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研究的脉络及趋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研究的脉络及趋势
作者:王中华顾粤乐
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24年第03期
摘要 40年来,我国语文教材插图研究经历了萌芽阶段、初步发展阶段、成熟阶段与繁荣阶段等四个阶段。

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内涵研究、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运用策略研究。

然而,在此研究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足与问题,如研究视角的欠丰富等。

为此,在未来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研究中需要不断拓展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理论研究,推进研究视角多样化,增强研究方法多元化,促进研究队伍的完善,推动研究成果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语文教材插图;插图研究;插图功能;研究视角
引用格式王中华,顾粤乐.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研究的脉络及趋势[J].教学与管理,2024(09):79-84.
语文插教材图主要是指对主要文字内容进行补充说明的图片,包括照片、示意图、流程图、图画等非文字辅助元素[1]。

插图在语文教材中客观存在,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因此,语文教材插图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从1982年开始到2022年7月,以“语文教材插图”为篇名,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到415篇论文,以“语文教科书插图”为篇名,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到149篇论文。

纵观40年来我国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不难发现,语文教材插图研究取得了很多的成果,研究涉及插图的特征、插图的运用、插图的审美等。

但是,通过分析发现,以往研究存在研究视角欠丰富、研究方法单一、研究队伍缺乏多样化等问题。

为了促进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丰富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研究视角和范围,增强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凸显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圖研究队伍的多样性,从而促进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一、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研究的主要历程
1.研究的初步阶段(1982-1995年)
1982年,王昌桃发表《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运用》一文,提到插图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以及促进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2]。

该论文的发表标志着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研究的正式开始。

1983年到1993年期间没有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研究成果发表,1994年、1995年也只有3篇研究成果发表。

可见,在此阶段,语文教材插图得到了一定的研究和关注,但是研究成果数量较少、研究内容比较单一、研究影响力也不高。

因此,笔者认为,这个阶段是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研究的初步阶段。

1996年,诸定国发表《浅谈义务制语文教材的插图失误》,指出语文教材插图中存在有悖于史实、图文相悖等问题与不足[3],开启了对语文教材插图的反思性研究,该论文标志着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研究发展阶段的到来。

此后的5年期间,研究成果只有5篇,平均每年1篇,研究主题包括语文教材插图的价值及运用等,研究成果的质量也不高。

总之,此阶段的语文教材插图研究还处在上升发展阶段。

3.研究的成熟阶段(2001-2010年)
2001年,第八次课程改革开始,新课改给语文教育改革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在此背景下,语文教材插图研究逐步成熟起来。

2001年,孙卫平发表论文认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精美插图在教学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它是激发兴趣的动力,是沟通学生与课文的桥梁,是引发想象的催化剂。

”[4]此论文标志语文教材插图研究受到了重视和关注,标志学者重新反思语文教材插图研究的重要性。

此阶段彰显出以下特点:第一,研究数量逐渐增加。

2001年到2010年,发表论文28篇,平均每年2.8篇,仅2010年就达到8篇,多于前面几个阶段。

第二,研究主题逐渐增多。

研究主题涉及语文教材插图的价值、问题、功能以及运用策略等。

第三,研究的关注度逐步增加,从原来只有少数期刊关注该主题的研究,发展到多个杂志发表该主题论文。

第四,硕士论文逐渐涉猎该主题,如2005年华东师范大学鲍清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学语文教材插图运用及编审管理》。

第五,研究的理论深度逐渐加强。

此阶段的研究不仅探讨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价值以及问题,还思考如何进行运用并对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提出建设性建议以及实证研究。

总之,此阶段研究呈现出研究数量逐步增加、研究主题逐渐增多、研究深度也逐步加深等特点。

4.研究的繁荣阶段(2011-2015年)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出台以及在新课改10年后的2011年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备受关注和重视,于是,语文教材插图研究也到了一定的新阶段,以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插图内容研究——以人教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为例》为代表。

此阶段的研究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研究数量逐年增长,发表论文数量达到109篇,2014年和2015年各发表22篇论文,平均每年发表21.8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17篇。

第二,研究内容日益丰富。

研究内容涉及语文教材插图的度的研究、语文教材插图的开发研究、语文教材插图的批评研究、语文教材插图的功能研究、语文教材插图的策略研究等内容。

第三,研究方法不断丰富,如对不同版本教材插图的比较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等。

第四,研究队伍逐渐增加,不仅有小学单位作者发表的论文,还有大学单位作者发表论文,而且作者单位数量也逐渐增加。

第五,研究成果质量不断提高。

以《课程·教材·教法》为代表的CSSCI期刊开始关注语文教材插图研究。

总之,此阶段研究呈现出研究数量增加、研究质量逐步提升等特点。

2016年国家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进一步强调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新时代的中国学生。

2016年,刘真福发表《初中语文教材插图科学性与适用性研究》一文指出:插图设计需要多类型多风格,需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需要追求美观大方并避免瑕疵,还需要做好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衔接[5]。

此论文标志着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研究的不断深化。

在此阶段,语文教材插图研究逐渐探讨核心素养的问题,反思语文教材插图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适切性和科学性,探究语文教材插图资源的利用率和策略,并探讨如何利用语文教材插图进行高质量语文教学。

具体而言,此阶段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研究数量大幅增加。

2016年16篇,2017年41篇,2018年40篇,2019年62篇,2020年55篇,2021年60篇,从中不难看出,2017年以来,每年都有超过40篇的论文数量。

第二,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和深化,其中有25篇关于语文教材插图的资源研究、11篇语文教材插图的功能研究、97篇语文教材插图的运用研究、2篇语文教材插图的核心素养研究、20篇关于语文教材插图的特点研究等。

第三,研究理论深度在不断增加,从不同学科视角来进行语文教材插图研究,如语文教材插图的图像学研究、语文教材插图的视觉文化理论研究、语文教材插图的视觉语法理论研究等。

第四,硕博士学位论文关注增加,自2016年以来,有47篇关于语文教材插图研究的硕博论文。

第五,对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插图进行了相关研究,尤其是对人教版、苏教版的语文教材插图研究成果特别多。

第六,突破了以前对插图形式特点方面的研究,更加侧重于插图内容上的研究,并对插图内容的适切性问题进行研究。

第七,研究方法多样化。

在此阶段,比较研究、历史研究、调查研究等研究方法逐渐多样化。

总之,此阶段语文教材插图研究体现出研究数量增加、研究内容丰富、研究方法逐渐多样化等特点。

二、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特点研究
第一,选图经典。

学者们认为语文教材插图在选图过程中往往是选取经典的图片展示给读者,展现古韵,让学生在插图欣赏过程中感受到美,并受到传统文化的洗礼。

如李伟忠认为教材插图呈现出鲜明的中国风格,凸显了“中国元素”。

第二,图文并茂。

部分学者认为语文教材插图与语文课文内容结合紧密,通过对插图的欣赏和学习,能进一步理解和明晰课文内容,如岳婧瑶认为教材中图文并茂的插图能让学生在欣赏插图的同时学到知識[6]。

第三,文化渗透。

部分学者认为,在语文教材插图设计过程中,插图往往是带着一定的文化在其中,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在插图中的彰显,如李碧认为教材插图透露着中国风,能展现中国文化。

第四,形象生动。

部分学者认为语文教材插图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能给学生带来童趣,降低学习难度,增加趣味性。

如王甜甜认为不少插图具有一定的形象性、童趣性、生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凸显核心素养。

这些学者认为,语文教材插图不仅是一张插图,更多的传递出其他的相关信息,尤其是在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体现当前的时代特色,凸显出核
心素养。

如唐萱、姚永强指出语文教材插图不仅渗透了语文核心素养,而且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富有时代特色[7]。

2.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功能研究
第一,教育功能。

这部分学者认为插图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各种学习能力以及德育方面的功能,比如黄惠杰认为教材插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等[8]。

第二,美育功能。

这部分学者主要认为语文教材插图能提高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认知,能感受到生活中的美,从而能鉴赏美以及创造美,如陈振辉认为,教材插图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对学生进行艺术的熏陶。

第三,课程资源功能。

这部分学者认为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是文字的重要补充,是教材运用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能扩展学生的知识,如朱瑛认为插图是语文教材的“第二语言”,是可供开发的重要课程资源[9]。

第四,教学功能。

这部分学者认为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能辅助教学任务的完成,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如胡峪鸣认为统编本小学语文课本插图让学生看到课文所描写内容形象化展示的同时,能加深其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10]。

3.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问题研究
第一,插图内容难以理解。

这部分学者认为语文教材中一些插图显得很晦涩和隐秘,对于学生来说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意义,如杜晓东认为有部分插图导向不明确,所表达的内容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11]。

第二,儿童本位缺失。

这部分学者认为,在插图设计和编写过程中往往以成人的视角来定位教材插图,忽略了以儿童生活视角来看待插图问题,如李珊珊指出,在语文教材插图的编写过程中存在选文注重“教材体”、插图吸引力不足和练习偏向成人化三个方面的儿童本位缺失现象[12]。

第三,插图教学被忽视。

学者们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客观存在语文教材插图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和没有利用的局面,如焦庆平指出:当前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教材中精美的插图被浪费、闲置”的现象。

第四,过度使用教材插图。

这部分学者认为,在教材插图运用过程中教师往往对插图过分地使用和解读,导致插图使用过当的问题,如学者贾静芳认为在语文教材插图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避免过度使用插图的情况[13]。

4.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运用策略研究
第一,借助教材插图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部分学者认为可通过插图来进行新课导入,让学生观察插图,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深入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如苏惠娜认为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导入新课,以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创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4]。

第二,利用插图让学生感受美。

这些学者认为语文教材插图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体会到插图所带来的美的教育,如谢开认为语文教师可利用语文教材插图让学生领略艺术之美。

第三,让学生观察插图来增强知识的理解。

这部分学者认为语文教师可利用教材插图来促进学生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刘新荣认为利用插图中的元素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

第四,利用插图来进行情感渗透和培养学生的情感。

这些学者认为能
通过观察、了解插图背后的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如陈海燕认为教师利用插图可以深化学生情感,强化其价值认同,并培育创新精神。

第五,图文结合学习,进行融合教学。

这些学者认为在语文教材插图运用过程中需要利用插图来进行书写和阅读融合学习,如焦会银认为通过插图与课文集合起来学习,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内容[15]。

第六,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这些学者认为语文教师通过插图的观察,特别是让学生针对插图中的延伸学习,让学生展开联想,从而扩展教学空间。

如陈娟和李震认为教师需要利用插图生成多样的教学空间,让学生展开联想,使插图成为文本的有效补充和拓展[16]。

三、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研究的不足
1.研究的理论不够全面
在现有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研究之中,学者们已经从图像学理论、语图互文理论、核心素养理论、视觉语法理论、教育功能理论、视觉文化理论等展开了研究。

但是,学者们缺少更多的相关理论研究,缺少从语文教材插图的本质进行研究,也没有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规律性研究,更加缺少对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政策层面的研究,以及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评价研究。

可见,现有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研究的理论不够全面。

2.研究视角欠丰富
从中国知网可以看到,当前关于语文教材插图研究的主要主题和论文的数量分别为:教材插图124篇、小学语文教材120篇、小学语文75篇、初中语文教材43篇、初中语文25篇、部编版25篇、语文教材23篇、人教版21篇、高中语文16篇、有效利用14篇、插图教学13篇。

当前关于语文教材插图研究的次要主题和论文数量分别为:文本内容15篇、小学语文教材15篇、小学语文教学14篇、插图教学14篇、激发学生14篇、统编教材13篇、部编版13篇、语文教学13篇、教材插图11篇、引导学生10篇、小学语文10篇、人教版8篇。

可见,当前语文教材插图研究主要围绕下列主题开展,如高中语文教材插图、初中语文教材插图、小学语文教材插图、部编版与人教版插图之间的比较、语文教材插图有效利用等。

还缺少其他相关主题,如语文教材插图与文化自信、语文教材插图与五育融合、语文教材与现代化等相关研究主题。

二、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特点研究
第一,选图经典。

学者们认为语文教材插图在选图过程中往往是选取经典的图片展示给读者,展现古韵,让学生在插图欣赏过程中感受到美,并受到传统文化的洗礼。

如李伟忠认为教材插图呈现出鲜明的中国风格,凸显了“中国元素”。

第二,图文并茂。

部分学者认为语文教材插图与语文课文内容结合紧密,通过对插图的欣赏和学习,能进一步理解和明晰课文内容,如
岳婧瑶认为教材中图文并茂的插图能让学生在欣赏插图的同时学到知识[6]。

第三,文化渗透。

部分学者认为,在语文教材插图设计过程中,插图往往是带着一定的文化在其中,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在插图中的彰显,如李碧认为教材插图透露着中国风,能展现中国文化。

第四,形象生动。

部分学者认为语文教材插图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能给学生带来童趣,降低学习难度,增加趣味性。

如王甜甜认为不少插图具有一定的形象性、童趣性、生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凸显核心素养。

这些学者认为,语文教材插图不仅是一张插图,更多的传递出其他的相关信息,尤其是在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体现当前的时代特色,凸显出核心素养。

如唐萱、姚永强指出语文教材插图不仅渗透了语文核心素养,而且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富有时代特色[7]。

2.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功能研究
第一,教育功能。

这部分学者认为插图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各种学习能力以及德育方面的功能,比如黄惠杰认为教材插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等[8]。

第二,美育功能。

这部分学者主要认为语文教材插图能提高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认知,能感受到生活中的美,从而能鉴赏美以及创造美,如陈振辉认为,教材插图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对学生进行艺术的熏陶。

第三,课程资源功能。

这部分学者认为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是文字的重要补充,是教材运用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能扩展学生的知识,如朱瑛认为插图是语文教材的“第二语言”,是可供开发的重要课程资源[9]。

第四,教学功能。

这部分学者认为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能辅助教学任务的完成,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如胡峪鸣认为统编本小学语文课本插图让学生看到课文所描写内容形象化展示的同时,能加深其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10]。

3.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问题研究
第一,插图内容难以理解。

这部分学者认为语文教材中一些插图显得很晦涩和隐秘,对于学生来说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意义,如杜晓东认为有部分插图导向不明确,所表达的内容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11]。

第二,儿童本位缺失。

这部分学者认为,在插图设计和编写过程中往往以成人的视角来定位教材插图,忽略了以儿童生活视角来看待插图问题,如李珊珊指出,在语文教材插图的编写过程中存在选文注重“教材体”、插图吸引力不足和练习偏向成人化三个方面的儿童本位缺失现象[12]。

第三,插图教学被忽视。

学者们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客观存在语文教材插图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和没有利用的局面,如焦庆平指出:当前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教材中精美的插图被浪费、闲置”的现象。

第四,过度使用教材插图。

这部分学者认为,在教材插图运用过程中教师往往对插图过分地使用和解读,导致插图使用过当的问题,如学者贾静芳认为在语文教材插图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避免过度使用插图的情况[13]。

4.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运用策略研究
第一,借助教材插图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部分学者认为可通过插图来进行新课导入,让学生观察插图,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深入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如苏惠娜认为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导入新课,以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创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4]。

第二,利用插图让学生感受美。

这些学者认为语文教材插图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体会到插图所带来的美的教育,如谢开认为语文教师可利用语文教材插图让学生领略艺术之美。

第三,让学生观察插图来增强知识的理解。

这部分学者认为语文教师可利用教材插图来促进学生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刘新荣认为利用插图中的元素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

第四,利用插图来进行情感渗透和培养学生的情感。

这些学者认为能通过观察、了解插图背后的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如陈海燕认为教师利用插图可以深化学生情感,强化其价值认同,并培育创新精神。

第五,图文结合学习,进行融合教学。

这些学者认为在语文教材插图运用过程中需要利用插图来进行书写和阅读融合学习,如焦会银认为通过插图与课文集合起来学习,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内容[15]。

第六,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这些学者认为语文教师通过插图的观察,特别是让学生针对插图中的延伸学习,让学生展开联想,从而扩展教学空间。

如陈娟和李震认为教师需要利用插图生成多样的教学空间,让学生展开联想,使插图成为文本的有效补充和拓展[16]。

三、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研究的不足
1.研究的理论不够全面
在现有的中小學语文教材插图研究之中,学者们已经从图像学理论、语图互文理论、核心素养理论、视觉语法理论、教育功能理论、视觉文化理论等展开了研究。

但是,学者们缺少更多的相关理论研究,缺少从语文教材插图的本质进行研究,也没有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规律性研究,更加缺少对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政策层面的研究,以及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评价研究。

可见,现有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研究的理论不够全面。

2.研究视角欠丰富
从中国知网可以看到,当前关于语文教材插图研究的主要主题和论文的数量分别为:教材插图124篇、小学语文教材120篇、小学语文75篇、初中语文教材43篇、初中语文25篇、部编版25篇、语文教材23篇、人教版21篇、高中语文16篇、有效利用14篇、插图教学13篇。

当前关于语文教材插图研究的次要主题和论文数量分别为:文本内容15篇、小学语文教材15篇、小学语文教学14篇、插图教学14篇、激发学生14篇、统编教材13篇、部编版13篇、语文教学13篇、教材插图11篇、引导学生10篇、小学语文10篇、人教版8篇。

可见,当前语文教材插图研究主要围绕下列主题开展,如高中语文教材插图、初中语文教材插图、小学语文教材插图、部编版与人教版插图之间的比较、语文教材插图有效利用等。

还缺少其他相关主题,如语文教材插图与文化自信、语文教材插图与五育融合、语文教材与现代化等相关研究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