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学习要点教案

合集下载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优秀10篇】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优秀10篇】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优秀10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2、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本文的结构方式。

2、难点: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预习思考题:1、仔细阅读本文,注意科学小品的文艺性和文学笔调。

2、本文引用了哪些故事、史料、诗文来说明。

3、本文是怎样虚实结合的?4、画出本文的结构图。

字词正音:缯zēng(古代丝织品的通称)瓤ráng(瓤子)醴lǐ(甜酒)酪lào(用乳汁制成的半凝固状食品)囊náng(口袋)勃bó(烟起貌)莆pú(福建莆田县)词语补释:龟裂:jūnliè呈现许多裂纹。

(龟甲guījiá)幅员:领土面积。

地广狭为幅,周围为员,员即圆。

劳民伤财: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

(使动用法)现多指滥用人力物力。

不了了之:把问题放在一边,就算了事。

了:完成。

了(第二个):了结、结束。

逼真:⑴极象真的;⑵真切。

绚丽:灿烂美丽。

渣滓:⑴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⑵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

兼程:一天走两天的路。

造化:⑴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

⑵福气、运气。

解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

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

此题内涵丰富: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六月(公历七月);鲜果的色彩丹,绚丽如丹。

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

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

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

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作者简介: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

南州六月荔枝丹 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 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教案标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目标:1. 了解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 学习荔枝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1. 荔枝的介绍:荔枝的起源、生长环境、外观特点和营养价值。

2. 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3. 荔枝的种植和采摘过程。

4. 制作荔枝丹的步骤和材料。

教学准备:1. PPT或图片展示荔枝的外观特点和生长环境。

2. 荔枝的样本或图片。

3. 制作荔枝丹所需的荔枝、糖等材料。

4. 制作荔枝丹的工具和容器。

教学步骤:引入:1. 使用图片或PPT展示荔枝的外观特点和生长环境,引起学生的兴趣。

2. 介绍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让学生了解其重要性。

探究:3. 分组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荔枝的外观特点、口感和气味。

4. 引导学生思考荔枝丹的制作过程,提出可能的步骤和所需材料。

实践:5.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制作一份荔枝丹。

6. 指导学生按照步骤进行制作,注意安全和卫生。

7. 学生可以互相协助,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展示与总结:8.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制作的荔枝丹,并分享制作过程中的体会。

9. 教师总结荔枝丹的制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10. 引导学生思考荔枝丹在南州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拓展活动:11. 邀请荔枝种植专家或农民代表来学校分享种植荔枝的经验和故事。

1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荔枝种植园,亲自体验采摘荔枝的乐趣。

评估:13. 观察学生在制作荔枝丹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动手能力。

14. 听取学生对荔枝丹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的理解和表达。

教学延伸:15. 学生可以根据制作荔枝丹的经验,尝试制作其他水果蜜饯或果酱。

16. 学生可以进行有关荔枝的研究,写一篇关于荔枝的科普文章。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荔枝的特点和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历史背景,还培养了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南州六月荔枝丹(人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南州六月荔枝丹(人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南州六月荔枝丹(人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南州六月荔枝丹(人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1南州六月荔枝丹(人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引言:在中国的南方,六月荔枝丹气味四溢,标志着开始红红绿绿的夏季水果的丰收季节。

这个时候的荔枝色彩鲜艳、味道极为香甜,也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特别的食材。

荔枝因其营养价值和味道特点而深受喜爱,也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的水果。

因此,教师在进行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认识和鉴赏能力,并提高学生的食品科学知识。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应该掌握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原产地、品种、生长环境以及果实的特点和保健价值等方面的知识。

2.能力目标:学生应该能够描述、分析和比较南州六月荔枝丹的不同品种和产地的特点。

3.态度目标:学生应该通过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健康饮食习惯和保健意识。

二、教学重点1.荔枝种类和特点的鉴别。

2.南州六月荔枝丹的营养成分和保健价值。

3.如何挑选和存储南州六月荔枝丹。

4.制作南州六月荔枝丹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1.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生长和收获。

2.荔枝的种类和特点的鉴别。

3.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制作过程与技巧的讲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形状、色彩、味道和营养成分。

2.让学生尝试荔枝,并让他们描述自己的联想和体验。

3.展示荔枝的图片、视频和资料,引出荔枝的产地、品种、生长环境和生长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第二步:教学内容1.南州六月荔枝丹的产地,品种和生长环境。

2.荔枝的种类和特点的鉴别。

3.南州六月荔枝丹的营养成分和保健价值。

4.如何挑选和存储南州六月荔枝丹。

5.制作南州六月荔枝丹的过程。

第三步:教学方法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呈现式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实物来打牢学生的荔枝知识。

3.探究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探索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知识和制作方法。

第四步:教具和材料1.荔枝、南州六月荔枝丹制作的材料和器具。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优秀5篇)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优秀5篇)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作者分享了5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公开课《南州六月荔枝丹》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掌握课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二、以引用为重点,学习用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三、从课文引用的材料中,在思想认识上受到一定的启发教育。

教学设想本课文用两教时,着重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课文。

一教时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掌握说明的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

第二教时着重研究说明方法,特别要弄懂引用在说明中的作用,体会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指导自读。

(一)明确教学要求(见前面的教学目的)(二)学生自学课文。

要求:(1)结合注释阅读全文,标出读不准音的、不懂意思的、难写的字词,查词典解决,做到能读;会写、懂意思;(2)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细读课文,弄清课文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特色,对文章有进一步的理解;(3)参考“思考和练习一”,写出课文的结构提纲;(4)划出课文中引用的部分,思考它们的表达作用;(5)提出疑问。

二、研读课文。

(一)解题。

文章是介绍荔枝这种水果的,题目为什么不用《荔枝》而借用一句诗——《南州六月荔枝丹》?“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7个字,包含了荔枝生长的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鲜明的色泽。

以这句诗作标题,能激发人丰富的想象,并且有文学气息,同文章本身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当然比以《荔枝》作标题要好。

(二)研究课文内容。

1.背诵(或抄录)《荔枝图序》全文: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荔枝的生态结构和生长习性。

2、学习本文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准确、生动地介绍事物的特点。

3、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难点理解引用古代诗文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众多的水果中,有一种水果被誉为“果中之王”,它就是荔枝。

荔枝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荔枝的文章——《南州六月荔枝丹》。

(二)作者简介贾祖璋(1901 年-1988 年),浙江海宁人,著名科普作家。

他的作品以生动的文笔、丰富的知识和科学的态度,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三)解题“南州六月荔枝丹”这个标题出自明朝陈辉的《荔枝》诗,原句是“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

“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六月”,指明荔枝的成熟期在农历六月;“荔枝丹”,指荔枝成熟时的颜色,鲜艳如丹。

这个标题既点出了荔枝的产地、成熟期和颜色,又充满了诗意,引人入胜。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荔枝?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课文从荔枝的生态结构(外壳、颜色、形状、大小、膜、果肉、果核)、荔枝的花、荔枝的产地和栽培史、荔枝的习性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五)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说明顺序(1)提问: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2)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明确:本文综合运用了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在介绍荔枝的生态结构时,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在介绍荔枝的产地和栽培史时,按照时间顺序。

这样的说明顺序,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使文章条理清晰,易于读者理解。

2、说明方法(1)提问: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打比方:“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精选5篇)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精选5篇)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篇1教学日期:知识与技能: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诗文学会筛选信息和概括要点过程与方法:明确学习要求合作探究,采用小组讨论方式,筛选各段要点,理清说明顺序点拨,针对课文难点,教师酌情给予指导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态度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思路,训练学生快速概括内容要点把握说明顺序,鉴赏表达技巧教学难点:品读赏析文本作为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思想性、文学性教学方法:提问法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多媒体展示“荔枝”的特写镜头,请学生仔细观看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眼中的荔枝。

二、解题: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荔枝”作为标题目,而用文中之标题?“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的七个字,包含了荔枝的生长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鲜明的色泽,以这句话作为标题,能激发人丰富的联想;并且它是引用明朝诗人陈辉《荔枝》中的一句诗,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同文章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比用“荔枝”作标题要好。

三、初读课文,概括要点1、阅读课文,概括每段段意粗读课文后,选取荔枝的某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或课文的原话详细准确地表达荔枝的特征。

质疑《荔枝图序》-外壳-颜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贮藏-核-花-产地-图谱-移植-发展生产2、划分层次,理清思路一、引出说明对象外形:外壳-颜色-形状-大小荔枝果果实:壳膜-瓤肉-特性-果核二、荔枝的生态荔枝花二、荔枝的生产:产地-树谱-移植-产销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根据层次,试说说文章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文是把荔枝作为水果来介绍的,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南州六月荔枝丹的起源、特点和制作方法。

2. 技能目标:掌握制作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步骤和技巧。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美食的尊重和热爱,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南州六月荔枝丹的起源和特点;制作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步骤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对传统美食有一个整体了解。

2. 知识讲解a. 讲解南州六月荔枝丹的起源和特点,包括南州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对于荔枝种植的适宜性,南州六月荔枝丹因此成为当地的特色美食。

b. 通过图片展示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外观和口感特点,让学生对美食有直观的认识。

3. 制作演示a. 老师先制作南州六月荔枝丹,向学生展示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方法。

b. 强调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选用新鲜成熟的荔枝,掌握好糖水的浓度和火候等。

4. 分组制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份材料和制作工具,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

5. 品尝分享制作完成后,让学生品尝自己制作的南州六月荔枝丹,并请他们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6. 讲解收尾a. 教师总结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制作过程和特点。

b.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南州六月荔枝丹能成为地方特色美食的原因。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制作过程,对其完成度和技术操作进行评估。

2. 在品尝分享环节中,评价学生对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口感和美观度的感受。

五、教学延伸1. 增加对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相册和视频展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其制作过程和文化内涵。

2. 组织学生到当地市场或农场实地考察,了解南州荔枝的种植和采摘过程。

六、板书设计南州六月荔枝丹- 起源和特点- 制作步骤和技巧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制作南州六月荔枝丹,让学生从实践中了解了荔枝的制作过程和特点。

同时,通过品尝和分享让学生对传统美食产生兴趣和情感的认同。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同时在延伸环节中,加入实地考察,能够更好地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荔枝的喜爱之情。

2.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荔枝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荔枝的特点。

(2)简要介绍荔枝的产地和生长环境。

2.自学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第一段,了解荔枝的生长环境。

(2)分析课文第二段,了解荔枝的特点和寓意。

(3)分析课文第三段,体会作者对荔枝的喜爱之情。

4.写作方法学习(1)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如:比喻、拟人等。

(2)举例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5.课堂讨论(1)讨论荔枝在文中所代表的寓意。

(2)讨论作者对荔枝的喜爱之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6.课堂小结7.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以荔枝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课文《南州六月荔枝丹》,让学生理解了荔枝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学习了课文中的写作方法。

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荔枝有了更深的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1.在分析课文时,对一些细节的解读不够深入,导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全面。

2.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有待提高,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讨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收获。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通过荔枝的生长环境,引导学生理解地理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并能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一关系。

(2)分析作者情感时,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找出具体语句,体会作者对荔枝的喜爱是如何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

对话示例:教师:“请大家找到课文中描述荔枝生长环境的段落,看看作者是如何将地理环境与荔枝生长联系起来的?”学生甲:“作者提到了荔枝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所以南州这种地方特别适合荔枝生长。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设计 3篇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设计 3篇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设计篇1目的要求一、学习有关荔枝生态、生产的知识,从而树立科学思想,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

二、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结构和事物的发展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

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学习若干词语。

四、学习并运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说明事物的方法。

五、学习一点科学小品的文体知识。

要点难点一、弄清篇章结构:指导学生编写段落提纲,弄清本文结构,是学习本文的基础。

第1段是谁的总纲,第8段与荔枝内部构造的关系,第9段是否游离,引导学生比较辩析。

二、领会修辞妙处:不仅使学生知道作者是用什么修辞方法说明的,而且要使学生领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说明的妙处。

三、学习体裁知识:与《辞海》“荔枝”条的说明进行比较,让学生总结概括出“科学小品”这种体裁的特点。

四、培养学生认识事物和表现事物的方法,结合课文,联系实际,写一篇简短的说明文或科学小品。

段落评点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幼年时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

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也没有见过鲜荔枝,无法说明白,只好不了了之。

假如是现在,老师纵然没有见过鲜荔枝,也可以找出科学的资料,给有点钻牛角尖的小学生解释明白吧。

[1、总起设疑,幼时所见与小学所读,对比设疑,引人入胜。

引文总述,下文分述。

]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

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

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

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

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种的不同而各异。

[2、荔枝外壳“壳如红缯”以其色作比,再写外形,简明形象。

]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色或紫色。

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1第一课时一、教学目的:1.了解引用这一说明方法作用。

2.掌控本文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表明顺序。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4.书法展品酒本文做为科学小品所具备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二、教学重点:1.提及等表明方法。

2.本文的结构方式。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引用的诗词典故,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所起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法2.指点法3.竞赛激励法五、教学用具:1.多媒体2.实物投影仪六、教学步骤:课前准备工作11一张白纸一、引入[多媒体显示荔枝特写镜头]想必大家都看见了屏幕上的这种艳丽诱人的水果,它被人们称作水果之王,它叫做――(学生齐答:荔枝)。

请仔细观看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眼中的荔枝,也可以虚拟情境,向从未见过荔枝的人介绍荔枝,或向从未品尝过荔枝的人推荐荔枝。

(请同学发言)今天,我们必须自学的就是科技说明文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贾祖璋先生的科学小品《南州六月荔枝丹》,看一看他就是如何了解荔枝的。

二、作者简介贾祖璋就是我国知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

贾祖璋这个名字大家可能将并不熟识,但他的家乡大家一定非常熟识。

这个地方就是――海宁。

他1901年出生于我们海宁的黄湾(诸位的是不是源自黄湾的同学,你尤其必须为家乡出来了这样的名人深感自豪,当然,我们每个海宁人都必须为贾先生深感自豪)。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他就编著了60多万字的《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著作。

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有《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生物学碎锦》等,我们这篇课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就选自《生物学碎锦》一书。

这些作品大多将绚烂多彩的生物作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具有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三、字词正音下面我们一起来给下面这些加下划线的字词注音,考察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南州六月荔枝的生长环境、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

2.培养学生对南州六月荔枝的认识和爱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生活品味。

3.通过观察荔枝丹的制作过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南州六月荔枝的形态特征和口感特点。

2.荔枝丹的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难点1.南州六月荔枝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生长环境的介绍。

2.荔枝丹的口感和摄取注意事项。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介绍南州六月荔枝的原产地、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

2.实践操作,教学荔枝丹的制作方法,让学生动手亲身体验。

五、教学内容1.南州六月荔枝的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南州六月荔枝产于我国广东南州一带,是中国传统的名特优水果之一。

南州六月荔枝的果皮褐红色,果肉鲜美,鲜香袭人,口感滑爽,营养价值极高。

南州六月荔枝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荔枝之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2.荔枝丹的制作方法荔枝丹是一种以南州六月荔枝为原料制成的传统糖果,制作方法简单,只需将南州六月荔枝去皮、去籽,煮熟并用糖熬制,晾干后制成。

荔枝丹口感甜美、软糯,是一种传统的广东点心。

六、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南州六月荔枝是祖国的优秀果品之一,它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营养成分,被誉为“中国荔枝之王”。

今天我们要来了解一下南州六月荔枝和它的一种传统点心荔枝丹。

2.讲授介绍南州六月荔枝的产地、形态特征、口感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

3.操作将南州六月荔枝去皮、去籽,煮熟并用糖熬制,晾干后制成荔枝丹。

并带领学生尝试制作。

4.点评学生对南州六月荔枝和荔枝丹的认识和了解。

七、教学评价本节课主要以讲授及操作为主,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南州六月荔枝和荔枝丹,增强了学生对南方水果的了解和认识,也提高了学生的生活品味和动手能力。

同时,对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也进行了解答。

本节课的目标已达到,评价为良好。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教案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诗歌,了解南方的荔枝季节的景色和气氛;2.培养学生对于南方水乡诗歌的鉴赏能力;3.通过默写和背诵诗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景物和情感;2.背诵和默写诗歌。

教学难点:1.理解和表达诗歌中的情感;2.背诵和默写诗歌。

教学准备:1.诗歌《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复印件;2.学生课前自行了解荔枝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利用学生事先了解的荔枝的相关知识,进行导入。

2.展示一些荔枝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起荔枝的外形和味道。

二、理解诗歌(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诗歌,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的抒发。

2.提问学生:诗歌中的情感是什么?为什么?3.与学生一起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的抒发,帮助学生理解和鉴赏诗歌。

三、背诵和默写(30分钟)1.教师分段带领学生背诵诗歌,强调语调和感情的表达。

2.师生一起默写诗歌,督促学生正确拼写,并注意标点的使用。

四、表演和朗诵(15分钟)1.分组讨论,学生自行分配角色,进行小组表演。

2.学生逐一上台进行朗诵,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五、总结和评价(10分钟)1.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的心得和体会,回答问题:你通过本节课学到了什么?2.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和鼓励,表扬背诵正确且流利的同学。

六、拓展延伸(10分钟)1.教师展示一些南方江南的诗歌,让学生体验南方风光的美丽。

2.组织学生展示自己在南方的旅行照片或者荔枝的图像,进行分享。

教学资源:1.相关图片和资料;2.诗歌《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复印件。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诗歌《南州六月荔枝丹》,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南方的荔枝季节的景色和气氛。

通过背诵和默写诗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能力。

结合南方江南的诗歌进行拓展延伸,增加学生对南方风光的了解。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在培养学生对于南方水乡诗歌的鉴赏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5篇)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5篇)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5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了解荔枝的构造、生长等学问。

2、领悟引用古诗文典故的作用。

3、学习本文生动、准确的语言。

4、尝试用文艺性笔调写一篇说明文。

二、教学设想1、本文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因此本文的重难点应放在对荔枝学问的了解上和一些生动手法的运用上,而对说明方法和说明挨次,初中有所提及,故可略及。

2、用文艺性笔调写作,是对所学学问的稳固与延长,对作文要求不应过高,能会一些方法与技巧就行。

3、在教学方法上,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为主,教师适当引导为辅。

4、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三、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教师提问:你吃过荔枝吗?你对它了解吗?学生可能答:吃过。

荔枝表皮粗糙,红色,肉甜。

教师明确:学习本文,了解荔枝。

二、教师明确文体学问1: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

2:科学小品:多用文艺性笔调介绍科学学问和阐述科学道理,使人获得科学学问的同时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的一种文体3:特点:学问性、趣味性、通俗性。

三、投影打出简介,学生阅读了解。

贾祖璋:我国有名的科普作家。

生于1901年,浙江省海宁县人。

早在三十年月,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

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写《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了《生物学碎锦》。

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丽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学问、历史学问和文学学问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四、要求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扫瞄课文,完毕后,以小组形式争辩探究以下两个问题:1、标题给我们供给了荔枝的几点信息?这一标题有何创意?2、认为白居易的《荔枝图序》里的“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甘酸浆液如醴酪”的话对吗?学生自主争辩探究后可得:1、⑴标题给我们供给了三点信息: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方。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教案主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目标:1.了解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特点和荔枝丹的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通过亲自制作荔枝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1.荔枝丹制作的原材料:新鲜荔枝、白砂糖、柠檬汁等。

2.制作荔枝丹所需工具:刀、砧板、榨汁机、细网过滤器、锅等。

3.准备课件,展示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图片和相关信息。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特点和背景。

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简单介绍,激发学生对荔枝丹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第二步:讲解制作方法通过课件和实物演示,详细讲解荔枝丹的制作方法。

包括:1.准备新鲜荔枝并去皮、去核;2.将荔枝果肉放入榨汁机中榨出荔枝汁;3.使用细网过滤器过滤荔枝汁,去除杂质;4.将荔枝汁和适量的白砂糖混合,加热搅拌至糖完全溶解,同时加入适量柠檬汁增加口感。

5.将混合好的荔枝糖浆再次加热至稍微粘稠,不要过度煮制,否则会影响口感。

6.将荔枝糖浆倒入模具中,冷却后即可食用。

第三步:实践操作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分配相关的原材料和工具,指导学生一起制作荔枝丹。

老师进行实时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体验悦目、动手的快乐。

第四步:品尝和总结制作完成后,邀请学生品尝自己制作的荔枝丹。

老师与学生共同评价荔枝丹的口感和质量,并总结制作过程中的经验和注意事项。

第五步:展示与分享让每个小组拍摄制作过程的照片或视频,展示给全班观看。

同时,鼓励学生讲述自己制作荔枝丹的感受和收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分享。

第六步:延伸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南州六月荔枝丹在文化传承和地方特色上的意义。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创新想法,例如可以制作其它口味的果酱等。

第七步: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份心得体会,总结制作荔枝丹的过程和感受,并与家人分享。

也可以邀请家长一起品尝自己制作的荔枝丹,加强与家庭的互动。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不仅了解了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特点和制作方法,还通过亲自动手制作荔枝丹,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一、背景介绍南州地区以其优质的水果而闻名于世。

其中,六月荔枝是南州夏季最具代表性的水果之一。

荔枝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一种珍贵的水果,被誉为“果中之王”。

为了提高大众对六月荔枝的认知和了解,南州市教育局制定了一份专门针对六月荔枝的教案——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二、教案目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的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六月荔枝的特点、栽培、营养价值和文化意义,并培养学生对农作物的兴趣和责任心。

三、教学内容安排3.1 六月荔枝的特点介绍•学生了解六月荔枝的外观特点、种植环境和生长周期。

•学生了解六月荔枝的主要产地、品种和采摘时间。

3.2 六月荔枝的栽培技术•学生了解六月荔枝的生长要求,包括土壤、水分和光照等方面。

•学生学习六月荔枝的繁殖和种植技术。

3.3 六月荔枝的营养价值•学生了解六月荔枝的营养成分,包括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物等。

•学生了解六月荔枝的健康功效和食用禁忌。

3.4 南州六月荔枝文化节•学生了解南州六月荔枝文化节的由来和历史。

•学生了解南州六月荔枝文化节的庆祝活动和特色饮食。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1.展示:通过图片、视频和实物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六月荔枝的特点和种植过程。

2.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六月荔枝种植基地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六月荔枝的栽培过程。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六月荔枝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4.互动游戏:设置六月荔枝知识问答游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5.实验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六月荔枝的营养成分测试和健康功效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巧。

五、教学评估方法为了评估学生对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学习效果,教师将使用以下评估方法:1.学生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关于六月荔枝的研究报告,包括六月荔枝的特点、栽培技术、营养价值和文化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2.学生演讲:要求学生进行六月荔枝相关主题的演讲,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表达能力。

《南州六月荔枝丹》优秀教案设计

《南州六月荔枝丹》优秀教案设计

《南州六月荔枝丹》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掌握荔枝生长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相关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增强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自然美的热爱,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荔枝的特点。

2.鉴赏文章中的诗词,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荔枝的文章——《南州六月荔枝丹》。

荔枝,大家都不陌生吧?那你们知道荔枝有哪些特点吗?生:荔枝很甜,水分多,果肉细腻……师:很好,那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荔枝的。

2.自主阅读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主阅读《南州六月荔枝丹》,边读边勾画出生词和关键句子。

生:阅读并勾画。

3.交流讨论师:同学们,请分享一下你们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生词和关键句子。

生1:我发现“丹”字在这里指的是荔枝的颜色,很鲜艳。

生2:我觉得“南州六月荔枝丹”这个很有意境,让人想象到荔枝成熟的季节。

师:很好,那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篇文章。

4.分析课文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说一说荔枝的特点。

生1:荔枝果肉细腻,水分多,味道甜美。

生2:荔枝成熟时,颜色鲜艳,宛如一颗颗红宝石。

师:很好,那荔枝的生长环境又是怎样的呢?生3:荔枝主要生长在我国南方地区,如广东、福建等地。

师:我们来鉴赏一下文章中的诗词。

5.鉴赏诗词师: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的诗词,并分享一下你们的感悟。

生1:“南州六月荔枝丹,红艳满山香气浓。

”这句诗描绘了荔枝成熟的景象,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

生2:“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荔枝的喜爱,以及对岭南地区的向往。

师:很好,同学们的感悟都很深刻。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南州六月荔枝丹》,大家对荔枝有了更深的了解。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8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8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8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8 教案教学设计1《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8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南州六月荔枝丹》的作者、写作背景和故事情节。

2.学习词语和句子的运用及作用。

3.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学理解能力。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故事结构和情节,了解其中的人物性格和情感体验。

2.理解课文中的句子和词语,分析其运用和作用。

3.掌握情感表达和文学理解的方法和技巧。

4.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运用情感表达和文学理解的方法和技巧。

2.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1.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独立分析和思考。

2.通过多元化的讲解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运用情感表达和文学理解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通过阅读材料和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引入(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3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讲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分析其中的作者态度和文学技巧。

3.讨论(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南州六月荔枝丹》的主题和情节,探究其中的人物和情感。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并进行交流和互动。

4.写作(4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自由写作。

学生除了进行个人写作之外,还要参与小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文章,提升写作水平。

5.总结(10分钟)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和总结,归纳出本次学习的收获和体验。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情感表达和文学理解的方法和技巧。

六、教学评价:1.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得到了提高。

2.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文学理解能力得到了培养。

3.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

4.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了较好的评价通过本次教学方案,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同时加强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通用13篇)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通用13篇)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通用13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 了解引用这一说明方法作用。

2. 掌握本文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3. 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4. 品读鉴赏本文作为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二、教学重点:1. 引用等说明方法。

2. 本文的结构方式。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引用的诗词典故,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所起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合作探究法2. 点拨法3. 竞赛激励法五、教学用具:1. 多媒体2. 实物投影仪六、教学步骤:课前准备一张白纸一、导入[多媒体显示荔枝特写镜头]想必大家都看到了屏幕上的这种鲜艳诱人的水果,它被人们称为水果之王,它叫——(学生齐答:荔枝)。

请仔细观看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眼中的荔枝,也可以虚拟情境,向从未见过荔枝的人介绍荔枝,或向从未品尝过荔枝的人推荐荔枝。

(请同学发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科技说明文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贾祖璋先生的科学小品《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他是如何介绍荔枝的。

二、作者简介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

贾祖璋这个名字大家可能并不熟悉,但他的家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

这个地方就是——海宁。

他1901年出生于我们海宁的黄湾(在座的有没有来自黄湾的同学,你尤其应该为家乡出了这样的名人感到自豪,当然,我们每个海宁人都应该为贾先生感到自豪)。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他就编著了60多万字的《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著作。

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有《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生物学碎锦》等,我们这篇课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就选自《生物学碎锦》一书。

这些作品大多将绚烂多彩的生物作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具有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三、字词正音下面我们一起来给下面这些加下划线的字词注音,考察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

六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中职专用】高中语文同步教学优质教案(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

六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中职专用】高中语文同步教学优质教案(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

六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中职专用】高中语文同步教学优质教案(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 能够分析并理解古诗词的诗意和意境;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思考。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讲解、讨论、个人思考等多种方式进行知识获取、交流和探究;2.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个性表达,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素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2.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3. 引导学生珍惜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

二、教学内容南州六月荔枝丹三、教学重点1. 理解古诗词的意境2. 运用语言表达个人情感与思考四、教学难点1. 融汇诗歌与文化内涵2. 自主思考与个性表达能力五、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2. 讲解3. 讨论4. 个人思考与表达六、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请学生说说自己对诗歌的看法和感想,并介绍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歌及其原因。

2. 学习(30分钟)1)通过阅读理解,了解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10分钟)2)讲解和解读古诗词的诗意和意境;(10分钟)3)让学生讨论南州六月荔枝丹令他们联想到什么,又有什么情感和思考;(10分钟)3. 练习与探究(30分钟)1)学生独立思考,写出自己对南州六月荔枝丹想到的内容、情感和思考;(15分钟)2)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点;(10分钟)3)教师适时点评、引导学生思考。

4. 结束(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及感悟,鼓励学生通过写作或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

七、教学评价本节课注重语言和文化融合,让学生对古代文化和文学领域有更深入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和探究能力。

同时,本节课也注重个性表达,鼓励学生理性思考、个性表达,培养学生能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因此,学生可以从中获取文化知识、表达能力和探究思维等方面的提升,达到教学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州六月荔枝丹》学习要点本文是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写的一篇科普作品,准确、翔实的说明了荔枝的果形、果实以及贮运,对荔枝的习性、产地、栽培史等作了一般性介绍。

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高度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晖《荔枝》诗中的句子。

原诗是:“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晶寒。

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

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 一、词语积累缯(zēng):古代对丝织品的统称。

绡(xiāo):生丝织的绸子。

醴(lǐ)酪(lào):甜酒和奶酪。

酪,半凝固状的乳制食品。

不了了之:用不去了结的办法去了结。

钻牛角尖:比喻费力研究不值得研究或无法解决的问题。

这里没有贬义,是说认真钻研的精神。

绛(jiàng):深红色。

渣滓(zǐ):物品提出精华之后剩下的东西。

龟(jūn)裂:呈现许多裂纹。

劳民伤财: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

现多指滥用人力物力。

兼程:一天走两天的路。

花期:植物开花的时期。

完全花:花的四部分—花萼、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群俱全的花。

花序:花在花轴上排列的方式,分有限花序和无限花序两大类。

前者如聚伞花序,后者如总状花序、穗状花序、伞形花序。

阙下:即都下,指宋王朝的首都开封。

阙,本来是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用的楼,又泛指帝王的宫殿。

造化:自然,天然。

幅员:领土面积。

幅,宽度;员,周围。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啖(dàn):吃。

萌蘖(niè):指植物长出新芽。

萌,生萌,发芽。

蘖,树木砍去后又长出来的新芽。

二、作者简介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

1901年生,浙江省海宁县人。

当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编辑。

他创作、编写、翻译了29部生物学著作。

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

科学专著有《鸟类研究》《普通鸟类》《鸟类概论》《世界禽鸟物语》《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物素描》《碧血丹心》《生命的韧性》等。

1980年出版《生物学碎锦》,《南州六月荔枝丹》即选自该书。

三、内容结构(一)主要说明荔枝果实的形态特点。

(1-10)1.从对小学时学过的《荔枝图序》质疑写起,引出下文。

(1) 2.荔枝的形态特点(2-9)①荔枝的外部形态(2-5)A荔枝外壳构造B荔枝外壳的颜色C荔枝的形状D荔枝的大小及重量②荔枝的内部构造(6-9)A荔枝的壳膜B荔枝的果肉C荔枝的贮藏D荔枝的果核3.荔枝的花(10) (二)主要介绍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11-13)1.荔枝的产地分布2.古代的荔枝书谱3.荔枝的生长习性及生长北限(三)提出建议:大力发展荔枝生产,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

(14)本文的说明顺序为先主(荔枝的形态特点)后次(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及建议),而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时是按由表(外部形态)及里(内部构造)的顺序。

这样来写,条理清晰,内容全面、主次鲜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

四、简明精确,科学性强。

本文在介绍荔枝的科学知识时,十分注意简明精确,科学性强。

它处处使用确凿的事实和具体数字来加以说明,并且不断纠正古代有关知识不确切的地方。

例如,白居易诗中说“壳如红缯”,作者说这是诗人的比喻,缯是丝织物,光亮滑润,而其实荔枝壳是“粗糙”的。

白居易说“膜如紫绡”,作者指出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

又指出《咏荔枝膜》的诗句只是诗人的夸张说法。

在讲到荔枝肉时,又从植物学观点指出,这不是果肉,而是“假种皮”,真正的果肉是丢弃的那层膜。

作者通过调查、观察、考证,用科学的态度,不断纠正古人有关记载荔枝的知识上不确切或错误之处,使之更符合事实,保证了传授知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用具体数字说明事物,是说明文中常用的一种说明方法。

本文说到荔枝的大小和重量时,用了具体的数字,其中关于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的重量,两本书上记载相差很大,作者不妄下结论。

在讲到载培历史时,都有具体数字,使读者明确我国荔枝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

五、引用诗文,趣味盎然本文是把荔枝当作一种水果向读者推荐介绍的,因此引用了大量古诗文,使文章趣味盎然。

文章开头就引白居易《荔枝图序》的一段话,设置疑问,引人入胜。

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象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白居易是唐代著名大诗人之一,他想象丰富,比喻新颖,他用诗的语言来写荔枝,充满着馥郁芬芳。

本文多次提到《荔枝图序》有肯定它之处也有指出它的不足或不确的,文字生动活泼。

在介绍荔枝的有关知识时,作者时而引用几句古诗句或文字,增强了文字的形象性,使这篇复杂的说明文增添了光辉。

例如本文的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就是明朝陈辉的诗句,说明了荔枝的产地“南州”、成熟期“六月”、颜色“丹”,言简意明,生动形象。

在介绍荔枝颜色时,成片树林,“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引用诗句来形容,灿烂绚丽,令人悦目爽心。

在介绍荔枝不宜贮藏一节中,引用杜牧的诗句说明了鲜荔枝不宜久放,统治者为了吃到新鲜荔枝不顾人民的死活。

大量引用古诗文,来说明荔枝的有关知识,既增强了说服力,又增强了文艺性。

如果抽掉了本文中十多处的古诗文,就会变得枯燥乏味。

附:白居易《荔枝图序》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作文:枕头——读《梵高画传》高一(3)程辽他画看到的人们,画自画像,画向日葵。

在这一个个激动的梦境中,我看到一个盛放的生命——正如其中的一幅向日葵,尽管是血红的,是茎被切断的,却在像太阳一般地燃烧和疯狂,在夜的吞噬中。

他去当画商却告诉顾客这画一钱不值,想当传教士又不屑用模式化的演讲过关,进入画室惟独不画教授布置的石膏塑像。

他是一段无法被接力的旅程。

家人以他为耻,市民称他为“疯浪子”,同行说他“不会画画”,朋友高更评价他钟爱的《向日癸》单调乏味。

只要身体还有一点力气,他就开始在画布上疯狂地涂抹。

绘画之外不存在他的生命,但在他三十七年的挣扎中仅卖出了一幅作品。

是痛苦和可怕的疯狂造就了画出《割耳自画像》和《星月之夜》的梵高。

世人在他的眼中就如同他画布上火焰般喷吐的柏树,或是绿莹莹、摇摆的油灯。

他只为自己而画,画自己眼睛所见的,但他又不得不依存于外在的躯壳。

食了人间烟火的人就要做烟火味的梦;不食则做自己的梦,但因为正饿着肚子,所以做的是自己的噩梦。

再没有人可以这么画了,像一只手,直接捅进人的心里,在里面划一个令人窒息的漩涡。

陷进去,陷入晕眩,陷入扭曲,陷入痛苦到呐喊却听不到自己声音的时空。

人生,不离开也不像一场梦。

大多数的梦是公共的,是公共场所,讲规矩,讲文明,很热闹,很拥挤。

没有人知道方向,但大家挤在一起就放心了。

人最怕对自己负责任。

做梦还不如打个水漂,连沉淀也不会有。

但有极少的梦还是会被刻在泥板上,印在浪花里,在公共的梦中被雕成偶像。

这些自己的梦很空旷,很迷茫,伸出手摸不到往者的路标,探出脚听不到清晰的回音。

他只有凭着胸中涌动的热情不顾一切地奔跑,不管是否踏坏了众人软弱无力的路界、撞翻了弱不禁风的指向标,不管愤怒的群众手中是荆棘皇冠还是十字架。

他只是狂奔,每一个足印都证明他是个疯子。

终于他的梦结束了,旁边走得小心翼翼的人才开始审视一串不寻常的脚印。

一个人说:“艺术!”回音必是震耳欲聋的。

于是便有了满世界的菩提树下冥想者和割自己耳朵当礼物的人。

又有一种疯狂变成了正常。

但是伟人值得欣赏却不值得敬佩,俗人不值得欣赏但却值得敬佩。

他们甘于牺牲。

伟人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

一抓一大把的世人就是这肩膀。

谁都可以当让人供起来膜崇拜的偶像,也都可以当肩胛骨、当血管、当神经、当肌肉……当然最终只能占一样。

就像生物链,从人到蜣螂,缺了哪一环大家都得玩完。

向卧室里的一切致敬!大家在梦里都挺不容易的。

[自评]第一篇一气呵成的读书笔记——一直写下来,不像以前,写一部分就看着前面写的,想一会儿再继续写。

有初稿,后移上本的过程中有不少改动,因为题目“枕头”是最后写上去的,感觉原文章前部有些松散,所以改后“梦”的字眼提前出现。

全文有一次递进,一次转折。

对结尾很满意。

《梵高画传》第一次看时十分受震动,但在冷却后第二次看时才写下本文。

应该可以写得更好。

《南州六月荔枝丹》学习要点由教案频道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