分配是解决贫困的首要的任务。
那么这一点,在最近已经被中国和印度(中国是将近三十年,印度是改革以后的将近二十年时间)的事实得到证明。
我们看一下数据就知道了,中国现在是短短26年的时间,从1979年到现在,已经使得4亿左右的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这个被联合国认为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贡献。
再来看印度。
印度在刚刚开始改革的时候,它的贫困人口要占到全国总人口的36%。
但是在1992年走向市场化改革以后,仅仅8年,它的贫困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就下降了8个百分点,到了28%,然后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
(二)和平的经济崛起如果我们把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和发生在15世纪以后的发现新大陆、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以后的西方世界去做一个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在西方世界经济崛起的时候,西方各国它们的工业化,它们在通向富裕的历史过程当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呢?它们是制造贫困的。
我们如果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读过恩格斯和马克思写得《英国煤矿工人的生活状况》,那么首先,我们会发现,西方国家在经济崛起的时候造成了它的社会内部的阶级分化,产生了贫困。
中印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中印发展模式比较分析作者:周骁来源:《商情》2016年第27期【摘要】中印两国都在努力进行着国内经济改革,以期在全球经济下行的趋势中可以保证自己国家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两国虽互为邻国,但在经济上的相互学习借鉴并不密切,甚至开始相互竞争,但现在都出现了瓶颈。
发展模式的不同与两国的改革的时间和世界经济的大环境有着重大的联系。
时至今日,两国只有分析自身发展模式的不足,借鉴相互的发展经验,才能在世界经济下行的环境下,走出一条更为广阔的经济发展之路。
【关键词】中国印度发展模式经济发展一、绪论中国在1978年邓小平执政时期开始了改革开放;印度在1990在拉奥执政时期开始放弃计划经济开始了改革。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还是缓慢上升或者停滞,但80年代之后就开始了突飞猛进地增长,一度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印度在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和英迪拉·甘地以计划为主导的执政领导人之后,迎来了纳拉辛哈·拉奥,一位提倡市场改革的领导人,学习中国80年代放松对经济的管制,激发全民的创造力,在1991之后,经济增长开始换档,经济也进入到了高速发展的时期,成为继中国之后,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星。
中国在1980年之后,经济增长率一度达到10%以上,而印度在经历了改革之后,经济增长率也从也从原来的3-4%一度达到7-9%。
2015年在世界经济下行,印度经济发展率达到7%以上,超越中国,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所以对于中国模式和印度模式谁能走的更好更久的讨论又在学界兴起。
二、中国发展模式分析1978年之后,以邓小平为领导,中国政府展开了一场深入的经济改革。
对内,政府不断在各个经济领域行业中退出,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对外,不断引进外资,给外企以超国民待遇。
通过自身的廉价劳动力优势,不断将欧盟、美国、日本的低级制造业引入国内。
19世界80年代,中国开始对外招商引资。
《中印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中印经济发展比较分析服务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竞争的核心,是衡量一国国际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标准,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更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中印两国作为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环境和人口数量上有相似之处,但服务贸易发展情况却大不相同。
多角度对两国服务贸易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对于优化我国服务贸易结构、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具有指导意义。
一、中印服务贸易发展情况总体比较(一)两国规模均不断上升,我国约为印度两倍2008-2019年,中国服务贸易收支总额由3017亿美元增至749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10.3% ;印度服务贸易收支总额由1617亿美元增至345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7.6%。
总体来讲,中印两国服务贸易收支总额除个别年份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出现小幅下降外,基本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我国增速略高于印度,2019年我国服务贸易收支总额约为印度两倍多。
从服务贸易收支总额占GDP比重看,2008-2019年,中印两国占比均比较稳定,变化不大。
但是印度占比约为中国的两倍,印度占比稳定在12%左右,中国占比稳定在6%左右。
(二)我国长期保持逆差,印度长期保持顺差2008-2019年,我国服务贸易收入、支出、收支差额(逆差)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5% 、13.1%、39.3% ,逆差由111 亿美元增长至2611亿美元;印度服务贸易收入、支出、收支差额(顺差)年均增长率为7.1% 、8.9% 、6.3%,顺差由505亿美元增长至837亿美元。
从分项增长速度上看,中印服务贸易收入增长速度较为接近,但支出增长速度差异较大,中国高出印度4个百分点以上,主要是由于近年来中国旅行项下支出增长较快。
总体来讲,我国服务贸易长期保持逆差,且逆差规模快速扩大;印度服务贸易长期保持顺差,且顺差规模保持平稳增长。
二、中印服务贸易收支结构比较分析(一)从收入结构上看,我国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印度集中在技术密集型行业2019年,中国服务贸易收入主要集中在其他商业服务、运输服务、旅行,分别占比28.3% 、18.9%% 、14.7%,合计占比61.9% ;印度主要集中在“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他商业服务、旅行,分别占比46.0%、21.7% 、15.0% ,合计占比82.7%。
中印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与金融危机中的对策探讨

来 , 海 问题有尖锐化 的发展 趋 势 , 及 中国与越 南 、 莱 、 南 涉 文
中 国与 东 盟 应 遵 守 自贸 区 内 各 项 投 资 协 议 规 定 , 立 建
健 全 自贸 区 内 决 策 管 理 组 织 机 构 , 强 双 边 金 融 合 作 , 善 增 完
印 度 尼 西 亚 、 律 宾 、 来 西 亚 等 多 个 东 盟 国 家 , 中 一 些 金 融 体 系 , 经 济 发 展 建 设 良好 的 国 际 环 境 。 菲 马 其 为 国 家 对 南 沙 群 岛提 出 主 权 要 求 , 至 占 据 部 分 岛 屿 , 采 资 3 2 企 业 方 面 甚 开 . 源 , 何 处 理 好 政 治 争 议 对 于 自 贸 区 内 各 国 间 的 相 互 信 任 如 与 合 作 , 于 自贸 区 建 设 的 影 响 甚 大 , 而 影 响 贸 易 区 内各 对 进
摘 要 : 国和 印 度 是 世 界 上 人 口最 多 的 两 个 发 展 中 国 家 。近 二 三 十 年 以 来 , 国相 继 走 上 了 经 济 发 展 的 高 速 路 。 这 中 两 个 现 象 引 起 了全 世 界 的 广 泛 关 注 , 际 上 , 实 中印 两 国走 的 是 截 然 不 同 的 两条 发 展 道 路 , 济 发 展 模 式 有 着 各 自不 同 的 特 点 。 经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

长率年平均 为 9 4 % 以上 , 印度只有 6 %左右 。目前, . 而
印度 利用外资数量很少 的原因还在 于, 印度 的公路 、 港 口、 机场、 电供应等 基础设施相对 中国而言极差 , 水 印度
的城市 建设与 中国相 比有较大差距 。 此外 , 中印两 国各 自的海外侨胞对两 国利用 F I D 有不 同的贡献 中国吸引外
(、 1 晋中学院。 山西 榆次 0 0 0 ; 3 6 0 2 山西金融职业学院 . 、 山西 பைடு நூலகம்原 0 0 0 3 0 9)
印度被迫卷入 了全球 化的进程 , 可独立 之后 , 却放 缓 了全 球 化的步伐 。” 长期研 究印度 问题的 四川 大学南亚研究所 I 文富德教授 说 , 为了维护 民族独 立 ,他们 对 F l控制较 “ b 严。允许 F I进入的领域 , D 多是被认为需 要引进 国外先进
灵 ”而 中国则被称为是“ 闭的体制 , , 封 开放 的心灵 ” 。 在发展 中国家大都极力吸引 F I加 强对外 贸易的背 D、 景下 , 印度 对 F I的态度似乎与它 的发 展 中大 国地位 极不 D 相称 。19 9 1年 , 由于收支危机 及外汇短 缺 , 印度对 F I的 D
印度与中国的经济模式比较

印度与中国的经济模式比较印度和中国是亚洲两个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体系。
虽然这两个国家都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它们的经济模式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印度和中国的经济模式进行比较。
宏观方面比较中国在1978年实施经济改革以来,已经实现了40多年的快速经济发展。
如今,它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生产总值最高的国家之一。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采取了强劲的政府支持和市场导向的策略。
中国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包括鼓励外商投资、通过社会保障政策加强对公民的保障以及加强环保措施等。
此外,中国也进行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以更好地平衡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
印度的经济模式比中国更多元化。
印度面临着缺乏国内市场、劳动力、公共基础设施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印度政府不得不更加依赖外资。
印度政府制定了吸引外资的政策,采取了比中国更开放、市场化和民主化的政策。
此外,印度还通过贫困和文盲问题等社会问题来实现经济增长,这使印度的经济增长更偏向于民生改善。
微观方面比较中国在90年代开始实行企业改革时,采用“国进民退”的方式,大量国有企业被剥离或者兼并,这使得中国的市场经济更加活跃。
中国还采取了出口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
同时,中国银行业和股票市场的发展促进了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
印度采取的则是通过民间企业来推动经济发展。
印度拥有一个历史悠久的私人企业家家族,他们在民间经济方面有着深厚的底蕴。
印度政府鼓励私人投资和企业家创新,同时也采取了配套政策,如税收减免、营商环境优化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对私人经济的支持。
结论对比来看,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模式都拥有自己的独特性。
中国的经济发展更多地依靠大型国有企业、政府和出口,而印度则更注重发展民间经济和优化国内营商环境。
两国有着各自优势,但都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资源利用等。
虽然两国在经济模式上存在一些差异,但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和两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两国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将会愈加频繁。
中印经济发展比较与启示

潜力与前景
印度经济增长潜力较大,未来有望继续保 持快速增长。
中印两国贸易总量比较
贸易规模
中国与印度的贸易总量相对较小,但近年来呈增长趋势。
贸易结构
中印贸易以中间品为主,中国从印度进口原材料和初级产品, 向印度出口加工制成品。
贸易平衡
中国对印度存在贸易顺差,印度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较大。
04
中印经济发展的启示与建 议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
01
02
03
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 训
坚持改革开放,充分利 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 种资源,拓展经济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空间;
发挥人口和劳动力资源 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
业转移;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
注重技术创新和产 业升级,提高国际 竞争力;
印度经济发展的经 验教训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 略,实现经济发展 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趋势
01
中国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 合作,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 。
02
印度经济发展趋势
03
印度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趋势
印度将加强服务业发展,特别是在 业务流程外包和呼叫中心等领域。
VS
印度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社会稳定和治安问题较为突出,影响投资环 境;
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创新机制有待完善。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中国经济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 级;
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人才培养,提 高核心竞争力;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印度经济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模式有哪些不同点?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模式有哪些不同点?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和印度被视为新兴经济体,各自拥有独特的经济模式。
虽然两国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地方。
本文将分别从国家治理、政策制定、产业结构、国际合作等方面阐述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模式所存在的不同点。
一、国家治理中国的国家治理是以党政分开为基础的。
政府作为行政机关,是党的领导下的具体实现者。
在经济方面,政府实行宏观调控的作用,严格控制市场准入和参与,加快企业发展速度,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保证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平衡,以此来保证中国经济的稳中向好发展。
相比之下,印度是一种混合经济体制,政府与私营公司共同承担着经济发展和治理的重任。
印度政府在其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不仅负责如教育、社会福利、贸易协定签订等日常行政管理,而且承担着重要的宏观调控功能,并协调各项政策的相关环节。
二、政策制定中国的经济发展倚重于政府引导。
政府向市场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进步,如五年规划,南水北调,高铁等,不断推进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政府的按需调整,保证了经济的稳增长,并具有扩大国内需求、消除贫困和不平等方面的作用。
印度在各个领域的政策也是通过中央和邦政府共同决策,或者通过司法机构制定出来的。
政策方面的制定一般会从众多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协调不同利益之间的矛盾。
印度政府更注重吸纳外来投资和全球化程度,试图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三、产业结构中国的工业化发展水平已相当高,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中国制造业已由大量的小型企业向规模化的中型企业转型并快速提高产能,由简单部件制造向研发和创新转型,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全方位推进的信息化、数字化生产,具备了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基础。
印度则相对落后,印度对制造业的投资较少,从而导致整个制造业的生产率较低。
此外,受到劳动力短缺和基础设施不足的影响,印度制造业普遍存在生产效率和能力不足等问题,制造业的占比比较小。
8017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比较分析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拥有高人口数量的国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都取得了惊人的发展,然而二者的发展模式、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使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二、人口及劳动力市场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中国和印度在人口数量上不相上下,都突破了10亿大关。
但是,中国的人口已经逐年减少,而印度的人口却在不断增长。
中国的人力资源比印度更丰富,但在教育投入、技术质量、产业结构等方面,中国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三、产业结构中国和印度的产业结构不同。
中国的经济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出口贸易占据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当大的一部分。
印度的经济则以服务业和农业为主,并且该国的服务业发展已经超越制造业。
随着全球化及技术的发展,服务业已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印度因其语言优势、知识产权的保护、成本低廉及人才的高素质等特点而成为服务业的“新宠”。
四、国际投资中国和印度拥有良好的国际投资环境,但二者的吸引力略有差距。
中国依靠高销售的出口与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在中国建厂合作,吸引了大量的外资。
而印度则依赖于服务外包等发展模式吸引国际资本,因此在服务业、信息技术及通讯等领域具有一定竞争优势。
五、政治体制中国、印度的政治体制不同,对于国家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中国的政治体制高效且稳定,能够快速作出决策,及时推进经济发展。
而印度的政治体制相对缓慢、繁琐,经常出现政治动荡,这也影响了印度的经济增长。
六、总结中国和印度在经济发展方面各有千秋,在产业结构、政治体制、教育投入、国际投资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但是,不管是中国还是印度都要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下大力气,才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七、个人观点作为一个人工智能语言模型,本系统难以给出个人观点。
但笔者认为,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尤其是在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方面要更加注重。
中印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

的生产力水平 、 一定的经济体 制和经济发展 战略相适应 , 能 反映特定的经济增长动力结 构和经济增长 目标的一个经 济 范畴 。其 实质是指推动经济增 长的各种生 产要 素投入及其 组合的方式 , 也就是依赖什么要素 , 借助什么手段 , 通过什 么 途径 , 怎样实现经济增 长。要素不 同、 手段不 同、 途径 不 同, 所带来 的增长质量和结果也 不同。经 济发展模式 的选择取 决于一个 国家或地 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 阶段 。因此 , 同国 不 家在不 同的资源察赋 、 经济 发展条件和经济发展 战略的指导 下, 其经济成长路径 和经济发展 模式是不 同的; 即使选 择不
2 2 中 印 两 国的 经 济增 长模 式不 同 .
在 2 0 -2 0 03 0 6年的四年 间, 中国的年均 G P增 长率约 D 为9 , % 印度约为 7 , 国和印度的 G P年增长 率在世 界 % 中 D 各 国中位居前列 , 均属于高增长。但是 两国增长的源泉却截
然不 同。
济改革后 两国经济发展模 式的特征进行 比较和鉴别 , 不仅对 中印两 国今后 的经济发展有所帮助 , 而且对其他发展 中国家经济发展 道路 的选择也大有裨益 。
关键词 中国; 印度 ; 经济发展模式 ; 比较
中 图 分类 号 : 13 F 1 文 献 标 识 码 : A
1 中印经济发展模式 比较的可行性
同的 经 济成 长路 径 和 经 济 发 展 模式 , 可 以 达到 同一 的 经 济 也
件及服务产业 , 提高 了其 以现有水 平参与 国际市场竞 争的能
力 , 促进 印度现代服务业及其国民经济 的发展。印度试 图 并
新 辟 一 条 由信 息 化驱 动现 代 化 的 跳 跃 式 发 展道 路 , 种 模 式 这
中国和印度发展模式的比较

自由化 改革 。独立后 的 印度 在政 治 上继承 了英 国统
治时期 的 自由主义 法律 和政 治 制度 , 予普 通 大众 给 选举 权 , 实行议会 制 民主 。从 获得 独立开 始 , 印度 就 是为数 不 多 的经 由 自由之 路 发 展 的 非 西 方 国家 之
一
,
其 中对人 的 自由和 参 与 的重 视 与对 经 济增 长 的 在 经济 上 , 19 年 自由化 之前 , 至 91 印度 主 要奉
政治
《 实事求是 》 2 0 0 9年第 3期
中国人 的受教 育程 度 、 均寿命 等都 有普遍 的提 高 。 平
() 3 循序 渐 进 式 改 革 的有 效 性 和稳 定 性 。中 国
族 、 阶层 的 国家 , 多 印度 社 会 具 有 明显 的 冲 突 性 特 征 。在 民主的程序 和 制度之 下 , 印度各 种族 、 阶层 各 具备 了一个 政治 参 与平 台 。在这 个 平 台之 上 , 度 印 社会各 种 团体 之 间具 有 了妥协 和协 商 的可 能 , 度 印
《 实事求是》 20 0 9年第 3 期
政治
中 国和 印度发 展模 式 的 比较
隋斌斌 张喜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中共中央党校 政治学系 北京 10 9 ) 0 0 1
摘
要: 中国 自 17 9 8年开始的经济改革 比印度早了整整 1 年 。印度的改革主要集 中于经济层 面的调整和改 4
印度 发展模 式 比较 文章编号 :0 3— 6 12 0 }3 0 8 3 10 4 4 (0 90 —0 1 —0
社会 和政府 之 间达 成 了一种制 衡 的关 系 。社 会 内部 问的利 益沟 通 以及 社会 和政府 之 间的制 衡保证 了改 革 的适 应性 和稳定 性 。
中印经济发展状况比较研究

中印经济发展状况比较研究内容摘要:近年来,印度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近十年经济年均增长率为7.09%,仅次于中国。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印度的发展有其独特的特点,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一半,其服务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本文对中印现行的经济情况以及未来竞争力进行比较,以对中国经济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中国印度经济发展比较中印经济发展基本状况及产业结构20世纪50-70年代印度经历了低速(年均3%-3.5%)发展,80年代经济增长开始加速,进入90年代后其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提升。
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
1999-2008年中印两国经济增长速度比较(见图1)。
以2007年汇率计算,2007年印度的经济总量达到1.1万亿美元,人均GDP为978美元(2006年推算值),是世界第12大经济体,亚洲第三大经济体。
中国经济总量为3.28万亿美元,人均GDP为2460.8美元(按现值计算),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印度改革以来十多年的增长速度较快,而且经济规模与人均GDP也迅速上升。
产业结构方面,两国的农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都在不断下降(见表1)。
如表1所示,印度农业1990年占GDP比重为30%,到2005年,农业占GDP比重下降到19.9%。
中国农业占GDP的比重由1990年的27.1%下降到2007年的11.3%。
印度走的是一条服务主导型发展道路,而中国走的是传统的制造业主导型的发展道路。
由于中印两国走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在第二、三产业结构的变化方面差异很大,印度成了“世界办公室”,而中国则成了“世界工厂”。
中国制造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占GDP的比重已经将近一半,从1990年的41.3%上升到2007年的48.6%。
而印度同期的数据基本上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停留在25%左右的水平上,到2005年反而下降到了19.3%。
近年来,中国GDP累计增长的54%是由制造业贡献的,而印度制造业的贡献率只相当于中国的一半。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态势比较(龙和象的竞赛)

龙和象的竞赛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态势比较(草稿)徐滇庆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一、印度经济的高速增长在2006年初的达沃斯论坛上,许多人认为,在中国改革开放十年之后印度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
他们认为:“印度在关键领域正在超过中国,这些领域的成功可能促使印度最终赶上甚至超越中国。
”1世界各国各有所长。
印度也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
和中国相比,印度有着比较完善的市场制度和法制体系,印度的银行系统制度健全,不良贷款率很低。
印度的资本市场运转良好,印度的中小企业的管理良好,有一批具有国际声誉的公司,例如Infosys Technologies Ltd,Dr. Reddy’s Laboratories Ltd 等。
印度有一批很好的工程学院,在IT产业上具有令人羡慕的优势等等。
印度在2003年的经济增长率高达%,在2004年又创造了%的好记录。
近年来,印度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可喜可贺。
毫无疑问,印度的繁荣对于亚洲地区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希望印度能够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尽快摆脱贫穷。
可是,在比较中国和印度着两个大国的经济发展的时候,断言印度将赶上或者超过中国,这个结论却来得有些仓促,缺乏理论和经济实践的支持。
如同人们在评论体育竞赛时固然也会谈论运动员身高,速度等等,但是,最关键的还是要看他在竞赛中的表现。
脱离竞赛去讨论运动员的长短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在研究中国和印度的经济竞争潜力的时候,不仅要知道他们各自的的优点和缺点,更重要的是要观察他们在市场竞争中表现,要研究竞争格局和他们各自的竞争对手。
二、不同的竞争组别,不同的优势在当今国际市场竞争中,市场份额的占有率至关重要。
市场占有率从需求方约束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空间。
在西方工业国家中产能远远大于实际的产出,在很多时候,不是生产不出来,而是1有人举例说,印度有着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有较好的教育,同时,他们又说,印度缺乏就业机会,失业率太高,文盲率太高。
中印经济发展方式对比 哪种模式造就强国?

中印经济发展方式对比哪种模式造就强国?当中国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以闪电般得速度起飞,同时成为全球经济强国时,全世界从最初对中国得不信任逐渐转为由衷得钦佩.中国得国内生产总值要紧以制造业拉动,增长率在2002年达到8%后,又在2003年增至9%.中国依靠巨大得国内储备资金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汲取大量外资在中国建立工厂,引进所需得国外专业技术.仅2003年度,中国汲取外商直截了当投资资金就达到530亿美元,占整个世界总投资额得82%(联合国贸易进展会议(unctad)数据库中外商直截了当投资得数据),为当年得世界之最.印度得经济起步落后于中国大约10年,最近才为世人瞩目.其崛起要紧依靠西方工作岗位得地域性转移.同时印度迅速造就了一批世界级得知识密集型企业,所属行业包括软件业、it业和制药业.这些行业在进展过程中非常少得到政府得资助,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得进展:2003年印度国民生产总值增幅为83%,而2002年仅为43%;然而印度2003年吸引得外商直截了当投资为47亿美元,2002年则为30亿美元.只相当于中国得一个零头.中国和印度经济进展得道路截然不同.中国得经济进展是政府深思熟虑后决策得结果,而印度得经济进展则多少有点顺其自然.中印两种截然不同得进展方式孰优孰劣?哪种进展模式会造就强国?中印产业:一硬一软中印两种进展模式得不同点要紧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相比印度政府,中国政府更情愿培育和指导整个经济活动.中国政府大力投资硬件基础设施,有权决定哪家企业能够得到政府资源、哪家企业可在a股市场挂牌(即使该企业不一定是最好得).与此相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政府越来越少干预经济活动.第二,在外商直截了当投资上,中国乐于同意外资,而印度始终对此保持慎重态度.上述区不妨碍到哪类企业会成功.在中国,那些需要“硬件”基础建设(如公路、港口、电力)得企业远远领先印度.同时在不久得今后仍将保持这一优势.而印度得企业则在“软件”基础建设领域,即无形资产占主导地位得行业中更胜一筹,如软件业、生化业或广告业等创新性行业.生产流程快得制造类企业需要高效得道路和交通网络,因此这类企业在印度进展缓慢,然而那些不受发电机短缺及公路进展限制得企业却进展迅速.软性资产甚至支撑起了印度得汽车产业.与中国不同,印度汽车产业得成功并非依靠于跨国集团大量得资本投入,而是依靠智能化得设计开发出造价低廉得本土化车型.事实上,印度差不多将许多高附加值得机械和电子元件输出到中国.这些元件得生产更多靠得是专门技术而非基础设施.更重要得是,中国许多硬件资产企业之因此能够生存下来,是因为政府注入了资金.政府能如此做得缘故是他们干预国内资本市场,在印度则没有如此得政府干预,因此其成功企业要紧集中在受资本限制较小得行业.设立一家软件公司不需要大量资金,但建立一家大型钢铁厂却相反.印度政府对资本市场得较少干涉和不对缺乏有形资产得行业(如软件业、生化业、媒体业)采取管制得政策,为创业者提供了空间.创业活动得推动依靠传统企业(要紧是家族企业)和新进入市场得企业.尽管印度得股票和债券市场并不完美,但在总体上能够支持私营企业得进展.良好得硬性基础建设和中国政府对外资得热诚欢迎,有利于跨国集团在中国开展经营活动.然而由于这些跨国公司同时带来了他们自己得资本和高层人才,因此他们没有必要大量依靠当地资源.中国不乏优秀得土生土长得创业者.然而,非常多本土企业却由于资本市场效率低下、银行系统坏账累累以及地点政府官员(而不是市场力量)决定融资对象得残酷现实而举步维艰.中国和印度都有能力按照各自不同得道路将目前得进展势头再保持数十年.中国政府关于经济得干涉,包括对外资开放得政策,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得生活水平,这是印度社会所没有得.也许这两个国家都选择了各自特定历史背景下最好得道路.当大伙儿对这两个国家进行比较时,非常容易不记得印度得改革要比中国晚了十多年.随着印度进一步放开对外商直截了当投资得限制,我们非常可能会发觉印度更加自由得经济环境更有利于长期得经济繁荣和企业进展.中国模式:低效但强劲为中国经济进展模式寻咨询题并不难:周期性产能过剩、政府干预资源分配以及日益加剧得社会不平等现象都只是众多缺点得冰山一角.然而人们非常难再寻到其他模式能如此强劲地推动经济进展.中国政府从推动经济增长得角度对企业进展进行治理.在中国,你能够成为一个小企业主,但假如你想做大,就必须从政府背景得渠道中融资.从全然上讲,政府官员有权决定哪个企业能得以进展.如此得政策关于实现企业成长得目标是十分成功得.中国迅速建立了足以推动经济进展得大型企业.以作为制造行业支柱得汽车业为例.20年前,中国没有真正得汽车产业,中国政府决定,必须引进像大众汽车那样得国外成熟企业教给国内生产厂商如何制造汽车.政府坦率地表示:“中国需要现代化,中国经济需要进展.我们没有能够达到如此目标得企业,因此想尽一切方法制造如此得企业.”中国经济改革得全然机制是促进各省、市之间得竞争.在20世纪80年代往常,中国没有一家全国性企业,所有得企业基本上地点性企业.随着国内贸易壁垒得解除,地点创业者和支持他们得政府官员投资扩大经营规模,努力打入邻近市场.确实,这会造成产量过剩和价格战,然而通过一段相对较短得时刻,生产得周期性会导致行业内企业得重新洗牌,使最有竞争力得企业存活下来.存活下来得企业凭借具有得全国性规模和真实得竞争优势,不再依靠当地政府提供融资,从而能够在国内外市场上长期参与竞争. 另外,我们认为中国资本市场得进展或银行体制得改革与外商直截了当投资并无联系.跨国企业固定资产得投资仅占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得15%,因此他们对推动经济进展所起得作用不是非常大.中国必须利用自身得金融资源来支持经济增长,因此,中国得资本市场正在进展之中.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来解决银行咨询题,包括提高储备金利率,改革分行业绩和激励机制以及采纳更灵活得、以风险为基础得定价政策.中国进展模式得低效率是否会超过它对经济进展得贡献?我们认为可不能.政府仍然操纵着绝大部分金融资源,同时差不多能够合理分配——这确实是中国经济能如此快速进展得缘故.和在高效市场上得私营经济相比,政府无疑关于分配资金不甚在行.中国并不是一个高效得市场,而融资金额较少(不管是政府依然私营部门)得印度模式不能像中国模式那样实现中国目前得增长.印度模式关于印度经济而言可能同样存在咨询题:家族式企业和其他个人投资者也许长于合理判定哪些投资对自己有益,但他们得投资金额不足以带动中国那样高速得进展.当印度国内外投资者看到印度得进展潜力后,印度吸引外资能力必将急速增长,这一点是完全在情理之中得.行业层面得比较“毕竟哪一种模式更有利于经济进展?”那个咨询题得答案不可能在国家层面寻到,必须深入到行业层次.中国和印度都存在一些由于管制严格、缺乏竞争而导致进展缓慢、效率低下得行业.但两个国家也都存在由于管制较松而蓬勃进展得企业.麦肯锡全球研究学院一直认为高速经济增长得关键因素是生产率,阻碍提高生产率得要紧障碍是政府微观层面阻碍竞争得层层管制.印度确实是这一观点最好得注释.印度生产率较高得行业包括it业、软件业和业务流程外包行业.这些行业成功制造了数十万就业机会和几十亿美元得出口额.这些具有潜力得新兴行业躲过了政府得管制,避开了被扼杀得可能.it、软件和外包服务企业不受其它行业在工作时刻和加班等相关劳动法规得管制,同时政府同意外商直截了当投资进入,而这在零售业等行业是不同意得.假如没有这些国外资金得注入,这些行业是否会在印度起飞,就值得怀疑.到2002年为止,这些行业汲取得外资占整个印度汲取外资总额得15%.生产率居中得是汽车行业.那个行业自从20世纪80年代政府放松管制后,发生了翻天覆地得变化.到1992年为止,多数针对外商直截了当投资得限制得以解除,这使得产量和劳动生产率得到非常大提高.车辆价格也随之下跌.即使发生了行业整合,但由于需求强劲,行业得就业状况依旧保持稳定.尽管如此,由于整车得关税居高不下,国内得汽车制造商仍没有直截了当参与国际竞争.这意味着该行业得效率尚未达到其应达到得水平.处于生产率进展最低端得是消费电子行业.尽管该行业得外资投资限制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解除,然而整个行业仍处于各类进出口关税、国内税赋和相关法规得层层束缚中,导致了印度得消费电子产品不仅无法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即使在国内价格也是一般消费者所无法承受得.食品零售业得情况则更糟,部分缘故是国家完全禁止外资进入.该行业得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得6%.再看一下中国.中国已拥有一些相对较为自由而富有竞争力得行业,如消费电子.它得劳动生产率是印度得两倍.在过去20年间,该行业由于国外直截了当投资和国内同业得竞争压力已具有国际竞争力.该行业得成功与政府对此行业采取得相对宽松得监管政策紧密相关.所以,这相对宽松得监管政策非常可能是由于当时政府并没有意识到该行业得进展潜力.现在,中国每年生产得消费电子产品总值为600亿美元.中国汽车行业得前景尚未明朗.政府将该行业定位于战略性产业,加以严格管制,只盼望通过开放获得国外得资金和技术.市场差不多对国外汽车制造商开放,消费需求得到非常大提高,价格也落下来.然而,汽车行业也充分反映出政府干预对遏制潜在国外投资得负面作用.国外汽车制造商只能通过建立合资企业进行投资,汽车配件必须从当地供应商采购,同时关税之高使得进口车无法参与市场竞争.所以,随着私营企业得壮大,竞争也在逐渐加剧.但中国合资企业得生产率仍然比日本和美国低——而且相比较中国得劳动力成本更低,这非常让人吃惊.从行业层面比较,在it和业务流程外包服务行业,中国即使花15年也未必能赶上印度;而在消费电子行业,中国则在整个市场上居于主导地位,印度再花10年也不能对中国构成严峻得威胁.汽车行业得胜负则难以定夺.印度市场中得竞争要素带来了许多技术创新.印度利用低成本得劳动力,不采纳耗资巨大得自动化生产.当地得工程师差不多开发出scorpio等新型产品,这是一种suv车型,其零售价仅为美国得一个零头.在中国,大量得外商直截了当投资差不多将该行业做大,然而政府得管制却限制了该行业得竞争潜力.现在就推断毕竟是哪种经济进展模式更好还为时尚早.实现强劲持久得经济进展必须依靠较高得生产率,而且要着眼于行业得进展.而要实现较高得生产率,则要靠政府建立健全得管制机制,同时扫除一切阻碍竞争壁垒,为进展制造平等竞争得环境.中国和印度都有机会使企业和国家经济实现繁荣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