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整版)《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
执笔人:AAA 审核人:AAA 制定日期:2019年11月
目录
一、前言 (2)
(一)课程的性质 (2)
(二)设计思路 (2)
二、课程目标 (2)
(一)知识目标 (3)
(二)技能目标 (3)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4)
四、教学设计 (5)
五、实施建议 (7)
(一)教材选用与编写 (7)
(二)教学建议 (7)
(三)教学基本条件 (7)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8)
六、教学评价 (8)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建议课时数:88 学分:5.5
适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先导课程: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结构(上)、汽车结构(下)、
后续课程:汽车底盘电控技术、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综合实训、跟岗实训、顶岗实训
开课单位:汽车工程系
一、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核心课程,是汽车类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与汽车紧密相关的课程,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是学生接触专业的启蒙课程.本课程主要以底盘结构的基本理论为基础,融合了底盘各系统的基本知识和维修工艺,培养学生具备汽车底盘各部件正确拆装和检修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是学生掌握汽车底盘修理的操作技能、技巧;正确使用机、工、量具;增强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的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达到本工种中级技术等级水平,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
课程类型为:(理论+实践)课(B类)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汽车发底盘维修》设计思路为: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以完整的汽车制造、服务等岗位的工作任务为对象,组织学生通过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来学习相关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相关理论知识均与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有密切联系,并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课程的教学过程
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该门课程的总学时为88。
以基于工作过程得课程开发理念为指导,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重点,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融合汽车维修检验工职业资格标准,以维修过程中常用的维修方式为典型工作过程,以来源于企业的实际案例为载体,以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训室为工作与学习场所,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
通过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教学目标的开放性设计、教学考核方法改革等,保证了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全面培养。
二、课程目标
第一,通过工作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使汽车运用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底盘各部件的拆解与装配工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包括底盘各总成的清洗、解体,零件的清洗、检验、修理,总成的装配调试等。
第二,通过学习,应能掌握底盘各部件的拆装工艺流程和调试技术要求,会正确使用和保养机工量具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增强团队协作的能力.第三,通过工作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使学生具备本专业高素质技术工人所必须具备的底盘各部件的拆装工艺流程和调试技术要求,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增强团队协作的能力。
(一)知识目标
掌握汽车底盘各部件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能进行汽车底盘各部件的拆装、检测、零部件检验;
●能进行汽车底盘动力线路图的识读和分析;
●能进行汽车底盘各部件的故障诊断与排除;
●遵守安全、环保等法规。
(二)技能目标
●熟练使用底盘机械维修通用工具、专用工具;
●能够完成一般汽车底盘各部件机械系统故障的检查作业;
●能够按照5S要求对汽车底盘各部件机械系统进行检测、故障诊断、维修以及检查验收;
●能够掌握现代轿车底盘机械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相关技术规范;
●能够正确使用各种工具、量具和设备(如万用表、故障诊断设备)对汽车底盘机械系统进行故障诊断。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
四、教学设计
五、实施建议
(一)教材选用与编写
(1)本课程教材编写应打破传统的学科式内容体系,构建以任务引领和职业能力培养以及职业标准为依据的课程内容体系,以本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编写.
(2)对于设计本专业岗位的实践活动,教材应以岗位的操作规程为基准,并将其纳入其中。
(3)教材提倡图文并茂,增加直观性,随同教材配备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和多媒体素材库等,便于组织教学和有利于初学者引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持续性。
(二)教学建议
(1)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演示和互动,采用知识描述(动画),操作技能(实操视频)、互动训练(虚拟实训)和岗位实训教学模式。
(2)每个项目活动后都有小结,练习和测评来检验学习成效。
(三)教学基本条件
(1)师资条件
本课程是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要求任课教师不仅具有新能源汽车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具有传统燃油车理论知识,具有汽车服务工程、车辆工程、新能源汽车等专业背景的教师较适合本门课程的教学。
此外,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将能够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专业思想。
(2)学生条件
由于课程的交叉融合特性,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其先修课程至少应当包括汽车构造(上)、汽车构造(下)、电机驱动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等,故此课程应当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第二学年开设。
(3)实训条件
在教学环境条件方面,为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锻炼机会,应当建有基本的汽车实训室,其硬件需求包括整车、发动机台架、废气涡轮增压发动机、自动变速器台架、车身框架、新能源汽车、轿车轮胎若干、故障诊断仪KT-70等,软件需求包括汽车电气系统故障诊断软件、科鲁兹发动机虚拟拆装软件等。
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动机节能技术的发展,废气涡轮增压发动机台架、双离合自动变速器台架、汽车电气系统故障诊断台架等高新设备的配备将更有助于课程教学。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开发相关的学习辅导书、使用说明书、网络资源,开发实验台架,开发仿真软件和诊断系统。
充分利用这些成果用于项目教学,以期不断改善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
积极开展考核模式的改革,考核重点由原来的知识记忆向知识运用转变,由单纯理论考核
向理实一体考核转变。
考试采用笔试、现场答辩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的形式。
重点内容包括:
(1)对汽车底盘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的掌握程度;
(2)对汽车底盘系统在汽车上的实际应用能力考核;
(3)对汽车底盘系统故障检测和维修能力按照中级汽车维修工的标准考核;
(4)对填写工单、检修记录表等环节按照企业的规范性和有效性考核;
(5)对组织纪律和操作安全规范进行考核。
对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提出差异性考核,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积极肯定学生的突出方面。